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50:33
序論:在您撰寫精神疾病預防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預警;社區防治康復;精神疾病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1(a)-0156-03
[Key words] Early warn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Mental disorders據WHO估計,目前全球約有4.5億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人數達到了5 000多萬,各類精神疾病負擔約占全球疾病總負擔的11%[1]。1993年全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精神疾病總患病率達13.47‰,全國約有各類精神疾病患者1 600多萬名,其中精神分裂癥約占900萬[2]。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精神疾病已排名首位,約占20%,超過了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至25%。顯然,以精神分裂癥為代表的重性精神疾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醫療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然而,我國精神衛生的服務資源和服務能力嚴重不足,供需之間存在很大的缺口,全國注冊精神科醫師僅16 383人,平均每10萬人僅有1.26名精神科醫師,造成大量患者未能得到適宜的治療和管理[3-4]。所以,利用有限的資源,加強社區防治康復是精神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國際上公認的精神疾病治療管理的主要趨勢,倡導以社區為基礎,動員家庭和社會力量,對精神病患者進行社會、心理和生理康復。而在社區中,要有效地預防精神疾病復發,降低精神疾病所致的殘疾和負擔,預防和減少精神患者肇事肇禍事件的發生,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早期監測、早期預警報告和早期干預。然而,國內鮮有針對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專門建立預警模式的報道和研究。本文擬就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預警模式在上海徐匯的運行情況,結合實踐經驗,不斷進行改進,做簡要介紹。
1 基本含義
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預警模式是由精防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居委會等機構的工作人員及志愿者所組成的集預警監測、預警報告、信息核實和預警處置于一體的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一支預警隊伍,工作重心在社區,對疑似病例、存在復發先兆癥狀的病例、復發病例和有危險行為等級的病例等潛在隱患或可能發生的突發精神衛生事件進行快速、準確、全面地監測、預警、處置的全程化和綜合性的干預模式[5]。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預警模式由衛生行政部門牽頭建立和領導,精防機構(如: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承擔預警報告、治療和康復的技術指導,街道辦事處(鎮政府)組織信息監測、報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信息核實和處置。
2 建立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預警模式的目的
在社區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中開展預警信息監測,早期發現疑似病例、復發先兆癥狀、復發病例或潛在危險行為的病例,早期提出預報警告,并結合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實際需求,實施預警信息核實、報告和處置等綜合干預措施,以提高檢出率,使社區精神疾病能夠早發現、早治療;降低復發率、住院率、再住院率、輕度滋事率和肇事肇禍率,盡可能地控制各類精神衛生突發事件在萌芽狀態,并將其影響降到最低。
3 基本模式
3.1 預警對象
根據建立預警模式的目的,將社區中有精神衛生服務需求的居民、有明顯精神癥狀但未明確診斷的疑似病例、存在復發先兆癥狀的病例、復發病例和潛在危險行為的病例做為預警對象。
3.2 基本流程
社區信息員社區責任醫生社區精防醫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區衛生局。
3.3 職責分工
預警報告體系主要依托“社區基層―街道(鎮)―區”精神疾病三級防治康復網絡體系,預警隊伍分別由社區信息報告員(居委干部、社區志愿者)、社區醫務人員(社區責任醫生、社區精防醫生)和區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人員組成。
街道辦事處:組織人員組建社區信息報告員隊伍,信息報告員經專業培訓后,在社區搜集精神疾病相關信息作為預警信息來源,并及時報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落實社區責任醫生(每個居委安排一名醫務人員),收集信息、核實信息、報告信息,并協同社區精神衛生條線醫生對預警對象進行預警處置和后續管理。區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對信息監測、預警報告和預警處置等環節提供技術支持和業務指導;收集社區上報的預警信息,定期統計、分析、評估和報告相關數據和信息。區衛生局:總體負責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預警隊伍的運行和信息;協調街道(鎮)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等部門,推動預警模式的建立和日常運作,并對預警工作進行質量控制和督導評估。
