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5:58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生智慧課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中職教學;智慧課堂
自夸美鈕斯17世紀創設班級授課制以來,課堂教學這種集體授課形式便成為學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中職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職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著課堂教學各式各樣的問題。審視傳統的中職課堂,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依然是其主要的價值取向,從根本上失去了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發展的整體關懷。教育要主動適應時代的發展,就必須從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轉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課堂是開啟和豐富學生心智,培養學生靈性,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想課堂。在中職教學中開展智慧課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以下是在課題研究中關于智慧課堂生成的幾個問題的回答: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把握
智慧課堂教學目標應以追求學生的智慧發展為指向。智慧課堂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發展的課堂,是培養知識豐富、思維敏捷、能力和個性突出的智慧學生的課堂。思維是智慧課堂的核心,沒有思維就沒有智慧。因此智慧課堂上所有的行為,都應該圍繞著思維開展和進行。教師的提問要具有思維價值,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促發學生深度思維;學生的學習要具有思維價值,要敢于質疑,敢于突破常規,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課堂應該是爭辯的課堂、疑問的課堂、探究的課堂。中等職業教育承載著為社會輸出初、中級技術人員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職課堂更應該以發展學生智慧為己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除了知識的掌握、專業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點燃,心智是否被開啟,立足于學到的知識能否活學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斷創新,社會適應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養,而摒棄多年來乏味、陳舊、低效的傳統知識課堂教學模式。
二、課堂教學內容的轉化
1、組織教學內容。中職課堂教學內容繁雜,三年中職時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實習,需要在兩年時間內學習公修課及專業基礎課30多項,且教材本身還存在著“內容滯后就業需要,理論脫離學生實際”等一系列問題,學生本就學習興趣不高,又面對如此繁重而脫節的課程,自然是一招“以不變應萬變”,課堂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課題組認為教學內容的組織可以在把握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通過以下幾種途徑獲得:(1)篩選.首先選擇權威的,內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選擇教材中順應社會就業需求,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2)補充.職業教學中知識和技術更新比較快,對于這部分的內容要經常進修培訓,同時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查詢相關材料進行課堂上的補充;(3)回歸.使課堂教學場合回歸于原來的知識與技能習得的情境,使學生由聆聽者變為旁觀者或參與者,更好的學習和體驗;(4)重組.教師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開拓創新,重新設計和編制特定的教學內容。
2、運用教學方法。對于中職生來說,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對教學內容內在價值的關注。頭腦風暴法、探究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表演、小組活動等方法的運用都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加多媒體設備、仿真軟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強教學效果。這樣的課堂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生動活潑,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有效的知識、能力和專業素養。
三、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是動態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預設。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進程的布置,教學情境的構想反映了教師預設的智慧性。但課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場,沒有固定的臺詞,老師也不是可以操縱人心的神靈,能夠預設所有學生的反應,想象出每一種反應的應對策略。智慧型的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靈活、合理地調整教學預案,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時機,主動捕捉問題,以機智的行動促使預設與生成的精彩結合,在動態生成中讓課堂朝著預設的方向發展。
四、課堂師生關系的掌控
智慧課堂是一種課堂形態,也是一種課堂理想。在智慧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群為了共同的目標、觀念和信仰的人組成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智慧和學生智慧同構共生。教師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同路人,學生在教師和同學的陪伴中,體驗到的是彼此間的接納、認同和支持。學習既是學生的一種人生體驗,也是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全新的師生關系,他們互依、互惠、協同合作,他們批判性地探討各自的觀點,新的闡釋、新的意義層出不窮,每個成員思想的自由性得到發揮,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影響,相互競爭,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隨處可見。
五、課堂學生差異的應對
智慧課堂始終關注學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長,始終以是否激發學生心智、開啟學生智慧作為衡量課堂優質的重要指標。中職教學面對學生個體差異高度分化的現狀,絕不能單純的以知識量的掌握,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程度,而是要考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課題組以13級護理9班為實驗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干預,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挖掘學生潛能,從班主任到任課教師,均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己任,因材施教,給每一個學生提供發展自我的平臺。兩年后利用橫向比較法,發現該班成員在心理健康程度、學業成績、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均優于同期其他班成員;利用縱向比較法,發現該班41位成員的自我認同感均明顯高于干預前,41位成員有36位同學在集體榮譽之外均獲得一項甚至多項個人榮譽,有效的將學生差異轉化為他們自我認同的優勢所在。
參考文獻:
[1]吳永軍.關于智慧課堂的再思考[J].新課程研究,2008(4).
[2]張少明.轉識成智―――智慧課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2013.
