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6:00:52
序論:在您撰寫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音樂教育 早期教育 影響
音樂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幼兒音樂教育,它以自己獨特的內容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和思維習慣中,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我國的幼兒教育中,應該加強幼兒音樂教育,加強幼兒情感體驗活動。
一、音樂教育與兒童早期教育的關系
兒童早期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的智能發育。兒童時期是孩子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就顯得早期教育對于兒童而言尤為重要了。早期教育并不意味著強迫孩子背唐詩或認字,而是要了解孩子天生的學習與探究的動力,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使智力得以顯現,身體、情感、智力、意志等獲得全面的、充分的發展,滿足他們成長所迫切需要的感覺刺激和學習經歷。因此,早期教育并不是單純地為了促進發育,而是讓孩子在教育活動中開發潛能,是一種重在學習過程而不單純追求技能訓練和知識掌握的教育。
音樂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要促進兒童全面的、和諧的發展。應該充分發揮音樂教育這一優勢,發掘兒童的潛能,塑造兒童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在音樂教育中,進行的應該不是單純的音樂課程教學,而是對人的培養,應創造機會讓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充分體驗和發現。兒童有了一定的音樂能力之后,再結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和生活體驗,引導兒童感受和領悟音樂的情緒情感和教育內涵,這樣就能促進兒童多方面的發展。當然,兒童音樂能力的形成、音樂教育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個個音樂教育活動中,通過音樂教材,一點一滴的培養起來的。如果老師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安排培養和教育計劃,組織好每一個音樂教育活動,就一定能使音樂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二、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兒童情感的培養
作為情感藝術的一種,音樂能夠有效地傳達人類感情,而情感的培養也正是現代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核心內容。情感上的體驗是幼兒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通過這種體驗,兒童能夠得到寧靜、松弛、緊張和愉悅等種種不同的感受,這些情緒都會帶給兒童不同的心理反應。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情感教育能夠更加深刻地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讓兒童在音樂中成長,能夠為其音樂知識的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夠培植其學習動力。兒童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能夠受到旋律和音樂的刺激而產生各種情感,從而使其消除緊張狀態,達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平靜狀態,更能夠獲得情感上的平衡。
2、培養兒童的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兒童認識世界、積累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兒童學習音樂不需要先認識文字符號,而是通過感知。對于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別力,對于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都會提高兒童聽覺的敏銳性、選擇性和對音樂的整體感受性。音樂的學習不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還會引起全身官能的反應。伴隨著律動、舞蹈、樂器進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動,要求兒童的耳、眼、腦、四肢協調作用,可以培養孩子的敏銳感覺,提高大腦反應的靈活性。音樂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樂中最重要的樂音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高低與時值的長短、音樂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和空間的關系等等,對于培養兒童的直覺、分析、想象、創造等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在兒童游戲及日?;顒又校o他們播放一些喜歡的、旋律優美動聽的世界名曲,如《天鵝湖》、《動物進行曲》等,這些樂曲的形式、內容都符合兒童欣賞的水平,兒童也能理解。通過那一首首優美的樂曲,把兒童帶入美的境界。
3、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
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欣賞和學習中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兒童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常會隨著音樂的旋律來進行自發地舞蹈,充分體驗到肢體語言的表達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同時在這一過程也能夠潛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兒童的心靈成長,幫助兒童有效地駕馭和調節自身情緒,還能通過重唱、合唱與欣賞等方式促進人格的健全,培養合作意識和協作心理。在合作的過程中兒童能夠學會分享快樂、珍惜友情、互諒互讓和團結友愛。另一方面這種合作方式還能夠增進兒童之間的交往和聯系,提高集體的凝聚力,讓兒童在團體協作中實現自我的價值。通過學習和欣賞音樂,兒童能夠實現心靈上的凈化與感染,無形地建立起對于所有美好事物的感情,從而養成對于人生的積極態度與對未來的美好向往以及奮斗精神。同時幼兒音樂教育者要根據兒童認知的獨特規律,重點培養兒童的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讓兒童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4、培養兒童的想象、創造能力
想象力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基礎。音樂活動中兒童的參與、探索、表演、動手實踐,使他們有機會獨創、試驗自己的藝術想象。他們哼唱或是拍擊出一個旋律或節奏的片斷,或者表演了什么動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復,但這是可貴的創造性活動,是兒童嘗試對已經感知了的東西進行變化與重新組合。那些極富想象力的兒童音樂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比如,聽完一首兒歌之后,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用圖畫、符號描繪出對音樂的想象,說說對音樂的感覺,配合音樂做一些即興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表演等等。老師不要以過多的語言、過于具體的描述代替對音樂的聽賞,要讓孩子從聽引發感覺,做出表現,給他們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高度重視音樂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影響,發揮出幼兒音樂教育應有的感知社會功能,塑造兒童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同時也為今后能從事音樂藝術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琳.學前音樂教育對兒童發展價值研究初探[J].咸寧學院學報,2012,07:116-117.
