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8 19:11:36
序論:在您撰寫音樂學院學位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地方師范院校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
2.回憶我“音樂碩士”的學業歷程
3.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養研究
4.山東省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調查
5.我院首次頒發音樂碩士、學士學位
6.中美音樂教育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
7.有關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
8.音樂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模式初探
9.綜合性大學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之研究
10.音樂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現狀與思考
11.上海音樂學院第一個音樂碩士誕生
12.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的研究生教育情況
13.關于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及質量的探討與思考
14.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師范大學音樂教育碩士培養解析
15.中美德音樂表演專業碩士教育的并置比較
16.臺灣師范大學在職音樂教學碩士培養模式探究
17.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現狀之反思
19.積極探索 勇于實踐 積聚能量 服務社會——記流行音樂作曲與理論碩士研究生論壇
20.從NBPTS音樂教師專業標準談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碩士的培養
21.談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的創新
22.淺議英國的音樂表演碩士教育
23.音樂教育研究的社會調查方法應用探索——基于108篇碩士學位論文的調查分析
24.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
2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憶我“音樂碩士”的學業歷程(上)
27.關于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
28.談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的創新
29.2000-2010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方向碩士畢業論文綜述
30.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的假劣之風當遏止
31.新疆音樂學碩士點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32.中美藝術管理碩士研究生入學要求比較之思考——以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為例
33.兒童鋼琴音樂在碩士研究生論文中的研究狀況綜述
34.中美音樂學科專業學位碩士培養之比較及思考
35.社會現實下的分享與抗爭——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學、教學與畢業要求
36.音樂碩士研究生擴招現狀與分析
37.音樂教育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學探索——基于108篇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
38.留美碩士座談音樂治療學
39.論音樂學碩士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
40.高師“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樂學方向碩士論文的社會調查方法審視
42.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碩士點介紹
43.簡論加強音樂碩士導師隊伍建設
44.學術的探討 人生的啟迪——王耀華老師一堂普通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的記錄與感想
4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教師調查問卷簡析
46.音樂學系92屆碩士研究生通過論文答辯
47.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學生調查問卷簡析
48.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的定位思考
49.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習態度調查研究——以音樂舞蹈生為例
50.我國音樂教育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51.我國應當設立音樂表演類碩士專業學位
52.音樂治療的臨床操作規律
53.音樂藝術碩士教育研究中的標志性參數
54.論藝術碩士研究生學術活動平臺構建的學科價值與意義——以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學術活動周為例
5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的動態致變因素分析
56.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舞臺表演實踐的教學保證
57.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問卷的調查分析
58.《民族樂器演奏》選修課程在高校音樂學碩士研究生課程中設置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59.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研究的數學實證
60.音樂學碩士“聲樂教學與研究”方向專業課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學生馬淑慧獲音樂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
62.武漢音樂學院2003屆碩士研究生畢業
63.音樂學碩士“聲樂類研究方向”名稱需準確和規范
64.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獲準開展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工作
65.吉林藝術學院喜獲音樂學、繪畫藝術(油畫版畫)兩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66.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
67.長江師范學院藝術碩士(音樂)學科簡介
68.來自汾河畔的歌聲——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碩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思考
70.音樂教育學科研究方法現狀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碩士學位論文的定量研究
71.音樂類碩士學位論文的定量評估
72.音樂節奏與英語節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選題理念 彰顯傳媒音樂特色——中國傳媒大學2011年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綜述
74.中西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現狀比較及啟示
75.音樂藝術碩士需提高文學修養
76.思考與實踐——表演方向碩士研究生的西方音樂史教育
77.技巧·修養·境界——音樂“專業碩士”學位教學的三個基本追求
78.對吉林大學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
79.從博碩士論文看流行音樂傳播的研究
80.皖西鑼鼓——中國傳統音樂的一支奇葩——讀田耀農先生的碩士論文《皖西鑼鼓研究》
81.高師“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在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82.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會導師”的可行性研究
83.音樂殿堂里解譯密碼的行者——記徐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楊健
84.中央音樂學院一九八七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試題
85.《西安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序言
86.大陸電視音樂傳播的價值觀調整
87.音樂和語言神經基礎的重合與分離——基于腦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較
88.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
89.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影響
90.四川音樂學院表演專業首屆碩士研究生舉行畢業音樂會
91.民族音樂學:學術前沿與教學研究——訪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
92.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就業形勢
93.“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師資培養模式與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報告
94.國際關系中的音樂與權力
95.關于歌劇《黨的女兒》中音響運用的實踐與探索
96.春花秋實 繼往開來——武漢音樂學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97.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談研究生教育
98.為了一個承諾,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區域音樂文化研究 促進音樂地理理論建設
100.開啟心靈 共筑前沿——訪著名音樂心理學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動終端的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云平臺構建研究
