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23:06
序論:在您撰寫國民經濟的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國民經濟;高等教育;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1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已經開始取代部分物質資本成為經濟活動中新的重要的生產要素。高等教育處在整個國家教育知識體系中的較高位置,其對經濟的發展有著強勁支持和特殊依賴。隨著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和國民經濟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體系,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高等教育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
1.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方面國民經濟的發展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經濟的發展需要人類不斷的創新與創造,人類的培養同樣又需要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作為支撐。在一定的范圍內通過對人類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進行有計劃的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就可以叫做一種廣義的高等教育。這樣就需要從根本上保證有持續性的教育投入,而前提就是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健的增長。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受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引導。國民經濟發展的方向、層次和深度都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內容、規模、方式、手段和形式,同樣也決定著培養出來的勞動力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高低??傮w來看,高等教育投資的需要量和投資的供給量都是由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來決定的。
2.高等教育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首先,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先進的科技成果和重要的知識基礎的是高等教育。一方面培養人才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通過科研活動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各種技術保障。所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離不開高等教育。
其次,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儲備。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創造出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人才環境。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就是向著這種高水平、高素質的目標奮進的??梢哉f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在基礎知識、社會認知、技術能力等方面都要高于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高等教育。
二、我國高等教育在現代經濟全球化下的發展方向
現代經濟已然在朝著經濟全球化的目標奮進,其規模與形式也在逐漸地發生變化,而我國的高等教育不能一成不變,要探索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的教育方式。
1.對待高等教育的態度應該是積極適應與積極批判
社會體系的一個小的縮影就是大學,它又和社會經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信息才是高等教育設置學校和專業的依據,同樣科研方向也應該隨著經濟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高等教育的改革過程應該堅持一種客觀、求是的中立的態度,應該有批判的態度,對不好、不適合的方面提出意見,但要保持高等教育的自身價值和評判標準。
2.樹立現代經濟與教育結合的統籌觀念
現代經濟是指發達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也可以說是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的時代?,F代教育觀念則是以人為本、教育的終身化與國際化。在未來,認知、做事、與人相處、發展必會成為教育的四大重要任務。而要培養這些能力,首先就應該有一種現代經濟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觀念;其次要把人才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著重培養人才的自主意識,讓其有相對自由的空間去發揮;第三要發揮經濟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引導作用,將經濟社會中一些好的、合適的、有益處的觀念用于高等教育中;第四,構建有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建立與我國經濟、國際經濟相接軌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
3.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
拉動經濟不僅僅只有經濟層面的一些手段,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則主要就是拉動經濟增長,但是我們要明確這種經濟功能的含義,首先是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較高的生產力,增加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其次這種功能不是靠自身的消費去拉動經濟增長的。而高等教育被制約的關鍵原因就是經費不足。造成經費不足的根源就是現在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不高,把經濟的市場機制引入之后,必定會將教育資源合理高效地配置。所以既要保證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的正常發揮,也要重視它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結語
文化的傳承、交流、選擇與創造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也這是因為此它也是國家文化的重中之重,也是國民經濟的源動力。所以讓國民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與增長是國家的重要任務,使高等教育與國民經濟的體制相適應相融合,讓高等教育通過對文化的傳承與選擇來繼承和優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這樣使高等教育也反作用于國民經濟,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更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莉芬.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
[2]賈彥東,等.區域性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科學,2006.
