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1:34
序論:在您撰寫技術創新與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通信技術;創新機制;文化觀念;人才;通信企業;技術創新;經營創新
中圖分類號:TG5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8-0132-03
技術與經營的創新結合是目前企業競爭的特點。就我國通信企業轉型而言,不能不對國際通信業走勢與我國通信業轉型的方向性進行深入的探討。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的細胞之一,將怎樣求得生存和發展,在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正確抉擇呢?我們說唯有一條途徑,那就是不斷加大企業技術創新力度。大家知道,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出發點主要源自企業領導者的理念,源自企業領導者的自身素質,源自企業領導者的聰明才智,也源自企業領導者管理企業的責任心。誠然,僅僅依靠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給企業發展建立技術基礎還遠遠達不到目的,同時還應當不斷強化企業經營創新的力度才能實現目標。若讓企業進入主動競爭的良性軌道,除了企業不斷強化管理、壓低成本、完善市場服務等,還應當促成企業技術與經營創新相結合,特別是對當前那些技術含量較高、服務面較廣、技術更新較快的通信服務企業來說,搞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尤其顯得重要。通信服務企業之間除了被市場規律約束外,同時還具有它本身具備的特征,例如各個網絡之間的相通性;各個網絡之間相接標準的統一性;向廣大用戶提供服務時各個網絡運營商之間的溝通性;新舊業務的相互銜接性;通信資源的局限性和對廣大消費者提供服務之義務等。
1 通信技術公司如何建立技術創新機制與公司文化
通信技術公司的技術創新即是主體,也是不斷增強自身主動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1.1 通信技術公司文化觀念較滯后
文化理念是影響公司自身主動創新的較深層次的原因,其往往被大家忽視。實踐表明,通信公司技術創新之所以發展遲緩,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與公司技術創新相適應的文化理念,例如競爭、科技、創新、風險等意識還未完全樹立。要改變這種窘迫局面,我們需注重如下幾點:大膽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弘揚科學發展精神;大力提倡360度“失敗”理念,大膽實施技術的更新改造,鼓勵公司員工努力把失敗教訓全部轉化為技術創新智慧;積極建構學習型組織;努力培植建立企業家精神,維護好企業家的合法權益,不斷鞏固企業家自身主動開展企業創新活動的地位,打造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意識的公司文化隊伍。
1.2 通信技術公司創新人才短缺
通信技術公司人才的短缺,對于公司自身主動創新是一個影響十分明顯的阻礙。首先,通信技術公司人力資源系統比較單一,公司整體質量較低;其次,通信技術公司人才流失,出現斷層現象;再次,通信技術公司缺少與技術創新人才成長相適應的長效機制。公司自身開展主動創新,人才是根本。公司人才的短缺和流失,自然會很大程度地削弱公司自身主動創新的能力。因此,若解決公司創新人才短缺問題需注重以下幾點:建立人才理念;建立人力資本理念;全力發掘創新人才;積極建立創新人才獎勵長效機制。
1.3 通信技術公司技術創新與現行管理不相適應
企業于技術創新階段還需要有與企業本身發展相適應的管理工作的創新。目前通信技術公司,尤其是小型通信技術公司或多或少地存在企業經營理念及企業管理模式方面的相對落后,企業決策不合理、不科學,產品在市場的定位不準,企業計劃、組織、指揮、控制等四大職能不夠協調。而要徹底扭轉這種局面,公司就必須實施創新管理,采取與自身主動創新一致的新的公司管理模式與管理舉措,具體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3.1 建立正確的公司管理念,即公司經濟效益、戰略決策、質量第一、市場競爭、人才開發等理念。
1.3.2 強化公司發展戰略的研討創新,利用對公司實施創新戰略管理實踐過程,積極推進公司各項科學決策,不斷提升公司與市場變化相適應的能力。
1.3.3 正確對待引鑒與創新二者的關系,健立完善公司的各項制度規章,注重抓好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積極推廣利用現代化科學管理技術等一系列舉措。
1.3.4 重點抓好通信技術公司的管理工作創新。堅持建構以滿足客戶服務要求為宗旨的指導思想與通信技術公司服務理念,及時建立由公司經理直接領導的高素質經營體系,大力塑造推廣公司企業品牌形象,全面開創一流服務,促使公司穩步向前發展。
1.3.5 建立高素質的公司經營人才隊伍。探索建構科學的長效獎勵及約束機制,加大公司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的步伐,全力營造公司管理人才成長、進步的良性環境,以盡快培養出許許多多的掌握通信技術的高素質人才,為通信技術企業的振興與發展廣泛開拓人才資源。
2 開拓思想,結合通信技術公司的特征全面展開技術創新工作
隨著通信技術的創新在社會各界愈來愈引起關注和重視,如何實施通信技術的不斷創新,成為目前通信技術企業競相探究的重要課題。
2.1 開展技術創新應當立足于國際科技發展的尖端
我國通信技術行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積累,并且在部分領域已經達到了國際級別的探討發展能力,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國應當進一步強化對通信技術的開發創新,特別是對整個業界發展具備決定性作用的尖端科研成果的研發力度,諸如IP技術與微電子等,同時,還應當多方采取措施,積極鼓勵和吸納國內各個企業進入到那些投資高、風險高、回報高的具有戰略觀點的科研項目中,這對于我國通信技術的開發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目前已在全球3G及城域網的標準等領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在向下一代網發展的途徑上,我國與國際水準幾乎處于同一起跑點,這為我國通信技術及其制造業創造了非常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應當立足優勢,站在國際尖端水準的起點上,為不斷發展壯大我國民族通信技術產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2.2 開展技術創新應當定位于滿足市場需求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形勢,國與國之間所形成的貿易與行政壁壘正逐漸縮小甚至消融,而技術壁壘仍在不間斷地攀升。所以,推廣實施“專利戰略”與“標準戰略”,在消除對方的技術壁壘的同時樹起自身的技術壁壘,這對于提升我國通信技術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實力,具有著愈來愈重要的意義。
2.3 開展技術創新要依靠科學管理
大家知道,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是一個比較系統的工程,不但需要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實力,而且也需要同時具備一整套相對科學通暢的企業創新機制以及一個能夠體現催生和滋養促進作用地創新的良性環境。近年來,我國通信技術發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優劣勢方面均體現得較為突出。因此,針對我國通信技術的特點,立足優勢,面向國際市場采取走“開放式科研”、合作的道路,促使我國無需從零開始,就能夠達到直接切入到國際較高的層次軌道上繼續謀求發展的地位。而與國際企業展開合作,還有利于我們拓寬視野,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探討理念以及管理實際經驗,也有利于增強我國打入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
3 結語
總之,通信技術公司所具備的這些特征直接影響著公司的發展及公司效益,但涉及這些問題的原因所在就是公司的技術與經營創新二者之間融合的不相適應,而分析和處理好這一問題,則是需要公司管理者和政府監督部門以及研究目前社會經濟政策的學者們一起進一步深入研討的課題。這便需要通信技術公司進一步拓寬視野、立足尖端、知難而進,堅定不移地為把我國的民族通信技術產業競爭的實力整體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吳玨.電子通信技術創新分析[J].科技風,2011,(10).
[2] 宋燕輝,蔣青泉.新通信技術的應用人才需求探析[J].現代電子技術,2010,(9).
