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2:08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風險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村金融;風險分擔與補償
中圖分類號: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3-0122-01
1 農業發展需要農村金融支持
截至2006年10月,我國農村存貸款占全國總量的15%左右,而城市占85%左右,農村地區人均貸款余額不足5000元,城市人均貸款余額超過50000元;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年均增長率為16%,而縣以下不到10%。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到2020年,我國新農村建設新增資金需求總量達15萬億元至20萬億元左右。1993年以來,我國農業信貸規模占全國信貸規模之比在3.1%和5.3%之間,這期間,農業增加值占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993年為19.7%,2007年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達到11.7%,同時,農村非農產業對國民經濟中還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因此,農業和農村信貸與農業和農村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極不對稱。農業貸款和鄉鎮企業貸款不足,嚴重地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發展。
另一方面,“貧血”的農村經濟還在繼續向城市“輸血”。長期以來,金融資源不斷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流向非農產業。金融資源的匱乏必然影響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先進技術的引進以及農村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一面是農村地區金融資源的匱乏,同時卻是農村地區金融資源的大規模轉移。這其中暴露出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滯后性和不合理性。農村金融問題長期存在,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據調查顯示,農戶借款數額中有72.8%來自各種非正式渠道,其中,農戶之間的借款占非正式渠道借款的93.2%。
2 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供給主體的金融風險
目前,在我國農村最主要的金融供給主體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其它還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及一些非正規金融機構如農村合作基金會、鄉鎮企業基金會、農民儲金會。1985年以后的多次改革,使中國農業銀行成為實質意義上的商業銀行,并且逐漸的淡出農村市場,西部地區的村鎮一級基本上沒有中國農業銀行的營業網點。農村信用合作社脫離了農業銀行成為了單獨實體,成為了農村金融支持的主力軍。但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由于歷史的制度的環境的原因卻承擔不了農村金融供給主體的任務。它具有以下的制度缺陷:
(1)政府與金融機構的關系不明確。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制度依賴所形成的管理體制并沒有在改革中完全消除。使農村信用合作社脫離了合作金融的本質,成為了官辦金融和商業金融的混合體,各級政府的過多介入,使農村信用合作社承擔了過多的行政性和政策性義務。這些行政或政策性指令的借貸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評審,服務和監督,造成投資失敗甚至個人牟利的工具就容易形成呆帳壞帳,由此形成的成本還是落在了金融機構的頭上。2003年以前所形成的不良貸款絕大部分由此形成。
(2)資金的產權不明晰。農村信用合作社最初的設計思想就是以農民合作的形式形成非營利的合作制金融組織。按照合作制管理民主,進出自由,一人一票和收益分享的原則,從形式上看農村信用社名義上是獨立的法人機構,其資本來源主要為農民入股,也有理事會、監事會,應該是產權關系明晰,但長期以來條條管理的結果是導致實際上的產權分離,基層農村信用社并沒有自。信用社主任是聯社選派的,經常更換,人員編制是上面定的,工資、員工管理原來一直按農業銀行模式,任務也是上面分的,就是貸款也只行使有限的權利,農民沒有真正意愿上的合作意識,合作是靠政府行政強制力量實現的。貸款與商業銀行基本相同,貸給誰,貸多少、抵押擔保程序均由農村信用社說了算。
(3)金融機構與農民即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于管理意識和制度的沿襲,農村信用合作社按照商業銀行的運作模式來應對農業農村市場,出項明顯的水土不服,農民的分散性和小額性信貸特點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商業銀行的一套信息獲取審核模式的不適應要么導致大量的交易費用和交易成本而惜貸,要么形成大量的不良貸款。農村信用合作社如果繼續維持這種制度的剛性來消除信息的偏差,在農村產業化的作用上會越走越遠。
導致以下內部風險:
第一:不良資產、不良貸款占比較大。信貸資產質量低下。截至2002年底,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5147億元,占貸款總額的37%,相當一部分農信社資本金嚴重不足.經營已經陷入嚴重困境。而據央行統計資料顯示,到2003年9月,中國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呆壞賬為5000億元,全國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率仍高達30.3%,絕大多數農信社的不良資產率都遠遠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第二:資本充足率不高,存在流動性風險。如果以農村信用社為單位計算,2004年來全國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不足總社數的30%。據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調查,多數農村信用社的資本充足率在2%以下,由于資本充足率過低,導致農信社面臨巨大的流動性風險。
第三:資產利潤率低,利息回收率低。農信社應收未收利息居高不下,長期掛帳,虧損增加。經營風險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農信社內部長期缺乏對經營管理人員的有效監督和約束,造成一部分工作人員、營私舞弊,腐化墮落行為嚴重,導致大量金融資產流失。2005年10月28日,安徽省界首市代橋農信社職工鉆內控制度、業務操作的漏洞,鋌而走險攜庫款27萬元潛逃;2004年9月,新疆哈密市城郊信用社新西分社兩職工的犯罪行為造成1.45億元的損失。
3 農村金融風險分擔與補償
鑒于農村金融的狀況,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農村金融風險。
第一;加強法制環境建設。農村金融法制建設嚴重滯后,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一是針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法律法規較少,不僅尚未出臺保護農村信用社合法權益的《合作金融法》,對鄉鎮企業、農村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等借款人因道德風險而逃廢和懸空銀行債務的行為也缺乏法律規制。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相當流行。
第二:積極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性。2006年底,銀監會放寬了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截至今年2月末,已在6個省、區試點三類新型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業了34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將在全國各省、市積極穩步地推進試點,正在籌建當中的還有62家機構。
