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6:11
序論:在您撰寫地攤經濟的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低碳村鎮;概念;途徑;案例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014(2010)12-0052-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1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 也是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全球環境問題 , 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 氧化亞氮(N2O) 等溫室氣體而引起的。所以,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 經濟, 已經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 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出路[1]。2 009 年11 月, 我國政府對外正式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 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 期規劃,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2],綠色低碳經濟作為重要內容將列入國 家“十二五”規劃綱要[3]。城市作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能源消費量占全 國消費總量的60%之多,城市人均能源消費為農村人均能源消費的3倍左右。隨著城市化進 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擁入城市,能源消費行為發生改變,人均能耗迅速增加,交通用能 也將增加,必將推動城市能源消費量的增長[4]。在此情況下,大多數研究集中在 了低碳城市、低碳社區方面[5-9],而農村低碳目標如何實現,部分學者僅 對低碳農業和農村能源進行了探討,只有少數地方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嘗試了發展低碳村 鎮的探索[10-12]。
1 低碳村鎮的提出
中國有48 000多個鄉(鎮)、691 510個行政村,農村人口有9.4億,真正長期居住在農村的 農民7.5億左右,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 有18億畝農田,土壤容重平均為1.2 t/m3,土壤有機質每增加1‰,可培育600-800 kg/hm 2的糧食生產潛力,從大氣中凈吸收30億t的CO2,當前我國經濟活動排放的凈CO2約為 70億t,2015將在100億t左右。中國可開發的生物質能源總量約為5億t標煤,遠期可達10億t 標煤,以5億t標煤計算,生物質發電可滿足中國能源需要的20%以上的電力,年減排CO2約 3.5億t,SO2、N2O、煙塵等2 500萬t。
村鎮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城鎮/農村居民的總能源消費比為2.55∶1,人均能源消費 比為35∶1,主要是間接排放差距為1.779億t碳,2009年的城鎮化率466%,隨著農村城鎮 化進程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農村傳統的以秸稈、薪材為主的能源結構必將產生巨大的轉變 ,節能減排潛力巨大[13-16]。因此,發展以農畜結合、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培 肥土壤、開發生物質能等為主要內容的低碳產業,推廣清潔能源改善農村人居,培育農民低 碳發展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現代農村社會發展的必 然趨勢。
2 低碳村鎮的概念與內涵
低碳村鎮指在一定規劃、政策和制度建設的推動下,公眾以低碳為理念和行為特征廣泛參與 ,以村鎮為核心,以人居、環境為切入點,以農民種植和養殖高效產業化為重點,實現“資 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資源高效(Resourcesaving):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之一,資源約束與 經濟發展矛盾日益突出,但同時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水資源利用率是世界先進水平的1/2 左右,秸稈利用效率約40%,70%以上畜禽糞便有得到資源化利用。以低碳技術為主,在提升 農業光、熱、水、土、生物等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時,重點提高化石能源和化肥的投入產出 比,把傳統農業轉型為資源高效型的農業產業,是發展低碳村鎮的基礎。
農民增收(Peasant revenue increment):生存和發展是中國農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城鄉收入比例約3.21∶1,通過發展資源高效型的農業產業,提高單位面積農業產出效益和 規模效應,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是發展低碳村鎮的核心。
環境友好(Environment friendly):營造友好的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 又能為城鄉一體 化提供美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低碳村鎮的保障。
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 and safety):提供潔凈的生產環境, 推廣合理的生產方法, 在 無污染的農業環境下, 達到生產與生態的和諧關系, 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安全鏈條,
讓民眾可以吃到足夠數量、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是發展低碳村鎮的關鍵。
低碳排放(low carbon):以C庫大于或等于C源方式實現較低(更低)或零理想狀態的溫室 氣體(CO2為主)排放,是發展低碳村鎮的目標。
3 實現低碳村鎮的途徑
根據低碳村鎮“資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內涵,主要途徑 如圖1所示,一是支撐低碳消費觀念和意識形成的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二是支撐形成土壤C庫來提供安全食品和保證農民增收的低碳產業關鍵技術,三是支撐人居 環境低碳排放的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和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四是保護和提升綠色植被的生 物固碳能力4個方面6項內容:
(1)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模型構建與系統開發。 充分借鑒國內外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計算模型,結合典型區域低碳村鎮建設目標, 利用生命周期評估(LCA)法建立試點村鎮的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評估模型, 開發低碳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便攜式計算器(低碳智能伴侶)。
(2)營造有機農產品生產環境。 集成沼氣工程、微生物利用、設施農業工程、生物綜合防治和有機肥料生產等技術,建立低 碳農業系統技術體系,制定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HACCP技術規范,搭建便捷的食品安全 追溯體系,通過城鎮居民的自覺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和形成農田土壤因碳“埋單”的良性循環 機制,重點建設“種-養-沼-蚯蚓- CO2 施肥-太陽能”六位一體的能源生態設施大棚。
(3)村鎮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 建立低碳村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體系,重點結合沼氣和有機肥料生產技術實現生活垃圾的資 源化利用。
(4)源綜合利用村鎮清潔能。圍繞農村可再生能源利 用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重點是 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主要包括微 生物技術、生物燃料技術、生物質發電技術,也包括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在低碳村鎮建 設上的應用技術。
(5)改造村鎮新型農居。 圍繞試點村鎮節能型傳統農居,應用綠色建筑材料,采用沼氣集中計量化供暖系統重點改造 傳統曖炕結構,徹底改變農村冬天用煤、農田秸稈和薪材林取暖的習慣。
(6)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 樹立景觀生態學的理念,充分利用森林巨大的生物固碳能力,重點建設村鎮周邊的田間林帶 、道路林帶和景觀林帶,保護自然生態林,建設風景秀美的低碳村鎮。
4 低碳村鎮案例分析
牟平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莒格莊鎮崖子村全村377戶,971人?,F有耕地2 086畝,山嵐1 7 00畝,果園360畝,全村居民以農業、果業生產和畜牧養殖業為主,2007年全村年總收入2 3 31萬元,人均純收入6 278.7元。過去村內街道崎嶇狹窄,高低不平,垃圾、糞堆、草垛到 處可見,生活污水四處橫流,給廣大村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不便。2007年在鎮黨委政府的 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村兩委從村容村貌整治入手,多方籌措資金,投資25萬元硬化街道6 60 0多 m2,投資10萬元漿砌排水溝2 000多m,投資63萬元美化綠化街道200 m2,安裝路燈 29盞,投資3萬元修繕了辦公場所。2008年,投資7萬元,共建農村戶用沼氣235個,并配套 進行改廚、改廁工作;2010年,投資300萬,規劃建設“六位一體”蔬菜大棚30個。
牟平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莒格莊鎮曲河莊村,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灌溉水純凈,且是牟平區首批沼氣村,家家戶戶有沼渣、沼液,現有果園500畝,全村已建成沼氣池22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90%,并以沼氣為紐帶,發展“種植+沼氣+養殖+大棚”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三條主線,依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經濟學原理,以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實施“生態農業村”建設項目。通過沼氣建設與沼渣沼液的利用,“四位一體”蔬菜大棚建設,生態果園建設生產有機果品,中國林蛙與林業共生立體循環特色經濟發展等模式,逐步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努力推進農業由數量速度型向結構效益型、由資源外延型向產品系列開發型的轉變,把曲河莊村打造成煙臺市“生態農業第一村”。
經濟效益:以“六位一體”能源生態示范大棚為例:充分利用農田秸稈資源、生活垃圾和養 殖業資源,進入沼氣池變成沼氣、沼液、沼渣,有機肥及沼渣等還田取代50%的農田化肥, 生態大棚全部使用有機肥料,按“5頭豬+20 m3沼氣池+2畝果園+太陽能+0.8畝大棚”計算 ,經濟效益可達到7-8萬元。不計勞動力成本,平均每頭豬凈收益500-600元,平均每只雞的 凈收益1.7-1.8元(5-6萬只/棚/年),有機果蔬的價格是普通產品的3倍以上,若再按國際總的來說,低碳村鎮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新 概念新探索,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充實。但是,在中國地方實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中,以 “資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為總目標的低碳村鎮建設,對于 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農村層面的國家低碳排放目標,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 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 低碳發展論[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 09:3-7.[Zhang Kunmin, Pan Jiahua, Cui Dapeng.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 Bei 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s Press, 2009:3-7]
[2]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EB/OL].2009-11-26. http:∥省略.[ Con tro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tion Goals in China[ EB/OL].2009-11-26. http: ∥省略.]
