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6:01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就業會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社會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38(2014)02-0084-04
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國民的綜合素質,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就業難度逐步加大: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卻抱怨招不到合適的大學生,專業技術崗位甚至出現“無人應聘”的尷尬境況。出現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大學生就業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探究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與社會需求的差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就業能力是求職者獲得并保持工作,借以在工作中取得成績的個人綜合素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歐美學者開始對就業能力進行研究。英國職業研究者奈特和約克提出就業能力USEM理論,指出就業能力由個人的認知、學習理解能力、就業技能和效能感構成:布倫南在對歐美和亞洲高校學生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在原先設定的36項清單中分析出10項大學生最重要的就業能力。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開始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美國勞工部、英國教育與就業部、加拿大會議委員會、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分別針對不同人群特點提出就業能力。他們普遍認為就業能力包括5個類別、16項技能,并引導教育機構從社會需求出發,培養學生就業能力。其中5個類別包括其本技能、專業技能、適應能力、發展能力、交往能力。
國內對于就業能力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基本上以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測評為主。張麗華等人對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調研,提出了就業結構的框架,發現不同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張云仙研究發現男生的就業能力明顯高于女生,二年級學生明顯高于一年級學生:喬坤通過對本土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提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初步模型。
以上研究基本上都是對就業能力結構的理論進行探索,還沒有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進行研究。大學生畢業后無論繼續深造還是直接就業,終究都會走向社會,結合社會需求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進行研究能客觀地反映職業和崗位需求狀況。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分析
以美國勞工部就業能力結構研究結論為基礎展開研究,面向應屆畢業生、已就業畢業生、用人單位,發放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調研問卷,共發放問卷1352份,回收有效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率為88.76%。利用SPSS16.0和AMOS5.0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能力調研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良好,alpha系數為0.85,具體就業能力結構詳見表1。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的比較分析
回收有效問卷的用人單位共222家,畢業生共978人,利用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從就業單位性質、就業能力需求、就業能力具備等方面將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調研數據進行比較。
1.就業單位性質比較
將招聘單位的性質比例和畢業生的就業單位性質定位比例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18.61%和17.69%和畢業生希望前往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雖然近年來政府和高校通過各種途徑改變畢業生的就業期望,端正就業定位,但調研數據結果和預期還有較大差距:前來招聘畢業生的私營企業為66.22%,而期望前往私營企業工作的畢業生僅占23.82%。我國沿海地區私營經濟相對發達,近年來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主陣地,如果畢業生不愿意前往私營企業工作,將會錯過諸多機會。
2.就業能力需求比較
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比較注重畢業生的交往能力、發展能力和適應能力,而畢業生卻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發展能力和基本技能是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此差異的形成值得進一步研究,有助于指導高校優化人才培養工作(具體見表3)。
3.就業能力具備比較
面向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畢業生是否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就業能力展開調研,選項分別為:完全具備(4分)、具備(3分)、基本具備(2分)、不具備(1分),結果如表4。結果顯示,除了專業技能外,畢業生普遍對自己的就業能力期望較高。從訪談結果來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表示滿意,而對交往能力、發展能力和適應能力不滿意。
以上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然而不同職業的用人單位對于畢業生就業能力要求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單純對全部大學生進行比較,無法提供針對性的指導。需要根據不同職業類型對就業能力的需求展開分析。
四、不同職業類型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比較分析
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將職業劃分為6種類型:社會型、企業型、現實型、常規型、研究型、藝術型。他認為,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被歸于6種類型中的1種。根據霍蘭德職業選擇理論,隨機挑選參加調研的222家用人單位中的367個崗位,在6種職業類型中歸類,由用人單位招聘人員對具體崗位所需的能力進行選擇,統計頻次,頻次越高,說明單位對該項能力越看重,結果見表5。不同職業對于就業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社會型、研究型、藝術型的差異較大;團隊合作能力、責任感、執行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六種類型的職業中均有較高需求,需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進一步加強。
五、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策略
政府應積極搭建就業能力開發平臺。做好宏觀調控和市場導向功能的有機結合,確定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戰略,構建就業能力開發體系。要以市場為導向,盡快著手高等教育改革,利用市場的資源調控作用,給高校更多自,避免“學的用不上,用的沒人教”的局面:發揮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調控作用,建立健全職業培訓平臺,對高校畢業生進行培訓,使其掌握求職必備的就業能力:要建立大學生就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財政激勵的方式完善教育培訓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其服務、咨詢、協調、評價的作用。
高校應主動適應市場,開展以培養就業能力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調研,明確培養目標,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將就業能力培養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實現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相互滲透,打破專業壁壘,培養復合型人才;要優化學生的能力結構,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會、學生社團、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的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廣西南寧建成,廣西高校大學生有了更多發展機會,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就業難、就業能力有待提升等[1]。這給廣西高校大學生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和選擇。雖然如此,但也只有那些經歷過激烈競爭、多重挑戰后的人才能成功獲取就業崗位。面對如此緊張的就業局面,大學生不僅需要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更需要結合社會需求這一實際情況發展自身的就業能力。隨著教育的普及,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畢業生感慨就業難,難于上青天,但對此也很無奈。高校該如何開展教育工作,如何培養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人才,成為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
自從改革了大學生就業體制和大規模擴招高校大學生后,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開始進行了研究。鄭曉明最早明確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這個概念,他認為就業能力就是大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和提高綜合素質,獲得的能夠選擇滿意的工作、滿足企業和社會需求、能施展自身能力、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文少保則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就是在以學習能力為基礎發展的與職業相關并嵌入在個體身心里的一種綜合能力[2]。