第三: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增強農村金融的“造血”功能。加大農村金融的稅收優惠。對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免收營業稅、所得稅和地方基金;財政對涉農信貸業務實行雙向補貼,推動農村金融供給和需求的對接,對農民小額信用貸款實行利息補貼,對農業貸款實行利差補貼,推動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風險分析;建議
一、供應鏈金融的優勢
供應鏈金融,簡單來說就是將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聯系起來的金融業務。銀行、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等都會參與其中,供應鏈金融的目的是實現參與方的共贏。本文認為,供應鏈金融的優勢主要體現在:①資金運行相對安全;②資金在不斷運行中可以增值;③便于銀行發現并培養優質行業客戶群體。
(一)資金運行相對安全
整個資金供應鏈以銀行為核心,銀行通過控制整個供應鏈融資過程,將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將目標企業由單一目標轉化為多企業的聯合體。除此之外,銀行在資金流通過程中可以全程監控,同時掌握信息流與資金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風險,保障了資金的安全。
(二)資金在不斷運行中可以增值
在整個供應鏈中,資金的不斷流通驅使了供應鏈的產品升級與流動,產品不斷升級,由低端向高端轉化,其市場競爭力與附加值得到了提高。這樣,在資金流通的過程中,上下游企業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核心企業在得到更多利潤的同時還防止了資金流轉不通甚至資金沉淀情況的發生,大大提高了資金的運行效益。
(三)便于銀行發現并培養優質行業客戶群體
銀行通過向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在分散信貸投放,改變只針對于單一客戶的局面的同時,還可以更多的接觸到中小企業客戶,其中不乏處于快速發展之中的優質客戶。并且,由于銀行可以長期跟蹤中小企業的物流、信息流,得到最為真實的企業經營資料也不是什么困難的事。因此,銀行可以發現真正的優質客戶群體并加以培育。
二、對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分析
毫無疑問的是供應鏈金融具有較好的可行性與科學性,但是風險與機遇并存,供應鏈金融突破了以往單一客戶目標的局限,使更多企業客戶參與其中,但是在增加更多機會的同時,由于涉及到較多行業、技術領域等,其運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風險因素。下面本文將對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進行分類分析。
供應鏈自身的風險歸根結底是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供應鏈風險又可分為內生風險與外生風險,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一)內生風險
1.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由于利益分布的不均衡產生,在整個供應鏈中,簽訂合約的各方得到的利益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合約一方可能只能從另一方得到剩余的利益,利益的不均衡可能導致合約的破裂,進而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危機。除此之外,合約簽訂方中利益較少的一方可能為了更多的利益不顧道德底線,如供應商偷工減料,供應質量不達標的商品等,這樣的供應鏈顯然是不穩定的。
2.信息傳遞風險
供應鏈實質上是將多個企業聯合在一起的聯合體,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的經濟體,用時又是整個聯合體的一員。短期來看,將企業聯合起來的確有利于多方共贏,但長期來看的話,當供應鏈的規模不斷變大時,隨著規模變大,內部結構必然變得更為復雜,在整個聯合體內部的消息傳遞也會受到結構復雜的影響。信息傳遞錯誤或延遲的情況發生的幾率會大大增加,上下游企業與核心企業之間的溝通就會受到阻礙,而溝通不充分可能導致的問題是十分嚴重的,足以威脅到整個供應鏈的穩定。
3.生產組織與采購風險
在現今這個強調效率的社會,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迫使現代企業在生產工程中將效率放在重要地位,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生產過程缺乏柔性,從而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然而,如果生產過程或采購環節出現問題,就很可能造成整個供應鏈的中斷。
4.分銷商的選擇產生的風險
分銷商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因此,分銷商的選擇是整個供應鏈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為了使供應鏈的管理更為高效,進行分銷商的選擇時必須十分謹慎。如果分銷商選擇不當,可能直接導致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降低,進而導致供應鏈的瓦解。
5.物流運作風險
物流活動可以說是整個供應鏈的紐帶,高效的物流運作系統是整個供應鏈實現高線運轉,實現即時化生產。而高效的物流運作不僅需要實現信息共享與存貨統一管理,更為重要的是供應鏈各成員的配合,各成T可以采取聯合計劃。然而,實際上保持物流高效運轉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涉及的環節太多,如原料供應、原料緩存、產品銷售等環節。而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差錯,任何環節的銜接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失誤。比如由于運輸方面的失誤導致原材料或產品無法及時供應,這樣會導致上下游企業的銜接出現問題,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的功能。
6.企業文化差異產生的風險
供應鏈一般都由眾多企業構成,并且,構成供應鏈的企業在許多方面都有差異,比如:經營理念、員工職業素養等方面。其中尤以企業的文化差異最為重要。觀念不同,會導致對待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而導致對問題的不同的處理方法,這些不同導致的最終結果是供應鏈的混亂。
7.企業信用風險
目前,我國的銀行信用體系還沒有完善,供應鏈管理體系也尚在發展階段,在完整的信用體系未能形成的時候,各個企業之間的信用無法得到保證,如果供銷商、制造商等環節之間信用保證缺乏協調監管,各企業之間存在較為嚴重信用缺失問題,這些毫無疑問都會對供應鏈金融造成生存威脅。
(二)外生風險
1.市場需求不確定性風險
供應鏈如何運作應根據市場需求來定,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如生產、供給或銷售等都應在預測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由于市場競爭的逐漸激烈化,市場上的產品趨于多樣化,這促使了用戶需求偏好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市場需求預測的困難。如果不能較為準確的預測市場需求,就不能獲得較為準確的有效的市場信息,從而使得供應鏈運作的風險較大。最終,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供應鏈只能被市場淘汰。
2.經濟周期風險
市場經濟的繁榮與衰退是周期替出現的,在經濟周期性變化的情況下,經營供應鏈的風險也會隨之加大。經濟繁榮的時候,市場需求會不斷升溫,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供應鏈會進行適當擴張,增加固定投資,加大再生產力度,補充人力,相應地增加現金流出量。在經濟相對衰退的時期,與前面情況相反,供應鏈不僅現金流出量大大減少,還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銷售額下降的情況,但是由于之前擴張的固定投資項仍需要大量資金,在籌資較為困難的經濟情況下,經營供應鏈的風險也會變大。
