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06:27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環保存在的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哲學基礎
1.1 體現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從哲學的角度分析,林業經濟發展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是林業發展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它們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如果片面追求林業經濟效益而破壞林業生態環境、就會導致林業產業陷入昏亂狀態,林業生態環境被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會更加尖銳,這顯然是違背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過分強調保護林業生態環境而忽視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就會造成林業資源的浪費,不能充分發揮林業的經濟功能和作用。我國林業發展的經驗表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需要依靠林業經濟的推動,林業經濟的發展能夠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從而調動林業經營者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林業經濟和林業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林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在林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
1.2 充分發揮人在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觀能動性
哲學認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應該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深刻認識林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善于合理開發利用林業資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資源與環境代價,創造良好的林業經濟與社會效益,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林業經濟增長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強林業生態科技研究,將生態環境保護的科研成果應用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中去,提高林業生態建設效益,始終堅持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意識,以堅強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勁從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林業經濟活動必然涉及到林業生態環境,人類應該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遵守自然規律,如按照林木的生長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采伐時間和方式,人類活動不能超越林業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
1.3 注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客觀普遍聯系
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都存在著聯系。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是構建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資源安全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生態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林業生態環境不僅與林業經濟關系密切,而且與生態系統多樣性、人們的居住環境、氣候變化緊密聯系。林業建設必須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才能使林業的生態價值得到充分體現。關于群眾觀點的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應該充分發揮林區群眾的作用,天然林、公益林的養護和經濟林的推廣和種植都離不開林區群眾。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為林業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有利于提高林區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林業生態環境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保障農業生產,同時改善林區周邊生態環境,為建設美麗中國,提高人們的生活的幸福指數創造了條件。
1.4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發展觀。因此,在發展林業過程中必須按照黨的十報告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正確處理好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關系,是系統與子系統的關系,是整體與個體關系,是大廈與基礎的關系。人類要提升生態倫理關懷,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林業產業體系,使林業生態環境和林業經濟能夠共同發展,在擁有優美的林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揮林業在增加農民就業增收的作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來推動林業服務于黨的十報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
1.5 蘊含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蘊含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我國森林資源豐富,古代人在利用林業資源中也有關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如儒家的主張“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如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其中就要求遵守林木的生長規律,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林木采伐。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關于林業環境保護的生態智慧可以借鑒,在當前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應對其進行繼承和創新,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林業發展狀況,按照現代林業的發展要求,研究新的發展思路和對策,可以從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研究、創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加強林業產業管理等方面來完善和創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方案。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在長期的發展林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經驗,不斷探索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制定生態與經濟雙蠃式林業發展戰略,妥善處理林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林業健康持續發展。根據《2011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資料顯示,我國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全年造林57.16萬hm2,森林改培3.33萬hm2,森林撫育175.13萬hm2,1.15億hm2森林得到有效保護。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若干問題制約著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2.1 未形成科學的林業生態保護意識
哲學認為,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部分地區和群眾尚未形成科學的林業生態建設意識,或者沒有充分認識到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作用,這就阻礙到林業生態環境的發展。一是政府對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宣傳不夠,使林區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法律意識薄弱,偷砍濫伐現象依然嚴重存在。林業具有商品生產的屬性,部分地區為了獲得林業經濟效益,對在林業發展過程中‘‘重用材,輕護林”的現象沒有加以引導。二是對林區的生物多樣性重視不夠,有些地方采用單一林木品種培育模式,缺乏林下經濟意識,因此浪費很多林地空間,沒有形成科學的林業生態結構,森林增長量與消耗量比例不合理,導致森林生態功能下降。三是利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科技的意識不強,我國對林業生態保護科技成果的推廣不夠到位。
2.2 群眾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群眾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努力使群眾獲得更多的生態經濟效益,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這也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體現,但實際的情況是貫徹不力。一是目前林區群眾參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基本上是由政府的號召和行政力量的推動,但是按照林業的發展規律,這樣的群眾參與方式并不是長久之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二是部分林區的公共財政投入不足,部分林權所有者不能按規定獲得國家的生態補償,林農利益得不到保障,沒有嚴格依法實施管理經營,導致公益林建設效果不佳。三是林業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林場職工應該既是森防工作者又是森林的保健工作者,然而對他們的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培訓較少,不利于他們開展林業生態保護工作。
