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2:48
序論:在您撰寫城鄉規劃專業的認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實踐能力;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186-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Yin Yanqiong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Practical cour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pre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They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c.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The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theirs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Practical ability;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前,向應用技術類型轉型發展是地方本科院??朔c化解發展中的問題,繼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1]。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必須以適應專業所面向的行業(職業)崗位要求為導向,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積累,強化綜合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建立基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具備扎實基知識,具有較強綜合實踐能力,能在與專業相關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文以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基于目前實踐課程體系現狀,闡述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及具體做法,以期能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2 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性
首先,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就業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畢業學生主要在城鄉建設局、城鄉規劃設計院所、國土部門、房地產公司等從事城鄉規劃、區域規劃、土地規劃、測繪、房地產評估、房地產經紀等工作,這些工作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而系統的實踐課程既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接觸實際工作崗位,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養,為畢業后能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適和參與職場競爭做充分的準備。
其次,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一個全新專業,雖然能夠延續地理科學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和口碑,但始終還是一個新專業,目前還沒有畢業生,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辦學尚處于探索狀態[2]。因此,必須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努力提高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水平,不斷提升學生實踐的能力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服務城鄉規劃行業的發展,實現專業的轉型和持續發展。
3 實踐課程體系現狀
3.1 專業發展現狀 國家教育部在2012年頒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2個專業[3-4]。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原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專業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自2013年招生以來,該專業招生形勢良好,生源穩定,2013―2016年該專業共招生7個班、337人。
3.2 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楚雄師范學院2006年在地理學背景下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雖然已經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但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3.2.1 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沿用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是2011版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這一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的設置基本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2個不同的專業,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面向的行業不同,相應的課程設置也應當有所不同。
3.2.2 實踐教學環節學時相對較少,針對性不強 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學時)不少于總學分(學時)25%[5]。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學分為36學分,占總學分158的比例僅為22.78%,明顯低于教育部的標準。除此之外,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中,還存在著所設置的實踐課程針對性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問題。如在專業綜合實踐技能訓練課程組中設置的學術與科技競賽活動課程,該課程學分為2學分,只要學生聽8次學術講座并撰寫聽后感或者參加4次校級及校級以上的學術與科技競賽并獲得證書就可以獲得學分。通過這幾年的實踐發現,學生聽學術講座大多流于形式、只為交差了事,所聽的學術講座和專業聯系不緊密,而且聽后感還有剽竊、抄襲的現象。學生所參加的學術與科技競賽和專業、今后職業發展關聯度不大,而且級別不高。
3.2.3 實踐師資缺乏,學生實踐能力不強 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配備足夠的實踐師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此要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而現目前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尤其實踐師資非常緊缺。目前的情況是學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專任教師數量偏少、年齡偏輕、職稱偏低,真正城市規劃專業出身的教師不足3人,專業教師年齡均在在35歲以下,職稱均在副教授以下,這些教大部分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后就直接進入學校工作,均存在城鄉規劃從業經驗不足的問題。目前學校每年招收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相比省內外重點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相對差、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
4 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
基于現狀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楚雄師范學院在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重新審視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按照“強調基礎,突出實踐技能培養、面向行業(職業)”的思路,構建了以實驗課程、素質拓展、實習課程、綜合實踐、實訓課程等五大模塊組成的實踐課程體系(見表1)。實踐課程學分合計為74學分,占總學分172的比例為43%,符合教育部的規定。
4.1 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主要是基礎課、專業必修課開展的實驗、實踐環節(見表2),主要是鞏固、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提升學生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能力。
4.2 素質拓展 素質拓展主要包括軍訓與國防教育、三生教育、就業與創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見表3),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與職業道德,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
4.3 實習課程 實習課程包括專業見習、專業調查、專業實習(見表4),通過專業見習、專業調查、專業實習,使學生深入到與本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對與本專業相關行業的發展概況、管理、運行、工作標準、職業能力要求等有較實際、深刻的認識;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強化專業技能,初步培養學生從業的職業意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為將來更好的就業、從業做好準備。
4.4 綜合實踐 綜合實踐包括專業區域綜合實習、專業野外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見表5)。通過專業區域綜合實習、專業野外綜合實習,使學生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掌握野外調研的方法和技術路線,能敏銳發現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能用所學專業知識展開深入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或解解方案,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畢業論文,讓學生經歷選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等各個環節,讓學生綜合運用4年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對某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
4.5 實訓課程 實訓課程包括計算機制圖技能訓練與拓展、規劃專業技能訓練與拓展(見表6),通過計算機制圖技能訓練與拓展,使學生能熟練運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繪圖軟件繪制規劃圖,能運用熟練GIS進行空間分析。通過規劃專業技能訓練與拓展,使學生獲得城鄉規劃專業方面的職業技能和能力。
5 結語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構建該專業科學合理并切實可行的實踐課程體系是一項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面臨轉型發展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該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一定要具有足夠的前瞻性,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不斷調整、充實、完善,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7):22-25.