[關鍵詞]技術創新 技術產權 產權管理
一、企業技術創新與技術產權的內涵
企業進行的技術創新,是指企業以需求為指導,以先進的技術為根本,以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為目的,運用最先進的技術在企業內部進行創新和研究,開發新技術,同時使企業的這種技術創新能夠創造商業利潤的整個過程。細化到某個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是企業對新技術、新管理的需要,這種優化企業技術、管理的需要促使企業不斷針對市場需要進行開發,在一段時間的開發后,能夠使企業希望達到的目標實現,創造出市場需要的產品,最終使消費者接受的一整個過程。
企業的技術產權是經過法律確認的企業所享有的技術成果,是企業對經過企業內部所有成員研究而形成的治理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技術產權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創新的,根據學者的研究,企業所享有的技術產權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技術所有權、技術使用權、技術收益權和技術處置權。
二、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系統概況
(一)第一階段:技術管理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系統設計的第一階段是企業的技術管理,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企業看清目前存在的問題及企業相比下的優勢,同時了解市場上消費者的需求及最新技術發展的情況,綜合上述情況后,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出發展方向的最佳規劃。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明白知曉自身的情況,了解市場需求以及技術革新的方向,然后做出有利于企業生存的技術規劃,并按照這一規劃完成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第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弄清楚企業要達到何種技術程度這一關鍵性問題,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企業必須重視對技術的新手能力以及開發技術所承擔的風險和成本問題。我們為企業的技術管理設置了如下四個階段:
1、企業對技術需求的確認。企業必須首先明白自己現階段所擁有的技術以及今后要掌握的技術是什么。為了弄清這一問題,我們建議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利用“知識倉庫”對企業現有的技術進行清點?!爸R倉庫”內包括了企業目前所使用的各種技術手段,尚未使用的或備用的各種技術方案,以及對市場上所運用的各種技術的分析說明等,然后通過人工智能等手段,使這些雜亂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組合,為以后的工作提供幫助。
2、企業對市場競爭的判斷。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對比企業正在運用的技術及市場上最先進的技術,明白自己的弱勢在哪里,知曉自己在市場上的地位以及今后的發展潛力。這一階段可以運用的方法包括: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以及產業生命周期分析法,五力分析法等等。
3、對技術方案的篩選。這一階段完成的目標是對市場上出現的新技術予以關注,將新技術的發展與企業自身的情況結合起來,挑選出適合本企業所用的最佳技術方案。這一階段可以運用的方法包括:技術偵察情報系統(Tvis)、SWOT分析法等等。技術偵察情報系統主要是用來監督競爭環境下的科學技術發展。借用營銷學上的SWOT分析法,通過分析各種方案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來選擇最佳的技術開發方案。
(二)第二階段:技術創新的管理
技術創新的管理,是指在企業選定的技術創新目標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現有的技術狀況,通過技術管理手段,完成企業預先設定的技術創新的目標,并且在此過程中選擇一個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案。概括來說,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對企業技術進行創新,開發出企業需要的最新技術,也就是“技術進步”的過程。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可選擇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企業內部自行研發:包括企業內部自主創新以及全球性研發策略。方法是:利用企業自身現有的技術創新管理系統或者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研發網絡,再選擇適當的研發中心,篩選最新的技術數據,整合全球性的研發團隊等進行有效的內部技術創新工作。
2、從企業外部購買新技術:企業如果認為自己研發技術會消耗太多而不能負擔,或者自行研發的周期過長,不利于企業發展,則可以從企業外部購買所需要的技術。這一方案最重要的是對擬購買技術的了解及引進后的運用狀況。簡單來說,企業首先需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技術是什么,擬引進的技術的內容,引進后企業如何運用新技術。如果企業引進的技術在現階段是可以滿足生產需要的,而企業一直依賴外部的技術對引進的技術進行維護和再次更新,那么付出的費用和精力也是非常巨大的,這在長遠看來對企業是無益的,這就需要企業在引進技術時考察各方面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3、與高校等科研單位進行合作:企業可以直接與科研單位進行合作,量身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技術方案。這種產學研合作的模式使企業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等科研單位的技術力量,減少企業自行開發的成本,并且技術開發的質量也可以的到保證,后期的維護和更新也相對簡單。對高校等科研單位來說,這種模式可以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在實踐中做到技術的創新和開發,不僅可以節約研究成本,也可以鍛煉隊伍,一舉數得。目前最通用的做法是,企業選擇合作的科研機構后,科研機構成立專門的項目組,制定研究方案,由企業提供經費,開發出企業所需要的技術;或者,企業用合理的價格收購科研機構已經研發出來的技術,運用到生產中,實現該技術的社會價值。
(三)第三階段:技術產權管理
技術產權管理,是指企業對技術進行創新后,對新技術的產權進行管理。具體表現為,對新技術在企業內部運用,創造新產品,投入市場,產生經濟效益。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技術變經濟效益”的問題。這一階段的核心工作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專利的申請等問題,具體的技術產權管理手段包括:
1、內部消化:內部消化是指企業自己利用新技術進行生產,實現新技術的經濟價值。企業在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專利技術后,可以在企業內部專門設立一個部門,將新技術轉移到這一部門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和市場推廣工作,企業對這一部門進行技術支持和經濟支持,力爭在市場上開創一番局面。
2、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是指企業將開發研究出的創新技術有償轉讓給他人,主要有專利權轉讓、專利申請權轉讓(主要指己經申請但尚未授權的專利轉讓)、技術秘密轉讓等。
技術服務是指企業運用自己的創新技術為其他企業解決與新技術相關的問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經濟利益。
簡單地說,新技術不僅可以運用到企業自身的生產中,也可以將其運用到其他企業中,幫助其他企業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或者研發企業直接將新技術轉讓而獲得經濟效益。
三、技術創新管理系統分析
