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6:48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經營風險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資產結構;企業經營風險;分析
一、資產結構不均衡的風險
經營風險是指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失誤而導致公司盈利水平變化從而產生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或由于匯率的變動而導致未來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對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占資產總額比例很高的企業選擇退出競爭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機會成本。這類企業只好選擇繼續參與競爭,結果往往是承擔了巨大的經營風險,卻只能獲得微不足道的回報。
二、中石化簡介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獨家發起成立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品和主要石化產品生產商和供應商,也是中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商。
三、資產結構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貨。2016年貨幣資金在資產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長幅度較大。應收賬款所占比例有所減少,存貨在總資產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長,從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資產所占比重雖有所減少,但所占總資產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資產所占比重為50.76%,2016年為46.08%。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下面我們再來比較一下中石油的資產結構。中石油也是固定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貨。但中石油的這幾項資產所占總資產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資產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貨占比有所增長,由5.3%增長至6.13%。中石油的貨幣資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從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樣,2016年中石油的應收賬款金額也有所減少,且其所占總資產的比例也有所減少,從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無形資產所占比重幾乎沒有變動,僅增長了0.01%,由2.97%變為2.98%。
四、基于資產結構的經營風險分析
通過與中石油相比,我們可以得知,中石化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占資產總額的比例過大,這兩者合起來超過了企業總資產的50%。而中石油的資產結構就比中石化合理的多。這就說明中石化的退出壁壘很高,那么中石化將只好選擇繼續參與競爭,這會使企業承擔巨大的經營風險。中石化的應收賬款和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也均比中石油高。這也說明中石化的經營風險較高。應收賬款的大量存在影響了企業資金的流入,延遲了資金流入時間,影響了企業的財務實際能力。因此,企業需要對應收賬款進行積極的管理,減少因應收賬款產生的風險,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中石化的存貨較多,影響存貨周轉速度,而存貨周轉速度直接影響到企業資金周轉效率,加大企業經營風險。一個企業的資產結構是否合理對經營風險的影響很大。中石化公司應適當減少固定資產投資,降低退出壁壘。還應加強應收賬款管理,降低壞賬風險。中石化還要加強存貨管理意識,建立健存貨內部控制制度,減少資金占用,降低經營風險。
作者:蘇雅楠 單位: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一、電信企業風險分析
電信企業的外部風險主要包括經濟風險、自然風險和政策風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們的通信消費能力,因此電信運營公司的發展與國家的宏觀經濟走勢息息相關。例如從美國自1976年以來GDP增長和電信業收入增長的走勢看,兩者的關系是較為密切的,尤其是在歷次經濟低點電信收入的增長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兩者趨勢基本保持一致,表現了較強的相關性。自然災害等風險是電信企業經營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風險因素。比如 2006 年末我國臺灣南部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中國電信和網通的多條海底通信光纜均受到地震影響,發生不同程度的通信中斷。公共環境和政府管制政策的變化也是電信運營企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三大運營商重組之前的固網運營商由于監管政策的限制,不能經營移動業務,隨著重組的完成三家運營商都成為全業務運營商,市場因政策而發生了劇變。特別是近期運營商之間開始試點攜號轉網,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
電信企業的內部風險主要包括戰略風險、財務風險、投資風險和人力資源風險。一個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愿景和使命,進而建立正確的戰略目標。而在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中,財務風險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資本運營,還是在會計核算、稅收籌劃、經營管理等項活動中,財務風險是電信企業面對市場競爭,提升企業核心價值所必需面臨的挑戰。由于電信業是一個要求高投入的產業,網絡的全程全網特性,對建網投資需求很高,因此必須慎重考慮在投資規劃和項目評估中出現的風險。同時電信行業屬于高科技行業,對高技術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二、電信企業風險評價
