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6:01:06
序論:在您撰寫德育與心理健康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德育 心理 健康教育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會在不同的方面促進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發展,對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將這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雖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與德育教育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對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行掌握對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義
中學階段是學生樹立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也就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相對對心理問題進行解決就應該注意德育與心理健康的教育?,F階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對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進行研究,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至關重要,而這兩者的本質上與最終目的上的一致性也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礎。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全面的人才。這就要求加強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從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為養成等幾個方面進行完善。應該掌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其與德育進行結合,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幫助。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聯系
學校進行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雖然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兩者之間是有著直接的聯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會學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按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來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整體素質。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這兩者都是以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這兩者都是為了幫助中學生樹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學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所以在中學階段進行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也對中學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區別
1、理論基礎上的差異。中學的德育與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論來源存在一定的差異,德育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原理與倫理學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來源主要是來自教育學與心理學。
2、特征上的差異。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與自身的影響相對較為明顯,由于受到外界影響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學科方法與社會形態改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穩定性對易變性,恒常性與時期性等等。
3、學生觀之間的差異。在心理健康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稱之為教育者與求助者,這也是對教師態度的表明,也就是將教師與學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雙方可以不必顧忌身份上的差異,暢所欲言的討論問題,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但德育并不是這樣,德育主要是從階級社會開始,其被看作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自己權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員可以遵守這一規范。
4、目標上的差異。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對學生的認識與觀念進行改善,這不僅與教師有關系,與家庭也有著直接的關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學生,通過對其進行治療來對其不正常的心理狀況進行矯正。在價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務與社會的,其目標就是對人們的觀念進行轉變面,使學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相符,進而保障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三、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
(一)創設優良的學校環境
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地點,所以其對學生素質的建設也有一定的影響,以下對其進行明確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想要完善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應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與心理健康都會影響到中學生,所以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培養,以此來提高中學教師的工作責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質等等,教師的為人師表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建設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對學校的主體文化進行的反應,學校的教育氛圍離不開校園文化。這就要求學校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來營造校園文化,例如設立雕塑、圖書館以及報欄等等,通過廣播、講座、圖展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人生,幫助學生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發揮家庭的作用
