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7:03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基礎理論概括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中醫基礎理論特點中醫學不斷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完善與發展,是綜合化、系統化、動態化的一門科學體系。總的來說,中醫基礎理論具有三大特點,分別是開放系統性、實踐指導性與哲學思辨性。中醫基礎理論的這些特點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中醫基礎理論具有開放系統性,能夠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之初,便將各種學科融合作為基礎理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吸收融合社會學與自然學的研究成果,融匯成綜合的理論體系,在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這些學科理論占據著理論基礎與源泉的地位。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之所以具有實踐認知性是因為基礎理論的發展同步于臨床實踐應用,中醫基礎理論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因而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還具有哲學思辨性,中國古代的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其形成與發展與哲學密切相關,如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等都是中國哲學的基礎理論,中醫也有相關的應用研究,并已發展成中醫學的基礎理論。1.2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創新近年來,中醫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不斷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斷發展,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且多元研究方法的應用也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系統性與科學性?,F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包括文獻研究、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等。其中文獻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解讀與參考;理論研究主要是針對中醫基礎理論及理論學科框架進行的研究;臨床研究主要是病證研究、藥方研究、治則治法研究等;實驗研究則是利用現代化的實驗設備與手段進行的藥理研究與療效研究,并基于實驗進行藥理診療理論闡述;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交叉學科研究主要是將醫學與數學、信息科學、天文學、哲學與氣象學等結合,并進行醫學實踐闡述醫學理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還在不斷完善,而且創新因素不斷增加,信息化水平與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甚至有學者著力進行技術方法創新以不斷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
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與態勢研究
2.1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及其必要性我國的中醫理論源于先秦醫學,其基本理論體系發展成熟于漢代之前,是中國現代中醫學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對古中醫學的繼承與創新。中醫主要關注人類活動,并對人類發展的身體技能與規律進行探討總結,并在反復總結、論證、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理論體系的構建。在中醫基礎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眾多醫學大家的醫學理論探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意義突出,也決定了我國中醫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發展與創新的核心,其中的認知思維與理論特點對中國現代中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醫的發展不能脫離中醫基礎理論框架,也不能進行中醫基礎理論的片面取舍,導致中醫研究精髓缺失。2.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規律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具有必然性與不可逆轉性,現階段的社會需求與疾病演變都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并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不斷在實踐中創新應用,對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突破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F階段,中醫基礎理論在發展與研究中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性不斷強化。中醫學從產生之初便與其它學科相結合,并注重對生命與自然的整體性、能動性及發展性的研究總結,近年來更多的是與西方現代科學的結合?,F階段,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不斷進行整理、吸收與改造活動,還充分運用各種創新思維方法進行理論研究與診治技術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基于傳統醫學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的基礎不變,又加入了現代科技因素,發展更具有能動性。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以臨床應用為基礎,但其對臨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態勢。傳統中醫的發展都以臨床需求為推動力,可以說中醫理論是在臨床應用中完善發展的,由此看來,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對臨床需求過于依賴。中醫基礎仍與中醫臨床學科相結合,但發展已呈現出臨床依附弱化的趨勢。中醫基礎理論開始注重假說臨床驗證,這是中醫的進步與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假說量不斷增加,迎來了新的發展。近年來,中醫不斷與西方學說理論相結合,各種假說應運而生,如中醫著重臟象學說中臟象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并就傳統中醫經典學說進行論證,這是對中醫科學化水平的創新探索,意義重大。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還進行語言創新與規范。中醫發展歷史悠久,其中含有眾多古言詞匯,以致在使用過程中術語混亂,規范性缺失,且由于語言障礙,眾多的中醫理論不能被廣泛解讀與傳播,影響了中醫的可持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的語言創新極大地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嚴密性、準確性與嚴肅性。此外,中醫基礎理論語言規范過程中還進行了新的理論補充創新,剔除了中醫基礎理論中比較含混的理論詞匯,推進了中醫理論的系統發展。
3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途徑
