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9:22:19
序論:在您撰寫蘇教版音樂教學反思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蘇教版《品德與生活》:臺灣南一版姓活》;“我與家”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l―6124(2011)06―0015.05一、兩地教材“我與家”單元概況本文選取了大陸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的《我愛我家》單元與臺灣南一書局的《生活》(簡稱臺灣版)二年級上冊的《我的家》單元進行比較分析。
1.蘇教版《我愛我家》單元概述(見表1)
二、“我與家”單元內容的比較
兩本教材內容上都涉及了認識家人、親子關系、親子活動、美化家居環境、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協助做家務、生命教育等幾個方面的內容,通過教學讓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優良的品質。涵蓋了孩子家庭生活的主要領域。但兩者在同一領域內容上的差異比較明顯。
認識家人這塊內容,蘇教版主要包括認識父母的生日生肖、職業、喜好;臺灣版則包括認識家庭成員(父母及兄妹)和家庭結構,了.解各自的稱謂、個性喜好,蘇教版在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上不及臺灣版。從兩本教材對家庭類型的關注就能看出它們的內容深度和廣度。
對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關注主要是對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對不同社會階層孩子的關注。臺灣版都有涉及對以上兩種孩子的關注。1988-2007年,臺灣單親家戶占所有家戶的比重南3.2l%上升至4.85%,戶數也由15萬戶左右上升至將近36萬戶。單親家戶與雙親家戶戶數之比,也由1:18.71上升至l:6.67,隨著時代的發展,單親家庭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我們這一家》一課里“你的家庭是什么樣子的呢?你是怎么介紹你的家人呢?”的問題下面,有兩段學生的話,“我家有爸爸、媽媽、哥哥和我……”,“我家只有我和媽媽,媽媽很愛我?!?第二段文字與圖被放于中間醒目的位置)并且在這一課的“給親師的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在從事教學活動時,請教師引導兒童認識并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家庭結構與成員。可以看出臺灣版有意識地給孩子呈現不同的家庭結構。在《我的家》單元的一開始,就有四幅不同地方的學生與家人生活的照片,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是:住在小鎮上平房里的一家人,住在低矮的石頭砌的房子里的少數民族一家人,住在城市高樓大廈旁小區里的一家人,住在港口旁船上的漁民一家人??瓷先ズ芷胀ǖ乃姆?,卻展現了生活在各階層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既讓孩子們了解了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又能讓孩子從中找到與自己相似的生活環境,產生一種自然的歸屬感和自尊自豪感。從臺灣版對這兩點的關注可以看出教材設計者的一種人文關懷,把各異背景的學生都納入視野,并且讓他們認識、了解、感受自己的生活環境,自主找到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這對培養他們自尊自愛、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是很有益的。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社會問題比如離異、單親家庭、貧富差距的擴大、社會階層的分化等接踵而至,現代孩子的心理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教材作為一種引領性的知識載體,有必要對此作出合理的選擇性反映。蘇教版沒有把單親家庭這個話題引入教材,也沒有涉及到對不同階層背景的學生的關注,而恰恰這類孩子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對象,如果一味避而不談,不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使問題加深。
生命教育也是兩本教材都包含的一個話題,但是兩者各有側重。蘇教版生命教育注重的是對學生自己生命、成長過程的認識,《在爸爸媽媽的關心下成長》這節中,有一個“尋找成長的足跡”的活動,讓學生搜集小時候用過的物品,并提出問題“我是怎樣長大的呢?”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成長軌跡以及成長規律。臺灣版則側重引導學生探究周圍的動植物,教導學生基本的安全常識,臺灣版在第二節《可愛的家園》中讓學生認-識、親近、關心家周圍的動植物;在第三節《寶貝我的家》中,安排了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防護知識,注重培養學生尊重珍惜生命的品格。
除了共有的內容領域外,臺灣版內容超越了狹隘的“家”概念,采用隱喻的手法將“家園”納入該單元,引導孩子認識和熱愛家周圍的事物,比如,“請教師多引導學童詳細描述住家附近的環境,讓學童能從活動中,了解到不同地區居家環境的差異”。家本不是孤立的,而是環境中的,孩子認識周圍環境能更好地認識家,臺灣版是對生活的全景性反映。而蘇教版則局限于狹隘的“小家”。雖然蘇教版在其他單元里涉及到家的周圍環境,但脫離了“家”這個單元,使得內容的邏輯連貫性和統整性略顯不夠。
從前述介紹和分析可看出蘇教版涉及的內容在數量上少于臺灣版,深度上較臺灣版也偏淺一些。蘇教版教材在內容呈現上是將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一些生活、社會現象、場景簡單地“復制”到教材上,多是關于某一主題眾多方方面面的羅列。而且在教材上基本找不到知識點連續的影子,只能點點滴滴找到知識的片段,內容在安排上較臺灣版似乎也缺少了內在的邏輯性。在內容的構成上,仔細研究兩本教材不難發現,除了兩者都重視親子關系或者說兒童與家人和諧相處外,蘇教版更側重于兒童自理能力的培養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熏陶,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多從道德教育的層面引導學生,可以說,蘇教版“我愛我家”幾乎全是情感和價值觀的內容,體現了生活德育的教育理念,有效彰顯了宣揚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而臺灣版則更側重兒童對家周圍的事物的認識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安全知識的教育。
三、“我與家”呈現形式的比較
兩地教材都使用彩印,版面設計都很精彩,畫面生動活潑,色彩明快,卡通圖與真實生活照片交疊使用,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具有趣味性。教材中許多教學內容都是從圖片引入。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到真實趣味,而且還利于孩子情感的激發。都通過設置大量的情境圖使兒童進入教學的情景,引發學生思考,充實生活經驗與學習概念。蘇教版使用的情境圖主要是真實生活中的圖片,臺灣版主要使用的是卡通漫畫圖,穿插一些現實照。因為學生年齡較小,識字能力不高,使用大量的情境圖利于他們理解課上的內容,圖片比文字能帶來更大的刺激效果,更利于把學生帶人所設情境,在這點上兩本教材異曲同工。但是臺灣版無論在畫面精致程度還是紙質手感上都優于蘇教版。
在內容的組織上,蘇教版教材多以敘述性的文字或者活動導入,整個單元活動居多,注重兒童在主題活動中體驗,其內容呈現形式多樣,有圖片、圖中人物對話、卡通人物旁白、小故事、問題思考等。臺灣版教材以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生活事件”為主軸,以問題導人為主,在內容呈現上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教材大量的問題設置,一個單元共出現了25個大大小小的問題,所占份額占全單元文字內容的75.8%,而蘇教版此