關鍵詞:音樂教育心理學;兒童音樂教育;重要性;應用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6-0056-02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成為不斷升溫的熱門課題,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這個研究領域中,在這種新形勢下也涌現出了許多新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解決。例如:當兒童參與各種音樂教學活動時,他們如何思維?什么類型的教學對他們最為合適?如何使音樂教學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當音樂教師充分掌握了解音樂教育心理學方面的一定知識,并加以充分學習利用這些科學的問題,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這些科學的教育心理理論運用到兒童音樂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提高音樂教學技巧,使音樂教育符合兒童的發展特征。
一、音樂教育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樂教育的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慮的問題:如何喚起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怎樣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掌握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個別差異?所有這些問題,都涉及到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問題。因此,要當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僅僅掌握音樂知識、音樂理論和音樂技巧是不夠的,正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說的:“當你教一個學生時,你真正教的,并必須與之接觸的東西,是學生的心理?!?/p>
(一)在音樂教學中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興趣,就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他遠遠超過責任感?!?/p>
對于兒童來說,興趣的培養則更顯重要。兒童的心理發育尚不完全。他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有限,不可能對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斷。雖然他們的好奇心很強,但如果不能及時將好奇心轉化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久而久之必然對音樂學習產生厭惡情緒。那么兒童對怎樣的音樂會產生興趣呢?一般來說,兒童最容易接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啟發、誘導、激勵的方法培養和加深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比如,兒童喜歡形象思維,教師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語言或用童話故事的形式,將樂曲的內容、情境講給孩子;在教授學生視唱時,學生對新出現的附點節奏和休止弱起節奏不容易掌握,教師就可以黑板上寫出節奏型,讓學生拍著手做節奏游戲,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待學生掌握后再回到視唱練習中,節奏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另外,根據他們愛表現、喜歡得到贊揚的特點,音樂老師盡可能的多讓他們看一些音樂會視頻、觀看實際演出,經常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讓孩子們互相觀摩、互相找差距,這樣既能鍛煉他們的表演能力,又能讓他們產生競爭意識。通過上述列舉的方法,孩子們會逐漸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并能自覺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同時還會產生較強的自信心,從而對音樂更感興趣。
(二)在音樂教學中集中兒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認識過程的開端,學生只有注意聽教師的講課,才能學到知識。心理學的實驗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會持久的。特別是對兒童來說,他們的注意力更是每時每刻都會被轉移、理解教師的指令有困難。即使當他們知道要做什么的時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仍然無法平靜下來做事。
要使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難的事情,但經過教師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來說,前半節課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教師應抓緊這段時間,把新課內容和較難理解的內容安排在這段時間,后半節課用來復習、鞏固或進行唱歌練習。目前,兒童的音樂教學多采用綜合課教學,這對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處的,避免了單一課的枯燥乏味。有時,由于教師的授課枯燥乏味,也會使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強打精神,也不行。這種情況下,音樂教師就需要改進教學方法。
(三)在音樂教學中啟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
音樂教師的責任是向孩子講授音樂知識,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鑒賞力。而兒童學習音樂的目的也不僅僅在于學習音樂本身,要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音樂,使孩子的記憶、協調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發展,使孩子全面發展,成為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素質基礎。在音樂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啟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提高兒童對音樂的理解力,還能通過豐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樂內涵,提高音樂感、節律感等音樂素質。為了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師本身也應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用一些直觀、生動、形象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創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自己去認識各種節奏譜;通過一些畫面介紹音樂內容,使學生通過視覺配合聽覺來感受音樂形象;反之,讓學生通過聽音樂產生聯想,讓學生將其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畫出來,也是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方法??傊寣W生充分感受音樂再充分表現音樂,激發學生用創造性思維方法學習音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個別差異
人的心理個別差異,是人們在各自不同的素質基礎上,在各自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文化教育環境中,接受不盡相同的影響,從事不盡相同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我們在教兒童學習音樂的時候,往往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很快,有的學生卻很難教會,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兒童的認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只有分析兒童的心理個別差異,提出改變和發展這些特點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心理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異。一個具有音樂才能的人,他必須具備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調感、聽覺表象能力和節奏感。對于兒童來說,很少有人同時具備這三種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較突出。多數學生的曲調感和節奏感較好,而聽覺表象能力較差。有時,我們還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似乎沒有任何音樂方面的才能,連他們自己也認為沒有“音樂細胞”。對于這類學生,我們首先要解除他們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觀察,發現他們在音樂方面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質方面的差異。素質是指人們生來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點,它是能力形成、發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樂器對于學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而聲帶的條件則是一個學聲樂的學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礎,生理的變化,會引起心理的變化。老師應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角度,根據學生的物質基礎和心理特征,預測他們的音樂前途,為學生 指出發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異。性格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個性差異,首先表現在性格上。如:有的學生熱情活潑,積極主動地回答教師的提問,而有的學生膽小、拘謹,回答問題時十分緊張。了解學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學生好勝心強,喜歡出風頭,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但不求甚解。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先肯定他學習的積極性,然后,適當指出他的問題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腦子思考,不能沒考慮好就急著回答;有的男孩子腦子很聰明,但特別好動,上課時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內向,不愛吐露自己的觀點,這時教師應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在公眾場合下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兒童音樂教學的心理學應用
在現代音樂教學中,音樂教育家們更重視心理學原則的應用。一些音樂教育家們通過運用教學心理原則,創造了科學的音樂教學法,如奧爾夫、科達伊、鈴木等。這些音樂教學法都是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法的基礎上,以音樂教育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得以形成、確立并發展,幾乎所有的著名音樂教學法都與心理學不無關系。