3.4 社區防治康復預警分類及其處置
3.4.1 疑似預警 主要指在社區發現疑似病例,進行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主要采用衛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中專門用于精神疾病線索調查的《行為異常人員線索調查問題清單》,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務人員或經過培訓的信息報告員按照調查問卷提供的線索內容對社區人群進行排查,只要符合一條中任何一點癥狀時即可將其定為疑似病例,發出疑似預警,由社區精防醫生建議其到精神衛生或心理咨詢專業機構咨詢、就診。同時,對于有精神衛生服務需求的普通居民也發出疑似預警,由社區醫生進行早期干預。
3.4.2 復發先兆預警 指在社區監測患者的復發先兆癥狀,對存在先兆癥狀或病情有波動的患者進行早報告、早干預。復發先兆癥狀監測主要圍繞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情緒異常、行為異常、既往精神病癥狀出現和注意力、適應性等六方面進行[6]。對存在復發先兆癥狀的患者,由社區精防醫生向患者家屬提出預警信息,提供隨訪服務和健康教育,督促其積極就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按時按量服藥,平時有針對性地提供家庭干預、技能訓練、個案管理等適宜康復技術服務,有效控制復發先兆癥狀,以提高病情穩定率、降低復發率和(再)住院率。
3.4.3 復發預警報告 是對社區中監測到的復發患者進行報告,及時采取措施。復發標準:以精神分裂癥為例,如患者滿足下列任何一條,判定患者復發。①因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或已住院治療;②PANSS量表中精神分裂癥的核心癥狀(思維散漫、幻覺行為、猜疑或被害、裝相和作態和不尋常思維內容),其中以任意1項超過5分或任意2項超過4分為界限[7-8];③精神癥狀影響生活、工作,或出現暴力行為,如自傷、傷人、毀物等;④臨床上出現明顯的自殺觀念或企圖者。對上述標準的患者,由社區信息員向社區精防醫生報告,社區精防醫生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隨訪教育,或者提供應急處置服務,協助送門急診或住院治療,使患者及早得到規范治療,以控制再住院率或降低肇事肇禍事件的發生。
3.4.4 危險行為預警 指早期評估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危險行為等級,對存在危險等級、有肇事肇禍傾向、滋事、肇事或肇禍的患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和早干預。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社區隨訪中進行危險行為登記評估(有需要隨時評估),危險行為等級共分0~5級,采用衛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2012版)》統一的評估標準[9]。對存在危險等級或肇事肇禍傾向的,由社區精防醫生、社區民警和社區居委干部組成的社區監護小組向其家屬發出預警信息,督促及時就醫;必要時,啟動應急預案,出動應急處置小組,協助入院治療,并簽訂監護責任書;若已發生肇事肇禍事件,由公安部門依法對其進行強制治療。
4 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預警模式的現狀與建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0]。SARS事件敲響了人類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警鐘,同時提醒我們必須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警處理體系,才能有序、有效地應對可能發生的各類公共衛生問題[11]。精神衛生作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又是社區衛生服務重要內容之一,建立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的預警機制,對提高社會管理水平,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確保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證明,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預警模式建立以來,在精神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控制復發率、住院率、再住院率及肇事肇禍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在將疑似病例、復發先兆癥狀、復發病例和有危險行為等級的病例等各類異常事件控制在早期萌芽階段,對疾病管理和社會安定帶來了巨大效應。在2010年世博期間公共衛生安全保障中,通過預警機制及時處置了各類預警和異常事件226件,其中滋事1件,易肇事肇禍11件,復發先兆預警處置85件,疑似預警處置34件,走失失蹤處理13件,拒絕患者恢復9件,空掛找回22件,其他個案處理49件,有效地確保了該地區無肇事肇禍事件發生。
目前,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預警模式是由社區信息員、社區責任醫生、精防醫生和區精神衛生專業防治機構人員組成的預警隊伍進行逐級報告、處置和反饋。筆者的調查表明,大多數的預警成員認為開展社區預警干預是合理可行的,但預警隊伍對精神衛生事件的報告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時,預警隊伍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和隊伍年齡、文化結構有待改進,這些也是我們在基層精神衛生防治工作中進行預警報告和處置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5]。
