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2:18
序論:在您撰寫制造業科技創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回顧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科技創新的歷程,有助于我們將當今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置于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之中去進行更深入的分析理解。因此,此文首先沿著歷史脈絡,簡要回顧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歷程,特別著重于將科技創新這一主題納入這種歷史框架中探討。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在當時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我國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均由蘇聯人幫忙建設,并且技術、設備主要依靠進口,除了在軍工國防領域科技創新力度較大外,其他裝備制造業企業的作用主要是為滿足和保障短缺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基本需求,基本談不上科技創新。九十年代中后期,國家對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引入股份制,改制集體企業、鄉鎮企業,推動國家稅制改革,將非公有制經濟納入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體系,放寬對非公有制企業的市場準入等,這些措施的實施推動,為后來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也為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進入新世紀,2006年國務院的《意見》對我國裝備制造業50多年發展進行了總結,主要從宏觀上給出了發展方向和中觀層面的指導,特別在科技創新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政策指引。然而,2008年之后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給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因素,事實上,所謂的危機同時也是一個產業調整和升級的契機,這主要取決于裝備制造企業如果重新調整自身發展戰略,從重產能轉向重創新,修煉內功,走一條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這種辯證性在2009年的《規劃》中有著清晰的體現??v觀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歷程,盡管不同規模和所有權制度下的裝備制造業企業選擇了不同的科技創新道路,如建立科研院機構,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直接的引進先進設備、技術消化吸收在創新等。無論選擇了哪種科技創新道路或同時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科技創新,均會有其優勢和不足。下文主要是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方面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進行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上的分析。
二、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的問題分析
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普遍呈現產能過剩,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具有科技創新能力或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或不具有核心技術、專有技術、高端技術自,在成本控制方面缺乏話語權??偨Y起來,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1.從宏觀層面上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法規、標準仍不完善,整體的科研平臺扔在搭建當中①在政策、法規、標準完善方面,在2006年國務院的《意見》中有著清晰的認識。具體來說,《意見》指出“要在全面總結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外通行做法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有關法律法規,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绷硗猓兑庖姟分幸蔡岬揭獙α腥雵野l展重點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調整進口稅收優惠政策。這點在2009年的《規劃》中也再次強調。除了政策法規的發完,《意見》也強調了標準制定方面需要完善,指出“要充分發揮標準化在振興裝備制造業中的作用,提高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的等級,完善我國裝備制造業標準體系,為我國裝備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而在《規劃》中進一步強調了“要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趨勢,注重與國際標準接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促進自主創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雹谠诳蒲衅脚_搭建方面,就我國現有裝備制造業企業來講,一方面,國家認識到科技創新、自主創新重要性的時間不長;另一方面,整體的科研平臺搭建工作也就15年左右時間。1999年國家開始認定首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之后又陸續推動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國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授予、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863”計劃申報、“973”計劃申報等,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開發區、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建設等。這些國家推動的科研平臺搭建為企業科技創新創造了較好的條件,提供了較好的平臺,但整體上企業參與不夠,平臺利用不足,這些方面還需要政府進一步發揮其社會服務管理功能進行組織協調。2.從中觀層面來說,裝備制造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其整體的管理體制和產業內的企業間的配套協作方面的不足制約了科技創新,另外,產業創新支撐體系也有待完善①在產業管理體制與產業內企業間的協作方面,總體上看,裝備制造業的行業范圍涵蓋廣泛,其管理體制處于長期的條塊分割和部門分治狀態,這樣的管理體制不利于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也同時影響企業間的協作合作(吳天寶2009)。另外,裝備制造業的特點為產業鏈條長且鏈條之間的聯系相對密切,因此在科技創新方面,技術對接和配套協作就尤為重要。而多方面因素,如價格競爭激烈而技術合作意識不足,導致整體上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配套協作不足,使這種企業間的科技創新協作效應很難發揮出來。②從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方面來看,我國相應的研發服務、信息服務、創業服務、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還有待完善,另外,人力資源服務、投資和管理咨詢等商務服務業,也對科技創新有著重要支撐作用,而這些方面,我國的相關行業還不夠成熟,限制了其對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傮w上說,這些相關的支撐體系在我國還沒有完全構建和發展成熟,相應地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的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3.從微觀層面來分析,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而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在戰略制定和執行、現有技術實力、資金和人才四個科技創新主要的相關方面存在問題,這些現存的問題成為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的內在制約因素①在戰略方面,科技創新未納入公司戰略制定中,或者執行能力不足。目前,一些裝備制造業企業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確的戰略導向,這樣就沒有從戰略高度去系統構建相應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及研發體系和平臺。目前,創新戰略基本可以分為三類,包括領先創新戰略,跟隨創新戰略和模仿創新戰略(程源,傅家驥2002)?,F實中,更多企業趨同于跟隨和模仿,技術改造、擴大產能成為大多數企業科技創新主要模式。很多企業缺乏具有領先創新戰略的眼光和實力,而一些大型企業雖然有研發體系和相應的管理體制,但是很多企業的研發體系也主要是圍繞市場現有需求搞研發,缺乏超前性、前沿性研發,缺乏清晰、明確且有效的戰略計劃或者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相關的管理和配套工作不足而大大降低了戰略執行力。②在現有技術實力方面,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并且沒有形成科技創新的內部合力。從之前所探討的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歷程中可看出,我國的裝備制造企業比較年輕,相對發達國家來說,在科技創新重要性方面的認識時間不長、技術積累明顯不足。