3.1中醫基礎理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是整個中醫學發展進步的關鍵所在,隨著近年來中醫學發展的新要求,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必須進行理論創新,與時俱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但我們仍應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并在理論創新的同時加大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應用,力求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用成熟正確的理論指導臨床實踐。3.2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的途徑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與創新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進行有效的中醫基礎理論創新需先進行創新途徑探討,筆者認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需遵照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不斷推進中醫理論研究,此外,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還要加大中醫理論與其它多學科的結合,加大創新宣傳。筆者認為要將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引向科學實證研究的方向,是當代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所在,以實現中醫理論的實質進展。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共同體障礙;優勢與不足;研究路徑及特點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002-02
引言:隨著我國中醫基礎理論的正式建立以及著手研究,迄今為止60余年的甲子輪回、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從最初的中醫經典理論基礎研究、梳理以及構建的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到現在的多學科性的專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就目前中醫基礎理論的整體研究來看,其在理論研究的基本原則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嚴重的阻礙了我國中醫科學的發展。因此,應該加強中醫與現代醫學相關學科緊密聯系,促進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新內涵的建設,從而能夠推進具有中醫特點的新興醫學理論學科的發展。
1 清醒認識中醫所遭遇的共同體的障礙
中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醫學體系,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在文化、方法論以及中醫基礎理論體系方面的原因,我國的中醫基礎理論在研究過程中存在前所未有的共同體的障礙,下面就共同體障礙的具體表現進行簡單的分析:
1.1 科學共同體的障礙。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科學共同體障礙,指的是中醫學方面形成的理論、方法難以與目前的大科學體系相融合發展,直接導致了中醫學的現代化發展緩慢,也使得中醫學基礎理論在實際的研究發展中難以形成理論、技術以及實踐三者相結合的循環發展機制,從而影響了中醫學整體的發展。
1.2 受眾共同體的障礙。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目前我國的民眾接受的醫學理念和知識,基本都是建立在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西方醫學上,對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根基的中醫學術卻不是很了解。由于中醫醫學發展緩慢,而西醫卻在普及和發展,我國作為中醫的發源地,民眾對于中醫的任課也興趣不高,從而影響了中醫學術研究的的社會地位,以及心理地位,進而對中醫的發展以及潛能的開發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 正確評價中醫基礎理論的優勢與不足
正確的評價中醫基礎理論的優勢與不足,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即從理論的分類、理論的發生以及理論的推演結果進行評價,下面就此進行簡單的分析闡述:
2.1 從理論的分類評價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理論主要是由科學理論、數學與邏輯理
論三部分構成,其中科學理論主要指的是系統化的科學知識,也即是對于事物的客觀看法和評價,數學理論是是從數學的基礎之上對事物進行規律性的認識,邏輯理論指的是對事物進行客觀的邏輯認證。就中醫基礎理論來看,其在科學理論方面還是具有較大的優勢,其本身具有中醫,中藥的基礎性體系,而在數學理論以及邏輯理論方面則是較為欠缺,這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從理論的發生評價中醫基礎理論。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構成的仔細研究分析,
我我們可以得知中醫學的推理發生是以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思維模式為基礎,這也可以說明中醫學基礎理論并不是以經驗成分與模式推演所形成的非經驗成分的混雜,而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中運氣學為基礎,這也使得中醫學從發生的角度來說,優勢在于理論性較強,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必要實踐,因此,在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應對其中的模式與經驗的成分進行判別,盡可能的應用現代實證科學方法進行研究。
2.3 從理論推演的結果評價中醫基礎理論。 任何的科學理論,都是具有解釋、預見兩項功能的,這也是科學理論對客觀事物進行本質和規律性總結的基礎。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傳統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主要是以中國古典的“運氣學”為基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形成不僅僅具有經驗性的概括總結,同時還具有各種模式的推演,這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但這也影響了中醫基礎理論對現代臨床醫學的指導。
3 明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及其特點
就目前我國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來看,主要還是由理論研究、臨床總結、實驗研究這3種路徑構成,下面就這三種路徑及特點進行簡單的分析:
3.1 理論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理論研究路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中國古代相關的中醫文獻為基礎,從演變的規律,體系結構以及病證論治用藥規律等方面進行研究。該路徑的特點在于難以形成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可持續性以及中醫的理論、技術以及實踐的循環機制。 二是以中醫理論現代研究文獻為基礎,進而進行梳理、總結以及詳細挖掘研究。該研究路徑的特點在于局限性,難以對中醫理論進行整合集成。
3.2 臨床研究。臨床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形成的重要途徑,臨床研究簡單來說就是根據病情實際進行總結,該路徑的特點在于因為現代醫學的進步,導致臨床研究
的實踐機會越來越少,難以真正在中醫的臨床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科學的中醫基礎理論。
3.3 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是當代醫學理論研究的主要方法,實驗研究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實驗,可以對一些醫學理論進行驗證,但是對于中醫醫學來說,中醫理論是以“象”思維作為基礎理論構建的基礎,西方醫學則是以還原論作為指導思想,因此,在實驗之中如何融合這兩種不同思維的思想,這是實驗路徑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中醫理論中的科學問題。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是我國中醫醫學學術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最為艱難的部分,因此,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而言,政府及中醫相關的機構應該持著開放的態度,歡迎社會以及各個醫學研究機構的參與。在中醫基礎理論的具體研究方面,應該在繼承經典的中醫基礎理論科學的基礎之上,努力創新,用中醫現代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思想,同時加強中醫學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研究,尋找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現代科學的結合點,從而加速我國中醫的發展,推動中醫科學的發展與更新。
參考文獻
[1] 邢玉瑞. 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的內涵探討[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12). 2473-2474
[2] 林德宏,張相輪. 東方的智慧[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605.