單元只設置了5個問題。臺灣版以一系列的問題設置,引發學生聯系平時的實際生活進行回憶思考,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逐漸提高個體的認知水平,掌握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說問題是構成教材內容的重要骨骼,與此同時它也設計了一些活動來輔助教學,如繪畫、歌唱等,表現出較高的統整性。
臺灣版教材中所有學生會使用到或閱讀到的文字都在字旁標注了注音符號(一種功能類似于漢語拼音輔助閱讀的符號),蘇教版只有少數難字、多音字才會標注漢語拼音。這方面,蘇教版更務實。事實上,到小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后,學生已經已經具有了基本的識字能力并認識了幾百甚至更多的漢字,他們使用的教科書沒有必要對所有文字標注注音符號。
在內容的操作性上,盡管蘇教版教材教學活動方式多樣,可是有些活動操作性不強,對客觀環境要求較高,如游戲親情對對碰,活動需把學生家長請到教室里進行親子活動,但是大部分父母時間精力有限,客觀條件不容許家長都到場,所以這項活動看似有趣精彩,但缺乏可實施性,再如“媽媽幫我做”“向爸爸媽媽獻孝心”及單元末的小品表演這些表演類活動,勢必會花費學生一定時間精力排練展示,不太現實。臺灣版教材里的活動種類主要有兩種,繪畫和唱兒歌,“假用村來代表我們的家人,爸爸像……媽媽像……想想看,怎樣把家人特別的地方表現出來!大家一起來唱唱跳跳《家》,有家的感覺真好?!比蝿站呒?,難度與復雜程度一般,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操作起來較簡易。
在編寫體例上,臺灣版教材中有一個特殊版塊――“給親師的建議”。
學校和家庭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臺灣版教材的編寫者運用了一種兩全的方法兼顧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幾乎每一頁的底部都有“給親師的建議”,很詳細地列出了在該頁內容的教學中,家長和老師要做的重要活動以及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并說明給出這樣建議的原因,這是蘇教版所沒有的。
給教師的建議主要關涉教學目標、教學策略以及教學環節的注意點等,比如其中有這樣幾條“本活動系透過對家人的訪問來了解家人的個性和喜好”;“本活動借由介紹家中成員,引人認識家人的稱謂,能了解家庭的基本結構”;“在從事教學活動時,請教師引導兒童認識并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家庭結構與成員;引導孩子運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現家人的特征,借由樹的造型粗細、高矮來呈現家人的身材特色”。蘇教版教材沒有給教師以相應建議,使得教師難以準確把握編者意圖、教學目標與實施策略,尤其對于那些專業素養相對較低的教師而言更為困難。
對家長則給出教育理念和活動建議,尤其突出活動內容和活動方法,比如“建議您陪同孩子,將旁系親屬納入,擴充家庭結構圖”;“建議您利用假日,與家人進行角色互換的游戲”;“希望您和孩子意見相左時,能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想法”。這樣,將家長有效納入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共同體中,能更好地發揮家長的作用,也擴展了教科書的功能――使教科書具有對家長的引導功能。
四、兩地教材的編寫理念比較
生活性、換位觀、對話觀、體驗和多元表達是兩本教材中都含有的編寫理念。
關于生活性。兩本教材都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從兒童的現實家庭生活中選取課程內容,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認識家,熱愛家,并學會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關于換位觀。蘇教版此單元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做了這些事,爸爸媽媽會有怎樣的心情?”臺灣版中有這幾句“家人做家事時,你可以做什么?”以及這一頁底部“給親師的建議”中:建議您利用假日,與家人進行角色互換的游戲。兩本教材都運用了換位的方法讓學生設身處地,轉換位置,在對方的角度用對方的視角或觀點觀察問題,進行思考,采取行動,從而解決矛盾和問題。雖然都出現了換位觀,但是蘇教版注重換位思考,想大于做,臺灣版注重換位活動,做大于想,強調行動。
關于對話觀。蘇版教中涉及對話觀的有“聽媽媽真情訴說成長故事”以及“悄悄話,爸爸我想對你說,媽媽我想對你說”等活動,它們意在使孩子學會傾聽同時也學會表達,傾聽、感受父母的真情,勇敢表達自己的心聲。臺灣版教材中有這樣一句“給親師的建議”:當您和孩子意見相左時,能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想法。與蘇教版不同的是,臺灣版中的“傾聽者”發生了變化,讓父母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中國傳統文化有時更注重孝順、順從父母,經常會忽視孩子的個體心理,這是不可取的,要實現真正的對話,雙方必須同時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敞開心扉的基礎上,達成雙方視野的交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發、共同創造。
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是兩本教材共同的一大特色,通過活動來讓學生親身體驗,搭建知識經驗的橋梁。臺灣版主要采用繪畫和歌曲兩種方式開展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繪畫環節極具開放性,并不讓學生臨摹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融入畫中,單元中有這樣兩句話“假用樹來代表我們的家人,爸爸像……媽媽像……想想看,怎樣把家人特別的地方表現出來!”和“畫出你心中最熟悉的動植物造型,并表現出他們和人們的關系?!边@種開放式繪畫會讓孩子覺得很有意思。蘇教版采用繪畫、表演小品、唱兒歌、展板展示、個體競賽、小組合作活動這些方式開展活動,形式多樣,種類較臺灣更加豐富,且表演、合作這兩種學習方法是臺灣版所沒有的,在學習方法的多樣性上,蘇教版優于臺灣版。
兩本教材用多元的學習方式,如:討論、畫圖、文字、音樂與肢體活動,為兒童提供個別的內在能力與智慧的發展空間,充分考慮兒童的自我經驗。臺灣教材很重視學生多元的表達,教材涉及了語言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六個方而,且各智能的發掘循序漸進,蘇教版教材也很重視學生的多元表達,除了自然探索智能外,其他五種均有涉及,但總體不及臺灣突出。
兩套教材編寫理念的差異主要是對兒童認知持不同態度,筆者通過詞頻統計對此加以分析。蘇教版的相應單元里只有“回憶”一次勉強算得上是認知,但該詞也是與幸福結合在一起的,組成“幸?;貞洝?,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是讓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的成長歷程,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進而培養對父母的感情,簡言之是為情感教育服務的。而臺灣版教材則有“認識”、“知道”、“了解”、“探詞”、“探究”、“想一想”、“觀察”等多個認知性詞匯,后接相應賓語,意在使學生認識相關事物。比如,借念謠節奏練習及積木演奏練習,讓學生體驗認識音樂。顯然,臺灣版更注重學生的認知活動。
五、反思與建議
在對兩岸教材比較分析之后,筆者認為大陸蘇教版乃至其他版的《品德與生活》教材要借鑒臺灣南一版教材的可取之處,不斷推動自身的發展與完善。
1.提高教材內容的可操作性,給教師更好的依托
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對教師本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且前來說,一些教師還
