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06:30
序論:在您撰寫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思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大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大學生正常學習、交往、生活和發展的基本保證。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國際形勢,伴隨國內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迎來了新的競爭和挑戰。在我國高等教育正步入大眾化的今天,大學校園已不再是悠哉的“象牙塔”,大學生在校期間已逐漸面臨著環境適應、學習適應、人際交往、交友戀愛、理想與現實、升學、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壓力與沖突。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已達30%左右。特別是近幾年,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被迫休學、退學、自殘、自殺、傷害動物甚至殺人的案例已不鮮見,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認知失衡,缺乏客觀性和合理性
大學生屬于高智商的群體,他們都很聰明,知識廣博,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認知都很正確。當代大學生涉世不深,生活單一,從小學到中學受到正面的鼓勵和贊揚多、自視清高、有很強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但是,在大學這個高手如林、人才濟濟的新的環境中,以往的優越不復存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確認識理想中的自我和擺在他們面前的客觀現實,不能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致使一些大學生產生焦慮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缺乏和諧的人際關系,造成人際關系障礙
人際交往是人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人際關系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敏感問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處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不敢敞開心扉、自我封閉,缺少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又迫切希望得到周圍的師生、朋友的理解、支持和關愛,這種情況使大學生長期處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同時引發沖動、焦慮、急躁和不安,甚至對周圍人造成攻擊和傷害。
(三)缺少健康的愛情觀,應對壓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愛情雖然在大學并非一門必修課,但大學生們仍然從各個方面開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學生處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發育機制漸趨成熟,但在戀愛與性的問題上缺乏健康科學的認識和態度,難免出現認識和行為偏差,考慮問題往往簡單片面,情感易沖動,無法正確應對戀愛,失戀問題及性意識困擾和性壓抑。這會使他們在情緒、自我評價、交往、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受到打擊干擾,由此引發諸多心理問題,甚至走向極端。
(四)激烈就業競爭造成部分大學生出現擇業心理危機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人才高消費”似乎成為今天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可逆轉的主流趨勢,很多大學生懷著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場,結果卻被用人單位的學歷高平臺所阻攔,只能望其項背、掃興而歸。隨著畢業的臨近,許多學生從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絕大多數學生對自己將來能否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對于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適應能力弱的大學生來講,則造成恐懼、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覺得生活沒有意義,造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素質的競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成長,也關系到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一代新人的培養。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選課程,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高校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實際需要,介紹與心理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常識、自我訓練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識,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覺地維護和增進自己的心理健康。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它納入高校教學計劃之中,如《大學生身心保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成才心理》等。通過課堂途徑,以教學的形式向學生傳輸有關知識,以增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同時可以靈活地開展多種教學方式,充分運用討論、辯論、咨詢等形式,系統闡明有關理論,并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學會把握好自己,正確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輕松愉快地成長成才。
(二)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心理咨詢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出現在美國的大學校園,目前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是一種面對面的解決心理障礙的科學方法,它通過與來訪學生的交流、探討、解釋、協商,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改變其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適應能力,幫助學生達到自助??偟恼f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在近十年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那些誤以為尋求心理咨詢就是精神有病,或認為心理咨詢只是談談話,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人正在減少。而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煩惱,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學生正在增加。作為高校,要切實加強學校心理咨詢的作用,不斷充實和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通過個別咨詢、團體咨詢、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要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風和學風,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維護身心健康。同時學校要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增長見識和才干,增強抗風險、抗突發事件的抵抗能力,提高適應和受挫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學生;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在多年的教學改革中,我國的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學校慢慢的由精英型教育向大眾化教育在轉型,并且在招生數量上以及在辦學的規模上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根據調查顯示,在最近的幾年里由于學生受到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學習的餓餓過程中都日益的表現出來,并且這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在逐年的增多,使得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顯著提高,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學校對待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如果不實施相關的措施來改善這種問題,在以后的高校發展中將會受到影響,這些等等的研究表明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因此,要想改善這種狀況就得從研究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下手,從而來加強培養一些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這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研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學生心理特征
在每個時期不同的高校學生中,他們大部分都帶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時代氣息,也就是說,通過這些特征可以看出在社會這個大環境對他們心理成長的影響。在當前的高校學生中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與自負心理的矛盾
首先在孩子的世界中,家庭給他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同家庭的高校學生在自卑心理以及自負心理方面表現的都不一樣。家庭的經濟條件往往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對于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來講,在學習以及生活的過程中往往都會表現出一些自卑的心理,存在孤獨感。而對于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來講,他們在心理上是比較樂觀的,但是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盲目樂觀而產生自負的心理。由此看來,在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工程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家庭環境。
2.渴望被認同的心理
現在的大多數的高校都是比較開放的,在高校里的一些學生對于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在做事方面都是敢想敢當,敢于實踐,同時又有許多的學生希望自己能在同齡人的群體中嶄露頭角,這樣是為了能夠得到周圍的同學以及教師的認可。如果在這些活動中受到挫折,那么就非常的容易把一些不好的負面情緒帶動出來,往往會認為自己被忽視了。在現在的一些高校學生中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被社會認同的心理,但是一旦被社會否定就會出現負面情緒,并且對于心理調節又不能夠及時有效地去進行。