[3]梅東海,祝雅輝. 低碳經濟時代的政策調整與制度創新:第67 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綜述 [N].中國改革報, 2009-11-09.[Mei DongHai, Zhu Yahui. Low Carbon Economy Times
Policy Adjustment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of Article 67 times Chin a Reform International BBS[N]. China's Reform, 2009-11-09.]
[4]以低碳城市為主線.發展中國低碳經濟[J].工程機械,2010,4(1):72.[Developing L ow Carbon Economy by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J].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 quipment,2010,4(1):72.]
[5]付允,馬永歡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 4-19. [Fu Yun, Ma Yonghuan, etc.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 [J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14-19.]
[6]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4).[Xin Zhangpi ng, Zhang YinTai.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J].Urban Studies,200 8,15(4).]
[7]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84-87 . [Jin Leqin, Liu Rui.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l Transformation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09,(1):84-87.]
[8]邱敏芳,周璐. 低碳經濟的發展途徑之一:低碳城市[J].現代商業,2010:255-257.[ Qiu Mingang, Zhou Lu. Development Way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y [J ]. Modern Business,2010:255-257.]
[9]單曉剛.從全球氣候變化到低碳城市發展模式[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 (1).[Shan Xiaogang. From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M odel [J]. Journal of Guiy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0:5(1).]
[10]趙其國,錢海燕. 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 5).[Zhao Qiguo, Qian Haiy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de velopmen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5).]
[11]杜受祜. 低碳農業:潛力巨大的低碳經濟領域[J].農村經濟,2010,(4):3-5. [Du Sh ouku. Low Carbon Agriculture: Huge Potential for Low Carbon Economy [J]. Rural
Economy,2010,(4):3-5.]
[12]李明賢. 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鎖定與替代策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0,11(2). [Li Minxian. Pen talk on circular economy and modern agricultu re [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11(2). ]
[13]劉漢元,劉建生. 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M].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2010:121-131. [Liu Hanyuan, Liu Jiansheng. New Energy Revolution: Changing the 21th Century[ M]. Beijing: Chinese Yanshi Press, 2010:121-131.]
[14]崔民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M].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9:306-309.[ Cui Minxuan.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M]. Beijing: Social Sci 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2009:306-309.]
[15]魏一鳴,劉蘭翠等.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F].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86 -90.[Wei Yiming, Liu Lancui, et al. China's Energy Report (2008) [M]. Beijing:
Sciences Press,2008:86-90.]
[16]統計局.建國6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5倍多[EB/OL].2009-9-18. news.省略.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NBS): Urban ization Level 5 Times Mo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60 Yea rs [EB/OL].2009-9-18. news.省略.]
Low carbon villages and towns: a new concept of low carbon econom y
WU Yongchang1 HU Zhiquan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IARR P),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Beijing100081, Chin a;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 Beijing100081,China)
關鍵詞:低碳理念;建筑設計;途徑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038(2015)49-0111-02
前言
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現階段,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要求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之下,人們開始關注對低碳生活的追求。在城市建設的設計工作當中,建筑設計師肩負著引領低碳生活的重要責任,其設計理念是實現建筑長遠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也是建筑設計質量、品味和格調實現的關鍵。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下,高能耗的建筑設計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大力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求建筑設計中必須要實現低碳環保和節能減排的目標,實現建筑整體環境和功能上的最優化,以切實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低碳建筑概念
低碳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綠色建筑和生態建筑的基礎之上,在21世紀又提出了低碳建筑這一新的概念,從內容上來看包括了綠色建筑和生態建筑的主要內涵,只是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為最終要實現的目標。低碳建筑,實際上是指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范圍之內,包括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施工和建筑的運行、拆除等整個階段,能源消耗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的建筑。從本質上來講,低碳建筑是節能建筑概念的延伸,但是與建筑節能又具有一定的區別,低碳建筑是以提高需求終端的能源利用率為目標,其節能減排的實現有一個約定的基準線,且這一基準線是歷史某一時間節點的實際排放量,要求未來的減排目標必須要低于這一基準線。
2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原則
2.1環境友好型原則
低碳建筑要求在其規劃設計階段要切實的考慮到與自然環境友好共存的關系,還需要考慮到建筑的合理自然通風和日照等,盡可能的保留原來場地中的自然環境;在建筑材料的選擇方面要盡可能的選取當地的材料,且在施工建設階段要對場地內的鄉土植物進行必要的保護,且減少在自然環境對廢棄物的排放。
2.2低能耗原則
從低碳建筑的概念可以看出,低碳理念是貫穿于建筑的整個全生命周期過程當中的,具體表現在建筑的規劃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和維護階段,在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方面要充分的考慮到如何減少碳排放量和降低能源消耗;另外,還要對自然界中的太陽能、風能等可持續能源進行應用,為建筑提供必需的能源供應。
2.3居住空間舒適性原則
大力倡導低碳建筑,不僅僅只是為了實現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降低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更主要的目的是對人們生活的居住環境的健康性設計,因此在對低碳建筑進行平面設計的時候,要對熱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和光環境質量等方面進行考量,保證自然環境的親和性,實現自然環境的高清新性和融合性。
