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6:00:44
序論:在您撰寫探究性學習策略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性學習 策略 創設問題情境 探究
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中,教師要充當好學習者、協作者、參與者、研究者、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在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課堂中,策略的制定和實施的實質是讓小學生通過數學問題學習、應用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精神。
1、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探究性學習巧設鋪墊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指導學生自發地去探索、發現問題,孕育探求動機,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樂于去探究。例如, 例如:教學《確定位置》時,先讓學生觀察班長坐在什么位置上,你怎樣表示班長的位置?然后,通過紅色直條表示行、藍色直條表示列,既直觀又形象,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行、列的概念;再學習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既輕松又愉快,激發了學生參與的動機,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2、拓展探究空間,激發學生參與研究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數學源于生活,源于實踐,但數學課堂教學由于空間限制,或者生活中有些實際數學問題、實際數學情景不能帶進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拓展探究空間。例如,“長方形面積與長、寬的關系”一直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可讓學生4人一組,從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選取出幾個,拼成長方形,記下它的長、寬和面積的數據。要求每組至少拼成5個大小或形狀不同的長方形,然后觀察這幾組數據,發現其規律:每個長方形所含的面積單位是長與寬的乘積。經歷了這樣的數學“再創造”,抽象的長方形面積公式已經植根于學生的經驗之中,無需教師滔滔不絕地講,也無需學生死記硬背公式。整節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課堂其樂融融,充滿活力。
3、運用靈活變通的方式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孩子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及思路都不同,在探究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性也不同,最終掌握新知識的程度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策略的運用,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在提倡發散思維的同時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使學生逐步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構建整體的數學知識框架體系。同時,受教學時間及其他硬件的影響,教師也要隨時隨地調整策略,保證研究任務圓滿完成。例如,對于班級人數較少的班級,教師可以適當把傳統“秧田式”座位排列轉變成“馬蹄式”,以便于學生討論或是發表個人見解。教學策略需要教師綜合以上各種因素,并加以靈活運用,取策略之所長,應研究之所需達到教學效率的最優化。
4、課后延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數學教學,我們應當讓學生自己體驗和經歷過程。因為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學習空間。有這么一句話:聽過會忘記,看過能記住,做過才能學會。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多動手做數學。教師應多想辦法、出點子,用數學的魅力讓學生覺得數學有趣,想學,自覺地去探究。如在講授《人民幣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由于學生生活經驗貧乏,甚至有個別孩子從未接觸過人民幣,給授課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把學生編成課外小組,指定學,進行課外調查、學習、研究。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交流、發言的機會,學生思維活躍,爭相交流,不斷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從生活中學數學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數學的奧妙。
5、關注成功體驗,喜歡探究學習
成功體驗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情感,滿足學生自我實現需要,體驗探究中成功的快樂,讓學生感受因探究而快樂,因快樂變成“我想學”,我喜歡探究,我喜歡求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如,在 “推導梯形面積公式”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應突破教材的局限,給學生多種圖形學具: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長方形等,讓學生自由探索來剪一剪,拼一拼。一提起動手,學生特別來勁,活動開始后,每個人都積極動手、想辦法,緊張地忙碌著。反饋、交流時各個小組的代表爭先恐后地匯報他們的成果。動手中學生可以用多種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此時我發現學生神情中充滿了無限的自豪與快樂,他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是多好的情緒體驗啊!它會促使學生不斷地探究、學習下去,思維得到開發。他們眼、耳、手、腦、口多種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實踐探究、操作驗證、合作交流……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參與狀態中。
總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以“研究學習”的主體全員參加,更重要的是要給全體學生創造一片藍天,一個動力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空,細心呵護學生創新的萌芽,讓其茁壯成長,使數學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曹秀鑾.高中音樂課有效教學及其實施策略分析[J].新課程,2010,(5).
[2]高飛.小議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0,(4).
[3]許紅萍.“探究性學習活動設計”的研究與實踐.《小學數學教師》,(2008,7-8).
