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50:32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金融交易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國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交易,如外匯交易、石油和銅等期貨交易,這標志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進程正在加快,中國已經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軌道。
近年來,國際市場上的石油、銅、鐵礦石等能源類和金屬類商品的價格變動激烈,“中國因素”被認為是國際金融市場變動的重要因素,而中國作為需求大國,也開始正面應對國際市場價格變動的困擾。
不過,無論是外匯交易、期貨交易,還是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都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和不同于現貨交易的規則。因此,低至場內交易員,高至政府監管者,只有在掌握和熟知金融交易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規則的前提下,才可能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金融市場作出及時準確的分析、判斷和決策,政府監管者也才能履行和保證及時高效的監督和管理。
中航油事件和國儲銅事件,是近兩年來中國企業參與國際金融市場交易中影響比較大的兩個案例,也是國際基金和投行關注較多的話題。 常常有中國的媒體或業內人士問我如何看待這兩個事件,由于我不了解其中的交易細節,所以無法指出其錯在何處;不過,因為我自己在國際金融市場有過數十年的從業經歷,從國際金融市場的通行規則看,我認為,中航油事件的關鍵因素是缺乏政府監管,因為盡管中航油是一家國有企業,但它遠在新加坡,從政府監管角度看,可以說是處于失控狀態。而避免更大損失的辦法也非常簡單:只需放出一個止損單子即可。因為對于金融交易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阻止損失的方法。
至于國儲銅事件,在國際基金界議論很多,我個人認為,事件的關鍵不在拋售20萬噸銅這一行為本身,而是導致這一行為的判斷。如果不了解國際市場和競爭對手,不能對市場做出準確分析,就無法避免做出錯誤判斷。
對于國際金融市場,中國政府正在采取更為主動和智慧的選擇。2005年,中國政府組織了一支龐大的官員團隊,前往歐美國家考察學習。
考察團來到英國時曾專門參觀了CMC公司,當時我對中國的金融監管者說:“你給我第一張經營執照,我來和你一起做,我來教你的企業怎么做;你也告訴我應該怎么做,我完全接受你的監管。”我們進入中國,就是想成為中國政府的合作伙伴。令我自豪的是,CMC已經于2005年1月成為中國銀監會批準建立代表處的第一家外資非銀行外匯交易商。
(一)更新教材內容。國際金融作為金融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需盡可能多的向學生傳授金融行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術。教材應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變化,保持其時代性,將金融行業實際需要的理論與實務較好的融合,配合金融市場上不斷發生的金融事件作為真實案例,做到理論與案例匹配,深入淺出,達到通俗易懂又有一定深度。由于教材的修訂需要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為了能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當下的金融市場現狀,并及時更新知識儲備,高校教師可以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隨時編寫校內輔助教材或講義,進一步提高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縮短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對接距離。
(二)改革教學模式。高等院校的辦學目標即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國際金融作為金融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程,要求除了必須的理論內容外,還要有較強實踐性。因此,教師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改進、創新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讓學生達到學與做的同步,實現畢業即能上崗,達到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夠勝任所學專業職業崗位的畢業生,在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準確分析金融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將面臨的職業崗位需要的國際金融知識,分析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理論和專業能力,即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根據實際的崗位需求來確定課程的教學模式。
(三)豐富教學方法。
1.實驗室模擬教學。由于國際金融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很高的課程,因此,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借助金融教學軟件模擬真實的金融交易環境,通過模擬交易系統使學生能將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場運作等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模擬系統中進行模擬交易等,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擬實踐中訓練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會實踐教學。除了模擬實踐教學,到社會單位中參加社會實踐也是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任課教師可積極的聯系一些與金融專業相關的單位,如證券公司、銀行、期貨交易所等,帶領學生到以上單位進行認識實踐,了解實際工作的具體業務流程、操作過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及工作單位的實際業務操作模式等。3.網絡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網絡教學手段,第一時間將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市場上發生的最新信息通過圖片、視頻、評論等方式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及時、全面的了解金融市場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學內容,又使學生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熱點問題的產生有了全面的認識。較好的提高學生認識問題能力、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國際金融課程對實踐性的高要求同時需要配備一支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這就要求各高校不斷的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盡可能建立一支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很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鑒于教師的實踐經驗欠缺,可分批次的將自有教師送到金融類的關系單位進行實踐,汲取實際的工作經驗,以便于在教學中更好的指導學生。另外,還可聘請銀行、期貨、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里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從業人員參與到教學中,可通過講座、實踐環節指導等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實際業務操作經驗。
二、結語
【關鍵詞】 國際金融 教學改革 國際貿易專業
《國際金融》是教育部確定的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是一門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應用理論學科。在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新形勢下,國際金融課程提供了認識和理解當今世界貨幣金融現象的一種重要工具,其研究的內容隨著國際金融實踐廣度和深度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更新,該課程的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而不斷改革,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本文從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三個方面探討了國際貿易專業《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
中國入世已進入了“后過渡期”,所面臨的對外貿易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積極探索融理論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培養、職業素質養成與創業素質訓練于一體的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而且要把這樣的人才培養體系貫穿于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中。國際貿易專業的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要達到以下目標:一是使學生系統了解國際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二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國際金融市場和政策動態、國際金融理論前沿以及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進程,從而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釋、論證那些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甚至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國際金融事件;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安排一定的國際金融實踐環節,增強學生的金融經濟意識和操作能力,理解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規則、政策。為此,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要隨著經濟形勢和培養目標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1、夯實理論基礎