[3]張衛衛.智慧課堂及其生成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2009.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智慧生成;案例
中圖分類號:G623.5;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4-0059-01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智慧地教,才能實現學生智慧地學,而這種教學智慧的生成是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果。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捕捉數學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培養自身的教學智慧、優化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智慧在課前預設中生成
教師教學工作的基礎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深刻解讀,找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課前教學預設。而通過使用恰當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案例:在進行“可能性”的教學時,教學內容涉及到了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及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說明,繼而要求學生掌握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并學會用分數表示簡單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精心的預設,采用不同難度的游戲將抽象的問題實例化,同時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學內容。首先,通過比較簡單的拋硬幣游戲,看看會有幾次是正面幾次是反面,從而讓學生明白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都是1/2。其次,在一個盒子里裝入白、紅兩種不同顏色的球,讓學生進行摸球的游戲。當盒子里只有一個白球和一個紅球時,摸到白球和紅球的可能性也都是1/2,但當盒子中的白球和紅球的數量發生變化時,摸到不同顏色的球的可能性就會隨之發生變化。當盒子里有一個白球和7個紅球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變成了1/8,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就變成了7/8……通過對盒子中白球和紅球數量的變化,能讓學生加強對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再次,可以再次加大難度,進行摸撲克牌的游戲。教師提前準備好6張撲克牌,分別為紅桃A、紅桃2、紅桃3、黑桃A、黑桃2、黑桃3。通過讓學生進行摸牌的游戲,向學生提問:摸到每一張牌的可能性是多少?學生通過討論后可以得出結論,一共有6張牌,所以摸到每一張牌的可能性是1/6。教師接著問: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多少?這時可以引導學生,6張牌中有3張紅桃,占總數的3/6,也就是1/2,所以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1/2。再追問:摸到3的可能性是多少?6張牌中有1張紅桃3、1張黑桃3,所以摸到3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最后,再通過遷移應用,進行拓展提升。生活中,人們搓麻將時常用拋色子的方法來決定誰先摸牌。教師可以拿出1個色子并提問:拋色子時,每個數字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對色子的形狀進行觀察,色子是有6個面的正方體,每個面都分別寫著1、2、3、4、5、6,所以拋色子時每個數字朝上的可能性是1/6。這樣的預設充分利用了直觀的情境,層層深入地解釋了數學概念,有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思考,看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反映了教師教學預設的智慧。
二、智慧在課堂教學中生成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有些突發的問題是教師無法進行課前預設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這些問題,對與教學相關的有效信息進行快速捕捉,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充分利用課堂中生成的有效資源,促使學生自己生成智慧,這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最高挑戰。教學案例:在進行“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關于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的問題,學生之間出現了爭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就是軸對稱圖形,而一部分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的學生表示:只要把平行四邊形左邊的三角剪下來拼在右邊的三角上就是軸對稱圖形。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的學生表示:把平行四邊形對折后,兩邊的圖形并不能重合,因此不是軸對稱圖形。此時,教師不能簡單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判斷。這時,學生會對兩種不同觀點進行分析:平行四邊形對拆后,兩邊只是面積相等,而通過裁剪,圖形的性質已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平行四邊形了,所以不能說明平行四邊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通過裁剪拼接可以形成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所以不能說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不是軸對稱圖形;菱形也是平行四邊形的一種,但它是軸對稱圖形。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針對課堂上突發的爭論,對學生進行了啟發式的引導。整個過程中,教師都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實現了學生的自我思考,使他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更加深刻。
三、結束語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智慧的引導。想要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設計,并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奏,這樣才能使學生不斷提高,主動進行心智的開發,為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智慧選擇實驗地點,點燃學生智慧
“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中的內容。這是初中生第一次上生物實驗課,實驗能否順利開展,教師能否智慧地應對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實驗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面對學生自己準備的實驗動物――鼠婦數量不夠的情況,教師可以智慧的處理:把實驗地點換到教室外。