[2]陳昆侖,李丹,王旭.學科調整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機遇與發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關鍵詞 綜合導師制 創新人才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中圖分類號:K901;G642 文獻標識碼:A
本科生綜合導師制是指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由專業造詣深厚、品德兼優的老師擔任本科生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生活及心理等進行個別指導的教學制度。湖北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正在試點本科生綜合導師制,這對地理學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都提出新的要求。強化基于綜合導師制的教師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是深化地理學特色綜合導師制實踐、培養創新人才的長效機制。
1本科生綜合導師制定位
本科生綜合導師制是以高等學校學生學年論文、階段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一體化指導為主線,兼顧學生的思想品德、就業咨詢、選課指導等內容,對學生的學習、科研、思想、就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的教學管理制度與方法。相對于傳統的輔導員、班主任制度及研究生導師制而言,本科生綜合導師制強調個別指導和協同培養的人才培養機制,特色鮮明。本科生綜合導師制不僅“導學”還要“導向”,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書育人的辦學宗旨。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結合地理學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實施本科生綜合導師制,重點在于對本科生的“綜合”指導和創新思維培養。同時,有效對接學工輔導員、班主任的相關工作,使三者之間各有重點。
2本科生綜合導師制主體特征分析
2.1學生主體特征
學生個體化思維方式、愛好、性格、態度、責任心等的差異決定需要對學生進行差別化指導,這就要求導師能夠因材施教。以湖北大學2013級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為例,在統一的專業課程體系下,不同學生個體的偏好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學生從專業知識入手逐漸對科研產生濃厚興趣、有些學生以專業課程為基礎參加相關的學科競賽(如挑戰杯、創新創業計劃等)、有些學生在本專業體系的基礎上開展交叉學科的學習。學生們體現出來的各類需求不僅僅是基于興趣和愛好的,還需要導師從專業思維、學術思想方面進行引導。
2.2導師主體特征
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在內容上應該定位在學年論文、綜合實習、學位論文、課程設計(作業)等四個方面。導師的職責范圍不能“攤大餅”似的擴展,要對接各自專業特長和教學風格。同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實際情況,適度指導,過高要求和過低要求都不利于學生成長。
3基于綜合導師制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3.1團隊組織模式
導師個體的思維往往存在局限性,團隊的作用是明顯優于個體。因此,要充分利用已經形成的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定期召開團隊會議,增加討論并制定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目前具有人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環境生態學等多支教學和科研團隊,團隊間形成互補、團隊內形成合力。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的綜合影響力能有效推動導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各個團隊通過項目成果交流和討論讓導師們能夠了解其他導師的研究方向,拓寬知識面、提高學術水平。當然團隊組織的更大作用是能讓優秀的同學盡快融入團隊,快速認識自己,并根據自我偏好參與科學研究和專業課學習。激烈的討論和頻繁的交流一定會碰撞出新觀點、新思想,這些不循規蹈矩的結論會讓學生們產生新的認識、摒棄舊的觀點,是他們形成創新思維的重要源泉。
3.2產學研結合模式
構建綜合導師制背景下產學研結合模式,協同科研、教學和生產在功能與資源上的優勢,將創新思維上、中、下對接耦合,既能將技術創新應用于產業發展,也能讓學生較好地適應社會環境?;诰C合導師制的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核心支點在于創新,生產、教學和研究都離不開創新,教學中注重對新方法、新成果的推介,科研中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生產中注重創新技術的應用。強化導師在產學研結合中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是“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體現,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
4本科生綜合導師制實施應關注的問題
綜合導師制應該是雙向選擇的,學生可以根據偏好選擇導師,導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學生。遴選之前進行宣傳引導,保證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導師,雙向選擇之后導師要盡快融入角色。班主任、輔導員和綜合導師之間的相互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因此合理權衡三者之間關系尤為重要。形成三者之間聯動機制能夠有效增進師生感情,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團隊。
綜合導師制的核心目標之一在于培養創新(拔尖)人才,通過導師團隊的引導,逐步讓學生形成創新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如何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仍是未來一段時期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亟需破解的難題。
L芑鶼钅浚汗易勻豢蒲Щ鶼钅浚?1501593)。
參考文獻
[1] 馮曉麗,孫凈宇.大類招生本科生導師制改革探討――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1(15):53-55.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不僅僅局限于是專業技能以及實踐創新能力,還有個人的思想政治品質與社會責任感,即“德才兼備”才是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高校在以才育人的同時更要注重以德育人,培養具備優良品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專業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務是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品質、提高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平臺,志愿服務與專業實踐教學項目相結合將成為高校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
二、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現狀
