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23:23
序論:在您撰寫健康產業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S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2(a)-0082-02
我國的健康產業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產業,其產業經濟方面,包括醫規模和總容量都在不斷擴大[1]。近年來,濰坊市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擴大,內部結構優化,健康產品質量提高,健康服務功能完善提升,輻射健康種養業、健康制造業、健康服務業在內的健康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1 健康產業發展現狀
(1)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已建成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69處、農村幸福院480處、互助養老服務點1200個、醫養結合服務機構9家。全市現有養老床位4.1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達到28張。培育或引進品牌養老服務組織41家,建成縣級養老信息化平臺7處。社會化養老發展迅速,全市登記注冊社會辦養老機構達83家,其中在建51家,設計床位3.1萬張。大力推廣“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形成了濰城區華都頤年園、高新區鶴祥安養中心為代表的一批“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機構。
(2)健康商貿流通體系規模擴大。形成山東海王銀河醫藥有限公司、山東康惠醫藥有限公司、山東遠東醫藥有限公司等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醫藥流通龍頭企業12家,其中,過10億元的3家,過60億元的1家。奎文醫藥物流園、寒亭臨港物流園、濰城魯東物流園等與健康產品相關的物流園已經建成運營。具備完善的醫藥產品零售市場,山東海王星辰民康醫藥連鎖有限公司、濰坊百姓福醫藥連鎖公司等連鎖經營門店均在50家以上,藥品質量優、品種全、覆蓋面廣、服務規范,滿足了人民群眾安全和便利的購藥需求。
(3)形成了較強的醫藥研發能力。已初步形成“科研孵化―成果轉化―產業化”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重點開展中藥現代化、生物工程、海洋藥物、醫療器械、現代農業等相關領域的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其中生物醫藥產業園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是山東省最早的“國家級生物醫藥專業化孵化器”,建有生物醫藥公共技術平臺、智能孵化器和企業研發中心,配置近2億元的國際先進儀器設備,已聚集150多家企業,涵蓋中藥、生物制藥、醫藥中間體、海洋藥物等新醫藥的研發生產銷售。
(4)健康農產品生產水平較高。全市建成國家級蔬菜、水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26處,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處,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2處,市級優質農產品示范園區150處。“三品”認證總數量達到1 370個,基地總面積發展到540萬畝。峽山區創建為全省唯一一個“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在安丘市實施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產業集群建設,在壽光、諸城、高密實施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企業基地建設。
2 健康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1)產業層次不高。濰坊市健康產業尚未形成一體化發展,重要的行業細分領域布局分散,發展水平較低。在以醫藥、醫療器械、保健品為主的健康制造領域尚缺乏具有影響力和示范效應的龍頭企業。在全國2 100多家同類企業主營業務排名中,山東沃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列第533位,山東濰坊精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排名第744位,濰坊市康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排名第934位。
(2)產業政策體系不健全。濰坊市健康產業尚無系統全面的產業發展政策,健康產業細分領域方面,如保健品、中醫養生健身等,尚未出臺針對性的政策對其進行引導和監管。機構養老方面,缺乏養老機構老年人健康評價標準。
(3)高素質人才缺乏。高端健康產業人才如研究開發、醫療服務、企業孵化人才嚴重缺乏。優秀企業管理人員多為外地引進人才,本地成長人才缺乏,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的高端管理人才更為匱乏。高素質職業人才普遍不足,健康管理服務、養生保健服務、健身健體、健康體檢服務等健康服務機構專業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弱、數量少[2]。
(4)產業投資規模小。雖然濰坊市健康產業投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與其他行業比較,健康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有待加強。特別是藥材種養、醫藥制造、保健食品、科技研發等領域投資較少,與行業整體發展目標差距較大,制約我市健康產業發展。
3 推進健康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1)培育龍頭企業。著力培育華都養老集團、濰坊鶴祥安養中心、得利斯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沃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壽光富康制藥有限公司、魯安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澤普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山東興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海王銀河醫藥有限公司等健康產業龍頭企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引領濰坊市健康產業快速發展。
(2)擴大中成藥生產。立足濰坊市現有藥材種養基礎和藥材品種特點,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利用現代醫藥理論和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中成藥劑型和成方,推進中藥現代化,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創新產品,打造中成藥現代化生產基地。重點以山東沃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為基礎,加強中藥提取、分離、純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快心可舒、腦血疏等心腦血管用藥、速效劑型的開發。以諸城浩天藥業為基礎,加快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噴霧干燥、大孔樹脂吸附等中藥提取新工藝的推廣應用,提高中藥提取物的生產技術水平和質量。
(3)“互聯網+”融合發展。把握“互聯網+”時代來臨機遇,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智慧健康管理、智慧養老服務、溯源產品生產等為主體的智慧健康產業的發展。利用云計算技術,以大數據管理為支撐,建立“濰坊健康云”,提高全市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
(4)搭建市場平臺。引導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廣交會、風箏會、菜博會等市內外重要展會,加強與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等城市的對接與合作,充分利用展會平臺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協調推動區域內電子商務發展,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培育電子商務新業態,構建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信用體系,支持各類電子商務平臺跨區域建設、運營,不斷地豐富商品和服務種類,逐步形成在國內、國際有影響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體系。
4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水平的提高,健康產業越來越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3]。因此,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將直接關系國計民生,極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參考文獻
[1] 張俊祥,李振興,田玲,等.我國健康產業發展面臨態勢和需求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1(2):50-53.
