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50:30
序論:在您撰寫簡述財務會計的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字:收益概念;增值;增值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開始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到底是誰的?針對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觀點認為股東作為企業的投資者是企業的最終所有者,所以企業應該是股東的,企業的價值體現在股東價值最大化;這種觀點在資本勞動雇傭經濟時代是毫無疑問的,資本家投資購買設備、雇傭工人,資本的投入者是企業的所有者,企業是權益資本投入者的企業。這種觀點在財務會計理論中體現為業論(ProprietaryTheory),該理論在傳統的財務會計實務中是居于主導地位。在業論下,收入表示為所有者權益的增加;費用則表示為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復式記賬體系中,它可以直接增記或減記資本或者所有者權益賬戶。連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也認為"在企業,權益是業益"①。第二種觀點認為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股東價值的最大化上,還應該包括關鍵相關利益者的利益,比如說國家、職工和其它外部相關利益者。在財務會計理論中體現為企業論(EnterpriseTheory)。企業權論是Suojanen在1954年的《會計評論》(AccountingReview)中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企業是一個主要為諸多權益持有者的利益而從經營管理活動的社會機構(SocialInstitution),企業必須考慮到企業自身的經營活動對各相關全體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②。與該理論緊密相連的收益概念就是增值概念(Value-addedIncome)。
增值也稱"增加價值"或"附加價值",就是把智力和技術結合起來,開發一定的資源,創造出產成品或勞務,從而在價值上獲得的增益③。增值的多少我們稱為"增值額"。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增值額:對一個產品來講,它的增值額等于其流轉的各個環節的增值總額,增值稅的計稅原理就是對每個環節的增值額進行征稅;從一個企業的角度來看,增值額就是銷售收入減去為取得收入的外購物資價值后的余額,也就是產品價值中V+m的部分或者是產品價值扣減C以后的部分,它可以全面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成果。
(一)增值額和利潤的區別
增值額和利潤兩個既不相同又有聯系的收益概念。按照傳統的核算辦法,利潤是根據以下步驟得出的(如式(1)、(2)所示)。(圖略)
利潤是從業主的角度出發,將上繳國家的稅利以及職工工資、債權人利息都作為費用進行扣除,利潤的多少代表了業主的權益。而按照增值額的定義,增值額是根據以下步驟得出的:
此處的增值額為增值凈額,它考慮了折舊的因素,但是折舊有人為因素影響。因此有時候人們會采用增值毛額,也就是不扣除折舊的增值額。
微觀主體以它自己的經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一般為銷售收入)減去進行經濟活動而購買貨品和取得勞務所發生的對外支出后在價值上的增益,而生產經營的進行是依賴于諸如資本(包括自有資本和債務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對增值的分配中體現了按照要素來源分配的原則,將增值額分配為利息、股利、勞動者收入等。在分配過程中,諸如利息、流轉稅都是固定金額的,屬于剛性分配,而上繳國家的所得稅、職工工資則可以與增值額形成比例掛鉤,所以為彈性分配。職工、債權人、股東和政府機構都是企業增值的受益者,在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從企業中獲得各種形式的報酬:職工獲得工資;債權人獲得利息;股東獲得股利;政府獲得稅金等,也就是說這些都是增值額的分配去向。如式(4)所示。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利潤中則把職工工資作為成本項目扣除,利潤最大化強調的是業主的收益最大,這是從業主的角度來考慮的。而增值額中不但包含了所有者的利潤還包含了職工的工資,國家作為所有者和社會管理者而征收的各種稅項以及債權人的利息等,因此涵蓋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是對利潤范疇的擴大。
(二)增值概念的提出時代背景
早期增值概念的提出是為了緩解勞資矛盾,而將勞動者與所有者置于同一層次進行分配,也便于對勞動者按照增值額的多少進行績效評估。但更深一步來看,主要是由于社會生產的發展,現在企業價值增值的源泉不僅僅是財務資本,企業越來越依賴于財務報表以外的非財務因素,比如企業的商譽、各種專利技術,人力資本是企業價值增值的重要資源。因此從企業角度來講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需要諸如投資者、債權人、職工進入企業。在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高度發達,要素在市場具有高度流動性,并且對投入和產出關系極為敏感,總是試圖尋找最佳的回報率。不同的人進入企業都有著各自的目的,股東是為了投資資本的最大增值,工人是希望獲得工資及福利最大,債權人希望獲取利息、租金,國家是為了獲取稅收而希望企業營業收入及稅前利潤最大,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矛盾。由此產生了"個人利益本位論"為基礎的"企業契約論",很好地解釋了企業中的利益關系。企業契約論認為,債權人、股東、經理人員、職工之間都簽有契約,契約規定了企業活動創造的經濟利益的瓜分,而不僅僅認為企業只是業主的企業。由契約產生的分配關系所提及的經濟利益就是增值額。
(三)增值會計的原理
增值會計以增值額為核算對象,反映增值額在股東、債權人、職工和政府之間進行分配,以編制和分析增值表為主要內容,不僅適用于盈利企業還適用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非盈利性單位。英國于1975年的《公司報告》中增加了增值表,建議各個公司采用。繼英國之后,諸如荷蘭、西德、丹麥、法國、意大利、挪威、瑞士、瑞典、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許多國家也開始編制該表,有的還向社會公布該表。據統計,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上述國家中規模較大的公司主動把增值表加入基本財務報表體系的已經由三分之一,一些歐美和日本團體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增值會計準則體系和報告體系。增值表是站在股東、債權人、政府、職工等相關利益集團的共同立場上,反映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所以增值表是一種財務報告,更是企業和社會責任報告。
增值表基本格式同資產負債表一樣分為賬戶式和報告式,但是內容都主要包括增值額的形成和增值額的分配兩大部分。增值表的左側表示的是增值額的來源,主要是銷售收入進行扣除后的余額、投資凈收益以及營業外凈收入。右側表示的是增值額的分配,分為剛性分配和彈性分配。增值表編制的依據是企業論,同投資者一樣債權人、職工向企業投入生產要素如資本(債務資本)、土地、勞動因而相應的要從企業獲得回報,它們的利益是以企業的形式來進行維系的,它們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在獲取回報時有利息、租金、工資等方式的不同。如下表所示(賬戶式):
增值額的形成金額增值額的分配金額
銷售收入剛性分配:
減:以銷售產品耗用外購材料及勞務債權人所得(利息)
減:管理及銷售耗用外購材料及勞務政府所得(流轉稅)
增值毛額…………
減:折舊彈性分配
增值凈額國家所得(所得稅)
加:投資收益職工所得(工資、福利)
營業外凈收入投資者所的(股利)
企業所得(留存收益)…………
增值額合計增值額分配合計
(四)增值表在我國的推廣意義:
1、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特別是職工的勞動積極性,解決我國長期以來企業內部管理中的一個難題
從利潤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對國家、職工、企業的利益的分配界限有多處混淆,比如企業流轉稅是利潤計算的一個負項因素,而所得稅是對利潤的分配。而職工工資也是構成利潤的減項,二職工集體福利又是對利潤的分配。因此各種關系交叉,使得利益分配關系混亂。如果能夠將利益確認為增值額,那么各方利益的分配就有了一個統一的目標,各方將朝著統一的方向努力,即實現增值額的最大化。