隨著我國志愿服務意識的不斷增強,大學生已經成為青年志愿者行動的中堅力量,在教育、扶貧援救、環保、醫療衛生、維護治安、法律援助等諸多領域貢獻者自己的力量,在促進社會文明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大學生志愿服務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1.志愿活動形式單一、專業性不強。志愿者進行社會服務的過程不僅是思想品行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專業知識技能實踐的過程。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內容較為狹窄,專業特色不明顯,難以滿足不同工作崗位的需要,形式較為單一。志愿服務內容多集中在體力勞動上,停留在較淺層次的社會公益服務和便民服務上,學生的專業技能不能在志愿活動中體現。
2.志愿活動缺乏合理規劃,管理工作不到位。大學生志愿活動大多數在工作日,往往會與學生的課程安排產生沖突,學生在志愿活動與課程之間很難抉擇;另外,志愿活動通常為短期,志愿活動組織缺乏長期的規劃,難以持續開展。
3.志愿活動動機多元化、缺乏正確引導。部分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動機不純,為了獲得獎狀表彰等個人榮譽,表現出急功近利的特點,在志愿活動中著重于自身發展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對于志愿服務精神缺乏正確的認識與理解。
三、專業校外創新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意義
1.學科教學的需要。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課程設置復雜且實踐教學環節多,校外創新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能夠滿足日常實踐教學需求,利于學生提前接觸社會,盡快適應社會工作。
2.高等院校建設專業校外實踐基地的作用。實踐教學基地是學校開展創新性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校方與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可以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通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師資隊伍水平、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素質、培養創新性人才,擴大校企雙方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促進學校與社會的溝通交流,提升學校開放性教學效果。
四、志愿服務納入校外專業實踐教學的實踐
校外專業實踐教學著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的鞏固與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缺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實踐教育。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臺,學生參與公益性的社會實踐,可以有效進行自我思想教育。將志愿服務納入校外專業實踐教學中,可以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系于2014年在南京高校中率先與“南京規劃建設展覽館”簽訂合作協議,將志愿服務與實踐教學完美結合,建立了“公共管理學科綜合訓練中心城鄉規劃教學實踐基地”,每周六、日南京農業大學向南京規劃建設展覽館輸送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優秀志愿者,學生志愿者指引游客、維持參觀秩序、對部分展廳內容進行簡單介紹,學生在鞏固自身所學規劃知識的同時促進了展覽館工作的順利進行,有效促進了校企協同發展。
五、保障專業志愿服務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實踐的教學措施
1.規范合作關系。校方和實踐基地應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實踐基地作為志愿服務與技術支撐單位需在各個教學環節給予支持,盡可能的提供便利條件。以南京農業大學的城鄉規劃教學實踐基地為例,學生在不影響展覽館正常工作的基礎上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為游客進行南京規劃情況講解,緩解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展覽館方為學生志愿者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的同時并為其提供食宿等便利條件。真正實現了實踐教學基地和實踐教學活動的雙贏。
關鍵詞: CBE 立體化 培養模式
1 引言
CBE是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縮寫,通常譯為“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體系”[1]。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最早始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培養戰時需要的技術工人,英國采用能力模塊式的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社會經濟的發展又促使學校高效率地培養實用的技術人才,這樣能力模塊式教學更加受到重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該方法在北美和澳大利亞被廣泛采用。通過國家教委和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持的中國、加拿大高中后職業技術教育合作項目,該方法被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目前我國已有部分職業技術院校在試用該方法,但運用于地方高校本科教育,特別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研究基本為空白。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環專業)是國家教育部1999年頒布實施的新專業目錄中新設立的專業,是地理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能力的人才。由于該專業是一個新設立的專業,在江西省高校設立的時間并不長,省內部分高校(如江西財經大學在03年、九江學院在04年等)開設了該專業,而全國目前設置本專業的高校有76所。由于該專業所依托的平臺不同,存在專業定位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太規范、教育模式滯后、人才培養錯位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專業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對路。這些問題逐步引起了國內一些學者的關注,宋戈、袁兆華結合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認為資環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理科學生具備的通用能力以及本專業應該具備的特殊專業技能[2]。鄭拴寧從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角度研究認為,資環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滿足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需要的課程[3]。而江西省內對此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關注不夠,研究的成果基本沒有。
2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前存在的問題
2.1 資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泛化。