公共衛生應急預警是一門系統科學,包括指揮體系、監測體系、疾控體系、醫療應急體系[12],更是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建立健全精神疾病的監測、報告、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更加有助于盡早發現疾病、治療疾病和管理疾病。為做好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的預警工作,有效應對和防范精神衛生突發事件,特提出以下建議:完善和強化專業機構和隊伍建設,深入社區開展相關知識、技能培訓和應急演練;建立社區異常病例或事件報告機制,進行常態化管理;建立基于精神衛生??漆t院信息系統(HIS)的疾病自動采集和預警監測試點,加強復發預警監測;完善網絡直報預警信息平臺,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和完善精神衛生突發事件的監測與調查處置能力;為鞏固預警處置遠期效果,加強社區精神康復適宜技術的推廣應用。當然,預警機制的建立離不開政府財政的支持,同時要有健全的社區信息直報系統和指揮協調系統,才能對信息進行準確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評估,并及時作出正確反應。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年)[Z].2002.
[2] 張熙維,沈漁,李淑然,等.中國七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8,3(2):69-71.
[3] 張明園.我國精神衛生服務面臨的挑戰:世界精神衛生調查引發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26(4):329-330.
[4] 肖水源.我國精神衛生服務面臨的重要挑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12):844-847.
[5] 張國芳,張偉波,沈文龍,等.徐匯區精神疾病控制預警系統隊伍建設現狀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23):2808-2810.
[6] 何鳴.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實用手冊[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315-316.
[7] 項玉濤,李文詠,翁永振,等.“重返社區技能訓練”對精神分裂癥康復的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l6(10):707-710.
[8] 周建初,邱繼紅,汪波,等.精神分裂癥綜合治療效果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3):261-262.
[9] 衛生部.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2012年版)[Z].2012.
[10] 曹康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3.
[11] 曹廣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暴發后對我國公共衛生防病應急系統的反思[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3,24(6):591-594.
【關鍵詞】 外科圍手術期;術前;術后;預防
外科圍手術期病人因術中、術后以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或由于靜脈壁的直接損傷等原因易形成深靜脈血栓(DVT)。因此,對圍手術期病人有意識地進行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預防措施
1.1 環境 盡量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保持適宜的溫、濕度,以利于靜脈回流。
1.2 飲食和活動 多食新鮮蔬菜、瓜果,多食含纖維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適量活動,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逐日增加活動量。術前、術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補充液體,防止血液濃縮。
1.3 術前預防措施 入院后,詳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發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據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等資料,采用Wells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評估。術前對高危、中?;颊哌M行深靜脈血栓相關知識的宣教,指導患者術后臥床期間如何在床上活動及大小便等,教會家屬給患者做四肢的被動運動,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鍛煉。