3.反叛心理
在以前一些舊的教育模式下,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關系。學生必須要聽從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長期的受到壓抑,最終造成了他們的反叛心理。在進入高校之后,他們在學習上沒有太大的壓力,因此一些向往自由的高校學生對于原有的傳統教育方法非常的厭惡,以至于希望學校能夠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而教師也希望學生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這兩者的矛盾在無形中形成了,使得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加的困難,也給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三、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對策研究
1.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訓
在現在的許多的高校中雖然已經比較廣泛的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及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是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高校的輔導員或德育工作者常常從事于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詢方面的工作,這些心理輔導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的心理學培訓,缺乏一定的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并且專業素養也很低。探究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校中沒有引起領導的足夠重視,對于培訓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問題不夠重視。高校要想將自己的學生培養的健康,那么心理咨詢人員就必須接受一些系統化的有針對性的心理培訓。
2.利用網絡等新形式及時進行輔導
在許多的高校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并不愿意在心理咨詢中心或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提出自己的隱私,不敢大膽的去敞開自己的心扉。這就使得了在高校中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工作很難做下去,沒有辦法對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出相應的研究與深入的探討,從而使得高校中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工作很難做下去。但是自從有了網絡技術的普及,很多學生都可以匿名填寫電腦上的一些信息,從而使得高校學生可以敞開心扉的敘述自己的隱私,同時也沒有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釋放自己心中積壓的苦惱與煩悶,將有些不快都統統的宣泄出來,從而釋放和緩解心理的壓力。同時,這對于一些從事于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是一種莫大的幫助,工作人員充分的利用網絡這些資源,能夠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準確分析出來,從而進一步的探究與分析,使得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能夠順利的開展。
3.建立朋輩聊天室等資訊途徑
隨著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不斷的發展,學生對于心理疾病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擺正態度來看問題。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學生中仍然有些學生不愿意向別人吐露心聲,因為彼此間年齡上的差異使得交流產生了一定的阻礙。那么為了緩解這種情緒的產生,在高校中建立一個朋輩聊天室,這個工作室主要是用來緩解不愿走進心理咨詢中心的一些學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4.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的良性互動
針對現在的一些高校學生來講,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分很多種,既包括有一些外在的因素也有一些內在的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來自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等方面的,也包括內部因素主要有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此我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與他們多溝通,學校的老師也要經常參與互動,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將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相結合共同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
四、結束語
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它的成功關乎到很多學生的個人成長,同時也直接的關系到了大部分學生的家庭利益,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它關系到了國家的發展。因此,要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抓實抓牢,將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起來,然后針對一些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將心理健康評價建立和完善起來,并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去完成。
參考文獻:
[1]王維銘.淺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4,(19).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心理健康既是指一門科學,也是指一種實踐活動,又是指一種心理狀態,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如何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學問???。
當代激昂快速的生活節律,既鍛造了人們的進取心、耐力和韌性,同時也必須付出高昂的心理代價。對于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生而言,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這種威脅。況且,
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中還有許多屬于他們自己的特殊問題,諸如:新生適應新環境的問題、對專業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適應性有待提高的問題、情感強烈卻缺乏穩定性以及畢業后的就業問題等?2?。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將必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關注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課題。
一、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概況分析
大學生對時代具有更敏感的觸角且自身處于特殊的成長階段,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全國數據統計,在校大學生中心理不健康或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約占30%,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約占20%-30%,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約占10%,有嚴重的心理異常者約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趨勢?3?。2005-2007年武漢科技大學學生工作部(處)連續對在校學生所做的心理測試發現,20%左右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05級的潘揚完成的一項在北京8所重點大學實施的有關重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790名大學生中,從情緒方面看,有近2/3的大學生保持充滿激情或平和的情緒,但是仍有1/3的人處于郁悶無聊、迷茫的情緒中。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4年對本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有近20%的學生感到苦惱?4?。2010年10月在中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4734名大一新生進行了SCL-90心理普測,普測結果顯示其中12.5%的學生呈現出異常?5?。2008-2011年,我院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普測結果顯示,每年均有10%左右的學生的呈現出心理問題,從2008年到2012年,一共有2位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導致休學一年,1位學生因為心理問題退學。根據統計,目前大學生退學的人數中,約50%是因心理問題而退學。
二、目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適應性問題
長期學生工作經驗發現:一些剛入大學的新生在步入大學校園后,在與同學、老師交往、適應環境、自我認識等方面需要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和適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會表現出失落感和茫然感。連簡單的勞動都不愿從事,衣服找人洗、被子請人洗。這些問題不僅表現在獨生子女身上,也同樣表現在困難大學生身上,困難學生家長感到不能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持已經很覺得對不起孩子,作為一種補償,不讓孩子干更多的活,因此這部分大學生生
作者簡介:于向軍,女,漢族,出生年月:1968年3月,碩士,副教授,黨委副書記。
活能力依然較弱。丟失畢業證書、戶口等事件每年都有發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生適應新環境、處理日常事務能力的不足。
面對未來就業制度的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很多大學生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擔心受
挫,調查表明困難大學生在獨立性、未來方向感、自信心等方而比普通大學生更容易受挫折。
(二)人際交往問題
良好的人緣關系是大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態。
由于大學生個體在認知、情緒和人格等因素上存在的差異, 導致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未能妥善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調查數據表明,30%的新生認為"沒有朋友",23%的大學生感到"孤獨、寂寞",對與人主動交往,45%的大學生更希望自己成為交流的對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發起者?6?。與此同時,由于個體間的正常的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學業心理問題