未達到課標要求的水平,大部分教師還是停留在“以本為本”的階段,自我設計教學的能力有限,再加之《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需要教師擁有歷史、地理、音樂、道德、表演、常識等綜合性的知識,優秀教師有限,教材如果在編寫上再不考慮內容的可操作性,教師教學將會進入一種兩難的境地。比較而言,臺灣版《生活》教材內容更為具體和細致,不僅羅列出主題及相關活動,也呈現了每個主題的目標,有利于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設計和實施教學方案,進而提高教學效果。而蘇教版《品德與生活》教材則很簡潔,對教師教學的“引導力”不如臺灣版《生活》課本,考慮到當前大陸小學教師隊伍的具體情況,大陸的小學《品德與生活》教材要增強可操作性,為教師教學提供必要參考。
2.關注家庭與學校的合作,發揮教科書對家長的引導功能
顧名思義,《生活》、《品德與生活》的核心范疇是生活,孩子的生活不僅是學校的,也是家庭的,學校對孩子進行生活與品德教育無疑要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然而,反觀現實的中小學教育,往往缺少一個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平臺,很多教師也缺乏指導家長進行教育的能力和意識,蘇教版乃至其他版本的教材不妨借鑒臺灣南一版的做法,列出一些給家長的建議,配合學校教育。這樣教材編寫者潛在地與家長進行了互動,教師則可直接與家長互動,學生也能從學校與家庭的雙重環境中汲取、領悟更多。
3.擴大教材中多元表達的范疇。增加孩子表現與發展的途徑
蘇教版教材雖有關注孩子的多元表達,像繪畫、唱兒歌、小品表演、照片分享等,但是此理念與相應方式不及臺灣版突出,臺灣版教材等注重更大范圍的智能挖掘,在蘇教版涉及的智能領域上又多了人際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并且試圖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培養兒童繪畫、音樂的智能(每一課中間都會穿插一兩首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兒歌和創造性的繪畫活動)。蘇教版教材如果能在多元表達的范嗣上有所擴大的話,孩子就會有更多的表達渠道,與此同時,再增強多元智能訓練的專業性和開放性,多多關注孩子在這些活動中表現出的興趣點,將教學活動視為一種評量,讓教師可以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當學生學習發生困難時,教師可運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試探與發展自己的能力。
(本文系石鷗教授研究項目組的集體成果)
參考文獻:
[1]鄭清霞,張國偉,王舒蕓,謝玉玲,1998-2007年臺灣單親家戶圖像――性別與世代數的分析[N],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010,(2):235-268。
一.借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一)導入新課
初中生的原有知識水平、社會閱歷等十分有限,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太強,對比較深奧和心靈感悟的知識的理解則更加困難。直觀教學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往往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借用多媒體導入,引人入勝。
如: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時,導入部分筆者是這樣處理的:神州十號成功發射,表明了我國航天事業有了新的突破。航天員主講的太空課堂吸引了全國的中小學生,所有的人都為之驚嘆和喝彩。那么,茫茫宇宙里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然后,播放介紹銀河系的記錄片。學生被記錄片深深吸引,探究宇宙奧秘的興趣激發出來。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
(二)創設情境
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所描寫的環境與當今學生的生活環境有天壤之別,容易造成教學點與學生興趣點的脫節。借助多媒體,將兩者和諧地銜接起來。
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社戲》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但學習這一課時,如今的那些衣食無憂、娛樂生活十分豐富的孩子怎能體會到“偷羅漢豆、煮羅漢豆”的樂趣,怎能理解看社戲是多么的令人盼望。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表現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的圖片和有關魯迅童年生活的影片。學生了解了時代背景,興趣油然而生,自覺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二.巧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教學
(一)突破教學難點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常常會遇到理解上的困惑?,F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圖片動化處理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利用這一功能,把抽象變具體,把靜態變動態,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如: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的《核舟記》時,學生對微雕技術不太熟悉。核舟上雕刻著五個人,還有茶爐,船槳,佛珠,手卷等物品。人和物雕刻十分精巧,細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況且這些都建立在這“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的。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看核舟的體積,觀賞核舟雕刻的藝術,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實現自主學習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學生隨時可輕松地調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時間、地點、場合的限制,為自主學習提供了先決條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如果你不選擇學習,沒有人會將知識灌輸給你,如果你不主動、不積極學習,很可能什么新知識都學不到。常此以往,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交流方式。學生交流不再局限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展到學生與任何在網上交流的陌生人之間。
