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9:14:46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基本情況
鳳城市總面積5,513.20平方公里,轄內共20個鎮(區),1個蒙古族鄉,201個行政村,2,078個村民組,總人口58萬人,是以農業和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大工業配套工業為主的地區。
(一)機構設置及服務區域狀況
我行于2010年5月投入運營,2012年3月在鳳城市南部城鄉結合部設立了“鳳凰城支行”,2014年3月又在鳳城北部的青城子鎮所在地園藝村設立了“鳳城豐益村鎮銀行青城子支行”,2015年1月在鳳城市鳳凰城區北山村設立了“鳳城豐益村鎮銀行億豐支行”。 分支機構設立后,在總行授權范圍內,以服務“三農”為根本宗旨,以支農、惠農、富農為己任,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面向擬設機構核心區域和機構輻射半徑、范圍提供金服務。
到2018年末,我行在3個鄉鎮(區)設置分支機構3個,鄉鎮的機構覆蓋率為14.29%。機構空白鄉鎮(區)18個, 占全幣鄉鎮(區)總數的14.29%。以機構覆蓋的行政村數3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1.49%。以流動服務、輻射等方式覆蓋的行政村數74個, 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36.82%。以機構覆蓋和流動服務、輻射等方式覆蓋的行政村數合計為77個, 行政村服務覆蓋率為38.31%。服務空白行政村124個, 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61.69%。
二、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年度規劃情況
根據監管要求和本行實際,我行按照“合理布局,科學發展,量力而行,延伸服務”的原則和在商業可持續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制定2019—2020年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年度規劃。
(一)以機構覆蓋規劃?;诒拘姓幵趧摌I期,并綜合考量提升機構覆蓋率、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等因素,計劃在提升現有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同時,2020年在鳳城市草河區再設立1個支行, 原由鳳凰城支行提供流動金融服務的草河區所轄黃嶺、管家、保衛、平安、山東溝村,由擬新設立的草河支行以機構覆蓋,原金融服務空白行政村愛河村直接由草河支行以機構覆蓋。同時,面向擬設機構核心區域和機構輻射半徑、范圍提供金融服務,業務幅射大堡鄉、東湯鎮、石城鎮等鄉鎮。
(二)以電子機具覆蓋規劃。在監管部門的推動和發起行的幫助下,2018年4月19日我行銀行卡業務正式上線,6月4日正式面向社會發卡,基礎金融服務覆蓋能力提升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作為電子機具根基的銀行卡業務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功能尚不完善?,F僅在4個網點設置了ATM機,尚不具備設置POS機、EPOS機、轉賬電話等可實現現金存儲功能的電子機具。計劃2020年,依靠發起行支持,拓展電子機具覆蓋范圍,在紅旗、藍旗、沙里寨、劉家河、弟兄山5個鄉鎮設置POS機,拓展電子機具覆蓋范圍。覆蓋的行政村包括:紅旗鎮四家子、永興、黃旗堡、團結、燒鍋、德奎、新力、三義廟、包營子村; 藍旗鎮新發、鑲白旗、藍旗、互助、廣勝、甲云、太虎嶺、立新、正白旗村; 沙里寨鎮朝陽、亮子河、蔡家、洋河、蓋家、李家、詩雅甸、廣甸村; 劉家河鎮八道河、楸木莊、楊家、蛟羊峪、火茸溝、徐家臺、衛國、尖山子、松樹、文化、黑門村; 弟兄山草河嶺、西車、馬坊、教家、東興、陳家、向前、和平村。電子機具覆蓋行政村合計45個,占金融覆蓋空白行政村總數的36.29%。
(三)以流動服務、輻射等方式覆蓋規劃。根據我行規模小、網點少的情況,采取組織流動金融服務隊、設置流動金融服務員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到本行未設立機構的鄉鎮和行政村開展金融服務。計劃到2020年末, 以流動服務、輻射等方式覆蓋的鄉鎮達到10個。其中, 2019 以流動服務、輻射等方式覆蓋的鄉鎮達到5個,包括寶山鎮、白旗鎮、邊門鎮、雞冠山鎮、四門子鎮。2020年增加5個,包括大堡鄉、東湯鎮、石城鎮、大興鎮、通遠堡鎮。
計劃到2020年末, 以流動服務、輻射等方式覆蓋的行政村達到個。其中, 2019 以流動服務、輻射等方式覆蓋的行政村達到27個,包括寶山鎮仲林、白家、歷家、趙家、戴家村;白旗鎮雕窩、黃旗、后營子、吳家、王家、莫家、民主村;邊門鎮東山、金家、大東、湯河、明亮、熬家村;雞冠山鎮沙子崗、曖河、新開、寶石山、陡崗子、茨林子村;四門子鎮大荒、小荒、方家村。2020年增加個, 包括大堡鄉保林、武裝、保家、黎明、愛路村;東湯鎮土城、咸家、民生、房木、新興村;石城鎮太陽、依家、孟家、鐵佛、車頭峪、康家村;大興鎮青溝、佟家、聯合、大興、仁山、安樂村;通遠堡鎮小黑山、北張家村。
關鍵詞:農村信用體系;公共金融服務;壽光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2)04-0039-04
一、引言
公共金融服務的內涵在于提供公共金融產品和促進公平。公共金融產品具有公共產品所具備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這種性質決定了市場提供公共金融產品的低效率,這時由政府提供公共金融產品成為必然的選擇。目前公共金融服務還存在許多欠缺,特別是縣域范圍內,農村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利用程度低,支付結算體系相對落后。人民銀行作為政府的代表應承擔起提供公共金融產品的職責,應更加注重公眾享有公共金融產品的公平性,將公共金融產品向農村、農民、涉農中小企業等公共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傾斜。人民銀行壽光市支行(以下簡稱“壽光支行”)扎實推進公共金融產品創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實現信用村、信用戶評定全覆蓋,構建了涉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開展了文明信用聯動聯評活動,培育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壽光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務水平,優化了金融生態環境。
二、農村信用體系與公共金融服務
農村信用體系是在農村經濟、農村信用的環境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收集、整理、分析與農村、農民相關的信用資料,為客戶提供當事人信用狀況的證明材料的信用體系。農村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公共金融服務水平、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促進城鄉居民平等享有信用體系建設帶來的好處有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信用自身特點
1. 以農戶作為信用主體,而非單個的個人。這里所說的信用主要是指信用主體在參與現代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借貸行為。在家族特征尚占據主要地位的農村,發生借貸行為往往是一個家庭共同做出的決策,而非單個的個人。這種農戶作為信用主體的性質決定了,建立農村信用體系時要以農戶作為信用基本單位。
2. 農村信用有無形的約束。企業是以其資產來承擔債務,企業債務對管理者和所有者自身沒有影響,而農戶作為信用主體,在需要償還債務時,會以自身的財力甚至家庭的全部財力進行償還;農戶祖祖輩輩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安土重遷,逃債成本巨大。這種無形的償債約束機制為農村信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3. 農村信用重人情輕程序。目前農村信用社是活躍在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干力量,而農戶聯絡員長期為農信社業務開展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農戶聯絡員實質上是農村信用社在村莊的業務員,他們熟稔本村風土人情,串家走戶聯絡存貸款業務。受農村家族觀念、人情觀念和知識能力的限制,農戶聯絡員開展金融服務必然會依賴熟人網絡,而輕視程序規范,這不利于農村公共金融服務范圍的擴大和信貸風險的防范。
