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50:34
序論:在您撰寫零售業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對外開放特點問題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流通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到2003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達到37693億元,比1991年增長5.5倍,年平均增長15%;到200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在行業規模迅速提升的同時,中國零售業的業態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單一的百貨商店為主導的業態結構,發展為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倉儲商店、專業商店并存的多元化業態結構。自2004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這也使得外資零售企業大量進入我國,這直接影響著中國零售企業積極引進、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營理念,使中國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具體看來,中國零售業的特點表現為:
零售業規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9777億元,年均增長1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6065億元,增長1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693億元,增長15%;餐飲業零售額6066億元,增長123%;其他行業零售額2083億元,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增長,部分商品的零售額增長十分迅猛,成為零售市場上的一些亮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銷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8.5%,通信器材類增長70.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3%,家具類增長28.2%。
從零售百強企業來看,商品銷售額和商品銷售的平均規??焖僭鲩L。與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強零售企業的商品銷售總額增長23.6%,商品零售額增長26.8%,零售增長速度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6.3%。2002年零售企業百強平均每家企業商品銷售總額為28.95元人民幣,零售額為24.13億元,比2001年分別高5.53億元和5.1億元。
新舊業態并存發展
對外開放以前,中國零售市場長期保持著百貨商店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達到60%以上。對外開放以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零售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中心、倉儲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零售業規模擴大的主要動力。在2003年零售企業百強中,以超級市場、專業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已占47%,其商品銷售總額同比增長42.2%,比以百貨店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的增速高24.4%。
盡管受到新型零售業態的巨大沖擊,百貨商店并沒有消失,而是進入了一個調整和轉型期,并繼續保持著中國零售市場的主要業態地位。百貨店將原有的中低檔商品和五金家電等商品會分流出去,專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轉的百貨,體現百貨公司的層次感、時尚感,引領時尚變化的潮流。百貨零售企業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仍在穩步增加,其發展的絕對速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在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中,百貨類企業仍占53%,百貨商店仍然是中國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市場集中度提高
對外開放以來,中國零售百強企業迅速成長,市場份額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2001年,零售百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5.06%,2002年提高了0.87個百分點,達到5.93%。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實現銷售額達4129.8億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比2002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業商品銷售總額占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零售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高,不僅發揮了穩定市場的作用,還將帶來工業、商業、消費者三者關系的調整。
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來,中國零售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除了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流通經營與管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推廣先進流通經營與管理技術,發展現代流通,大中型商場90%以上都建立了銷售時點管理系統(POS),50%以上大中型商場應用了條形碼技術,一大批零售企業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統(MIS),積極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和互聯網(INTERNET)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費用。一批現代化水平較高的零售企業應運而生。
外資大舉進入
據統計,從1992年開始,截至2003年9月,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批準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分布在國內20多個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數已在中國占領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業巨頭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絡規模。1998年,外資零售企業的零售額占全國零售總額的比重大約為1.5%,2000年增長至3%左右。
中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
在零售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中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也不斷顯現,表現為:
企業規模偏小
從零售結構整體來看,中國的零售結構以小規模的商店居多,特別是個體商店的比重高達92%,每個個體商店的平均從業人員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業,其組織規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平均規模為94人,而同期國內外資企業的平均規模超過了220人。將中國的零售企業上海華聯與沃爾瑪相比,其經營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與之有相當的差距。從連鎖經營看,以連鎖經營發展最快的美國來說,其連鎖經營已占全國零售額的80%以上,而我國這一比重僅為25%左右。這種零售企業的小規模經營,嚴重阻礙了零售業規模經營優勢的發揮。