初中語文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已成為首要任務之一。把課堂時空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感性材料和空間,喚起學生的興趣,萌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積極地開展,產生創新的火花。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喚起學生情感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有許多是情感豐富的作品,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歷,無法體驗作家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播放音樂是一種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把音樂語言與文字語言結合起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學習《紫藤蘿瀑布》時,筆者一邊范讀課文,一邊播放班德瑞的輕音樂,讓那潺潺流水和清脆悅耳的鳥鳴來松弛學生的身心,給他們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感受紫藤蘿瀑布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展示畫面是另一種渲染情感的手段。如通過展示茫茫草地、皚皚白雪、湍急大渡河、搖搖晃晃的瀘定鐵索等畫面,學生知道了的艱難,再讀《七律?》,就能體會到“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背后蘊含的真實情感。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有時也會通過播放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情感因素。
四.教育現代化設備要合理使用
關鍵詞:活動體驗 蘇教版 高中語文教材 呈現方式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1-0037-05
作者簡介:崔余輝(1991―),女,湖北宜昌人,揚州大學文學院語文學科教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
“活動體驗”既古老又年輕,它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式由來已久,但是作為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一部分卻不到十年。當前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系統理論研究甚少,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有必要對它進行全面研究。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內涵
(一)“活動體驗”的內涵
活動是“人對于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對待方式”[1] (P.1342 )。哲學和西方詞源學更多地強調其能動的行為動作層面,蘇聯心理學家列昂捷夫將活動分為內部和外部活動,開始關注人的內隱活動,為語文視野下的“活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體驗也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德國狄爾泰從生命哲學出發,將其稱為內在經驗,即一種生命體驗,它重視直接經驗,又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內在經驗”實際上是外在直接經驗的內化,這種內化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的相互作用,這符合認知主義學習的觀點,并讓學習過程變得細膩而深刻。
活動是內隱活動和外顯活動的結合,體驗是外在直接經驗的內化,故活動體驗不僅關注活動的外在特征,還關注個體內在的行為心理與思維變化,“活動體驗”就是個體在內外活動的結合中完成感官和靈魂的生命體驗,并通過這種體驗強化個體的認知和情感。
(二)語文“活動體驗”的內涵
從形式層面來看,從教材編者角度講,語文“活動體驗”是一種教材的呈現方式;從教師的角度講,是一種教的方式;從學生的角度講,是一種學的方式。
從內容層面來看,“活動體驗”中個體在內外活動中完成生命體驗以強化認知和情感,將活動體驗的心理學和哲學意蘊引入到語文學習領域。學生是語文“活動體驗”的主體,既然活動分為內外活動,那么學生就得身心參與。有活動才有體驗,活動是形式或載體,有活動的語文才富有生機和活力。體驗是活動的內容或實質,它是“生活及自我向學生內心世界開掘的心理過程,這一過程是意義的瞬間生成”[2] (P.291),有體驗的活動才有效,沒有體驗就沒有知識的積淀,沒有語文素養的生成。所以語文“活動體驗”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身心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并在活動中親歷、感受、體認和驗證,以提高語文素養。它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核心,以內化為關鍵,以生成為目的。
(三)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內涵
2004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丁帆、楊九俊主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創新教材的呈現方式,將“活動體驗”與“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并列為教材的三種呈現方式,引領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分布與特征
(一)“活動體驗”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分布
表1 “活動體驗”分布表
如表1,有5個專題明確標注“活動體驗”或“活動”的方式,在全書20個專題中約占1/4比重,可見蘇教版教材對這種學習方式的重視。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主要特征
1.針對性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圍繞專題的人文內涵展開,旨在加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建構。如“向青春舉杯”專題針對“青春”話題,吟誦青春,體悟人生。
2.開放性
“活動體驗”不限時空,文本的開放性使“活動體驗”也具有某種開放性,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方式為師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如《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就提供方案A、B供選擇。
3.實踐性
“活動體驗”注重親歷和參與,鼓勵學生傾聽、開口、動手和動腦?;顒拥脑O計也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帶有強烈的實踐特征。如“文明的對話”專題讓學生搜集文化現象,撰寫調查報告。
4.創新性
“活動體驗”是蘇教版獨創的教材呈現方式,凸顯新課程理念,活動的開展也是發揮創造性的平臺。如《荷塘月色》“活動體驗”題4的設計:
文學經典是可以常讀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這樣的作品。閱讀下面的學習材料,再次研讀作品,談談你對作品新的感悟。[3] (P.98 )
學生會在研討交流的活動中生發新的體悟,尤其是對文中“頗不寧靜”的解讀。
三、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類型
尤金認為“活動的一般結構包括活動的目的、手段、結果和活動過程本身” [4],筆者借鑒社團活動組織經驗,以為活動的運行還需要主體和受眾,一定的時空范圍和具體的操作內容,故本文將“活動”分解為主體、場所、時間、目的、人數、流程、內容、形式和效果九大要素,力求劃分出“活動體驗”的類型,彌補當前分類維度不統一、類別不完整的缺陷。
1.基于對課堂中師生關系和地位的考量,筆者按照活動的主體將活動體驗分為“教師主導活動體驗”“學生主體活動體驗”和“師生平等互助活動體驗”。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以學生為本,鼓勵平等對話,故推崇“師生平等互助活動體驗”。
2.按活動的場所可分為“課內活動體驗”“課外活動體驗”和“課內外活動體驗”。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立足課堂,走向課外,課內外活動的結合體現了大語文觀,利于活動走向開放深入。