1.4 術后預防措施 術后應進食低脂、低鹽、多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腹內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導致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病情許可情況下,術后24 h應督促病人在床上進行下肢的主動或被動活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術后指導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進血液回流。協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對于高危病人,應盡量減少下肢靜脈輸液,避免損傷靜脈;盡管外科手術后常規使用止血藥物,但應根據病情需要適量使用,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2 護理措施
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嚴密監測患肢皮膚溫度、顏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環、足部動脈搏動情況。注意有無下肢腫脹和脹痛,必要時每日測量雙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至少2次,患健側比較,若發現兩側下肢的周徑相差在0.7cm以上的應及時通知醫生。[2]
2.2 患肢的護理 患肢早期應抬高避免過度活動,切忌按摩擠壓腫脹的下肢,以免栓子脫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觀察肢體皮溫、色澤、水腫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抬高患肢20~30cm,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扎?;贾┭系K,局部壓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單的平整、清潔,及時更換已污染的床單,防止褥瘡。同時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引起組織缺血、缺氧、皮溫變冷、以肢端為重,皮膚可出現青紫花斑,應注意保暖??捎?0%硫酸鎂熱敷,溫度38℃~40℃,以緩解血管痙攣,有利于側支循環建立,起到減輕疼痛、促進炎癥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護理 肺栓塞是下肢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并發癥?;颊咄蝗怀霈F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恐懼感等癥狀時,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并給予支持性護理。如生命體征的監護,高流量氧氣吸入,建立靜脈通道等。同時安慰患者,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和翻身,避免劇烈咳嗽。
2.4 溶栓治療的護理 按醫囑應用溶栓和抗凝藥物,每天在固定時間服用抗凝藥。在此期間應嚴密觀察有無臨床出血傾向和出血發生。注意有無牙齦、皮膚、黏膜的自發出血。觀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顏色等,定期進行凝血時間檢測。
2.5 心理護理 患者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緊張、恐懼、憂郁或煩躁、易怒等情緒。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措施,主動真誠地與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關知識,介紹治療過程,耐心開展安慰,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療。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導
做好出院后藥物服用指導及注意事項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續應用抗凝藥對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義,但過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腦出血等危險,囑患者嚴格按醫囑劑量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
4 討論
深部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于外傷、手術后及長期臥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與靜脈壁粘附不緊,易于脫落阻塞肺動脈造成肺栓塞。因此,對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應積極治療,同時囑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壓升高,造成栓子脫落。對于手術后患者應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適當應用腸溶阿司匹林可以預防血栓形成。若出現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胸悶、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癥狀應考慮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確診,應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療。溶栓后安置股靜脈濾網可防止血栓再次脫落后造成肺栓塞。護理人員要有強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做到精心護理,密切觀察病情,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多種因素所致,認真評估患者發生DVT的風險率,嚴密觀察早期癥狀,并采取積極預防護理措施,可降低術后DVT的發生,縮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醫療費用。