3.政策風險
國家經濟政策與供應鏈的運作息息相關,當政策發生變化時,供應鏈的資金籌集等活動會相應地受到影響,尤其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政策的調整會影響到供應鏈原有的投資,
4.法律風險
在國家相關法律尚不健全的時候,供應鏈本身就面對著法律環境帶來的風險。除此之外,在法律完善的過程中,法律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使得供應鏈的發展也具有相對的不確定性,法律法規的變化可能會對供應鏈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5.意外災禍風險
主要表現為自然災害與人為因素導致的災害等意外因素主對供應鏈相關規則的破壞,比如對供應鏈中的一個或幾個企業造成破壞,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的穩定,使資金或物流流轉過程受阻甚至中斷,導致供應鏈原定目標的實現。因此,意外災禍風險是風險中不可忽視的一種。
6.匯率風險
在整個供應鏈運作的過程中,外貿交易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匯率變動的風險必須納入風險分析的分析范圍內。
三、對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對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建議主要有:①選擇經濟、信用等基礎較好的企業鏈群;②完善供應鏈建設保障機制;③加強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
(一)選擇經濟、信用等基礎較好的企業鏈群
選擇經濟、信用等基礎較好的企業鏈群主要包括:①選擇生產經營較為穩定的產業鏈群、合作程度較高的企業鏈群進行發展;②注意不斷優化成員企業,及時淘汰信用或經營不良的成員企業。
1.選擇生產經營較為穩定的產業鏈群、合作程度較高的企業鏈群進行發展
在選擇企業鏈群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企業鏈群的經濟基礎與信用基礎,考慮經濟基礎時要選擇生產經營較為穩定的產業鏈群;在考慮信用基礎時可參考企業與銀行的合作程度,選擇合作程度較高的企業鏈群進行發展。除此之外,由于供應鏈金融在我國尚屬于新興業務,因此,在發展初期應采用穩步推進的原則。首先在產業鏈已經比較完備、與銀行合作程度較高的產業進行,如鋼鐵、石化、電信、煤炭等產業;其次,在獲得比較豐富的經驗的基礎上擴大運營范圍。這樣,供應鏈金融這一業務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2.注意不斷優化成員企業,及時淘汰信用或經營不良的成員企業
在供應鏈金融運營過程中要注意不斷優化成員企業,主辦銀行要通過對供應鏈成員企業進行制度性的評估,如果發現潛在的信用或經營不良的成員企業,要及時將其淘汰。在供應鏈發展過程中不斷淘汰不符合標準的成員企業,可以為供應鏈金融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銀行在對成員企業進行制度性評估時可以參考的內容有各成員企業的財務報表、企業以前的交易記錄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電話調查的方式了解成員企業的真實情況。
(二)完善供應鏈建設保障機制
完善供應鏈建設保障機制主要包括:①通過簽訂契約的方式來避免成員企業之間不必要的摩擦;②加深各成員企業之間的信任,實現一些信息的共享;③慎重選擇物流公司,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封閉運行。
1.通過簽訂契約的方式來避免成員企業之間不必要的摩擦
為保證供應鏈各成員之間的信任度,可以通過簽訂契約的方式來避免成員企業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將各成員之間原本相對來說沒有保障的關聯交易轉化為較有信服力與法律效力的契約交易,這樣可以打消成員企業的一些憂慮,提高彼此信任度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效率。
2.加深各成員企業之間的信任,實現一些信息的共享
互相了解是互相信任的一大前提,因此,為加深各成員企業之間的信任,有必要實現一些信息的共享,使各成員企業在了解的前提下加深信任。這些可以通過建立信息技術平臺實現。將信息共享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利用ERP系統平臺,通過應用EDI等信息處理技術,建立一個可以共享資金數據等信息的信息網絡。這對于提高供應鏈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3.慎重選擇物流公司,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封閉運行
物流公司的選擇應十分慎重,在供應鏈運營的過程中,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封閉運行十分重要。而物流公司在整個供應鏈運營過程中起到了提供信息(包括物流信息等)、提供倉儲和物流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幫助銀行通過監控物流情況和成員企業的動產情況實現對貨權的控制。因此,在選擇物流公司時,應優先考慮強大并且有實力的公司。除考慮物流公司的選擇問題外,還應注意的是成員企業的收付款也應在銀行的監管之下,這些可以通過指定收付款的賬戶開在供應鏈的核心銀行實現。
(三)加強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
加強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主要包括:①建立供應鏈風險管理機制;②對核心企業進行經營情況的跟蹤調查;③實行供應鏈關聯企業信用管理。
1.建立供應鏈風險管理機制
提供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核心銀行要注意監督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情況,時刻關注才能及時發現問題,除掌握供應鏈內部成員企業存在的問題,還要時刻觀測外部環境的大方向,大趨勢。同時,一套相對完整的預警評價體系也是十分必要的,當其中的一項指標超出或低于正常水平時,預警體系應及時發出預警信號,這時應啟動應急處理預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供應鏈的正常運行。
2.對核心企業進行經營情況的跟蹤調查
對核心企業經營狀況的跟蹤調查,旨在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解決。調查的方面包括核心企業的業績、人力資源開發、成本控制等。通過對這些方面的調查評估,如果發現問題,應及時通知與之相關的企業進行調整和預防。
3.實行供應鏈關聯企業信用管理
銀行可以建立適合自身管理的信用模型以及稻菘猓在供應鏈各方之間設置信用值,并通過核心企業的相關平臺對各企業之間的交易進行信用管理。
參考文獻:
[1]馮靜生.供應鏈金融:優勢、風險及建議[A].區域金融研究,2009
[關鍵詞]地方金融;風險;防范;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52.017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地方金融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也貢獻著一定的力量。但是地方金融的發展還不完善,在相關的制度建設、金融指導和監督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地方金融的風險防范和管理評價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1地方金融的內涵
