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2:04
序論:在您撰寫會議專題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時間:2021年9月5日
地點:三樓會議室
會議主題:部署黨總支部一步黨建團建工作
參加人員:黨支部委員會全體成員、團委書記
主持人:管強
記錄人:呂婧
會議內容:
在實施部門發展戰略中,基層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處在改革發展,服務建設的第一線、直接擔負團結帶領黨員和群眾完成改革創新發展任務的重要責任務和使命,要允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會議要求:黨支部緊緊圍繞改革發展和戰略性結構調整這個中心任務,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保證監督作用,切實履行好以下職責:
一是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各項決議指示的貫徹落實。
二是緊密結合黨支部中心工作開展活動,保證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任務的完成。
三是充分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全體教師、學生的根本利益。
四是全面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創建學習型支部。
五是積極開發人才資源,創新教師培訓途徑。
1月10日省委2011年第一次常委會議,1月5日省政府2011年第一次常務會議,分別聽取了省農委關于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主要精神和我省貫徹實施的意見,討論了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的實施意見,決定召開吉林省農村工作會議。孫政才書記、王儒林省長分別就今年和“十二五”時期“三農”工作作了重要講話。
孫政才書記指出,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三農”工作在國家大局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對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推進“三化”進程、加快吉林全面振興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做好今年和“十二五”時期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 “重中之重”和“三化統籌”的戰略思想,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縣域財力增強和農村和諧穩定的目標,突出發展五大主導產業,重點抓好十大產業系列,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運行機制,強基礎、調結構、保供給、促增收、惠民生、建制度,加快推進“五大一強”建設,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孫政才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地統籌推進“三化”,走“三化”深度融合、互動發展之路。要把現代農業發展置于“三化”統籌的大格局、大趨勢中來謀劃和推進,尤其是在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大功夫,取得新突破,邁出新步伐。要全力推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把縣域發展作為統籌“三化”和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載體,不斷壯大縣域和農村經濟實力,著力搞好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要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水利整體功能,加大水利改革發展的力度,增加水利投入,創新體制機制,通過加強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著力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龍頭企業發展,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民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要把農民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加大強農惠農落實力度,切實保障改善農村民生,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王儒林省長要求,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清農業農村發展形勢,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應對措施籌劃得更扎實一些,突出重點任務,堅定不移地抓好糧食生產,推進水利改革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要強化政策扶持,切實做到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于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均有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確保總量和比重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重點要落實好糧食生產獎勵和補貼、畜牧業和園藝特產業、農產品加工業、鄉鎮企業、水利建設、基層農業站所改造、基層組織建設等扶持政策,增強農村發展動力。要加強“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科學謀劃,強化統籌,推動“三農”工作順利開展,確保完成今年農業農村工作,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材料組 供稿)
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主持會議并講話,自治區領導巴特爾、李佳、潘逸陽、張力、烏蘭、新、符太增、那順孟和、杜梓、王中和出席會議,任亞平、邢云、王波、馬明等列席,自治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自治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會議指出,整改落實、建章立制是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的重要指示,緊緊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緊扣為民務實清廉主題,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求,堅持聚焦“”、突出重點,綜合施策、標本兼治,開門整改、群眾參與,建章立制、常態長效的原則,認真做好整改落實工作,切實解決常委班子對照檢查材料和專題民主生活會上提出的“”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把自治區黨委常委會班子建設成為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堅強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在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不斷創造新業績。