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創立的元素性教學法在國際上影響較大。元素性音樂教學法表現出奧爾夫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樂教學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樂與語言、舞蹈、樂器等緊密相結合,這是因為如此做法可以啟發并引導學生用盡所有的人體感官,而不只是聽覺器官或言語器官,還包括其它感官(視覺器官或觸覺器官)一同參與音樂的學習,使之對音樂音響有更全面而深刻的聲音表象。正如奧爾夫指出的“元素性音樂絕不僅僅是指音樂本身,它是同動作、舞蹈和語言聯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種必須由人們自己參與創造的音樂。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表演者參與到音樂中去?!薄白尯⒆幼约喝ふ?,自己去創造音樂?!斌w現出奧爾夫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問題,應用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充分培養人的創造性的一種充滿活力的教學法:比如,相同的一個節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據個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種不同的動作表現,強調并鼓勵哪怕是細微的與眾不同之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創造學習,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在他的音樂教學中突出應用移動性節奏,通過步行和跑步使兒童認識理解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區別,讓兒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時值長度。在音準訓練方面,他應用了七種不同的手勢來表示七個不同的音高,這種手勢能使學生產生一定相應的音高知覺??逻_伊音高手勢的心理學特點在于,學生根據視覺可獲悉手的空間方位,并通過通感聯想到相應的音高,這是運用視覺與聽覺的通感聯系進行音樂教學的具體體現。
日本鈴木教學法也是以心理學原則為基礎,除了“祖國語言教法”以外,他的提琴教程獨具特色,傳統的提琴教科書是從沒有升降號的枯燥練習曲開始,而他的教程首先從三個升號的樂曲開始,之所以這樣做,是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原則:兒童的中指與無名指自然地較為靠近,三個升號的曲調恰好最適應這一自然的手型,這是以兒童心理條件為基礎,而避免在生理條件達不到的情況下而分散學生的音樂注意力。鈴木還經常強調要讓學生聆聽高水平演奏家的一些錄音,以優秀的音響效果來影響孩子,這樣孩子們可獲得良好的聲音直覺和表象。
關鍵詞 :兒童音樂教育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 教學活動
近年來,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越來越多,隨之增長的“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現象值得關注。當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這一領域“專業”化(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和“低水平”化(非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的兩極現象普遍;而兒童身心的成長和培養兒童藝術修養這一本質目的并沒有得到教師及家長的充分重視。因此,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發展有了這樣一些問題: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肩負什么責任?怎么理解“業余”?筆者試圖通過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層層梳理,探尋問題的答案。
1.教師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組成的教育體系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首先是“教師”。無論是從教育學還是人類文化傳承角度看,教師都應具有教學能力和責任,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如何通過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來實現明確的教育目的,的確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
首先,教學活動的“教”與“學”的互動性質,決定了它的某種不穩定性,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意志、行為的形成往往會給予某種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有責任感,對教學活動有較強的控制能力。有關人類心理、行為及教學等研究表明,教學有可控制規律性,即具有科學性可遵循。因而,應用教育學、學習心理學乃至教學論等已經成為教師必備的理論基礎。它們也是各種師范類教育中的必修課程。可見,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傳道”。
其次,教學活動豐富而復雜,除了教育內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個體的復雜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世界的,而人類認識世界的每種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學過程,既要了解人類認識世界的一般特點,又要了解學生在教學中認識活動的具體特點??紤]到諸如學生個體差異、情感、價值觀等非科學問題,教學活動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學的靈活性有利于解決受教育者個體不同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因材施教。
可見,教學有其復雜性,但卻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將有規律可循的科學性與自由靈活的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完成知識的傳授和人格的培養,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結構。無論從事何種類型的教學工作,相應的教學能力、知識結構和責任感共同支撐著教師這一獨特的社會角色,教師之間的相似和差異,往往在于他們對這些因素的整合情況不同。
2.兒童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種社會角色,教師有不同階段的分工。兒童教師的教育對象被限定在“兒童”這一群體范圍。毫不夸張地說,教師應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結構和駕馭教學的能力。目前對人類自身及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經表明,兒童階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對他的行為、品格甚至是人格、個性的形成非常關鍵。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從事著兒童教育的教師都沒有這種意識,認為兒童階段只是以接受知識、認識世界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個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時期。
兒童階段的教育雖然是基礎性的,但也因兒童這一受教育群體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而彰顯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與“學”活動中會碰到各種問題,既然教學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本質特征,兒童教學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學性規律,挖掘適宜于兒童學習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為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不考慮兒童心理、生理等特點,采取粗暴方式往往會導致不當或相反的后果。對正在成長和逐漸形成個性的兒童而言,教師的一句話,一種態度,其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難以估量,有時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面對兒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殊性,對兒童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要求更強,機械性、單一化地教學,難以完成真正的教學目的。
3.兒童音樂教師的特殊性
教師和兒童教師在廣義上有共同的職業要求,只是兒童教師具有某種特殊性和重要性。當教師兒童教師兒童音樂教師,加入了“音樂”這個限定詞后,提出了一種具體而特殊的教育——音樂教育,而兒童音樂教師也成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音樂無疑是最抽象、復雜的,盡管它的本質是以滿足人們的感性需要為目的,但它同時又有很強的技術性操作特點。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特別是樂器演奏方面,不僅需要作為一種技能傳授給兒童,更要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時候,在本質上獲得一種來自音樂的美的享受。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兒童音樂教師往往忽視兒童的接受特點(沒有抽象思維、缺乏概括能力等),機械傳授技術,不懂得如何通過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教學,使孩子掌握音樂技術和學會欣賞音樂美感,因此,出現兒童美感體悟和掌握技術相脫節的現象。即使在專業兒童音樂教育中,學習了音樂而不明白駕馭音樂技術技巧之關鍵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許多例子表明,孩子們沒有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得到豐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樂技術和來自于多方面壓力的“折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應該明確兒童音樂的教育目的,有責任并勤于鉆研音樂藝術的教學。
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中承擔的是其他人文、科學學科所無法承擔的角色,但兒童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兒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兒童這一受教群體具有共性教育特點。與此同時,音樂的特殊性本質決定了兒童音樂教育的難度和復雜性,而兒童的個體特點與音樂能力之先天差異又很大,如果簡單地認為兒童學習音樂“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視了問題實質所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應有的素質和能力,真正了解兒童這樣的受教群體特點,而且要深諳音樂的藝術特性。也就是說,兒童音樂教師首先不僅要以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為兒童教育的共性知識基礎,掌握并有能力駕馭必需的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夠整合這些知識理論于教學實踐之中,這正是探索和總結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藝術性的目的所在。4.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最后定語“業余”一詞,限定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教育對象——“業余”學音樂的兒童。與兒童音樂教師的廣義性特征或是專業性所指有所區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點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特殊要求?!皹I余”兒童音樂教師進行的是非專業性的、普及性的兒童音樂教育。事實上,許多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么經過音樂專業的訓練(只知道“要”教“專業技術”),要么根本沒經過正規訓練要么在專業技術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對長勢“正旺”的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群體,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隊伍日益膨脹,有必要從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角度,就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素質和責任方面,提出職業性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明確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學中貫徹這一目的。