2.3 未實現林業生態建設質量的全面提升
結合我國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分析,當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一是我國人口基數大且增長較快,對林業資源的需求量大,但是林木生長量較低。我國現階段的人均森林面積占有量只達到世界人均森林面積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積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這種供需的不平衡是人類活動造成林業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實現林業生態建設質的發展的阻礙因素。二是林業生態保護科技的研究仍須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率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貢獻率較低,林業生態保護科技創新水平尚待提高。三是林業產業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持力度不夠,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后勁不足,林業生態保護激勵機制不健全。生態文化體系初步構成,但要實現黨的十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格局,還需要以林業產業為支撐、全社會共同努力繁榮林業生態文化。
3.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而森林是大陸生態系統的主要環節,所以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應該針對當前林業生態保護存在的問題,實事求是地提出相應的對策,推動林業生態環境優質、穩定地持續發展。
3.1 增強科學的林業生態保護意識
—是強化群眾的林業生態意識。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必須通過政府開展全方位的宣傳推介,增強群眾的林業生態意識。大力宣傳生態林業的重要性以及內涵,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和意識,是建設好生態林業的重要措施之一。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要獲取長遠的和宏觀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從單純地追求提高經濟效益轉為追求提高生態經濟效益,使產業與生態相互促進,同步提高。所以,要轉變傳統林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林業生態保護的觀念。在農村中推廣新能源的應用,降低農村生產生活對于林木的需求量,減少人類活動對林業資源的破壞。二是重視林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林區的生物多樣性,維持林區的生態平衡,根據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原理,形成以林木為主體,其他物種共同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保護野生動植物,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率,推動近自然林業的發展。三是增強利用科學技術來促進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識,完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服務體系,增加林業生態科技研究經費的投入。加強林業科技人員相關知識培訓,安排林業科技人員深入林間進行技術指導與服務,從而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使林業生態科技在森林有害病蟲防治、防護林信息化建設、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發揮作用。
3.2 充分發揮林區群眾的主體作用
林區群眾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因素。一是保護森林資源要從保護利益主體開始。林區群眾既是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又是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收益的主體。發展林業經濟,增加林業群眾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提高林區群眾進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增加公共財政對林農的生態補償,保障林農的利益,促使他們依法進行林業經營管理。國家按照核定的退耕還林面積,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提供補助糧食、種苗造林補助費和生活補助費9。通過這些措施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保障公益林建設順利開展。三是加強對林業工作者的生態保護技術專業技能培訓,做好以生態倫理觀和現代生態保護科技為主要內容的林業生態保護教育,壯大精干高效的林業科技保護工作隊伍,為林業建設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人才支撐,全面推進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3.3 推動林業生態建設質量的全面提升
實現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質量的全面提升,要做到統籌林業經濟與林業生態的發展,保障林區群眾生產和生活所需的林業資源,利用科技來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效益,以林業產業的發展推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嚴格做到維護生態系統整體性、多樣性和穩定性,以保證森林資源總量。在當前造林綠化的中,要改變那種只求數量的造林方式,加強技術指導工作,應大力發展工程造林,確實做到“造—片,成一片,管一片”。一方面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天然林養護,打造品種多樣、層次復雜、結構穩定的公益林,另一方面加強經濟林科學的經營管理,充分利用林業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實行綠色無公害培養,林種結構和林齡結構要合理,增強森林資源的接續能力。二是加強與林業科研院所、高校、專家的交流與合作,切實保障維持林業生態工程研究經費,建立基層林業生態科技推廣機構和壯大從事林業生態保護的人才隊伍,充分利用科技鞏固和發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成果。三是繁榮林業生態文化。林業生態文化建設要廣泛地傳播生態文化知識和觀念,體現不同地區的生態文化特色,處理好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和產業體系的關系,完善林業生態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鼓勵林業生態文化的藝術創作,推動林業生態文化蓬勃發展,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4.結語
關鍵詞:生態保護水污染水環境措施
中圖分類號:X13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水資源對人類生存、生活和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稱為生命之源,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人類所能利用的水資源是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脅。農業、工業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斷提高導致了有限的水資源的分配競爭。為了避免水危機,我們必須保護水資源,對供水和需水進行管理,減少污染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創造優美的水環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我國水資源保護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脆弱的國家。隨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日益加劇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逐漸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同時水資源保護也日益提上日程。水資源保護是有針對性地采取經濟法律行政和科學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并對影響水資源的經濟屬性和生態屬性的各種行為進行干預的活動,從而滿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我國水利事業發展迅速,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工作,基本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與保護體系。水資源的污染防治由依靠科學技術手段轉變為技術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可持續利用與發展逐漸成為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指導思想;形成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充分體現了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2、我國水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2.1水資源保護管理體制落后