[3] 王慶其. 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11.
1.1中醫基礎理論特點中醫學不斷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完善與發展,是綜合化、系統化、動態化的一門科學體系??偟膩碚f,中醫基礎理論具有三大特點,分別是開放系統性、實踐指導性與哲學思辨性。中醫基礎理論的這些特點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中醫基礎理論具有開放系統性,能夠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之初,便將各種學科融合作為基礎理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吸收融合社會學與自然學的研究成果,融匯成綜合的理論體系,在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這些學科理論占據著理論基礎與源泉的地位。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之所以具有實踐認知性是因為基礎理論的發展同步于臨床實踐應用,中醫基礎理論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因而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還具有哲學思辨性,中國古代的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其形成與發展與哲學密切相關,如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等都是中國哲學的基礎理論,中醫也有相關的應用研究,并已發展成中醫學的基礎理論。1.2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創新近年來,中醫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不斷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斷發展,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且多元研究方法的應用也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系統性與科學性?,F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包括文獻研究、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等。其中文獻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解讀與參考;理論研究主要是針對中醫基礎理論及理論學科框架進行的研究;臨床研究主要是病證研究、藥方研究、治則治法研究等;實驗研究則是利用現代化的實驗設備與手段進行的藥理研究與療效研究,并基于實驗進行藥理診療理論闡述;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交叉學科研究主要是將醫學與數學、信息科學、天文學、哲學與氣象學等結合,并進行醫學實踐闡述醫學理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還在不斷完善,而且創新因素不斷增加,信息化水平與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甚至有學者著力進行技術方法創新以不斷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
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與態勢研究
2.1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及其必要性我國的中醫理論源于先秦醫學,其基本理論體系發展成熟于漢代之前,是中國現代中醫學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對古中醫學的繼承與創新。中醫主要關注人類活動,并對人類發展的身體技能與規律進行探討總結,并在反復總結、論證、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理論體系的構建。在中醫基礎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眾多醫學大家的醫學理論探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意義突出,也決定了我國中醫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發展與創新的核心,其中的認知思維與理論特點對中國現代中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醫的發展不能脫離中醫基礎理論框架,也不能進行中醫基礎理論的片面取舍,導致中醫研究精髓缺失。2.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規律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具有必然性與不可逆轉性,現階段的社會需求與疾病演變都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并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不斷在實踐中創新應用,對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突破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現階段,中醫基礎理論在發展與研究中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性不斷強化。中醫學從產生之初便與其它學科相結合,并注重對生命與自然的整體性、能動性及發展性的研究總結,近年來更多的是與西方現代科學的結合。現階段,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不斷進行整理、吸收與改造活動,還充分運用各種創新思維方法進行理論研究與診治技術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基于傳統醫學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的基礎不變,又加入了現代科技因素,發展更具有能動性。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以臨床應用為基礎,但其對臨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態勢。傳統中醫的發展都以臨床需求為推動力,可以說中醫理論是在臨床應用中完善發展的,由此看來,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對臨床需求過于依賴。中醫基礎仍與中醫臨床學科相結合,但發展已呈現出臨床依附弱化的趨勢。中醫基礎理論開始注重假說臨床驗證,這是中醫的進步與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假說量不斷增加,迎來了新的發展。近年來,中醫不斷與西方學說理論相結合,各種假說應運而生,如中醫著重臟象學說中臟象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并就傳統中醫經典學說進行論證,這是對中醫科學化水平的創新探索,意義重大。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還進行語言創新與規范。中醫發展歷史悠久,其中含有眾多古言詞匯,以致在使用過程中術語混亂,規范性缺失,且由于語言障礙,眾多的中醫理論不能被廣泛解讀與傳播,影響了中醫的可持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的語言創新極大地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嚴密性、準確性與嚴肅性。此外,中醫基礎理論語言規范過程中還進行了新的理論補充創新,剔除了中醫基礎理論中比較含混的理論詞匯,推進了中醫理論的系統發展。
3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途徑