我國長期以來企業內部管理方面一直存在著職工勞動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這主要是職工的主人翁地位與他們的現實收入不相匹配引起的。增值額的分配中將職工視為一個分配方向,也就是使將職工視為平等的合作者,可以消除職工對企業的敵視。將職工的業績評價以及勞動報酬與企業增值額之間確定一個比例關系,將企業的發展總體目標內化為職工的個人目標,可以促使職工努力工作提高勞動積極性。
2、增值額可作為的增值稅的計稅依據。
為了克服產品稅重復課稅的問題我國引進并成功的推行了增值稅制度,促進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分工與協作并為財政收入開辟了廣闊的稅源。但是在增值稅的征收過程中由于采用發票扣稅法產生一些問題,如虛開、偽造增值稅發票進行進項稅的抵扣,為征收和稽查工作帶來極大不便。
產品的價值=C+V+M,C中包含了流動資產的價值和固定資產轉移的價值(折舊)。經典的理論增值額是包含了固定資產轉移的價值以及V和M的部分,按照理論增值額計稅應該是最為標準的增值稅④。然而各國增值稅的計稅分別確立了自己的法定增值額,與理論增值額不同。我國目前的增值稅類型屬于生產型,法定增值額中包括了固定資產投資以及V+M的部分,在擴大再生產的年度,法定增值額是大于理論增值額的,包括固定資產的增值額的課稅,不利于有效帶動和利用民間投資。而增值表中的增值毛額與理論增值額基本一致,可以嘗試將增值表中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計征企業增值稅。有點主要有兩點,首先增值額的指標口徑跟符合理論增值額,其次直接按照增值表數據計稅代替原來的發票扣稅法,這樣不但可以簡化計算還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發票傳遞鏈條中空隙進行偷稅、漏稅、騙稅。
我國增值稅的改革方向是將目前的生產型改革為消費型,消費型增值稅的法定增值額是V+M的部分,在數量上小于經濟理論增值額,它與增值表中的增值凈額相當。雖然折舊扣除有人為因素,但是也只能影響年度之間的增值額計算,從長期來看增值凈額總額時不變的。因此即使改革為消費型增值稅仍然可以采用增值表來計稅??傊?,按照增值表計算增值稅具有符合增值額的經濟含義,體現簡便計稅而且有效防止不法行為的優點。
3、增值額不但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而且還可以為國民經濟核算奠定基礎傳統的利潤概念作為一個收益概念已經顯露出它的局限性了,它涵蓋的收益面過于狹窄,在反映企業對社會貢獻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像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比單純的所有者的收益更為重要,所以企業的經營成果不僅僅包括所有者收益。只有增值額才能全面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成果,因為增值額體現包括股東在內的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使企業不再只是股東的企業而是一個社會機構,增值額的多少體現了對社會的貢獻。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的社會增值總額就是國民生產總值。我國過去采用MPS(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國民經濟核算系統,指標是社會總產值,但它包括了中間產品的價值,隨著中間產品的不斷流轉,它的價值重復計算。而現在我國采用的是SNA(A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核算體系,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它與社會總產值的區別在于剔除了中間產品的價值并且納入了勞動價值,因此該指標應該是凈增值的概念在宏觀經濟中的運用。而宏觀經濟凈增值應該是各個企業增加值的總和,因此可以用每個企業的增值額進行匯總即可得出國民生產總值??梢哉f企業的增值表是進行宏觀經濟核算基本單位。
與利潤相比,"增值"概念只是一個新生事物嶄露頭角,對它的研究可以在更寬更廣的領域進行。它不僅僅是一個收益指標,它的產生反映了一種分配的觀念改革,特別是對勞動者分配的一種改革,它將勞動者置于與所有者相同的地位,反映了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FASB,SFAC,No.3Highlights
[2]湯云為、錢逢勝.會計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P387
關鍵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IASB ;FASB
一、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產生
隨著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各國制定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之間的存在著重大的差異,而編制、評估會計準則的基礎就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因此,這樣的差異直接影響到會計準則之間的可比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跨國經濟交流。那么,各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到底有多大的差異呢?我們通過幾個國家制定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進行闡述。
(一)各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簡述
1.美國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1976年,美國FASB提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在《概念框架研究計劃的范圍與影響》中列為專業術語。FASB將概念框架描述為相互關聯的目標與相關概念共同構成的邏輯一致的一種體系,通過這一體系,可以將財務會計的性質、局限性及作用進行規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包括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報表要素及其確認和計量等。
2. IASB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1989年4月,經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批準,IASB在當年7月《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IASB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主要內容包括財務報表的目標、構成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確認、計量、資本和資本保全概念、決定財務報表信息有用性的質量特征。該框架認為,財務報表可以運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如現行成本和歷史成本等。
3.英國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1995年,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的征求意見稿中全面系統地描述了英國財務會計的概念。為了可以最大化地發揮財務信息的有用性,應當由其內容的相關性及可靠性、表達的可比性來進行規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包括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報表要素及其確認和計量。同時定義了報表的7項要素,即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損失、利得、派給業主款及業主投資。
4.澳大利亞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1987年,澳大利亞會計研究基金會相繼公布了多份征求意見稿之后,最終確定了一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公告??蚣苷J為,財務報告使用者在編制和評價稀有資源配置決策時所提供的有用的信息是財務報告的目標。該框架與其他國家框架描述的主要不同為,報告主體是其首先考慮的,而不是財務報告的目標。
(二)IASB與FASB開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緣由
1. 現有概念框架提出時間較早,已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