關鍵詞: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我國教育的全面發展。在中職學校中,學生的個性偏差較大,許多學生存在叛逆、厭學、孤傲等現象,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學生心理扭曲,并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長。而中職學校多數只注重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培養,容易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這并不利于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德育教育能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優秀品德,二者融合教育既符合現代教學需求,又符合學生未來發展需求。所以,中職教師要積極探索,將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進行有機的結合,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此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優勢。
一.通過微信開展德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
許多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以課堂教育為主,但是這門學科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枯燥、抽象,單純采用“灌輸式”的方法,其實踐性較差,且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更少,教學效果并不理想[1]。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微信已融入每一位學生的生活中,而微信中的訂閱號、朋友圈、服務號等,都能讓學生了解更多資訊。中職老師可以與時俱進,通過微信平臺,將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學生就受到了感染。例如,老師可以注冊一個心理健康訂閱號,訂閱號有群發、一對一溝通、自動回復信息的功能。老師要讓每位學生都關注心理健康訂閱號,然后每天在公眾號中推送1~3篇關于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圖片、視頻、時事新聞等,學生接收后,可利用閑暇時間慢慢細讀。老師還可引導學生將感興趣的文章推送至朋友圈,逐漸地學生就會養成習慣每天關注心理健康公眾號的相關資訊,老師再進行課堂教育時,學生也會有所共鳴。其次,微信訂閱號有一個一對一溝通功能,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心理健康訂閱號訴說苦惱,這能有效解決學生因私密問題不敢開口詢問、交流的現象,更保護學生的隱私。而且通過一方式交流,避免了與學生面對面的尷尬,能降低學生的心理防范,更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煩惱、疏導情緒,進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最后,微信訂閱號中自動回復功能,老師也可加以利用。當學生只是想簡單的學習或了解心理健康相關信息時,可通過自動回復功能查詢,學生輸入關鍵字“人際交往”、“失戀”、“溝通”等,訂閱號便會自動回復信息,老師可將回復信息設置成文字、圖片、視頻或錄音等,為學生開創一條自助學的的通道。通過該方式,微信便能有效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課堂,打破了課堂教育的局限性,能利用課外時間傳達更多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良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
二.通過實踐培養品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
中職學生會過早的面臨就業問題,但由于學生心理思想尚未成熟,對就業容易產生恐懼、迷茫等心理。老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德育教學為中心,多展開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各種活動輔助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就業。老師可多開展志愿協助活動,可以選擇敬老院、孤兒院、高校團體活動、社區團體活動等。尤其是在高校團體活動中,多讓學生參與,能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同齡人,在團體活動中學到更多實戰經驗,能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中職學校在與別校共同舉辦籃球賽時,老師可以監督、指導學生組織籃球賽的相關事宜。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再將迎接、招待、引導、球場布置、物品放置等任務分配到各個小組,讓學生各司其職,將籃球賽組織好。作為迎接、招待的學生,其文明禮儀、個人形象必須是有嚴格要求的,統一服裝、挺拔站姿、和藹微笑、禮貌用語等都要面面俱到。通過這一活動,學生能有效意識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幫助其塑造更好的個人形象,提高個人素養及溝通能力,進而增強其自信心,更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可為其之后的就業給予極大的幫助。作為球場布置、物品放置的學生,團隊合作、耐受力、細心等是其必須具備的品德,否則其積極性容易被勞累、繁瑣事務打擊,學生更容易受挫。通過該活動,能鍛煉學生的耐力、毅力,提高其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其心理受挫能力,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這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無論是文明禮儀,還是團隊合作、毅力等,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與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關。學生多參與實踐團體活動,能良好的評估自己的優缺點,正確看待工作,更有助于之后的擇業。
三.通過互動改善德育觀,提高學生心理健康
中職學生的叛逆心較強,或多或少是由于家長不夠重視,忽略了學生的各方面需求而引起的,家長作為學生的啟蒙老師,學生若長期得不到家長的重視,其德育觀容易出現偏差。針對這一問題,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過理論教育或說服教育的方式,緩和其家庭氛圍,但效果甚微。所以,老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要注重實際教學,將德育有效的融入實際教學活動中,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良好相處,改善其家庭氛圍,這也是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例如,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辦校園運動會,基本都是由學生參與的。利用這一運動會,可以讓家長參與進來,促進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和互動。首先,校運會開幕時,要求家長與學生一同打造不同的創意造型或出場方式步入運動會場,然后設立多個運動項目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比如“兩人三足跑”、“短跑接力”、“拔河比賽”等,供學生和家長選擇參與。通過這一活動,便有效促進家長與學生的溝通,同時,校運會開幕入場時,對學生和家長的妝容、精氣神都有所要求,能讓家長重視自身在學生、學校中的重要性,為學生創造更好的成長氛圍。而且,在進行“兩人三足跑”這一運動,需要考驗的是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配合,配合越默契,完成度越高,勝利概率越大。這就需要學生與家長平時多溝通、練習、磨合,才能達到上述效果。在這一練習的過程中,便無形的增進學生與家長的默契,使其相處氛圍更融洽。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都是要求家長積極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要求的方式不恰當,容易適得其反。通過親子互動的方式,不但能為學生與家長創造更多的相處機會,還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育觀,使學生更為優秀[2]。
