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50:26
序論:在您撰寫隔代教育的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海飛絲代言人彭于晏(右一)在全明星賽
理解了受眾對體育比賽的不同期待,就能理解對于年輕男性受眾來說,不是只有體育品牌才能玩轉體育營銷。寶潔公司旗下品牌海飛絲為有志于此的品牌做出了很好的示例。為更好的進行體育營銷,海飛絲成為NBA中國官方市場合作伙伴,全面打響與NBA的籃球營銷戰役。作為地球上最受人矚目的賽事之一,NBA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國界,它所散發出的男性氣息更是撲面而來。而海飛絲一直提倡有夢想的人敢于拼搏挑戰,不猶豫,勇敢上,積極進取,將自己打造成真正實力派的精神,與此不謀而合。
海飛絲在社交平臺上先后試水多款APP,并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先前上線的NBA實力訓練營,共吸引到300萬次的參與人次,贏得700萬的分享互動,達到4.23億次的曝光。當2013年10月NBA國際系列賽開戰京滬,海飛絲迅速布局微博、微信兩大社交平臺,以投籃游戲為開頭,推出賽場的“上·無畏”挑戰活動。緊接著推出“無畏人生大挑戰”APP,最終將無畏精神從賽場帶到了生活層面。它以簡單、有趣的無畏測試吸引廣大年輕男性參與其中,并通過精心設置的內容迅速擴散傳播,開啟了社交媒體體育營銷的新局面。自10月14日上線,短短5天的時間無畏人生大挑戰共獲得26萬人次參與,40萬的分享互動,曝光量高達80萬。
海飛絲無畏測試APP
定制化無畏海報與點評語音
什么樣的體育營銷在社交媒體上會打動受眾?理解了受眾對體育比賽的期待,也不難得出結論:
輕參與。時間與信息進一步碎片化,智能設備讓我們更輕易選擇或放棄。簡易、低門檻的機制才能吸引到盡可能多的目標受眾。無畏人生大挑戰APP正是如此,網友只需輕輕點擊自己想要的情景進入測試,就能得到海飛絲品牌提供的獨特語音點評和上·無畏結果海報。重在參與是體育精神,而使得用戶可以更輕易參與進來,就是社交媒體的體育精神。
重傳播。社交媒體的本質依然是人與人的聯結,盡可能擴散更多的信息漣漪,才能最大化營銷活動的效果。想要受眾進行傳播,就需要對他們的偏好與心態有深刻的洞察,從而產生讓他們覺得能夠代表自己特點,愿意將之擴散到自己社交圈的信息。從趣味測試到幽默語音點評,無畏人生大挑戰APP就像是為網友精心打造的自我對話,“在笑點”成了達成傳播的重要出發點。體育從來不是單打獨斗,能夠加強受眾之間的傳播關聯,就是社交媒體的體育精神。
簡為上。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的偏好已經從深入的信息明顯變成簡化的信息。社交媒體的海量信息和廣告,已經讓消費者不厭其煩,你想要自己的信息被注意到嗎?請簡化它。不只是想要跑得更快,想要在社交平臺上贏得用戶的注意力,減少不必要的冗余,也是同樣適用的體育精神。
多出口。社會化媒體的傳播已經不再局限一個平臺,雙平臺乃至多平臺的輸出已經成為必然。在國內,微博、微信雙平臺的聯動以及手機WAP端的輸出都成為品牌社交媒體傳播的下一個趨勢。多平臺布局,盡可能多的覆蓋受眾,以達到盡可能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幼兒教育;比較教育;教育研究
近年來,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幼兒教育研究在西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得以大力推進。西方的幼兒教育研究不僅對西方的幼兒教育改革特別是幼兒園課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我國的幼兒教育改革也產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概括起來,西方幼兒教育研究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值得我國幼兒教育研究工作者關注和借鑒。
一、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
當代西方的幼兒教育研究非常重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同時又尋求來自應用研究的多方支持;應用研究渴求基礎研究的指導,同時又不斷為基礎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課題。原來遠離實踐的基礎理論研究有了“用武之地”,幼兒教育改革實踐中的應用研究有了理論的引導和支撐。
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在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應該說,這是一個基礎性研究的成果――心理學研究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智力心理學研究的新突破。該理論提出后很快進人實踐層面,在教育改革包括幼兒教育改革的廣闊天地中找到了一塊塊“試驗田”,從而在美國迅速出現了一些在該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改革方案,如“光譜方案”“新匯流課程方案”“藝術推進方案”等。“光譜方案”這個在當今世界幼兒教育改革中頗具影響力的早期教育方案可以被看作是基礎性的“多元智能理論”走向幼兒教育改革實踐應用研究的典范。
與“光譜方案”相比,當今世界上頗具影響力的另一個早期教育方案――“瑞吉歐教育方案”則更多的是實踐研究的總結和提升?!叭鸺獨W教育方案”初步成型以后,它主動尋求多種理論――基礎研究的支持,“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加德納教授和美國一些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都曾給予它多方面的理論指導,提升了“瑞吉歐教育方案”的教育思想內涵并推動了它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使之對世界各國的幼兒教育改革特別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作為當代幼兒教育領域有重要影響的理論,均有自己獨到的理論體系以及與理論體系相“匹配”的教育方案或課程方案――“蒙臺梭利教育法”和“高瞻課程”,它們也都可以被看作是西方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結合的典范。
二、課程開發研究與課程評價研究相結合
當代西方幼兒教育研究的一個主要內容是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梢哉f,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幼兒教育研究中,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和幼兒同課程評價研究是分別進行和各行其是的――課程開發研究在先,課程評價研究在后;課程開發研究由課程專家組織,課程評價研究由評價專家進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和幼兒園課程評價研究走向了同時進行和相互交織:由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開始,西方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和幼兒園課程評價研究已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關系。
“瑞吉歐教育方案”非常強調教師通過各種評價手段觀察并記錄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并根據所觀察到的兒童發展狀況和教育需求隨時調整下一步的教育活動方案以生成新的課程。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評價在課程的組織和實施中隨時進行,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在實際情景中的反應不斷對課程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和調整――課程的不斷開發與對課程的持續評價走向一體化。
“光譜方案”則明確提出它是一份旱期教育課程開發和課程評價研究一體化的早期教育方案――課程開發研究和對課程的評價研究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在“光譜方案”中,對課程的評價不是在課程開發前的前測和課程實施后的后測,也不是和課程開發分開進行、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對課程進行評價的形成性評價,而是自始至終相互交織在一起、難分彼此的“一體化進程”。雖然在觀念上我們可以把“光譜方案”中的課程開發和課程評價分開來談,但它們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是交織進行、相輔相成和相得益彰的:從課程開發的角度來看,課程的總體規劃和基本框架的設計基于對兒童年齡特征、發展特征的評價,課程的不斷生成、隨時調整基于對教育活動過程中不同兒童的個性特征和發展需求的評價;從課程評價的角度來看,對兒童整體的評價是為了設計出適合所有兒童的基本課程,而不間斷、隨時隨地地觀察分析和評價每一個教師的所教和每一個兒童的所學是為了調整基本課程,使之更適合于每一個兒童的學習需求。
正是由于課程開發研究和課程評價研究走向結合,西方幼兒教育改革中才出現了“發展性課程”和“發展性評價”以及兩者的緊密結合――“發展性課程”是基于“發展性評價”的課程,“發展性評價”促進“發展性課程”的發展。課程評價研究再也不是游離于課程開發研究之外的研究活動,而是與課程開發研究交織在一起并促進課程發展的研究活動。