國際金融是一門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應用理論學科,內容上既有宏觀理論,又有微觀實務。理論的講授和介紹是每一門學科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國際金融學也不例外。應當主要圍繞開放經濟下的國際資金流動問題,重點研究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國際儲備管理理論、匯率理論、國際資本流動理論、國際金融危機理論、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等,從而揭示一國經濟開放條件下的金融活動的規律。在對國際金融理論分析介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金融制度和政策,使得國際金融理論能更好地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以利于對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研究。
2、加大外匯交易實務和外匯風險管理的比重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需要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和技術,能熟練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今后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必須理論與技能并重,使學生在掌握國際金融基本理論框架的同時,加強對其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學生在企業涉外經營中國際金融實務和技巧方面的訓練,特別是在國際結算、國際融資、國際資本運營、外匯風險管理等方面強化指導,使國際金融的教學更好地與國際貿易學科的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為學生將來從事外貿進出口報價核算業務、外貿企業的風險防范及投融資安排等提供業務上的指導。
3、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補充新知識
國際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教科書的更新速度已很難跟上這些前沿問題演進的速度。需要我們專業教師密切關注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時補充新的理論和知識,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美國次貸危機已對貨幣金融危機理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國際金融教學內容形成沖擊。危機后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修正,新的案例要添加至教學內容之中。而且這場危機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經濟體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在教學中要吸取此次經濟危機的教訓,強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緊密性,客觀地分析評價那些遠遠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衍生工具。
二、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傳統的《國際金融》教學大都以課堂講授為主,老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導致大部分學生興趣不濃厚,知識掌握不牢固。教學手段是推動教學方法改進的有效途徑,應重視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如:課程講義全部制作成powerpoint幻燈片,進行多媒體教學;將教案、習題、案例資料制作成網頁,供學生登錄學習;鼓勵學生登錄國內外商業銀行網站或財經網站,查閱相關信息。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可以運用“四位一體”的理論教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模擬教學等多種方法和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四位一體”的理論教學法
所謂“四位一體”方法主要是針對國際金融理論的教學規范,通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教學具體闡述“四位一體”法的四個方面。一是講清楚理論的各種假定條件或約束條件,向學生闡明一價定律和兩國之間沒有貿易障礙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的假設條件,因此該理論與現實的經濟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理論的邏輯推導或數學推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根據一價定律推導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的數學表達式。三是分析理論所隱含的政策含義和啟示,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向學生說明一國貨幣購買力的大小與該國通貨膨脹率和物價的變動有關,二者呈負相關關系,購買力平價的匯率確定了兩國貨幣的均衡匯率,現行的市場實際匯率乃是以此均衡匯率為中心而上下波動的,因此,以購買力平價匯率為尺度去與現行實際匯率進行比較,便可發現后者偏離正常均衡匯率的程度,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四是運用理論來分析現實問題,通過對案例“巨無霸”指數的分析,進一步說明各國貨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匯率偏離的原因,增強學生對該理論的認識,使學生能融會貫通,運用該理論分析現實的匯率問題。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的最大優點是從歸納的角度而不是從演繹的角度展開學習,教師充當導演角色,通過有效控制討論過程,提示思考線索,提供分析方法;學生充當思考者、決策者的角色,在教師的引導下,身臨其位、身臨其境地分析并解決問題,做出決策。將國際金融的原理與當前國際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能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加深對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講解“外匯和匯率”一章時,可加入2006―2007年美元貶值的原因分析;在講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時,可加入中海油博弈海外市場和巴林銀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講解“外匯風險”時,可加入漢莎航空公司外匯風險管理的實例;在講解“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時,可加入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案例。好的國際金融案例必須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和時效性等特征,案例內容應包括題目、背景材料、具體內容、適當的提示分析、相關的思考題等方面。
3、課堂討論法
除了案例分析外,師生互動的課堂討論也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在教學活動中,選擇適當的討論選題成為課堂討論的關鍵。首先,選題應能充分運用《國際金融》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即應涉及國際收支、國際儲備、匯率、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制度等基本理論內容。其次,討論的選題要緊扣現實,將金融領域的新問題、新趨勢有機引入課堂,保持教學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學以致用。例如,在學完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及國際儲備后,就可以討論近年來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及特點及可供選擇的調節手段,并就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的管理及巨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全面、系統的了解。最后,選題要面廣、點多,能分割為多個部分,以便于學生劃分相應的專門學習小組,集中針對所分配的選題進行準備達到全面參與討論的良好效果。
4、模擬和實踐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開設外匯交易模擬、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擬及國際結算模擬等金融交易,提高學生對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認識和領悟能力,讓學生在現代化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國際金融業務的實戰氛圍,進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使其在走向工作崗位時,能夠很快適應環境,有效縮短理論與現實的距離。此外,有條件的學校應多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其形式可多元化,與銀行、證券公司、期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及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金融主管擔任兼職教師或開展講座;鼓勵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調研,了解當今金融環境和政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三、優化考核方式
對于突出實踐性的企業管理的教育而言,哈佛商學院無疑是全世界的典范,國際金融課程的考核也應借鑒哈佛商學院的成功經驗,優化考核方式,使學生通過考試能在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首先,在學業考核上應改變過去書面閉卷考試的單一考核方式,不僅依據試卷和論文來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通過課堂參與度來直接評價學生的學業,促使學生非常重視上課前的預習和課堂上的發言,以保證學生能力培養過程的扎實性,嚴防學習上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其次,實行嚴格的考勤制度,將學生的出勤情況與所得成績直接掛鉤,以充分體現出按時上課對于高等教育的嚴肅性,同時也是對學生時間觀念和綜合素質的鍛煉。再次,對學業成績實行強行分級的制度,按一定比例將學生成績劃為優良中差,一方面給學生以壓力,激勵學生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間接地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對待學生的成績考核,能夠拿出有說服力的評價標準,將教學工作搞得更加細化。這樣,避免一次考核定論的作法,既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體現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自我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由于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層出不窮,國際金融教學改革必將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作為一名授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該課程的特點,把具有新意的教學思想應用于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金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模式的探討[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9(6).
