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9:14:41
序論:在您撰寫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222-01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家陳景潤因為愛好數學而發明“哥德巴赫猜想”;高斯由于對數列產生興趣而發明“求和公式”-----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的情況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興趣的手段吸引思考和創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打破教材的條條框框,努力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集聲、像于一體的教學場面,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獲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發現,進而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萌動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利率》一課時,綜合練習由學生根據生活實際自行設計,學生有的設計為:奶奶在2001年2月給的200元壓歲錢,存在銀行,由于購買學習用品于2002年三月取出,能獲得本息多少元?此題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還要到銀行去進行社會調查,知道年利率是多少,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基礎
想象如同創造的翅膀,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幫助學生插上創造的翅膀,打破常規,沖破現有的知識積累,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給學生幾種不同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憑自己的想象,來判斷盛滿液體后體積之間的關系,然后再根據想象進行實際操作。這一教學設計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可靠保證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是相輔相承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來主動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行面積”一節時,由學生自己準備兩個完全相等的三角形,通過小組或自己的實踐活動,通過旋轉、平移等方法,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形成共識,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有關。這種通過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讓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數學思想,通過實踐解決了具體問題。
四、鼓勵學生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學而不思則罔”。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要在上課前,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學大綱,巧設疑問。課堂教學中巧妙設置疑問,讓學生有一種“眾里尋它千百度”的思考意識,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性思維就得到了發展和培養。一堂好課也需要追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樣才能達到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靈感的目的。思維從疑問中來,學習中只有不斷地提出疑問,才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靠平時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造問題情景,使學生由被動的聽轉變為主動的探索。
五、加強師生情感的溝通,創造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場。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需要得到教師和同學的尊重。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在研究中學習,已經形成學習習慣。為了使學生學習更有積極性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導,我也經常深入到他們之中去,共同參與討論,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教學改革大步前進,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課題。在如今信息技術環境下,優化我們的教學方法非常必要。經過近幾年的信息技術教學經驗及幾次課外活動的成功開展,筆者認為有些課節的教學內容可以不受課程教學大綱的限制,要求教師的教學富有伸縮性、靈活性,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強調學生的自主、自動學習;以課堂教學為基礎,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拓展其它各種能力基礎。達到培養較高素質的全面人才,此外,通過靈活教學形式還可以發現人才,造就人才,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以下是本人一點教學所獲,供大家參考。
一、口授筆錄不如實踐演練,開展形式靈活多樣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獨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欲望和能力。樹立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意識,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點、興趣點和閃光點。當然,我們的其他形式的教學要能幫助理解課堂知識、有助于開闊視野、有助于社會公益事業。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多媒體雙向教學系統,多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組織好一些競賽,充分實現電化教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特別是信息技術課程具有自身的教學規律、教學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空間,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教學活動中,應為有才華、有能力的學生創造機會,提倡以實踐為主,做到例題精選,保證廣闊的探索“前景”,精講多練。盡量創設充滿求知欲望的教學情景,提出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教師導演要得法,啟發得當,學生真情投入,爭當主角,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興奮點,鼓勵學生去探索,去發現,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在具體落實教學目標的同時,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滲透、創新思維的點撥、實踐能力的培養。
2、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進行創新思維培養的課外活動實踐中,讓學生始終處于較高的思維水平狀態,這樣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課程設計應從生活走向課本,使學生較快進入興奮的思維狀態,設計中尤其注重讓學生體驗與經歷創新和實踐的過程,領悟創新和實踐的思路,并引導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硬件組裝,參觀相應工廠的流水線工作,或者是給學生一個主題,讓學生自己設計思路,創作完成,當然對待學生作品要給予鼓勵和正確引導。其他課程在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或創新思維培養時,應注意在完成一個題后,再對該問題進行研究,增減條件或改變設問方式,還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回家,給學生進一步探究創新留下拓展的空間。回來后,教師再揭示解決技巧和思維方法,不僅能起到一題多練,一題多得,觸類旁通的作用,還容易激活學生思維,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