從各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了解來看,大多數提出的時間都比較早,基本為20年前所提出和制定的,其制定的依據及目的均按照當時的財務相關研究成果和準則編制者的基本思想進行。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有制定依據和目的都已經發生了改變。IASB與FASB認為,現有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已經不能適應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需要進行重新的審視和修訂,以適應現今市場發展步伐。
2. 基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重要性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很重要的,是指引制定會計準則的依據。21世紀初發生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舞弊案例,促使FASB和IASB一致認同將會計準則的制定模式進行調整是必然的,即將以規則導向制定會計準則的模式向以原則導向制定會計準則的模式轉變。
3. 會計國際化趨勢明顯
經濟全球化提示我們需要對會計語言進行規范和統一,因此,會計的國際化也逐步產生。IASB的改組成功,進一步確定了會計國際化的方向。會計準則走向全球統一的必然結果和歸宿是標準化,而建立標準化的全球會計準則的基礎就是能夠被廣泛認知和接受的概念框架。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的發展過程及成果
(一)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啟動
從2002年IASB和FASB聯合啟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開始,逐漸意識到,如果想真正意義上實現會計準則上的趨同,必須先要完成概念框架的一致。因此,IASB和FASB將聯合制定概念框架的必要性以及該項目應能達到的目標作為重點進行了研究,并在2004年4月開始進行聯合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討論工作,并于10月,正式將其納入到趨同項目。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初期發展及成果展示
2004年10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正式列入IASB和FASB聯合研究項目,其主要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完整且內在一致的通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此框架是IASB和FASB達成以原則為基礎建立準則的目的必要條件,也是發展未來準則的必要條件,可以引導財務報告向信貸、投資及類似決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按照既定的目標,IASB和FASB通過分析,將建立聯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內部初步討論階段、向外界初步討論稿階段、向外界征求意見稿階段和最終定稿階段。同時還根據主題分為了八個大項,即目標與質量特征、會計要素和確認、計量、報告主體、列報與披露、框架的目的和在GAAP中的層次和地位、在非營利組織中的應用、其它問題。
2010年9月,初步完成“目標與質量特征”的研究工作,正式了成果,即《財務報告的目標和決策有用的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特征》,這也是整個項目定稿最早的文件。對于“要素和確認”項目的研究工作,是在2008年7月29日完成的,在聯合會議上,提出了資產和負債具體定義的暫時性結論。2008年11月,IASB提出了要素的廣義分類方法,主要分為以流量為主導和以價值為主導兩類要素。
2007年11月,通過會議對“計量”的討論,最終將“歷史投入價值、歷史脫手價值、現時投入價值、經修正的歷史價值、現時脫手價值、現時均衡價值、未來投入價值、使用價值、未來脫手價值”作為備選計量基礎。
2010年2月,關于“報告主體”的研究成果以“報告主體征求意見稿”的形式。2008年10月,關于“列報與披露”的研究工作結束,并了《關于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觀點》。
由于種種原因,該項目在2010年后期暫停,直至2012年,但前期概念框架所提出觀點,對于實際操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在IASB和FASB聯合概念框架項目暫停兩年后,IASB在2012年重新啟動了該項目,但由IASB獨立進行,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探討,在2013年7月,正式《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復核》,主要將前期研究尚未涵蓋的主題進行重點關注和研究。
2014年1月,FASB重新啟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項目,并將已完成“披露框架”的成果計入。2014年3月,FASB 在“披露”討論稿的基礎上再次了“財務報表附注征求意見稿”,此文稿中,重點對報表附注披露的邊界和目的進行了討論,披露報表附注的最終目的是“細化和解釋報表提供的文字和數字信息”,邊界受到“相關性”、“成本”的制約。
(三)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最新發展及成果展示
2015年11月,IASB新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基本完成,IASB期望在2016年完成概念框架最終稿。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會計目標、會計主體、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債務與生效合同、會計計量、財務報表要素、損益表要素。
1.關于會計目標
IASB在第一章節中對一般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財務報告的目標、有用性、局限性,報告主體的權益、經濟資源的信息及變動。
2.會計主體
IASB在第三章節中對財務報告主體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報告主體的含義、財務報表的合并方法、決策人、信息使用人、投資者所必需的其他類型的財務報表。
3.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IASB在第二章節中對有用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了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特征及其成本約束。
4.債務與生效合同
IASB在第四章節中對債務與生效合同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債務和履約合同在某一期間內可完成的相關確認標準,交易價格的計量標準,以及限制合同虧損數額的評估范圍,虧損合同的認定等。
5. 會計計量
IASB在第六章節中對會計計量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明確的計量定義、計量與報告目標和質量特征間的關系;以歷史成本、現值、公允價值為基礎,以及計量基礎的合理選擇。
6. 財務報表要素
IASB在第五章節中對財務報表要素進行了描述,主要內容涵蓋要素定義、資本保全、現金流量要素、所有者權益要素、財務報表要素、所有者權益變動等定義,而其中財務報表要素確認的內容包括確認定義、與成本約束、確認與相關性、后果及方法。
7. 損益表要素
IASB在第七章節中對損益表要素進行了描述,主要內容涵蓋損益與其他綜合收益、、收益和費用等,在“其他綜合收益”項列入支出和收入以外的損失和利潤,權益的定義及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區分等。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是一項意義深刻且重大的工程,可以為各國未來編制會計準則提供科學指導的工程,但整個概念框架構建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國學者進行專業的理論討論,這項工程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我們也應該關注并積極參與到構建過程中去,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提出必要的建議,為后續我國相關概念框架的構建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任永平,蔡宇欣,李偉. 試評IASB、FASB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趨同性[J].論壇,2016(19).
