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4:05
序論:在您撰寫建設美麗鄉村的必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生態文明;全域化景區;建設模式;安吉山川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3-0011-04
Research on the 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chuan in Anji
Lu Yun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contributes to rich the carrier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and to innovative eco-economic management model.Shanchuan in Anji,which has been given the title of National 4A Tourism Spot,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s of Zhejiang Province.Practice in Shanchuan becomes a classic cas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upgrading.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global scenic in Shanchuan contains target position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resources integrating and brand building,environment maintenance and depth management.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combin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unity of heterogeneity and integrity,unity of form and conception,coordination between attract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Global scenic;Construction mode;Shanchuan in Anji
從10多年前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啟動至今,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很大成效。步入“十三五”時期,城鄉統籌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應結合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先導,加速轉型升級。安吉縣山川鄉是浙江省最美鄉村之一,于2015年1月獲批全國首個全鄉域4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域化景區建設的經典范本,本文將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分析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為美麗鄉村的深度變革提供創新實踐思路。
1 安吉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鄉村全域化景區建設,是指在縣、鎮或村的全范圍之內以景區標準加強規劃、建設、管理與經營,構建生態良好、盈利充分、功能多樣的綜合性大景區,實現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作為美麗鄉村高層次發展階段的創新舉措,其必要性在于: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需長期探索的實踐過程,初期以環境整治、資源保護、鄉容改善為主要內容,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態勢;隨著城鄉一體化要求的提升,后期建設轉向宜居宜業宜游等多樣化功能開發,通過強化經營和整合資源,將分散于各點的生態優勢轉化為財富優勢。同時,單個村落各自為政的小規模發展局面不利于鄉鎮生態資源的整體開發,且鄉村風貌的同質化也影響投資效益,導致部分資源浪費。全域化景區建設有助于豐富美麗鄉村建設載體,創新生態經濟的經營模式。
美麗l村景區全域化力圖打破景區內外的界限,營造處處是風景的鄉村旅游體驗,這一理念對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基礎條件有較高要求,只有基礎條件成熟的地區才可能完全實現[1]。安吉山川鄉位于湖州最南端,因山川廣布而得名,46.72km2行政區域內涵蓋6個行政村,43個村民小組。從2003年開始,山川鄉圍繞“生態立鄉,旅游強鄉”的戰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通過“五改一化”和“雙百千工程生態村建設”,大力改善鄉容鄉貌、配備完善服務設施,將高家堂村、馬家弄村等建成典型示范村。山川全鄉擁有91.3%的植被覆蓋率,優美生態成為10a山水變遷的縮影,曾獲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精品鄉和新浪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2013年,山川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 800萬。生態環境的優化、休閑項目的落地、綠色經濟的興盛,在加上知名度的擴大和游客量的遞增,都為山川實現景區全域化奠定了基礎。
2 安吉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