按照關于“常規性問題的解決要加大力度、遺留問題的解決要集中攻堅、新發現問題的解決要及時跟進”的要求,會議從嚴守黨的政治紀律、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加強作風建設、反對“”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樹立科學發展理念、踐行黨的宗旨意識、大興求真務實作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艱苦奮斗厲行節約、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等8項36條具體整改任務,并按照分工逐一分解到自治區黨委各位常委頭上,要求有關責任人盡快召集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具體整改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時限要求,切實把教育實踐活動中查擺出來的問題全部整改到位。
一、專利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內涵
專利保護主要就是指以專利法為核心建立起來的一套科學有效的保護機制,對于專利主體的相關利益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對于專利客體的利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專利保護主要是用來平衡專利所有者、專利使用者、以及專利發明主體之間的相關利益關系,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約機制,以此來保障各方的合法權利。
社會公共利益主要就是指涉及到社會公共生產生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社會主體的需求,簡單來講社會公共利益主要就是相對于個人利益而言,它主要代表的是多數人的利益,同時,公共利益主要就是者社會為其所有成員努力努力爭取的基本目標的綜合體。
專利法具有十分明確的公共利益目的,主要是因為專利法在保護個人合法權權益的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因為智力成果自身就帶有相應的社會價值,對于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由此看來,專利保護對于個人乃至整個社會來講,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斷提高專利保護力度,完善專利法是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專利法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機制
(一)保障社會公眾對專利技術的接近
專利法在使專利所有者享有的專利權帶有一定程度上壟斷性,但是并未降個人權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完全的隔絕,專利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社會大眾對專利技術的享用和接近,這就使專利的壟斷性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形成了穩定的和諧關系,這種平衡機制的制約使專利發明者合法權益不受到傷害的同時,享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成就感,對于技術的發明創作具有推動作用,社會公眾有權利獲取專利信息是專利保護過程中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關鍵所在,只有將發明的細節和重點與公眾分享,才能使社會公眾更加公平公開公正的參與到專利發明的競爭行列,并促使更多的人在原有發明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推陳出新,不斷促進我國知識文明建設。
(二)確定專利保護的合理范圍
從專利所有者的角度出發,專利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主要體現在專利法保護范圍的合理性,這就要求在專利保護的過程中要對保護的范圍以及保護的重點做出合理的解釋和說明,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通常情況下,專利保護的范圍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相關要素,同時,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專利保護的水平,但是,在專利保護的過程中,任何國家都會盡可能的維護專利保護的壟斷性,以此來激發社會個體專利發明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保障社會公眾對技術和信息的必要接近,實現專利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由此可見,專利保護的適當范圍是建立在維護利益平衡的基礎上,一方面保障專利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基于此保障社會發明的有序進行,進而維護社會和諧和穩定。具體來講,專利保護范圍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專利權客體的合理界定,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樣的發明應該被列入到保護的范圍之內,同時還要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行充分考量,與此同時,當前專利保護的整體水平也是確定專利保護客體的條件之一,一般來講,專利保護的客體范圍應該符合經濟的發展水平。其二,保護期限的合理界定,專利期限的合理界定是為了保障足夠的時間進行投資回收,同時保障社會公眾對技術、信息的接近,鼓勵更多的人進行發明創作,由此,保護期限的合理界定有利于創造出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公共空間來為后來的發明創造提供基礎和途徑,進而促進專利發明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課崗證”一體化 會計專業 融合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2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03-0115-02
“課崗證”一體化是指在會計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中加入國家職業標準對會計人員所要求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質,在教學中結合崗位實際操作鼓勵學生考取會計相關證書,形成基于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理論學習、崗位實踐和獲取證書的“課崗證”一體化課程體系?!罢n崗證”一體化要求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對接,并將會計類職業資格證書納入教學計劃。將會計相關職業證書考試標準與課程大綱相銜接,做到理論學習與崗位實踐能力融合,理論學習與職業證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實現零距離上崗。具體來說,就是將會計人員所應該具備的理論知識、職業素質和操作技能有效地融合到大學的核心課程當中,形成基于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課崗證”一體化的核心課程體系。