[2] 葛家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較與綜評[J].會計研究,2004(6).
[3] 任永平,王琴.論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J].會計之友,2013(3).
[4] 汪祥耀,史開瑕.從CI 到 OCI及分類列報:IASB 與 FASB財務業績報告規范的改革進展與最新成果述評[J].財經論叢,2013(6).
[5] 汪祥耀,唐瀅瀅.IASB討論稿 “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復核” 述評--概念框架最新進展[J].財會通訊,2013(12).
一般來說,會計信息產生的基本程序是確認、記錄、計量以及報告等。較早的財務活動,一般僅有記錄環節,社會經濟的發展,順應企業需要,演化至后期以實賬戶為余額的資產平衡表。財務會計中的確認一般是為財務報表的生成而做基礎準備。財務會計的披露是在財務報表之外,用附加信息對內容進行表述,其信息可以是財務環節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例如企業決斷、形象代言、公司理念等。
2財務會計中確認概念的概述
2.1財務會計中確認的必要財務會計確認包括會計記錄確認和編制會計報表確認。在財務會計信息系統中,確認(Recognition)是項目是否列入某財務報表的第一道關口,只有對財務會計信息進行正確的確認,才有科學有效的記錄和報告,也能給企業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1953年8月,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把會計定義為“一種藝術”,把具有財務特點的交易進行歸納、分類和匯總,讓其成為有意義的形態,同時用貨幣進行表示。在美國AICPA所屬APB的第4號公告中提到,財務會計的基本要素———資產、負債、權益和費用。財務會計的基本收益———經濟資源、經濟義務和剩余權益及其變動。另外還提出,現代企業財務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基礎是權責發生制會計。值得我國關注的是FASB在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中明確說明,確認是將事項做出記錄并列入財務報表的過程,這是一個比較長甚至無限循環的過程,是企業財務會計發展的必然階段。
2.2財務會計中確認的方式在企業的運行經營中,由于會計政策、經濟政策、管理制度以及環境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影響現在和將來的預測,這種預期行為存在一定的階段性,使財務會計出現了以下四種確認。(1)預期確認。在財務會計信息系統中,可以根據經濟管理方案、環境條件和會計政策,對所有可能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評判認定,比如會計科目類型、會計科目設計、預期資產負債等。(2)初始確認。在預期確認后,對發生的經濟業務的對象性能和關系進行一定的處理,以保證財務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包括借記現金、貸記銀行存款或者借記銀行存款和投入貨幣資金等。(3)再次確認。在經濟業務和預期的情況不符合,發生新的變化和要求時,對已經執行的確認進行再次處理,再次確認,確保財務會計記錄和編制的報表更正式可靠。如資產的重新評估。(4)輸出信息確認。對記錄數據轉化為會計報表指標的認定,稱為輸出信息確認。會計的重要性,在信息轉化輸出時,一定要對其內容進行再三的確認,進一步確保信息的準確性。由于財務會計的重要性,在第5號文件中也提出了較為完整的確認定義。
3財務會計中披露概念的分析
3.1財務會計信息披露的范圍財務會計披露是企業對外相關信息的一個環節,披露其發展走向、財務狀況、企業運行、經營體系等方面的信息。進行披露的財務會計人員通過對報表的附注,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濟信息進行表述。披露和確認是不同的概念,披露的數據范圍較廣,不只是會計的工作報表與記錄,披露的來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企業的決斷、新聞事件、董事會議、人動、經濟契約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財務會計的信息披露工作也不斷的進化演變,呈現多種形態。
3.2財務會計披露工作的多元化(1)空間范圍。財務會計的披露范圍是十分開闊的,首先是企業內部的環境信息,如企業運轉情況、企業發展腳步。其次是外部環境的信息,如市場的變動和改革、行業體系和相關政策等。在空間范圍上,財務會計披露信息體現出了廣闊性。(2)時間范圍。在財務會計進行披露工作時,既可以進行過去歷史信息檔案的表述,也可以預測未來的發展腳步及進程,在時間范圍上,有前有后,跨越性、自由性較大。(3)披露形式。既有定量信息,又有定性信息。形式多樣化,不受過分拘束,有利于披露工作的大力展開。(4)計量方式。既有貨幣計量信息,又有非貨幣計量信息。(5)管制角度。既有強制性信息,又有自愿性信息。財務會計披露信息在內容上有廣泛性,形式多樣。
3.3財務會計披露工作的重要性綜上所述,財務會計信息披露是一個不能小覷的環節,它對企業的治理和良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優劣程度和是否合理、真實都關系到企業運轉的成敗。一個企業的信息披露工作,能夠影響到信息閱讀者的思想和對企業文化的印象,同時,還會影響到公司管理層面對公司的決策和管理。信息披露不只是幾張紙,幾個字的組成,它集合了信息內容、表述形式、披露對象以及披露的傳播媒介等,組成了一個多元化的體系,其中任何的一個因素發生改變都會帶來對企業的影響。
3.4資源披露的弊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自發進行信息披露,但筆者認為披露不應該是過分自由的,在鼓勵的基礎上要有起到限制作用的規定,雖然這種自發形式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宣傳企業優秀的經營理念和模式,提高了企業的透明度,增加了企業的信息含量,促進企業良性發展。但因為信息披露環節的影響力,有些企業營造虛假的內容或是散播錯誤信息,進行違法欺詐行為,所以對于自愿披露,我們應該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監督,綜合考量企業的信用評價、業界聲譽、財務業績等,避免利用信息披露的平臺進行違法行為,影響公眾。信息披露可以通過以下條件進行篩選。①在過去5年都處于盈利狀態,或其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率高,口碑較好。②在信用評級中長期屬于A級。③在同行業中有較好的聲譽,有一定的群眾認可度,例如老字號、傳統產物、在各級地區屬于500強之列。④在會計上從來沒有作假,財務上從未有欺詐的前科。
4深刻理解財務會計中確認和披露的概念,貫徹到實際工作中
目前,我國的財務會計行業整體素質還不是很高,工作中存在許多的弊端和不足。當下,我們應該重視信息確認和信息披露工作,要求財務會計人員嚴格遵守規定,并積極學習新的知識層面,為財務會計帶來更好的發展前景,同時,加強對信息確認和信息披露的執行力,保證財務會計部門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5結論
[關鍵詞]管理會計;財務會計;區別;相互關系
1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概念
1.1管理會計的概念
