時間:2023-07-05 16:12:57
序論:在您撰寫學前兒童心理研究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存在的問題
1、觀念落后,重視不夠。盡管國家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對兒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劃(原國家教委頒布的《學前兒童園工作規程》中就明確提出過“學前兒童園必須切實做好學前兒童生理和學前兒童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具體的實踐中,人們的認識還存在著較大的誤差,即主觀上有高度重視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觀上只是部分地實現了學前兒童物質條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滿足。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兒所、學前兒童園的教師及學前兒童家長缺乏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知識。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分析和認識:(1)一些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把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用德育工作來代替,他們常常把學前兒童的心理問題片面歸為思想品德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更多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被教育者認為是簡單的個人行為習慣,沒有從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和引導。(2)部分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們常常是借鑒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來進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沒有根據學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
2、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雖然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科研水平因為國家的重視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的狀況并不樂觀,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還很少。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現代學前兒童教育發展的歷史還非常短暫,尤其是專門針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更為短暫,還不足以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同時,我國傳統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當了一種保姆的角色,這在客觀上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進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這些原因直接影響到了我國學前兒童教育的現狀:無論是中等學前兒童教育學校,還是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的有關學前教育的專業中,由于系統理論的缺乏而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個較低層次的水平上。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較高的理論要求與普遍的理論水平不高之間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體體現為,各個學前兒童教育的專門機構(包括各種形式的學前兒童園、托兒所及相關的學前兒童教育實驗機構等)用于指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內容分散、零亂、不能自成系統(大多穿插于其它內容中)的文章和書籍,甚至只是簡單地就近借鑒其它中小學或相鄰學科的經驗,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學前兒童教育師資方面的問題。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學前兒童園教師,但是大多數學前兒童園教師的任職資格都不符合《教師資格條例》規定的學歷條件(幼師畢業以上)。由于缺乏扎實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他們常常對學前兒童心理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感到手足無措,不能對學前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矯治,也無法預見學前兒童心理可能出現的疾病并加以預防。
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樹立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念
學前兒童教育應著眼于學前兒童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培養,達成學前兒童體、德、智、勞、美的全面和諧發展。學前兒童不僅要有健壯的體魄,著重才藝的學習,還要發展生存的能力,樂于與人交往,行為統一和協調,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個能調整內在需要和外在壓力保持平衡狀態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個有利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環境系統
學前兒童的成長應該有一個有利于其發展的環境,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環境,主要是指以人際文化為主的人文環境。由于人文環境以“人”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與現實性、相互性與應答性,因此,作為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與學前兒童的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其次,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要把握好對學前兒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成長;不合理的期待(過高或片面的要求)則會導致學前兒童心理畸形發展。而且,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對學前兒童的各種心理現象應及時地采取豐富多樣的應答措施,以預防學前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另外,間接的社會環境有時雖然與學前兒童不直接發生關系,但是它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影響也不容忽視。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質,加強學前兒童教師培訓工作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學前兒童的成長,教師是否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學前兒童期是人格形成一個重要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可塑性也較大。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會影響一批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在一個情緒不穩定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也較多。并且一個人在學前兒童期形成的性格特點將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前兒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衛生方面的有關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等知識,并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地運用到學前兒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艱巨工作。另外,還應對學前兒童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這不僅有利于學前兒童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且還使他們能針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更好地促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地成長。
4、搭建學前兒童園與高校合作的橋梁
學前教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我國當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轉型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對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的學術型大學重視學科發展,強調知識的發現與創新,其發展核心是科研,應用技術型大學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強調課程發展,其發展的核心是教學。2014年6月22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未來高等職業教育要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人才培養模式。《決定》還指出: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重要的環節就是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建立適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相關概念的界定
目前,對于實踐能力的概念并無統一界定,國內外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為實踐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處理問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品質,它一般由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構成。一般實踐能力泛指處理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通常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適應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專業實踐能力是指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過專業訓練能夠從事某種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專門能力。[1]