在水資源保護方面,雖然我國已經出臺許多排污標準和規范,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 環境保護法》以及各種排污標準和規范,但是針對性不強,而且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嚴格執法,難以滿足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需要。尤其在20世紀末,我國的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大量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流域水源嚴重污染而目前水資源保護僅僅是從環境方面管理,沒有從水資源方面治理,水利部門缺乏各種條例來保護水資源,從而形成多頭管水、條塊分割的局面。目前,我國“多龍治水”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
2.2水資源保護意識不強
水資源是人類開發利用最為廣泛、最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資源之一。我國用水浪費,大大加劇了全國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目前,多數用水單位或個人普遍存在浪費現象,水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在農業灌溉方面,大部分實行漫灌、漏滲,新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緩慢,水消耗大,用水效益較低。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仍然浪費嚴重,由于我國部分城市管理機制落后,工業生產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后,新興技術產業在工業結構中所占比重低,大多數地區工業單位產品耗水率高于先進國家數倍,而水的重復利用率也很低。因此,隨著未來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城市生活節水對緩解城市供水矛盾更具有重大意義。
2.3水環境治理重視不夠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由于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夠,從而造成水環境的嚴重惡化。而且由于人口快速增長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的水質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目前,我國水環境治理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遠遠高于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污水治理的設施及配套設施投資不足、河湖水域的養殖業缺乏科學化管理、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不適應新排放標準的要求等方面。
3、我國水資源保護對策
3.1加強立法并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
為了有效地保護好水資源,水利部門應該盡快制定各種水資源管理的辦法和條例,明確水利部門在水資源保護工作中地位、職責和權力,建立一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首先,以法律形式確立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地位,明確其實際管理權,加強流域機構的建設。其次,將水資源保護工作納入市場經濟的范疇,提高污水治理費,從經濟方面減少水污染。最后,統一規劃流域內水資源,保證流域的生態流量,以實現流域的環境質量目標為前提,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嚴格執行取水量、排污總量及相應的總量分解目標。
3.2確立全面保護水資源的思想
水資源保護的目的是要高效節約用水,防治水資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嚴格限制地下水超采,保護水源地免受不合理侵占,防止水流阻塞、海水入侵等。因此,應當統籌考慮水資源,制定有關法規,依法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進行統一管理,做到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厲行節約、全面保護,使水資源的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高度重視污水的治理
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但是水資源浪費和污染也是非常驚人,要通過各種措施強調節約用水,包括調節水價、宣傳教育、限額供水、開發新工藝、新材料加強水資源的利用等。此外,由于我國農業用水量大,而且大部分實行漫灌、漏滲,從而使水消耗量十分嚴重,應提倡噴灌或滴灌方式,同時輸水渠道也要采取防漏滲措施。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應該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工業企業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泄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首先將水源與廢污水完全隔離,劃定水源專用河流,不允許任何廢污水排入,或者專門建造高架或地下管道輸送飲用水源。其次,廢污水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后才能排入劃定的河流或地下管渠,用作農作物灌溉。因此,加強污水的再利用,也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3.4加強水資源保護能力建設
首先,加強水資源保護的投資力度是加強水資源保護能力建設,增強管理水資源綜合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資金投放,盡快制定適當的法律法規和出臺新的政策,利用行政、稅收、金融等手段,吸引社會資金流入水資源保護領域。同時要加強水資源保護機構的能力建設,在逐步完善常規水質監測的基礎上,大力提高水環境監測系統的機動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自動測報能力。建立基于公用數據交換系統和衛星通信的水質信息網絡,增強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預警、預報和防范能力。其次,進一步做好對從事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提高水資源保護隊伍的整體素質。要依靠科技進步解決水源保護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保護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別是在資源保護中的經濟政策,為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提供指導。水資源保護是發展中的重要事業,要加強研究與開發,掌握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滿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求。
4、結語
針對我國水資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水環境嚴重污染的問題,應從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等各個環節上采取措施,完善對水資源的保護。既要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要積極開辟新水源,狠抓水的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協調水資源開發與經濟建設、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加大水資源保護的投資力度,以促使水資源問題盡快解決。
參考文獻
[1] 武雪艷.我國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控制對象[1]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21):211--212
[2] 沈大軍.水管理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 環境保護 執法現狀 環保法制宣傳 執法權力和能力
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我國也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為生態保護參與綜合決策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我國生態環境執法革新的步伐。
一、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現狀
近幾年來,我國各級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與執法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強,加大了生態環境違法案件的行政執法力度和經濟處罰力度,有效地遏制了環境持續惡化的基本態勢。
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方面,各級生態環境執法部門積極參與國家的綜合決策,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全國自然生態恢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生態功能區劃工作逐步推進;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取得新進展?!笆濉捌陂g,國家環??偩衷谌珖?07個地區開展了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工作,印發了《關于加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工作的意見》,加大了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地、農村、非污染性建設項目及淡水與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林草資源、旅游資源、灘涂與濕地等重點資源開發和外來物種引進、轉基因生物應用的生態監管與執法檢查力度,強化對流域開發和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2004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與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檢查行動。