上課之前,教師需要在校內進行生態環境的考察,既要尋找鼠婦種群密度較大的場所,且該場所適合學生活動。比如操場邊的花壇下,覆蓋著許多落葉,用樹枝輕輕翻動,就會看到大量鼠婦的身影,這里使可以作為實驗的場地,用粉筆在地上寫上對應的組號,讓學生在指定區域內分組活動,同時也不會因為學生過于興奮而干擾其他班級的上課。
實驗結束后,幾乎沒有學生主動將鼠婦放生。對此要教師即時提醒,學生都會立即執行,不僅保護了實驗動物,而且也將新一輪課程改革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生命教育落到實處。
經過教學實踐發現,在智慧選擇實驗地點之后,學生對于實驗過程體會更加深刻,更容易獲得成就感,增強了學好生物學的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點燃了學生智慧。
2 智慧探究實驗材料,開發學生智慧
生物教學中,實驗課難上,教師要在實驗課中貫穿“探究”,更是難上加難。教師可通過將演示實驗改為探究實驗,以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對經典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離和提取”進行改進,改為探究性實驗。學生圍繞實驗材料,能夠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① 實驗中CaCO3有什么作用?② 濾紙條為什么要剪去兩角?③ 層析液為什么不能浸沒濾液細線?④ 濾液細線為什么要細而直?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實驗。全班學生合理分組后,進行有效分組探究實驗。在自主探究中,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后把實驗結果和結論寫在學案上。對于現象不明顯的結果,教師要分析原因,從而開發學生智慧。
3 智慧開發實驗資源,豐富學生智慧
初中蘇教版《生物學》教材中,研究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的實驗方法是:將新鮮的和燙過的等量同種蔬菜裝入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軟管扎緊袋口,并用止水夾夾緊軟管。1 d后,讓袋內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驗證袋內是否產生CO2。在實際教學中,對此實驗進行了改進。
3.1 制作新的實驗裝置
如圖1所示,新的實驗裝置主要由洗手液空瓶(或帶有按壓式瓶蓋的空瓶)連接軟管和一段玻璃管組成。洗手液空瓶要清洗干凈,擰緊瓶蓋,利用排水法進行氣密性檢測。經檢測合格后,將瓶內吸管減去2~3 cm。橡膠軟管的長度大約為7 m,軟管的一端與洗手液瓶蓋的出口連接,另一端與直角玻璃管的長管端相連。
3.2 實驗改進后的優點
① 裝置體積小,卻能進行多次實驗;② 洗手液按壓式的瓶蓋在擰緊后氣密性好,洗手液瓶子的材質是一種較硬塑料,在擠壓的時候不會出現外形的改變,加上每次按壓的力度基本一樣,因此可以通過控制按壓的次數來實現由定性實驗向定量實驗的轉變;③ 裝置末端添加一段玻璃管與化學試劑直接接觸,實驗操作規范。
實驗資源來源于日常生活,經過教師的智慧開發,豐富了學生智慧。
4 智慧對話實驗課堂,活化學生智慧
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是高一學生遇到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涉及滲透作用生物學原理。如何開展探究性實驗,筆者利用類比,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表1)。
探究植物細胞如何吸水、失水時,學生依照上表的類比都能作出假O。假設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成熟的植物細胞相當于一個滲透裝置。通過類比,課堂中與學生智慧對話,從而活化了學生智慧。由于實驗假設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學生的實驗熱情高漲,探究的興趣濃厚。
5 智慧探索實驗評價,發展學生智慧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一般2名學生一組完成實驗,但實際課堂中往往只是1名學生獨立完成,另一名學生游離在課堂之外。教師也無從評價每位學生的實驗過程。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智慧探索實驗評價:教師不評價學生,轉而由學生組內進行互評。如高中生物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在臨時裝片制作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借助于學案,在學案中創新地設計了“‘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實驗行為檢查表”(表2),學生2人一組,組內互評,屏幕上有3 min倒計時儀,進行限時實驗,實驗結束后,隨機選擇一組學生匯報介紹實驗過程中如何給對方進行過程性評價。
這樣的課堂教學有一些優勢。如保證了所有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杜絕了課堂邊緣人的出現,實現了面向全體學生課程理念。一人操作,一人觀看評價,有利于操作學生更認真地對待每一個操作步驟,對于評價的學生來說,觀摩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能汲他人之所長,避他人之所短。3 min倒計時儀的使用,能讓學生既要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又要注意到時間的緊迫性,避免了學生在實驗課上的盲目性,提高了實驗的效率。全班匯報評價,對于學生也有激勵作用。這樣的實驗評價,便能夠發展學生的智慧。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課堂;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35-0060-02
[作者簡介]朱海燕(198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城南實驗中學教師,中學二級。
數學是一門較為復雜的學科,同時也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數學課程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獲得最大的收獲。
一、借助數學思想,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方法決定著數學學習質量,良好的數學思維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數學中的思想方法為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可以讓學生從霧里看花到柳暗花明。
(一)數形結合
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學習中運用非常廣泛,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把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結合起來,可以將問題簡單化,降低問題的難度。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二十章《數據的分析》有這樣一個練習題:
A、B兩名學生進行射擊練習,兩人在相同條件下各射靶20次,請將A、B的射擊練習情況在表1中補充完整。
這是一個數形結合的題目,給出圖表讓學生解答問題。學生在解答后面的問題時,要看清楚圖表中的文字、數據信息,要將給出的圖表轉換為具體的數量關系,要補充A、B射擊練習的相關數據,學生可以借助已知的圖形、圖表信息,再結合已學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這道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函數與方程
函數與方程的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數學學習中常見的方法之一,它運用函數概念、性質、圖像等來解決數學問題,巧妙地將問題轉換為方程的形式,通過解答方程式得出結論。