四.通過扮演增加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
中職學生的生理、心理仍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加上未涉足社會,也未獨立生活過,容易導致其生活適應能力較差,且容易缺乏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若得不到長期的良好關注,便容易引發各種過激行為,并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但是,正是由于中職學生的不成熟,便導致其對新鮮事物更為好奇,接受度較好。針對學生的的這一特征,老師可以設置多種情境教學,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深入了解角色的心理、行為,使其能結合自身的優缺點,調整和自省,來提高其綜合素養。例如,讓學生扮演不同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如服務員,再讓其他學生扮演顧客對其進行刁難、投訴。然后假設兩種情境,一是服務員針對顧客的刁難和投訴已經詳細、耐心的解釋及道歉,并解決問題;二是服務員針對顧客的刁難、投訴置之不理,甚至態度惡劣,與顧客發生爭執,造成問題無法有效解決。針對這兩種情境,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演出服務員和顧客的特色,在讓學生們點評、發言。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正確認識服務員和顧客的特點,并能聯想自身有無類似的現象發生,進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個人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身體、智慧、道德、修養等各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這對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著積極意義[3]。同時,通過創設角色扮演,能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關注,這不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利于培養和建立其健全的人格和人際關系。每次的心理健康教學課堂都融入不一樣的情境模式,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傳統課堂教學更具創新性,能讓學生深入了解德育的精髓,將學到的心理健康知識重新審視自己,最終促進其自我發展。
關鍵詞:心育;德育;聯系與支持;整合
我們現今的教育模式和架構,都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簡稱“心育”)歸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范疇,而且把心育的教學內容穿德育的課程之內,由此導致許多人,包括教育界內部的不少人,都以為心育是德育的一個分支。其實,這樣一種體制安排,只是因為德育與心育關系極其密切,而且心育尚處于初創起步階段,體制安排、教材設置不到位,對專門人才又比較匱乏的現實情況下,將心育教育“掛靠”到德育身上也只是權宜之計。事實上,心育與德育原本不存在隸屬關系,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亞于德育。
一、心育與德育的特性
1.目標不同決定了教學任務不同
心育的目標是:學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質達到良好的狀態,實現學習、生活和個體發展的高質量。而德育的目標則是:學生的道德水平達到一定的標準,能夠自覺承擔各種按照社會倫理準則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了達到不同的目標,心育的任務是對學生傳授心理衛生知識和技能,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干預。而德育的任務則是:用先進思想影響學生,用道德規范教育學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為感染學生,簡言之就是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
2.教育的內容不同
心育的內容是關于心理衛生、心理素質的知識和相關訓練;德育的內容是先進思想、道德規范的相關活動。
3.工作的重點對象不同
心育的重點對象是心理不夠健康的群體;德育的重點對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顯問題的群體。
4.是理論基礎方式方法不同
心育的理論基礎是心理科學;德育的理論基礎是倫理學和教育科學。心育運用的是心理學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進行價值判斷;而德育不但不能避開價值判斷,而且要以價值判斷作為基礎、方向和核心。
由此可見,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是決不能把心育與德育混為一談的。
二、德育要具有針對性,離不開心育的支持
當前,我們所在地區的學校,尚沒有一個正規化的架構,師資薄弱的學校,心育與德育工作同時存在著不夠科學、效率較低的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學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固有的思維模式,想當然地實施教育,導致學校德育工作陷入了經驗主義的泥潭。而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正是實施德育的障礙,反之則是實施德育的有利條件。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一個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他的心理防衛機制是很敏感、很牢固的,這就導致他對別人的信任度低、對別人的建議和幫助很自然地采取抗拒態度。而一個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則更容易感受和接受別人的善意,更容易溝通,更容易合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心育工作對于德育是相當有價值的。所以,心育工作對于德育工作提高針對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心育和德育需要科學合理的整合
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來源于精神分析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理論和方法。特別是社會心理學的態度轉變理論,對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離開個體心理特點談德育或離開社會規則談心理健康都是片面的。二者整合的目的在于實現“教育關心人”。
(1)擴充內容使其內涵范圍更豐富。(2)在教育形式上,使之與內容相適應??梢蚤_設專門的心育課程,進行專門的心理訓練等。心育重在開導、引導、疏導,重在防治。心理咨詢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對患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的咨詢,輔導老師要滿腔熱情,撥霧點睛。(3)班級教學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學科,有它的基礎理論和知識架構,在班級中開設這門課程是必要的;而心理咨詢是個別行為,應區別對待。對學生的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和心理水平檔案,都應該是保密的。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態度,是搞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4)教育的雙邊活動。開展心育,一定要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和參與,使其樂于接受。正如開展體育活動一樣,不是有了病才進行體育鍛煉,也不是有了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整合;學生為主導;雙管齊下;結束語
