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2:07
序論:在您撰寫環保概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者:尚宏利 李軍 桑雪梅 王敏 單位:重慶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學生根據指導老師提供的實驗題目或自選的實驗題目,自行查閱參考資料,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自選與組裝實驗設備,自擬實驗操作步驟,實施實驗方案,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并以小論文的形式寫出完整的實驗報告的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過程。其基本操作過程一般有三個步驟。準備階段選題選題主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1)根據實驗教學大綱,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以及知識結構等,且考慮實驗室的實際實驗條件來指導學生選擇課題。(2)所選的課題要有一定的深度,選題覆蓋面要廣,綜合性要強,保證學生對知識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注重提高自身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3)要結合物理化學設計性實驗的形式。物理化學設計性實驗一般有四種形式:擴展實驗內容,改進實驗方法或裝置,提高實驗的準確性以及開辟新的物理化學實驗等。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可以采用以下途徑:①用已學過的儀器裝置做某些實驗體系在實驗條件發生重要變化時的探索;②相同的實驗方法在新體系中的應用研究;③物理化學研究方法在與生產、生活等跟實際有關的課題方面的應用;④教師科研課題中的子項目等。例如《蔗糖水解動力學實驗》設計實驗內容添加溫度和酸濃度的影響,實驗除了測定速率常數和半衰期,還可測定活化能,綜合運用了動力學知識,加深學生對速率方程的理解[3]。針對制藥專業學生,如果把實驗中的催化劑改為酶,除了以上的內容外,還需了解酶催化反應、酶的分離提純及活性測定等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實驗方案、步驟及結構分析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查閱資料確定選題后,就要著手收集相關資料。除了物理化學和物理化學實驗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外,還可請教資深老師;或利用圖書資料、網上資源等查找相關數據。在搜集充分的文獻資料后,將所獲取的信息進行閱讀、整理和選取,尋找合理的條件,初步擬定實驗原理、方法和步驟。為擬定實驗方案作好充分的準備。擬定方案(1)擬定方案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科學性原則、創新性原則、環保性原則??茖W性原則要求設計過程都要科學、合理,所采用的設計標準,方法和步驟等都要有一定的物理化學理論依據或實踐基礎。創新性原則要求實驗設計要敢于突破陳規,獨到新穎,能反映新觀點、新方法和新思路等。環保性原則是指要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考慮實驗的設置、手段、方法等各方面因素,盡可能采用簡約的實驗方法和實驗裝置,用較少的實驗步驟和實驗藥品、儀器,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效果明顯的實驗。培養學生建立綠色化學理念,培養學生用“3R”原則[4](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和如何解決化學實驗中出現的污染問題,達到較好的環境效應。例如《二元金屬相圖實驗》,實驗中使用的鉛替換為鉍或鋅。實驗經改進后轉變為綠色實驗,實驗藥品用量減少,降低實驗成本,且測量結果理想。例如《燃燒熱的測定》無需改變實驗方法,可以用蔗糖直接代替有毒的萘。(2)擬定方案的要求擬定方案要求學生要充分運用已掌握的理論和實驗知識或技能,綜合地考慮問題,根據實驗的目的和具體要求,尋求科學的、可靠的的實驗原理,根據實驗原理擬定實驗方法;根據實驗方法,合理地選擇儀器和準備實驗器材,周密地分析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擬定消除或減少這些問題的措施和辦法;最后確定實驗的實驗步驟,安排實驗進程等;完成實驗方案后提交指導老師審閱,以確保實驗的可行性。實驗階段實施設計性實驗的方案是設計性實驗操作過程中的關鍵主體。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方案,準備實驗儀器,實驗藥品。認真閱讀儀器設備的使用說明,熟悉物理化學實驗儀器的性能構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準確,安全地安裝、調試、維護和使用儀器,以便在精密的條件下測量到所需的數據。例如旋光儀的使用,在測量前,要將旋光儀預熱,和調零等。學生按操作要求要認真操作、細心觀察、作好記錄,將測得的數據按設計方案的原理進行處理、分析,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結果處理階段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取得有關的數據,通過作圖,列表等手段,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等活動來獲取結論。在獲取結論后,還應對實驗的步驟進行反思、討論和總結,并以論文的形式寫出實驗報告。