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是第二個需要明確的問題。實踐能力的核心是解決問題,它需要兩個必備的條件,即知識和實踐。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所說:“實踐能力是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即將思想及分析結果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實施的智力,實踐性智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2]”這說明,實踐能力的培養一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實踐能力是建立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視知識的轉化。在理論學習之后,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真實情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來實現能力的獲得;三是實踐能力是后天習得的。通過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實踐體驗、反思總結,再如此循環反復、逐步提升而獲得的。
對于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探討,學者們也是看法不一。目前,關于幼兒園教師實踐能力最權威的解釋來自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了幼兒園教師的七項專業能力,即環境的創設與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能力、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能力、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能力、激勵與評價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和反思與發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確的兩點:一是這七項專業能力有些是在職前教育中培養的,有些則需要在職后工作中發展。二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職前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職業課程體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門課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門課程可以在某個領域、某個合適的時機培養學生的某些實踐能力。
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思路
基于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等相關問題的認識,以及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認識,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如下:
(一)明確《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對合格幼兒園教師要求,科學制定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課程在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它在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之間起著一種中介作用?!秾W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學前教育學生提供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一般特點和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同時運用相關知識觀察、分析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解決學前教育中有關兒童心理與行為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科學研究意識。
(二)改革《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圍繞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以及各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征的基本知識。
(2)掌握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
2.能力目標
(1)運用學前兒童發展理論解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相關問題能力。
(2)運用觀察、實驗、測驗、社會調查等方法,培養探索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能力及創新教育能力。
(3)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不斷進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質目標
(1)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2)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信任幼兒,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
(三)重構教學內容,增大應用性知識的比重
依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和幼兒園實際工作的需要,調整《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
1.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在傳統的教學中存在基礎理論偏難、實驗數據過多、知識點零散和瑣碎等問題。依據幼兒園實際工作需要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精簡基礎理論,增加更多幼兒園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和整合,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具體包括:
(1)學前兒童心理學總論,包括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對象和任務、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學前教育領域熱點課題。
(2)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教養措施,主要分三個年齡段說明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0―1歲、1―3歲、3―6歲,然后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及行為問題的解決。
(3)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感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和言語的發展規律及特征。
(4)學前兒童情感及社會性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情緒情感、意志、社會性的發展規律及特征。
(5)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發展與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規律及特征。
2.課程的重點、難點
(1)課程的重點
第一,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教養措施;第二,學前兒童認知、情感、社會性和個性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第三,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
(2)課程難點
第一,理解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第二,運用兒童心理學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運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初步的科研意識和能力;第四,培養一定的反思與發展能力。
(四)探索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首先在于,把理論知識講精、講透,關鍵在于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以講授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為主,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及規律,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為形成學生實踐能力奠定理論基礎。講授法應貫穿整門課程的始終。
(2)合作探究學習法。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組合做針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理論及規律,通過課堂討論、自主學習等形式,讓學生交流、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理解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認知結構,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驗實訓法。以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結合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包括課堂小實驗、課堂演示、觀摩錄像、發現學前兒童心理的特點及規律。
(4)圖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該法輔助課堂講授、實驗實訓以及課堂討論法,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和理解兒童心理的發展性、動態性和主觀能動性。
(5)案例分析法。該法是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常見方法,也是形成學前實踐能力的主要方法,應用在教學中,教師提供自編教學案例和幼兒園真實案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實踐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視媒體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實踐。課程的學習不僅僅局限課堂教學,還應把課堂引入幼兒園和早教機構中,讓學生對學前兒童形成感性認識,學會觀察、了解兒童,解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為將來學生的職業生涯做準備。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針對不同階段的教育實踐內容與要求,安排見習、實習,撰寫觀察報告、教學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現代手段
當前,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信息資源的查詢者;教師不僅僅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支持學生的主動探索,為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資源。[3]因此,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錄像和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電子信息資源庫,建立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文字信息資源庫、聲像信息資源庫,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藝術專業;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0)05-0037-03