3.1中醫基礎理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是整個中醫學發展進步的關鍵所在,隨著近年來中醫學發展的新要求,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必須進行理論創新,與時俱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但我們仍應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并在理論創新的同時加大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應用,力求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用成熟正確的理論指導臨床實踐。3.2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的途徑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與創新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進行有效的中醫基礎理論創新需先進行創新途徑探討,筆者認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需遵照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不斷推進中醫理論研究,此外,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還要加大中醫理論與其它多學科的結合,加大創新宣傳。筆者認為要將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引向科學實證研究的方向,是當代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所在,以實現中醫理論的實質進展。
4結語
1.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應用
教學對象選擇與分組:選擇中我校2010級中醫七年制專業不同方向(傳統中醫方向、中醫方向)的教學班級,對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30人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采用PBL教學方法,每5人一組,共6個小組;中醫方向110人采用傳統授課方法。兩個班級所用教材均為孫廣仁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課程教學章節的選擇:中醫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在課堂講授完緒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后選擇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在講授完藏象的概論及五臟中的“心”的前提下,進行其它四臟臟及其六腑;病因學說中講授完風邪之后的其它邪氣及其七情、痰飲、瘀血等內容,進行PBL教學法試用。于學期末進行理論考核和PBL教學法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評價分析。
編寫新的教學大綱:應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成敗關鍵是要尊重客觀規律,制定適合于學生的PBL教學的教學大綱。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的要求,列出難點、重點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針對學生的知識背景,擬定部分思考題與教學案例,并在應用前期提供少量輔導材料。
編寫教學案例:為了使PBL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與教研室的有關教師多次研討,制定PBL教學的具體案例,病例中的問題具有劣構性。每個病例都有學習重點,且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和檢驗結果,涵蓋相應的課程內容。每個病例后面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許多相應的引導性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自我學習、資料查閱和準備討論提綱。
編寫教師指南:因教師水平的差異可能會對案例的理解不同,為避免對問題理解的差異及其對討論內容引導的不同,針對引導性問題和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編寫教師參考指南,對每個問題提供了參考解決方案。
制定具體實施步驟:PBL實施過程要求各個學習小組針對相關問題自學教材,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做讀書筆記。討論課前將教學案例及問題發給學生,讓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相關的知識點,自學總結,準備小組討論提綱。小組成員之間可相互討論;小組討論后,推薦1名代表參加大班討論。大班討論時,由每組推選的代表講解,本組其他成員可及時補充,其他組成員在該組講解之后,可以進行提問。最后,教師搜集一些帶有共同性的問題,總結講解、概括歸納本次課的重點及難點。此外,課堂討論前,教師應隨機地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況。課后,教師根據學生討論中的表現,實事求是、客觀地做出評定。上述PBL教學法實施的步驟概括為:提出問題—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大班討論—教師總結。
2.PBL教學法教學效果的初步評價
理論考核評價分析:PBL教學方法組平均成績78.4士9.8,傳統授課法組平均分73.8士1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74,p=0.0289<0.05),說明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班成績優于中醫方向班,即提示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授課法。
PBL教學法教學效果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調查主要包括課堂氣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理解接受、主動學習、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方面。結果顯示,課堂氣氛方面,PBL教學法組90.0%學生感覺課堂氣氛活躍,較系統講授法組(67.3%)明顯改善;學習態度考評如聽課狀態、課堂紀律方面,PBL教學法組(83.3%)較傳統教學方法(76.4%)有改善;學習興趣方面,PBL教學法組(83.3%)較傳統講授法組(77.3%)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在知識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學法組76.7%學生能較好地分析案例,較傳統講授法組(71.8%)有所增強。另外,PBL教學法組在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分別為80.0%、87.0%和73.3%,較傳統教學法組60.9%、72.7%和58.2%高??梢?,PBL教學法較之傳統授課法展現出了較大的優勢。
