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23:19
序論:在您撰寫工程社會價值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Abstract: Value concept in the value engineering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 and cost,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behavioral value. Things have two sides—two-way evolution. In development, we should see what are lost while winning, and which one is importa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are valuable, which are worthless, which are significant to most of people, which are meaningless for most of people? And what is the cost in ecology, society, and humanity. Why is it meaningless for wealth creation? It interfere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 engineering.
關鍵詞: 社會;價值工程;科學發展
Key words: society;Value Engineering;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0-0001-030
引言
崇拜迷信發展,大力發展的同時,發展的負值也在增長著,嚴重地損害人類的生存。盲目的發展,已經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然而,人們不是以全球整體長期利益為重,仍然以分化的國家民族個人眼前短期利益為主,這就使發展的副作用根本無法協調而克服。雖然以直接武力搶奪的世界大戰表面消失,實際上,世界范圍內的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之間經濟搶奪大戰,時時在發生。將發展的危害推后或轉嫁。成功與問題同時交織,甚至于某種程度出現的問題恰恰來自于我們的成就,而成就當中又隱藏著許多問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某些方面甚至倒退了?;蛘呷怏w跑得太快了,靈魂遠遠落在后面。我們需要審視經濟增長的有效性,需要人性的科學的平衡的發展。
1 社會不經濟
經濟學負外部性理論指出,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造成了不利影響、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又未將這些影響計入市場交易的成本與價格之中,而造成負外部性的人卻沒有為此承當成本。這造成收益和成本代價的不對等而必然社會效益的下降。哈丁的“公地悲劇”理論更深入地指出,理性追求最大利益的個體行為最終導致公共利益受損的惡果??扑箯漠a權角度,以“公地悲劇”闡釋交易費用。引起“公地悲劇”的原因是,只收益不擔責體制。公共產品的產權不明、非排他性,形成了“人人共有,實際無人所有”的產權所有人缺位,使得人人“搭便車”。而它帶來經濟的外部性后果,無人承擔。利己與利他相背離、個人收益與社會成本相分離,對社會造成損害而最終傷害個人自己。當每一個理性的人都試圖擴大自己的利益,施外部性于社會,無限制地擴大社會成本時,其最終結局是全輸?!肮乇瘎 睂嵸|是單個人理性集聚形成社會整體的非理性結果。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及經濟的瘋狂發展既造福了人類,也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尤其是環境惡化、資源潰乏、生態破壞、全球氣候變暖、草原退化、社會失衡等全球性問題,嚴重地威脅著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2 社會不經濟的表現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current reality and analysed 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of value engineering, pointing out the defects of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s that existed in the documents published 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And then it proposed some personal views and demonstrated them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concept, after that it also redefined the concept and purpose of value engineering, and explored the ways of value engineering theoretically.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value engineering in the large and complex project and the realization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關鍵詞: 價值工程;合適的功能;最大價值;理論探討
Key words: value engineering;right function;maximum value;theoretical exploration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028-03
0引言
中國高教學會價值工程專業委員會會長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武春友教授指出,為了價值工程真正發揮對價值的貢獻,我們有必要通過研討,重新界定價值工程的理念、重新確定價值工程最有價值的領域和價值體現。進而在同仁們的支持下,求本扶正,使價值工程最本質、最核心的“功能”,真正發揮其價值。“價值實現”是價值工程的最高目標[1]。70年前,麥爾斯提出價值分析(Value analysis,VA)的理念和方法時,其理論和方法在當時還不太成熟,但由于權威人士的引用和推廣,所以這些不科學不準確的成分被作為真理一直流傳至今,作為實際應用的理論基礎被國內一些學者廣為引用。價值工程的理論是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而產生,也必將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而發展,而且價值工程在本質上就是一門浸透了創新性和充滿生命力的應用學科,任何因陋守舊和墨守陳規都是與價值工程的基本精神相違背的。今天,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為目標的思想指引下,在解決航空航天、武器工程等巨型復雜系統高成本問題的需求推動下,價值工程的應用領域將不斷擴大,應用效果更加顯著,價值工程在復雜系統中的應用必須要求價值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不斷創新,以適應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復雜系統的需要[2]。本文正是基于上述想法對價值工程的基本概念、理念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與各位專家交流。
1國內外教科書對價值工程基本概念的描述
1.1 關于價值工程的基本概念王乃靜在其《價值工程概論》中指出,“簡單地說,價值工程是從功能出發,以提高產品、勞務、工程或工作的價值為目的的一種科學方法”。價值工程創始人麥爾斯的認為:“價值工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用來鑒別和處理在產品、工序或服務工作中那些不起作用卻增加成本或工作量的因素。這個系統運用各種現有的技術、知識和技能,有效地鑒別對用戶的需要和要求并無貢獻的成本,來幫助改進產品、工序或服務。”曾任美國價值工程師協會副主席的馬蒂(J.Marty)對價值工程的定義為“價值工程是有組織的努力,使產品、系統或服務工作達到合適的價值,以最低的費用提供必要的功能。”
國內文獻更多是采用我國于1987年制定的關于價值工程的國家標準《價值工程的基本術語和―般工作程序》(GR8223―87)中的定義:“價值工程是通過各相關領域的協作,對所研究對象的功能與費用進行系統分析,不斷創新,旨在提高研究對象價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術”[3]。張彩江在《復雜價值工程理論與新方法應用》中指出,價值工程的目的,就是以“對象的最低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使用者所需的功能,以獲取最佳的綜合效益”[4]。
價值工程是一種管理技術,又是一種思想方法。那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可靠地實現使用者所需功能的前提下,努力尋求壽命周期成本最低的創新方案,以達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對象價值的目的。這就是價值工程的實質[4]。
價值工程的目的就是在可靠地實現用戶要求功能的前提下,努力尋求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4]。價值工程的目的是以研究對象的最低壽命成本可靠地實現使用者所需的功能,以獲取最佳的綜合效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價值。即在保證滿足用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使壽命周期成本最低[3]。
1.2 關于產品功能與壽命周期費用的關系關于產品功能與壽命周期費用的關系,在許多教科書和公開發表的論文中都出現了如圖1所示的圖形[2] [6]。并認為,壽命周期費用有一個最低點Cmin,產品性能相應有一個最適宜水平F0,這種情況下是一種理想狀態。
2價值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分析
國內外學者把價值工程定義為 “通過創新,以對象的最低全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使用者所需的功能,以獲取最佳的綜合效益”是不確切的。盡管“創新”是重點,但“目的”不正確。
2.1 關于價值工程的目的從以上國內教科書和公開發表的論文可以看出,國內外相關資料對價值工程目的描述有的說成是“努力尋求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這種說法不科學。有的又說成是“為用戶尋求最大的價值”,各家說法不一。“在可靠地實現使用者所需功能的前提下,努力尋求壽命周期成本最低的創新方案,以達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對象價值的目的”,手段和目的不相關聯,不統一,前后矛盾??傊?,比較混亂,表達不明確,缺乏統一、科學、嚴密的定義。筆者認為,價值工程的目的應該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的價值,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是價值工程的最終目的,不僅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還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資源消耗,實現社會效用的最大化。