4. 農村信用規模小而零散。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期落后和農村人口分布分散的現實條件下,農戶和村鎮企業所需的信用額度小并且分布不集中,同時農戶和村鎮企業的信用資料缺失現象普遍存在。每一筆小額度的放貸,銀行都要付出對應的調研、分析、審查成本,積小成多,交易成本巨大。銀行考慮到自身利益更愿意放貸給城市居民和大中型企業,這嚴重制約了銀行向“三農”提供金融產品的積極性,也導致農村金融產品的供給不足。
(二)公共金融服務發展需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強有力的支持
1.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公共金融服務的范圍擴大到農村。信用體系在城市中已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企業征信和個人征信兩大系統,供企業和個人來使用,為城市居民和企業提供公共金融服務。而在廣大的農村,信用體系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這里是信用體系、也是公共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因此要充分考慮到農村信用的自身特點,逐步完善農村信用體系,讓廣大農民享有更多的公共金融服務。
2.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新型公共金融產品奠定基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使農村脫離了以人情網絡為基礎的農村信用,建立起農戶信息征集、農戶信用評價、農戶信用檔案管理為一體的農村信用體系,從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促進農村公共金融服務,有效降低金融機構與農戶的信息不對稱,擴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
三、壽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
(一)壽光的經濟社會環境提供了發展農村信用體系的土壤
壽光市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對建設農村信用體系提出了客觀要求。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如蔬菜的種植、銷售,土地流轉,林業生產,漁業養殖等,并立足蔬菜種植成立了幾百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蔬菜產業鏈條上形成了儲藏、加工、包裝、運輸、物流、會展、科研、旅游等一大批行業,也孕育了一大批涉農中小企業。壽光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要求信用環境的不斷提升。這引起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信用村鎮、信用戶的評定活動。2006年壽光市就成立了“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領導小組,提出了建設“信用菜鄉,誠信壽光”的目標,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推動壽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壽光支行堅持“小而有為”,追求創新,在社會有地位、在銀行有權威,能夠協調黨委政府和商業銀行共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二)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壽光模式”
壽光立足“菜鄉”實際,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探索、先試先行,構建了以農戶信用創評為基礎、以農民專業合作社“三項建設”為平臺、以涉農中小企業評級為引領、以信用示范工程為推進的農村信用體系“壽光模式”。
1. 打牢基礎:持續開展農戶信用創評。壽光農戶信用創評經歷了由起步到成熟的歷程,2000年壽光開始進行試點農村信用戶創評,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支農協理員、客戶經理、農村信用社、農信聯社‘四位一體’”的農村信用網絡。2003年進行整村整鎮大范圍信用創評,并以此為依托推進“五戶聯?!?,每戶授信額5萬,截至目前已組建五戶聯保小組3.6萬個,參加農戶16萬戶,貸款余額31億元。2007年組建由農村商業銀行、村委和農戶一體的“大聯?!保r戶授信額由5萬提升到10萬,累計對44個村為759戶農戶發放大聯?!?+1”貸款1.4億元。2008年后,壽光支行組織轄內農商行進行信用流程再造,將戶主年齡在18至65周歲的農戶全部納入評定范圍,發放信易通卡,目前已對975個行政村20.7萬戶農民進行了信用評定,授信額度182.7億元,信用村、信用戶評定覆蓋面全部達到了100%。
2. 創建平臺:大力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三項建設”。壽光市在實現信用評定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三項建設”,即由農村經濟主管部門負責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人民銀行負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信用橋梁建設、金融機構跟進信貸服務建設。通過三項建設,壽光市燎原菜果、東方譽源等62家專業合作社被列為信用示范社,348家專業合作社被列為信用培植單位,并確定了10-15萬的授信額度,現累計發放“農業龍頭企業、擔保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商行+農戶”的“4+1”模式貸款8220萬元,直接帶動農戶4.3萬戶。
3. 引領方向:發展涉農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到2008年,壽光市為1610家涉農中小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以此為延伸,壽光支行積極組織金融機構開展涉農中小企業貸后評級和商業承兌匯票評級。2009年農商行與評級機構簽署對15家企業進行貸后評級的協議,并達成長期合作意向,2010年壽光貸后評級模式在濰坊農信社系統得到推廣,目前參與貸后評級的涉農中小企業上百家。通過開展涉農中小企業商業承兌匯票評級,目前15家企業簽發了商業承兌匯票并得到了貼現和再貼現。涉農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有效促進和規范了中小企業的財務行為和經營行為,進而使涉農中小企業獲得了更多的信貸支持。
4. 信用再造:聯合推進信用示范工程。2011年4月,壽光支行協同市委宣傳部、農村商業銀行開展了“文明信用聯動聯評”活動,此次活動從全市22萬戶中評選出了50000戶“文明信用戶”,1000戶“文明信用個體工商戶”,200戶“文明信用小微企業”,100個“文明信用村”,10個“文明信用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選出的各類文明信用戶貸款利率享有較一般農戶少上浮10個百分點的優惠,文明信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社員貸款利率享有較一般農戶少上浮30個百分點的優惠。文明信用單位和農戶可獲得銀行優先安排發放信貸資金,享有貸款“綠色通道”,獲得更高效的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農村商業銀行逐步推進“富民理財”計劃,為每個村的“文明信用戶”逐一建立金融服務檔案。2011年6月,壽光支行、市團委及金融機構聯合組織了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創建及融資扶持試點工作,每村10個青年,全市1萬個青年參加了活動,壽光農村商業銀行在全市選定2018名青年創業者作為扶持對象,目前已有393個青年創業信用示范戶獲得貸款授信5756萬元。
(三)壽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各方參與的動機
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信用宣傳,具體組織開展信用評定,收集、整理信用資料,建立信用檔案,擔當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主力軍。同時,參與信用體系建設的金融機構也掌握了農戶和涉農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降低了搜集信用信息的成本,拓展了放貸空間。農戶通過參加信用評定、信用聯保能夠提升信用等級、獲得金融機構更多的授信額度,并且信用等級越高所享有的貸款利率越優惠。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列入信用示范社可以獲得一定的貸款授信或者為合作社的社員進行擔保。涉農中小企業通過開展信用評級,有助于規范經營行為和財務行為、簽發商業承兌匯票及進行集合票據融資。公共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足水平是政府社會業績指標之一,政府執政為民、提升政績,有動力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壽光金融生態環境,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給政府帶來經濟業績。