創新技術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開發,并不能在市場上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還需要將新技術轉化為產品推入市場,并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對新技術不斷加以完善,這才是技術創新的完整階段。一個完整的技術創新系統是三個階段的層層遞進,循環不斷的,筆者制作了一個圖表,可以直觀地顯示出這一過程: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技術財產管理系統包含了清點、評估、監測等幾項機制,并按照它們執行的先后次序劃分為三個階段。其中技術管理主要關注清點、評估、監測,創新管理關注技術財產的最優化和豐富化,技術產權管理關注產權的保護和經營。從而企業可以根據所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機制來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韓新偉,陳良酞.知識管理的模式與策略.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3:35
在我國,無論是高科技行業還是傳統行業,向來重視硬件設備。近年來,隨著知識經的
興起,對軟件知識也越來越重視,技術資產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決定著企業的經營成敗,且技術能力的評價極端復雜,難以用定量方法表達和計量,很多企業對其重視不足,最終導致難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術能力的技術創新戰略。
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有多種,典型的有技術領先戰略、追隨者戰略、仿制戰略或低成本戰略等,不同的技術創新戰略對企業的技術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領先者戰略對企業的技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戰略對其要求就相對低得多。因此,創新戰略管理過程中,企業的技術能力是擬定創新戰略的重要依據。
技術知識具有隱含性、系統性、道路依賴性的特點,而且技術的使用與企業組織、文化與戰略相互聯結和相互適應,因此技術能力的評價是個多維度、多因素的綜合評價。另一方面,現在的技術呈現出變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趨勢,技術變化的不確定性使得技術能力評價必須從現在價值和潛在價值的協調多角度來進行。學者Adler和Sbenbar將技術能力分為四個維度:技術資產、組織資產、項目管理、外部資產。許慶瑞認為,技術能力雖然包含多個維度,但基礎和核心仍是技術資產。因此,為了準確評價技術資產的優劣,客觀評價自身技術能力,企業有必要在技術創新戰略管理的過程中引入工具,用審計的原理、方法對技術資產進行清點、審查、監督——即技術資產審計。
二、技術資產與技術資產審計
1 技術資產
技術資產是指含有技術內容的無形資產。它是由技術方案、證書、圖紙等直接載體或與技術相關的有形資產等間接載體來展現的技術產品或商品、智能形態的技術成果。技術資產是企業擁有的具體技術,包括產品技術、工藝技術與支持技術。這三類技術可以通過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工藝創新能力和技術獲得能力得到體現。與技術有關、或者其核心內容是技術的資產稱為技術資產。所以,技術資產審計的重點是技術的審計。以技術為核心的技術資產大多是以靜態的專利、產品、圖紙、資料、工藝、制度等形式表現出來,對諸如此類的靜態的技術資產審計并不難,難就難在對技術本身的審計。技術本身是一種知識、技能、訣竅、能力等體現的綜合體,難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審計就顯得非常困難,故稱其為動態技術產。
2 技術資產審計
技術資產審計是用審計的原理、方法對企業技術資產進行清點、審查、監督的一種管理活動。基本程序是首先確定技術資產的種類,然后清點企業的技術資產,評價技術資產的質量與數量,并采用高標準定位法與行業標桿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問題,找出差距,采取措施進行調整。企業出于商業秘密保護原因,技術資產審計一般采取內審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對技術預測的審計,涉及技術發展趨勢的預測與把握,是一項復雜性的工作,是一種高級活動,涉及技術軌道、技術前景和市場前景的預測,企業僅依靠內部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恐怕難以準確把握,這時就有必要聘請外部知名專家和學者進行決策,也可以向他們請教或咨詢。為保證企業技術資產審計取得實效,保證企業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企業有必要成立審計小組,使這項工作經?;⒄;⒁幏痘_展起來[1]。三、以戰略管理為目標的的技術資產審計
1. 技術資產存量審計
技術資產存量審計的內容包括:清點企業技術資產存量、存在形式、所屬部門及相關控制人。技術資產與人力資源密切相關,如技能、操作工藝、使用方法、新產品開發技術、新產品開發組織能力。掌握關鍵技術的人才的流失,使企業蒙受損失。
技術資產存量審計可以幫企業摸清技術家底,同時可以發現企業急需的技術是否缺少儲備,發現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技術存儲,暴露出現有技術儲備同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也會發現在哪些方面企業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便于管理著清楚自己的技術資產存量以及由此展現出來的能力。技術存量的清點不是審計的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為未來做準備,保證未來的技術發展不存在偏差,從而減少失誤[2]。技術資產中,由于不同技術對象對競爭能力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技術創新戰略管理要求企業按照對競爭能力的影響即戰略重要性原則對技術進行分類。
2.技術類別審計
企業的技術是一個繁雜的體系。根據技術在競爭中的地位即戰略重要性原則,可分為基礎技術、特色技術、關鍵技術。
基礎技術是企業進入某種經營業務所需要的技能,被廣泛用于現有經營業務中。此類技術已被競爭對手所廣泛掌握和應用,在市場上會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競爭優勢,但對于擬進入相關經營領域而缺少這種技術的企業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術是企業獨家掌握的專有技術,具有獨占性,能給企業帶來獨享利潤。
關鍵技術是保證企業或其經營單位能在一定時間內具有最顯著競爭優勢的技術。它是企業戰勝其競爭對手、增強其競爭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這種技術是保證企業成功地經營某種業務所必需的。
通過技術類別審計,企業可將現有的和正在研究與發展中的所有技術分門別類,便于鑒別它們的戰略重要性程度,為進一步的戰略擬定和管理做好準備。
對技術類型的劃分是以技術的戰略重要性為標準的,具有相對性,即同樣的技術在某種經營業務中可以是基礎技術,而在另一種經營部門中可能成為關鍵技術,在第三種場合下可能是試驗中的技術。
上述的技術分類,只是提供了企業處于一定環境和技術能力條件下的一種靜態印象,而技術在競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因此要把時間考慮進去,從更加動態的角度審計技術資產。
3.技術生命周期審計
技術的發展經歷了由產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過程,根據技術的生命周期,技術的發展分為初生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相應地可以把技術分為初生技術、發展中技術、成熟技術和下降的技術等。
技術發展的初創階段,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緩慢,需要克服大量難題。隨著技術的日益完善,再想獲得重大改進十分困難,到達技術極限后,若再追加投資,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無法收回投資,跌入創新陷阱,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危及企業的安全。因此,及時把握技術極限就顯得非常重要。預示技術極限的征兆有:(1)研發部門的效率明顯下降;(2)研發部門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時完成任務;(3)趨向于改進工藝而不是改進產品;(4)競爭對手的出現,他們采用迥然不同的技術方案;(5)不同競爭對手間,雖然其技術投入相去甚遠,但其產品性能無甚差別[2]。這些征兆的出現,預示該技術已經達到它的極限,這時應及時從事替代技術的研發,而不應再投資現有技術的改進。