管理會計又稱作“內部會計”,管理會計是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在科學管理理念基礎上,將管理理念和會計進行融合統一,通過對企業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存儲和利用等,為企業管理層提供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信息,幫助企業管理層對企業經營情況做出預測[1]。管理會計是企業內部經濟管理體系在財務控制和決策方面的主要構成部分,管理會計的基本職能包括評價、計劃、控制、確保資源有效利用和財務數據分析報告,企業管理層通過發揮這五項職能,為管理層進行管理和決策提供重要信息,幫助企業管理層更好的掌握各項經營動態信息,幫助企業管理層對經營規劃、經營決策和控制措施做出合理調整,從而實現企業規模的擴大,內部管理的優化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1.2財務會計的概念
財務會計又稱作“外部報告會計”,主要以報表的形式定期向企業外部與企業經濟有利害關系的投資方、債權方、債務方、稅務部門和政府部門等提供企業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等企業財務管理信息,以會計準則為依據,以貨幣形式,利用復式記賬原理[2],采用相應的數據處理程序與會計方法,對企業已經產生的經營活動予以會計計量、會計確認和會計報告,并最終形成會計報表,為用戶提供相關的財務信息,為會計信息用戶進行決策提供幫助,在開展財務會計工作時,必須嚴格按照會計準則中相關規定進行財務信息編制,會計信息的形式必須規范,所呈現的財務信息必須保證信息使用者能夠理解,通過財務會計工作所呈現的財務信息必須真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
2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區別
2.1職能不同
管理會計主要發揮對內管理職能,主要是為企業內部職能部門提供相關數據和信息,目的在于監控企業的經營效率,指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財務會計提供財務信息的對象不僅包括內部職能部門,也包括與企業經營經濟狀況有利害關系的外部對象,其職能不側重于企業職能部門對數據分析和管理,而主要反映企業的整體經營效益和財務狀況,
2.2工作方法不同
管理會計工作方法比較靈活,不僅以現代數據方法處理信息,也以貨幣計量形成數據,并且形成的內部報告和核算表格不再局限于固定形式,財務會計則必須遵循嚴格的工作流程與方法,并嚴格按照會計循環和計算方法監督的原則,計算內容則以貨幣為主。
2.3遵循準則不同
管理會計屬于企業內部活動,不受任何會計制度和準則的約束,凡是有利于企業提升效益和改進管理的方法都能作為管理會計的工作準則,財務會計則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必須嚴格遵照會計準則、會計法規和國家法律。
3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相互關系
3.1會計系統一致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是組成會計系統有機整體的兩個分支,兩者聯系緊密,財務會計通過記錄和整理已經發生的經濟事件進行核算和監督,隨著經濟結構不斷復雜,單一計量方式導致財務會計無法全面適應企業財務管理需要,管理會計能很好適應這種情況,管理會計能夠滿足企業管理層與各部門之間的各種需要,在決策規劃和選擇方面使得會計信息的全面性和針對性更強,所以,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是會計體系發展的共同產物,兩者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約。
3.2最終目標一致
管理會計主要向企業內部人員提供企業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信息,并對原信息進行進一步分析,目的在于使企業管理層和各部門共同參與到企業的方案和決策制定中,通過對方案和決策的規劃和控制,保證企業的經營效益最大化。財務會計主要向企業外部人員提供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等信息,目的在于反映企業的經營實力、資金實力和獲利能力等,吸引企業外部人員進行決策,從而促進企業經營效益提升。
3.3基礎信息來源一致
財務會計在對每一筆經營活動進行填制憑證、登記賬簿和編制報表等一系列會計程序時,都必須嚴格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連續不斷的進行確認、計量、核算和報告。而管理會計則是在財務會計的基礎之上,通過對這些財務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后編制出相應的報表,為企業內部管理層和各部門提供相應的經營和財務信息,所以,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原始資料基本相同,都是企業發生的各種經營活動。
4結語
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是會計系統的兩大分支,兩者既有聯系也有不同,在不斷完善兩者的同時關注兩者的相互關系和區別對企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只有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和重視人才培養,才能滿足不同群體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才能促進企業經營模式的完善,使得企業向著健康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數據;財務會計;現代企業管理
1大數據的簡述
早在十年前美國政府就對于大數據進行了相關研發計劃,這類計劃主要目標是從海量數據之中,獲取相關有用的信息,從而解決政府所需要關注的一系列問題,從那一時刻起,大數據就進入了人們生活,也對社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數據就是用來記錄一些事物的,大數據也是從海量數據中所提取出的概念,隨著現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其數據中心也將大數據進行了重新定義,將其歸為一項新的框架與技術,這種框架和技術可以在不同的結構之中,找尋更加具有效率和價值的東西。一般而言,大數據有著一下幾個特點。第一是其數據規模非常的龐大;第二是處理的速度很快,而且需要時間也越來越短,這樣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第三是數據的類型多種多樣;第四是數據價值密度變低了,但是商業價值卻增長了,這也就是目前大數據真正的價值。
2財務會計在企業中的作用
財務會計一個最為基本的工作就是貨幣計量,其主要是以貨幣計量作為基礎,在一個經營時間之內,制作財務報表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最為有用的信息。一直以來,財務會計都是我國企業管理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財務會計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明顯,其不僅需要進行對外工作,往往還需要進行企業內部的管理,因此可以說現在財務會計是融合原先管理會計的一部分職能,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財務會計需要按照相關會計準則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要求進行工作,基本工作是向企業管理層提供客觀且真實的財務信息,方便管理層能夠及時、準確的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以便及時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活動進行調整,從而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目前企業內部的活動有很多,在實際工作之中沒有固定周期,也不需要特定報告,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與管理者的需求,進行及時工作調整,其目的主要是幫助監控企業在生產中的效率,并且為管理者提供投資參考,這類型會計人員工作時間與模式都是很靈活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相關的處理過程可能需要大量計算機技術進行處理,因此其受到大數據影響是最大的。