三、課程開發研究與教師發展研究相結合
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已經成為西方幼兒教育研究的又一個重要特點??梢哉f,上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的幼兒教育課程研究多由課程專家在研究機構里進行,教師發展的途徑不外乎職前專門學校的培訓和在職返回專門學校的進修。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的早期教育課程研究形成了專家指導下的以教師為中心開發課程的新模式,教師發展的途徑除了職前學習和在職進修外,增加了在專家的指導下、和專家一起、和課程一起在開發課程的過程巾得到發展――教師有了專業{匕成長的一種不同以往的新途徑。
從專家的角度來講,西方的幼兒教育課程開發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專家根據新的課程理念設計出新的課程方案或課程框架,并走向課程現場向參與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教師講解課程理念,演示課程方案,即對參與課程開發研究的教師進行有關課程開發研究的整體培訓;第二階段,在教師按照新的課程方案或課程框架實施課程時,專家深入到課程實施的現場進行課程研究,并長期留在研究現場,和教師一起將新的課程方案或課程框架轉化為教師具體的教育行為。課程專家是教師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他和教師“同吃同住同勞動”,“擰成一股繩”,共同開發課程;第三階段,在課程開發告一段落后,專家應有一段時間離開課程研究現場,在課程之外客觀地反觀和透視課程研究的現場,進一步完善課程方案,并幫助教師進一步提升課程實踐。也就是說,專家既需要在第二階段時作為“內部人員”認同所處的情境,以便能設身處地地了解該情境中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也需要在第三階段作為外部來客退出這個情境,去思考、分析、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對應著專家在課程開發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三個階段中的工作,教師在每一個階段中都得到了專門化的發展:在第一階段,教師可以近距離地向專家系統地學習一種專門的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這種對專門化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的系統學習在一般性的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中、在書本上、在會議中、在自己的經驗性的工作中都是不可能得到的,而且,教師并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帶著把學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很快運用到實踐中的任務以及困惑和問題來學習的,因此,這種學習的目的性更強,研究性更強,反思性更強;第二階段,教師可以和原來“可望而不可及”的專家面對面地討論課程開發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他們能夠把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落實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之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反饋給專家,并和專家就這些專門問題開展現場的、情景式的討論,請專家及時解決他們的困惑,以接受專家的指導并與專家一起將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更好地轉化為實際的教育行為和兒童的發展;第三,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或“反思型”的教師。在專家離開課程研究現場之后,教師的課程研究工作不僅不能停頓下來,而且應該更好地向前推進,因為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發展,到這個階段教師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立把課程開發和課程研究繼續進行下去的具有“研究性”和“反思性”特點的教師――他們不僅能夠在原有的課程理念下和課程模式中發展出新的教育行為,而且能夠對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特別是課程模式,提出建設性的改進和提升意見。
正是由于幼兒教育研究中課程開發研究和教師發展研究的結合,開發一種課程模式,成就一個(或幾個)有作為的專家,帶出一批研究型的教師已經成為西方幼兒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
關鍵詞: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9-0014-02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國工科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拼髮W。從此,德國形成了由工業大學和高等??拼髮W并存并各有側重的高等工程教育體制,在全世界有著廣泛影響。
一、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點
1.培養目標的明確性
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高質素的工程師。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程師,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學習年限長、教學任務重、考試要求嚴、實踐環節多、淘汰率高的特點。
工科專業本科的培養年限一般為五年,但實際上只有很少學生能按時完成,多數學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本科生教育由基礎學習階段和主科學習階段構成,其中基礎學習階段一般為2年,主要學習內容為各系的共同基礎性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和工作基礎,同時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在完成基礎學習階段后就進入主科學習階段。在該階段中,學生要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完成該專業相關的學習任務(主要包含必修課、選修課和任選課程);完成本專業的實驗、課程設計、專題報告和畢業論文。主科學習階段的時間不固定,因人而異,一般為3~4年。因此,學生往往要經過5~7年的艱苦學習才能夠拿到德國工程師文憑。
在德國,大學的每學年是由夏、冬兩個學期組成,其中夏季學期包含3個月,而冬季學期為4個月。德國的大學實行從上午7點到晚上9點的全日程課程,沒有固定的午、晚飯時間,其中每堂課為一個半小時,課間安排15分鐘的休息時間。就是在假期,學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諸如實習、考試、作業等任務。[1]
為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德國各大學和專業都要對學生進行選擇和淘汰,一般淘汰率為30%~50%;有的學校和專業的淘汰率令人難以想象。[2]
2.培養過程的實踐性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性決定了在具體的培養過程別重視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論研究、強調技術科學、密切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保證了德國工程師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1)大學在學術上有求真務實的傳統。在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界,學校衡量教授學術水平高低的標準不是論文的多少而是實驗。實驗是科技發展的源泉,能用以證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實際開發的實驗裝置、模型或樣機、新研制的產品等。因而,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特別重視試驗研究的結果,對工程領域博士學位答辯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實實在在的東西,確實解決了問題,而對并沒有硬性要求。