3.按照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學習者的認知經歷信息準備錄入、信息接收處理和信息鞏固回饋的過程,據此按活動時間可分為“課前預習活動體驗”“課堂學習活動體驗”和“課后復習活動體驗”。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也經歷這個動態的學習過程。
4.心理學認為主體認識結構是認知與非認知要素的結合,新《課標》提出的語文學習“三維目標”,正構成學生主體的認識結構,也是語文素養的具化。故按照活動目的可分為“認知活動體驗”和“非認知活動體驗”。前者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思維等認知能力,后者促進學生情感、意志、態度等非認知能力的發展。如《白發的期盼》中設置聽記式訓練可培養信息獲取的認知能力,而捕捉錄音中嘆氣聲背后的情感則是非認知活動體驗。
5.根據活動的人數,可分為“自主活動體驗”和“合作活動體驗”。活動的人數反映了活動的參與度,它是課堂氛圍是否活躍的標志,也是師生關系的晴雨表。增加活動體驗的參與度,才能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度和有效度。
6.蘇教版高中語文常規教學以“朗讀感知活動體驗―研習欣賞活動體驗―思考探究活動體驗”為主線條,在此基礎上添枝加葉。所以此維度下的類型劃分依據具體的課堂內容結構,不可模式化。
閆學將課堂結構分為“未讀”“熟讀”“研讀”和“延伸閱讀”[6]四部曲,有助于教師把握活動體驗流程?!拔醋x”狀態,設置導入活動,營造強烈的閱讀期待;“熟讀”狀態,朗讀感知文本,交流閱讀體驗;“研讀”狀態,開展研習、討論或鑒賞活動,細化文本理解;“延伸閱讀”狀態,引入新的活動資源,鼓勵思維訓練,拓展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7.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不應因教材的專題人文特性而抹殺工具性內容,故按照活動體驗的內容性質可分為“人文性活動體驗”“工具性活動體驗”和“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動體驗”。人文性活動體驗關注選文內容及背后的人文內涵,意在讓學生學習和熱愛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文化品讀活動;工具性活動體驗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關注漢字的音、形、義等形式層面;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動體驗統籌內容和形式,如教學《荷塘月色》時讓學生在把握文筆特征的同時領悟文章背后的情思。
8.活動分為內隱活動和外顯活動,故按照活動表現形式可分為“外顯活動體驗”和“內隱活動體驗”。外顯的如傾聽、對話、朗讀和寫作等活動,內隱的如對課文的揣摩、品味、思考和領悟等活動。它們可同時進行,前者獲得直接的感官體驗,后者收獲深刻的心理體驗。
除開基本的聽說讀寫活動,筆者突出強調看、演和想三種活動形式?!翱础?,如視頻觀摩、圖文賞析,是信息時代下多媒體教學所強調的感官形式,如在“和平的祈禱”專題放映《辛德勒的名單》感知戰爭?!把荨?,即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它強調活動體驗的親歷性和實踐性,如表演劇本《雷雨》?!跋搿笔强膳c聽說讀寫并列甚至居上的活動體驗方式,因為思維是中樞神經,起著控制指導作用,思維的過程正是知識重組、能力增長的過程?!八枷胗卸噙h,我們就能走多遠”,適當的思維訓練,能讓語文到達無言之美的境界。
9.按照活動體驗的效果可分為“有效活動體驗”和“無效活動體驗”。前者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后者與課堂教學無關,與學生發展相違背,未達成語文學習目標,如一些非語文性活動。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明確了活動體驗的類型,但如果只有活動沒有體驗,語文學習就如囫圇吞棗,知識得不到消化吸收。也就是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一方面必須明確活動的類型,另一方面必須強化體驗的過程,通過各種恰當的活動使得體驗一步步擴展和推進。
四、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運行、操作與評價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運行機制
活動運行方有體驗生成,活動的過程也是體驗的過程,筆者通過活動的運行軌跡來探討“活動體驗”的運行機制。
王囡在《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有效性研究》中描畫了“活動的運行軌跡”[6]:
主體?邛動力系統 ?邛監控系統?邛對象?邛結果
圖1 活動運行軌跡圖
聯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參與活動,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并監控課堂教學的進行。學生通過聽說讀寫、思考探究等活動認識文本,使認識對象主體化,獲得初步的認知體驗。課后教師設計作業反饋活動,學生反思總結,最終使認知體驗得到深化鞏固,這就是語文課堂“活動體驗”的過程,可用下面的圖示來反映:
圖2 “活動體驗”運行軌跡圖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操作策略
由“活動體驗”的運行軌跡可以看出,活動體驗實際上是一個認識對象和自我完善的過程,也是學生與教師、文本和自我對話的過程,其操作需要用恰當的手段來使體驗生發、發展和鞏固。
1.設境激趣,引發體驗
情境是“教師為配合教學任務,通過語言、圖像、音樂等手段創設出的外在環境”[2] (P.395 ),好的情境導入與創設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如教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先讓學生閉上雙眼,感受黑暗帶來的不便。
2.誦讀品析,細化體驗
“讀,就是一種涵詠咀嚼,品味體驗的過程?!盵2] (P.394 )通過朗讀,可以對話文本,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獲得獨特的個人體驗,反過來又加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
如揚州中學的張志強老師在上《老王》公開課時,設置了兩處朗讀:
(1)“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
(2)我強笑著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發現:朗讀的重音不同,聲音傳遞的意思也不同。如句(1)有三種讀法:
“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因為錢先生人特殊,是“??汀保?/p>
“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保床∈聝捍?,說明老王善良、樂于助人)
“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保ㄟ@不是錢的事情,這是情意)
通過句(2)的朗讀也可以領悟到楊絳當時害怕(“強笑”)、吃驚(“這么”“都”)而又感激(“新鮮”“大”)的心理狀態,朗讀讓體驗變得細膩而深刻。
3.想象遷移,豐富體驗
想象是一種內隱的思維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學生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思維能飛到更遠、更美妙的境界。
如教學《江南的冬景》,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誦,閉眼想象宛如潑墨畫般的“微雨寒村圖”,享受江南冬景的迷人景致;或擴寫描寫雪的詩句,想象動態的江南雪景,感受明朗的生命情調,體味郁達夫散文之雅韻。
4.研討交流,深化體驗
很多時候,體驗只是一種直覺感悟,要想使淺層的感覺、印象和經驗內化于心,就需要研討交流。