[2] 王愛儉:關于優化國際金融學科體系的思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1).
[3] 王偉:國際貿易專業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的探討[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12).
關鍵詞:氣候變暖 碳交易機制 輔助機制
現行的全球碳交易機制主要是指由“京都議定書”提出的三大靈活機制,即CDM、JI和ET。隨著國際環境局勢變化,現有的三大靈活機制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國際市場碳金融交易的需要。本文從現有碳交易機制的不足出發, 思考了今后國際碳金融交易機制的發展方向。
一、“京都議定書”的先天缺陷
(一)退出機制存在漏洞
“京都議定書”規定,締約方在議定書生效三年后,可以隨時發出書面通知退出該議定書。由于整個“京都議定書”關于減排的談判即為各國之間的政治博弈的結果,這種政治權衡的產物必將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不公平,此時若缺乏完善的退出機制,便不能很好地約束參與方的“隨意退出”行為。如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美國中途退出了該機制,這對于全球整體減排目標非常不利。
(二)減排標準的設置存在漏洞
一是總體標準偏低。希拉里·弗倫奇在《消失的邊界》中指出,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會在1990年水平上增加30%,而“京都議定書”規定議定書附件一范圍內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僅僅減少5%。二是對于各國分配的標準不科學。減排量的制定只是政治博弈和政治妥協的結果,與承諾的“共同但有區別”原則有所偏離,不利于調動各個國家的減排積極性。在后京都時代,相關指標的確定需要根據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這也是各國當局所面臨的一個挑戰。
(三)承諾期過于短暫
“京都議定書”的第一階段承諾期只有5年,如此短的時間不利于減排目標的實現。隨著減排工作的開展,各國的花費會不斷增加,但收益相對滯后,因為環境問題不是一個短期問題。但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承諾期只有短短的5年,則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減排積極性和影響減排進度。所以我們認為在后京都時代,當局應該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承諾期。
(四)發展中國家未能充分參與
發展中國家具有巨大的減排空間,但在“京都議定書”中唯一涉及到發展中國家的只有CDM項目,發展中國家不能有效參與對于整體目標實現是不利的。雖然在第一承諾期未將發展中國家列入締約方,但隨著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他們在下一個承諾期是否應該被列入締約方成為了當下熱門的話題。
二、CDM機制缺點分析
一是缺乏激勵機制。目前CDM所占市場交易份額較小,未能充分挖掘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潛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此處的激勵機制是雙向的,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二是缺乏國家層面的連接機制。溫室氣體減排是公共產品,根據公共產品理論和外部性理論可以知道,公共產品會造成外部不經濟,而CDM是基于市場設計的機制,其項目均發生在私人部門之間,因此很難實現效率最優。所以在CDM項目中我們需要有國家層面的連接機制,國家層面的技術轉移和科技研發更容易實現。
三是交易成本較大。與一般的投資項目相比,CDM項目會帶來一些額外的交易成本,這些交易成本主要發生在項目搜尋、發展基準線方法學并估計項目減排量、準備相關技術文件成本等許多方面。大額的交易成本使一些發展中國家不愿意承擔,如前所述,減排的收益具有滯后性和不確定性,而且發展中國家還面臨著國內經濟增長的壓力。
四是技術轉移和資金支持較被動。目前CDM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很難展開,其包含的技術轉移和資金支持均相對被動。當前CDM實行的是“事后支付”,但是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大規模的減排在前期需要發達國家的相關技術和資金能及時到達,否則很難開展規模減排。事實上當前的這種“事后支付”模式在經濟學上是缺乏效率的。
三、對于國際碳金融交易機制發展的思考
針對上述缺陷,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個輔助機制,根據其作用特點,命名為“捆綁機制”。
(一)項目層面的捆綁機制
1、捆綁相似的CDM項目,實現規模經濟
此處的“相似”包括項目性質相似、分布區域相近或同屬同一國家的較小項目。這樣除了降低單個項目的交易成本之外,還能調動部分貧困國家減排的積極性。因為這些較貧困的國家在按照原有機制開展項目時,其實現的規模較小,且高昂的交易費用會讓這些國家望而止步,但通過捆綁機制,這些國家可以和臨近的國家一起實現“捆綁”,從而實現以較小的成本實現減排效益,達到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2、項目由東道國主動發起
要求項目由東道國主動發起,并提供減排實施方案,附上所缺技術清單和資金預算,并由東道國邀請發達國家作為伙伴國。此處對于伙伴國的要求與原有的CDM有所不同。捆綁機制要求發達國家必須承諾做到共同減排,并能夠及時提供東道國事先提出的方案中所涉及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而不是采用形同虛設的“事后支付”。但是,這些發達國家在方案成型之前有權與東道國就項目所需技術或資金方面的問題進行交涉,同時發達國家之間也可以通過捆綁機制捆綁共同完成某一個項目,這樣可以實現不同國家的技術融合和解決短期內的資金困難,避免在發展中國家中產生“鎖入效應”。
(二)管理層面的捆綁機制
管理層面的捆綁機制是指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進行“捆綁”?!白陨隙隆笔侵赴l起點在國家,從宏觀的角度對減排路徑和成效進行評價;“自下而上”是指發起點在中觀層面的行業或者微觀層面的企業。目前IPCC及斯特恩出臺的報告都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經濟模型。事實上國家與企業的目的是不矛盾的,國家層面來看,國家設立碳排放交易制度,目的是為了能夠控制碳排放總量,絕不是為了靠賣出排放權而獲利;企業層面來看,企業希望國家能夠保障其正常的排放權利,同時也不愿在不確定性很強的排放權上投入大量資金,造成企業財務壓力和損失。就目前來看,現有的機制很難將這兩種方式有效結合。捆綁機制的工作機理如下:
首先,當“自上而下”機制失效時(如國際談判協商未果),捆綁機制的執行理事會啟動“自下而上”機制。此時這種通過市場之間的連接而成的“自下而上”機制就會作為一種補償機制,對“自上而下”機制進行補充,在保障減排目標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為進一步的國際協商爭取了時間。同時在特殊的情形下,這兩種機制可以同時啟動,此時就能夠促進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交流,從而使得市場更流動,經濟更效率。同時由于兩種方式相互補充,可以使得宏觀層面的政策把握更加準確,微觀層面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其次,捆綁機制的這種“捆綁效應”也能運用到CDM項目中。現有CDM項目的直接參與者是私人部門,缺少國家層面的連接機制,從而使得減排所需的公共設施和相關技術研發受到影響。通過“捆綁”,將“自上而下”機制和“自下而上”機制有效穿插其中,即從國家層面接觸CDM項目方案,政府有針對性的開放技術市場,東道國和發達國家從政府層面搭建減排的科技平臺,同時啟動“自下而上”機制,給予企業充分的發揮空間。較為理想的效果是,經過不斷嘗試、磨合和完善,能夠使得本國的碳交易機制比較開放,與國際碳交易市場充分接軌和相互促進。
四、小結
捆綁機制通過其特有的“捆綁效應”,很大程度上調動門檻外國家參與減排的積極性,并為其提供切實可行的減排路線,在CDM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擴大了潛在參與國的數量,故可認為捆綁機制本身也是一個激勵機制。本文認為捆綁機制在未來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一)與三大靈活機制更加互補