從我國各高校資環專業的培養方案看,基本上都是典型的通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涵蓋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畢業生就業情況看,就業部門多而廣。但學生就業遇到越來越大的困難。在當前的培養模式,造成學生在環境科學領域與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競爭,在規劃領域與城市規劃專業競爭,在土地資源管理領域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競爭,在房地產領域與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競爭,在中學地理教育與地理科學專業競爭等,且都處于競爭的劣勢。該專業以寬而大的口徑招生,在低年級以寬而大的口徑進行基礎教育,這對拓展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是一個可行而有效的培養模式,但仍以寬而大的口徑在高年級培養,在該專業所涉及的領域都有相應專業培養專門學生的背景下,以及社會對畢業生種種制度性的、非制度性的要求下,該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面臨巨大的困難。怎樣處理好通才教育與社會對專才的需要的關系,是辦好資環專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4]。
2.2 資環專業辦學特色不突出。
在當前的學校中,從設置該專業的學校類別看,有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農林院校、理工院校、地礦類院校、財經院校以及些剛剛升本的地方學院??傮w看,以綜合性院校、師范院校和理工類院校為主。各高校無論在培養目標、專業定位、培養模式、就業定位,還是課程設置等方面基本雷同,沒有體現出各類特色不同的院校開辦該專業應具有的特色。資環專業本是與社會、經濟緊密結合的專業,但與其他的工科專業相比,特色不突出,主要方向不明確,研究范圍廣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
2.3 資環專業課程偏理論,實踐動手能力不強。
資環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需要加強,對本科生來講,需要畢業后在工作崗位從事基層和實踐工作,而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偏向于理論分析,使得畢業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足,因此課程設置中要加強動手和實踐課程的鍛煉,加大實習和集中實踐環節的學時、學分。當前的實踐教學環節僅包括測量實習、地理綜合實習和城市規劃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泛而不精,影響了學生的工作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2.4師資力量難以滿足資環專業發展需要。
1999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區劃與管理、經濟地理學與城鄉區域規劃兩個專業合并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而當前的辦學模式中,資環專業多數設在地理學院、資環學院、旅游學院、國土學院等院系中與其他專業合辦,而且作為一個新的專業,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相對較少,從事該專業的教師多來源于地理學、管理學、規劃學、環境生態學等學科,因此,本專業師資力量亟待加強。
3 基于CBE的創新立體化培養模式建設
3.1 建設立體化模式,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
調整資環專業培養目標,原先主要集中在為政府、事業部門提供高級人才,資環專業的學生較適合從事建設局、規劃局、發改委、環保局等政府部門的城市發展管理工作,而政府部門則需要通過公務員考試,名額有限。因此,該專業學生就業的選擇范圍受到限制。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主導下,本科生的就業對象如果是企業,則更多地體現了市場選擇。因此,資環專業應根據該專業的多學科交叉性,設置相應的課程群,如城鄉總體規劃、土地評價與土地規劃管理、旅游規劃、景觀設計、地理信息系統應用、資源環境評價與規劃等,分流培養適應不同方向需求的學生,細化方向的精英教育,為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多元化的基礎上,建設“基礎理論―專業素養―實踐應用”的三維立體結構的模式,使學生在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細化的專業素養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課內實踐和課外實習環節訓練,特別要加強情景課程實踐和室外實習教學環節,在實踐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人才[5]。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用1―2年時間加強數理、人文、計算機基礎與外語基礎的訓練,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本專業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良好的實際應用工作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再利用兩年時間學習本專業實際應用的專門知識和相關技能,了解本學科的新的發展和應用。在低年級基礎課教學期間,開設部分選修課,在高年級則迅速加大選修課比重,課程設置以學時少、信息量大、邊緣性強、學生可選余地大為其特點。為達到分流培養目標,在高年級可實行導師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深層次的雙向交流,因材施教。
3.2 以能力模塊為核心,凸顯品牌特色。
資環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很多相關院校都做了有益的嘗試。本文認為該專業要充分體現地理科學的獨有特征、辦學歷史經驗與辦學條件,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鑒于各校資環專業設置在不同院系下,可利用其融合多個專業的優勢,加大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加強實踐和動手能力。在高年級課程上可以考慮設置多種能力模塊如城市(區域、旅游)規劃模塊、地理信息模塊、國土規劃與管理模塊、房地產開發模塊、生態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塊等,讓學生進行選擇,使學生就業時能至少掌握一門具有可行性的操作動手能力,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求,更快地適應新的工作崗位。針對不同的聯合辦學模式,該專業應設置各具特色的實踐教學環節,凸顯品牌特色。
3.3 構建三維結構的立體課程體系,體現特色的實踐課程。
課程體系建設應遵循“加強基礎、重視應用、分流培養”的原則,建設三維結構的立體課程體系。三維立體結構體系是以核心課程為中心,由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相關課程和實踐課程所組成。而實踐課程體系由實驗教學、課外網絡學習、實習教學、課程設計、第二課堂活動五大模塊組成,這五大模塊的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聯系,是構成資環專業教學體系和專業特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科學地處理好這五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及相互銜接的關系,使其優化配置、功能互補,多途徑、多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資環專業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李春梅,楊陽.加拿大CBE職教模式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10-11.
[2]宋戈,袁兆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索.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81-82.
[3]鄭拴寧.數字城市建設――21世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就業與發展的最佳方向.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50-52.
[4]王如淵,翟有龍,唐小平等.對我國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的思考.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78-82.