參考文獻
[1]余富杰,蔣小娟。外科圍手術期病人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毒纸馐中g學雜志》> 2010年10月19卷5期
【關鍵詞】婦科腫瘤;深靜脈血栓;診治及預防
婦科腫瘤在進行手術之后,很容易有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產生,尤其是惡性腫瘤經手術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更高[1]。據調查,在進行過惡性腫瘤或其他婦科病的手術之后,DVT并發癥產生的概率大概在7%到45%之間。手術之后并發癥的產生容易引發肺栓塞而導致死亡。本院針對于DVT患者的臨床特點、診斷和治療的方法及預防措施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進行婦科腫瘤手術之后患有DVT的女性患者,其中患DVT的有12例,有DVT傾向的患者有16例?;糄VT組的患者年齡為38歲到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2歲;有9例患有惡性腫瘤,其中有4例患有子宮內膜癌,有3例患有卵巢癌,有1例患有葡萄胎,有4例是患有良性腫瘤。其主要臨床癥狀為:下肢出現疼痛、腫脹等現象;無動脈搏動;表皮溫度較低等。有DVT傾向組的患者年齡為31歲到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5歲;有16例患惡性腫瘤,其中有8例患子宮內膜癌,有7例患卵巢癌,只有1例患良性腫瘤;兩組患者都沒有患DVT的臨床癥狀。
1.2方法
1.2.1診斷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有臨床癥狀的DVT傾向患者,若有難以確診的患者可對其進行同位素Tc掃描或是利用靜脈管造影的方式來診斷[2]。診斷標準:B超顯示靜脈管腔內有實性低回聲現象;彩超顯示靜脈管腔內既沒有彩色的血流信號,也沒有頻譜信號;在對靜脈施加壓力以后管腔不會塌陷;血管里無血流,管腔內也沒有實體;靜脈血管造影:在阻塞的位置能看到充盈缺損的陰影,周圍有增生的側支循環的血管陰影。
1.2.2治療方法在對患者進行確認后可開始實施抗凝治療。利用4000IU的低分子肝素(LMWH)[3]進行抗凝治療,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每天進行2次,治療周期為1周,同時給予患者口服華法令,一天1次,1次的量為5mg,一個療程時間為3個月。治療期間要對患者出現凝血酶的原時間進行監測。
1.2.3預防并發癥方法在手術完成后的頭一天要用4000IU低分子肝素對患者進行抗凝治療,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每天進行1次,一個療程時間為7天。
1.2.4觀察指標患者的側下肢周徑、表皮溫度、色澤等進行觀察,采用多普勒定期對患者的血流變化進行觀察,看其是否有新血栓產生;在進行治療前和治療開始后的第7天以及治療后的第15天,要對患者的抗凝血因子Xa(抗-FXa)、APTT和凝血酶的原時間進行觀察。
1.2.5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17.0對方差及X2進行檢驗及分析。
2結果
2.1容易引發DVT并發癥產生的原因在進行腫瘤手術后有DVT并發癥產生的婦科疾病患者 其平均年齡是55.8歲,其中體重高于65kg患者的占有率為68.5%;引發并發癥產生的病因為盆腔惡性腫瘤患者的占有率為82.5%。由此可見,DVT并發癥容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年齡過高、體重超標及患者患有盆腔惡性腫瘤。
2.2對DVT進行診斷及治療用彩超對DVT進行診斷的患者有8例,其有95.6%的準確率。進行手術之后,有1例將栓子取出,進行抗凝治療的有20例,無患者產生新血栓及肺栓塞,臨床效果顯著,超聲顯示已建立側支循環,治療周期在2到3個月之間。
3討論
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在術后更易并發DVT。DVT的產生主要是在手術進行后,患者的活動量減少導致血流緩慢形成血栓,手術部位的靜脈血管管壁受到損傷,惡性腫瘤處的血液高度凝滯。DVT并發癥多表現為子宮內膜癌[4]。
觀察患者臨床表現是診斷DVT的主要方法,其臨床癥狀為:下肢出現疼痛、腫脹等現象。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是用于輔助診斷的最好方法,有需要的話還可利用造影及核素顯像等方式。若患者有血栓則前期要用彩超血流顯像進行篩選。
治療DVT的主要方式是采用抗凝治療,患者要臥床休息,并抬高病患部位。若患者有惡性腫瘤則在手術前后都要給予相應預防措施,尤其是針對肥胖的老年人,要加強其下肢的運動量,讓下肢靜脈的血液能盡快回流,為避免產生靜脈炎,不能給患者的下肢進行靜脈輸液。用于預防DVT并發癥產生的抗凝治療方式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高庚辰.探討防治婦科惡性腫瘤手術治療后并發靜脈血栓的相關方法[J].中國醫藥指南,2012(22).
[2]王守軍.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與治療(附33例報告)[J].山東醫藥,2009(1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4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543-02
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引領著當代護理發展的方向。根據衛生部要求,為了更好的規范臨床護理工作,為病人提供安全、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1],我院2009年12月認真組織學習了《常用臨床護理技術服務規范》[2],《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3],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際運行中也遇到不少問題,同時也找到了一些處理問題的對策,使精神科的優質護理模式卓有成效,得到了病人及家屬的贊同。現將做法報告如下:
1 問 題
1.1 護患交流溝通困難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按照護理程序首先是搜集病人資料,了解病人情況。而搜集資料的最主要方法是與病人交談。精神病人大部分無自知力或缺乏自知力,在這一特殊的群體中癥狀變化多端,有的整天喋喋不休、糾纏不清;有的受幻覺支配沖動、傷人、毀物,不愿與人接觸;有的沉默不語、情緒低落;還有的敵視工作人員。這樣就造成了溝通交流的困難,再加上精神科護理人員每天面對這樣的病人,重復這種工作,逐漸失去每天交流的信心,又造成新的溝通困難。
1.2 護士缺乏實施優質護理的知識和技能 在貫徹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護士理論知識跟不上實際需要是個問題。優質護理需要從人的心理、生理、社會、文化等方面來考慮病人的需要。要求護士具有多學科廣泛知識。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行為科學等基本理論知識。而我院多數護士系中專畢業,或社會招聘的剛畢業的護生。由于知識水平岑差不齊,再加上在職學習的機會少,影響知識的更新,不能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一些疾病的病理過程,有的工作還不十分到位。因此給優質護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1.3 護理人員數量少,達不到優質護理工作要求 精神科護士人員少工作量大是我們醫院存在多年的問題,實行優質護理服務以后更顯得人員緊張,抽不出專職責任護士,不能優質的完成各項服務工作。
1.4 優質護理服務品質檢查評定存在的問題 品質保證是指對精神病人服務水平的檢測。檢測實施護理過程中病人接受的服務質量,在監督檢查評價過程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人的滿意度調查、征求意見表等不能正確的反應護士的實際護理品質,存在實際問題。
2 對 策
2.1 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能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鼓勵護士與病人溝通時要有耐心,要考慮病人當時的情況。當病人憤怒時,要接受病人的憤怒,然后幫助病人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病人思維紊亂,不宜交流溝通時,我們換個時間或采取其他方式與病人交談。也可以通過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眼神流露等方式與病人進行交流,從關心愛護病人做起:幫助病人喂水喂飯、穿衣蓋被、協助料理個人衛生等方面。讓病人感覺我們在關心她,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讓病人向護理人員吐露心聲。
2.2 加強專業知識學習 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把提高在職護士的業務素質作為實行優質護理的重點任務之一。除推薦個別護士外出進修學習外,院內綜合科輪轉學習提高。護理部每月組織護理新知識的講座,在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堅持晨會提問,每天一個題目,督促護士業務學習,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除此之外,我們還采取床邊教學的方式來提高護理人員的理論水平。以做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方法作為學習內容,以達到學用結合的目的。另外,護理部不定期組織全院各科護士長對全院的護理工作進行檢查交流,以促使優質護理工作切實到位。
2.3 彈性排班,科學利用護理人員 根據病人數及病情輕重,合理安排護理人員的數量、班次。根據護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臨床經驗不同,對護士分層管理,使用與能力對應、分級對應,排班排出主班次班,包床管理病人,明確責任,每人既是責任護士又是輔助護士,兼上中午班、夜班。護士不管值什么班都要負責自己分管的病人,提出并及時解決病人出現的護理問題,完成護理病例的書寫。如果包床護士值夜班,白天來了病人安排在她的床位上或她分管的病人白天病情有變化時,有白班的主班護士負責處理或報告醫生處理。通過實踐,此種安排不但能堅持優質護理,還能使病房管理更有條理。
2.4 加強服務意識,提高滿意度 為了確保精神科的優質護理服務,除加強精神科護理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整體素質外,檢查工作中對病人詢問的滿意問題改為提問責任護士,讓護士敘述對自己分管的病人的病情、用藥、心理動態、行為表現、飲食睡眠等的了解程度,對照醫療病歷記錄、護理交班報告、輔助護士及護士長提供的病人情況,實地查看病人等方法評定護理品質,解決了精神科特殊性的問題。
3 小 結
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實踐過程中,雖然我們克服了一些困難,但還有很多問題未得到解決。護理模式轉變了,而與優質護理服務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沒有完善。如:護理人員的合理配置,良好的知識結構、職業道德教育、健全的質量考核機制、健全的支持系統,合理的收費標準,護士的合理報酬等等。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模式一定會得到深化。
參考文獻
[1] 邱瑞娟,張廣清,劉玉珍.開展優質服務提升護理品牌[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58.