[關鍵詞] 亞健康 產業 現狀 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健康內涵認識的不斷深化,現代健康觀對健康衡量的標準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軀體健全無病,更要求用整體健康(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及道德等)的觀點來認識和了解健康。只有這樣,人們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據人體的健康狀況,一般可以把人群劃分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轉化過程和疾病向健康轉化過程中的人群。前蘇聯專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體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間狀態,可稱之為第三狀態或亞健康狀態,健康向疾病轉化過程和疾病向健康轉化康復過程中的人群就屬于亞健康狀態人群。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診斷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處在亞健康狀態。而今,亞健康狀態已經被醫學界認為是人體健康的“頭號大敵”。在21世紀,人類衛生醫療工作將實行預防性健康策略,重點就是要防治亞健康狀態。隨著對亞健康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醫療體系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亞健康產業由此便應運而生且極具潛力。
一、亞健康產業存在的意義
1.科技進步是亞健康產業誕生的現實基礎
在醫學領域,不僅傳統的基礎學科有了重大的發展,如生理學、解剖學、細胞學、微生物學都已進入到分子層面,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已經能描繪出人類基因的圖譜,科學家已從遺傳物質上探尋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奧秘。而且隨著新醫學模式的發展,相關的應用學科和產品也會不斷產生和發展,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發展為亞健康產業的誕生創造了一個基礎,新醫學模式又給了亞健康產業在整個醫療產業體系中一個明確定位。
2.人類對延年益壽的追求是亞健康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傳統的醫學模式和醫療體制下,醫學并不關心人類長壽的愿望。雖然醫學成功地延長了人類平均壽命,但醫學始終一直關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醫學模式中,將不僅關注人類的長壽愿望,而且關注人類的生命質量。新的醫療體制里亞健康產業將占有重要地位。亞健康治療是從現代疾病未發或初發之際開始預防和治療,而這一醫療模式導致最終結果就是減少或推遲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質量,就是延年益壽。這是亞健康概念最重要的價值點,是亞健康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存在意義,任何財富、任何權力、任何快樂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類普遍渴求延年益壽的強烈愿望中,亞健康產業不僅應運而生,而且快速發展。
3.經濟發展和觀念進步是亞健康產業成長壯大的重要條件
只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才會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追求亞健康的防治,從這個角度講經濟條件決定需求,決定亞健康產業的成敗。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別是用于醫療衛生支出的費用水平還很低。在我國的高收入階層中,大部分人文化素養較高,經過理念引導,很快就會形成一個絕對數量較大,而且對亞健康產業的有效服務需求,將為亞健康產業在我國的產生與發展提供潛在的市場。
處在亞健康狀態下的人群是國民宏觀健康狀態的決定因素,它的變化決定著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規模。只有對亞健康狀態下的人群進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夠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夠降低醫療體系的負荷,才能夠緩解日益加劇的醫療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才能夠提高國民個體健康素質,進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
二、我國亞健康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亞健康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在我國亞健康產業已初露頭角,有探索性質的亞健康企業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發達的城市,一方面因為在經濟發達地區,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已經有了消費群體;另外一方面,在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壓力的增大,亞健康狀態人群的也在不斷增加。據對我國16個百萬人口城市亞健康率的調查發現,高居榜首的北京亞健康率達75.31%,上海是73.49%,廣東73.41%。人們在觀念上越來越認識到防治亞健康對于健康的重要性。專家指出這時候進入亞健康產業領域,由于有效消費仍顯需求不足,對于投資者來說存在一定風險,但競爭相對不激烈,產業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確的經營策略,應有一個不錯的投資收益。
中國亞健康學術研討會組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健康問題正在轉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國民健康問題形勢嚴峻,同時,每年因疾患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14萬多億元,相當于每年消耗我國GDP的14%還多。中科院的權威調查顯示,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為58歲,低于全國平均壽命10歲左右并且這一階層的早死現象正在加劇,25歲~59歲人群中,女性死亡率為10.4%,男性死亡率達16.5%,可見他們的亞健康是多么嚴重。專家警告說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亞健康,將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更為沉重的負擔。
目前,我國僅僅建立了一個針對民眾個體疾病發生后的醫療應對系統和一個并不太科學、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體育健身體系。對亞健康人群的健康關懷和干預基本上沒有形成體系和規模。我國用于人體健康資產的80%在為占人群總數20%的病患群體服務,而占人群總數80%的健康和亞健康狀態人群的健康服務,從市場開拓到產業建設均處在萌芽階段,能夠系統全面地提供亞健康服務的機構很少,仍處在起步階段,包括以體檢為核心的健康體檢中心、以休閑娛樂為核心的休閑度假中心、以中醫健康調理為核心的亞健康服務機構等,并不能夠滿足人們對系統地解決亞健康問題的需求。
2.亞健康產業發展面臨問題
(1)亞健康理論框架沒有形成,缺乏系統、權威的理論支持。由于亞健康狀態是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動態過程,其臨床癥狀多種多樣,目前,對亞健康狀態評判尚無統一標準,所以,如何對亞健康狀態進行評價和干預就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中都把亞健康理論與實踐研究作為重點研究項目,但課題承擔者大部分是從傳統中醫理論入手,對于亞健康狀態缺乏生物學理論研究。亞健康評估、鑒定與管理的國家標準基本沒有,其結果就造成了亞健康消費理念與宣傳上的混亂。