3、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優化思維品質。對問題的理解,如果滿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就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為使學生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從感官上加強學生的認知,課外活動在無形中完成教材內容時,一定要發揮教材典型例子的潛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優化思維的作用。這樣處理教材內容,能使他們的思路更加活躍、開闊。同時培養了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夠變換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只要他們深入問題,善于反思和總結,只要有所發現,而且是經過自己獨立探索得到的就是創新思維,我們要予以鼓勵和正確引導,并長期地、自覺地培養這種探究、創新思維習慣。對學有余力并有著濃厚興趣和鉆研精神的學生,我們就得因材施教,挖掘他們的潛力,給他們上光上色,讓他們的“筆”力透紙背。
二、特色課程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許多學校開展特色教學及課外活動時,沒能根據課程自身教學特點而設。有的學校主管部門缺乏明確的教學指導思想,對特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從不關心,組織機構上也沒有專人負責落實,常常出現活動的開展只是走過場,敷衍了事等。
2、在如今,應試教育體制還沒徹底改變,很多學生認為那些課外活動或競賽之類,對他們考試成績沒有幫助,導致學生參加積極性不高,我們要加以引導。對好的成績和作品要加大宣傳,造就一個良好的活動氛圍和足夠的發展空間。
三、完善教學評價體制,以便保證研究性課題活動的順利開展
很顯然,是學生沒有創造力嗎?不是。是我們的封閉保守正在扼殺學生這種創新的欲望!說到底是我們教師觀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徹底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決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應該讓這種能力的培養根植于課堂教學這塊沃土上。
(一)以學生為主,以發展為本,擺正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教師應還給學生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教學中先應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擺正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以學生為主,以老師為輔,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在實際中有些做法卻和這種想法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所以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這樣兩種現象:一種現象體現的是虛假的主體性或膚淺的主體性。比如在語文課上,老師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帶著問題大聲讀課文,實際上學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表面上熱熱鬧鬧,而根本沒有思考問題,因為只有默讀才能真正思考問題,這種主體的實質就是假的――根本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或者由于老師提的問題太淺,學生根本無需過多思考,只好裝模作樣地讀課文,實際上學生只在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沒有語言水平和思維水平的提高,那這種主體就是膚淺的。另一種現象體現的是脆弱的主體性。教師為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氛圍,采用獎罰的方法(如小紅花、罰站或批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小手如林,躍躍欲試,想一想,學生濃厚的興趣,課堂上的和諧熱鬧并不是來自于知識本身的興趣,而是在教師獎罰下所獲得的一種暫時的滿足感和壓力感,既然是暫時,就不具有長期性,最終肯定會夭折。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主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自主、合作、主動、互動。
比如在教學《梯形的認識》,教師首先從學生出發,讓學生觀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義,學生由于思維不嚴密,這樣概括: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圖形叫梯形。顯然,這個定義不準確,教師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學,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經過觀察后修改: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這個定義仍然不嚴密,教師這時巧妙引導,發揮了主導作用,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圖形是不是梯形,為什么?”這樣學生經過觀察比較發現,最終得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這樣學生經過觀察比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區別,同時又明確了梯形定義中的兩個重要知識點(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和四邊形)為判定梯形做好了鋪墊。
顯然這一環節的設計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種主體性的發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在這種前提下,要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應該采取一些具體的策略。
(二)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具體策略
1、“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p>
可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提出問題需要的卻是創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質疑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即使有些問題的提出與教師、教材,甚至與常規思維相悖,教師也要尊重學生,不輕易否定,更要包容學生,保護他們探究的積極性。
其次,要使學生學會提問,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甚至還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階段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1)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質疑。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或記錄下來。一開始由于學生水平不高,提出的問題可能沒有價值,甚至與課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但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而應該注意引導,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
(2)針對題目質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幾個“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問題。如<跳水>一課學生可能會問:誰跳水?為什么跳水?怎樣跳水?結果怎樣?然后教師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目的性強,學生的興趣會更高。
(3)引導學生課后質疑。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淺層次的目標,真正的課堂還應該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因此,一堂課結束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總結全課: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質疑的質量。
2、學會討論
討論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認識的深化。討論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智能,使思維迅速的發散和集中,擴大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目前在討論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組討論”。這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密切關系,雖然在課堂中廣泛應用,但效果不盡人意。據專家抽樣調查,透過熱鬧場面背后,發現只有38%的小組討論有積極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費時間的無效勞動。
既然“小組討論”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學習方式,那么究竟怎樣才能使“小組討論”富有實效呢?