出現快速膨脹式擴張
中國零售企業在發展中出現的快速膨脹式擴張,主要表現為在擴張布點的同時,輕視了單個店鋪和單位面積經營的效益增長。比較家樂福和聯華近幾年的擴張業績,可以看出:家樂福銷售額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達77%,新店開張速度僅為年均24%,每店銷售收入年均增速高達28%左右;聯華在1995年至2000年期間,銷售收入增長盡管也高達年均69%,但其開店的平均速度卻高達89%,這也意味著每家新店平均銷售額年均減少10%以上。這表明在一個總的高速增長市場環境中,單店收入潛在的同步增長效應似乎已經完全被新開店潛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對外開放條件下,這樣的盲目擴張將制約零售企業的成長。經濟效益欠佳
在中國零售業市場規模快速膨脹的同時,零售企業的經濟效益并沒有保持同步增長。從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盈利情況來看,1998年實現利潤總額達到谷底,全行業凈虧損0.3億元,2002年利潤總額有所回升,達到54.3億元,但企業的盈利仍沒有恢復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v觀企業的盈利水平,差距更為明顯。2002年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僅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業效益較好的1994年則為2.25%。效益欠佳的問題成為制約零售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
區域差距擴大
受政策、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勞動力素質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中國零售業發展的區域差距仍在擴大。2002年,東部地區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為17481.6億元,比1995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率為11.3%,占全國的比重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為7487.6億元,比1995年增長1倍,年均增長率為10.6%,占全國的比重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為3329.1億元,比1995年增長79.3%,年均增長率為8.7%,占全國的比重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
從不同經濟地帶零售企業的效益情況看,2002年東部地區限額以上零售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0億元,占全國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個百分點;而中部地區則為凈虧損;西部地區實現利潤總額4.7億元,占全國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個百分點??梢姈|部地區零售企業的盈利能力仍強于其他兩個地區。
中國零售業發展趨勢
走規?;洜I道路
目前,中國零售企業的規模與發達國家零售企業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業實現“低成本、高利潤”運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實施規?;洜I。世界零售百強企業都是規?;l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業店鋪數都超過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連鎖企業沃爾瑪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擁有4150間門店,2001年以銷售收入2178億美元的成績榮登《財富》500強冠軍寶座。
縱觀世界零售百強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走聯合經營、連鎖經營的道路,是實現企業規?;囊粭l捷徑。由于中國政府正在醞釀出臺《城市商業網點條例》,加上中國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鋪已經處于飽和狀態,新增店鋪必然激化區域競爭,因此,兼并收購將成為中國零售市場重要的擴張方式。同時,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業幾乎全部采取連鎖經營方式。由于大多數零售業態都可以以連鎖經營的形式存在,因此連鎖經營將成為零售業新的發展趨勢。
新型零售業態將進一步發展
大型綜合超市、以食品為主的超市、專業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將進一步發展,折扣店、無店鋪銷售等將悄然興起。雖然大型綜合超市業態在中國一二類城市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幾年大型綜合超市在中西部經濟較發達、地方產品較豐富的城市,將呈快速增長趨勢。以銷售生鮮商品、加工食品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鋪有增加發展的趨勢。在專業店中,除家電專業店、建材專業店、醫藥專業店、眼鏡專業店外,辦公用品專業店、家居飾品專業店、體育用品專業店等都將有大發展。折扣店業態,對一些有實力的連鎖企業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業、食品批發企業等,是一種極有吸引的新型業態,尤其在新型零售業態不太發達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發展潛力。無店鋪銷售業態將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中國營銷技術的提高出現發展態勢。
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成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強大多采用先進的技術,實現商業管理自動化。零售企業廣泛使用電子商務系統,如商業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形成以信息處理為手段的商業自動化管理模式。商業管理自動化滲透到企業的購銷、存儲業務的各個環節,進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世界零售百強企業的經驗表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技術代表了現代零售業發展的方向。中國零售企業的發展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在未來幾年內,科學管理將成為中國零售企業發展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中國零售業;發展戰略;機遇和挑戰;優勢和劣勢
一、中國零售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高增長時代或將結束。21世紀以來,隨著連鎖經營模式的迅速興起,零售業迎來了10多年的黃金發展期,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連鎖百強企業2001年、2002年、2003年銷售額增幅分別為65%、52%、45%,開創了零售業大發展,尤其是隨后幾年大賣場業態獨領的階段。分析10余年的百強數據,發現百強的增幅一直呈穩步減緩趨勢。2004年到2008年的5年里,連鎖百強企業的銷售增幅分別為33%、32%、25%、21%和18%。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這一趨勢就更為明顯。2009年連鎖百強增幅僅為13.5%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8%以上的增長后,也在逐漸減速,且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調控甚至主動放慢的結果。應該說,當經濟處于減速周期,行業發展的相應放緩也是必然。
(二)洗牌期間現抄底機會。隨著經濟的持續低迷,加上這一輪成本屬硬性上漲、無回旋余地的特征,缺乏應對實力的中小企業恐怕這一次是在劫難逃。每一次行業出現危機時,也就意味著是其他企業的機遇。從這個角度看,零售業新一輪的并購與整合將會陸續上演。況且雖然較十年前有了明顯改善,但零售業仍然非常分散,整合機遇一直都存在,且周期也會非常漫長。只要政策上沒有限制,零售業向少數企業資源集中是必然趨勢,這也有利于行業整合及效率提升。不過,前幾次的洗牌都是大魚吃小魚,這一次很有可能上演小魚吃大魚的場景。不過,誰會成為這場剛剛拉開大幕的好戲中的主角呢?