(2)亞健康服務的技術裝備、手段、人才匱乏,亞健康服務缺乏系統性、人性化操作。目前,國內為亞健康人群服務的技術裝備大部分為亞健康狀態檢測設備,但都存在設備簡單,測試結果重現性差的問題。亞健康干預手段和高級服務人才匱乏,基本還是中醫理論基礎上的推拿、針灸等手段。上述原因造成亞健康服務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導致個性化服務缺失。
(3)亞健康商業信譽較低,沒有權威的行業協會或學會對亞健康服務機構進行規范。亞健康行業流行,但市場混亂。目前,體檢中心、健身會所、導醫機構、保健品推銷商、休閑娛樂中心等眾多的組織和機構都稱自己從事的是亞健康產業。這表明國內目前的亞健康市場蓬勃發展,但存在無序的問題,缺少權威的行業協會或學會的規范,品牌企業和產品服務都還未確立。
(4)亞健康信息數據管理沒有統一標準與規范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亞健康信息數據管理可通過信息系統收集服務對象的信息,并對個人的亞健康狀況及未來患病或死亡的危險性進行量化評估,從而鼓勵和幫助人們改正不健康的行為,降低風險性。但目前亞健康信息數據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致使個人信息缺乏持續性、可用性。
(5)與保險業未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健康保險是亞健康產業在國外的一個主要方面。從健康保險的經營目標看,通過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亞健康服務,滿足客戶亞健康服務的需求;通過實施專業化的亞健康診療,降低保險公司疾病的賠付率,可擴大利潤空間。
三、我國亞健康產業發展趨勢
1.與社區衛生服務緊密結合,建設亞健康服務平臺
亞健康服務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是亞健康人,還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各國的經驗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區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區解決不了的疾病,利用轉診制度把病人轉到指定的醫院治療,治愈后再轉回社區進行康復治療。因此,社區不僅應該成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還應該成為亞健康服務的平臺。目前,我國亞健康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社區衛生服務建設也有諸多不足,兩者結合起來發展,將會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
2.亞健康管理服務的內容、范圍、對象要多樣化、系統化
目前我國的亞健康產業主要以健康體檢服務為核心,屬于“發現健康問題、但不能充分解決健康問題”型的服務,并且大多數服務是一次性和非連續性的,這樣的服務模式已經落后于市場的需求。另外,現在體檢行業存在服務機構進入門檻低、總量過剩、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已經面臨需求量下降、不良競爭增加、一些機構難以為繼的局面。所以,亞健康服務機構必須引入正確的管理理念,實現服務升級,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吸引更多的服務對象。如增加體適能測定評價、營養干預、心理咨詢等服務。
3.兼營健康保險業務
亞健康產業兼營健康保險業務是有可能的,而且已有例可鑒,最典型的代表――美國健康維護組織(HMO),為17個州的800萬國民提供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務,包括系統的亞健康保險業務。另外,從國際亞健康產業發展的歷程看,保險業出于自身經營安全與利益的需要,必將要進入亞健康領域,在參與健康管理服務投資與經營的同時,成為保險客戶個人非醫療性健康消費的支付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兼營健康保險業務對亞健康產業自身來說也有重要作用,將解決亞健康服務消費支付的“瓶頸”問題,推動亞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快速發展。
4.開發信息通訊技術,實現互動與雙贏
亞健康管理服務與其他服務的最明顯區別是,它對現代信息通訊技術的依賴度極高,甚至可以說沒有現代信息通訊技術作為其基本的運行支持平臺,就無法實現市場化、規?;膩喗】倒芾怼K?,亞健康管理的出現將為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開拓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信息通訊技術的進步也將直接影響亞健康管理的服務模式、服務質量、服務效率、服務成本以及服務規模等。隨著國家亞健康相關標準的設立,亞健康數據資源將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核心資源和共享資源,它將促進亞健康產業協調發展,并引導亞健康產業向集約管理、分散經營、貼身服務、產業聯合、規模發展的方向運行。
四、我國亞健康產業展望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實行“預防性健康策略”,從新醫學模式下考察分析亞健康狀態的防治工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圍繞亞健康防治工作產生的亞健康產業也會涉及到許多領域:在教育方面,有健康推廣、健康促進、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師培養等;在基礎研究方面,有亞健康理論研究、生物工程、生命科學;亞健康診斷治療,中醫診斷治療亞健康研究、生態環境與亞健康、社會文明與亞健康、生活方式與亞健康等;在食品工業方面,有營養補充食品、防衰老益壽食品等;在農業方面,則有無公害食品、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等;在制藥業方面,則有防治各種亞健康狀態的化學藥、植物藥、生物制品、基因干涉藥等;在休閑業方面,有亞健康旅游、運動健身、健康餐飲等;在傳媒業方面有亞健康網站、網上咨詢、書籍刊物、音像制品等;在醫療業方面,有亞健康醫院、亞健康檢查中心、亞健康治療中心等;在設備制造業方面,有亞健康檢測設備、治療設備、家用亞健康治療設備等。
總之,隨著我國亞健康服務的不斷深入和規范,實施亞健康狀態的干預將是亞健康產業應用的主要方向。亞健康產業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馬麗斌馬愛霞:對發展我國健康管理產業的探討[J].上海醫藥,2007(28)1:12~15
[2]鄭靈巧:投資慢性病防治,效益驚人[N].健康報,2006
[3]陳永華:亞健康產業投資前景看好[J].醫療保健器具,2006
[4]雨焱:雙刃劍兩面看―亞健康產業商機無限[J]. 健康大視野,2007(9):93~95
[Abstract] On th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health care industry and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4 aspects: mode, significanc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rough research, it finds that many factor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alth care industry, such as idea, system, policy, talent and profit, in terms of the aging situation, family chang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 medical education multi industry integration model is in the original hospital and pension combined mode, full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uman capital source advantage, realizeing the seamless link between medical personnel, pension and continuous output,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upport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 And it can get the breakthrough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ain body, the top design, the service extension, the team building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odel integr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far perspective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Key words]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education; Elderly care mode; Economic benefits