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過程中,筆者通過一個冰箱銷售的數學案例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探究其函數關系。在這個案例中,筆者給出了以下幾個條件:已知進價每臺40(元),年銷售額120(萬元),需要求取的是年銷量Z(萬件)與銷售單價A(元)之間的關系。這是關于函數與方程的應用問題,通過題目給出的條件,得到函數關系式為120=Z(A-40)。
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我們會經常需要用到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它給我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解題思路,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向多向發展。
二、注重因材施教,推動學生參與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特別是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教師必須做到尊重學生、因材施教,要調動全體學生思考的熱情,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效率。
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是全等三角形的求法,本章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學習、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筆者在上課之初先拿出提前做好的兩個全等三角形給學生看,然后提問:“大家看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發現?”一些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很快就知道這兩個三角形是一模一樣的,立馬舉起了手,考慮到其他學生還在思考,筆者沒有馬上請人回答。過了一分鐘左右,筆者猜大家思考得差不多了才請人回答,接著引出本節課的新概念――全等三角形。然后筆者又提出疑問:“看這兩個三角形你有什么發現嗎?”并在黑板上板書“角”“邊”兩個字提示學生。通過黑板上的提示,學生很快發現全等三角形的三個角和三條邊對應相等的特點。然后筆者帶領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求三角形》的內容,并通過實際演練得出全等三角形“SSS(邊邊邊)”的判定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地思考問題,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全等三角形其余三個判定方法。學生的水平存在差異,為了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成功的數學課堂應該做到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并且都能獲得進步,這就需要教師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因材施教,充分考慮所有學生的不同之處,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三、調動學生興趣,引導自主思考
數學教學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的智力進行開發。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和探索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解疑。
在教學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幾何圖形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筆者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具體物體中舉出幾何圖形的例子。生活中關于幾何圖形的物體到處都是,學生反應很熱烈。為了規范課堂紀律,筆者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長方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所有的學生都不會感到陌生。為了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發言的機會,筆者采取小組接龍的形式讓學生說說自己印象中的長方體的物體。學生的回答很豐富,有冰箱、筆記本電腦、紙箱……輪到這組最后一位學生回答時,學生慢吞吞站起來,很尷尬地望了筆者一眼,然后低下頭。筆者知道他可能一時想不起來了,于是提示他:“其實生活中的長方體很多,比如……”筆者沒有說完,只是拿著數學課本搖了搖,這位學生很快反應過來,說道:“還有課本也是長方體?!薄班牛芎?,我們在學校接觸最多的就是書本了,書本其實也是長方體?!甭牭竭@樣的評價后,學生終于舒了口氣。在課堂上不乏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緩慢的學生,教師一定要關注這些學生,想方設法地讓他們跟隨大眾的步伐一起前進。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形式各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喚起其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四、注重自主閱讀,開發學生智力
書本知識的獲取既需要教師講解,也需要學生自身通過閱讀思考獲得。在進行數學學習過程中,掌握良好的閱讀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效率,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思想,掌握解題方法。
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五章中《用列舉法求概率》的學習其實難度系數不大,考慮到九年級的學生理解、認知水平都比較成熟了,在教學這節課時,筆者沒有急于向學生介紹新知識,而是先讓學生閱讀本節課的內容,自主學習新知識。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筆者提醒學生將自己不懂的知識點或者是新概念標記出來。為了檢查學生閱讀的效果,筆者讓學生解釋概率的含義,而概率是前面學習的內容,學生不至于那么快遺忘。盡管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不是非常流暢,但可以看出大家對這個新知識點還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閱讀不僅適用于語文學科的學習,也是數學學習不可或缺的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然后通過提問的方式將本課中的重點、難點知識一點點解決,通過一步步引導,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提問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進行思考。
數學是一門高實效的學科,我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它。初中數學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的重要場所。數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在課堂上重視學生思維的開發,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斷收獲人生財富。
參考文獻:
[1] 林愛升.新課標下學生數學思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教師版,2010(2).