用因子分析法來計算和分析電信企業的主要經營風險,以求客觀評價同類企業的綜合抗風險能力。因子分析法最早是由心理學家Chaules Spearman在1940年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將實測的多個指標,用少數幾個潛在的指標(因子)組合來表示,并顯示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科學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以某省電信公司為例建立了風險因子評價體系,該省下設12個地市分公司,為了客觀、準確地分析和評價這12個分公司的綜合風險情況,根據電信企業的行業特征和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按照前文所述的電信企業內外部風險分析,選取可量化的并且是電信企業內部經營績效考核通用的主要風險評價指標44個作為基本支撐指標因子,同時按照指標的屬性再將這44個因子歸集為六大類:經濟環境類指標(含6項指標因子)、競爭環境類指標(含3項指標因子)、企業規模類指標(含9項指標因子)、企業效益類指標(含8項指標因子)、企業管理類指標(含8項指標因子)、企業可持續發展類指標(含10項指標因子)(詳見表1)。
采用因子分析法,通過對原始變量的標準化處理和數學變換,構建原始指標體系矩陣,并將原始數據值進行標準化變換,計算出綜合得分值。綜合得分經濟意義是:如果某個企業的綜合得分為正,則意味著該企業的水平在所有樣本的平均水平之上。如果綜合得分越高,則該樣本企業具有的優勢越明顯;得分為負則表明該樣本在平均水平以下;得分接近0分,則樣本屬于中等水平。
因子分析法消除了指標間的相關影響,通過消除數值本身差異造成的不可比性,保證了評價的質量。由于其數據處理全過程的電算化和軟件化,可以方便地得出客觀的評價結果。以下是該省12個地市分公司的綜合風險得分并排序(詳見表2)。
從各分公司風險綜合得分看:分公司1綜合得分第一,全省最高,抗擊風險的綜合能力最強;分公司5綜合得分第十二,全省最低,抗擊風險能力最弱。由于分公司1的企業規模類指標和競爭環境類指標在全省排名第一,說明電信企業規模效益的特征依然是抗擊風險的主要動因;分公司5雖然所處的地域經濟環境發展較快,但由于內部管理失控,企業效益低下,導致其抗擊風險的能力最弱;分公司9雖然企業規模很小,并且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競爭環境也不理想,但該公司善于低成本高效運營,企業效益取得了驕人業績,從而也增強了企業抗擊風險的能力。
通過這種綜合風險評價,可以比較客觀地診斷出電信企業在運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相關單位有效糾偏,同時這也可以作為省級公司對地市分公司年度經營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表2顯示分公司5主要是企業內部管理混亂,財務管理失控,成本費用嚴重超支,導致企業效益低下。因此根據綜合風險評價結果,省級公司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地市分公司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人員管控,以此提升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
三、電信企業風險應對策略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風險與生俱來。電信企業通過追尋風險、承擔風險,才得以生存和發展。企業的健康發展就是在增長、風險與效益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有效地管理和化解風險,不僅可以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還可能帶來機會和收益。過去電信企業規模擴張的速度很快,大投入、大建設時期忽略了風險管理,隨著電信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各個運營商在經歷多年高速發展之后,增速開始回落,進入新的轉折期,如何保持效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第一,電信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選擇風險承擔、規避、轉移、轉換、對沖、補償、控制等適合的風險管理總體策略。在決策時能夠考慮到更全面的風險,要適應“三個轉變”,即在發展階段上,要適應由快速增長向平穩增長的轉變;在發展模式上,要實現從外延式增長向外延與內涵相結合的增長方式的轉變;在管理方式上,要做好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例如表2中的分公司8,雖然內部管理比較規范,但由于企業規模小,風險承受度本身較弱,在當地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不敢冒險去拼搶市場,選擇過于保守的發展策略導致企業市場份額更加萎縮。
第二,風險管理不僅僅是要“合規”,更重要的是通過構建一個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的“增值”。要契合當前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業務重點,更加關注關鍵業務和關鍵環節的風險把控,通過調整、合并、修改等方式優化各業務流程,針對薄弱環節,查找管理漏洞,提出管理建議,保持競爭優勢。例如表2中的分公司11,企業規模和效益都屬于中等水平,但通過企業內部的精細化管理和高效的風險管控手段,實現了低成本高效運營。同時切合當地經濟的發展環境,勇于開拓新領域,勇于承擔風險,贏得了市場競爭的優勢。
第三,電信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繁雜,對風險信息的收集、檢查、評估和優化等工作必須借助高智能化的風險管控系統。因此,一方面電信企業要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風險管控手段;另一方面要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隊伍,建立優秀的企業風險管理文化。
參考文獻:
[1]彭英:《電信運營管理》,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版。
[2]COSO :《公司風險管理-整合框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關鍵詞:新常態;經營風險