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近40年來,控制人口增長取得了顯著成效,出生率、增長率、死亡率也從原來“兩高一低”轉變為“三低”的良好態勢。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同時也加快了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老齡化對社會的經濟、文化、醫療、健康等多方面產生著巨大影響。世界老齡化進程與全球經濟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并不斷互相影響,我國老齡化問題比其他國家有著更加復雜和困難的一面。自我國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隨之而來的老齡化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老年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1 我國醫養健康產業形成背景
1.1 我國老齡化現狀及趨勢
據統計,我國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16.15%[1]。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由于高齡老人群體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國失能老人規模或從現階段的625萬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萬人,35年里增幅高達200%[2]。
從衡量老齡化社會負擔指標――老年撫養比來看,我國從2000年至今,老年撫養比加快增長,至2020年將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兒童撫養比的總撫養比指標到2030年將超?^50%。數字說明勞動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將嚴重加重未來社會負擔,而為了“孝敬”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高效、有效、專業的養老系統或產業是解決老齡化社會帶來沉重養老負擔的唯一途徑[3]。
1.2 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1.2.1 老年病治療成本保持高位 老年人口,由于機體抵抗力的減弱和城市污染的增加,就會滋生疾病,從而增加城市的醫療消費[4]。事實上,老年人生病一般不敢輕易地自己購藥治療,而會主動求醫治療[5],住院治療產生的治療成本為床位、藥物、醫療護理、治療、檢查及其他雜項上花費的總和。其中護理費用占比大且不可報銷成為催生治療高成本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國并沒有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因此,很多城鎮普通家庭都難以負擔,農村家庭則更難承受[5]。
1.2.2 降低勞動力供給和創新能力 人口紅利一直是我國經濟保持長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工廠”的命名,取決于我國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而人口老齡化所造成的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嚴重下降,必然導致我國喪失勞動資源優勢。尤其是在全國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轉型升級需要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此過程要求大量懂技術、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支撐。而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必然伴隨著大量勞動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知識更新能力的減弱,制約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勞動人口負擔加重[6]。
1.2.3 影響現代農業發展 據民政部公布數據,目前,中國農村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到2028年,將高于城鎮11個百分點,到2050年前后,全國約有28個省區的農村老年比例高出城鎮20%以上,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的狀況與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由于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的年輕人逐漸進入城市里發展,導致農村人口急劇流失,留下來的都是老人或兒童[7],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資源整體下滑,不利于農業生產和技術推廣,阻礙現代農業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發展緩慢必將影響許多產業發展。
1.2.4 影響投資拉動促經濟增長 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量資本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儲蓄。由于老年人收入相對較少,在身體狀況的影響下,對于藥品和保健品的需求增加,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必然會導致個人儲蓄率的降低。從長遠來看儲蓄率的降低對我國經濟將產生嚴重威脅[8],直接結果是減少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放緩的主要因素之一。
2 醫養健康產業發展情況
2.1 醫養健康產業
醫養健康產業,是在醫療產業和養老產業結合甚至融合的基礎上催生出一個新概念產業,根據龐大老年人群體需求,醫解決老年人健康保障問題,養解決老年人生活起居問題,從而達到身體、生活、心理和精神多方面健康狀態,并將衍生的養老地產、旅游養老、老年護理院、老年康復醫院等新項目都涵蓋在內。自從2015年年底國務院轉發了衛計委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9]以來,“醫養結合”甚至“醫養融合”的話題日趨升溫,醫養健康產業也被確定為各省(市)區的重點發展產業之一。
2.2 “中國特色”的醫養結合
近年來,養老問題一直受到我國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關注,老齡化嚴重以及伴隨的健康問題對現行的養老模式帶來嚴峻挑戰。傳統居家養老及社區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和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需求。目前,醫養結合模式被國內學界推崇,并為未來醫養健康產業發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放眼世界,“醫養結合”雖然在中國反復提及,但在國際上尤其在發達國家并沒有被廣泛使用。據了解,很多國家都設置了衛生福利部,這個部門負責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兩個領域。然而,充斥著“中國特色”的醫養結合,表現在中國至少要涉及3個政府部門,即主管養老服務的民政部門、主管醫療服務的衛生和計劃生育部門,以及主管醫療保險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10]。于是,就造成了“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涉及到養老機構準入、醫保定點、收費審批等,要跑多個部門”的問題。這只是醫養結合遇到的制度障礙之一。