在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懲處方面,聯合執法行動有力地推動了執法工作。2001和2002年連續兩年開展了“嚴查環境違法行為遏制污染反彈”專項行動。2003年,國家環??偩?、發改委、監察部、國家工商總局、司法部、國家安監局六部門聯合開展了“清理整頓不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行動”,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促進了地區性產業結構調整和局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總體來說,近幾年來,我國在生態環境執法方面的工作不斷得到加強。國家已建立起國家、省、地、縣四級環境執法體系,擁有環境監察機構3063個,環境監察人員4.5萬人。通過標準化建設,環境執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二、當前生態環境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雖然各級生態環境執法部門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與執法工作得到加強,加大了生態環境違法案件的行政執法力度和經濟處罰力度。盡管從2004年開始,國家環??偩忠呀洶l起了多次“風暴”,如圓明園事件、叫停30個投資過千億的大項目、2007年1月份的“區域限批”等等,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現象在一些地區依然存在,生態環境惡化的總體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地遏制。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公眾環境維權意識的提高,人們更加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環境保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環境執法存在的不能適應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與執法監督體系不健全。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執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執法檢查活動為推動,以日常監督執法為基礎,以環境監察執法稽查為保證,以公眾和輿論監督為支持的現場監督執法工作體系。一般來講,環境執法部門對污染防治比較重視,不少地區對于生態環境執法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例如,生態環境督查機構少,力量薄弱,執法人員配備不足,加上執法權限有限,缺少協調各利益主體關系的生態環境督查職能機構,不能適應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執法對象數量龐大,我國目前的環保執法主體分散在水利、海洋、林業、礦產資源等10余個資源開發部門,環保部門難以統一指揮和協調,其執法能力大受影響。而環保局人員編制有限,相對于繁重的執法任務,往往顯得無能為力。再加上執法人員的權限不明確,處罰力度不夠,所有這些都為環境違法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2.生態環境管理體制不順,環保部門難以發揮統一監管作用。我國的每一部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中幾乎都有管理體制的規定,而最基本的管理規定模式就是“某某行政主管部門對某一事項進行統一監督管理”,“某某、某某、……部門結合各自的職責對某某事項進行監督管理”。到底怎樣“統一”?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對結合自己職責進行管理的部門可以提出什么要求?分管部門不履行職責時統管部門怎么處置?等等,都沒有作出規定。這就使得統管部門想統統不起來,得不到有關部門的有效配合。而分管部門總感覺自己是處于配角的地位,進行監督管理也是為統管部門做嫁衣裳,有了成績盡是統管部門的,因而缺乏管理的積極性。另外,使分管部門不能很好地行使監督權的另一個原因在于,立法中在規定統管部門的職責時,往往對審批權、收費權、處罰權規定得比較具體,而對分管部門雖然有時規定一些監督檢查權,但卻不讓分管部門參與審批、收費和處罰,這樣就使得分管部門覺得自己的管理沒有權威。比如我國《水污染防治法》第1章第4條第3款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地質礦產部門、市政管理部門、重要江河的水源保護機構,結合各自的職責,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但在具體管理規定中,除了在制定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確定重要江河流域的省界水質標準時統管部門要會同水利部門外,對其他的幾個協管部門到底在水污染方面能夠管什么完全沒有涉及。
3.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消極執法、執法不到位、不作為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嚴重存在。在我國,有些地方的環境監察隊伍在工作中嚴重脫離群眾,對群眾反映的環境破壞問題熟視無睹、不聞不問,導致群眾的意見很大,以至于越級上訪者有增無減。還有些地方的有關執法部門放松日常監管,依賴專項行動,經常性的工作采取突擊抓的方式,致使工作陷入被動, 當遇到重大的損害環境行為或事件時,往往采用重點治理、專項整治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權宜之計顯然也影響到環保的執法力度的長效發揮,甚至會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起到負面效應。再一些地方的環境監察機構負責人片面強調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不敢碰硬、不敢執法、不愿執法。不少基層環境執法隊伍對開發區不敢查,對重點保護企業不敢查,領導不點頭的不敢查,查過一次但處理不了的不敢查,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敢查。有的基層環保局不是在加強執法,而是千方百計地應付上級檢查,替企業說情。有的地方政令不通,要求查辦的案件、上報的情況,三番五次催不上來。
4.地方保護主義干擾環保執法的現象依然存在。個別地方環境保護意識淡漠,重經濟、輕環境,盲目引進重污染項目,形成了引進容易治理難,關停更難的困難局面。對環保執法工作不支持,甚至干預執法,轄區環境污染問題久治不愈,環境糾紛不斷。
三、提高環保執法的力度,保護生存環境
有法可依,僅是生態環境法治的前提,實現了有法可依,也僅是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的第一步。任何理想的環保法律如果不能付諸實施,終究只是一紙空文。因此,強化環保執法是環保工作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我國各項環保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與實施的重要保證。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環保法制建設,提高我國環保執法的能力,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著重采取以下幾方面的對策和措施:
1.加大環保法制宣傳力度?!胺勺鳛橐环N行為指南,如果不為人知而且也無法為人所知,那么就會成為一紙空話?!币虼?,要做到既要增強企業事業單位和普通民眾的環保意識、環保責任和環保法制觀念,又要增強廣大環保執法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法制觀念,必須加大環保法制宣傳的力度,這是強化環保執法工作的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毫無疑問,如果環保法律意識和環保責任能夠成為扎根于民眾內心的觀念,領導干部能夠真正樹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覺維護環保行政執法,養成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那么,國家頒布的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必然能得到切實的貫徹和執行。
2.強化環保執法責任制,建立領導干部環保實績考核制度。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去除那種將“發展就是硬道理”庸俗地理解為經濟增長就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的錯誤認識,在評定干部政跡方面,不能僅以經濟增長數據為標準。應當建立領導干部環保實績考核制度,將領導干部對環保部門的機構建設、人員編制、財政投入等的重視程度作為環保實績納入領導干部本人的人事檔案,作為評價干部政績、評定年度考核等級、實行獎懲和干部晉升提拔的依據之一,而且應將各項考核的指標予以量化,使環保實績考核制度明確、具體、可操作;并且應當在干部晉升提拔中實行環保工作一票否決制,加強環保實績考核制度的權威性和執行力度。
3.強化環保部門的執法權力,提高環保部門的執法能力。環保法律的實現雖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國家強制,但是如果沒有強制作為后盾,也很難付諸實施。因此,我國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環保部門的強制執法力度。具體體現為:其一,賦予環保部門查封、凍結、扣押等必要的強制執行權力,使環保執法真正地硬起來。其二,賦予環保部門限期治理決定權。其三,在環境監理隊伍的基礎上,建立環境警察制度。其四,確立部門聯動的長效機制。各級環保部門要變“被動”為“主動”,不僅要“站的住”,而且要“頂得住”。要聯合電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鐵路等部門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對拒不執行環保處罰的企業要限水、限電、限貸、限運,形成一股強大的執法力量,徹底改變環保部門勢單力薄、權力有限的現象,真正做到執法必嚴。
4.加強環保執法的民主性,讓環保執法充分體現民心民意。加強環保執法的民主形式就是保證環保執法的公正性,增強環保執法的透明度。它既是實現環保部門依法行政的必要手段,也是貫徹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原則的重要舉措。如在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排污許可證的核發、較大數額的排污費的征收等重大執法領域,設立聽證程序,并建立鼓勵公眾參與環保執法的激勵機制,增強公眾參與環保執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此外,全面推行環保領域的政務公開制度,各級環保部門應當向公眾公開執法的依據、環保方面的政策、辦事的具體程序、各類環保收費的項目、標準和依據,從而實現公眾對環保執法的民主監督。值得指出的是,環保部門還可以考慮建立環保執法的回訪制度,多方面、多渠道征求公眾對環保執法的意見和建議。
5.建立有效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與分部門監督管理相結合的機制。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應建立起各盡其責、齊抓共管環保工作的協作配合關系。我國立法機關在修改《環境保護法》和環保單行法規時,應當明確規定環保部門和其他部門在環保工作上是橫向協作配合關系;并在適當的時候,建立強有力的、可行的協作配合機制,具體而言,是指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解決環保執法中的“扯皮”現象。該機構的運行機制可以參考和借鑒法院的指定管轄制度。一旦遇有“扯皮”現象,由該機構指定某部門處理具體的執法事項,被指定的部門應在指定的期限內,向該機構匯報有關執法事項的處理結果。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在這方面有可資借鑒的做法,如該國《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規定:“如果俄羅斯聯邦主體的執行權力機關與俄羅斯自然保護部之間意見不一致,則由仲裁法院依照規定的程序解決爭議?!笨傊霸谔幚聿块T關系上,我們既要堅持原則,又要樹立大局觀念,主動協調、相互溝通、搞好服務。這樣就能把各個部門充分發動起來,形成合力?!?/p>