102.論儀式音樂的系統結構及在傳統音樂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樂與情緒誘發的機制模型
104.中國傳統音樂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樂旅游資源分布規律研究
106.音樂療法配合長強穴按壓對初產婦產程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107.音樂療法在失語癥康復中的應用
108.美國音樂版權制度轉型經驗的梳解與借鑒
109.音樂干預在癡呆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110.高師音樂學碩士生課程結構失衡的審視
111.民族音樂學:學術前沿與教學研究——訪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
112.中國當代音樂學家
113.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概況
114.“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現象之探究
一、獨立音樂學院的本科畢業管理體系特點
我國的獨立音樂學院數量相對較少,九大音樂學院主要包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和天津音樂學院。這些學院所在地域幾乎代表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根據他們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規定或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實施辦法,獨立音樂學院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一)采用學院教務處和教學系二級管理模式。獨立音樂學院在對待教務處和教學系分工時,責任非常明確:前者(教務處)“負責制訂全院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規定,統籌協調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檢查各系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實施情況并進行質量評價”;后者(各教學系系)“根據培養方案及學院畢業設計(論文)管理規定,制定本系《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實施細則》,并成立以系主任為組長的系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施畢業設計(論文)具體工作”。也就是說,教務處主要負責在于監督和協調,教學系則享有相對獨立的實施和操作權限。
(二)學院教務處直接規定不同專業的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有效地類型。獨立音樂學院由于專精于本專業,因此采用由學院直接規定不同專業和研究方向的學生的畢業論文類型。例如,中國音樂學院明確規定:“(一)音樂學專業包括論文等;(二)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包括作品和論文等;(三)音樂表演專業包括畢業音樂會及其設計報告。”
(三)工作程序明確具體。獨立音樂學院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程序上非常嚴格,在時間安排上它們一般都精確到周,對每周應該完成的工作進行了細化,還指定了主要責任人和負責單位(科室)。獨立音樂學院的本科論文的開題工作是作為本科論文寫作的最重要環節進行。
(四)注意學院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四川音樂學院等獨立音樂學院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實施辦法都明文規定:“畢業論文(設計)和知識產權歸學院所有,未經指導教師同意,學生不得將論文(設計)涉及的技術內容向外擴散,也不得將論文(設計)寄出發表。畢業論文(設計)結束后,所有的論文(設計)資料,應交回系(院)作為教學資料保存,學生不得自行帶走”。
二、獨立藝術學院中音樂院(系)的本科畢業管理體系特點
在我國獨立的藝術學院中一般都設有音樂院(系),它們相較于純專業院校(獨立音樂學院)在本科畢業管理上有注意兼顧藝術學科的總體特點。
(一)二級管理和三級管理并存。這些藝術學院里的音樂院系在各方面努力向獨立音樂學院學習和靠攏,但模仿獨立音樂學院的管理模式同時又有創新,表現為以二級管理模式為主有意識延伸第三級管理機構。例如南京藝術學院在管理上采用二級管理模式,但是《南京藝術學院關于本科生畢業論文、創作(設計、演出)的若干規定》中指出學院教務處和教學單位的職責的同時還明確規定了本科論文管理過程中“教學秘書日常教務工作”。而《吉林藝術學院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學士學位論文)撰寫及評審管理細則》和《吉林藝術學院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學士學位論文)補充管理規定》則規定該學院執行三級管理模式,在學院和分院之下,指定系(實驗室)作為最基礎的管理和負責單位。
(二)二級院系決定對論文(設計)類型。由于藝術學院的相對綜合性,下設二級學院的藝術特色區別較大,藝術學院的教務處往往不指定各專業的論文(設計)類型,而是由二級學院作為本科論文(設計)的主要制定單位。這是與獨立音樂學院在二級管理模式上的最大區別。也就是說,在藝術學院的管理模式中,后者(二級學院)工作的具體性上更加擁有自主性,而前者(學院教務處)的監督和協調作用相對邊緣化。
(三)工作程序相對明確。藝術學院中的音樂院系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程序上相對嚴格,在時間安排上參考時限相對寬松,但對每階段應該完成的工作任然有明確的分工和進度要求,也指定了主要責任人和負責單位(科室)。但是本科論文的開題工作有的學院沒有象獨立音樂學院那樣重視并專門安排,而是有二級學院自行安排處理。
(四)在知識產權方面,要求相對寬松并且非常注意學生論文(設計)的宣傳。可能是藝術學院中音樂院系辦學的目標更注重音樂表演,它們對學生作品的知識版權問題并沒有過多明確的要求,也更注重這些作品的宣傳和推介。吉林藝術學院規定:學生必須上交畢業論文復印件,畢業創作(設計、演出)文字說明材料兩份,一份送教務處,一份由所在教學單位存檔,其中被選為“優秀畢業論文”、“優秀畢業創作”、“優秀畢業演出者”還需另交一份給校檔案室歸檔。對于特別優秀的畢業論文,各部門要積極向有關專業刊物推薦發表;特別優秀的創作(設計、演出)作品也要積極向外界宣傳、推廣。
三、綜合類高校中的音樂院系本科畢業管理體系特點
自21世紀初本科擴招以來,各種綜合類高校紛紛建立了音樂院系,由于這類音樂院系辦學時間短,教學、教輔和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在制定音樂專業本科畢業管理體系和制度時表現為兩個極端的特點。
(一)特點一——盲目模仿,死搬硬套。這類綜合性高校中的音樂院系有的大興拿來主義,把獨立音樂學院或者獨立藝術學院的管理模式照搬或者簡單刪減之后使用,這種現象在剛升格為本科的綜合類高校中的音樂院系最為普遍。筆者走訪了西南部分高校,了解了他們音樂院系本科畢業管理辦法和規定的來源,發現它們大部分都抄襲、模仿或借鑒周邊獨立音樂學院或者獨立藝術學院中的音樂院系的成熟做法。例如,四川部分綜合類高校中的音樂院系的畢業管理辦法和規定都以四川音樂學院的本科畢業管理體系為范本;云南的則以云南藝術學院的為基礎。這些模仿專業音樂院校的現象,在有的高校是經過了再加工已逐漸顯示出本學院的某些特色;有的高校則幾乎沒有什么改進,照搬痕跡極為明顯。筆者收集到某新辦高校的本科論文管理文件的電子版,點擊它的屬性,在該文檔的屬性摘要里赫然顯示著東南某高校教務處的信息。由此可見,綜合類高校特別是新辦綜合類高校中的音樂院系的本科畢業管理的盲目和缺乏思考。
(二)特點二——沿襲舊制,不加變通。在綜合類高校中,有一些學校具有相對悠久的大學辦學經歷,積累了很好的本科論文管理傳統,但是這類高校中的音樂院系或者其藝術學院中的音樂系尚處于剛起步階段,于是就出現了該類高校中的音樂院系沿襲該校既有的本科論文管理體系的現象。由于這類高校原來可能是致力于理科、農業、科技等專業領域,在音樂學科并沒能積累較為成熟的管理經驗,而這些高校又不屑抄襲照搬其他學校的本科畢業管理模式,因此,此類高校中的音樂院系執行的本科畢業管理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并不完全適用的體系。筆者在此類高校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這類高校的音樂院系自建院以來從沒有專門進行過本專業本科畢業管理體系的探究,完全依照該高校原有的畢業管理辦法和制度進行管理。
綜合類高校中音樂院系本科畢業管理體系在制定方面具有以上兩個共性特點之外,它們的本科畢業管理體系有一個相對顯著的特色——管理權和責任下放。例如《武漢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管理辦法(修訂)》第三章畢業論文工作的組織第三條規定:“學院(系)是畢業論文工作組織和實施的主體,提倡各學院(系)分專業成立由系主任牽頭的畢業論文課程組,開展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畢業論文課程組主要負責提出本專業畢業論文課程的基本要求,落實畢業論文課程計劃,指導教師的配備,畢業論文題目篩選,畢業論文指導,評閱,論文答辯,成績評定,質量分析,推薦優秀論文等具體工作?!?/p>
關鍵詞:澳大利亞;音樂院校;人才培養;教學體系
一、基本概況
澳大利亞音樂院校眾多,比較知名的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堪培拉音樂學院、悉尼大學音樂學院、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音樂學院、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蒙納士大學(又譯莫納什大學)音樂學院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音樂院校進行了一些調整,一些原本獨立的音樂學院與綜合大學合并,成為半獨立的音樂教育院校,如悉尼大學音樂學院。下面筆者簡要介紹幾所知名的澳大利亞音樂院校。
悉尼音樂學院始建于1915年,1990年并入悉尼大學,定名為悉尼大學音樂學院。學院靠近大海,與悉尼歌劇院相鄰,校園環境優美。學院師資來源國際化、教學模式多元化、文化藝術交流常態化,且設施完善、管理科學、人才培養水平一流,是澳大利亞乃至世界頂尖的音樂院校之一[1]。學院教師主要來自澳大利亞本土和西歐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一些杰出音樂家也移民到澳大利亞并受聘于悉尼音樂學院。學院還聘請了許多世界一流的藝術家作為客座教授,兼職講授各專業的主干課程。他們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擁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能夠有力提升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
墨爾本大學成立于1853年,是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成立于1891年。1994年,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合并了教育學院中的音樂教育專業,正式將培養音樂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并對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在保留部分音樂表演專業的同時,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將公共音樂教育作為教學重點,注重音樂教育的創造性和職業化。