平心而論,“醫養結合”的表述并不準確。因為對于絕大多數老人而言,更為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照料,以及并非以治愈為目標而是以延緩病情(慢性?。┌l展和維持生理功能的護理和康復。所以,核心問題其實是“護養結合”。再專業一點,現在通常叫做“醫養健康服務”。
3 醫養健康產業發展瓶頸――以濟南市為例
2017年2月28日,國務院刊發《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11]指出,“城鄉、區域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不均衡問題突出;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質量效益不高,人才隊伍短缺;老年用品市場供需矛盾比較突出;老齡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社會參與不充分,基層基礎比較薄弱”。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副會長、中福協會金融分會會長費淳璐表示,醫養健康?a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級。未來市場一片藍海,突破瓶頸迎來真正井噴式發展更加關鍵。以山東省會濟南為例,市政府《濟南市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12]明確醫療康養作為未來發展的十大千億產業之一,指出“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拓展養老服務領域,加快推進醫養結合,全力推動養老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形成若干規模較大的養老產業集團和服務連鎖機構”,但困擾產業發展的因素仍然不少。
3.1 產業規劃跟不上產業發展步伐
以濟南為例,2009~2011年,市老齡辦、市民政局、市殘聯等多部門開始組織編制濟南市福利服務設施專項規劃,養老服務設施規劃作為其中內容之一,規劃不完善,落實不到位。由于原有養老規劃缺失,制約醫養健康發展,如2013年度山東省下達濟南市建設養老社區399處,但當年完成率卻只有22%,最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專項規劃導致的可用于養老的用房甚少[13]。
產業發展,產業規劃先行。產業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土地規劃沒有形成統一,近年來“公建民營”性養老機構占據市場,政府通過下達養老服務用地或者醫療用地指標,采取劃撥土地的供地方式,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醫養健康產業,但在項目落地時,又很難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規劃,導致項目難產。
3.2 收入偏低導致人才短缺
以濟南為例,根據《濟南市衛生計生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14]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注冊護士總數達到42061人,但從事養老行業的卻很少,未大規模開設老年護理從業人員培訓。根據調查,很多成績優異的醫護專業畢業生不選擇或者很少選擇養老行業的原因在于工資收入偏低,而且照顧老人遠比照顧普通病患要困難、繁瑣很多。以濟南護理職業學院為例,在校表現優秀的學生在畢業時普遍會選擇進入全國或省內知名三甲醫院工作,收入在4000元/月左右,而養老機構的工資只有3000元/月左右。此外,由于老年人老年病的困擾帶來了很多照料問題,工作難度和強度都遠高于普通醫院。
根據《濟南市“十三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15]顯示,截至2016年,濟南市養老公寓從業人員2086人,其中50歲以上1082人,占52%;大專以上人員只有459人,?H占23%;持有護理資格證的1495人,只占60%。行業呈現非年輕化、非專業化、非標準化狀態,缺乏專業護理知識,難以承擔科學護理任務,直接導致醫養服務難以形成標準化。
3.3 “限高”三層樓影響養老資源利用率
自2015年5月1日開始實施《建筑設計防火規范》,“養老院不得超過三層”的規定更使原本“微利”的養老機構雪上加霜。據濟南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民辦養老機構約九成租房經營,租用村集體用地、早期的舊廠房、舊校舍方式很復雜,若改租三層以下的住房經營,很多機構可能由于經濟等因素將不再從事此行業。而且入住率70%的民營養老院才可實現盈虧平衡,入住率在70%~90%的養老院,能有5~10個盈利點。據了解,濟南2016年民營養老院平均入住率在60%,大部分養老院微利經營,極大減少了社會投資的積極性[16]。
4 推動醫養健康產業發展對策
4.1 醫養教融合模式的提出
產業發展,教育先行。大力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將有效地緩解養老壓力。從近期目標講,一則可在職業高校開設養老護理專業,培養更多專業護理人才;二則可利用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的資源,對社會護理人員進行在職培訓、崗位等級培訓,不斷提高其服務素質。從中長遠目標講,應大力鼓勵和支持相關院校開設養老服務等專業,投入相應專項資金,建設“市級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基地”,為城市養老產業發展提供技能型服務人才和管理型人才[17]。
為積極應對老齡化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需不斷探索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醫養教融合模式將老年健康醫療服務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區別傳統的單純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服務。既包括了傳統的生活護理服務、精神心理服務、老年文化服務,又包括醫療、健康咨詢和檢查、疾病診治和護理、大病康復及臨終關懷服務等,是一種新型“醫養教融合”養老服務模式。在原有醫院和養老結合模式之上,加上高等醫學院校的專業優勢、教學科研優勢、畢業生人力資源優勢,能夠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種有效資源,實現醫療、養老和人才持續輸出之間的無縫鏈接,保證“醫養教融合”模式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醫養教融合模式的提出,將醫療、養老、教育三大產業優勢資源充分整合,在社會履行公益性養老服務責任的同時,成為第三產業有力的經濟增長點。一是有利于促進就業,2020年老年人口預計達2.02億,其中20%老人需要專業護理,按照國家標準確定的床護比例1∶0.4測算,全國將需要1616萬專業醫護人員,這將成為就業和再就業的新領域。二是有利于拉動內需,老年社會是消費拉動和科技推動型社會,按照“二八”定律,至少有323.2萬富裕階層老人成為拉動醫養健康產業消費的主體,加上新型模式形成的新項目將吸引社會資本介入,形成一個新興的服務行業[18]。
4.2 推動醫護人員培養產教融合機制
現代高等職業教育以其自身富集的專業、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尤其是醫護人員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2017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19],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2018年是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引爆”的關鍵之年,按照政府相關部門“規劃先行、公共設施先行”的戰略部署,先行區先發展學校、醫院、文化場館等公共服務設施,凝聚起發展的人氣和活力,從而帶動產業、人口的涌入,形成良性循環。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和專業特色,引導校企共建一批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技術服務和產品研發中心、社會職業培訓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等,推動高校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和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在社會、學校、產業和企業之間打造一條密切合作的綠色通道。