在大學,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和內容等都與高中有很大區別,大學的專業學習具有自主性、專業性和探索性特點。一些學生未能掌握正確合理的學習方法,以至于經常性考試失敗、多門科目補考甚至陷入退學的境地,導致厭學、焦慮、自卑和缺乏自信等心理狀況出現。一些學生雖然明白讀書的方式和目的,但功利性極強,目光短淺,不考慮長遠發展。此外,還有一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難以形成學習興趣,學習壓力較大時,往往容易自暴自棄,繼而產生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
(四)情緒困擾問題
大學生處于情感發展最為關鍵的年齡層次。這一時期的社會情感豐富、強烈,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與內隱性,表現為情緒波動大,喜怒無定。會因一點小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一次考試失敗、情感受挫而一服不振,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愛情、友情以及親情的困擾往往容易出現急躁情緒,感情用事。多數在校學生遠離家庭和父母,彼此年齡接近,容易在感情上形成互動,但由于缺乏生活閱歷和經驗,意志力薄弱,把男女之間的愛情看得過于簡單,往往是自討苦吃。
(五)就業心理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是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常常討論的一個話題。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每年的畢業生數量激增,求職市場呈現出人才過剩的現象。現階段,我國就業市場發展還不夠成熟,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存在著隱形性別歧視現象;用人單位"重男輕女"問題嚴重;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陳舊,學科設置不合理,并且沒有形成必要的就業指導體系;一些家庭對子女要求過于嚴格;由于大學生接觸社會機會不多,往往難以正確認識自我;對待就業、融入社會等問題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種種因素相互交織,使相當一部分大學感到巨大的落差和失落,容易由此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六)網絡依賴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網絡的使用在全世界飛速發展。與此同時,與網絡使用有關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當很多人面對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時,另一些人則因為他們在網上的新發現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離線。也就是說,有人非常依賴網絡,就像賭博上癮一樣。這種現象被稱為"網絡依賴"。根據2004年7月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報告,中國現有互聯網網民8700萬人,其中1505萬為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網民總數的17.3%。大學生網絡健康問題顯得尤為突出?7?。有的學生說,網上無論何時都有人聽你的傾訴......有的學生描述,在網上虛擬空間內打游戲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動,很有趣、很刺激,沒有包袱,沒有壓力??芍W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的壓力。但不少網吧為迎合學生的需要,不斷增設種類繁多的新奇游戲,使玩游戲者樂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強化,許多學生逐漸把網絡游戲作為逃避問題的手段。
社會疏離感與對網絡的依賴性存在正相關系。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沒有足夠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其行為易受影響。網絡中的垃圾文化的傳播會導致大學生價值沖突,使其價值取向多元化,從而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教育功能。
三、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對策
(一)構建家庭、學校與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每個學生家庭,應培養家長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建立一種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目前,學校與學生家庭之間沒有做到很好的溝通,學生從原來家庭中帶來的各種心理問題或人格缺陷,輔導員并不能完全掌握,而家長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方式與家庭關系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影響有多么重要。因此構建學校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要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為中心,堅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心理咨詢與輔導為核心的專門途徑與以學科滲透、活動貫穿、宣傳媒體、營造氛圍為內容的非專門途徑相結合,搞好師生合作、師師合作、家校合作三個合作,確保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首先,要發動、指導家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聯系,讓家長了解到學校正在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成效。其次,使家長參與到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與管理中來,邀請家長觀摩、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調動家長和學校雙方的積極性,共同參與探討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再次,通過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結果的了解,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注,對有異常結果的學生,采取主動靠上去做工作的方式,及時向家長反饋信息,解決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干預、咨詢服務體系
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來抓。高校應結合大學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階段、分層次、有針對性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如開設《大學生心理學》、《大學生心理衛生學》、《大學生心理障礙與防治》等等課程。針對大學生可能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基礎知識。
建立規范有序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是當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及心理問題時各級相關人員要預先發出警報,并采取相應措施給予及時的保護,防止過激行為和嚴重侵害發生,達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的目的。
建立專門的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室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補充,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學生心理認知水平問題,而心理咨詢則是解決學生深層心理問題,二者互相補充、缺一不可。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活動, 構建起學生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和控制的一體化工作機制,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加以糾正和干預,實現心理問題的有效控制。
(三)依托校園文化,創造積極健康的心理氛圍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見之牛津》中深有感觸地說":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環境?9?。"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給大學生以積極的情緒影響和精神啟迪,能使大學生感受到溫馨柔美的文化氣息,緩解因學習、生活、工作而帶來的心理壓力,有效地調整心理狀態。
校園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溝通、幫助和支持,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夠和諧,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對于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尤為重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改造校園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自然與社會環境;同時加強對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校園文化活動中,加快校園文化制度建設,強化校園文化理念,提升校園文化層次,引導學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己經引起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越來越普遍的關注,努力構建和諧校園,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適應能力,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是新形勢下對于教育工作者的本質要求。結合多年學生工作經驗與我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溝通、座談中了解的情況以及國內的相關研究文獻,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和現狀進行綜述,提出了當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對新形勢下深入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樊富珉,王建中主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李群,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教育對策.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01年第3期第Ⅱ卷
[3]李文玉.新時期我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經濟師.2003.270
[4]肖永春, 劉明波, 高山川.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現狀分析[J] . 復旦教育論壇, 2005, 3(2) : 50- 55.