事實上,現有的技術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對我國裝備制造企業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實效有極大的制約作用。另外,很多企業并沒有形成科技創新的內部合力。比如,在同一個企業集團內,一些同類型產品技術工藝也沒有實現技術共享,缺乏技術共享平臺,技術標準化統一工作仍有待改進,這樣的狀況致使企業的科技創新潛力發揮不出來,整體合力不能形成,從而導致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趨勢的前瞻性的研發。③在資金方面,企業資金基礎薄弱,研發投入普遍不足。從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歷程可知,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創業發展和原始積累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這三十年,這三十年企業基本都處在創業階段,原始積累不多,這極大的限制了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總投入。在資本有限的狀況下,當宏觀經濟態勢良好時,一些企業思維局限在將有限資金投入到產能擴張中而非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去,這種資金運作方面的思維定式和企業短視的行為模式也影響了科技創新活動。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研發經費投入量是衡量科技創新重視度的一種重要指標,肖鵬、牟艷和杜鵬程(2012:183)文章表明,多年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科研經費支出與銷售收入的比例大約為1%,這遠遠低于國際上普遍認定的2.5%-4%的指標,而國際上普遍觀點認為這種比例占到2%才可以維持競爭局勢,達到5%才會在研發方面有相對的競爭力。從這些數據可知,我國企業普遍研發投入不足不僅僅影響科技創新能力,還進而影響國際競爭力。④在人力因素方面,研發團隊建設滯后,激勵機制和考核體系不夠完善。在人力因素方面,很多裝備制造企業研發團隊建設重視不足,而將重點放在了營銷團隊建設上,這主要是由于研發具有高成本、高風險、效益顯現慢的特點而市場營銷卻很容易顯現出短期效益。事實上,問題不僅僅是很多企業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夠,科技人員儲備、培訓不足,研發團隊建設滯后,即便是建立了研發團隊的企業,現有的研發團隊也并不穩定,這主要是由于激勵機制和考核體系方面的不完善導致的。很多企業現有的研發人員積極性不大,對企業的忠誠度不高,而技術人員的高流動性也導致了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難以延續。不靈活的激勵機制和不完善的考核體系也影響到企業的科技人才引進,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保留,這就影響到了企業的技術升級、新產品研發和企業整體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對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方面的初步建議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離不開科技創新。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力。黨的十明確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指明了新時期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趨勢??茖W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戰略選擇。在我國實施一系列區域振興的戰略部署下,裝備制造業實現了快速發展。進入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后危機時代,裝備制造業作為我國重要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裝備制造業持續增長,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現實選擇。面對新科技革命的洶涌浪潮,世界會怎樣,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現實問題。當前,我國要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中搶占制高點,關鍵是要做強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實現科技創新與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度融合,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戰略目標。未來科技創新對我國裝備制造業在企業組織結構、發展模式、管理體系、生產方式等方面將產生革命性影響,通過深入分析未來科技創新對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科學價值,探討科技創新與我國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提出未來科技創新對我國裝備制造業影響的對策建議,實現以科技創新增強我國裝備制造業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目標早日實現。
二、未來科技創新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科學價值
(一)有助于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黨的十報告提出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面臨人口紅利逐漸喪失、資源消耗亮起紅燈、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客觀形勢,以質的提升取代量的擴張越來越迫在眉睫??疾煳磥砜萍紕撔聦ξ覈b備制造業影響,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狀況、階段性特征、分布結構、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研究,有針對性地推進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制定更加科學的產業經濟政策,逐步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優勢,煥發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生機,增強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穩步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進程。
(二)為增強我國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供重要支撐通過深入剖析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各種因素,從實際出發運用科技創新成果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積極應對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的新挑戰。同時,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智能制造集成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組織方式創新的先進制造系統,將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智能化制造將對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產生革命性影響,正在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趨勢,智能制造對實現我國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快速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加快轉變裝備制造業發展方式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十二五”規劃提出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通過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必須依托科技創新和戰略創新兩個方面持續不斷地投入,推動制造業發展方式轉變。黨的十報告第一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是進一步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大戰略舉措,強調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正經歷一個綜合實力增長的黃金期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加快發展期,但不平衡、不可持續性問題依然存在,制造業產業總體上仍處于國際分工的低中端,必須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通過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科技創新與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狀況