首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與專業(兒童)音樂教育具有本質區別: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學過程有一定差異,所以必須分析、探索適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時,二者在音樂教育內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處,能夠把握和駕馭這種相似與差別,無疑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客觀的高要求。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兒童的藝術修養和認知能力。由于兒童的業余學習音樂和存在個體音樂能力差異等條件的限制,業余兒童音樂教學大多不可能達到“專業”的高度。除了強調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外,打破業余音樂教學高度專業化(特別是只強調技能方面的所謂的“專業”)也是一種必要途徑。一些教師和家長出于功利性目的,讓孩子參加音樂考級,教師往往盲目推進學習進度,實際上造成拔苗助長的惡果,孩子距離能夠廣泛了解和感悟音樂文化的目標越來越遠。所以,必須明確教學目的,選擇適合孩子們業余學習音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如何貫徹教育目的,在于探索業余兒童音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學的復雜性、兒童個體的多樣性,以及音樂教學的特殊性,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特別重視因材施教,而不是培養水平參差不齊的同類“技工”。對極個別音樂能力強的兒童,適度增強專業性,而大多數只具有一般音樂能力的兒童,要探索更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而這一切應以拓展孩子對音樂的感悟和了解為基本原則,因為音樂不該只被當作技能性藝術而存在,它同時是一種審美體驗,更是一種廣博的文化。業余音樂教師擔當著音樂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責任“還原”音樂本身賦予的深刻內涵。同時,由于兒童時期受到的教育與影響非常關鍵,對于教學過程中影響兒童學習和成長的因素,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引起充分重視。一些教學多采用單獨授課形式,特別是樂器學習,往往有經年累月的持續性特點。教師有很多時間面對每個孩子,只有增強其責任感,才會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從而積極尋求科學與藝術的教學過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確,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非常高,教授專業性強、教學彈性大。盡管其教學活動以業余性質的普及為主,由于受教育群體的日益膨脹,“業余”教學現已面臨著“專業”教學的轉換。換言之,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終歸是以教學為載體,擔負重要的教育責任,其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方面的內在要求很高。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研究相比較,我國音樂教育要有所滯后,業余兒童音樂教學領域還是一片荒漠。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客觀發展已經使得業余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研究日趨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歸納。業余兒童音樂教育是一種業余性質的“專業性”教育,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絕不該是“業余”水平的兒童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
[1]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關 鍵 詞 :兒童音樂教育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 教學活動
近年來,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越來越多,隨之增長的“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現象值得關注。當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這一領域“專業”化(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和“低水平”化(非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的兩極現象普遍;而兒童身心的成長和培養兒童藝術修養這一本質目的并沒有得到教師及家長的充分重視。因此,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發展有了這樣一些問題: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肩負什么責任?怎么理解“業余”?筆者試圖通過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層層梳理,探尋問題的答案。
1.教師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組成的教育體系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首先是“教師”。無論是從教育學還是人類文化傳承角度看,教師都應具有教學能力和責任,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如何通過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來實現明確的教育目的,的確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
首先,教學活動的“教”與“學”的互動性質,決定了它的某種不穩定性,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意志、行為的形成往往會給予某種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有責任感,對教學活動有較強的控制能力。有關人類心理、行為及教學等研究表明,教學有可控制規律性,即具有科學性可遵循。因而,應用教育學、學習心理學乃至教學論等已經成為教師必備的理論基礎。它們也是各種師范類教育中的必修課程??梢?,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傳道”。
其次,教學活動豐富而復雜,除了教育內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個體的復雜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世界的,而人類認識世界的每種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學過程,既要了解人類認識世界的一般特點,又要了解學生在教學中認識活動的具體特點??紤]到諸如學生個體差異、情感、價值觀等非科學問題,教學活動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學的靈活性有利于解決受教育者個體不同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因材施教。
可見,教學有其復雜性,但卻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將有規律可循的科學性與自由靈活的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完成知識的傳授和人格的培養,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結構。無論從事何種類型的教學工作,相應的教學能力、知識結構和責任感共同支撐著教師這一獨特的社會角色,教師之間的相似和差異,往往在于他們對這些因素的整合情況不同。
2.兒童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種社會角色,教師有不同階段的分工。兒童教師的教育對象被限定在“兒童”這一群體范圍。毫不夸張地說,教師應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結構和駕馭教學的能力。目前對人類自身及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經表明,兒童階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對他的行為、品格甚至是人格、個性的形成非常關鍵。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從事著兒童教育的教師都沒有這種意識,認為兒童階段只是以接受知識、認識世界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個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時期。
兒童階段的教育雖然是基礎性的,但也因兒童這一受教育群體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而彰顯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與“學”活動中會碰到各種問題,既然教學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本質特征,兒童教學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學性規律,挖掘適宜于兒童學習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為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不考慮兒童心理、生理等特點,采取粗暴方式往往會導致不當或相反的后果。對正在成長和逐漸形成個性的兒童而言,教師的一句話,一種態度,其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難以估量,有時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面對兒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殊性,對兒童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要求更強,機械性、單一化地教學,難以完成真正的教學目的。
3.兒童音樂教師的特殊性
教師和兒童教師在廣義上有共同的職業要求,只是兒童教師具有某種特殊性和重要性。當教師兒童教師兒童音樂教師,加入了“音樂”這個限定詞后,提出了一種具體而特殊的教育——音樂教育,而兒童音樂教師也成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音樂無疑是最抽象、復雜的,盡管它的本質是以滿足人們的感性需要為目的,但它同時又有很強的技術性操作特點。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特別是樂器演奏方面,不僅需要作為一種技能傳授給兒童,更要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時候,在本質上獲得一種來自音樂的美的享受。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兒童音樂教師往往忽視兒童的接受特點(沒有抽象思維、缺乏概括能力等),機械傳授技術,不懂得如何通過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教學,使孩子掌握音樂技術和學會欣賞音樂美感,因此,出現兒童美感體悟和掌握技術相脫節的現象。即使在專業兒童音樂教育中,學習了音樂而不明白駕馭音樂技術技巧之關鍵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許多例子表明,孩子們沒有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得到豐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樂技術和來自于多方面壓力的“折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應該明確兒童音樂的教育目的,有責任并勤于鉆研音樂藝術的教學。