3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途徑探索
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主要體現在整體結構的設計、構造形式、長期使用等環節中,對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等相關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同時重視建筑的易拆性和資源節約等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種途徑進行探索:
3.1建設形式與地區條件統一
建筑形式的合理,不僅可以有效的節約資源,降低有害氣體的排放量,而且還能夠與建筑地區的降水量和溫濕度條件相結合形成可再生的循環環境系統。光和熱是氣候因素中兩大最基本的要素,其在建筑當中的直接體現就是窗戶的采光作用,因此在對低碳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在標準采光條件得以滿足的情況下,要盡可能的選擇較小的窗墻,并且配合鋁制窗框或者隔熱玻璃等設備材料,以實現減少廢氣的釋放量。另外,建筑遮陽散熱的方式也要合理適度。具體的遮陽散熱方式包括了很多種類,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特點,例如利用植物遮擋陽光和吸收熱量、建筑物之間相互遮擋、設置人工遮陽構件等,一方面能夠使建筑表體對外部氣候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提高,另一方面還能夠為建筑的內部空間提供較為通暢的氣候回流循環環境。
3.2建筑材料的選擇
3.2.1綠色材料的選取
在建筑施工和裝修等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的生產和使用等環節當中,都會對環境的改變和能源消耗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傳統的混凝土材料會散發出一種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氡氣,而人造板材中又會揮發出大量的甲醛,且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中所使用的水泥會造成較大的能耗,在拆除之后的廢棄物處理方面的難度也比較大,因此,低碳建筑設計要盡量選取綠色材料。例如,在黃土高原地區,生土材料主要是對黃土進行直接的加工,并在其中混入了麥草和蘆葦等,能夠有效的避免建筑結構出現開裂的問題;而且,從生土結構建筑來看,其施工方法十分簡便、取材容易、能源消耗較低、適合長期使用;以土坯磚為例,其制作成本僅僅是混凝土的20%,但在維護結構上面卻與混凝土具有相同的效果,甚至比混凝土的效果更好,且土坯可以被反復使用,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3.2.2提高材料利用率
在對低碳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對材料資源節約設計進行重點把握,爭取實現材料利用率的最大化,并且從建筑垃圾的減排方面著手,最大程度的避免材料的浪費。①要保證建筑設計和室內室內設計的一體化,盡量減少建筑結構要素,以減少材料的損失;②對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進行全方面的掌握,結合建筑設計的實際來發揮出不同材料的優勢;③盡量選擇低碳、節能、環保的新型建材,如自身重量較輕,且具有可再生性的鋼結構構件,減少廢棄材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3.3建筑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建筑墻體的保溫性能是影響建筑節能指標實現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眾多國家建筑節能開發工作中的重點,其墻體的顏色、構造方式等都會對建筑的能耗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要保證建筑結構設計的合理性。例如,在屋面的節能設計和構建當中,采用屋面綠化和墻體垂直綠化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增加建筑的保溫設計;同時,水分的蒸發還可以對空氣環境進行凈化,對建筑的室內溫度進行有效的調節,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3.4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
在對低碳建筑進行高度節能設計的同時,還應該對其能源利用方式進行優化,重視對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對可再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建筑的能源消耗存在地區差異性,因此要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特點來選擇不同的能源利用方式,例如北方城市建筑設計要考慮保溫層的設計;同時還要對生物質能、地熱能、風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進行考量,以滿足建筑和環境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面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節能降耗已經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且低碳理念已經成為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核心思想,要求在建設設計的各個環節當中都必須堅持低碳的原則,通過選擇綠色建材、提高材料和建筑空間利用率、利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注重建設形勢與地區環境相統一等途徑來對實現低碳建筑的設計,并且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讓人們切實的感受到低碳建筑所帶來的實際利益。
參考文獻
[1]王加和.試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應對策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2:242.
[2]彭娟.如何應對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J].門窗,2014,11:242+247.
[3]王飛,周海源.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策略探討[J].四川水泥,2015,04:269.
[4]劉曉東,畢克新.基于低碳創新系統的我國建筑設計突破性創新模式研究[J].華中建筑,2015,06:60~62.
[5]邵杰.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杭州建筑室內設計可持續性發展研究[J].特區經濟,2014,08:71~73.
內容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低碳經濟定義,找到各種定義的共同點,給出低碳經濟的定義,從五個方面對低碳經濟的內涵進行了說明,整理了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定義,分析了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異同。
關鍵詞:低碳經濟 定義 內涵
低碳經濟的定義與內涵
(一)低碳經濟的定義
《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國外一些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核心是低溫室氣體排放,或低化石能源的經濟,低碳經濟是能夠滿足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
我國學者莊貴陽(2005)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付允等(2008)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鮑健強(2008)等指出,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礎之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劉細良(2009)強調低碳經濟是人類對經濟增長與福利改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一種理性權衡;是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關系的一種理性認知;是一種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續經濟;是工業文明之后的生態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金樂琴(2009)等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一致,與當前大力推行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有密切聯系。
盡管學者們對低碳經濟定義的表述方法不盡相同,但各個定義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筆者認為低碳經濟定義可概括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低碳經濟的內涵
1.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減少高碳能源消耗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工業革命以來,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與此同時也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問題?;剂先紵龝r會釋放二氧化碳,產生溫室效應,地表將變熱,由此會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后果。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2.低碳經濟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環境為基礎,以激勵經濟發展為條件,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理論和戰略。低碳經濟的目的是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經濟革命。發展低碳經濟實質上是對現代經濟進行一場深刻的能源經濟革命。這場能源經濟革命的基本目標是努力推進兩個根本轉變:一是由以高碳能源為基礎的不可持續發展,向以低碳與無碳能源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的轉變;二是由高碳型黑色能源消費結構,向低碳與無碳型綠色能源消費結構的轉變。