(一)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狀況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著近百年的悠久歷史,尤其是曾被譽為“中國工業搖籃”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建國初期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如在遼寧省沈陽市援建了包括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風動工具廠、沈陽飛機制造公司等重要裝備制造業企業,奠定了建國初期國家工業基礎。建國后,我國裝備制造業走上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道路,成為我國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重型產業結構和較為單一的所有制結構以及由此形成的陳舊觀念,嚴重地制約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實現了長足發展,伴隨著資源環境矛盾日趨突出,一些資源型老工業基地如山西省、東北地區等地的經濟發展出現了相對衰退現象,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進入新世紀,我國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國家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十周年之際,尤其是在國內外市場經濟結構深入調整的背景下,面臨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要求和未來科技創新帶來的新機遇,我國裝備制造業必須依托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步伐。
(二)未來科技創新對我國裝備制造業帶來的挑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由此引發的產業革命方興未艾,需要我國制造業搶抓機遇??萍几锩鼜漠a業角度看,可能引發“仿生再生和生物經濟革命”,主導產業包括:新一代生物技術產業將實現現有生物產業的升級換代,擬人化的信息和智能產業將實現信息轉換器和人格信息包技術的商業應用,仿生和創生產業、再生產業等[1]。未來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空間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礦產資源科技、能源科技、生物質資源科技、先進材料科技等方面,將對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全球生產體系產生重大影響。當前,高品質基礎原材料的綠色制備、資源高效清潔循環利用的過程工程,成為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科技問題。同時,數字制造技術、知識產權、設計、軟件、品牌對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程度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大力推進以數字化制造為重點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智能化,大力加快人才培養和支持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應對未來科技創新對我國裝備制造業帶來巨大挑戰。
(三)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制約因素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最終影響到產業發展的市場適應能力及把握機遇的能力。同時,我國裝備制造業缺乏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很少會將客戶及合作企業引入到企業的創新過程中,企業短視行為明顯。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長期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基地既面臨著嚴重的需求約束,又面臨著突出的結構性矛盾,能否抓住未來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對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同時,在唯經濟增長的理念下,政府職能定位出現錯位、越位現象,對高污染、高排放為主要特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疏于監督,導致對資源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難以實現裝備制造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執行力的職能型組織架構,但突破性創新不可能發生在職能型組織內部,缺乏有經驗的組織支撐,最終也會喪失成為成功創新的機會[2]。我國裝備制造業缺乏世界一流大企業和知名品牌,整體水平仍然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這些是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生產能力過剩、生產經營過程中突出的問題。
(四)科技創新與我國裝備制造業互動發展的運作機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交匯的歷史節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3]。第一波經濟全球化戰略偏重于增長和開放,而第二波全球化戰略卻需要以徹底的結構性改革為前提來支持增長和發展。2015年5月,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需要抓住世界金融危機的千載難逢的黃金機遇,大力吸收國內外高級要素,逐步成為具有“創新環節全球分工、創新資源全球配置、創新能力全球協調、創新核心以我為主”等特征的全球創新鏈體系中的重要一員[4]。因此,作為我國重要的特色工業———裝備制造產業,在堅持走“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過程中,需要運用最新科技創新成果,推進先進制造技術與我國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利用先進制造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加快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理順生產方式進化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并總結未來科技創新可能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將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與科技創新動態密切結合起來分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支撐、引領作用,為我國實現由傳統工業化向現代新型工業化轉型提供持久動力。
(五)工業發達國家科技創新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的比較與借鑒當前,世界科技革命主要是由社會需求驅動和知識與技術體系內在的驅動形成的。材料和制造是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德國工業4.0是以信息物理系統為基礎的智能化生產,其主要特征就是綜合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的“物理系統”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日益完備的“信息系統”,通過兩者之間的融合,實現智能化生產[5]。美國將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三維制造視為制造業競爭力的三大利器。日本實施新增長戰略,以信息技術推動制造業的發展,致力于發展綠色經濟,日本還提出積極建立“逆向工廠”,處理廢料并把它作為資源,增強產業競爭力,實現“制造業進化”。歐盟提出智慧增長,俄羅斯實施促進經濟由資源型向創新型轉變的戰略。據國際生產工程學會統計,發達國家目前推出的先進制造生產模式多大30余種,如小批量、多品種的柔性生產模式,網絡化制造模式,虛擬制造模式,敏捷制造模式、計算機集成制造等現代制造模式廣泛推行,使得企業管理方式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轉向模塊化。各國通過構建現代制造模式,形成了生態工業、循環經濟、綠色制造、清潔生產等制造業發展方向[6]。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裝備制造業發達的國家,總是由具有總承包能力即提供交鑰匙工程的公司,把有關設計、制造企業聯合起來,形成集群。到2020年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將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將由制造為中心,日漸變為以創新與服務為中心,我國裝備制造業應該跟上這個時代。借鑒國外關于裝備制造業低碳化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制定一個正式的發展戰略,并應該明確制造業發展方向,強調制度保障體系在制造戰略中的重要性。我國裝備制造業必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我國裝備制造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四、未來科技創新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
伴隨著全球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世界產業競爭更趨平行化,產業創新時代已經凸顯。當今信息技術的創新步伐依然迅速,中國正處在一個千年大變革的時代,智能化和綠色化特色更加突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先進制造技術的滲透和廣泛應用,經濟改革、科技進步,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發展,我國制造業必須依托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發展數字化制造當今,全球正面臨著以能源生態化、制造數字化為核心,以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三維打印技術就是通過各種手段用材料“打印”出這些薄層斷面,并通過斷面之間的疊合,制造出立體的物品。三維打印技術對創意設計是有力的支撐,可以通過三維打印技術很快制作出供試驗用的原型,3D打印技術將創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業。今天3D打印技術受到社會各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部分學者認為3D打印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制造模式,成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制造技術、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推力。我國裝備制造企業應該將“藩籬”打開,摒棄以生產者及其產品為中心、以傳統技術為依托的固有制造文化情緒,需要對制造業發展模式進行深度變革。中國制造將向全球化、信息化、虛擬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演化,發揮中國制造與中國工程的聯動效應。目前,信息網絡技術植入平臺型企業將成為未來制造業企業發展的新模式,使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進入了“泛制造業時代”。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依托科技創新發展先進制造業,運用智能化系統發展裝備制造業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的數字制造系統,將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增強發展后勁。
