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50:20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生研究性成果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為了運用評價手段來提高初中女生耐久跑教學效果。探索評價對學生學習和鍛煉的促進作用,對我校初中二年級女生的耐久跑教學試行了過程評價的實驗。
1、實驗對象
實驗組: 常州市北郊中學初二年級(1-4)班女生109人;
對照組: 常州市北郊中學初二年級(5、6)班女生57人;
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由兩位教師執教。
2、實驗時間
當年的11月至來年的4月。
3、實驗方法
3、1、 對照組的體育教學按照體育與健康的教學大綱要求進行,耐久跑教學內容按教學計劃執行,教學結束進行考核,對照評分標準評定學期體育成績。
3、2、 實驗組從耐久跑教學開始,就把耐久跑的教學要求、具體內容、鍛煉的作用與意義、評價方法以及標準都提前告訴學生,按照要求進行鍛煉和評價。
實驗組的教學內容與要求:
(1)跑的組織形式:集體排隊跑、結成小組跑或個人自由跑。
(2)跑的時間與距離: 定時跑8-10分鐘之間,定距跑1200米-1800米之間。
(3)跑的身體負荷:負荷強度控制在50%左右、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間,隨著跑的次數增加穩步提高速度要求。
(4)跑的要求:按照規定的距離和時間。跑快跑慢由學生因自己個人的能力而定,而能否跑到規定的距離和時間則看成是意志和品質的反映。
3、3評價方法與標準
耐久跑的評價分值為20分制。占本學期體育總分20%。在當年11月到第一學期結束前的體育課或課外活動中,只要能按照規定的距離和時間跑完一次,并有同學證明,就記為得1分,累記得到20分本學期耐久跑最后成績就評為優秀,16分則為良好。
4、實驗結果
4、1 實驗前對全體學生在初一學年的800米考核成績、肺活量的測試數據作統計處理。作為體能實驗對照的原始依據。初一年級時800米考核成績、肺活量數據對照組與實驗組均無差異。
4、2 實驗過程評價教學后在學期結束前,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同等條件下進行了肺活量數據的測試。實驗組的學生進行了大量中等強度的耐久跑鍛煉,提高了人體的攝氧、輸氧和用氧能力,機能得到較好的改善和提高。測試的數據經過對照和檢驗,提高比較明顯。
4、3 實驗組施行過程評價第一學期不進行800米的考試,在第二學期開學后進行了800米的達標測試,把測試到的成績數據作統計處理,同對照組在同期進行的800米達標測試的數據作對照。可以看出機能的改善使學生跑的能力得到了加強和提高,實驗組的成績提高有明顯的顯著性。
5、分析與討論
5、1 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是堅持“健康第一”和“以學生為主體”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教師在實施新課程體育教學實踐中,要樹立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的觀念,一切從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出發,無論從教學觀念、教學思想還是教學手段,都應該重新考慮,怎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以耐久跑的過程評價形式來摸索和探討過程評價對學生的促進和發展作用,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的。
5、2、耐久跑過程評價的教學組織形式比較寬松,深受初中女生的喜愛,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得到了盡情的發揮。首先能使學生有較強的參與意識,因為不受跑的負荷強度限制,學生可以自己制訂鍛煉的目標,自由結伴、自己選擇時間進行鍛煉,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練,使“要我跑”成為“我要跑”,促使學生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其次是使耐久跑項目充分發揮了鍛煉身體的作用和價值,如若跑幾次就進行800米的考試,體能好的學生不鍛煉照樣能跑出好成績,而體能較弱的學生如果只有幾次練習就參加考試,再努力也不能取得理想成績。而試行過程性評價,以跑的次數來評定成績,促使人人都必須參與鍛煉,而且只要態度認真鍛煉積極,體能較弱的學生在該項目上也有可能達到優秀的成績。
5、3、在學?,F有的體育資源和條件下,耐久跑鍛煉對學生體能和機能的提高有著良好的影響和作用。但耐久跑項目對初中女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有一種本能的怕苦畏難和抵觸情緒。為使學生對耐久跑有完整而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教師要用生動準確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心理過程施加影響,并用鼓勵性語言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要遵照“循序漸進”的體育鍛煉原則,合理布置每次練習的任務,跑的組織和形式要多樣化,跑的路線可由學生自己選擇在操場還是在校園。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練習既要認真踏實又要輕松愉快,每次鍛煉后的評價登記要公開、公正。并且要對少數有怕苦畏難情緒的學生做好思想工作。還必須向學生進行跑的基本常識教育,如耐久跑鍛煉對人體的作用和影響、呼吸的方法與節奏、“極點”現象的產生與如何克服等等。
6、小結
關鍵詞 初中生物 探究性實驗 微視頻制作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生物課程作為一門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因此就需要學生通過實驗來完成一些知識的學習,這樣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直觀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實驗條件往往有限,并不能保證學生對每個生物實驗進行實踐,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性的實驗中,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探究,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這就需要通過視頻來對生物實驗進行模擬,讓學生通過視頻來對生物現象有直觀的觀察。因此,教師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課件制作能力,通過視頻來吸引學生參與到實驗探究中,增強對生物知識的理解。
