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9:22:36
序論:在您撰寫消費文化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經濟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它融于一個國家、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活之中,體現、反映著不同歷史文化的特質,并作為一種動態的文化而存在。正如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創造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不同的民族一樣,不同的經濟形式以不同的方式創造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以不同的方式造就著不同的經濟形式。
我們現在要討論的重點是作為一個經濟鏈中尤為重要的一環:消費。很難說清文化和消費之間的關系,就像我們很難講清文化消費和消費文化的關系一樣,是一種文化引導了一種消費觀念、消費熱潮的興起,還是一種消費趨勢產生了某種特定的文化,從而促成這種文化產品的問世,真的很難說。我們唯有接受這種循環的現象,把這一切交給文化消費市場。
一、發展文化消費
發展產業,重在發展市場,發展市場重在發展需求,消費時代文化產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符號需求、品牌需求,注意力消費。21世紀是戀物與人文并舉的品牌化時代。幾乎每件商品,都打上了鮮明的個性和價值烙印,物質和精神流行將成為新的生活流行和消費流行——這就是消費的文化現象。
人類許多社會,包括中國,在消費的態度上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從嚴格的節約到開始消費。早期人類物質匱乏,許多社會都鼓勵嚴格的節約為美德。視為生存而消費為必須,但不鼓勵“為愉悅而消費”。有些社會還因為宗教教義的因素而更加排斥娛樂性消費,并把他看成是不道德的事情。比如馬克斯韋伯所描述的基督新教即是反對物質欲望。直到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和西歐社會開始邁入大量工業生產,人們得以較為寬裕的支配所得,人們的意識也開始轉變,因而開始有大眾消費的產生。
(2)從單調的消費到愉悅的消費。早期的消費大致上都不脫單調的消費,所謂單調的消費就是關心的焦點在于擁有“某種商品”,但產品樣式卻較為單一。先關心是否擁有汽車、擁有電視機、洗衣機等,所以當年的福特第一代汽車都是黑色,這也就是說尚未“分眾”的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但產品較無差異。然而,隨著經濟進一步的發展,人們不僅是為了某些必要的居家用品來消費,人們更希望以消費獲得愉悅。所以,許多產品開始加入感性、人性、柔情的特質,讓產品更吸引人。
(3)從愉悅的消費到文化的消費。若只是原有工業產品的“人性化”、“愉悅化”,則尚不足以解釋整個經濟中文化角色的興起。文化角色的重要性在于人類不僅只是要求原有工業產品附加愉悅的功能,更在此之外,透過消費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人們所擁有的許多事物,不只是要擁有一個令人愉悅的物品而已,而是能夠顯現自己的“生活風格”。在這生活風格的背后,更突現出“價值觀”的重要性。在這里,更為抽象的“意義”就進入了產品。簡單的說,人類在當代不斷增多的自由運用時間,所從事的不能只是簡化為“物質消費”。人們參與的許多活動,與其說是物質消費,不如說是在“精神消費”的過程中,同時也做了“物質消費”。在這過程中,價值、文化的“認同”才是促使人們去參與的主因。與其說人們在這過程中都是被動的、只是被動員的,不如說人們也在相當程度上想要展現自己的“價值選擇”、“文化思維”。至此,我們才可以宣布文化產業時代的到來,文化消費的興起了。
人們佩帶瑞士表,是在消費商品的同時,享受著一種足以提高自身價值和品位的精致的文化;人們喝法國葡萄酒,是在體驗貴族生活的氣派與豪華;人們購買中國陶瓷,是在展示自己對古老藝術的欣賞能力與經濟上的實力,這一切正是它們以外的其他同類產品所無法實現的。某些商品離開了文化品位或文化趣味就會蒼白無味,從而缺乏競爭的能力。把消費看作一種文化,或看作消費物的文化,是時尚,是情趣,更是高層次消費群體的消費導向與理念。因而,文化產品無疑具有其他商品無與倫比的深厚的文化競爭實力。
二、中國文化消費現狀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文化建設在滿足群眾需求中日益繁榮,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不斷增長。調查表明,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20世紀90年代末為400元左右,比80年代初增長了近10倍。據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1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人均消費性支出1337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娛樂教育文化支出增長11.2%,其中教育支出增長了16%;通訊支出(主要指網絡消費,下同)增長了23.7%。但在總體增長的背景下,區域間與群體間文化消費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和非均衡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上海交大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李康化在他的研究報告《中國文化消費現狀及趨勢報告》中就中國文化消費現狀的分析提出了三點:
第一,區域間文化消費的不平衡。全國各地的消費性支出和文化消費結構存在很大差異。
第二,群體文化消費的非均衡。他分析發現,中國的消費需求業已形成各具特征的三大消費群體為主的格局:一是高收入支持的“先導型”消費群:他們屬于以城市為主體的富裕型、極富裕型的消費群體。這個群體主要由公司老板、管理階層高級職員、規模較大經營較好的私營企業家、高科技領域的成功者、演藝界知名人士及其家庭構成。在目前中國的消費供給水平、供給結構之下,邊際消費傾向(即增加的消費支出與增加的收入之比)歷來最低的高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已經降至15%以下,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同這一群體的消費需求相比較,現有大眾化的消費供給已經過時,而更高層次的精品化、個性化消費供給有待開發。二是中等收入支持的“升級型”消費群:這個群體以城市絕大多數居民戶和農村中少數比較富裕的居民戶為主體,主要由政府公職人員、國有企業職工、科教文衛人員、個體經營者及其家庭構成。中等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在35%左右,邊際消費傾向居中,正處于從小康型向富裕型、從講求消費數量向講求消費質量轉變的階段,加上多年儲蓄積累,以構成最具當前消費購買能力和消費開始多樣化的群體,是繼高收入群體之后最為活躍的跟進力量。三是低收入支持的“培育型”消費群:這個群體以城市低收入階層和農村中等收入階層為主體,主要包括城市部分下崗職工、退休職工、進城務工人員、大部分農民等等及其家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雖然最強,但收入增長較慢,恩格爾系數在50%左右,消費能力尚處于為大宗購買積聚力量的狀態。這一群體的需求同現有的供給能力較為適應,同目前的消費品供給結構矛盾較少,是目前中低檔消費的主要市場。另外,在低收入、培育型消費群體之外,還有勉強擺脫衣食困擾的更低收入群體。
三、中國文化消費的主要趨勢
1、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全球化走勢將逐漸增強,國內文化消費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將得到緩解。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將貫徹國民待遇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公平交易原則、市場準入原則和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參與原則并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中國文化消費市場將因這種轉變在整體上和長期上得以豐富和拓展,盡快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而不斷增強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將加速世界文化消費品的循環流動,因此,過去由于國內產業保護、壟斷經營等原因而被阻止進入國內的文化商品,將不再受到限制,可供城鄉居民家庭消費的文化產品會明顯增加。增加了有效供給,將釋放中高收入群體一部分文化消費購買力存量,促進文化消費總量的增長,促進國內文化消費品高價格體系的解體。
2、文化消費品市場供求結構將開門調整,中國文化消費者主權經濟特征將更加明顯。市場經濟是消費者主權經濟。盡管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存在許多假冒偽劣現象和不規范的商業行為,法律意識淡薄的文化消費者遭受侵害時往往自認倒霉,或欲投訴卻因勢單力薄半途而廢,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法制的健全,假冒偽劣現象將不斷減少,高質低價和優質服務將成為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競爭的焦點。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文化產品因質量高、價格適宜成為文化消費者熱購的對象,國內文化產品欲占領文化市場,就必須貨真質高價實。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法律意識的增強使更多的文化消費者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而以文化消費者為中心乃大勢所趨。文化企業必須與國際對接,與社會對接,與文化消費者對接,從賣方市場轉向完全的買方市場,創新、創意、創造將緊密圍繞文化消費者需求和主流消費傾向,成為文化企業的價值取向。