(二)培育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態系統我國裝備制造業已融入一個全新的產業鏈競爭時代,制造業面對的已不再是單一競爭格局,發展環境日趨復雜多變。黨的十報告首次提出,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使裝備制造業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和綠色低碳技術推動。在我國加快工業化進程中,特別強調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我國培育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態系統應遵循制造業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發展要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大力推進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開發應用,推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資源產出效率,強化制造業企業能源資源節約意識。積極倡導一種基于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態化低碳發展方式,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從“承接制造+產品創新”向“產品創新+流程創新”轉型,最終實現制造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綠色低碳制造技術依托科技創新推動發展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民族復興,關鍵是振興工業,要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作為裝備制造業發展大國,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具有著重要的帶動和示范作用。當前,我國必須瞄準行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開發一批創新的工藝技術,研制一批創新的工藝裝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以移動終端代替操作平臺,以智能系統替代人工介入??梢?,未來的裝備制造業自動控制系統將是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的綠色控制系統。通過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支持力度,保證產品質量,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整體利益和市場競爭能力。
(四)構建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黨的十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發展裝備制造業需要結合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這一新趨勢,將企業發展重點集中于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品牌運作等環節,加強裝備制造業、高技術以及傳統制造業中的高端產品的技術引進,獲取先進技術及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的戰略資源。政府要通過引導和支持的方式鼓勵不同類型自發的產業研發聯盟的發展,強化自主創新、科技引領,選擇重點行業和關鍵技術領域進行試點,以行業骨干企業為龍頭,聯合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通過構建裝備制造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發揮技術優勢,帶動全產業鏈創新,實現中國裝備制造向中國裝備“智”造的轉變。
【關鍵詞】 制造業現狀 制造業的重要性 科技創新 振興制造業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制造業對于我國來說關系到國民的根本生活所在,在現代化農業中農業機械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發展基礎制造業就必須穩扎實打,一方面要通過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引入先進技術,最后要注重人才運用與產業規劃管理;在最適中的地域發展最適合的農業制造企業,真正讓我國制造業走上正軌。
1 我國現階段制造業現狀
現階段我國各省份的制造企業爭相發展,雖然各省在發展規劃上都很宏遠,但是在現實的實施中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極小,因為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品牌效應上以及市場占有份額上都存在很大的制約性,就拿重慶省的制造業發展來說其主要方面體現在如下:
1.1 生產企業規模過小
據相關調查分析,在2005年重慶省農機制造業方面年產值超過五千萬元以上的制造企業只有僅僅六家而已,在2006年,天津市的制造企業在年產總值超過五千萬的企業有近10家而已,所以這與大的企業相比相差甚多,所以企業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規模大小,只有一個企業做大并且占有較大市場份額才會有機會發展。
1.2 缺乏創新能力
創新不僅對于個人很重要,對于國家企業的發展更是所必須經歷的渠道,一個族民缺乏創新就會使整個民族走向衰敗,一個人缺乏創新就會停滯不前,同理一個企業缺乏創新也會被社會淘汰,因為在這造業中只有掌握了自己開發的核心技術才可以讓企業有發展得可能,另外在創新之路上擁有一個專業化的隊伍也是相當重要的;在1988年1月17日發生的鐵路列車事故造成傷亡人數分別為40,19人次,其中造成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列車制動失靈,造成與其他列車相撞,事實上在火車制動器這一致命零件的生產上我國存在技術落后階段,此時的中國還沒有完全打開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此時又不加以創新,所以只是事故發生,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1.3 慣用老式經營理念
很多制造企業認為農機產品的市場需求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在產品價格方面過于低廉,在產品生產數量上過于少量,在企業所得到的利潤方面過于微小,所以制造業在發展趨勢上由于定位不準造成發展受限;而此時的定位缺乏就是由于還是一味的慣用老式經營理念,運用以往手段來發展制造產品的銷售網,認識不到經營理念的過時。
1.4 產品市場影響力低
在現代化市場需求中,由于各省份之間的激烈競爭導致在產品品牌效應上有很大的困難,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對于企業來說能帶來較大收益,換句話說品牌的效應決定產品的銷售量,比如重慶合盛公司與重慶農機企業相比兩者的品牌影響就會有顯著差別。
2 制造業主要面臨的問題
根據調查顯示從2007年一月份到七月份之間,我國制造企業中發生的安全事故率與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在發生的事故數上下降了23%,在造成的人員傷亡數方面下降了14%,而在一次事故中傷亡最大的人數也同比下降了21%。一直以來我國的煤礦業是發生事故最多的制造企業,由于這些年國家對煤礦業的降低了事故發生的頻率,從以前的45%下降到如今的16.5%,通過以上數據的顯示,雖然我國在制造業方面事故發生頻率以取得顯著效果,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加大改進,把安全事故降帶最低。
2.1 與農業經濟要求脫軌
現代制造業的發展狀況不僅僅只存在于品牌效應一個因素,由于生產技術問題導致產品滯留量增加,不能從根本上滿足農用耕種的需求,從而影響產業鏈發展,例如發生在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公司的拖欠銀行貸款一事件,在2006年齊齊哈爾機床公司由于研發了重大技術組裝方案而導致瘋狂的集資研制計劃,此研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國家銀行的支持,所以只是該公司可以大展拳腳,但沒成想事實卻不是如人所愿,由于技術的研發失敗致使貸款無法償還,進而使員工共同受到限制。那么發生這一事件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國家在沒有認清國情的基礎上就支持企業大肆的研發項目,其二是企業未能認識到當前技術根本不符合此企業所能研發的階段,設備落后,人員專業技能不夠,管理不完善等等諸多因素都導致研發的失敗。
2.2 發展道路方向模糊
要想制造業前景發展廣闊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在,從基礎上提高技術含量,把生產設備的資金降到最低,而且在人員管理上要符合國家專項人事管理條例,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現代化工業步伐,還沒把基礎打牢就想躍升腳步,所以結果只能是失敗,依照我國現階段制造業發展水平來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所以在沒有把握的狀態下不要盲目追求。
2.3 與全球發展方向不統一