(2)面向實際設計課程。在校學習期間,德國高等工科院校會逐步安排學生接觸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并把科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與方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同時,學校還會及時把實際生產實踐中最新的工藝、技術和知識補充到日常教學內容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德國高等工程教育重視教師的實踐背景。工程專業的大學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實踐經歷。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師成為輸送學生到企業實踐訓練和就業的聯系人。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師與工業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的實驗室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本人往往都在企業兼職甚至開辦企業。
(4)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機制。除了在學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和部分的實習外,德國工科大學的學生一般還有3~6個月時間用于在校外企業進行生產實踐活動。學生常??梢岳眉倨趨⑴c工廠企業的科研開發與研究項目,并且很多學生的畢業設計課題也都源于企業的實踐問題。此外,德國企業界普遍把培養后備力量作為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與義務,非常愿意接納學生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3]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為法制國家,在德國,人們會自覺和習慣地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個人和組織的行為。高等學校是整個國家法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條件相對成熟時,德國政府就會以法律形式為改革清除障礙,減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證改革能順利進行。比如,1998年德國政府出臺了德國大學基本法的修正案,該法案保證了引進學士、碩士學位制,改革課程內容及結構,對高校放權、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實施,為德國大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證。[4]
二、當前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從誕生之日起,憑借其優良的傳統和特色與美國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兩大模式。但20世紀60年代后,特別是當前國際政治領域發生深刻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現了種種的不適應。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過長,就業時間相對較晚,學位種類偏少、國際流通度較差等情況。導致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語文課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范疇。語文課程改革是語文教育改革中最為關鍵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語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現代語文課程的改革如何進行,其發展特點和趨勢是什么?我認為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也就是說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本身的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存亡,關注自然的變化,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發展。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系。面對紛繁的社會生活,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似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密切?!吧钣卸嗝磸V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處處有語文”等成了近年來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觀點。聯系生活學語文,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還能克服語文學習的長期性、普遍性與事實上的課時有限之間的矛盾,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那么,學生的社會“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語文課程標準所開列的“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
現代科學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學知識綜合化的明顯加強,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指的是語文課程要簡化頭緒,加強綜合,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綜合的全面提高。語文課程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
1.改變現行語文教育中過于追求科學化、多線索的傾向,加強語文聽說讀寫的整合。聽說整合為口語交際,口語交際和寫作整合于閱讀和綜合性學習之中。以往的語文課程,一般分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漢語知識和語文實踐活動等若干個子系統,好處是線索分明,便于教學,但缺點也很明顯,即片面追求科學化,羅列大量的訓練點,肢解語文;強調聽說讀寫的獨立自足,各成體系,相互之間缺少聯系和照應。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如果頭緒繁多,則多百害而無一益。
2.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綜合,大力提倡綜合性學習。在綜合性學習中,可以使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整體發展聽說讀寫能力,溝通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并把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是指加強語文的實踐性,而語文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這是針對過去語文課程嚴重脫離實際、紙上談兵、重知識輕能力、死記硬背、學生學習的歸宿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等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廣開語文資源,加強課內外聯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因為語文一個重要的屬性是交際工具,要學生掌握好這個工具,單憑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語言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去自悟、自得,并培養自己運用語言去吸收、交流和儲存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實踐性與生活又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边@兩段話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實踐的重視。
(四)語文課程的開放性
是指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大力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使語文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其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溝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使語文學習和其他課程的學習,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閱讀由課文擴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課外,引導有條件的學生進行網上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在重視課內練習的同時,要重視課外練筆和課外口語交際活動;綜合性學習一般只提供活動的方向和少數參考資料,大量的具體的學習任務則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綜合性學習中的跨學科活動則是語文材料開放性的最集中表現。