1.1林業資源匱乏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我國森林覆蓋率為21.63%,加上人口眾多,人均森林擁有量非常少,而且近年來在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又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資源,導致我國林業資源相對匱乏。雖然國家近年來十分重視林業發展,各地區都實行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的林業發展仍處于低產出、低效益的局面,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1.2林業經濟建設資金匱乏一直以來我國的林業都歸國家所有,整體的林業發展資金也由國家和當地政府負擔,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地方經濟發達,在林業方面的投入就大一些,有的地方就會少一些,但從總體來看,在林業發展方面的投入都不是很大,林業發展資金短缺的情況屬于常態,而且所投資金多用于森林植被的恢復等生態建設方面,導致林業經濟的整體發展資金明顯不足。
1.3生產技術與管理落后由于資源、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約,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表現在林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都明顯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自主創新及研發能力低,雖然近年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上升空間仍然很大。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落后使得林業經濟發展比較緩慢。
2發展林業經濟的有效措施
2.1優化政策,多渠道吸引資金林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發展資金,單單依靠國家和政府的資金是十分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林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應在政策上進行調整,鼓勵企業和個人發展林業經營,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優惠,多方吸引資金投入到林業經濟發展中來,有效提高企業和個人在林業發展中的積極性,保證林業經濟發展的資金充足。
2.2改變單一的林業所有制形式要改變單一的國家掌控發展格局,國家要在政策層面進行調整,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林業經濟發展中來,讓投資者看到林業發展的良好前景,從制度和法律上明確民營經濟在林業經濟發展中的合法地位,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實現林業經濟發展中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局面,這樣才能提升林業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促進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2.3提高林業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完善林業生產及管理隊伍建設,通過內部培養及外部引進的方式,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及吸收一批專業水平高、能力突出的人才,整體提升林業生產技術水平與管理能力,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力度,提高生產工藝水平,提高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加強生產和管理,促進林業經濟的高效發展。
3發展林業經濟的有效做法
林業經濟的整體發展,除了政策、資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必須加強外,還需要從林業發展的本身著手,根據實際情況及林業生產的規律開展多種經營,從內部挖潛,自主創收,增加經濟來源,更好地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
3.1林業生態旅游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外出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這給林業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契機,在林業經濟發展中,可以結合林業自身特點,開發林業生態旅游,帶動“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如我省的長白山景區、長白的望天鵝景區、輝南的龍灣群森林公園等旅游區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開發林業生態旅游時一定要科學規劃,合理開發,體現特色,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
3.2林下種養殖業林下種養殖業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較好的林業經濟發展形式,內容十分豐富,中草藥、菌類、經濟動物等都可以在林下進行種養殖,比如林下參、天麻、五味子、木耳、蘑菇、核桃、林蛙、梅花鹿等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林下種養殖業不僅不影響林業的發展,還能促進林木的生長,比如低矮經濟作物種植,在對作物管理的同時也促進了林木根系的發育,同時林下種養殖業也能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但在發展時,一定要結合林業特點,科學選項,控制好規模,以林業發展和種養殖雙豐收為目標。
3.3苗木花卉培育近年來城市綠化及花卉市場十分火爆,一些綠化苗木和花卉供不應求,發展林業經濟,可以充分利用林業特點進行綠化苗木和花卉培育,不僅能解決林業發展效益低、周期長的問題,還能拓寬林業職工的增收渠道,提高林地的單位產出效益。在發展綠化苗木花卉經濟的同時,要把生態建設作為主體,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適度控制規模。
3.4森林礦泉水近年來,礦泉水產業已經成為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長白山區域天然礦泉水是稀有的高品位礦泉水,水質好、儲量大。目前,我省林業系統礦泉水開發利用程度不斷提高,涵蓋了3個市(州)的9個縣(市),露水河的泉陽泉、靖宇的農夫山泉、輝南的天龍泉等礦泉水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既利用了礦泉水資源優勢,又帶動了職工就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但保護和開發利用礦泉水資源,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科學確定開發規模,堅持生態環保優先,確保長白山區域礦泉水資源開發有度、產業發展有序。
4結語
關鍵詞:國民經濟;社會生產總值;互聯網技術;網絡支付平臺
利用多臺計算機終端、客戶端及服務端,采取連接廣域網、單機、局域網等通信協議形式的互聯網已成為當前公用信息跨地域、跨時空流通的最主要傳媒載體,覆蓋范圍全面滲透全球所有地區,包括區域內的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各個領域。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經由互聯網而直接產生的經濟規模就已高達2.1萬億元。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聯網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影響,并對此背景下的國民經濟發展前景作出了深入探討。
一、 互聯網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主要影響
(一)促使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動力機制、信息機制和決策機制是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三類有效方法,而互聯網技術恰好“正中目標”,對信息機制助力重大。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互聯網的廣泛運用更準確反映出了市場供求信息,形成了商品和資源要素價格,高效保障了社會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產能的過剩。
(二)實現了企業組織管理體系的優化
互聯網技術運用到企業組織管理中最重大的成就即實現了物流、信息流和資本流的歷史性重構,不斷打破企業傳統的組織管理體系,并最終實現企業經濟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的重新分配。同時,由于互聯網技術拉近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經濟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從而不僅擺脫了傳統中間商對消費者需求信息的霸占,還進一步督促了企業調整自身組織管理模式。