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中承擔的是其他人文、科學學科所無法承擔的角色,但兒童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兒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兒童這一受教群體具有共性教育特點。與此同時,音樂的特殊性本質決定了兒童音樂教育的難度和復雜性,而兒童的個體特點與音樂能力之先天差異又很大,如果簡單地認為兒童學習音樂“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視了問題實質所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應有的素質和能力,真正了解兒童這樣的受教群體特點,而且要深諳音樂的藝術特性。也就是說,兒童音樂教師首先不僅要以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為兒童教育的共性知識基礎,掌握并有能力駕馭必需的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夠整合這些知識理論于教學實踐之中,這正是探索和總結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藝術性的目的所在。
4.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最后定語“業余”一詞,限定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教育對象——“業余”學音樂的兒童。與兒童音樂教師的廣義性特征或是專業性所指有所區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點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特殊要求?!皹I余”兒童音樂教師進行的是非專業性的、普及性的兒童音樂教育。事實上,許多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么經過音樂專業的訓練(只知道“要”教“專業技術”),要么根本沒經過正規訓練要么在專業技術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對長勢“正旺”的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群體,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隊伍日益膨脹,有必要從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角度,就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素質和責任方面,提出職業性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明確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學中貫徹這一目的。
首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與專業(兒童)音樂教育具有本質區別: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學過程有一定差異,所以必須分析、探索適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時,二者在音樂教育內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處,能夠把握和駕馭這種相似與差別,無疑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客觀的高要求。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兒童的藝術修養和認知能力。由于兒童的業余學習音樂和存在個體音樂能力差異等條件的限制,業余兒童音樂教學大多不可能達到“專業”的高度。除了強調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外,打破業余音樂教學高度專業化(特別是只強調技能方面的所謂的“專業”)也是一種必要途徑。一些教師和家長出于功利性目的,讓孩子參加音樂考級,教師往往盲目推進學習進度,實際上造成拔苗助長的惡果,孩子距離能夠廣泛了解和感悟音樂文化的目標越來越遠。所以,必須明確教學目的,選擇適合孩子們業余學習音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如何貫徹教育目的,在于探索業余兒童音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學的復雜性、兒童個體的多樣性,以及音樂教學的特殊性,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特別重視因材施教,而不是培養水平參差不齊的同類“技工”。對極個別音樂能力強的兒童,適度增強專業性,而大多數只具有一般音樂能力的兒童,要探索更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而這一切應以拓展孩子對音樂的感悟和了解為基本原則,因為音樂不該只被當作技能性藝術而存在,它同時是一種審美體驗,更是一種廣博的文化。業余音樂教師擔當著音樂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責任“還原”音樂本身賦予的深刻內涵。同時,由于兒童時期受到的教育與影響非常關鍵,對于教學過程中影響兒童學習和成長的因素,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引起充分重視。一些教學多采用單獨授課形式,特別是樂器學習,往往有經年累月的持續性特點。教師有很多時間面對每個孩子,只有增強其責任感,才會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從而積極尋求科學與藝術的教學過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確,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非常高,教授專業性強、教學彈性大。盡管其教學活動以業余性質的普及為主,由于受教育群體的日益膨脹,“業余”教學現已面臨著“專業”教學的轉換。換言之,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終歸是以教學為載體,擔負重要的教育責任,其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方面的內在要求很高。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研究相比較,我國音樂教育要有所滯后,業余兒童音樂教學領域還是一片荒漠。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客觀發展已經使得業余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研究日趨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歸納。業余兒童音樂教育是一種業余性質的“專業性”教育,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絕不該是“業余”水平的兒童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
[1]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關鍵詞:兒童音樂教育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教學活動
近年來,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越來越多,隨之增長的“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現象值得關注。當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這一領域“專業”化(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和“低水平”化(非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的兩極現象普遍;而兒童身心的成長和培養兒童藝術修養這一本質目的并沒有得到教師及家長的充分重視。因此,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發展有了這樣一些問題: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肩負什么責任?怎么理解“業余”?筆者試圖通過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層層梳理,探尋問題的答案。
1.教師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組成的教育體系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首先是“教師”。無論是從教育學還是人類文化傳承角度看,教師都應具有教學能力和責任,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如何通過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來實現明確的教育目的,的確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
首先,教學活動的“教”與“學”的互動性質,決定了它的某種不穩定性,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意志、行為的形成往往會給予某種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有責任感,對教學活動有較強的控制能力。有關人類心理、行為及教學等研究表明,教學有可控制規律性,即具有科學性可遵循。因而,應用教育學、學習心理學乃至教學論等已經成為教師必備的理論基礎。它們也是各種師范類教育中的必修課程??梢?,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傳道”。
其次,教學活動豐富而復雜,除了教育內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個體的復雜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世界的,而人類認識世界的每種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學過程,既要了解人類認識世界的一般特點,又要了解學生在教學中認識活動的具體特點??紤]到諸如學生個體差異、情感、價值觀等非科學問題,教學活動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學的靈活性有利于解決受教育者個體不同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因材施教。
可見,教學有其復雜性,但卻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將有規律可循的科學性與自由靈活的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完成知識的傳授和人格的培養,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結構。無論從事何種類型的教學工作,相應的教學能力、知識結構和責任感共同支撐著教師這一獨特的社會角色,教師之間的相似和差異,往往在于他們對這些因素的整合情況不同。
2.兒童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種社會角色,教師有不同階段的分工。兒童教師的教育對象被限定在“兒童”這一群體范圍。毫不夸張地說,教師應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結構和駕馭教學的能力。目前對人類自身及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經表明,兒童階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對他的行為、品格甚至是人格、個性的形成非常關鍵。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從事著兒童教育的教師都沒有這種意識,認為兒童階段只是以接受知識、認識世界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個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時期。