3、區域間與群體間的文化消費差距將繼續拉大,文化消費品由東向西的“擠壓傳遞效應”將改變國內原有文化消費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文化消費品市場的區域空間結構,是文化消費品生產、流通、消費整體結構在地域分布上的表現形式。從經濟區域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文化商品必然首先沖擊沿海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因為這些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收入、消費、購買力整體水平相對較高,市場容量、消費規模相對較大,消費活動相對較集中,聚集效應強,銷售成本低,商業、信息、交通基礎設施比較齊全。但沿海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在率先享用更多外國文化消費品和文化服務的同時,也將最先感受到商業化競爭進一步加劇的壓力和后果。后果之一便是由此形成原東部地區文化消費品向中西部進一步擠壓的“沖擊傳遞”。因為原本要由沿海城市和東部地區自行就地消化吸收的一部分購買力及其文化消費品將被外來品所替代,而被淘汰擠出的文化產品,注定要更大規模地向中西部轉移,到內地尋求新的銷售市場,從而加劇中西部地區之間文化消費品市場的競爭。
4、體驗式文化消費的日見端倪。由21世紀新經濟的推動者,美國未來學家約瑟夫·派恩與詹姆斯·吉爾摩共同提出的“體驗經濟”,作為一種獨特的經濟提供物,已成為當今全球產業的第一新銳話題。按《體驗經濟》一書的觀點,在結束穴居時代以后,人類經濟生活將經歷四個發展階段:即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體驗經濟。在書中,作者這樣闡述體驗經濟的特征:消費只是過程,當過程結束后,體驗記憶會長久地保存在消費者頭腦中。消費者會愿意為體驗付費,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復制、不可轉讓、轉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間都是一個“惟一”。今天,由于大規模生產產品和服務形成的規模經濟促成了相應的成本節約,導致產品的低價競爭和服務的增值困難。從商品和服務中提取體驗的做法,無疑開辟了非同尋常的經濟拓展的新途徑。《體驗經濟》一書認為在體驗的王國中,體驗有四個領域,即娛樂的體驗、教育的體驗、逃避現實的體驗和審美的體驗。每一種類別的體驗都與文化產業息息相關。
(1)娛樂的體驗是一種最原始的體驗,也是最普通、最親切的體驗。是客體通過感覺被動地吸收的。這些娛樂的體驗就是使人愉悅并吸引人的注意力。在文化產業的巨鱷美國,是沒有“文化產業”這個概念的,美國的產業概念是“娛樂產業”,這是一種哲學理念的問題,也是社會生活差異的問題。美國的娛樂產業處于全球的競爭優勢,美國擁有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五大電視網以及強大的報業、雜志、出版集團等大規模的內容提供商,通過國際化產業運作,具備強大的競爭實力。米切爾·沃爾夫在其《娛樂經濟》一書中指出:“在當代美國乃至西方社會,傳媒和娛樂產業以其無所不在的影響,正滲透到經濟增長、文化演進以及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層面。絕大部分的消費品產業,都在竭力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而要撥動消費者的心弦,‘娛樂因素’則是利器之一?!笨梢哉f,娛樂是消費的第一動力。福雷斯特研究公司對年齡在16至22歲的消費者進行了一項娛樂消費研究,據這項研究的組織者瓦爾什博士指出,73%的年輕人的第一消費動機是娛樂,他們的可支配收入有60%都花在了娛樂消費上。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電腦的普及人們的文化消費正在向數字領域轉移。
(2)與娛樂的體驗相比,教育的體驗包含了客體更多的積極參與。因為要確定擴展一個人的視野增加他的知識,教育必須積極使用大腦和身體。
(3)逃避現實的體驗是指客體完全參與到一種浸入式環境之中,例如主題會所,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逃避單調、忙碌生活的場所。
(4)審美的體驗是客體沉浸于某一環境中,但極少對環境產生改變。審美的體驗可以完全是自然的,也可以通過人工營造。
經濟學家汪丁丁對體驗經濟也有著自己的見解:“事實上,在任何經濟活動的內部,都包含著體驗經濟的種子。在競爭市場里,我們常見到同類商品按不同價格出售。我們會因為加工得更細、拿在手里更舒適、看上去更結實、造型更有品位,甚至讓心情不一樣等千百個理由,為標著高價的商品付費,只要它有個性。這就是我們為體驗付出的價錢?!豹?/p>
隨著體驗式消費的深入民心,我們發現文化旅游、培訓教育和數字娛樂消費將成為未來文化消費的熱點領域。在加入世貿組織和申奧成功的背景下,中國的文化消費內容將不斷豐富,等級將不斷提高,方式將不斷創新。文化消費的增長主要會在一下幾個領域:
①文化旅游消費。在對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所作的一項“旅游支出與國民收入相比的彈性系數”分析中,越是高收入國家,如美國、瑞士、比利時、英國、德國、瑞典、丹麥,旅游需求彈性越小,都在1.3-1.9之間,說明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旅游需求的必需程度越高,對旅游的需求具有價格剛性。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世界旅游組織的研究: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產值達到或超過800-1000美元時,不僅是小康社會的主要標志,還包含一系列的內涵,如工業化時期的來臨、經濟結構的大變動、社會的轉型等,也是旅游消費和旅游業發展進入大眾化和普遍化的黃金時期。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800美元,很多城市超過1000美元。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對旅游消費的潛在需求將越來越快地轉化為現實需求。需要指出,文化旅游關鍵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應解釋為對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F在較為欠缺的文化旅游是“體驗式旅游”。所謂“體驗式旅游”,業界人士理解為旅行社安排更多參與性的活動,如到農家樂體驗田園生活、象職業探險家一樣穿越西部無人區、去國外入住當地人家等。旅游不在乎山水,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驗,一種旅游方式的分享。但與名目繁多的旅游觀光相比,體驗式旅游市場存在很大的空白。1997年廣東中旅推出穿越羅布泊,拉開了西部探險游的序幕,也使西部探險游有了濃濃的體驗成分。近幾年來,主題樂園、生態旅游、深度文化旅行等越來越受到歡迎,此外,直接提供感性與理念的電視或電影、書籍業也得到人們的青睞。
②文化教育消費。從潛在的需求看,居民對教育的支出愿望明顯增強。據有關部門1999年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市居民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42.7%的居民認為,教育投入是家庭開支的重要內容。同時,國家統計局在對全國15萬戶城鎮居民家庭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在問及每學年自費上大學承受能力時,62.2%的家庭愿意出5000元以 下,35.47%的家庭愿意出0.5萬~2萬元,出2萬元以上的家庭占2.3%。其中,子女在不同階段的就學中,越是處在低階段的學生家庭,其期望值越高。目前在幼兒園的兒童,其家庭愿每學年出2萬~5萬元讀大學的占2.18%,有0.81%的家庭可負擔5萬元以上,表明家庭的預期消費中,教育已占重要地位。
③數字娛樂消費。數字娛樂業不只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電腦游戲,它覆蓋了以數字技術向人們制造快樂的各個領域:提供視聽享受的音樂、DVD、VCD、交互電視;重在體驗的電腦電子網絡游戲;陸續開發出的新式娛樂產品MP3、數碼攝像機、電子顯微鏡等;甚至可以說網絡聊天、網絡媒體都可以稱為一種數字娛樂業,一切通過數字技術,如計算機、互聯網等為人們提供娛樂的東西都可以稱為數字娛樂業。電腦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網絡消費會日益升溫。在互聯網走向大眾化的同時,互聯網也在大眾化的影響下蛻化成為一個在線娛樂平臺,而不僅僅是一個信息交互平臺。當下正火熱的消費形式有在線游戲、在線音樂、網絡電視等。從目前來說,中國數字娛樂業還遠遠不能稱為一個產業,如在游戲方面,我們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拿不出象樣的制作公司出來,在數字音樂方面也是一樣,我們傳統的唱片公司都因為盜版生存艱難,根本沒有能力來照顧這一塊。但沒有人能夠否認中國數字娛樂業的巨大市場,目前美國、日本、韓國等都在開始進軍中國這一塊市場,特別是在線游戲。日本著名游戲廠家世嘉公司悄然進入中國,迪斯尼和海虹聯手做中文網站,意圖也是數字娛樂。我們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預算,中國現有4000多萬臺的個人計算機,假設其中1/2左右會消費數字娛樂產品,如在線游戲,假設每臺計算機每年在數字娛樂方面消費100元,那么每年就有20億元的市場。如果網絡電視、數字音樂這些開始成熟普及起來,這個數字絕對不只是100元,而是100元的幾倍、十幾倍,那么數字娛樂的消費空間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文化消費確立主導地位還有待時日。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中國消費者在食品、衣著和家用電器方面的開支將急劇減少,而通訊、娛樂、旅游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費將與日俱增。居民消費結構呈多元化趨勢并進一步優化,文化消費的主導地位終將確立。但就現階段而言,文化消費在消費性支出中的比例還不足20%。有關人士必須解讀出文化消費空間巨大的反面信息,那就是,文化消費要確立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增強文化產業的市場擴張能力是重中之重。