一、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石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對學生實施教學的基礎和有效手段。教師只有和學生建立了友好、和諧、彼此信任的關系,才能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作用和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做到既是“授業解惑”的教育者,又是學生“無話不談”的親密朋友。高中政治教師要培養自己“邊緣化”及“非中心化”的能力,積極與學生達成互動,使學生正確理解教師的行動和意圖。只有教師把學生的情感當做肥沃的土壤,才能進一步把知識播種在這土壤之中。創造這種新型的師生情感關系,需要從三個方面去努力:第一,教師對學生的滿意與欣賞。成功的教學活動可以發展和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充分體現相互之間的滿意與欣賞。比如,如果學生在學習中的各個方面都使教師滿意,則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積極愉快的體驗;同樣,教師對學生滿意的情感體驗以一定方式表達出來,又會促進教師對學生的滿意。這樣師生之間互相感染表現出富有內涵的情感關系。第二、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感情,關心學生的進步,滿腔熱情地培植他們的正當的興趣和愛好,期待他們的成長,并且當他們登高望遠的階梯,使課堂得到感情的滋潤。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教師必須真情付出,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沒有對學生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第三、完善個性和個人魅力。教師要得到學生的愛戴,就要有內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使自己擁有熱情、大方、幽默、風趣,真誠寬容的良好品質。在政治課堂上,鼓勵學生說“不”,鼓勵學生要勇于向權威挑戰。尊敬和親近學生,了解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學生潛在的主體作用。自覺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素養,擴展知識視野,提高敬業精神和教育藝術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真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
二、 運用新的教學方法等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手段
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能更好地把政治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即可以拓寬學生獲得政治知識的渠道,有可以使政治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1 情境感染法
人的情緒和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情境教學法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學活動既是知識,信息的交流過程,又是教師,教材,學生間情感的交流過程。教師力求挖掘教材中的健康,愉快地情感去感染自己的對象使其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從而把自己的要求內化為學生的主體意識??梢哉f任何一名成功的政治教師,都是調動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學生真正被教材所蘊含的美感而折服。
2 過程啟發法
過程啟發法是在傳統的高中政治課啟發式教學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經過對傳統的啟發式教學的研究,筆者發現這種教學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針對結果的啟發,其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具體的問題,教師頭腦中先有了一個答案(結果), 然后通過啟發式的提問提出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向預設好的答案逼近,直到把這個答案問出來。這樣做就使學生形成對教師提問的依賴,離開教師的提問他就不會思考。過程啟發法則完全不同。過程啟發法的目的是教學生學會思考,提問要指向思考過程和思考方法。過程啟發法的基本實施步驟是:根據學生學習知識、 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維方法,按思維流程設計相應的啟發式問題,根據所設計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逐步過渡到讓學生自己向自己提出問題、自我啟發。
3 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就是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活動、游戲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反思、分享,獲得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的生動的感受和認識,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并把它們運用到現實中去??梢?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體驗式教學的的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人人參與,平等對話,提倡民主、開放、合作的學習氛圍,時刻注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學習時不僅會對新事物進行認知,而且會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表達,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師由過去的教書匠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體驗式學習的參與者。體驗式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增長,更為注重的是學生身心、人格的健全與發展,將課程內容擴展到了學生的情感升華和人格塑造。
一、讓學生熟悉課文和材料
課堂教學就好比是一場“戰爭”,在開戰之前,我們必須充分掌握對方的情況。學生對課文,對教材也應如此,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懂學會。因此,不但要求老師能非常熟悉地掌握教材,而且學生也應如此。但是有很多學生在講課之前只是隨便瀏覽一下,或僅僅是“把課文當故事看看”,沒有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在中職語文教