關鍵詞:四年制;城鄉規劃;課程體系構建
Abstract: because of CFG pile construction period is short, treatment effect is good, quality easy to control, settlement of small, high bearing capacity, stability, fast, short time limit, etc, in recent years in the modern house is widely use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CFG pile, the ins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CFG pile and CFG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Key words: CFG pile; Founda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現今的城鄉規劃學科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都發生了轉變,傳統工學的學科門類和建筑工程的學科體系,遠遠不能涵蓋現代城鄉規劃學科的內容,不能滿足社會發展與人才知識結構的需要。在學界的共同呼吁下,城市規劃由原來所屬的建筑學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由二級學科升格成為與建筑學并列的一級學科——城鄉規劃。
1、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的困境
1.1思路的轉變
我國的城鄉規劃專業教育遠滯后于西方國家,絕大多數院校以工程技術領域的建筑學學科為向導,對建筑學與城鄉規劃的差異性認識不夠,導致專業教學過程中一味模仿建筑學的課程體系,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這包括對城鄉規劃專業本體認識存在誤區;以及對課程體系的安排不符合城鄉規劃專業的認知規律。
1.2就業的局限
一方面,社會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主體定位依然以“設計型”人才為主。另一方面,就業渠道相對狹窄。在我國,專業學生要成為政府工作人員首先要通過公務員考試,這往往是難以通過的,而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工作崗位有限,從而使得很多高校培養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最終走進了設計單位。
1.3教學的制約
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絕大多數以建筑學教育為支撐平臺,師資隊伍也主要由建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組成。辦學背景和師資隊伍的制約,是如今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滯后于學科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4思維的缺失
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學生們已經習慣于記憶和背誦知識,普遍缺乏獨立的思維和敢于創新的能力。在規劃的教學中,我們常會面對學生這樣的困惑:在評析方案時,為什么教師說這個方案也好,那個方案也好,到底優良方案的標準是什么?學生們普遍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2、新時期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
2.1全面城市的認知
城鄉規劃教育已經由傳統的空間形態和工程技術領域逐步進入到對社會和經濟、區域發展、生態保護、城鄉管理等多學科領域的交叉和融合。在基礎教學中,需要告訴學生,城鄉規劃“是什么”,使其全面了解城鄉規劃的本質、規劃本身的運作機制、相關學科對城鄉規劃的影響等知識,引導學生對城鄉規劃本質問題展開思考。而不是忽略這一環節,直接教授學生城鄉規劃方面的理論知識,對于缺乏實踐的在校生來說是相當枯燥難以理解的。
2.2扎實技能的培養
在學科內涵和外延都大大豐富的今天,城鄉規劃的專業技能培養的要求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過去以各種工具訓練為主的繪圖能力訓練在計算機廣泛應用于規劃設計后應適量降低強度,而對快速記錄城市、快速表達構思的徒手繪圖訓練則應該得到加強。除此而外,還應繼續加強模型設計與制作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調查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結合城鄉規劃實際工作的特征,還應注重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隨著城鄉規劃的社會屬性越來越強,學生與社會溝通,交往的能力也亟待提高。
2.3 健全人格的形成
城鄉規劃專業教育對未來的城市規劃師的培養不僅限于傳授知識和教授技能,也擔負著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職能。首先,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城市觀”,正如吳志強先生所談到的城市“五觀”認識城市, 要認識到城市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人服務的,城鄉規劃要為人服務;它是一個有機,復雜的整體,需要整體系統地去審視:認識城市要有全球意識。城市發展要與地球或自然相和諧。其次,要注重道德觀念的培養,逐步使學生明確一個城鄉規劃工作者肩負的使命,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
3、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保障。其中,低年級階段課程體系所奠定的專業基礎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素質,奠定科學的城鄉規劃思維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俺青l規劃專業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在建筑學的基礎上加點兒佐料就可以了的”(陳秉釗.2003)。因此,城鄉規劃專業前兩、三年專業基礎教育與建筑學專業為同一平臺是相當不合適的,這將會導致學生對專業認識的偏差,以偏概全,以建筑思維取代城鄉規劃專業思維。城鄉規劃專業基礎教學工作應使學生能全方位接觸城鄉規劃專業知識,獲取高年級專業學習及未來城鄉規劃工作的相關能力,并初步形成城鄉規劃價值觀,奠定職業道德及職業素養的基礎。
3.1 構建原則:兩個規律的尊重
(1)城鄉規劃學科的認知規律。城鄉規劃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非常強的專業。所涉及專業知識面寬廣、體系龐雜。專業教學強調的是對專業的認識及職業技能素質的培養,而這一切都是基于對城市的認識。城市認識遵循“從整體到局
部,從高層面到低層面,由外而內,由上及下”的規律,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使學生全面地接觸、了解城市及城鄉規劃學,有利于系統地,整體地把握城市,避免步入“盲人摸象”的歧途。
(2)學生學習的規律。人類認識事物及學習的基本規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專業課程的安排應該循序漸進,使其符合學生的專業認知水平,避免難度過大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3.2 課程體系建設方案
(1)合理劃分教學階段
第一、規劃設計初步(一年級,第1、2學期)階段:進行專業啟智教育,了解城鄉規劃專業的基本情況,了解城鄉規劃專業四年的教學安排,了解職業及就業情況;重點掌握城鄉規劃專業要求的基本技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初步了解設計思維;初步理解空間.城市空間的概念;初步嘗試關注并思考城市問題,了解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學屬性等。