1內容容量要適中
在微視頻制作中,教師要選取一些合適的內容。主要是選取一些觀賞性強、能夠增強學生興趣的內容。尤其是通過實驗來獲得現象的內容更應該通過制作視頻來進行顯示。但是目前許多教師往往不對微視頻制作的內容進行篩選,如果什么內容都通過視頻來進行展示,這樣不僅浪費了教師大量的視頻制作時間,學生對視頻也不感興趣,這種機械化的微視頻制作模式顯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初中生物“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的時候,綠色植物是生物圈水循環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生物圈的水循環過程往往比較緩慢,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十分有限,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視頻的制作讓學生觀察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儲水和供水的過程,了解水是如何在植物和生物圈中進行循環的,然后再對一些生物現象進行解釋的時候,學生就能夠結合微視頻來進行理解,對知識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2課件制作要恰當
教師在進行微視頻制作的時候,需要優化課件的制作過程,只有高質量的課件才能夠為實驗探究的過程提供依據。課件制作一定要簡潔明了,學生看到課件的時候有一目了然的感覺。比如教師通過PPT來制作課件的時候,選擇的背景不能過于花哨鮮艷,否則學生的注意力就在PPT背景上,分散注意力,同時會造成學生視覺疲勞。在PPT背景中還需要避免相關文字的出現,這都需要教師提前來做好改進。教師要對微視頻中的每一部分內容都進行合理的規劃,這樣上課時才能把握好節奏,保證課堂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從植物吸收光、通過葉綠體產生生化反應、產生淀粉這個過程需要學生掌握,但是如果單純通過文字來學習的話,學生在學習之后依舊會迷茫。此時教師就需要重點在微視頻中將能量轉化、物質轉化的過程進行展現,讓學生抓住重點來進行學習,增強對這部分知識點的理解。
3語言表達要流暢
教師在對微視頻中呈現的內容進行講解的時候,需要咬字清晰,這主要是因為微視頻在進行呈現的時候,只有內容和聲音,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聲音來進行學習的。因此就需要教師注重自己的表達能力的提升,運用合適的音高,在講解之前也需要準備好演講稿,對演講稿中的每一個字都有正確的發音,避免讀錯字和發音不標準現象的出現。教師在正式錄制之前還需要念幾遍演講稿,對講課的節奏進行把握,對一些簡單的知識點講解就需要加快語速,而對于一些較難的知識點就需要適當放慢語速。而講解中,教師還需要保持一種親切感,讓學生能有一種一對一教學的感覺,而不是機械的教學過程,教師要利用動聽的聲音將學生引入到微視頻的學習中。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在進行視頻制作的時候,會給學生介紹糖類、淀粉以及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同時對這些食物的營養物質進行介紹。教師在視頻制作過程中就需要對卡路里、能量、消耗以及食物在人體中代謝的過程準確表達,尤其是在對營養物質的轉化與轉移的過程進行表達的時候,教師就需要放慢講解的速度,讓學生觀看動畫,然后結合文字來進行學習,這樣學習效率就會提升。
4錄制、后期處理
在微視頻錄制過程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和意外,因此就需要對視頻進行剪輯,將一些精華的內容選取出來,這樣就能夠提升微視頻的連貫性。而教師在錄制微視頻的時候,也需要盡量在安靜的環境中,避免雜音出現在視頻中。教師在進行微視頻錄制的時候,可以選用Camtasia Stuido錄屏軟件,該軟件具有錄屏、視頻剪輯與編輯以及視頻菜單制作等功能,還可以將視頻進行壓縮,將視頻導成各種格式。而在后期處理中,需要對視頻的氣氛進行渲染,還需要加入一些字幕,最后保存成MP4格式,這樣學生就可以在電腦上進行自由學習。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種子的發芽”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在視頻中不僅會將種子如何發芽、在發芽過程中產生哪些化學變化展示出來,同時還會將真實種子發芽的成長視頻放在微視頻中。而教師在對豆芽的發芽過程進行錄制的時候,難免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溫度水分不合適造成種子難以發芽等,因此教師就需要在眾多種子發芽的視頻中選擇一個最佳的視頻放在微視頻中,這樣學生就能對種子發芽的過程有完整的理解,避免一些干擾因素對學生觀察過程的影響。
5結論
綜上所述,將微視頻引入到初中課堂教學中,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學到大量的知識,實現生物課堂的“短、快、精”的教學,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微視頻制作能力,發揮其最大優勢。
參考文獻