一、現有會計教育模式的不足
會計相關課程現有教學模式為理論教材內容授課+部分實訓課程+期末紙質考試,包括:按教材講授相關會計基本理論知識,如會計基礎、中級財務會計等;按實訓教材組織相關實踐練習,如ERP沙盤模擬、虛擬賬務處理等;期末考核以紙質考試成績為主,結合課堂表現、實訓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定。這種模式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崗位技能,對學生通過相關資格考試的幫助也不是很大。
(一)考核方式單一。對于實踐技能要求較高的會計專業,以理論紙質考試作為主要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并且無法全方位考核和評價學生的各種能力。會計相關專業能力要求包含全面的會計崗位操作技能,必須通過全方位的考核和評價模式,才能更好地督促學生把相關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幫助學生盡快提高相關實踐操作水平,爭取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偏理論教學,輕實踐能力。現有會計課程的安排,先根據教材順序講授會計要素的發生和計量辦法,再選取相關案例進行適當練習。課堂教學基本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練習為輔。由于教師需要講授的內容較多,缺乏時間和精力組織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導致學生無法及時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三)實訓環節形式化,技能要求模糊化。實訓過程按照傳統的實訓教材安排,籠統地展示了企業財務會計的基本崗位情況和業務種類介紹,展現了企業所有的會計處理流程,但缺乏對每一個處理流程的細化,缺乏實際操作環節練習。實際工作當中,很多會計崗位都分得比較細致,實訓課程與企業實際會計業務情況脫節,導致學生對會計崗位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無法達到較高的實踐技能水平。同時實訓課時安排較少,缺少實訓場地和器材,實訓的效果不是很顯著。
二、推行“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罢n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將崗位要求與執業證書考取深度融入到課堂日常教學中,通過三者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入大量崗位操作技能練習課程,同時有針對性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會計相關職業資格考試,使畢業生同時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崗位操作技能和執業證書,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
(二)有利于普通高校創建自己的精品專業與精品課程。高校的發展與生源的擴大離不開精品課程的創建,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說,推行“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是創建精品課程的必經之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已深入開展,各類高校都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普通高校會計專業應把握時機,積極通過推行“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創建類型多樣的會計類精品專業與精品課程,提高學生會計專業素養,促進普通高校會計專業的發展。
(三)會計專業自身的特點要求。合格的會計從業人員能夠在準確掌握會計準則的基礎上,按照會計基本操作規范進行建賬、會計憑證整理、登賬、對賬、試算平衡、財務報表編制、結賬以及基本財務分析等工作,此項工作流程較長,工作內容較為繁雜。雖然會計準則是全國統一規定的,但是如何正確運用該項準則則是因人而異的,沒有唯一的和絕對正確的標準化答案,而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必須通過實際操作和師生互動及長時間的工作積累方能形成,所以,實踐能力培養一直都是會計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普通本科會計專業“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為了使學生適應以工作崗位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核心,培養優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校會計專業必須建立“課崗證”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堅持以下原則:
(一)相關課程與會計崗位的要求相融合。高校應依據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設置與會計崗位高度結合的教學體系,例如,可以構建“四環雙軌制”的實踐育人體系,也就是要構建“基礎技能實訓-崗位模擬實訓-會計綜合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模擬企業的工作環境,分崗位角色進行實踐。
(二)相關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相融合。會計專業學生在??梢钥既∠鄳穆殬I資格證書,例如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中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等,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課程結構、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時,盡量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內容、時間保持一致,進一步完善高校的課程開發與構建。“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置,是將財政廳的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和財政部的初級會計職稱考試融入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實現專業知識和社會認證相結合。課程與職業證書相融通后的課程體系,分成四個學年來實現。
第一學年:完成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出納實務、資產崗位會計核算、往來崗位會計核算和薪酬崗位會計核算的學習,能夠獲得相關技能認證。
第二學年:完成資金崗位會計核算、成本會計崗位核算、財務成果會計核算、主管會計崗位核算、納稅實務、財務管理、審計等內容的學習,要求沒有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學生獲得該資格證書,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部分學生可以報考助理會計師證。
第三學年:完成會計信息系統-供應鏈、會計綜合實訓等學習。
第四學年:安排頂崗實習,要求每一位學生至少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并獲得企業頒發的企業實習經歷證書。