一、問題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學前兒童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重要的教育理論基礎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專業必修課。然而,在一些開設藝術類專業的院(系),比如音樂舞蹈系,《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效果卻不太理想。筆者擬以所執教的長沙師范學校音樂舞蹈系為例探討有關《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
二、現狀分析
筆者在音樂舞蹈系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工作已6年有余。回顧多年的教學工作,我發現,影響音樂舞蹈系《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習方法的特殊性
音樂舞蹈系下設音樂教育和舞蹈表演兩個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課,涉及的學習內容大多比較具體、形象,正是這一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學習方法和教師教學方法的特殊性?!?〕
技能技巧類課程的教師多采用示范和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實施教學,其形式主要是分組教學或個別教學,較有利于師生溝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學生也主要是在反復練習中理解、領會并鞏固技能技巧類課程的知識及技術要領的。而《學前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基礎理論課,相對于技能技巧類課程來說,內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學內容的限制,教學方法往往以講授為主。另外,基礎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形式往往為大班教學,有時甚至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合班上大課,人數多達數百人。一個教師要同時面對數百個學生,很難談得上有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和開展因材施教。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與技能技巧類課程,在內容、形式和方法上都顯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學習動機的特殊性
音樂舞蹈系學生普遍存在著不重視基礎理論課程學習的傾向。筆者曾對音樂舞蹈系65名學生作過調查,學生認為學習基礎理論課是為了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學生只有6人,僅占9%;而認為學習基礎理論課只是為了考試過關的學生卻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學生認為,只要自己有較好的專業技能,不愁將來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礎理論課程學習的好壞,對今后前途的影響不大??梢?音樂舞蹈系多數學生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動機支配,缺乏持久的動力?!?〕
3.學習態度的特殊性
音樂舞蹈系多數學生選擇藝術專業的原因是他們在文化課學習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這種先天不足,使得他們往往把自己學業成績的不佳歸因于自己學習能力不高,覺得自己難以應付文化課課程的學習任務,從而產生了在文化課學習上的習得性無助,具體表現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棄;行為上的逃避學習,產生諸如抄襲作業、無故曠課、上課心不在焉等情況?!?〕
許多音樂舞蹈系學生在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這門課程時產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的專業特殊,無需具有太高的基礎理論素養;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如別人,產生了學不好基礎理論課的自卑心理。這種矛盾心態體現在學習上,直接導致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等基礎理論課程課堂氣氛沉悶,參與度低。
三、改革建議
1.改革教學內容,建設校本教材
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化基礎通常相對薄弱,進入專業學習階段以后,學習內容又以具體形象為主,因而不太習慣抽象化的思維方式。然而,目前《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大都體系陳舊、內容僵化,并且理論性過強,缺乏實際案例,再加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材的依賴性又比較強,因此無形中更加大了學生領會學前兒童心理學基本理論的難度,并直接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低下。筆者調查還發現,目前大多數《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幾乎不介紹普通心理學知識,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師僅僅用這樣的教材來授課,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有關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知識?!?〕
因此,要想提高藝術專業學生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效果,我們首先要改革教學內容,開發既能滿足幼兒教育工作實際需要又符合藝術專業學生學習特點的校本教材。筆者認為,該教材應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普通心理學的一些基礎知識;二是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內容可重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應盡可能反映當今國內外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據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原則,在著重闡述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一些有關心理測量的內容。
2.結合專業特點,豐富教學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學內容的限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摒棄講授法,而藝術專業學生學習的特殊性又告訴我們課堂上不宜作過多的講解,因此探索新的適合藝術專業學生學習特點的更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為一門研究“人”的科學,心理學學習的初期階段需要學習者進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學習普通心理學及學前兒童心理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心理學理論知識剖析自我,回顧自我成長歷程及分析期間的各類發展規律,是激發他們學習熱情、幫助他們理解理論知識、提高心理素養和培養學科感情的重要途徑。
(2)角色扮演法??筛鶕髂挲g段幼兒不同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幼兒的行為表現,揣摩幼兒的心理特點,以幫助學生理解幼兒心理現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師或學生在課堂上就具體案例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幼兒心理現象的能力。
(4)合作學習法。在合適的教學環節上,以主題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促進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采用一些直觀、具體、形象的方法輔助教學,如利用教學錄像、視頻、掛圖等,變單一的言語傳授為圖像、語音、符號、動畫等多媒體方法綜合傳遞,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記憶效果。
3.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習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研究發現,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其知識技能的獲得和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正相關。如前所述,很多藝術專業學生對自己在基礎理論課學習方面碰到的困難歸因不當,這是他們在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時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這種歸因也大大降低了他們學習該課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藝術專業學生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這一課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點是提升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筆者認為,要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首先要改善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切忌表現出高高在上的權威態度,應更多地以指導者或合作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及時給予鼓勵或回應??捎幸庾R地發揮藝術專業學生想象力豐富、極具創造性的優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形成師生共同討論的良好氛圍。
其次,要改變學生的錯誤歸因。比如,當講到“能力”這個概念時,我們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把重點放在能力的個體差異分析上,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藝術專業學生在基礎理論課的學習上與其他專業學生的差異并不證明他們比其他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進一步堅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敗,就一定能獲得豐厚回報的信念。
我們知道,信心是學習的基礎,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更是學習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對于藝術專業《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只有在深入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邵瑞珍,皮連生,吳慶麟.教育心理學(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吳增強.學習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鄒曉燕,楊麗珠.堅持主體性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8-10.