中國的文化消費一直是制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如何把握中國文化消費的脈動,剖析中國文化消費走向,并在生產供給方面跟上去,才能使中國的文化產業越走越寬,也才能進一步激活文化產業鏈。
參考文獻:
[1] 劉志彪.王國生.安國良.現代產業經濟分析.第一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p.56-59.
[2] 孟曉駟.文化產業發展機理解析.中國文化網,2006.4.1.
[3] 程勁松.世聯觀察.第1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p.26-28.
[4] 龍軼明.文化產業:激情碰撞商業地產.安家,2004年第12期:p.42-43.
【摘 要】在我國,人民的消費方式經歷了生存式消費方式、統一式的消費方式、個性化差異式的消費方式的變遷?;趯τ谥袊F今社會中的不合理的消費文化的初步的思考,我意提出自己對于未來人們消費文化的一些想法。人類一切的消費行為在本質上應追求的是個人生活的最大的幸福。從而能夠實現自身的身心的健康的發展,達到自我的實現。即為一種綠色消費的觀念——“人本”消費理念。
【關鍵詞】消費;消費社會;消費主義;消費文化;人本消費文化
消費主義在我國大肆的盛行,導致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上涌現了一些畸形消費、流行鋪張浪費甚至奢靡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造成了我國資源的極大的浪費, 影響了我國現代化經濟的發展。
一、相關概念
(一)消費的概念?消費是指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欲望的一種經濟行為。具體的來說,消費包括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產生的原因、消費者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的方式、影響消費者選擇的有關因素。
(二)消費主義與消費文化?消費主義是指導和調節人們在消費方面的行動和關系的原則、思想、愿望、情緒及相應的實踐的總稱。其主要原則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并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消費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人們在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社會生活以及消費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 消費行為和消費環境的總和。
(三)何為消費社會?消費社會是指生產相對過剩,需要鼓勵消費以便維持、拉動、刺激生產。是指后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
二、對于中國消費文化變革的思考
(一)中國傳統消費文化的變遷及基本特征。在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我國的主導的經濟形態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始至終中國一直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存在著。在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中農業生產基本上沒有剩余產品,所以也就無法產生充分的交換行為。而在中國最為典型的是“男耕女織”式的家庭自我滿足的封閉式的消費模式。
(二)中國現代以來(1949年-1978年)消費文化的變遷及基本特征。在工業社會的早期,由于生產工具的更新,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產商品的速度得以大大的提高。20C50年代,在我國經由(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完成初步的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國家基礎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推行了計劃經濟,在這一經濟體制下,局限于我國的生產能力的限制,全民實行憑票購物的消費方式。在計劃的經濟時代,我國實現了大規模式的生產,實現了統一式的消費方式。但這時的消費文化是建立在濃厚的計劃經濟的基礎之上的,是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的消費文化。
(三)1978年以后,中國消費文化實現了新的變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步入快速增長時期,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儲蓄余額不斷增長,個人消費支出穩定增加,社會消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F代社會中基于人們的不同的需求,先進的社會生產,采取了差異化的流水線生產。消費產品極大地豐裕,產品的種類極大地多樣化。這種消費方式的建立是基于滿足每一個個體的需求。
三、對于未來消費文化的思考
(一)現象一:我國現存的消費行為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現象,是假冒偽劣商品的泛濫。對于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的原因一般看法認為可歸因于:商家為了牟取暴利,利益驅動下的欺詐行為 、我國執法機關的執法不嚴(對市場主體的監督乏力),亦或是對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督乏力。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地深入,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不同的職業群體之間的收入等不斷地拉大。消費主義在我國大肆的盛行,導致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上涌現了一些畸形消費、流行鋪張浪費甚至奢靡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有的是超越現實條件、盲目攀比,有的是斗富擺闊的奢靡消費,還有的是過度包裝的蓄意浪費。
對于假冒產品要想得到徹底的解決就必須做到:(1)我國政府能夠切切實實的實行公平的分配政策。只有采取對于全民的公平的政策,解決了人民收入問題,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假冒產品的問題。(2)必須讓人民切實的樹立起一種積極健康的消費文化 ,摒棄許多的虛名主義。
(二)現象二:對于中國現存的官僚腐敗的問題,這是現今社會中消費主義盛行的結果—導致了中國的一種特有的分配方式。我認為,賄賂品消費、公款揮霍消費、腐敗流氓消費等不良消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建立在損害國家,人民利益之上。這些存在的畸形消費的原因是現今的社會中,人們普遍的富裕起來,卻沒有形成的科學健康的消費文化。
我認為未來人們的消費應樹立綠色消費的觀念,形成綠色消費的行為。而綠色消費,也可稱為可持續消費,是指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征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這種綠色消費的文化應是一種“人本”的消費文化。要形成這種消費文化,就必須培養“文化人”,用先進文化引導消費。真正的實現“以人為本”的消費理念。
在我國,必須從歷史發展的客觀實際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切實的實現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皥猿忠匀藶楸?,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其核心在于堅持以人為本?!笨梢哉f黨的執政的路線經歷了,由以“政治為核心”到“以經濟為核心”再到“以百姓的幸福為核心—即以人為核心”的轉變。這樣執政理念的轉變將成為未來消費方式向綠色消費方式邁進的一大可能性 。
參考文獻
[1] 馬斯洛.人類動機的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關鍵詞】消費結構文化消費邊際消費傾向