四、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取得的成效
(一)擴展了社會信用體系覆蓋范圍,進一步完善了公共金融服務體系
目前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發展比較成熟、實施全國聯網的有個人征信系統和企業征信系統,這兩大系統在城市中已被廣泛認知。農村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部分,但也有著自身特點,它是基于農村經濟特征而建立的信用體系,具有明顯的區域差別,多以縣為單位進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廣泛開展填補了社會信用體系在農村的空白,促使社會信用體系形成城鄉均衡發展的態勢,社會信用體系的覆蓋范圍得到擴展,公共金融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二)降低交易費用,節約公共金融服務成本
由于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等原因,銀行和農戶、中小企業達成貸款協議需要耗費大量的交易費用。對于銀行來說,其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貸前調查成本,貸中監督成本和客戶違約損失,無論客戶貸款額度大小,銀行對每一筆交易都要付出對應的費用,由于農戶、中小企業貸款筆數零散、違約風險較高,銀行需付出大量交易費用。農戶和中小企業在爭取貸款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可能會面臨尋租。農村信用體系為交易費用的降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是農村信用體系為銀行、農戶和中小企業搭建了信用資料的共享平臺,有效化解了交易時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銀行可以全面快速掌握農戶和中小企業的信用資料,辨別企業狀況和優劣。這有助于減少銀行的貸前調查成本和監督成本。農戶和中小企業可以利用信用體系憑自身的信用優勢獲取資金支持。二是農村信用體系能夠防范違約風險,進而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失信懲戒機制,失信者的行為被廣泛傳播,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其行為付出代價,進而違約現象大大減少。
(三)擴大三農公共金融服務范圍,增加農民、涉農中小企業融資機會
長期以來農民和中小企業的融資機會遠遠少于城市居民和大企業的融資機會,出現這種狀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農村公共金融服務滯后。對于農戶來說,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其打開了一扇融資的窗戶,發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之前,只有少數農戶能夠獲取貸款,而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之后,金融機構能夠掌握大量農戶信用狀況,同時給予這些農戶相應的信用額度,從而使農民的融資機會大大提升。對于涉農中小企業來說,農村信用體系為涉農中小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在此基礎上開展涉農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等,這樣有助于企業規范自身經營行為和財務行為,向金融機構傳遞真實的信息,進而有助于企業和金融機構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增加涉農中小企業融資機會。
五、政策建議
(一)樹立合理科學的農村信用體系發展思路
首先,應該結合農村信用自身特點,開發信息結構合理、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信用信息系統;其次,通過農戶信用全覆蓋、三信評定、文明信用聯動聯評、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等一系列活動持續深入開展農戶信用創評工作;最后,通過開展涉農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建設、涉農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等活動,促進涉農中小企業信用建設。
(二)各銀行間信息共享
參與建設農村信用體系的往往是少數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社、農行,而獲得的農村信用信息尚未納入統一的征信系統,這顯然不利于信息最優化利用。從長期看農村信用信息會逐步納入到統一的管理系統中,從而被更廣泛的金融機構和農戶所共享。目前可以嘗試建立信息交易機制來促進農村信用信息在商業銀行間共享,開拓涉農市場。
(三)加強對農村信用體系的利用
多數農戶和涉農中小企業申請銀行貸款時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擔保,這決定了針對農戶和涉農中小企業開發多種形式的信用貸款方式是客觀選擇。商業銀行要利用農村信用體系的基礎信用信息數據庫,開發適應市場主體特點的信貸產品,以此擴大信貸量,為廣大農村提供金融服務。
(四)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信用的擴展要求更大程度的信息開放,這必然涉及到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問題,因此以法律形式將合理的信用數據與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加以區分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國各級行政管理部門掌握著大部分的信用信息,這些信息缺乏統一的管理,征信管理部門也很難獲取這些信息,因此應制定相關法規將其逐步納入信用體系中來。
參考文獻:
[1]顧琴琳.信用評級收費機制研究[J].征信,2010.1.
2]盧欽.中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重構[D].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3]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課題組.二元結構下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1.2.
關鍵詞 金融電子化 農村金融機構 服務模式
一、金融電子化的含義及作用
(一)金融電子化的含義
金融電子化具體是指銀行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實現銀行與銀行之間、銀行與客戶之間電子化處理業務,并且在這個基礎上,為銀行客戶提供各種金融增值服務及有關的金融信息服務。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規劃與開發金融電子化系統工程在基本完成銀行電子化綜合業務處理的前提下,轉移工作重點到防范與化解金融電子化風險以及構建完善的電子商務支付系統這兩方面。
(二)金融電子化對銀行業的作用
(1)金融電子化是銀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目前的時代完全利用手工操作處理銀行業務已經幾乎沒有可能,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深刻影響著銀行業,不僅迅速提升了銀行處理業務的水平,促進了銀行業務的發展,實現了國民經濟一體化發展,也為銀行不斷創新業務、研發金融服務新產品提供了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重點已經從資產負債業務發展到資產負債業務加上各種中介業務。在網絡時代,金融電子化是商業銀行的發展方向,是指開發基于網絡的金融服務、研究與實施銀行業務,具體包含了網上銀行、電子儲匯等。當代銀行經營實踐說明,銀行利潤的來源已經不能僅從傳統的存貸款利息差額中獲得,而是利用先進的網絡銀行體系向客戶提供多種增值服務,并且從這些服務中獲得服務費等利潤。作為特殊類型的銀行企業,勢必需要從銷售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中得到經營利潤。因此,積極通過新技術,研發金融新產品,便成為發展銀行業的原動力。