景區開發是依據當地條件,投入適當資金,通過科學的調查、評價、規劃、建設、經營等,使未被利用的資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資源在深度和廣度上得以加強的過程[2]。山川鄉憑借美麗鄉村建設的前期優勢,于2010年提出4A級大景區建設,2012年開啟生態之路,落實空間規劃、資源挖掘、產品設計、產業推動等,依據時間維度,可將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歸納如下:
2.1 目標定位與戰略規劃 全域化景區建設的首要環節是進行合理的定位與規劃,在目標選擇和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預測景區開發的任務、內容和成果要求,對景區要素進行統籌部署,促進資源與市場的匹配。
2.1.1 以“浪漫山川”為目標 寓意深刻、特征鮮明的形象主題是一個景區的標志,構成規劃與經營的核心目標。山川鄉依托自然環境優勢創立“浪漫山川”生態文化品牌,作為全鄉域景區的靈魂?!袄寺睙o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是滿足生存需求之后的高層次精神需求?!袄寺酱ā痹谏鷳B優美的基礎上更為強調人景交融,旨在將美麗鄉村打造為情緣的起點,心靈的歸宿。因此,景區功能定位是多樣化的,除休閑娛樂之外,更為注重人文體驗。同時,作為美麗鄉村深化改革的舉措之一,以“浪漫”旅游產業的經營增加當地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是景區開發的重要目標。
2.1.2 以“一區兩帶兩組團”為戰略 隨著美麗鄉村的升級,山川興起大批休閑旅游項目,仙龍峽漂流、芙蓉谷景區、老樹林度假酒店、品園山莊等精品點已經成為該鄉景區創收的增長極,也是人文和諧的中心點。經濟學家納?松巴特提出“生長軸”,認為空間極化不僅只出現在若干點上,也會出現在連接各點的重要交通干線及其沿線的線狀地帶[3]。山川鄉提出“一區兩帶兩組團”的建設模式,其中一區是指山川鄉域大景區,兩帶是指高家堂村和馬家農村沿溪一帶、大里村和船村沿溪一帶,兩組團包括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精品度假項目群。通過點線面結合的戰略布局,借助各個旅游產業精品點的優勢帶動整個鄉村旅游經濟的增長。
2.1.3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 山川鄉景區建設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不以犧牲鄉村原生態為代價發展旅游業,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加強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造。首先,加大資金投入。在道路建設中投資534.5萬元、河道整治中投資1 000萬元、林蔭道路建設中投資315萬元。其次,重視污染治理。關停多家造紙廠和竹拉絲工廠,搬遷公墓和散墳,建成農村垃圾中轉站,引入美國阿科蔓生態處理技術治理水源污染。生態保護型的景區開發模式使生態文明與綠色經濟同步發展,村民通過環境改善提高生活質量,依靠綠水青山發財致富。
2.2 資源整合與品牌塑造 旅游資源的豐富多元是游客產生獨特體驗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視野下全域化景區建設需兼顧效益豐厚與生態良好的統一,圍繞形象品牌的塑造與傳播,整合、優化鄉村景區資源。
2.2.1 鼓勵鄉民參與建設 全鄉域景區建設直接影響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景區開發務必要考慮村民需求,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山川鄉景區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使村民成為旅游環境的改造者、景區業態的參與者、旅游服務的從業者和最終的受益者: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如高家堂村有100多戶村民是景區股東;400多名“50、60”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遍布景區檢票、導引、安保、物業、電修等崗位;工匠藝人重返竹編行業,激活景區手工藝品市場;更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向游客展示手工豆腐、年糕等的現場制作方法。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全鄉域景區經營變成常態,家家戶戶為景區建設貢獻力量。
2.2.2 綠色高端招商選資 適度引入社會資本,有助于最大化開發和整合鄉村旅游資源,依托項目運作實現大景區建設。山川鄉經歷從引資到選資的轉變,按照景區建設需求和生態文明準則有選擇地挑選項目,嚴格落實項目審查制度,保持山川鄉原始風貌。2011年至今,引進項目20個,總投資近10億元,創建既能體現本鄉特色,又能推動山川發展的休閑旅游項目,如仙龍峽、七星谷、落伽山、林清軒、老樹林等。同時,山川鄉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高端民宿建O,以先進的民宿經營理念,將自然生態與時尚家居相結合,借助新媒體加強營銷,滿足都市白領階層需求。
2.2.3 加速文化品牌傳播 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與文化融合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必須經營才能鮮明,必須經歷產品營銷、精品營銷和文化營銷后才能穩定[4]?!袄寺酱ā鄙鷳B文化品牌的經營依賴于豐富的景區實體,如“五坊六藝”民俗區、“清靈佛禪”感悟區、“山水鄉村”生活街區、“安逸隱世”住宿區、“山民生活”體驗區;還有多元的活動載體,如按照12個民俗節日推進美麗鄉村深度經營,使游客于每個月份都能體驗不同節氣的鄉村風情,在親子游戲、農事體驗、團隊協作、體育活動中放松身心。此外,旅游品牌的傳播離不開媒介,“浪漫山川”通過標志設計、網站建設、專題拍攝、新聞報道等綜合形式不斷擴大知名度。
2.3 環境維持與深度經營 全鄉域景區建設意味著鄉村旅游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均衡發展,這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伴隨著資源的消耗、更新和重組。為此,需依據景區容納能力和旅客需求變化,維護景區環境、優化經營管理策略。