4.低碳經濟的關鍵是技術創新。控制和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主要途徑有四條: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發展碳捕捉和封存技術;發展清潔能源;植樹造林。目前,這四條途徑都存在著明顯的技術瓶頸。因此,發展低碳經濟首先必須在技術上實現突破和創新。沒有技術創新,低碳經濟不過是人類的一個“美好幻想”。
5.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工業社會發展初期,使用的能源全部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高碳能源,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可稱為高碳經濟。隨著對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不斷認識,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不斷反思,人類逐漸認識到要摒棄18世紀以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尋找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與高碳經濟的比較見表1。
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辨析
(一)相關概念的涵義
1.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目前沒有公認、確切的定義。通過搜集、比較各種定義,筆者認為,循環經濟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使社會生產投入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一般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作為操作準則,簡稱為“3R”原則。減量化原則,即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在經濟活動的源頭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利用原則,即盡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再循環原則,即廢品回收利用和廢物的綜合利用。“3R”原則是循環經濟的最重要特征。
2.綠色經濟。綠色經濟目前也沒有公認、確切的定義。通過搜集、比較各種定義,筆者認為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從這個定義上引申,綠色經濟有兩種涵義。
第一種涵義是指經濟要環保,即要求經濟活動不損害環境或有利于保護環境。例如,鋼鐵、造紙等行業,用落后的方式生產是高排放的,因而不是綠色經濟;而用清潔技術生產,就屬于綠色經濟。第二種涵義是指從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也就是說,環境保護可以成為經濟利潤的一個來源。例如,新能源開發、綠色食品研發等活動,可以帶來新的利潤。
以上兩種涵義分別強調了綠色和經濟兩個方面,它們的共同點是同時追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3.生態經濟。關于生態經濟目前存在兩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一是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的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二是生態經濟強調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就如生態系統一樣是密閉循環的,最終達到資源的零輸入和廢棄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但從目前的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來看,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各國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僅是一種趨勢。
(二)低碳經濟等概念的異同
1.低碳經濟等概念的相同點。主要表現在:產生的根源相同?,F代工業社會既是一個技術發達、經濟騰飛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的時代?,F代工業發展引發出嚴重的環境危機,不可再生資源的匱乏和枯竭、可再生資源的破壞和短缺、環境污染的加劇、生態環境的失衡。生態環境惡化的嚴酷事實,迫使人類不得不反思和重新審視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開始關注環境,探索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都是對人類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和總結。
理論基礎相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并不單純地屬于經濟學范疇,而是經濟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系統科學等學科相互交叉、滲透、有機結合所形成的交叉邊緣性概念,具有綜合性特征。外部不經濟理論、生態大系統理論、生態學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原理、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理論是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等概念重要的理論基礎。
技術手段相同。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實現的技術手段包括宏觀技術手段和微觀技術手段。宏觀技術手段是構建生態產業園區。生態產業園區是一定地理區域內的多種產業,按照物質循環、生物和產業共生原理組織起來,構成產業鏈和產業網,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微觀技術手段是采用環境無害化技術。環境無害化技術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廢物和產品,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處置殘余的廢棄物。
最終目標相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追求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每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低碳經濟等概念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研究的視角不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從不同的視角研究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低碳經濟是針對碳排放量來講的,要求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主要目的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循環經濟關注的是提高生產、流通、消費領域所有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所有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其中包括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綠色經濟強調關愛生命,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經濟注重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和地球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
可操作性不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可操作性存在很大差別。低碳經濟的涵義最為具體―降低碳排放量,最具有操作性;循環經濟提出了“3R”原則,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綠色經濟和生態經濟的涵義較為寬泛,沒有說明如何實現綠色經濟和生態經濟,僅根據涵義不能確定如何實現綠色經濟和生態經濟。
所屬的層次不同。根據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各自研究的視角和可操作性,可以將這四個概念進行如下結構性定位:綠色經濟最不具體,研究的范圍最大,為最高層次的概念,包含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次之,包含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并列并有一定的交叉,為低層次的概念(見圖1)。
涉及的研究領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涉及的研究領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經濟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減碳、碳交易市場、碳稅、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政策等。循環經濟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農業循環經濟、工業循環經濟、服務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區等。綠色經濟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綠色GDP、綠色產業、綠色貿易壁壘、綠色金融、綠色營銷、綠色消費等。生態經濟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經濟區、城市生態經濟、農村生態經濟等??梢钥闯龅吞冀洕芯康念I域與其他三個概念研究的領域差別較大。
參考文獻:
1.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環境與資源,2008(3)