(1)小組的安排要合理。
小組成員一般以四人或六人為宜,編組時教師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把不同類型、具有不同潛能的學生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們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影響。同時分工要明確,組長要發揮自身優勢和示范作用,帶動“待努力”學生逐步向“優等生”靠近,同時“組長”要實行輪換制,讓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小組內的成員都能文明、和諧、平等、自由的得到發展。
(2)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討論緣于教學需要,討論的次數和時機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節課里,可以是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過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討論的時機可以選擇在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識點的關鍵處,還可以在學生思維受阻急需暢通之時,更可以在某一問題有多種答案之際。總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一切討論時機的確定都應從教學實際出發。
(3)討論的時間要有保證。
目前課堂上的討論存在著這樣一種遺憾: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討論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教師就喊停,終止了討論。時間的不充裕直接制約著小組討論的質量,所以即使受40分鐘的限制,即使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既然組織了小組討論,教師就應該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小組討論就只能成為新課程的點綴。
(4)討論方法的要指導。
在小組討論中,教師還應注意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使學生掌握社會交往能力。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如何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應該重視學生人格素養的培養,教育學生要虛心傾聽別人發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確意見,及時補充、修正自己的認識。另外教師還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調控,防止小組討論走過場。
(5)討論的結果要反饋。為了有效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除了認真組織討論外,還必須做好討論后的反饋工作。通過各組代表發言,教師要適當板書,在重視采納不同意見上為學生做榜樣,這是對反饋本身的尊重,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討論具有一定開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討論的結果應允許多樣性,必要時還要進行再討論,使其真正成為學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務實的探索渠道。另外教師還要總結小組討論的參與和實施情況,在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都要進行反饋,為今后他們的可持續性發展創造條件。
3、學會創造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可見,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創造。
(1)求異。即堅持結論的多維性。學科教學中要求標準答案,正確結論,似乎是一種定勢,要想讓學生打破常規,敢于求異,就應該少限制,少規定,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可經常這樣問:“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
(一)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有利于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建立。
(二)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三)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
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改革傳統的
教學模式
(一)建立學生創新實驗中心。
高校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齊全。我們應該把這些有利條件利用起來,建立專為學生準備的創新實驗中心,給學生充分的實驗機會,搭建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創新實踐的平臺。而且,在這個平臺中,有一套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激勵制度,也可結合學校和社會需要,設置一些科研項目刺激和啟發學生創造思維的靈感,不定期的舉辦各種科技活動,如學術報告,科技成果會等等,使校園充滿了智慧和創造的氛圍。
(二)聘請產業教授指導產學研合作。
建立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域的創新實踐互補渠道。聘請各界名流、學者來校講學,開啟學生心靈創造性的欲望,接觸社會名流,點燃學生對未來的希望之火。我院通過共推互聘活動,聘請產業教授指導產學研合作,經常派遣教師出外訪學或深造,增長教師的知識才干。在這個過程中,各學科的知識會融會貫通。給學生和老師的知識體系提供了互補的渠道,展開了遨游的翅膀。
(三)改革課程體系。
以品牌、特色專業為依托,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契機,以精品課程為載體,積極探索與品牌特色專業相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大力推進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優化,建設一批教學質量高、特色鮮明的精品課程和優秀課程(群),編寫一批體現最新科技發展水平和學科特色的專業教材。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
(一)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
教師可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的利用基地,帶領學生現場學習、現場研究,給學生創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和場所。我院依托江蘇省物聯網工程中心,建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通過科研項目組和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團隊,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科技研發,并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對學生實施項目化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
從組織領導、師資建設、理論研究、課堂教育、團隊孵化等六個方面推進創業教育。形成課程教學、教育培訓、實踐訓練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模式,積極引導大學生善于創新、敢于創造、勇于創業,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就業核心競爭力。
(三)開展課外科技創新實踐。
完善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激勵機制、學生科技創新立項管理機制以及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評價機制,不斷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深入開展,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各類競賽、發明創造、社會實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無錫科技職業學院下屬物聯網技術學院2011年招生114名新生,全體新生均加入了學??萍紕撔聦W生社團,我院改革傳統意義上的社團概念,將教學、科研、競賽等融會貫通,定期進行社團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所選專業的前景、就業背景和形勢,從而在大學一年級就確定明確的學習方向和目標。