我國現代制造業的眼光受到約束,只是停留于中國自身角度上,沒有正視中國已經走向世界化方向,在世界激烈化競爭市場中如果不能隨機應變符合趨勢而行,那么最后也會走向失敗,而現在我國的中小型制造企業正是如此,只顧眼前利益不敢躍步發展,對外資的投入不加以重視與接納,最終發展停滯;就當前我國2008年前十省份制造業數據如(圖1)。
從圖1可知在2008年江蘇省是制造業年產值最高的省份,即使是最高才達到4145億萬的產值,相對于國外來說我們這只能說是鳳毛麟角;所以針對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制造業在發展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制造業牽動著民情,所以要實現國家進步就要在制造業上也要加快腳步。
2.4 安全事故發生
根據國家每年的各企業事故報告數據顯示,在2005年,我國有近100萬起事故是發生在制造企業中的,而事故的傷亡人數達到14萬之多,并且造成國民經濟損失的數目更是驚人,數目達到我國總生產總值的4%,這些種種事故的發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制造業的發展;在制造企業中發生事情的因素很多,由于生產的復雜性和存在一定的意外性,更進一步增加了安全事故的發生,一般造成事故發生的因素有:工作人員的技能問題,工作人員的心理因素影響,設備的自身因素,工作人員對機械設備的操作合理性,另外還有生產環境因素影響等等,這些都是造成事故發生的原因。
3 科技創新
近幾年來,由于制造業對技術的應用還是大多采用傳統式技術,所以導致生產出的產品沒有新的功能,最后使得產品市場停滯不前,據調查分析我國的紡織業在1980年到2012年之間產品制造率從原來的6.1%下降到2.7%,而且在食品工業上產品銷售率也有所下降,現階段只維持在3.7%左右,所以我國現如今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那么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就需要科技的創新,通過人才對技術產品的研究創新,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現代化制造產品。那么現階段我們的產品創新技術的開發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3.1 產品開發符合實際需要
運用現代話高端科技手段,開發未來制造業中農用產品的市場需求,例如:現階段平原地帶的耕作設備已經達到飽和,但是在山區丘陵地帶的農制產品還尚未進入市場,正因為山區丘陵地帶所需要的機械設備必須具有高端化,從這角度出發運用高端技術開發符合這一要求的產品打開這一市場,這對制造業來說是一次提升,對于我國制造產業技術也是一大突破,既保證了科技的含量,又突出產品的實用性能。
3.2 國家的扶持政策
一個科技的創新需要得到國家的積極配合,如果沒有一定資金支持也是徒勞的,所以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要取得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創新的風險降到最低。
3.3 建立創新團隊
在制造企業的的發展規劃中,成立專業的技術中心,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做出預謀性對策,另外此技術中心建立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將創新產品做到標準化,符合國家的法制規定,質量可靠,品質保證等一系列條件,為各大院校機構建設一個技術共享,資源共享的通道。
3.4 開設多元化渠道
科技創新需要前期的多方面準備,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科技創新的投入階段,如果在此階段的不到政府的支持就會使創新之路終結,另外還存在一方面原因就是即使得倒政府支持,但由于政府的財政緊缺而不能足夠支付,所以也會造成創新之路終結,所以在科技創新道路上要實施多元化渠道,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的支持與投資,其次是尋找能夠給予一定資金的的投資者或者是某個單位,按照國家一定的法制程序實現科技創新,最后一方面是遵循一個誰投資誰享受的原則,尋找社會有能之士加入。
3.5 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離不開高端人才,所以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對人才的培養是必然手段,人才是創新的基礎,所以在制造企業的隊伍中加大對人才隊伍的建立,要做到能夠發現人才,重用人才,另外還可以通過面向社會招聘高端人才,人才不在乎出身只要有能力就值得培養值得重用?,F代化社會是科技型社會,無論在哪方面都需要科技的運用,所以在制造領域也不能懈怠。
3.6 科技創新產品市場化
在機械設備成功研發之后,對于產品的前期宣傳以及推廣需要做到位,讓基層殷實的享受到科技產品的優越性,認識到高端技術的真實性,從而打開產品市場之路。
4 創新的措施應用
開設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通過網絡的運用來實現現代化產業銷售平臺,以及也可以通過網絡端口的運用擴大制造企業的品牌效應,從額外手段來提升企業的效益。
4.1 加強各企業制造技術改進
近幾年來我國很多方面都顯現出科技運用的不足,尤其在鐵路建設,紡織產業,重要器皿設備制造等方面都存在技術問題,這些產業從一定角度上來說都隸屬于國家的重點扶持產業,所以在這些產業中應該先一步實施科技的融入,創建科技核心團隊,為生產一線設備達到高端化;大力開發重型設備產品,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加強國家機構的重點建設,為產品的市場占有做出應有的準備。
(1)擴大生產合作范圍;(2)產品信息化結合的實際運用;(3)吸納多元資金,開放改革戰略;現今的中國已經是在慢慢融入到世界組織中,不再走封鎖道路,雖然大體發展方向是正確的。
4.2 實施領域互補策略
對于國家制造業針對的重點領域,需要重點扶持,在鐵路的建設裝備上與電子裝備以及我國發展較弱的動力設備方面,加強這兩方面的技術運用,高端化的實施與基層人民相結合的裝備產品,真正意義上實現軍工設備與基層設備兩方面的制造企業相結合,做到互惠互利。
現代諸多制造企業都需要科技創新思路的融入,才能進一步發展產品的高端化,才有走向全球化的可能,所以現階段我國要加強在此方面的力度,重點建設各制造業中所存在的科技問題,要做到真正認知問題并解決問題。
5 結語
振興制造業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要做好詳細的計劃準備,注重核心技術的運用,增加科技創新理念的融入,專業化人才的培養,產品市場的推廣占有,全面的為我國制造業發展之路提供堅實基礎,希望通過本文對制造業中科技運用的分析與探討,能夠對我國中小層制造企業做出輔助功效。
參考文獻:
[1]張俊敏.振興鑄造業策略的思考[J].四川兵工學報,2009-7.
[2]蘇鳳昌,周阿莉.危機影響下的西安裝備制造業振興研究――西安五大主導產業細化研究[J].西安社會科學,2009-02.
[3]廖理.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J].科研管理,2010-5.
[4]劉厚民,王富剛.單縣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產業基地[N].菏澤日報,2009-05.
[5]王秋菊.東北振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08.
[6]陳濤.德國魯爾工業區衰退與轉型研究[D].吉林大學,2009-05.
1.1復合系統組織結構
從產業集群的定義可以看出,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要素主要是裝備制造企業,除了企業之外還有與裝備制造業相關的機構,這些機構主要包括:裝備制造業科研機構、社會中介組織和機構和當地高校的相關研究機構等。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是一個協同合作的過程,在這個合作創新的過程中企業起著關鍵作用。作為合作的主體,企業的資源包括人才、資金、設備、技術和信息等都是創新活動不可或缺的部分。企業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能提高企業環境認知度,改進工作程序和提高工作績效等,另一方面也能加強企業的危機意識,提高企業協同創新的合作度。企業的管理水平和企業的資源可以歸納為企業的能力。從管理學的角度,企業文化對企業的投資類型和風險意識影響巨大,多元的創新文化與合作精神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合作。企業具有良好的聲譽更能促進企業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合作。企業與企業或相關機構進行協同創新,需要合作體之間建立比較牢固的信任關系,還要保持實時有效的信息溝通與資源流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1+1>2協同效應[7],對方也要做出必要的承諾,履行合作義務承擔相關責任,這就是合作主體間的關系。除了以上兩個要素之外,還要有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內外部環境的支持。因此,可以將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體系看作是一個復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三個子系統,分別是企業子系統、關系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三個子系統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整體功能。其結構如下圖,其中虛線方框部分為關系子系統,雙虛線方框內為環境子系統,實線方框部分為企業子系統,這里的企業僅指產業集群內部的裝備制造企業,非營利的相關機構(如產業集群內的高校、社會中介及科研部門)不在企業子系統內。
1.2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設定
假設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科技創新系統由n個子系統構成,用S表示,Si就表示系統中的第i個子系統或要素,其中i=1,2,3,…,n。子系統Si的序參量變量用Ψij表示,i代表子系統,j代表對應序參量,其中j=1,2,3,…,m。如果用α和β分別表示系統穩定臨界點上序參量Ψij的下限和上限,則αij≤Ψij≤βij。假設i系統中最佳序參量為Ψik,該子系統的有序度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序參量為Ψi1,Ψi2,Ψi3,…,Ψik,該部分Ψij取值越大系統的有序度越高,第二部分序參量為Ψik+1,Ψik+2,Ψik+3,…,Ψim,該部分Ψij取值越大系統的有序度越低,其中k[1,m]。序參量對系統有序性的貢獻值,一般用W表示,其中W[0,1],則子系統i序參量對系統的貢獻率就是Wi(Ψij),可以得出子系統序參量貢獻率的表達式如公式(1)。由以上的定義可得,Wi(Ψij)的取值大小反映了對系統有序的貢獻程度,其值越大說明對系統有序程度的貢獻率就越大,反之相反。系統協同度E綜合考慮了各子系統的狀況,當一個子系統的有序程度變化較大,而其他的子系統有一個有序程度變化幅度較小或者不變化,整個系統不能處于比較好的協同狀態,表現為E的絕對值變小。該模型的構建將系統的協同程度可以用數值方式表示出來,給系統協同度的評價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