研討活動如結合脂硯齋等名家評點,細研《林黛玉進賈府》;交流活動如江蘇省錫山中學教學《十八歲和其他》時,讓學生和家長共同閱讀,書信交流,互通感受。實踐證明,學生獲得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5.促進反思,鞏固體驗
“反思是澄清自我體驗,獲得自我效能感的必由之路。”[7] (P.2 )學生通過對獲得經驗“帶有感彩的回味、反芻和體味”[7] (P.62 ),使體驗鞏固、升華。
如舟山中學姚海玲在《祝?!分性O置寫“我”的魯鎮生活日記、祥林嫂小傳、祥林嫂死因分析報告等活動,可有效檢測、鞏固學習。
五、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簡單說來,常見問題有活動體驗“矛盾化”――三種語文學習方式的矛盾不能協調、活動體驗“游戲化”――未立足于語文學科的特性、活動體驗“表面化”――只有活動沒有體驗、活動體驗“簡單化”――只動口動手而不動腦四個方面。根據問題,決解對策如下:
(一)“去粗取精”――提倡語文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與選擇性
要想準確定位教材的處理方式,必須把握三種學習方式的特性,仔細分析文本的特征。審美性文本要開展鑒賞涵詠活動,如《荷塘月色》;論辯性文本如《拿來主義》,宜開展辯論交流活動;而經典文本如《鴻門宴》則要作為“定篇”反復研習;實用性文本如《十八歲和其他》應更多地從文本拓展開去,作為“用件”來開展與學生成長相關的活動?;顒有问娇啥鄻踊P鍵要有機整合,去粗取精,選擇最恰當的語文學習方式。
(二)“去偽存真”――突出語文學科的特性
筆者認為蘇教版語文教學中之所以存在大量不像語文課的課,一方面是對活動的過分崇尚,另一方面是語文知識教學的淡化。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教材應該有語文知識的呈現,教師也應該關注雙基,不能只唱人文戲。如“走進語言現場”專題可介紹手勢等非體態語的運用、禮儀和控場等演講技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師生要時刻牢記的語文學習目標,也是淡化課堂虛偽浮華之后留下的本真。
(三)“由表及里”――強化活動中體驗的過程
“為活動而活動,忽視內隱性即內在體驗的主要地位,是有悖于活動體驗的宗旨的?!盵8]所以,活動體驗教學要關注知識生成和情感變化的過程,去表面化,讓學生時有所思、時有所悟、時有所感、時有所得。如《荷塘月色》要讓學生在體味恬淡優美的意境中獲得審美體驗;而《祝?!芬寣W生在剖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窺見造成人物悲劇命運的社會深層原因,心中生發一種理智的憐憫。
(四)“遷思回慮”――崇尚語文思維活動訓練
思維也是一種活動,任何活動都由思維來支配,所以要將思維訓練納入活動體驗教學,鼓勵學生遷思回慮,拓展遷移。如探究《沁園春?長沙》和《相信未來》的情感基調,是否就是青春的激情和昂揚?探討為何要“像山那樣思考”;結合專題選文思考生與死、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亡的關系等。思考的過程就是活動體驗的過程,而且這種過程本身就是無比深刻的。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是一種教材呈現方式和教與學的方式,是學生在編者和教師引導下參與誦讀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動使體驗一步步拓展和推進,最終獲得語文素養全面發展的過程,其教學不僅要設置恰當的活動,還要促進體驗的內化。只有構建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理論體系,了解活動體驗實施現狀,才能有效指導活動體驗教學。據說教材編寫組將對教材作新的修訂,筆者希望在“活動體驗”方面看到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中國哲學史卷編輯委員會.哲學大辭典?哲學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2]曹明海.本體與闡釋:語文教育的文化建構觀[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
[3]丁帆,楊九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第5版)[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4]尼科洛夫.人的活動結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5]閆學.我負語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王囡.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有效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 “找規律”題型中的求解規律 《變異的基本規律》課堂實錄 淺談《找規律》的教學策略 找規律在中考中的解答 找規律與簡單的搭配 《找規律》教學背后的數學思想滲透 通過找規律培養學生的數感 淺談錫礦在地質找礦中的成因規律 畫圖策略在《找規律》中的應用 試論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找規律”的特點 試分析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找規律”的特點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找規律”的特點分析 淺談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中的數學建模 淺談初中數學中的找規律題 “找規律――圖形覆蓋”的教學與反思 淺談初中數學找規律題的解法 “找規律”貴在“找” 跳出“規律”找“規律” 《大堰河――我的保姆》課堂實錄 《我的夢想》課堂實錄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事物中簡單的排列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更能力。
3.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以及發現和欣賞數學規律美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理解規律的含義,掌握找規律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能夠表述發現規律,并會運用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四、教學準備:水果,課件,磁鐵
五、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同學們,上周星期天,老師去魔法城學習了魔法,今天就給大家變變魔術。猜一猜,老師會變出什么?(老師變水果)蘋果,再猜一猜,老師會變出什么?(梨子)繼續猜一猜,老師會變出什么?(蘋果)再接著猜會變出什么?(梨子)……..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找規律》
(二)新授
復習微課視頻,到魔女城――找規律。
提問:什么是規律?
幾個物體為一組重復出現就是一種規律。
你還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有規律的事物嗎?
(強調音樂、舞蹈中也有規律)
(三)講解自學任務單的錯題。
(四)游戲練習。
同學們, “亂七八糟魔女城”這么有趣,大家想不想去?
(想)但是魔女卻說:想進魔女城還得過三關。
第一關火眼金睛找規律。
(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規律,從而直觀感受、理解規律的含義。)
第二關進階檢測闖關。
(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等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
第三關小小設計師。
“亂七八糟魔女城”要舉行聯歡會,請你為聯歡會的入場券設計出有規律的花邊。
學生上臺展示作品,交流欣賞。感受規律美。
(五)小結
恭喜大家順序地闖過了三關,下面請拿著各自的入場券準備參加下次的聯歡會吧!