6.加強環保執法隊伍的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大環保投入力度,在資金上向環保工作傾斜,改變環保執法能力弱,裝備差,監控手段落后的現狀,增強執法隊伍的執法能力。要重視加大對環保執法部門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重點要用于必要的執法人員培訓,增加、更新必需的各種裝備等方面。通過培訓,使環保執法人具有相應的執法知識和能力。通過增加、更新裝備來提高環保執法效率和質量。這些都能更有效地加大環保力度,完成環保執法任務。同時,要加強環保執法隊伍的業務素質建設和廉政建設,嚴把“人情關”、“金錢關”和“權力關”,杜絕環保執法人員與環境違法企業有金錢來往或在執法過程中的現象,將環保執法隊伍打造成一支敢作敢為,敢打硬仗,善打困難仗的強兵。對環保部門乃至各級政府的環保執法行為以及企業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建立事前監督機制、公眾監督機制和媒體監督機制,形成一種全社會的監督力量,督促環保執法工作的深入開展。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只有讓環保執法真正的硬起來,污染防治工作才能得到有效開展,環境違法行為才能無處逃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夠早日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王燦發:論我國環境管理體制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途徑.法學論壇,2003~4期
[2](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9年版
1 海南州藏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初步成效
1.1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和建設項目的實施,有效緩解了人畜數量分布與自然生態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通過減畜和休牧育草、劃區輪牧、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等措施,使生態系統結構逐漸趨于合理,水源涵養功能不斷增強,草地退化態勢得到明顯遏制。
1.2 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通過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尤其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海南州共新建城鎮移民社區和安置點21個,安置生態移民3244戶15926人,解決了3747人4.12萬頭只牲畜的安全飲水問題,實現了戶戶通電、通有線電視目標,推動了全州城鎮化建設進程。農牧區水、電、路,廣播電視、電話、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健全,教育、醫療條件等不斷優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1.3 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隨著城鎮人口增加,社會消費增長、餐飲服務業、商貿流通以及房地產、建筑等市場都有了新的發展,就業創收渠道不斷拓寬,項目區群眾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數量持續增加。
1.4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隨著生態移民的搬遷,對海南州畜牧業發展帶來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遷出地緩解了人口數量、分布與自然生態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牧區草場得以休養生息,群眾的生產經營方式得到轉變,特別對牧區實施減畜禁牧、休牧育草、劃區輪牧、舍飼或半舍飼圈養項目提供了條件,促進了草原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對遷入地的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逐步統籌協調草產業、舍飼圈養業和加工業之間的關系,為實施生態畜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5 農牧民思想觀念逐步轉變。通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和引導,農牧民群眾思想觀念逐步改變,生產經營、生產生活方式有了明顯轉變。廣大牧民群眾從傳統的游牧方式開始向定居轉變,由單一的靠天養畜向建設養畜轉變,由粗放畜牧業向生態畜牧業轉變,為實施大規模的生態移民和勞務輸出奠定了基礎。
2 海南州藏區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 生態建設任務艱巨。海南州平均海拔3200米,氣候寒冷干燥、干旱少雨,全州土地沙漠化面積達190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8.7%;退化草場面積達3318.9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65.2%,其中塔拉灘、木格灘、切吉灘退化草場面積達963.11萬畝,每年進入龍羊庫區的泥沙量達3131萬噸。同時水資源逐年減少,許多湖泊干枯,斷流的河流占全部河流的40%以上。嚴峻的生態環境不僅嚴重影響著全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對黃河中下游的生態安全構成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任務繁重而艱巨。
2.2 后續產業較為缺乏。隨著三江源生態移民、禁牧搬遷等項目的實施,全州近1.6萬農牧民成為生態移民,基本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消費支出明顯加大,加之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尚未徹底轉變,產業水平低,增長方式粗放,后續產業培育難度大,直接影響到生態保護建設和生態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
2.3 資金投入有限,尚需加大力度。由于自然環境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導致部分生態建設項目成本偏高,加之地方財力有限,無力拿出更多資金支持生態建設,制約了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由于地處偏遠,群眾環保素質普遍不高,環保意識普遍較差,加之環保設施緊缺,農牧區還存在一定的臟亂差現象,尚需加大整治力度。
2.4 生態保護意識薄弱。一些干部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思想根深蒂固,沒有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雖然強調要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經濟優先、增長至上,“口頭環保”的現象。一些地區、部門和單位對沒有考核指標要求的環保審批、環保核查等基礎性工作重視不夠,一些環保政策還沒有完全執行到位等。
3 進一步抓好藏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建議
3.1 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的建立不僅僅依靠建設,更重要的在于管理,加大草原監管,健全草原監理機構,建立草原保護與利用制度和規范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是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落實工作的關鍵環節。因此,建議加快建立以中央財政為主的草原保護與利用制度和規范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對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農牧民生產生活、基本公共服務等進行補償,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3.2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城鎮化引領,發揮生產要素聚集效應是解決“三牧”問題的重要引擎,為此,建議國家在提升自治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化、網絡化、功能化方面,幫助解決好州府所在地和各縣縣城的城鎮供水問題;進一步加大公路建設支持力度,提高縣鄉村公路等級,提高通達、通暢率和網絡化水平。并要實施的退牧還草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重點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的政策支持,延長補助期限。
青海被譽為“中華水塔”。“三江源”,是我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而黃南州地處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文明建設工作至關重要并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近年來,黃南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位置,確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重大生態工程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但是,生態環境的脆弱依然是最大“短板”,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1 黃南州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現狀