而在國外,2004年國際勞工局在第92屆會議上正式定義了就業能力,即指通過接受教育和學習知識以獲得和維持體面勞動、在事業中不斷進步和應對多種緊急局面的能力。同時,英國學者Peter T Knight & Mant z Yorke提出了就業能力理論并建立了模式。在該模式中,就業能力由學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和元認知(Meta-cognition)四大項構成[3]。本文首先基于USEM模型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對廣西區部分企業、高校教職員工、在校大學生以及畢業生進行抽樣調查,本次調查發放紙質和電子問卷共1250份,回收1044份(有效率為83.52%)。經分析回收的1044份問卷得出相應維度的數據,并且超過67%的人贊同大學生就業能力維度和其核心構成要素(見表1)。
■
3 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距研究
3.1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總體情況 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情況,筆者開展了第二次調查,主要向廣西多數高校在校大學生及畢業生發放紙質及電子問卷共計950份問卷,回收842份問卷(回收有效率88.63%)。
調查后發現:很多畢業生認為就業單位在選擇人才時往往注重其給單位帶來利潤的能力,對于面試者的素質、人際交往能力等無法在面試中直觀考查出的能力重視度相對減少。這就導致了他們在提高自身實力中出現偏差。同時,隨著我國教育普及政策讓許多青年接受更多教育,大學生數量逐年遞增,就業越來越難;所以他們認為贏得一次面試比擁有在日后工作中給自己升值的能力更加重要。根據用人單位反映,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眼高手低型又叫心高氣傲型,他們缺乏奉獻進取精神,自我主義強大,但并沒有核心能力。近幾年來,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和總體水平成為就業單位考核的重要項目。許多招聘方會通過實踐或兼職經歷來評估大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以及具備的潛力[4]。
3.2 社會實際需求 為了了解廣西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情況,筆者進行了第三次調查,對廣西區主要城市各類企業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02份有效問卷。數據顯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實踐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兩大類,其中包括溝通交際能力、組織策劃執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緊急事務處理能力、責任意識、職業素養等。就業單位不看重的是學歷和各類證書,因為這代表不了大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水平。根據美國聯邦政府“教育、科學和培訓部”的調查,被眾多公司公認為是最不可缺少的就業力同樣屬于個人技能和素質范疇,基本包括溝通能力、計劃和組織能力、團隊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問題處理能力、學習能力、主動心與事業心(進取心)、科技等八個方面[5]。由此可知,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大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并且有實踐和經驗。
3.3 兩者差距的具體表現 大學生就業成為了亟待解決的一大社會問題,該問題的出現源于市場人才類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異。同時,這也是解決就業難問題的關鍵。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距的具體表現為:
首先,表現在實踐能力方面。用人單位在甄選人才時,把該能力作為主要考核對象,因為在就業單位看來實踐操作能力是就業能力的重要內容。調查顯示超過64.5%的大學生對自身的實踐能力評價并不理想,其中比例較高的是社交能力,但也只為51.4%,而溝通能力為47.5%、組織策劃執行能力為40%、團隊協作能力僅為31%,由此可知就業單位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需求未得到滿足。
其次,表現在綜合素質方面。用人單位更欣賞綜合型人才(“豎”表示專業基礎知識,而“橫”則要求大學生通覽各方面的知識)[6],這類人能突破專業知識層面,掌握其他方面其他領域的知識,這給就業單位帶來極大價值,也給自身帶來極大上升空間。根據調查的數據分析,62.5%的在校大學生希望以后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這就意味著,有多半以上的大學生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很少接觸專業以外的各種知識,這說明了大學生對專業知識重視容易造成知識結構單一,難以滿足就業單位需求。
4 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距的原因分析
4.1 大學生認知欠缺 很多大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大多數出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階段。專業知識水平不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內容,但不容否認,許多就業單位對專業知識的要求比較嚴格,比如翻譯類、醫學類、藝術類以及技術工人等等。在本次調查問卷中發現這類崗位僅有約13%的畢業生就業工作與專業對口,這說明了大學生沒有好好掌握自身重要的技能。
4.2 大學生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高校人才培養計劃未能及時適應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動,造成人才類型不符合社會需求。絕大部分就業單位對人才的素質、創新、實踐和適應等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各方面發展不均衡,總體能力不能符合就業單位的要求。
4.3 高校應做好用人單位的反饋工作 高校能否及時有效的獲得社會人才需求信息是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關鍵,也是解決人才與用人單位之間矛盾的關鍵。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應建立與維持產業界的雙向互動關系。而經調查發現廣西不到一半的高校做到了收集就業單位和校友等的反饋工作。根據我們設計的《大學生就業能力調查》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34%的大學生通過校園內招聘會上了解到招聘信息,36%是通過網絡、中介等了解招聘信息,20%是通過人才市場了解招聘信息,而10%是通過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等就業。數據表明,高校并未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也落后市場需求一大截。
5 緩解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距的建議
5.1 大學生應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這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培養一體化。面對嚴峻就業壓力,大學生自身應制定明確的發展規劃,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激發自身的潛能。大學生應適時地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將目光放遠些,動態把握就業機會擴大自己的就業面[7]。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更需要結合社會實際需求發展自己的求知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等。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心態 轉變 榮辱觀教育
一、現今高校大學生不良就業心態分析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集多種特殊性于一身,具有處于“第二次心理斷乳期”“邊緣人”地位,表現為多重價值觀、多重人格等。就業選擇心理主要表現在從眾心理、攀比心理、自負心理、自卑心理和依賴心理等等。學生的就業心理折射出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取向,成為就業選擇中的障礙。[1]
1. 缺乏責任與誠信。責任,是每一個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之中的人與生俱來的。無論何人,都對自身、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和社會負有一定的責任。我們強調責任,就是要人們逐漸認識自己在人生歷程中的責任,形成深刻的責任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然而,一些大學生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逸,在求職應聘過程中,非大城市、沿海開放城市不去,非高薪、高待遇不去,非工作輕松、環境舒適不去,非專業對口不去,出現“有崗不上、有業不就”的局面。什么“好男兒志在四方”,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口號,把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拋在腦后。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資源。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我們有的學生在求職擇業中缺乏誠信,“這山望到那山高”,頻繁簽約,頻繁毀約。據報道,某高校一位學生三個月內毀約六次。盡管現在的就業市場打破了一職定終身,然而頻繁跳槽顯然不是企業所希望的。企業希望它的員工能忠于職守、兢兢業業、腳踏實地。
2. 信仰真空與價值取向偏離。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信仰危機仍然是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他們的口頭禪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卑萁鹬髁x極為嚴重,以我為中心,“人人為我,我不為人人”。信仰危機是大學生成才的絆腳石。于此同時,隨著傳媒對社會精英,特別是“數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傳,對“經濟價值體現”衡量“個人價值”持過分積極評價時,容易導致大學生在評判人才的時候,往往以仕途的大小或財力的多寡論英雄。這種心理狀態表現在職業選擇上,就是職業取向過高、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如不愿從事生產一線,不愿在基層建功立業。據調查,我國18―32歲“啃老族”的隊伍逐年飆升!因此,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不斷調整自己原有的不切實際的就業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與擇業目標要求相適應。縱觀歷史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頂峰。大學生要有這種心理準備,才能使自己的求職愿望與社會需求及時對接。
3. 對社會和他人缺少關愛。團結互助,禮賢謙讓是傳統儒家思想道德中“仁”的精髓,也是傳承了兩千多年的美德。然而現在這塊基石卻在動搖,甚至有被挖空的危機。放眼社會和校園,有多少大學生還在追尋和傳承這一傳統美德?也許是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誤解,也許是人們對個人利益的極力追捧,一些大學生在職場較量中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置優秀的傳統道德于不顧。更令人傷心的是,他們根本沒有感覺到這是一種道德的淪喪!