為了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實驗綜合能力,制定了成績評定標準:包括查閱資料、方案設計、實驗方法、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協作精神、實驗安排、創新內容、環境保護、清潔安全和實驗報告。實驗報告以論文的形式考評,格式要符合科學期刊的要求,標出標題,摘要,關鍵詞,報告最后還要附有參考文獻等。論文的內容除了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與藥品,實驗的操作情況,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外,還可以寫上實驗過程的心得體會,指出實驗中的不足、改進的地方及尚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以便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探索通過開設設計性環保物理化學實驗,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工作過程,包括實驗選題、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現象觀察和數據采集、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等,而且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環保意識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傊?,我們力爭通過實驗訓練,把學生培養成綜合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關鍵字】給排水設計 水資源浪費 節能環保
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是非常大的,并且我國的水資源也十分匱乏,因此我國的人均水資源的擁有量非常低,甚至無法達到世界的人均水平,并且與人均水平相比還要差很多。雖然目前水資源的缺乏并沒有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口數量的增加,水資源的缺乏必定會成為一個重大的問題。因此,在這樣一個嚴重后果發生之前,就必須要通過各種手段對我國各行業以及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進行治理,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由于水資源匱乏帶來的負面影響。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物,其內部對水的使用量也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為我國建筑的給排水系統實行環保的設計非常重要。
一、建筑的給排水系統導致水資源浪費的原因
(一)計量設施
我國建筑的給排水系統依然使用的是原來的設備,并且設計思路也沒有與時俱進,現在在建筑中使用的這個給排水設計基本上屬于粗放式的,因此沒有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的,精確的控制,這就導致了在建筑的給排水系統中,水資源產生了無謂的浪費[1]。
(二)衛生器具和給水配件
我國古人常說,積少成多,雖然一時節約的水資源可能不夠多,但是長期積累下來卻可以為一個家庭甚至是整個社會節約不少水量。因此,建筑中所使用的衛生器具和給水配件不能忽視,節水型的配件可能一時不能看出其功效,但是時間一長,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管網滲漏問題
另外一個經常引起水資源浪費的原因就是建筑給排水管網的壓力過大,隨著我國高層建筑大量增長,大多數的建筑在進行給排水設施的建設時,都沒有使用先進的,能夠變頻和調節壓力以及速度的裝置,因此就會導致哪怕是在用水的低谷時期,也會使水泵承受巨大的壓力,如果長期下去就可能會使水泵甚至是整個給排水管網都發生滲漏的情況。
(四)沒有對雨水進行充分利用
大多數節能的綠色建筑都會使用一些裝置對雨水和中水進行收集,從而達到對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對水資源起到節約的作用,但是現在大多數建筑并沒有使用這樣的技術[2]。
(五)給排水管網連接處滲漏
因為所有的給排水管網都會有相互之間連接的地方和閥門,但是因為連接不夠緊密或者是使用年限過長,還有閥門以及管道的質量不好,都可能會使其在使用的過程中將水泄漏出來。
二、對建筑中的給排水設計
在對建筑的給排水系統進行節能設計的時候,能夠從三個方面進行,這三個方面分別是節水方面、節能方面,以及對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方面。
(一)節水方面
雖然我國的水資源總體來看是非常多的,但是在巨大的人口基數上,人均水資源的占有量非常低,甚至低到了非常嚴重的水平,我國許多偏遠地區以及水資源匱乏地區的可用水更是非常有限。隨著淡水資源的不斷減少,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水資源進行重復利用非常重要,我國目前的建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浪費水資源的問題,因此,想要對建筑的給排水設計達到環保的目的,首先就要從節水的方面著手。進行節水的方法一般有四種,分別是超壓出流、熱水干管循環、選擇節水的配件以及對中水進行采用等。
1.分區分壓供水:我國對于建筑物的給水系統有一個明確的規定,這個規定表明建筑中任何使用水資源的用具,在其最終配水點位置上的靜水壓力應該控制在0.05MPa_0.35MPa的范圍之內,合理的分區分壓供水可以減少管道滲漏量,延長用水器具的使用壽命,減少管網系統、用水器具的維修成本。
2.熱水干管:因為建筑內的熱水供應系統是集中的,在使用熱水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水資源以及熱能的浪費,因此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采用立管的循環方式或者是支管的循環方式,這樣能夠有效降低在使用熱水時對水和熱能的浪費。
3.節水配件:在本文的前半部分提到,雖然給水衛生用具和配件能夠節約的水資源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其產生的作用非常巨大,因此在進行建筑給排水系統設計的時候,應該選用節水型的衛生用具,還有配件,并且在安裝的過程中應該避免管道出現水的滲漏情況,以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比如山西省在2000年就了在全省范圍內對建筑工程中落后設施進行淘汰的措施,文件中要求淘汰過度用水的配件和衛生用具,推廣使用節水的衛生用具,并且聲明一旦違反規定,那么這樣的建筑將不予審批和驗收??梢妼τ诠澦浼氖褂靡呀浄浅V泛了,并且也是十分有效的。