由此可見,企業完全有可能對技術變革進行管理。如果企業遵照技術發展規律,認清自身技術發展所處的階段,就可以準確把握技術極限的到來,管理好技術的更替并進行投資管理,從而更加適應戰略管理的要求。
4.技術投資審計
技術投資形式可分為三種:一是購買別人的技術;二是自己開發技術;三是合作開發技術。企業的技術投資,完全根據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來確定,并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匹配。
企業投資的技術一定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技術、特色技術,而不應該是基礎技術、成熟技術。對技術投資時要考慮自身情況,比如企業實力較弱,則不應該投資研發中或試驗中新技術,但可予以關注,加以監視。當企業有相當的發展前景和經濟實力時,則可以適當投資處在研發、試驗階段的技術。
5.技術定位審計
為了制定合理的技術創新戰略,企業需要對自身技術進行合理的定位。技術定位是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內容,沒有合適的技術定位,就談不上技術戰略。
企業應在充分了解自身技術資產的基礎上,對技術進行預測。技術預測是決策的前提,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是技術專家基于技術的主觀預測,對技術發展態勢綜合分析后作出的結論,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預測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對技術的發展趨勢作出客觀預測。
在技術預測時,要把握技術范式、技術軌道、技術邏輯、技術極限等重要概念,科學進行預測。技術預測方法以及在預測過程中是否考慮了這些問題,在審計時都要進行一一檢查, 以確保審計不走過場,做到審計取得實效[3]。
通過技術預測,就可以對關系到企業戰略的重大發展趨勢有一個明確估計,并以此為指導計劃的制定,以求在未來市場中占得先機。
完成了技術預測后,就進入技術定位審計的階段了。企業的技術定位是基于現有公司資源的最好技術方案。即在技術開發上,大致判斷出是要做行業領先,做行業跟隨者,還是通過仿制,以較低成本開拓市場。技術定位審計完成后,企業基本可以明確技術戰略的方向。
6.包含技術的產品與組合審計
大多數技術都是以產品為載體的,因此,對技術的審計可轉化成對產品的審計,其主要內容是看技術產品是否先進并保持競爭優勢。產品審計要把握兩個維度,一是技術先進程度,即根據每種產品的技術先進性,也就是產品中所含的技術進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術為主,還是以成熟技術為主。二是技術的成長能力,即通過技術生命周期審計,判斷技術發展所處的階段。經過每種產品在兩個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產品的組合規律以及產品的競爭性和未來的市場前景,作為擬定戰略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技術創新;風險預警;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18 文章編號:1672-3309(2010)09-47-04
技術創新始于對技術的商業潛力的認識而最終將其完全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整個過程。它可能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技術創新項目的難度與復雜性,以及企業實力的有限性而導致創新過程中斷,即技術創新活動失敗或達不到預期目標。因此,對技術創新項目風險進行有效的預警和管理可以提高創新活動的成功率及創新效益。
一、技術創新過程與風險
技術創新是一個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過程。由于時滯性、環境的不確定性、項目的復雜性和企業自身能力的制約等因素可能導致的技術創新活動的中止、撤消、失敗,即技術創新風險。
索羅指出技術創新成立有兩個條件,即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實現發展。技術創新始于立新項,即產生新構思,同時考慮構思商業化的效果、企業自身能力、創新的可行性等。如果技術創新主體有足夠的信心認為新立項目能帶來很高商業價值,創新主體立項成功,創新活動繼續,否則放棄對新項目構思或對其改進。在立項階段,創新主體可能因為對新項目的影響因素及市場前景認識不夠,存在立項風險:錯誤立項或錯失創新機會。
立項成功,創新主體則進入新項目的研究開發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選擇研究開發層次和方式,建立創新組織,整合創新資源,從資金、人才、組織制度上保證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新項目的研究開發活動進展順利,則進入小量生產,并初次投放市場進行試銷,否則創新活動因此而終止,或對以前各階段活動進行審視和改進,面臨研發成本增大或無法回收等風險。在試銷階段,消費者可能認可創新產品,創新產品試銷成功,則進行大批量生產或規?;a;消費者也可能不認可或暫時不認可,試銷不成功,創新主體則需放棄創新或改進以上創新活動或延遲創新活動。大批量生產的創新產品并未真正轉化為商業效益,尚需進行營銷工作,引導、創造市場需求。在營銷階段,可能其他創新主體率先創新成功、替代產品的大量出現、消費需求的變化和政策環境突變使得創新產品的市場變小甚至消失,即存在創新收益風險。如果市場銷售良好,創新收益足以彌補創新成本,則創新項目成功,否則放棄或者重新進入立項階段。
二、技術創新風險的預警
技術創新風險評價及警戒線的設定:
1、三維風險分析
技術創新風險不僅受技術創新過程影響,而且受外部環境、企業創新能力、創新項目本身等因素的影響,此外,決策的層次和有效性也作用于技術創新風險。因此技術創新的風險評價應該是三維的,本文借鑒彭燦[1]、陳玉和[2]等人的技術創新風險三維評價模型,對技術創新風險從決策、過程維和因素維進行分析評價。
(1)過程維。也叫“時間”維,用來描述技術創新的過程。隨著過程的推進,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減小,風險降低,而由于投入的增加,損失度將遞增。本文將技術創新的過程劃分6個階段,即立項、研究開發、小量生產、試銷、大批量生產、市場銷售等過程維風險不僅存在于這個6個階段而且存在于各階段的轉變和銜接時,因為不同階段對創新主體的資金、人力、技術、信息和組織制度要求不同,每一階段創新能力的轉變存在較高風險。
(2)因素維。用來描述在創新活動中除了決策和時間維以外的各種風險因素。技術創新風險主要有3個來源:環境風險;技術創新項目自身的因素;技術創新客體有關的因素。環境風險是由技術創新系統以外的環境因素及其變化的不確定性而導致創新項目失敗的可能性。本文結合謝科范[3]的預警指標體系認為環境風險因素主要有消費者需求變動、競爭對手實力過強、競爭對手數量過多、消費者對競爭對手產品的依賴程度、宏觀經濟形勢變動等。企業能力風險:企業科技人員實力弱、企業管理能力低、企業信譽與知名度不高、項目負責人的水平與能力低、項目組的總體實力低。技術創新項目自身的因素主要有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定性指標包括:新產品的質量與性能差、技術不成熟、技術難度與復雜性;定量指標主要有:新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項目的資金需要量、項目投資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項目凈現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項目投資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期望值狀態下的內部收益率、現值小于預期值的概率、投資收益率小于基準投資收益率的概率等。
(3)決策維。技術創新過程也是決策的過程,決策正確與否決定著技術創新活動的成功與失敗,決策風險是比較重要的技術創新風險。決策維用來描述不同層次的決策風險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決策包括戰略層決策、戰術層決策及作業層決策。而各層次的決策可能會導致相應層次的決策風險。同時,其他風險因素對決策也存在不同三個層次的影響。