昆士蘭音樂學院成立于1957年,位于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本市區。20世紀80年代,昆士蘭音樂學院與格里菲斯大學合并為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音樂學院。自創辦以來,昆士蘭音樂學院見證了澳大利亞音樂教育的變遷,培養了諸多優秀的音樂家。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音樂院校之一,昆士蘭音樂學院各類學生總計超過800人。[2]
二、教學體系
澳大利亞音樂院校繼承了歐美尤其是英國的教學體系,同時吸取了各國音樂教育的精髓,并與本土音樂和人才培養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體系。
(一)學制和專業設置
澳大利亞的音樂教育體制與英國的音樂教育體制相似。本科階段的音樂專業有兩種學制:一種是學士學位教育,學生需要進行四年的學習并通過考核方可獲得音樂專業學士學位;另一種是大學文憑教育,類似國內的??平逃?,學生通過三年的課程學習獲得畢業文憑,沒有學位,如鋼琴專業學生通過三年學習可獲得鋼琴演奏文憑。研究生階段的音樂專業教育分為碩士教育、博士教育兩個階段。碩士研究生教育分為兩類:一類為課程型碩士教育,學生只需完成一年的全日制學習,獲得一定的學分后即可畢業;另一類為研究型碩士教育,學生需要完成兩年的全日制學習,并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畢業后可獲得碩士學位。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兩年至四年的全日制學習,學生需在導師指導下獨立開展研究并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以獲得博士學位。
澳大利亞音樂院校專業設置多樣。例如,悉尼大學音樂學院設置有表演、指揮、作曲、音樂學、計算機音樂等專業,其中,表演專業又包括聲樂、弦樂、管樂、鋼琴、吉它、爵士樂表演等。昆士蘭音樂學院的專業也非常豐富,包括現代流行音樂、爵士樂、西方古典音樂、音樂技術、音樂理論等學科,可授予音樂學、音樂技術、現代音樂、音樂研究等學位。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設有音樂教育、表演、作曲、音樂學、音樂治療等專業[3]。澳大利亞音樂院校一般都設有輔修專業。在昆士蘭音樂學院,二胡、古琴、琵琶等中國樂器的演奏也被列為輔修專業。
(二)教學理念與培養目標
澳大利亞音樂院校的教學理念體現了人本化的特點,其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相連。
悉尼音樂學院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通過多元化教學全方位發展學生能力,使之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悉尼音樂學院的辦學目標是培養一批音樂家而不是少數獨奏家。學院推崇快樂學習法,認為學習音樂是一個享受音樂、享受生活和享受工作的過程[4]。這樣的教學理念使教師和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平和從容。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加比賽,多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發現教和學的不足之處,而不是刻意追求獲獎或衡量教師教學能力。
昆士蘭音樂學院提出學以致用、將教學與學生職業發展相融合的教學理念。昆士蘭音樂學院因材施教、注重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院將創新實踐與藝術轉化融入教學,與昆士蘭藝術學院、昆士蘭電影學院開展合作,促進音樂藝術與電影藝術、設計藝術等交叉融合,鼓勵學生整合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院以就業為導向,與音樂產業廣泛合作,并引入團隊協同創新模式,開設大量藝術實踐課程,培養復合型音樂技能人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澳大利亞的音樂學院與社會聯系密切,注重為學生藝術實踐及職業發展提供機會。一些文化機構、知名公司經常資助音樂院校舉辦各類音樂會,設立各種社會獎學金,為學生學業發展提供資助和藝術實踐舞臺。澳大利亞音樂院校經常舉辦校園“開放日”(open day)活動。在開放日,學院會舉辦大量的師生演奏會、音樂會,并熱情接待社會各界來訪者。參觀者可以免費欣賞音樂,所有學生都有演奏或演唱的機會,拉近了學校和社會的距離。
(三)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
澳大利亞音樂院校教學形式多樣,有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表演課、實踐課等不同類型的授課模式。
同一音樂院校中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也都不盡相同。悉尼音樂學院為了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根據多元社會的多種需求來設置課程,“悉尼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學生主科可學習四種不同風格的樂隊音樂(交響樂隊、室內樂隊、古典樂隊、現代樂隊)”[5]。小提琴專業的學生除了主修的專業科目之外,還可以自主選擇大量的選修課。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主要有教學法、室內樂、交響樂、爵士樂、即興演奏、理論文獻、教學實習等。
昆士蘭音樂學院鋼琴專業課程設置簡約且連貫,“形散而神不散”。必修課程系統性較強,主要課程有鋼琴教學法、鍵盤基礎能力、鍵盤樂、表演、音樂理論、聽覺訓練等,具有很強的連續性,主要培養學生扎實的音樂功底與個性化創作的能力。選修課注重因材施教,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主要分為作曲系列、指揮系列、爵士樂系列、鍵盤伴奏系列、音樂英語系列、音樂行業研究系列、音樂文學系列、音樂學系列、音樂技術系列、歌劇和音樂劇系列、音樂理論與聽覺訓練系列、教學法系列、音樂實踐項目系列等十多個模塊,每個模塊又由若干門相關課程組成。
三、人才培養特點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注重吸收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并將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進行整合,其音樂教育體現了以生為本、注重實踐、寬口徑、國際化程度高的特點。
(一)注重音樂教育的“人本化”
澳大利亞音樂院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都強調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并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以及學習程度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在教學形式上,許多課程以研討會、演講、表演、即興創作的形式展開,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在教學管理上,實行嚴格的監督與評估制度。澳大利亞音樂院校將學生學習興趣、實踐操作、就業前景相結合,教學過程層層推進、有序展開,不僅使學生擁有扎實的音樂功底,還為其日后從事藝術實踐工作提供長期的理論指導,進而使其對音樂藝術有更廣泛和深入的領悟。
(二)注重音樂教育的“寬口徑”
澳大利亞音樂院校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上,為音樂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寬口徑”地引入多種音樂文化。此類院校的師生的國際化程度高,專業設置與教學內容的國際化程度也非常高,各國音樂都可以成為學生選修或輔修的課程。澳大利亞音樂院校高度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各種音樂會、學術報告、音樂節等交流活動讓人目不暇接,拓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與此同時,澳大利亞音樂院校也非常注重學科交叉。在教學內容上,音樂理論與音樂表演實踐相結合,音樂專業課與音樂通識課相結合,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相結合,學校限定教學內容與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相結合,音樂藝術與電影、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課程設置充分融入人文歷史、現代音樂、電影及其他藝術形式等課程,既能讓學生領會音樂的真諦,感受人文的氣息,也能使其對人生有所感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寬口徑培養學生的音樂及文化素養。
(三)注重音樂教育的“實踐性”
澳大利亞音樂院校注重實踐教學,突出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強調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提升其職業競爭力,體現了其音樂教育的“實踐性”特點。在課程設置上,澳大利亞音樂院校設置了即興創作、室內樂、教學法、音樂管理等實踐課程;在教學環節上,明確規定學生須背譜上課、參加音樂會(交流會)、公開演出,參與音樂行業實習、音樂藝術管理實習;在學習形式上,鼓勵以小組團隊的形式跨學科展開學習活動;在考試考核上,不僅對學生的音樂能力進行考核,還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學生的學習日志、活動經驗、準備工作、排練彩排等。在澳大利亞,專業的音樂團體或各類學校對音樂人才提供的全職崗位非常少,音樂專業畢業生面臨激烈的工作競爭。澳大利亞音樂院校注重職業教育,引導音樂專業的畢業生以“音樂會表演者和歌劇演員、指揮、教師、音樂機構行政管理者、交響樂團經理、音響導演和音響工程師、電影音樂作曲家、音樂評論家”等為職業??傊拇罄麃喴魳穼W院在人才培養的各環節都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競爭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值得國內音樂院校借鑒。
參考文獻:
[1]悉尼大學音樂學院簡介[EB/OL] .http://music.sydney.edu.au/about/history,2013-12-18.
[2]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音樂學院簡介[EB/OL].http://griffith.edu.au/music/queensland-conservatorium,2014-01-25.
[3]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簡介[EB/OL]. http://vca-mcm.unimelb.edu.au/,2014-01-25.