2.由于教材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閉自足的,而是開放性的、向著深廣的時空延伸的,所以,對教師來說,教材決不是“圣旨”,它只是給教師的教學搭建一個大顯身手的平臺,其中許多地方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情況作出靈活處理,或增或刪,當然最主要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實、發揮。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無限、由現在通向未來的開放性特點,則使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五)語文課程的跨學科性
指的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溝通”,“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等,這些觀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不斷得到強調。提出“跨學科”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過去的語文課程過于強調學科中心,與其他課程隔離,獨自為戰,為語文而語文,湮滅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工具性。提出這一概念的理論依據在于:語文本來就是反映并表現大千世界的,當然也反映其他課程的內容;“生活處處有語文”中的“生活”,其他課程當然也包含在內,只要有聽說讀寫的地方,就會有語文。新教材編寫中盡力體現跨學科這一思想。閱讀部分的課文選編注意體現學科內容的多樣化,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文學、藝術等盡在其中;練習設計注意跨學科照應;綜合性學習尤其強調跨學科,專題設計常常是從科學與人文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聯系其他學科所學的知識,請教其他學科的教師,開展語文活動,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二、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特點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發展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會起一定的促進作用。而語文教學內容是課程的具體反映,教學內容與課程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系?,F代語文課程的變化發展,已不是傳統課程所能企及,理所當然,與之相適應的語文教學方法也非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所能相提并論。那么建立在現代語文課程的發展上,當代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點呢?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巴班斯基曾說過:“現代教學的鮮明特點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僵化,在教學中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這種注入式的教學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只能抑制學生的思維,削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影響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近三十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語文課程的發展呈現出生活化、多樣化,也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只以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語文教學方法就有十種之多:發現法、解決課題法、問題教學法、范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SQ3R學習法、問題討論法、欣賞法、觀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討教學法、綜合性學習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等,如此這般,不一而足。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科學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語文課程發展的必然要求。
2.語文教學方法的綜合性
學科發展中的分化和綜合的趨勢,對語文課程設置提出了綜合化的要求,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則要求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的交織使用,這勢必形成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呈現出的綜合性的特點。當代語文課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學的目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教學過程是由許多環節組成的。既不能用一種教學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學任務,也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要實現某一方面的教學任務,就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就要使用適應于該環節的教學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說:“要有目的地選擇每一課題的主要方法,所選擇的教學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任務。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就用講述和談話法;要檢查學習情況就用提問或答卷;難的要講,中等難度的可用探討啟示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以某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多種教學方法交錯使用的情況是常見的,這也是語文課程發展的綜合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3.語文教學方法的雙邊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過許許多多的教學方法,有的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則帶著濃厚的兒童中心主義的色彩,這不能不說與傳統的語文課程設置有關。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現代語文課程的發展則一改傳統課程的特征,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明確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即教學不是師講生聽,也不是師導生演,更不是師尊生卑,而是互學、互動,二者是合作、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之相應,當代語文教學方法與傳統的只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理所當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是“教師與學生合作”。如導學式教學法、啟發探究教學法、問題討論法、欣賞法等教學方法都十分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一方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4.語文教學方法的雙法性