[4]鄧月花.引導自主探究.促進主動發展.《科學咨詢》,(2006,9).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性學習 基礎階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9B-0026-01
探究性學習應成為小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當他們接觸和熟悉基礎知識時,探究性學習習慣也應進行培養,兩者之間并不沖突。所謂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基礎學習過程中進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屬于自主學習的范疇。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小學生的潛能,增強小學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一、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原則
1.堅持師生平等、和諧互動的原則。師生關系是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關系,一個是授業者,一個是學習者,兩者之間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向關系,而是現代教育理念下的雙向關系。師生之間只有堅持相互平等原則,教師才能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而學生也能從教師身上獲得更多積極的信息。
2.堅持激勵原則,杜絕空洞的“說教式”教育。探究性學習是一項自主學習活動,需要學生以最高的積極性參與其中。因此,數學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使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并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困惑給予詳細的指導,避免以及杜絕使用指責類語言,以免挫傷積極性。
3.科學設計探究性學習課題。教師在設計探究性學習課題時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小學數學教學實際出發,充分了解和熟悉學生,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學習課題,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才真正有意義。
二、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策略的實施方法
(一)以探究性學習為切入點,確定課堂教學主基調
探究性學習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應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基調。教師需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就營造探究性學習氛圍,確定本節課的教學基調。探究性學習應起到引領課堂的作用,迅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與千克》時,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一款電子秤,并通過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到電子秤的刻度。學生感到好奇:“為什么老師要給我們介紹一個電子秤呢?和課堂教學有什么關系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對教師的講解和引導更加容易接受。然后,教師逐漸將電子秤的刻度知識引向課本中《克與千克》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二)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營造探究性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占據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是數學學習最主要的場所。只有小學數學課堂形成了探究性學習氛圍,小學數學教學才能呈現出探究性的特質。一般來說,構建課堂教學探究性場景的主要方法是情景教學法,通過引入現實案例、教材案例等,吸引學生參與學習,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和交流,最終形成探究性學習氛圍。
三、小學數學實施探究性學習策略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發揮正面評價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絕對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融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在建立評價體系過程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學生的作用。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又是評價的主體,師生之間是一種相互評價、相互促進的關系。另外,學生之間的評價應多元化,除了學生自評,還要進行同學之間的互評,從多個角度審視自己,增強評價結果的權威性。
(二)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理論性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存在難度,必須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形成深刻的印象。從實踐教學的現實基礎來看,小學生更樂于在學習活動中充分釋放天性,在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在目前的教學環節中,關于學習活動的設計明顯不夠,小學生的積極性還未被完全激發。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善于將課本知識豐富化、生活化,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熟悉感和參與感。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為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教學場景:學生分組進行,分別扮演超市導購員、收銀員和消費者,彼此之間進行“真實的交易”。學生通過場景演繹,既認識了人民幣的面額,也了解了交易規則。超市購物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學生容易進入角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從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勤于實踐的習慣。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探究性學習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師還需繼續加強探究,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性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所謂探究性學習,是指基于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好奇心,通過相關問題的引導以及科學探索的方法獲取并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學習探究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形成探索性思維,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不斷豐富和深化的目的。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科學探究能力、養成尊重事實科學態度對物理學習、物理課程價值體現的學習目的和重要內容。[1]探究性學習方法對科學探究方法的借鑒以及對學生探究思維的培養和探索能力的開發和挖掘,對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可以獲得整合的、結構化、靈活的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國內外諸多研究證明,探究性學習方法是學習物理的重要和有效方法,有助于創新性、探索型人才的培養。
一、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探究性學習策略的前提和基礎。初中物理探究性學習策略需要以學生對物理的好奇心和強烈求知欲為引導來逐步展開。一般來講,初中物理教師可以通過自己提出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是探究性學習策略成功的重要一環。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設計課堂問題。第一,尋找存在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物理問題入手,培養問為什么以及從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象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物質的形態和變化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調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并描述他們的形態、顏色、彈性、用途等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問學生冰、水蒸氣、水都是什么物質以及怎么轉變等問題調動學生對本章節內容的學習興趣。第二,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認知是一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重新平衡的過程,以制造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是通過一定的問題使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水平無法解釋一種物理現象,從而使學生心理從平衡到不平衡,然后再通過課程講解、探究性活動開展使學生心理重新達到平衡。[2]例如,在滑輪組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比較“一定一動”滑輪組和“二定二動”滑輪組的提升效果來制造懸念,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得到“一定一動”比“二定而動”更省距離的結論。教師不必立即糾正學生的結論正確與否,可以通過實驗對兩組滑輪做工情況、機械效率進行進一步的比較和研究,從而學生的結論,得出“同一機械來提升不同重物時,其機械效率不同;提升的重物越重,其機械效率越高”的正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思維。