3大數據時代對財務會計的挑戰
隨著現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于財務會計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大數據時代所產生了很多數據都是半結構化的,還有一些非結構化的數據,企業財務會計需要對于這些數據進行大量的分析與加工,讓其能夠產生更多有用的信息,為企業在社會提高自身競爭力。這種情況之下,財務會計如果還只是進行貨幣計量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對于這些數據進行充分利用與衡量,對海量信息進行有效解讀與理解,讓其能夠更好更準確的反映出企業的經營狀況,這才是目前貨幣計量工作最重要的部分。
另外,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財務報告這種形式也變得越來越寬泛,傳統的一些結構化數據并不一定能夠幫助決策者做出最為有效的決定,同時這也不是決策者做決定的唯一信息來源,企業領導層進行決策的時候,會從更多信息之中分析最為有用的信息。而且財務會計報告基本都是在經營周期結束后才進行制作,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再加上大數據的影響,以及現代企業對未來需求數據進行分析的需求,傳統財務報告信息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企業的需求了。
眾所周知的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企業中會計的主要工作職能是從基礎工作中所劃分出來的。會計人員需要對于所有經濟事項進行記錄、確認與報告,將所有經營情況都客觀的呈現在賬目上面。目前互聯網技術與云計算都已經十分成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財務人員主要作用將變成從這些信息之中找出有價值信息,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核算。這也直接改變了傳統會計人員的基本職能,使得會計人員變得更有價值。
4大數據時代的財務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就是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多樣化、更有效的信息。會計原先是以貨幣計量進行數據處理的,然而這種處理方式會忽視掉很多半結構化或者是非結構化的數據,使得財務報告的信息不夠全面。而會計原先職能就是為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出現了信息缺失或者無法提供管理者所需的決策依據,那么財務會計的工作質量也將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了其工作本身應有的意義。只有利用一切有用信息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衡量,使有價值的信息被提取出來,為公司的經營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才能更好的發揮企業生產力、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及極大的提高企業管理的效率。
其次是增加了企業管理的決策視角。會計原先的作用是反映企業過去的交易和事項,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對于未來的預測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決定性因素。這就要求大數據環境下的財務會計需要有一定前瞻性,不僅要對現有數據進行評估,確保數據安全性的同時,還需要挖掘一些實時更新的數據,善于發現企業的優勢和劣勢,預測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中的機會和威脅,并且將數據編織成新的財務文件,提供給企業的管理層。因此,會計對于各種有用數據都要及時分析,將企業所要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進行有效評估,并且有針對性的提出預防策略,從而財務會計的角度為管理層制定新的企業管理制度提供依據。
第三,高效的企業管理要求財務會計的角色有所轉化。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企業的財務會計職能擺脫了傳統的記賬、報表分析等財務核算的工作角色,而是需要將工作延伸到企業各個方面,包括人力資源、采購、生產、銷售、研發等等。在大數據時代,財務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是要了解公司運營的各個環節,而不只是局限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和監督工作,并搜集所有與企業有關的數據,對其進行加工與分析。這些數據也包括跟傳統財務核算無關的信息,但確是目前企業管理和企業發展最需要的方面,從而為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和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和信息。
最后,大數據時代的會計信息是考核企業管理效率和企業戰略實施情況的重要標準。一個企業的管理是多方面的,如對運營資本的管理、對員工的管理、對生產經營的管理、對企業文化的管理等等,這需要企業各部門協作,特別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領導,才能最終實現企業的經營目的和戰略目標。企業的管理者有義務和責任去嚴格執行其自身的任務和公司的決策,履行其管理責任,以確保公司戰略計劃的有效實施。而對于這些方面的考核,大數據時代的財務會計信息就能有效的、多方面的反映出來,各個方面經濟責任的落實情況也可以一目了然。換而言之,大數據時代的財務信息不僅可以促進企業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企業戰略目標的有效實施,其最終也是檢驗企業管理效率和企業戰略實施情況的重要標準。
總之,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選擇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整合數據的能力必須不斷增強。面對新形勢,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必須及時進行創新才能為企業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據,以便確保企業管理的效率以及企業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婧璇.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財會學習,2017(09):97+99.
[2]劉月凡.大數據時代下會計信息化風險及防范[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34):241-242.