教學方法,按其本義理應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兩個方面,但長期以來,只講教的方法,忽視學的方法。實踐證明,忽視學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針對性,減弱了實效性。這個問題,只要考察一下過去的語文課程設置,就不難找到答案。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形式單一、內容陳舊、遠離現實生活,在教學方法上,教師的教就足夠了,無需考慮學生的學,也能適應當時科學技術和生產進展緩慢的時代要求?,F在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新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信息不斷更新。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就要進行改革,課程應該綜合化、趨優化。要適應課程的這種發展趨勢,教學方法不僅要研究教法,更應該研究學法。把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當代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教會學生學習”也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號。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教”這方面看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即扮演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從“學”的角度來看,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即扮演“學習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現出“自主學習的意識”,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發現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程序教學法、自學指導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優學習方式與最優課堂教學方式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了。
5.語文教學方法的最優性
論文關鍵詞: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國工科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拼髮W。從此,德國形成了由工業大學和高等??拼髮W并存并各有側重的高等工程教育體制,在全世界有著廣泛影響。
一、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點
1.培養目標的明確性
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高質素的工程師。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程師,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學習年限長、教學任務重、考試要求嚴、實踐環節多、淘汰率高的特點。
工科專業本科的培養年限一般為五年,但實際上只有很少學生能按時完成,多數學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本科生教育由基礎學習階段和主科學習階段構成,其中基礎學習階段一般為2年,主要學習內容為各系的共同基礎性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和工作基礎,同時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在完成基礎學習階段后就進入主科學習階段。在該階段中,學生要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完成該專業相關的學習任務(主要包含必修課、選修課和任選課程);完成本專業的實驗、課程設計、專題報告和畢業論文。主科學習階段的時間不固定,因人而異,一般為3~4年。因此,學生往往要經過5~7年的艱苦學習才能夠拿到德國工程師文憑。
在德國,大學的每學年是由夏、冬兩個學期組成,其中夏季學期包含3個月,而冬季學期為4個月。德國的大學實行從上午7點到晚上9點的全日程課程,沒有固定的午、晚飯時間,其中每堂課為一個半小時,課間安排15分鐘的休息時間。就是在假期,學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諸如實習、考試、作業等任務。
為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德國各大學和專業都要對學生進行選擇和淘汰,一般淘汰率為30%~50%;有的學校和專業的淘汰率令人難以想象。
2.培養過程的實踐性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性決定了在具體的培養過程別重視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論研究、強調技術科學、密切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保證了德國工程師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1)大學在學術上有求真務實的傳統。在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界,學校衡量教授學術水平高低的標準不是論文的多少而是實驗。實驗是科技發展的源泉,能用以證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實際開發的實驗裝置、模型或樣機、新研制的產品等。因而,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特別重視試驗研究的結果,對工程領域博士學位答辯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實實在在的東西,確實解決了問題,而對并沒有硬性要求。
(2)面向實際設計課程。在校學習期間,德國高等工科院校會逐步安排學生接觸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并把科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與方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同時,學校還會及時把實際生產實踐中最新的工藝、技術和知識補充到日常教學內容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德國高等工程教育重視教師的實踐背景。工程專業的大學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實踐經歷。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師成為輸送學生到企業實踐訓練和就業的聯系人。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師與工業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的實驗室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本人往往都在企業兼職甚至開辦企業。
(4)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機制。除了在學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和部分的實習外,德國工科大學的學生一般還有3~6個月時間用于在校外企業進行生產實踐活動。學生常??梢岳眉倨趨⑴c工廠企業的科研開發與研究項目,并且很多學生的畢業設計課題也都源于企業的實踐問題。此外,德國企業界普遍把培養后備力量作為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與義務,非常愿意接納學生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為法制國家,在德國,人們會自覺和習慣地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個人和組織的行為。高等學校是整個國家法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條件相對成熟時,德國政府就會以法律形式為改革清除障礙,減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證改革能順利進行。比如,1998年德國政府出臺了德國大學基本法的修正案,該法案保證了引進學士、碩士學位制,改革課程內容及結構,對高校放權、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實施,為德國大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證。
二、當前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從誕生之日起,憑借其優良的傳統和特色與美國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兩大模式。但20世紀60年代后,特別是當前國際政治領域發生深刻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現了種種的不適應。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過長,就業時間相對較晚,學位種類偏少、國際流通度較差等情況。導致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當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和世界政治變化的主要原因。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企業已越來越感受到來自市場競爭和技術革新的雙重壓力。激烈的市場競爭會對企業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迫使企業根據廣大消費者的要求,在技術上不斷創新、改進生產工藝,在管理上不斷優化組織結構,開發出適合消費者要求的新產品。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就包含在產品研發、過程研發與設計制造、營銷等整個產業鏈之中,因此,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對工程師素質、能力的重新定位和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作為以培養工程師為主要目標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然會被要求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變化,工程教育在教學目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須做相應的改革。