地方金融是一個國家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融機構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基層性的金融機構。地方金融機構的資本主要是來自地方政府,還有一些是當地的城鄉集體組織,所以,相對應的,對于地方金融的人事任免權就屬于當地政府的管理范圍,這也是由地方金融的性質決定的。地方金融機構在管理結構和治理方面比較簡單,地方政府只是在組織形式上對金融機構進行管理,但是不進行具體化的管理,所以,管理結構相對簡單。我國地方金融主要包括,各地的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以及一些擔保機構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化和發展,各個地區的地方金融也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取得了重要的成績,為國家的金融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地方金融的快速發展,自然也會出現一些風險性問題,相比而言,地方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引導,往往會出現很大的金融風險問題,例如:東部沿海地區的民間借貸規模比較大,這種借貸方式在進行過程中缺乏政府的監督,容易導致當地的金融機構在運行過程中的資金斷裂,引發地方性的金融風險;還有許多地方民間集資現象非常嚴重,這種不良的集資行為給地方金融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隱患,一旦出現問題,將會造成整個地方的金融風險。
2地方金融風險的特征
地方金融風險也屬于一般的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同樣具有金融風險的正常特征,如:金融風險的高危害性,一般情況下,金融風險的爆發會對社會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而且會通過經濟方面,迅速地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而地方金融風險一旦爆發,將會對一個地區的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和影響,另一方面,作為地方金融風險,也有著和一般金融風險不一樣的地方。
2.1地方金融風險的特殊成因
社會中的一般金融風險就是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諸多問題,并且這些問題經過發展和演變,積累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爆發,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對于地方性的金融風險,除了和社會中客觀的經濟狀況有關之外,主要還會由于社會經濟的轉型,造成的一些各種制度缺失以及不規范,和地方政府對金融的干預等方面有關系[1]。
2.2地方金融風險的地域危害性
地方金融就是由一定的地域來劃分的,由一定的經濟狀況而形成的地域性的金融機構。所以,所謂的地方金融風險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內的金融機構引起發生的金融風險。地方金融的特性就是嚴格的地域性,這也是和全國性的金融機構不同的地方[2]。所以,地方性的金融風險在發生的時候,動搖的是某一地區金融機構的信心,而且這種風險會向周邊地區進行蔓延和影響,所以,會導致周邊的地方造成地方金融風險,逐漸擴大影響范圍。
2.3地方金融風險可以實施有效救治
地方性的金融風險相比全國范圍的金融風險,影響力要小很多,而且在發生地方金融風險的同時,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去遏制它的發展和惡化。全國性的金融風險,一旦爆發必然會引起重大的影響,通常沒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擋金融風險的變化發展。所以,對于地方性的金融風險,可以憑借國家的財政進行有效的救治和幫助,很快地實現地方金融的正常化。
3地方金融的風險情況分析
3.1地方金融的信用風險
地方金融風險的發生情況中,信用風險是一種主要情況,信用風險主要是由于地方金融機構的貸款人在使用信貸后失去了還款付息的能力,所以和地方金融機構之間產生了違約的情況。這種情況造成了金融機構直接的經濟損失,對于數額大的信貸,將對本地區的金融情況帶來很大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地方金融在獲得發展的同時,面對的金融風險也有所增加,但是,對于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要避免地方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也是不可能的。
3.2地方金融的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在地方金融的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預測[3]。在金融機構的各個工作環節當中,都有可能產生市場風險,例如:在進行一些投資的時候,對市場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情況不全面,造成對市場信息的錯誤判斷,在股市價格和匯率等一些具有很大變動性因素的影響下,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從而引發地方金融風險的發生。
3.3地方金融的操作風險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國家的金融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地方金融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也就會暴露出來一個問題,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在此過程當中一直沒有發生變化,現有的金融理論和知識遠遠落后于金融發展的速度,所以,地方性金融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速度就降下來了,同時也會出現許多失誤和問題。由于地方金融的業務人員沒有提高相應的業務素質,會嚴重影響地方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操作,造成一些嚴重損失。
4地方金融風險的防范和管理
4.1政府要提高對地方金融的指導和監管
地方金融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往往在發展過程當中,缺少統一的指導方針,同時,地方政府對地方金融機構的發展缺少相應的監管。在2010年,財政部頒發了《地方金融企業財務監督管理辦法》,充分地規定了地方金融的管理工作和監督方面的工作,也從原則上對地方金融機構的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的處理事務進行了規范。對于防范地方性的金融風險問題,就需要對地方金融的發展做出建設性的指導方針,并不斷完善,在風險的發生過程中就進行有效的防范。
4.2地方金融機構要加強風險管理
目前,許多地方金融機構還沒有建立起健全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所以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我國地方性的金融風險發生。針對這種情況,地方金融機構應效仿上市公司,及時對機構的業務和管理作出調整和規范,預防地方金融風險的發生。
4.3地方金融機構要完善相關的風險評價
由于地方經濟深刻地影響到地方金融的發展,所以,地方金融機構的資產受到地方企業和誠信狀況的影響非常大。故此,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應給予誠信問題足夠的重視,同時,需要學習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以降低地方金融機構的風險。
4.4地方金融機構要采用相應的預警體系
建立地方金融風險的預警體系,可以有效地對地區金融風險進行預防。地方金融風險預警體系的確立,可以有效地把握地方經濟發展的情況和現狀,如果地方經濟有問題發生,這個體系的確立就可以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此外,在地方金融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及時地學習和應用,解決地方金融發展的問題。
5結論
本文解釋了地方金融的內涵,介紹了地方金融風險的特征,并對地方金融風險情況進行了分析。針對地方金融風險問題的產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實現地方金融風險的防范與管理。
參考文獻:
[1]張雪飛.地方金融的風險分析及防范管理[J].財經界(學術版),2014(14).