(三)衍生出依托互聯網的新經濟形態
由于互聯網自身具備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準確的運算能力,產生了一批依托互聯網的龐大消費群體而形成的全新的經濟形態,這一類經濟形態被稱為“互聯網經濟”。狹義的互聯網經濟主要由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即時通訊、網絡游戲四大核心產業構成。其中以電子商務產業中的“阿里巴巴集團”發展態勢最為迅猛,創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集團”初資產總規模僅為1億元人民幣,此后依靠電子商務這一經濟形態迅速擴張,于2014年在美國上市,當其時凈資產總額估值已超2300億美元。
(四)保障了市場的公平與合理化競爭
完全充分的市場競爭所要解決的最基本問題就是信息的不對稱,而在目前的市場競爭中,互聯網以其高速的信息傳輸能力和海量的信息儲存能力,極大的彌合了信息不對稱性,使得消費者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準確挑選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投資者也能借助互聯網準確分析行業利潤空間,廠商也能夠運用互聯網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和細分,從而形成一種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實現市場機制的最優化配置。
(五)傳統產業的營銷模式被革新
美國著名學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準確的預見傳統產業在遭遇互聯網經濟所產生的變革,并創造性的將社會產業部門劃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果不其然,當下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務業迅速與其他傳統產業實現融合和滲透,傳統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間的邊界已變得越來越模糊,這也是互聯網經濟另一個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滲透性。以汽車電子產業、光學電子產業為例,兩大產業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務和基礎制造,實難再以單一的產業結構學說來進行清晰劃分。
二、互聯網經濟推動下的國民經濟前景展望
(一)將加快市場活動的釋放速度
互聯網經濟下的社會消費需求被直觀的反映到了網絡之中,但民間投資和國外投資卻仍然沒有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這正是市場活力被壓抑的結果??梢姡孕枥^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比如,可逐步試行取消行政審批流程,下放行政審批權力,穩步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重點修訂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積極擴大“營改增”試點,為民間創業和企業發展松綁;放寬存貸款利率管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間融資機構和中小企業股份轉讓試點,為企業發展增添動力;進一步加快各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國內投資吸引力。
(二)直線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
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產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經濟學家認為,提升經濟增長速度的第三駕“馬車”就是凈出口,因此,依托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成為了提高國內企業生產經營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業可借助管理信息系統(MIS)來綜合分析經營管理水平,為管理者提供科學的決策建議;或利用自動化設計和生產系統(CAD、CAM)來提高企業勞動生存率和產品質量;采取業務處理系統(TPS、EDP)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又或是運用經理信息系統(EIS)向企業所有者及最高層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業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術合力共同推進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
(三)全面推動社會創新發展能力
科技永遠是第一生產力,作為發展大國,我國仍應不斷強化創新能力,以先進的科技水平來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國民經濟發展踐行此道,首先要政府加大財政上對互聯網經濟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積極搭建知識學習和傳播平臺,提高互聯網風險應對水平,為互聯網經濟發展及創新儲備人才;再者就是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立法,設立重點創新項目專項資金,為科技創新增添動力;積極鼓勵企業收購國內外優秀的科技成果,直接將創新能力轉化為經濟效益;此外還應在全社會加強科技創新方面的宣傳,積極開展各項創新能力評比大賽,營造出一種人人向往創新、追求創新的氛圍。
(四)著力實現經濟增長多元動力
“新常態”概念源于在在河南考察時,描述中國新周期下的經濟增長形態時首次提出。在這一“新常態”帶領下,我國經濟將逐漸步入以投資為核心的增長模式,但14億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開發,互聯網經濟市場下的我國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著力發掘國內人民的消費需求。我國經濟發展呈逐年倍增態勢,群眾年均收入也大幅提高,但仍然難以調動群眾的消費熱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和部分商品價格過高。因此,可采取在收入分配上國家必須進一步推動稅收制度改革,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全面收集國民收入信息,在此基礎上合理的調整勞動者報酬和公共服務支出,解決群眾消費的后顧之憂;同時,還應尊重市場機制下房地產、能源、外匯等價格的合理調整,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和價格管制,重視消費群體的消費動力和能力。
(五)重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互聯網經濟帶領我國走進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先導、以農業為基礎、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為重點的全面產業格局。在此環境下,國民經濟發展不僅要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比如,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訊和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研究和運用,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競爭水平上的重要作用,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還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比如新型工業化與工業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帶動工業化,運用工業化提升互聯網技術水平,推動傳統工業走上科技含量高、資源耗費少、環境污染小的道路。此外,還要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對信息程度大、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予以政策扶植和資金鼓勵,對于產能相對落后的“僵尸”企業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導。
三、結語
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全球化的合力作用,使得藉此而生的互聯網經濟逐漸成為各國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并深刻的影響著金融行業的發展。借助互聯網經濟帶來的契機,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重點依托互聯網技術,努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深入釋放市場活力、全面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
參考文獻:
[1]施P婭.貨幣、金融國際化與經濟金融化傳導關系的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
[2]周含華.當代中國私營經濟研究[D].中南大學,2004.