2.3.1 科學調控維持景區環境 全域化景區提供高品質的休閑旅游服務,有效避免了交通堵塞和景區擁擠,但其空間承載力并不是沒有上限的,一旦游客人數超越接待能力,就會降低旅游品質,增加環境負擔。為此,山川鄉特意邀請省內外旅游業專家進行評估測算,綜合生態環境承載力、游客體驗效果等因素核算出最適宜的日接待旅游人次為3 000人,景區嚴格按照這個標準控制接待人數。同時,為了維護全域化景區創建成果,山川鄉制定了《4A級景區精細化管理實施辦法》,由鄉村干部依據精細化標準進行衛生督察,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促進全鄉域大景區長效管理制度化、保潔隊伍職業化、垃圾分類常態化。
2.3.2 著力提升生態文化品味 文化是景觀的靈魂,體現品牌核心價值。鄉村全域化景區的建設離不開內涵的挖掘與品味的升華,在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充分運用傳統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知識、民族文化遺產等傳統“三農”旅游資源,新建成或恢復了江南威風鑼鼓、大里雙龍、竹馬燈、鱉魚燈等一批民間文藝隊伍,并融合了當地竹、茶、孝、民族、書畫等豐富的文化元素,使每一處景觀都能滲入人的主觀意識。同時,山川鄉注重鄉民原創文化的培育,如“愛在山川?禮待自然”生態家庭演出活動展現了鄉村人民的別樣風情,在生動有趣的文化演出中傳遞生態理念。
2.3.3 廣泛吸納內外合作力量 全域化景區并不是一個僵化封閉的空間,它與外界存在廣泛的資源與信息共享交換。一方面,在鄉村內部需充分發揮當地政府、企業、農民的合力,山川鄉在“政府引導、村級主體、企業帶動、農民參與”四位一體的協調機制作用下建立起“村企合作發展鄉村旅游雙贏模式”[5];另一方面,景區積極開展對外聯絡,不斷豐富旅游品牌營銷策略。山川鄉與浙江旅游學院開展校地合作,依托高校社會服務平臺和專業研究隊伍,共同實施旅游業態人才培養、旅游品牌特色創建、鄉村旅游服務提升等多項工程,探討全鄉域景區規劃建設與經營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問題,不斷推動全鄉域景區的深入經營。
3 美麗鄉村全域化景區建設模式運行需遵循的原則
作為首個鄉域國家級4A景區,山川鄉自2015年至今加強景區項目經營,全長6.1km2的旅游環線即將形成,巴伐利亞風情酒店、宋院南禪精品酒店、零碳度假營等項目相繼落實,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山川鄉創新實踐為其它地區提供了樣板,全域化景區建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
3.1 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 全域化景區建設走精品化路線,景觀與產品的設計開發需充分符合受眾需求。鄉土特色是全鄉域景區高品質要素之一,景區開發要注意就地取材,發揮當地獨特景觀資源的作用,尤其注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護與繼承優秀的鄉土文化。山川的百年老宅和古巧棧道等人文景觀,以及威風鑼鼓和竹馬花燈等民俗活動,形成別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在閑時趕往鄉村享受度假生活,景區項目設計還應與時俱進,跟上現代步伐,不斷創新思路邁向精致化。山川鄉輕奢型民宿建筑將鄉村的淳樸和城市的現代相融合,做到既親近山水又彰顯現代生活品質。
3.2 異質性與整體性相統一 美麗鄉村在打造全域化景區時需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這與景區的目標定位和品牌塑造息息相關。全域化并不意味著鄉村內每一處都要有景點,而是由幾個精品點、幾條精品線相互銜接而成的若干景區要素的最優化組合,每一種景區要素都有著獨特的功能特性和視覺特征,從不同角度服務于景區形象主題。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這是全域化景區形成的重要原理。山川鄉大景區以“浪漫山川”為目標,推出11條精品旅游線路,設置觀光區、采摘區、展示區、休閑區等多個模塊,各種休閑項目設計均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異質性與整體性的有機統一中實現全鄉域景區的浪漫風情。
3.3 形式與意境的交融統一 隨著城鄉統籌一體化的推進,鄉村景區功能也經歷轉型升級,從單純的身心放松逐步演化為文化滲透、寓教于樂和性情陶冶。游客除了欣賞山川美景、呼吸新鮮空氣之外,更希望返璞歸真、重享兒時樂趣、せ厝松真諦。為此,景區項目的規劃建設應充分考慮現代人的情感需求,通過設計豐富的旅游活動,使游客在景區內享受審美、休憩、體驗學習、情感增進等多項功能。山川鄉大景區依靠自然生態優勢實現空間視覺美學效果,同時更為強調自然生態與鄉土文化的結合,舉辦系列親子活動、情侶活動,做到鄉村景區“形”與“意”的交融統一,提高旅游景觀的文化品質。
3.4 吸引力與承載力相協調 具有吸引力的景觀項目雖然給鄉村帶來了客觀的旅游收入,但是仍會引起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生態平衡的打破。因此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就要充分考慮景觀項目與鄉村原始風貌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生態保護為重要原則精選投資項目,合理布局景觀要素,將對鄉村環境的破壞和村民生活習慣的影響降到最低。隨著大景區建成之后游客量的增加,勢必考驗景區接待力和環境承載力,這需要當地政府對旅游經濟效益和鄉村生態環境之間進行理性取舍,運用專業力量科學計算景區承載力,制定合理的開放運營計劃并嚴格實行,兼顧鄉村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終謀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宴.美麗鄉村樣板村的興旅之路[N].湖州日報,2014-11-11.
[2]王軍.試論鄉村生態旅游文化品牌的營銷[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82.