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僅需要經濟的富足,更需要民族精神。良好的道德傳承是中華文化之寶,是國家社稷之基,是民族精神之魂。我們的大學生只要真正樹立起社會主義榮辱觀,以民族的振興為己任,不僅僅能夠使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我們的社會也一定能夠變得更加和諧,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散發出更為獨特的迷人魅力。由此可見,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榮辱觀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和偉大意義
“八榮八恥”是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同志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聯組討論會上首次提出來的。從此,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逐步形成并在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評價體系和道德評價標準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指社會主義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關于“榮”、“辱”問題的道德評價體系和道德評價標準,總書記將其具體概括為“八榮八恥”,即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逸為恥。這“八榮八恥”,精辟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
首先,“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生價值追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了中國當代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是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維系中華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推動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多我國公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
其次,“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薄鞍藰s八恥”涵蓋了其中的各個方面,是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貫穿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對培養追求高尚、激勵良好的社會風尚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再次,“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在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包含著豐富的愛國敬民、鄰里互助、勤勞勇敢、清正廉潔、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務實創新等思想品質。[2]“八榮八恥”在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美德的同時,使其與時代需要相結合,為現實社會服務。這種結合,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找到了歷史淵源,也給中國傳統美德賦予了社會主義所特有的思想道德要素。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偉大意義,在于它是中國倫理學史上的一次重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理論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倫理學是以道德為研究客體的科學。從倫理學的研究角度發現,“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又是自身價值的說明。它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當代社會什么是“榮”,什么是“恥”,提出了人們“應當”和“不應當”的道德規范標準。它是當代社會道德信念在新時期傳承歷史的一次新總結和新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提倡并信守的新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在倫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理論,是我們黨提出的關于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實現社會的科學發展,需要構建能真正體現效率與公平、利與義、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發展相統一的社會道德體系,指導人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正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所在??梢?,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極大豐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穩定的社會秩序。“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直觀地告訴人們,在社會之中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應當怎樣做,不應當怎樣做等等,有助于幫助和指導人們自覺地在社會道德和法律框架之內表達和實施自己的言行,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共同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誠實友愛、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3]
三、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促成大學生就業心態健康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和世界各種文化的相互激蕩,多種價值觀、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沖擊著每一個人的頭腦。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大學生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為此,我們必須對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1.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境,促使擇業觀從情緒化向理性化轉變。良好的心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和靈魂,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就是要使學生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高尚的精神和文明的行為舉止。所以,我們要重點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教會學生做人,重視道德內化的積極作用,將社會主義榮辱觀轉化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自覺行為,愛崗敬業、忠于職守;全心全意為社會、為他人服務,在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和務實的作風,促使擇業觀從理想化向務實化轉變。踏踏實實工作,處處為企業著想,崇尚節約的人更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而那種好逸惡勞、驕奢逸的人被人們所唾棄、所鄙視。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一定要培養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崇尚勞動,以勞動為榮,作好從基層干起、從一線做起的思想準備??朔酶唑\遠的思想,決不做眼高手低的庸才。學會在困難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發展,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3.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促使擇業觀從傳統守舊型向現代開放型轉變。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民族邁向成功、邁向輝煌的基石。大學生要成才,不僅要學習成績好,還必須要有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要善于與他人合作,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所以,大學生應努力鍛煉自己,積極參加校、系、班的各種集體活動,假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培養自己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充分吸收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的精髓,促成自己的全面發展。
4.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促使擇業觀從浮躁型向沉穩型轉變。用人單位挑選人才始終把事業心、責任感放在重要位置。他們認為,有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學生,會把精力和聰明才智放在工作上,這樣就能更好地為企業出力,與企業共創業、共度難關,這樣才能和企業同舟共濟,為企業、公司走向輝煌貢獻力量。這也就是為什么用人選人才的時候,會把學生干部、黨員放在優先考慮的原因。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要有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努力地為同學、為班級、為系、為學校多做實事,要培養吃苦在先、樂于奉獻的精神,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件事,在實踐中成才。
5.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誠實守信的品質,促使擇業觀由功利型向誠信型轉變。在利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一些大學生置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于腦后。為了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取勝,在個人求職簡歷上編造各種子虛烏有的榮譽證、資格證和學習成績,編造那些毫無根據的社會實踐和學生干部履歷;有的學生為了自己的利益,擅自撕毀就業協議,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給學校帶來不良影響,給學生就業產生極大沖擊。因此,我們一定要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準則,以真實的自我面對生活,是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負責。在今天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競爭年代,國家以誠信為本,才能興國;個人誠實守信,才能在社會上受人尊敬。我們一定要注重誠信、崇尚文明,為人生發展打好堅固的基礎。
6.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參與實踐的品質,促使擇業觀從依賴型向自主型轉變。大學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冷靜地進入求職狀態,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以自身的實力,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需要,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克服坐、等、靠等思想,學會主動出擊、主動求職,為成功就業打下夯實的基礎。
總之,教育工作者只有引導大學生在自覺實踐的過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轉變就業觀念,培養良好的就業心態,方可在復雜就業環境中游刃有余,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促成自己成功就業。
參考文獻:
[1]王素霞.大學生就業心態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35-37.