2.歐盟一體化影響
歐盟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在追求政治上用一個聲音說話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和推進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一體化。德國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在高等工程教育領域內也受到來自歐盟內部要求其變革的影響,其中最為直接的就是1999年33個歐洲國家教育部長在意大利通過的“博洛尼亞宣言”。
“博洛尼亞宣言”意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歐洲各國的學位制度的統一,建立共同的歐洲教育區。這就對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原有的體系帶來重要影響。為了推進博洛尼亞進程,實現歐洲各國的學位制度的統一,就必須對現有的學位和學制進行改革。
三、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國際競爭壓力的加劇,為了進一步發揮優勢,保持特色,德國政府在20世紀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
1.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
經濟全球化進程決定了教育的國際化。國際化的表現形式是教師和學生的國際流動,信息與教育資源一定程度的國際共享,學位的互認與共容。特別是在1999年通過博洛尼亞宣言后德國政府和教育界加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主要體現在:
(1)不斷擴大外國留學生的招生人數。招收外國留學生一方面可以擴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緩解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生源不足的現象。因此,德國政府、高校、社會團體等采取種種措施擴大外國留學生的招生人數。為推進博洛尼亞進程,促進學生和教師在歐洲范圍內的流動,德國政府采取了必要措施,使得國家貸款和獎學金可以轉移,同時放寬對留學生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德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還與多國政府簽訂了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的協議,并有很多諸如洪堡基金會、教會等民間機構會無償或有償地資助外國研究人員或留學生。
(2)學位體制與國際接軌。與英、美等國通用的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位制不同,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憑工程師學位。根據高校類型的不同,文憑工程師學位可分為大學文憑工程師和專業學院文憑工程師兩類。從1999~2000年冬季學期開始,德國若干工科大學都在原有的文憑工程師和工學博士的基礎上增加了工學學士和工學碩士學位,其招生范圍是外國和德國本國學生。其課程設計采用模塊的方式,采用英語來講授其中很多課程。獲得學士學位的學生畢業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道路,其中對實踐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畢業后直接就業,而有興趣從事理論研究的學生則可以繼續碩士階段的課程學習,獲得更高的學位。同時,學生還可以選擇攻讀雙學士學位。至于國外留學生,德國大學對已獲得教育、電子電氣、機械、環保等專業學士學位的留學生開設碩士學位課程,實行國際碩士培養計劃。同時,對于已經得本國碩士學位的留學生,德國大學會對其進一步開設博士課程。
2.高等工程教育的綜合化
現代社會對工程技術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要求決定了培養工程師的工程教育必須是綜合化的。當代社會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從經濟學、生態學和社會學等多種角度尋求最完善的技術解決方案。同時還要求工程專業人士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其他跨學科知識。因此,在德國高等工程大學,傳統的工程技術專業和復合型的工程技術專業都特別強調學科與學科之間、系與系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的橫向聯系,尤其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論文關鍵詞: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國工科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專科大學。從此,德國形成了由工業大學和高等??拼髮W并存并各有側重的高等工程教育體制,在全世界有著廣泛影響。
一、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點
1.培養目標的明確性
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高質素的工程師。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程師,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學習年限長、教學任務重、考試要求嚴、實踐環節多、淘汰率高的特點。
工科專業本科的培養年限一般為五年,但實際上只有很少學生能按時完成,多數學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本科生教育由基礎學習階段和主科學習階段構成,其中基礎學習階段一般為2年,主要學習內容為各系的共同基礎性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和工作基礎,同時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在完成基礎學習階段后就進入主科學習階段。在該階段中,學生要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完成該專業相關的學習任務(主要包含必修課、選修課和任選課程);完成本專業的實驗、課程設計、專題報告和畢業論文。主科學習階段的時間不固定,因人而異,一般為3~4年。因此,學生往往要經過5~7年的艱苦學習才能夠拿到德國工程師文憑。
在德國,大學的每學年是由夏、冬兩個學期組成,其中夏季學期包含3個月,而冬季學期為4個月。德國的大學實行從上午7點到晚上9點的全日程課程,沒有固定的午、晚飯時間,其中每堂課為一個半小時,課間安排15分鐘的休息時間。就是在假期,學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諸如實習、考試、作業等任務。
為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德國各大學和專業都要對學生進行選擇和淘汰,一般淘汰率為30%~50%;有的學校和專業的淘汰率令人難以想象。
2.培養過程的實踐性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性決定了在具體的培養過程別重視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論研究、強調技術科學、密切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保證了德國工程師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1)大學在學術上有求真務實的傳統。在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界,學校衡量教授學術水平高低的標準不是論文的多少而是實驗。實驗是科技發展的源泉,能用以證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實際開發的實驗裝置、模型或樣機、新研制的產品等。因而,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特別重視試驗研究的結果,對工程領域博士學位答辯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實實在在的東西,確實解決了問題,而對并沒有硬性要求。