[5]張麗花,羅建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Vol.24 No.7 Jul. 2011
[6]朱櫻瓊.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分析與教育.[D].江西師范學.2006.5
[7]侯佳偉,劉俊彥.中國青少年發展狀況統計數據分析報
告。(2005) [J].中國青年研究.2006 年第1 期
[8]張麗花,羅建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Vol.24 No.7Jul.2011
[9]轉引自楊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思考.[J].衛
生職育.2006.19
參考書目:
謝春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6.5
1.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2.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4.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緊迫性
不良的心里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及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據調查,在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學的人數及精神病退學人數分別占其休學,退學的37.9%,64.4%,因心理疾病休學、死亡人數分別占休學、死亡學生數的51%和50%,另外,有近1/3的被調查學生曾有過自殺念頭。這些都將產生嚴重的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
1.近年來,黨和國家逐步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各種有利于大學心理教育的方針政策不斷出臺,這一利好的消息無疑將大大的促進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完善。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將獲得普遍推廣
心理健康教育將不僅僅局限于發達地區和知名大學,從偏遠的鄉村到發達的城市,從發達的東部地區到相對較為落后的西部,從名校到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被人們漸漸從內心接受,在家庭中,學校里獲得全方位的推廣和普及。大學生,家長,各方都不再對心理健康教育存有戒心,而能夠主動尋求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資料顯示,1998年,在全國1080所普通高校中就已經有60%~70%的學校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將更加本土化,融入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而富有中國特色,并形成自身完善的體系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現代高校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隨著這種觀念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將滲透在教育觀、學生觀和人才觀之中,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在要求。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現狀及措施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問題
3.1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表現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矛盾,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現有的教育體系中,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出現了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傾向,或者,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地處理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輸和說教去面對學生焦慮、抑郁、悲觀、厭世等心理問題,只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問題
3.2隊伍不齊且缺乏專業化
當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的。很多高校缺乏齊全專職的心理學專業教師、心理咨詢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由于他們心理學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掌握不足,缺乏專業的訓練,當面對復雜多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時,不知如何面對,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誤導了該工作的發展方向,甚至,有的還給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
3.3地區發展極不平衡
經濟是基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不管是在硬件的師資力量,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識相較于落后地區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已經開展了很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許多方面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但在落后地區,許多學校的課程設置很不合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少甚至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各種活動也是遠遠差于發達地區。他們為了應付檢查、評比或達標,甚至搞形式主義極為嚴重。管理者存在嚴重的思想問題
3.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具體措施
正確應對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的現狀,需要社會、學校、大學生個人共同努力,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3.4.1社會方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體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必須要為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的的社會氛圍,積極努力消除不利因素,積極倡導大家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群策群力。
3.4.2高校方面
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開設心理學,生理學等相關課程,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另外,高校應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給學生做心理健康問卷,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咨詢活動,并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電話,聘請心理衛生專家對障礙性心理問題進行個別咨詢和治療,學校應認真對待每份問卷,認真分析找出存在潛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問題。
高校要重視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潛在因素,加強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
3.4.3大學生個人方面
由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相對成熟,自我教育應該是實現其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要積極地關心自身的心理健康情況,客觀看待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改變傳統的“看心理醫生就是神經病”的錯誤觀念,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加強與其他同學或其他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獲得有利自身身心健康的社會經驗,從而實現大學生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緩解來自各方的心理壓力,較好的解決自身心理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疾病發生率高達30%左右,并呈上升趨勢,表現為焦慮、強迫、恐懼、抑郁、神經衰弱等。大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問題已經明顯地影響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面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逐年增多的現實,教育部于2001年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兑庖姟芬蟀研睦硭刭|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關鍵任務,在普通高校開展正規而系統的心理教育,并指出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2006年的大學生心理咨詢委員會第九屆年會則明確將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作為未來的工作任務之一??梢?,課堂教學是我國促進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當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主要通過心理學課、心理衛生課、健康人格課等課程或系列專題講座進行。我校自2006年成立心理咨詢中心以來,在大一新生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限選課。本人結合四年多的教學體會和感受,就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出一些看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要求
(一)不是單純的知識課 而是實際應用課