1.1 草地現狀。全州總面積1.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5.95萬人。全州土地總面積2815.58萬畝,其中草地面積2474.48萬畝,占土地面積的87.89%,截止2015年初,可利用草場面積2367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95.66%。存欄草食牲畜206.5萬頭(只),全州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超載過牧等不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的問題在短期內還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1.2 林地現狀。全州林業用地面積為788.63萬畝,占全州國土總面積的13.6%,其中有林地92.68萬畝,疏林地5.9萬畝,灌木林地474.14萬畝,未成林造林地6.89萬畝,苗圃地0.3萬畝 ,宜林地208.71萬畝。林業面積占全省14.21%。全州蓄積量590.76萬立方米,占全省的10.93%。全州森林覆蓋率為19.32%,高于全省水平14個百分點,全國水平1個百分點。
1.3 小流域現狀。全州有較大河流60多條、小河流80多條,大小流泉1500余處。全州年均自產徑流量28.66億立方米,現年開發利用量6548萬立方米。截止2015年底,黃南州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共建成小水電站23座,總裝機13.612萬千瓦。同時,黃南州地處“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和黃河上游段,是黃河的重要水源補給和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依據青海省三區劃分公告,南部兩縣為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北部兩縣為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治理任務仍然艱巨。
1.4 三江源保護現狀。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涵蓋黃南州澤庫、河南縣4個鄉鎮27個行政村,總面積2933平方公里,占三江源保護區總面積的1.93%,占全州總面積的15.5%,其中核心區面積543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1048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1342平方公里。保護區內現有人口3637戶、20005人。保護區內的麥秀林場和官秀林場被列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18個核心保護區之一,為森林灌叢核心保護區。
2 黃南州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草原生態環境尚未根本改善。近年來,黃南州草原“黑土灘”治理、草原鼠蟲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反彈的可能性。草地退化仍未完全遏制,“人、草、畜”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目前、黃南州60%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超載過牧等不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的問題在短期內還難以得到根本解決,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地面積達1341萬畝,黑土灘型草地面積99.75萬畝,沙化草地面積43萬畝,鹽堿化草地面積5.5萬畝,鼠蟲危害面積達1025.6萬畝,毒草危害面積達387.9萬畝。從總體看草原退化的趨勢仍未得到遏制,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由于草原退化,草原植被群落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與上世紀70-80年代相比較單位面積可食鮮草產量下降了50-60%,優質牧草比重下降了20-30%,有毒有害類雜草增加了70-80%,草原植被蓋度減了15-25%,優勢牧草高度下降了30-50%,原生態景觀破碎化,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荒漠化的逆向演替趨勢。
2.2 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黃南州各縣河道內無證開采亂挖濫采砂石料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草場沙化,生態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形勢嚴峻;雖然個別地區把料坑植被恢復工作納入到生態治理項目,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黃南州受氣候等條件限制,被破壞的植被很難恢復原來的樣子,水土流失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治理任務仍然艱巨。
2.3 生態監管工作滯后,生態保護意識淡薄。政府執法部門工作不到位。由于礦產資源監管涉及部門較多,相互之間缺少溝通與協調,監管空白和部門之間責任不明、推諉扯皮等現象時有發生,聯合監管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個別單位執法人員存在有法不敢依、執法不敢嚴等不規范執法問題。執法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執法責任追究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2.4 排污工作進展緩慢,環評制度落實不到位。一些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和“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到位,“先建設,后環評”的現象還是存在;黃南鋁業污染問題引起關注,群眾反映強烈。在大部分地區,垃圾隨意堆放、垃圾處理廠的修建跟不上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水資源污染嚴重。對此,相關部門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河道治理工作遲遲得不到解決。
2.5 違法開采礦產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少數干部群眾和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的業主對有關法律法規不甚了解,對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的認識不清,依法探礦、采礦和管礦意識不強,以采代探、無證開采、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的違法行為還時有發生。特別是同仁縣的砂石資源點多面廣,開采條件相對簡單,行政執法又缺乏強制手段,以致非法采砂、洗砂現象屢禁不止。
3 黃南州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建議
3.1 進一步抓好生態建設。認真落實三江源保護、草原生態保護、天然林保護與造林綠化、水土保持與小流域綜合治理、鼠蟲害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并重,建立項目生態效益評估體系,完善目標責任化考核辦法,科學建設生態,依法保護環境,使每一項工程項目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
3.2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依法管理資源。要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的作用,堅決治理草山、河道內亂批亂采濫挖砂石料現象,保證資源有序開采;凡是在河道內采挖砂石料,由礦產、環保、工商、水務等有關部門按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以法管理開采資源。要嚴格砂石資源開采的監督管理;依法打擊“亂開荒”、“亂開礦”等不法行為;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基本草原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荒山荒坡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各項有效措施。
3.3 加大環境污染處罰力度。依法開展環評工作,改革完善現有的環評體制,建立“三同時”制度;對于屢次違法、亂丟垃圾的行為可以加重處罰。對連續兩次被環保部門抓住超標排污的企業、醫療單位、環保部門在實施處罰的同時,可以提請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做出限期治理或者停產整頓決定。
3.4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各級政府應繼續加強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領導,健全執法機構,明確執法主體,充實執法人員,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力量。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開展全民生態科普活動,大力倡導生態文明、低碳生活,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生態環保意識,調動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5 加強生態移民工作,努力改善移民生活水平?!叭础币泼癜徇w戶的后續產業問題是生態移民工程的難點、熱點,必須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視,認真研究、深入探討,采取多種措施,確保生態移民搬得出、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
3.6 重視立法保護工作。在不違反上位法的基礎上,政府部門應采取措施,重點弄清影響黃南州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因素、需要立法保護的范圍、體制機制等重要問題,在此基礎上,考察吸取省內外先進經驗,盡快出臺地方性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來彌補由于缺乏相關的法規,在實施中往往感到無法可依、無所適從的現象。
通過對黃南州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有助于提醒人們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引起高度重視,想方設法積極解決存在的問題,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只有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國家才能持續高效的發展,子孫后代才能夠擁有一個穩定的家園。
[關鍵字]生態環境保護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4-201-2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是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改善,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甚至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出現進一步惡化,這警醒我們,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問題刻不容緩。