[1] 程玉平.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建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思品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性學習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思維能力日趨增強。13歲至17歲之間的青少年正處在心智迅速成長和發展的時期,形象思維逐漸向理性思維轉變,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可以使他們不僅理解理論性較強的概念,也可以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推理和證明,這為他們進一步打下了學習能力基礎。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知識信息日益豐富。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初中生不僅要從課本上獲取知識信息,還必須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獲得知識,而且在密切的人際交往和信息網絡中獲得大量有價值的知識信息,這正是初中生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必須使用的手段。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行為習慣逐步養成。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逐步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通過研究活動變得更加認真學習、熱愛勞動、愛護環境、勤于思考……這也為初中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初中的課程絕大部分離不開實踐活動。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需要搞社會調查,這就逐步提高了初中生的實踐能力。
2初中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陳基本程序
第一步,確立課題。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條件,確立課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社會實際,自己確定課題;另一種是由教師提供若干個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課題。確立課題切忌盲目性和隨意性,不經深思熟慮不僅會給研究過程帶來很多麻煩,而且有可能導致失敗,有時即使成功,也缺乏指導意義。
第二步,制仃計劃。小組活動是研究性學習的最佳組織形式。每個課題小組一般以3-5人為宜,采取自愿組合、分工合作的方式。建組以后,為使課題順利實施,必須制訂相應計劃。計劃內容包括研究性課程的目的、內容、步驟、以及對調查問卷、訪談提綱、參觀方案的編制等。
第三步,具體實施。這是研究性學習的中心環節。它要求學生根據課題研究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活動,及時調控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持之以恒。課題研究是一個周期性較長的活動,常常是以月為單位來計算時間,學生平時課堂學習任務緊,課余時間有限,要堅持下去很不容易,沒有執著精神,課題研究就無法貫穿始終。(2)要及時總結。課題組將前一階段在社會實踐和查閱資料中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找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得出自己的結論。(3)要展示成果。根據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用適當形式表現出來。
第四步,評價激勵。研究性課程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參與的過程,包括參與程度、所起作用、所表現的協作能力等。在研究性課程的評價中應采取客觀認定的方法,允許學生按各自的能力將課題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研究性課程的成績可以作為政治課的平時成績,作為考核學生平時表現的依據之一,納入到最后的總成績中去。
3初中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須注意的問題
首先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沖破思想上的禁錮,特別是我們鄉鎮初中更應克服畏難情緒,我們應根據農村的特色,因地制宜選擇一些課題,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其次,要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研究性課程的開設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密不可分。在活動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學習與學生主體地位關系的密切性,具體表現在:活動過程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活動形式的靈活性和結果的多樣性,活動成果受表彰學生的廣泛性。不少并非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也同樣能在活動中表現出色并得到老師的贊許。
關鍵詞:初中生物 研究性學習 實驗教學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其核心要義就是鼓勵學生肯學、會學,而不是被動聽講。為了實現這一教學要求,越來越多的教師將研究性學習即以培養學生研究態度與探索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方式運用于生物課程教學中。如要真正發揮研究性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價值,教師應當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去執行。
一、明確研究定位