社會的發展,教育的進步與革新過程。學生中暴露的種種問題,實際上多數是與心理問題相關的,所以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抓好了心理問題,注意把心理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將收到很好的成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實踐教學上的整合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比較傳統的德育課程,在這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可以考慮將心理健康的內容融入到相關章節中去。小學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以及小學生的個性成長特征,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機地整合起來,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具體而言,首先,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課程上的整合。比如,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如何找尋真摯的友誼等,使得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實際,引導和幫助小學生在正確調節心理狀態的情況下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識。其次,學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為學生舉辦諸如考試前的心理指導、道德事跡褒獎等相關健康講座,并且借助板報、櫥窗和墻報等形式大力宣傳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和德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不僅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而且促進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最后,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真實狀態,運用相關的心理健康調查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查,并且建立相應的檔案,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每一個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并將所獲得的這些信息和數據融入到德育教學中去,開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科學教育工作。
2關愛學生,以學生為主體
“愛是教育的根本”,善于接近小學生,體貼和關心他們,多和他們談心、游戲,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因為愛是雙向的,如果學生感覺不到班主任對他的愛,他又怎么會愛老師呢?所以班主任首先要愛學生。在每一個班級集體中,都有一些在學習上、思想上后進的學生,他們常常很自卑,也有的十分調皮,讓班主任頭疼。但作為小學班主任,也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更要關心和重視學困生的教育引導工作。小學心理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教學,這是一項艱苦而耐心的工作,學生朝氣蓬勃地向前發展時,老師應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去。
3學校與家庭雙效應
要想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成效,學校與家長就要密切地溝通和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情況下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父母之間是否和諧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等,并根據掌握的情況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開設主題性的親子活動、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為主題的演講活動等方式,調動家長與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主動性和熱情,在活動中讓學生和家長都能夠感受到關懷和溫暖的重要性,以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對孝順品德的深刻理解。與此同時,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長的影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點還應當放在家長身上,這首先需要教師要通過工作之余的自我充電,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更加寬闊的視野,通過家長會、家長茶話會等手段掌握家長的教育理念、生活態度等,對不恰當的想法和規劃,教師要給予合理的引導和建議,從而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和諧的環境和氛圍。再有,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校園的黑板報、展示牌里的內容除了陳列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內容之外,還要將家校合作的最新情況,包括圖片、文字、圖畫等展示出來,讓學生在隨處可見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長,也進一步提高了家長積極配合的熱情。總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內容是豐富的,我們不能用其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堅持到底。教學方法也不是孤立隔開的,很多時候一節課會選擇多種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方法配合,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彌補缺點。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時,這也是一項很講究科學與方法的工作。我們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遵循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結合心理學基本原理和運用科學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為較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提供現實的可能性。新課改的日益推行和深化,為小學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挑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和借鑒精華,在更深的層次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整合工作,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為素質教育獲得更輝煌的成就提供活力。