一、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一)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二)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于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三)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四)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五)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后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六)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后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七)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八)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二、新常態下企業經營管理面臨的風險因素分析
(一)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作用于企業的是水災、火災、地震、臺風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壞,既定的經營目標、財務目標無法實現等。
(二)企業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經濟周期、同行業競爭、通貨膨脹、市場季節性變化以及國家法律法規的調整和變動等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的經濟組織,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企業就必須面向市場,獨立決策,這樣就會增加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風險。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往往會對企業的籌資、投資及其他經營管理活動產生極大影響;當市場經濟繁榮和衰退交替出現周期性變化,會使企業的現金流入量和現金流出量不斷地變化,給企業籌資、投資管理帶來諸多困難,增大企業的經營風險;通貨的膨脹必然出現社會商品物價全面上漲,造成生產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銷售的困難;同時通貨膨脹往往也會引起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造成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風險。
(三)法律環境的變化也是誘發企業經營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使我國的法律法規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依法治國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規制度,仍需要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因此,現階段已有的法律法規,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訂,這種調整、修訂的不確定性將對經營者的理財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由于法律不完善、執法觀念差,也會使企業承受亂攤派、亂收費等不應有的社會負擔,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四)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不健全,經營機制的不完善同樣會產生企業的經營風險,如企業經營者由于專業知識差,業務水平低,缺乏應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調查研究不夠,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樣會造成決策失誤、管理混亂,使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企業對經營風險的認識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會使經營風險發生或加大。經營者在哪些情況下需要規避風險,是企業必須做出的重要決策,否則承受或規避不當又會引起新的更大風險。
關鍵詞:房地產;經營風險;管理措施
引言:隨著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各行業都出現了新的增長,其中房地產行業的進步顯得尤為明顯。房地產經營風險是房地產企業首先關注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房地產企業是高風險行業,雖然高收益,但也有著高風險。房地產企業如果無法做好企業經營風險的管理,則會為企業經營發展埋下巨大隱患,同時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因此房地產企業經營風險的分析與管理便成為了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點。
一、房地產企業的經營風險分析
(一)房地產項目選擇階段面臨的經營風險。房地產企業進行地產項目的選擇是房地產企業進行項目開發過程中具有不確定性最強、風險最大的階段,如果房地產企業項目選擇出現問題,那么將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無法獲得預期利潤甚至虧本;房地產項目區位選擇出現問題,房屋最后出售出現困難等。因此,企業在項目選擇確定前,進行周密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詳細了解投資項目所處區位環境,預估房地產未來售賣能力;通過對公司現有資金狀況及未來可能的融資渠道及融資金額,科學合理預測資金流入流出,防止出現資金鏈斷裂;通過現有企業財務會計數據預估企業在該項目的財務杠桿等數據,預判投資該項目存在的收益等。例如,HD房地產開發公司試圖打造HS市最大的商業購物休閑中心,該項目選址在人流量大,地段成熟的老城區,但是項目開盤后2個月內,原租戶都退租關門。后分析原因:該地段雖然人流量大,且地段成熟,但是該地區主要居住人群消費水平較低,沒有較強的購買力。該處房地產的開發最終失敗,對企業造成了巨大的財務壓力,投資幾乎完全沒有收回。
(二)房地產項目建設階段面臨的經營風險。房地產項目選址確定后,經過繁雜的前期準備工作,便進入了房地產項目的建設施工階段。此時,房地產企業仍然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如資金鏈條斷裂風險;原材料采購質量不合格風險;工程質量把關不嚴風險;工程進度停滯不前風險等等。