4.對中水進行使用:一味地對水資源進行節約并不是真正的解決辦法,節約的再多也會有用完的一天,因此在進行水資源節約的同時也應該找到更多可以使用的水資源。中水系統就是這樣的一個設施,因為其能夠對污水以及廢水進行循環使用,這樣不僅能夠使水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還可以有效的減少污水和廢水對水資源以及環境的污染。對于使用中水處理技術節約的水資源,能夠作為非飲用水進行使用,比如中水可以洗車,還可以沖洗廁所,不僅能夠節約水資源,還能夠減少廢水對于環境的污染。對于中水處理的流程,應該滿足一些要求,這些要求包括:中水設計要盡量的簡單,不僅要占據較少的空間,還應該盡可能地減少中水節約設施的建設成本,在此基礎上,中水處理的效率還不能降低;其次,中水設施要減少對周圍群眾造成的影響,比如設備要有較低的噪音,并且在對中水的處理過程中不會出現異味,因為對中水進行處理的系統沒有監控的設備,所以設備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建筑給排水設計中中水處理的方法可以使用生物處理法,這種方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流量控制,第二個階段的流程從曝氣開始,經過沉淀和接觸式氧化,然后再進行沉淀,最后一個階段要對中水進行過濾、雜質的吸附以及消毒。建筑中使用的中水處理管道和設備,要具有一定的耐腐蝕性,并且要符合國家的相關規范和標準,在對中水進行使用的過程中,人體盡量避免與中水進行直接接觸。
比如,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就建立了具有中水收集工程的建筑,隨著這個工程試點的成功,我國多地都將這項技術運用到了建筑中。
5.使用屋頂水箱浮球閥:所謂的屋頂水箱浮球閥繼閥芯,除了能夠做到兩步到位的配重逆開式球閥之外,現在在市場上還出現了一些其他的浮球閥,比如雙筒式的、液壓式的等等,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導閥控制型的浮球閥,它具有許多浮球閥的綜合特點,因此在建筑中進行使用能夠有效提高對水流的控制,從而減少溢流現象的發生。
6.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可以將智能化給排水監控系統運用在建筑中,這樣就能夠對建筑中的給排水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控,并且還能夠進行配水等功能。在建筑的給排水系統中,可以嘗試使用BAS,即寬帶接入服務器對建筑中的給排水情況進行相應的監控。比如,控制系統能夠對水箱的水位進行檢測,在水位達到高水位的時候就能夠停止供水,這樣就可以防止水箱儲存過多的水,從而對水資源進行節約;而當水箱中的水位低于低水位時,就可以進行自動的供水。
7.最后一點,建筑中還可以建立雨水的收集系統,從而通過對雨水的收集,將其通過一定的過濾和消毒,然后應用在建筑的一些用水途徑中,從而得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比如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的某些園林中的建筑就使用了雨水收集系統來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收集到的雨水可以利用到對綠地的澆灌中,或者是建筑中進行地板或者玻璃的清潔等多個非飲用的環節中。
(二)節能方面
在對水資源進行節約的同時還要對能源進行節約,因為在建筑物當中通常都會用到熱能、電能等多種能源,進行能源的節約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分別是二次供水設備以及熱水的供應,還有太陽能的使用。
1.二次供水設備:在傳統建筑給排水系統的設計中,通常使用的都是水泵連接水箱的供水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不能夠在用水高峰以及用水低谷這兩個時間段中進行迅速的轉換,因此無法及時滿足這兩個時期水量的變化,并且在這兩個設備中的水會非常容易被污染,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新的供水系統就產生了,這就是能夠調速變頻的設備[4]。這種供水設備不但能夠根據水量的使用進行供水的調整,還能夠在用水低谷時期調整自身的設置,從而減小低谷時期對設備造成的壓力,這樣就不會產生因為壓力過大導致的管網滲漏問題,并且還對設備的能源進行了相應的降低。
2.利用太陽能: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能夠在天氣好的時候進行隨時隨地的使用,如今大多數的家庭都在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為家庭生活提供所需的熱水資源。但是如今的太陽能設備還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會發生凍裂等問題,因此在利用太陽能的同時還應該對太陽能設備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
(三)對水污染進行防治
水資源受到污染是如今可用水資源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該加強對水污染現象的控制[5]。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同樣也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建筑的給排水系統,建筑中的水池或者是水箱,以及建筑給排水設備中的管材。在這三個環節中都應該避免可能發生的污染現象,因此應該使用材料良好的管材,并且對水箱中的水進行定期的消毒。
結束語:
水資源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如果離開了水那么人類就會面臨死亡,因此節約水資源勢在必行,在對建筑物給排水的設施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使用先進的節水設備,為我國水資源的節約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戚貴慶.對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的環保問題論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268.
