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4:02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德育最基本的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德育;文明禮儀;作用
中國是禮儀之邦,國家歷來對學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視。為加強中小學德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學校開展“文明禮儀伴我成長”等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如“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主題教育活動,文明校園,文明班集體,文明寢室評選活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大手牽小手,共育文明化”等文明養成教育活動,文明禮儀知識推廣普及活動。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大膽探索,精心開展,總結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德育工作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著許多內容抽象、要求過高、教材空乏、方法單一,以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忽視最基本的文明禮儀素質培養等弊端。這種事倍功半的教育,不僅令學生不滿意,家長不滿意,社會不滿意,而且不少教師對此也產生了深深的困惑。因此,全社會尤其是廣大教師開展德育工作必須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抓起。
一、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需要
學校德育,長期以來存在著要求過高、內容單一等問題。學校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活動中證明,從小抓好學生的文明禮貌教育,引導學生具備基本的文明禮儀素養和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僅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而且也受到了廣大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因此,抓好文明禮儀教育,應該成為學校德育特別是中小學德育首先要加強的工作。
二、中小學生成長發展的特點決定必須浸透文明禮儀教育
中小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強是這一時期學生的顯著特點。在這一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抓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重點培養學生講文明、講衛生、講秩序、講公德的良好文明習慣,讓他們學會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培養熱心參與、友好交往的能力,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完善個人的素養。只有這樣,到了高中階段,他們才會形成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方法,提高合作、參與、交往的能力,培養出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性格,形成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樹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這樣培養孩子,就為他們的人生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如果錯過這一關鍵時期,等孩子長大成人后再回過頭來“補課”,只能是亡羊補牢了?,F如今,社會上反映強烈的一些大學生高分低能、缺乏文明素質、言行粗俗、不講公德、損人利己的現象,正是他們從小沒有有效地受到文明禮貌教育的佐證。因此,抓好中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不僅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利,而且對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所決定
關鍵詞:德育工作;對策;建議
德育工作在素質教育開展的過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貫徹落實、開拓創新,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但是,在實際德育工作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對策與建議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與時俱進,建立健全學校的德育體系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應該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采取適當的德育方式和方法,從而建立健全學校的德育體系。那么,要想建立健全德育體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工作:一是樹立準確的、合理的德育目標;二是創新德育內容;三是開拓德育途徑;四是改進和完善德育方法;五是建設德育評價體系。
二、更新理念,深入理解“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含義
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教育的目標,其實質是服務于社會。然而,全面發展指的是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團結、寫作、創新精神的培養,還應該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的發展。其中,“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良知,是一個人的靈魂,如果一個人沒有“德”,就算再有學識,都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因此,在中小學教學中,要貫徹落實、深入理解“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內涵,把德育放在優先的地位。
三、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
德育工作開展是否順利,德育工作者的素質和道德修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效率、創新能力強、理念新的德育隊伍是中小學德育工作是否順利開展的首要條件。一個優秀的德育隊伍一定能夠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總之,只有擁有高尚的道德素質,才能有效地發揮其知識的價值。因此,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認識“德是才的靈魂”這一觀念,從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德育隊伍,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德育 實效 分析 思考
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注重實效,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在實施德育工作過程中我們很多老師辛辛苦苦,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很多工作,而取得的實際效果甚微,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困惑。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為解讀困惑,筆者只就多年的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第一,要考慮是否把德育教育工作做虛了,要變“虛”為“實”。
首先,要深刻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讓德育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如:做人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學做人最主要的是抓好人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通過對學生實實在在培養、訓練,促進學生改變精神面貌進而實現學風、校風的轉變。做人教育是長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我們發現學生的言行舉止出現不少問題,要扭轉學生的不良行為不是簡單地學習一些條文規定、開會講一講就可以的,而應當通過目標明確、具體的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實實在在的工作促其良好習慣的養成,不要錯過中小學階段的最佳時期,要教育學生知道行為規范的每一條的要求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要求、應該怎么做。這都是具體的、看得見的、抓得住的,只要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可以養成,良好習慣一經養成,將終身受益。
其次,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考慮學生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適時提出進行什么教育、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才能產生實效。
第二,要考慮德育教育是否遵循了教育規律,切忌“高”“大”、“空”。