縱觀整個初中生物實驗,既有單純的室內操作,又有較為復雜的室外觀察,每個實驗內容都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明確研究的定位,定位包括研究的主題與目的,即除了要清楚此次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外,還應明確借助研究性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哪種能力。以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的教學為例,其中的一個實驗是“學會顯微鏡的用法”,其教學目標為:了解顯微鏡各個部位的名稱和用途,學會使用顯微鏡去觀察細胞等。教材中對實驗的要求較為簡單,只要學生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即可。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實驗的難度和趣味性,讓學生用顯微鏡的一個目鏡分別與四個不同倍數的物鏡組合來觀察細胞裝片,以幫助學生理解鏡頭越短,與玻片的距離越遠,物鏡放大倍數就越低,而顯微鏡放大倍數越低,視野范圍越大,看到的細胞數目就越多。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能看清寫在不透明紙上的字(提醒學生觀察的材料一定要薄且透明)??傊?,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定位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研究過程的“脫軌”。
二、設計研究方法
雖然實驗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方法,但要完成實驗就不能僅僅局限在操作上,還要包括對文獻研究(如實驗前先了解有哪些注意事項,可能會出現哪些突況等)、考察調查(如某些實驗可能需要實驗者去戶外采集實驗標本或數據等)等在內的多種研究方法的相互結合。因此,學生要開展研究性學習就要設計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在進行比較復雜的戶外實驗時。以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教學為例,在講解第四節有關“人體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究饅頭在人體口腔中的變化,以“饅頭被咀嚼后變甜跟哪些因素有關”“各自有什么作用”“饅頭中的淀粉是否發生變化”等問題展開研究。考慮到這一實驗會涉及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分泌、饅頭中淀粉的特性等多種因素,教師需要采用對比實驗的研究方法來完成,即把饅頭切成三塊并分別放入三支試管中,分別進行有唾液的攪拌處理、無唾液的攪拌處理、有唾液無攪拌的處理,再通過三支試管的對比實驗來說明口腔中唾液里的唾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轉變成麥芽糖??傊?,設計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率。
三、討論研究成果
研究性學習的結果是不定性的、可變的、可議的。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教師要合理指導學生討論研究成果。以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讓學生完成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部分實驗過程。該實驗要求:學生首先要清楚如何進行操作實驗,包括實驗前是否要對實驗材料進行暗處理,如裝有酒精和葉片的小燒瓶是否需要隔水加熱?在遮蓋一部分葉片時可以選用什么材料進行遮蓋?這些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討論、磋商和探索。實驗過程中以及實驗后出現的若干現象,如酒精的作用是什么?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不變藍又說明什么?這些問題在實驗操作前往往并不能預計到,且不同學生操作實驗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討論研究成果的目的一方面是時時監測實驗過程,另一方面要借助實驗來發現問題、探索未知??傊?,討論研究成果的目的在于保證研究性學習有所收獲。
四、評估研究過程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合理評估研究過程,不以研究成果的好壞作為最高標準,而應重視研究過程中的學生體驗??紤]到研究性學習本身存在的諸多難以預測的變量,每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感受和收獲都是不一樣的。在研究性學習中,有的學生可能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操作、謹慎求證,最終實現了個人邏輯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有的學生可能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合作學習而變得更加外向、開朗,最終實現個人情商素質的提升;有的學生則改正了平常的不良學習習慣,發現了個人的潛在能力等,在后續的學習中可以進一步完善自己,實現個人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研究并評估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感受,不僅能為下一次研究性教學提供修正優化的依據,而且還可以更好地找準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切入點??傊?,評估研究過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綜合素質。
初中生物教學中有不少實驗課程,其中一些實驗僅需學生了解即可,而有些實驗則需要學生自主操作,無論教學要求如何,其實質都離不開“研究”。因此,這也是許多教師嘗試在生物實驗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原因。為了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教師應以明確研究定位設計研究方法討論研究成果評估研究過程為教學脈絡,幫助學生更好地在研究實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的增長與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桂香,丁盛茂.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探索[J].生物學教學,2001(5).