2.1.1 價值工程的目的首先是為用戶創造最大價值用戶追求的是“實現最大價值”而不是“最低費用”,所花的每一分錢購買的產品都要物有所值,實現“效用”的最大化。①這是麥爾斯當時創造《價值分析》的初衷和本意。麥爾斯創作價值工程的宗旨就是為了提高用戶的價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每年要向美軍和同盟軍提供大量武器裝備,美國國防部為了適應戰時的需要,強調武器裝備性能第一、交貨期第二、成本第三的做法,造成了生產過程的嚴重浪費,成本上升,物資供應十分緊張。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麥爾斯才提出了“價值分析”的基本理論和科學方法。對短缺物資的功能進行認真地分析研究,努力尋找與短缺物資具有相同或相近功能且貨源充足、價格較低的材料作為“代品”,以取代短缺物資。這樣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節約了成本,使企業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使用戶所要求的功能不變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價值,社會資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②根據價值準則性原理也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價值準則性原理是指價值工程以提高價值為目的,以獲取更大價值為一切活動的準則的原理貫穿于價值工程的目標、觀念、特征、程序和方法之中,這一原理是價值工程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5]。這一原理明確地告訴我們,價值工程的目的就是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③從以上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文獻資料對價值工程概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以提高產品、勞務、工程或工作的價值為目的”“旨在提高研究對象價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術”“以達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對象價值的目的”“以獲取最佳的綜合效益”講的都是這個意思,都在認可價值工程是要為客戶提供最大的價值為目的。
王乃靜也認為,價值工程活動的目的就在于為委托方和用戶提供最大的價值[3]。
2.1.2 價值工程的目的還應該是實現全社會效用的最大化開展價值工程,就是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使用戶、企業和國家的利益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是全局最優,而不局部最優,這應該是價值工程的最高目標。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需要,是時代提出的要求??茖W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來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6]價值工程的目的與當前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節約和資源的有效利用,但價值工程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為用戶節約資源實現用戶價值的最大化,他的外延必須擴大到整個社會,實現全社會這個大系統的整體節約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價值工程理論必須為當前經濟和社會服務,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其內容,只有這樣,價值工程才真正的實現其“價值”。一切僵化的理論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實現了全局最優,才是實現真正的節約。因此,必須綜合考慮用戶的需求和費用的支出,企業的利潤,社會的效益,做到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真正實現社會效用的最大化,這才是價值工程的最終目的。
2.2 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最低的全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所需的功能”、“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實現全社會價值的最大化”三者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實現了“以最低的全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所需的功能”是不是就實現了“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實現了“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是不是就實現了“全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呢?反之是不是成立?回答是否定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面的論述:
2.2.1 實現了“最低費用”并不等于就實現了“為客戶創造了最大價值”“全壽命周期費用”與“用戶的價值”是有相互聯系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目標不一致,從圖1可以看出,Cmin是全壽命周期費最低的點,但并不是價值最大的點,向右移動坐標點,雖然全壽命周期費用在提高,但用戶獲得的價值在提高,在低功能區,由于功能提高幅度大于成本上升的幅度,所以VE對象的價值是上升的;而在高功能區,由于功能提高的幅度小于成本上升的幅度,所以VE對象的價值是下降的。VE對象的價值由上升轉為下降這一變化,必然會出現一個極大值,相應對象功能與成本的比值處于最佳的價值狀態,這個點才是價值最大的點,是我們要找的最理想的點,并且只有一個,這個點不是全壽命周期費用最低點,與Cmin點不重合。所以說實現了“全壽命周期費用最低”并沒有實現“為客戶創造了最大價值”,反之,“為客戶創造了最大價值”“全壽命周期費用”并不是最低。價值工程定義為“以研究對象的最低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使用者所需的功能,以獲取最佳的綜合效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價值”似乎是不嚴密。圖1把成本最低的點F0作為價值工程要選的點是不準確的。國內外一些學者把價值工程的目的定義為“努力尋求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顯然也是不確切的。在對價值工程概念的描述中強調“最低費用”而不強調“最大價值”是不合適的,其定義也是前后矛盾,不太通的,有些牽強。
2.2.2 實現了“客戶價值最大化”并不等于實現了“全社會效用的最大化”社會經濟系統是由個人、企業、和各種經濟組織按各種規則組成的巨型系統,各分系統(或單元)單獨分別進行最優化后其總系統往往并不能達到最優化,主要是因為:
①系統是由若干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部分(單元或分系統)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將系統各個部分分別處理就割斷了系統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即破壞了各部分間性態的橫向耦合約束,優化對象就往往不再是原來的系統。
②系統的總體利益有時要求其中某些部分的利益作出讓步,即總系統目標與各元素目標間一般存在制約矛盾關系.系統各部分分別單獨優化無法考慮系統整體的上述要求。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各分系統(或單元)單獨進行優化才能使總系統達到最優。[7]如果說“以最低的費用,向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功能”,就可以實現“最大的價值,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這站在企業的角度是可以實現的。價值對企業和顧客而言常常并不一致。大多數企業強調內部價值而不是各戶價值,在羅伯特?庫珀的《產品領導》里,他發現他所研究的35家公司中,幾乎90%的企業沒有把客戶的價值考慮在投資管理中。只有1/7的公司明確地分析了客戶的價值,盡管那樣,很過組織都特有的內部觀點是,關注于市場對于他們公司有多少吸引力而不是他們提供的產品對客戶有多少吸引力。[8]這在生產企業系統內是以最低的費用實現了最佳的經濟效益,但客戶的價值并沒有實現最大化,通過增加費用,客戶的功能可以得到更多地增加,使價值進一步的提高。如果說“以最低的費用,向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功能”,就可以實現“最大的價值,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是正確的話,也只能說是“企業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功能”就可以實現“企業最大的價值,從而實現企業的最佳經濟效益”。它以犧牲了客戶的價值實現了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以犧牲了社會效用實現了局部效益的最大化。這在社會這個大系統內不是最優的。
價值工程的全壽命周期費用C由三部分組成,產品研制成本C1,每件產品分攤的利潤、稅金C2和企業購買產品后在使用過程中要支付的使用費用C3,既C=C1+C2+C3,實際上是涉及個人、企業和國家三方之間的利益,三方之間的利益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矛盾的地方。開展價值工程實際上就是正確處理好三方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僅要站在用戶的立場上使用戶獲得盡可能多的價值,還要站在企業、國家的立場上考慮,使全社會獲得更大的價值。這在構建資源節約性社會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駁斥個別企業以開展價值工程為幌子,為了本企業的局部利益去犧牲全社會的整體利益提供了理論基礎。
3結論
3.1 價值工程的目的應該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的價值,而不能定義為“最大限度的降低費用”,應該強調“最大價值”而不應該強調“最低費用”。
3.2 價值工程成本的概念應從原先的用戶全壽命周期成本擴展到全社會成本,價值工程的價值的概念應從原先用戶的價值擴展到全社會價值;價值工程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還應該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資源消耗,實現全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全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是價值工程的最高目標。
3.3 實現了“以最低的費用向用戶提供必要的功能”并不一定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反之也不成立,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實現了“客戶價值最大化”并不等于實現了“全社會效用的最大化”。
3.4 學術界把全壽命周期費用最低的點作為價值工程最理想的選擇是不確切的。對價值工程概念的表述不準確、不嚴密。價值工程的定義應修訂為“通過創新,在確定適當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全壽命周期費用以獲取最大的價值,實現全社會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武春友.“價值實現”是價值工程的最高目標[J].價值工程,2002.2:23-24.