心理健康課要傳授學生身心發展的常識、心態調適的方法與技巧,進而使學生對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產生一定的了解,但它絕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的課程。心理健康課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排除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困惑、煩惱、憂慮,學會解決生活上、學習上和人際關系上產生的各種實際問題,從而使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心理變得健康,使心理健康學生的心理素質變得更完善。為此,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是學生死記硬背概念,而是引導學生把心理健康知識弄懂并學會應用,杜絕純理論灌輸,而應采用理論與實踐操作訓練相結合,開展心理訓練活動,讓學生掌握心理調控技術和自我超越方法。如果學生雖知之而不能行,則會加劇消極情緒的體驗,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二)不是教師的“說教”課,而是師生互動課
如果把心理健康課定義為:老師不斷地講、學生呆板地聽,那就說明教師根本沒有理解這門課的意義。心理健康課的教師應該善于捕捉學生身邊經常遇到的心理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和欲望。對學生學習教材中遇到的疑點進行適當的點撥,促其自悟;對難點問題進行精確的講解,促其思路暢通。為此,教師不要怕學生太活潑,不要怕課堂秩序“亂”,而要一改傳統風格,努力上成師生互動的課、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課,師生共同收益的課,這樣才是成功的理想的課。
(三)師生之間要具有心理相容性
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要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這比在其他任何教學中更顯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恰如其分地動用教學幽默,創造出無拘無束、相互交流的教學氛圍,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達到教學心理相容。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否則這門課程的教學只是流于形式,而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方法
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自我教育的特點,因此,該課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一般課程那樣采用講授式、自學式等教學方式,而要另辟蹊徑。通過實際的教學探索,我認為以下一些教法還是行之有效的。
(一) 案例分析法
將大學生在自我意識、學習活動、情緒、人際交往、戀愛、個性等方面的問題綜合成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然后師生就這些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表現、矯正辦法等一起展開分析討論。教師在引導、分析的同時,可將有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濃縮進分析討論中,傳授給學生。案例分析法在課堂中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對案例的選擇。因此,我在選取案例時,注重從同學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力求使選用的案例具有現實性、代表性、生動性。我相信一個優秀的案例會很自然的引起學生認識問題、分析思考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在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實現了教學的目的。
(二) 團體訓練法
團體訓練法是指針對大學生遇到的一些共同問題進行的課堂分組活動。例如在與同學的接觸中,我發現很多即將畢業的學生對自己的工作價值觀不明確,導致在找工作的時候很迷茫,面對眾多招聘單位,不知道自己應該把簡歷投到何處,是更傾向于工作的環境,還是更傾向于工作收入。而工作價值觀的確定,是職業生涯規劃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的努力方向就越明確,在大學期間能夠確定方向,少走彎路。
在課堂上,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工作價值觀,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進行工作價值觀的拍賣,學生將自己最看重的方面投資,拍賣的形式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課堂氣氛活躍,活動結束后大家積極地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全體同學分享,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又幫助大家確立了自己的工作價值觀。
(三) 表演心理劇
心理劇是用表演的方式來啟發學生對一些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自我情況有所認識的一種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適當運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這種方法是由班級成員扮演問題情境中的角色,使學生把平時壓抑的情緒通過表演得以釋放、解脫,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和激發處理問題的靈感。表演時要尊重學生的自發性,創造自由輕松的氣氛,這樣才能使學生減輕心理壓力,認清自己的問題,培養自己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在表現心理劇時,教師要做好如下工作:(1)事前溝通,使成員有所了解,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2)說明情境,將要扮演的情境及其特征加以說明,讓成員有機會提問并提出建議。(3)讓學生自愿選擇角色,即興表演并鼓勵學生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表演,臺詞自己決定,當場發揮。(4)表演結束后組織學生共同討論,最后進行總結。
(四)行為訓練法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以行為訓練為核心,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從知到行的轉換。行為訓練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通過特定的程序,學習并強化適應的行為、糾正并消除不適應行為的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如對所教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心理測驗后,我發現:一部分學生存在著自卑、膽怯、自信心嚴重不足等問題。針對這個情況,在教學中我除了教學生一些增強自信的方法外,主要對他們進行自信培訓。因為不自信的學生常??床坏阶约旱膬瀯荩莾烖c也變成了缺點,而且他們在人際中不敢說不、不敢拒絕、不敢堅持自己的立場,生怕拒絕或堅持立場會得罪別人,結果自己常常陷入煩惱、焦慮、矛盾之中。為培養學生的自信,我采用下列訓練方法:
(1)在課堂上給每個學生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大聲向同學介紹自己,盡量介紹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不能少于10條優點。
(2)創設一些假設的情境或學生自己遇到過的情境,例如:別人隨意占用你的時間,令你覺得無法支配自己,你該如何表達你的想法;同伴要求你陪他參加你不喜歡的活動,你該如何拒絕等。訓練時把學生分成小組,鼓勵不自信的學習向對方清楚地說出“不”,讓學生學會作肯定的拒絕。
(3)訓練學生學會肯定的請求。學生以兩人或多人為一組,根據學生自己提供的情境或指導者提供的情境,相互對應練習。
(4)訓練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時可以伴以體態動作。
三、對教師的要求
(一)具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
一個合格的心理健康課教師,除了要對本課程的結構有透徹的了解之外,還應精通青年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了解生理學和社會學等臨近學科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通過專業培訓獲得,也可以通過自學獲得。培訓自學相結合,則是迅速成為勝任教師的有效途徑。
(二)人格和諧 心理健康
正如一個“口吃”的教師難以教好語文,一個“五音不全”的教師不可能教好音樂一樣,一個終日憂郁或滿腹牢騷、喜怒無常、行為怪異、人際關系緊張、工作作風懶散的人是絕對難以勝任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角色的。心理健康課的教師應該是情感豐富、意志頑強、人格和諧,還應該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樂觀精神,具有洞察學生內心世界的觀察能力、與學生密切溝通的交際能力、能隨時調控他人心態的教育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要加強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調適與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具體地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對自己要自尊、自信、自控。教師在工作中也會碰到害怕情緒:害怕個人準備不足,害怕遇到意外的對抗而不知所措,害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等等。然而在外表上,教師常被想象成是有信心、有知識的,于是教師學會把恐懼隱藏起來。但這樣做并沒有排除所產生的恐懼,也沒有為減輕恐懼提供任何解決辦法,只不過造成更多的沖突,轉而折磨自己。解除恐懼可以運用積極暗示,也可以向學生公開自己的顧慮,講出自己的弱點,能得到同學更多的信任、理解與合作。通過經常性的自省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即要了解自己個性上有利于教學的一面,如熱情、寬容、合群,也要克制自己不利于教學的一面,如沖動、急躁、挑剔等等。
2要善于理解別人,與別人和諧相處。理解別人,就要做到心胸豁達、體察別人、富有同感。與人和諧相處就是要真誠待人,開誠布公,不虛偽行事,不以個人的權威或職業地位作掩護,但也不能為所欲為地表達情緒,對待學生不持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態度。
3學會消除壓力。人人都會遇到壓力,但只有在他們無法對抗外來壓力時,內心才會有壓力。消除壓力可采用以下方法:(1)改正自己的認知觀念,換個角度看問題;(2)換個情境,放松身心;(3)找朋友傾訴自己的苦惱,得到他人的勸慰;(4)正確對待引起壓力的事件,專注地解決問題;(5)用行動化解怒氣,宣泄不快情緒。
四、應注意的問題
(一)對學生要充滿信心和良好的期待