(六)教學總結: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翻轉課堂的家教混合式教學,通過四個步驟進行教學。1.創設情境變魔術引入“亂七八糟魔女城”微課,在課中繼續鞏固新知。2.講解自學報告單的學生錯題。3.“亂七八糟魔女城”闖關練習。通過圈出重復部分,有節奏的讀出重復部分等操作活動,突出“重復”這個規律的核心,加深學生對規律含義的理解。4.小小設計師。以“亂七八糟魔女城”的聯歡會為情境,設計有規律的花邊。讓學生自己創造規律,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總而言之,翻轉課堂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小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需要引導學生充分掌握這一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前預習、課中研討以及課后提升的教學規劃中落實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同時加大學校和學生的參與程度,在此基礎上使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清晰,從而更好地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楊豫暉,魏佳,宋乃慶.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史的內容及呈現方式探析[J]. 數學教育學報,2008(04).
[2]劉娟娟.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研究[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05).
[3]徐燕. 改變習題呈現方式――例談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習題利用和開發的策略研究[J]. 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 2010(08).
【關鍵詞】國標蘇教版 英語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8(a)-0087-01
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英語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提升英語素養、發展英語能力的主要依據,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檢測學生學習提供了基本素材。
國標蘇教版牛津英語教材按“話題一功能一結構一任務”相結合的原則編寫,使話題、功能、結構和任務四個方面在比較真實的情景中緊密聯系,融為一體,從視、聽、說入手,注重聽說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初步運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并通過聽、說、讀、寫、唱、游、演、畫、做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筆者多年使用國標蘇教版英語教材,現就該教材的特點,教材使用中的教學收獲及存在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1 國標蘇教版牛津英語教材的特點分析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深刻的體會到國標蘇教版教材具有以下特點:(1)牛津英語教材裝幀更加美觀大方,采用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大量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插圖,圖文并茂,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2)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有時代氣息,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言情景真實,表達規范,詞匯再現率高,符合語言學習的認知規律。(3)語法講解形式新穎,淺顯易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輕松習得必要的語法知識。(4)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法,拓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的內容編排有利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舉一反三,在語言應用中發現語言規律。
2 國標蘇教版牛津英語教材帶來的教學收獲
2.1 教學觀念的不斷轉變
通過幾年的教材嘗試與探索,教師們都已轉變了以往英語教學中僅僅注重單詞教學、句型操練和對話練習的純語言教育觀,樹立了以“學生”為本、以“學法指導”作為課堂教學基本要求的新理念;樹立了英語學習是一個“學得”和“習得”的過程的新觀念;并在教學中學會遵循“學中用,用中學”的原則,積極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運用語言的能力。
2.2 創設語境,更新教學方法
該教材對語境教學提出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教學中充分利用和開發電視、錄音、錄像等多種媒體,豐富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創設生動和真實的語言環境。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點出發,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通過聽做、說唱、讀寫和玩演等多種活動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興趣、形成語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通過積極體驗、參與、實踐,以及主動地嘗試與創造,使學生獲得語言認知能力的發展。教師通過多種激勵的方式,如:獎品激勵、任務激勵、榮譽激勵、信任激勵和情感激勵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的熱情。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樹立起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2.3 培養了一批新型的英語教師
新的教材,造就了一批新型的教師。教師們在教材分析、教法演示、上先行課、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得到自我發展。使用的過程就是培養的過程,讓教師在實踐中體會,感悟后再實踐。牛津英語教材的使用,也為年輕的教師搭建了自我展現舞臺,通過各類教學活動,他們不斷提升自己,逐漸地成長為優秀的教師。
2.4 提供英語實踐機會,學生受益多
在幾年的教材使用中,教師們注重教學內容由課堂向外延伸,把外界事物引入課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學生在使用語言時的那份自信和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提高。課內的如自編兒歌、講故事、說歌謠、唱歌曲、表演對話,課外的如英語角、英語廣播、英語小報等,校園英語文化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3 國標蘇教版牛津英語教材使用中的存在的問題
短短幾年,新課程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在研究和使用新教材的實踐中,教師們通過不斷的反思、深入的思考,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現提出,與大家一起商討:
3.1 學生兩極分化的問題
在牛津英語教學試用過程中教師們發現,教材的使用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提高確實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學生在筆頭上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有兩極分化的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年段要比以往教學來的更早。雖然,已經采取一些措施,但是校際差距、班際差距以及班級學生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如何克服牛津英語因條件、地域不同而產生的學生間學習差異性,仍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3.2 教材中有些內容偏難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學內容如C部分的插圖就讓學生難以理解,不知道該選用什么句式來表達。在C部分看圖訓練句式中,出現了一些生詞,給句子訓練帶來一定的難度。后面的歌曲部分,有些歌曲調子復雜,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有的韻律詩句節奏感不是太好,生詞多,缺少相應的音樂元素,不容易上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3.3 基于課時不足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122-01
在傳統的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簡單地以等級評定學生,忽略了評價的激勵作用,此舉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新課程倡導實施發展性評價,整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中,教師該如何實施發展性評價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評價內容多維化,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