二、誘發學生的探究靈感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師生互動已經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教學環境和緊張活潑的教學氛圍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充分應用教學環境和氛圍對課堂效果的重要作用,為學生構建一個鼓勵創新和探索的探究性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探究性教學情景的營造貫穿教學過程,即使引導學生發現物理現象與自己當前知識水平存在的沖突,并通過問題的提出、假設和猜想來解釋這一物理現象,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假設和猜想進行實驗證明,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和積累相關物理知識。對于學生提出的別有心裁的想法、與眾不同甚至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應該基于表揚和鼓勵,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誘發學生探究靈感。[3]
三、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
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生鞏固和發展原有知識、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重要方面。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寓學于樂,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探索的魅力,從而培養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習慣和能力。一般來講,初中物理探究性學習方法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通過學習物理知識或者物理實驗驗證提出的假設和猜想、總結與評估、互動交流等幾個環節。在驗證環節包括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三個具體步驟。如此,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通過直接參與活動得到激發,相關的課程內容也會在提出、分析問題、解決、總結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得到很好地掌握。[4]
四、開發學生探究潛能
探究性學習與被動性、接受性學習相對,是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圍繞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和總結而開展系統性學習方法,以“靈活”和“動手”為主要特點。學生需要在求知欲、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實踐操作、觀察和動腦思考、總結。要開發學生探索潛能,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在帶動學生做好課本規定的基本探究性實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性和探索思維,根據課堂目標和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生活或者實驗器材等豐富素材,做出具有新意、能夠激發學生探索潛能和學習興趣的課程設計,并引導學生自覺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自己提出問題并動手驗證,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開發學生的探究潛能。
總之,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系統的學習方法和教學形態,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探究性能力的培養,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也會因為探究性學習方法的應用得到整體提升。因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應該掌握這樣一種教學形態,引導學生掌握探究性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果,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參考文獻:
[1]江立海.新課程下初中物理科學探究教學初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06).
[2]胡林香.淺論初中物理課中的探究性學習實踐[J].科技信息.2010,(35).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3—0041—01
探究性學習是《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其要義是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并探索真理,獲得知識與能力。它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創造欲望,鍛煉其實踐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
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轉變觀念,積極探索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人類獲取知識與能力的兩大主要學習方式是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比,探究性學習著重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和研究,更側重于讓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獲得知識與經驗,而不是被迫接受似懂非懂的別人的東西。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1. 自覺轉變教師的角色地位,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感受探究的樂趣,摸索探究的規律,體驗情感,豐富經驗,升華認識。首先,教師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互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創新;其次,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并為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時間和空間。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對于過程中出現的思維障礙,教師要適時點撥引導,激活學生思維。
2. 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征,必然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相應轉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親自探索并發現事物及其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和真理。教師應該為學生著力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能力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
二、多方嘗試,力促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1.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探究性學習始于問題的提出,提問是思維活動的外顯過程?!皩W貴有疑”,有問題才有思考,有問題才能有學習的動機。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探究性學習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入手,創設語文學習的感人情景,包括現實生活情境、多媒體虛擬情境以及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等,讓學生進入情境,激發他們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從而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2. 教給學生質疑方法,使學生善問。
方法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知識之門的開啟必將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掌握幾種常見的質疑方法:(1)聯想生疑法:緊扣語文學習中的某一知識點展開多方面聯想,從而發現疑問,追根溯源。(2)類比生疑法:在同類比中找出其細微差別,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結論。(3)對比生疑法:對比能在異中求同的基礎上發現問題,進而找到認識事物本質的關鍵。(4)逆向生疑法:事物有正必有反,在學習中,學習者由正到反,逆向思維,我們對問題就會有不同理解,獲得新知。
3. 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應講究策略。
(1)善待學生的好奇心。初中學生都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天性,這正是樂于探究的動力。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手段,有意識地創造條件,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現象、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認知沖突,促使學生想問——敢問——樂問——善問。