即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心理健康的需要,都有完善自己心理素質的愿望。在教學中,應該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發問,努力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鼓舞、啟迪和教益,進而增強自信心,產生成功體驗。
(二)設計的問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問題
可以由學生自己的觀察和體驗提出來,也可以由教師通過援引實例提出來。問題可大可小,總之,要貼近學生生活,選擇學生最關注、最渴望、最想了解的問題。這樣才能激發起興趣和動機,引導學生進入忘我和探究的境地。
(三)心理輔導要因人而異
心理健康知識對于大學生來說既陌生又熟悉,而每一種心理調適方法對不同個性、經歷的學生來說有不同的適用性,加上每個學生的領悟能力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予以及時的指導。有時甚至需要尋找僻靜的場合,進行個別的心理咨詢與輔導。能做到和做好這一點,對教學成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袁紅梅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主體性教學實踐研究職業圈2007(10):116-117。
[2]李獻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指導手冊北京:當代中國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
關鍵詞:心理健康 大學生 心理咨詢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6
1 前言
近年來進行的眾多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明確指出,大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往往超過20%,高于其他群體。同時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相對薄弱,體系尚未完善。這充分說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1]。國家教育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注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陸續推出多個德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相關文件,逐步明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緊迫性。根據教育部2002年4月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通過在了解掌握大學生心理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運用課堂講授、咨詢和輔導等方式,增強大學生的健康意識以及自我調節適應能力。具體需要關注的方面包括:自我管理、處理壓力應對挫折、人際交往、求職就業、人格發展等[2]。
2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
2.1 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特點理論研究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中最蓬勃發展也矛盾躁動的階段:一方面,生理心理發育基本成熟卻又充滿彈性。大學生由于不斷的接觸到新理論新思想以及全世界各種不同的風俗、文化、潮流等,其人生觀價值觀處于變化發展中。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經驗尚淺,面對問題的時候還不能夠成熟冷靜的應對,容易處于焦慮狀態。并且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各種信息爆炸性呈現以及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社會貧富差距變大、人際關系越趨復雜等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都可能成為大學生的壓力源。研究表明,大學生需要應對的壓力源繁多,總結起來主要有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以及創傷性事件幾大部分。這些壓力源可能造成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包括有環境適應不良、自我認知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失控等,嚴重的可能造成抑郁癥、嚴重失眠、躁狂癥等[3][4]。
2.2 關注特殊群體和領域
2.2.1 把握新時代90后大學生的新特點
目前,大學校園里已經幾乎全部是90后。90后大學生是充滿朝氣和個性的一代,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就需要與時俱進,了解90后的心理特點:在行為上,90后大學生在寵愛中長大,少遇挫折,所以他們表現出假成熟,追求獨立而依賴性強、喜歡嘗新而抗壓抗挫折能力弱。在情感上,他們情感張揚而愛憎分明,內心其實是渴望理解和關注。在思想上,他們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長大,能方便迅速地通過各種渠道接收到各種信息,科學知識人情世故均有涉獵,因此他們較早社會化。在認知上,他們有著強烈的善惡觀,敢于表達對事物的善惡美丑對錯的觀點,但容易武斷,有激情而難持久[5]。有鑒于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內在和實際需要出發,營造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在教育的過程中注意把問題和觀點的邏輯關系和推導過程陳述清晰,這樣一方面能夠讓他們切實了解整個思維過程,同時可以教會他們如何思考。
2.2.2 認真重視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研究表明,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差于普通大學生,他們更加容易體驗到恐懼、緊張、憂慮和神經質的感受,而且更加情感壓抑,缺乏情感依戀對象和傾訴對象。貧困生相對于普通大學生對應激事件的評估更傾向于嚴重化,也就是說貧困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應激事件的創傷。貧困生在獲得的社會支持上明顯少于普通大學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人際交往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主觀感受上不能像普通大學生那樣坦然接受他人的幫助[6]。這是由于貧困大學生比其他大學生往往背負著更大的期待,這意味著他們要承擔更大的壓力。首先,他們出身貧苦,家庭經濟改善的期望和責任往往就落在他們身上。家人幾乎傾盡所有供他們讀書,期待他們好好學習,畢業后找一份好工作。所以他們比他人更堅強也更脆弱:堅強是因為他們會更早地承擔起責任,努力讀書,為家人付出;脆弱是因為他們往往失敗不起,萬一他們在耗盡家中大部分財產后找不到工作,面臨的將會是瀕臨崩潰的絕望。其次,進入大學后,他們會直接面對社會貧富差距在大學生中的表現,如此大的沖擊在尚未成熟的他們身上特別容易激起各種不良情緒。如果這種心理反差不能及時得到調適,這些貧困大學生或者產生行為對老師和學生造成傷害;或者造成人際交往障礙、抑郁不振、嚴重自卑等心理問題[7]。
2.2.3 關注畢業生就業心理
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表現出以下特點:希望在競爭中以實力取勝,卻缺乏足夠的信心。大學畢業生需要直接面對市場,自己擇業的同時也要被市場選擇,意味著激烈的競爭。社會經驗的缺乏又讓畢業生難以適從:或者自信不足害怕失敗,或者不好意思與同學好友競爭,或者擔憂競爭不公平,或者想要報答父母之情壓力巨大,或者自身充滿理想憧憬卻發現現實非常殘酷難以接受。總之各種因素都使得畢業生往往處于焦慮之中,這種情況下亟需要學校的關懷引導[8]。
2.3 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2.3.1 繼續建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實現以下功能:第一,針對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團體干預,緩解或消除其心理障礙。第二,預防心理問題產生,維護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第三,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發揮學生潛能。
2.3.2 構建社會支持體系
社會支持體現著個人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屬性。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壓力有緩沖作用,社會支持在應激條件下與個體身心健康發生聯系,它能緩沖壓力事件對身心產生的焦慮、抑郁等情緒。而大學生在遇到緊急狀況時獲得的物質和精神支持的主要來源是父母等家庭成員、朋友和同學。由此可見,建立健全的社會支持體系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極其重要[9]。
2.3.2.1 朋輩輔導
研究表明,朋輩間的心理鼓勵、勸導和支持會比非同輩間更有效果,并且朋輩心理咨詢員的榜樣示范作用強。朋輩心理輔導員既維護和促進求助者心理健康,也鍛煉了自己,有助于營造和諧友愛的校園氣氛。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好奇心強、渴望獨立、期望成才的關鍵期,他們往往喜歡自由、獨立而排斥權威,喜歡和同齡人一起相互交流談心。思維方式的相似性,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換位思考。朋輩輔導員可以就受助者學習、生活、情感、人際關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進行不同層面的心理輔導,因此朋輩心理輔導比較容易實現他們的心理期待。除了朋輩心理輔導外,還可以進行朋輩學業輔導,組織學生進行組對輔導,使得學生在學業上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盡快找到支持,避免由于學業暫時未能跟上導致的焦慮和失落,從而把學業心理問題杜絕。
2.3.2.2 繼續完善心理咨詢服務部門
目前,高校中普遍都建立了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由專職心理健康老師負責,為有需要的學生解決問題。應該進一步建設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服務質量。同時定制完善的專業的心理咨詢機制,并嚴格遵守。包括保密機制(學生在咨詢中心的咨詢內容全都是保密的,非得學生許可,不得將相關內容轉告他人,即使是學生家長)、轉介機制(在校學生或教職員工的個人心理問題如果較為嚴重,超出學校所能的范圍或者需要長時間治療的問題都要轉介到相關專業醫療機構)等[10]。
3 小結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建設完善中,應該繼續向以下方向努力:關注學生內在需要、化治療補救為預防輔導、化健康輔導為潛能激發、從個體輔導到團體輔導到立體型社會支持體系的建立、工作隊伍的專業化。
參考文獻:
[1]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7,30(2):485-488.