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消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經濟制度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都存在很大差異。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消費既是社會生產的目的,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是生產、交換和分配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只有消費才是評價和實現產品價值的最終環節。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逐步邁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升級,這必將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產生深遠影響。在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換代之際,文化消費逐年增長,成為消費領域一大亮點,其作用和意義也愈加凸顯。
一、文化消費研究的意義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波及我國各個領域,在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時,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文化消費“口紅效應”頻頻見諸于報端。在很多專家看來,文化消費是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歷史趨勢和必然選擇。翻看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其成績有目共睹,然而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卻始終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根據國際經驗,一定的GDP發展水平,與一定的恩格爾系數,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費支出有相關性。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表示:根據國際算法,2005年我國人均GDP就已超過了1700美元,文化消費總量卻只有4150億元左右,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億元以上。換句話說,中國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僅僅不到1/4。當前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潛力遠未得到釋放,文化消費存在海量發展空間,文化消費將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引擎之一,加強文化消費研究勢在必行。
文化消費是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內容而言,通??梢园盐幕M劃分為文化產品消費和文化服務消費兩種形式,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等消費項目。文化消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生活消費的水平,也反映了社會發展的程度與速度。研究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可以為國家及地方政府文化教育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及區域文化經濟制度的有效性等問題提供理論支持。作為一種典型的非物質追求活動,文化消費的發展受到諸多元素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消費者的行為偏好、心理動機、個人收入、地理環境等。文化消費自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在進行研究時需要多學科、全方位著手,以拓寬研究領域,深化研究內容。鑒于文化消費研究涉及數據廣泛龐大,為更為細致微觀研究,我們選取典型城市,以點帶面,深入探討。作為東部沿海城市,杭州經濟發達,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其文化消費發展在東部城市具有代表性,并對中西部城市具有示范意義,因此本文重點調研杭州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現狀。
二、利用恩格爾系數分析杭州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與文化消費比例
根據杭州市統計信息網提供的數據,2000年以來,杭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性支出都有大幅增加,200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9元,是2000年的2.24倍,人均消費性支出14895元是2000年1.91倍。下面我們利用恩格爾系數分析杭州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結構,探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現狀。通常認為恩格爾系數與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關系如下:恩格爾系數大于60%,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處于絕對貧困狀態;50%到60%之間,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處于溫飽階段;40%到50%之間,居民生活消費實現小康水平;在20%到40%之間,居民生活消費趨向富裕;小于20%,居民生活消費最富裕。根據杭州市統計信息網提供的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2000年以來杭州歷年的恩格爾系數以及文化消費所占比例(見表1)。
(根據《2008杭州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
[2] 陳芳、周英峰、郭奔勝:2007:物價持續上揚的背后[EB/OL].news.省略/newscenter/2007-11/15/content_708
1096.htm.
摘要:流行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遠,可它一直鮮為學術界研究,從消費者行為學的角度探討了流行文化的含義,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流行文化的發展階段與消費者行為的關系等,希望借助利用流行文化正確引導消費者的行為。
關鍵詞:流行文化;消費者行為;高雅文化
現在,當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產品隨著全球化而充斥世界的時候,不僅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在全球各個角落普遍存在并滲透于社會各個領域的東西,就是已經徹底商品化和全球化的流行文化產品。由此可見,流行文化對社會生活的重要影響,對流行文化的研究已經勢在必然,這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流行文化的界定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界定。關于“流行”這個詞,威廉斯認為有四種意思:被許多人特別喜歡的;較低等的制品;希望贏得人們喜歡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實上是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傲餍小币辉~在辭海中的解釋是:迅速傳播或盛行一時。它是指一定時期內在社會上或一個群體中迅速傳播或流行一時的規格或樣式,也稱作時尚、時興、時髦等。流行是一種追求新穎而背離習慣的企圖,但同時尚未超出社會可以接受的形式和行為范圍。根據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流行是指在社會生活中或大眾的內部產生的一種非常規范的行為模式。流行現象,它具體表現為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相當數量的人,對特定觀點、行為、言語、生活方式等產生了共同的崇尚與追求,并使之在短時間內成為整個社會到處可見的現象。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流行,流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現象,是一個時期內大眾社會中許多人都在實踐和追隨的一種新物質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從商業的角度看,流行意味著消費潮流,它在當代社會已成為一種與直接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如營業額、利潤等)緊密相連的東西;從接受的角度看,流行在面向市場和社會時,極易獲得廣大消費者的共鳴和認同。