關鍵詞:風險分析;收入策略;風險控制;知識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23日
一、導言
在普惠金融下,首先最關注的是人們的利益最大化,怎樣才能使人們的利益不受損害。普惠金融深入到中國的廣大人民群眾,讓人民在風險可承受的范圍內得到普惠金融帶來的利益。為此,風險控制測算人員要及時提供相關可靠信息,讓人們得到真正的實惠。中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確實不是個好消息?,F在人們也在不斷地走向金融,跟進時代,但也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人民收入的多少也與風險控制息息相關,人民收入的增加,對于社會的穩定極有好處。因為如果一個人的收入增加,當他進行投資時,他所能接受的風險也會大一些,承受能力也會加強。低收入戶的風險抵抗能力往往要弱于高收入戶,這也是必然的。
銀行是風險控制的出發點,也是為人們提供指導的一個標桿。因而,銀行必須做好自己的風險控制,提供準確的信息,讓普惠的好處走遍全國。當然銀行自身也要加強人才培養,走專業化道路。
二、風險成因分析
在數字普惠金融下,絕大部分普惠金融的數據都進行了數字化、標準化,這在很多方面增加了普惠金融的明確性、透明性。讓人們得到了普惠金融所帶來的好處和利益,普惠金融標準化、數字化讓金融福利走遍千萬家。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普惠金融雖然能優化人們的生活質量,但也存在很多風險。出現風險的原因在于人員對相關風險的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還有就是沒有把理論與風險實際的情況相結合,沒有把風險與大數據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風險計量人員沒有預測風險的潛力。故而會出現風險計量問題、準確性問題等多方面問題。
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以稀缺資源作為生產的企業,隨著資源慢慢減少,企業將會面臨生存不下去的危險,而國家對于這部分企業是沒有資金和政策支持的,企業要想發展下去,必須要轉型,讓企業不再過多依靠稀缺資源,而向再生資源發展,但這需要企業的創新以及技術的提高,進而減少企業的風險。測算人員故意報出有偏差的風險水平以及不準確的風險數據而θ嗣遣聘輝斐傷鶚А3閑盼侍饌往與道德問題相聯系在一起,由于人們的思想普遍比較理性化,因而在不斷追求自己的財富最大化、價值最大化。沒有利益的吸引是不會進行理性投資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就會忽略社會的利益最大化以及他人的利益。而當每個人都過于理性時,就很難做到不使別人利益受損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社會就很難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而往往此時并沒有達到資源最優配置。
一般企業誠信度越高,企業向社會籌資,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也相對容易些,在人們心目中的信譽還是比較高的。對于誠信度高的企業,風險相對來說會較小一些,人們更愿意把自己的資金投放到這些企業中,以此來獲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誠信度高的企業會形成一段時間的資金過剩,形成資金剩余。資金多的企業資金周轉率較高,財富的再生產能力較強。對于誠信度較差的企業而言,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較差,人們不愿意把資金投放到這些企業中。因為他們擔心資金投放進去以后,沒有獲得收益,反而會使自己的財富損失。這樣的企業籌資困難,因而只能以較大的收益率去吸引投資者進行投資。收益率比一般企業要大得多,但是風險也高得多,要想獲得高收益必須承擔高風險。企業資金周轉率比較慢,企業隨時都面臨倒閉的風險。誠信度高的企業資金集中,會抓住時間增加生產,擴大規模,因為由于誠信的作用他的資金會得到及時的補充,對于穩定地增加生產是有利的,因而他發展的機會就會越大,發展潛力很足,最后達到此時期最優狀態。而誠信度差的企業,資源稀缺,資金鏈隨時都會斷開,企業發展很不穩定,經常會停工停產,會付不起員工的工資,企業只能減少員工,縮小企業規模,以保持企業的存在,等待最佳發展時期。
三、風險控制與管理
(一)金融風險控制知識法則。金融風險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風險控制極其重要,它是風險控制的起源、根基。在知識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做出有效的金融風險控制的預測。目前,大部分金融服務公司對于風險控制人才是稀缺的,企業不得不花費高成本去培養一個為企業服務的風險控制人才。而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企業處于兩難的選擇局面。例如,在完全競爭市場上,企業如果花成本去培訓風險控制人才,等培訓完具備相應的技術后,如果企業沒有高工資作為吸引,那么風險控制人才會被工資相對優異的競爭對手挖走,這樣對企業極為不利。但如果在培訓之前先與需要培訓的員工簽訂協議。比如要求培訓結束后員工必須留在企業工作幾年以后,再讓其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如果違約,培訓的員工不僅要支付一定的違約費,而且要保證不在其產生機會成本的競爭對手企業工作(其競爭力至少大于該企業)。但員工在工作時,也會產生委托-問題。就是員工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視了企業的利益最大化。他獲得的利益是建立在犧牲別人利益的基礎上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員工不完全按企業的要求工作,這時并沒有對風險控制有實際的效益。
(二)風險控制收入策略。對于低收入戶來說,一般要保證有正常的生活水平,生活要有基本的保障。如果所獲得的收入只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他便不會有多余的收入來進行投資,因而對只能維持生活的低收入戶來說,有沒有風險是無關緊要的,因為風險對他而言是不存在的。所以國家要努力提高低收入戶的收入,以此來激勵他們進入到投資的行列。對于中收入戶而言,他們會有多余的收入來進行投資,但如果他們對風險分析不夠成熟,他們不會輕易投資的,除非是冒險主義者。因而對他們要有正確的指引,讓他們享受到福利,這也是普惠金融應有的作用。中收入戶也會擔心自己的收入受損,進而讓自己變成低收入戶,甚至更差,只能維持生活,這是糟糕的。中收入戶比起低收入戶,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會大一些,因而投資活動也比較多一點。他們損失一點要比低收入戶損失帶來的傷害小得多。所以,高收入戶可以說是抗風險能力最強的,他們有最好的決策,有更好的消息來源,有可靠的投資渠道,所以他們越來越富有。面對這種情況,國家更應該努力提高低收入戶收入,對高收入戶適當增加稅收,減少貧富之間差距,讓人民大眾都得到普惠金融帶來的福利。
(三)風險控制銀行策略。對銀行而言,風險控制是首要的,因企I與企業之間的金融活動普遍存在,難免產生金融風險,風險存在將會帶給企業。我國的銀行必須考慮風險控制的測算問題,應該主動客觀地把握風險的變化情況。應根據自身的經營能力、經濟軟實力、文化程度比例、企業人員團體合作精神、項目的推廣程度、企業政策可行性、員工收入能力以及相關技能培訓進度與實用情況等方面的測算。最重要的是企業員工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這些對銀行自身機會成本的減少與利益最大化具有極高的影響力,有效適度地運用這些技能,有助于銀行提高競爭力,對降低金融風險有極大幫助,風險具有粘性,大多銀行都是對金融風險認識不足、控制不到位,所以才導致銀行倒閉。而有的銀行擁有僥幸心理、缺少市場經驗,沒有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調查沒有充分進行到位,這也是失敗的原因所在。只要認真進行風險控制與測算的數據處理,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建立正確的風險控制體系,有正確的指導方向,及時積極參與各項指標和缺點進行改善,反復研究,不斷提高自身抵御風險能力,擁有正常心理、理性思維,以平常心看待,不急進,平穩有序經營,才能確保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合理利用風險控制工具。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認識風險成因以及其性質,對風險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得到風險控制的策略。
知識法則重點突出了知識與風險控制的直接關系,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理論基礎從一個方面影響風險控制,他們之間成正相關關系。一般理論與實際結合越緊密,風險控制能力越強,理論與實際結合越薄弱,則風險控制能力越弱。要大范圍提高人民理論基礎,必須從基礎做起,扎實做好學習理論的工作,教育是關鍵,培養人民風險控制整體意識,提高全民風險控制能力。
收入策略主要把人們按收入分為幾個等級,分析收入與風險承受能力之間的關系。顯然高收入群體對風險是缺乏彈性的,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是相當高的。因而收入的一點損失影響較小。而低收入群體則不一樣,那點損失占收入比重較大,因而對他來說影響較深,所以做決策時會相當謹慎,他們的承受能力比較小。因此,要想辦法提高他們的收入,讓他們更能有效地利用資金進行投資,有助于社會整體生活水平提高,讓金融風險成為他們為賺取利益的工具。
基本上所有的金融活動都與銀行有關系,因而風險控制離不開銀行,也不能沒有銀行。銀行必須要做好自己的風險控制體系,要有專門的控制團隊,專業的訓練。銀行的信息有時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利益損失問題,要體現到一個普惠的作用。為人們指引投資方向,提供微小投資幫助以及普及風險控制理念。銀行制度體系必須完備,分工要合理、明確。杜絕非法金融行為,樹立銀行良好的形象。
主要參考文獻:
[1]劉璐.中等收入群體比重變動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5.