四、搭建實踐平臺,提升創新技能
(一)加大參與科技競賽的激勵力度。
高度重視參賽作品的選拔與培育,專業教師加大對學生的指導力度,一位老師指導2位學生,將工作做深做精細化,鼓勵學生參加省市級及全國大賽,獲獎學生在評獎評優、綜合素養加分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
(二)系統規劃大學生社會實踐。
堅持“社會實踐與素質拓展相結合、社會實踐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與就業創業相結合”的原則,系統規劃大學生社會實踐。按照“大一重在調查實踐,大二重在專業認知,大三重在就業創業實踐”的要求,科學指導大學生不同階段的社會實踐。鼓勵廣大同學深入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探索求解。將社會實踐納入素質拓展學分進行統一考核。
(三)打造科技文化品牌活動。
開展好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網絡文化藝術節、創新創業論壇、學術大講堂、科普周末、百科知識競賽、科技放映廳等系列科技文化活動,濃厚校園科技文化氛圍。我院在“科技引領”下積極打造科技文化品牌,科研帶動教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項目的研發,從而積累項目化教學的經驗,從而帶領學生進行科技創新。
五、推進基地建設,強化創新實訓
(一)擴大校內實驗室開放度。
開設相關創新課程和實驗,平時為全校學生提供實驗、認知實習、基礎工程訓練等創新型實訓。發揮各專業實驗室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作用,鼓勵學生開展應用型的學習與研究,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二)建設校內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一、激發學生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人經常趨向于某種事物,力求認識、參與某種事物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一種心理傾向。一旦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就會主動地執著地去探索。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對力學三大定律的提出,就源于對蘋果落地這一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此開始了幾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終究成為科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該學科和任課教師產生興趣。只有讓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使他們以后投身于歷史學習的研究和探索中去。為激發學生興趣,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上好第一節課,讓學生在對本學科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對本學科和老師產生興趣。如我在新學期的第一節課,為激發學生興趣,我給學生講了一個這樣的歷史笑話:“歷史老師上課提問一名正在打瞌睡的學生‘圓明園是誰燒的’,學生睡意頓消,緊張而又十分委屈地說‘老師,那絕對不是我燒的’,教師聽后十分生氣,就讓這名學生問家長圓明園到底是誰燒的。結果,第二天一早,這名學生家長帶著學生怒氣沖沖地找校長說‘圓明園絕對不是我兒子燒的,如果真是我兒子燒的,該多少錢我賠’。結果讓校長和老師哭笑不得。”通過這樣一個歷史笑話,學生興趣一下被激發了出來,同時在笑聲中也拉近了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2.課堂教學多樣化,包括語言藝術、新課的導入方法、板書設計、問題討論等。通過教學手段的變化激發學生興趣。如我在講《1848年歐洲革命》時,為更加形象地提示各國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利益紛爭,我就利用擅長繪畫這種優勢,講到一個國家就畫出一幅國家的輪廓圖,這樣一節課下來內容講完了,一幅歐洲地圖也同時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一教學形式的變化,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也在學生面前樹立了多才多藝的形象。
3.賞識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每當有學生取得點滴成績時,我就給學生發一些自制獎狀、小獎品等,讓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快樂。
二、豐富的歷史知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又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歷史教學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的。只有具備豐富的知識,才能依靠有關事物的啟示觸發聯想,產生頓悟,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中學歷史有六本教科書,一千一百多頁,五十余萬字,上下幾千年,中外幾十個國家,涉及面廣,人物、事件錯綜復雜。如果離開了這些歷史知識的學習、積累,歷史教學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木之船,成為一句空話。所以,教學中我時刻以“雙基”教學為中心,狠抓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同時,為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課余時間我還采取“走出去”的辦法,經常組織學生參觀一些歷史遺址,指導學生閱讀一些歷史書籍等,讓學生到課外更廣的歷史空間去汲取知識、開發思維、培養能力。
三、參與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睔v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依靠讓學生參與到歷史創新實踐活動中來實現。只有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和機會,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體在歷史教學中,我主要給學生設計一些情景新穎、形式靈活的教學活動來給學生一些實踐鍛煉的機會。如每節課前五分鐘安排學生講一個歷史小故事;間隔一段時間組織一次歷史知識競賽;每學期舉行一次歷史小論文征集;在“五四”“七一”等節日舉辦“黨在我心中”演講會;每講完一個章節,我讓學生參考正規報紙,自己設計、編輯一份歷史小報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每個學生都有親身參與的機會,并能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得到鍛煉,體會到嘗試創新的快樂,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對策
21世紀初,許多職業學校就開始加大投入,在教學中廣泛使用信息技術,希望通過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和教學管理的人性化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般是泛指以計算機、現代通訊手段等來實現信息的獲取、傳遞、存儲、處理的相關技術,它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管理等許多領域。會計學作為職業學校中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規范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會計學科的特點,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利用信息技術,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對會計人員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智能型計算機系統在更廣的范圍取代了會計人員的工作,新時代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新時代的會計人員應勇于實踐探索,不斷開拓,具有積極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人們以實踐為依托而產生的一種勇于實踐、不斷開拓進取、積極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例如人的好奇心和興趣,對新異事物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對真知的執著追求態度等等,創新精神是人類進步發展的原動力。隨著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和發展,國家對會計工作管理的理念、手段、內容和要求進行了適應性的變革,對會計法規、會計制度、會計準則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這就要求會計人員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要不灰心、不氣餒,要勇于實踐,不斷進取和開拓,以創新精神來做好新時代的會計工作。