中圖分類號:R473.6/R6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10-0031-02
Preventive value of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tube inser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scopic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calculi
CHU Weilin
(Hubei Province Zhongshan Hospital, Wuhan Hubei 430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value of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cation related to the tube insertion after the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PCNL)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calculi.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een cases with MPCNL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calculi were selected from Oct. 2010 to Oct. 2013 and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58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ith drainage tube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the 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cation about the tube insertion.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7~10 d)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one, however the proportion (13~15 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one. The incidence of the complication about the tube insertion was 1.7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10.34% in the control one (P
KEY WORDS renal calculi; nursing intervention; MPCNL; complication of the tube insertion
微創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后多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是人為建立的體內外通道,如護理不當,外界細菌可進入體內[1],而采取有效的護理,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我院對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患者進行引流管相關并發癥護理,效果滿意。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患者116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32例,年齡29~65歲,平均(45.27±2.57)歲,左腎結石16例,右腎結石14例,雙側結石19例,輸尿管上段結石9例。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33例,年齡27~65歲,平均(45.86±2.47)歲,左腎結石15例,右腎結石16例,雙側結石17例,輸尿管上段結石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引流管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引流管預見性護理干預:①腎造瘺管的護理。腎造瘺管的作用是觀察手術區的出血情況和壓迫止血,也是二期取石通道[2]。因此要妥善固定,防止脫出、受壓和扭曲,保持引流通暢。搬動患者時注意動作輕柔,防止擠壓腎臟造成出血;同時要加強引流管的保護,患者搬動時要有專人維護,防止引流管牽拉甚至拔出?;颊叻祷夭》亢?,注意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證通暢。注意將引流袋保持在低位水平,以免造成引流不暢。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色、質、量。定時擠壓引流管,以保持引流管通暢。如果造瘺管發生堵塞,可用生理鹽水沖洗引流管,沖洗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腎臟,引起出血。一旦發生出血,應夾閉腎造瘺管止血[3]。術后3 d復查腹部平片,如無殘余結石,可拔管。②導尿管護理。術后常規留置導尿管,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和家屬解釋留置導尿管的意義、注意事項等,以免患者對留置的導尿管不適應出現煩躁等不良情緒,影響術后恢復。若患者出現不適癥狀,應給予鎮靜藥物。注意保持導尿管通暢,定時護理尿道口,防止泌尿系感染。術后1~3 d可拔除導尿管。③雙J管護理。雙J管是手術中放置在腎臟、輸尿管、膀胱的一根內引流管,患者在改變或下床活動后有時會引起出血,一旦發生血尿,應給予止血藥并臥床。由于該引流管一般在術后1個月拔除[4],所以患者出院時應告知其注意事項、護理方法和拔管時間,患者要定時排尿,不要劇烈運動,防止雙J管移位或滑脫[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結果
觀察組術后住院7~10 d者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13~15 d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觀察組中,發生引流管并發癥1例,發生率為1.72%,為氣囊漏氣引起脫管。對照組中,發生引流管并發癥6例,發生率為10.34%,其中出血1例,感染2例,氣囊漏氣、患者改變、管道固定不牢引起脫管各1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3,P