2.曹海霞,張復明.低碳經濟國內外研究進展[J].生產力研究,2010(3)
3.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3)
4.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5.劉細良.低碳經濟與人類社會發展[N].光明日報,2009(4)
論文摘要:“城市經濟帶”的理論探討和規劃對于促進中國轉軌經濟中區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城市群發展的角度尋找“城市經濟帶”的理論淵源,界定其理論內涵,辨析相關概念,以期為日后城市經濟帶理論的后續問題探討奠定基礎。
一、城市經濟帶的理論淵源
在理論上,城市經濟帶的內涵界定屬于城市群理論范疇之內。城市群理論的研究源于歐美,在國外的文獻研究中,從1910年美國學者庫恩最初提出都市地區的概念,到1915年英國學者帕特里克·格內斯提出組合城市的定義,以及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弗塞特提出城鎮密集區的概念,迄今為止,國際上比較公認的,也是最先明確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提出了最初的城市群概念Megalopolis。戈特曼把美國東北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密集區域用原意為巨大城市邦的希臘語Megalopolis來命名,用以說明這一北起波士頓、南至華盛頓,由紐約、普羅維登斯,哈特福德、費城、巴爾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組成的功能性地域,在這一地域,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線連綿分布,城市之間聯系密切,產業高度集聚,形成主軸長600公里,人口3000萬的城市密集分布地帶。在戈特曼對于城市群概念的表述中運用兩個指標來界定Megalopolis,即,較大的總人口規模和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首先,戈特曼將城市群的總人口規模下限定為2500萬人;第二,戈特曼認為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至少應達250人/平方公里,核心區密度應更高。此外,戈特曼還指出了城市群應具有高稠密的城鎮基礎設施和高效率網絡流通體系的鮮明特征。他認為,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將會沿著主要交通干道不斷延伸。也就是說,城市交通干道越發達,城市會不斷演化成為一個巨大的社會經濟組合體,而周邊的城市群體是一個連續性很強的以內部作用為主、多中心的云狀結構,他同時指出“城市核”是比較明顯的,“城市帶”則在外形上是比較模糊的。
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相對滯后,因此,在國內對城市群的理論研究中,基本上是繼承了國外對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并且,在此基礎上逐漸衍生出對“大都市圈”、“經濟帶”的研究。國內學者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推廣大都市圈理論的,我國城市地理學家周一星先生對城市群的概念提出得比較早。他認為,將我國沿海地區出現的城市群與西方大都市連綿帶和相類似的新型城市群空間組織形式相比較,都可以稱之為大都市城市群或都市連綿區(簡稱MIR)。他認為MIR是“以若干城市為核心,大城市與周圍地區保持強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會聯系,沿一條或多條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鄉一體化區域”。此外,我國學者周起業、劉再興等人在《區域經濟學》一書中認為,大都市圈是“按經濟中心來組織管理地區經濟,即以大城市為依托,有計劃地發展中小城鎮,在各大城市周圍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為主的中小型經濟中心。通過它們使大城市同中小城鎮和農村相聯系,大中小城市與其分別聯系著的農村相交織,組成了全國的經濟網絡。經濟網絡是以大城市為依托,組成大城市經濟圈,按大城市經濟圈來安排地區生產布局。”高汝熹教授則在“論中國的圈域經濟”一文中首先明確了“大都市經濟圈”的定義,他認為“大都市經濟圈是以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為中心,通過經濟輻射,帶動周圍城市和農村,以形成統一的生產和流通經濟網絡”。此后,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課題組在1993年的研究中也提出“大都市圈,也就是某一城市突破行政區劃的局限同它鄰區劃或外圍化的地區形成緊密經濟聯系的一體化經濟區”。國家計委宏觀院出版的《長江地區產業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書把大都市圈定義為“是以經濟比較發達并且有較強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為核心,同其有經濟內在聯系和地域相鄰的若干周邊城鎮所覆蓋的區域相組成的,其經濟吸引力能夠達到并能促進相應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地域范圍?!绷硗猓は壬殉鞘袇f作區定義為“以一個特大城市或一組密切相關的大城市為核心并聯結周圍地域所組織起來的經濟協作區”,城市經濟協作區“更講求中心城市的主導功能和輻射作用”。沈立人先生也認為“大都市圈是以大都市為核心,超越原來邊界而延伸到鄰近地區,不斷強化相互的經濟,最后形成有機結合甚至一體化的大區域,又稱大都市地區或大都市連綿區?!背酥?,代合治(1998)、薛東前(2000)、周玲強(2000)、姚士謀(2001)也從不同方面探討了城市群的定義和特征,相對而言,姚士謀給出的定義則比較完整,考慮到了城市群的經濟職能、地區空間概念和自然要素等,即,城市帶(或稱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或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借助于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近年來,隨著國內對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經濟研究的發展,出于研究問題的立足點和角度不同,逐漸出現了對“城市經濟帶”如“長江經濟帶”、“珠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京廣經濟帶”、“環城經濟帶”“交通經濟帶”等相關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就“經濟帶”的確切概念而言,學界尚未給出確切的含義,至今對其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亦未達到廣泛的共識。
二、城市經濟帶的內涵界定
通過對以上文獻的綜述及分析,筆者認為,首先對于“城市經濟帶”概念的理解應該涵蓋在城市群的理論范疇之內。我國學者在國際認可的城市群理論基礎上,對于“大都市圈”、“城市經濟協作區”和“大都市圈內的城市群”的內涵界定是基本一致的,集中體現了城市群或都市圈的非行政區劃性、交通空間網絡特點、經濟社會聯系,以及城市核的輻射集聚特點。其次,在以上國內學者給出的定義中,高汝熹教授對于“大都市經濟圈”的定義與曾坤先生對“城市經濟協作區”的表述則比較接近于“經濟帶”的概念。特別要指出的,筆者認為,姚士謀(2001)對于“城市群”概念的理解中其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滲透了對“城市經濟帶”的解釋,他認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基礎與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區的城市都有與其發展條件相適應的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經過一定時間的開發建設,許多城市最終在一個區域內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經濟。在該經濟帶內,不同等級、規模、性質的城市構成城市網絡。各城市相互嵌套,形成以城市為節點交通線密切聯系的地域網絡,形成有特色的多層次開放的城市群網絡體系”。此外,南京理工大學的朱英明博士(2004)對“城市群經濟空間”的界定進一步從空間經濟學的角度傳遞出“城市經濟帶”的涵義,即“城市群經濟空間”是城市群區域的產業通過功能聯系和空間聯系所形成的具有密切經濟聯系的經濟空間。此外,張文嘗、金鳳君等(2002)還側重從交通網絡的角度給出了交通經濟帶的定義,認為交通經濟帶是以交通干線或綜合運輸通道為發展主軸,以軸上或其吸引范圍內的大中城市為依托,以發達的產業、特別是二三產業為主體的發達帶狀經濟區域。這個發達的帶狀經濟區是一個由產業、人口、資源、信息、城鎮、客貨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系統;在沿線各區段之間和各個經濟部門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和生產協作。
筆者認為,作為地區競爭的兩種經濟發展表現形式,城市經濟帶與都市圈所強調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俺鞘薪洕鷰А钡膬群鼜娬{某交通運輸干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經濟帶的發展依托于交通運輸干線并以其為發展軸,以軸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帶動交通軸兩側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人口密集、產業集聚的狹長帶狀經濟區域。如,我國的京津塘經濟帶、哈大齊經濟帶等。而都市圈則更強調以一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為核心增長極,由此形成發展程度和特點不同的內、中、外都市經濟圈層,如,英國的“倫敦都市圈”和日本的“東京都市圈”等大都市圈??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城市經濟帶的一般內涵:“城市經濟帶”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網絡空間連綿分布,以一個或兩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為核心,發揮其經濟集聚與輻射功能,并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彼此形成人口密集、產業集聚、聯系密切的生產、流通一體化經濟區域。具體來說,“城市經濟帶”的特征突出表現為其發生、發展的支撐條件是發達的交通運輸和信息網絡;其主要的動力源是作為城市經濟帶內核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其景觀表現是城市和產業所構成的城市組群和產業集群;其本質聯系是城市經濟帶區域內城市間和產業間存在的經濟聯系網絡。城市經濟帶作為一種較高發展水平的經濟區域,其固有的內在聯系是區域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多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城市經濟帶中的城市是以節點或非節點的方式進行相互作用的聚集體,產業間的經濟聯系表現為不同類型的功能聯系和空間聯系。