德育工作和教學工作一樣,應該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內容與要求開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這是德育工作規律,也是教育工作規律,不能有“隨意性”、“盲目性”,不能搞“頻道常換”,更不能“運動式”、“一刀切”、“成人化”及教育內容與要求的“高”、“大、“空”。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過高,學生做不到,等于沒用,只能落空,要求要從最低層次開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因此,為避免高、大、空現象,要做到以下三點:
1.我們的教育內容與教育要求要符合學生的行為能力。
2.我們的教育內容與要求是一個從最基本的要求開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動態發展過程。我們應認真遵循這條德育工作最基本的規律。
3.要研究并掌握不同教育階段教育內容與教育要求的“度”。德育作為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應建立自己科學、穩定的內容體系。
第三,要考慮工作是否對路,切忌空洞說教。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德育,是國家教育方針中規定的“諸育”之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做好德育工作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懂得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對學生實施教育絕不能脫離他們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接受能力,就是說要因人而異,工作要對路子。工作對路,可以一分勞動一分收獲,可以事半功倍,否則德育的實效就會大打折扣。另外,空洞的一味說教、訓斥,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心理障礙,離心率上升,還容易對老師產生“黔驢技窮”的心理定勢,因而降低老師的威信。由于不對路子,很難達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要考慮教育內容、方法是否適應新的教育形勢,要符合時代要求。
【關鍵詞】小學 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工作
一、新時期小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狀況的主流
當今小學生都是21世紀初出生的。在這個時期,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城鄉面貌,改善了人民生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深地影響著中小學生的思想感情。在這個時期,我國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各級黨委政府、各類學校都在不斷加強和改善對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因此,當今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
二、新時期小學德育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
(一)愛國。愛國,實際上是一個公民對祖國的道德觀念的體現,是對一個公民的首要的道德要求。我們培養學生最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生走上社會后,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培養出學生的愛國品質,那么我們的教育就連最基本的要求也沒有達到。
(二)守法。守法,是道德的底線,是每個公民必備的道德品質,是現代社會生活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一個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如果不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法紀意識,離開學校后,就可能危害社會,這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三)明禮。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貌開始的。教會學生明禮、守禮,是德育教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我們應該要教育學生從點滴起步,從一言一行開始,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
(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世之本。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小學階段作為學生認知社會,形成初步人生觀的重要階段,對小學生開展誠信教育,就個體而言,是樹人,而對整體來說,是重塑社會秩序。
(五)團結。團結是由多種情感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團結是成功的基石。隨著時代的發展,個體價值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充分尊重,同時,作為新世紀一代的獨生子女,自我意識更加明顯。
三、新時期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具體措施分析
(一)創設良好環境,潛移默化培養
環境影響對學生品德成長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況下,良好的環境總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環境則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為。學校要創設一個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很重要,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設法地創設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使學生在一個團結、向上、尊師愛生、民主而有紀律的班風熏陶下,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其次,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方面。特別是家庭環境,兒童一出生,首先進入的是家庭。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力求家長的配合,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建立良好的家風,為學生創設和諧良好的家庭環境。
(二)以教師品格影響學生
小學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時期。對于純潔得猶如一張白紙、好奇心強、知識少、缺乏社會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影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學校的全體教師都應注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應為人師表,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因為在小學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師是神圣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光動嘴去說服教育學生,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格觀念。
(三)加強與學生溝通
從理論上講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直接的關系。需要得到滿足,便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一個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這種情感是客觀存在的,當學生需要班主任老師愛護、理解和引導的時候,班主任老師應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這種溝通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最為明顯。
(四)幫助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德育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在當前獨生子女增多、單親家庭孩子較多、學生心理問題日益趨多的情況下,大力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理念和責任,加強家庭教育方法的培訓尤顯重要。各級教育、婦聯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領導,密切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聯系,通過舉辦“特色家長學?!?、網上家長學校,召開家長座談會,開通校信通等平臺,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成才觀。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主精神,留給他們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利和思想發展空間,讓孩子們在輕松快樂的家庭氛圍中學好知識、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結束語
德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時間內難有大的改觀,必須立足長遠,常抓不懈。各校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科學制定學校未來一個時期的德育工作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探討具體可操作的方案,要強化過程管理,在機制建設上有新突破,在方式上有所優化,在路徑上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唐瑛.中小學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些思考[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8).