在學術發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復雜的術語之一。最早在科學意義上為“文化”進行界定的是英國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泰勒。截至20世紀50年代初,文化界定已經有164種之多。著名學者T.伊格爾頓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這一術語一直是在對立的兩極之間被使用:它太寬泛又太狹窄、太充滿人類學的無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學意義上的思辨性。20世紀90年代,一些人類學者認為,文化界定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為社會結構意義上的文化,另一是個體行為意義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個整體社會中長期、普遍起作用的行為模式和行動的實際準則,這些模式在那些給事件和人際關系以明顯結構的形態和反復出現的周期規律性中呈現出來,并且構成常被歸為“生活方式”的那種東西。結構功能主義學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觀點。后者是個體習得的產物,包括一個人類群體成員為了在他參與活動的這個群體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須知道的東西。據此認識,文化不必為該社會甚或該群體所有成員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有關成員彼此授受意義,以至這些意義能夠使他們達到共同的目標,因為他們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象。
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界定都將會把流行的不同意義與文化的不同意義進行結合,從而產生不同的組合。因此,文化理論與流行文化銜接的歷史,就是這兩個概念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內,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組合的歷史。
二、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流行文化是當代消費社會的代言人。在《消費矛盾:消費社會的概念、行為與政治》(ContradictionsofConsumption:Concepts,PracticesandPoliticsinConsumerSociety)一書中,愛德華(TimEdwards)主張,透過流行文化,我們能夠對當代消費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
流行文化是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社會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隨處可見的消費現象,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它都體現為在某一特定時期人們一種趨同的消費選擇。從總體上看,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有以下兩方面的影響。
1.流行文化引導消費者的購買和消費模式。從生產與消費的角度,流行文化生產的目的在于消費,或者說在于滿足消費者的文化消費欲求?,F代社會的實踐證明,人們消費某種產品,并不僅僅因為它的物質特性和實用功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還會因其廣告所張揚的抽象的、非實用的精神因素能夠使消費者產生興趣和認同。形形的廣告無不傳達著各種各樣的觀點、價值與精神取向,廣告與其說是對產品的推銷,不如說是對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生活哲學和意識形態的表達。比如耐克贏得了非凡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產品質地優良,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大力倡導了一種價值觀,那就是:Justdoit(想做就做).Ican(我能)。這種價值觀已形成了一種潮流以絕對優勢經久不衰地席卷了美國乃至全世界,它不僅已嵌入了每個美國消費者的頭腦深處,而且已成世人皆知的經典廣告口號。
2.流行文化反映消費者行為。流行文化是消費者行為的一面鏡子,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消費者的行為。美國當代強調年輕和健康的流行文化正好反映了美國消費者購買健美器械、定期去健身俱樂部、鐘愛營養均衡食品等消費行為。
三、流行文化的發展階段
流行文化一般會經歷產生、普及和衰退三個階段。流行文化潮流以前是由商家請專業設計者創立,然后自上而下進行普及。這里要注意的是,流行文化也會被名人無意創立。例如,1961年,肯尼迪在他的就職典禮上沒有戴帽子就走過了賓夕法尼亞大街,這一無意行為卻從此打破了男士戴帽的風俗習慣,也摧毀了男帽行業,聯合帽業會不得不請求肯尼迪重新戴上帽子以希求恢復男士戴帽的流行文化。由此可見,名人對流行文化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F在商家把流行文化的產生寄托在年輕大眾上。專門的市場調查公司投資請一些“酷仔”對身邊的朋友進行關于流行文化的錄音采訪。這樣的調研使得Reebock開始推銷淡顏色的鞋子,而Burlington開始推銷深藍色的牛仔褲。
流行文化形成過后,最重要的是讓它普及到大眾,不然就不成其為流行文化,就不能引導廣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而這就要借助媒體和意見領導者通過廣告等方式傳播出去。廣告是流行文化的信息源,它最先向人們傳遞社會潮流和流行流變的信息。當一種流行生成后,廣告及時地把流行資訊廣而告之。由智威湯遜中喬廣告公司創意的“立頓紅茶”系列廣告非常生動形象地演繹了新產品的流行特性,也為廣告對流行文化的傳播作用做了天然的注腳:“緊跟潮流新步伐”、“散播熱門新話題”、“洞察今夏新焦點”、“聆聽流行新節奏”、“掌握時代新信息”。
廣告報道著流行、演繹著流行、評說著流行,它以高度的日常性傳播,使人們處在一種強有力的流行文化環境和認知空間中,從而不斷地推進著流行市場的發展。人們通過廣告傳播、了解了最新的流行是什么,普及的范圍如何,社會評價的程度怎樣,廣告已名副其實地成為人們獲取流行文化信息的過濾網。只要我們稍加回憶,就會發現這些年來人們在飲食方面,從喝一般的汽水到喝可樂,從喝茶到喝咖啡,從喝白開水到喝礦泉水,從只知道自己燒著吃,到吃現成的方便食品,從吃大餅油條到吃肯德基、麥當勞等等,哪一種飲食流行沒有廣告傳播的貢獻?我們不難想象如果沒有廣告的傳播,哪怕流行文化已經形成,卻難以快速地流行開來。當然,廣告促進流行文化普及的方式和途徑是多元的。首先,它不遺余力地對時尚主題進行不斷重復的訴求,從而使其大面積鋪排開來,形成一股勢不可當的大潮。其次,廣告為了促進流行的普及,竭力創設著一種帶有幻想色彩的時尚模擬環境,并把每一個人邀為廣告主角,竭力告訴人們擁有廣告中所推薦的產品會多么快樂,按照廣告所設想的方式生活多么美滿,于是人們不是被強加為這個群體的成員,就是承受著由此而帶來的群體壓力,為了保持自身行為與多數人行為的一致性,從而避免個人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大家必須從眾,必須去擁有時尚。這一來,廣告傳播的商品或服務便迅速獲得眾人的追隨和采用從而得以普及。流行文化具有易變性、周期性的特點,這就告訴我們,流行文化在產生、傳播并達到后會急轉直下走向消失。流行文化周期的長短直接牽涉到企業的利益,因此企業都做著“留住”流行文化的努力。利用廣告鞏固業已形成的流行時尚,并在前一流行的基礎上通過內容更新、題材轉換、形式變革等一系列手段,帶出另一個相關的流行,甚至使其再度走向新一輪的,從而達到盡可能延續流行的目的。這是廣告對流行文化的又一突出貢獻。
綜上所述,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舉足輕重,一方面商家要善于利用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應該創造、普及并留住健康的流行文化,以保持健康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正確引導,這才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吳圣剛.當代流行文化的形成機制與作用[J].中州學刊:文藝研究,2007,(2).
[2]杜春華.近年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會價值分析[J].天府新論,2006,(4).
[3]仲富蘭.大眾傳媒:流行文化的合謀者[J].社會觀察,2006,(4).
[4]劉乃歌.大眾傳播變革與當代流行文化的勃興[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5]劉志梅.流行文化與廣告[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3).
[6]萬翔.消費時尚、流行與品牌戰略[J].商業研究,2004,(13).
[7]陳立旭.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當代文化轉向[J].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2).
[8]羊小于.論流行文化對廣告的意識形態影響[J].新聞界:傳媒與廣告,2003.
[9]張同道.文化腫瘤[N].中華讀書報,2001-07-18.
[10]肖鷹.美學與流行文化[J].文藝研究,2001,(5).
[11]沃納.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2]金元浦.重新審視大眾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2000,(6).
[13]夏建中.當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歷史與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學術述評,2000,(5).
[14]陳立旭.現代傳媒變革與文化革命[EB/OL]..文化研究網:.