[3]洪敏敏.網絡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0.
[4]田媛,張成.基于網絡經濟的消費者行為分析[J].北方經濟,2007(18).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對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因其產業鏈跨度大,產業高度化明顯,產業附加值較高且具有較高的關聯效應和擴散效應,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居民消費和投資,拉動內需做出了貢獻。
1、房地產經濟的分析
1.1市場結構不合理。我國房地產市場結構不合理,尤其是保障性住房供給短缺。從目前住房保障政策的干預結果來看,經濟適用房的供給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出現了供給逐年下降的情況,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總額的漲幅明顯低于房地產開發投資額。保障性住房供給嚴重短缺主要是由于政府對經濟適用住房的價格管制限制了開發商的利潤空間,使得他們選擇投資利潤率高的住宅建設。另外,由于有效的監督機制缺乏,地方政府為增加土地出讓價格收益而不愿增加經濟適用房的供給。同時,住房保障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住房保障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實施對象難以區分,經濟適用房不經濟、不適用等現象,影響了住房保障政策發揮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作用。
1.2 政策周期性波動明顯。轉型期間我國房地產經濟出現了明顯的政策周期性特征。近幾年,央行對房地產信貸規模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加強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信貸管理,以防止房地產泡沫的出現,并通過提高購買豪華住宅的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取消住房貸款優惠利率、提高第二套住宅和購買高檔住房的貸款利率等措施,調整和改善房地產信貸結構。房地產信貸管理政策和旨在抑制通貨膨脹的利率政策對房地產經濟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1.3房地產投資波動大。盡管由于對房地產行業的投資收益前景看好,但是房地產投資需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投機性,因此也就缺乏消費需求的長期穩定性,導致在房地產經濟周期的波峰階段,投資需求加劇了開發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而在房地產經濟周期的波谷階段,由于缺乏足夠的消費需求,只會加劇房地產經濟衰退的惡化,從而導致房地產經濟劇烈的波動。并且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發展主要是由于產量、產值在原有技術水平和產品結構基礎上的擴張或收縮,而不是伴隨技術水平的升級和產品結構的高級轉換,是一種數量型的簡單擴張或收縮。
2、房地產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2.1 規劃脫離市場。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出讓城鎮土地使用權,其地塊的選址、規模、范圍和時機的選擇,應該是市場的需求決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給決定的。但是,現在我國不少地方政府把廠房、住宅、交通、商業區、環衛等預先規劃實施好,然后以優惠條件吸引投資者。這種做法雖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這說明脫離市場實際需求的盲目“筑巢引風”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實際上這是產品經濟“以產定銷”的翻版。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正確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決定供給的原則,進行規劃協調,才能使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運行保持一種良性狀態。
2.2 調整脫離市場化。在市場經濟中,產業結構的變動是平均利潤規律作用的結果,市場導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調整其盲目性。在地產市場中政府利用批租權實現其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上的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城市集聚經濟的功能?,F在的問題是,或者不顧投資者的經營方向,下命令定指標,誰出高價就批租給誰;或者不尊重投資者的市場取向,強行改變投資方向,片面追求高技術、高消費的高層次產業。
2.3 地產市場不成熟。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場經濟中它的價格不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所決定,而是地租的資本化,也就是由對土地的投資收益率決定,并受供求關系影響。現在可供計算地價的方法有“收益還原法”、“成本法”、“比較法”和“剩余法”等等但可靠地運用這些方法的先決條件是地產市場已經成熟,有已經積累的市場統計數據作參數。
2.4 經濟泡沫和金融風險。房地產泡沫是由于虛擬需求的過度膨脹造成的價格水平相對于理論價格的非平穩性上漲,泡沫可分為安全區、警戒區、危險區、嚴重危險區四個階段。安全區的泡沫通常有積極作用,而危險區與嚴重危險區的泡沫則具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地產泡沫的破裂還產生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房地產過熱,必然形成泡沫,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升很容易產生虛假需求信息,影響開發者和消費者的預期,而且虛假需求造成的過度供給,又會形成新的房產積壓,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大而長期的負面影響。
3、房地產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向
3.1 合理規劃建設用地,搞好“城市經營”。很多人認為“城市經營”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單純通過土地出讓增加財政收入,以房地產開發拉升GDP。這種簡單的“城市經營”理念不符合科學的發展觀。房地產開發項目有的是短期通過出售直接獲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鋪等;有的是長期出租或經營獲利,比如大型商場、寫字樓等;有的是通過其他經濟行為的加入而長期獲利,比如工業廠房、娛樂用房等;有的則作為公共設施本身沒有獲利能力,但卻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資金或客流前來投資置業或旅游觀光,使城市經濟收入增加。