第二、規劃思維訓練(二年級,第3、4學期)階段:系統培養學生認識城市的基本能力。了解結構、系統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初步掌握城鄉規劃設計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理解城鄉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同表現形式;初步掌握基本的空間設計方法.并初步具備規劃設計表達的基本能力。
第三、規劃設計(三年級,第5、6學期)階段:全面培養學生的規劃技能,初步掌握城市道路、工程系統方面的規劃技能;了解建筑功能定位與城鄉規劃,市場之間的關系,了解項目策劃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從單一功能的小型公共建筑到復合功能的中型建筑設計的方法、程序,并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深入理解建筑與社會、心理、行為、城市環境、基地條件等的相互關系,掌握居住區、商務區規劃技能,并對材料、結構有一定的認識。
第四、規劃設計(四年級,第7、8學期)階段:主要學習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城市社會、城市經濟、區域規劃等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初步掌握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基本能力,并初步理解管理、策劃、技術規范等與設計相關的知識;了解城鄉規劃管理的相關要求。
在當今社會經濟變革的時期,城鄉規劃學科也正處于調整和變化之中。正如我國的城鄉規劃工作者,一方面日益認識到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另一方面卻正是他們在支撐著中國城市的飛速發展。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的調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因為歷史的影響在短期內很難消除,就業渠道也決定了高校專業教育不得不針對就業市場確定教學計劃。但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一點,以單一學科為支撐的城鄉規劃專業基礎教學改革是必要的,這是我國的城鄉規劃學科及專業教育同國際接軌的必由之路。當前的重要任務,是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高校要行動起來,結合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變化、結合我國當前的城市建設實情,結合本院系自身的特點來制定系統的、整體的城鄉規劃專業基礎教學體系,為培養新時期合格的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唐春嬌,林從華.“五年制”不是城市規劃專業本科教育的唯一選項[J].高等建筑教育,2005,3:6-9.
[2]隗劍秋.關于四年制城市規劃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102-104.
[3]田偉麗.城市規劃專業建筑初步教學模式探討[J].科技信息,2012,7:294,261.
一、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注重地學與管理學知識的交叉與融合,但就教學現狀而言,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教材版本單一,不同專業側重點不突出目前,學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地圖學原理》或者《新編地圖學教程》,不同專業之間沒有區別。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所用教材基本相同,沒有側重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教材。
2.各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地圖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據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共有131所高校開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但地圖學在很多學校只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選修課,甚至沒有開設這門課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中有的學校開設48學時理論課,2周的地圖學實踐,但是大部分高校往往只強調經濟管理及規劃課程的學習,對用于空間信息表達與分析的地圖學課程重視不足。
3.交叉學科基礎知識準備不足,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淵源極深,同處于大地學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要適應發展,必須具備扎實的地圖學知識。目前,學生由于對地圖學知識了解不夠深入進而影響地理信息系統原理的學習,對基于數字地圖的信息分析方法難以理解,甚至對在城市規劃時如何考慮空間信息模糊不清、無所適從。
二、教學改革
1.構建教學體系,組織教學內容不同專業的學生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不同,過去只考慮教材不考慮學生的因素,而以往地圖學教材編制主要針對的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和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從而導致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地圖學時“共同語言”太少,主動性較差。因此,地圖學要根據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革教學內容。地圖學是一門綜合叉課程,迫切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做到因人施教、因專業施教,編寫符合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實際的地圖學教材。地圖學的教學內容包括理論地圖學、地圖制圖學和應用地圖學三部分,地圖學教學內容改革也主要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針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特點,教學內容的改革應將教學目標與專業特點結合起來,既要介紹傳統地圖投影方法、常用地圖投影轉換算法,又要讓學生對當今豎版(中國,地球東、西、南、北半球)地圖有充分的了解,更要結合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特點將普通地圖制圖方法和專題制圖方法的計算機技術教授給學生。同時,地圖符號在地圖學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城鄉規劃能力,能夠制作規劃圖。因此,地圖學課程中地圖符號的教學應該與城鄉規劃圖相結合,尤其要加強符號設計部分的內容。
2.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實踐教學地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實踐內容主要是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具體包括地圖的識讀和電子地圖制作。地圖識讀主要培養學生認識地圖類型,了解地圖圖面內容,熟練掌握地圖三要素(圖例、比例尺、指北針)的能力。電子地圖制作是地圖學實踐的主要內容,采用現有的制圖軟件訓練學生制作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利用GIS軟件的地圖制圖功能訓練學生進行地圖符號化、專題圖制作與地圖制圖輸出等能力。
3.儲備基礎知識,培養創新能力對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來說,地圖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既包含大地學的投影等基礎地理信息,又包含專題地圖制圖等與規劃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地圖學知識掌握扎實才有可能應用到后續城市規劃、鄉鎮規劃、土地規劃管理方面,也才有可能與后續地理信息系統知識與技能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具體教學中,需要講授傳統地圖學的基本內容,同時結合現今地圖學發展的新趨勢、新內容(如豎版中國地圖,豎版世界地圖)引導學生學習現代地圖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較為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將現代地圖發展的新內容與自身專業方向結合,增強交叉學科創新能力。