[2]于大寧.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的環保問題[J].低溫建筑技術,2011,33(5):111-112.
[3]任麗芳.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的環保問題[J].科技創業家,2012,(22):70.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環境保護稅種,只是在一些稅種的規定中直接或間接地含有環保因素。下面擬就環境稅立法中的主要問題談談我們的幾點思考。
一、“環境稅”的征稅客體和法定名稱問題
環境稅是旨在保護環境和資源的國家稅收,環境稅應該是我國整個稅種體系中一個獨立的稅種,其法律地位是與流轉稅、所得稅等稅種等同的。在環境稅法定名稱的尋找上,可否作如下考慮:
1.“環境稅”:它是以環境中的物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碍h境稅”的內容廣泛,可看作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下面還可分為污染物稅、環境能源稅、環境資源稅、環境關稅等。而且,每一個名稱下面還可再分,如污染物稅可分為噪聲稅、垃圾稅、二氧化碳稅、硫稅、有毒化學品稅等。上面提及的環境資源稅,也可稱為生態環境稅。
2.“環境污染稅”:它以特定行為為征稅對象,任何單位和個人造成環境污染和公害的行為,可以確定為征稅客體。這些環境污染行為包括向環境排放廢水、廢氣、廢熱、固體廢物、噪聲、放射性物質等行為。環境污染稅的計稅依據是所排放污染物的濃度或總量。這個名稱還可以有另外的叫法,如稱為環境保護稅,不過這是從狹義上來解釋的,它的課稅客體不包括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
3.“環境消費稅”:以消耗某種環境資源為征稅對象,如美國對消耗臭氧的化學制品征稅等。我國現行消費稅雖然將鞭炮、焰火、汽油、摩托車和小汽車等污染環境的消費品納入課征范圍,而且對小汽車按照排氣量大小確定差別稅率,這在控制污染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對含鉛和無鉛汽油、是否安裝尾氣凈化裝置的車輛加以區別,降低了稅收對控制污染行為的作用。筆者提議的環境消費稅,消耗的環境資源不僅僅包括汽油,還應包括天然氣、煤、焦炭、重油、臭氧等等。具體范圍可由稅法確定。環境消費稅在環境資源的生產和消費環節征收。
4.“環境資源稅”:它以開發、使用、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作為課稅對象。其名下有:“開采稅”、“開發稅”、“采伐稅”、“土壤保護稅”等。其納稅主體是開發、利用土地、森林、草地、水、礦產、地熱、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社會組織和個人。計稅依據由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和開發利用的程度共同確定,對不可再生、本國稀缺的自然資源可以課以重稅。以行為作為課稅對象的環境資源稅,可以冠名為生態環境補償稅,或叫生態環境稅。
環境資源稅也可設計為以物為課稅對象,名稱包括化學燃料稅、水資源稅、礦產資源稅、森林資源稅和草原資源稅等,主要體現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或價值。
以上陳述的幾個環境稅名稱中,“環境稅”的名稱顯然范圍過大,包羅萬象,立法中難以界定其具體內容,實踐也不好操作。“環境消費稅”以幾種消費的環境資源為課稅對象,范圍過于狹窄,對其他幾種常見的污染行為如排放污水、排放噪聲等不聞不問,也違背了環境稅的立法宗旨?!碍h境資源稅”只顧及自然資源的維護與利用,忽視了以稅收手段抑制排污行為的作用。而“環境污染稅”與“環境資源稅”正好相反,忽視了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筆者認為,我國環境稅立法,可以冠名為“環境保護稅”,其具體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環境污染稅,對污染物或排污行為征稅;二是環境資源稅,對稀有資源或利用、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征稅。環境保護稅這兩部分內容,還應該包括環境稅收優惠的法律制度。鑒于我國環境稅立法仍處于醞釀階段,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加之國外的情況和我國也不盡相同。因此,筆者還認為,環境稅立法可以首先采取以某種或某幾種常見的、嚴重的環境污染物、稀有資源、污染行為或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作為課稅對象,單獨立法,以“暫行條例”的形式頒行,如制定《固體廢物(垃圾)處置稅暫行條例》、《水污染稅暫行條例》、《空氣污染稅暫行條例》、《汽油稅暫行條例》、《噪聲污染稅暫行條例》以及《水土保持稅暫行條例》等等。環境保護稅法律體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上述環境稅種的單獨立法,都是環境稅法律體系完善的重要步驟。
二、中國環境稅的立法宗旨問題
環境稅是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在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環境稅主要目的應當是為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服務。這里,稅收是手段,運用這個經濟手段控制環境污染和保護改善環境、維護人類健康是環境稅的立法宗旨。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在經濟建設中基本上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可以說,我國此時的經濟效益是以犧牲環境效益為代價的。開征環境稅雖然不是環境保護的唯一經濟手段,但它卻是一種規范的、有效的也是有力的手段,今后也應該是最重要的一種經濟手段。這種手段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明確其立法宗旨,更有利于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而且,稅收作為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重要工具和實施宏觀調控的經濟杠桿,還可以為環境保護事業籌集專項資金。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環境稅立法確立前述的立法宗旨是適宜的。