(三)精細化正式顯身手。2013年是精細化重新被零售業重視的一年。因為,當零售業高增長時代一去不返、低成本時代一去不返、人口紅利時代一去不返,就到了直接拼刺刀、見真章的時候,也只有這時,精細化作用才是真正顯現。而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效益,通過后臺提升利潤,通過管理挖潛增效,將成為零售行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的不二選擇。在精細化管理方面,零售企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將規模優勢和市場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和盈利能力。其實,本土零售企業在商品經營能力和毛利率提升能力方面,與外資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這也是精細化的重點。
(四)我國零售業“跑馬圈地”為主要方式的擴張已經進入尾聲。零售網絡資源的稀缺決定了并購將成為國內外零售巨頭構建全國網絡布局的手段,將通過收購、整合,快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以求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優勢。我國零售企業如何在未來的市場環境中把握市場態勢,實現突圍。
二、中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
第一,中國的零售數據經過反復的統計加工而越變越大,幾家典型的連鎖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約為統計數據的30%,另外的70%基本上是內部批發、加盟銷售以及各種類型的重復計算或非同類業態合并計算的結果,這樣的統計數據并不精確與真實。
第二,中國零售業通常在小規模時都能夠集中精力做營銷,一旦事業稍具規模,大多會把“搶地盤、占山頭”看做第一要務,策略是先躍進再后補。實際上,越是躍進就越沒有時間后補,所以,到最后必然無法自控,只能順著自己發動的機器慣性繼續狂熱下去,直到能量自耗殆盡。
第三,受傳統思想影響,中國企業都喜歡置地買房這類保值投資,但這很容易使企業失去商業機會。在經營順利的時候,一切無礙,一旦經營失利,企業馬上面臨生死關頭。如果零售商因經營不善或遇到突發事件而導致信用危機,無論多大多高多強的“零售大廈”都將在瞬時倒塌,供應商將是零售商的終結者,這就是零售業面臨的危機,實際上也是供應鏈危機。有些零售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靠發放消費券,預收消費款,零售業因此而成了“亞金融產業”,因此零售業自身也存在“金融危機”。
第四,中國很多企業在創業時齊心協力,成功后反而四分五裂。很多中國零售業沒有敗給競爭對手,而是敗給了自己。分裂使企業資源分散、力量變小、能量抵消、事業萎縮,這是中國零售業想回避也避不了的一道“生死坎”。
三、解決措施:
(一)規模化經營。目前,中國零售業的規模與發達國家零售業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業實現“低成本、高利潤”運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實施規?;洜I。
(二)新型零售業態將進一步發展。大型綜合超市、以食品為主的超市、專業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將進一步發展,折扣店、無店鋪銷售等將悄然興起。
(三)外資份額繼續擴大。2004年消費品零售市場總量穩定增長,全年的零售總額達到53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0.2%。城鄉間和區域間的結構差距繼續擴大。2004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5573億元,增長14.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8377億元,增長10.7%。
(四)技術顛覆零售創新。通過信息系統對人力資源的優化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將是一個選擇。而通過專業的解決方案,零售企業的人力成本完全可以在當前基礎上降低2%~8%,這已是一筆數目不小的凈利。同時,電子價簽、自助結賬、RFID技術的全面應用將會加速普及,有些技術已經在一些賣場中出現,在賣場里進行技術上的全面創新也將會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關鍵詞:郊區化 零售業 人口
一、上海零售商業的布局變化
根據現行行政區劃,將上海市劃分為中心城核心區(以下簡稱核心區)、中心城邊緣區(以下簡稱邊緣區)、近郊區及遠郊區四個部分。核心區包括黃浦、靜安、盧灣三區,這三個區全部位于內環線以內,多為解放前建設的老城區:邊緣區包括虹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楊浦五區,各區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內外環線之間,多為解放后建設的城區:近郊區包括浦東、閔行、寶山、嘉定四區:遠郊區包括松江、金山、青浦、南匯、奉賢、崇明六個區縣。其中,核心區和邊緣區合稱為中心城區。
20世紀90年代。上海進人了人口郊區化的加速階段,根據上海市第4次、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及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1990-2000年上海人口共增加321.67萬,但核心區的人口呈負增長態勢,10年間共減少69.2萬人,年均增長率為-4%左右。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是近郊區,10年內共增長260.2萬人,年均增長6.45%,邊緣區人口增長僅次于近郊區,達92.6萬人。2000-2005年,由于城市改造減少了流動人口的生活空間,邊緣區的流動人口在5年內減少了29,2萬人,邊緣區繼核心區后也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情況。而近郊區作為中心城區的動遷基地和中低價房建設基地最為集中的區域,人口增長迅速。成為中心城區外遷人口的最主要集中地。同期。由于地價因素和政府產業結構調整,遠郊區成為工業發展的重地,由此吸引而來的流動人口成為遠郊區人口最主要的增量。與此相似的是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化。2000-2005年上海中心城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年均增長速度為4.94%,比1995-2000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降低5.06個百分點。而在郊區,前者比后者增加了0.42個百分點,其中遠郊區的增長速度正逐步加快(表1)。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1995年以來上海郊區的零售業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中心城區的零售業并未因此出現衰退。從表2可以看出,2002-2005年雖然邊緣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長速度較慢,但單位面積的零售總額仍然遠高于郊區,而核心區雖然人口長期呈負增長狀態,但單位面積零售額始終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因此,目前上海零售業郊區化發展可以說仍處于萌芽階段。