3.討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由于中醫學發展的歷史跨度大,以及現代人文環境的影響,使得當代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相關問題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確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認識上容易產生較大的偏差。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則普遍感到該課程概念多而陌生,內容抽象,理論深奧,信息量大,難以深刻領會所學內容。針對以上特點,采用PBL教學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深奧的理論更淺顯易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對師生的互動合作、探究學習及自身觀念、態度和行為上的改變有著重要意義。當然為了更好的推進和實施PBL教學方法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總計經驗,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鼓勵與引導學生更多的參與其中;鼓勵學生提問,及時指導學生在認識上出現的偏差;注重教學形式的合理運用,實現在參與中發展。通過PBL教學方法的應用與實踐,我們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適合于傳統型中醫方向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學方法中“教”與“學”的效果評價機制,這必將對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推廣應用提供借鑒與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 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摘 要:“辨證論治”一詞自提出之后,由于未有準確而統一的概念,因而產生多種誤用情況,主要可分為五大類,前二者包括:第一、使用了病、癥和證的新定義,其實這三者本身含義基本相同,均是指“臨床表現”的意思,新定義使中醫教材變得混亂;第二、關于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其中的“辨病”可分為“辨西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和“辨中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兩大類,前者并非理論上的結合,而是臨床優勢互補,后者則是從根本處已經結合了,無需另提結合。
關鍵詞:證;證侯;辨證;辨證論治;辨證施治;用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3-0616-02
Five Types of Misusing 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1st Part)
Lee Yu-ming
(Dongzhimen Hospital, The 1st Clinical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phrase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raised, because of no accurate and unity on its concept, it causes several misuses, which could mainly divide into 5 categories. The former two categories are: Firstly, the use of "Disease, Symptoms and Pattern" by new definition, in fact these three words share the same mean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 the new definition made the Chinese Medicine textbook more confusion; Secondly, about the integration 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Disease identification, in which the "Disease" can be divid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ntifying the disease by Western medicine and Pattern on CM", and "integration of identifying the disease by CM and Pattern on CM" two major categories, the former one is not integration on theory, but is complementary on clinical strength, while the latter one is already integrate fundamentally, it is not necessary to mention integration.
Key words:Pattern;Zheng;Patter identification; Sydrome differentiation; Patter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Misuse
收稿日期:2010-10-13
作者簡介:李宇銘(1981-), 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香港注冊中醫,研究方向:仲景學說理論、經典方藥量效關系規律。
“辨證論治”是指按照辨別證候時所獲得的依據,經過分析后作出治療方法的判斷,是中醫的主要特色之一。其中“證”即指“證侯”,本義是指能夠反映疾病本質的“臨床表現”??墒?,自50年代起提出“辨證論治”一詞后,一直未有統一且準確的概念范圍,因而發展出許多新的看法,雖然是戴著“辨證論治”的名,實際上卻是指別的概念。綜合了眾多學者的看法,這些誤用主要可歸納為5個方面。
1 病 癥和證的新定義
1.1 問題的形成
中醫教育的統編教材中,對“證”、“辨證論治”使用了新的定義,因而造成了新的問題。如在5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1]?!倍?版教材更分開了病、癥和證三者的定義:“病是指特有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癥是指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證既不是疾病的全過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項臨床表現,而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關系[2]?!?/p>
1.2 誤用的矛盾
如果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病理概括”在中醫術語上來說就是“病機”,病機在中醫理論上必然是階段性的,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證”等于“病機”。
馬克思說:“如果現象型態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3]?!庇捎谖覀儾荒苤苯涌吹绞挛飪炔康谋举|,本質不是透過“辨析”而得,而是需要從外在表現觀察分析才能獲知。本質是必須透過對現象的抽象思維而認識的,因此辨證論治所“辨”的,不是病機,而是臨床表現,即“證候”。
再者,“病機”和“證”是在《內經》時已經有的兩種不同概念,現在把他們合二為一的話,當我們面對古代眾多的醫學典籍時,必然造成學習上的混亂與尷尬。把證的含義擴大和改變,“既不能準確、清楚地表達出中醫學的診治規律和基本特色,又造成了中醫學常用術語、概念的混亂,并且給中醫理論的規范化和對外交流都帶來了有害的影響[4]?!?/p>
這種把“病”解釋為疾病全過程的病理概括,而“證”是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在這個定義下引申出多種問題,如在《傷寒論》中,太陽病整個發病過程的病理是怎樣的?太陽病分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溫病,中風、傷寒、溫病等從這個定義來看是“病”還是“證”?外感風寒所引致的外感病,其全過程的病理概括是怎樣?這些都難以回答。即使是《中醫內科學》里面,能夠把每一個疾病的病因病機進行探討,但仍不等于疾病全過程的病理概括。如果從中醫角度來看,中醫在臨床所能辨別的只能是“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病機必然是階段性的,而不可能說清某一疾病的全過程。
類似的問題不單出現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亦普遍存在在各科教材里。因為在病、證的新定義下,產生了很多新的“證”,而卻又沒有實際的臨床意義,“這些新證的涌現,實質上是對教材中證概念混淆的效法與懲罰。在本來已混亂的證概念中,重新加入眾多不規范的新造證,更使這種混亂雪上加霜?!保?]