[2]楊克中.價值工程的觀念與方法[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20.
[3]王乃靜.價值工程概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1-94.
[4]張彩江.復雜價值工程理論與新方法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6:2,41.
[5]孫懷玉.實用價值工程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35,41.
[6]陳琳,張國安.基于價值工程的裝備全壽命周期費用研究[J].兵工自動化,2007,26(3):L05.
[7]鄭彤.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J].長江論壇,2008.(4):93-95.
關鍵詞:通信工程技術;社會價值;經濟價值
一、引言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迅速,與此同時通信工程技術也以迅猛之速發展到了第四代——4G移動通訊技術。這種通信技術廣泛應用于生活中,成為很多現代科技通信公司的基礎技術。華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未上市企業,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開拓創新新技術,做到在國際上與Apple、三星品牌齊名。從某種程度上說,華為公司的通信技術不僅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間接在國際上樹立了一個國產品牌的良好形象。
二、華為公司的發展
1998年,任正非從部隊退伍,創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為電信設備。2008年,在informa發出的咨詢報告中,華為的移動設備在世界市場領域排名全球第三;也第一次在北美大規模使用商用的UMTS/HSPA網絡。2010年,在全世界部署了80多個SingleRAN商用網絡。2011年,華為建立了云計算數據中心,其數量多達20個。2012年,世界第一個400GDWDM光傳送系統。從華為公司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從最初建立公司到世界上最大的未上市企業,華為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次通信技術的突破都促進了華為公司在發展上一個“質”的飛躍。如今的華為,統籌消費者需求,重點聚焦精品戰略,不僅實現了品牌利潤雙贏,還使得華為手機業務進入全球TOP3。
三、通信工程技術的內容及特點
通信工程技術研究的是信號的來源、傳輸、交換和處理等內容,它包括了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以及通信工程方面的技術。它的特點有:具備對各種網絡系統的設計、研發、測試、應用和維護的基本功能;具備對各種電子計算的設計能力;可以閱覽和分析各種產品的線路圖;擁有極高語言水平;精通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各種基本辦公軟件;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可以快速查詢資料。
四、通信工程技術的經濟價值
通信技術不斷發展,尤其在近20年,它的發展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哥大”到如今的智能手機,顯示出我國移動通信事業的快速進步,提高了我國國民經濟生產值。不僅如此,通信工程技術的發展,為我國吸引了外資,使我國在全球電子通信制造基地和重要研發中心起到了積極的直接帶動作用,加快我國移動通信企業加入國際競爭的步伐,直接拉動國民GDP增長。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過程中,通信工程技術對于我國的國家經濟結構以及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F如今,各行各業都已經廣泛的應用通信工程的技術,不僅能夠從根本上拓展通信工程技術自身的應用領域,而且能夠推動我國國家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所以通信工程項目對我國的國民經濟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以通信技術行業的典型代表華為公司為例:(1)通信工程技術的進步使得華為公司本身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華為通信工程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使得公司業務在世界范圍內增長迅猛,公司的業績和利潤也在快速地增加。其中在2015年,華為公司業務的增長超過40%,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預計在未來的四五年時間,華為公司的業務營業額將會增長到200億美元。由此不難看出,通信工程技術的發展給企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2)通信技術的發展給華為帶來了驚人的生產總值。華為公司自創立以來,以通信工程技術發展為依托,每年的生產總值在不斷增長。在最新的世界500強排名中,華為公司飆升了99個名次。500強公司的排名最基本的門檻就是公司收益值,可想而知華為公司的年收入是多么的驚人。(3)通信技術的進步華為帶來專利收益。2015年,華為公司的中國申請專利數量超過6000件,境外的專利申請數量接近3000件,在專利上位居全球榜首。打敗了一向以專利為核心競爭力的蘋果公司,去年蘋果公司使用了華為的專利超過700件,為此也向華為公司支付了數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4)華為公司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其公司甚至是中國更好地融入經濟全球化。2001年中國進入WTO時,那時的中國還只是一個原材料出口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沒有任何技術可言。而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通信科技公司在通信技術領域的不斷研發與創新,推動了其他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進而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經濟地位,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能夠以一個全新的姿態展現。
五、通信工程技術的社會價值
(1)通信工程技術是網絡普及化,便利人們生活。通信工程技術,分開就是通信和工程技術。通信是發送的人以某種形式來傳遞信息給收信人。而隨著科學水平的提高,工程技術也飛速發展,于是通信開始以工程技術為依托,從而有了通信工程技術。從通信工程技術發展歷程來看,通信技術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而華為公司作為現代通信公司,開發國產通信手機品牌,使更多國人使用這項技術,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通信聯系。(2)通信工程技術的進步有利于創建自己國家的品牌。在最近幾年里,移動通信和互聯網這兩大業務是當前世界發展速度最快、市場潛力最大、市場前景最誘人的業務。他們正以無法預測的速度發展著,其速度在華為智能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上可見一斑。在這樣的速度神話的背后,我們是不是需要思考: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在市場競爭中的最終表現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就是一個國家的品牌影響力。戈梅杰以華為公司為例探析通信工程技術的社會經濟價值美國有Apple,韓國有三星,中國是世界大國,在品牌影響力上又怎么能失了大國風范?華為公司的品牌創新力讓世界對中國不再只有“中國制造”的印象,“中國創造”也因為華為品牌在海外的推廣而傳播開來。2016年,中國第一季度手機市場的市場份額華為占據第一,曾一度受到熱捧的蘋果和三星銷量開始下滑。不僅在國內,在歐洲,華為成為在歐洲市場份額最高的國家;同時,華為的高端旗艦手機在美國也已經開售。華為公司的飛速發展是中國品牌影響力的最好印證。(3)通信工程技術使得企業與政府聯系更加密切。通信工程技術在改變人民生活方式和打響中國品牌的同時,也在與政府合作推動社會的宏觀發展。比如華為公司與各地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智慧城市、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達成了一致。在華為的通信工程技術的支持下,各地政府全面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轉型,提高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能力,促進各地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4)通信工程技術的強大是企業和國家的最好名片。華為公司以通信技術起家,建立起一個讓世界不可小覷的中國企業,在世界巨頭面前,貼上通信工程技術龍頭的名片。華為在向世界輸出中國通信工程技術的同時也間接地向世界展現了我國的科技實力。
六、結語
隨著時代腳步的不斷邁進,通信工程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它使社會變得信息化,也正以它飛快的速度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的方式。而縱觀通信技術的社會經濟價值,一方面它對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的發展起著重要決定作用,它提高了社會生活質量,促進了經濟發展,穩固了社會關系;另一方面,通信工程技術的發展使運營商提高了自身服務質量和多方位的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技術的進步使運營商的生產成本降低,提高企業效益。而且通信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會帶動其產業鏈下企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國民經濟水平的增長。
參考文獻
[1]沈風華.關于通信工程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通訊世界,2016,7:36-37.