進一步加強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不斷完善校企協同育人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搭建多層次合作平臺,并著力從協調、激勵、保障等長效機制上化解校企合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推進集團化辦學,建立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積極吸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多種要素,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推動校企共建二級學院,著力打造校企利益共同體。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社區學院功能,積極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努力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新型城鎮化建設及社區文化教育服務,不斷增強我市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供給。
4.3 建立醫療康養金融體系
醫療康養金融體系的促進措施。
4.3.1 實現醫、養要“無縫對接” 醫養政策的創新、銜接,需要民政、衛生計生、人社、醫保、財政、物價等多部門加強協作,應盡快聯合出臺統一政策,明確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服務性質、服務范圍、設置標準等。
4.3.2 深入促進對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實施“衛生準入、民政扶持、醫保定點”的措施 鼓勵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開設老年醫療護理床位,做到“醫中有養”;鼓勵養老機構增設醫療服務資質,做到“養中有醫”;讓養老機構與醫院建立聯合體,醫院延伸醫療服務,積極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讓養老機構成為醫院的病房,由醫院派醫護人員到養老機構進行醫護和健康管理服務,承擔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功能[20]。
4.3.3 積極拓展社會資本進入醫療保險 社會資本進入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壓力,因為我國目前的社保制度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的結合,一旦個人賬戶資金過多,保值增值的風險將加大。此外,政府可以加強優惠政策的制定,為社會保障基金獲得更多的捐款,促使養老及醫療保險基金有更廣泛的來源。同時加強養老及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方式,科學合理的對養老及醫療保險基金進行管理,使得社會保障制度落到實處[21]。
4.4 推廣老年護理院項目
2000年前,體檢僅局限于就業、參軍及求學等強制性專項體檢,體檢的實施單位也是政府指定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健康體檢還沒有市場。
2000年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健康意識的普遍提高,對健康體檢的需求呈逐年遞增趨勢,一些單位將體檢作為一項員工福利,民營企業也開始為職工提供體檢,一些高端人群開始自費體檢,人們在花錢買健康的同時也促進了一個行業的進步。
從市場需求看,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大中城市人口3.5億。如果將小城鎮人口全算進去,全國城鎮人口將近5億。這是我國體檢產業發展初始階段的潛在資源。如果10%的人有體檢需求,那么我國體檢消費者總數就是5000萬人――市場容量相當可觀。
2004年,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對北京、上海、廣東、陜西、四川等十個地區的體檢服務現狀進行了調查。從被調查的15個城市597所體檢機構來看,2002年體檢總人數1100萬人次,體檢費用6.6億人民幣,平均每個體檢機構體檢人數近2萬人次,年收入約110萬,平均每人體檢費用約55元;2005年體檢總人數已接近1700萬人,體檢費用高達26億,每個體檢機構體檢人數近3萬人次,收入430萬,人均費用143元。而北京等大城市遠遠高于這組數字。
據統計,2005年北京市體檢人數達500萬人次,占北京市總人口(1382萬)的36.2%,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和流動體檢接待450萬人,約占90%,營利性專業性體檢機構接待50萬人,約占10%。衛生部最近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患病人數1.6億多。
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3.2%,估計全國糖尿病患病人數3000多萬。
我國成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估計人數分別為2.0億和6000多萬。
我國成人血脂異常率為18.6%,估計全國血脂異常現患人數1.6億……
對上述各種慢性病癥群體的健康信息收集、風險評估預測、健康維護教育指導,是其他醫療機構無法擔當的工作,卻是專業體檢機構區別于大型醫院和社區醫院的職能所在。這既適應了國人的健康需求,也是健康體檢機構得以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中國健康體檢機構發展現狀
2004年衛生部的調查統計數據還顯示,15個城市中,1983年至1999年的16年間共設立15家體檢機構,且多以醫院門診或療養度假分支機構等形式存在。而2000年至2004年的4年里,各種各類專業體檢機構上升到27家。2005年以后更是以幾何倍率增長。
國內健康體檢專家認為,北京市體檢機構的性質、構成、工作量分布等狀況,很有代表性,可以預示全國體檢市場的發展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4年,北京市開展體檢工作的醫療機構有546家。其中,國有全資和集體全資機構分別為385家和106家,占總數的70.5%和19.4%。以社會資本、民營資本,以門診部、診所形式存在的多元體制的營利性體檢機構55家,且呈逐年增長趨勢。
專業體檢機構多在近幾年建立,且在場地設置、服務環境、服務質量等方面優勢明顯。而內設體檢科室的醫療機構以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為主,也有很大發展。近幾年,很多醫院也有了相對獨立的體檢場地設備,也有部分醫院成立了相對獨立的體檢中心或體檢科。
健康體檢的經濟學意義
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快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通知》兩個文件,詔示了國家將重新構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這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思路的重大轉變。盡管任務很艱巨,但方向很明確。目前我國的醫療模式是:90%的醫療資源集中于疾病的中晚期治療階段,看病貴主要是看大病貴,看重病貴。健康體檢在專業化的疾病篩查中,可以把很多疾病阻斷在疾病發病之前,同時將發現具有疾病隱患的患者輸送給醫院,這樣形成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的防治鏈條,可以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必須是多層次的,大型民營體檢機構將是國家公共醫療的重要補充,是國家解決看病貴的重要途徑。
資料顯示,早期預防花100元,就可以為后期疾病治療環節節約1000元,又可以節約約一萬元的末期搶救費。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紹光教授將健康體檢的好處總結為:自己少受罪,家人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生動而貼切!