1.3 正確的認識
要了解疾病的全過程,是透過對“辨證方法”的認識,比如六經辨證可以解釋傷寒外感病的傳變規律;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可以溫熱病的傳變規律;臟腑辨證可以揭示疾病在臟腑之間的傳變關系等。但實際上,疾病的演變是千變萬化的,難以用某一種辨證體系去解釋清楚疾病發展的全過程,因此臨床上主要是透過每一次對病機的診斷,靈活地評估疾病的趨勢。
2 辨證和辨病相結合
“辨證和辨病相結合”是近數十年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幾乎成為中醫界的共同目標,其含義一般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指辨西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二是指辨中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
顯然,以上兩者所指的“證”,是指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而不是證的本義。但除此以外,這種說法亦存在不少矛盾,以下分別討論。
2.1 辨西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
2.1.1 問題的形成 此種結合的提出,一般認為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有局限性,因此應該要運用西醫辨病的方法來補充其不足,互相取長補短[6-7],甚至認為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8]。
2.1.2 誤用的矛盾 但如李今庸指出:“說‘辨病施治是把祖國醫學的辨證施治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從‘辨證施治到辨病施治是我國醫學發展的必然規律’,這是兩種非?;闹嚨腻e誤論調。其結果只能給人民的健康事業帶來危害,給中醫學發展設置障礙?!保?]
眾所周知,中醫跟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利用西醫的辨病方法,或能夠提高臨床總體療效,卻不可能提高中醫辨證論治水平,因此屬于臨床上的互相補足,而沒有在理論層面上達到真正的結合。
2.1.3 正確的認識 因此,“辨西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的內涵,是指臨床上兩種醫學的優勢互補。當我們為了提升臨床療效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時,要特別注意避免“在互勘過程中邏輯方法不嚴密的錯誤……如形成簡單的證型、癥候群模式,證的機制被病的機制掩蓋,將西醫的微觀指標與證相套,然后執此指標為證的標準以深化辨證”等等[10]。
2.2 辨中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
2.2.1 問題的形成 不少學者指出,中醫本身是有辨“病”論治的內容,如有說:“在辨病論治基礎上的辨證論治才是中醫學臨床診療的完整模式和固有特色[11]”;更從古代開始溯源認為中醫具有辨病論治的體系,應以辨病論治為基礎,辨證論治為主導[12];《金匱要略》中是以辨病治療為特點等[13]。此等提法十分普遍,但其實也是對中醫辨證論治的誤解。
2.2.2 誤用的矛盾 從文字的本義上看,“病”跟“證”、“病證”的意思基本相通[14],都是臨床表現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從根本處已經結合了,不須另外提出辨病論治。
強調“病”和“證”的區別,即與前述教材中提出的疾病“全過程”與“階段性”的問題一樣,中醫所重視的是疾病的病機,病機必然是階段性的,中醫也不可能把疾病發生的全過程說清楚,疾病的全過程是體現在辨證的方法上。實際上硬要在中醫的理論中分開:“病是全過程、證是階段性”,這并不符合中醫理論本身的原意。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指出辨證論治是中醫的診療主要手段之一,除此以外,還有辨病論治和對癥治療[15];還有學者相繼提出中醫除了辨證論治以外,還有辨病論治、辨癥論治、辨體論治等[16];亦有說辨證論治包括局部辨證論治和全身辨證論治[17]。實際上“辨證論治”一詞其實已經包含了以上的內容,不需要創造一些新的術語去補充,以免造成更多混淆。
2.2.3 正確的認識 因此,“辨中醫的病與辨中醫的證相結合”的說法,本身所指并不清晰,其本質的內涵是想強調“辨別證侯”時需要注意證侯的多層次、復雜性,亦需要以辨證的方法來注意疾病發展的整個演變過程。
參考文獻
[1] 印會河.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2: 8.