2復合系統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科技創新協同度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評價模型框架,可將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科技協同創新系統分成企業、關系和環境三個子系統,評價指標的構建也是從這三個維度出發。通過文獻整理,在重點參考張方[8]、陸杉[9]、李進兵[10]等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得出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本文采用CRTIC法對子系統進行權重的確定。假設通過專家咨詢,以問卷調查形式進行各指標的打分,使用SPSS17.0軟件確定相關系數ρij和各指標的標準差。計算得出S1、S2、S3分別為0.101、0.087、0.074。關系子系統與企業總系統相關系數ρ12=0.3961,企業子系統與環境子系統的相關系數為ρ23=-0.6994,關系子系統與環境子系統相關系數ρ13=-0.9333代入公式(3)可得對應的影響程度分別為ξ1=0.4279,ξ2=0.3686,ξ3=0.3135。ξ1,ξ2,ξ3的數值代入公式(4)得出三個子系統的權重分別為0.385、0.332、0.283。同理得出其他各層次的指標權重,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3結論
近5年研發資金投入比重研發資金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大小,可以說明該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支持力度。通過對155家裝備制造類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的統計,發現有7家企業由于數據缺失而無法納入統計范圍。因此,對可統計的148家企業進行分析,統計口徑為2008—2012年5年內研發資金投入與銷售收入的比值。這148家企業研發資金投入比重的均值為762%,研發資金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主要集中于048%~2265%,共有145家;此外,有2家企業的研發資金比重在30%以上,分別為沈陽市超高真空應用技術研究所(3733%)和沈陽君威新能科技有限公司(7254%)[1]。對相對集中的145家企業進一步分析,得到圖6,這些企業研發資金投入比重的均值為686%,由圖6的正態分布曲線可以看出,大部分企業分布于均值的右側,即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比重大于這一均值。主要集中區間為382%~1049%,共計127家企業,其他企業的研發投入比重在1049%以上且均勻分布。
近5年研發資金投入比重增長率以2008年和2012年兩年的數據為基礎,計算樣本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的增長率。對于2008年和2012年數據有部分缺失的企業,以可獲取的第一年數據和最后一年數據為依據計算其增長率。其中,研發資金投入比重負增長的企業有66家,正增長的企業有80家[2]。在80家正向增加的企業中,有3家企業的增長率在10倍以上,分別為沈陽昊誠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和平子午線輪胎制造有限公司和新東北電氣(沈陽)高壓開關有限公司。沈陽昊誠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2008、2009年的研發資金投入比重分別為008%和005%,從2010年起開始大幅上升,2010—2012年分別為496%、545%和650%;沈陽和平子午線輪胎制造有限公司的情形同昊誠電氣公司相似,2008、2009年的研發資金投入比重分別為005%和007%,2010—2012年大幅增加,分別為305%、313%和317%;新東北電氣(沈陽)高壓開關有限公司2008年的研發資金投入比重為018%,2009—2011年增長分別為131%、119%和214%[3]。增長率介于0~10倍之間的企業共77家,這77家企業研發資金投入比重的增長情況如圖7所示??梢钥闯?,這77家企業研發資金投入比重的增長率主要集中于042~084,共計59家企業,其他區間各企業基本均勻分布。
創新要素:技術人員對于技術人員這一創新要素的分析,主要從技術人員數量和比重、高級人員數量和比重這4個方面進行。1技術人員數量裝備制造類企業的技術人員規模情況如圖8所示,統計范圍內的企業平均擁有技術人員247人,其中技術人員數量主要集中于4~296人之間,共有131家企業;此外,有6家企業的技術人員數量在2000人及以上。2技術人員比重如圖9所示,統計范圍內企業技術人員比重的平均值為3251%,各企業的技術人員比重分布在623%~8178%這一區間,比重在50%的企業分布較為集中;此外,技術人員比重在70%以上的企業有5家。3高級人員數量對這155家裝備制造類企業的高級人員情況,由于數據缺失僅統計了73家企業,如圖10所示。由圖10可以看出,其平均值為278人,高級人員數量主要集中于1~63人之間,共有27家企業;此外,高級人員在36~89人之間的企業有14家,另外有兩家企業高級人員數量超過200人,分別為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260人)和中國有色(沈陽)冶金機械有限公司(317人)。4高級人員比重同對高級人員數量的統計,高級人員的比重也僅統計了73家企業的情況,如圖11所示。圖11顯示,其平均值為1006%,高級人員比重分布于019%~3354%之間,有62家企業的高級人員比重集中于019%~18%之間;高級人員比重在20%以上的企業有8家,在30%以上的企業有2家,分別為沈陽東大自動化有限公司和沈陽大興機床有限責任公司。
創新要素:專利申請及授予情況專利情況主要涉及申請和授予兩個方面,企業所申請的專利主要有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一般不含外觀專利,其中發明專利的數量和比重是衡量一個企業專利申請情況的核心內容。1專利申請情況由于部分數據獲取的缺失,因此僅統計155家裝備制造類企業中67家企業的專利申請情況。這67家企業平均申請專利443項。這些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主要集中于0~64項,共有57家企業;有4家企業的專利申請數超過200項: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申請專利572項,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專利227項,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申請專利423項,中國有色(沈陽)冶金機械有限公司申請專利271項。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如圖13所示,這些企業的發明專利平均申請數量為209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量主要集中于0~64項,共64家企業,這64家企業中包含了15家發明專利申請數為0的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在100項以上的企業有3家,分別為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572項,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128項,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274項。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總數的比重如圖14所示。這67家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比重的平均值為3948%,由于有15家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為0,因此這15家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比重也為0;在0~100%的區間上,這67家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比重均勻分布。2專利授權情況統計范圍內企業平均專利授權數量為319項,如圖15所示。這些企業的專利授權數主要集中于0~110項之間,有6家企業的專利授權數在110項以上。發明專利的授權數量如圖16所示,這些企業的發明專利平均授權數量為43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量主要集中于0~7項,共93家企業。這111家企業中包含了33家發明專利授權數為0的企業,發明專利授權數在20項以上的企業有6家。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總數的比重如圖17所示。這111家企業發明專利授權比重的平均值為2904%,由于有33家企業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為0。因此這33家企業的發明專利授權比重也為0;這111家企業的發明專利授權比重主要集中在0~50%的區間內,共有91家。
結論
關鍵詞:甘肅??;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1-0028-05
1.引言
2007年被甘肅省確定為“裝備制造業發展年”。甘肅省委書記陸浩就甘肅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作了重要批示:“裝備制造業是我省有一定潛力的產業,要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我省有基礎、有優勢的制造業壯大起來?!?007年年初,甘肅省政府研究制定的《關于加快振興甘肅裝備制造業的意見》,提出了“十一五”期間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政策措施。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已經迫在眉睫。