關鍵詞:社會類課程;城鄉規劃;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181-03
一、現代城鄉規劃思想的社會學淵源
現代城鄉規劃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對工業革命帶來的種種城市問題和矛盾的一種回應。諸如英國著力于解決住房問題、德國致力于解決城市擴展、美國的重心則是城市的美化方面等。雖然各個國家在城鄉規劃實踐活動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不得不說,現代城鄉規劃的萌生與工業化、城市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城鄉規劃誕生”這樣一種線性過程。開始于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性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種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業本身除了牟利的動機之外,從19世紀開始就成為促成城鎮化的積極因素和巨大推動力。在這場技術革命當中,煤炭成為了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鐵路的修建使工業企業選址脫離原材料產地成為可能,城市逐漸成為產業和人口的聚集之地,與此同時,空氣污染、公共衛生問題、住房問題特別是貧民窟的出現,引起了一些社會學家的關注。針對英國大城市的弊端,艾比尼澤?霍華德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表達了一個社會學家對城市問題的關注,書中試圖通過開展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來解決城市問題,為此,他構建了一個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田園城市模式。20世紀初,圍繞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形成的社會學派對芝加哥城市的社會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逐漸與城市研究出現了交集,為后來的都市社會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英國社會學家格迪斯注意到工業革命、城市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認為城鄉規劃是社會改革的重要手段,強調把自然地區作為規劃的基本框架,把城市放到區域的層面上進行分析,注重社會因素對城鄉規劃的影響。城市社會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催生了城鄉規劃思想的發展。在當今全球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社會問題日益復雜和多樣化,如何有效解決城市社會問題,不僅是社會學家關注的問題,也成為城鄉規劃理論發展的動力之一。
二、現代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與教育現狀
城市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對城市的認識和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化。雖然西方現代城鄉規劃誕生于建筑學,城鄉規劃也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門實用型的技術科學。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國家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也促進了城鄉規劃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城鄉規劃作為一項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政策性特點的工作,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大,涉及的學科不斷增多,逐漸和其他學科的研究范圍相互交叉,研究內容相互滲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鑒,學科多元化趨勢日漸凸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增加了“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在此之前,城鄉規劃與設計僅僅是建筑學一級學科所屬的二級學科,其他研究方向諸如區域發展與規劃、住房與社區建設規劃等均在其他學科中覆蓋。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的設置,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目前,設有城鄉規劃專業的高校數量日漸增多,這些高校主要依托于建筑學、地理學和園林成立和發展城鄉規劃專業。與此同時,城鄉規劃專業課程設置也在不斷改革和變化。從目前各高校的課程設置上來看,主干課程仍然大多是以設計、工程技術類為主,由于受辦學歷史和專業特色的影響,一些學校增設了社會經濟類、管理類、信息技術相關課程。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鄉問題的研究深入,國家也開始注重城鄉規劃教育中的社會經濟和人文方面的教育,從2000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開始開展一年一度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課程作業交流評優活動,社會調查逐漸成為城鄉規劃課程教學中增加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定位與設置
傳統的城鄉規劃認為空間問題是城鄉規劃學科的核心,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形態的規劃已不能解決城鎮化帶來的諸多問題,城鄉規劃應當從其他學科中吸收相關的理論來充實城鄉規劃學的發展和實踐,同時,具備一定的社會學、經濟學理論背景的城鄉規劃人才越來越符合市場的需求。從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方向來看,專業的城鄉規劃設計人才必須具備具有對城市復雜環境的整體認識和思考,特別是對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宏觀分析與把握?!度珖叩葘W校土建類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城鄉規劃專業》中提到城鄉規劃社會調查教學任務的課程有“城市社會學”、“城鄉規劃系統工程學”、“城市研究專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規劃設計與綜合社會實踐”、畢業設計”,以上課程均明確提出了規劃專業應以城鄉規劃社會調查理論和方法為教學內容的要求。社會調查作為城鄉規劃方法論的內容之一,在實踐環節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基礎性作用和對規劃實踐的科學性的影響。因此,將城鄉規劃社會類課程教學內容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社會類課程既包括基礎理論課程,又要加強城鄉規劃社會調查方法的應用。學生通過對城鄉規劃社會類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更加系統、全面地認識城市,也為科學規劃城市奠定基礎。