(2)有效提高了銀行生產力水平。第一,電子貨幣的產生與發展。在貨幣發展過程中,從普通商品形式的以物易物逐漸發展為貨幣鑄造形式歷經了較長的時期,在人類經濟生活中貨幣與紙幣制造始終存續并且使用到現今。然而從出現計算機到現在,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傳統貨幣形式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并且對銀行業的發展造成了影響。信用卡與銀行卡已經作為了主要的支付方法,在發達國家成功替代了支付現金形式。而在計算機網絡時代,電子貨幣的產生又對交易商品的貨幣支付與結算方式進行了改變。第二,虛擬銀行概念。在從前的幾十年間,隨著各種高新技術在銀行業務中的應用,從傳統的營業柜臺形式逐步形成一些新興的模式也就是銀行業務概念。例如,利用電話委托銀行業務,改變了客戶一定親自到銀行營業所辦理銀行業務的方式。尤其是互聯網進入千家萬戶的時期,客戶接入網絡以后,利用鍵盤鼠標操作就能輕松處理銀行業務。將來借助互聯網的銀行僅是一個虛擬的營業場所,而不需要實物形態,這便是網絡銀行發展的遠景,在網絡銀行中,將不會出現銀行營業大廳,沒有銀行人員,僅有連接網絡所必需的設備,網絡銀行打破了傳統銀行業務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約束,發展為開放性的銀行。將網絡銀行作為樞紐開展各類電子商務活動,一方面在極低的投入增量成本的基礎上有效提升銀行業務量;另一方面利用電子商務形成的商品貿易勢必轉變傳統的商業模式。第三,銀行服務方式的改變。實際上,自助的ATM機、POS系統、計算機多媒體信息查詢設備等無人操作的銀行服務項目已經出現在傳統銀行服務范圍內,人機交互自助完成的系統逐步替代了人與人對面的銀行服務方式。第四,電子支付的發展。面向企業的信息交換,即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利用同步通信衛星產生的天地對接、利用網絡實現的實時匯總等各種電子交易模式,都需要由電子貨幣進行支付,這一電子支付方法最大程度上加快了銀行資金的流動。
二、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基礎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服務缺失,農村金融組織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雖然表面上產生了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三位一體的較完善的機構,但是還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類機構沒有發揮作用。我國金融機構也出現了二元化的特點,并且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從農村內部分析,農村僅剩下農村社、農業發展銀行以及關系著涉農服務很少的農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與之對應的是較為活躍的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但是作為體制外的金融形勢,政府又對這些非正規金融活動進行嚴厲的管制。農村金融保險的短缺,以及民間借貸的名不正與規模限制,這些因素整體造成了新農村金融系統形成的制度性供給不足等問題,進一步導致農村金融服務產生局部斷層或者空白,很難符合農村資金需求。
(二)農村金融機構支農功能弱化
第一,政策性金融支農作用弱化。隨著逐漸縮小的糧棉流通領域政策性空間,農業發展銀行收購糧棉貸款迅速降低,而科技興農、建設基礎設施卻無法獲得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政策性金融機構不能體現出導向作用。第二,國有商業銀行金融支農力度的弱化。由于缺少合理的激勵制度,農村經濟獨有的特點無法吸引商業銀行。因此,商業銀行投入發展農村經濟的資金極少,并且隨著不斷深化改革的金融體制以及國有商業銀行加快的調整結構步伐,國有銀行開始上收貸款權限,迅速減少了原來的信貸、結算及代收業務,萎縮了縣域網點功能。第三,農村信用社規模較小,為農村提供的資金極少。通過新的改革,農村信用社減輕了歷史包袱,經營情況已經好轉,但是由于制度、結算渠道等方面造成的影響,支農作用也由于資金限制受到了削弱,支持三農能力不足。
三、農村金融服務中金融電子化的應用
(一)農村金融電子化服務模式創新應用的整體思路
充分應用我國信息技術設施建設的成果,通過當前在農村地區較為普及的電話網、寬帶網,積極發展惠農卡等銀行卡的金融產品載體,以轉賬電話、ATM機、POS機、電話銀行等電子化服務渠道,以短信通為服務手段的、遍及農村廣大地區的金融電子化服務網絡。通過創新服務制度與模式,達到農民對金融服務提出的相關要求,進一步對由于農村物理網點缺乏產生的農村金融服務缺失問題有效解決,最終構建普惠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幫助廣大農戶享有農村金融基礎服務。
(二)農村金融電子化服務模式應用途徑
當前與農村相適合的電子化金融服務產品包含:惠農卡、轉賬電話、ATM機、POS機、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綜合這些產品的特征,可以利用下列途徑建立農村電子化金融服務網絡:
第一,積極推廣惠農卡。惠農卡是電子化金融積極實現的重要載體,體現的功能是小額貸款、支付結算、代收代付等,可以有效達到農村對金融基礎服務的要求。為了實現建設電子化渠道的規模經濟,應把惠農卡覆蓋到每個農戶家庭。第二,大力推廣與創新小額先進流轉制度。轉賬電話屬于一種與我國農村地區相適合的金融電子機具,具體功能包括查詢賬戶、轉賬、繳費等金融服務。按照農村各個地區的真實情況,在相對人口流動感較大的百貨商店等地方放置成本低廉的轉賬電話,提供給全村應用,進一步為實現惠農卡各種功能創造優良的條件。此外,可以在種植大戶家中布置轉賬電話,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帶動全村應用電子化金融服務產品。同時,對轉賬電話的小額先進流轉模式積極探索與創新。當農戶需要存取小額現金時,就可以利用在商店安裝轉賬電話實現存取現金,之后通過惠農卡利用轉賬電話實行逆向轉賬,以便幫助農戶存取現金,商店店主可以適當收取費用,而商店店主可以把平常經營的周轉資金應用在流轉小額資金中,并且在進貨過程中實行調劑。這一制度促使電子化金融服務的外部經濟表現更加突出,有效節省了農戶往返物理網點所需的時間和成本,也可以令商店店主獲得合理的回報,有效增加了農村社會整體福利,利用這一服務制度與創新技術,電子化金融服務對不能提供現金服務的弊端有效進行了解決。第三,有針對性的布置ATM機和自主銀行。由于購置ATM及自助銀行形成了極高的成本,因此可以通過將ATM機及自動銀行布置在較大的鎮,符合集中居住農戶及各個村莊店主對大額度、頻繁存取現金的需求等。第四,利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將差異化服務提供給鄉村高端客戶。當前購置與使用網上銀行與手機銀行需要極高的費用,僅在高端客戶中適合推廣,符合這些客戶的個性化和私密化的金融要求。
(三)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模式
第一,三網融合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一是隨著我國農村地區積極實現的三網融合,農村信息化的發展為創新金融模式提供了重要條件。通過分析可知,我國形成了較高的電話機普及率,但是電話機要想實現金融功能,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由于普及家用計算機普及率不高,并且購置成本較高,低于農戶家庭來說邊際效用不高,利用網上銀行廣泛覆蓋金融服務缺乏可行性。而移動電話與電視機具有極高的普及率,尤其是彩色電視的普及率超過了90%。二是開通電視銀行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費用。三網融合是指整合網絡功能,實施三網融合之后,利用農村地區電信網就能夠很好連接銀行系統,農村通過遙控器便可實行銀行轉賬、繳費等當前網上銀行可進行的全部金融服務。三是電視銀行功能優勢巨大,其在農村地區更加適合推廣。足不出戶便可實現電視銀行的金融業務,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其操作利用電視機的屏幕就可以完成,直接簡單。第二,阿里小貸對農村金融的啟示。一是商業銀行可以構建針對全國農戶的數據庫系統。在充分應用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的前提下,完善農戶的經營信息,并且不斷更新與維護這些信息。構建針對全國農戶的動態數據信息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金融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節省農村信貸所需的成本。二是通過信息技術創新業務模式。應當積極發展與創新小額現金流轉模式,在農村中拓展這一模式,幫助農戶不出家門就可以支付、轉賬與存取現金,同時掌握農戶的生產生活信息,進一步對信息不對稱問題有效解決。
【關鍵詞】金融電子化;農村金融基礎服務;服務模式