有創新才會有發展。發展甘肅省裝備制造業與提高該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甘肅省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各省市之間所處的位置并不靠前,技術創新能力還很弱。而且,科技創新能力在全省分布極不均衡,區域差異很大。
針對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我們對省內具有代表性的裝備制造業科技人員進行了抽樣調查。由甘肅省機械工程學會向裝備制造業領域的科技人員發調查表,了解相關信息,力求能夠反映出一些現實問題,為進一步提高經濟競爭力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盡綿薄之力。本次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3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7份。
2.調查取樣的基本情況
2.1 抽樣調查人員所在單位分布情況
此次抽樣調查的人員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其他行業。
樣本分布情況:高等院校人員占全部被調查者的1%,科研院所人員占全部被調查者的17%,企業人員占全部被調查者的80%,其他行業占全部被調查者的2%。人員分布模式屬于企業主導型。
依問卷設計,我們大致將被調查的科技人員所屬的企業分為國有企業(占59%)、集體企業(占2%)、民營企業(占12%)、三資企業(占1%)、轉制院所(占18%)和其他(占8%)6類。
2.2 抽樣調查人員的年齡分布情況
參與抽樣調查的科技人員的年齡分布情況主要集中在49歲以下。其中29歲及以下占21%,30至39歲的科技人員占總數的45%,40~49歲占26%,50~59歲占7%,60歲以上占1%。
2.3抽樣調查人員的學歷職稱分布情況
參與調查人員的學歷與專業職稱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大學本科的人員是最多的,占了調查總人數的53%;其次是大專的人數,僅次于大本,占總人數的39%;這兩類人群占據被調查人群的絕大部分,高達92%。
為了便于分析,我們把取得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學歷的人群統稱高學歷人群,取得大本和大專學歷人群統稱中等學歷人群,高中及以下學歷人群統稱一般學歷人群。根據以上的分布狀態我們可以看出,取得高學歷和一般學歷的人員比較稀少,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和1%。在高學歷的10名人員中,分別有博士研究生2人和碩士研究生8人,各占本次調查人數的1%和2%。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10名高學歷人員中,僅有的2名博士研究生并沒有如我們所想,取得相應較高的的專業技術職稱,而是和1名碩士研究生一并列入了“無職稱”的行列;占到高學歷人群的30%。余下的7人中有1人為正高級職稱,6人為副高級職稱。
接下來的就是占據絕大部分人員的中等學歷人群。其中,大本學歷取得正高級職稱4人,是高學歷取得該職稱人數的4倍;大專學歷取得正高級職稱人數是高學歷獲該職稱人數的2倍。取得副高級職稱的大本學歷人員24名,是高學歷的4倍;大專學歷獲該職稱5人,僅比該職稱的碩士學歷少1人。其余的中級、初級職稱中,大本、大專學歷人員是主要組成部分。
2.4總結分析
首先,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在甘肅省,國有企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擁有科技工作者人數占調查總人數將近60%;在其余的企業中,轉制院所和民營企業中科技工作者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比例較之其余企業來講要大些,以三資企業和集體企業最差。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國有企業的科技創新在甘肅省占主要地位;較之其他類型企業,具有更加穩固的科技創新的人力基礎,更有利于科技進步戰略的實施。因此,國有企業就要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積極鼓勵進行科技創新,作為先行者去帶領其他基礎條件比較薄弱的企業和集體企業,以提高甘肅省企業科技工作者整體的能力,促進科技發展的順利進行。
其次,從年齡分布上來看,92%的科技人員年齡在49歲以下,其中30~39歲的科技人員占總數的45%。這說明中青年的科技工作者是省內科技工作的中堅力量,同時也說明甘肅省的科技創新存在較大的挖掘空間和潛力。所以在加強科技人員創新能力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中青年科技人員創新能力的提高。
另外,從學歷與職稱分布情況不難看出,獲得高職稱的往往是那些取得了中等學歷的人群,高學歷在專業技術職稱這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被中等學歷的人員遠遠超越了。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所在:可能是缺少對高學歷人才的重視,也可能缺乏任其發揮才能的空間。這種現象勢必會導致這部分高學歷人員對所處的工作環境的不滿,情況進一步惡化就會造成人員的嚴重流失,這對甘肅省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沒有了這些高學歷人才的支持,就是失去了人力資源的基礎,科技創新發展就難以實現。
3.科技人員對科技創新的主觀意愿及科技創新的環境分析
3.1科技人員對科技創新的主觀意愿
從對科技創新的主觀意愿上看,我們抽樣調查的數據是可喜的。如圖2至圖5所示:
從上面幾幅圖可以看出:對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創新是否感興趣的議題中,非常感興趣的人數占42%,比較感興趣的人數占46%;在是否經常有發現并嘗試創新的意愿議題中,有42%的人選擇經常有,50%的人有時會有;而在是否愿意為科技創新冒險的議題中,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的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83%;這些數據反映甘肅省裝備制造業工作者對科技創新的意愿是好的,并沒有因為要冒險而選擇放棄這個想法,而是愿意嘗試,勇于創新。
3.2科技創新的軟、硬環境分析
對于企業科技工作者而言,所處的工作環境對其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次調查中,科技人員對于自己所處工作環境的自我評價如圖6-8所示:
據統計結果,約1/3的被調查者認為,所屬單位的軟、硬環境比較適于科技創新;還有1/3的被調查者認為,所屬單位的軟、硬環境一般。51%的被調查者對工作環境比較滿意,34%的人感覺一般,15%的人對自己的工作環境不滿意。
3.3科技人員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從對科技創新的主觀意愿上看,我們抽樣調查的數據可以說是比較樂觀的,既然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甘肅省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的局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科技工作者自己認為主要、次要的個人影響因素分別是什么。如圖9所示:
橫坐標的含義:1、缺乏冒險精神,2、不愿意獨立思考、過分相信權威,3、缺乏必要的好奇心,4、個人能力不足,5、其他。
1表示把該因素放在第一位的人數,以此類推,2和3分別表示把某個因素放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人數。
由圖9可知,5個所列因素中最可能發生的并且是主要的因素是“缺乏冒險精神”和“不愿意獨立思考”;而“個人能力不足”這一因素較之次要些,但發生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這是科技工作者認為影響其科技創新能力的個人因素,那么具體到科技工作者所在單位,又存在哪些影響因素呢?如圖10所示:
橫坐標含義:1、領導者創新意識不強,2、組織內部沒有創新戰略與規劃,3、缺乏技術帶頭人,4、技術創新信息不足,5、缺乏與外界技術合作的渠道,6、沒有晉升的空間,7、不能形成大的研發團隊,8、組織內部的相關培訓不夠,9、物質激勵跟不上,10、單位內部的創新評價體系不完善,11、其他。
1表示把該因素放在第一位的人數,以此類推,2和3分別表示把某個因素放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人數。
從圖10可以看出,科技工作者認為是影響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是“組織內部沒有創新戰略與規劃”,其次“領導者創新意識不強”、“缺乏技術帶頭人”、“技術創新信息不足”三項也是影響科技人員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認為“缺乏與外界技術合作的渠道”是第二大影響因素。另外,單位內部缺少相應的激勵措施、培訓、相應體系等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除了這兩方面以外,文化因素對科技人員創新能力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如圖11所示為影響科技人員創新能力的文化因素:
1表示把該因素放在第一位的人數,2表示把某個因素放在第二位的人數。
從圖14中可以看出,在相當一部分調查者看來,論資排輩的現象對發展創新能力的影響是主要的;其次,官本位思想,槍打出頭鳥和過度尊重權威也是大多調查者看來較為明顯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也是我們在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要去思考和研究的。
3.4科技政策與科研管理體制
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體制,直接影響著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及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影響著整個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在本次調查中,科技人員對于科技政策與科研管理體制有下述想法,如圖12~15所示:
橫坐標含義:1、國家對創新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2、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沒有很好落實,3、創新成果的評價體系不完善,4、沒有形成良好的風險投資機制,5、國家對于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沒有很好落實,6、成果轉化的機制不完善,7、創新主體的利益驅動機制不完善,8、國家科技部門間缺乏溝通機制,政策之間缺少協調,9、設備與信息共享的機制很不完善,10、其他。