2、技術創新風險的評價
技術創新風險不僅是多種類而且是多維度的,需對技術創新風險進行整體評價。目前關于技術創新風險的評價方法很多,本文借鑒朱松嶺[4]等人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FAHP法用三角模糊數來表示專家判斷信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AHP法專家判斷的主觀性,使得專家判斷更科學。同時結合模糊理論減少風險因素分析的不完備性對評價結果的影響。
主要步驟如下:
(1) 風險因素層次分析結構的建立。根據技術創新風險的三維模型,建立風險因素層次分析結構。因素風險在技術創新過程的任何階段都有可能發生,任何階段所產生的風險都可能在作業層次、戰術層次和戰略層次上影響技術創新項目,于是風險層次結構如圖1。其中項目定性風險E9可進一步分為:新產品的質量與性能差(F1)、技術不成熟(F2)、技術難度與復雜性(F3); 定量風險E10分為:新產品生產成本過高(F4)、項目資金需要量(F5)、項目投資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6)、項目凈現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7)、項目投資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8)、期望值狀態下的內部收益率(F9)、現值小于預期值的概率(F10)、投資收益率小于基準投資收益率的概率(F11)等。
(2) 模糊風險判斷矩陣的構造和一致性檢查。選擇熟悉該項目的專家組,并按照統一標度對同一層次上各因素的重要度進行估計,標度如表1。(lij,mij,uij)分別表示風險因素i和j相對于上一層風險因素進行比較時,專家給出風險因素i相對于風險因素j的重要度的最悲觀估計、最可能估計和最樂觀估計。設有S位專家,則綜合風險判斷矩陣
當需要評價的因素較多時,專家的判斷可能出現前后矛盾,因此,對專家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是必要。對于風險判斷矩陣 。
提取其風險因素兩兩比較判斷信息的最可能估計得到的矩陣, 如果M滿足一致性要求,則可近似認為也滿足一致性要求。
首先將判斷矩陣每一列歸一化,后按行相加并歸一化得到向量Wi。設入是矩陣M的特征向量,則WM=?姿M,?姿max,為矩陣M的最大特征根,若 則專家判斷矩陣具有一致性,反之,則重新建立判斷矩陣直至CI?燮0.1。
(3) 計算單個模糊因素相對權向量,建立可能度矩陣。 和 分別為三角模糊數。則A1≥A2的可能度為:
對綜合風險判斷矩陣按行歸一化得到權向量P.公式如下:
把三角模糊數 ,兩兩比較,按照定義求得相應的可能度,從而建立可能度矩陣
(4) 風險因素排序。首先分別對可能度矩陣中各層按照式(2)對風險因素排序,得到該層風險因素相對權重向量P
其次,根據各層次權向量計算總權重向量。設E層權重向量D層權重向量
C層權重向量 B層權重向量
則E層各因素總權重為
對于F層,首先需要把定量風險的績效數據通過量綱轉化為標度為0.1―0.9的范圍內,然后再用三角模糊數表示。設定量風險相對權重向量為
定性風險相對權重向量為F層因素總權重為
則各風險子因素綜合權重為
從綜合權重可以看到各因素的風險大小,辨別關鍵因素和非關鍵因素。
3、警戒線的設定
技術創新項目是風險和利潤并存,不同的創新項目,利潤和風險不同。創新主體都期望創新項目的風險不高于某一值,創新項目的利潤不低于某一值,因此,建立技術創新項目的預警系統是必要的。
首先,確定創新項目的警戒區域。創新項目中利潤和風險組合有5個區域:M1(低風險,高利潤)、M2(高風險,高利潤)、M3(低風險、低利潤)、M4(高風險,低利潤)和M5(中風險,中利潤)。創新主體不會選擇M4區域的創新項目,因為風險太大,創新成本可能無法收回;M1區域會吸引更多創新主體進入,從而壓縮創新利潤,甚至轉變為M3;風險愛好者會選擇M2區域的創新項目,但風險過高可能使其望而卻步;風險規避者會選擇M3,可能利潤太低使其無法創新。因此,創新主體會選擇M5區域的創新項目,即M5為警戒區域。其次,確定警戒線。在警戒區域中,利潤下限和風險上限為創新項目的利潤和風險警戒線。設ri和tj分別為風險警戒值和利潤警戒值,ri的損失為Di,tj的收益為Rj。則利潤和風險警戒值滿足C=Rj-qDi,其中C為創新成本,q為風險ri發生的概率。
三、技術創新風險管理
風險警戒線確定后,如果風險超過風險警戒線,則產生風險警報,需進行風險管理。技術創新的風險管理需要以下過程,如圖3:
(1)建立風險檔案。風險檔案是關于技術創新風險因素特性和對策的陳述,良好風險檔案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對風險的反應速度和效率。風險檔案包括表2的內容。根據風險因素檔案表可以了解風險因素在不同階段的特性,從而為有效風險管理提供了基礎。
(2)風險識別。風險預警系統產生警報,技術創新主體需要對技術創新項目重新審視,根據風險因素檔案中各風險特征識別超出警戒值的風險因素,并預測風險趨勢,對風險因素有個整體了解,為風險管理提供基礎。如果風險識別不準確、不到位,可能導致對現實風險和風險趨勢的預防、準備錯誤,從而無法減少風險對創新項目造成的損失。
(3)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在風險評價基礎上分析超出風險警戒線的風險因素的來源、風險增大的概率、對創新項目三個層次上的影響、風險持續時間和對項目進度的影響以及創新主體應準備的事項等。通過結合具體階段及階段銜接時特征的風險因素評價可以過濾篩選出主要風險因素,即降低風險的著力點,從而為風險規劃提供依據。結合風險管理的經驗和風險規律,綜合該風險因素的特征和創新項目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準確估算風險增大的可能程度,風險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社會損失,以及風險在創新過程中可能持續的時間和對創新項目進度的影響。通過風險分析使創新主體認識到風險的嚴重性,了解風險發生的時域,最好相應的準備措施。
(4)風險規劃。在充分認識風險、研究風險檔案的基礎上制定風險規劃,也就是企業制定風險管理策略以降低技術創新風險的過程。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風險的影響,要求風險規劃應該與企業技術創新計劃和基礎設施緊密集成,同時要求創新主體調整組織制度以適應風險規劃的需要,把減輕或消除每項風險的措施落實到具體的員工,并從制度上給予保證。
降低風險主要有規避風險和風險分散兩種途徑。規避風險首先要求準確尋找風險源和風險影響因素,后通過一定的措施作用風險源和風險影響因素,使得風險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風險分散是指創新主體通過選擇合適的技術創新項目、主體和策略組合,進行組合開發創新,使整體風險得到降低。從理論上講,技術創新項目組合中不同項目間、主體間和策略間的獨立性越強或具有負相關性時,將越有利于創新項目整體風險的降低。創新主體可以擴大范圍創新,改單獨創新為技術受讓、委托開發、聯合創新,同時可以吸收科技保險或項目保險、風險資金的介入。
(5)風險跟蹤。風險跟蹤也就是跟蹤、觀察風險的變化趨勢。風險管理部門對風險制定了降低計劃后,也需要對該計劃進行跟蹤。了解它是否得到正確和及時的執行。此外,還需對技術創新過程進行跟蹤,了解風險動態,結合風險檔案適時識別、分析、規劃超出警戒線風險,力求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理,避免風險惡化,減少風險損失。
(6)風險控制??刂乒ぷ鞯哪康氖且沟闷髽I各層級的風險資訊能夠及時被了解和處理。同時適度的控制和持續的監督,可以確保當風險和風險處理措施有重大改變時,能及時被反映出來并做出適當的修正[5]。該過程包括對跟蹤過程提供的信息和狀態報告進行分析,決定風險的性質是否有重大變化,是否執行原風險降低計劃,何時執行,如何執行。如有必要,可能要修改計劃,啟動應急計劃。
(7)例外風險管理及風險反饋檔案。技術創新項目各種因素影響,任何創新環境的變化都可能影響技術創新風險因素。此外,由于認識能力、預測能力有限,不可能預測到創新過程中所有的風險,風險檔案因此而具有不完備性。為此,例外風險管理是必需的。例外風險管理和慣例風險管理過程一樣,不同的是例外風險是突發的、新發生的,要求創新主體具有快速的識別、分析、規劃能力,要求其設立應急機構、制定應急計劃,必要時應急求援。
風險檔案是風險管理的基礎,但在風險管理中可能出現與風險檔案不同的情況。這些新情況、新信息需要反饋到風險檔案中,完善風險檔案,為以后的風險管理提供更好的條件。特別是例外風險管理的反饋信息對完善風險檔案和風險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燦、李璐.技術創新風險的預警指標體系與模糊綜合評價 [J].科學學研究,2006,24(12):633-641.
[2] 陳玉和等.技術創新風險分析的三維模型 [J].中國軟科學,2007,(05):130-132.