捆綁機制能夠通過管理層面作用于三個不同的靈活機制,但就其自身特點而言,它與CDM融合的會更好,且能夠在預期范圍內見到不錯的效果。本文認為捆綁機制在今后可以不斷完善,以能夠與JI、ET或者其他新生碳交易機制更加融合,使得捆綁機制更加的開放、靈活。
(二)促進搭建區域化碳交易市場
目前歐盟在碳交易市場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本文認為以“區域化碳市場”出現在國際視野中將是未來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趨勢。捆綁機制能夠將其特有的“捆綁效應”擴及到某一特定區域內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有利于這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化危為機,另一方面對于實現減排目標的實現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時這種“捆綁”國家的理念是與現有捆綁機制的目標和原理相吻合的。
參考文獻:
①樊綱.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②王燦,傅平,陳吉寧.清潔發展機制對溫室氣體的貢獻[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
③希拉里·弗倫奇.消失的邊界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教學內容
【Abstract】Based on the author?蒺s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article prob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undergraduates of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It starts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guidelines. Then, it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tents of the mainstream textbooks in China. Finally it deliberates on how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ould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nable students to familiarize the financial practic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flect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finance; teaching content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24-02
《國際金融》是應用型國際貿易本科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這門課包括國際金融理論和實務,內容廣泛,信息量大,專業性強。在《國際金融》的教學中,為達到“應用型”的培養目標,如何設計和取舍教學內容,是值得我們長期思考的問題。
一、《國際金融》教學的指導思路與目標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把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分為三種:研究型大學以理論創新為己任,培養的是“理論研究型”人才;高職院校的教學側重于實踐技能,培養目標是“實務技能型”人才;而教學型本科院校大都突出“應用型”特點,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目的是培養“理論應用型”人才?;谶@樣的分析,對于應用型國際貿易本科學生而言,《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總體指導思路應該有如下三點:
1.《國際金融》教學應有意識地體現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的關聯性。這是在教學中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從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來看,在經常項目占國際收支絕大比重的時候,國際收支幾乎等同于貿易收支,當時的國際金融還沒有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是從屬于國際貿易的一個內容。國際貿易需要有國際間的金融運作才能完成;反過來,國際金融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又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國際投資、國際投機、國際借貸規模的逐漸增加,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越來越有其獨立的規律性,國際金融也不再是國際貿易的附屬而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并與國際貿易一道,共同構成了國際經濟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一直要強調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聯系,以避免學生在學完了國際金融之后,還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國際金融,弄不清貿易和金融之間的密切關系。
2.《國際金融》教學應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又要避免純理論性。在教學實踐中,國際金融理論授課的分寸最不容易把握。研究型大學以理論研究為導向,可以把大量的課時用于對純理論的研討,高職院校以掌握實務為教學目的,國際金融的理論學習僅滿足夠用就行。應用型本科國際金融理論部分的教學應介于這兩者之間,理論的教學應該要求“扎實”,即理論的科學性準確、實在,但是不要求過深。具體來說,對于一些常用的國際金融理論,學生能夠掌握這個理論的假設前提、數理模型的經濟學含義,并能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政策就可以了。至于這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數理模型的詳細推導、構成學派等等,就適可而止。應該著重于這些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去。[1]
3.《國際金融》的實務教學要以透徹理解原理為基礎,以熟練掌握為目的。按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文件精神,在應用型本科的《國際金融》教學中,要特別突出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并結合實踐,靈活應用國際金融的專業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對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的金融實務,特別是金融衍生交易,教師要分析透徹,使學生首先能從原理上理解清楚,繼而就需要借助仿真系統進行大量的實訓,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至于衍生工具中的很多理論模型則可淺嘗即止。
按照上述教學指導思路,應用型國貿本科《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國際金融的基本理論,能獨立分析和解釋國際經濟中發生的現實問題;理解并熟悉常用的國際金融實務,能滿足國際貿易業務中報價核算、經營風險防范、投融資安排等業務的需要,為今后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現行《國際金融》教材教學內容評述