二、形成上海零售業郊區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及城市產業結構所引起的人口鄧區化
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要采取行政劃撥的方法無償分配給用地單位使用,造成土地利用的低效率。1987后隨著外資的進入。中國逐步確立了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使地租規律和市場機制在土地利用中發揮作用,低收益的產業逐步從中心城區轉移至地租相對較低的郊區,高收益的產業逐步向地租較高的中心城區集聚。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提出“退二進三”,進一步促進了工業向郊區的轉移,并由此帶來工業企業職工遷往郊區居住。1992年起由于土地大量批租,中心城區開始建設與高地價相適應的辦公樓宇和高標準住宅。再加上配合市政工程建設所需的拆遷,使得核心區內原有的居民不得不遷居至邊緣區或近郊區。1994年政府開始推行住宅私有化,福利分房的取消增加了人們對自有住宅的需求,進一步促使人們遷往房價相對較低的郊區。人口在地域上呈現出的這種郊區化的分布態勢客觀上對商業資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的密度有所下降,但由于商業歷史悠久,屬于傳統的商業區或商業、居住混合區,仍是人流密集的區域,因此付租能力較強的商業設施,如目標客戶為全市居民乃至來滬游客的大型百貨公司和專業特色商店為了保證客流,仍將駐扎在交通較為便利的核心區。而對于付租能力不強,且以周邊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以銷售日用商品為主的零售業會跟隨土地價格的變化和居民的遷移向郊區擴散。
(二)居民出行方式
在美國,隨著人口及產業郊區化的逐步深入,郊區零售業發展迅速。由于郊區人口密度低,消費者多自駕汽車購物,加上地價便宜,美國郊區的零售業以占地面積很大的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為主。這類購物中心兼具購物和休閑娛樂的功能,且連接高速公路,附帶大量停車位,非常符合美國人的出行方式,因而能夠吸引到周邊乃至全市的居民,加速了零售業的郊區化。與美國相比,上海的私人汽車擁有量還很小。人們出行主要依賴于公共交通。這樣的出行方式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上海中心城區。尤其是核心區的商業建設:另一方面阻礙了零售業向郊區的擴張。上海目前63%的市級商業區集中在核心區。核心區建設于解放前,商業歷史悠久,公共交通發達。方便的公共交通和商業區內“一站式”購物消費體驗使核心區的零售網點不僅能夠吸引全市的居民。還能吸引來滬的游客,促使有資本實力的商家紛紛在該區域落腳。另一方面,在目前上海郊區的公共交通設施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出行方式使得現階段上海郊區零售業的主要客源為周邊居民或中心城區少量的有車一族。阻礙了近郊區較高級別商業中心的建設,造成大型超市成為郊區社區商業的中心商業設施。
(三)消費者的購物行為
耶茨(M.Yeates)和加納(B.Garner)認為消費者購物有三種方式:(1)單一目的的購物出行,指為取得一種貨物或服務到達一家商店的購物行為;(2)多目的購物出行,指為購買多種貨物而到達幾家商店或幾個商業中心的購物行為;(3)聯合目的的購物出行,指購物并結合其它目的的出行,如上下班途中的購物,娛樂時的購物等。上海市民比較注重距離、價格和商品質量。其中距離。即購物的便利性為首要考慮因素。上海居民目前出行方式中頻率最高的是單一目的的購物出行和聯合目的的購物出行,主要的消費場所是住宅區周邊及上下班途中的普通超市,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車等為主。接下來是多目的購物出行,消費場所是商品種類齊全、價格優惠,且具有班車服務的大型超市,出行方式以自行車和公交車(短途)為主。百貨店及大型購物中心購物的頻率最低,出行方式以軌道交通和公交車為主。這樣的購物習慣促使零售商在住宅用地較多的郊區開設服務周邊的普通超市、大型超市以及服務本區的百貨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零售業向郊區的擴散。
【關鍵詞】連鎖百強 中國零售業 發展現狀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日前“2012年中國連鎖百強”的排名,隨著近年來連鎖經營模式的快速發展,連鎖集團內出現了多業態經營、直營與加盟并存、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交織、多法人主體營運等特點。
今年連鎖百強的改進,一是在統計口徑上,上市公司按含稅口徑計算,與年報數據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外,非上市部分要求按業務分拆銷售額和門店數;企業內部配送業務不重復計算;加盟店銷售超過整體銷售50%的,不在“連鎖百強”中排名;剔除批發市場、生產資料、經營場地交易額等。二是專家參與,對出入較大的數據進行調查與評估。
針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2年中國連鎖百強”的排名與以往中國連鎖百強排名,特別是2011年中國連鎖百強排名相對比,可以分析出目前中國連鎖業發展的趨勢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由此為中國連鎖業的繼續發展探索新的方向。
一、連鎖零售業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百強排名可以分析出中國連鎖業目前的發展現狀,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連鎖零售業規模不斷擴大。
受到中國政府實施拉動內需政策的影響,居民購買力不斷提高,供應的商品極大豐富,使得連鎖零售業銷售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25343億元,同比增長15.50%;201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4554億元,同比增長18.40%;2011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1226億元,同比增長17.1%;2012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167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01129億元,增長14.6%。由此可見,消費品市場的快速發展給連鎖零售業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大型零售業仍居于中國零售業主導地位。