〔4〕汪薇.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改設想〔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56-58.
〔5〕張霞.對師范院校體育藝術專業《心理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撫州師專學報,2001,(3):29-31.
Reflections on Reforms of the Course of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Art Major
Hai 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angsha Teachers’ School, Changsha, 410100)
[關鍵詞]學前兒童 心理健康 影響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a)-0239-01
學前兒童主要是指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前的兒童。不過,在我國,人們對“學前兒童”這一概念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人們習慣將學齡前兒童、幼兒、早期兒童等幾個不同內涵和外延的概念都等同于學前兒童。隨著人們對身心健康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學前兒童良好的心理可以有效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可以推動幼兒情感的健康發展等。為了更好的促進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我們需要對其具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因素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地不同地區不同幼兒園的兒童100名,采用問卷、詢問等形式對其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查。其中,100名接受詢問和問卷調查的學前兒童,年齡為3-6歲,平均年齡4歲,男性學前兒童60名,女性學前兒童40名,大班35名,中班45名,小班20名。所有接受詢問和問卷調查的兒童均為學前兒童,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1.2方法
1.2.1調查內容
根據《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測評量表》,該問卷調查主要包括7個維度,即情緒障礙、性格缺陷、社會適應不良、行為障礙、交往缺陷、不良習慣和進食、睡眠障礙。
1.2.2統計方法
調查詢問在教師、家長等的監督之下進行,每個問題都由題干和被選答案組成,答案分為經常、偶爾、沒有三部分,并分別賦予1分、2分、3分的分值。搜集問卷之后,對每個學前兒童的得分進行統計,歸納總結接受問卷調查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2.結果
2.1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顯示,學前兒童的普遍存在性格缺陷、進食與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社會適應不良、交往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具體來說,性格缺陷主要表現在膽怯、自卑、害羞、過分依賴大人、孤僻、不合群等,性格缺陷極易引起學前兒童消極性格特性的形成以及個性的發展;進食與睡眠障礙主要表現在貪食、厭食、肥胖、睡眠困難、睡眠不安等,這種情形容易使學前兒童產生意志消沉、情緒低落以及行為偏異等;情緒障礙主要表現在恐懼、焦慮、沮喪、不安全感和強迫觀念等,這種障礙也會給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帶來很大威脅。
2.2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調查顯示,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學前兒童所處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教育方法等。如果學前兒童長期處于過于壓抑的環境之中,會使其性格也過于壓抑,從而不與人溝通交流,甚至還會引起其它的心理健康問題,如自卑、害羞、孤僻等,一旦形成了這種心理,則很難對其進行扭轉和矯正;一般來說,學前兒童接觸最多的無疑就是家長和老師了,這兩個群體對學前兒童的影響最大。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容易在學前兒童內心形成極為惡劣的影響。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是一樣。學前兒童的模仿欲望比較強,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必須嚴格注意自身行為對學前兒童所帶來的影響,并在發現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之后,及時幫助其改正,較為嚴重者還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是在還處于懵懂狀態的幼兒時期形成的,這一時期,兒童缺乏對各種類型事物和人的辨別能力,而且一般家長和教師又極易忽視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為了更好的保障學前兒童的健康成長,除了加強心理健康宣傳,以便及時發現,及時引導與治療之外,還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幼兒的心理進行定期不定期的咨詢與調查,這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3.討論