(2)面向實際設計課程。在校學習期間,德國高等工科院校會逐步安排學生接觸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并把科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與方法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同時,學校還會及時把實際生產實踐中最新的工藝、技術和知識補充到日常教學內容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德國高等工程教育重視教師的實踐背景。工程專業的大學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實踐經歷。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師成為輸送學生到企業實踐訓練和就業的聯系人。德國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師與工業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的實驗室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本人往往都在企業兼職甚至開辦企業。
(4)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機制。除了在學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和部分的實習外,德國工科大學的學生一般還有3~6個月時間用于在校外企業進行生產實踐活動。學生常??梢岳眉倨趨⑴c工廠企業的科研開發與研究項目,并且很多學生的畢業設計課題也都源于企業的實踐問題。此外,德國企業界普遍把培養后備力量作為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與義務,非常愿意接納學生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為法制國家,在德國,人們會自覺和習慣地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個人和組織的行為。高等學校是整個國家法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條件相對成熟時,德國政府就會以法律形式為改革清除障礙,減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證改革能順利進行。比如,1998年德國政府出臺了德國大學基本法的修正案,該法案保證了引進學士、碩士學位制,改革課程內容及結構,對高校放權、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實施,為德國大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證。
二、當前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從誕生之日起,憑借其優良的傳統和特色與美國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兩大模式。但20世紀60年代后,特別是當前國際政治領域發生深刻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現了種種的不適應。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過長,就業時間相對較晚,學位種類偏少、國際流通度較差等情況。導致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當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和世界政治變化的主要原因。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企業已越來越感受到來自市場競爭和技術革新的雙重壓力。激烈的市場競爭會對企業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迫使企業根據廣大消費者的要求,在技術上不斷創新、改進生產工藝,在管理上不斷優化組織結構,開發出適合消費者要求的新產品。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就包含在產品研發、過程研發與設計制造、營銷等整個產業鏈之中,因此,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對工程師素質、能力的重新定位和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作為以培養工程師為主要目標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然會被要求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變化,工程教育在教學目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須做相應的改革。
2.歐盟一體化影響
歐盟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在追求政治上用一個聲音說話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和推進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一體化。德國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在高等工程教育領域內也受到來自歐盟內部要求其變革的影響,其中最為直接的就是1999年33個歐洲國家教育部長在意大利通過的“博洛尼亞宣言”。
“博洛尼亞宣言”意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歐洲各國的學位制度的統一,建立共同的歐洲教育區。這就對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原有的體系帶來重要影響。為了推進博洛尼亞進程,實現歐洲各國的學位制度的統一,就必須對現有的學位和學制進行改革。
三、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國際競爭壓力的加劇,為了進一步發揮優勢,保持特色,德國政府在20世紀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
1.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
經濟全球化進程決定了教育的國際化。國際化的表現形式是教師和學生的國際流動,信息與教育資源一定程度的國際共享,學位的互認與共容。特別是在1999年通過博洛尼亞宣言后德國政府和教育界加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主要體現在:
(1)不斷擴大外國留學生的招生人數。招收外國留學生一方面可以擴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緩解德國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生源不足的現象。因此,德國政府、高校、社會團體等采取種種措施擴大外國留學生的招生人數。為推進博洛尼亞進程,促進學生和教師在歐洲范圍內的流動,德國政府采取了必要措施,使得國家貸款和獎學金可以轉移,同時放寬對留學生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德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還與多國政府簽訂了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的協議,并有很多諸如洪堡基金會、教會等民間機構會無償或有償地資助外國研究人員或留學生。
(2)學位體制與國際接軌。與英、美等國通用的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位制不同,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憑工程師學位。根據高校類型的不同,文憑工程師學位可分為大學文憑工程師和專業學院文憑工程師兩類。從1999~2000年冬季學期開始,德國若干工科大學都在原有的文憑工程師和工學博士的基礎上增加了工學學士和工學碩士學位,其招生范圍是外國和德國本國學生。其課程設計采用模塊的方式,采用英語來講授其中很多課程。獲得學士學位的學生畢業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道路,其中對實踐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畢業后直接就業,而有興趣從事理論研究的學生則可以繼續碩士階段的課程學習,獲得更高的學位。同時,學生還可以選擇攻讀雙學士學位。至于國外留學生,德國大學對已獲得教育、電子電氣、機械、環保等專業學士學位的留學生開設碩士學位課程,實行國際碩士培養計劃。同時,對于已經得本國碩士學位的留學生,德國大學會對其進一步開設博士課程。
2.高等工程教育的綜合化
現代社會對工程技術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要求決定了培養工程師的工程教育必須是綜合化的。當代社會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從經濟學、生態學和社會學等多種角度尋求最完善的技術解決方案。同時還要求工程專業人士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其他跨學科知識。因此,在德國高等工程大學,傳統的工程技術專業和復合型的工程技術專業都特別強調學科與學科之間、系與系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的橫向聯系,尤其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論文關鍵詞:教育服務功能 隔代教育 現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態 親子教育 現代社會