三、城市群、城市帶、經濟帶與產業帶的概念辨析
如前所述,筆者基于國內外“城市群”理論的演進對“城市經濟帶”的內涵給出了界定,鑒于“城市經濟帶”的理論研究是建立在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空間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基礎之上的,因此,這里有必要對城市群、城市帶、經濟帶、產業帶等常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加以辨析,以進一步明確對“城市經濟帶”的解釋。
首先,自從戈特曼用“Megalopolis”來定義他所長期研究的美國東北部城市群以后,國外理論界就逐漸達成共識將“Megalopol”用來表示像波士華那樣的諸多大城市的集合體。然而當戈特曼的“Megalopol”引入中國后,國內對“Megalopolis”的中文表達則出現了“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帶”、“都市連綿帶”“都市帶”、“都市區”等種種譯法,甚至在某些文獻中被演繹、等同為“城市經濟帶”、“產業帶”,由于這些概念提法具體到不同的分析對象均有其各自的視角和一定的可取之處,因此沿用至今,學界仍未對這些概念進行明確的辨析和統一的界定。一般來說,目前用城市群來表達“Megalopolis”的含義在學界居多,盡管城市群、都市圈、都市連綿帶的物理空間布局形態并無太大的區別,但“都市圈”體現了城市間的功能互補,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內城市間只能是“主機——終端”的關系,發展結果不可能是各城市平等協調發展(郁鴻勝,2001),“都市圈”因此帶有行政管理體系的色彩;“都市連綿帶”則強調了各城市之間的逐漸過渡,反映了中心城市范圍的延伸和功能的輻射,而“城市群”則屬于城市等級規模體系,其中的城市與城市群總體之間是“網絡——結點”關系,各城市的地位平等、功能互補,也最容易促成“共贏”,也更符合戈特曼的“Megalopolis”原意。此外,把戈特曼的理論首次引入中國的華東師范大學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寧越敏教授指出,“都市帶”和“都市區”所反映的城市群形成的動力機制也是不同的。“都市帶”的形成是靠大都市帶動的,整個區域由核心城市擴散、連接而成,舉例來說,波士華城市群中,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的界限就是彼此交融相當模糊的。“都市區”則反映了一種自上而下的發展,像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一帶,縣域經濟發達,盡管各地和周邊大城市的關系都非常密切,仍然是以縣(級)市為主體的。至于“城市群”與“城市帶”,二者在大城市與其周圍城市的組合及相互關系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均有城市與城市之間相互聯系和資源的配置及大中小城市的功能等級與分工的含義。但由于“帶”是指一個狹長的區域,強調城市帶的“點——軸”的輻射特點;而“群”有一種“云狀”區域的含義,更強調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對其周圍城市的輻射半徑,因此,這兩個概念也是有所區別的。
【關鍵詞】低碳經濟 焦化化工 發展
所謂低碳經濟,則必須基礎的滿足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的加工條件,在低碳化工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能源技術的創新,不斷的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的改革清潔能源的結構,這樣不僅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經濟發展的碳排放,對生態環境有著基本的保護,同樣也能夠間接的降低社會經濟成本,是近代資源利用方式的主流經濟方式。而針對于高碳加工的焦化行業來說,在低碳經濟的發展影響下,必須走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路線,同時在生產過程中、交換過程中以及分配過程和消費等過程中,必須實現低排放的工作需求。
一、低碳經濟下焦化產業的發展指標
走低碳經濟的發展路線,則必須擴大資源的供給,不斷的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做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也要從工作流程中出發,做到節能減排等優秀工藝,盡量減少資源的浪費,同時產品的質量也要做到基本的保障。
(一)焦化產業發展的目標
要達到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首先從焦爐的清潔生產出發,在進行焦爐生產的過程中焦炭需保持最基本的清潔生產,其次要從資源的利用方面出發,在進行生產加工過程中,一定要在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做出相應的成績。在當前時期,煉焦的低碳運行目標也做出了以下幾點要求:1.噸焦耗水不得超過每噸1千克水,生產能耗不得超過每噸90千克油當量,污染物的排放最基本要降低百分之十五,噸焦減排起碼達到50千克油當量。2.從煉焦煤的資源下手,可以將高揮發分弱粘煤比例調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在這種情況下也要力圖研發非煉焦煤的利用科學技術。3.從焦炭質量的評價體系上出發,按照不同高爐級別的焦炭質量相應的制定新的質量評級體系。
(二)焦化產業發展的策略
隨著我國焦化行業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國焦化行業的地位得到了最基本的確立,出現了各種性質、各種規模、各種裝備以及各類管理水平的焦化企業,但是在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下,新生產技術和新工藝流程的要求,及節能減排、低污染控制等方面上,出現了共同一致的發展目標,所以說低碳經濟的發展策略要從企業的政策以及企業的生產技術兩個方面進行充分的考慮。
首先要從政策出發,嚴格的執行國家給予焦化企業的相關政策,提高淘汰落后產能的執行力度,使焦化行業能夠得到穩定、科學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在進行政策的推行中,加大企業的發展監控手段,使得企業生產更加規范化、制度化以及長效化。其次要從企業的生產技術下手,對焦化技術中的低能耗、低污染、高利用方面做出相應的成績,當然也要對煉焦煤的資源利用、產品質量的穩步提高、煉焦生產的節能新技術等方面做出新的突破。
(三)焦化產業發展的技術導向
在能源短缺的今天,開發節約能約、實行低污染、實行低能耗的工藝流程及工藝技術是當今世界焦化產業發展的中心趨勢,在此世界各國也相應的做出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德國為首的歐洲焦化產業研發出了巨型煉焦反應器,日本焦化產業研發了高效率、低污染的煉焦新工藝。同樣在我國,針對于我國焦化產業的基本情況,我國應該從搗固煉焦出發,從煉焦新能源出發,從焦化清潔生產出發,研發出新型的焦化工藝流程、工藝技術。
二、低碳經濟下焦化產業的調整方向
(一)大容積焦爐的開發利用
在進行焦化過程中,如果焦爐碳化室的容積能夠增大,噸焦能耗、水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減少,所以說大容積焦爐的開發利用是低碳經濟下焦化產業的一大亮點。我國的6米焦爐的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了,得到了廣泛的應用,7.63米的焦爐在太鋼、馬鋼、首鋼等地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在此我們還是要加大對大型、特大型焦爐的配煤結構、使用壽命以及生產工藝等方面的研究開發,爭取做到低成本、低能耗的生產要求。
(二)產品與產業結構的合理規范調整
在對焦化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利用上,我們也不能夠忽略焦化產品的質量以及產品的效益研究,在此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相應的調整:1.致力于大型高爐冶煉與焦炭質量相關關系的研究,按照焦炭的產品質量相應的制定合理的要求。2.致力于搗固配煤基本原則的研究,使得搗固焦應用得到更廣泛的應用。3.致力于焦化產業規范化以及產業集群化方向的研究,加大產業的競爭力。
(三)煤氣流程再造的研究利用
隨著我國區域資源的日益減少,以及焦化生產工程中的影響,煤氣流程再造的研究利用已經成為當前的主要事宜。煤氣流程再造首先可以對我國一些獨立的焦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放散的富余焦爐煤氣進行回收利用,其次可以對我國的煤氣回收、脫硫、脫氮工藝流程進行優化再造,第三可以加大對焦爐中優質碳、氫等資源的有效利用,第四可以促進焦化多聯產技術等的開發利用,第五可以促進我國焦化煤潔凈、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的焦化生產等,所以說,煤氣流程再造的研究迫在眉睫。
(四)焦化管理的規范合理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在促進技術創新的同時,對管理創新也有著促進的作用,焦化管理的合理規范對焦化產業的發展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筆者在此對焦化產業的管理層面有著以下幾點建議:1.從焦化生產的工序關系下手,對設備進行高效的利用,降低工序能耗,提高經濟效益。2.致力與粉、渣、水等副產物的循環利用,真確做到資源的百分百利用,得到最高的經濟受益。3.大力支持企業開發新技術和新工藝,研究新能源,同時也要大力的研究弱粘煤的合理利用等,提高企業的發展動力。
三、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低碳經濟理論的提出,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成為當前焦化產業的主流發展核心,希望焦化企業在此能夠致力于低碳經濟的基本要求,不斷的研發出新的技術,使我國的焦化生產達到低碳經濟的最高水平。
參考文獻:
內容摘要:狹義的低碳經濟關注于如何避免溫室空氣的排放,廣義的低碳經濟則著眼于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文章認為低碳經濟不僅只關注于資源利用問題,還在深層次上涉及平等、正義、民主問題和人類思想觀念上的再定位。然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哪一個層面對低碳經濟進行考察都不能脫離人類生存發展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主線。