1 保護生態環境的含義
生態環境是影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復雜系統,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水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生物資源質量和數量的總稱。生態環境問題則是人類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負反饋效應,主要表現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
在過去,人們毫無顧忌的追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導致我國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大氣質量降低,氣候異常,森林覆蓋率下降,大量生物瀕臨滅絕……這些損失我們無法彌補,只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才能緩解當前的嚴峻形勢,這不僅是大勢所趨,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對自己及子孫后代負責。生態環境保護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熱愛大自然,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
2 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環保法律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針對保護生態環境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在逐步完善環保法律體系,但法律規定范圍廣泛,內容較籠統,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當前制定的資源法針對性較強,且注重污染企業職責,輕政府職責,相關的法律規范交叉、重疊,條款間互相矛盾,存在沖突,追究環境污染的訴訟制度存在缺陷等等,總之,我國統一、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還未形成,急需改進和完善。
2.2 環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對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質疑,多年來我國一直沒有停止環保和治理污染的腳步,但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數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專家稱還是投入不足,不僅是投入的機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基層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應的資金保障,在研究相應的科學技術時缺乏經費,監察生態環境保護的人員力量薄弱,最終導致工作能力差,質量低,嚴重阻礙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執法力度不夠
執法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管理體制不順,導致環保部門的監管作用無法發揮,主要是生態環境涉及到水利、農業、土地等多個方面,加上環保部門協調機制和管理模式規定不完善,互相爭取“五權”現象嚴重,分管部門自我感覺處于配角地位,工作積極性不高,不能正常發揮監督權,最終造成各職能部門配合不默契,使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性被分塊劃分。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問題突出,部分地區執法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對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或敷衍了事或視若無睹、不管不問,嚴重脫離群眾,致使群眾越級上訪事件只增不減,執法部門工作被動,應付上級檢查的現象司空見慣,針對性的處理重大環境問題的現象更是常見,另外部分地區聲稱受保護主義影響,對領導沒有批示的地區、重點保護企業、開發中的地區、查過但沒解決問題的地區都不敢執法,更不敢碰硬。此外個別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不僅不配合執法工作,甚至干預、擾亂執法,造成環境問題糾紛不斷。
2.4 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認知不足,環保意識低
環境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不足,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而且錯誤的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會制約經濟發展,導致環保素質低。從我國整體的生態環境問題來看,一方保護、多方破壞的現象依舊嚴重,尤其是基層農村,生態質量持續下降,面污染源發展快速,自然災害和事故時有發生,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缺乏環保意識,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過度強調自身利益,濫用農藥化肥,在生活中亂扔垃圾和廢棄物,多數鄉鎮企業亂砍濫伐,占用耕地,加上設備落后,排放工業廢水廢氣嚴重等,雖然城市人口環保意識有所改善,但付諸行動效果還不盡人意,總之提高我國我國人口環保意識十分迫切而實際。
3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控制對策
3.1 完善環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制定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使其有一個綜合而統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補部分環保領域法律空白,嚴格審查環保條例,及時處理存在矛盾和沖突的規定,確保相關部門執法時有明確的實施細則;然后進一步強化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地位和承擔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實環保工作,并加大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的處罰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訴訟制度,依靠公眾力量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并保障其訴訟請求的法律效力。
3.2 各地加大環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的比重,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為引入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創造機會,同時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為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實行征收環境稅,用于保護環保工作。二是,各基層要貫徹落實上級指示,根據自身條件,完善環保體制,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加快科技創新,通過優化財力、人力、物力資源,保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3.3 加大執法力度
首先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并建立環保執法責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有效落實責任到人、領導分管和定期考核,嚴把金錢、權利和人情三關,以提高領導干部和執法人員的環保意識和自身素質,督促其加大執法力度;其次是完善管理體制,強化環保部門的執法權利和執法能力,借此處理好各職能部門的關系,使其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協作配合,避免爭相奪權、互不配合現象的發生;再者是加強環保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對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要及時進行實地調查和采取有效措施,并將環境問題情況和結果告知公眾,涉及到排污許可證的核發等重大事件,環保部門要設立聽證程序,鼓勵公眾參與監督;最后是相關部門在平時要加大監察力度,確保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至于重點企業、開發區等以往不敢查的地區不僅要進行常規檢查,還要重點監察,杜絕保護主義思想和行為的蔓延,嚴格依法處置擾亂執法工作的相關人員。
3.4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環保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是全民事業,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各地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宣傳,并普及相應的法律知識和環保知識,特別是鄉鎮政府要根據農村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宣傳措施,如派干部和相關技術人員下基層,將當前的環境問題和影響切實傳達給農民,并指導其如何科學的進行農業和工業生產,設立專門的環保宣傳和咨詢小組等,切實促進農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此外國家還應推行科學、合理的政策規定,督促人們將環保落實到日常行動中,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4 結束語
總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造福人類的偉大而艱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環保意識、健全環保法律體系、增加環保投入、加大執法力度,才能促進環保事業順利進行,使我們共同的家園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愛霞,張紅亮.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路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11(01).