在傳統的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中,評價指標與內容單一,偏向結果評價,也就是單純地用學生完成的勞動作品或學業成績來評價學生,難免有失偏頗。實際上,學生具有多元智能,學生是各有所長的,僅僅根據某一方面的表現就對學生定高低、分優劣,是不科學、不公平的,無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所以,教師要實施發展性評價,使評價內容多維化,既要重視作品評價,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首先,突破單一作品評價,綜合評價學生的習慣養成、合作意識、操作技能、創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現,達成發展性評價的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課《紙工制作:水晶筆筒》后,教師可設計活動評價表,內容包括參與態度、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創新精神、合作精神、活動成果質量等,并整合教師總評、小組互評與學生自評,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活動情況,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并提供反饋信息,為教師調整教學提供依據。
其次,不再局限于定向測試,適當增加自選測試內容。定向測試限定了作品內容,忽略了學生在興趣愛好、智能等方面的差異,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在期末考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實際情況,自主命題,自選制作內容,創作個性化的勞動作品,將其納入評價系統之中,以發揮學生的特長與才能,促使學生更積極、更富有創造性地完成作品。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關注評價的激勵作用
以單一的測試或考試的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與評價,予以一定的分數或等級,并以此定優劣,這是傳統評價方式的弊端,制約了評價功能由甄別向導向與激勵轉變,也很難體現學生作品中的具體優點與不足。如有些學生的作品獲得了“優”或“良”的等級,卻不知好在哪里,有些學生作品的等級是“差”,也不知差在何處,評價沒有針對性,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所以,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除學期考試外,還應該靈活運用日常觀察、訪談評價、作品展示、技術活動報告、評語式評價、檔案袋、“等級+特長”式評價等評價方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筆者對作品質量與學生學習表現進行等級評定,還根據學生作品中反映出的某些優勢與特征授予其一定的榮譽稱號,如“進步之星”“智慧之星”“創造之星”等,以鼓舞學生。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六課《企鵝》時,學生掌握企鵝的制作方法后,筆者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再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筆者發現有一個學生制作的企鵝雖然在外形上并不是特別突出,但能夠發出音樂聲。該學生為企鵝裝上了“音樂集成電路”,這是比較有創意的做法。于是,筆者給這個學生“優”的等級,點出了其作品的優點,并推選他為本節課的“創造之星”,請全班學生為其鼓掌以示慶祝。該學生的臉上洋溢著幸福而自豪的笑容,其他學生也受到了激勵與鼓舞,產生了大膽創造、制作獨具匠心的作品的愿望。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
在發展性評價中,評價主體不單是教師,還包括學生、家長等。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適時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綜合評價學生。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課《立紙花》時,筆者在課前布置學生作品展示臺,然后舉辦“作品推薦會”,引導學生介紹自己設計與制作的作品,交流創作思路和經驗教訓,并填寫自我評價表。自我評價表的內容包括班級、姓名、作品名稱等基礎信息,還包括小組成員,任務分工,遭遇了哪些困難,怎樣克服困難等情況。這樣,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反思與評價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自信。又如,學習蘇教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家政烹飪”的第三課時《學做家常菜(涼拌黃瓜)》后,筆者要求學生課后在父母的指導下制作涼拌菜,并給學生發放“學生學做家常菜信息反饋卡”,請家長配合填寫信息反饋卡,使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探討如何對中小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蔡明
(5)鄉土文化與美術課的人文素質培養——探孔望山石刻雕塑對美術課程的教育意義唐杰
(6)老師的微笑是促進良好師生關系形成的劑閆淑芝
(7)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能力的培養朱寶明
(8)談談我的班主任工作管理王小軍楊柏林
(9)興趣傾向靈動空間丁訓琴
(10)怎樣寫好教學小記柯賢國
(11)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王淑艷
(12)與時俱進,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張俊鵬
(13)扣關鍵字詞,品語文濃香——《麋鹿》教學片段評析王玉婷
(14)班主任教育管理應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劉艷
(15)開啟職校生心靈之門劉玉蒙
(16)未成曲調先有情張敏
(18)發掘課本資源,提高課堂效率梁登山
(19)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初探徐文廣
(20)小學生厭學的探源與對策趙鎖慶
(21)用“新”為文出奇制勝——例談話題作文新技法邱穎
(22)減負途徑小議韓延剛
(23)《生命生命》教學設計陸常波
(24)新課改下,語文備課如何走出困局袁桃紅
(25)地理復習中盲點的突破李喜童
(26)對癥下藥,讓寫作變得快樂起來陸其勇
(27)改變英語課堂結構,培養學生閱讀自學能力劉琳
(28)發在《希望月報》上——快樂的本源——興趣徐繼娟
(29)老教材新理念——活用現行聾校教材讓課堂充滿智慧與靈氣趙素芳
(30)如何處理好學生不按時完成作業現象徐樂
(31)論反思在政治備課中的運用施凱賢
(32)論小學數學蘇教版新教材中“主題圖”的運用張龍
(33)淺談英語課文整體教學陳冼麗
(34)淺談英語學習中的“親其師,信其道”陳曦
(35)如何使學生的作文充滿豐富的情感李玉功
(36)如何提高數學中考復習的幾點小策略陳紅霞
(37)教師要愛護學生的自尊心董建兵
(38)什么樣的課堂學生最喜歡張天斌倪玲羚
(39)小學英語課堂中語法教學之探討張曉明
(40)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學習”張秀平
(41)鄉土美術欣賞課程程序的探索鄔孝娟
(42)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探索張秀軍
(43)《認識比》——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談麗萍
(44)蘇教版三上《動物名片》習作教學設計與分析周新霞
(45)關于算法多樣化的幾點思考劉敏
(46)高中政治教師開展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馬凌云
(47)生物教學中環境保護意識的滲透劉志吉
(48)愛的奉獻——一個輔導員老師的真實寫照王克莉
(49)師生換位的實踐與體會胡長華
(50)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胡玉潔
(51)在泥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謝衛平
(52)小學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李放
(53)以泥塑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王其志
(54)教與學關系的辨析尚德俊
(55)高中地理教育的困惑與對策——有感初中升學不考地理的弊端韓惠民
(56)關注音樂課堂中的“沉默者”——淺談長尾理論與音樂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劉景亮
(57)利用鄉土資源實施品德教育張寶芳
(58)語文課堂流淌出的音樂王秀玲
(59)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初探宋亮
(60)“中獎”之后……郭玉晶
(61)淺談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王玉華
(62)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習慣馮志勇
(63)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探析陳美和
(64)以情感教育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包淑芹
(65)新課程背景下化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李剛
(66)淺談新課標下的中學體育教學張雅靜
(67)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四部曲”張亞芹
(68)中學政治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淺談小組合作學郡德
(69)不批全改——作文教學的新嘗試潘琴
(70)乘著創新的翅膀翱翔課堂喬善娟
(71)班主任要讓學生信服王祥
(72)對新課程改革下開放體育課的幾點思考姚立
(73)關于語文教師的幾點思考夏春忠
(74)數學閱讀——學好數學的必經之路華曄
(75)結合時事搞好考點講析辛月明HttP://
(76)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李磊
(77)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劉海麗
(78)提高教學揚長避短——農村地區普通高中地理教學探究田甲
(79)排列組合綜合應用邵志強
(80)培養高中學生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探究石鋒
(81)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