一、導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的科技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發展,金融電子化在我國金融行業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并在金融領域掀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而其中農村金融基礎服務是金融電子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國家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業越來越重視,所以農村金融服務備受人們的關注。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我國農村地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適合自身的措施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嚴重不足,但是農村的需求卻日益增長。據相關統計顯示,我國農戶最需要的是基礎性金融業務的辦理,而這些基礎在農村不能發揮很好的效率。所以日益激化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消費市場的發展,這就需要尋找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建設的新路徑。
二、金融電子化的含義及作用
(一)金融電子化的含義
20世紀70年代,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在金融行業的廣泛滲透,金融電子化產生了。它的出現讓金融業呈現出了新的面貌,擴大了金融業的服務品種,正改變著人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方式。而21世紀的我們,不論是個人還是社會組織等團體,都能直接或間接地感受到金融電子化的存在,并且享受著其帶來的便捷化服務。它是指運用現代化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手段,改善傳統金融服務業的工作環境,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傳統金融服務業的工作效率,實現金融業務處理的便捷化、信息化等目標,做到科學管理決策金融服務,最終真正為人們提供高效、快速和便捷的金融服務,以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終極目標。
(二)金融電子化對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的作用
電子化金融對農村金融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有利于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步伐;二是有利于擴大農村金融的服務范圍;三是有利于降低農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四是有利于提升“三農”的現代金融服務意識。隨著我國農村信息化進程和區域戰略調整的逐步推進,特別是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三網融合”帶來的機遇,可以預見,未來我國農村電子化金融服務業務將具備更大的推廣潛力和發展空間。
三、案例啟示
為了滿足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需求,我國利用自身的科技信息優勢,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最終提出了惠民工程“惠農通”。它是指以惠農卡為載體,采用電子化的信息平臺,以服務農村為本質,以提升農村金融基礎服務質量為目標,全面推進農村金融基礎服務建設,最終為農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化服務。
作為完善農村金融基礎服務建設的重要舉措,“惠農通”這項工程所給農村居民帶來的便利甚大,同時具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對資金的合理流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改善了農村金融的生態環境,推動了農村金融基礎服務建設的協調發展。深入分析這一案例,有助于我們了解電子化金融服務建設對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促進作用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意義。
首先,金融電子化對于完善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依托這項工程,國家可以把對農民的補貼等便捷地發放到居民手里,減少資金的流通環節,降低風險損失,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共事業辦事效率,真正地把電子化金融用到農民身上去。
其次,金融電子化促進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實施這項工程,有效地整合了農村生活信息,用活了農民的資金,加快構建了農民金融基礎服務網絡,農民在村里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務帶來的便利性。這對農村金融的l展有著很大的幫助,促進了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建設。
最后,金融電子化推動了“鏈金融”模式的發展。農村居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商品都可以通過“惠農通”工程實現,這樣可以安全、快速地進行結算,大大地提升了交易效率,加速了農村資金的周轉,這有助于農村由農業化向工業化的改革,促進農村邁向現代城市化。
四、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基礎服務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制定政策扶持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的發展,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仍然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金融服務缺失,農村金融組織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雖然產生了較完善的機構,但是還是存在了很大的問題,各類機構在支持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未發揮出應有的效果。農村僅剩下農村社、農業發展銀行這些比較正規的金融機構,可是較為活躍的是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但是這些金融組織又受到了政府的管制。另外,農村金融保險的短缺,以及民間借貸的不規范,這些造成了新農村金融系統形成的制度性問題,進而導致了農村金融服務質量不佳,很難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設備的投資成本回收困難
在農村地區,進行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電子化建設是需要很大財力和人力的,不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后續資金也需要源源不斷的補充。另外,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所以他們對金融基礎服務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是很淺的,這樣下來,對農村金融電子設備的投入成本在短時間內無法回收,他們在農村建設的金融電子化設備的使用上比較少,不能達到金融行業的發展需求。最后,一些農村地區的政策不夠完善以及宣傳力度太小,不利于農村金融基礎服務工作的開展。目前,農村地區雖然“戶戶通”等便民設備已經得到普及,但是也只能滿足一部分用戶的個性需求,而網上銀行等金融業務在農村的發展受到了很多限制。
(三)設備的使用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農村居民大多數文化素質偏低,對于現代的金融基礎服務內容還不夠清楚,而且,在傳統思想的束縛下,很多人也習慣講資產存放在家中,即使他們也會存放到銀行,但是也只會辦理一些最簡單的業務,不敢去使用金融電子設備進行辦理。因此,很多農村地區進行金融電子設備的建設消耗了很多資金,但是因為上述情況的發生,導致了這些電子設備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從而大量資源浪費。
(四)專業人員匱乏,信息資源紊亂