[2]張立志;張長波.淺析通信工程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4,5(6):140.
從2000年開始北京市在數字城市統一框架下實施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我們作為電子社區的承擔單位進行了五年的探索,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分成兩個時期,2002年以前基本上還是按照.COM的思路,投資七千萬建了172條線路,開了174個網站,后來發現效益非常差,而且項目走到一個非常困難的地步。2002年以后借鑒中國互聯網發展整體模型,對整個模型進行了調整,就是以價值創造作為整個規劃的重點。作為一個社區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資本。這里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是規劃的目標要進行很大的調整,我們對信息的認識確實還比較淺顯,在實際工作中更多從物質層面來看待信息化,把它等同于物質和能量,造成了我們把效率考慮作為第一位,從實踐來看這是有問題的。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國家發改委也提出了綠色GDP,實際上是我們的規劃目標發生了調整,應該以人的健康、幸福,或者是以人為本作為我們的規劃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社會資本,所謂人和人的關系,所謂社會活動有序就成為信息化大有可為的天地。第二是方法論,由于我們是從空間規劃、物質規劃的習慣出發,更多是一種理性效率的思路來進行指導規劃。從我們的工作實踐中體會到,應該是以信息生態的思維方法作為工作的新思路。剛剛去世的管理大師德魯克,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管理學家,而是社會生態學家。我們總是談到城市是一個巨系統,我們的工作實踐更多是在這個巨系統里的小環境或者是宜人的尺度,如何通過我們信息化的工作來促進社區的有機社會結構的形成,當然我們的工作是初步的,也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試驗,甚至是不成功的一種探索。
從區域動力學的模型來看,城市是人口流、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中的漩渦,以巨大的能量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影響全國乃至世界,城市的進程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能量格外集中的若干閃光點。這個母性主要是對原有資本的概念做了擴展,原來提到城市驅動力投資都是作為實際資本,頂多說人才也是一種資本。但是隨著對經濟社會認識的深入,一種早已存在,但是我們沒有認識的社會資本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除了經營土地之外還可以經營虛擬資產,就是城市居民的數據和人和人之間的信用。這也成為信息化重要的切入點。所謂社會資本,就是通過社會聯系或者是社會關系對體制化關系網絡的占有,獲得實際的利益,包括人力資本、個體或組織擁有的資源。促進了個體、社會群體、組織以及社區目標的實現。
北京市社區建設發展把原有的城市管理體制進行條塊分割,以縱向為主的社會關系結構逐漸調整為“條專塊統”的社會結構,這一進程尚未停止,正在進行過程中。我們是和政府專網溝通的,是新型連接,而不是樹型連接。我們認為IT技術不是目的,實際上是提供一種社會治理手段。由管理走向治理實際上是參與角色的大大擴展。以前管理是政府管別人,現在講社會治理參與者就多了,有企業、居民、社會中介組織等等。在社區范圍內如何通過信息技術來進行這樣一種社會治理呢?基本思路是這樣的,包括政策體系、業務體系,還要有技術體系。我們在技術體系上架構了社區便民服務網絡,通過兩種方法進行建立,第一是區、街都有一批本地化的服務隊伍,從保姆、維修、開小店開始,逐漸有一批自管隊伍。把所有的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全部法人化,這樣能夠進行統一的社會管理。因為優勢在于快速、簡便、低廉;如果不是法人難以承擔市場風險,一旦網絡社會化之后會造成很多服務的弊病。通過這樣一個行政手段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二把社會品牌商家引入社區。當我們把架構設計好了之后,平臺對商家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社區品牌是公益品牌。用這樣一種方法開業時吸引了3750多家服務商,現在已經穩定在一千家服務商了。對于政策體系,由于社區信息化是非常新的事帶來了很多與現行法規體制的沖突,比如說北京市900萬戶籍人口,數據庫全在我們這里,我們國家沒有個人隱私法,所以對數據的利用非常謹慎,但是無疑這是我們平臺最重要的資源。本質上我們是一種信息中介服務,如果給商家推薦老百姓修理電視機,出現了問題的話應該是商家賠,但是老百姓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我認的是你的公益品牌,商家賠我不認可。所以應該通過法律來規范。按照以上的思路初步建立了北京市社區公共服務平臺,是由市區街居社區服務中心支撐,以社區服務信息網絡系統連接,各級社區服務組織和服務商參與,為政府、企業、居民提供相關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工作的體系。這是我們平臺業務上的大體結構。
我們這個模型的特點,首先,這個平臺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物理活動場所,信息互聯網絡,運營管理體系。社區信息化的復雜,它的模型與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都是單一利益主體、單一法人、單一流通,或者是不多的幾種業務,是長時間的固定流程。而電子社區不一樣了,電子社區有多種利益主體、多種利益機制、多種流程。所以在社區一般不太愛說管理,因為政府和企業可以講管理,社區我認為就是治理,是多個角色在起作用的,并不是一聲號令。在模型、戰略設計時我們絕對不是核心競爭力,而是平臺競爭力。在模型機制上是價值導向,在流程上是短時間內靈活設置的,或者說更反映現在IBM的雙耦合力的技術手段,或者叫網格化的平臺。它的特點是一個有效整合公共資源、社會資源、社區資源的平臺。我們是把社區的工作作為一種價值,或者用一句經典的話形容,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把原來我們的負擔變成一種資源。第二形成高技術支撐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態。2400個公共服務社每個服務社有兩個人為居民服務,就是五千人,加上物流配送、管理等等,應該是近一萬人的單位,這么一個單位在北京也算是中型企業了,拉動相關服務產業及其就業就不用說了。所以國家發改委在下崗再就業基金里支持我們900萬進行項目擴展。實際上開辟了一種新型業態,是一種高技術、網絡形態的業態。第三是形成了具有“第三部門”形態特征的組織體系,這是我們的理想和目標,國家沒有真正有影響的第三部門。第三部門目標改革也遇到很多障礙,只是初步形成這樣一個特色,公益性特色、普遍、非盈利性,我們平臺連接了北京28萬志愿者,可以為孤寡老人免費提供200多項服務,包括社會化服務、資源服務和政府的公共產品等等。
社區是政府、社會成員和社區組織三大行為主體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層面進行互動的體系。重點要說的是,工作人員習慣把社區管理、社區服務拆成兩件事,這是困擾社區信息化很大的障礙,全國很多城市都是這么做的。把社區管理看成是電子政務的窗口,看成政府的一條腿,這個觀點我們堅決反對;居委會是居民的自治群體,而不是政府的一條腿。當從社區成員居民往上看的時候,政府給我們提供的是公共產品的服務,所以說管理和服務是一件事。我們在工作中把這兩個模型捏在一塊兒,很多城市把管理變成電子政務的窗口,把服務變成獨立的商業網站、家政網站、保姆網站,自己闖市場都淹死了。我們是將二者捏合在一起,一個平臺,兩個系統,互相依托,才成為完整的價值鏈。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我們去采集老年人患病的事,通過社區衛生站登記健康手冊,居民就怕填的不詳細,因為要享受這個服務。我們跟醫生談隱私權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所以服務可以帶來隱私權的讓度。
平臺機制非常復雜,是一個混合運營機制,有行政管理機制、市場配置機制,運營模式是分布式服務與集中式管理相結合。所有的需求信息統一到市中心,然后派送到街道,最后在數據庫里按信用公式找到服務商,與他們聯系、找他們服務。社區服務是一個低成本、快捷的服務,當以一個城域的范圍進行調度時會產生一些問題,直接讓街道調度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當我們通過信息系統把全北京市一千多萬人口的日常需求連在一起,變成一個完整的訂單。這時我們對我們的服務商和投資商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價值?,F在找我們的投資方很多,看重的就是北京的居民市場,所以我們堅持把需求統一管理。在執行時用分布式的服務體系讓每個街道成為執行中心。剛開始也設計全市調配,后來發現不行。因為面向百姓的服務是最復雜的,不管多少數據都表達不了。但是街道居委會是住在當地的,對情況特別熟悉,所以能夠靈活調度。