[3]徐福英.基于城鄉統籌的旅游業發展研究:模式建構與類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137.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清潔我先行。為民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暨農村清運車受贈及發放儀式農村清潔工程清運車發放儀式,這是我區推進清潔鄉村活動的再動員,也是一件惠及民生、造福百姓的好事,標志著我區開展清潔鄉村活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借此機會,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向長期奮戰在農村工作一線的各級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廣大保潔員致以親切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
清潔鄉村活動是區委、政府的決策部署,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重大舉措。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既是清潔鄉村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參與者,也是指導者。目前,我區村容村貌與農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街道、村(社區)建設水平還比較低,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跟上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些問題,充分認識開展“清潔我先行。為民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這次新配發了垃圾轉運車,充分體現了區委、區政府以人為本、情系民生,著力改善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的堅定決心與信心。
今天舉行的受贈發放儀式,就是對這項工作的再動員、再部署,我們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在全區迅速掀起活動熱潮。為此,我再強調幾點:一是要夯實責任。加快垃圾池、填埋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街道、村兩級保潔隊伍,實行插標亮界,明確責任區段,形成鄉村垃圾處理長效機制,使垃圾清運車更好地發揮作用;二是要加強配合。區開展清潔鄉村活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行各自職責,搞好綜合協調,其它各單位也要在抓好自身工作的同時,主動配合,責無旁貸地推進清潔鄉村工作;三是要廣泛動員。各街道、各村(社區)要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新聞媒體要開辟專欄加強宣傳報道,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要發揮各自優勢積極營造氛圍,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到清潔鄉村活動中來,養成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變“要”為“我要干”,成為優美人居環境的“參與者”、締造者”,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四是要形成合力。鼓勵更多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活動中來,出錢出物出力,共同為建設“美麗……”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幾乎每周我都會回村看望爺爺,我看到近些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里的經濟確實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污染的加劇也變得不容忽視。因此,我就這一問題設立了“治理鄉村污染,建設美麗中國”的研究性課題,并利用2016年的暑假完成了對這一課題的初步研究。
調研流程
2016年7月1~20日,我走訪了湖南省益陽市多個鄉村,實地考察并記錄了污染情況。通過這些天的調研,我將鄉村污染惡化的原因歸納成以下五個方面。
一、“白色污染”嚴重。隨著鄉村工商業的迅速發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大家在生產生活中貪圖便捷、省事,廣泛使用塑料袋、農用薄膜和編織袋等。這些一次性用品成本不高,商家通常在顧客購物時用于打包或直接贈送,以致它們通常在用完一次后就被丟棄。然而大量被丟棄的塑料,難以降解,造成了鄉村的“白色污染”。
二、化肥與農藥的污染。“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鄉村美景,已經漸漸遠離鄉村了。化肥與農藥的過度使用,導致稻花依舊,蛙聲卻稀稀落落了,連溝港湖汊里的魚、蝦、螺、蚌等,也成了“稀有動物”。還記得兒時,爺爺帶著我去門前小溝捉蝦,不一會兒就能抓滿一大筐。而這個暑假,當我再次來到這條小溝時,那里的水體早已嚴重富營養化,成了黑臭的一潭死水了,更別提什么魚蝦了。
三、工業污染的惡化。為發展經濟,各鄉鎮積極引進工業,建設工業開發園區,甚至連一些村民也辦起了工廠。然而,為了節約治理工業污染的巨大成本,在鄉村,不少工業廢水、廢氣、廢料被偷偷排放或堆放。像7月8日我去的爛泥糊鄉撇洪新河,因沿線的工業排污,河水都是“五彩斑斕”的。而泥江口鄉的釩廠排放廢氣時,周邊方圓十來里內的人家都不得不緊閉門窗,否則,就會被嗆得涕淚俱下、咳嗽不止。
四、建筑垃圾的污染。在鄉村基礎建設實施的過程中,不少廢舊的建筑垃圾并沒有得到及時的清理,從而形成了不小的污染。就拿我爺爺家的田地來說,在“田園化”和“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田中用混凝土、紅磚等砌出了大大小小的排水溝、機耕道。然而,三五年過去后,這些“磚混結構”設施慢慢損壞了,形成的建筑垃圾就成了又一大污染。
五、牲畜糞便污染加劇。鄉村養豬、牛、羊等很普遍,從前養得少,其糞便被當作肥料處理了。但近些年來,村民們擴大養殖規模,動輒幾十上百頭(只),隨意排放的糞便也成了一些山塘、溝渠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根源。
7月21~31日,我拜訪了益陽市環保局、農業局、農業開發辦公室等單位,采集到2015年益陽市鄉村主要污染源數據(見右表),這些數據也能進一步證明加快整治鄉村污染的必要性、緊迫性。
當然,近年來益陽市也為改善鄉村環境作了不少的嘗試與努力,在建設農村示范生態基地、完善農田基礎建設以及創建污水處理試點等工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見上圖)。
結論
關鍵詞:云和梯田;濕地公園;必要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S7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00502
1 引言
濕地公園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以及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共同構成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截至2015年,全國共批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706處,其中古梯田類國家濕地公園僅有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浙江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和貴州從江加榜梯田國家濕地公園3處。相對我國多山、多梯田的資源現狀,古梯田類濕地公園建設的必要性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建設對策研究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因此,以浙江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為例,淺析古梯田類濕地公園建設的必要性與對策,促進古梯田濕地的有效保護。