[2]王銀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1.
[3]王滔.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2.
[4]鄧慧娟.大學生心理壓力、應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111-114.
[6]史玉軍.社會支持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7]邰永琳.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研究[D].河南大學,2005.
[8]胡環宇.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
[9]朱林仙.大學生心理壓力――社會支持及其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7.
關鍵詞:心理;戀愛;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05-0133-03
愛情,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哲學家、社會學家、藝術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人們對愛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樂此而不疲。愛情展現了人類的文明史,也磨練了人們的意志,促進了人性的成長。愛情,關乎性本能,關乎社會關系和人類規范,更具意義的是,它體現了人類獨特的精神性。
所謂愛情,是指一對男女基于一定客觀物質條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內心中形成的相互間最真摯的愛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最強烈、專一和穩定的感情。[1]動物界沒有愛情,而人類卻獨有。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性生理和性意識都逐漸成熟和覺醒,心理上自然會產生一系列微妙的變化。大學的管理較為寬松,年輕人也相對較多,在朝夕相處中,男女生交往密切,易動感情。因此,大學階段成為了學生戀愛的“黃金時期”。由于與社會青年所處的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具有其區別于社會青年的獨特的心理特征。因此,大學生把握自己的戀愛心理特點,了解自身戀愛心理活動規律,減少、消除自身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糾正行為上的盲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高等學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其課程教學內容毋庸置疑地必須包含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講授。在多年的一線心育教學工作中,筆者發現,戀愛問題已經成為大學生僅次于人際關系問題之后的第二個讓其困擾不已的問題。那么,《大學生戀愛心理》的教學要以什么為重點?教學目標應該設立于為什么、或者說要達到怎樣的教學效果呢?這些教學目標又要通過怎樣的教學途徑來實現呢?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講授內容應包括戀愛心理和性心理
從大學生的性心理來看,他們的年齡段處于18~23歲之間,正處于青年發展的中期,性心理伴隨著極大的生理變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趨向成熟。性是一種強烈的生命沖動,青年人對性充滿渴望,性意識與性道德發生沖撞,內心充滿矛盾,而深感焦慮,。這必然使他們興奮、激動,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困擾。面對身體和心理的急劇變化,有的大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并能較好地應對,有的卻適應不良、調節不利,導致情緒和行為上出現異常,甚至出現明顯的心理障礙,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疏導和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性心理十分必要。目前,很多學校已沒有設立生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學生不論從必修還是選修方面都無法獲得相關正面的知識,很多學生通過網絡獲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性知識,結果是以訛傳訛。對“性”,學生充滿焦慮和恐慌。事實上,大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對性教育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希望了解與身體發育有關的性生理知識和性心理知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戀愛心理講授中,應該首先從生理知識入手,這其實也是愛情產生的根源性問題。適當地傳授健康的兩性知識,消除學生對性知識的無知和誤解。另外,應當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性道德觀念,使之在心中有一個“性關系”原則,那就是,能負多少責,就做多少事,不是一定不能發生性關系,而是你發生性關系的前提是什么,是性解放、性自由、無理智的性沖動,還是真愛的升華,并且一定要確保自己的是安全的,也就是不會給自己或別人帶來傷害。艾滋病的防范、婦科疾病的防范都應當納入到性心理的講授中。
從大學生的戀愛心理來看,其戀愛現象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點。一是目前的大學生絕大部分均為90后,與80后對比,部分90后的大學生談戀愛時重過程、不重結果,只求曾經相愛過,不求將來天長地久。還有部分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從未聯想過婚姻,他們將戀愛與婚姻分離,從未考慮愛的“將來完成時”。二是很多大學生的理想是學業第一、愛情第二,但到具體行動上卻明顯表現出愛情至上。很多大學生在心理上認同“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這一觀點,也能夠擺正學業與愛情的關系,他們認為愛情應當服從學業,或是希望學業和愛情雙豐收。但是,這些僅僅是大學生主觀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事實上,能夠在行動上處理好愛情和學業關系的學生并不多。三是性道德淡化,戀愛思想開放。雖然中國是一個受封建思想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雖然講究傳統的倫理道德,雖然人們一直信奉從古至今的觀,但是學生卻在一些影視作品、網絡新聞、電視節目中不斷受到現代不良社會現象和新型婚戀觀的沖擊,使他們在愛的激情下性開放、性放縱,不僅在私密的場所,甚至是在一些公共場所、大庭廣眾之下也旁若無人。四是戀愛關系脆弱,失戀后承受能力較弱。一些學生在失戀后甚至采取極端行為。因此,筆者認為,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講授應該初步涉及婚戀知識,讓學生了解愛情與婚姻的關聯,慎重地對待愛情,珍惜自己的感情,并且應當將“愛情與失去――愛情挫折的承受”作為講授重點,讓學生學會在愛中成長,培養愛的能力。