關鍵詞:低碳經濟 概念 內涵 研究難點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自1988成立以來,在其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4次評估報告中先后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升高了0.3℃-0.6℃;當前出現的全球變暖不太可能全部是自然界內部造成的,如果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限制,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 3.5℃;從1861年開始,地球氣溫的變化趨勢變暖,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 0.6℃。在全球范圍內20世紀90年代是最熱的十年,原因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比過去一萬年中任何一段時間都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過去 6.5 萬年中任何時間都高,比工業化革命前高 35%。溫室效應使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過去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升高 0.74℃;過去50年中,平均氣溫是過去500年和1300年中的最高值。對于過去50年來的全球暖化現象,90%的可能性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并由此初步得出:人類活動引起了氣候變化,人類活動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與溫暖氣候相關的疾病蔓延以及極端氣候等災難性影響,其變化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日常生活。基于IPCC報告中的結論,為避免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1992年5月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框架公約》) ,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穩定在一定濃度水平上。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召開的《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簡稱《京都議定書》), 為各締約方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定量化減排和限排指標。在2009年12月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協議”,盡管協議沒有在所有締約方中達成一致,但在發達國家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行動上取得了新的進展,在長期目標、資金和行動透明度問題上達成重要共識。在人類溫室效應及由此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人們日益認識到要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必須改變目前高碳經濟模式。由此,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熱點。本文試圖從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什么、涉及哪些問題和如何評判等方面對低碳經濟進行介紹、分析,為理解低碳經濟提供幫助。
低碳經濟的概念
英國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英國政府提出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在更低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產出)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盡管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的主旨是降低碳排放量和保障其能源安全,但其對低碳經濟的定義顯然并沒有僅局限于這一目標。
國內學者莊貴陽(2005)認為低碳經濟就是以較少的能源消耗實現同樣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付允等認為低碳經濟是指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鮑健強等指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金涌等(2008)認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氣候變化促使低碳經濟成為重要的焦點,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生態經濟。劉傳江(2009)等指出低碳經濟是發達國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強調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的經濟產出。馮之浚(2009)等指出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為了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其基本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段紅霞(2010)認為低碳經濟在狹義上可以理解為以消耗低碳燃料為主,追求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發展,是一種高能效、低資源消耗和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模式。
在上述闡釋基礎上,本文認為低碳經濟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投入、高產出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狹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從而產生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應對當前氣候變暖問題。這兩個概念的共同之處在于低碳經濟的目標是為了解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其不同之處在于狹義的概念集中于“碳”本身,廣義的概念則考慮的是經濟發展中所有資源的有效利用;狹義低碳經濟要實現的目標是短期目標,廣義的則是長遠目標。某種程度上,狹義的低碳經濟是廣義低碳經濟中最迫切實現的部分目標。
低碳經濟的本質和內涵
第一,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從低碳經濟狹義的概念看: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從能源使用入手,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建立一種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應對地球繼續變暖現象,從而避免人類遭受由此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這就要求各國致力于如何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高碳能源,擴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進產品的低碳生產開發和消費、控制全球的碳排放量。從廣義的低碳經濟來看,其要求是利用更高的投入產出比減低資源的消耗,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就是推動低能耗產業發展,限制、縮減高能耗產業的規模,同時促進高能耗產業向低能耗產業轉型,關鍵在于技術創新。
第二,低碳經濟是經濟制度變革的方向。需要在經濟生活的各方面“應該考慮制定相應的政策,減少燃燒的副產物向大氣中排放”。這涉及到建立各種能耗要求標準和減排規章制度(如對于汽車排放進行限制的“歐3、歐4”標準)、有利于低碳經濟的稅收和財政政策(如國內對符合低排放標準的減免消費稅規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如英國的能源白皮書)和國家間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和政策(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其關鍵是制度創新。
第三,低碳經濟是人們意識形態的轉變。面對地球環境的惡化,在更深層面上,人類應該如何應對。不僅要從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基本權利角度資源利用問題,還要將個人自身世界觀、價值觀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再調適,為低碳經濟建立意識形態上的基礎。人與自然是一個共同體,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人類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自覺、理性地調節和控制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行為和關系,這是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的一種前瞻性和預警性的要求。不同的國家和個人間資源利用的權力問題,不僅是如何處理全球范圍內的負外部性問題,觸及到民主、公平與正義等人類最根本的訴求,包括對民主的重新認識和包括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的正義問題以及不同國家和人之間的公平生存與發展權。如果世界觀、價值觀不能與低碳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就不能建立起相應的意識形態,也就難以進行有效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能夠在制度和技術上有所創新,新的制度和技術在實際運行中的成本也會大幅升高,難以獲得理想的績效。
低碳經濟的研究難點