2 項目區概況及評價
浙江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浙南的云和縣崇頭鎮,最早開發于唐初,興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公園范圍包括云和梯田群及其周邊山場林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9°25′48″~119°29′56″,北緯27°59′16″~28°04′21″。規劃面積2192.4 hm2,其中梯田、河流、沼澤、庫塘等濕地面積875.3 hm2,濕地率39.9%。
2.1 生態區位重要
浙江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浙南山地丘陵重點生態功能區,地處浙江省第二大水系――甌江的源頭區,生態區位重要,濕地公園在涵養水源、調節徑流、保護中山地區稀有的沼澤化草甸與濕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2 生態系統典型
濕地公園境內以梯田濕地生態系統為主,包括河流、沼澤(沼澤化草甸)、農用池塘等多類型濕地生態系統。同時,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與周邊的山地、森林、村莊等有機結合,構成自然和諧的“山、水、林、田、村”生命共同體,在我國南方丘陵山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3 生物多樣性豐富
濕地公園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其濕地維管束植物計有70科296種,濕地脊椎動物計有5綱19目35科106種,其中淡水魚類4目6科13種、兩棲類2目7科21種、濕地爬行類3目7科25種、濕地鳥類7目12科36種、濕地哺乳類3目3科11種。分布有野大豆、野蕎麥、鴛鴦、虎紋蛙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
2.4 景觀與文化價值高
濕地公園以華東地區最大的梯田群為基底,構建了氣勢恢弘、美輪美奐的梯田特色濕地景觀,并與公園內底蘊深厚的梯田文化、畬族文化、銀礦文化、女神文化交相輝映,令人心馳神往、癡迷沉醉,被譽為“中國最美梯田”,美學與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3 建設必要性分析
3.1 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的需要
古梯田是山區坡耕地水土保持系統工程的范例,重要的生態區位使濕地公園境內的濕地在涵養水源、調節徑流、保持水土、防止滑坡、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古梯田類濕地公園,加強山地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對維護區域環境質量、國土生態安全及流域水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3.2 響應濕地保護、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濕地公園珍稀的濕地物種和華東稀缺的中山沼澤化草甸等濕地資源均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通過濕地公園建設,嚴格保護濕地資源及濕地生態系統,是積極響應濕地保護行動的需要,對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3.3 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示范樣板的需要
云和梯田開墾歷史久遠,在與自然共處的歷程中,積淀了豐富的地域生態文化:“樟樹親娘”民俗、“山林―村舍―梯田―河流”和諧的生態格局,特別是利用廢棄的銀礦遺址改造為梯田,是受損山體生態修復及利用的樣板。通過濕地公園建設,保護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傳承地域生態文化,挖掘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財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典型示范與生動實踐。
3.4 展示國際形象、建設“美麗中國”窗口的需要
云和梯田因其面積廣、落差大、形態美等典型少見的濕地景觀、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深厚的濕地文化頻頻受到眾多國內外知名媒體的關注,先后被CNN、香港大公報、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等各大國際媒體評為“中國最美的40個景點之一”、“國際藝術家采風創作基地”、“中國特色旅游最佳濕地”等稱號,被列為國家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實踐基地。在生態文明及美麗中國建設的時下,加強云和梯田濕地的保護是“美麗中國”國際窗口建設和濕地保護宣傳的需要。
3.5 打造山水童話鄉村,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濕地公園一方面通過嚴格保護,為云和“山水童話鄉村”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生態旅游開展和社區共建,可以為社區居民改善人居環境、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知名度,增強影響力和優化投資環境,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4 建設對策及重點建設內容探討
通過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條件評價及必要性分析,遵循濕地公園“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濕地公園建設應以系統性保育、恢復古梯田濕地生態系統為核心,突出景觀與文化優勢,對江南獨特、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極高的“中國最美梯田”開展可持續性的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多維功能和效益,示范古梯田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安全飲水鞏固提升;美麗鄉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 TU9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25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遷安市大力開展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建設,逐步完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體系,農村群眾安全飲水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到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工程459處,累計解決了52.18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由于投資標準偏低、自然條件復雜等原因,遷安市農村飲水工程還存在建設標準不高,供水保證率、水質達標率不高,規模效益低,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還有差距,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明確目標、落實措施,創新農村供水建設管理理念,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笆濉逼陂g,國家擬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遷安市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國家補助資金,讓所有農村居民都能長期飲用干凈水、安全水,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為建設美麗遷安提供堅實保障。
1 工程建設的依據及可行性
1.1 工程建設依據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方案編制規程》(SL559-2011);