(三)房地產項目租售階段面臨的經營風險。當房地產企業的項目建設完工后,經過驗收交付即進入房地產項目的租售階段。在房地產租售階段,房地產企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經營風險。此時,房地產商的目的是實現房地產的商品轉化,盡快收回投資獲得企業利潤。如果已經建造完工的房地產項目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租售,則會導致企業完成的房地產項目中的房產積壓,造成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出現財務危機。此時,市場對房地產項目的影響極大,如果市場上需求者持續處于觀望態度,則房地產企業將面臨很大的資金風險,如果貿然降價將帶來巨大的財務損失,但如果持價待售,企業的財務壓力也將越來越大,很容易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
二、房地產企業經營風險的管理措施
(一)房地產項目選擇階段的經營風險管理。(1)注重對房地產所處外部環境進行分析了解。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房地產企業與外部環境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企業的經營環境也會從多方面影響企業的發展。房地產企業在進行項目選擇前,需要完整把握房地產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減小投資失敗的風險。企業管理者需要將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將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結合起來,制定適合本企業持續有效發展的目標及方式,針對每一個項目均應認真進行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報告,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提高房地產項目投資成功率。(2)運用變通的開發組合理論。俗語“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企業在進行經營投資時也需要注意這樣一個開發組合理論。房地產企業在進行項目投資時,可通過選擇處于不同區位、不同開發類型、不同租售組合的項目來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達到分散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收益的目的,防止因為某類項目的失敗造成企業無法繼續經營的情況出現。房地產企業的管理者在綜合考察多個投資項目時,可最終選擇符合本企業基本生產條件,但是與其他在建項目共性較弱的項目進行投資。
(二)房地產項目建設階段的經營風險管理。(1)聘請具有良好資質及信譽的監理公司及專業人士對項目質量進行監管,確保資金順暢。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其主要進行的就是房地產的建設開發,而對于這種事關民眾人身安全的商品,民眾也比較關注其安全性。因此房地產企業如果想要獲得長久的發展,需要在進行開發時需嚴格把控房產質量。同時,由于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建設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因此需要聘請專業的、有資質的工程監理對項目進行監管,減小項目發生質量問題的概率。同時公司財務必須按資金預算籌集和使用資金,嚴格按照監理公司等專業部門核定的產值支付工程進度款,嚴格按合同及資金預算支付各項款項,防止資金鏈斷裂。(2)根據市場行情與銷售狀況決定開發進度與銷售策略。鑒于目前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與國家宏觀政策導向,各地的房地產市場都出現了價量齊跌的普遍狀況。雖然目前大多數地區取消了“限貸”等相關政策,國家也對首套房的優惠政策做出了調整,但大多數購房者還處于觀望心態。因此,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必須根據本地市場行情,作出合適的開發進度決策與合理的銷售策略判斷。如當前情況下,對于項目的進度可以考慮穩健性,確保交房即可,用不著提前或趕工期,增大資金支出,占用大量資金,同時保證足夠的銷售費用預算,加大對銷售廣告費效比的考核,但必須考慮投入與產出比例,總體提高企業利潤。
(三)房地產項目租售階段的經營風險管理。(1)選擇業務管理水平較高的物業公司。對于現代購房或者租房者而言,考慮的不僅僅是房屋面積、房屋版型等硬性條件,還會認真考慮物業管理水平等軟條件。一個優秀的房地產項目只有配備了高質量的物業管理,才算是完整的成熟的房地產項目。而同時,良好的物業管理能力也會提高房產的競爭力,增大對于該房產項目的需求。當外部環境對房地產項目的租售并不有利時,房地產項目的內部條件優化將明顯促進企業租售實現,提高企業資金周轉速度、減小企業財務壓力,增強企業內部控制能力,同時也會促進企業的形象提升,在同行業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2)加強銷售控制,減少壞賬損失。由于房地產項目的租售是資金回籠階段,此時如果出現久欠房款或租金的情況,將會大大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需要加強銷售控制,減少壞賬的出現概率,防止出現財務惡化等狀況。因此,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需要嚴格把控購房者首付比例及余款支付期限,租房者支付押金數額及租金繳納期限。當購房者財務信用情況較差時,需要考慮提高其首付款額度,不能只盲目考慮銷售,如果后期按揭辦不下來將會導致長期未達賬項。因此,只有通過合理有效的銷售控制管理,才能將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降低到最小。
結論:近些年來我國房地產業保持著發展的態勢,同時房地產業的發展事關國計民生。房地產業實質上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企業在投資房產項目時需要占用較大規模的資金,同時由于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因此資金周轉期也較長,如何有效把握房地產企業的經營風險便成為了房地產業日常經營管理中的重要環節。房地產業經營風險大小將直接影響到企業未來的生存及發展。房地產企業經營風險的分析現已經成為房地產企業減小風險、制定發展目標的重要舉措。因此,為確保房地產企業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必須首先分析各項目經營風險及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一、資產結構不均衡的風險