1表示把該因素放在第一位的人數,以此類推,2、3、4、5分別表示把某個因素放在第二、
三、四、五位的人數。
從圖12~15可以看出,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和科技評獎制度對于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很一般,甚至有負面的影響。而且申請到的科研經費,直接用于項目本身的比例也比較小??萍汲晒D化的成效也很一般。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如圖16所示:可以看出突出的一個因素是“國家對創新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其次評價體系、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等也是影響科技創新不容忽視的因素。
3.5 總結分析
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科技工作者創新的主觀意愿程度是比較高的,對于工作環境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實際的創新能力并不強,其中的原因有個人的,有單位的,有文化方面的,也有科技政策和體制方面的,這就要求有關部門要針對具體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針對個人影響因素,建議通過培訓、講座、繼續教育等方法向科技工作者灌輸科技創新的思想,培養其敢于創新的精神。針對單位影響因素,建議加強企業領導者的創新意識,做好本單位的科技創新戰略與規劃,通過選拔技術帶頭人等來提升整個單位的科技創新能力。
對于科技政策和機制方面的因素,建議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要完善或改進科技政策和機制中不符合實際的部分,加強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體制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為科技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政策體制平臺和環境。
4.結束語
科技創新工作者在該省科技進步戰略實施的進程中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因此,營造一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創業環境,對這些具備高創新能力的人才進行合理的規劃,建立公平完善的業績評估體系,讓人才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是促進戰略實施加速進行的重點要素。
因此,甘肅省應該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在國家加大投入、政策優惠的同時,努力改變全省科技投入過低的局面,能夠在每年的撥款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基金用于重點、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設;為全省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提高全省科技創新能力是個艱苦漫長的過程,同時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我們應該抓住國家“發展西部”的契機,不斷完善甘肅省科技創新體制,加快經濟發展,搭乘著“西部大開發”順風車在科技進步戰略的道路上馳騁。
最后,由于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是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本次調查未必能涵蓋問題的方方面面,只能力求反映科技工作者的一些實際情況,為進一步提高經濟競爭力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盡我們最大的努力!
[作者簡介]程維勤,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組織人事處處長、高級工程師;
韓新民,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組技術分會總干事、研究員;
1.科技創新為傳統制造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當前,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傳統制造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過剩。轉型升級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創新始終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的、漸進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將始終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要采取一系列促進制造業創新的舉措:要大力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制定實施重點行業的技術創新路線圖,加快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支持發展企業創新聯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如信息通訊業、新能源、新材料的關鍵技術,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要大力促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大力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進高端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要推動制造業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資源利用向節約、高效、清潔、安全發展;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大幅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審批事項,減少政府對企業和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用市場的手段,以規范市場準入為抓手,不斷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市場環境;要大力推動我國制造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走出去步伐。
我國制造業發展正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是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
二是推進傳統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傳統制造業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強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提升,以信息化全面提高傳統制造業水平。
三是推進傳統制造業管理創新。
四是推進傳統制造業集群集聚。
五是強化傳統制造業人力資源支撐。
六是優化傳統制造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2.我國制造業發展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當前,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將對全球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并改變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格局。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能化、服務化成為制造業發展新趨勢。虛擬化技術、3D打印、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重構制造業技術體系,如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智能工廠將成為未來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復和一般技能勞動將不斷被智能裝備和生產方式所替代。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化制造作為一種現代制造的新模式,正在日益成為制造業研究和實踐的熱門領域,網絡制造業將給現代制造業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仍將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制造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也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重要變化。隨著產業價值鏈重心由生產端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的轉移,產業形態將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網絡眾包、異地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訂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等正在構建企業新的競爭優勢;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加速重構產業價值鏈新體系。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同時發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