3.2 將市場逐漸走向成熟化。綜合當前房地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及房市表現,從房市周期論的角度分析,我國房地產投資目前還處于繁榮期,整個房市還處在有利的上升階段,但從市場表現看,房市則處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調整期。在未來的幾年里,市場理性將逐漸回歸。畢竟房地產開發是作為城市建設重要的參與者,城市運營商很多,而房地產消費屬于長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近期,國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加強了對房地產的詞整,這種調整并不是指樓市崩潰,而是引導房地產業進入一個成熟理性的穩定發展期,將涌現越來越多的性價比優越的產品,市場將逐漸走向成熟化。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關于“九五”計劃的建議中,就將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作為具有全局意義的兩個根本性轉變之一提了出來,強調要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向結構優化、規模經濟、科技進步、科學管理要效益。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取得明顯進步,效益不斷提高:區域發展出現新變化,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戰略性調整加快進行,國企改革成效顯著,研發投入不斷擴大,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管理得到加強,宏觀調控不斷改善。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客觀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差距大等基本國情,由于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黨的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來的實踐,科學分析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僅是兩個字的改變,而是包含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在涵蓋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體現了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國際環境認識上的提升。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理念上要正確處理快與好的關系,不僅要繼續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總量小,社會物資匱乏。為了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在推動經濟發展時,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把速度看得更重,更多地追求總量的增長。現在我國經濟總量已躍至世界第四,供求關系由長期短缺轉變為一定程度的相對富裕,人民生活由解決溫飽向全面小康邁進。在解決了這些緊迫問題、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后,我們不僅要繼續保持發展得快,更要注重發展得好。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繼續保持量的增長,而且更要注重質的提升,堅持好字當頭,好中求快,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道路上要根本改變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支持經濟增長,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水泥消耗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國。如果說以往緩解能源資源矛盾還有較大回旋空間,發展到今天,由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負擔過重,一些地區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同時,隨著地球環境變化,為保護全球氣候和地球家園,我們也必須為此作出貢獻。因此,不管是從可利用的能源資源看,還是從保護環境看,都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論文摘要:國際經濟發展經驗表明,服務業發展加速一般發生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轉變時期。本文依據全球經濟結構已經出現由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轉變的趨勢,而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現狀,對發展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探討。
自20世紀60年代初起,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經濟服務化趨勢的不斷加劇,其就業人數和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關系到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多樣化需要,同時也是關系到工業部門、農業部門乃至影響整個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力量。
1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一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基本標志。
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服務業越發達,人均GDP較高的國家,其服務業的產出與就業比重也相對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目前,在世界總量中,服務業產值已超過了60%,其中一些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個別國家接近80%,而服務業的就業比重,發達國家已高達70%左右,中等收入國家為50%-60%之間。同時,世界服務貿易占到貿易總額的1/4;服務消費占到所有消費的1/2左右。因此,可以說世界經濟實際上以服務商品的生產為主,己經步入了“服務經濟”時代。然而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僅為31.18%,我國服務業就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口比重為30%,與國外相比,顯然比重過低,整體水平滯后,明顯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2發展服務業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逐步提高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促進第一、二產業的優化升級,這應是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本方向。