一、布蘭登大學(以下簡稱BU)的教育體系和大部分北美大學一樣,一年有六個學期,其中兩個是正常學期(General session),分別是1―4月份和9―12月份,其它四個學期為夏季學期(Summer session)。大部分學生是在正常學期中學習的,他們利用夏季學期的四個月時間去打工,為下一個正常學期籌備學費。夏季學期主要是留學生和在職的中、小學教師在校選修課程,所以教育學院在夏季學期特別忙。大部分教授也是在正常學期中施教的,夏季學期他們外出旅游、參與或組織社會活動,搞科研或為新學期備課。
這所大學普遍采用學分制,其學位授予分為三個層次,一般學士、榮譽學士和碩士。一般學士學位的學制是三年,修完30門課程,90個學分,榮譽學士修完40門課,120個學分。課程分為主修和附修兩種類型,主修48―60學分,附修18―24學分。主修學分不超過72學分。
二、BU音樂學院的學制與多元化的辦學方式音樂學院是這所大學的特色專業,其辦學思路開闊、方式靈活,它擔負著音樂表演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人才培養工作,同時在社會音樂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院還擔負了許多音樂比賽和演出活動。學院設有音樂表演、音樂理論與歷史、音樂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個系,學院的學位授予分為碩士研究生和本科兩種類型。
1.碩士學位BU的音樂碩士學位教育已有幾十年歷史了,專業方向是表演與文獻(鋼琴、弦樂)和音樂教育。這兩個專業的明顯特征體現在高學歷人才培養的靈活性上,即: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個人需要選擇所學課程,他們可以在一年或兩年內完成學業,對于那些已經從事專業表演或教育職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必要常年脫產學習,其學分可以通過學位論文和舉辦演出獲得。
2.學士學位本科音樂教育中沒有三年制的一般學士學位授予。本科的學位類型相對比較豐富,有榮譽學士學位(學制四年)、表演學士學位(學制四年)、學校音樂教育學士學位(學制五年)和教育專家學士學位(學制四年)四種。
A.榮譽學士學位(Honours)這是一個可變的四年制學士學位授予類型,學生可以專攻音樂理論作曲或音樂歷史文學專業,同時要在藝術學、科學和教育學中選擇一定的附修課程。也可以在音樂教育或表演專業中選擇副修課程。這個項目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免選一門必修課程,但為了更高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與所免選課程相同水平的音樂訓練的經歷。
B.表演學士學位(Performance)這一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較高或可持續發展的表演技能,學制四年,一般在經過一年的大學學習之后,由專門的委員會或公眾認可通過后方可選擇??蛇x的專業有:鍵盤、弦樂、聲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這一專業的選擇是針對那些將來意欲以音樂表演為職業的學生。
C.學校音樂教育學士學位(Major in school music)這是可以獲得專業音樂和音樂教育雙學位的學位授予方式,學制五年。其教育的目的是為拓寬學生們更加廣闊的音樂技能,為他們將來作為一位中、小學老師的職業做準備。學生可以確定兩個發展路線:即基礎合唱或器樂。獲得雙學位的學生可以從省教育署獲得五年有效的專業教師資格證書。
D. 教育專家學士學位(Specialist in school music)學制四年,學生應該在兩年的學習中獲得額外的學術成績(3.OGPA),要求有更廣博的音樂背景。意欲獲得這個學位的學生,在經過兩年額外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習并獲得資格證明后,可以從省教育署獲得六年有效的專業教師資格證書。
3.社會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也是BU音樂學院的重要教學活動,主要內容是組織音樂培訓和演出,整個音樂學院擔負著絕大部分市民的音樂啟蒙、音樂技能學習、組織不同層次的演出任務,同時,學院中部分教授和學生也承擔音樂家教的工作,收費相當低廉。
A.鈴木(SUZUKI)音樂學校是BU下設的一個重要的社會音樂培訓基地,其培訓專業已不僅限于小提琴,他們將這一教學體系延伸到吉他、大提琴、管樂、音樂啟蒙等方面,每周定時上課,并以舉辦階段性的演出活動來匯報教學成果。
B.弋格音樂學校(Eckhardt-Gramatté Conservatory of Music)這是為紀念加拿大作曲家、小提琴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弋格(Sophie-carmen Eckhardt-Gramatté,1899―1974)而設立的。學校承擔著本省主要的社會音樂教育任務,其課程涉及到器樂、聲樂、音樂啟蒙等,并設有獎學金。
4.音樂比賽與交流BU是布蘭登市唯一的大學,市民對音樂非常熱中,每年有許多不同層次、類型、規模的演出活動,可以說許多市民的生活都是圍繞著音樂演出活動來安排的,他們以欣賞或參與眾多的音樂演出而自豪。由于辦學特色和地處東西海岸的中部地帶,BU音樂學院在加拿大的音樂交流與學術活動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經常承擔和組織全國范圍的音樂交流與比賽。
A.布蘭登爵士節在每年3―4月份舉行的每年一屆的布蘭登爵士音樂節是規模盛大的爵士音樂逢會,是爵士音樂在普通音樂教育中的成果展示與匯報,也是學習和交流的佳好時機。每屆爵士節有來自加拿大或美國不同城市近200個樂隊、約七千余人云集布蘭登大學音樂學院。整個音樂節的內容包括:樂隊展示、專家點評及現場指導、分組討論與交流、專家講座、爵士音樂會等。2004年筆者曾經現場觀摩了第22屆爵士音樂節。
B.弋格音樂比賽這是一個全國性音樂比賽,也是以已故著名音樂家弋格的名字命名的,這一比賽在加拿大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每年一屆。其比賽的內容是按照聲樂演唱、小提琴演奏、鋼琴演奏三屆一個循環的形式進行的。2004年舉行的是第二十七屆,內容是鋼琴演奏。每屆半決賽和決賽都是在BU音樂學院舉行,并由加拿大CBC(Canada BroadcastCompany)廣播電臺進行現場直播。
三、BU音樂學院多元化的課程設置BU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體現了體系完備、機動靈活、循序漸進等特點,同時學生按照比例選修部分理科課程。另外,學院根據需要經常變動和修改課程計劃,學生沒有班級和年級的界限,他們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要選擇一定程度的課程,在完成了規定學分后方可畢業。各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具體如下:
3.碩士研究生學位的課程設置必修課程:音樂心理學、科研方法、課堂討論課;選修課程:在音樂學院、教育學院和人文學院部分課程中選擇。完成24個學分后方可進入論文寫作和答辯階段。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個階段在音樂學院選修的課程主要是近現代音樂、加拿大音樂、世界民族音樂等,主修音樂教育的學生必須學習當前國際上流行的科達伊、奧爾夫、鈴木等音樂教學體系。
四、BU音樂學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布蘭登音樂教育者們的教育思想很是開闊,他們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積極吸納國際上優良的音樂教育體系,并努力將這些體系本土化。在具體教學中,教授們將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融會貫通,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體現了教學方法的多元性特點。
比如他們將誕生在日本以小提琴教學為特點的鈴木教學法順利地移植在自己的附屬學校,發展了鈴木音樂啟蒙、鈴木吉他教學等并成功地將科達伊、奧爾夫等教學方法融合其中。
五、BU音樂學院成績考核的多元化針對不同性質的課程,BU音樂學院的教授們總是運用最恰當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業成果進行考核,其基本特點是:表演類專業以規模不等的音樂會或演奏會等形式進行,由相關專業的教授共同評定結果;理論類課程以筆試為主,將其中考試、平時考試與結業考試緊密集合,強調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研究型課程總是以論文和讀書筆記等形式進行考核的,平時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占有絕對的比重。
以上為筆者對加拿大布蘭登大學音樂學院的整體教學及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成績考核等內容進行了簡要介紹,意欲探討其多元化音樂教育體制的特點,為我國專業和師范音樂教育提供微薄參考。
參考文獻
1.《加拿大布蘭登大學課程表》,2004年1月印制。
2.《加拿大布蘭登大學音樂學院課程表》,2004年1月印制。
關鍵詞:國際化培養;研究生教育;音樂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244-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逐漸成為全球教育的發展重心[1]。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國際化培養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并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作為未來社會高層次人才的主要來源,為了適應當前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國際化需求,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應當尤其注重開拓研究生的國際視野、推進研究生的多元文化交流、提升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增強研究生的國際交流能力[2]。作為新興的音樂學院,蘇州大學音樂學院自成立以來,十分重視研究生的國際化培養工作,學院積極吸取國內外有關學位與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諸多研究成果,大膽吸收、借鑒國際和國內先進的研究生培養經驗和管理模式,不斷規范和優化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以實現研究生的國際化培養目標。本文將從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教學方式、論文審核與答辯、國際化交流以及招收留學生六個方面對音樂學院在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方面所進行的初步嘗試進行闡述。