目前我國社會的各項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都在逐漸演變和發展中,因此大學生必須抓住社會轉型期的機遇和適應社會變革的挑戰。對于會計專業的大學生而言,更要了解社會的精神層次方面和社會意識存在的特點和程度,發揮自己的特點,來讓自己在嚴峻的社會形勢下突出自己的優勢,把握好就業機會。
1 對會計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的簡要分析
現在我國的經濟在不斷地發展,各個企業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急需要財務處理技能熟練,可以進行財務管理和策劃的會計人才。因此,對于會計專業大學生,正好符合了企業這方面的需求。正是由于這種緣故,各大高校相繼出現了會計專業,這為想有一份穩定工作的人員提供了更好選擇。現在除了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專業的大學生,業余非會計專業自主通過考試拿到會計從業資格證的人也有很多,從而加大了會計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目前,我國對會計專業的需求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對于高端會計人才需求方面才是各個單位的急需的,而對于簡單的出納會計基本是飽和的狀態。因此,會計專業大學的就業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目前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會計專業的就業前景就是高就業兼具高失業并存的現象。但是就現在的情況看來,對大學生的各個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會計的就業還是比較看好的。因此,會計專業的大學生一定要明白現在的就業形式還是比較嚴峻,如果不提升自己,很可能就成了會計專業中高失業人群。
2 會計專業大學生就業的社會意識分析
2.1 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過于嚴格
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樣的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能給企業帶來高效益。現在的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要求比較高,要求要有高的學歷,并且最好畢業生來到單位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給企業帶來效益?,F在的企業在招收人才時,會根據學歷來判斷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認為高學歷就是高能力,這樣雖然看起來公司的員工的學歷都是比較高的,但是實際的工作能力就不一定能如所愿了。一些企業在選用人才時,可能招聘的不是會計專業的大學生去從事會計工作,原因僅僅是因為這個學生的高學歷,而對于真正有會計能力的大學生不能獲得這份會計工作。這樣的做法只會讓人力資源造成了浪費,無形中加大了人工成本。目前部分用人單位只根據獲得的證書去判斷一個學生是否被錄用,因此在這種大形勢的驅動下,學生會把精力放在考駕駛證、秘書證、公關員證、計算機等級證這些和自己專業沒有關系的證上,就沒有考慮是否和自己的專業相符合,這種方式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F在有的單位需要社會實踐經歷,但是應屆生的工作經驗是不容易獲得的。基于用人單位的要求,就必須既要學習好課堂上的會計知識,又要在學校安排的實驗課上,好好練習會計的實戰演練。在假期或業余時間比較多時,也可以自主的進行會計方面的實習,這樣才能保證讓自己適應用人單位對會計大學生的要求。
2.2 對女性求職者的的歧視
在傳統的觀念中,一般都會認為男人的工作能力比女人強。這樣就會導致女生在找工作時,用人單位產生了性別的歧視,從而導致工作非常難找的現象。在會計女生的就業上,用人單位一般會考慮到女性有生理上的劣勢,比如工作承受力和體力支持沒有男性好,同時女性會面臨每個月的生理周期和關于產假等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在這種社會意識形態下,女生的就業就變得更加困難了。正是由于這種考慮,既要給女性員工安排很長的生育假期又要給她保留職位,同時在這段期間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的情況下,用人單位還要發放工資和福利給女性員工,給企業帶來巨大的人工成本。這對于用人單位而言,是非常不被看好的一個選擇?,F在的大學中,學習會計的大學生中,男女比例失調,一個專業中絕大多數全是女生,只有極少的男生的存在。這種現象就導致了用人單位在性別歧視的趨勢下去搶那些男生。這對于那些女性的會計專業的大學生而言,如果不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那么就業就變得很困難。
2.3 大學生普遍沒有創業的想法
現在會計專業大學生畢業后,想到的就是找工作,并沒有多少人想要開立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其他方面的創業的思考。根據傳統的觀點看來,學習一項技能,就去找相關對口的工作來從事。但是社會的形勢在變,現在我國是非常鼓勵創業的,尤其是在就業情形如此激烈的情況下。雖然社會是鼓勵創業的,但是我國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還不是很成熟。如果想要創立一個有限責任公司,其注冊的資金比較高,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是無力負擔的,而一些金融機構也不會給予這筆巨大的貸款,從而讓會計專業大學的創業變得更加困難。在近幾年的社會的意識的不斷變革之后,對公司的注冊資金的降低和可以進行小額的貸款,這些優惠政策都給大學生畢業創業提高的機遇。在大學生的創業中,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冒險和探索的精神,更給自己一個展現實力的機會。對于大多數學生潛意識里,都是創業的風險性比較大,而找一份工作則相對安定許多,其承受的壓力和風險也降低了不少。但是創業的好處還是很多的,所以高校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冒險精神,培養學生的自我發現和實踐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學會創業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同時是給社會減輕了就業壓力。
3 對目前會計專業大學生就業社會意識的應對方法
3.1 利用在校實踐鍛煉自己的能力
現在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要越來越高,對于會計專業的大學生的要求也一樣會提高。那么高校在對會計專業大學生進行教育時,就必須要加大對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會計不是一個只靠理論知識就可以很好的進行工作的,必須要通過實踐的訓練,加強操作性。但是我們知道,每個企業的有些財務信息和數據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對外泄露,因此會計專業的大學生想要進入企業接觸到內部賬務信息和進行實戰就會比較難。為了彌補這個缺憾,高??梢栽谛=⒖梢越o學生進行會計實訓的電算化實驗室和手工模擬實驗室,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和學習到更多的會計知識和能力。因此,會計專業的大學生一定要利用好學校里的實踐機會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對于會計實驗課上老師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的經濟業務提出的問題,要學會積極主動的運動學習的會計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的經濟業務。通過學生自主的思考,就能讓自己的會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升能力。有時,高校也會組織去會計事務所和企業進行參觀實踐,大學生們更要利用好機會,與會計專業人士交流心得體會和咨詢問題,同樣還還可以鍛煉人的交往能力。
3.2 加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意識的形勢,就要求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在如此多的會計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中,如何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比別人要優秀,就要求大學生能夠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F在社會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在發展,會計專業大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規劃,進行多方位知識的學習,拓寬知識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加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是應對就業壓力的一種措施。
關鍵詞:創業意愿;人格特質;環境因素
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4)05-0077-005