學之中如何克服這一缺陷呢?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熟悉課文和材料。
1.嚴把預習質量關
課前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初讀,感知全文,從而具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筆者教學中設計成初讀、自讀、質疑,要求學生把疑問、體會寫在預習筆記本子上,還不時地進行抽查,這樣嚴把預習質量。
2.細讀、品讀
開講前用幾分鐘細讀、品讀,以補充語文課預習中的不足并達到預習達不到的效果。初讀,一些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少同學對文章根本就沒有細細品味過,對其中的重點組塊感悟浮淺,甚至不懂得問題怎么回答。我們要讓學生很好地熟悉課文、材料,使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
如果問一個資歷較深的語文教師,語文課怎么上效果更好,他會說讀,讀,讀。這話有一定道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多讀,可以逐步達到“知己知彼”的程度。也許存人會認為多讀會浪費時間,不,“磨刀不誤砍柴功”。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先把課文看上兩三遍,甚至更多,以便熟練掌握課文。多讀是達到“熟”的最佳手段。比如說我們上中職語文課時,可以結合課文,結合中學生的喜愛,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去讀,去思。比如說教學魯迅先生的《祝?!?,讓學生粗讀,再細讀,爾后又品讀,學生已經對《祝?!返膬热?、思想性、藝術性有了一些了解。但還不夠,語文教師可以利用DVD光盤,播放《祝福》的電視片,再配上老師的解讀。此時此刻,學生的讀有了一個更高層的深華,這樣產生的讀,就能充分地體現學生自主讀的作用,學生已能感受到自主讀的愉悅。
語文新課程標準是十分注重多讀的。齊讀,自由朗讀,讓學生提前去感受、理解、欣賞,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并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聯想與疑問。如中職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語文教師可以提出教學建議一上課就可以讓學生自讀,不必先激發閱讀興趣,學生自然會越讀越奇。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讓學生在自由、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1.多讓學生獨立思考
我們經常聽說學生學語文一聽就懂,一做就懵。有時老師越是講如何做,如何理解,而學生越是糊涂,原因在于學生只循老師的思路而未能開發自己的思維。為此老師要先出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以開發他們的思維,然后再講解。這樣比教師直接講好得多。這是因為學生開發了自己的思維,動腦筋思考,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教育家,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曾說:“要用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予提示,給予時間,不滿足于問題的解答,應追求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2.加強自由討論
自由討論是不可少的課堂教程,它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是整節課學習的,思維的。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使學生敢想、敢說,通過討論激發思維的火花,通過答疑明辨是非,加強了自由討論的學習形式,學生面對學生敢于直言,敢于說對,敢于說不對,敢于開誠布公、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雖然每個同學的看法或答案都不可能是準確全面的,但在七嘴八舌中,都示演了大腦的分析、比較、綜合、整理,對各種信息進行了評價、
分析、篩選或優化,既培養了學生傾聽別人意見和觀點的品德、作風,又補充了自己答案的不足。通過學習別人的語言,豐富了自己的詞匯,提高了語文表達能力,養成了自己虛心學習的好思想,好作風。
3.重視新課點撥
新授、點撥是老師必要的講解教程。唇槍舌劍的討論留下了問題,學生也到了“悱”、“憤”的程度了,對課文的內容也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這時老師對一些討論未決或爭論不休的問題,在與學生共同探討中,適時加以點撥以達到較圓滿的效果。新授、點撥,重點是點撥,意在引導學生把思維的“弓”拉滿,然后讓他們自行去突破??梢愿揭员硌?、示范來促使學生之間發表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比如說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可以先讓學生自讀,品味,聽《荷塘月色》的錄音播放。可以讓一些學生朗讀描寫部分,一些學生朗讀抒情部分,一些學生讀議論部分。從而讓學生在自主讀,自主聽,自主議,自主思中去領會朱自清的寓意,藝術特色。
三、重視學后拓展引導
關鍵詞: 師生課堂沖突 語文課堂 智慧與藝術
師生課堂沖突是課堂教學情境中師生交互作用的產物,指的是課堂教學情境中師生之間由不同的個人需要或價值觀引起的雙方在觀點、行為等方面的矛盾、對立或對抗。語文課堂教學中難免發生師生沖突,教師運用智慧與藝術正確、快速、巧妙地對待和處理好師生沖突,對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深師生情感,創造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語文課堂上師生交往沖突的內涵
師生沖突是師生之間由于價值觀、目標、地位、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的直接的、公開的旨在遏制對方并實現自己目的的互動過程。師生沖突主要表現在課堂沖突方面,這是因為師生交往互動的時間和場所主要在課堂上。教師言語的和非言語的行為傳遞給不同學生不同的信息,這些行為被不同學生接受、認可,抑或排斥抵制。學生在互動中的行為反應使教師對不同學生產生不同期待,這種產生于師生之間的不同期待與師生自身條件的局限之間的矛盾不易調和。
課堂中師生沖突由于條件、情境不同而類型各異。師生課堂沖突可分為一般性沖突和對抗性沖突。一般性沖突是指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出現的可由教師控制的對立或對抗行為。一般沖突一般不影響課堂教學,僅是課堂中的小小插曲。一般沖突處理得當,就會有利于激發學生群體的活力,處理不當則容易轉化成對抗沖突。對抗性沖突是指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發生的激烈的對抗性失控行為,它通常表現為教師和學生均以非理智的態度和行為表示對對方的敵視和對對方的攻擊或詆毀。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以情感為動力,因此,它是流動的、變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圖。情感要流動,就要得力于師生之間的雙向理解,教師通過優美的語言、和諧的動作、飽滿的激情,用自己內心流淌的情感滋潤學生干涸的心田。有了“養料”,學生內心也會生發出不可遏止的情感波瀾,他們或用表情、或用動作、或用語言將此表露出來反饋給老師,多次循環,反復流動,形成一種和諧的師生交往狀態。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情感差異,存在著情感分歧,這種差異、分歧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上升為師生交往沖突。而語文課堂上的師生交往沖突則帶上了語文學科的獨特色彩,這種沖突是以師生間的交流為起點的。