一、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在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占有主體地位,導師的水平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國際化也是研究生國際化培養中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學院重點加強了海外人才引進的力度,引進的高水平國際教員充實了學院的教師資源,初步建立了一支國際化的研究生導師隊伍,使之成為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骨干力量。目前,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隊伍中68%的導師來自境外或國外,均畢業或曾任教于國際頂尖大學和音樂學院,如美國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德國科隆音樂學院、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等。在學院的研究生導師隊伍中,64%的導師具有博士學位,他們有著豐富的教學和演奏經驗、并具有良好的國際視野,為學院營造了多樣化和國際化的學術氛圍。
二、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
學院秉承優化學科結構、突出學科特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原則,同時參照國內外先進的課程體系,重新制定了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從原來按照一級學科改變成按照研究方向設置課程,使研究生培養目標更明確、針對性更強。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國際化將為提升研究生的國際競爭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方案的設置注重研究生課程的層次,課程的知識內容一般不與本科的知識相重復,并且在課程知識內容的設置方面將知識深度和廣度有機結合。根據研究生教學與學習的特點,改革已有的課堂教學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方式使教學方式多樣化。培養方案修訂的內容提倡因材施教,根據各研究方向的特點,比如音樂教育、音樂理論、作曲等,每個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培養側重點,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發揮研究生在專業研究方向上的個人才藝和專業特長,突出研究生音樂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其個人培養計劃的設置留有回旋余地,使研究生的培養具有良好的靈活性,既滿足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又能根據音樂教育、音樂理論、作曲等不同研究方向的特點,對課程、音樂會等進行不同的安排,科學地設計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考核手段,調動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具有音樂學院特色的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而提高學院研究生教學水平和培養質量。
三、課程教學方式逐步國際化
外籍教師的加入,為學院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化語言環境,在課堂上,雙語教學已成為學院的特色,《鋼琴教學與實踐》、《室內樂表演》等課程已完全實現全英文教學。由于剛入學的研究生英語水平難以接受全英文教學,因此雙語教學在低年級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過渡作用。由于原版的英文教材具有更好的語義表達環境和良好的理論前瞻性,因此雙語教學過程中盡量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英文參考資料。這有利于學生了解音樂專業的一些前沿理論知識和最新發展動態,同時選擇原版英文教材也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全面接觸英語的環境,包括準確使用音樂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準確表達音樂專業內容,有利于熟悉國外的教學思路,真正使課堂教學從形式和內容上能夠與世界主流藝術和專業思想接軌,也為逐步實現全英文教學奠定基礎[3]。此外,針對研究生在今后科研和學習過程中的需要,學院為一年級的研究生設置了《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音樂理論與分析》的共同課程,任課教師采用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課堂教學使研究生獲得了一定的科研意識和規范的音樂學術訓練。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吸收先進的音樂專業知識,還能使其英文閱讀能力有所提升。在課程教學師資配備上,根據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方案的要求,學院選擇具有海外留學經驗或海外工作經歷、并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教師作為共同課的課程負責人。由這部分教師擔任主講教師,通過借鑒國外高校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將學院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課程教學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四、規范論文審核與答辯制度
根據國外高校研究生指導的經驗,學院研究生的培養采取導師集體指導制。除主導師外,學生將選擇本系和外系各一位導師來進行論文指導,以保證論文的質量。知識時代的學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而單一導師的知識局限性易導致研究生學習范圍過窄、知識結構不寬,難以適應當前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實施導師負責制,輔以導師集體指導制,將不同學術背景、知識結構、研究方向的導師組成一個導師組來共同指導研究生,可相互補充,彌補導師個人知識水平上的欠缺,有利于學生較為全面地掌握知識,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提高其音樂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夠培養具備寬廣學術視野和深厚音樂功底的研究生。實行導師集體指導制,充分發揮各位指導教師的專業優勢,對研究生進行綜合指導,提高研究生的論文質量。論文通過評閱以后進入答辯程序。以往的研究生由于參加答辯的人數較多,一個答辯小組一天要完成多個研究生的答辯工作,每個研究生介紹論文、答辯委員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和討論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因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對論文進行詳細評審和探討,整個論文答辯過程也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部分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答辯常流于形式。學院針對這一問題,2014屆畢業研究生首次采用一人一場的答辯形式,每人答辯時間不少于一小時,答辯委員會對畢業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提問,同時也給研究生足夠的時間來闡釋論文的思路以及創新點等。
五、鼓勵研究生科研與國際化交流
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是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重要實踐環節。學院成立以來,大力支持和鼓勵研究生科研并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學院研究生論文的發表數量穩中有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的人數也逐步增加。2014年我院有4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3人獲得了學校的國際會議資助,其中有同學赴日本奈良教育大學參加第四屆“東亞音樂研究”會議(Music of East Asia,MEA),并在會上全英文發表學術論文。另有學生參加“2014年民族音樂學研究生論壇”并。部分導師也根據自身的科研方向,通過模擬國際會議等方式積極參與指導和訓練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提高學生的國際學術交流水平,培養其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能力。
拓寬研究生國際交流的渠道不僅要體現在“走出去”,學院內部也積極為學生營造國際化的學術氛圍,開展多形式的學科前沿講座。學院有眾多外籍或國內教師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共同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學院充分利用這一部分師資與智力資源,邀請國外高水平音樂表演藝術家、作曲家等來我院開設各種形式的演奏會、前沿講座、大師課等。學院在2014年由專任教師帶頭,舉辦了“古典藝術歌曲節”、“世界音樂演講”等一系列活動。目前已有來自臺灣、美國、法國、加拿大、印度等境外、國外的多名外籍專家來我院舉辦講座、音樂會與大師課。學生通過與國外音樂大師的近距離交流和討論,不僅收獲了耳目一新的音樂知識,更能深刻體會到國外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讓學生不出國門就能感受到國際化的學術氛圍。
六、招收留學生
留學生是衡量一所大學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學術地位的重要標志。吸引優質國際生源到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對促進學生群體多元化,為學院營造研究生的國際化培養氛圍有積極作用?;趯W院擁有大量的外籍教師,很多留學生慕名而來,2014年學院共招收包括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共10名留學生,其中有一名來自哥斯達黎加的留學研究生。這僅是學院招收留學生的第一步,目前學院還在為留學研究生招生和入學后一系列與生活、學習相關的事宜努力,為吸引留學生來學院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招收留學生對豐富學院國際化辦學模式、提升學校的影響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學院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也有需要不斷反思和改進之處,音樂學院將繼續在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并以研究生的國際化培養為目標,努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周曉蓉,黃金泉.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4).