社區中服務對象資源化的認識。我們的民政部門都是面向孤寡鰥獨,但是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做的越多,錢越不夠。我們用了互聯網之后發現服務對象擴大了,從無償福利服務變成低償互助服務到有償便利服務時就發現有很大的價值。原來我們認為每天的熱線接聽應該是下班以后最忙的,結果發現每天接電話高峰是上午9點到11點,下午2點到4點。后來發現真正要享受這種便利服務的更多是白領,而且基本上是上班時間提出需求。這樣就會使得我們的服務對象變成一種資源,當把價值模型設計好了,價值導向作用就會非常強烈,就會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型。我們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品牌的定位,實際上是雙重轉型,現在定位專項目標老是發生沖突,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我們國家是兩步并一步走了,工業社會是以產品為中心的縱向整合,在信息社會實際上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橫向整合,牽扯到以客戶啟動的供應鏈、價值鏈。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后,社會工作教育在我國有了快速發展。但共發展的背后卻問題重重。其中社會工作價值硯教育的缺失是限制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德定持續發展的關健。因此,本文在分析社會工作價值硯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價值觀教育缺失的原因,以期提出具有針沖性的對策建議,真正培育“注滿價值”的社會工作者。
作為一名社會工作的專業教師,經常會面對學生這樣的困惑—“社會工作是什么?”“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后,我能做些什么?”自1987年北京大學首次在國內開設社會工作專業以來,社會工作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可謂燕蒸日上。截至2006年底,教育部批準或備案設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的院校達198所,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非本科院校。但面對學生們質疑的目光,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社工教育怎么了?
一方面是,大批不諳“社工為何物”的高中畢業生服從志愿調劑就讀社工專業,另一方面是大量社工專業畢業生經過四年的學習,最終帶著滿腹疑惑,選擇了與社工毫無關聯的行業就業。這一馗尬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不足。一般認為,社會工作教育分為三個方面:理論教育;方法及實務能力教育;價值觀教育。如果將社會工作教育視作一個前進中的人,那么,理論教育是頭腦,方法實務能力教育是四肢,而價值觀教育則是靈魂其中,靈魂無疑是核心,它指引著社會工作教育前進的方向。價值觀教育是衡盆社會工作教育成果的重要標尺,是保障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穩定的基礎,是推動社會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而當前價值觀教育的缺失恰恰是限制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穩定持續發展的關鍵,更是社會工作在我國獲得健康發展的侄桔。
一、價值觀教育的里要意義
社會工作價值觀,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撐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實踐的哲學理念。價值觀的培養是社會工作教育的核心內容。它直接決定了社會工作教育的效果,影響著中國社會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具體來說,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愈義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價值觀是社會工作的靈魂
杜會工作產生于西方宗教的慈善活動,堅持利他主義的原則,強調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助人自助的活動。它不以營利為目的,強調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的發展。這一專業特點決定了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價值為本的專業?!皟r值觀界定社會工作本身—它的目的和意義,而且它同時界定社會工作的技巧方法,機構和項目、目標和社會工作者的行為態度,它貫穿于社會工作實踐的始終。因此,培養學生的杜會工作價值觀,是社會工作教育的重中之重。要使社工專業的學生始終保持利他主義的價值選擇,就必須將價值觀教育貫穿到社會工作教育的整個過程。
(二)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困境
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小政府、大社會”的政府體制改革,催生了社會各方對社會工作的巨大需求,使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空間日益延伸。但其中面臨的困境使我們不得不有所警惕。社會工作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中,在中國的發展難免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就目前來看,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理論、社會認可程度以及專業權威都尚未建立。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道德觀都強調利他主義的價值原則,但市場經濟的興起,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轉變,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無不沖擊著社會工作利他主義的價值基礎。再者,由于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專業化、職業化的局面,因此,社會工作專業崗位嚴重缺乏,社會工作從業者的工資水平以及社會聲望較低。一方面是社會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卻是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的滯后以及社會工作者的艱難境遇。面對如此困境,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通過價值觀教育,才能夠促使社會工作者以及未來的從業者真正把握社會工作的內涵,形成專業的價值理念、倫理道德,才能夠促使他們堅定信念,安心于社會工作事業,從而推動中國社會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缺失的原因
既然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它的發展為何會受限,為何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未能夠培養出一個又一個“注滿價值”的社會工作者。筆者認為,我國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中國缺乏西方基替教丈化的熏的
社會工作的產生具有濃厚的宗教背景,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英美兩國教會主導的慈善與救濟事業直接推動了社會工作的建立與發展。基督教強調“施比受更有?!薄皭廴巳鐞奂?,愛你的鄰居”,認為“人生來平等,各人亦各自擁有天賦的尊嚴”。這直接促成了社會工作中“助人自助”的價值基礎以及人道主義、平等主義的信念。學者畢仁(Z.T. Buttery)曾列舉了社會工作的三個哲學思想假設,即對人的尊重;相信人的獨特個性;堅守人有自我改變、成長和不斷進步的能力而這些無不來自于基督教教義。因此,是基督教倫理奠定了現代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思想基礎。但是,基督教在我國一直處于邊緣地位,基督教倫理在儒道傳統文化深厚的中國難以獲得充分認識。這就決定了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必須走本土化之路。而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本土化價值觀。既然價值觀本身尚未系統成型,尚未與我國傳統文化充分融合,那么如何能夠確保我國的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呢?