盡管我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信息化基礎設備的建設,在城鄉中國也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然而因為農村地區大都處于偏僻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思想束縛也比較嚴重,相應地人才就比較稀少。所以即使金融電子化設備建設完善,也會因為設備折舊沒有專業人才去維修,使得資源浪費嚴重,同時各種信息的資源整合也不能高效進行,農村地區的金融電子化服務工作不能有序的進行。
(五)服務模式創新推廣遭遇瓶頸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相關的金融服務模式也隨之產生。在農村鄉鎮區域,電子設備使用率低,運行維護的成本很高,很難實現可持續運營。盡管電子化方式很大程度降低了投入和運營成本,但是因為偏遠農村地區對電子化信息了解不夠,所以在進行推廣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障礙。另外,民間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對農村金融電子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不但能夠提升金融服務質量,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這為農村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由于這種民間的創新形式對傳統的有著很大的沖擊,政府也沒有相關有力的政策來保障其順利進行,所以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推廣還有很大的困難。
五、發展農村金融電子化基礎服務的路徑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發展農村金融電子化基礎服務的主要路徑如下。
(一)建立財稅支持政策系統
針對目前農村地區金融電子化服務存在的問題,當地政府應當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金融服務的順利進行,還要鼓勵農村政府積極投入金融電子化設備,加大內需的拉動力度。與此同時,開發多樣化電子金融設備,提升農村電子金融的效率。加強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這樣農村居民才會加強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此外,還要分析農村人群收入情況以及對待金融業務的觀念,拓展農村電子化金融服務的方式,促進農村地區的內源性投資的進行,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最后,還要積極進行稅制改革,深化電子化金融的發展,減少運營成本,促進其良性發展。
(二)加大對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普及力度
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和金融觀念的落后也是農村金融電子化發展緩慢的一個原因。因此進行相關金融知識的普及和推廣是很重要的,銀行和政府要將金融知識有效地傳遞給農村居民,讓每個年齡段的人對這些都有一定的熟悉。政府可以組織專業的金融人員進行農村金融知識的講解,并配備相應的課本,定期舉辦金融知識的活動??傊?,要推廣金融基礎服務電子化,就必須充分利用資源,將知識和技術進行推廣,提高農村居民對電子金融知識的熟悉度,這樣他們才能有效地利用電子金融設備。
(三)推廣金融服務創新模式
當前,適合農村的電子化金融服務主要有惠農卡、網上銀行和短信通等。這些方式對于構建農村金融電子化服務體系有很重要的作用?;蒉r卡是實現電子化金融服務的載體,能夠滿足農村居民對基礎金融服務的需求,所以讓惠農卡普及到農村地區是至關重要的。通過網上銀行等為有需要的農村居民提供差異化服務,這些功能可以滿足部分居民的個性化金融需求。另外,要有規劃地建立ATM機。由于ATM機的運行成本較高,所以必須進行合理地規劃布置,使大部分的居民都能實現最大化便利,減少成本,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
(四)拓展電子化金融渠道,實現功能多樣化
農村居民的收入構成,不僅有固定的收入,還包括國家對農村地區的補貼等,所以在進行農村金融電子化建設時,應該拓展金融渠道,增加電子化金融功能。將這些資金的結算納入到金融服務中去,讓農村居民既可以享受到小額貸款的發放服務,還可以享受到便利的國家補貼資金的結算服務。通過拓展電子化金融服務的渠道,可以節約政府支出,減少政府轉移資金,從而能夠促進農村金融基A服務電子化的發展。
(五)進一步發揮大型銀行的作用
中農工建交這些大型的國有銀行,除了要做好本職服務外,也可以充當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補充,承擔起社會責任,帶動起農村的金融服務。所以需要調整銀行的職能定位,恢復從農村搬出的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并開展農村信貸業務。規定國有銀行縣域分支機構從農村得到的存款需要一部分投入到農村去。還有農,村的郵政儲蓄網點從農村得到的存款也應該一部分投入到農村,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
六、結語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電子化服務面臨著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比如金融電子化設備的使用效率低下、金融專業人員匱乏等。這些都對我國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建設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但是國家相關配套政策的完善以及各級政府、銀行的不斷努力,一定會使得農村地區金融電子化服務發展得越來越好。
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開始大量應用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金融行業也在不斷發展,農村的金融電子化建設正在興起,國家對農村的金融基礎服務的扶持力度也在增加。隨著我國農村信息化進程和區域戰略調整的逐步推進,特別是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三網融合”帶來的機遇,可以預見,未來我國農村電子化金融服務業務將具備更大的推廣潛力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郭興平.基于電子化金融服務創新的普惠型農村金融體系重構研究[J].財貿經濟,2010,03:1319+12+136
[2]田杰,劉勇,劉蓉.信息通信技術、金融包容與農村經濟增長[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02:112118
[3]金運.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歷程及改革思路[D].吉林大學,2015
(二)農村支付建設的成本收益不匹配
農村銀行卡業務存在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性。部分偏遠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落后,農村地區銀行卡市場的基礎較為復雜與脆弱,維護運行的成本與實際收益不匹配,嚴重制約了銀行卡在農村地區的應用與發展。目前,農民工銀行卡等結算服務所耗費的計算機系統改造、升級等成本大,但是銀行收益并沒有顯著增加。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人員、配套系統與基礎設施建設上缺口大,業務開發能力不足,缺乏專業人才。大型商業銀行不乏技術和人才,但對農村銀行卡業務積極性并不高。農村客戶的存貸份額在其業務中比重很小,涉農業務甚至成本利潤倒掛,所以大多數商業銀行也沒有積極性來提升農村未來結算發展水平。
(三)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政府扶持措施
銀行卡業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除銀行業外,還涉及商務、稅務、電信等相關部門或行業及社會整體信用環境,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不少農村地區各種支付網絡的缺乏、征信體系的缺失、社會治安的復雜性都是制約銀行卡業務進一步發展的外部因素。
(四)農民對現金支付的觀念較深
提升農村金融支付水平離不開農民對信用卡業務的支持,存折等傳統現金存取媒介直觀,便于查詢,農民比較偏好。據統計,安徽省2008 年上半年縣域銀行網點現金存取交易筆數是票據、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總和的 3.32 倍。即使作為非現金業務載體的銀行卡,也主要用來存、取現,消費和轉賬業務量很低。安徽省縣域銀行網點 2008 年上半年銀行卡存取現業務筆數、金額占銀行卡業務量的 80%以上,而持卡消費的筆數、金額僅占4% 和 2%,pos 的刷卡交易甚至四五天才有 1 筆。銀行卡取現以柜面為主,atm 取現筆數僅占取現筆數的 33%。