基于創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就業率提升的顯在推動作用,近30年來,關于創業的研究一直吸引著學者的眼球。其中關于創業意愿的研究更是成果豐富。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創業意愿(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的因素有很多,總體來說有兩大類: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和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然而,對于眾多影響“因素”的研究卻難以取得實質性的統一,即不同地域、不同群體和不同時期內影響創業意愿的“因素”是不同的。所以,本文以安徽省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主要檢測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
一、文獻綜述
關于創業意愿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已經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大量研究往往基于創業者與非創業者具有顯著差異的理論假設基礎上,即為什么有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選擇創業道路,研究并發現“差異”是主要研究方向。
圍繞創業意愿的研究,形成了諸多理論,諸如特質理論、社會資本理論、信息分布理論、認知機制理論等,正因為研究理論基礎的不同,得出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的“差異”總體也是不同的,總體來說,包括人格特質、創業機會識別、風險防控、控制點、認知方式、社會資本等。直到現在,學者們仍然在探討影響創業意愿的每一個因素,以形成影響創業意愿的“因素”集合體。
關于創業意愿的研究多采用行為企圖模型去探討人格特質與創業意愿直接的關系,其中最常見的模型是Shapero在1982年提出的創業事件企圖模型,在Shapero的模型中,創業企圖包括三種元素:認知的可行性(Perceived Feasibility)、認知的渴望性(Perceived Desirability)和行為傾向(Propensity to Act),如圖1所示:
所謂認知的渴望性是指創業吸引力(Attractiveness),與之相反的是缺乏創業渴望;認知的可行性是指創業能力水平的個體感受,創業能力個體在創業過程中融資能力、管理能力、信息認知能力等創業技巧;而行為傾向是指個體關于創業決策、實施等行為的自發性。本文主要采取Shapero創業事件企圖模型中的兩個維度:認知的渴望性和認知的可行性。
一些學者已經開始探討認知的渴望性與創業意愿的直接關系。 [1]研究發現,部分調查對象表示出強烈的創業愿望,而另外一些人的創業愿望程度則比較低。研究證實,家庭背景、有影響的商業人士和性別對于個人成為創業者具有重要影響。對認知的可行性與創業意愿關系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Ismail于2009年對馬來西亞123名學生進行調研[2],發現個體人格特質對于可行性感知具有影響,在對人格特質諸如:外向性、責任感、一致性、開放性、神經質、障礙感知、支持感知、近距支持等因素檢驗時,發現外向性、開放性、近距支持影響創業意愿。
另外一個有待全盤檢驗的是環境因素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所謂環境是指相對于某一事物來說的,圍繞著某一事物(通常稱其為主體)并對該事物會產生某些影響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稱其為客體),即環境是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就創業環境而言,是指圍繞在創業者周圍并對創業者產生影響的外界事物,包括宏觀經濟運行、創業政策、學科專業、創業教育、家庭背景等。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境同時也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可以影響創業過程,既可以影響創業道路選擇,同時影響個人創業的發展速度和成功與否,總之當一個創業者占有的資源越多,他面對的成功機會就會越大,相反,就容易失敗。[3]美國學者Specht通過研究認為5個最主要的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興市場,其中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與創業意愿關系最密切,基礎設施當然包括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完整的教育基礎設施提供的知識能夠為創業者提供激勵和機會識別能力去實施創業行為。[4]
所以,本文主要探討創業意愿與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把創業意愿作為研究變量,研究結果對于安徽省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鼓勵更多大學生選擇創業道路并取得成功具有一定意義。人格特質被作為創業意愿的主要決定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等因素,研究已經發現,這些因素決定個人對于成功的渴望和個體預見、分析、把握形勢的能力,因而可以預防創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同時激發創業者自信心和任務控制能力。環境主要關注經濟變量,研究發現作為資源存在的環境可以提高個體創業認知的渴望性和可行性。
二、研究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模型構建。創業態度是重要的前因變量,Christian Luthje Nikolaus Franke 提出的創業意愿模型也把創業態度作為創業傾向的重要前因變量來研究。李永強研究得出主觀規范、創業態度、認知行為控制影響創業意愿的系數分別為0.289、0.43、0.136。本文首先將創業態度作為模型首要選取的變量。其次是創業環境,是大學生創業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本文選取的變量與范巍、王重鳴所證實的創業傾向模型中的變量創業環境類似。模型的理論假設為:(1)創業態度、創業特質、創業認知和創業環境四大因素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2)創業態度指的是內生態度。
(二)指標選取。對于創業意愿的界定和衡量,創業意愿被廣泛認為是潛在創業者對是否從事創業活動的一種主觀態度。在衡量創業意愿方面,創業意愿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創業者的意愿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愿,二是理性和直覺維度。在我國,個體創業意愿包括創業希求性和創業可行性兩個維度。其中,創業希求性又分為創新導向、成就導向和自我尊重,創業可行性分為個人控制和責任意識。創業意愿不再細分,分析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綜上所述,對衡量創業意愿的5個題項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創業意愿因子,其解釋度為76.5%。
(三)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法,從安徽省3所大學選取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發放問卷256份,回收問卷256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47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96.4%。通過Cronbach’s Alpha量表測試,量表信度為0.86。調研對象為在校接受過相關創業課程教育的大學生。調查樣本男女生比例為 55.1%和 44.9%,獨生子女 36. 87%,年齡 20 歲以下的占17. 1%、21―25 歲占 78. 6%、26―30 歲的 3. 6%、30 歲以上的 0. 7%。來自城鎮和鄉村的學生分別占 35. 92%和 64. 08%。其中,59.5%的學生父母曾經創業或者正在創業。
(四)研究工具。為探究安徽省大學生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以及是否影響創業意愿,本研究主要采用馬來西亞學者Zahariah《大學生創業意愿量表》[5],該量表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獲取調查對象的人格特質,檢驗他們創業選擇和創業過程中克服困難的行為和態度,包括10個項目;第二部分主要獲取調查對象的環境因素,共10個項目;第三部分包括10個項目,包括主要檢測調查對象的創業意愿。調查對象被要求運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
(五)問卷設置及施測過程。本研究問卷的設置包括創業態度、創業特質、創業環境、創業認知、創業意愿5個變量,按照Likert 量表進行測量。測量題項的設計參照通行方法和本次實際情況,構建了 25 個題項的問卷調查,其中創業認知有兩大指標,5個題項;創業特質設計三大指標,5個題項;創業態度有三大指標,5個題項;創業環境有四大指標 5 個題項; 創業意愿有三大指標 5 個題項。采用集體施測,在每個施測學校創業指導師的協助下由筆者統一發放問卷,問卷當場收回,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場隨機對受訪對象予以采訪,檢驗量表設計的合理性。全部數據采用SPSS 18.0環境下進行統計分析。