和歐美的教學方式不同,我國高校的教學內容往往是由所采用的教材限定的。國內目前影響較大且較為流行的《國際金融》教材主要有四種:一是姜波克編著的《國際金融新編》,二是陳雨露主編的《國際金融》,三是易綱、張磊合著的《國際金融》,四是劉舒年、溫曉芳主編的《國際金融》(第四版)。這些教材已多次再版或修訂,各具特色,是眾多國際金融教材中的精品。
姜波克的《國際金融新編》,確定了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和經濟可持續增長(長期)條件下的外部平衡,主要工作變量是匯率。內容包括國際儲備和中國的外匯儲備問題、中國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沖突的根源問題、次貸危機問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年來的新變化等問題。該教材的最新版又以中國國情為基礎、以核心變量匯率為工具,構建了中國內部均衡條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調節模型[2],是一部很不錯的金融理論教材。但由于理論過深又缺乏實務,顯然很不適合應用型國貿本科的國際金融教學。
陳雨露從應用經濟學視角出發、按照“本土化”要求編寫的《國際金融》,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兼顧理論與實務。但其中的“跨國公司財務管理”與國貿專業的《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管理》等課程中的許多內容有重復,加之理論部分也不夠簡明,以及課時數的約束,該書也不是應用型本科的理想教材,但不排除選用。
易綱、張磊合著的《國際金融》分為宏觀篇、微觀篇、市場篇和體制與政策篇。全書論述嚴謹、全面,并能結合中國的實踐。但學生需要具備比較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功底和較高的數學水平,且需要80個課時以上,因此也不適合應用型的教學。
劉舒年、溫曉芳主編的《國際金融》(第四版)以國際金融基本理論、基本業務、基本技能為主線,密切結合對外經貿實際,深入分析與貿易有關的外匯交易、外匯風險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國際融資等內容。[3] 理論簡明,實務全面,是國際商務師考試的指定教材。筆者認為,該教材最適合應用型本科教學。但由于課時的限制,以及每個學校會有不同的教學要求,使用時還應根據教學實際增減內容。
綜上所述,上好《國際金融》這門課程,首先寄望于有一本適合的教材。盡管國際金融的教材汗牛充棟,但適合于某一特定學校教學需求的教材可能不多。因此,鼓勵任課老師積極總結教學經驗,編寫出符合所在學校教學要求、體現其教學特色及地域經濟需求的教材,意義重大。
三、《國際金融》教學內容優化
應用型本科國際貿易專業的《國際金融》授課大都設計為40個課時左右。我校前幾年主要使用劉舒年和陳雨露的教材。通過幾年的教學積累,我們將應本國貿《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并編寫了教材,基本滿足了應用型本科國貿專業的教學需要。按照上述的教學指導思路,筆者將《國際金融》授課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設計如下:
1.外匯和匯率 在搞懂外匯、匯率、標價法這些入門概念后,要使學生充分理解影響匯率的主要幾個經濟因素以及匯率對經濟的影響這兩方面,這是國際金融分析的基本功,應緊扣金融和貿易的聯系來闡明匯率與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匯率理論一節主要講授購買力平價理論,特別是要講透利率平價理論,因為后面很多外匯交易的學習需要對利率平價理論有很好的理解。其他的匯率理論僅做一般性介紹。至于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分析是屬于介紹性的,可引導有興趣的學生深入鉆研。
2.國際收支 在上述章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國際收支的概念,理解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結構及其記賬方法。教學重心是要使學生能夠透徹理解國際收支、經常收支和匯率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關系。國際收支理論可以著重講授彈性論和吸收論,對于斯旺圖和蒙代爾的有效市場分類理論可作為知識性介紹。
3.傳統的外匯交易 這一章是衍生工具的基礎,也是整個國際金融實務的基礎。對于應用型國貿本科學生而言,筆者認為應該包括的內容有:即期交易、遠期交易、套匯、套利、掉期、擇期和不同幣種的報價換算。教學難點一是有買賣價的銀行匯率套算,二是結合利率平價理論講透套利的原理。
4.金融衍生工具 這一章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紤]到對外貿易的實際,衍生工具的內容選取了期貨、期權和互換三個內容。教學重點是要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習題講清楚這些衍生金融交易的“原理”。
5.外匯風險防范 這一章的教學要結合傳統交易和衍生工具的知識,重點是應收、應付外匯賬款的管理。其實就是如何運用上面兩章的知識來規避匯率風險。
6.國際金融市場 這一章安排了國際金融市場概述、國際貨幣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歐洲貨幣市場、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特點等內容。教學重點一是歐洲貨幣市場,二是當今國際金融市場的特點。
7.國際資本流動 內容有:國際資本流動的概述、發展、理論和債務危機。著重講述當今國際資本流動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債務危機,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理論可做一般性介紹。
8.國際貿易融資 根據外貿公司常用的融資方法,該章設計的內容有:出口信貸、項目融資、出口保理、福費廷和結構性貿易融資。教學重點是要使學生理解每一種融資方式的運作原理和流程,各當事人的權利和責任。
9.國際儲備 內容有:國際儲備的概述、構成、管理和我國國際儲備的現狀。重點是結合國際收支一章的內容,分析我國國際儲備的現狀,以進一步鞏固國際收支的有關理論。
10.國際貨幣體系 這一章設計了五個小節,即:國際貨幣體系概述、國際金本位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協定和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與發展。重點一是講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特點(雙掛鉤、特里芬難題)及其崩潰的原因,二是當代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
11.國際金融機構 主要介紹IMF、世界銀行和區域性國際金融組織。重點放在IMF、世界銀行和亞行的性質、使命和貸款特點。
12.區域金融合作 考慮到筆者所在學校地處中國――東盟自貿區前沿,故專門設計了這一章。內容有區域金融合作概述、最適度通貨區理論、歐盟貨幣一體化的實踐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金融合作。除了介紹最適度通貨區理論外,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歐盟、特別是東盟區域金融合作的相關問題。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國際金融》的教學重點內容是“外匯和匯率”、“國際收支”、“傳統的外匯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外匯風險防范”和“國際貿易融資”六個章節。在課時的約束下,其他章節的教學,教師可以事先指出學習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學閱讀、案例討論、課堂點評等方法達到教學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除了優化教學內容、把握好教學重點外,教學目標的實現還必須重視教師的授課水平、教學手段、實驗室、課程建設等因素。
參考文獻:
[1]潘懋元. 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 高教探索,2010(1).