趙塔里木這個名字,從書面文字至口頭稱呼都令人難忘。“塔里木”一詞源出古突厥語,意為“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今天,作為地標的塔里木,是歐亞大陸腹地56萬平方公里的一片盆地、是一條長達2000余公里的河流、還是一座儲存著160億噸原油當量的油田,而無論是盆地、河流還是油田,皆以其凝重、浩瀚與恢宏而聞名。將塔里木這三個字入為人名,寄托著父母的深意與期望。趙姓塔里木者,作為中國音樂界的一位學者以及筆者的師長與領導,則以其堅韌、寬厚與執著而立身。
二、學子——學者
趙塔里木是一位堅韌的學子。新疆素有“湖湘子弟滿天山”之說,雖祖籍湖南,自被父母賦與“塔里木”之名,他便被深深烙上了新疆的印記。出生于烏魯木齊的趙塔里木中學畢業后,遠赴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擔任州文工團演員,七年的文藝實踐使他浸于蒙古長短調、哈薩克阿肯彈唱以及維吾爾麥西來甫等民間藝術的海洋中,并與當地民族結下了兄弟般的情誼。當今天的趙塔里木袒露他至情至性的一面時,還會用蒙古舞的抖肩擊筷來回憶當年的崢嶸歲月。而也正是這段生活,奠定了他與民族民間音樂的不解之緣。1978年,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塔里木進入新疆奎屯師范學院學習,主修理論作曲。兩年后轉入新疆師范大學音樂系,1982年獲得學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2年,隨杜亞雄教授考察新疆少數民族音樂,從此走上民族音樂學之路。經過五年的執教和研究生涯,1987年塔里木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師從耿生廉、杜亞雄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于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后返回新疆師范大學任教。再經過五年的執教生涯,1995年考入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師從王小盾教授,研究方向為“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的比較研究”,199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從學士至博士的求學生涯,在上個世紀對于地處新疆的學子而言,無疑是一條充滿艱辛而坎坷的道路。更不幸的是,塔里木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工團工作的七年,正處于期間。為了備考,塔里木甚至發明了鑿冰洗臉來保持頭腦清醒的方法,偏遠的博樂小城在冬天動輒就是零下30多度的奇寒天氣,可以想見一個年輕人以冰水撲面的慘烈??既氪髮W后,在鋼琴教育家王蓮教授,音樂理論家趙梓輝教授,作曲家祝令、馬輝教授等名師的指導和自身堅忍不拔的努力下,塔里木打下了堅實的音樂理論基礎。1987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是塔里木第一次走出新疆,也是新疆音樂界首位碩士研究生。在中國音樂學院接受了全面而系統的民族音樂學訓練后,他深入蒙古族額魯特部進行了長達半年的田野調查,完成碩士論文《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論文榮獲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第二屆中國音樂史優秀論文評選研究生組評委獎(1990年)。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后,塔里木回到新疆繼續執教。1995年考入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再次成為新疆音樂界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就這樣,一個來自大西北中年學子,來到瘦西湖畔的溫潤環境中,在王小盾教授的悉心指導下,以目不窺園、夙夜不懈之精神,對中國音樂文學的古今典籍進行了深入的閱讀和研究。近兩年的潛心修造后,塔里木將畢業論文的研究對象投射到了中亞東干人的民歌,之后輾轉于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與新疆甘肅等地,完成了洋洋二十余萬字的博士論文《在中亞傳承的中國西北民歌——東干民歌研究》。
趙塔里木是一位胸懷博大的民族音樂學者。新疆的偏遠與相對閉塞,確實使得求學之路充滿艱辛曲折,然而正是其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資源,為音樂學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塔里木深知,民族音樂學家首先必須植根于民間音樂生態之基底,以堅定信念與毅力向縱深發展,形成立足之本的直根系:其后還須擴展至探尋與音樂共生的文化背景,以求知欲與置疑態度發展出側根,打通學科壁壘,形成網狀分布的須根系;最終從土壤中不斷汲取營養,形成偉岸的樹干與繁茂的樹冠,在人類文明的普照之下進行光合作用,以參天大樹的高度來俯瞰世界民族音樂之林——是為直根、須根、樹干、樹冠的有機關系。因此,民族音樂學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深入調查對象的內核,以局內人的身份與該文化生態形成共同體,分享其音樂的審美內質與社會功能,最終再上升至學術層而對其進行理性的把握與詮釋。在撰寫碩士論文《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時,他深入伊犁昭蘇、尼勒克二縣的額魯特部中,與民間藝人共同生活,熟練地掌握了額魯特語,并記錄下一百五十余首額魯特民歌,對額魯特民歌共生的文化背景、額魯特人的音樂觀、民歌的分類和流傳、額魯特民歌的歌詞特點與音樂特征、額魯特民歌在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功能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該論文是民族音樂學田野調查、系統分析與科學結論的范本之作。
通過《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一文,塔里木展示出作為民族音樂學家所必須具備的扎實根系,而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價值再認識》(《音樂研究》1989年第3期)一文中,已經看到塔里木伸展出樹干的端倪。文中首先通過描述少數民族音樂與其生產活動的聯系、在婚禮民俗中的作用、在少數民族宗教活動中的文化意義等方面,揭示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價值的特殊意義,并闡述了少數民族音樂在文化中的“向心”、“規范融合功能”,為“文化價值相對論”的觀點搖旗吶喊。文中指出:“任何一種文化,無論處在何種發展階段的社會環境中,其自身具有的價值體系是其它文化不能取代的?!蓖瑫r,塔里木也冷靜地指出:“在觀察異民族音樂文化時,試圖采用一種完全中立、超然的態度來擺脫自己的價值觀對觀察、判斷所產生的主觀傾向是完全不可能的。但這不意味著放棄文化價值相對觀,相反卻要提倡和堅持,并作為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其根本意義在于:不斷向客觀逼近?!彼€在文中警示“另一種極端傾向是:雖然從“平等音樂觀”的愿望出發,最后卻得出不平等的結論;從批評“歐洲中心論”出發,卻建立起地域、民族的自我中心?!边@些觀點,在時隔四分之一世紀后的今天看來,依然振聾發聵,這是民族音樂學家面對全球化大潮時應該堅守的原則與座右銘。
正是持有這種科學的民族音樂觀,使得塔里木的研究視野愈加開闊起來。以新疆額魯特部民歌研究為起點,他開始將目光拓展至整個中亞。新疆與中亞存在有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和俄羅斯族等7個主體在界外的跨界民族、還有維吾爾、回等2個主體在界內的跨界民族。而回族作為一個跨界民族長久以來并沒有引起學術界應有的關注,其音樂文化的跨界研究則基本上為空白,塔里木以其敏銳的學術觸覺關注到了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東干人音樂文化。1997年1月至5月,他與王小盾教授前往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對東干民歌進行了實地調查,歷經辛苦與磨難,終于1998年9月完成了《在中亞傳承的中國西北民歌——東干民歌研究》。可以說該篇論文的完成,標志著塔里木作為一個民族音樂學者,正在形成其知識結構的樹冠層面。該文對東干民歌的流傳分布、民歌概念與分類、傳承方式以及唱詞格律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研究,并將東干民歌與中國西北回民民歌進行了個案的對比與分析,從而全景式收錄了中亞東干民歌的形態、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現出鮮明的跨界特征。這篇論文是中國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開篇之作,將為國內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拉開序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34個跨界民族。對于跨界民族所進行的文化研究,還關系到政治、經濟、宗教乃至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20世紀中國的民族音樂學家們,不僅僅要從學術層面上揭示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及其共生文化體系的屬性與特征,還要站在公民層面,在探索藝術真理的過程中承擔起維系中華民族認同、構建國民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重大任務。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塔里木將研究的目光拓展至東南亞民族民間音樂上來。2011年8月,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各學科規劃小組評選審批,塔里木主持申報的科研課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實錄》,被列為“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瀾滄江一一湄公河流域面積約達80余萬平方公里,從云南出境,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五個東南亞國家。而云南境內的25個少數民族中,跨國境民族就有16個,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后期以來是世界公認的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同時也充滿著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對這些跨界民族的音樂文化研究,實際上已經遠遠超越了民族音樂學學科本身,上升至與國家文化安全、經濟發展、邊界和平等息息相關的重大命題上來。