關鍵詞:初中物理 研究性學習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37
1 前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學的側重點逐漸由理論知識轉變為全面的素質教育,由原來傳統的教育轉變成適合時展的新型教育模式,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程提供良好的基礎。物理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僅僅通過講述理論不能使得學生完全接受,因此要通過開設各種研究性活動進行鞏固和練習,當代教學不斷地注重學生的動手和創新思維能力,應該將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考核的主要項目。
2 初中物理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2.1 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吸收和掌握物理知識
物理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課堂理論教學,很難使學生吸收和消化知識,這就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教師的引導,逐漸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愛好,進行自主性研究學習,有利于真正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并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初中生在剛剛接觸物理之際,會有很大的抵觸心理,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語,再加上初學生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還不夠完善,難免會處處碰壁。所以,針對初中生學習物理的壓力及其他種種因素,應提倡合作創新,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學習和鞏固物理知識和能力。
2.2 通過物理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物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科,不僅包括力學還有電力學,同時也有各種發明制作的原理,可謂是包羅萬象。學生要想學好物理這一學科,就必須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得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會物理知識理論的基礎上,并通過實驗活動進行知識鞏固,在不斷進行的實驗活動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前提。
3 初中物理教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3.1 結合實際生活,將抽象的物理知識理論生活化
研究性學習是通過對物理知識的深入探究,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生在探究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知識。比如老師講到某個概念時,就要通過聯系實際生活,使得學生更直觀透徹地了解概念。以密度這一概念為例,僅僅講述密度的字面含義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講述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北京的人口密度要遠遠大于呼和浩特等等,用過實際的例子來深化物理概念。
3.2 學生應該培養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查閱各種有關資料和期刊
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初中生不能總是被動地學習,應該培養主動好學的精神,以拼搏進取的精神戰勝別人。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外界的判斷能力不強,這就需要學生不斷地學習文化知識來武裝自己,更好地面對世界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研究性學習并不是憑空地去鉆研,沒有一定的基礎是不能夠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因此查閱相關資料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相關知識的理解,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紙空文。
3.3 開設各種科技和物理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初中生對于物理知識往往覺得很抽象,難以透徹地理解和吸收,因此學校在不影響其他課程的前提下,通過開設科技制作和手工課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學校為學生提供一些廢棄的實驗材料,鼓勵學生大膽發散思維,制作出不同的科技制作成品,比如量筒,望遠鏡,天平等等。通過科技制作和手工活動,不僅可以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也會使學生對物理學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對學生的物理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除此之外,學習物理難免會做一些實驗,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同桌一組或者三人一組再或者小團隊一組進行討論和突破,眾人的力量是偉大的,不過人數過多反而不利,合理地進行小組分配,能更有效地是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各抒己見,由小組或團隊來展示本組的成果和心得。
4 結束語
隨著知識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學校不僅要滿足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還要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這就要求對物理教學進行適當的改革創新,在物理教學的基本設施設立的前提下,聘任高素質、高能力的教師教學。在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互動下,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業績表現,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為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打造良好的物質基礎。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初中生升學甚至不如社會的良好保障,對學生以后的學業生涯以及工作都會有一定的好處。
參考文獻:
[1]周忠武.初中物理探究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顧寶華.淺議初中物理課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有效途徑[N].學知報,2011.
關鍵詞: 民族地區;初中生物;研究性學習
新世紀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地講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教學目標中的重中之重,針對初中生物課的特殊性,我再教學實踐中把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進行有機的結合引用到初中生物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確保“研究性學習”在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部分老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并沒有真正體會“主導”的實質?!皩W生主體”得不到真正的落實,而把“主導”演繹成潛意識里的“主人”和“領導”,要真正做到使學生這一“主體”主動的探究,發現和體驗,作為生物老師(特別是農村生物教師)就必須依托學生生活在農村,與動植物有著廣泛的認識,充分利用生物探究實驗,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組織和激勵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刺激學生的發現欲,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對學生在探究活動發現的問題,無論正確與否,老師都應該熱情予以肯定、表揚他們勤于思考、認真觀察、發現問題的可貴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真正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生物教學之所以要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由生物課的社會性、實踐性所決定的,有些生物知識實際上農村初中學生已經在以往的生活中已了解和認識。只是沒有形成系統化,進行歸納和總結。部分生物知識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探究,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結合教材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究、發現和體驗中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以探究活動為契機,營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在符合其身心特點和思維水平的探究活動中,興趣濃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運用知識解釋生物現象的效率特別高。而“研究性學習”較之生物課的實驗學習更需要主體發揮能動性、創造性??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特殊價值。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才能對探究和研究有強烈的欲望,積極主動的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最后達到探究和創造性研究的目的。