關鍵詞:物理;循序漸進;分析
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就是要引導、組織學生按照科學探究七要素和課堂探究性學習的五個基本特征,通過親自得出結論,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為此,教師就要以《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課堂探究性學習策略。
一、循序漸進策略
初中生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對科學探究難度的感覺,是和探究內容有一定關系的,而科學探究的內容是由教材內容決定的。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分析教材中各個科學探究活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依據教學實踐調整探究性學習內容,調節學生循序漸進的節奏。
1.要考慮不同探究性學習的側重點,通過一次次課堂探究性學習側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對應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只是因為課時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學習中各個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據課堂與學習內容,對學生的課堂探究性學習進行組織和指導,有助于學生逐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一般情況下,教師對八年級學生的課堂探究性學習的指導要多一些,到九年級時,學生有了一些科學探究的基礎和能力,教師的指導逐步減少,到高中階段,學生就可以進行相對獨立的探究性學習了。
3.要引導學生將課外生活實際中發現的值得探究的物理問題引入課堂探究性學習過程,豐富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內容和培養探究性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行為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過程與結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應該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為此,教師要實施結果與過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課時限制,放棄課堂教學的陳式,讓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讓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能學到各種技能,把過程和方法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讓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適應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目標要求,成為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會探究性學習,關注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真正實踐過程。
三、實驗為主,動手操作策略
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八~九年級學生在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中主要突出的是實驗性探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的方式,主動地去發現或得出有關結論,讓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問題或得出科學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行自主探究,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要把學生置于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使其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獲得新的學習體驗。一要善于讓學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方能提出要探究的問題,設計探究方案,制訂探究計劃。二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握科學探究七要素和課堂探究性學習的五個基本特征,合理科學地經歷探究性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參的安排,教師可以大膽地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究性實驗,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到課堂探究性學習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給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資源和平臺。四要善于變換組織和指導形式,如,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學生課外的小實驗,讓學生利用第二課堂和教材外的資源進行探究性學習,指導學生課外的小制作、小發明等。
四、科學分析,恰當引導策略
對于課堂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發點,查找出原因進而提出解決辦法。教師絕不能簡單地將其統一為某種標準模式或只是簡單地否定,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要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求新、求異的創造熱情。科學分析,恰當引導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解決策略。如果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除了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外,更應及時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增強解決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學生經過探究解決了一個問題時,能從中體驗到一種成功感,這是一種強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面對學生提出的重復、價值不高或與主題較遠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分析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或出發點,肯定學生是從哪個角度或出發點提出的問題,然后從學生的角度想方設法引導、分析,或采取從學生角度逆向思維的方法反其道提出問題,或用變換提問題角度的策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更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肯定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和獨立思考。
通過教師的科學分析、恰當引導,學生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失敗和錯誤,并通過糾正錯誤,逐步走向正確,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計算機 研究性學習 教學
一、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所謂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由支配自己的學習,并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參與發現新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可以探究、發現、學習有關計算機知識的概念和規律。這樣一方面學生的認知欲望正好可借助于“探究式”的學習手段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獲得較強的新知記憶。探究性學習具有如下特點:
1、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要求教師不要因為學生提出的課題“不夠深刻”或“不夠水平”而去干涉他們。探究性學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問題意識即一種懷疑精神,一種探索意識,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創新精神。許多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在開始時都是不為人們所理解,因而被誤認為沒有意義的。要養成問題意識,就需要養成問為什么的習慣,同時養成尊重他人提出問題的習慣,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就學生所獲取的知識而言,探究性學習也是開改的。在探究性學習中,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書本知識以外,學習者還要廣泛地獲取未經加工處理的第一手資料,經過頭腦的加工形成結論,使學生獲得的知識超出二手的書本知識的極限。
2、自主性
自主性是實現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所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探究性學習的目的。不論是探究的能力,主動積極、科學嚴密、不折不撓的態度,還是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都是只有通過親自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識,也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生成,靠傳授式的教學難以獲得。
3、過程性