一般來說,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不就是心理疾病,這是在其特殊的成長環境下形成的,不過,這些問題卻又不是無關緊要的,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會嚴重影響其生活和學習的正常進行,而且還會對其以后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學前兒童與成年人不同,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在對其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處理和解決時,需要結合其特點甚至是每個學前兒童的特點來進行。本研究以來自本地不同地區不同幼兒園的100名學前兒童為對象,采用問卷、詢問等形式對其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可以反映大多數學前兒童基本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發現,接受問卷或詢問的100名學前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有1/3學前兒童存在不良習慣,有2/3學前兒童在社會行為、睡眠、交往、飲食、情緒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前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有不斷增長趨勢。因此,我們可以說,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形勢不容樂觀,普遍存在社會行為、飲食、睡眠、交往等問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與父母的教育方式、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
綜上所述,通過對100名來源不同(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幼兒園)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我們知道,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形勢不容樂觀,普遍存在社會行為、飲食、睡眠、交往等問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與父母的教育方式、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因此,為了提高廣大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素質,為其個人的成長也為國家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與前提。
關鍵詞:學前兒童;心理衛生
文獻報道[1],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的發生率為10.5%~15.3%。家庭因素及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心理活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2]。兒童心理衛生問題是兒童期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且正常與異常之間缺乏明顯的界限。為系統了解本地區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問題,本文對嘉峪關地區八所幼兒園4~6歲兒童進行心理衛生問題的調查,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9~12月選取嘉峪關地區八所幼兒園的4~6歲日托兒童作為調查對象,調查人數1080人,其中男性578人,女性502人,男女之比1:0.87.
1.2 方法
1.2.1內容參照國內有關研究[3],采用自行設計編制“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問題調查問卷表”,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兒童的基本情況及家庭狀況,如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家庭類型、居住情況、父母文化程度及職業等;第二部分包括不良生活習慣、多動、頑固性習慣及運動行為問題如脾氣暴躁、挑食、厭食、咬指甲、吸允手指、說謊、罵人、自私語言障礙等23項。
1.2.2 問卷表由家長及幼兒園老師根據兒童日常表現填寫,填寫前向家長說明調查的意義及項目要求,當場收回問卷,兩周后抽取200名兒童重測,一致率在0.74以上。
1.2.3采用SPSS13.0計算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差異的統計學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家庭結構與父母受教育程度
2.1.1調查1080名兒童中,核心家庭843人(占78.06%),復合家庭189人(占17.5%),單親家庭48人(占4.44%)。獨生子女746人(占69.07%)。父母文化程度大專以上314人(占29.07%),高中以上472人(占43.70%),初中以下294人(占27.23%)。
2.2 兒童心理衛生問題調查結果
2.2.1單項檢出率從3.98%~58.85%,23項單項檢出率平均28.76%,超過25%有6項,男孩平均每人檢出3.87項,女孩平均每人檢出3.41項,有非常顯著差異(χ2=18.48 P
2.2.2 各個年齡段心理問題不一致,4歲組平均每人3.89項,5歲組平均每人3.61項,6歲組平均每人3.48項,提示隨著年齡增長心理衛生問題有減少趨勢(P
3 討論
兒童心理衛生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本次調查來看,發生率高于文獻報道,男孩多于女孩,兒童心理衛生問題隨著年齡增長有減少的趨勢(P
參考文獻:
[1]項全申,門振興,傅文芳.中國兒科專家經驗文集[M].沈陽:沈陽出版社M1994:739.