兒童階段的教育雖然是基礎性的,但也因兒童這一受教育群體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而彰顯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與“學”活動中會碰到各種問題,既然教學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本質特征,兒童教學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學性規律,挖掘適宜于兒童學習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為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不考慮兒童心理、生理等特點,采取粗暴方式往往會導致不當或相反的后果。對正在成長和逐漸形成個性的兒童而言,教師的一句話,一種態度,其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難以估量,有時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面對兒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殊性,對兒童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要求更強,機械性、單一化地教學,難以完成真正的教學目的。
3.兒童音樂教師的特殊性
教師和兒童教師在廣義上有共同的職業要求,只是兒童教師具有某種特殊性和重要性。當教師兒童教師兒童音樂教師,加入了“音樂”這個限定詞后,提出了一種具體而特殊的教育——音樂教育,而兒童音樂教師也成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音樂無疑是最抽象、復雜的,盡管它的本質是以滿足人們的感性需要為目的,但它同時又有很強的技術性操作特點。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特別是樂器演奏方面,不僅需要作為一種技能傳授給兒童,更要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時候,在本質上獲得一種來自音樂的美的享受。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兒童音樂教師往往忽視兒童的接受特點(沒有抽象思維、缺乏概括能力等),機械傳授技術,不懂得如何通過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教學,使孩子掌握音樂技術和學會欣賞音樂美感,因此,出現兒童美感體悟和掌握技術相脫節的現象。即使在專業兒童音樂教育中,學習了音樂而不明白駕馭音樂技術技巧之關鍵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許多例子表明,孩子們沒有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得到豐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樂技術和來自于多方面壓力的“折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應該明確兒童音樂的教育目的,有責任并勤于鉆研音樂藝術的教學。
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中承擔的是其他人文、科學學科所無法承擔的角色,但兒童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兒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兒童這一受教群體具有共性教育特點。與此同時,音樂的特殊性本質決定了兒童音樂教育的難度和復雜性,而兒童的個體特點與音樂能力之先天差異又很大,如果簡單地認為兒童學習音樂“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視了問題實質所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應有的素質和能力,真正了解兒童這樣的受教群體特點,而且要深諳音樂的藝術特性。也就是說,兒童音樂教師首先不僅要以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為兒童教育的共性知識基礎,掌握并有能力駕馭必需的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夠整合這些知識理論于教學實踐之中,這正是探索和總結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藝術性的目的所在。
4.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最后定語“業余”一詞,限定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教育對象——“業余”學音樂的兒童。與兒童音樂教師的廣義性特征或是專業性所指有所區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點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特殊要求。“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進行的是非專業性的、普及性的兒童音樂教育。事實上,許多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么經過音樂專業的訓練(只知道“要”教“專業技術”),要么根本沒經過正規訓練要么在專業技術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對長勢“正旺”的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群體,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隊伍日益膨脹,有必要從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角度,就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素質和責任方面,提出職業性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明確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學中貫徹這一目的。
首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與專業(兒童)音樂教育具有本質區別: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學過程有一定差異,所以必須分析、探索適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時,二者在音樂教育內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處,能夠把握和駕馭這種相似與差別,無疑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客觀的高要求。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兒童的藝術修養和認知能力。由于兒童的業余學習音樂和存在個體音樂能力差異等條件的限制,業余兒童音樂教學大多不可能達到“專業”的高度。除了強調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外,打破業余音樂教學高度專業化(特別是只強調技能方面的所謂的“專業”)也是一種必要途徑。一些教師和家長出于功利性目的,讓孩子參加音樂考級,教師往往盲目推進學習進度,實際上造成拔苗助長的惡果,孩子距離能夠廣泛了解和感悟音樂文化的目標越來越遠。所以,必須明確教學目的,選擇適合孩子們業余學習音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如何貫徹教育目的,在于探索業余兒童音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學的復雜性、兒童個體的多樣性,以及音樂教學的特殊性,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特別重視因材施教,而不是培養水平參差不齊的同類“技工”。對極個別音樂能力強的兒童,適度增強專業性,而大多數只具有一般音樂能力的兒童,要探索更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而這一切應以拓展孩子對音樂的感悟和了解為基本原則,因為音樂不該只被當作技能性藝術而存在,它同時是一種審美體驗,更是一種廣博的文化。業余音樂教師擔當著音樂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責任“還原”音樂本身賦予的深刻內涵。同時,由于兒童時期受到的教育與影響非常關鍵,對于教學過程中影響兒童學習和成長的因素,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引起充分重視。一些教學多采用單獨授課形式,特別是樂器學習,往往有經年累月的持續性特點。教師有很多時間面對每個孩子,只有增強其責任感,才會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從而積極尋求科學與藝術的教學過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確,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非常高,教授專業性強、教學彈性大。盡管其教學活動以業余性質的普及為主,由于受教育群體的日益膨脹,“業余”教學現已面臨著“專業”教學的轉換。換言之,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終歸是以教學為載體,擔負重要的教育責任,其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方面的內在要求很高。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研究相比較,我國音樂教育要有所滯后,業余兒童音樂教學領域還是一片荒漠。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客觀發展已經使得業余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研究日趨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歸納。業余兒童音樂教育是一種業余性質的“專業性”教育,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絕不該是“業余”水平的兒童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關鍵詞:兒童音樂教育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教學活動
近年來,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越來越多,隨之增長的“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現象值得關注。當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這一領域“專業”化(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和“低水平”化(非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的兩極現象普遍;而兒童身心的成長和培養兒童藝術修養這一本質目的并沒有得到教師及家長的充分重視。因此,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發展有了這樣一些問題: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肩負什么責任?怎么理解“業余”?筆者試圖通過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層層梳理,探尋問題的答案。
1.教師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組成的教育體系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首先是“教師”。無論是從教育學還是人類文化傳承角度看,教師都應具有教學能力和責任,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如何通過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來實現明確的教育目的,的確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