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后,我們教師為了把學生帶入課堂的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中,應該站在高處,從生物課的章、節、課時來策劃,有步驟的系統化地精心設計和安排(包括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語言文字的處理、學生討論、交流展示、教師點評深入淺出、形象具體)。這樣才能使課堂在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中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就順勢利導,提出一些有一定拓展性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識去進一步探究。這樣章、節、重難點的學習很容易地就解決了。
三、以探究、討論的形式,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
生物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探究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探究技能、全面提高生物學習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敖虒W實踐”表明: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促進“研究性學習”向縱深發展,離不開探究活動和課堂討論、交流、質疑。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教師做到“精講”,學生已掌握的堅決不講,不是教學重點和難點的不講;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開花。應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交流,解開學生思維的“死結”,發展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
其次,要改變教師備課、授課方式,讓教學目的“如何形成適合本班實際的學生學習目的”,導學案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寫出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如果可能的話,每節(不指課時)都要提供給學生探究和討論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探索,拓寬他們的思路,進行多角度思維。探究可以是生物課中所要求的,也可以是與生物課相關的學生在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抽出來的,這時教師的人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引導學生把“研究性學習”引向深入。采用討論、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觀察中出現不同的現象和結果鼓勵學生進行分析。然后教師進行點撥,讓他們在探究和討論中學習知識,從而到達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地理;選題指導;大膽假設
有些教師認為研究性學習不宜在初中進行,也有人以為研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到校外學習活動,這都是誤區。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很好地解決了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應對學業水平考試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指導先行,做好選題指導
初中階段的研究性學習應包括“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三個階段。在實施過程中應該做好詳細的預案,把每個階段、每個環節應做的事設置得詳細、具體,特別是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尋找問題,學會觀察,發現問題(研究課題)、記錄問題、查找資料。初步理解尋找信息的途徑,初步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整合、概括,學習怎樣提出問題。我們在選題中要盡可能選擇一些學生知識能力所及的課題,將其范圍界定在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象的范疇內。
通過動員,學生的研究熱情很高,很多小組都提出自己的課題,結合本地、本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設計了兩個研究性課題:“利國鎮鐵礦資源的歷史”“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考察報告”。其中利國地區微山湖生態系統研究這個問題比較切合實際,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確,為此我將該研究性課題細化為:水資源以及養殖業;微山湖周邊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的調查;南水北調對利國地區生態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大膽假設,小心論證
初中生在智能結構、身心特點、生活閱歷、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較弱,對于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對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相對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學習實施中,教師輔導在前,學生實踐在后,按照“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要求教師在引導過程中,精心設計地理探究活動的過程,讓學生“重演”地理學家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歷程,像地理學家那樣觀察、思考、提出假設、得出結論。
在研究性學習中,實踐性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來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后解決問題。為此我們按照分工的小課題進行網上和圖書館、閱覽室雜志中資料的收集,然后做出資料卡;做成一份問卷調查,由微山湖畔黃山村的學生進行調查;由我本人親自帶隊到事先選好的地點進行考察、拍照、采集樣本。最后按照分工進行材料的分析、整合、調查報告的撰寫和展板的設計。后來我們通過學校將“對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保護的建議”報送給相關部門,受到環保部門的好評。調查活動中同學們學會了搜集資料、分析問題,主動地運用了所學的地理知識、理論去分析問題,如繪制利國段微山湖簡圖、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氣溫和降水圖等,都給我帶來了驚喜。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同學們進行學科間知識的借鑒,如生物、政治、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我也通過自己的收集給大家提供相關的知識和平臺,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研究性學習的發展。
通過研究性學習,同學們走出校門、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有利于他們了解自然、了解社會,有利于增強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激勵評價,展示成果
初中研究性學習評價必須遵循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依照初中研究性學習具體目標進行評價。評價中不能太注重成果,不必太關注“做得好不好”,而應該多關注他們“是否做了”,多進行過程指導;要運用表揚勉勵的手段,分階段評價的方法和從發展的觀點去評價,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展示的成果也有很多:研究性學習報告(將整個的研究原因、方法、過程、結論形成一個研究報告)、展板(圖片、文字)、地理小論文、地理手抄報、研究性學習的感想、體會反思等。我們學校兩個研究課題:“利國鎮鐵礦資源的歷史”“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考察報告”,學生撰寫了質量很高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并做成展板獲得區教研室綜合實踐活動一等獎,受到學校、家長的好評,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