[2]叢雅靜.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關系研究――基于ECM模型[J].調研世界,2014.6.
[3]宋建.中國中等收入階層與居民消費研究[D].山東大學,2015.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模糊層次分析法;風險評估
一、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供應鏈金融是指在對供應鏈內部的交易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型,并引入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資金流引導工具等新的風險控制變量,對供應鏈的不同節點提供封閉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結算、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①。也就是在供應鏈中,上下游中小企業在核心企業的同意下,以核心企業為擔保,向商業銀行融資,促進整個生產鏈的順利運作。與傳統的貿易融資業務不同的是,銀行通過核心企業來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把風險控制到最低。供應鏈金融很好的實現了“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的多流統一,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風險控制效果。但供應鏈金融在給整個生產鏈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放松了對供應商的資金約束,因而蘊藏著很大的風險。
二、供應鏈金融風險分析
(一)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
供應鏈金融主要流程是中小企業(融資商)在與核心企業簽訂合同后向監管方交付抵押物,并向銀行申請融資,監管方向銀行提供評價證明,銀行確認后向中小企業(融資商)提供授信,同時核心企業受到貨物后驗收,將應收賬款單據交給銀行,并向銀行確認將來支付貸款。因此,供應鏈金融風險主要可以分為五個方面:銀行風險、企業內部風險、企業外部環境風險、擔保存貨風險。
各風險細分圖如下:
(二)風險評估
由于供應鏈涉及因素過多而導致供應鏈金融風險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做風險評估時采用定量分析法中的層次分析法和模糊層次分析法比較實用。這里選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對各風險進行評估。
步驟如下:
1、列出層次結構
三、結束語
由于各因素之間的優先關系評估是由專家判斷得到,數據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在做評估時要做好詳細的調查,收集可信數據,總結經驗,結合實際,并且可以采取多位專家評估求平均值的方法。此外對于模糊矩陣做一致性檢驗處理,使得到的權重數據更可
批注:①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出自百度百科
參考文獻:
[1]張吉軍.模糊層次分析法(FZHP)[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0,14(2):80-88.
[2]李毅學,汪壽陽,馮耕中.一個新的學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實踐發展與理論綜述[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
[3]王壽陽,張維.金融工程:一個新興的、充滿挑戰的研究領域[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28(8):1
[4]楊育謀.供應鏈金融:中小企業融資新途徑[J].中國中小企業,2007(6):38-40
關鍵詞:房地產;金融;風險分析
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已出現部分地區的房價大幅度偏離正常價格,且各地區的房地產信貸呈現擴張的態勢,使我國房地產金融面臨風險。而房地產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將會引起投資和消費在全社會范圍內減少,進而危及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因此我們要重視對房地產金融風險的防范。
一、房地產金融風險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理論分析
房地產金融風險指的是銀行為房地產業在提供金融服務(為其籌集資金、融通資金等)中,因存在不確定因素而導致銀行的實際收益偏離預期收益,進而使銀行面臨發生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其中不確定因素主要指政府通過相關措施所進行的干預。
在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初期,由于利率或稅率降低、金融創新、制度變遷、人口增加、城市化推進等事件的發生,房地產市場被逐漸激活,市場中的投資者大量增加,引發銀行對其信貸規模隨之擴大,此時房價上漲,房地產泡沫開始產生。受房地產市場繁榮的影響,更多的投資者進入市場,銀行也進一步加大對其信貸投放,過度的交易和投機的盛行將引起房價的進一步走高,使房地產泡沫膨脹,此時房地產市場已變成一個投機市場。隨著房價的持續走高,政府開始出臺相關政策干預房地產市場,從而貸款利率上升。銀行也開始收縮信貸規模,房地產市場部分地出現資金鏈斷裂,使房價開始下跌;由于房價的下跌,人們對房地產市場的未來預期改變引發市場恐慌,房價繼續下跌,泡沫破裂。隨著房地產市場信貸不斷收縮,金融機構出現大量壞賬,引發金融危機;同時社會投資與消費大量減少,使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引起經濟衰退并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由于房地產雖然在本質上是實體資產,但是同時又具有虛擬資產的特征,因此房地產市場在特定的環境下很容易出現泡沫。其中泡沫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由商品房的供給超出市場需求所造成的房屋空置泡沫;其次是房地產投資過度膨脹所造成的投資泡沫;再次是地價飛漲所造成的房價虛漲泡沫。此外,由于土地資源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和土地供給的稀缺性,市場無法在短時期增加對土地的供給以滿足市場需求,使房地產價格波動劇烈,極易誘發房地產風險。
同時房地產業也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其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的支持。而金融業的過度支持加之不夠完善的稅收政策、土地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導致非理性的信貸擴張和房地產投機炒作加劇,進而增加出現房地產金融風險出現的可能性。
二、我國房地產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風險
隨著1998年城鎮住房改革的全面開展,商業銀行在政策的支持下積極發展房地產金融的相關業務,進一步擴大房地產業的信貸規模,我國房地產市場自此開始快速發展。2003-2013的十年間,我國房地產市場年度完成額的年均增長率為25%,一直處于較高的增長水平。同時,房地產的銷售額在此十年間大幅上漲, 08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進行了調整后, 09年又開始復蘇。其中的主要原因有: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人口紅利所帶來的對房地產消費的需求)、房地產的高額回報率帶來投資需求的增加。
我國目前房地產金融以銀行信貸為主,同時也存在著股權和債券融資和信托投資。數據顯示,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開發貸款總額大致占其資金來源的40%-50%。盡管2013年銀行信貸總體上在收縮,我國房地產融資方式還是以銀行信貸為主,股權和債券的融資比例不高。2013年末,全國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3%,達3.52萬億元;而個人住房貸款同比增長23.47%,達9.8萬億元,由此可看出我國的信貸規模增速較快。