[1] 吳敦序.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99: 7.
[2] 馬克思[蘇]. 資本論(第三卷)[M]. 北京: 三聯書店, 1950: 959.
[3] 成肇智, 李咸榮. 病機學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J]. 中國醫藥學報, 1994, 9(5): 5-8.
[4] 梁茂新, 洪治平, 李東安. 中醫證名問難[J].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1998, 10(3): 101-102.
[5] 戴高中, 沙玲. 關于辨證論治的思考[J]. 醫學與哲學, 2001, 22(4): 51-52.
[6] 丁成華. 略論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的優勢與不足[J]. 中國醫藥學報, 1994, 9(5): 5-8.
[7] 鐘偉. 關于建立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體系的探討[J]. 醫學與哲學, 1996, 17(6): 316-317.
[8] 李今庸. 靈魂不能丟,優勢要發揚[J]. 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3(2): 41-42.
[9] 匡萃璋.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兩個參照系、兩種對象的互勘[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 23(2): 82-87.
[10〗 毛德文. 辨病論治研究的方法學探討[J]. 湖南中醫雜志, 2002, 18(3): 1.
[11] 朱文鋒, 陽曉, 王行寬. 辨病論治體系初探[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7, 20(6): 2-5.
[12] 朱文鋒, 陽曉, 王行寬. 從金匱要略看張仲景的辨病論治思想[J]. 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99, 19(3): 24-25.
[13] 符友豐. 證候著論訓詁一瞥[J]. 醫學與哲學,1993,5:19-21.
[14] 吳敦序.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99: 7.
1.1案例設置法學習藏象內容時,宜以案例為主進行教學。①根據內容,構思和設計真實性、針對性的案例,或引用名醫醫案;②實現目標。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并從案例中總結出臟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師進行引導、幫助和歸納;③檢測成效。以新的案例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教師最后進行評判和總結。通過本方法使學生對中醫獨特的辨證體系有初步的認識,對培養學生中醫辨證思維有一定促進作用。1.2實驗教學法學習氣血津液內容時,宜采用實驗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構思、設計實驗方法,如“氣能攝血”理論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驗證中醫基礎理論的正確性,體驗中醫抽象理論的科學性,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實驗后通過學生的實驗總結,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3評價方法課程結束后進行效果評價:①考試成績評價。引入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形式,采用理論筆試+現場答辯的形式,其中筆試成績占60%,答辯成績占40%;②課后問卷調查評價。自行設計調查表,主要從學習能力、知識理解與掌握、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方面進行調查。采用“是”與“否”二級評價方式,共發放問卷127份,均有效收回。1.4統計學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考試成績實驗班的理論筆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P<0.01),在反映學生中醫基礎知識應用的答辯環節,實驗班的成績亦明顯優于對照班(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2.2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實驗班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知識掌握,且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實驗班對CDIO模式的認同率明顯高于對照班,見表2。
1.1案例設置法學習藏象內容時,宜以案例為主進行教學。①根據內容,構思和設計真實性、針對性的案例,或引用名醫醫案;②實現目標。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并從案例中總結出臟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師進行引導、幫助和歸納;③檢測成效。以新的案例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教師最后進行評判和總結。通過本方法使學生對中醫獨特的辨證體系有初步的認識,對培養學生中醫辨證思維有一定促進作用。1.2實驗教學法學習氣血津液內容時,宜采用實驗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構思、設計實驗方法,如“氣能攝血”理論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驗證中醫基礎理論的正確性,體驗中醫抽象理論的科學性,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實驗后通過學生的實驗總結,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3評價方法課程結束后進行效果評價:①考試成績評價。引入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形式,采用理論筆試+現場答辯的形式,其中筆試成績占60%,答辯成績占40%;②課后問卷調查評價。自行設計調查表,主要從學習能力、知識理解與掌握、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方面進行調查。采用“是”與“否”二級評價方式,共發放問卷127份,均有效收回。1.4統計學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考試成績實驗班的理論筆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P<0.01),在反映學生中醫基礎知識應用的答辯環節,實驗班的成績亦明顯優于對照班(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2.2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實驗班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知識掌握,且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實驗班對CDIO模式的認同率明顯高于對照班,見表2。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