【關鍵詞】土地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一、土地生態資源保護中的弊端
1.水土流失
在水土流失中表現出來的土地退化、地力消退的重要原因。在土地管理中我國的土地主要表現在濫砍濫伐、過渡墾植是導致水土流失的重要的人為原因,這樣在應對水土流失中我國的水土流失的主要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6.8%,建國以來,我國為水土流失的應對策略也提出了一定的調整和控制,造成經濟損失嚴重。
2.土地污染
在積極推進的地質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同時,由于設備不齊全,環保意識差,對于工程實施中的一些重要的問題控制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因此,在完善礦產資源生態建設上,不能真正的針對整體的情況進行分析,這樣造成了有長礦區的地方的土體污染的情況存在。
3.可持續發展緩慢
在經濟快速發展中,由于對環保工作做得不夠充分,在整體的可持續發展中存在著對生態建設發展的不足,這樣對整體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是不利的,因此,在發展的同時,針對整體的情況進行綜合性調控中的緩慢問題,將整體的情況進行綜合性控制,這樣整體的進行綜合性調控,阻礙了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二、對土地資源的保護中的思考
1.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調整經濟的增長模式,對于產業化政策的控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并把整體的產業結構進行綜合性控制,最終調整一系列的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的布局政策的控制,這樣在三大產業調整中,一般都是加強整體的控制上進行綜合性控制,推行產業調整的政策與產業的布局政策的都應向資源的調控,向集約的產業轉化,并從整體的技術結構進行調控并鼓勵各地區集約的技術與項目。
2.在土地利用中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主要受到了土地資源的約束,在整體的城市化進程中主要提供一定的主體性控制,來確保土地征用的問題的解決。在土地利用中主要是著眼于現有的土地管理中存在整體性問題進行分析,這樣在加強土地利用中的其他的土地管理控制記性合理的安排,最終將整體的資源調控進行合理的安排。因此,不僅要考慮當地的發展的需要,還要對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處于主導地位。
(1)控制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僅要合理的安排勞動力,將投入的勞動以及資金技術等進行合理的調控,這樣將整體的資源進行相應的調配,最終保障資金的合理控制性。因此,在土地利用穩定的基礎上提高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率,最終將整體的資源進行相應的調控,達到對城市化水平中的耕地數量壓力的緩解,這樣在科學規劃土地資源的利用上,不僅將整體的資源進行再控制,還能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從根本上進行相應的調整,保證高度的內涵以及外延式的控制工作,保證整體的建設用地的調整工作,最終從整體上提高土地的集約化水平。
(2)依據土地的開發,挖掘城市土地潛力。在土地的開發中發展以內涵為主體的土地資源管理,發揮其城市土地的利用潛力,將整體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性控制,這樣在城市的利用中的土地的機構控制進行綜合性的調整,并最終完善土地的開發利用工作。
3.加強對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護耕地資源的數量穩定
(1)加強耕地的平衡性建設。在耕地利用上實施耕地的利用狀況的調整工作,加強國家的糧食安全的管理,這樣不僅能夠維護我國要求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一直以來,對于各地的數量保護的要求比較模糊,更沒有考慮到區域人地的調整工作,加強人地協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政策的實施效果。在土地的利用的基礎上,不僅需要調控整體的資源平衡性,還需要加強整體的資源控制,這樣在調整資源利用上進行綜合性控制,保障資源的相應的控制與調整工作。
(2)嚴把用地審批關。對土地的利用上不僅要保證對土地的耕地加強后的監督工作,保障土地的糾正的各種違規土地的項目用地工作,將整體的城市中的建設用地進行再次的復核工作,并將備案進行的檢查工作落實到位,建立整體的資源控制中存在的一些其他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溝通與管理,最終保證土地利用中的信息評價的機制。
(3)全面實施國土資源管理聽證制度。對整體的擬定的整體的基準的造價調整,對整體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總體的規劃控制,對有些地域的調整分析進行綜合的實施方案,保證農田水利的實施方案,在實施中舉行聽證會的建設,這樣從整體中進行的國土資源管理中存在得出問題踐行,保證依法進行綜合性調整工作,這樣在加強整體的土地管理實施工作中,不僅需要控制整體的政府職能,還能依據一定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轉變進行聽證權利,全面推進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完善性發展的整體過程要求。
4.加強對土地資源質量保護
(1)實行土地保護策略,保護土地質量。在土地利用中不僅要保護整體的土地利用,加強以耕地為基準的土地的質量保護,減少水土流失,保障整體的水土流失中的土地控制,這樣在整體中的水土流失的建設中,不僅能夠維護糧食建設,還能從根本上進行綜合性調控,提高經濟作物的實用能力,保證農田的整體的控制措施,最終要求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休耕,達到長遠控制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并最終進行綜合性調整工作,保證生態環境的建設。
(2)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國的耕地處于明顯的下滑趨勢,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要,在整體的生態退耕建設中,集約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的生產水平,這樣加大農田的生產建設,提高高質量農田的比例,進行投入使用。改造那些低的農田質量,挖掘土地的生產能力,并將耕地的再使用以及廢棄的土地的合理開發等進行綜合性的調整工作。
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農藥以及化學藥品是對整體農業發展的破壞,在看到農藥使用中,帶來巨大的生產效益的同時,還要改善農田的生產水平,保證農田利用中的生態環境平衡。對于殺蟲劑的大劑量使用,也使得害蟲也具有了抗藥性,造成了農藥的破壞性污染,這對天然的生態系統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三、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土地管理不僅僅是要調整整體的土地集約的利用現狀,還需要調整土地保護策略,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將經濟的發展與農村耕地的利用進行綜合性調整,保證對土地的合理化利用。
參考文獻
[1]余星滌,探索土地管理生態效益的實現路徑[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