我國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目前存在著房價泡沫風險。國際上通常采用房價收入比這一指標來衡量房價是否偏離了正常值。其中比值越大說明房價越高且正常的價值,居民對房產的購買能力越低。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合理的房價收入比在3-6之間,而發達國家為1.8-5.5間。目前我國平均房價收入比約為7.5,但部分地區的房價水平較高并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匹配,如深圳的房價收入比為15.6,、廈門和杭州均為12.5,遠超合理水平,很可能存在房價泡沫。其次,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過熱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房價的上漲將會逐漸傳導到其他商品價格使社會的物價出現全面的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進而影響到整體經濟的運行。
而我國房地產金融方面的風險可主要分為銀行信貸的風險和其他房地產融資方式風險。其中,銀行信貸風險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房地產貸款的集中度大,在銀行總貸款中所占比例相對較高,若銀行同時缺乏融入現金的渠道和手段,很可能會造成流動性風險。二是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風險有增大的趨勢。截至2013年,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在70%以上,遠超國際公認的資產負債率的警戒線(50%)水平;加之現階段許多房地產企業的質量令人擔憂,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力度日益加大,部分房地產企業暴露出信用風險。。三是房地產不良貸款所引發的資產質量風險。當投資者在房地產市場參與投機而資金被套牢時就會產生不良貸款,將導致銀行出現壞賬,從而影響銀行資產的整體質量,造成銀行因缺乏足夠的優質資產創造利潤,進而使銀行面臨經營風險。
相對于銀行信貸所存在的風險,其他融資方式所造成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房地產企業通過發行股票融資雖然成本低且可以獲得長期資本支持,但由于其把風險分擔給了股票投資者,一旦市場出現危機,其危害將更加廣泛和深刻。而我國的企業債券市場目前還不夠發達,且房地產項目的債券融資流動性差,債券無法按期償還的風險很大。而通過信托、私募基金所進行的融資中,對第三方管理機構的風險管理機構有很高的要求,若其管理水平不足,也將面臨風險。
三、對我國防范房地產金融風險的政策建議
1.完善房地產市場的政策體系,穩定房價
首先要從土地市場上入手,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抑制土地市場中的投機行為,使房地產業的總體供應量與市場需求大致相適應。其次,要綜合運用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等宏觀政策以抑制投資性需求,從而使房價得到穩定;同時要完善我國住房保障體系,使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得以解決。
2.完善房地產金融的法律和監管體系,提高對房地產金融風險的管理能力
首先要出臺與房地產金融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房地產市場上各參與主體的行為,以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要完善房地產金融的監管體系,明確央行、銀監會及政府相關機構的職責,加強對房地產金融市場的指導,合理調控房地產市場,防范金融風險。
其次,各金融機構要加強信貸業務的管理,完善對企業和個人的征信制度,嚴格控制抵押物的價值缺口,加強對信用風險的防范和控制;要落實存款保險制度,起到抑制房地產金融風險的作用,同時要妥善處理不良資產,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
3.健全房地產金融市場體系,創新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方式
首先,要健全房地產金融的市場體系,拓寬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格局。其次,要構建全面完善的金融機構體系,發展專業的抵押資產管理公司及房地產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再次,要鼓勵金融產品的創新,以滿足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分散潛在的金融風險。從而使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成本得以降低、市場融資效率得到提高。
傳統的金融主要是指貨幣資金的融通,而當今的互聯網金融是指金融機構以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提供金融產品進行資金融通和金融服務的所有交易行為的集合?;ヂ摼W金融市場結構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六種,分別是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融資,信息化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金融門戶。第三方支付主要表現有阿里金融,蘇寧金融,京東供應鏈的金融服務等,主要依托其自有的支付核心開展客戶和數據的積累,并集于此開展小額信貸和平臺的理財服務,這也是目前發展的最全面的形式之一。P2P網貸是指個人通過網絡平臺互相借貸,主要有純線上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以及債權轉讓模式。由于P2P的發展具有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特點,行業發展也是參差不齊。近年來,我國的網貸平臺已達2000多家。大數據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結構化,然后對其進行詳細分析,為金融機構提供客戶的全方位信息,通過各種各樣的數據來獲得客戶的消費習慣,預測客戶的購買能力和購買行為,使金融機構獲得更大的利潤。眾籌融資指通過網絡平臺為項目發起人籌集從事某項創業或活動的小額資金,并由項目發起人向投資人提供一定回報的融資模式。眾籌融資在我國起步時間較晚,目前約有21家眾籌融資平臺。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通過采用信息技術對傳統運營流程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電子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例如建設銀行推出的“善融商務”,交通銀行的“交博匯”。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主要提供金融產品的搜索和數據處理服務,通過平臺來積累流量,提高投資者和產品供給者之間的信息透明度和效率。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1995年世界第一家網絡銀行———美國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FNB)誕生了。在這家銀行里,沒有營業網點,沒有柜臺,沒有ATM機,看不到現金……它完全依賴于互聯網。自此以后,網絡銀行業務在全球開始蓬勃發展。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的也很迅速,主要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年以前,互聯網僅僅為金融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協助銀行“把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以網上銀行、金融、證券為代表,互聯網與金融還未真正結合,因此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業態還未曾出現。1997年,招商銀行推出了第一家網上銀行,接著一些大型的互聯網企業利用社交網絡,電子商務,云平臺等優勢技術將其業務范圍擴展到了金融領域,形成了第二發展階段。第二個階段是2005年后,網絡借貸開始在我國萌芽,第三方支付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互聯網對金融的“協助”表現在開始不斷地從技術領域滲透到金融業務領域。這一階段的突出事件是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向第三方發放支付牌照。第三個階段從2012年開始發展至今。很多人把2012年評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因為這是互聯網金融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年。P2P網絡借貸平臺爆炸式發展,眾籌融資平臺開始起步,第一家專業網絡保險公司獲批,互聯網金融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斷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