一、隔代教育在當代家庭教育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1、祖輩具有教育、撫養孩子的實踐經驗
作為已經養育過子女的祖輩,在教育、撫養孩子的實踐經驗方面較之年輕的父母更為成熟。他們對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處理辦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輩社會實踐比父母豐富,積累了豐富的閱歷,重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孩子的營養和身體狀況)并提前加以預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體的素質較好,他們在對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顯要優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輩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養育孩子
相對年輕的父母而言,祖輩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壓力,時間和精力比較充足,而且心態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同時,祖輩的帶養可以減輕父母在事業和生活上的負擔,有利于家庭的穩定和發展,使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上有了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縱然隔代教育具有優勢性,但由于祖輩在教育觀念上比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較片面、單一,以經驗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當的隔代教育將對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彌補的缺陷。我們要正確認識其弊端,并將之盡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個性發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輩極度小心的保護,與父母相處時間不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心胸不開闊,不利于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祖輩的過分溺愛和遷就,對孫輩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余逸群在對首都1000戶獨生子女家庭的調查結果顯示,老人過分溺愛孫子的占86%。這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識,增強他們的依賴感,變得任性而嬌氣。由于祖輩本身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響,不懂得因特網等現代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優良品德的培養
同樣由于祖輩對孫輩的無限度溺愛,事事包辦,百依百順,導致孫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利于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意識,從小養成怕臟、怕累、怕吃苦的壞習慣,更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及探究問題的能力。祖輩對他們的百依百順,縱容護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養他們中華民族傳統的謙虛、禮讓等優良品質。同時,祖輩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孫輩的物質需要,寧可自己節省也不虧了孩子,導致孩子從小不知道勤儉節約,浪費成習。
三、改進方式,積極發揮隔代教育對現代家底教育的服務功能
雖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處,但是我們并不能由此認為隔代教育一無是處,歷史上許多大家都是由祖輩養育成才的,如英國的哲學家羅素是由其奶奶帶大的,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是由其外祖母實施的早期啟蒙教育??梢姡氚l揮隔代教育的積極作用,關鍵就在于改進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對隔代教育進行正確指導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級學校,家庭教育是兒童整個教育的基礎,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備的特點,決定了其始終是學校教育的有利補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進行的,應該接受學校的指導和幫助,對于隔代教育問題更是如此。學校是傳授系統知識的場所,是接受最先進教育理念的機構,可以對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確的指導,讓祖輩從理論層面上對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認識,在教育孫輩的過程中能夠用正確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進行指導。
學校對隔代教育的指導在時間和方式上可以靈活多樣。一是可以通過開展講座的形式,對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培訓;二是可以通過開展座談會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加以解決;三是建立學生的有關隔代教育方面的檔案,隨時了解學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狀況,并及時解決問題;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現問題時,可以點對點地開展個別性的溝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學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參考性方案。
2、祖輩主動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以適應現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祖輩應該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孫輩已經不合時宜了。因此祖輩要想使隔代教育發揮積極作用,就應該努力更新觀念,主動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從以往的經驗育人向科學育人轉變。
首先是努力學習有關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要學習隔代教育的正確方法和方式。這就需要加強與學校老師的交流。參加學校舉辦的有關隔代教育的培訓,主動向老師咨詢有關問題。其次應該努力了解現今兒童的普遍心理特點以及自家孩子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第三是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能與孩子進行暢通交流的新知識與新信息。能聽懂孩子們流行的話語,知道孩子們喜愛的文藝、體育、政治明星,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來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發揮好的效果。電視、書籍報刊、因特網等媒介在祖輩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祖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加強新技能的學習。比如獲取新知識、查閱新信息的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使用技術等等。
3、祖輩要主動參與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各方面協調、配合與溝通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力量的協調和配合,單靠某一個方面的作用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輩也要與各個方面作好協調、溝通等工作,以促進教育合力作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