(二)教育體制長久以來“重智育輕德育”在社會工作教育領城的延伸
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實際是要培養社會工作從業者的專業理念、職業道德,它實際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社會工作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盡管,我國一直以來十分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將其放在與智育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但是在市場經濟逐利本質的驅動下,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夾擊下,對于德育的強調似乎早已成為了紙上談兵,形式主義成分過多,實效性差。至于針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更是在高校盲目追求“效益”,實行企業化“經營”模式以及嚴峻的就業壓力下,成為了‘鏡中月,水中花”。目前,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簡單停留在以“兩課”為主的課堂教育中,空洞的說教和形式主義使學生對其感到厭倦,對于與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價值觀以及職業道德教育缺乏重視。而社會工作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在其教育過程中難免受到這種“重智育輕德育”的影響。相當多的院校和任課教師對于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認識。據了解,目前很多高校都沒有專門開設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相關課程,即使開設,其課時數量也十分有限。至于與社會工作價值觀密切相關的倫理原則、職業守則在專業教學過程中也大多處于空白。
(三)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方法、手段的缺失
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三個組成部殘中,價值觀教育由于涉及精神心理層面,塑造的是從業者的靈魂,乍看之下,較為虛幻空洞,缺少具體可操作的目標要求及評判標準,因此,一直以來是貫穿于社會工作理論以及方法實務能力的教育、培養之中的,氮乏專門的教材,教學方法、手段單一,以空洞的說教、單方面均灌輸為主,更加缺乏專門的評價量化標準。盡管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們熟識社會工作價值觀以及倫理原則,但其究竟內化吸收了多少,究竟能否將其貫徹于日常學習、工作之中,元得知,亦無從判斷。 (四)社會工作獷業實夕流于形式
社會工作價值觀最能得到充分體現的無疑是實務。而且價值觀的養成需要學生的自我體驗。這種體驗必然要通過實務獲得。盡管我國規定了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必須保證每名學生800課時的專業實習,但其實施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由于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正規的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嚴重缺乏。雖然大部分學校盡其所能將學生安排到民政、福利以及一些群眾或民間團體中進行實習,但是這些機構本身對于社會工作的了解嚴重欠缺,工作方式方法有異于社會工作專業,具備社會工作相關知識的工作人員數量極少。因此,在這些實習單位,學生從事的大多是與專業毫無關系的輔工作,至于實習單位的督導老師則更多地流于形式。而學校方面委派的實習督導老師由于對價值觀教育的認識不足,更多注重的是對學生專業理論及方法技能的指導。專業實習的形式主義使得學生缺乏對于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切身體驗,難以將之內化升華。
三、加強杜會工作價值觀教育的對策思考
鑒于價值觀教育在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嚴重缺失的現狀,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加強價值觀教育是迫不及待的重要工作。要真正做好這一工作必然要從提高認識做起,切實加強相關院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以及從業人員對價值觀教育的充分重視,必要時可以組織人員進行集中學習、培訓。只有教育者、從業者認識到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其才能在專業教學中得以推廣發展。其重要性的宜傳推廣工作可以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以及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予以承擔。除此以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切實推動我國的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
(一)組織編寫相關教材,推動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本土化進程
雖然,對于社會工作價值觀的重要性,學術界早已達成共識,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出版任何專門論述社會工作價值觀及倫理原則的教材、書籍。盡管一些導論性質的書籍對于專業價值觀有一定介紹,但多停留在理論說教層面。這直接限制了價值觀教育的發展,使其長期處于從屬地位。鑒于此,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及從業人員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組織高素質人員,編寫專門的教材、書籍。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本土化是至會工作價值觀的同時,我們必須在引人西方社國傳統文化以及主流意識形態中與社會工作價值觀相通之處,依據我國國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價值觀。
(二)將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引入課堂,發揮學生在課堂講授中的主動性
課堂是培養學生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的圭渠道。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夠完成學生對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掌握及認同。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動相關院校開設社會工作價值觀課程。但這種認同不應該僅僅是理論層面的,而更應該是實踐和行動層面的。因此,我國在將社會工作價值觀教育引人課堂的同時,必須擺脫理論灌輸的“一言堂”模式,將專業價值觀與實際案例有機結合,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組學習、社會調查、專題研討等開放、半開放式的教學形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強化其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三)利用專業實習以及講座等活動使價值觀教育走出課堂
關鍵詞:灰色系統;聚類分析;供水工程;質量
中圖分類號:F2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給排水工程建設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城市正常生活、生產的生命線工程,是關系到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1-3]。
市政給水工程的質量主要由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2部分構成,目前更多的是注重工程施工中的質量控制,如采取工程監理、工程評優、材料抽檢、隱蔽工程驗收等來加以評價和控制.但對設計質量的控制卻較少,主要是由設計審查、技術交底等不多的環節來控制,而且兩者的質量控制和評價往往是分離或者是分階段單獨進行的,從而難以對一個城市供水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總體質量做出綜合評價.本文擬把設計和施工2個環節作為一個整體,通過灰色系統理論建立科學的設計施工總體質量評價模型,對供水工程的設計施工總體質量進行定量評價,達到對市政給水工程設計施工總體質量做出綜合評價的目的[4-6]。
影響城市供水工程設計施工質量的因素及評價標準
1.1評價指標因素
選擇一個適當的灰色聚類分析指標對于合理貼切分類尤為重要。城市供水工程設計施工質量作為一個結構復雜的系統,其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城市供水工程設計施工的質量,需要在處理時加以考慮,其中主要包括[1-7]:管材選用(A1),管道覆土深度差(A2),壓降計算準確性(A3),管道溝槽回填材料(A4),管道地基質量(A5),管道對接質量(A6),施工人員素質(年限>3a比例)(A7)、施工組織設計(A8)、施工監理與驗收(A9)。
1.2評價指標分級及標準
將上述影響評價指標因素劃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和Ⅴ級。分別代表優秀、良好、合格、較差和不合格具體分級評定標準見表1。
表1評價指標因素分級標準
城市供水工程設計施工質量的灰色評價原理和步驟
灰色聚類是灰色系統理論中建立在灰數的白化函數生成基礎上的一種方法,它的實質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已知信息來替代未知的、非確知的信息,對灰色系統的本質屬性進行分類識別,并給出客觀、可靠的量化分析結果。灰色聚類是將聚類對象對于不同的聚類指標擁有的白化數,按幾個灰類進行歸納,從而判定該聚類對象屬于哪一類[8-9]?;疑垲惙治鲈碛纱_定灰數白化函數、標定聚類權和求聚類系數構成。
記,,…,為聚類對象(令,2,…,m,…);,,…,為聚類對象(令,2,…,n,…);Ⅰ,Ⅱ,Ⅲ和Ⅳ…為聚類灰類(=Ⅰ,Ⅱ,Ⅲ,…,Ⅻ,…);為第個聚類對于第個聚類指標所擁有的白化數;為第個聚類指標對于第個灰類的白化函數。則灰色聚類的分析步驟如下[9]:
步驟1:根據給定的構造樣本矩陣;
步驟2:確定灰類白化函數,其形式如圖1;
步驟3:求聚類權,表示第個指標對于第個灰類的權,其公式為:=;
步驟4:求聚類系數,表示第個聚類對象對于第個灰類的聚類系數,其公式為:=;
步驟5:構造聚類向量=(,,…,);
步驟6:進行聚類,在中挑選最大者判斷聚類對象所屬灰類。
圖1三種常見的白化函數圖
應用實例
某市區道路改造工程[7],其中湘江大道白沙路至南湖路路段,長約1 040 m,路幅寬54 m,給水管口徑DN 1 200,與南湖路一水廠出廠管線相接,由于分支接駁點多且施工環境復雜,工期短,加上地下埋設各種管線有9條,管線交叉點多,協調組織工作繁重,導致設計施工質量受到較大的影響.該項目選用球墨鑄鐵管,實際覆土深度為1.2m,實測壓降與設計值較為接近,回填土采用砂類土,施工隊伍中技術工人以上人員占40%左右,其他參數經專家打分。根據上述步驟1~5,可得聚類向量為:=[0.1316,0.3224,0.2864, 0.0123];有步驟6進行聚類可得:Ⅱ級,即該工程的設計施工整體質量應評價為良好工程,亦與實際現狀所進行的調查結果相吻合。
結束語
在運用灰色系統理論――灰色聚類分析方法對城市供水工程設計施工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的過程中,應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1>.指標選取的合理性;2>.灰數白化函數確定的正確性;3>.標定聚類權和聚類系數的合理性;4>.模型建立的準確性等,以保證評價結構的可靠性和準確性。要想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通過調查大量的過程實例,全面、系統地了解影響城市供水工程設計施工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加以科學分析、總結,形成聚類指標;另一方面在數據處理時,應合理運用數學工具構造恰當的灰類白化函數,使聚類計算結果更為貼近建筑結構的實際情況。本文僅綜合考慮了其中幾個主要因素,如果能更加全面系統地考慮其它影響因素,則所得到的聚類結果將更加接近城市供水工程設計施工質量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 單寶艷,張軍.工程給排水設計風險的模糊層次綜合評價[J]. 建筑經濟,2007(12):10-22.
[2] 羅水金.淺談市政給排水設計和規劃中常見問題分析[J].四川建材,2007(4):264-166.