⑴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諸多理念。明確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為一種德育模式加以理論和實踐操作研究的目前還沒有,但是縱觀古今中外,關于生活教育的論述與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在西方,以法國啟蒙運動的巨匠盧梭的自然教育(實際上是較早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響;在我國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的這些主張給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啟迪。
②道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過展現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來,在德育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已深刻認識到德育目標過高、過空,德育內容過于理性、過于抽象,德育途徑方式過于單一甚至違背學生道德心理發展規律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貼近生活,需加強情感性、加強道德主體實踐漸漸成為一種研究的趨勢。
⑵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聯系:借鑒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學關于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提出和構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和操作樣式,以制訂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并對其終生有益的切切實實的德育目標,創造性地運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實踐、重體驗的具有鮮明現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為提高基層學校德育實效,同時豐富德育理念與德育模式服務。
區別:生活德育的研究在目標上強調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和營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強調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在方式上強調通過生活實踐進行教育,強調學生道德情感、認知、行為發展的整合性;在內容上強調以學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道德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即強調德育內容的生活性;在評價上強調開放性,即每個人的道德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道德教育不應該以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千差萬別的學生??傊畹掠难芯渴翘龅掠吹掠M行的是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研究。
2、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有利于改變目前德育的單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個性生活化。同時,研究與實施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師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與實踐水平。而且本課題研究的生活德育模式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理論價值: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將努力建構起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操作模式,能充實和發展當前小學道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模式。本課題實施將為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是在充分研究文獻、了解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的,對于課題研究的初步方案向南師大及有關教科研部門的專家、教授提請咨詢與論證,因此本課題符合當前德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現實針對性,理論依據充分、科學。
2、本課題研究理論假設合理,目標內容清晰,實施的可操作性較強,階段實施過程與目標都很明確,完成課題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學校九五期間承擔省級立項課題“構建現代生活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礎。而且,本課題研究人員配置合理,既有專家與教授的指導,又有出色完成九五課題的校級領導的親自掛帥,再加上一支“九五”研究中錘煉、勤學肯鉆、勇于實踐的骨干教師隊伍,為課題研究提供了較佳的人員保障。
3、課題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課題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視生活中道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生活實踐進行道德教育,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生活質量而進行德育。生活德育強調將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兒童生活的土壤,讓德育與受教育者個體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集體生活等緊密相聯,用學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動本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啟迪與引導,以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構道德經驗,提升道德水平。
生活德育研究是在現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學生道德形成規律的指導下,在小學教育中構建生活德育理論框架、目標、評價、內容和操作方式,通過研究與實施,改革學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實效性,促進學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并創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
支撐性理論: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代德育價值觀?,F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正如魯潔教授在《德育社會學》中所說,德育的終極意義表現在“不僅讓人們去遵守某種社會秩序,道德規范,使社會的發展得以按部就班地進行,它還要促使人們找回那個已經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們擁有世界,擁有自己?!?/p>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貫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先天心理圖式的存在決定著即使是0歲的嬰兒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們已經通過社會性遺傳,獲得了社會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愿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于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煉,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道德心理發展的相關理論。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動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德育離不開心理學所揭示的心理活動的形式及其規律的指導。小學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性尚處于不成熟、不穩定狀態,尚處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創造、由順從向選擇,以及由潛在的主體向現實主體、由自發主體向自為主體的矛盾轉化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兒童這些特點,在德育過程中,充分順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道德心理發展水平進行教育。
4、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研究目標分解與具體化)
理論假設: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道德形成過程是一個主動、整體建構的過程,也是個性化和社會化統一的過程。本課題期望通過構建和實施生活德育的實踐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和創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研究目標:
①研究形成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目標、評價、內容和操作方式。
②改變教師的德育觀念,提高教師的德育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認識、健康積極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5、研究內容設計(研究內容的分解與具體化,含子課題的設計)
⑴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思考與梳理,對生活德育的內涵、特質、價值觀、學生觀、活動觀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建構起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
⑵生活德育的目標體系研究。生活德育重在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并創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讓學生過一種道德的生活。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其身心發展與道德心理發展水平的不同,在道德生活的態度、參與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上也應該有相應的更為具體的目標指向。這一子課題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套符合學生年齡段特點的生活德育目標體系。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真善美;德育