三、中國環境稅法的立法原則問題
1.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原則
這一原則在環境稅中的體現主要有兩層含義:一、發展經濟不能犧牲環境。開征環境稅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對經濟的發展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基于保護環境的理念,我們仍然要開征環境稅,尤其是對于那些嚴重的污染行為和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更是要課以重稅,在這種情況之下,要優先考慮環境的保護。二、環境保護要考慮其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開征環境稅不能不考慮企業的稅收負擔,以及因此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立法者在環境稅立法中應科學的設置環境稅的納稅主體、課稅客體和稅率,運用環境稅的稅收優惠政策,考慮企業的整體稅負。尤其是現在我國企業的稅負整體偏重,大量國有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在保護環境,開征環境稅的同時,要把環境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2.稅負和污染相適應的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誰污染誰納稅”,對污染嚴重的物和行為課以重稅,對污染輕微的物和行為實行較低的稅率,對污染防治實施項目的建設實行零稅率。隨著各國普遍利用環境稅來防止污染、治理環境,環境稅收收入越來越成為各國籌措環保資金的主要來源。對環境稅的具體征稅對象和課稅稅率的設計,大體是遵循稅收收入和環保資金相當的原則。在稅率上一般實行動態稅率,即根據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所需資金不斷調整具體的環境稅稅目的稅率;有些國家對具體環境稅稅目的稅率是每年公布一次的。動態稅率的實行是稅負和污染相適應原則的直接體現。這一原則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假定政府征收等于邊際污染成本的稅收,那么可使污染者的邊際私人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私人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收益,即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社會成本)內在化,使其面臨真實的社會成本和收益;最終必能抑制或減少污染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這一原則的實施也有利于避免企業環境稅負的畸輕畸重,實現稅收的公平目標。
3.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預防是指預防一切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造成的損害;所謂治理是指對一切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所進行的治理。環境稅的開征并不是簡單的為環境的污染事后提供治理的資金,其首要的作用還在于防止污染。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是稅收宏觀調控和籌集資金雙重功能的體現和運用。
四、中國環境稅法規范的內容問題
構建我國的環境稅法體系,設計其基本內容,首先應從完善現行的稅制結構開始,綠色稅制改革的重點應是目前與環境資源有關的資源稅和消費稅。另一方面,我國要大膽借鑒發達國家環境稅法的立法經驗,引入能源稅、水資源稅、含鉛汽油消費稅附加以及臭氧耗損物質(ODS)稅,2同時考慮從排污收費到污染稅的可能改革。下面,筆者擬在前述的環境保護稅的名下,選擇幾個主要的環境稅種,就其內容作一些設想,當然,這還不能概括環境稅法體系的全部內容:
1.垃圾稅:是一種以抑制環境污染為目的、以垃圾(或叫固體廢物)為課稅對象的稅種。垃圾稅稅率為定額稅率,課稅對象是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納稅人為產生垃圾的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垃圾稅可規定一個起征點。征收的垃圾稅稅金,應該相當于處置垃圾所花費的資金(與此相適應,垃圾稅也可稱為垃圾處置稅或固體廢物處置稅)。如奧地利聯邦政府從1989年1月1日起征收垃圾稅。按照規定,每噸家用垃圾征收40—50先令,每噸特殊垃圾征收200—500先令。
2.含鉛汽油稅:含鉛汽油稅是一種具有行為調節功能的稅收,它是汽油消費稅中的一個稅目,應視為一種消費稅附加。其征收對象是供機動車船使用的所有標號的含鉛汽油和70#低標號汽油。納稅人是中國境內生產含鉛汽油和70#汽油的生產廠家。其稅率的確定應主要以在我國高標號汽油中占比例較大的90#汽油為依據。
3.污染排放稅:是指根據污染者排放物數量或能產生有污染的產品數量征收的一種稅收,也是最能直接體現環境稅本質的一種稅收。其征收依據是排放污染物的數量或能產生有污染的產品數量。納稅人是排放污染物或生產有污染的產品的單位和個人。從長遠的觀點,排污收費宜改成征收污染排放稅。不過,這種轉變的前提是大大簡化現行的收費標準,從以污染物排放量為征收依據轉變到以產品生產或消費數量為征收依據,或者只征收少數污染物的排放稅。污染排放稅稅率宜采用超額累進稅率。稅額的確定,以足夠支付治理污染的費用為基準。
4.企業環境稅:企業環境稅以生產或排放有毒性物質的企業為納稅人,課稅對象是有毒性物質或其排放會造成污染的物質。稅率為從量定額稅率。
5.水資源稅:是對水資源的開采和使用以及污染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征稅對象是對水資源的開采、使用行為以及污染水資源的行為。水資源包括地下水資源和地表水資源。我國現行的水資源費可改成水資源稅,并在現行的水資源費費率基礎上,根據各地區水資源的稀缺性和水污染程度確定差別幅度稅率。全面提高水資源稅稅率。
上述的垃圾稅、含鉛汽油稅、污染排放稅和企業環境稅,可以歸屬于環境保護稅名下的環境污染稅,而水資源稅則歸屬于其名下的環境資源稅。