碳交易的市場機制是以國際條件下,低碳經濟市場的構建為基本框架的。以此為契機,歐洲聯盟于2005年開啟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即碳交易排放體系。其基本內容為排放數額由政府設置并在所管制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受管制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發展的需要,對配額進行買賣。而對受管制企業超出的排放額進行處罰。以此為框架,歐盟的碳交易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歐盟低碳交易機制所述的市場結構構架上規定碳交易市場可以以配額進行交易,也可以以項目進行交易。前者由政府或者管理者規定排放配額,并在參與者之間進行限量交易。后者則是根據低于基準減排水平的企業與配額限制企業之間的交易,配額限制企業可以購買低于減排水平的企業配額來調整其面臨的約束。這種碳交易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把碳排放權以價格形式表現出來,并加以量化,有利于對碳排放的管理和降低碳交易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
碳交易市場的相關利益體。政府根據政策的配額,企業自身發展需要,企業之間就配額進行的交易,以及對碳交易進行的期權購買的投資者等等都是其參與者。政府根據受管制企業發展規定排放權以及配額,受管制企業受自身條件調整并對排放權進行交易,相關中介機構對排放權進行預期,并對排放權進行期權,擔保等金融活動。
碳交易的金融工具。隨著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主要以排放權的遠期以及期權交易為工具,并且排放權的交易是低碳經濟的基礎交易。隨著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排放權的關注,碳交易的衍生產品日漸產生,主要包括排放權的交付保證、擔保、套利交易等。
二、國際金融條件下碳交易市場的起源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金融的聯系日益緊密,促使人們對環境的日漸重視,使得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來避免企業行為對外不經濟作用的產生。國際金融聯系的緊密性使碳交易的參與國較多,并制定了相應的指標:到21世紀中期,全世界溫室氣體減排50%的目標,以此為框架,后者對前者進行了細節的補充和說明,世界各國規定了具體的減排目標和實施細則,根據各國情況,歐盟消減8%,美國降低5.2%,日本和加拿大分別降低6%。國際金融的發展為世界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的基礎條件,各國的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排放權,發展的程度于這種排放權緊密相關,同時,排放權的限制成為成本的約束。金融市場提供的各種金融交易工具促進著這種資源的有效配置,進而促進著碳交易的發展。
三、碳交易在世界各國的發展
隨著碳交易國際發展的深入,碳交易國際金融機制的健全,各國在碳交易產品金融工具的開發上不斷拓展,碳交易的量逐漸上升,同時人們對環境期望的提高,碳交易價格也呈上升趨勢。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形勢不同,碳交易水平也不同。
最為有名的是芝加哥的氣候交易所(CCX),其是京都議定書協議之外的全球首家自愿減排的碳交易市場平臺。加入CCX的企業,每年自愿限制其氣體排放額度,這對于環境的維護,公司知名度的提高都有著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對我們人類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做出了貢獻。參與CCX的企業主要來自航空、交通、電力等高排放企業,他們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對溫室氣體排放的降低,并做出接受當地法律和政府的監督措施。
新南威爾士溫室氣體減排交易體系主要是政府對電力公司和相關部門進行的定額排放規定,并隨后加入了京都議定書協議,政府為實現降低減排的目標,制定了減排的具體措施和長遠計劃,并通過法律條約進行約束和監督。政府于2008年成立了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以方便排放權的配額交易,通過這些措施,澳大利亞政府逐漸提高了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威信,為以后的加入碳交易國際化邁進了一步。
我國經濟的發展消耗的資源較多。據資料統計,我國每年消耗31%的煤炭資源、8%的石油、10%的電力資源,而生產的GDP僅僅占了世界的4%左右。我國是經濟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要解決我國面臨的許多問題,而我國又是資源消耗性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任重道遠。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技術上我們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減排技術來降低我國資源消耗時的碳排放,同時,2008年,我國成立第一家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北京環境交易所。這為我國碳交易發展提供了市場平臺,碳排放配額可以在該交易所公開出售,通過對碳交易的價格公開機制,規范了碳交易的市場機制,方便與國際碳交易機制接軌,引進國外先進的排放技術,并以此來衡量各企業的發展權利和發展成本,督促企業在環境保護中所起的社會責任。
四、國際碳交易的前景
經濟逐步復蘇后,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超過85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出席了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本次會議旨在以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節能環保以及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為主題的全球性的會議。這次會議具有深遠的意義。
由于排放權與長期的發展權結合在一起,因此碳交易在未來的發展中道路是曲折的。根據IPCC的計算,2010年地球可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8000億噸,以此為依據世界人均排放為0.8億噸,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種對發展的約束。從長期來看,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會提高,碳交易相關的金融產品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又是經濟和人口大國,經濟發展任務艱巨,社會問題眾多,而對溫室氣體減排,我國承諾延緩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關鍵詞:碳金融市場;京都議定書;國際碳金融市場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6-005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15
一、引言