近幾年零售業的發展,一些大規模的連鎖企業已在全國形成,如蘇寧、百聯集團、國美電器、華潤萬家、康成集團等。這些連鎖企業發展勢頭迅猛,規模效益明顯,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市場地位日益凸現。從百強排名可以看出,這些大型零售業近幾年一直處于排名前列,引領著中國零售業的發展方向。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1240億元的銷售規模位居中國連鎖百強榜首,百聯集團有限公司、國美電器有限公司、華潤萬家有限公司、康成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大潤發)分別以1220億元、1175億元、941億元、725億元的銷售業績排名第二至第五位。百強最后一名的銷售額為33億元,比2011年最后一名的25億元提高了30%。這些企業的成功除實行連鎖經營的方式之外,在業態上選擇了超級市場這一新的形式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三)不同業態不同區域呈現結構性變化。
以百貨為主的連鎖企業和以快消品為主的連鎖企業,總體銷售增幅分別為10.3%和9.8%,均慢于百強總體增幅。便利店的門店數量增幅相對較快,整體有12%的增長。20家主要外資品牌總體增幅為11.3%,略高于百強總體增幅。
從區域情況看,一二線城市放緩,三四線則快于一二線的發展。在百強企業中,我們在一二線和三四線企業中各選十家典型企業進行分析,比較發現:一二線十家企業的平均銷售增幅為6%,門店數量平均增幅為2%;三四線十家企業分別為18%和17%,均明顯高于前者。2012年百強新上榜企業10家,其中近半數為三四線企業。另外,百強企業的差異化也更加明顯,在市場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有的企業銷售和利潤仍然大幅提高。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團隊能力強、主業突出、有較強的區域優勢。
(四)銷售渠道分流,出現多渠道經營模式。
近幾年,網絡零售對傳統零售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從最初的圖書音像、家電、數碼3C,到服裝鞋帽、日用百貨,再到家居、食品,網絡零售不斷擠壓實體零售的市場份額。面對壓力,傳統坐商紛紛發力電商。傳統企業利用自身在商品渠道、物流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多渠道經營探索。2012年百強中,有62家開展網絡零售業務,比2012年初統計的59家增加3家,但在2012年百強中,有三家企業暫停了網絡零售業務,實際新增6家。62家企業中銷售過億元的達到9家。
二、連鎖零售業發展對策
(一)連鎖零售業發展方式急需轉變。
“十二五”時期為實現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擬實現的目標為:構建保障工業、農業、國防現代化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現代商品流通服務體系;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流通業,實現流通業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跨躍;完善與健全流通業法律法規,以此為依托,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為此要做大做強連鎖經營,連鎖經營是流通業的一次革命,通過對經營要素的集聚產生規模效應,達到降低成本、讓利于民的目的;培育大型流通企業集團,保障國家宏觀調控有效實施,重點支持30-50個大型流通企業集團;構建現代商品流通服務體系,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的現代商品流通服務體系包括培育大批發商、發展多元化零售業、完善農村流通網絡、培植現代物流體系、提升規范商品交易市場、健全與完善可再生利用資源的回收網絡等;培養流通業人才、開展流通科技研發與推廣,加強對流通業相關學科的建設,形成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流通人才,對流通企業職業經理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培訓,以期實現管理創新、業態創新、企業文化創新、品牌創新,提升流通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連鎖零售業的發展受到成本上升的約束。
成本方面,依然主要是房租和人工成本兩個方面,總體上升幅度較快,百強企業平均在15%以上。十提出的“收入倍增計劃”,以及國家《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稱,“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將年均增長達13%以上”,為人工成本增長設定了下限。在房租成本方面,2002-2005期間(零售全面開放初期)是企業開店最快的時期,有一部分門店的租期是10年,這兩年集中續租,租金將會成倍增長。
2012年百強中,近半數企業利潤增幅在0-5%之間,利潤出現負增長或虧損的企業明顯高于往年。2011-2015年將是門店租賃到期的高峰時期。發展成本的上升直接影響到各連鎖企業市場規模的擴張,但也使得各連鎖企業在減緩市場規模擴張得同時,更多注重各門店經營管理內涵的建設,以求穩中做實。
(三)銷售增幅減緩,效率有待提升。
較高通貨膨脹的存在使得消費者更加理性的消費,消費意愿也由此受到抑制,直接導致各連鎖企業銷售增幅由此減緩。同時快速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網絡零售沖擊傳統的零售模式,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也是連鎖零售業銷售減少的原因之一。此外,各連鎖零售業促銷手段的常態化,也使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保持在穩定的頻率波動,不會出現銷售的大幅度增長的現象。
2012年,連鎖企業經受了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企業普遍感受到推動企業發展的“正能量”不足。但同時,行業也迎來了推進城鎮化建設、以內需拉動經濟的重要發展機遇。根據協會對百強中部分企業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企業將2013年的銷售增幅定在5-10%,企業整體對2013年謹慎樂觀。
2013年必將是連鎖企業發展的變革之年,連鎖企業將真正開始轉變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繼續發力多渠道(全渠道)經營,優化供應鏈,提高消費者體驗,使行業發展真正實現從規模數量型向效率效益型轉變,從外延向內涵轉變。
參考文獻:
[1]孫博.我國本土零售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2,(6).
[2]俞曉松.“十二五”期間中國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幾個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1,(11).