幾天前,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講的是在深圳地鐵口有個女士梁某摔倒在地鐵口50分鐘無人扶,急救人員到達現場發現梁某已經死亡。我想,當我們每個人看到這樣的新聞,肯定會為梁女士的死感到可惜,同時也會對過路人的冷漠而嗤之以鼻。但當我靜下心來時,我想要這樣的悲劇少發生,甚至不發生,作為教師的我們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使每一位學生學好知識,掌握技能,更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真善美。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一)小學美術學科的特殊性決定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拿朗躚Э頻奶氐憷純矗美術課具有內容形象化、情感化、審美化的特點,在德育滲透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小學美術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美術素養,還要使其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美術課程的重要內容。
(二)小學美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小學美術教育具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的特點,教學內容具有豐富性和多樣化,所以美術是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情感和價值觀是德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全面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美術教學中實施德育是可行的,而且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三)小學美術具有人文性特征
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從品德行為的養成、基本觀點的確立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知識經驗的積累是基礎,對教育內容的領會、接受、內化是關鍵,實踐、認識不斷反復由量變到質變是過程。這與小學美術的人文性的養成有異曲同工之處,美術教學中可以適當滲透道德教育。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特點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要分清主次
美術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有其自身特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在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要分清主次,要以美育為主,德育為輔,美育為首要任務,德育為必要補充。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應該靠視覺藝術形象或通過藝術審美活動感染、熏陶,使學生受到啟迪、領悟道理。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滲透這種教育,使美術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不生搬硬套,應把握準德育切入的位置、內容和時間的長短。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要聯系學生實際情況
在小學美術課上德育滲透要視學生的具體生活環境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生活實踐,聯系身邊發生的各種現象,將德育巧妙地融合在統一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綜合發展為核心,確定具體、有層次、可操作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積極的情感參與和真實的生命體驗,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
(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修養
小學生的許多行為受教師影響特別大,學生在美術教學中受到的各種品質、言行、意志的培養,都是通過老師來進行的。美術教師要特別注重自我教育與提高自己的修養,建樹良好的榜樣形象,要從各方面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要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從而確定適宜的教學方式和恰當的媒體形式。
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德育
在美術教學中怎樣進行德育滲透,達到“盡善盡美”的目標,在美術教學中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學美術教學大致可以分為“欣賞課”“繪畫課”“工藝課”“美術課外活動”等4項內容。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要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魅力,給學生最佳的學習狀態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并最終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完美結合。具體做法有:
(一)在欣賞中滲透德育
優秀的美術作品,往往蘊含著各種愛國之情、作者高尚的人格等優秀品質,在欣賞美術作品中可以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在繪畫中滲透德育
小學教材中繪畫課較多,我利用繪畫課豐富多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豐富的藝術修養。在繪畫課中培養學生尊敬父母長輩的美德,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公物的優良品質。
(三)在工藝課中滲透德育
工藝課是美術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業,一點碎布,幾張彩紙,一個塑料瓶,一本掛歷,通過精心的設計,巧手制作,便會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因其強烈的反差,所以受到學生的喜愛。在工藝課中培養學生勤儉節約,培養學生團結互助,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四)在美術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學校;智障學生;德育
現代學校教育將教會學生做人作為最首要的教學目標,德育是學校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而在特殊教育學校,對于教師而言教會學生做人則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著最廣泛和最親切的關系,對學生存在著更大的影響,教師一句話在學生心里比家長說百句話更為有效。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德育工作。
一、提高自身素質,注重言傳身教
我校作為一所囊括小學、初中、高中職業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從小學到職高,學生在學校里待的時間較長,與老師的交流也是最多的,許多學生最親近的朋友便是自己的老師,常常會在潛移默化中對教師的言談舉止加以模仿。因此,教師應該尤其注重自身的榜樣作用,從而做好一個指路人。教師成為學生的榜樣僅僅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教師還要主動接近孩子與關心孩子,通過“教師”這個對學生擁有特殊意義的身份,極易與學生實現溝通,最終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抓常規訓練,促學生成長
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智障教育中重要內容之一。智障兒童因智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對個性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無法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是非標準,行為無法受到理性的調節與約束。因此,將日常生活與教育相結合,強化養成方面的教育,只有教給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才能使學生培養出正確的行為習慣。對智障兒童進行思想品質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漸進性與層次性,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言行教育,從最基礎的文明言行規范展開訓練和灌輸。對他們進行文明禮貌、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在方法上,讓學生從具體的生活細節入手,使學生樹立起時間與集體觀念,對學校紀律進行遵守。對于智障學生而言,不通過反復訓練,是極難做到的。所以,自開學始,便對學生展開常規教育,諸如如何上課、尊敬師長、按時就寢、回答問題、團結同學、下課等進行明確規定。之后,便可以對學生展開反復訓練,對完全符合規范的學生加以表揚,并讓其向大家做示范。如果做錯了,便讓其反復訓練重做,直到能夠做好為止,千萬不可因做錯了一次便對其批評,要鼓勵他們樹立一定能做好的信心,使學生明白可以怎樣做,應該怎樣做,曉之以理,付之以行。同時,根據智障兒童心理活動缺乏判斷能力、認知水平差以及意志薄弱等特點,根據學生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實行“一事一議”,讓學生可以區分好與壞以及是與非,從而提升分辨能力。
三、聯系實際,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聯系班內學生的思想實際,通過有意義的活動進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學校感恩教育活動期間,在班會課及早讀課上主動與學校交流,讓每位學生講一講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一位學生講到自己的父親上夜班,每天半夜三四點鐘起床上班但從來都沒有吵醒過自己的故事,抓住這一契機,我就讓他們想一想父母這樣辛苦是為什么,并在班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切實體會父母的艱辛,從而使學生從思想上對感恩教育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在行動上并不馬上要求班中學生現在要怎么做,而是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要求他們用行動來感恩父母,對做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并張貼小紅花。
四、以各項活動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品德素質
長期以來,根據學校養成教育并結合“創文明城市”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好國旗下的講話、班會課、道德講堂等校內活動,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主要以課堂生活為主體,以常規訓練為主線,加強了對學生勤儉節約、日常規范以及學習紀律等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方面的教育。
五、重視和家長的溝通,雙向管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