《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范》(SL687-2014);
《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2015-2009);
《用水定額》(DB13/T1161.2-2009);
《供水管井技術規范》(GB50296-99);
《機井技術規范》(GB/T50625-2010);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
《泵站設計規范》(GB50265-2010);
河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冀發[2016]3號);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建設管理辦法》;
《遷安市2016年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
1.2 建設任務與目標
遷安市五重安鄉、大崔莊鎮、建昌營鎮、楊各莊鎮、扣莊鄉及大五里鄉美麗鄉村飲水安全專項工程的任務就是通過新建或者更新改造安全、可靠的水源工程,配套布置更為合理、經濟的管網來解決31個村莊,2.8萬人的飲用水需求;為具備條件的村莊安裝消火栓。以上工程的實施將改善項目區飲水現狀,降低供水成本,提高供水保證率。
主要設計參數:
供水方式:單村供水;
設計年限:15a;
人口自然增長率:3‰ ;
用水人口:28364人;
用水定額:60L/人?d;
供水保證率:不小于95%;
供水水壓:不小于0.1MPa(單層)。
項目區的2.8萬人飲用水不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飲水不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飲用水水量不足、水質不達標、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部分村莊依靠自備井作為生活用水,村莊整體搬遷造成的不安全人口。
1.3 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目前遷安市部分村莊存在管網破損嚴重、水量不足、首部設備陳舊老化等問題,造成供水保證率偏低;還有部分人口長期飲用水窖水和自備井水,水窖水由于存放時間長,造成飲用水變質、變腐、發臭。自備井主要取淺層地下水,水質沒有保障。
農村飲水安全已成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飲水無保證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活,俗語說,“民以食為天”當地的農民連最基本的飲用水問題都不能解決,更不要說致力生產經營改變落后貧窮的面貌,當下解決生活飲用水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4 工程建設的可行性
工程的建設是對原有供水工程的鞏固和提升,達到水源在水質和水量上都可以滿足生活飲用水要求。
另外考慮到本工程的建設經濟上有政策扶持、工程施工條件好、技術上有保障和管理上積累的經驗,工程建設完全可行。
2 以農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經驗
2.1 規劃編制必須把握科學布局,持續發展的方向
編制好規劃是科學有效開展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的前提和基礎。遷安市在做好前期調研工作后,根據實際科學編制了工程規劃。在規劃制定中,遷安市按照飲水安全工程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根據年度計劃安排情況編制實施方案和工程計劃,科學論證水源,合理確定供水工程類型、布局、規格、投資和建設內容。
2.2 資金籌措采取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方式
充分利用國家“十三五”農村飲水投資政策,全力爭取國家對遷安市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省級對接現有專項資金的力度,利用多種途徑,撬動金融資金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加強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率,確保資金安排。多元的投資機制有效的融合了社會各個層面對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的投入,為全市美麗鄉村的順利實施提高了資金保障。
2.3 規范建設管理
加強工程建設而管理,落實項目法人制,全面推行項目建設公示制度以及用水戶全過程參與機制。嚴格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加強質量監控,原材料進口、設備采購、施工質量等層層把關,確保了工程建設質量和進度。加工程運行管理,明確管護責任,健全規章制度,強化水質保障,確保了供水水質的安全。
2.4 加強督導檢查
建立和完善了安全飲水專項行動督查機制,適時組織和開展了專項督導檢查,建立健全了進度通報制度,引導和督促鎮鄉和項目村強化措施,加強管理,及時整改,解決問題。對飲水安全工程為完成及運行管護等進行考核驗收。
3 結論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接軌杭州經濟圈、建設楊汛小城市”的戰略目標,以“街凈、村綠、路暢、河清、天藍”十字方針為總體目標,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為著力點,廣泛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發展,逐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和參與意識。
二、工作目標
“潔凈城鎮、美麗鄉村”大行動分為鎮級及村級兩個層面展開。鎮級層面主要是楊汛橋、江橋集鎮及楊江大道、江夏公路沿線、鎮管河道;村級層面主要是各村(居)屬地范圍內。
(一)鎮級整治。主要對楊汛橋、江橋集鎮及楊江大道、江夏公路沿線、鎮管河道進行集中清理整治,做到無垃圾輕漂物、無污水溢流、無亂設廣告牌匾、無亂停亂放和無違法搭建的“五無”目標。
(二)村級整治。以“綠化、亮化、硬化、凈化、美化”為目標,重點抓好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河道清理、村莊綠化和環境改造五方面工作,加強日常管理和維護,加強環衛設施的提檔升級,推進市場化運作,加強群眾參與和監督。
三、工作措施及激勵政策
(一)開展集中性的專項大整治
今年4月—5月,在全鎮范圍內開展一次集中性的專項大整治(具體計劃見附件2)。同時加大對村(居)實施“潔凈城鎮、美麗鄉村”集中專項整治的獎勵,根據村(居)人口數和整治力度,凡考核驗收得分在80分以上的,評出一、二、三等獎,分別獎3萬元、2萬元、1萬元,直接獎給村(居)干部。
(二)加大對經常性硬件投入的補助
對各村(居)在“綠化、亮化、硬化、凈化、美化”等方面的硬件投入,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具體如下:
1、加大對環衛設施和設備的投入。根據“潔凈城鎮、美麗鄉村”的行動計劃,鎮環衛站將增添一輛灑水車和吸糞車,并加大對工業園區、重點路段的環衛設施(公共廁所、垃圾箱)建設,其中對村(居)內新建垃圾中轉房,并統一配備垃圾箱的,一次性補助5萬元。
2、加大對河道保潔的投入力度,鎮財政每年切出50萬元用于河道保潔的設施和隊伍建設,具體由經發局(農口)制定方案。
3、加大污水收集力度及自來水管網改造。2013年有三個以上村(居)實施整村(居)生活污水進管處理,對整村推進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作的,按縣獎勵標準1:1由鎮進行匹配;在2010年至2012年內完成自來水管網“一戶一表”改造的村(居),按每戶改造費用的10%進行補助。(補助依據由楊汛橋供水公司營業所提供)
4、加大對村(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的補助,鎮財政每年切出不少于100萬元用于村(居)綠化、水沖式公廁、停車場等設施建設。今年將對村(居)內公共廁所全面維修和整治,并落實專人保潔,改建為水沖式一次性補助3000元/只,普通式一次性補助1000元/只;對于開展村莊內道路兩側及閑置土地綠化的,且新增綠化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給予村(居)2萬元獎勵,每增加1000平方米,增加1萬元獎勵;村(居)內建設公益停車場的,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按每個停車場建設費用的20%進行補助。