[3] 謝科范.技術創新風險管理 [M].石家莊: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基金項目:高層建筑項目管理研究(城科字2011第1-9號)
作者簡介:廖奇云(1966-),男,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研究,(e-mail)leizhenmyth@126.com。
摘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建筑業環境下,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建筑業企業保持其競爭力優勢的重要因素?;诖?,建筑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匹配尤為重要。文章論述了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內涵,構建了創新系統測度模型和指標體系,并對重慶市某建筑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進行測度,表明協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協調發展;協同模型
中圖分類號:f426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5000105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建筑業發展水平與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因此增強建筑行業企業創新能力,成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徑[1]。在企業層面,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創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業企業的創新績效并沒有與其投入相匹配。這主要是一些企業只單純重視技術創新或者管理創新的作用,很少考慮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相互協同可以使企業創新獲得更好的效果。建筑業企業廣義技術進步可分為建筑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兩個方面,它們分別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這里管理創新包含制度創新)的結果。其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作為影響創新績效的內部因素,對創新績效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建筑業企業創新系統作為一個復合系統其內部某些組成部分或某個子系統在某個時間的狀態最好,并不表示該系統整體功能最優。技術創新能否提高企業創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管理創新的匹配、協同。管理創新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斷與技術創新相匹配,才能使組織長久服務于技術創新,才能更好地發揮技術創新的作用。因此建筑業的技術與管理創新協同模式的選擇直接影響建筑業的創新發展,以及競爭力提升的整體效果。目前,學者對于技術創新的作用研究較多,而將協同理論用于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協同發展程度進行測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對協同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協同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上[3],將模型與實際結合計算協同效應的較少。基于此,文章進一步闡明建筑業企業技術與管理創新模式內涵,并建立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測度模型,對系統協同程度以及創新協同效果進行評價。一、建筑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內涵
建筑業創新體系包括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兩方面的內容。建筑業技術創新,是指在建筑經濟活動中引入新事業,并改變已有資源的財富創造潛力[4]。建筑業作為獨特的行業,它的技術創新與其他產業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建筑業技術創新活動具有更強的不確定性。這是因為建設產品的一次性及不確定性,工程項目之間的復雜的內外部關系及復雜的項目環境。(2)建筑業技術創新組織具有一定的臨時性。由于組織的臨時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術創新產生不連續性。(3)建筑業技術創新的頻繁程度受到建筑產品及其相關活動影響程度及范圍的制約。由于建筑業具有廣泛的社會環境效應,關系著參與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財產安全。而創新活動越多,建筑活動的不確定性加大,相應風險增大,無形中增加了建筑業技術創新的難度。管理創新是指通過引入一種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變原有的生產函數,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從而在不改變要素投入的情況下,提高產出水平,或用較少的投入獲取同樣的產出水平[5]。管理創新是一種動態行為,并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獨立于技術、資本、勞動力以外的生產力要素[6],建筑業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內涵見圖1。
圖1建筑業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內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模型研究
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一方面,企業管理創新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組織保障,技術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集體活動,是一個從研究開發—市場成功—創新擴散的完整過程,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必然面臨著一定的組織管理問題,唯有不斷地創新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大規模的技術創新才有可能[5]。為實現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協同發展,企業應通過內部管理創新,不斷完善相
組織和制度,優化資源配置來推動技術不斷創新。從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視角出發,企業須同時注重內外部管理創新,以推動技術創新。因此,企業子系統之間的協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個企業系統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對于企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也非常有利?;诖?,對于企業創新系統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程度進行測度非常有意義。
二、建筑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協同模型
(一)協同理論
協同論(synergetics)是一門研究協同作用的科學。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系統內部還是各個子系統之間只要存在聯系、合作甚至是競爭關系,就存在一定的協同行為。協同發展是處于發展狀態的事物之間相互促進、同步向前的關系[7]。協同學的研究對象是開放系統,其類型多種多樣。其研究對象核心研究子系統通過怎樣的自組織合作,并以自組織形式產生時間、空間或功能結構,從而尋找到子系統間受支配的協同作用。協同強調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由其之間的合作而產生新的有序結構和功能,使系統整體實現大于各個分系統單獨實現的目標效果。
構成完整的協同理論主要有三個基本原理,即協同效應、伺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協同效應就是指企業生產,營銷、管理的不同環節、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整體效應。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協同使得企業獲得超過兩者簡單相加的效應。伺服原理,系統和子系統的各種微觀和宏觀變量中,描述宏觀狀態、結構和行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決定性的參量或變量。通過這個原理,在進行建筑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以及它們之間協同作用測度時,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決定性的參量或變量,可以使得系統整體效果較好。自組織原理解釋開放系統在與外界進行交換的條件下,系統可以通過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自組織形成新的時間、空間及新的功能結構。它說明在建筑業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系統中能夠通過自我的選擇、測度以及改進使得企業創新系統獲得較好的效果。另外,協同理論認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終狀態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決于序參量。 (二)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協同度測度模型構建
假定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是由若干子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可記為s=(s1,s2,...,sn),sj是第j子系統。設子系統sj在系統演進的過程中的序參量變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統,其數值由系統中子系統的數目決定,i(i=1,2…,m)表示在j系統中的序參量分量,其數值由j系統中的序參量分量的數目決定。系統中的有序度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隨著演進過程的序參量取值的增大,系統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種情況是隨著演進過程的序參量取值的減小,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诖朔治?,在某一時刻的協同度模型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別是序參量變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統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統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參量hji對系統sj向有序發展的貢獻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對建筑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系統總體有序的貢獻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過序參量hji的函數uj(hji)的集成來描述序參量對系統有序程度的“總貢獻”。這種集成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線性加權求和,另一種是幾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線性加權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統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圍為[0,1],wj≥0,∑ni=1wj=1。確定權重的目的是表示各個序參量在整體中價值的高低和相對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為了表現系統由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可以設系統初始狀態對應的各子系統的有序度為u0j(hj);待系統進行到下一階段,系統的有序度變成u1j(hj),因此系統協同發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進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參數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僅當u1j(hj)-u0j(hj)>0成立時,系統的協同作用所產生的效用才表現為正值,這就說明系統在這個時間段正在朝著積極有序的狀態發展。在正常情況下u1j(hj)-
-u0j(hj)∈[0,1]。其中,當dts越接近1時,系統的協同水平越高。當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狀態存在“高水平協同”或“不協同”這兩種絕對狀態的概率極小。
(三)建筑業創新系統協同測度指標體系
對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程度的測評采用多指標體系。在進行協同測度指標設計時,遵循指標選取的代表性、綜合性、簡明性與系統性、可操作性與易獲性、適應性原則,以便能夠恰當、準確、科學地反映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的協同狀況。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主要包括戰略協同、組織協同、業務協同、知識管理協同以及績效協同。文章采用問卷調查與專家打分相結合的方式數據獲得。在確定權重的時候,采用相關系數矩陣法。其賦權的主要步驟如下:設指標體系中包含n個指標,則它們之間存在相關系數矩陣r。其中矩陣中的相關系數rij反映指標間相互影響的程度,其絕對值越大,表示指標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越大。確定權重時,某指標與指標體系中其他指標的總相關程度越高,即表示該指標對其他指標影響越大,該指標的權重越大。序參量相關系數矩陣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統中第i個序參量的影響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統中其作用越大,相應的權數也越大。ri=∑nj=1rij-1。相應的ri的權重系數wi=ri∑ni=1ri,通過文獻檢索以及與重慶市建筑企業改革研究專家組成員探討,最終,文章確定的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協同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表1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協同度評價指標體系子系統(機制)序參量子權重戰略協同機制r&d戰略在企業整體戰略的重視程度0.45企業領導與企業家創新精神意愿0.25創新決策中r&d部門的合理建議采納程度0.3組織協同機制創新機構數的比例0.3跨部門團隊協作創新情況0.3創新文化氛圍0.4業務協同機制r&d與其他部門合作情況0.7其他部門對技術創新的支持程度0.3績效協同機制創新整體激勵水平0.5管理型人力與技能型人力激勵關系的處理0.5(四)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的協同度評價實證研究
某建筑業企業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正在整合資源,加快推進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對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為了更好地進行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測評。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采用表1的指標體系收集數據,其中定性數據來自于專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優值=9,該建筑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協同度評價的基礎數據見表2。表2某建筑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協同度評價的基礎數據子系統(機制)序參量2008200920102011戰略協同機制r&d戰略在企業整體戰略的重視程度5567企業領導與企業家創新精神意愿6667創新決策中r&d部門的合理建議采納的程度4556組織協同機制創新機構數的比例5666跨部門團隊協作創新情況6777創新文化氛圍5666業務協同機制r&d與其他部門合作情況6778其他部門對技術創新的支持程度6778績效協同機制創新整體激勵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與技能型人力激勵關系的處理5667為了更好地進行測評,需要將以上數據標準化,數據結果根據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統的協同度。各子系統(機制)的有序度見表3。表3各子系統(機制)的有序度子系統(機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戰略協同機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組織協同機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業務協同機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績效協同機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為了更好地動態反映該企業在2008—2011年期間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度的演變狀況,采用以2008年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計算各年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的協同度,結果見表4。表4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系統協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統協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結語 (1)進行了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內涵的詳細論述,并論述了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如何提高建筑業企業創新效率。
(2)將協同學理論運用到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領域,構建了建筑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度測度模型,建立了建筑業創新系統協同測度指標體
系,為以后進行建筑業創新系統評價提供了基礎。
(3)通過重慶市某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度的實證分析得到建筑業企業對于技術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協同的重視度正在加強。
建筑業企業組織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互促進的,建筑業企業必須與變化的環境相適應,并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國際化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進程,建筑業企業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組織產生預期績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體系和過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協同、遞進式發展[9]。因此,建筑企業只有不斷合理建立測評指標,進行自身系統的協同水平測度,不斷改進,提高系統的協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業效率進一步提高,使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建筑業市場環境中贏得先機。
參考文獻:
[1]林小丹,陳松建筑業創新體系的構建[j].建筑經濟,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強.論管理創新和管理集成創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3(5):6-9.