今年連鎖百強的改進,一是在統計口徑上,上市公司按含稅口徑計算,與年報數據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外,非上市部分要求按業務分拆銷售額和門店數;企業內部配送業務不重復計算;加盟店銷售超過整體銷售50%的,不在“連鎖百強”中排名;剔除批發市場、生產資料、經營場地交易額等。二是專家參與,對出入較大的數據進行調查與評估。
針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2年中國連鎖百強”的排名與以往中國連鎖百強排名,特別是2011年中國連鎖百強排名相對比,可以分析出目前中國連鎖業發展的趨勢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由此為中國連鎖業的繼續發展探索新的方向。
一、連鎖零售業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百強排名可以分析出中國連鎖業目前的發展現狀,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連鎖零售業規模不斷擴大。
受到中國政府實施拉動內需政策的影響,居民購買力不斷提高,供應的商品極大豐富,使得連鎖零售業銷售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25343億元,同比增長15.50%;201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4554億元,同比增長18.40%;2011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1226億元,同比增長17.1%;2012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167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01129億元,增長14.6%。由此可見,消費品市場的快速發展給連鎖零售業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大型零售業仍居于中國零售業主導地位。
近幾年零售業的發展,一些大規模的連鎖企業已在全國形成,如蘇寧、百聯集團、國美電器、華潤萬家、康成集團等。這些連鎖企業發展勢頭迅猛,規模效益明顯,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市場地位日益凸現。從百強排名可以看出,這些大型零售業近幾年一直處于排名前列,引領著中國零售業的發展方向。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1240億元的銷售規模位居中國連鎖百強榜首,百聯集團有限公司、國美電器有限公司、華潤萬家有限公司、康成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大潤發)分別以1220億元、1175億元、941億元、725億元的銷售業績排名第二至第五位。百強最后一名的銷售額為33億元,比2011年最后一名的25億元提高了30%。這些企業的成功除實行連鎖經營的方式之外,在業態上選擇了超級市場這一新的形式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三)不同業態不同區域呈現結構性變化。
以百貨為主的連鎖企業和以快消品為主的連鎖企業,總體銷售增幅分別為10.3%和9.8%,均慢于百強總體增幅。便利店的門店數量增幅相對較快,整體有12%的增長。20家主要外資品牌總體增幅為11.3%,略高于百強總體增幅。
從區域情況看,一二線城市放緩,三四線則快于一二線的發展。在百強企業中,我們在一二線和三四線企業中各選十家典型企業進行分析,比較發現:一二線十家企業的平均銷售增幅為6%,門店數量平均增幅為2%;三四線十家企業分別為18%和17%,均明顯高于前者。2012年百強新上榜企業10家,其中近半數為三四線企業。另外,百強企業的差異化也更加明顯,在市場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有的企業銷售和利潤仍然大幅提高。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團隊能力強、主業突出、有較強的區域優勢。
(四)銷售渠道分流,出現多渠道經營模式。
近幾年,網絡零售對傳統零售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從最初的圖書音像、家電、數碼3C,到服裝鞋帽、日用百貨,再到家居、食品,網絡零售不斷擠壓實體零售的市場份額。面對壓力,傳統坐商紛紛發力電商。傳統企業利用自身在商品渠道、物流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多渠道經營探索。2012年百強中,有62家開展網絡零售業務,比2012年初統計的59家增加3家,但在2012年百強中,有三家企業暫停了網絡零售業務,實際新增6家。62家企業中銷售過億元的達到9家。
二、連鎖零售業發展對策
(一)連鎖零售業發展方式急需轉變。
“十二五”時期為實現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擬實現的目標為:構建保障工業、農業、國防現代化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現代商品流通服務體系;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流通業,實現流通業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跨躍;完善與健全流通業法律法規,以此為依托,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為此要做大做強連鎖經營,連鎖經營是流通業的一次革命,通過對經營要素的集聚產生規模效應,達到降低成本、讓利于民的目的;培育大型流通企業集團,保障國家宏觀調控有效實施,重點支持30-50個大型流通企業集團;構建現代商品流通服務體系,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的現代商品流通服務體系包括培育大批發商、發展多元化零售業、完善農村流通網絡、培植現代物流體系、提升規范商品交易市場、健全與完善可再生利用資源的回收網絡等;培養流通業人才、開展流通科技研發與推廣,加強對流通業相關學科的建設,形成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流通人才,對流通企業職業經理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培訓,以期實現管理創新、業態創新、企業文化創新、品牌創新,提升流通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連鎖零售業的發展受到成本上升的約束。
成本方面,依然主要是房租和人工成本兩個方面,總體上升幅度較快,百強企業平均在15%以上。十提出的“收入倍增計劃”,以及國家《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稱,“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將年均增長達13%以上”,為人工成本增長設定了下限。在房租成本方面,2002-2005期間(零售全面開放初期)是企業開店最快的時期,有一部分門店的租期是10年,這兩年集中續租,租金將會成倍增長。
2012年百強中,近半數企業利潤增幅在0-5%之間,利潤出現負增長或虧損的企業明顯高于往年。2011-2015年將是門店租賃到期的高峰時期。發展成本的上升直接影響到各連鎖企業市場規模的擴張,但也使得各連鎖企業在減緩市場規模擴張得同時,更多注重各門店經營管理內 涵的建設,以求穩中做實。
(三)銷售增幅減緩,效率有待提升。
較高通貨膨脹的存在使得消費者更加理性的消費,消費意愿也由此受到抑制,直接導致各連鎖企業銷售增幅由此減緩。同時快速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網絡零售沖擊傳統的零售模式,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也是連鎖零售業銷售減少的原因之一。此外,各連鎖零售業促銷手段的常態化,也使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保持在穩定的頻率波動,不會出現銷售的大幅度增長的現象。
2012年,連鎖企業經受了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企業普遍感受到推動企業發展的“正能量”不足。但同時,行業也迎來了推進城鎮化建設、以內需拉動經濟的重要發展機遇。根據協會對百強中部分企業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企業將2013年的銷售增幅定在5-10%,企業整體對2013年謹慎樂觀。
2013年必將是連鎖企業發展的變革之年,連鎖企業將真正開始轉變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繼續發力多渠道(全渠道)經營,優化供應鏈,提高消費者體驗,使行業發展真正實現從規模數量型向效率效益型轉變,從外延向內涵轉變。
參考文獻:
孫博.我國本土零售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經濟縱橫,2012,(6).
俞曉松.“十二五”期間中國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幾個問題.中國流通經濟,2011,(11).