互聯網金融不同于傳統金融,既有傳統金融的風險,也有其獨特的風險。
(一)傳統風險
互聯網金融具有傳統金融所面臨的一些風險,如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對于大多數傳統金融機構來說,貸款時最大、最明顯的信用風險來源。而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這種信用風險也不例外,尤其是P2P平臺的網貸,一旦發生貸款業務,能否確保帶出去的錢順利收回。第二種風險是流動性風險?;ヂ摼W金融最核心的就是流動性風險,而流動性中最主要的就是技術資產結構是否匹配。例如余額寶和支付寶的無縫對接里就存在著流動性風險,一旦貨幣市場出現異常事件,引發貨幣市場基金大規模贖回的資產變現現象,流動性危機就產生了。
(二)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以發達的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因此也存在著潛在的風險。當互聯網收到黑客襲擊,計算機病毒入侵等一系列行為時,互聯網就會出現漏洞和問題,從而引發技術風險。比如基于互聯網的公開性和開放性,在進行電子數據傳輸與保存時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擊,而計算機病毒的出現與擴散,使得數據的傳輸缺乏安全性和可靠性。技術風險的產生是因為當今的互聯網技術并不是無懈可擊的,還不是很完善,技術還達不到很先進和成熟的程度。此外,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的軟硬件與國外相比差距還很大,很多地方都要依賴國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構成了風險。
(三)業務風險
互聯網金融雖然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業態,但也仍然無法解決傳統金融行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而這種信息不對稱則可以讓金融市場處于一種“失真”的狀態,使得客戶面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業務風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金額的供給方大多是非傳統的金融行業,對金融風險缺乏足夠的重視。例如現在互聯網上的理財產品鋪天蓋地,打的宣傳旗號都是高利率,高回報,但卻對潛在的風險提示不足,未引起客戶的重視,一旦發生重大損失,客戶只能望洋興嘆,自認倒霉;另一方面,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得交易雙方的身份和信用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有可能出現“劣質驅逐良質”的現象,即服務質量差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取代了質量高的機構。
(四)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在進行業務交易的過程中違反了法律、法規,未按規定遵守相關的權利和義務,或是由于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在立法方面還不完善。近年來,雖然相繼有一些此方面的法律出臺,例如《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網上證券委托管理暫行辦法》等等,但這些都是針對傳統的金融業務的網上服務而制定的,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于現在的互聯網金融的新型業務的發展?;ヂ摼W金融的法律、法規的滯后性導致了風險和弊病的凸顯。
(五)權益保護風險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的交易信息無法面對面的進行,都是通過互聯網傳輸,因此不能準確地核實交易主體的身份,就有可能存在消費者的賬號信息,資金信息,身份信息被非法盜取或篡改;同時,在交易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網絡融資資金被挪用、占用;交易商暗中操縱交易價格等等,都會導致投資者或貨幣持有者的經濟損失,這時,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護。
四、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和存在的風險分析后,應及時加強對其的監管,采取的監管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進一步加強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
事前監管是指市場準入監管,即嚴格審批將要進入互聯網金融的機構和組織。其目的有二個:一是對一些生存能力差,不符合條件,沒有存在必要的機構和組織應當禁止其進入互聯網金融市場,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二是使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布局更合理,為互聯網金融業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環境,保障互聯網金融業的穩定健康發展。事中監管是指市場運行過程中的監管,即加強進入互聯網金融的機構和組織在經營過程中的監管,動態的了解其業務范圍,資本充足情況,產品質量以及資本流動性等等。事后監管是指市場退出監管,即對嚴重違規操作或即將破產的互聯網金融的機構和組織的市場退出處理機制。
(二)進一步加強互聯網金融的透明度
在不同的金融產品沖擊人們的視覺神經的同時,也出現了產品本身透明度不夠的問題。一些不規范的產品銷售者刻意對客戶隱瞞產品的特點和風險性,導致后面糾紛不斷。這主要由二個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國的普通投資者對金融知識的了解遠遠落后于市場的發展與創新。長期以來,我國的理財產品都是由銀行供給的,產品品種比較單調,普通投資者對產品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股票、理財產品、債券,因此新的金融產品出現時,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二是,運營企業出于銷售的需要,在宣傳時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弱化,這種行為本身大多是非惡意的,但現實中往往容易造成投資人的誤解而形成糾紛。因此,首先要加強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息披露要求。要明確每一款金融產品的特點和風險,避免“浮夸”宣傳,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企業和產品的透明度;其次,在產品的運營方面,也可以加強對投資者的培養和教育,讓投資人對于產品本身的原理、特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必要時,可以讓投資者到企業實地考察和參觀,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從而讓業務開展的更加透明。
(三)構建有效的監管體系
互聯網金融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應當成立一個以一行三會為監管主體,相關部門為輔的監管體系。各部門應當定期交流和溝通,明確權責,加強監測,及時預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得出現問題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與時俱進地推動金融監管改革。首先監管機構要強化全面監管的理念,推動銀證保監管部門逐步實現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的轉變;其次監管機構要有包容創新的理念,要鼓勵互聯網金融積極創新,監管的目標不是“管死”而是讓其有源源不斷的活力;三是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通過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自律公約、督促會員貫徹法律法規和履行自律公約、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會員合法權益等方式,實現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我監督,自我約束,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
(四)加強消費者的權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