經營風險是指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失誤而導致公司盈利水平變化從而產生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或由于匯率的變動而導致未來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對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占資產總額比例很高的企業選擇退出競爭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機會成本。這類企業只好選擇繼續參與競爭,結果往往是承擔了巨大的經營風險,卻只能獲得微不足道的回報。
二、中石化簡介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家發起成立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品和主要石化產品生產商和供應商,也是中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商。
三、資產結構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貨。2016年貨幣資金在資產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長幅度較大。應收賬款所占比例有所減少,存貨在總資產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長,從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資產所占比重雖有所減少,但所占總資產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資產所占比重為50.76%,2016年為46.08%。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
下面我們再來比較一下中石油的資產結構。
中石油也是固定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貨。但中石油的這幾項資產所占總資產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資產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貨占比有所增長,由5.3%增長至6.13%。中石油的貨幣資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從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樣,2016年中石油的應收賬款金額也有所減少,且其所占總資產的比例也有所減少,從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無形資產所占比重幾乎沒有變動,僅增長了0.01%,由2.97%變為2.98%。
四、基于資產結構的經營風險分析
通過與中石油相比,我們可以得知,中石化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占資產總額的比例過大,這兩者合起來超過了企業總資產的50%。而中石油的資產結構就比中石化合理的多。這就說明中石化的退出壁壘很高,那么中石化將只好選擇繼續參與競爭,這會使企業承擔巨大的經營風險。
關鍵詞:現金流量;房地產;管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F293.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1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8-35-02
房地產開發企業有別于一般的生產、貿易企業,在開發項目過程中具有現金投資數額大、現金占用風險大、項目周期長、對資金規模和流動性要求高等特點,是非常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因此,在房地產經營管理中,現金的流動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提供對流動性及經營性風險的重要預警信息。
一、現金在房地產開發各階段的流動
根據房地產開發現金流入、流出的項目,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項目立項、科研、規劃設計、市政配套等環節,現金流出包括可行性研究費、工程規劃費、工程設計費、勘察設計、配套設計等各項在立項階段發生的稅費,現金流入主要是股東的投入;第二階段項目拿地、拆遷安置階段,現金流出包括土地出讓金及拿地過程發生的各項稅費、房屋拆遷補償款及各種安置、補償、清理、補助、服務、管理等前期費用,現金流入主要來自資本市場融資;第三階段項目基礎施工、主體施工、安裝施工以及預售階段,現金流出主要包括建安費用及各項施工階段發生的建設、維護、監理、補償、管理等費用,現金流入包括達到預售條件后的預售回款;第四階段項目經營、物業管理階段,現金流出主要包括營業稅、土地增值稅、所得稅、房產稅等各項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稅費及物業管理費,現金流入主要是銷售回款。
二、現金流動的預警指標
當前,對于如何建立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現金流指標評價體系,沒有權威的共識與證實。基于學術研究界比較認可的一些指標并結合房地產企業的特點,筆者從房地產經營、投資、融資方面歸納了以下幾類:
(一)現金流量結構分析
一般情況,維持和支撐公司運營發展所需要的大部分現金是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融資類現金對公司起到了輔或補充性作用。經營性流動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圍內,是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重要標志。在分析企業未來償債能力時,需要更多考慮經營性現金獲利能力能否覆蓋其融資本息償付。
(二)獲利能力分析
根據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股本等之間的關系,揭示企業保持現有經營水平,創造未來盈利能力的一種分析方法。
1、每股經營現金凈額均值=經營現金凈流量/股數。房地產整體行業的現金趨緊,上市公司中70%的經營現金都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負值的經營現金流量更需要警惕在宏觀政策調控下,很可能造成企業實現銷售和資金回籠的困難加大,經營風險增加,現金流量繼續惡化的惡性循環。