關鍵詞:上海;80后;文化消費;分析。
1問題的提出。
消費作為人類日常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日益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作為消費中的一部分,中國國內文化消費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文化消費的發展更加迅速。其實,所謂的文化消費[1],顧名思義就是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享受;即指消費者為了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消費文化消費品的過程。在經濟條件寬松充裕以及具備閑暇時間的條件下,人們為了獲取知識、陶冶身心、娛樂自我等需求的滿足,而對物質形態的文化產品和勞務形態的文化服務進行的一種消費行為[2]。文化消費深深地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并對本國經濟發展有著帶動作用。在對文化消費的研究中,學者們也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方法與標準。若從消費的形式來看[1],它包括社會公共文化消費和個人文化消費;其中,個人文化消費又可根據消費的內容劃分為個人文化產品消費與個人文化活動消費。再從消費內容的廣義上來看[3],文化消費又包括教育、旅游、體育事業、文化娛樂場所、廣電音像制品、戲劇舞蹈等等服務行業。在此基礎上,還可將健身、體育表演和賽事觀賞等更廣泛意義上的娛樂休閑活動納入其中。
同時,學者們還進一步提出文化消費與社會個體的價值觀,審美觀及興趣愛好有關[4]。而80后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生代,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與前人已經截然不同;這樣,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主要消費群體,探討80后在文化消費方面的特征,就顯得極為迫切與必要。根據以上研究分析,本研究將從社會公共文化消費、個人文化產品消費以及個人文化活動消費三方面,選取上海地區的80后群體作為調查的對象,去揭示80后文化消費的現狀,并總結與提煉其文化消費特征及規律。實地的調查通過隨機街訪的形式完成,發放問卷600份;經過嚴格的篩選,共收集有效問卷503份。
2社會公共文化消費的研究。
社會公共文化消費在文化消費中屬于最基本的消費,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等;一般由政府組織,旨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本研究從80后對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的知曉度、每周在社區公共活動中心時間以及每年去社會公共文化場所次數三方面,來探討上海80后群體的社會公共文化消費情況。
2.1 80后對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知曉度的調研結果。
經過對80后社會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知曉度的調研,可發現有59%的80后知道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的存在,并知道可在這些場所中獲取什么樣的信息;有41%的80后表示不知道有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的存在,并無法利用這些場所來充實自己的生活。該調研結果表明,雖然較多的80后知道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的存在,但仍需社區服務中心做好宣傳工作,以吸引更多的80后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的活動。
2.2 80后在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活動時間的調研結果。
經過對80后每周在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活動時間的調研,可發現每周在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活動0小時的人數占樣本總量的69.3%,每周在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活動1小時的人數占樣本總量的18.5%,每周在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活動1小時以上的人數僅占樣本總量的12.8%。該調研結果表明,80后群體可能正處于事業的上升期,每周沒有太多的時間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活動;而各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也應豐富自身的活動形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前去參加。
2.3 80后去社會不同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次數的調研結果。
經過對80后每年去社會不同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活動次數的調研,可發現80后群體去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次數,要遠多于其去紀念館、美術館及文化館的次數;特別是80后群體中沒有去過紀念館的人數接近總體樣本的70%,即紀念館為80后群體每年去的次數最少的社會公共文化活動中心;與圖書館相比,80后群體每年去博物館的次數要更多。該調研結果表明,80后群體較多受流行性大眾文化觀念的影響,偏愛“快餐文化”的消費,對博物館等觀光性質的場館偏愛度較高。
同時,通過80后群體“不去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原因的調查,還可發現80后群體提及最多的原因為“工作繁忙”,這樣從側面論證了80后群體“偏愛快餐文化”消費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另外,提及因場館設施不好或活動中心服務不好等原因而不去社會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的人數最少,這也表明目前場地及服務因素并不是阻礙年輕群體參與社會公共文化活動的主要因素。
3個人文化消費的研究。
3.1理論基礎及方案設計。
毫無疑問,關于個人文化消費的概念及內容的研究,國內的學者已經成功地嫁接了國外此方面的研究視域,并結合中國的社會現狀,較為清晰地解析出個人文化消費的本質及其研究的范疇。但個人文化消費概念及內容的研究,僅是個人文化消費研究的表層部分;而關于個人文化消費動因及其演化路徑的研究,才是個人文化消費研究的核心部分。在目前的研究中,國內學者雖然提出了個人文化消費與社會個體的價值觀,審美觀及興趣愛好有關[4],但卻未能深入探討文化消費與以上相關因素間的影響關系大小,并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以至于缺乏顯著性的成果。
當然,該情況的出現,也可能與文化消費的研究主題有關;“文化”這一概念本身所承載的社會學意義,以及定量分析法在整體問題研究上的局限性,使得定性分析法成為國內學者們的首選。但是,若能選擇典型性的實證樣本,并準確定位于研究對象文化消費現狀的成因,將會有可能消除定量分析法應用的局限性,以實現文化消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而關于該目標的實現,可以從國外社會學家提出的“消費文化”研究范式中借鑒。
這是因為,“消費文化”的研究范式,是將消費現象同社會階層結構、社會關系等社會事實并列考察,以最大程度地拓展“消費”的邊界維度;也即消費并不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也是進行屬性構建、趣味區分、文化分類和社會關系再生產的過程[5]。同時,隨著社會結構變遷、價值觀改變、藝術審美變化等事實因素的引入,使得定量分析法在文化消費研究中的應用就成為可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政治及文化的不同,使得文化消費研究中“社會階層結構”在國內研究的嫁接,更多表現于性別、年齡、職業、收入等人口統計變量上的劃分,并不存在明顯的政治性地位劃分。
在上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關于本研究方案的理論設計,在充分考慮到本研究的目的與數據分析的可操作性后,將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1)80后文化消費的內容;(2)社會事實的影響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文化產品與文化活動的消費,后者主要包括性別、教育程度、職位、月可支配收入這些人口統計變量的描述。
在具體變量的統計上,首先是關于文化消費變量。其中,文化產品的消費變量為:每月讀雜志的數量、每年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數量、每月購買影碟的數量、每月由網絡看電影的數量;文化活動的消費變量為:每年看戲劇的次數、每年看演唱會的次數、每年聽音樂會的次數、每年看歌舞劇的次數。最后,本研究還選擇4個人口統計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其中,設置的具體選項如下:
性別:男、女;教育程度:高中程度(高中及以下、中專),大專程度(非全日制大專、大學、全日制大專),本科程度(全日制大學),研究生(碩士、博士);職位:初級職位(學生、機關或事業單位一般職員、企業/公司的一般職員、一般專業技術人員),中級職位(機關或事業單位普通干部、企業/公司的部門經理或中層干部、個體從業人員、中級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位(機關或事業單位司局級以上干部、企業/公司的廠長或總經理、私營企業主、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月可支配收入:低可支配費用(4000元以下)、較低可支配費用(4000-5999元)、中等可支配收入(6000-9999元)、較高可支配收入(10000-13999元)、高等可支配收入(14000以上)。
3.2性別因素下的方差分析。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發現不同性別特征下上海80后的文化產品消費與文化活動消費并不存在著差異(P>0.05)。這說明男女群體在文化消費上,并不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性別因素不對文化消費產生明顯的影響。同時,性別特征的組數為2,且性別因素不對文化消費產生影響,所以不進行事后的比較。具體分析結果見表1。
3.3教育因素下的方差分析。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發現不同教育程度下上海80后的文化產品消費與文化活動消費存在著差異(P<0.05)。這表明,不同教育程度下的80后在文化消費中存著一定的區別,教育因素對文化消費產生明顯的影響。同時,教育程度的組數為4,且教育因素對文化消費產生影響,所以還將進行事后的比較。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
表1 性別因素下方差分析結果