我國健康體檢醫療機構與健康保險合作探討
在英國,保險公司大多擁有管理規范的體檢中心。中國保監會的“國十條”為我國保險公司投資醫療指明了戰略方向,提供了催化劑,相信擁有規范的體檢機構和醫院一定也是我國保險公司的發展方向。但由于目前我國開設醫療機構的門坎較高,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要想在全國范圍內擁有相當規模的醫療機構,所需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是無法預測的,這是行業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之間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實現商業醫療保險與醫療機構的對接,可以考慮以下兩種方式:
1、通過健康管理嫁接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險。
保險公司可以將被動的事后理賠轉變為全過程的健康管理服務。這樣,通過實施對被保險人的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等風險控制措施,達到有效降低被保險人的發病率,減少醫療費用支出的目的。健康管理是從被保險人的角度出發,通過降低被保險人的疾病發生率來控制賠款,從源頭上堵住醫療費用。一些保險公司已經成立了健康管理部,另外一些健康保險公司和一些中介健康管理公司已簽署協議,但他們的工作難度很大。關鍵在于這是一個龐大的連續的系統工程。只靠軟件和咨詢師是完成不了健康管理系統工作的,一定需要有健康管理評價體系的醫療實體與保險公司簽約,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檢前、檢中、檢后的健康管理全過程。在我國目前的醫療發展階段,沒有醫療實體的中介健康管理公司與醫療資源嫁接,只能是一廂情愿。
2、保險公司參股醫療機構。
保險公司參股、投資醫療機構后,醫療機構受到共同利益的約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保險人被動受制于醫療機構、醫療機構與被保險人合謀的道德風險。保險公司參股醫療機構至少有三個好處:一,受到共同利益約束,醫療機構會積極參與控制道德風險的發生;二,醫療機構能積極幫助保險公司收集保險數據資料,利于保險公司獲得被保險人完整的健康信息檔案,穩定保險客源;三,醫療機構可幫助保險公司實現一些附加值服務,如向客戶提供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等一系列的健康服務。但是,被保險人的就醫范圍如果僅被限制于保險公司參股的醫院,會給被保險人帶來很多不便。保險公司應與城市多家定點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中國健康體檢產業發展趨勢
國外從事健康體檢的機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附設于一般綜合醫院或醫學中心的體檢機構;二是獨立的專業體檢機構。我國健康體檢產業正處于成長期,從政府導向和市場需求看,將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1、醫檢分離是必須的。
健康體檢人群享有獨立的空間,體檢所用的儀器設備也與病患分離,這是國家醫療進步的標志,國家會從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從衛生部調查的數據看,專業健康機構體檢的人數逐年遞增,
“體檢到專業機構、看病到醫院”將成為必然。
2、健康體檢產業將橫向整合,縱向開發。
隨著市場的發展,現有的健康體檢機構格局將被打破,健康體檢市場將走向橫向整合,共享品牌,規模效益,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優勢。同時,成熟的健康體檢機構將進一步開發客戶資源,向更深入的健康管理、增值服務等全方位發展。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差異化的服務,如VIP會員服務、健康家庭服務等。
關鍵詞 休閑保健 市場調查
社會財富在不斷增加,人們生活逐漸富足,近10年來,廣西人們保健意識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健康休閑保健,來消除身心疲勞,極大的促進了廣西健康休閑保健產業的發展。為了進一步了解廣西保健行業現狀,在“廣西亞健康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項目支持下,本課題在南寧抽樣調查了部分健康保健場所,報道如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南寧市健康休閑保健場所為調查對象,采取單位走訪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了解并分析南寧健康休閑保健行業現狀。此次調查共走訪了南寧40家健康休閑保健場所及其經營者、技師、管理人員和客人。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傳統與現代結合,中醫特色品牌優勢凸顯調查發現,南寧健康休閑保健行業,主要以中醫傳統健康服務為特色,包括穴位針灸、推拿按摩、刮痧、足療、拔罐、藥浴、經絡減肥、香熏等。南寧休閑保健行業以民間投資為主,吸引了大批中醫保健專業人才,為社會提供了一批就業崗位,為廣西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如元之源,以祖國傳統醫學為支持,融合現代企業運作方法,圍繞健康產業,深入保健行業,重點面向社會亞健康群體,提供高層次、高品質的保健醫療服務,形成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已經成為廣西保健第一品牌,為中醫藥系統首創現代化連鎖保健企業,在區內外共開設了11家保健中心,另外還有數家正在籌建當中,總經營面積1萬余平方米,保健床位1000余張,從業人員1000余人。充分顯示了中醫特色在做大做強亞健康產業中的優勢。
2,2休閑保健發展迅速,規模、檔次差異顯著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工作及生活壓力增大,人們已不再滿足基本的生存狀態,為了消除身心疲勞,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健康休閑保健。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廣西每年有2800萬人次接受休閑保健,在南寧,已有上千家各種各樣、規模不一的按摩保健店。
根據對南寧健康休閑保健場所的實地調查情況來看,規模的大小、檔次的高低存在著顯著差異。裝修豪華典雅、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休閑保健場所占到市場份額15%左右,中等規模的保健場所占整個市場份額的60%,小規模保健場所占市場的25%。
2,3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求不均衡隨著保健行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健康休閑保健機構的增加,對休閑保健從業人員的需求也相應地增加。由于保健技術很全面,理解和貫徹能力強,能夠很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醫院校推拿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
調查顯示,在南寧擁有100人以上保健人員的場所不足10%,規模在50至100人約占30%,50人以下的占60%。多數保健機構管理者反映,中醫院校專業人才難求,技師流動性較大,缺乏持有上崗證的技師,有上崗證的反射療法技師尤其缺乏??赡芘c從業人員觀念有關,據廣西反射療法保健協會會長杭婉靜介紹,目前廣西僅有反射療法師200多人,遠遠達不到市場的需求。相對而言,規模大、檔次高的場所,其保健技術人員專業化程度較高。在調查中還了解到,具有專業保健知識的管理人員非常缺乏,遠不能滿足需求。
2,4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中等收入者構成主要消費群體據廣西南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南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7元,比上年增加1684元,增長16.5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882元,增長7.9%。
在本課題健康服務需求調查中,有8%的中等收入者表示經常進行保健按摩。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目前中國的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在15%到20%之間,由此推算,南寧市城鎮居民目前有260萬,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超過40萬人。隨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而健康醫療消費成本不斷升高,人們健康意識增強,更多的人愿意把錢投資到增進身心健康的活動中,尤其中等收入人群是休閑保健產業穩定的消費群體。
3結語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 產品結構 質量標準體系
農產品加工業是指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包括食品加工制造業、飼料工業、紡織業、服裝業、皮革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農產品化工和制藥工業以及文教藝術用品工業等。農產品加工業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我國的統計標準,與農產品加工業有關的行業有: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加工業、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記錄媒介的復制和橡膠制品業12項。筆者將就這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進一步發展的對策。
1.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態勢
1.1農產品加工業總量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10年來,農產品加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國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和皮革等12個行業,具有多層次、多特色、多樣化特點。許多加工產品由于風味和工藝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農產品加工出口額現已占中國出口總額的30%以上。
1.2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態勢與世界工業化國家趨同
按照世界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農產品加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其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應有所提高。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1.1∶1,這說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態勢與國際上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態勢基本一致。