五、環境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現行稅收體系也包含了一些環境稅收優惠政策,不過,現行稅制中考慮環境保護因素而采取的稅收優惠措施的形式過于單一,僅限于減稅和免稅,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影響了稅收優惠的實施效果。因此,筆者主張,環境稅收優惠政策可做如下考慮:
首先,在關稅方面,對出口的環境保護設施、材料可采用低關稅率,以扶持該類產品的發展。對國內目前不能生產的污染治理設備、環境監測和研究儀器以及環境無害化技術等進口產品,減征進口關稅;在農業稅方面,對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維持耕地面積、植樹造林等有助于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農業生產活動減免農業稅;在營業稅方面,對工業企業自銷的綜合利用產品、環境保護政策性虧損的經營活動等實行減免營業稅或緩征營業稅;在消費稅方面,對清潔汽車、清潔能源以及獲得環境標志和能源效率標志的家電產品和汽車,減征消費稅;另外,對經營環境公共設施的企業,在征收營業稅、增值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方面給予優惠。
其次,為鼓勵企業開發利用防止污染、節約能源等方面的設備、機器,保護環境,政府應采用加速折舊的方式來實現其環境目標。目前,我國的加速折舊制度,不僅加速折舊方式少,而且,相關規定也不明確。我國應該允許清潔能源企業、污染治理企業、環境公用事業以及環保示范工程項目加速投資折舊。
再次,擴大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零稅率政策的適用范圍,準確界定零稅率調節稅的適用項目類型;界定朝陽產業——環境保護產業的范圍,在規定期限內對環境保護產業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此外,對工業企業購入的環境保護設施允許扣減進項增值稅額等,也是屬于環境稅收優惠政策的范圍。
摘要:《自然保護概論》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總結了該課程的特點,分析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前人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進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方法與建議,為相關專業的教學管理部門和授課老師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自然保護概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062-02
一、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
《自然保護概論》基于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研究地球各圈層生物與環境發生、發展過程中涉及的自然干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調控與保護自然環境及減少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一門綜合性課程。作榛肪晨蒲?、环緩丐程专覚n謀匭蘅緯蹋對豐富學生的基礎生態學知識意義重大,促進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關注環境領域存在的資源環境問題,理解與掌握人類在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自覺主動地把“自然保護概論”的課程知識與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其他課程聯系起來,增強環境保護的基礎理論與宏觀管理意識。
二、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特點與現狀
目前,湖南農業大學“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主要是理論教學。在課程教學環節存在一些弊端,如下:
1.教材選取未突出專業特色。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及查閱的課程相關教材發現,相關教材偏少,知識內容略顯陳舊。大部分教材主要側重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自然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際自然保護事業等內容。這些課程內容很適合生物學、生態學等專業學生,而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可能會覺得以上內容跟自己所學專業關系不大,自然而然的降低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2.課程內容與專業其他課程有一定重復。本校環境科學專業在第二學期和第四學期分別還有《環境科學導論》和《環境生態學》等專業基礎課。上述兩門課程的授課內容與《自然保護概論》有較大的重復度。例如,《環境科學導論》教學大綱中包括生態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全球環境問題;《環境生態學》教學大綱中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等教學內容;上述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自然保護概論》課程教學大綱中均有涉及。這必然引起知識點重復教學,導致學生的惰性心理。
3.實踐教學環節缺失。目前,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并未開設實踐環節。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等專題,如果能夠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開展相關專題的野外實踐,必將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為出發點,根據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特點及環境科學專業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針對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以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理論教學的改革