討論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37-01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在壓力的影響下,人們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生活問題并最終發展成為精神疾病[1]。幫助人們擺脫精神疾病的困擾是社會各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為探討開放式病房患者的有效干預方法,展開本組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10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精神科開放式病房患者為觀察對象,均為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診,隨即平均分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如下:對照組50例患者,29例男性,21例女性,25例精神分裂癥,14例抑郁癥,11例狂躁?Y,平均年齡333±111歲,平均病程24±21年,文化程度不等;觀察組50例患者,26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精神分裂癥,13例抑郁癥,11例狂躁癥,平均年齡334±109歲,平均病程23±21年,文化程度不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征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
患者陪床家屬一般資料如下:59名男性,41名女性,平均年齡43±131歲,父母54例,配偶42例,親朋或好友4例,文化程度均在高中學歷及以上。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診斷標準。2)患者未出現嚴重的認知障礙,具備接受健康教育的基礎條件。3)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在知情通知書上簽字。
12方法對照組50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觀察組50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對患者陪床家屬展開同步健康教育,具體來說可分為3步實行:1)第一個階段,患者入院就診早期,需將精神疾病常識告知患者及其陪床家屬,使患者及其陪床家屬對精神病有個初步了解,包括早期癥狀、主要治療手段及注意事項等。2)第二個階段,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此階段穩定患者情緒,調控患者精神狀態是治療和護理的重點,因此此階段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以情緒調控方法、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常識為主。3)第三個階段,患者精神并癥狀基本消失,無需繼續住院治療,患者可辦理出院手續,因此此階段幫助患者恢復社會能力是關鍵,健康教育的重心應以社會能力的提高、角色功能的恢復為主。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及其陪床家屬展開同步健康教育的同時做好溝通和心理輔導工作,預防患者家屬病情的加重與患者陪床家屬心理壓力的積累,臨床中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這是精神并患者康復和重返社會的重要助力。
13評價標準主要從患者抑郁焦慮情緒和生活質量兩方面進行評價。抑郁焦慮情況評價采用自評量表進行自評,量表為我科自制,共計18個條目,每項1-4分,18-36分為輕度焦慮、抑郁,37-54分為重度焦慮、抑郁,55-64分為重度焦慮、抑郁;生活質量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認知能力、情緒狀態等四方面進行評價,百分制計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經x2檢驗,計數資料使用%表示,經t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抑郁焦慮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抑郁焦慮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價對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價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腹部手術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40-82歲,平均61歲,其中經腹直腸癌根治術18例,結腸癌根治術18例,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9例;并存糖尿病6例,高血壓8例、心臟病4例。
1.2 方法?、賹㈤g歇式充氣壓力系統(FLOWTRON EX-ECL)泵的電源插頭插入一個合適的插座中,這時不要將泵的開關打開。將壓力充氣管與泵連接,并確保在連插扣住處聽到一聲“咔嚓”。②將型號選擇好的壓力護套扣致于病人合適肢置,充氣囊致于病人的肢體下方。輕柔的將病人的肢體包裹,并安全扣好尼龍搭扣。③將與壓力泵相連的壓力管的另一端連接到壓力護套上,并確保在連接片聽到一聲“咔嚓”。證明護套和氣泵是連接緊密的。打開氣泵開關,綠色指示燈亮起,此時氣泵開始進行短暫的自檢運行。即氣泵和護套的充氣和放氣交換情況。④將壓力旋鈕調到5.33KPa(40mmHg),除非病人的主管病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這個要求是在氣囊膨脹所允許的壓力范圍內。⑤單側肢體使用只需連接氣泵上的其中一條壓力管,另外一條自由放置,這時需按下單側肢體使用按鈕,并確保指示燈閃爍。6.使用時間每日至少兩次,每次為60min,有條件可延長使用時間或連續使用。停用時關掉氣泵開關,將壓力充氣管從護套連接處分開即可。
2 護理
①向病人解釋該治療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取得配合。②安置患者于舒適。③應于術后6h內使用第一次,以增強預防效果。④按照正確的使用方法為患者進行治療。⑤治療期間應觀察壓力泵的使用情況:①當報警顯示LO時可能是護套軟管連接不良、護套漏氣、壓力低,要及時檢查軟管系統和護套,如有損壞更換護套即可。②當報警顯示HL按時可能是軟管打結,軟管沒有連接氣泵,單肢體使用沒有按下單肢體使用按鈕,及時檢查軟管扭曲打結處,將軟管與氣泵連接,關掉氣泵開關,重新啟動,假如是單肢使用,按下單肢體使用按鈕。③當報警顯示F時停止使用,立即報送維修。⑥要及時詢問患者使用時下肢的感覺,護套包裹是否過緊或過松。⑦停用時先關掉氣泵開關,將護套從病人下肢取下,將壓力充氣管從護套連接處分開,妥善放置。⑧取下護套后應檢查皮膚的一般情況。⑨一般使用為每日二次,每次60min,術后三天即可,同時應指導患者適當下床活動,如有特殊情況可適當延長使用時間。
3 結果
通過實施間歇式充氣壓力泵治療。本組45例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無一例發生D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