依托于風景園林設立的城鄉規劃專業比較偏向于物質形態和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對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忽略學生社會學相關課程的學習,重設計,輕調查,因此,如何在以工科為背景的城鄉規劃專業中建立社會類課程的特色教學內容成為城鄉規劃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當融合在理論、實踐、應用環節的教學中去。建立從“理論―實踐―應用”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在梳理相關高校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城市社會類課程理論環節的課程應當包括城市社會學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兩門課程,分別作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城鄉規劃和設計調查報告,作為專業實踐和實習的一部分。應用環節的內容包含在畢業設計前期調查分析部分中,作為考核畢業設計的標準之一。圍繞理論―實踐―應用這條主線,筆者在城鄉規劃四年制課程教學環節中設置了不同階段的相關課程和階段目標,如表1所示。
四、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類課程教學探索
針對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教學現狀,適應新形勢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設立,教學內容選擇,考核方式和實踐教學進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導向的教學目標。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寬闊的專業知識,具有多種能力和發展潛能,以及和諧發展的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復合型人才包括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城鄉規劃復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實的設計能力,同時也要具備對城鄉復雜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和發現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復雜問題,并有一個系統的、整體的認識。并能夠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調查方法在具體的城鄉規劃和設計實踐工作中加以應用。
2.社會熱點導入式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是課程體系的支撐,教材在課程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它的作用在于系統、簡明地敘述和解釋基本知識和理論。但社會發展是個復雜的過程,教材的更新遠遠跟不上社會經濟和城市的發展速度,就出現了課程內容與實際脫節或聯系不密切的情況。理論落后于實踐必然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喪失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就是將社會熱點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主動關注和思考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從專業角度去解決問題。例如我國城市規劃目前的熱點諸如海綿城市、多規融合、存量規劃等,這些都是城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變革,和社會發展和城市問題密切相關。城鄉規劃如何來面對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專業熱點導入問題,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熱點的背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社會熱點導入式的教學內容必將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3.建立有效銜接的課程關聯的教學模式。社會類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僅包括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學習,最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審視城市發展,將社會學延伸到城鄉規劃發展的歷史中去,在理論教學內容上主動關聯到其他課程的內容上去,比如城市發展史、城市總體規劃、居住區規劃、城市生態與環境等課程相關內容。另外,在教學安排上,合理安排各課程教學順序,城市社會學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兩門課的理論學習安排在大二階段,城鄉規劃和設計調查報告安排在專業實習或實踐內容中去,安排在大三階段,作為應用環節的畢業設計前期調查分析結合畢業設計安排,在大四階段安排。
4.建立教學―實踐―應用三維一體式的聯動教學方法。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社會學課程理論性較強,與城鄉規劃偏重實踐有些偏離,事實上城鄉規劃和設計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城市現象和城市復雜問題的分析和解讀,社會類課程恰巧彌補了這一點。因此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應當強調教授法和學習方法的統一。任何一個理論的誕生都是依托于特定時代背景之下,因此,筆者認為在理論教學環節,應當打破傳統的理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思維穿越到特定的歷史時期,以歷史為坐標,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解讀理論,最終任何一個偉大理論的誕生都成為了一種歷史必然,也就是一種歷史定位的方法,這樣學生對理論的認知更深入、更全面。另外,通過案例討論,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的培養,在討論中發現問題、深化理論學習。實踐環節中,建立城市社會實踐調查平臺,將社會實踐調查和專業實習與關聯課程結合起來,特別是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社會實踐調查和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串聯起來,建立從教學―實踐―應用的三維一體式的聯動教學方法。教育部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背青l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第一,課程內的實踐環節。第二,專業實習環節,如城市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第三,畢業設計環節。通過以上三環節的教學,從課程練習到實踐應用,形成課程實踐教學主線,在實踐教學的考核過程中,通過舉行評優活動,特別是與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開展的城鄉規劃專業本課程作業(規劃設計、調查報告)交流評優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結語
基于對城鄉規劃思想發展的社會學淵源的思考,認為城鄉規劃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公共政策的屬性日漸凸顯。同時城鄉規劃學科地位的提升也賦予了城鄉規劃更大的社會責任,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類學科的交流與融合,目前四年制城鄉規劃教育重視設計能力培養,缺少對社會學方法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鍛煉,城鄉規劃學科的研究方法應當是一種有結構的多學科方法,城鄉規劃教育也應當是跨學科的交流與整合,因此,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類課程的建設顯得尤為必要,如何將社會類課程進行有效融合和銜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曹康,西方現代城鄉規劃簡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