縱觀塔里木的學術研究歷程,在其豐碩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個脈絡:從新疆額魯特民歌解釋,至中亞東干人的民歌研究,再至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實錄,正是一個民族音樂學家立于民族民間音樂生態中向下植根、網狀伸展、登高俯瞰的歷程,碩士與博士的研究對象分別從境內單一民族(額魯特)、拓展至跨界單一民族(回族-東干)、再至跨界民族集群(云南-東南亞五國),昭然揭示出一個胸懷寬廣、肩負使命的民族音樂學家的歷程。
三、教育家——領航者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后漢紀·靈帝紀》)。以言傳者為“經師”,以身教者為“良師”,倘若以思想、智慧與人格的力量為學生樹立信念與理想,是為“人師”。本科于師范大學、碩士于音樂學院、博士于綜合大學的學習經歷,綜合大學、藝術學院、專業音樂學院的執教經歷,使塔里木對教師這個社會角色有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言傳身教的“良師”為起點、以照亮學子學術人生的“人師”為目標。塔里木一直如此踐行:課堂上的他以嚴謹縝密而著稱,生活中的他則如慈父般地關愛學生,而無論課堂內外,他都用自己的行為、思想與意志影響著學生。在專業方面,塔里木強調必須通過系統地學習與訓練,掌握全面而扎實的音樂理論與實踐技能功底。在綜合素養方面,塔里木強調打通學科分界,人文與科學素養并重,對于音樂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還要具備經史子集的古典文獻閱讀功力,熟練掌握外語來保持對國際學術熱點的時刻關注,還要熟練掌握現代科技的研究手段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正所謂一手讀春秋、一手用科技。最最重要的,做學問即是做人,學品與人品同步、知識和行動合一。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在新疆師范大學首屆本科畢業生典禮上,塔里木在黑板上有力地寫下一行大字:“踏踏實實做學,老老實實做人”。這一行樸素無華的文字,整整影響了一代新疆音樂學子,他們堅定地朝著老師所樹立的燈塔前行,同時也遵循著著薪火相傳的傳統來照亮后學的道路。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塔里木便以民族音樂學家特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對現有的高等音樂教育體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其《新疆高師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中的一個誤區》(《中國音樂》,1996年第2期)一文中,對少數民族班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與其母語文化割裂、教學方法與其音樂實踐過程脫節的現狀提出了嚴重的質疑,認為現有的課程體系中“許多課程的內容基本上是歐洲傳統音樂文化的經驗總結,而民族音樂文化的知識在這些課程中充其量只是‘民族化’口號下表面的、缺乏實質內容的點綴”,其根源在于“一元音樂價值觀的誤導”。走出誤區則需要“樹立多元的音樂文化觀、認真研究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特征、探索雙重樂感的人材的培養”。從此,新疆師范大學音樂系在塔里木雙重樂感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下,在課程體系與培養方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即使在塔里木調入新疆藝術學院工作后,后繼者依然沿著這條道路探索進取,終于在十多年后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1995年,塔里木調入新疆藝術學院工作。新疆藝術學院是西北地區唯一的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學院設有音樂系、美術系、影視戲劇系、舞蹈系等,匯集了新疆的歌舞丹青藝術門類,這為塔里木的教學與科研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學方面,塔里木開設了《音樂學基礎》、《民族音樂學概論》、《民間音樂田野調查技術》、《計算機音樂概論》等課程,集基礎理論、藝術實踐及音樂科技各方向的教學于一身。在他的主持下,新疆藝術學院創辦了音樂表演專業木卡姆表演方向,并于1996年首次招生,這標志著自古以來民間口傳心授的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正式納入了高等藝術專業教育的體系中。塔里木認為:“當代學校教育己是民眾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木卡姆的傳承不可完全游離于這個文化傳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時機地將木卡姆傳承納入學校教育軌道,使其成為活態傳承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學校藝術教育必須直面的問題?!苯涍^七年的實踐探索與總結,2003年新疆藝術學院木卡姆教學成果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與此同時,趙塔里木領銜的音樂學學科被評為自治區藝術類惟一的重點學科。
2006年,塔里木調入中國音樂學院工作。中國音樂學院、我國唯一一所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特色,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這對于一個民族音樂學的學者與教師而言,無疑是如鳥投林。在這里,塔里木擔任了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導師,并為學院開設了《中國維吾爾木卡姆述略》、《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等課程,將自己的學識與見解濃縮為精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他培養的三名博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均獲得優秀。
關鍵詞: “2010年全國音樂美學會高層論壇暨專題筆會” 音樂美學研究 新維度
一、前言
音樂美學的研究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程,自19世紀20年代蕭友梅開創音樂教育事業及對音樂的大力推廣,中國有了專門的音樂院校、音樂教科書和音樂論著。青主的兩本音樂美學著作《樂話》和《音樂通論》的問世,開創了音樂美學專業研究的先河。近年來,音樂美學的研究論域涉及許多方面,諸如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音樂的存在方式、自律論與他律論、音心對映論、現代西方音樂哲學等,為創建中國音樂美學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成長,音樂美學的研究在我國正向更廣闊、更深入、更全面的維度和視野發展。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全國音樂美學會議,更是有力地推動了音樂美學研究的發展進程,而與此相關的音樂美學會高層論壇,對于音樂美學的研究和音樂美學年會的舉辦,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0年11月19―20日,由中國音樂美學學會舉辦,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承辦的“2010年全國音樂美學會高層論壇暨專題筆會”在金華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行。出席此次會議的有來自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傳媒學院藝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臺州學院藝術學院、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等各兄弟院校音樂美學專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及研究生們。
2010年11月19日上午,開幕式在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會議由宋瑾主持,張前、韓鍾恩、羅藝峰、邢維凱、馮長春、劉承華、楊和平分別向大會致辭,并就各自提交的論文進行了概括性發言。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會議在分會場就音樂美學課程教學相關問題進行研討。20日下午,會議在分會場進行“自由論壇”研討活動,由楊和平主持,羅藝峰、邢維凱、韓鍾恩等各與會代表就音樂美學學科建設相關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大家爭先恐后、各抒己見,將研討推向了。研討結束后,會長韓鍾恩做了總結性發言,對學科建設問題提出了設想,并對2011年在西安召開的全國音樂美學年會提出了會議論題和任務。在熱烈的學術爭鳴,以對下一次音樂美學會議和音樂美學發展的期待中,大會勝利閉幕。
二、教材建設與課程教學