(六)假設檢驗。本文運用 Pearson 模型回歸方法進行檢驗,用以揭示影響安徽省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因素。依托大學生創業必備的五種能力,即領導和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承擔風險能力、社會道德責任感和構建社會關系能力。回歸結果表明:創業教育變量中,個人培養、教學、管理層、學院氛圍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重要影響;在家庭因素變量中,父母家庭收入、職業、家庭支持程度等對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在個人特質變量中,風險態度偏好和性格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而專業、年齡等與創業意愿的相關性不顯著。
三、研究結果
本章分為三個部分,即人口統計變量、創業意愿和人格特質、環境因素與創業意愿關系。
(一)基本信息
本部分是對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的描述。表1顯示了相關信息的基本分布,其中55.1%的調查對象為男性,女性為44.9%;約59.5%的調查對象顯示有家庭創業背景,而40.5%調查對象的家庭沒有創業情況;63.6%的同學在校期間參加過創業教育課程,36.4%的同學在校期間沒參加過任何創業教育課程。數據顯示表示男性、具有家庭創業背景、參加過創業教育課程的同學更愿意選擇創業道路,這些與設計量表的調查目標相符。
(二)創業意愿
本節主要是調查對象創業意愿的描述性數據。表2顯示,62.8%的調查對象準備在畢業后選擇創業道路,剩下37.2%沒有創業意愿,具有創業意愿的對象比例較高。表3顯示,影響大學生選擇創業道路的主體比例從高到底依次為:家庭、學科專業、創業培訓師、其他創業者、商業成功人士、朋友和商業媒體??梢娂彝ケ尘昂蛯W科專業在影響大學生成為創業者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人格特質與創業意愿
通過表4,我們發現調查對象創業意愿平均值為3.72,屬中等偏上水平,表明調查對象具有較高的創業意愿,這與創業意愿量表顯示的結果相一致。調查對象的人格特質平均值為3.63,屬經驗開放性,表明調查對象總體上心胸寬廣,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不喜歡熟悉的或者例行的事物,對未來具有自己的規劃。原因與調查對象的學科專業有關系,從經驗主義觀點來看,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相較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更為活潑,進取心較強。調查對象環境因素平均值為3.95,表明調查對象得到的環境因素支持比較高,這與安徽省當前蓬勃開展的創業教育活動有關系,創業意識教育、創業模擬實訓、創業基地建設和創業計劃大賽等一系列旨在鼓勵大學生選擇創業道路并取得成功的活動,客觀上使得調查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密度和強度都在增加,各類環境因素對自身創業選擇和發展具有良好的支持作用。
通過運用皮爾森(Pearson)相關性檢驗,通過表5,結果顯示人格特質與創業意愿之間關系是顯著的,r=0.473(p值=0.000
四、結論與對策
通過調研、數據分析,我們檢驗了大學生是否具有創業意愿,同時檢驗了人格特質與創業意愿、環境因素與創業意愿直接的關系,即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是否影響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道路的問題。通過對對安徽省247名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大學生的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成為創業者有著一定意愿和訴求,主要源于調研對象對創業課程的參與,同時由于家庭成員創業背景的影響和學科專業的特征要求。結果還顯示人格特質和環境因素對大學生選擇創業道路具有主要影響,人格特質、環境因素和創業意愿之間關系具有顯著性??傮w來說,研究發現影響創業意愿的諸多關鍵要素,這些研究對于創業工作者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教育培訓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開展創業工作中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以來,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大力推進創業教育,加強創業基地建設,因此,全面啟動和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是當前高校發展的重要機遇和首要任務。但是當前創業教育還存在重視創業能力培訓,忽視創新精神培養。沒有創新精神、理性批判與反思精神,創業很難取得成功,“創業教育應當走出企業家速成的功利性價值取向偏差,著力于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盵6]而受教育者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卻不能僅限于創業學課程的教授,還應該體現于教師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改變中。同時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并不是只有在大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應該貫穿于中學乃至小學的學習過程中。[7]
(二)建立學校、企業和政府三位一體的創業支持體系。大學生創業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困境:一是缺乏創業實戰技巧,同時在創業機會識別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融資能力,在風險防范方面有所欠缺,創業有風險,一旦失敗,帶給創業者及其家庭將是“災難”。而這兩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學校、企業和政府三位一體的創業支持體系來解決。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的融資、貸款和稅收等政策,有效防范創業風險,提高大學生創業認知的渴望性和可行性;研究證實,商業成功人士在大學生選擇道路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成功的商業經驗和創業技巧可以成為大學生創業的標桿和學習榜樣;高校通過各類創業教育課程的教授,傳授具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各類創業能力,通過協調企業和政府建立校內校外創業模擬實訓基地,為大學生在創業實戰之前提供項目孵化和模擬運營場所,從而形成從創業教育、創業模擬到創業實踐的一體化過程,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8]
(三)建立分學科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大學生創業的最主要優勢在于創業項目的科技因素存在,而科技因素來源于個體本身的學科專業學習,不同學科專業的創業教育內容應該是具有不同特色的。調查顯示,經濟管理學院學生普遍表現出較其他專業學生更大的創業熱情,就創業過程中所需的創業技巧,諸如財務管理、領導、營銷等比其他專業學生也更為熟悉,所以經濟管理學院學生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應該區別于其他學科,但這正是我們當前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所欠缺的。所以我們無論是在創業教育課程教授對象甄別,還是創業教育內容設置,乃至教學方法選取,都應該區別對待。[9]
(四)教育實踐中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在教育實踐環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是推動大學生創業的基礎。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有了創新創業意識,大學生才能知道哪些知識有助于實現這些目標,并且容易樹立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率。獲取的知識有助于實踐,使未來創業的成功率提高。所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教育不可缺少。創新創業理念的培養也有助于創業精神的培養,通過實施校園創業項目,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會進一步提高創業意愿。[10]
參考文獻:
[1]Hart.M & Harrison.R.Encouraging Enterprise in Northern Ireland: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J].Irish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Research,1992,( 13):104-116.