5、加大對村(居)環境整治涉及的道路、橋梁建設的補助。對村(居)內主要干道、環村道路建設的,實行工程招投標中標價20%補助,最高補助20萬元;村(居)內為方便交通、消除安全隱患,實施橋梁新建、維修的,按招標中標價20%進行補助,最高補助10萬元。
(三)實行長效性保潔的月月考核
1、成立“潔凈城鎮、美麗鄉村”大行動考核小組,人員由鎮范圍內的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鎮人大代表組成,每月從中隨機抽出相關人員,組成考核組,對各村(居)進行檢查考核。
2、考評結果實行一月一通報,并與當月獎勵掛鉤。每月評出一、二、三等獎,根據《楊汛橋鎮“潔凈村(居)”競賽活動考核評分表》,按百分比當月考核,當月兌現。
四、工作要求
(一)堅持屬地管理,確保包干到位?!皾崈舫擎偂⒚利愢l村”大行動實行屬地管理原則。各村(居)、各單位對所轄區域內環境負有管理責任。各村(居)黨(總)支部書記是第一責任人,村(居)主任為直接責任人,在行動計劃中,要親自掛帥,研究制定方案和措施,切實抓出實效。
關鍵詞:鄉村治理;善治理念;美麗鄉村;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2-0075-02
一、善治是鄉村治理的基本趨勢
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與公共事務相關的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進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1]。我國學者則從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鄉村治理的內涵,徐勇認為“鄉村治理是通過公共權力配置與運作,對村域社會進行組織、管理和調控,從而達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動”[2];黨國英認為“鄉村治理是指以鄉村政府為基礎的國家機構和鄉村其他權威機構給鄉村社會提供公共品的活動”[3]。可見,對社會的公共治理目標是能夠使公眾盡可能廣泛地參與發展決策,保障公眾政治自由和參與決策權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確肯定了在涉及集體行為的各個社會公共機構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4]。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成為實現治理目標的重要范疇。“善治”就是良好的社會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是國家與公民社會良好合作的一種新穎關系,善治“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和二者關系的最佳狀態”[5]。
鄉村善治就是通過治理農村社區以實現農村社區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動態管理過程。善治理論提示我們鄉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賴于形成鄉鎮政權和公民社會合作共治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體系,善治理念是改善鄉村治理的必然選擇[6]。首先,善治理念所提倡的多中心理念,為我國鄉村治理中各種組織性因素提供了完善其組織和人事的基本準則。其次,善治理論有助于實現我國鄉村治理改革模式由國家權力本位型向公民權利本位型的轉化。再次,善治理念所提倡的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治理理念,有利于“信任”社會資本存量的提升和合作型治理精神和文化的培養。善治的網絡治理理念有助于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尤其是政府之外的主體在改善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鄉村善治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鄉統籌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城鄉統籌是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為目標,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平等、和諧、協調發展的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7]。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就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統籌發展的有序轉變。因此,城鄉統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是實現統籌發展的過程與手段,而城鄉一體化是城鄉經濟社會融合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的實現狀態,是統籌發展的價值目標。
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的具體內容包括城鄉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與城鄉居民生活均等化。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和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等戰略舉措正是圍繞城鄉一體化的具體目標實現而展開的,這與鄉村善治的推進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城鄉經濟一體化是城鄉統籌的基本要求
城鄉經濟一體化可以構建更大的區域統一體和重建城鄉之間的平衡。城鄉經濟一體化需要通過有效的鄉村治理解決農村土地資源合理配置與農村土地有效利用的根本性問題。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協調城鄉資源配置關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8]。鄉村善治的基本目標是充分發揮鄉村自治的基本功能,完善農民集體組織的運行和決策機制,實現土地要素功能的一體化、土地要素地位的均等化與土地要素流動的自由化。
(二)社會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延伸
實現城市與農村的融合和平等化,通過實行城鄉空間結構優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實施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等措施實現城鄉地位平等和城鄉共同繁榮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鄉統籌是對區域經濟系統中城市與鄉村兩個共生單元的綜合考慮、相互兼顧,以保持二者協調、持續發展”[9]。因此,未來的鄉村治理應當圍繞農村社區形態的轉變,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社會化職能,為農村居民融入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綜合平臺。
(三)城鄉居民生活均等化是城鄉統籌的最終目標
城鄉居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統籌城鄉發展正是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民社會保障、增加農民權益等手段實現城鄉和諧發展。一方面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實現農民的市民化,通過農村人口的城鎮化以及農村人口待遇的普遍提高向市民轉變。未來的鄉村治理應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以保護農民權利特別是土地權利為核心,使農民能夠以土地的權益來分享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成果,并建立保障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生存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善治的內在品質