2、盈利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國外破產倒閉的企業中有80%多的企業是盈利情況不錯的企業,例如美國W.T.Grant公司,破產有很大因素在于其凈利潤中存在大量未能實現現金的收入,最終破產清算。因此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的關系可以反映利潤中為實現現金收入的情況,當然進一步分析中還要結合企業的折舊政策和存貨變動情況。
(三)償債能力分析
充分利用財務杠桿,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房地產企業資金投入數額大,杠桿效果顯著,但是相應的財務風險也很高。
1、短期融資現金保障系數=貨幣資金/短期及一年到期借款。短期融資現金保障系數是最直接反應企業對償還短期負債的能力。整個行業的保障能力較低,現金對短期負債的能力面臨較大考驗,特別需要警惕財務風險。
2、有效負債率=(總負債-預收賬款)/總資產。剔除了預收賬款后的負債,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房地產企業的真實負債。從房地產整個行業來看,有效負債率保持在50%左右,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深化,預計企業的融資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三、房地產企業現金管理方式
企業現金管理戰略,即是將資金預算與具體項目開發進度、企業的戰略規劃乃至企業生命周期營運發展相結合,尋求穩健的、低成本和可持續現金流動管理模式。當然,不同企業現金管理模式也是多樣化的,筆者單獨提出了以下幾種模式,結合當前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及行業市場環境,希望對現金流分析提供多方位參考。
(一)房地產企業現金資金池管理
對于房地產集團企業,為了提高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益和減少閑置成本,對于旗下同區域或跨區域的項目公司的資金進行統一調配,實現資金集中管理。常用的模式包括設立內部結算中心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財務公司。采用集團資金池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強了集團的預算管理,提高了閑置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集團內部關聯方交易能夠減少操作成本,降低融資成本。然而,由于集團資金池管理,也容易出現對項目公司顧此失彼,照顧局部忽略集體利益,更因為關聯交易不符合公允、信息披露等要求,容易遭到外部監管的審查或稅務局的質疑。因此,在分析房地產集團企業的現金管理模式下,建議應該從集團層面項目安排及資金統籌等方面著手;集團公司是否建立規范的內控管理和風險防范體系,若一家項目公司不能履行還款義務,集團資金池管理能否可以做到事前防范,事后完善等操作;此外,還應該防范潛在稅務風險及內部操作風險。
(二)房地產企業生命周期與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管理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2012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報告》顯示,百強房地產企業2010年及2011年資產負債率均值分別為70.9%和71.8%,有息負債率分別為48.9%和48.1%。對于這種大的房地產企業,融資比例都將近50%,更別說相對小些的房地產企業,融資需求更為尤勝,投資資金高達80%來自外部融資也不足為奇。因此,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是房地產企業突破現金困局,解決流動性問題的一大法寶。
在分析房地產企業融資模式時,可以借鑒對房地產企業生命周期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融資渠道的組合選擇。比如下面展示的是融資與生命周期相結合的一種模式,力求企業經營穩定和風險可控的現金流運作:萌芽期,現金流量表現高流出,融資渠道一般是自由資金、風險投資與股權投資組合形式,現金管理主要為資本的原始積累與投資風險相結合;成長期,現金流量以流出為主,現金流入逐漸增加,融資渠道一般來自金融機構信貸,現金管理主要為解決企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成熟期,現金流量以流入為主,現金流出逐漸減少,融資渠道一般可來自非銀機構信貸,現金管理主要充分發揮杠桿作用和尋求新的投資;衰退期,現金維持流入,并逐步收縮投資規?;蛭諏嵙π酆竦拈_發企業,現金管理以資金撤回管理或在尋找新項目投入。將現金管理、融資需求與企業生命周期相結合,更準確判斷企業未來償債能力,較全面分析企業經營發展規劃和風險承受能力。
(三)房地產業務模式管理
由于房地產項目的現金投資大、項目前期大量支出、到中后期才有回報的特點,使得這種現金流的大起大落無疑給房地產企業的財務造成了極大的風險。而房地產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業態的組合、開發項目錯配等方式來平衡現金流管理。比如萬達為代表的“租賃并舉+自營”的商業地產模式,通過銷售保證短期業績,持有部分商業收租物業增值來保證取得長期回報,贏得穩定現金流,并且項目物業綜合體化的特征,以“購物中心+住宅+酒店+寫字樓+公寓”等業態組合,更能夠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代表性的還有華潤“萬象城”、中糧置業“大悅城”、上海億豐“億豐時代廣場”等。
除了對物業業態的組合,還可以推動產業鏈的組合。房地產一般2-3年的開發周期,資金占用成本較高,通過投資具有穩定現金流的業務,使得房地產企業負值現金流的風險大大降低。2001年后,新世界業務重組:基建、物業開發都是投資回報期長、利潤高、資金投入大的行業;服務管理(設施管理、交通運輸及金融保險)提供了穩定利潤和現金流入;收納的港口管理及新世界百貨也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
綜上,關于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量分析是個龐大的管理體系,肯定的是現金流在房地產乃至所有行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從對房地產行業現金流量表介紹,房地產開發現金流量流動介紹,現金流量預警指標的分析和房地產現金管理模式淺析,希望能夠使讀者在業務分析的過程中多一份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惠娟.淺談現金池在房地產行業的應用[J].中國集體經濟,2011,(30).
[2]祝桂芳.基于現金流量的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預警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1.
[3]謝家泉.房地產上市公司財務綜合評價研究[J].山東經濟,2009,(03).