對于高等音樂院校和綜合大學相關院系的音樂美學學科的教材建設與課程教學問題的探討,是這次會議論題的重中之重。張前教授對于目前音樂美學教材提出了十五個需做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包含在幾個大的框架之內:關于音樂本體的問題、音樂的功能和價值問題、音樂美學和音樂哲學的概念和關系問題、對現有概論性的音樂美學教材的討論。韓鍾恩教授在19日上午開幕式上,對其向大會提交的《音樂美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問題討論》論文綱要做了解釋性發言,分別從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案、個案分析、學科關切等七個焦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上海音樂學院的楊婧博士代為宣讀其導師楊燕迪教授提交的論文《中國音樂美學教學問題討論之我見》,其中針對普通的音樂系科學生、音樂學專業本科生、音樂美學專業的研究生的教學,以及音樂美學研究生的培養與選題提出了一些頗具參考價值的意見和看法。羅藝峰教授就“音樂美學課程的教學特點來自于學科性質”這一話題展開論述。馮長春教授關于高師音樂美學教學提出了幾點感想,認為音樂美學教學中師范性的突出,重點在于對音樂美育理論的講解與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實施從具體問題開始到一般原理結束這個基本策略;避免把音樂美學課開設成音樂欣賞課;希望編纂更富針對性的教材。劉承華教授認為,音樂美學課的教學應以理論思維和闡釋能力的培養為教學目的,在教學內容上應注重從知識性陳述轉向學理性呈現,在授課時應注意強化問題意識、展示邏輯張力,以及個性化的語言表述。楊和平教授針對目前音樂美學教材與教學問題,提出了一些批評性的意見及富有建設性的建議,認為音樂美學教學必須基于經驗而超于經驗又最終回到經驗,必須以強化學科特性為己任,必須建立在人的音響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并強調主次輕重難易的層次。宋瑾教授以音樂美學教學的首要問題:什么是“音樂的美學”為出發點闡述自己的觀點,認為音樂美學學科建設需要的人才,應具有相關領域的學理的知和親歷的知,音樂美學的發展,應朝著多元并置的方向,依靠集體的力量,鼓勵學生開拓音樂美學的領域,將視野擴展到世界音樂的廣大領域。羅小平教授認為音樂美學課程應形成比較完整的教學系統,有自己編寫的教材,能夠因材施教,并將其作為這一課程的特色及最終追求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及整體素質的提高。彭永啟教授以音樂美學課的實際教學及歷史意義為出發點談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音樂美學的教學應該從觀念上升到史論,從史論角度出發會更加切合實際。馬衛星教授認為音樂美學課推進了教育消費;應進一步探索針對大專、本科及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及教材建設;音樂美學應加入哲學關切。
楊易禾教授就課程教學及音樂美學的一些基礎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認為對于音樂美學課來說,教學對象是很重要的;音樂美學抽象思辨的屬性,應該充分運用到表演美學中去;音樂美學課要保持貴族風格嗎?臨響是體驗還是直觀?音樂美學一定要形而下還是形而上?這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參與研討的代表們更深的思索與更熱烈的反應。黃漢華教授認為目前的音樂美學教材種類繁多,編寫雜亂,不能適應音樂美學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于音樂美學這一學科的發展,建議編寫出一本更加實用的教材。葉明春教授主張音樂美學應回到感性學;音樂美學課程在教學理念問題上某些題例表述不夠簡明。云南藝術學院申波教授立足本土,談音樂美學學科如何與少數民族特色結合起來,在其獨特的文化生態視野下認知與解構音樂美學教學的“方言”。
中央音樂學院何寬釗在其發言中講道,法國是從初中就開設哲學課的,建議國內的音樂美學課也可以開始得更早些,且應從其他學科吸收資源;并提出問題:音樂美學究竟是自律的還是他律的?音樂美學的任務是什么?等等。四川音樂學院陳思關于本科《音樂欣賞》教學中主體性建構實踐談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在學生主體性建構中,首先要樹立敏感意識;培養合理聯想的能力對于音樂欣賞的重要性;增強審美主體的再創造能力,等等。武漢音樂學院汪申申關于開設音樂表演美學課談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作曲專業應開設音樂美學基礎課,并在其研究生招生時加入中西方音樂史的基礎知識考核。陳新坤教授認為音樂美學課應結合音樂作品的聽賞,且音樂表演和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應該聽不同的版本。周雪豐教授就音樂美學本科教學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并建議編寫音樂美學科目的詞條,以方便教學與研究。
四川音樂學院何弦則從西方音樂史的教學談其課程所涉及的音樂美學的教學,認為音樂美學的教學對于學生是一種引導,而不是規定;并對音樂美學的生存方式提出質疑。西安音樂學院蘇小龍結合課程目標,就如何使音樂美學課生動起來侃侃而談,并對涉及音樂美學學科的基本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音樂美學即美的音樂的學問和音樂的美的學問。
三、研究生的培養
關于研究生的培養,是各與會代表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討論的熱點。張前教授在會議發言及其向會議提交的論文《關于音樂美學教材編寫與研究生學位論文指導的一些回顧與反思》中,重點談到對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和指導問題。認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很重要,其關鍵問題在于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和熟悉,且有一定積累并具有創新意義的題目,同時還要考慮與選題相關的文獻的條件。通過學位論文的寫作,既要使研究生學會如何寫學術論文,又要鍛煉其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為論文確定題目后,進一步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需特別注意對材料的比較鑒別、辨別真偽及確定重點,最好編排出與題目相關的文獻目錄,并在頭腦中時時構思寫作提綱。進入論文寫作時,應集中思想、精力、時間,進入寫作狀態,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要將搜集到的資料上升為理論,并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改與琢磨。最后談到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應注意寫好論文摘要、確定關鍵詞、列好論文目次、注釋及參考文獻。張前教授所談到的上述方法和意見,對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邢維凱教授在會議發言及其向大會提交的論文提綱《學術共同體在研究生論文選題與指導中的作用》中,總結了幾點目前研究生論文選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諸如導師研究領域對學生選題范圍的限制、導師指導經驗的不足、師生配比不均所導致的問題等,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認為與當前的人才選拔機制與學術思維定式有關。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與思路及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難點分析。
劉鴻模教授在發言中談到了音樂美學方向研究生的入門教育問題,從分析近年來研究生新生的特點入手,進而指出研究生在入學之初就應明確學科性質、特點,以及能力培養的目標,摒棄學生考研的功利目的,引導學生讀書,通過讀書培養對本學科的興趣,并在讀書的同時,安排寫作與學術研究的任務,在此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劉鴻模教授還指出要注重對研究生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教育,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抄襲現象,凡是引用別人的文章內容,必須加以注釋。羅藝峰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在研究生教學中應注意三個問題,即問題意識、材料功夫、寫作技巧,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對研究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吉林藝術學院的孫佳賓教授在其向會議提交的論文《培養研究生的幾點體會》中指出,在研究生的培養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圍繞專業方向,建立合理的結構化知識,拓寬知識結構體系;在讀書的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并開展問題討論,引發學生的思考并形成對相關問題的重新認識。
四、相關問題之“自由論壇”
在11月20日下午的自由論壇研討活動中,各與會代表就音樂美學學科的教材建設、課程設置及研究生的培養等相關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踴躍的發言。羅藝峰教授就教材建設與課程設置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教師與學生用書應分開;主張在韓鍾恩會長主持下編寫音樂美學關鍵詞辭典,等等。韓鍾恩教授就課程設置問題提出了一些大膽的設想,諸如各個學??梢愿鶕拘2煌那闆r,考慮本科取消音樂美學基礎課。此話題一出,猶如在平靜的湖中投進一顆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眾多不同的聲音紛至沓來,其中反對者居多。馬衛星教授認為,在本科生的課程設置中不應取消音樂美學基礎課,這一課程設置有利于提高音樂學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拓寬就業渠道。黃漢華教授認為應該讓本科生接受音樂美學基礎教育,而不應使之成為貴族專業。劉鴻模教授認為,本科音樂美學基礎課的設置是有必要的,同意楊燕迪教授提出的“音樂學專業的本科,《音樂美學概論》應是必修課”的意見。葉明春教授支持馬衛星教授的看法,認為在本科生的教育中應保留音樂美學基礎課,并且最好豪華版的與簡明的通史性質的教材各一套,適應不同層級的學生。何寬釗則就音樂美學研究方向的學生為何讀書或者如何讀書展開話題,認為這是比如何教學更重要的一個問題,主張學生帶著問題意識讀書,要有一種探索追問的欲望。羅小平教授針對這個話題作出回應:認為要使學生有問題,必須老師先有問題。張前教授深感此次研討交流的激烈與各參會代表的熱情,以及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于是提出:下一屆音樂美學年會仍舊以此為中心議題,希望各參會代表根據各自學校不同的情況編寫講義,并做匯報;研究生表演類專業可以考慮開設音樂表演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