[2]Ismail.M, Khalid.S.A,Othman.M, Jusoff.K, Abdul Rahman. N,Mohammed.K.M&Shekh.R.Z.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mong Malaysian Undergradu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09,4(10):54-60.
[3]Chandler.G.,& Hanks.S.H.Market Attractiveness,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09):331-349.
[4]Specht.P.H.Munificence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17(02):77-86.
[5]Zahariah Mohd Zain.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 Among Malaysian Business Students[J].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0,6(03):34-44.
[6]黃兆信,曾爾雷,施永川. 美國創業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啟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10,(0 4) :105 -109.
[7]陳衛東.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與實踐初探[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76-79.
[8]陳正芹,吳濤.自我領導理論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江淮論壇,2013,(02):188-192.
這一模式在以往應用較多的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女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及殘疾大學生四類特殊畢業生群體進行重點一對一幫扶的基礎上,開拓思路、擴充內涵,將一對一幫扶理念擴展延伸,構建社會化、全程化、系統化、個性化的一對一就業指導新模式,主要實現以下轉變:第一,將指導工作時限從單純的畢業階段擴展為從學生入學開始直至就業崗位落實以后;第二,將指導工作面向的群體從就業困難群體擴展至全體在校大學生;第三,將指導工作項目從單純的就業指導擴展為升學、就業、創業等學涯及生涯規劃多領域、全方位指導;第四,將指導工作者從班主任、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擴展為涵蓋專業課教師、優秀校友和優秀畢業生、用人單位招聘代表等不同群體;第五,將指導工作從單純的就業推薦指導擴展為指導、咨詢、推薦、跟蹤為一體的新模式。
二基于社會化全程式一對一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的師資隊伍建設及實施要點
為了真正達到指導效果與目的,該模式倡導以專業或學科為基礎構建以班主任為主體,充分整合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專業教師、優秀校友、優秀畢業生及用人單位招聘代表等相關力量,形成專項指導導師及“一對一”指導導師兩支隊伍,實施具體幫扶工作,具體實施要點如下:第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將領導負責制與班主任聯系制、專項導師制與“一對一”導師制有機結合,統籌安排并分專業制定所有在校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第二,各專業要制定專人負責“一對一”指導方案的制定、實施、協調及完善工作,如提交隊伍建設建議、工作實施方案,具體負責幫扶人員的聘請、選拔及使用等具體問題,接受學生的學業、就業、創業及職業發展等相關問題的咨詢指導,為學生配備“一對一”指導導師,安排相應的活動、約談等,并建立、配發、回收幫扶臺賬,整理留存學生的成長發展情況,為對其進一步的咨詢指導提供依據。第三,為各專業配備專業素質強及工作熱情高的優秀專業導師、校友導師各一名,負責通過郵件、講座、座談、約談等方式解答學生相關困惑。在每屆畢業生中選拔優秀就業、升學或創業畢業生作為朋輩教育導師,向低年級學生提供成功求職、升學或創業經驗,分享最新的成功資訊。同時,聯系在該專業就業過程中發展方向對口且廣受學生歡迎的用人單位招聘代表作為社會導師為學生提供企業招聘要求、發展需要、入職條件、職業適應及發展等相關問題的講座及指導。綜合構建專業導師、優秀校友導師、朋輩教育導師及社會導師的專項、多維指導模式,積極鼓勵家長參與幫扶教育工作,綜合使用講座、咨詢及一對一指導等多種手段,全方位關注學生成長發展需要。第四,構建階段化、個性化、漸進式的幫扶模式,結合專業及不同學生個體發展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業、就業、創業等成長需要,分階段設立有針對性的、漸進式的幫扶目標并完善實施。
三基于社會化的全程式一對一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的階段劃分及實施要求
基于社會化的全程式一對一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以綜合性的師資、全程化的系統指導見長,充分整合多方力量,以各專業、各年級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為著眼點,具體指導方式以“一對一”約談為主線,輔以專項講座、座談、分享等形式,通過“了解、引導、解答、幫助、跟蹤”,在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力的同時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良性發展與循環。該模式具體指導工作的階段劃分及實施要求如下:
1大一年級(了解及信任建立期)
建立“一對一”指導檔案,為每專業學生配備專業導師、校友導師、朋輩教育導師及社會導師,以班主任為主,其他領域導師力量為輔,全面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生活、學習等各方面情況,接受并解答學生以大學生活適應問題為主的各種咨詢,整理專項導師情況簡表及學生“一對一”指導扶導師情況表,制作指導臺賬。2大二年級(引導及方向明確期)在此階段,結合學生專業及個性發展需要,引導其明確方向,積極完善自身素質,充分認識專業特征及社會發展需要,從而科學規劃人生,更好地利用時間、分配精力,努力成長。組織“一對一”指導導師分階段進行專業認識問題、學業規劃問題及素質養成問題的專項約談,幫助學生認識了解專業、進行學業規劃、完善自身素質。同時組織專業導師進行專業介紹講座、校友導師進行素質養成講座、朋輩教育導師進行專業學習講座、社會導師進行專業前沿發展講座等活動。
3大三年級(解答及整合準備期)
既要整合學生的共性特征也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工作,積極解答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困惑,幫助學生積極探索社會,明確專業與社會需要的對接重點,錘煉情商、逆商,合理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并指導其積極進行準備。組織“一對一”指導導師就實習實踐、畢業準備等問題進行約談,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幫助引導其制定自主實習實踐方案,幫助學生探索畢業去向并進行準備。組織專業導師講解專業與社會需要的對接重點、校友導師講解社會相關要求及情商逆商錘煉、朋輩教育導師結合自身及相關同學的經歷幫助學生探索畢業去向及準備條件、社會導師活動講解相關專業招聘要求及就業準備要求。
4大四年級(幫助、解決就業期)
將共性指導與個性指導有機結合,充分關注畢業生的各種發展需要,對畢業去向受阻畢業生予以重點幫助,為實現其夢想助航。一方面積極促進畢業生高質量、高滿意度地落實畢業去向,一方面積極聯系就業、升學及創業領域的優秀畢業生,發展朋輩導師,積極貯備力量。同時對畢業期間沒有就業的學生進行重點指導,幫助其分析原因,解決問題,為離校后繼續幫扶做好準備。組織“一對一”指導導師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畢業選擇進行簡歷設計、升學準備或創業準備的專項約談,及時針對準備就業的同學進行心理調適、畢業準備及離校入職問題的約談,幫助同學們設計簡歷基礎模板、確定升學方向并進行準備、評估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及風險,引導學生適時進行心理調適、明確畢業準備及相關政策和流程、幫助學生做好離校準備。同時,組織優秀校友導師及社會導師從社會化的角度進行就業準備及職業發展準備相關問題的講解,并進行職業角色轉換等相關問題的咨詢答疑。
5畢業離校后(跟蹤及校友關系儲備期)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社會實踐
大學生就業是一件關系千家萬戶的大事,大學生就業難也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引起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很多,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其在求職時缺乏競爭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說的社會實踐,指大學生在學校課堂之外的一切實踐活動。包括假期實習、專業實習、社會調查和考察、社團活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志愿者活動,勤工助學、兼職工作、創業活動,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師所說,成功就業是教育和經驗的均衡。大學生在追求知識和學歷的同時,增加個人的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核心解決方案。
一、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遭遇的一些難題
筆者在日常就業指導教學和就業心理咨詢中發現畢業生在求職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現將部分問題分類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學生對招聘單位、具體崗位、所在城市和行業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獲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層化社會實踐論文,過于依賴學校和老師等。調查顯示,50.2%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應該提供準確的就業信息。“就業崗位信息不足”是畢業生求職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比如一些同學經常會問:這個崗位好嗎?會有發展嗎?工資能養否活自己?您能給我說說各大銀行的崗位情況和相應的待遇嗎?一些北方的同學很少關注南方企業,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沒有出省的經歷。
2、簡歷內容不充實