作者:高霞 單位:陜西省商南縣過風樓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對策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教育是一個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德育工程,是社會發展、國家興旺、民族繁榮的根基。中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獨特作用,是培養“大國工匠”的搖籃。為了進一步深化中職學校的育人效果,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雙向統一”,即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推進二者融合,以期達到育人目的,實現“中國工匠”培養。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之間的關系
要想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雙向融合,第一步也是最關鍵一步需要教師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找準二者教學融合的共通點。首先,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本質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者在教育的價值取向、具體教育目標以及內容等多個方面都具有共通性,這也決定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其次,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又有所區別。德育更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道德行為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側重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塑造。從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入手,德育政治性、社會較高,基本內容包括世界觀、人生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所以二者從本質上有所區別,又有所聯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在把握二者關系的基礎上響應教育要求,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具有必要性,其必要性是影響中職學校教育工作者推進二者融合的動力支撐。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增強中職生道德內化效果
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雙向融合本身就是現代教育的新要求。中職學校積極推進二者融合是響應教育發展、推動中職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它能夠順應時展、滿足育人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中職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任務,從而從二者融合的角度增強中職德育內化效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提供心理基礎準備
學生的道德形成、思想發展、行為選擇,實際上都需要在心理上適應與過渡。在德育課堂上并沒有豐富、專業且具體的內容說明這一切,這會導致學生在接受德育包括在接受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不良心理適應。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改變這一現狀,它能夠豐富德育課堂的內容,將情緒把握、心理調適、心理引導等多個內容代入中職德育課堂,讓學生具備心理接受基礎,這樣既能從側面提高中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能夠實現教育內容的創新豐富。
(三)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提供新的落實途徑
德育實質是通過開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引導學生實現“他律”到“自律”的轉變,是個體把社會要求內化的過程。但在傳統的德育課堂上,過分強調道德準則,過分要求學生的道德素養發展,嚴重忽略了學生心理需求。導致學生在“灌輸式”模式下興趣不高、積極性較差。而推進二者融合,能夠有效改變這一現狀。它的出現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德育受教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知識,從而實現選擇、分化、融合、順應,中職學校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都能夠順利達到[1]。二者融合打破了原本單一的模式,它的融合方式多種多樣,創新了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方式方法,能夠重新激活課堂,實現教學創新。
三、中職生心理健康與道德素養發展現狀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中職學生處于半成熟、半幼稚、半迷茫、半獨立的特殊階段,處于轉折期的他們心理發展特點鮮明。第一,心理品質發展不平衡表現明顯。他們有著較強的自尊心,但由于自制力、毅力相對薄弱,且沒有經歷過什么坎坷,一旦遇到一些困難、挫折,就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如自卑、悲觀、失望等。第二,他們的情緒復雜多變,發展劇烈。他們的情緒更為外露,有時熱情有時絕望,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被稱為“疾風怒濤”時期,很容易影響學生正確心理的形成。第三,他們缺乏正確的情緒認知,沒有認識到自身情緒的錯誤,也沒有掌握基本的情緒疏導方式,導致學生們的心理問題日益堆積,越來越嚴重,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生活,影響言行舉動。
(二)中職生道德素養發展現狀
縱觀中職學生的道德素養發展狀況,可以從三個角度入手進行羅列。第一,大部分中職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正確的道德意識,但不能有效將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對接,在行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道德行為非常態化。第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們有越來越多的空間、渠道接觸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嚴重影響學生們正面價值觀的形成,甚至會導致學生們“誤入歧途”,嚴重摧毀學生們的道德防線。學生們不具備信息剖析、篩選能力,受到負面信息影響。第三,大部分學生處于青春動蕩期,很討厭教師的說教、指導,這導致他們對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道德素養自然無法得到有效發展。
四、中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對策
中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融合必要性。因此,中職教育工作者應當把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間的關聯,從學生的道德素養現狀以及心理健康發展現狀入手,探析有效舉措,推進二者融合,升華教育效果。
(一)創設合適學校環境,環境育人,優化教育