[4]金維興,盛書凱,寧文澤.創新型建筑業及其經濟增長原理[j].建筑經濟,2006(6):5-8.
[5]李子奈,魯傳一.管理創新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的定量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1997(2):25-31.
[6]盛淑凱,劉宇.中國創新型建筑業的戰略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劉法琪.重慶市建筑企業改革研究報告[r].2010.
[9]王彩霞.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和諧發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ynamic coordination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ystem will b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ed an innovation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and used the model to measur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evel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nergy model is contribute to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關鍵詞] 技術創新; 經濟生態化;管理技術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制造中心??梢哉f,中國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長,生態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使得我國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資源投入的低技術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的集約化轉型已是勢在必行。要達成集約化的目標就要促進技術的革新。這里所說的技術革新不僅指的是工藝技術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術的革新。技術革新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產業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強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
技術革新可以促進經濟生態化發展。所謂經濟生態化發展是指通過生態理念的滲透使經濟系統具有生態功能從而使經濟逐步演進為生態型經濟的一個過程。通過技術創新可以降低經濟發展對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賴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減輕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經濟生態化發展。有學者曾計算,如果美國底特律的汽車制造企業也能按照硅谷半導體技術的跳躍性發展(集成電路發展的摩爾定律:每18個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價格降低一半)的話,那么汽車將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駛,而且每一萬里耗油將不到1盎司燃料,購買成本將不到25美分。[1]。摩爾定律表明,技術創新可以使產業顯現出相對傳統低技術產業的生態化特征。同時,技術創新可以產生較高的投入產出比。比如,生產1000噸玻璃纖維所需能源只有生產1噸銅的5%,但后者卻能比前者創造出更大的效益。技術創新節約了資源,加強了產品功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單位經濟的增長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破壞程度日益減小,有助于緩解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因此,技術創新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基礎之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能源替代和資源開發,已經成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2]
我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而且還是一個處在工業化過程之中的國家。這樣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某些發達國家那樣通過傳統產業的弱化來促進經濟的生態化發展,而必須走技術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的道路。這一點在國內學術界已經形成了共識,但在重視程度上,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卻往往對工藝技術創新青睞有加,而忽視了管理技術創新對經濟生態化發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術的創新主要表現為現代信息手段對管理方式的重構。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在各產業大規模推廣應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化的共享平臺可以實現“虛擬制造”,通過系統整和可以大量節約包括能源、材料在內的各種資源,實現運營成本的下降,促進經濟生態化的進程。農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利用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可以實現品種培育、模式化栽培、節水灌溉等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工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可以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服務業管理信息技術創新,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可以優化供應鏈,降低溝通成本,增加產業附加值。
管理結構技術的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傳統產業,通過產業結構的生態重組和生態技術的運用來實現管理結構技術的生態化創新。另一方面就是改變三次產業構成要素的比例結構和要素內部的結構,來實現經濟資源配置的生態最優化。
從產業生態學的角度看,在人類構筑的經濟系統中,三次產業(第一、二、三產業的總稱),特別是工業,扮演著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角色。在傳統工業社會中,作為生產者主體的工業企業為人類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物質產品,但同時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廢棄物直接導致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進而威脅了人類的生存。造成如此嚴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產業系統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產業分解者”進行廢棄物資源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我國來說,管理結構技術的生態化創新是一件需要實實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費層面上,國家應加大環境宣傳的力度,培養公民的綠色消費觀念,提高公民的環保素養;在產品制造層面上,要用政策引導和規范企業全程綠色生產,對綠色生產行為給予獎勵,對黑色生產行為給予懲罰。國家要通過政策導向引導企業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的原材料,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優化制造技術,建立更科學的運銷體系,減少產品使用階段對環境的影響,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促進報廢產品的再循環。[3]
管理結構技術生態化創新的進程涵蓋第一、二、三產業的各個領域,是一個對經濟產業全面變革的過程。在工業領域,生態化創新的主要思路是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副產品再循環。生態工業園是工業生態化的主要途徑。生態工業園的企業以企業間的工業化代謝和共生關系為紐帶,以掌握關鍵資源的企業核心,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投入或原料,建立產業鏈。這樣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對企業來說,企業的治污費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利潤自然也可以相應的提高。對社會來說,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對生態環境的損害變小了;在農業領域,生態化創新的主要思路是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科技附加值。發展生態農業就是發展以節地節水、再生能源、良種推廣、提高單產為核心的農業發展體系。提高農業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加快科技成果在農業中的應用。目前,我國農業生態化急待解決的問題是:標準化生產和規?;洜I。標準化生產可以使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更加規范,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有利于為出口時規避“綠色貿易壁壘”作好準備;規模化經營則有利于農業科技的大面積應用和農業信息化的快速推廣;在第三產業領域,生態化創新主要表現在倡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加強綠色服務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綠色標識制度,激發公民的綠色消費熱情;宣傳與經濟社會相協調的適度消費理念,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重視消費品的回收、交換,對第三產業產生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是第三產業管理生態化創新的主要途徑。
管理結構生態化創新將促進產業的融合,而產業的融合將帶動新興的交叉產業的發展,交叉產業的發展將帶動我國就業人口的增長。尤其是管理結構生態化創新將促進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生態環保產業是一個新興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實用價值的產業。近年來,生態環保企業在世界上已經得到高度發展,已有數百萬人為此工作,大量的環保產品進入國際貿易,據估計目前每年起碼有5000億美元以上的貿易額,而中國的環保產品,估計年生產不過40-60億美元。與國外比較,我國在環保產業的發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環保工業技術方面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環保生產的種類和規模很不令人滿意。大力扶植生態環保產業,加強生態技術的研發,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環保產業集團,規范環保產品交易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次產業構成要素的比例結構和要素內部的結構對經濟的生態化發展狀況有很大的影響。同制造業比較,第三產業被稱為“無煙工業”,是一種比較環保的產業。第三產業充分發展可以改善經濟生態化的狀況。在工業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產業是作為一個服務和配套的行業而發展的,對工業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而當城市發展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時,第三產業開始逐步走上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高級階段。
從產業經濟學的理論上講,一國工業化進程,一般有一個先“重工業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術集約化”,最后“經濟服務化”的“由硬到軟”的趨勢。這意味著處于工業化過程中的國家發展第三產業要受到本國所處的工業化進程的制約。但這并不意味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只能順應其自然發展進程,對我國來說尤其如此。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發展還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印度比較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據統計,2004年工業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務業已占到52%。而同期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為52.9%,第三產業只占31.9%。這樣的數據導致了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是一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我國第二產業比重過高不利于經濟結構的生態化發展,已導致了我國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能源過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已經影響到了第二產業的發展和就業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國金融體制的不健全已經造成了我國工業企業的融資困難,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和大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發展第三產業,就要加快第三產業的市場化、產業化步伐,健全第三產業的發展機制;就要加快農村的城市化進程以滿足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集群效應;就要促進第三產業的技術創新,推動第三產業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學的方向發展;就要優化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著重發展金融服務、創意產業、it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管理技術的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管理技術創新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重大的社會價值。促進管理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向生態化、節約化發展是當代中國人的使命,國人應全力進取,共創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王濱.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115