鄉村治理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政治現象,涉及國家的權力建構,影響農村的社會穩定。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鄉村善治作為一種目標追求實施起來,在現實中仍存在著種種問題或困境。如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對當前的農村治理模式進行調整和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程、新載體,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踐的又一重大創新。美麗鄉村建設應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主線,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著力構建有利于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永續發展的農村產業結構形式、農村建設管理模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美麗鄉村是實現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核心內容,美麗中國戰略是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時期提出的,“體現了中國現階段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的轉變,是中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手段”[10]。在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需要積極貫徹“善治”的鄉村治理理念,以謀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為最終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區和諧,而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密切聯系的。
1.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統籌性推進
美麗鄉村建設首先應將新農村建設放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格局中來謀劃部署、統籌推進。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具體實施途徑,“美麗中國”是一個集合和動態的概念,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中國實踐,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基礎和保障[11]。美麗鄉村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城鄉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生態富民與綠色鄉村的基本目標。
2.以人為本理念下的主體性參與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它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合理利益與個性發展[12]。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培養村民的主體性意識,鼓勵和保障農民直接參與鄉村公共事務,這種參與應該是有序化的制度性參與。村民的主體性參與也符合直接性參與民主政治的治理理念,強調公民對公共行政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參與,有利于激活公民精神和培養現代公民,是政治和行政民主最充分的體現。因此,村民的主動性和直接下的政治參與是鄉村治理的重點,包括制度化參與和而非制度化參與都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
3.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諧性構建
公平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鄉村法治和公平是解決中國鄉村治理問題的重要保證。善治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基于民主和法律的治理,亦即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將管理社會事務和保護公民自由等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公平法治的治理理念是為了構建真正的鄉村和諧,包括村民之間、村民與集體之間,以及村集體與鄉鎮之間協調合作的社會關系。鄉村善治的實現要求在鄉村治理主體上、鄉村權力流向上和空間上的多中心,要求變單一的自上而下權力流向為上下左右互動的多元權力流向。通過對鄉村和諧社會構建,能夠促進鄉村治理主體間對公共權威的高度認同和相互合作,增進公平與效率,因此完善我國鄉村治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鄉村治理機制創新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學者們一直所討論的話題。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局限于鄉村的自我完善,而是應當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完善多元、自治、有效的鄉村治理機制。傳統的鄉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導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謂的“鄉政村治”,但這種制度設計和實踐中帶有濃郁計劃經濟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場經濟催生出的多元治理模式所打破。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樣化,嵌入市場因素的鄉村治理模式成為鄉村治理的趨勢和必然。我國鄉村治理應當適應多元化中心的趨勢,充分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功能,政府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轉變職能,通過制度性安排來構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機制。
參考文獻:
[1]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2]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黨國英.我國鄉村治理改革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
[4][美]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統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5]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6]劉峰.走向鄉村善治:改善我國鄉村治理之多維理論考察[J].湖北社會科學,2006,(9).
[7]周琳瑯.統籌城鄉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8]付光輝,劉友兆.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城鄉統一土地市場構建[J].中國土地科學,2008,(2).
[9]劉榮增.城鄉統籌理論的演進與展望[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4).
[10]張偉.美麗中國戰略的內涵、緣起及實施路徑探討[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