1.轉化教師認識,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推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實際上也是對教師的一種要求和挑戰,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育能力,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必要性。教師是推進二者融合的第一執行人,這也決定教師必須從專業素質方面做好教學準備,優化教育工作。這要求中職學校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深化教師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認識,要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2]。且從教師層面而言,必須具備一定的自我調控、發展意識,要積極參與培訓,認識二者關聯,從而完善教學能力,支撐、推進、落實二者融合。2.營造和諧環境,潤物無聲引導教育。校園文化是對學校主體文化的反映,具有直接的影響、熏陶、教育作用。中職學校要想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融合,就要在開展教育工作中從文化環境入手,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這樣能夠隨時隨地從環境層面感染、熏陶學生,融合教育的效果也會更突出。3.豐富教育內容,找準二者融合契機。上述我們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從內容層面關聯、補充,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讓整個課堂變得更充實,更具有說服力。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學科學習的過程中事半功倍,也能夠潛移默化影響、教化學生。如我校為了推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重新進行了校本教材的開發,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了集中整合。在整合過程中,我們深刻分析了二者共同點以及不同點,如情緒對行為的導向作用、負面心理的滋生與調控等。搜集了諸多生活案例做教學補充,從真實且立體的案例入手讓學生也能夠從思想層面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聯。4.利用單獨活動,對癥下藥指導學生。中職學生在學習、成長、生活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看待且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成為中職學校教師開展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機[3]。中職教育工作者應當把握這樣的契機,抓住機會,對癥下藥指導學生,從心理撫慰、道德引導角度入手,改變學生的錯誤認知,優化學生道德的形成、價值觀的發展。
(二)創設合適家庭環境,家校共育,提升效果
家庭教育也是推進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手段拉近與家庭教育的距離,讓家長愿意配合學校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多種途徑溝通,尋求家長支持配合。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溝通途徑出現在教師面前,中職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和家長進行近距離的溝通。如利用微信、QQ、語音電話等,或利用釘釘、藍墨云班課等。這都能夠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也能讓家長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從而優化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這樣能夠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學校、在家中都沐浴在愛與溫暖之下,從而實現心理良性發展,道德正面形成[4]。2.引導家長反饋,推進二者深度融合。中職教師應當給予家長表現、展示、反饋的場所,可以通過建立家委會,定期開展活動。讓家長及時就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家庭教育情況發表意見、及時分析,教師傾聽、指導。這樣能夠從家長和學校教師相互配合的層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雙向結合,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主體也會因此而豐富,效果提升。
(三)科學利用社會資源,延伸教育,補充教學
中職學校是培養“中國工匠”的主陣地,學生更早接觸企業、接觸社會、接觸工作。中職學校必須把握自身教育特點,在推進二者融合的行動中要科學利用社會資源,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會、生活,提升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讓社會環境成為開展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實現有效教學補充。教師要充分認識,社會本身就是一本“活”的育人教材,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時,中職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帶領學生走入社會、適應社會。同時要及時跟進校企合作,將社會上的各種動向帶入課堂。這樣能夠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做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補充,能夠推進二者融合達到教育目的[5]??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具有重要關聯,將二者相互融合是教育發展新路徑,也是育人新方法。中職教育工作者應當從積極的視角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要明白融合的必要性,更要從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以及道德素養發展現狀出發,明方向,探路徑,推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雙向融合。這樣的融合才有效,才科學,才到位。
【參考文獻】
[1]劉曉.論中職生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有機結合的必要性[J].學周刊:下旬,2016(04).
[2]楊永明.如何在中職德育教育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J].學周刊,2020(29).
[3]鄒凱茵.新形勢背景下中職生德育教育方法探究[J].啟迪,2019(08).
[4]劉曉民.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問題與對策[J].新西部:下旬·理論,2016(11).
關鍵詞:義務教育階段;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習階段,學生主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語文、數學、外語以及其他學科學習任務相對來說不是很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還是建立在掌握學習方法之上,除此之外,義務教育階段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一點的學習方法,還要求學生培養好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大多數的教師都比較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在教育上最重要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來具體談談這二者的相關問題。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區別
說到德育和心理健康這兩個詞匯時,大多數的人都只能模糊地想都到德育與思想道德有關,而心理健康則會聯想到心理素質等這些詞,由此可見,大多數的人對這兩個詞的概念都很模糊,所以下面就大致地來說說這二者的聯系和區別。
1.德育管理人們的思想行為。