(五)農村地區銀行卡品種單一
農村地區銀行卡品種單一、產品創新不足也是制約銀行卡業務發展的主要原因。目前針對農民發行的銀行卡主要是借記卡,具有消費透支、循環信用功能的信用卡服務不足。農民臨時性小額資金需求恰恰需要銀行卡具有一定的融資功能,將銀行卡透支功能和小額信貸融資功能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農民小額融資之急。其他針對各類客戶群體量身定做的銀行卡品種更是少見。其次,銀行卡交易終端缺乏。atm、pos 等傳統交易終端在農村區域很少見,網上支付、電話支付、手機支付等新興支付渠道更是缺乏。
(六)農村清算渠道不暢
目前,非現金業務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比較慢,鄉村地區使用結算支付系統不廣泛,縣域金融機構的跨行支付清算仍存在渠道不暢通、速度慢的問題。雖然各家銀行機構行業內支付結算已比較完善快捷,但是跨金融機構結算,特別是基層農村的跨金融機構結算相對遲滯。
二、有利條件
(一)農村基礎設施改善
雖然農村支付服務還存在很多不足,支付服務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但總體上看,我國面臨改善農村支付服務良好的發展機遇。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地區發展的措施,農村支付服務市場前景良好。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信用卡業務系統的建成運行和聯行結算的不斷完善,中國銀聯網絡在農村地區的不斷延伸,為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提供了良好的網絡基礎設施。未來“三網”融合在農村地區的實現和擴展,農村居民向主要鄉鎮集中,也方便了信用卡拓展農村客戶。
(二)農民工推動了農村銀行卡業務擴展
外出務工農民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部分,并且數量有增加趨勢。2005年推出的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農民工通過全國各地金融機構與家鄉農村信用社等基層金融機構的資金匯劃,推動農村資金運轉,并進一步培養農民非現金結算習慣。
(三)金融業發展延伸的必然
各家銀行在城市信用卡業務擴展上過渡競爭,必然降低信用卡運行的效率與效益。而滁州市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口達258萬,占全市人口的58%,仍蘊含巨大的消費潛力。商業銀行如果根據經濟結構特點和金融市場需求,向農村市場拓展信用卡業務,將有利于農民資金運轉和擴大農村市場消費。
三、路徑探討
(一)加強對農村的資源配置
將先進生產要素通過市場、經濟、行政等手段,向農村進行有效配置。利用多種現代化金融工具,將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新型的資金清算模式等部署到廣大農村地區,架構與農村經濟社會持久發展相稱的資金流、信息流、商品流。這些將為農村支付服務市場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促使農村支付服務市場步入提高、整合和創新的發展階段,充分發揮農村支付服務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支持經濟增長的功能。
(二)拓展銀行卡應用范圍
在穩固信用卡農村結算功能的前提下,如何使信用卡成為惠農的金融服務模式值得進一步研究。要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和規范措施使信用卡成為農民小額信用貸款發放的載體,兼具存取現金、匯兌、消費、理財、財政補貼發放、信貸透支等多種功能,切實滿足農戶金融需求。賦予信用卡在農村社會多種職能身份,不僅能暢通農村資金結算,而且可以豐富和規范農村資金流動。
(二)農村支付建設的成本收益不匹配
農村銀行卡業務存在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性。部分偏遠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落后,農村地區銀行卡市場的基礎較為復雜與脆弱,維護運行的成本與實際收益不匹配,嚴重制約了銀行卡在農村地區的應用與發展。目前,農民工銀行卡等結算服務所耗費的計算機系統改造、升級等成本大,但是銀行收益并沒有顯著增加。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人員、配套系統與基礎設施建設上缺口大,業務開發能力不足,缺乏專業人才。大型商業銀行不乏技術和人才,但對農村銀行卡業務積極性并不高。農村客戶的存貸份額在其業務中比重很小,涉農業務甚至成本利潤倒掛,所以大多數商業銀行也沒有積極性來提升農村未來結算發展水平。
(三)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政府扶持措施
銀行卡業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除銀行業外,還涉及商務、稅務、電信等相關部門或行業及社會整體信用環境,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不少農村地區各種支付網絡的缺乏、征信體系的缺失、社會治安的復雜性都是制約銀行卡業務進一步發展的外部因素。
(四)農民對現金支付的觀念較深
提升農村金融支付水平離不開農民對信用卡業務的支持,存折等傳統現金存取媒介直觀,便于查詢,農民比較偏好。據統計,安徽省2008 年上半年縣域銀行網點現金存取交易筆數是票據、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總和的 3.32 倍。即使作為非現金業務載體的銀行卡,也主要用來存、取現,消費和轉賬業務量很低。安徽省縣域銀行網點 2008 年上半年銀行卡存取現業務筆數、金額占銀行卡業務量的 80%以上,而持卡消費的筆數、金額僅占4% 和 2%,POS 的刷卡交易甚至四五天才有 1 筆。銀行卡取現以柜面為主,ATM 取現筆數僅占取現筆數的 33%。
(五)農村地區銀行卡品種單一
農村地區銀行卡品種單一、產品創新不足也是制約銀行卡業務發展的主要原因。目前針對農民發行的銀行卡主要是借記卡,具有消費透支、循環信用功能的信用卡服務不足。農民臨時性小額資金需求恰恰需要銀行卡具有一定的融資功能,將銀行卡透支功能和小額信貸融資功能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農民小額融資之急。其他針對各類客戶群體量身定做的銀行卡品種更是少見。其次,銀行卡交易終端缺乏。ATM、POS 等傳統交易終端在農村區域很少見,網上支付、電話支付、手機支付等新興支付渠道更是缺乏。
(六)農村清算渠道不暢
目前,非現金業務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比較慢,鄉村地區使用結算支付系統不廣泛,縣域金融機構的跨行支付清算仍存在渠道不暢通、速度慢的問題。雖然各家銀行機構行業內支付結算已比較完善快捷,但是跨金融機構結算,特別是基層農村的跨金融機構結算相對遲滯。
二、有利條件
(一)農村基礎設施改善
雖然農村支付服務還存在很多不足,支付服務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但總體上看,我國面臨改善農村支付服務良好的發展機遇。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地區發展的措施,農村支付服務市場前景良好。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信用卡業務系統的建成運行和聯行結算的不斷完善,中國銀聯網絡在農村地區的不斷延伸,為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提供了良好的網絡基礎設施。未來“三網”融合在農村地區的實現和擴展,農村居民向主要鄉鎮集中,也方便了信用卡拓展農村客戶。
(二)農民工推動了農村銀行卡業務擴展
外出務工農民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部分,并且數量有增加趨勢。2005年推出的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農民工通過全國各地金融機構與家鄉農村信用社等基層金融機構的資金匯劃,推動農村資金運轉,并進一步培養農民非現金結算習慣。
(三)金融業發展延伸的必然
各家銀行在城市信用卡業務擴展上過渡競爭,必然降低信用卡運行的效率與效益。而滁州市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口達258萬,占全市人口的58%,仍蘊含巨大的消費潛力。商業銀行如果根據經濟結構特點和金融市場需求,向農村市場拓展信用卡業務,將有利于農民資金運轉和擴大農村市場消費。
三、路徑探討
(一)加強對農村的資源配置
將先進生產要素通過市場、經濟、行政等手段,向農村進行有效配置。利用多種現代化金融工具,將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新型的資金清算模式等部署到廣大農村地區,架構與農村經濟社會持久發展相稱的資金流、信息流、商品流。這些將為農村支付服務市場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促使農村支付服務市場步入提高、整合和創新的發展階段,充分發揮農村支付服務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支持經濟增長的功能。