[3] 孔軍.施工階段監理工作評價[J].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3,18(3):22-26.
[4] 朱穗斌.市政給排水工程施工管理要點分析[J].科技信息,2007(11):103-104.
[5] GB50268~97,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S].
[6] GBJ13~86,室外給水設計規范[S].
[7] 秦勁. 城市供水工程設計施工總體質量的綜合評價模型[J].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3):16-19.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更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高等教育中,更應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感養成教育,積極倡導“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造就“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的卓越人才。本文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概念入手,著重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分離、不同側重甚至畸變異化三個方面剖析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成因,并結合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融合的理念進一步探索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的路徑,以期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工具理性;價值理性;社會責任感
DOI:10.15938/ki.iper.2016.05.019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5-0089-04
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概念闡釋
理性,是指人運用知識概念,判斷、推理問題的能力,是人全面認識事物本質與內在聯系的能力。理性的最大特征是分析批判而不輕信。[1]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社會中,分析批判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高等教育領域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教育其明辨是非。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概念最早來源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韋伯將合理性分為兩種,即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2]工具理性即“技術理性”,強調活動的最終價值與利益,并為此制定有效的手段加以實現,更關注實現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及其效率,而不是最終目的或效益的合理性。價值理性也叫做實質理性,即“規范理性”、“倫理理性”,它并不注重實現目的的手段或方法,而是人類對基于某些大眾價值觀或特定的價值信條產生的價值目標的主動追求。簡而言之,韋伯認為,工具理性是指純粹以個人自身利益來行動的活動,強調效率、效益,重視目的而忽視正當性、合理性;價值理性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計算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而是基于某些價值信條之上,以某種特定的終極立場為依歸。
目前對工具理性及價值理性的概念研究基本一致,認為工具理性強調功利性、有效性,關心的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本質上重視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工作效率,而忽略精神價值。不可否認,這一思想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一味追求個人欲求和功利,漠視精神價值和感情,容易造成物化。因此,工具理性最顯著特征是最佳問題解決途徑,并追求最高效率,逐漸由解放的工具退化為統治自然和人的工具。
對價值理性的認識,是人們根據主體需要和意志進行價值活動的自我控制能力,包括主體對價值活動的調控、平衡和組織能力。價值理性的產生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受其價值觀的指導,不斷積淀自我意識、完善自我認知、升華自我價值,增強對人自身本質屬性的認識、把握而逐漸形成與發展的。價值理性強調事物發展的終極目的,這是對所有社會成員都具有意義,意味著對主體價值需求的現實批判和取舍,在觀念形態上對現存客體的變革和對未來價值客體的追求及在實踐活動中的自覺調控??偠灾皇菨M足單個個體的零散需要,而是要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整體需求。
社會責任感是隨著社會化的進程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個人的內在精神價值和外部社會行為規范下產生的一種主動承擔一定責任、履行相應義務的高尚價值觀與人生情懷。對于大學生而言,社會責任感有兩層含義。首先,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對除自身以外的他人及社會群體的責任感;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對自身負責的意識也就成為了社會責任感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的過程中,若是過于注重工具理性的培養思維,則容易培養出一群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利己主義者。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競爭也越來越激烈,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擇業危機、通貨膨脹是每一位高校畢業生將要面臨的生存問題,在這樣的環境和背景下,高校學生不得不傾向于工具理性的選擇。2005年,錢學森提出的“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一問,引發了我們對中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關乎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原哈佛學院院長哈瑞?劉易斯在《失去靈魂的卓越 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中強調“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培養,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而哈佛在社會發展的洪流中,卻忽視這個核心問題,追求的是“失去靈魂的卓越”。[3]2012年,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武漢大學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關于“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是語驚四座,喚起人們對今天大學人才培養的深刻研討。
而價值理性的培養理念是高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是國家和社會真正需要的方向。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的核心包括“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2011年,在紀念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講話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2012年,在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指出“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成因的理性分析
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分析,學術界研究者達成基本一致,認為當前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模糊,表現出對社會責任感淡漠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對社會責任感內涵的理解層次不高,重個人本位輕社會本位,實用性和功利性傾向明顯,奉獻、誠信、感恩等有所缺失等等。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往往注重工科知識與科技原理的自然屬性,注重對工程技術內在科學依據的講授,而少于對社會價值及其實現的社會條件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論述與討論,這使得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逐漸淡化?;诠ぞ呃硇院蛢r值理性對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成因的分析可總結為:
1.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分離
在古代和中世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是互相滲透、相互統一、未曾分化的。啟蒙運動以來,隨著科學技術與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逐漸分離開來。尤其是休謨從理論上將“是”與“應是”分離開以后,工具理性,作為一種陳述自然事實的理性,與用來尋找價值的依據或給價值提供基礎的價值理性,進入了更加快速地分離階段。以目的為指導的工具理性強調的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價值理性則強調倫理道德等深層次的要求,對長期績效保持有著深遠的意義。
科學與人文的分離常伴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分離。[4]工具理性注重效益為先,以利潤最大化為價值追求,價值理性則強調道德義務。工具理性由于其實用性,備受推崇,由此所帶來的道德義務和精神價值缺失,導致人際關系的異化,不斷引發巨大的危機。[5]
2.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
近代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分離的結果即人們偏重工具理性,輕視價值理性。這是由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茖W技術與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及西方社會物欲極度膨脹,都導致了工具理性地位不斷提高。工具理性的日益膨脹,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和工業文明,但不可避免的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甚至是人與自身關系的惡化,最終將直接關系到人自身的全面發展。
現代高等教育大多重“才”,重智力開發,重專業知識傳授,輕素質培養。試圖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把學生培養成各行業的專家,把人看作是可以帶來價值的隱性資本,衡量高等教育成功與否的主要依據是專業知識掌握得牢固與否。這種教學理念只會造成學生個性發展的異化。
當今中國的高等教育中,也多以科學理性為導向的價值體系,定量化的、技術化的研究特性和技術手段,直接導致了工具理性占了主導,價值理性日益邊緣化。工具理性把“效率”作為判定價值的唯一標準。當前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將目標窄化為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學業成績可以測量便于比較,符合盛行的潮流,但也容易導致利益至上現象。