1.3農產品加工業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以加工業為龍頭,以種植業為基礎,中國現已形成諸多有特色的產業帶,出現了一批農產品加工業專業鄉、專業村,或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特色經濟格局。構建了我國農產品加工九大產業帶和以大城市郊區為依托的加工區,使農產品加工向產區和大城市郊區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集群,使規模優勢、區域優勢和市場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1.4農產品加工企業實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國內已涌現了一批起點高、成長快、規模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成為農產品加工業的中堅力量。
1.5農產品加工業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轉變 隨著農產品直接消費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品結構開始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閑食品、營養保健食品等發展迅速,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達到30%以上。
2.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成就舉世矚目,但中國的農產品加工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2.1農產品加工率低 中國糧食、油料、水果、肉類、蛋類、水產品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30%左右,與發達國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值一般為農業產值的2~3倍,而中國則還不到1倍。
2.2地區發展不平衡 全國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中,西部地區少,沿海省區多,全國約70%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與農產品原料產地相分離,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場潛力的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則不多,嚴重失衡的區域布局使農產品加工業總體優勢不能發揮,整個行業的效率和效益難以提高。
2.3加工企業效益低 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利潤率僅為4.67%,而工業企業則平均利潤率為6.04%。農產品加工業的效益低于整個工業的平均水平。
3.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專用規?;庸ぴ匣?,原料價高質低 國外發達國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專用的加工品種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強調數量和高產,對農產品品質和加工專用型農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的投入嚴重不足,使得農產品品種類型單一,適宜加工的優質、專用品種缺乏。
3.2質量標準低,產品出口受阻 國際上許多國家要求農產品加工業采用國際統一標準或較高的國家(地區)標準進行生產和經營。中國現在是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并用,而現行的國家標準有56%與國際標準有顯著差距,按此標準生產的農產品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必然影響農產品加工產品的出口。
3.3技術水平落后,技術創新能力低 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技術儲備嚴重不足。許多企業設備陳舊,技術人員數量少、水平低,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有些企業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產。
3.4管理不科學、效率低 管理不科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多頭管理,即與其他產業不同, 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分屬于輕工、農業、農墾、鄉鎮等十幾個部門管理,使生產能力重復分散,缺乏地區和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二是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為私營企業,家族特色明顯,企業制度不健全,無法按照規范的公司制度進行管理。從而使企業缺乏市場開拓能力,難以建立自己的優秀品牌,只能在低層次運行。
4.推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
4.1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政策支持體系 農業是弱質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離不開政府有效的支持與傾斜。建議出臺有關農產品加工的稅收優惠政策、貸款貼息政策、土地優惠使用等政策,開展政策落實大檢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業建立、生存、發展、擴張的政策體系,使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優惠政策真正變成惠民政策。
4.2加強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 根據各地資源優勢情況,開展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規劃。采用多元化投資方式,大力開發和推廣加工專用品種和加工性能好的農產品品種,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基地,逐步實現農產品加工原料規格化、質量標準化、品種專業化和生產規?;?,將工業原料作物向適宜種植區合理集中,實現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發展。國家要出臺農產品質量標準,加強生產基地的質量檢驗與監督,使農產品滿足加工業標準化、優質化的要求。
4.3盡快推行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 我國大部分國標或企標都是20世紀80年代前制定的,與國際通用標準有較大差距。應采取法律與經濟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規范,盡快實行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來提高我國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競爭力。
4.4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能力 中國農產品加工業要實現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轉變,關鍵在于科技進步。各級政府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全面部署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發展規劃,確定重點發展領域和技術方向,定期組織各部門、各行業專家對農產品加工業重大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加大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力度,加快傳統企業技術改造步伐。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落實科技創新優惠政策。
>> 健身類APP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研究 國內媒體APP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體育健身娛樂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陜南地區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我國全民體育健身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健身俱樂部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 關于我國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發展現狀的研究綜述 南陽市城區體育健身俱樂部的發展現狀研究 試論西寧市健身氣功項目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南陽健身俱樂部的發展現狀與對策 我國大學生體育健身活動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 沿海城市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浙江省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農家書屋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充電樁發展現狀及問題對策研究 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武漢市東湖社區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現狀與問題研究 體育類APP的使用現狀與應用前景研究 體育教學評價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高校健身氣功發展現狀和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4-06-12.
[2]龔瓊.健康健美類App傳播研究[D].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 2014.
[3]趙日萍.大眾健身科學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2):41-43.
[4]左媛媛.人機交互設計在手機產品上的應用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2.
[5]胡泯,陳善平,張中江,等.不同鍛煉行為階段鍛煉效果認知的比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22(2):82-85.
[6]TalkingData:2014移動互聯網數據報告[EB/OL].,2015-01-21.
[7]艾媒咨詢集團. 2012-201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J]. 移動通信, 2014(7):15-18.
[8]IHS:預計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將到336億美元 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2.9%[EB/OL].,201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