2、會計人員的身份和工作重點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1)會計人員是信息分析師。在傳統會計中,會計人員主要是對經濟數據進行計量與記錄,起到一個記賬員的作用。在信息時代,會計人員的工作重點變為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和加工,以滿足人們對會計信息的及時、相關、便利、適當和準確的要求,這意味著新時代的會計人員將以“信息分析師”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2)會計人員是復合型人才?,F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使會計信息的實時反饋、動態控制成為可能,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要加強學習,盡量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具有相關信息的篩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3)會計人員的工作將更多地與其他業務工作相融合。更多的會計人員將成為企業各業務部門和綜合管理部門的成員,為財務管理和綜合管理提供會計服務。同時,隨著外部客戶對會計信息需求的增長,更多的會計人員也將為債權人、投資者、供應商和客戶、不同行業、政府管理部門等提供職業化、專業化的咨詢服務。
二、利用信息技術,在會計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對策
社會的發展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學校會計課程的教學也將會從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全方位發生重大變化。
1、教學指導思想方面
轉變學校教學指導思想,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的建立,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先決條件。
現代教育理論是職業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指導思想,它反對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主張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外環境,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與知識傳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EQ)和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即IQ)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
作為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指導思想,要經常思考“學生在未來的會計工作崗位上,他(她)們面前分分秒鈔都將有成千上萬的“金錢”在流動,他(她)們能不能嚴守職業道德,不受“金錢”的誘惑”之類的問題,在傳授學生知識、技能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更多地考慮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讓學生能自我約束和獨立學習,能自己去探索知識、運用知識,利用掌握的科學知識為社會作出貢獻,這是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先決條件。
2、教學內容方面
以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利用信息技術,科學設計會計教案,合理安排會計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揮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課外,師生之間都要有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能相互理解、支持幫助和有效溝通,真正建立起師生之間的“互愛”關系,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科學設計教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去正確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例如,會計學的實踐性、規定性較強,教學內容相對枯燥乏味,學習中容易使人厭倦。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一些有血有肉的會計案例來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發加入案例的討論、分析過程中,以達到激發、發揮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3、教學方法方面
根據會計課程的不同內容特點和不同教學目的要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來有效地完成會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教師對不同的教學活動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
對會計中規定性、強制性要求高的內容,如會計核算原則、原理、準則等,教師易以信息技術為輔助,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教師為主導來進行講授性教學活動,將知識傳給學生,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解決問題的理論基礎。
對會計信息分析等透視性較強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發現性教學活動來進行,即教師一方面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相應的會計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探索情境,提供解決問題所需的工具和信息資源,以及檢查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等等。
可考慮以合作研討性教學活動來學習會計預測等前瞻性要求高的內容,即由教師提問題,學生個人或小組收集資料、確定思路和組織方案,然后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評價、啟發,最后教師再總結提煉。在實踐中,合作研討性教學經常與發現性教學結合使用。
4、教學手段方面
以目標激勵為主,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實現人腦與電腦的有機結合,通過建立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評價方法體系,正確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巧妙設置教學目標,充分利用目標的引發、導向和激勵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把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狀況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從而調動并持續保持其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其次,在會計教學中要利用信息技術內容豐富多彩、功能強大的特點,使人腦與電腦有機結合,實現功能互補,即電腦重點處理會計信息的存儲、計量匯總等“剛性”工作,而人腦側重于會計預測、分析等“柔性”問題的研究分析和解決。
最后,要建立健全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評價方式體系,注意把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內容多樣化,評價形式靈活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注意評價的開放性,趣味性和多樣性,正確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總之,信息技術可以為會計教學提供形象、生動、有效的信息資源庫,能幫助學生獲取豐富的會計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資料,也可以作為會計教學評估、檢查的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會計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各種教學工具、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要注意避免自己的教學過程完全受某種信息技術的限制,要科學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教育技術理論導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熊華軍:馬斯洛“創造性理論”與學生創造性的培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