高等教育是育人的搖籃,最高目標在與陶冶青年學子的情操和品行,完善人的個性。大學課堂應是青年學子“精神成人”和“靈魂發育”的搖籃,它的最高目的應該在于完善個性,施行成人之教,陶冶學生的品性。一旦高等教育服務于學生謀生或提升學歷的需要,傳授講解側重于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使得大學生的個性、興趣、情操被壓抑,極易造成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3.價值理性的畸變與異化[6]
價值理性作為一種尋找價值依據的理性,是思想教育、社會倫理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不斷分離的過程中,價值理性有不斷淪落的可能,甚至還產生畸變、異化。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本末倒置以及工具理性的越位、價值理性的淪落,不僅影響社會發展進步,而且將深刻影響大眾的價值觀和社會風氣、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及社會影響中,一旦教育理念和社會風氣有所偏頗,則會導致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互對立,對個人利益的追逐占據上風,社會群體利益則被忽視。
在學校教育中,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僅偏重教化,將學生視為被動的客體;或者教育目標偏高,忽視了教育目標的層次性與循序漸進,都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實際。
從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來看,存在著過分功利化的傾向,彌漫著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教育過程中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 [7]一方面,重“制器”、輕“育人”的教育理念和重效率輕倫理的社會家庭氛圍都不利于培養出具有高素質、有責任感的大學生;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學生有著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的思想觀念,不利于大學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大學正確的辦學方向。
三、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融合下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路徑探析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教育,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融合,注重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在提升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的同時,著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需要糾正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失衡,引導大學生以工具理性為基礎,以價值理性為指導,知識、能力、人格并重,培養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質。
1.目標設置層面,注重層次性和互補性
工程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往往也會對整個社會的傳統文化、民族心理、社會心理等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是基于對社會發展現狀的把握,現有的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進程,通識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部分省市的高中生培養和高考招生政策日益淡化文理分科等觀念,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日益受到重視。
工程教育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不應只局限于傳統的人文教育,更應當使學生在正確了解現代科技知識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工程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8]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為工程倫理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工程倫理教育在工程院校的興起而發展。麻省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校開設工程倫理教育課程,制定完備的倫理課程體系,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探索出了相關經驗,同時在教育認證、工程認證等方面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9]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工程和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一直要求,凡欲通過認證的工程教育計劃都必須包括倫理教育內容。[10]
以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專業教學為例,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并重,注重理論、設計、技術并重,在建筑學、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等專業的培養中,結合整個教育階段的層次性,相繼融入了建筑師職業道德、城市政策分析等理論課程,引導學生既注重設計技術層面,也注重公共利益等層面的考量,旨在培養具有“扎實基礎、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國際視野、社會責任”五方面綜合特質,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精英與社會棟梁。
2.思政政治教育層面,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
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因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價值理性是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方向目標,工具理性是必須具備的技術手段和現實條件;價值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內容,工具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形式。[11]
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理解人自身存在的意義,理解社會存在發展的過程,培養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12];有助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明辨是非,志向高遠。
隨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應更加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多元化、個性化,積極推動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判斷、選擇能力的培養;積極推動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科學多元的綜合評價制度,注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積極推動黨團建設、主題思政、網絡思政等線上線下互動結合的長效機制的建設。同時,也注重推動文化育人方面的創新實踐,如上海交大汪雨申主創的話劇《錢學森》,武漢大學徐冶瓊編撰的《珞珈風云》等。
3.教育實踐層面,注重多元性和長期性
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實踐層面,要注重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科技創新、公益活動、就業指導等平臺建設的多元化和長期性。[13]
以輔導員引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為例,有帶領大學生參與義務支教、重大賽事和災后重建等志愿服務。如華僑大學蔡立強每年堅持組織帶領港澳臺僑及留學生深層次地了解祖國發展。還有圍繞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社會熱點問題展開的科技創新,以及在傳統愛心捐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愛心傳遞網絡平臺建設等公益活動。
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及就業指導環節,通過系統教育和具體指導進一步培養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選擇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奉獻智慧與青春。
4.榜樣示范層面,注重典型性和引領性
以西方高校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凝練為例,哈佛大學的“入則增長智慧和才干,出則服務國家和人類”,耶魯大學學生內森?黑爾的“我唯一的遺憾,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西點軍校的“忠誠、光榮、責任”,也是對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的一種闡釋與引領。
在我國,以清華大學為例,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勛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又如同濟大學,在汶川地震后快速反應,派出土木防災減災、結構、交通、道路等12個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組成“抗震救災專業技術志愿服務隊”支援災區,完成上百項安置點、重建規劃與文物保護等工作。同濟大學輔導員也親身垂范,面向甘肅定西20余年的定向幫扶,20多批百余名輔導員接力定西支教,引領和帶動大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青想。這些案例兼具典型性和引領性,可以作為各高校結合自身特色和校史校情,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教育的校本教材。
參考文獻
[1]袁媛媛.人文教育與高校德育――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角度看高校德育工作[J].高校教育研究,2005:49.
[2][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65.
[3][4][5][7]胡顯章.促進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培養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才[J].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反思與和諧發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2009:189,190.
[6]劉珂珂,王彩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分析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14(5):89.
[8]陳偉華,王云梅.高等工程教育中的理性和諧[J].中國成人教育,2009(1):126.
[9]喬佩科.工程師的責任與工程倫理教育[J].中國科技信息,2008(19):255.
[10]李世新.借鑒國外經驗,開展工程倫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8.
[11]劉珂珂,王彩云.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