以現代工業文明為標志的社會發展,作為人類主動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追求財富與效率的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人從自然規定性中的解放和主體性的提升。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進行,當代人的生存與發展卻再次面臨著來自自然的嚴峻困境與挑戰。地球存在幾十億年以來,其氣候環境也經歷了漫長復雜的演變,但真正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甚至消失的是其上的物種而不是地球。今天的低碳經濟出現不是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人類。如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沒有遇到來自自然的威脅,低碳經濟也不會面對如此迫切的需求。低碳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面對自然對自身生存與發展問題的一種解答,其理論體系也應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和自然相協調的目標,如果背離了這一基本目標,低碳經濟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發展的基礎。低碳經濟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使現有自然資源能夠在當代和未來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跨代選擇。
如何處理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和自然的關系無疑貫穿于低碳經濟的始終,對低碳經濟選擇和評判的基礎也是生存發展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但目前對于生存與發展問題還缺乏一個統一、完整、可量化的理論體系。首先,對于生存和發展根本的價值判斷就存在不同看法。其次,對于自然環境中人類生存問題主要考察內容自然資源承載力問題仍不成熟,作為研究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基礎,還有待探討。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該空間內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承載力作為一種描述人與環境或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度量工具,在長期的爭論中,已經對喚醒人類環境意識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從總體上看,無論是理論探討還是實證計算,資源承載力研究都不夠系統和深入,尚未形成從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的完善的理論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于承載力的概念和內涵尚未形成共識,以及能夠準確描述人與環境或物種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定量化方法較為缺乏。時至今日,這些基本理論的不完善意味著關于低碳經濟有大量的基礎工作亟待深入,其發展面臨長期和艱巨的任務。
結論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資源稟賦下,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影響低碳經濟的因素不僅局限于經濟一個范疇,在涉及到政治、外交、哲學、歷史、法律等社會科學的同時,還依賴于物理、地理、工程等諸多自然科學的支持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同時其自身的演進也有待于跨學科研究的融合與碰撞。但目前人類生存的環境僅限于地球,就此而言,低碳經濟的發展在面對任重道遠的現實的同時也具有緊迫性。但無論怎樣,發展低碳經濟都是人類發展歷程中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張建云,王國慶,劉九夫,賀瑞敏.氣候變化權威報告―IPCC[J].中國水利,2008(2)
2.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簡介[J].中國水利,2008(2)
3.解振華.哥本哈根會議取得兩大重要成果[J].創新科技,2010(1)
4.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 Feb,2003[EB/OL]. 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5.黃衛華,曹榮湘.氣候變化:發展與減排的困局―國外氣候變化研究述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1)
6.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5(11)
7.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8.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9.金涌,王,胡山鷹,朱兵.低碳經濟:理念•實踐•創新[J].中國工程科學,2008(9)
10.劉傳江,馮碧梅.低碳經濟對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5)
11.馮之浚,周榮,張倩.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9(12)
12.段紅霞.低碳經濟發展的驅動機制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0(2)
13. 肯尼思•J•阿羅.全球氣候變化:對現有政策的一項挑戰[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6)
關鍵詞:宏觀調控 低碳經濟 節能技術
我國作為世界發展中國家,由于早期對能源的利用率較低,僅以有用為主,造成了能源的嚴重浪費。因此,如何更好的開發新能源、挖掘節電潛力,有效減少電力損耗,早已成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
1、強化對電力系統的宏觀調控
1.1 加強對小火電的管理力度
由于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擁有眾多的小火電機組,這種小火電機組的缺陷就是效率低、能耗大且污染較為嚴重。例如大型的火電機組的耗煤290至340克/千瓦時,而中小機組則需要耗煤380至500克/千瓦時,而5萬千瓦的大型供電機組耗煤為每千瓦時400克。從中可見容量不同的機組間的巨大差異,同時小火電機組向空氣中排放的煙塵和二氧化碳在電力行業的總排放量上所占比例也較大,其污染較為明顯。在當今社會逐漸節約化發展的情況下,部分小火電機組已經相繼關停,僅有部分地區存在一定的狹隘思想,地域保護較強,致使其實施不到位,這明顯與國家經濟發展相悖。
1.2 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
通常我們將常規能源以外,具有環保、節能、并能夠循環再利用的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風能以及氫能等稱之為可再生新能源。針對當前我國的能源發展現狀,我國不斷增加新能源的利用與開發力度,近年來,我國的太陽能與風能發電發展逐漸加快。對于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還應做好能源發生電網與再生能源電源間的影響,進行有效的管理、技術措施,強化電網調度,以減少新能源的入網后造成的負面影響。
2、促進管理節能力度
電網的優化運行,應當通過分析計算系統關鍵節點數據技術,并制定優化運行方式,據此進行電網的運行調度。
利用錯峰方式進行負荷安排,進一步提升負荷率。負荷率越大的電力系統,供電期的負荷波動也就越小,電能耗損也就越低。因此,應當保證系統內負荷的時間均衡,尤其是針對大型負荷供電區,要盡量采取錯峰使用,實現供電時段總體平衡。進一步實現系統負荷的總體平衡,保證電網運行三相、電網運行環節間負荷、變壓器等主要等負荷平衡,促使設備與系統維持在經濟運行狀態,減少設備與電網耗損。
3、降低電網耗損,增加技術改造力度
除去發電機與其動力部分的電力系統,可將其歸屬為電力網的范疇之內,電力網所涉及的范圍囊括了絕大部分電力系統,降低電網耗損有利于達到電力系統節能的目的。可利用高電壓等級進行供電,在同等電量的輸送情況下,電流越小、電壓越高,線損也會越低。為了降低耗損,可進行電網的多環節技術改造。利用多回線路與環形線路供電,縮短線路迂回供電,部分電路在不使用時要斷開電源,降低耗損,提升導線的絕緣水平,降低漏電與傳輸損失。實施無功補償,利用發電機來提供電力系統無功,或同時采用補償的方式來補充系統無功需求,并對一般變電站母線進行集中補償,以提升電力設備利用率。
4、提高對電力變壓器的節能的重視程度
合理確定變壓器的容量尤為重要,一般變壓器處于經濟運行狀態時,其負載率一般保持在60%左右。一旦容量過大,就會出現明顯的空載損耗增加;而容量過小,又會出現小馬拉大車的情況,加重損耗,不但增加了投資,還影響系統供電的可靠性。
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選擇可調容的變壓器,根據負荷大小來調節容量檔位,借此實現降低空載耗損?;蛘哌x擇節能型變壓器,利用新型鐵心材料,改變傳統疊片設計結構,降低噪音與磁阻損耗。雖然該種變壓器的一次性價格投入較高,但其經濟效益極為明顯。
5、節能的其他途徑
普及全民節電意識,加強節約用電宣傳。并采取管理和技術的相應節電措施,對廠區、宿舍區和住宅等實行單獨計量,并針對大范圍供電系統采用分表分攤和總表控制等管理措施,以減少由偷漏電而造成的電能浪費。在照明器上采取容器并聯,以降低電壓與電能損耗。并就此實施負荷終端無功補償。
對于照明燈的使用過程中,應普及節電裝置或節電開關的應用,按照照明工具的具體使用情況,例如:照明亮度要求、時段等適當設置照明開關,避免長時間無間休用電,縮短用電耗損。而公共場所或是室外照明燈采用光電控制或計算機控制自動控制裝置,使其既可保證照明設施的正常使用,也能達到節約用電的目的。
6、推動新節能技術的積極開發
使用燃料電池,并將其逐漸推廣開來,這種燃料電池與一般電池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二者的差別主要在于它是利用天然氣、煤氣和氫氣等向負極的連續輸入來實現的,并且燃料電池可連續輸出電能,實現50%的電能轉換,起到顯著的節能效果。
利用超導技術進行新技術的積極開發,電力超導技術主要利用金屬導體電阻的特性,它隨著電阻溫度降低而逐漸減小,并在其溫度處于極低值時,電阻為零,這也就是常說的超導現象。由于超導體具有良好傳導性能,一般工程上的輸電損失約在10%,為了降低輸電損失,可使用超導電纜進行輸電供應,這種電纜在電力節能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
7、結語
總之,挖掘我國電力系統的節電潛能、將電力系統損耗降至最低,進一步提升供電效能,早已成為實現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推動國民經濟穩步提高的關鍵。本文筆者主要從降低電力系統能源損耗入手,并就電力系統的技術改造、宏觀調控和調度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及廣泛的工程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