一、集中與歸核:過度收縮與集聚的風險
以資源能力為本位的戰略取向強調要以企業資源與能力為基礎來進行業務選擇,抵制外部市場機會的誘惑。顯然,這種戰略取向首先強調的是企業經營的集中化與歸核化,即企業使其資源與能力集中于主營業務(或核心業務),以圖增強主業競爭優勢。但經營的過度集中化與歸核化會引致企業經營規模的過度收縮與業務的過度集聚,進而一方面會導致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另一方面還會因專業化程度過高而引致市場風險。
(一)過度收縮與集聚引致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
企業經營規模與經營范圍的過度擴張會引致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同樣,企業經營規模與經營范圍的過度收縮與集聚也會引致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這與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特點及規律有關,即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總是在一定的限度內才是有效的,企業經營的規模與范圍過大或過小都可能因落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有效范圍之外而變成規模不經濟或范圍不經濟(如圖1所示)。
對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雖然仍存在著不同前提下的不同認識,但我們可以從企業的成本變動與企業經營的規模或范圍變動之間的聯系來考察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問題。對于規模經濟問題而言,在一定的技術狀況和價格水平下,一方面,若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企業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是一致的,則可以認定規模擴大的經濟性(E-conomies of Scale),如果方向相反,則表示規模擴大的不經濟性(Diseconomies of Scale);另一方面,若企業經營規模縮小與企業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則可認定規模收縮的經濟性,如果方向相反,則表示規模收縮的不經濟性。范圍經濟的性質雖然與規模經濟的性質有所不同,但二者運動的規律卻基本相似,即一方面,若企業經營范圍的擴大(增加業務數量)與企業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則可認定經營范圍擴大的經濟性(Economies of Scope),如果方向相反,則表示經營范圍擴大的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ope);另一方面,若企業經營范圍的收縮與企業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則可認定經營范圍收縮的經濟性,如果方向相反,則表示經營范圍收縮的不經濟性。
企業經營規模、經營范圍及其變動與企業平均成本及其變動之間的關聯性可由圖1得到反映:S1與S2之間的曲線部分表示企業最合理的經營規?;蚪洜I范圍;當企業經營的規?;蚍秶蛴以竭^S2點后,企業平均成本將隨著企業經營規?;蚪洜I范圍的擴大而上升,顯示企業經營規?;蚪洜I范圍及其擴大的不經濟性(反過來說,這一區間卻同時顯示出企業經營規?;蚪洜I范圍縮小的經濟性。因為在這一區間,企業的平均成本隨著企業經營規?;蚪洜I范圍的收縮而降低);當企業經營的規?;蚍秶蜃笤竭^S1點后,企業平均成本將隨著企業經營規?;蚪洜I范圍的收縮而上升,顯示企業經營規?;蚪洜I范圍及其收縮的不經濟性(反過來說,這一區間卻同時顯示出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擴大的經濟性。因為在這一區間,企業平均成本隨著企業經營規?;蚪洜I范圍的擴大而降低)。
圖1清楚地顯示出,企業唯有住合理的規模或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才是經濟的,才能充分發揮企業資源與能力的潛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反之,企業經營過度擴張或過度收縮,都會引致經營的規模不經濟性或范圍不經濟性:過度擴張因超越企業資源能力的限度而引致“巨人綜合征”與“無根經營”;過度收縮則因無法有效利用和充分發揮企業資源與能力的潛力而引致低效率。
(二)業務的過度集聚引致市場風險
1、過度專業化的市場規模風險
由于企業的專業化經營從市場條件而言只能依賴于單一業務市場,其能夠擴張到什么程度,首先取決于市場的容納能力,即市場規模。某一業務市場的成長總是為從事該業務專業化經營的企業提供最基本的市場環境條件,某一業務市場的萎縮也總是對從事該業務專業化經營的企業擴張產生逆向的影響,而專業化經營企業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如果超越其市場規模擴張的速度,企業擴張的勢頭則難以為繼。
總體而言,某一時期每一種業務市場總存在著一個規模上限問題。因此,從事專業化經營的企業,都要受到這個市場規模上限的約束。從從事某一業務的專業化經營企業多元存在的現實而言,市場規模上限的存在使得專業化經營的企業所受到的市場規模的約束進一步強化,面臨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如果某一業務市場發生萎縮性逆轉,對于從事這一專業化經營的企業而言,其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繼續在原來的專業化領域進行擴張的問題,而是退出的問題和用新的專業化經營替代舊的專業化經營的問題。
2、過度專業化的市場周期風險與競爭風險
企業專業化經營的市場周期風險是由市場波動引起的。市場波動對于企業專業化經營的影響在于,整體市場的波動和專業化經營企業所處的局部市場的波動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整體市場周期長短的不確定性與局部市場的不確定性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放大了企業專業化經營的不確定性,由此相對增加了企業專業化經營的風險。