關鍵詞:零售業物流;物流配送;對策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物流已成為企業競相追逐的“第三利潤源泉”,特別對零售業企業的發展影響更大。由于當前是以買方市場為主要特征的社會環境,信息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需求個性化,使得新產品的市場不斷擴大,競爭日趨激烈,這就要求企業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做出快速反應,并以較大優勢占領市場,物流對零售業企業在當前的激烈環境下取得競爭優勢具有關鍵性作用。
一、零售業物流的內涵
關于物流的定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通常可以理解為實體商品從生產地到銷售地的流通過程。零售業的物流是隨著零售業產生的,承擔著商品從生產者或批發業者到消費者的轉移功能,消除生產地或批發地與消費地的空間間隔,彌補商品生產和消費的時間差,并由部分的商品的簡單加工?,F代零售業物流是零售商在其購、存、銷業務活動中,商品從供應商經零售商向消費者移動的物理過程,包括商品輸送、搬運、保管、包裝、配置和陳列、簡單加工以及相關的信息流動等功能要素,創造商品的時間價值、空間價值及商品的部分形質改變效果。
二、零售業物流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物流對零售業的發展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發達國家的企業對現代物流高度重視,并認識到物流的發展必須依靠全球化、信息化和一體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零售業的物流存在著很多問題:
1、物流成本高
據統計,國內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到社會總成本的20%以上,這個比率在國外是高得不可想象的。一件普通的商品其物流成本大概占成本價的30%至50%,一些對時間、空間要求苛刻的商品的物流成本都達到成本價的70%至90%,因此,國內零售商物流管理最大的問題就是物流的高成本。
2、物流規模有一定局限
2004年12月我國零售市場已對外開放,外國零售商全面進入我國市場,憑借其雄厚的資金、統一的高效采購系統和完善成熟的物流體系,迅速在華擴張。我國的零售企業很多,銷售商品種類繁多,但沒有實現全國性的經營,因此物流規模還有一定局限。
三、零售業物流發展的對策研究
針對我國零售業物流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了以下幾方面對策研究。
1、加強供應鏈管理,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大多數企業驚異于物流成本在商品成本中的比例之高,并想方設法來深刻理解如何降低成本。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物流作業被高度集成化,并定位成一種核心能力時,就能夠對戰略優勢起到奠基石的作用,要降低物流的總成本,就要加強物流的供應鏈管理,即企業能在很好地規劃內部資源的同時,整合自身所有的外部資源,就能在強大的競爭環境中保證市場優勢。
2、采用現代物流技術,促進零售業物流發展
對于國內的一些零售企業如“人人樂”,要能更有效得加強物流管理,就要實現物流信息化,條形碼技術應為更廣泛應用。條碼技術是在現代化生產和管理領域中發展起來的一門實用的數據輸入技術,條形碼功能強大,輸入方式具有速度快、準確率高、可靠性強等特點,目前主要應用于便利店、超市、商品流通等領域。之后,在我國物流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射頻技術以其特有的優勢,克服了條碼識別需要光學可視、識別距離短、信息不可更改等缺點,成為物流自動識別領域一亮點。沃爾瑪公司采用條形碼技術、自動補發貨系統和激光識別技術,也為沃爾瑪節省了很多成本。信息化是物流的靈魂,盡可能的將這些現代物流技術應用到零售業物流領域,將大大促進物流業的發展。
3、改變物流觀念,加強物流配送管理
目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用第三方物流,即將自己的物流業務外包給專業物流企業,具體含義第三方物流即專業物流企業指在整合各種資源后,為客戶提供包括設計規劃、解決方案及具體物流業務運作等全部物流服務的企業。采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企業集中精力搞好主業,增強其競爭力,同時也對企業的信息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實現冷鏈物流業務,促進零售業物流發展
我國零售業市場中,肉制品、乳制品、農產品、速凍食品占有相當大比例,而對于這類特殊商品,對物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冷鏈物流業務逐漸被實現,冷鏈物流是基于制冷技術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是以冷凍工藝學為基礎、以制冷技術為手段的低溫物流過程。冷鏈物流的要求比較高,相應的管理和資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溫物流要大。由于一些企業不具備專業的冷鏈物流運作體系,也沒有冷鏈物流配送中心,而冷鏈物流中心的建設是一項 冷鏈物流投資巨大、回收期長的服務性工程,建立冷鏈物流中心顯然不適合他們。這些企業可與社會性專業物流企業結成聯盟,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實現冷鏈物流業務,進而促進零售業物流的發展。
四、結論
總之,零售業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就要加強其物流管理,只有采取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措施,結合現代物流技術,借鑒國外成功的物流企業經驗,改變物流觀念,開拓新的物流模式,才能夠使我國零售業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更占有優勢。
參考文獻:
[1]馬士華.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魏修建.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5
[3]黎繼子,楊衛豐.物流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0
[4]韓志華,楊春艷,孟祥明.沃爾瑪連鎖經營戰略帶給我們思考[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
關鍵詞:零售業;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7-0084-01
1 我國零售業的發展現狀
1.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零售業的發展成就
自從黨的以來,我國政府針對零售業做了較大的調整,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消費水平和購買力日益提高的同時,我國己成為跨國零售業擴張的首選目標和重點投資市場,大批世界零售巨商紛紛搶灘中國。在內在動力和外來沖擊雙重作用下,我國零售業獲得了迅速發展,以超級市場、連鎖店、便民店、專業店等為代表的新興業態迅速崛起,呈現出了以大型百貨、超市、便民店、連鎖店為主業態的多樣化、多業態共同競爭格局和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商、港澳臺投資并舉的多元化立體結構。雖然大型百貨商店仍然占主體地位,公有制起主導作用,但新興的零售業態快于傳統的商業業態,特別是在深圳、廣州、杭州、上海等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新興零售業態發展更加迅速,并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1.2 面對強勢的外資,我國零售業迎難而上