學前兒童心理成熟程度決定兒童的行為方式。就兒童發展整體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這表明了兒童身心發展具有不均衡性。而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大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的發展速度與其他方面對比具有不均衡性,即體重和身高的生長高峰具有不同期性;二是身心發展的不同方向在時間上的呈現出早晚的不均衡性,生理發展先于心理成熟,有的兒童看起來很結實但他的內心不一定堅強。因此兒童的行為方式由兒童的心理成熟程度決定而不是由生理發展的成熟程度決定。
改變學前兒童所處環境和改變學前兒童同樣重要。古語云:“與君子游,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小人游,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焙⒆由磉叾加惺裁礃拥娜耍罱驼l交往,孩子最近是否有不良的變化傾向,這些都是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和家長都應該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例如,有的孩子有悲觀、憂郁或是暴力、攻擊等不良傾向的玩伴,若孩子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時間久了難免會沾染上相同的感彩。因而,有必要提醒家長孩子辨別能力有限,需要時刻的關注和適當的指引,在必要的時候應改變兒童所處環境,會有益于問題的緩解和解決。
家庭氣氛及父母管教的方式決定學前兒童未來的生活形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成才十分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都決定著孩子未來的習慣、成就、素養甚至人格等。一方面,父母關系又是家庭環境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夫妻和睦會營造出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家庭,孩子會開心快樂,更有安全感,以便于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出比較良好的對待社會和他人的態度,比較容易形成活潑、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征。反之,如果夫妻不睦,經常吵架甚至打架,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長期如此孩子就會逐漸形成負面生活態度,對社會和他人缺乏信任,更容易形成敵對叛逆的態度。另一方面,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十分重要,教養方式分為民主型家庭、專制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等。其中,民主型家庭就是管教孩子要以民主的方式進行,對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意見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讓孩子參與到涉及自身或家庭等有關問題的討論和解決,這種方式不僅充分的發揮了孩子的獨立自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積極的性格特征。
學前兒童的自我概念和人際態度影響未來的發展。自我概念也叫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對孩子來講,老師喜不喜歡我?爸爸媽媽愛不愛我?小伙伴們喜不喜歡和我一起玩?我在幼兒園的表現怎么樣?這些都屬于自我概念的認知。按照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觀點,孩子心里中的自己要比實際上的自己對于孩子的長成更為重要。換句話說只要孩子認為自己是最棒的,那么即使他現在表現的還很普通,將來也可以成為最棒的。故此對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揚為主,因為對孩子來講父母及周圍人對他的態度就是他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礎,孩子從這些對待自己的態度中形成自我認知,如果這些態度是積極的,孩子自我概念就很有可能是積極的和自信的,如果這些態度是消極的,那么孩子自我概念也很有可能是消極的和自卑的。故此,對于學前兒童的家長和老師甚至這個社會都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表揚和鼓勵,這樣利于讓孩子形成自信、樂觀的自我概念。
秉承兒童心理咨詢的這四大基本觀點,不僅有利于提高兒童心理素質,降低了學前兒童出現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家長和教師社會等方面對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高度關注,心理咨詢的探討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惠萍,王祖莉,柯洪霞.簡論師范院校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7(07).
[2]但菲.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變革學前兒童心理學課堂教學模式[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3(05).
關鍵詞:學前教育 財政投入 幼兒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078-02
幼兒時期的心理健康對孩子成人后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家庭結構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兒童心理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這都會不同程度地強化學齡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情緒緊張和心理壓力。但無論政府、媒體或教育工作者對在園幼兒心理健康的問題都關注太少,專門針對在園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政府財政投入就更少了。相對于高等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凸顯,財政投入不足和投入比例失衡都嚴重制約了學前教育的發展,而其中在園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就更令人擔憂。為此,探討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對在園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影響,可以為學前兒童健康成長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的依據。
1 我國在園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
心理學家費洛伊德認為:早期的心理健全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很重要。眾多的心理學家也研究表明了3-6歲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若是抓住這個教育的最佳時期,實施與其發展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則將有益于終生。心理學家把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概括為:情緒基本愉悅穩定,求知欲較強,合群,誠實,有自尊心和自信心。據調查顯示,我國多個城市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另據某地區對3000名4-6歲的幼兒心理的調查,8.8%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1%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8.5%的幼兒憂慮、緊張。由此可見,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目前,在幼兒園就讀的幼兒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與人格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由矛盾心理原因引起的神經。如強迫行為、歇斯底里、神經性失聲、心因性不食等。第二,情緒方面的問題行為。如過度焦慮所引起的神經質式的敏感、多慮、害怕、煩躁,過分依賴父母、教師,或和別的孩子總是關系惡劣,甚至有敵對情緒。第三,性格方面的問題行為。如性格顯著偏執、愛發脾氣、粗暴、性情反復無常,或過分膽怯、退縮、孤獨等。第四,學習(智力活動)方面的問題行為。智力水平低難于適應學習要求或學習壓力過大而引起的厭學、棄學、逃學等。第五,活動過度的問題行為。如注意障礙、沖動、綜合多動癥等。第六,習慣性方面的問題行為。厭食、兒童遺尿癥、吮吸手指、睡眠失調等。