由于不同教育程度下上海80后的文化產品消費存在著差異,因此分別將高中程度、大專程度、本科程度及研究生四種教育程度下的文化產品消費人數進行比較,可發現高中程度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購買數量0-2”、“購買數量6-10”和“購買數量11-15”三個區間上,大專和本科程度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購買數量6-10”、“購買數量11-15”和“購買數量>15”三個區間上,研究生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購買數量>15”區間上。這表明,教育程度對80后文化產品消費產生正向的顯著性影響作用。
由于不同教育程度下上海80后的文化活動消費存在著差異,因此分別將高中程度、大專程度、本科程度及研究生四種教育程度下的文化活動消費人數進行比較,可發現高中程度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消費次數0”區間上,且有過文化活動消費的人數也要少于沒有過文化活動消費的人數;大專和本科程度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消費次數1-2”區間上;研究生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消費次數>5”區間上,且大專程度以上的80后群體中有過文化活動消費的人數也要多于沒有過文化活動消費的人數。這表明,教育程度對文化活動消費產生正向的顯著性影響作用。
3.4職位因素下的方差分析。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發現不同職位等級下上海80后的文化產品消費不存在差異(P>0.05),而在文化活動消費中存在著差異(P<0.05)。這表明,不同職位等級下80后群體在文化消費上存在著部分的區別,職位因素對文化消費產生影響,但影響性不夠顯著。同時,職位等級的組數為3,且職位因素對文化消費產生部分影響,所以還將進行事后的比較。具體分析結果見表3。
由于不同職位等級下上海80后群體的文化產品消費不存在著差異,因此分別將初級職位、中級職位、高級職位三種職位等級下的文化產品消費人數進行比較,可發現不同職位的80后群體在各區間的分布人數上基本趨同,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這表明,職位等級對文化產品消費不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
由于不同職位等級下上海都市居民的文化活動消費存在著差異,因此分別將初級職位、中級職位、高級職位三種職位等級下的文化活動消費人數進行比較,可發現初中級職位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消費次數1-2”區間;高級職位的80后群體體主要集中在“消費次數1-2”和“消費次數>5”區間。這表明,職位等級對文化活動消費產生正向的影響作用,但作用并不顯著。
3.5收入因素下的方差分析。
由于高等收入群體的比例僅為3.27%,不具有普適性,可考慮將其與較高收入群體相合并為新的“高等收入群體”,以進行共同研究。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發現不同收入水平下上海80后群體的文化產品消費和文化活動消費中存在著差異(P<0.05)。這表明,低收入群體、較低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以及高收入群體在文化消費上存著一定的區別,收入因素對文化活動的消費產生顯著的影響。同時,收入的組數為4,且收入因素對文化消費產生顯著影響,所以還將進行事后的比較。具體分析結果見表4。
由于不同收入水平下上海80后的文化產品消費存在著差異,因此分別將低等收入、較低收入、中等收入及高等收入四種收入水平下的文化產品消費人數進行比較,可發現低等收入水平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購買數量6-10”區間上;較低收入水平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購買數量11-15”區間上;中等收入水平及高等收入水平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購買數量>15”區間上。這表明,職位等級對文化產品消費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
由于不同收入水平下上海80后的文化活動消費存在著差異,因此分別將低等收入、較低收入、中等收入及高等收入四種收入水平下的文化活動消費人數進行比較,可發現低等收入水平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消費次數0”的區間上;較低收入水平的80后群體主要集中在“消費次數1-2”的區間上;中等收入水平和高等收入水平的80群體主要集中在“消費次數>5”的區間上。這表明,收入水平對文化活動消費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
4研究啟示。
經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性別特征因素不對上海都市居民的文化消費產生影響,教育程度、職位等級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會對上海都市居民的文化消費產生影響。其中,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會對居民的文化消費產生正向的顯著性影響;職位等級會對居民文化活動消費產生正向的影響,但在影響的顯著性上,不如教育等因素明顯。因此,通過所得到的結論,后續的研究可從以下三方面方面展開:
(1)補充文化消費的研究變量,進一步分析人口統計變量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如引入不同收入群體的文化消費支出變量,從而確定收入因素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程度大??;(2)不同人口統計變量的交叉,找出人口統計變量對居民文化消費影響的成因;如將年齡層次與收入水平兩因素進行交叉分析,以準確界定各因素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大??;(3)控制人口統計變量在都市居民文化消費中的影響作用,分析其他的外界因素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如在控制人口統計變量的前提下,研究居民生活形態變量對其文化消費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米銀俊,土守忠,孫浩。淺析《資木論》中的文化消費[J].地質技術經濟管理,2002,(3)。
[2]仝如瓊,王永貴。城鎮居民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發展[J].商業研究,2010,(3)。
[3]劉珉曳,趙華朋。陳麗芬。陜酉文化消費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5,(23)。
[4]歐翠珍。文化消費研究述評[J].經濟學家,2010,(3)。
[關鍵詞]雞缸杯;仿古瓷;傳統文化;陶瓷裝飾設計;文化消費
1引言
陶瓷裝飾設計,在華夏5000多年文明歷史長河中的不同歷史時期,出現了很多經典作品,這些設計作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精髓,富有政治性、時代性,它是時代的生活和精神寫照,既有生活情趣,又有審美要求。經典陶瓷裝飾設計作品不斷地流傳、被制作被模仿,仿古之風,從兩宋時代就開始盛行,不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大量存在著,從而產生了仿古瓷。仿古瓷是后代模仿前朝的經典陶瓷作品而燒制出來的瓷器,它在元代形成,明代成熟,清代前期繁榮,清代后期便衰落了。①它存在于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后半期,并對這一時期瓷器的發展進程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中國古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②仿古瓷雖然是贗品,但卻有著接近真品的外形與裝飾,是針對喜愛古瓷,但又沒有很強的經濟實力購買真品,而收藏的人群。人們愿意去收藏它、消費它,除了因為它相比真品的價格較低,更是因為仿古瓷帶給人們的是文化精神上的消費享受。仿古瓷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平民化的傳播,引導人文精神消費審美風向,在每個時代里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雞缸杯對當代仿古瓷陶瓷設計的文化影響
2014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引發了仿古瓷的熱潮。在這一次的春拍當中,最令人關注的莫過于經過八口競價后以2.81億港元成交的成化斗彩雞缸杯,此次成交,刷新了目前中國瓷器世界的拍賣紀錄。驚人的成交價值無形中成了仿古瓷器的風向標,它不僅在無形中重新引導了人文消費的審美風向,還傳播了中華經典陶瓷裝飾設計的精髓。而2.81億港元成交的成化斗彩雞缸杯,成為人們消費仿古瓷的熱點。在成交之后接下來的時期,2.81億港元雞缸杯的收藏者親自監制了“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的仿古瓷,并進行銷售。售價分別為“288元、888元、6900元”,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正是因為斗彩雞缸杯的文化內涵及拍賣的價格,引發了此次的文化消費熱潮,經典陶瓷裝飾作品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精神在無形當中得以傳播。
3雞缸杯的設計特點以及斗彩的新審美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是歷代收藏家都青睞的精美瓷器,它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早在明代文獻中就有記載。郭子章《豫章陶志》曰“成窯有雞缸杯,為酒器之最”。它產于明代成化年間,明憲宗朱見深時代。它是明成化斗彩瓷器的重要代表,它受到帝王藝術品位對于時代主流文化藝術風貌的影響,是明憲宗朱見深本人在哲學、情感及審美形態上的產物,也是明代成化時期文化繁榮、審美和精神生活的優秀陶瓷裝飾作品的體現。明成化斗彩雞缸杯,高3.3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4.1厘米。體型為敞口式,臥足,形狀像水缸。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制作十分精巧,線條流暢柔和,胎質細膩,輕薄透體,色彩豐富艷麗,所施彩釉極其鮮艷嬌嫩,如脂如玉,精美異常。在雞缸杯的設計上,杯子一面繪有雌雞,小雞啄食在后,雄雞闊步在前,前方一棵棕櫚樹,有帶子歸宗之意。另一面雌雞小雞啄食,雄雞引頸回望,搭配牡丹和湖石,有花開富貴,寓意美好。畫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所以稱作“雞缸杯”。整個畫面設計上匠心獨運,圖案紋飾清新雅致,生動活潑。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的工藝是以青花作紋飾的輪廓線或作局部圖案,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綴填以艷麗的彩色,經低溫900度左右二次入窯燒成,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的鮮明對比,交相輝映,爭奇斗艷,故稱作斗彩。成化斗彩之所以名貴,貴在技巧上的創新。
4雞缸杯承載的傳統文化情感