(二)拓展銀行卡應用范圍
在穩固信用卡農村結算功能的前提下,如何使信用卡成為惠農的金融服務模式值得進一步研究。要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和規范措施使信用卡成為農民小額信用貸款發放的載體,兼具存取現金、匯兌、消費、理財、財政補貼發放、信貸透支等多種功能,切實滿足農戶金融需求。賦予信用卡在農村社會多種職能身份,不僅能暢通農村資金結算,而且可以豐富和規范農村資金流動。
(三)加強農村支付結算知識宣傳
山東省基礎金融服務的基本情況
結合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實際需求情況,此次調研主要考察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存款、匯兌結算、銀行服務、貸款這四項基礎金融服務,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服務和滿足了農戶的需求。
本次調研選取了農村金融發展狀況較好的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作為調研地區,并以農村經濟發展程度及距區(縣城)遠近為依據,分層抽取了長清區雙泉鎮、萬德鎮、孝里鎮等地區的8個村進行入戶調查,共調查了173戶農戶,完成有效問卷170份(表1是調研所在村的基本情況)。調研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農戶家庭基本情況。該部分包括庭人口組成及健康情況、戶主社會資本地位情況、家庭資源稟賦情況、家庭收入組成及支出情況等方面。二是農戶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情況。基于農村基礎金融全覆蓋存款、貸款、匯兌結算、服務四個維度,該部分主要包括農戶獲取存款、匯兌結算、及貸款服務的方便程度,農戶對于存款、匯兌結算、和貸款服務的使用情況及原因,以及家庭所處區域距縣城、集鎮、最近金融機構的距離,農戶本地非正式金融組織的參與程度,對本地基礎金融服務的滿意程度等內容。
調研結果顯示,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農戶金融服務差異
農戶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的差異
圖1是調研所在村莊金融機構分布狀況。從本次調查涉及機構類型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主要由信用社、郵儲行和農行提供,分別占到了總體樣本的73.68%,66.08%和22.81%,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占比均在7%一下。同時,從機構分布看,信用社、郵儲行和農行在各個鄉鎮上大多設有網點,其中信用社還會在中心村設置自助服務點,而其他商業銀行則集中分布在區(縣),較少在鄉鎮一級分布。
農戶基礎金融服務需求的差異
從表2可以知道農戶基礎金融服務的需求情況。存款和服務是農戶需求程度最高的兩項金融服務,而農戶對于貸款和匯兌結算服務的需求則并非普遍存在。結合農村現實情況可知,農戶之所以存在這種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是因為在以農業為主的農村地區,農民的借貸還處于生存性借貸結算,經營性借貸相對來說還比較少。同時較低的匯兌結算需求也說明,被調查農村與外界經濟聯系較少。此外,傳統的風險防范意識使得農民具有較大的存款需求。而較大的服務需求則與國家的各項涉農政策密切相關,如部分地區通過郵儲行、信用社發放種糧補貼、農機補貼等。而農戶所期望的基礎金融服務供給優先序調查也進一步表明了農戶基礎金融服務的差異化需求——農戶最希望優先提供的基礎金融服務是存款、之后是服務、再者是匯兌結算服務,最后是貸款服務。農戶基礎金融服務的差異化需求現狀要求,在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和均等化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應從農戶金融服務需求角度出發,按照一定的優先序向農戶提供基礎金融服務,而不宜采取“全盤推進”、“一刀切”的方式,造成供需的不平衡或錯位。
農戶基礎金融服務使用的差異
表3是農戶基礎金融服務使用情況。和農戶需求相類似,被調查農戶對存款、、匯兌和貸款四項基礎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也呈現了差異化的分布。
存款服務使用情況及不使用原因。被調查農戶中約有65%偶爾使用和經常使用存款服務。而對于極少或沒有使用過的農戶,其原因(見表4)主要在于沒錢可存、沒有把錢放金融機構的習慣、距離營業網點太遠、有其他投資渠道等方面。這表明當地經濟水平對農戶存款行為存在著較大的影響,同時當地農戶存款服務的獲得障礙還存在著地理排斥和自我排斥。
匯兌結算服務使用情況及相關原因。被調查者中約有一半的農戶從未使用過匯兌結算服務,而沒使用或極少使用匯兌結算的家庭更是占到了被調查者的60%多??梢?,匯兌結算服務在調查所在地的使用程度并不高。從原因(見表5)看,絕對數量的農戶不使用匯兌結算服務是因為不需要,即農戶與外界經濟聯系較少造成的匯兌結算服務需求的缺乏。因而相對而言,匯兌結算服務在農村地區屬于一種選擇性金融服務,只有部分有需要的人群才會使用。
服務使用情況及相關原因。從結果看,調查地區農戶對于服務的使用程度非常之高,約有80%的農戶會使用該項服務。而就內容看(見下表6),農戶使用服務主要集中于領取國家涉農補貼、政府救濟和補助金,其中約有76.22%的農戶借助金融機構的服務領取退耕還林、種糧等補貼。可見在農村地區,國家相關涉農政策推動了農戶對金融活動的參與。
貸款服務使用情況及相關原因 。貸款服務是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中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引發農村金融困境的主要原因。相比其他基礎金融服務,被調查農戶對貸款服務的使用程度非常之低,沒有使用過貸款服務的農戶占比達到了70.3%。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戶自有資金已經滿足需要(42.86%),且現在缺乏好的需貸款項目(24.11%)。此外,農戶貸款還面臨著沒有聯?;蛘邠H恕⑸暾埆@得批準可能性太小、抵押物缺乏等難題。換言之,從調查地區看,中國農村依舊存在著貸款排斥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又是由自我排斥、營銷排斥、價格排斥、評估排斥等多因素造成的。
另一方面,從農戶貸款申請情況看,農戶貸款申請的大部分都得到了批準。而農戶之所以未獲批準,其原因主要集中在沒有聯保人或擔保人、沒有符合要求的抵押品、貸款用途不符合規定、還有貸款沒有歸還和年齡等條件不符合要求等方面。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農戶所面臨的貸款排斥。
結論及展望
從調查結果看,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需求和使用狀況呈現差異化。
首先,農戶對于不同基礎金融服務的需求情況呈現差異化。存款和服務是農戶需求程度最高的兩項金融服務,而農戶對于貸款和匯兌結算服務的需求則并非普遍存在。結合農村現實情況可知,農戶之所以存在這種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是因為在以農業為主的農村地區,農民的借貸還處于生存性借貸結算,經營性借貸相對來說還比較少。同時較低的匯兌結算需求也說明,被調查農村與外界經濟聯系較少。此外,傳統的風險防范意識使得農民具有較大的存款需求。而較大的服務需求則與國家的各項涉農政策密切相關,如部分地區通過郵儲行、信用社發放種糧補貼、農機補貼等。農戶基礎金融服務的差異化需求現狀要求,在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和均等化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應從農戶金融服務需求角度出發,按照一定的優先順序向農戶提供基礎金融服務,而不宜采取“全盤推進”、“一刀切”的方式,造成供需的不平衡或錯位。
其次,農戶基礎金融服務的使用也呈現差異化。有相當部分農戶不使用或者極少使用存款服務,不使用存款服務的原因則在于,沒錢可存、沒有把錢放在金融機構的習慣、距離營業網點太遠、有其他投資渠道等方面;匯兌結算服務在調研所在地的使用程度并不高,匯兌結算服務在農村地區,只是部分有需要的人群才使用的基礎金融服務;調查所在地區農戶對于服務的使用程度非常之高;國家涉農政策推動了農戶對銀行服務的使用;貸款服務的使用程度非常低,考察農戶不申請貸款的原因,主要集中于自有資金已經得到滿足、沒有好的項目、沒有聯?;蛘邠H恕⒄餂]有熟人、申請獲得批準可能性太小、程序復雜、抵押物缺乏等方面。中國農村金融貸款排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自我排斥、營銷排斥、價格排斥、評估排斥等是造成貸款排斥的多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