簡歷是用人單位篩選應聘者的第一道關口,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生活和學習經歷的濃縮,直接關系到能否參加面試。有些同學的簡歷比較豐富,參加了校內外的諸多活動、擔任了一定的職務、獲得了一些榮譽和獎勵、取得了若干資格證書、具有突出的愛好和特長。但這部分學生在大學生整體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數同學都屬于簡歷內容比較匱乏:無社團活動經歷、無兼職經驗、無獲獎和證書,專業成績平平,愛好特長就是上網、看書、聽音樂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有些同學除了基本信息就無話可說。
3、綜合素質與就業能力不強
“工作經驗和就業能力缺乏”是畢業生求職面臨的主要問題中位列第三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欠缺的問題也比較常見。有些單位會在面試中問求職大學生一些專業與社會熱點相結合的問題,學生的回答難以令考官滿意。某銀行、某藥業公司和某財務集團在招聘現場考察學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軟件的能力,學生的表現均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會實踐經歷豐富的同學普遍反映在實踐過程中學會了堅持、忍耐,學會了重新審視自我,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提高了具體操作能力、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對求職中的困難。
4、職業決策困難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電話營銷崗位的面試中,筆者遇到兩位同學,一位同學興高采烈說:老師,我這次面試成功真是太高興了。在職業生涯規劃課中聽您講在大學期間最好做份兼職,我就在商場做了段銷售,我特別喜歡那種顧客接受你的感覺,能接受你推薦的產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這時另外一個女同學則緊鎖眉頭、愁容滿面,“我也被錄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會實踐論文,我也沒做過營銷類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還有些同學面臨升學或就業,考公務員還是去企業,接到幾家用人單位的錄用通知時,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二、社會實踐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社會實踐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徹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和畢業生本人的努力與配合。但正確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價值,創造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和營造積極參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的氛圍,對提高的學生的求職能力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社會實踐是實現大學生社會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會化,是指作為個體的自然人轉化為一個能夠適應一定的社會文化、參與社會生活、履行一定社會角色、有著健康人格的社會人的過程。很多學生在初入大學時出現了適應不良的情況,這是“兒童我”向“社會我”轉變過程中發生的反應。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廣泛了解和深入社會,全面地、恰當地評價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與實際中的我差距。調整角色期望值,不斷完善自我,積極鍛煉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促進大學生健康社會化。
2、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職業化的有效途徑。大學期間完成了“兒童我”向“社會我”轉變以后,大學生求職時面臨著從“社會我”向“職業我”的轉變。高考的評價標準和職場的評價標準截然相反:我國的教育體系大量依靠記憶,分數幾乎成為高考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但職場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的說寫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領導能力的畢業生,個體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成為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標準。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和積累工作經驗,大學生能認識并深刻體驗到評價標準的變化,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觀念,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生活以獲得平衡的職業生涯。
3、社會實踐有利于形成教學、科研、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社會需求往往是具體的、不斷創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對接社會實踐論文,需通過社會實踐鍛煉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用促學的目標。社會實踐能讓學生了解本專業領域發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學校與社會的橋梁,學校也可根據社會的需要適當調整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
三、構建完善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來促進大學生就業
構建“政府重視、社會參與、學校組織、家庭支持、個人踐行”的社會實踐網絡體系來促進大學生就業,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改變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嚴峻形勢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1、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保障體系。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在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的形式予以引導,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必要的人力和經費投入;通過新聞媒體的宣傳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呼吁用人單位提供更多的實踐崗位和多層次的職位;政府出面整合社會、高校各方面的力量,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問題研究,提高社會各界對開展大學生實踐的責任意識,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的建設。
2、高校重視和參與,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高等學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必要經費,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應針對不同專業、年級、層次的學生特點,提出不同的目標和要求,提供師資指導和后續輔導,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學生投入,完善大學生自我發展體系。傳統觀念認為學生應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家長一般不太鼓勵學生在大學期間獲得兼職、志愿者等經驗。“一個好工作靠的是關系”之類的想法,也影響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但到求職時社會實踐論文,“實習經歷”被??粕J為是就業中最具競爭力的個人因素。有超過2/3的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把“提升個人素質,促進自身成長”作為出發點和主要目的。大學生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和職業發展方向,有選擇參加適合自己的實踐,在各種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會經驗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學生就業影響著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學生成功就業是文化基礎知識和社會實踐經驗的平衡,個體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是多種角色平衡的結果,因此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成長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2009中國大學生就業首選調查報告[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趙海娟,王晶晶.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樹.論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長效機制的建立[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狀況的調查分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
[5] 劉同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與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注:本文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大學生專業學習動力與高中生報考目標群前置的關系研究》(課題編號:06AIL0210196.)的子課題《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后續指導必要性與實現路徑探究》(項目編號:D2030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