(三)相關課程與職業技能比賽結合。為了檢驗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各類行業團體和各級教育機構均在組織各種職業技能競賽,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提高實踐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和展示自己風采的平臺,也為各院校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由于此類競賽以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為主,學生要在規定時間里在線按手工和電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總賬、分類賬、報表、核算、供應鏈管理以及往來項目管理等模塊的處理,學生要綜合運用全部所學知識并以團隊為單位展開分工協作才能完成此項任務,積極參加此類職業技能比賽對于會計專業教學科研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有很重要的意義。
四、推行“課崗證”一體化尚待解決的問題
(一)急需創建雙師型結構的教師團隊。要將“課崗證”一體化與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相融合,必須加強對教師的要求,教師不僅僅需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和理論素養,還要具有較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但是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雙師型結構的建立仍然存在很大困難,例如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導致很多教師不能深入企業實踐,缺乏實踐經驗。
(二)教材不能滿足“課崗證”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需求。許多高?,F用的教材都是偏理論而輕實踐,已經不能滿足“課崗證”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需求。也正是因為教材的實用性較差,影響了“課”與“崗”的一體化。
(三)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不到位?!罢n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離不開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例如“課”與“崗”的一體化,需要有眾多的企業與學校合作,但企業與學校的社會責任與目標定位不同,這就需要政府給予學校一定的政策支持,促進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幫助學校能夠與供學生實習的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當然,資金的支付也同樣重要,必須具備完善的實訓室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專業課程建設,才能更好地保證“課崗證”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
五、解決辦法
(一)優秀教師資源共享并分批次安排理論型教師深入企業實踐。由學校牽頭購買各種網絡視頻資料供教師學習,深入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模式,并帶入到自己的課堂中來。同時,分批次安排實踐經驗不足的教師深入企業脫崗實踐。爭取在3年內使雙師型教師達到教師總人數的70%以上。
(二)優質的教學資源共享。教學資源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教學的質量。高校可以將各自的優質資源共享到一個公共平臺,各個高校在此平臺吸取別的高校的資源,取長補短。
(三)加大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會計類專業實施“課崗證”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學校可以建立專門針對會計類專業的相關基金,或者建議當地政府加大對會計類專業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保障學生對基本學習設施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青松.高職會計專業“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當代經濟,2012,(19).
[2]龍菊梅.電大會計專業“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成人教育,2014,(6).
社會保險是一種現行的經濟和社會制度,它是為年老、疾病、傷殘等情況下造成的喪失勞動力的人,和因暫時失去勞動崗位等特殊事件遭受損失的人提供生活保障的政策。從法律意義上來說,社會保險關系是指,國家級社會保險機構與雇傭單位、受雇者之間在社會保險中存在的權利及義務關系,其采用的是受雇者和雇傭單位共同供款并由國家來進行實施。
二、我國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及接續現狀
1.社會保險制度下的地區間轉移困難。勞動力人口的自然擴散是市場經濟下必定會出現的現象,我國社會保險制度采用的是部分積累制,所以如果存在有部分地區,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發生赤字,就會造成很多職工在社會保險跨區域轉移時發生社會保險被中斷的現象。在沒有合理的調節機制下,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會因為基金的統籌責任轉變為各級衡量得失,計較利益的博弈工具。
2.社會保險制度之間的接續困難。我國流動勞動力的規模相當龐大,但因為社會保險制度過于散碎,加之各統籌地區各自為政、相互設堵等原因,社會保險關系可轉移難接續,使得大量自由活動就業的勞動群體重復參保、反復退保。職工權益和其應有的社會福利因為保險轉移問題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當大量農民工頻繁的流動,且社會保險制度對市級縣級職工有所限制兩種情況同時出現,必然會導致大量勞動人口不參與投保,引發的社會后果可想而知。
三、解決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及接續問題的具有現實意義
1.解決社會保險關系及接續問題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區域性的基本社會保險機制,但是各級之間的社會保險的接軌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社會保險難以接軌,這直接影響到勞動力資源的分配與優勢組合,導致勞動生產要素無法自由移動,進而限制了勞動生產要素的擴散和分布。如果研究出了解決社會保險關系區域與區域間的轉移及接續問題的處理辦法,并且使其能夠早日得到有效的實施,那么勞動力生產要素的流動程度就可以大大加強,進而作用于人才資源的分配和優勢組合,由此就可以有效的促進經濟的發展。
2.有利于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廣大流動勞動人口的流動及權益保護。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積擴展,使得更多的自由移動勞動人口受益。同時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和接續問題得不到改善卻又使其社會保障權益流失。在我國由于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和龐大的人口數量壓力,再者以農民工群體為中心的就業群體越來越龐大解決了勞動力緊缺的問題,并且這種局勢將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只有維護流動勞動人口的權益,讓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和接續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才能有效的推動勞動力的擴散,使整個社會健康和諧的向前邁步。