[關鍵詞] 公允價值;確認;財務會計目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06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10- 0011- 02
1 公允價值概述
公允價值這一理念在1953年美國的研究報告中初次提起,其發展與研究歷程經歷了較長的時間,但至今對公允價值下個較為完整的概念仍很困難。2006年,我國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 基本準則”中對公允價值做出了如下界定:“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負債清償的金額。在公平交易中,交易雙方應當是持續經營企業,不打算或不需要進行清算、重大縮減經營規模、或在不利條件下仍進行交易?!?/p>
從上述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的本質就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場基礎上,將市場信息作為基礎的評價,在評價負債或其他的資產中,市場始終處于關鍵性的地位,占據著主導性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公平交易市場就是交易在充分的自愿基礎上進行的,強迫交易等現象是公平交易市場所不能允許的,是嚴重違背公平交易市場本質的。
2 公允價值的確認條件
在交易實際當中,公允價值的確定是一個較為模糊且較難確定的。公允價值受到社會大眾所共同接受的價值,是被廣泛的社會大眾所認可的,但在市場交易實際當中,被人們廣泛認可的價值如何進行確定是一個有著較大疑問的課題。公允價值的確定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為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價格直觀表現出來的,而很多的資產是沒有市場,是很難通過價值的途徑進行體現的。
資產具有公允價值這是其客觀存在的,那么就應從會計的角度進行多種維度的確認與界定,使其確定得更加科學、客觀,這就決定了公允價值的確定標準是多種多樣的,這也更加能夠適合實際情況。
2.1 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確認
固定資產是指為資本生產起基礎性作用的機器、房屋、設備等資產,是企業進行資產生產的固定性資產,是不能進行直接的市場交易的,其主要作用是為生產提供服務或產品而實現其價值。固定資產不參與在市場交易的對象,不能當作資產進行直接的交換,因此,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就不能按照交換價格進行評價,而應按照使用價值進行確認,這樣才更加科學。
2.2 無形資產公允價值的確認
企業不僅有著形式上的外在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作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公允價值的確認同樣占據重要的地位。企業的無形資產包括很多方面,如企業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企業外購的無形資產等等,這些無形資產構成了企業存在價值的重要方面,其公允價值的確認應符合幾個條件,主要包括:使用或交易的無形資產具有可行的技術性;無形資產自身存在市場;無形資產具有使用或進行交易的意圖。
2.3 存貨公允價值的確認
企業在進行市場交易時往往會存在存貨的現象,如未售完的成品、原材料、半成品等等,這些存貨自身由于市場或其他的原因,不能進行直接的市場交易而沒有實現直接的交易價值,因此,這些庫存產品的公允價值應當用被交易的產品的公允價值來衡量進行確認。
3 公允價值理念下的財務會計目標
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會計目標可簡述為: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財務會計信息。它不僅可以間接而且可以直接影響到會計計量屬性的抉擇,特別是公允價值。財務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的最高層次,是會計系統運行的導向。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地位取決于財務會計目標的設定。公允價值理論研究和其在實務中的應用不僅是圍繞著財務會計目標進行的,而且是有助于其實現的。
3.1 公允價值理念下財務會計目標的確定
財務會計目標作為會計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會計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會計活動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財務會計目標在這種巨大的會計環境變化中也處在各種思想左右的邊緣,會計目標只有堅定公允價值這一核心價值理念才能在復雜的會計環境中保持科學的方向。在當前會計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這就需要會計人員不斷進行自身的學習,以適應不斷改變的會計環境。會計準則也應適應時展的要求,不斷地進行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地適應潮流的改變。這就要不斷深化公允價值理念在財務會計目標中的應用,使財務會計目標更加明確和具體,使會計目標更好地服務于會計實務,更加符合財務會計的實際。加大公允價值理念與財務會計目標的融合是會計進步與發展的實際需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3.2 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影響
非貨幣易原則進入新世紀開始在我國企業內全面地實行,這個準則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會計實務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生產要素市場仍存在較多的漏洞,公允價值難以取得等實際國情的背景,非貨幣性準則的廣泛使用使其具有較大的隨意性。2006版新會計準則對其進行修改,其內容規定,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且存在公允價值時,換入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在交換雙方從時間上、金額上和風險上有明顯不同時,可以說明該項交易具有商業實質。但是,同時還要看交易雙方是否有關聯方關系,如果雙方存在關聯方關系,則該項交易不具有商業實質。因此,只有那些引起企業現金流量發生變化且交換雙方不是關聯方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才具有商業實質。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瑞洪.試論公允價值――談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運用[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十五屆年會)暨中央在鄂集團企業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C].2008.
[2]劉俚燕.公允價值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關鍵詞:貨幣資金;資金結存;財務會計;預算會計
伴隨著政府會計制度的推廣實施,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大幅度減少、財政管理效率明顯提高。根據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相互銜接并適度分離的會計核算要求,預算單位需要設置財務會計、預算會計。貨幣資金是財務會計的科目,資金結存是預算會計的科目,為了更好地提高會計核算效率與質量,必須正確認識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的關系。
1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的概念
1.1貨幣資金
“貨幣資金”是財務會計的科目,也是“資產負債表”填列的項目。按照《政府會計制度》中的相關規定,“貨幣資金”項目反映的是期末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的合計數。
1.2資金結存
“資金結存”是預算會計的科目,包括財政應返還額度、貨幣資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其中,貨幣資金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
1.3從概念角度探討兩者的異同點
對“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的概念進行分析發現,在平時的資產負債表上,“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所核算的內容均是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但是,年末“貨幣資金”還需核算財政應返還額度,以便于與“資金結存”進行比對?!柏泿刨Y金”與“資金結存”的差異主要是,“資金結存”僅核算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資金,而“貨幣資金”是核算單位所有的資金量。