語文課堂上,師生交往既有和諧的一面,又存在分歧、對抗和沖突。審視和探析師生交往沖突的特點及成因,對于全面揭示師生關系,促進教師和學生的身心發展及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意義。
二、語文課堂上師生交往沖突的形成原因
語文課堂上的師生交往沖突有時會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也會使課堂教學陷入一片混亂,甚至會引發課堂外一連串的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然而,語文課堂需要交往,有交往就會有沖突,師生交往沖突既然是語文教學的互動形式之一,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學生的地位提高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展開。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有機會、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一旦對某個問題或者是對教師的觀點產生異議,學生就會抓住機會予以澄清。如果教師不接受,學生自尊受損,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教師對優生和學困生使用雙重標準。
在和學生口頭言語的互動過程中,“對于學業成功者,教師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的言語表達,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要求高,在言語互動進程中表現出極大的耐性。對于學業失敗者,教師傾向于專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語表達,在言語互動的進程中,教師較少給學生思考與充分表達的機會”。[2]如果教師對那些成績好、聽話的學生給予肯定的評價,而對那些學習成績不出眾,但其他方面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給予負面評價;對自己喜歡的學生就特殊照顧,對不喜歡的學生就置之不理,這樣當有些學生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通過各種行為達到心理平衡,在課堂上扮鬼臉、發怪聲、騷擾同學等,導致課堂紀律渙散。這些學生會因為這些行為“引人注目”或“逗人一笑”而獲得一種在學習中得不到的情緒體驗。
(二)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價值取向多元化。
語文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因此,學生的獨立人格、價值取向、創造性受到極大關注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由消極被動轉向積極主動的態勢逐步顯現出來。學生是一群正在成長過程中的文化群體,再加上時代的變遷、教育模式的轉型,使學生的個性更加突出,他們在選擇、吸收各種文化時,不愿簡單地趨同于傳統文化,在行為方式、語言等方面追求突出個性,對傳統文化持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態度,在價值態度方面也有求新求異的趨向。這樣,師生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形成一道無形的交往障礙。而教師一旦從學生身上發現了與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不符的觀念、情緒和行為時,就往往運用權威加以同化和規范,簡單地指責他們,這樣,師生之間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交往沖突。
(三)教師自身能力欠缺,過分強調教師權威。
教師能力包括智能和非智能因素兩方面,前者如知識系統、教學能力、組織能力等,后者如監控能力、應激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等。教師智能因素的欠缺會引起學生對其價值功能的質疑和挑釁,教師知識權威的威懾力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和組織能力的凌亂同樣會引起學生的懷疑和排斥;教師對班級問題的監控不力或手足無措使部分學生更加肆無忌憚地搗亂,引起課堂的混亂,引發師生沖突。有些教師師道尊嚴的觀念較重,過分地強調教師權威,上課內容枯燥無味,教學方法呆板,學生稍有不從,便認為和自己過不去,導致師生沖突。雖然教師權威是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壓制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尊重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學生的自愿服從的基礎之上。
(四)語文課程的開放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堂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不僅沒有局限于教室,而且不局限于教材。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走出課堂,走出課本,開展綜合性學習,充分利用多種語文課程資源,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課程面對生活,如此開放,社會上的各種信息沖擊著語文課堂,沖擊著青少年一代。他們稚嫩單純的內心世界相應趨向復雜,心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多,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教師讓學生避開沖擊,達到教學目標,將直接影響到師生之間的交往,師生交往沖突的產生也無疑多了誘發因素。
三、解決語文課堂上師生交往沖突的對策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和教育過程中有三個源泉――科學、技巧和藝術。作為這三個源泉的高級能力,教育機智是教師智能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師威信和教學質量。發揮好教師的教育機智,運用一定的策略,就能較好地應對這些課堂交往沖突。
(一)尊重學生,強化師生對話教學。
教師要尊重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建議。對話的順利進行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對話雙方是平等的;對話是謙恭的、負責任的;對話要信任對方;對話中需要雙方的合作;對話需要有批判意識。很多時候學生的課堂過錯行為是由于其年齡和生理方面的客觀因素所導致的,因此教師要寬容學生的失敗和偶爾的過錯行為。