二、大學生戀愛心理的教學目標應突出愛的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戀愛心理的教學目標的確定,關鍵在于需要弄清楚到底希望學生上課后發生怎樣的變化,也就是說教學的結果是什么?一般來說,任何課程的教學目標都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認知目標,二是情感目標,三是技能目標。在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文件中,教育部將大學生戀愛心理的基本要求和教學目標表述為:“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認識大學生戀愛心理的特點,了解大學生在性心理和戀愛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形成對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的正確認識?!睆纳鲜霰硎鲋邪l現,這個教學目標僅僅是認知層面的目標。在多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中,筆者深深感受到,戀愛問題絕不僅僅是認知問題,能力問題才是重點,也就是說這部分章節內容的講授一定要突出教學的技能目標,也就是培養學生愛的能力,掌握愛的技能。國內有一本書,叫做《愛的五種能力》,是國內資深情感教練趙永久先生的著作,他的理念是:愛情需要學習,婚姻需要練習。愛一個人需要具備愛的能力,具體包含了五種能力,它們分別是――情緒管理、述情、共情、允許、影響。[2]這五種能力是情商的具體體現,分別對應了五行,是國內第一套系統的愛情理論。其中,“情緒管理”是指只有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別人;情緒不能自控的人,往往使自己的愛人陷入痛苦之中,甚至會傷害他人的情感?!笆銮椤眲t是指用不傷害關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感受,在戀愛需求中講的便是愛情的表達。人們在表達、溝通上常常犯這樣的錯誤:有了情緒不說,一味隱忍,忍不住了就爆發了,或者是在表達和溝通時常常用指責和抱怨的方式?;蚴请[忍傷自己,或是指責和抱怨傷害對方?!肮睬椤笔侵咐斫獠⒅С謱Ψ?、善解人意,這是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愛人能夠具有的能力,但往往很多人都沒有。“允許”是指尊重差異、允許成長。愛人之間發生分歧,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允許所導致的,不允許對方跟自己不一樣,不允許對方有些缺點,要控制對方或改變對方?!坝绊憽笔侵缸龊米约?,對方也會變得更好;每個人都會變,在愛情關系里的人更是會因為自己的愛人而變??梢哉f一個人找了不同的愛人就會變成不同的人,人有可能越變越好,也有可能越變越不好。那么,自己怎么做對方才會變得越來越好呢?這就是影響的能力。
很多學生在愛的過程中,不能給予對方幸福,反而給對方帶來憤怒和仇恨,部分學生不懂得愛要怎么說出口;還有部分學生,在戀愛前兩人是朋友,戀愛后卻成了仇人;另有部分學生在失戀后,做出匪夷所思的暴力舉動……這些學生并非不懂得戀愛知識,而是他們迫切需要愛的技巧和能力。
三、大學生戀愛心理的教學必須成為一種有效教學
觀摩某個教師的一堂優秀示范課時,我們往往會為他那精彩的講演藝術而稱贊不已,從教學材料的展現、課堂提問、教學互動到總體的教學設計,會發現有太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但是,要知道,這只是有效教學的一個方面。有效教學遠非只是有效的講演。如果有效教學僅僅是由講演質量決定,那么,就可以把每節講得最好的課錄制成錄像,讓學生看。但這樣做的可行性如何呢?當你正在琢磨錄像課的教學效果時,就能夠思考得到,比起一個精彩的講演來說,其實有效教學所包含的因素要多很多。第一,錄像中的教師并不知道學生的基礎是什么,就是說不清楚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知識。對某一班的學生而言,其內容可能太膚淺或是太深刻;其次,有些學生可能理解得很好,而有些學生可能不能理解,錄像中的教師無法知道哪些學生需要額外的幫助,并且也無從提供幫助;第三,錄像中的教師無法激勵學生專心致志上課和認真學習;最后,錄像中的教師永遠也不會知道學生對教學的感受和評價,即教學效果如何,還應該從哪些方面改進。由此可以明白,除了信息呈現的方式外,教師還必須關心其他許多方面的教學因素,必須清楚怎樣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相適應,怎樣來激勵學生學習,怎樣充當一個管理者來管理學生的學習行為。
大學生戀愛心理的教學必須成為一種有效教學。拓展其途徑,首先,教師自己必須成為有效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嚴謹而清晰的邏輯思維、熱心真誠的精神面貌,這些是有效教師必備的三個條件。若是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講授教師能夠通曉國內外的愛情典故,對愛情的淵源與愛情中可能遇到的困惑的相關知識十分豐富,并且具備一定的戀愛心理咨詢經驗,那么教學就越有可能成為有效教學。因為,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雖然并不是教師對自己所屬的學科知之深、知之多,學生就一定能夠掌握得更好。但是,教師對自己的學科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使他們的表達更有條理,或者教學策略更為行之有效。有研究表明,在邏輯性、學科知識和學習之間存在重要的聯系,說話有條理、有邏輯,思維縝密而表達清晰,是有效教師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熱情真誠是教師品質中與學生態度最為相關的因素。教育學家科林斯認為,教師的熱心狀態包括快捷、有效、富于激情的傳遞、目光生動、演示性的手勢、描述性的詞,容易接受學生的想法和疑問,并且精力充沛,等等。另外,教學形式也是決定教學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方面。戀愛心理本身是大學生自身的心理,所以課程的教學方式可以適當靈活,可以采取討論、學生自己講授、教師點評、案例教學、演練、課外團體輔導等多種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可以結合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戀愛困惑,展開價值觀大討論;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方面,自己制作PPT,自己上臺講課,還可以進行關于“愛要怎么說出口”的演練;甚至可以對一些已經存在戀愛困惑的學生進行問題歸類后展開相關團體輔導。
筆者認為,大學生戀愛心理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渴望愛情,也能等待愛情,學生愛的能力能夠得到提高,愛的責任感也得到增強。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必須做一個有效教師,讓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效教學,從教師自身要求、教學形式、教學手段下手,讓課堂教學發揮實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