[3] 斯蒂芬?哈格(Stephen Haag),嚴建援等譯:信息時代的管理信息系統(原書第4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4] 劉景陽等:對高等院校實施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A].教育探索與學術研究[C].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097-0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碧障壬羁痰卣J識到創造之于國家、社會的重要性,向人們發出了注重創造的呼吁。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倡導,我們的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必須確立以課堂教學與活動教學相結合的學生發展觀,加強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地位的落實,促進學生積極、快樂的生活和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個性才能在生活、學習中得到充分、和諧地發展,潛能才能得到挖掘,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持續、協調地發展。
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決定了小學語文課堂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上成為了可能。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培養。
一、培養強烈的好奇心與敏銳的觀察能力
強烈的好奇心與敏銳的觀察能力是一個人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的前提與基礎。小學生的好奇心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越是熱愛,小學生的好奇心就越強烈。小學生的好奇心保護好了,他的觀察能力自然也就能夠得到鍛煉培養。所以,好奇心與觀察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以小學生的作文教學為例,小學作文是要強調創新、實踐的。而小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離不開強烈的好奇心與敏銳的觀察能力的。少年兒童閱歷淺,知識面窄,常常為“無米下鍋”而發愁??蓪嶋H上,他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是他們還沒學會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罷了。所以,我們要反思的是教師的引導是否正確,是否有成效。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現象中發現新東西,學會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學會運用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并引導他們將見聞、感受寫下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們體會到細致觀察的快樂,同時也有利于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強化他們的好奇心。
二、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觀測點。因循守舊、人云亦云的思考能力是次等的能力,只有別致新穎、推陳出新的思考能力才是高等的思考能力。所以,小學語文要著重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思考能力。要想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思考能力,就必須破除常規思維的心理障礙,避免受先前“思維定式”的影響。要善于發現他們思想的閃光點,培養他們不唯書的良好習慣,訓練他們的思辯能力,鼓勵他們把自己的設想隨時記下來。學習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疑問,疑問會催生人的思考、探索??茖W發明與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惑結束的。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抓住每一個疑問并且不放過每一個疑問。同時還要適時地教予學生探究疑問的方法、手段。可以通過課堂上開展各種各樣的質疑活動,培養學生善于質疑,教會他們從小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創新性的想象力,學會尋找現象產生的原因,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積極爭辯,各抒已見,解放思想,大膽向教師質疑提問,鼓勵學生破除迷信、活讀書等。
三、培養學生不唯古人的開拓能力
所謂創新精神就是指勇于拋棄舊事物、舊思想,不唯書、不唯上的全新精神。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講的正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學生只是一味地信從書本上的知識,從來就不知道要去開拓創新的話,那么這位學生充其量只能算是書呆子,他的信從也只能是盲從罷了。從這位學生一生的發展來看,是很難期望他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有多大的作為的。所以,作為教師是有責任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尤其是開拓不羈的能力。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是很適合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尤其是開拓不羈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習慣于充分利用聽、說、讀、寫等各種渠道去培養學生的這項能力。特別是在學生的課內外閱讀之后,我會經常性的、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或是說出或是寫出他們的創新看法,甚至是創設一種情境,讓他們說說或是寫寫新時代的今天應該有什么不一樣的做法。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要知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境,人們的做法往往是不盡相同的。拘泥于古人的做法就會抹殺一個人的創新開拓精神的。
四、培養學生由知識向實踐轉化能力
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態度、情感、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合作、責任心等個性品質的培養都是在活動過程中實現的??梢赃@么說,學生素質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由知識向實踐轉化能力的如何。因此,增加直接體驗,使學生擁有一個輕松愉悅的、競爭開放的氛圍,才能形成主動探索的心態,并做到把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發現新的知識,培養創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獲得具有創新意義上的學習效果。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師,不應該只是為了教會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更多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性逐步還給學生,并創造各種條件,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去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各項能力和語文整體素養的提高。
總之,小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語文老師的大力培養。小學語文老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要在遵循學生個性發展原則的基礎上多注意技巧,要多留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王本陸.時代挑戰與教學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