2 學前教育投入現狀對在園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2.1對學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扶持太少
雖然在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受到重視的今天,很多幼兒園卻依然對健康的理解停留在生理保健的層面上,還沒有對幼兒心理健康引起足夠的關注,而這很大程度上源于是體制和政策問題。這些年,政府不斷加大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扶持,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卻相對較少。2008年預算內學前教育總支出僅占預算內教育支出總量的1.29%,預算內生均事業費為443.38元,分別占小學和初中生均經費的16%和13%。而這些投入中針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就更少了,即便是在大城市的公辦幼兒園,也很少有國家撥??罱ㄔO的心理輔導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設施,這就極大得限制了對在園幼兒心理問題的干預和治療。
2.2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探索和投入不足
目前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在國家的重視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歷史還非常短暫,尤其是專門針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更為短暫,專門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還很少,更難以在短期內發展為較為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主要體現在,第一,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第二,無論是中等師范院校,還是高校開設的有關學前教育的專業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很少。第三,在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學校,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用于指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內容分散、零亂、不能自成系統的文章和書籍,導致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大多只能借鑒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小學、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2.3對學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輸入和培訓匱乏
公辦幼兒園教師事業編制一直難以有效持續補充,師生比缺口不斷加大,教師能保證幼兒的生活和基本教學已不容易,根本無暇顧及那么多幼兒的情緒和心理問題。私立幼兒園教師任職資質及學歷無法保證,且工資待遇低,教師缺乏相應專業素養,師資隊伍也不容易穩定,很容易對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傷害。新進教師無法保量保質,而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又投入不夠,無法有針對性,系統性地對現有師資進行專門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這讓教師經常對幼兒表現出來的種種心理問題感到不知所措,也無法進行及時的矯治,而預防兒童可能出現的心理疾病則更加困難。
3 提高在園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的途徑和對策
3.1應立法加大對學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其實,今天對兒童腦的研究,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研究都表明,對人類早期階段的教育具有重大價值,在人生早期的投入將惠及人的一生?!币虼?,政府在推進學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上應發揮主導作用,逐漸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頒布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增加公立和私立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人員和硬件設備的投入,加強對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力度。參照其他教育階段的教師工資標準,提高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兒教育的工作中。
3.2搭建幼兒園與高校合作的橋梁
當前,幼兒園的師資培養主要由高校和中等師范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來承擔,幼兒教師在實際工作情境中遇到的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大部分都由自己摸索解決,非常缺乏成體系的科學指導。高校雖然開設了涉及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但大多是對心理學基礎知識和理論的介紹,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因此,搭建幼兒園與高校的合作的橋梁顯得尤為必要??蓮倪x擇部分幼兒園為試點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作,高校具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背景的老師到幼兒園開展培訓,幫助幼兒教師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并定期進行督導,促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3.3提高幼教工作者人格素養和專業素質
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他們個人的心理和人格健康水平尤為值得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因此,說一個教師的心理健康會影響一批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一點都不為過的。為此,首先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應給幼兒教師提供各類有益身心的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素質訓練活動,邀請相關專家開展培訓和講座。讓幼兒教師能夠學會自我調節和增強求助意識,盡可能避免其將個人情緒及心理問題帶到工作中。另外,提高幼教工作者的專業素質,促使他們掌握學前兒童的教育方法、技巧,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積極地運用到學前兒童教育工作中去,更好地促使學前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酈燕君.學前兒童衛生保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4.
[2]朱家雄.中國視野下的學前教育[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