首先,教學活動的“教”與“學”的互動性質,決定了它的某種不穩定性,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意志、行為的形成往往會給予某種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有責任感,對教學活動有較強的控制能力。有關人類心理、行為及教學等研究表明,教學有可控制規律性,即具有科學性可遵循。因而,應用教育學、學習心理學乃至教學論等已經成為教師必備的理論基礎。它們也是各種師范類教育中的必修課程。可見,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傳道”。
其次,教學活動豐富而復雜,除了教育內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個體的復雜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世界的,而人類認識世界的每種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學過程,既要了解人類認識世界的一般特點,又要了解學生在教學中認識活動的具體特點。考慮到諸如學生個體差異、情感、價值觀等非科學問題,教學活動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學的靈活性有利于解決受教育者個體不同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因材施教。
可見,教學有其復雜性,但卻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將有規律可循的科學性與自由靈活的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完成知識的傳授和人格的培養,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結構。無論從事何種類型的教學工作,相應的教學能力、知識結構和責任感共同支撐著教師這一獨特的社會角色,教師之間的相似和差異,往往在于他們對這些因素的整合情況不同。
2.兒童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種社會角色,教師有不同階段的分工。兒童教師的教育對象被限定在“兒童”這一群體范圍。毫不夸張地說,教師應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結構和駕馭教學的能力。目前對人類自身及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經表明,兒童階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對他的行為、品格甚至是人格、個性的形成非常關鍵。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從事著兒童教育的教師都沒有這種意識,認為兒童階段只是以接受知識、認識世界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個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時期。
兒童階段的教育雖然是基礎性的,但也因兒童這一受教育群體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而彰顯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與“學”活動中會碰到各種問題,既然教學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本質特征,兒童教學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學性規律,挖掘適宜于兒童學習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為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不考慮兒童心理、生理等特點,采取粗暴方式往往會導致不當或相反的后果。對正在成長和逐漸形成個性的兒童而言,教師的一句話,一種態度,其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難以估量,有時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面對兒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殊性,對兒童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要求更強,機械性、單一化地教學,難以完成真正的教學目的。
3.兒童音樂教師的特殊性
教師和兒童教師在廣義上有共同的職業要求,只是兒童教師具有某種特殊性和重要性。當教師兒童教師兒童音樂教師,加入了“音樂”這個限定詞后,提出了一種具體而特殊的教育——音樂教育,而兒童音樂教師也成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音樂無疑是最抽象、復雜的,盡管它的本質是以滿足人們的感性需要為目的,但它同時又有很強的技術性操作特點。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特別是樂器演奏方面,不僅需要作為一種技能傳授給兒童,更要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時候,在本質上獲得一種來自音樂的美的享受。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兒童音樂教師往往忽視兒童的接受特點(沒有抽象思維、缺乏概括能力等),機械傳授技術,不懂得如何通過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教學,使孩子掌握音樂技術和學會欣賞音樂美感,因此,出現兒童美感體悟和掌握技術相脫節的現象。即使在專業兒童音樂教育中,學習了音樂而不明白駕馭音樂技術技巧之關鍵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許多例子表明,孩子們沒有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得到豐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樂技術和來自于多方面壓力的“折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應該明確兒童音樂的教育目的,有責任并勤于鉆研音樂藝術的教學。
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中承擔的是其他人文、科學學科所無法承擔的角色,但兒童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兒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兒童這一受教群體具有共性教育特點。與此同時,音樂的特殊性本質決定了兒童音樂教育的難度和復雜性,而兒童的個體特點與音樂能力之先天差異又很大,如果簡單地認為兒童學習音樂“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視了問題實質所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應有的素質和能力,真正了解兒童這樣的受教群體特點,而且要深諳音樂的藝術特性。也就是說,兒童音樂教師首先不僅要以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為兒童教育的共性知識基礎,掌握并有能力駕馭必需的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夠整合這些知識理論于教學實踐之中,這正是探索和總結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藝術性的目的所在。
4.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最后定語“業余”一詞,限定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教育對象——“業余”學音樂的兒童。與兒童音樂教師的廣義性特征或是專業性所指有所區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點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特殊要求?!皹I余”兒童音樂教師進行的是非專業性的、普及性的兒童音樂教育。事實上,許多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么經過音樂專業的訓練(只知道“要”教“專業技術”),要么根本沒經過正規訓練要么在專業技術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對長勢“正旺”的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群體,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隊伍日益膨脹,有必要從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角度,就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素質和責任方面,提出職業性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明確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學中貫徹這一目的。
首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與專業(兒童)音樂教育具有本質區別: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學過程有一定差異,所以必須分析、探索適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時,二者在音樂教育內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處,能夠把握和駕馭這種相似與差別,無疑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客觀的高要求。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兒童的藝術修養和認知能力。由于兒童的業余學習音樂和存在個體音樂能力差異等條件的限制,業余兒童音樂教學大多不可能達到“專業”的高度。除了強調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外,打破業余音樂教學高度專業化(特別是只強調技能方面的所謂的“專業”)也是一種必要途徑。一些教師和家長出于功利性目的,讓孩子參加音樂考級,教師往往盲目推進學習進度,實際上造成拔苗助長的惡果,孩子距離能夠廣泛了解和感悟音樂文化的目標越來越遠。所以,必須明確教學目的,選擇適合孩子們業余學習音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如何貫徹教育目的,在于探索業余兒童音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學的復雜性、兒童個體的多樣性,以及音樂教學的特殊性,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特別重視因材施教,而不是培養水平參差不齊的同類“技工”。對極個別音樂能力強的兒童,適度增強專業性,而大多數只具有一般音樂能力的兒童,要探索更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而這一切應以拓展孩子對音樂的感悟和了解為基本原則,因為音樂不該只被當作技能性藝術而存在,它同時是一種審美體驗,更是一種廣博的文化。業余音樂教師擔當著音樂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責任“還原”音樂本身賦予的深刻內涵。同時,由于兒童時期受到的教育與影響非常關鍵,對于教學過程中影響兒童學習和成長的因素,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引起充分重視。一些教學多采用單獨授課形式,特別是樂器學習,往往有經年累月的持續性特點。教師有很多時間面對每個孩子,只有增強其責任感,才會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從而積極尋求科學與藝術的教學過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確,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非常高,教授專業性強、教學彈性大。盡管其教學活動以業余性質的普及為主,由于受教育群體的日益膨脹,“業余”教學現已面臨著“專業”教學的轉換。換言之,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終歸是以教學為載體,擔負重要的教育責任,其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方面的內在要求很高。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研究相比較,我國音樂教育要有所滯后,業余兒童音樂教學領域還是一片荒漠。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客觀發展已經使得業余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研究日趨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歸納。業余兒童音樂教育是一種業余性質的“專業性”教育,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絕不該是“業余”水平的兒童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關鍵詞 :兒童音樂教育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 教學活動