代代相傳的斗彩雞缸杯,工藝精良只是成為稀世珍寶的條件之一,除此之外,明憲宗朱見深與雞缸杯的故事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相傳雞缸杯是明成化皇帝朱見深為愛妃萬貴妃所作。它的產生和萬貴妃有直接關系。據記載,明成化皇帝因為自身的經歷,從小被比大自己19歲的萬貴妃一手帶大,經歷過家族苦難成為皇帝后,深寵萬貴妃,對萬貴妃有很深的戀母情結與戀人情結。萬貴妃喜歡瓷器,據說在做雞缸杯之前,成化皇帝看到了一幅宋代的《子母雞圖》,便令人在杯子上繪制母雞陪伴小雞啄食的溫馨場景。這實際上也是明憲宗把對萬貴妃的感情寄托于雞缸杯之上,送給萬貴妃把玩。整個設計過程具有人文故事及情懷。
5雞缸杯的傳統文化消費傳播
通過對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的歷史分析從而得知,明成化雞缸杯不僅帶給我們斗彩審美的創作高度,還給我們傳遞了明成化皇帝朱見深與萬貴妃之間的復雜情感、遭遇,從明成化雞缸杯所承載的復雜情感當中,這些情感有親情、愛情,甚至已經超越一般的感情。它給我們傳播了一定的傳統思想和價值觀念,具有獨特的思想、情感以及審美創作。明成化雞缸杯是具備鮮明的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明成化雞缸杯的仿古瓷其實是一種文化消費。文化消費中的“文化”應從廣義上來理解,它是指“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消費精神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服務的行為”。而文化消費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①文化消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要。在這里人們進行文化消費的不僅僅是雞缸杯斗彩的高超技藝,還消費美與文化的價值,這個價值也是皇帝身份的品牌效應的體現,換個方式說就是人們對雞缸杯藝術及情感上的追求與精神滿足。明成化雞缸杯及其仿古瓷的熱潮讓我們發現,在當今的陶瓷裝飾設計當中,不僅著重技術還有創造文化品牌效應。兩者結合,才是陶瓷裝飾藝術文化價值所在。陶瓷裝飾設計只有依托傳統文化,依托不斷進步的陶瓷裝飾技術以及品牌效應的傳播,人們才有更多的意愿去消費以及收藏。但當今很多雞缸杯仿古瓷,從工藝技法、胎質釉料、色彩畫風上粗制濫造,給很多平民收藏家帶來很多的困擾,并非所有仿古瓷都具有收藏價值。不穩定、不規范的仿古瓷市場,便宜的雞缸杯仿古瓷,有的賣到十元一個,貴則幾千元。粗糙的仿古瓷圖案并不是手繪的,有很多圖案是印刷或者貼畫,畫風死板、突兀,有的甚至可以看到網紋。胎體則是大批量注漿而成,不是手工拉坯。降低了成本,但已經不能成為藝術作品。手繪的雞缸杯,雞的繪畫外型多樣,水平參差不齊,售價幾十元上下??钍?、工藝、造型五花八門。這類的雞缸杯仿古瓷沒有收藏價值。甚至有賣家生產雞缸杯紙杯、茶壺等各種器型,讓人哭笑不得。從而我們得知,雞缸杯從1∶1仿古瓷到各種形態存在的狀態,是人文文化消費的產物。人們消費心理的好奇欲望以及戲謔的消費心理。
6結論
不管是收藏家熱衷于收藏真品或是雞缸杯仿古瓷的熱銷風潮,都表明了人文消費在當下時代中成為陶瓷設計當中的重要性。不僅從陶瓷裝飾技術以及設計藝術來說,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滲入其中,才會有更深的文化藝術價值。而當今的陶瓷裝飾設計如何依托傳統文化進行設計,正如在2016年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應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文學家、藝術家要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必須有史識、史才、史德。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雹谥挥羞@樣,我們才能在陶瓷裝飾設計當中體現正確的藝術價值,才能準確地把握好文化消費傳播。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根,中國陶瓷向來是中華民族傳播文明的物質實物,實現中華民族偉復興,需要陶瓷物質文化的極大發展,也需要陶瓷精神設計當中的文化消費引導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硯祖.關于消費文化視野下的工藝美術諸問題[J].東南大學學報,2008(5):84-88.
[2]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3]李崇寒.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口吃皇帝打造的天價誘惑[J].人文歷史,2014(9):116-119.
[4]秦高峰.中國傳統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1):103-104.
[5]徐敏燕.文化驅動下我國陶瓷品牌國際化發展研究[J].對外經貿,2016(10):76-78.
[6]歐翠珍.文化消費研究述評[J].經濟學家,2010(3):91-95.
[7]季濤.雞缸杯還要“紅”多久[J].金融經濟,2015(21):62.
[8]王莉英,王興平.談明成化斗彩瓷器[J].收藏家,1995(6):24-29.
【摘要】通過建立虛擬變量模型,運用2004―2015年北京市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數據,比較分析北京市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邊際消費傾向。通過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額都與收入呈現顯著正向關系;北京市的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總量、文化消費占收入比重及文化邊際消費傾向都顯著高于農村居民。這為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刺激文化消費需求提供了可行性建議和指導。
【關鍵詞】文化消費 邊際消費傾向 虛擬變量
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推動。文化消費是指人們為滿足自己精神需求而對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的消費,文化教育、娛樂、藝術欣p、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都屬于文化消費的范疇。由消費需求升級規律可知,人民的消費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漸由以物質消費為主轉變為以精神文化消費為主。
二、實證分析研究與結果分析
(一)數據來源
文章的2004年到2015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數據及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數據均來自于北京市統計信息網,采用Eviews7對數據進行處理。
(二)比較分析
圖1直觀地給出了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農村居民純收入的發展趨勢及差異。從圖中可以看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均成不斷上升趨勢,并且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高于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隨著收入的增長以及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差距有不斷拉大的趨勢。
(三)數據處理
1.數據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為防止時間序列數據直接建模產生虛假回歸問題的發生,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因此我們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支出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表1顯示上述四個指標數據都沒有通過單位根檢驗,數據不平穩,因此需要對模型(1)、(2)做回歸,對其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式(1)、(2)協整關系顯著性不高,分別為0.08%和2.26%。其原因可能是樣本的數據太少,文化消費和收入在樣本的前期數值較小。還有一個原因是不能僅用收入解釋文化消費。因此將虛擬變量引入模型來分析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差異具有可行性和優越性。
2.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表2的結果是通過Eviews軟件對式子(3)進行回歸得到的結果,從表中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模型擬合的好,R2和調整的R2都特別高,說明被解釋變量能夠很好地被解釋變量解釋。式子(3)的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X的系數顯著,為0.040196,說明城鄉居民消費與居民收入呈正相關關系;截距D的系數顯著,說明北京市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自主文化消費傾向存在顯著差異,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的自主文化消費高597.4140;D*X的系數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系數值為0.024107,說明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比城市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低0.024107,城鄉文化消費邊際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三、對策建議
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
研究表明,文化消費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為了增加文化消費,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居民的收入,尤其是農村地區人民的收入,從而促進居民文化消費的增加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2.加大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大力扶持區域特色文化產品
政府應發揮其為人民服務的職能,加大對文化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大量的人民喜聞樂見地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加大對區域特色文化產品的扶持力度。
3.加強對文化產品的宣傳力度
充分運用網絡、廣告等媒體的優點來宣傳文化產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興趣,引導消費者進行消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