3.有利于我國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實踐證明,社會保險關系的跨地區轉移及接續問題的解決,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社會保險參保人數的穩定增長,和社會保險覆蓋的范圍擴展。
四、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和接續的對策
1.提高社會養老保險的統籌管理。自我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環境以來,我國明顯已經步入了一個“公進共榮”的經濟發展新階段。這時候也就更依賴于相應的制度發揮效應,要求各級政府一起營造一個公平、統一的法制氛圍,適當調整合并各地的經濟政策,改善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實現各省社會保險的統籌化管理。
2.采取分段計算養老保險權益的措施。關于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還應該討論到如何分段來計算養老金權益。增強各縣市級間激勵與互相約束的體制,進而使得不同地區間的社會保險之間相互承認,相互連通。在綜合考慮各地保險待遇不同的問題的情況下,改變社會保險權益的結算機制使其成為財政體制中的組成部分。
3.確立中央、地方及個人的社會保險責任,落實社會保險權益。要維護社會的公平化,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就需要對現有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明確中央、地方和個人的養老責任,解決現有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的問題建立,落實中央、地方、個人的保險金權益和責任機制,避免責任不確定所造成的利益沖突。做實個人的賬戶信息,實現個人賬戶實賬運行與基金的逐步累積,增加能夠移動的基本資金。
關鍵詞: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開發;設置;研究
社會體育專業是目前我國高校在體育專業中常設專業之一。自1989年,成都體育學院最早進行“醫體結合、體醫滲透”的體育醫學改革以來,目前的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中,“醫體結合”課程逐漸成為現代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普遍重視的課程。所謂醫體結合課程,就是在社會體育專業中,設立的體育學和醫學相結合的課程。這是現代體育專業培養全新人才的課程設置的需要。通過這一課程的設置,把體育運動與醫療保健相結合,主要探討在群眾性的社會體育活動中如何做好運動損傷的醫療康復和保養問題。對醫體結合人才的培養,是國家對體育專業的畢業生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運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前提下,需要相關體育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指導,培養醫體結合專業的畢業生已經成為各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共識。設置合理的醫體結合課程,是發展現代社會體育學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究在新時期,如何在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開設“醫體結合”課程,對“醫體結合”課程進行創新和開發,是擺在每一所高校面前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學術界近些年對此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為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做好“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但是,我國目前高校還是以競技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培養為主,對社會體育專業的重視度不夠,現有“醫體結合”課程已經不能夠適應高校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如果這種現狀不加以及時的改變,那么不利于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長遠的發展,也不利于全面健身國家戰略的實現。
一、高等院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設置的狀況
1989年,成都體育學院在自己的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中,首次提出“醫體結合”理念,并最早設置了醫體結合課程。此后,這種課程逐漸為其他高校體育教學所采納。目前,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中, “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置已經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一些學校的社會體育專業的“醫體結合”課程已經創出了自己的特色,如上海體育學院、山東體育學院依托自己學校特色,把“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上升到校級層次,開發出了一些符合本校特色的“醫體結合”課程。觀察各個高校開始的“醫體結合”課程,主要有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育養生學、體育健身學、社會體育運動醫療護理學等。這些“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立,有效地實現了體育運動與醫療保健的結合,為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課程設置思路,也為國家開展全面健身運動培養了大量的體育應用型指導人才??傮w上看,各個高等院校在社會體育專業設置的“醫體結合”課程為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二、高等院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設置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醫體結合”課程開發力度不夠,創新速度慢
現有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中的“醫體結合”課程在開發中力度不夠,集中表現在課程內容傳統陳舊,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以體育保健學為例,大多數學校只是探究如何做好體育運動中的防護和緊急運動損傷的維護問題,沒有進行更深入體育學與醫療學結合的內容的闡述。簡言之,就是現有醫體結合課程大多是教授給學生是什么,但是很少引領學生探究原因。課程資源的不足,是造成課程開發力度不夠的重要因素。同時,各個高校也沒有結合本校特點,開發自己學校特色的醫體結合的校本課程??傮w上看,現有高校醫體結合課程雖有變動,但是創新力度不大。在全民體育成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現有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設置與開發中的短板,在今天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它一定程度上已經滯后于國家全民體育戰略的發展需要。