我國經濟結構長期依賴傳統工業的發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鐵、銅等國內自給率日益下降,資源短缺已經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問題,而同工業相比,服務業具有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等一系列優勢,并且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高新技術的應用從生產領域擴展到服務業領域,產生了許多新的職業和崗位,如信息技術含金量較高的現代金融、通訊等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將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而且可以優化服務業的內部結構和就業結構。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世界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就必須在繼續積極發展具有競爭優勢和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的同時,加快發展服務業,使其與經濟整體發展相協調。
3發展服務業有利于促進工業化的細分及深化。
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會不斷提出各種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往往有賴于工業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從而對工業提出新的要求,比如醫療領域中不斷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癥,在檢測和治療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學技術、信息技術等,從而推動工業相關行業的發展。并且服務業中的許多行業具有社會基礎性質,有利于市場的進一步深化。如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可以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結合,解決生產與消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矛盾,從而保證工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提高市場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業是投資的載體,而投資是工業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因而金融業也就在國民經濟運行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行業作用,它的運營狀況直接制約著工業經濟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因此以商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等為代表的現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織、持續運行在促進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深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4發展服務業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由農業向二、三產業的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國已處于工業化中期,工業大規模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開始減弱,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務業將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我國未來幾年,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就業壓力十分巨大。據中國社科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顯示,“十一五”期間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在500萬到550萬之間。如果農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轉移1000萬勞動力,加上往年失業的人口,“十一五”期間可能有四五千萬勞動力需要就業。而服務業在吸納就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服務業門類眾多,各種類型的行業并存,就業形式靈活多樣,能夠容納不同層次的就業群體,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于緩解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
5發展服務業有利于推進城市化進程。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經濟相繼面臨產業結構升級緩慢、消費市場長期低迷等問題,城市經濟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受到經濟學家的日益重視,這帶動了對城市化功能和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對世界主要國家城市化發展歷程的分析表明,工業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較大的帶動作用,工業發展所具有的聚集效應帶動了城市的興起和繁榮。而“當工業化演進到較高階段、人均收入達到較高水平以后, 對城市化進程的主導作用逐步由工業轉變為整個非農產業…”,“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明顯快于生產比重的上升, 而這主要不是工業而是服務業的就業增長帶動的”。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城市化與服務業發展的關系,表明兩者之間最直接的聯系是服務業對城市就業具有較強的吸納作用,服務業所提供的大量就業崗位是保證城鄉人口順利轉移和城市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總之,發展服務業在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快發展服務業將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減少我國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降低對環境破壞的程度;加快發展服務業必將推動我國市場化、產業化、城市化進程,在促進就業、拉動消費、擴大對外貿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華而誠.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經濟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國第三產業的戰略地位與發展方向.財貿經濟,2004(1).
[3]程大中.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黏合劑”作用.財貿經濟,2004(2).