碳金融市場是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金融活動和交易的總稱,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絕對地位而得名。這一市場既包括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包括那些開發可產生額外排放權(各種減排單位)的項目的交易,以及與排放權相關的各種衍生產品交易。該市場的產生主要受溫室氣體減排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的推動。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以來,該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交易規模逐年成倍增長。大量資本的介入在推動碳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對環保和氣候控制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各國的發展程度和水平不一,21世紀以來,圍繞溫室氣體排放權數量和交易的問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和諧聲音,為國際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
二、碳金融市場的源起
碳金融交易產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1992年6月,150多個國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設定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目標。1997年有關國家通過《京都協議書》成為具體的實施綱領。規定至2012年,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和加拿大削減6%。
《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機制,即聯合履約、國際排放貿易和清潔發展交易機制。這三種市場機制使溫室氣體減排量成為可以交易的無形商品,為碳金融的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其還規定了三種補充性的市場機制來降低各國實現減排目標的成本,即聯合實施機制、國際排放權交易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交易的清潔發展機制。根據聯合實施機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錄一名單中的國家之間可以交易和轉讓減排單位;國際排放權交易則是附錄一國家之間針對配額排放單位的交易;清潔發展機制則涉及附錄一國家和非附錄一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易,發達國家可以向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投資或直接購買方式來獲得核證減排單位。
三、國際碳金融交易的市場體系
《京都議定書》頒布之后,一些國家、企業、以及國際組織為其最終實施開始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其中包括加拿大的氣體排放計劃、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交易所、英國排放交易體系、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等,這些交易體系的建立推動了國際碳金融市場最初的發展。2005年1月,歐盟正式啟動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該體系由歐盟成員國和政府設置并分配排放配額。此外,歐盟還允許受管制的企業通過使用核證減排單位來達到管制要求。盡管美國仍未加入《京都議定書》,但一些州政府已經開始采取行動,并聯合建立起了限額交易機制。2008年,由美國東北部和中大西洋組成的地區間溫室氣體動議開始投入運行,并制定了相應的減排目標。所有這些都推動了國際碳金融市場體系的迅速發展。
(一)市場結構
碳金融市場可以分為基于配額的市場和基于項目的市場?;谂漕~的市場原理為限量――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總的排放配額,并在參與者之間進行分配,參與者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配額的買賣。基于項目的市場原理為基準――交易,在這類交易下,低于基準排放水平的項目或碳吸收項目在經過認證后可獲得減排單位,受排放配額限制的國家或企業可以通過購買這種減排單位來調整其所面臨的排放約束,這類交易主要涉及到具體項目的開發。這兩類市場為排放權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以此為基礎,相關的原生產品(碳排放權)和衍生產品交易也隨著發展起來。
基于配額的市場具有排放權價值發現的基礎功能。配額交易市場決定著碳排放權的價值,配額多少以及懲罰力度的大小影響著碳排放權價值的高低。配額交易創造了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當這種交易價格高于各種減排單位的價格時,配額交易市場的參與者就會愿意在二級市場上購入已發行的減排單位來進行套利或滿足監管需要。這種差價越大,投資者的收益空間越大,對各種減排單位的需求量也會增加,從而會進一步促進新技術項目的開發和應用。
(二)市場參與者
國際碳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分為供給者、最終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類,涉及到受排放約束的企業和國家、減排項目的開發者、咨詢機構以及金融機構。
項目開發者與供給者進行減排項目的開發,各種投資基金尋求機會,或購買某個項目的原始排放單位,或直接投資某個具體項目。而技術開發或轉讓者專門從事減排技術的研究,向項目開發商提供可達到減排目標的技術。排放權的最終使用者是那些面臨排放約束的企業或國家,他們根據需要購買排放權配額或減排單位,以確保達到監管要求,避免遭到處罰。最終使用者對減排單位的需求推動了項目交易市場的發展。中介機構具體負責項目申報,對項目實際排放情況進行定期核實。已發放的減排單位可以進入二級市場上交易。金融機構通過運用結構性工具為項目融資,或對沖項目所涉及的風險。監管者負責制定減排單位的認證標準和程序,并對所申報的項目審核。在二級市場里,商業銀行、資產管理者、保險公司扮演者重要角色,如促進市場流動性的提高,提供結構性產品來滿足最終使用者的風險管理要求,通過對遠期減排單位提供擔保(信用增級)來降低最終使用者可能面臨的風險等等。
(三)交易工具
目前,碳排放權中的原生交易產品以及與排放權相關的遠期、期權等衍生產品是最主要的交易工具。
1.排放權產品。排放權是原生交易產品,或叫基礎交易產品,主要從事遠期和期權交易。這些產品在減排量上是相同的,都以二氧化碳當量為度量溫室效應的基本單位。
2.衍生產品。這主要包括:應收碳排放權的貨幣化、碳排放權交付保證、套利交易工具、保險/擔保、與碳排放權掛鉤的債券。應收碳排放權的貨幣化,其原始交易屬于遠期交易,回報來源于其項目成功后所獲減排單位的轉讓。為提高流動性,有些減排項目協議允許投資者將未來可能獲得的減排單位進行證券化。碳排放權交付保證是指在原始交易中,由于項目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投資人和貸款人面臨風險。因此,一些金融機構為項目的最終交付提供了擔保,從而降低了投資人的風險。不同的碳金融交易市場的交易工具不同,因此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差價[1]。這種差價及其變化會產生一定的套利空間,因此利用市場差價進行套利的空間加大,套利期權工具等隨之產生。項目交易中存在很多風險,因此需要保險機構或擔保機構的介入,進行必要的風險分散,有針對性地向項目投資人提供擔保。與碳排放權掛鉤的債券是指在碳金融交易中,投資銀行發行與減排單位掛鉤的結構性投資產品,其支付規模隨減排單位的價格波動而變化。
四、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
作為新興的金融市場,碳金融交易市場在近幾年發展迅猛。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5年國際碳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00億美元左右,至2008年已達到1260億美元,4年時間里增長10倍左右,其中基于配額的交易規模遠大于基于項目的交易金額。2008年基于配額的市場交易額為920億美元,大約占全部碳金融交易總額的74%,基于項目的成交額為72億美元。此外,遠期和期貨交易的二級交易市場也發展迅速,2008年該市場的交易金額為260億美元,是2007年的5倍,占全部碳交易總額的21%。
(一)基于配額的市場