2從核算范圍層面分析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的關系
在對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應以《政府會計制度》為依據,結合其中的具體要求,科學分析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的關系,從而確保研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過對“平行記賬”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針對貨幣資金這一財務會計層面的科目,可以將流入、流出等運營活動(不包括其形式轉換,如把現金存入銀行、從銀行提取現金等)是否要開展預算會計核算工作當作對其進行劃分的依據,將其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即預算會計需要進行核算的資金以及不需要核算的資金。將資金的收付當作劃分的依據,又可以將后者分為流入發生后不需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的資金,流出發生之后不需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的資金。針對上述分類進行具體分析:第一,財務會計貨幣資金流入、流出發生后需要預算會計核算的資金。這部分資金有著如下特征:財務會計、預算會計應當同步對這部分資金的流入、流出進行核算,從會計核算角度進行考慮,通常是同增同減,從這一角度考慮,兩邊是對等的。例如,在取得下面幾種資金的時候,包括事業單位得到的經營收入、事業收入或者是預算單位得到的非同級財政撥款收入、財政授權支付額度等,“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往往會同步上升。再如,在支付下面幾種資金的時候,包括事業單位在實施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出現的各項現金流出、預算單位在實施日常辦公活動的過程中支付的貨幣資金等,“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往往會同步降低。第二,財務會計貨幣資金流入、流出發生之后預算會計不需要進行核算的資金。將資金的收付當作分類的依據,又可以將其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流入發生后不需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的資金,流出發生之后不需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的資金。這兩種類型的資金的相同點均是具備暫時性質,可以稱為暫收款、暫付款。同時,這兩種類型的資金也有著不同的特征,具體如下:其一,流入發生后不需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的資金。為便于后續計算,用暫收款來代替這部分資金。這部分資金的特征為,貨幣資金已經流入,預算會計在資金流入的時候不進行核算,未來可能確認為收入、退回或者是需要償還。例如,對于預算單位來說,按照相關規定,對于符合一定要求的非稅收入,需要納入“應繳納財政款”中。非稅收入必須符合兩個層面的要求:一是收取時采取的是貨幣資金的形式;二是還沒有上繳。符合上述兩項要求的非稅收入,在實際上繳時再沖銷。取得其他單位交來的保證金、押金或者是撥來的往來款,以及向個人收取的代收水電費等,是預算單位未來需要償還的債務。其二,流出發生之后不需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的資金。為便于后續計算,用暫付款來代替這部分資金。這部分資金的特征為,貨幣資金已經流出,預算會計在資金流出的時候不進行核算,未來可能確認為費用或支出、退回或者是收回。較為常見的有支付的未來很可能收回的押金或訂金、職工預借的差旅費等。
3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關系的表達式及其應用
3.1兩者關系的表達式
從核算范圍層面分析兩者間的關系,得到結論之后,便可以對“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關系的表達式進行總結、概括:暫收暫付款凈額+預算會計資金結存=財務會計貨幣資金,其中,暫收暫付款凈額=暫收款-暫付款。這一關系表達式充分體現了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相差一個“暫收暫付款凈額”。但是在對兩者進行對比的過程中,應重點考慮會計賬上應收應付款科目,從貨幣資金流動角度進行評估。具體來說便是,哪些資金完成了收取,需要在哪個科目下核算(如“應付款項”科目或者是“應繳財政款”科目);哪些完成了支付,需要在哪個科目下核算(如“應收款項”科目)。通過準確計算上述兩種類型的資金,便可以應用“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關系的表達式,來檢驗兩者科目的余額。
3.2兩者關系表達式的應用
根據“暫收暫付款凈額+預算會計資金結存=財務會計貨幣資金”這一關系表達式,可以討論不同的情形。其中,暫收暫付款凈額=暫收款-暫付款??傻贸鰞烧咧g可能出現三種情況:①暫付款小于暫收款的時候,暫收暫付款凈額大于零,“貨幣資金”大于“資金結存”;②暫付款等于暫收款的時候,暫收暫付款凈額等于零,“貨幣資金”等于“資金結存”;③暫付款大于暫收款的時候,暫收暫付款凈額小于零,“貨幣資金”小于“資金結存”。由此可以看出,暫收暫付款是影響“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關系的主要因素,暫收暫付款凈額取決于暫付款、暫收款?;谶@樣的原因,預算單位應提高對暫付款、暫收款的重視,加強相關款項的管理,及時對暫收暫付款項進行清理,以預防長期掛賬給會計核算帶來的不利影響。
4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無勾稽關系的情況下賬務操作面臨的問題
4.1預算會計的缺失
《政府會計制度》對政府會計模式進行了重構,該制度下,需采取雙體系平行記賬的模式。這就要求必須深入分析“平行記賬”的概念與含義,嚴格執行并落實制度要求。對“平行記賬”的概念進行總結:財務會計、預算會計應當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同時核算。由此可以看出,“平行記賬”模式下,財務會計、預算會計的相互銜接而又適度分離的特征更加顯著。但是,在賬務實際操作中,針對兩者需同時處理的事項,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人員疏忽等人為因素,導致僅實施了財務會計核算,未進行預算會計核算,導致預算會計的缺失。例如,某行政事業單位在經過批準的前提下借入短期借款200000元,財務會計、預算會計應當對這一事項進行同時核算,但財務人員在實際操作中,未開展預算會計核算,僅做了財務會計分錄,這就使得“資金結存”少記了200000元?!柏泿刨Y金”與“資金結存”關系不明確的情況下,這一問題給財務對賬增加了難度。
4.2預算資金“超支”
對于預算單位來說,資金結存本質上是其可使用的預算資金量,可將其細分為限定用途的專項資金、非限定用途的資金兩種不同的類型,以便于在實際使用時預算單位可以準確把握資金的支出方向。在安排有關支出事項時,預算單位不重視“資金結存”這一因素,當“資金結存”小于“貨幣資金”的時候,若是在資金使用的過程中稍不留意便會導致支付支出事項超出“資金結存”數額的現象,引起預算會計結轉結余紅書這一不允許出現的情況,影響后續財務工作。
4.3資金結存科目下往來明細科目帶來的問題
為保持財務會計科目貨幣資金的一致性,一些預算單位在“資金結存”科目下設置往來明細科目,如“其他資金結存”等,來對代扣稅款、往來款項等進行核算。但是,其不符合收付實現制的要求,年末往來明細科目的處理便會變成一個難題,若是往來明細科目存在余額,還會導致虛列支出的發生。
5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政府會計制度》中的相關規定,對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暫收暫付款余額是影響“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關系的主要因素,預算單位應提高對暫付款、暫收款的重視,加強對相應款項的管理,并要使貨幣資金與資金結存之間建立勾稽關系,以保障財務工作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薛文慶.政府會計準則制度中“資金結存”的核算與審查[J].財會研究,2020(7):25-29.
[2]彭芳.平行記賬法下資金結存科目應用———基于政府會計制度的視角[J].新會計,2020(4):62-64.
[3]李林利,章新蓉.新《政府會計制度》平行記賬中“資金結存”的運用探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9(10):95-97.
[4]殷凱.省直事業單位新舊會計制度銜接實務操作中的難點分析[J].齊魯珠壇,2020(4):38-41.
[5]薛文慶.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實施中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協同[J].商業會計,2020(1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