關鍵詞:房地產;可持續發展;調控體系;策略
房地產業作為新興的產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者的相互影響也越來越強。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房地產業必須在保持其自身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與環境相適應,為其他產業和部門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尤其是現在的生活資料消費品的增長,又使得房地產業發展與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相適應,并且做到良性互動,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1、我國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直來,關于房地產的話題在各種媒體議論不斷,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它的暴利性是人們爭論的焦點。 但是,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房地產業在近十年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否認房地產經濟帶給國人經濟的提高。 它的迅速發展不僅僅滿足了當代人對房屋的需求,還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房產業能為商業、家具業、家用電器業、房屋金融保險業、物業管理業、房屋裝修業等等提供發展前提和發展場所。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過程中的積極而重大的作用,另外房地產業還要考慮到其是否會影響環境、資源、金融等相關問題。房地產業的發展要順應社會發展、人口發展、經濟發展,更要適應生態的發展。 過度的地產行業發展勢必將導致地產行業經濟的衰退,從而制約多方面行業經濟的發展。 所以,房地產經濟走可持續發展對社會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2、我國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房地產在發展過程中,資源浪費的現象
房地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使用到大量的資源, 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我國雖然說是一個資源比較豐富的大國,但是人均占有量卻非常的少。而我國的房地產業發展目前偏重粗放式的發展,表現為效益增長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過度消耗,沒有對空間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所以我國在未來發展房地產業方面,要注重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使房地產業向著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前進。
2.2房地產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忽視了生態環境的發展
我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在發展房地產業的過程中,太過于注重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對我國的生態綠化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城市中大量的房屋建筑興建起來,產生了“鋼筋混凝土”森林,城市里缺少綠色空間,缺少了對綠化的建設和保護,使城市的生態環境受到極大影響。人們居住、生活感到壓抑、緊張,使得人類與自然隔離。開發房地產的時候,很多開發商對于古老的具有文化底蘊的建筑不注意保護,沒有從城市文化底蘊中吸收營養,來塑造新的建筑精神和城市氣質,甚至是去拆毀這些古老的建筑,導致城市中文化的缺失,那么建筑特色,文化特色,鄉土特色等也隨之逐漸消失。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造成極大的損失。 因此在城市房地產發展的過程中,只有注重經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結合,才能夠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產業,才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
2.3房地產發展過程中房產空置的問題
在房地產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商品房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空置現象的產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導致房屋空置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由于與外部客觀環境不相適應引起空置。如大量的興建以高利潤為目的,不顧市場需求的房地產等,使得周圍的環境配套設施不適合居住。第二是由于內部因素造成的房地產空置。由于房地產的過快發展,房地產開發商只追求量和速度的發展,而忽略了質量的問題,導致了消費者不愿意購買。以上這兩種做法不僅對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發展不利,同時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4房地產發展配備的金融基礎體系尚不完善。
房地產金融基礎體系欠完備,國外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住房消費信貸一般占到整個房地產信貸總額的70%左右,而我國消費信貸占房地產信貸的比例不到10%,僅占銀行全部貸款總量的1%,同時,住房消費信貸的發放也給銀行資產安全帶來隱患。所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房地產業面臨的一項戰略任務。
3、促進我國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
3.1加強建筑房屋時,對生態自然環境的保護
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是我們人類發展關注的重點。 科學規劃,在進一步完善房地產物質更能,樹立“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為人們提供更為舒適美好的生活辦公環境。生態環境一直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要建立環境優美,和諧發展的新小區,要增加房地產小區的文化特色。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3.2加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
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房地產業歸根本就是在地皮上做文章,如何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實現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首先在政策上要努力限制國內房地產的粗放型房地產經濟, 努力讓房地產經濟向對資源集約利用的方向轉變。合理利用土地、空間資源; 另外還應該做好房地產發展中的科學規劃,帶動其他經濟增長,協調好房地產與各種行業的發展。
3.3加強對房地產業的市場監管,保障房屋質量
政府應當將制度建設作為重點,與市場需求相協調,將房地產開發的短期行為和投機減至最低。減少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政府行為,根除腐敗、不合理收費,同時 我們還要努力完善房地產業的法律法規,要加強房屋質量檢測力度,保障房屋的質量,盡量做到法律、規則之間能相互配套,依靠優勝劣汰市場原則,提高開發商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空置房的出現。
3.4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為依托
新的世紀是經濟、知識、科學爆發的世紀,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是科技創新。 房地產業的科技創新可以在觀念、產品方面的創新,改善人們的居住、辦公條件,優化城市的環境;在進行環境成本核算方面的創新,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使用最新的材料,利用新能源才能夠取得最高的效益,減少污染,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在消費觀念的創新,更新觀念促進房地產企業潛在需求的轉化,做好與交通、信息等其他配套設施的協調;在市場服務領域的創新,包括物業管理、中介業有新的形式和內容,住房貸款手續簡單,科學,便于操作。
從過去的房地產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當今國際社會的共識,成為了發展的共同目標。。房地產業的持續發展將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夠保證我國的房地產經濟有更長遠的發展道路,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會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