2008年《京都議定書》進入實施期,碳金融市場主要涉及國家間的碳排放交易開始正式投入運行,全年成交額為2.1億美元;另一個以政府管制為基礎的配額交易機制也在2008年開始運行,全年成交金額為2.4億美元。此外,由參與者志愿成立的配額交易機制(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新南威爾士交易所)的交易額分別為3.09億和1.83億美元[2]。在所有基于配額的市場中,歐洲交易排放體系占絕對地位。2008年該體系交易總量為919億美元,占配額交易市場比重達到99%,大約占全球交易總量比重73%左右[3]。但從成交量上看,其是目前最重要的碳金融市場,其價格和成交量是國際碳金融交易的重要指標。
(二)基于項目的市場
原始CDM市場交易的對象為Primary CERs,截至2008年其交易額為65億美元,占全部基于項目交易的90%,發生于發達國家之間的JI項目交易金額為2.9億美元,此外,自愿市場的項目交易金額為3.97億美元[4]。從供需結構上看,歐洲是主要的需求方,這主要是與歐盟的嚴格配額管理有關,在2008年的成交額中,歐洲購買者所占據的市場份額超過了80%,其中90%是由私人部門購買。在原始的CDM市場的賣方,中國占絕對的比重。在2002至2008年間,中國占所有簽約CDM交易額的66%,而在2008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占到了84%,遠遠超過其它發展中國家。
五、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上看,盡管近年來碳金融交易市場的交易金額增長迅速,但目前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這給其未來的發展帶來一些不確定性。
(一)市場分割
目前國際碳交易絕對多數集中于國家或區域內部(如歐盟),統一的國際市場尚未形成。從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場多種多樣,既有場外交易機制,也有眾多的交易所;既有由政府管制產生的市場,還有參加者志愿形成的市場。這些市場大都以國家和地區為基礎發展起來,而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相關制度安排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排放配額的制定及分配方式、受管制的行業的規定、是否接受減排單位、如何認定減排單位經及交易機制等等,導致不同市場之間難以進行直接的跨市場交易,形成了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高度分割的現狀。
(二)政策風險
1.國際公約的延續性問題產生了市場未來發展的最大不確定性。《京都議定書》在2008年正式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國際碳金融市場高度分割的現狀,但《京都議定書》的實施期僅涵蓋2008―2012年,各國對其有關規定仍存有廣泛爭議。目前所制定的各項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會延續還尚示可知,這種不確定性對形成統一的國際碳金融市場產生了最大的不利影響。
2.減排認證的相關政策風險可能阻礙市場的發展。在原始減排單位的交易中,交付風險(即減排項目無法獲得預期的核證減排單位)是最主要的風險。而在所有導致交付風險的因素中,政策風險是最突出的因素。由于核證減排單位的發放需要由專門的監管部門按既定的標準和程序來進行認證,因此即使該項目獲得了成功,其能否通過認證而獲得預期的核證減排單位仍具有不確定性。從過去的經歷來看,由于技術發展的不穩定,以及政策意圖的變化,有關認定標準和程序一直都處于變化中,而且由于項目交易通常要涉及到兩個以上的國家,除需要符合認證要求外,還需要滿足項目東道國的政策和法律限制,這就使得政策風險變得更加突出。
(三)交易成本巨大
在目前的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尤其是基于項目的市場中,較高的交易成本也對市場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其中也包括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基于項目涉及到跨國的項目的報批和技術認證問題。為此,監管部門要求指定運營機構負責項目的注冊和實際排放量的核實,所涉及的費用較為高昂。此外,由于目前缺乏對中介機構(即DOE)的監管,有些中介機構在材料準備和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甚至提供虛假信息,這無形中加大了市場交易成本,不利于項目市場的發展。
六、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研究
總體上看,國際共識的形成以及國際合作的強化將有助于掃清國際碳金融市場發展的障礙,對其進一步快速發展以及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在國際合作的層面上,由于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可能會存在分岐。比如是否需要對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進行限制?如何確定各國的排放目標?如何設定統一的監管制度?諸如此類問題在短期內很難得出結果,國家間的爭執在所難免。盡管如此,這些分岐的存在并不足以改變全球合作的趨勢,國際碳金融交易或許將很快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作為一個對管制高度依賴的市場,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存在諸多的缺陷,在根本上源于國際合作的不充分,各國在減排目標、監管體系以及市場建設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市場分割、政策風險、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產生。因此,要掃清未來發展的障礙,各國統一認識和加強合作是最為重要的問題。種種跡象表明情況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從對減排問題的態度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漸趨于一致。在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后,許多重要的工業國家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并未簽字通過該項合約。不過在隨后的幾年里,這些國家的態度發生了重要的轉變。2007年12月,澳大利亞簽定了《京都議定書》。在美國,盡管布什政府拒絕簽署該協議,但一些州政府在2008年志愿聯合建立了氣體排放體系,嘗試碳金融交易市場的發展。美國總統奧巴馬積極支持減排,并推動了有關的立法進程,對國際碳金融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在歐州,歐盟繼續延續積極減排的態度。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的安排中,歐盟繼續逐步加大減排力度,承諾至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20%,并將減排限制擴大到更多的行業。
我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締約方,中國政府已鄭重向全世界宣布:至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大約達到15%;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我國在提出上述目標的同時,還提出要把綠色發展作為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體系和學習碳排放計算方法是落實控制目標要求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初昌雄,周亞娟.碳金融:低碳經濟時代的金融創新[J].金融與經濟,2010(2).
[2]McKinsey & Company.Pathway to a Low-Carbon Economy[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