(二)“醫體結合”課程缺乏必要專業人士的參與
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需要具有雄厚專業知識的人才的參與,現有高校片面重視競技體育項目的做法,致使在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中出現明顯滯后現象。在醫體結合課程的研發中,人才的短缺更是突出的問題。很多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中“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置于開發由于缺乏專業人士的參與,還是沿用以往傳統教材,傳統的上課模式。各個高校不能及時高效地開發出適合自己學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具有極強可操作性的醫體結合的校本課程。一些高校也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進行了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但是總體上還是落后于現代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需要??傊肆Y源的短缺,是影響我國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進行“醫體結合”課程開發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三)“醫體結合”課程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可操作性較差
正是由于上述醫體結合課程開發創新的力度不夠,相關人才的短缺等現實的問題,致使我國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的“醫體結合”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總是出現可操作性差的問題,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以山東體育學院的社會體育專業為例,雖然也開設了相關“醫體結合”課程,但是內容的陳舊,教學手段的傳統性,致使很多學生對這一課程不感興趣。筆者曾將調查在這些課程中學生的參與學習情況,幾乎90%以上的W生認為這些醫體結合課程不適應現代高校體育發展的需要。受訪的學生學習這些課程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也許在社會體育專業其他課程中同樣存在上述問題,但應當沒有在醫體結合課程這么突出。一些體育專業的教師在談到醫體結合課程的時候,也是不明所以。很多師生對“醫體結合”課程只是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要學會在體育鍛煉中如何做好自我防護,以及出現運動損傷后如何進行簡單的自救等。
三、開發全新的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國家全民體育的戰略背景,大膽進行“醫體結合”課程開發與創新
2014年9月份,全面健身、全民體育已經被確定為國家戰略,并要求在全社會大力推行。這就為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的建設中,要充分立足全民體育的國家戰略,及時對以往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進行大力的改革。在“醫體結合”課程中,也要結合這一時代背景,根據自己學校的特色,大膽地進行相關課程的研發。學校要創設條件,鼓勵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師進行“醫體結合”課程的校本化研究。對待在醫體結合校本課程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進行大力的表彰,必要時可以給予其豐厚的物質獎勵。學校體育院系也要從宏觀上樹立“醫體結合”校本研發的理念,把這項工作放到體育院系發展的重點工作范疇之中。在具體的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與創新中,筆者建議可以借助于現代網絡信息手段,及時了解國內外高校在醫體結合課程中最新的做法,吸收他們有益的經驗,進而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
(二)大力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為課程的開發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
高校要想做好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與創新工作,離不開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參與。因此,高校要注重對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在人才引進上,要拓寬人才引入范圍,不要單獨看對方是否具備高學歷,更要看其是否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如果高校具備較強的實力,可以把人才的引進范圍擴展到國外,吸引國外相關專業人士參與進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中來。在對高?,F有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不要忽視。通過選拔優秀的體育專業畢業生,并對其進行必要的培訓,提高他們課程開發的理念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就會在較短時期內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中的“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打造一支優秀的團隊。強大的人力資源的儲備,是未來高校做好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開發最大的助力。
(三)加強對“醫體結合”課程的教學實踐,提高教學實效
再好的“醫體教學”課程,最終是為了能夠服務于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教學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環節是高校做好社會體育專業醫體結合課程教學最終的目的和動力。通過教學實踐,一是可以驗證相關校本課程開發是否具備極強的可操作性,二是可以在實踐中發現課程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課程進一步的改革與創新提供現實數據的支持。要引領學生積極參與“醫體結合”課程的教學活動,真正從內心認識到這一課程的重要性,轉變那種只是片面的為了學分而學習的理念。
四、結語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在“醫體結合”課程的設置與開發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課程的改革和創新。高校要遵循國民體育的國家戰略,積極從事社會體育專業的“醫體結合”課程的開發工作,為國家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體育人才。
【⒖嘉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