在對話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或暗示,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困惑,進入“憤”、“悱”狀態,或者學生提出問題,引出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鼓勵多維思考或嘗試多種操作方法,出現師生沖突,及時采取措施,力求達成共識,獲得情感滿足,保留繼續探討和交往的興趣。如一位老師在執教莫懷戚的《散步》時就遇到了這樣的“思維沖突”,他先出示了問題“我看到了一個?搖?搖 ?搖?搖的家庭,因為?搖?搖 ?搖?搖”,同學們閱讀后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紛紛填上“幸福”、“天倫之樂”、“和諧”等詞語。很顯然,同學們已經感受到了這個家庭中濃濃的愛意。在一一表示贊許之后,一位同學突然拋出一個與他們相違背的觀點:“我倒覺得‘和諧’中也有‘不和諧’,因為文中有個詞語分明很刺眼――分歧。”學生們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分歧”上來,什么分歧?為什么會有分歧?分歧是怎樣解決的?課堂就隨著這些問題漸漸走向深入,最后“不和諧中的和諧”“分歧中的愛”這些認識也就水到渠成了。這個思維上的沖突也就成了教學契機。
(二)調適自我心態,珍視學生的探索和創新行為。
教師在言語講授時還應當善于“自我控制”,抑制言語的沖動,化解來自內外的心理干擾,調節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
例如:教學《孔乙己一課》,在理解《孔乙己》結尾中的“大約”、“的確”(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時,引發了師生認知沖突。我問學生這兩個詞語矛盾不矛盾?說說你的理由。并說說你對孔乙己死的理解。多數學生認為不矛盾:“大約”表示“推測”,因為“我”沒有親見,“的確”說明必死無疑。對于孔乙己的死:有的說孔乙己是餓死的,他不會勞作,又被打斷了腿,沒有人照顧,缺吃少穿,一定是餓死的;有的說是被凍死的,他最后一次來酒店已是深秋,不久就入冬,可他只穿了件破夾襖,加上吃不飽,身受重傷,最后只能被凍死;還有的說是笑死的,在黃粱美夢的虛幻情境中大笑跌倒而死。我對同學們的回答及時進行了肯定和表揚,就在我準備進入下一教學環節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學生舉手說:“我覺得是矛盾的?!边@讓我和其他同學感到驚訝。我及時調整了情緒,笑著說:你還有不同的看法,說來給大家聽聽。他顯得有些激動地說:“‘大約’表示猜測,‘的確’表示肯定、確定,用在一起就是自相矛盾,您以前給我們講病句的時候不是說過嗎?只不過是魯迅寫的,我們說不矛盾,實際上就是病句?!蔽覀円粫r怔住了。稍停片刻,我首先對該同學的不同見解、勇氣表示了肯定,然后問其他同學能否再作解釋,結果這時教室出奇地安靜。此時我調整了思路:“我這么認為,你注意體會一下,‘大約’是猜測的意思,因為沒有人確切知道孔乙己的下落,對他的死只是一種猜測,更何況也無人去關心他的死;但是孔乙己迂腐懶惰,孤苦無依,遭打致殘,更何況身處那樣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社會,實在是必死無疑,所以用‘的確’。這兩個詞語是從不同角度來說的,既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更加強了作品對社會的批判性。類似用語像魯迅雜文名篇《為了忘卻的記念》,這題目看似矛盾,但根據作品實際確實‘大有深意’。你看我現在這樣解釋你能接受嗎?”該同學笑著看著我,點了點頭。通過這件事,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將課文內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識積累結合起來,表達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就應該得到尊重,加以肯定。
試想,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絲毫不尊重學生的探索和創新行為,則一場師生交往沖突恐怕又要上演。
(三)做好應變的多種準備,妥善處理課堂偶發事件。
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睆母旧险f,課堂教學中的“預約精彩”取決于教師的素質修養、教學經驗和實踐智慧,課堂上的每一個非預測事件的出現,都在實實在在地考驗教師的應變能力和教育智慧。因此,教師能否“預約精彩”的問題,就變成了教師能否在日常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反思、研究與探索豐富自身的素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問題。
馬卡連柯說過: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不能成為好教師。如果一遇到突發事件就“怒氣沖天”,大發雷霆,失去理智,就不可能思考和選擇最佳的方法處理問題,而且會使全班學生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這個事件上,容易激發師生之間的矛盾,有損教師的形象。通過委婉曲折的方式處理課堂突發事件,能避開沖突的鋒芒,比較容易為另一方所接受,創造輕松愉快的環境氣氛,緩解緊張情緒。有時氣氛嚴肅,此時教師若能冷靜下來,運用智慧,臨場應變,“怒發沖冠”即刻可變為“煙消云散”,化干戈為玉帛。有一位30多歲的女教師,平時工作也算認真負責。一次上課,她在黑板上板書時,突然不知從什么地方飛來一個紙團,正好擊中了她的頭部。這種情況不管是誰,可能都會非常生氣,但她卻采用一種幽默、機智的處理方法,說一句“送禮物,應該面送否則不好面謝”,讓學生看不見老師被激怒的場面,使學生的違規行為得不到強化。在沖突緩和以后,教師再了解情況。
(四)做和諧、有追求、充滿智慧的教師。
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語文教育工作的實質是交往互動,避免不了沖突和矛盾?!办o坐常思自己過”、“寧靜以致遠”,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又是一種工作態度?!昂椭C”教師還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弘揚對話精神。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觀念、教育設計及教育方式無一例外都成了不和諧的所在之處。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有夢想,有追求,學會不斷懷疑自己,對自己的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進行重新思考,不斷推出適應學生的、有選擇余地的新計劃、新內容、新方法和新的評價方式,成為充滿智慧的教師。
總之,語文課堂上師生交往沖突有著學科的獨特性,它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只要教師能沉著冷靜應對,運用一些教育智慧與藝術處理,本著為學生著想的理念,就能達到理想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春苗,劉祖平.關于師生關系對中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