強調探究性學習的教育價值,注重的自然是探究的過程。學生的體驗和表現出結果更重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發展,是探究性學習的最主要目的。像上面新西蘭的案例,學生們探究的是生活中的小問題,似乎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但是從教育的角度看卻是很成功的。通過這一活動,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提出問題,確定研究的方法、程序,到最后的評鑒都是學生們自己做的,從中學生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
4、實踐性
所謂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就是強調探究性學習應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感受探究過程、在實踐中創新。探究性學習不同于學科知識傳授,不能只是坐而論道,要實踐,要活動,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樣。要注意的是,過去我們往往把實踐狹隘地理解為與體力活動或動手技能相關的操作活動,如過去在理科的實驗課強調的就是動手操作技能。現在隨著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動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學實驗中的重要性相對下降,更重要的是能發現問題;能夠制定一套方案去解決問題,技術的問題有專門人員去解決。實踐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從提出問題到求得結論、做出評價的整個過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計劃、找資料、理論探討、收集數據、分析整理、歸納總結、寫報告、寫文章,都是實踐。
二、職中計算機的探究性學習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動機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行動都是由動機引起的,所以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前提。動機是指激勵人們活動的內在動因。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譜寫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篇章。
2、注重“探究任務”的設計
1)、探究任務應具有層次性
由于各種外在內在因素的影響,學生在信息技術課所表現出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設計探究任務時要有層次性,即無論是能力好的同學還是弱的學生,都有跟它能力相符的探究任務,否則會打擊能力好的學生的積極性,也照顧不了能力弱的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究任務具有開放性和衍生性
如同一個問題的拋出,問題大了學生無從回答,問題小了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擴展。探究任務的設計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探究任務應是開放性具有衍生性的,但并不是無限制的。 這個度如何把握?首先,教師要做好充分的預設,將該課時的知識點融入到探究任務中,環環相扣。其次,力求每個環環相扣的任務中留一些破綻讓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第三,探究任務能衍射到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讓學生的學習回歸到解決生活中有意義的問題上來。
3、實施自主探究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本來就應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自主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根據各自的知識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發現,引導他們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主動地從事觀察、操作、實驗、猜測、驗證等活動,再創造出新的知識來。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刻意追求課時的完整;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不人云亦云;也要作些引導,當學生探究成熟要引導學生自我審視,自己發現問題,自我調整矯正,讓他們自己走向成功。
4、指導方法,使學生學會探究
除了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創造探究的機會外,還必須使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探究,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必須以知識教學作為載體,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獲得一般思維(如: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因為唯有深深銘刻于學生頭腦中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等能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身。另外,在思考觀察時,教師應指導學生要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動手操作時,要按步驟要求進行,動作要規范、準確。既要動眼看、動手做,還要動腦想,動口說等等。
一、探究性學習策略的課堂教學的操作
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的周圍環境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討問題的機會,學到知識并利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形成綜合運用能力的一種嶄新的教學形式。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寓于符合學生實際的基礎知識之中,以“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的教學導入,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
(2)嘗試引導,把數學活動作為教學的載體。學生在嘗試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常常難以把握問題解決的思維方向,難以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難以判斷知識運用是否正確、方法選擇是否有效、問題的解決是否準確等,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啟發引導。
(3)自主解決,把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長遠利益。讓學生學會并形成探究性的思維方式,需要讓學生反復經歷多次的“探究”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把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加強這方面的培養意識。
(4)練結,把知識梳理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練習是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和技能所必需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選擇和設計例題與吝惜,培養學生主動梳理、運用知識的意識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達到更好地掌握知識及相互關系和數學思想方法的目的。總結是把數學知識與技能通過“同化”或“順應”的機能“平衡”認知結構的必要步驟,適時地組織和知道學生歸納知識和技能的一般規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記憶和運用,發揮知識系統的整體優勢,并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二、探究性學習策略的數學教學的應用舉例
圖形的旋轉 (觀察法)
創設情景:
師:一個三角形的樣板放置于黑板上,用粉筆勾出它的輪廓,然后邊操作邊講解:如圖3-1,如果將三角形ABC繞著A點旋轉某個角度,問:兩個三角形有何特點?
生:兩個三角形是全等的三角形,所以AB=A′B′,BC=B′C′,AC=A′C′
∠BAB′=∠CAC′
⒉ 探究新課:
師:如圖3-2,ABC是等邊三角形,ABP旋轉后能與CBP′重合,那么
(1)旋轉中心是哪一點?
(2) 旋轉角是幾度?
(3)連接PP′后,BPP′是什么三角形?
生甲:B點是旋轉中心,因為它保持固定位置不變。
生乙:旋轉角等于60°。
AB和BC是對應邊,
它們所夾的角∠ABC就是旋轉角。
又ABC是等邊三角形 ∠ABC=60°。
生丙:∠PBP′也是旋轉角
∠PBP′=∠ABC=60°。又CBP′是ABP以B為旋轉中心旋轉出來的 BP′=BP。BPP′是等邊三角形。(一個角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⒊ 得出結論:
繞著一個定點旋轉后的兩個圖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位置始終不變的那個頂點叫做旋轉中心。圖形轉動的角度叫做旋轉角。
三、探究教學的成效
認真分析研究了施行探究性學習策略課堂教學實驗班與施行傳統式課堂教學班級同學的學習成績的正態分布曲線特點,得出了以下結論:
(1)探究性學習策略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克服當前數學教學的弊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使課堂充滿生機。
(2)中學探究性學習策略教學減輕了數學教學的負擔。只要通過有目標、有計劃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探究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會不斷發展,教學質量提高了,師生也自然地會感覺到探究式教學不是一種負擔。
(3)改善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權威,更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探究式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4)探究性學習策略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有效地抑制了學生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