近年來,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越來越多,隨之增長的“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現象值得關注。當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這一領域“專業”化(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和“低水平”化(非專業音樂教師的業余教學)的兩極現象普遍;而兒童身心的成長和培養兒童藝術修養這一本質目的并沒有得到教師及家長的充分重視。因此,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發展有了這樣一些問題: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肩負什么責任?怎么理解“業余”?筆者試圖通過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層層梳理,探尋問題的答案。
.教師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組成的教育體系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首先是“教師”。無論是從教育學還是人類文化傳承角度看,教師都應具有教學能力和責任,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如何通過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來實現明確的教育目的,的確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
首先,教學活動的“教”與“學”的互動性質,決定了它的某種不穩定性,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意志、行為的形成往往會給予某種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有責任感,對教學活動有較強的控制能力。有關人類心理、行為及教學等研究表明,教學有可控制規律性,即具有科學性可遵循。因而,應用教育學、學習心理學乃至教學論等已經成為教師必備的理論基礎。它們也是各種師范類教育中的必修課程??梢?,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傳道”。
其次,教學活動豐富而復雜,除了教育內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個體的復雜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世界的,而人類認識世界的每種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學過程,既要了解人類認識世界的一般特點,又要了解學生在教學中認識活動的具體特點。考慮到諸如學生個體差異、情感、價值觀等非科學問題,教學活動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學的靈活性有利于解決受教育者個體不同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因材施教。
可見,教學有其復雜性,但卻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將有規律可循的科學性與自由靈活的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完成知識的傳授和人格的培養,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結構。無論從事何種類型的教學工作,相應的教學能力、知識結構和責任感共同支撐著教師這一獨特的社會角色,教師之間的相似和差異,往往在于他們對這些因素的整合情況不同。
.兒童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種社會角色,教師有不同階段的分工。兒童教師的教育對象被限定在“兒童”這一群體范圍。毫不夸張地說,教師應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結構和駕馭教學的能力。目前對人類自身及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經表明,兒童階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對他的行為、品格甚至是人格、個性的形成非常關鍵。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從事著兒童教育的教師都沒有這種意識,認為兒童階段只是以接受知識、認識世界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個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時期。
兒童階段的教育雖然是基礎性的,但也因兒童這一受教育群體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而彰顯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與“學”活動中會碰到各種問題,既然教學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本質特征,兒童教學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學性規律,挖掘適宜于兒童學習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為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不考慮兒童心理、生理等特點,采取粗暴方式往往會導致不當或相反的后果。對正在成長和逐漸形成個性的兒童而言,教師的一句話,一種態度,其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難以估量,有時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面對兒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殊性,對兒童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要求更強,機械性、單一化地教學,難以完成真正的教學目的。
.兒童音樂教師的特殊性
教師和兒童教師在廣義上有共同的職業要求,只是兒童教師具有某種特殊性和重要性。當教師兒童教師兒童音樂教師,加入了“音樂”這個限定詞后,提出了一種具體而特殊的教育——音樂教育,而兒童音樂教師也成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音樂無疑是最抽象、復雜的,盡管它的本質是以滿足人們的感性需要為目的,但它同時又有很強的技術性操作特點。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特別是樂器演奏方面,不僅需要作為一種技能傳授給兒童,更要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時候,在本質上獲得一種來自音樂的美的享受。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兒童音樂教師往往忽視兒童的接受特點(沒有抽象思維、缺乏概括能力等),機械傳授技術,不懂得如何通過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教學,使孩子掌握音樂技術和學會欣賞音樂美感,因此,出現兒童美感體悟和掌握技術相脫節的現象。即使在專業兒童音樂教育中,學習了音樂而不明白駕馭音樂技術技巧之關鍵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許多例子表明,孩子們沒有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得到豐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樂技術和來自于多方面壓力的“折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應該明確兒童音樂的教育目的,有責任并勤于鉆研音樂藝術的教學。
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中承擔的是其他人文、科學學科所無法承擔的角色,但兒童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兒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兒童這一受教群體具有共性教育特點。與此同時,音樂的特殊性本質決定了兒童音樂教育的難度和復雜性,而兒童的個體特點與音樂能力之先天差異又很大,如果簡單地認為兒童學習音樂“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視了問題實質所在。所以,兒童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應有的素質和能力,真正了解兒童這樣的受教群體特點,而且要深諳音樂的藝術特性。也就是說,兒童音樂教師首先不僅要以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為兒童教育的共性知識基礎,掌握并有能力駕馭必需的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夠整合這些知識理論于教學實踐之中,這正是探索和總結兒童音樂教學科學性、藝術性的目的所在。.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職業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最后定語“業余”一詞,限定了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教育對象——“業余”學音樂的兒童。與兒童音樂教師的廣義性特征或是專業性所指有所區別,這一受教群體的特點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特殊要求。“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進行的是非專業性的、普及性的兒童音樂教育。事實上,許多業余兒童音樂教師要么經過音樂專業的訓練(只知道“要”教“專業技術”),要么根本沒經過正規訓練要么在專業技術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對長勢“正旺”的業余學習音樂的兒童群體,業余兒童音樂教師隊伍日益膨脹,有必要從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角度,就業余兒童音樂教師的素質和責任方面,提出職業性要求。
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應明確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學中貫徹這一目的。
首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與專業(兒童)音樂教育具有本質區別: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學
過程有一定差異,所以必須分析、探索適合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時,二者在音樂教育內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處,能夠把握和駕馭這種相似與差別,無疑對業余兒童音樂教師提出了客觀的高要求。業余兒童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兒童的藝術修養和認知能力。由于兒童的業余學習音樂和存在個體音樂能力差異等條件的限制,業余兒童音樂教學大多不可能達到“專業”的高度。除了強調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外,打破業余音樂教學高度專業化(特別是只強調技能方面的所謂的“專業”)也是一種必要途徑。一些教師和家長出于功利性目的,讓孩子參加音樂考級,教師往往盲目推進學習進度,實際上造成拔苗助長的惡果,孩子距離能夠廣泛了解和感悟音樂文化的目標越來越遠。所以,必須明確教學目的,選擇適合孩子們業余學習音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