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化成簡稱,在義務教育階段,也有相應的“思想政治道德“課程的開設,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還是以書本的知識為主,教師教給學生最基本的一些道理,比如誠信、有愛互助之類。
2.心理健康引導正確的行為。
心理健康主要指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比如說學生的在學習中遇到了挫折,學生是選擇勇敢面對還是畏懼退縮呢?這時教師就應該就心理健康這個問題給出正確的引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說;困難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沒有那哪一個人沒有遇到過困難和挫折,當我們碰到了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需要平靜下心來,不要慌亂,也不要畏懼,應當勇敢的去面對擺在我們眼前的困難,積極尋求父母朋友以及教師的幫助,經過一番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困難的?!巴ㄟ^教師安慰的言語,可以緩解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的焦以及難過的心理。
3.二者規范人們的行為舉止。
說完了二者的區別,下面來說說這二者間的聯系,一方面,二者都是抽象的詞匯但是卻具有比具體意象更有意義的存在;另一方面,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可以約束、規范人們的行為舉止。比如說作為學生在考試中就要強調有關誠的道德,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也不要產生灰暗的心理,應當在考試找到自己的薄弱知識點,之后在針對這些薄弱的內進行仔細認真的學習,又或者說,在考試中若有學生出現考試作弊的情況,那么這個學生就違背了誠實守信的道德標準,同時這個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是不過關的,因為該學生對待考試的態度是錯誤的,將考試的成績認為是最重要的,還存在僥幸心理去考試??偟膩碚f,違背了其中的一種,也就違背了另外一種。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結合教學
說完了這兩者存在的聯系和區別之后,下面就來說說這二者在實際教學德育與心理健康的教學方法:
1.開設講座進行宣傳。
首先,要提到的第一個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學方法就在班級里或者是在報告廳內開設“德育與心理健康“的講座,教師可以自己擔任講座的主講人或者教師也可邀請高年級的學生進行講座的宣講,比如說,教師自己在班級內給學生開設,教師可以和學生分享這些知識:雖然在座的學生大多相關經驗比較少,但是我們還是要清楚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不僅僅包括書本的知識,我們還要注重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質和心里健康的培養,那么我們在思想道德政治課呢,教師也會和我們分享和思想道德教育有關的知識,那么有關心理健康的培養呢,我們就可以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培養我們的心理素質。比如說,我們在體育考試中,有的學生會害怕測試四百米,也有的學生害怕跳遠,總的來說呢,這種害怕都是源于我們內心的不自信,我們在測試之前,我們的內心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我肯定不行“,那么這就相當于是一種自我暗示,以至于我們自己真的懷疑自己,其實呢,只要大家都能夠保持一份自信心,做什么事都是可以成功的!“
2.師生進行心理測試。
第二種方法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舉例來說,就是可以通過問學生問題的方法來測試學生的大致看待事物的觀點,比如說教師可以拿一張白紙給學生看,讓學生么回答在這張紙上看了哪些內容,如果有人回答什么都沒有,就表示該學生至少目前為止缺少一定的想象,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或者引導學生:“同學們在仔細看看,這張紙從形狀上來看是什么樣的,或者是說他會不會是一場雪后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呢?“通過這種引導學生可以開發想像力,并且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教師應當先和學生明確德育和心理健康這二者的聯系和區別所在,其次教師還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多多關注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通過開設德育與心理健康的講座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一、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才能實施
德育也好,心理健康教育也罷,這些都不單純是心理學科教師的工作,也不單是德育工作者乃至德育管理者的事,更不完全是班主任的事。在學校里應該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全體任課教師的事,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應該滲透進每一門學科。下面的案例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案例:首尾呼應――巧安排
一次,一位年輕美術老師上“美麗的對稱圖形”一課,有這樣兩個精彩片斷:上課開始時,隨著多媒體的演示,教師告訴學生: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之一,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媒體展示了實際生活中好多的對稱圖形,學生欣賞著,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老師說:我也準備來露一手,接著拿起剪刀迅速地剪出了一個心形的一半,老師故作神秘地讓學生猜另一半。學生開心地說:這是一顆心。老師說:這是一顆愛心,我們要愛學校,愛學習,愛祖國……
接近結束:老師讓孩子也拿起了剪刀,要求每個孩子創造一個自己喜歡的對稱圖形。孩子們愉快地操作著,不一會兒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五顏六色的對稱圖形貼在黑板上,真是美不勝收。老師問大家:“軸對稱圖形美在哪里呢?”孩子們唧唧喳喳,談了很多感悟。老師隨即又把剪出的美字(也是對稱圖形)貼在剛開始剪的心里,原來美在我們的心中,生活中到處都有美,需要我們積極地去發現。孩子們樂了……
上面兩個細節,不得不感嘆老師的精心預設。如果說剛上課時的“心”字,直觀形象地引出對稱圖形,那么,結尾的“美”字,可謂一“字”雙關。一方面,在師生的共同操作中,引導學生在熟悉的圖形中感受對稱的美,另一方面與開始相呼應,把民間的剪紙藝術、熟悉的漢字,字母、服裝等人類文化一一滲透其中,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這樣安排,使孩子們在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同時,心靈得到了潤澤,真正做到了“潤物無聲”。
二、德育必須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所突破
如同鑰匙開門一樣: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門上,一根鐵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她瘦小的身材鉆進鎖孔,只是輕輕的一轉,大鎖就“啪”的一聲打開了。鐵棒奇怪地問:“為什么我費了那么大的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能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她的心?!笔堑?,那些“問題”學生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她,唯有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策略了解學生的心,了解他們產生“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