針對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存在技術創新風險和對風險的防范不足的問題,探討技術創新風險的管理和對創新風險的防范,通過對技術創新過程中遇到問題的總結,從理論角度歸納了一些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和防范的策略。
【關鍵詞】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創新風險管理;防范策略
1 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概念及特點
技術創新風險管理,是指企業在具體分析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技術創新風險監控體制,加強創新信息獲取的能力、改善組織自身的機制,使用技術創新風險控制手段,技術創新風險的回避手段,以及技術創新風險的分攤手段和技術創新風險的轉移手段來降低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從而達到提高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成功概率,同時最大程度減少技術創新帶來的的風險損失。
從這個定義上我們可以清晰的歸納出中小技術創新風險管理有以下主要特點:(1)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管理的基礎是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環境,如項目本身的難度、外部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客觀風險,也可能源于內部條件,如決策者的風險觀念、決策失誤等原因導致的主管風險。(2)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風險回避、分攤、轉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業技術風險,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
2 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思路
2.1.1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原則
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風險管理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信息原則,即有效的風險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創新信息的基礎上。企業對于相關創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實性和準確性將對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動態原則。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伴隨著創新項目的實施,一些隱形的風險因素會逐步顯現,一些不確定的風險因素也會變為確定.中小企業只有動態識別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應對技術創新風險。三是持續原則。正如上述,技術創新風險有著復雜性、不確定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所以要識別、控制和管理技術創新風險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這就需要中小企業能夠全過程加以統籌管理和把握。四是綜合原則。技術創新風險產生的基礎可能是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等諸多因素,單一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中小企業應當在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過程綜合采用技術研發管理、戰略管理、企業文化管理等多種方式和手段。
2.1.2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程序
在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過程中,中小企業一般通過以下程序來對技術創新風險進行管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評價。風險識別是指對技術創新活動中存在的主客觀風險進行系統的鑒別,明確創新風險的真正來源。風險評估是指運用相關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對企業創新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風險控制是指中小企業根據技術創新風險評估的結果,采取控制型技術和財務型控制技術等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以實現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目標。風險管理及其效果評價是指采用綜合運用各種風險管理措施對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適用性和可行性進行具體分析和檢查,此來驗證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2.1.3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目標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目的通過技術創新風險管理,樹立技術創新風險意識,明確技術創新風險的來源,完善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較低的成本使技術創新風險較低到最低,從而實現技術創新活動向預期目標發展,以保證技術創新項目的成功。
2.2 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當的技術風險管理措施和方法不僅有利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順利開展,而且能夠降低技術創新中不必要的損失。常用的技術創新方法有以下幾種:
2.2.1風險回避.技術創新風險回避是指在進行技術創新決策時,中小企業容易選擇風險較低的項目和方案,盡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轉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風險的技術創新領域。
2.2.2風險轉移.技術創新風險轉移是指中小企業通常采取與其他組織或機構簽訂合同來轉移自身的財務風險和法律風險,從而降低技術創新風險發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術創新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
2.2.3風險分散.技術創新風險分散是指中小企業在同一個技術創新項目中,通過將整體項目分散組合的方法形成各個不同且有相互聯系的項目組合,進而使不同的技術創新項目之間盡量處于相互獨立或者負相關,從而能夠最大限量的降低項目組合的整體風險。
2.2.險隔離.技術創新的風險隔離是指企業通過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一定的分離,主要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從而可以使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不受更大的損失和不比要風險.這樣可以減少我們在技術創新中的資源損失
2.2.5風險結合.技術創新的風險結合是指中小企業通過與其它單位和組織的合作,使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風險承受力更強.從而增強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的承受力.進而可以達到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的目的.
3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體系
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都是存在著不同的風險,企業不能因為存在著風險而不進行技術創新,在對創新風險的研究中發現,風險也不是沒有規律和無方法可循的.我認為主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對技術創新的風險進行管理.
3.1 對技術創新戰略進行管理
技術創新戰略就是企業未來技術創新的總原則,總的方向和目標.因此對技術創新戰略管理是從源頭控制技術創新的風險.綜合國內外研究的成果來看中小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發展戰略:1技術領先戰略,是指中小企業靠自有的技術和市場優勢比競爭對手占有更高的市場份額和較高的壟斷利潤的戰略.當然技術領先戰略的風險第一在于技術研發風險和市場風險,其二的風險是創新投入較大,研發成本較高,最后是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2技術跟隨戰略,是指中小企業跟隨行業的領先企業開展相應的技術創新活動.跟隨者的風險在于情報和市場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對反應的時間就會不同,伴隨的風險就會相應增加3技術模仿戰略是指中小企業不專門從事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而是依靠購買他人的技術進行仿制,走的是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創新的風險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創新上面.4合作技術創新戰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為合作的基礎,以優勢互相補充和合作各方資源能夠共享作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確的目標,方向以及規則,最終達到共享技術創新成果,共同承擔技術創新風險的戰略.創新合作的風險在于不能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5低成本領先戰略,是指能夠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價格運作價值鏈的過程.風險在于價格過低抑制了企業利潤的增長,從而限制企業的未來發展.
從上面的地幾種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風險存在,要根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各自特點,選擇好合理的風險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風險管理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是以項目的形式進行的,對項目風險進行管理就相當于對技術創新風險進行了管理.具體的風險管理有如下幾個方面:
3.2.1完善項目風險審計制度和健全風險審核制度.因為中小企業都存在自身對風險的認識不足的問題,建立完善的制度對于項目風險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項目風險的審計制度
3.2.2完善項目風險管理機構和健全項目風險管理機構,要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制度,首選就是要建立一個完善和健全的項目風險管理機構.有專業的團隊去負責項目風險的評估和管理.
3.2.3重視管理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才是中小企業未來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來源,而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在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發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我國的中小企業的研發投入的不足,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對于研發的投入才會降低技術創新項目的未來風險,也保證了企業未來發展的動力
3.2.5營造和培育技術創新制度的環境,有技術創新的制度和機構還是不夠完善的,還要有為技術創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勵環境,來保障制度的順利和最佳的執行.從而最終降低技術創新項目的風險
3.3 中小企業合作進行技術創新中的風險管理
企業合作進行技術創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業創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對合作技術創新的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3.3.1增強合作雙方的信任度.合作雙方的信任度對合作技術創新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保證合作技術創新能夠順利進行
3.3.2理性選擇合作技術創新伙伴.為保障合作雙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對象應選擇能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優勢互補的,創新目標一致的,風險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激勵約束機制.為保證合作伙伴間的各自職責,設立相應的機制加以約束
4 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防范策略
針對技術創新風險因素的辨別,以及技術創新風險可能出現的概率和損失的預測和精確的評判,采取針對性強的控制方法和策略來消除風險.或是在風險產生后降低技術創新風險帶來的損失..從國內的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應在以下的四個方面的風險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研發中的風險防范 1積極關注創新信息情報的及時性和準確性2重視技術發展方向與市場主流導向3為新技術研發團隊儲備替代技術研發團隊
4.2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市場方面的風險防范1重點關注市場動向的預測與市場的相關論證2確定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向3增強企業的研發部門與市場部門的緊密合作
4.3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人力資源方面風險防范1加大企業內人力資源的管理和開發2健全與完善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的激勵制度3使企業技術創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面對外部環境的風險防范1使中小企業新技術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長2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對宏觀風險的駕馭能力3增大對高發和多發風險的防范
【參考文獻】
[1]鄧聚龍.《灰色系統理論教程》.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2]張春勛.《合作技術創新的風險因素識別及模糊評價研究》,載《科學與科學技術研究》
[3]徐若虹.《企業技術創新風險評價的現狀》載《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