企業專業化經營的市場競爭風險,是由專業化經營的企業與該市場上競爭對手競爭結局的不確定性引起的。專業化經營的企業與競爭對手在競爭中的擴張及在擴張中的競爭過程中,因競爭對手之間相對實力的強弱及競爭手段、策略與技巧等方面的差異而導致競爭結局的不確定性。競爭愈激烈,則這種不確定性就愈強,專業化經營的風險也就愈大。
二、忽視環境:過度拘泥于內部資源與能力的風險
資源能力本位戰略取向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十分重視企業資源與能力的積累與提升,以此構建與增強企業競爭優勢。但過度拘泥于內部資源能力又會使企業忽視甚至漠視市場環境及其變化,從而引致風險。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的變化會銷蝕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價值
資源與能力的價值唯有在提供能滿足市場與社會需要的產品與服務時,才體現出來。因此,若相關的市場或社會需要消失或發生了轉移,則企業原有的相關資源與能力就會貶值,甚至一文不值,從而給企業造成損失。
湘潭電化集團公司是一家生產電池原料“無汞二氧化錳”的股份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市場遍布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及東南亞地區。1995年以前,公司的產品是“有汞二氧化錳”,公司領
導層提出,為了強化“有汞二氧化錳”的核心技術,不惜巨資,調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該型產品的優化改進,曾一度使該產品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由于公司忽視市場變化和對其他產品與技術開發的重視,1995年以后,公司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國際上提高了該型產品的標準,要求生產環保型的“無汞二氧化錳”,使電化集團苦心經營十多年的“核心能力”變得一文不值。公司不得不拋棄“有汞二氧化錳”的全套技術和工藝設備,致力于“無汞二氧化錳”的研究,從而給公司造成了上千萬元的損失。1998年以后,公司領導層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再刻意強調產品的絕對優勢地位,而是緊緊盯住世界市場的變化,瞄準競爭對手,合理分配資源,針對不同的市場,尋求有區別的相對競爭力。這樣一來,公司的視野更加開闊了,并且在很多系列產品上都有明顯的相對競爭力,其收益總和,遠遠超過了只著力培養一二種核心產品所創造的利潤。
(二)技術的變革會削弱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優勢
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優勢與價值還表現為相對于競爭對手的獨特性與稀缺性(即多數競爭對手不具備)。但技術的變革會引致相關新資源與新能力的出現,從而造成對企業現有稀缺資源或能力的替代,使企業蒙受損失,甚至喪失競爭優勢。這正如著名學者戴維?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新技術可以使企業核心能力過時?!倍祟悮v史上的技術變革從來就未曾停止過,而且,也正是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推動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因此,思想巨匠馬克思就曾指出:“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作最后的形式”。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超競爭(Hypereompetition)態勢的形成與不斷深化,更是使技術的革新呈現出突變性、跳躍式、革命性的特征。愈是處于高新科技產業(超競爭產業)中的強勢企業,其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愈高,技術與能力被替代的風險亦愈大,以致會如美國學者戴維?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在計算機等超競爭產業中,企業必須愿意“自殺”自己的技術、能力與產品(即在被替代之前自己先通過創新或轉移實現自我替代),進而重新獲得一種新的競爭優勢。例如,在電子工業領域,數字技術取代模擬技術而成為電子工業領域的核心技術。日本企業在模擬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絲毫無助于它在數字領域中的競爭,反而可能會起阻礙作用。而這也正是導致日本企業競爭力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對比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那些技術發展產生了突變的領域,日本企業都已處于下風;而凡是那些未發生技術突變的領域,日本企業都依然保持著對美國企業的競爭優勢。
(三)競爭者的模仿也會削弱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優勢
著名學者戴維?亨格等人(2002)明確提醒企業:“如果一個企業的獨特能力給它在市場上帶來競爭優勢,則競爭者就會想盡辦法模仿”。在一個競爭性環境中,相互模仿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也是一種廣為使用的競爭手段。盡管一些資源能力理論家(DiefieksandCool,1989;PrahadandHammer,1990;Barney,1991,1995,200¨認為,由于存在一系列模仿障礙(如模仿成本、隔離機制等等),企業的關鍵資源或核心能力都具有難以模仿性或不可模仿性。但實際上,由于技術與能力客觀存在的擴散性,競爭對手完全可以通過諸如“逆向工程(Re?verseEnzineefing)”等方法或手段進行模仿。而且,當今市場競爭的加劇、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日益降低模仿的難度與成本。如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賴以成功的一系列技術工藝及經營管理方法(如全面質量管理、適時制造、彈性生產、企業文化等等),在80年代中后期被美國企業成功模仿后即迅速失去其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