自我國零售業全面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發達國家的跨國零售集團搶灘我國零售市場,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經營多年,不但在消費者的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形象優勢,而且在擴張連鎖店的同時實現了規模優勢,在我國市場上的占有率迅速提高,使內資零售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直接影響內資零售企業市場地位。但是我國零售業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不斷創新,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交通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零售企業的管理現代化、物流現代化等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1.3 加快發展我國零售業的積極意義
近幾年,一些發達國家的跨國零售企業紛紛涌入我國市場,海外的大型超市、連鎖店、便民店、倉儲式商場以其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營銷理念、促銷手段一方面給我國那些技術含量、管理水平相對還較低的零售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對提高我國零售業的整體水平及其社會生產系統中的地位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1.4 加強我國各地區及我國與國際市場之間的經濟聯系
我國幅員遼闊,全國各地市場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統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地方的商品生產都不可能只局限于滿足一地的需要,同時,任何地方的消費需要也不只是當地生產所能完全滿足的,因此在世界經濟日益國際化、比較利益存在、國際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跨國零售企業也就運應而生??鐕闶燮髽I雖然瓜分了我國一部分市場,但也為我國零售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規則,市場開放是雙向性的,在我國對外開放的同時,外國同時也對我國開放市場,這就為我國零售企業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也為我國零售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依據。我國零售憑借其獨特的優勢,不但進一步溝通了我國國內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而且也加強了與國際間的經濟聯系。
1.5 引導產業在市場上健康發展
現代化的生產是商品生產,商品生產離不開商業,它不但是商業的基礎又是以商業為其發展條件,而零售業作為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生產的正常進行。外國零售商憑其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進入我國零售市場,不但為我國零售業的發展提供了示范作用,而且加快了我國零售業與國際接軌,引入了豐富多彩的商品和多樣化的消費方式,為我國消費市場開拓出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引導我國的生產在市場需求下健康發展。
1.6 我國零售業將成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我國市場己成為當今世界上各大零售企業的必爭之地。特別是在加入WTO外資零售企業在我國市場表現的更加活躍,例如: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2002年將其全球采購中心移師中國深圳。外資零售業企業在我國的發展,加快了我國零售業的經營體制、經營方式的轉變,刺激了我國零售企業在鞏固本國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以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連鎖百強”銷售額達10022億元,同比增長21%,首次突破一萬億元,并且將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梢灶A見,一批以連鎖超市為代表的新型零售業態還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零售業將會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2 加快發展我國零售業的對策
2.1 完善我國的流通產業政策
制定及完善統一的流通產業政策,不但可以加強我國各地區以及我國與國際市場之間的經濟聯系,而且可以使外資零售業管理有統一的政策可依,使國內零售業和外資零售業公平競爭。通過流通產業政策引導外資零售業向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投資,緩解國內零售業地區分布不均衡狀態和結構矛盾。
2.2 創建名牌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綜合競爭力
現代商業競爭己不是單一的產品質量和銷售服務的競爭,而且還應表現為高級層面的企業形象的競爭。因此,在外資進入我國零售商業的形勢下,我國的大型零售企業應該充分發揮自己在長期經營中所形成的信譽優勢,采取各種措施,樹立本企業良好的企業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3 推進大型連鎖集團發展、引導零售企業走規?;缆?/p>
我國零售商業的發展,不論是在網點還是在資金、規模上都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況。近幾年來,國外大型商業集團對其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國內的零售業如果單打獨斗,必將在國外零售商的強大壓力下走向失敗。因此,國內零售企業必須走規?;?、集團化的道路。以市場為導向,以競爭為動力,以管理為手段,以利潤為中心,以滿足為目的,以資產為紐帶,組建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大型連鎖集團,這己是我國零售業與國際連鎖集團競爭的迫切要求,是競爭和發展戰略性問題。實現規模經營,取得規模效應,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技術含量。我國對超市經營技術和連鎖技術的運用,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技術流于形式、硬件跟不上、經營不規范等問題,要求企業在引進技術進時善于吸收和消化國外新技術,結合我國國情加以創新。
2.4 學習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積極發展新型零售業態
連鎖經營是零售業的發展方向,被認為是零售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連鎖經營主要是特點是將零售業進貨和銷貨兩個功能相分離,克服了零售業的小規模,分散性的缺點。連鎖經營可以通過進銷功能的分離,降底進貨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在外資進入我國零售業的形勢下,內資零售企業要想有生存的空間,一方面必須積極開發新型業態,改變原有的企業組織結構,向規模結構在效益,走連鎖經營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國零售業可以利用連鎖經營的形式先從地縣級城市入手,進而向農村集鎮發展。雖然農村購買力不高,但農村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前景不可忽視,在外資沒有進入這個目標市場之前搶先進入,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加快我國零售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