1.明確專業特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結合環境專業的特色,在遵循專業培養方案的前提下,重點闡述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遏制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內容設置不同的專題,如:生物多樣性銳減、海洋石油污染、水土流失與沙漠化、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入侵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每個專題授課2-4個學時。通過對相關環境問題的深入剖析,讓學生明確人的和諧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認識到環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牢固樹立科學的人口意識、消費意識和文化意識,充分發揮資源的多重功能和資源的利用效率。
2.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由于自然保護概論的教材主要傾向于自然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等基本原理與知識,因此不能過多地依賴教材,需要補充環境科學的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授課老師查閱學科相關的資料,掌握行業最新研究成果并整合,在理論教學中做到深入淺出,詳略得當。在講述全球氣候變化的時候,可結合氣候監測數據和古書記載,闡釋近年來頻發的洪水現象、厄爾尼諾現象、臭氧層空洞產生的原因與可能的解決辦法。并可適當介紹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與非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NIPCC)兩派學者關于全球氣候變化模型模擬的可靠性及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氣溫上升的貢獻性大小問題的爭論。
3.采用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鑒于“自然保護概論”的學科交叉性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專題多且相互獨立等特征,可構建“選題-導學-自學-小組討論-演講-反饋”的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圖1)。授課教師在導學前應高度重視“選題”過程,增加案例切入式選題方式,將小組討論和自學過程安排在課堂外,靈活安排學生的討論形式與內容,扮演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環境的創造者和合作的協調者的角色。
4.改革課程考核方式。“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取決于授課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敬業精神,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又與課程的考核方式密不可分。授課教師應當重視創新能力的考核,考察學生是否能夠對于某個問題提出與已有觀點相悖的觀點,敢于提出并能用已有的資料去證明的行為就應該鼓勵。并通過采用案例、專題等形式教學,激發學生思考,授課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課后鉆研。對于出勤率高、課堂表現積極、作業按時完成的同學應該得到更高的平時成績分數。為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授課教授可采取課程論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幾個學生共同完成一個題目的課程論文,每個人分別查閱資料撰寫,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綜合成稿,教師根據每個同學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的貢獻給出成績。
四、增設實踐教學環節
1.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及相關經費投入。為加強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建議在理論教學結束后增設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可開設一個周,重點考察典型的生態破壞、水土流失、濕地生態系統等地形或生態系統。同時,為保障基本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需增加必要的經費投入,主要為野外實習經費。給野外實踐教學以經常性投入,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2.選擇多方式實踐教學途徑。為克服實習經費短缺帶來的限制,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然保護概論的實踐教學可打破原來的統一組織安排的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課題、多時段、多地點進行。首先,授課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框架列出幾個大的方向,如參觀水土流失、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荒漠化等,由學生選題。或者由學生自主擬定方向,呈報授課教師審查和批準。如此一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方向。
實習場所也可以安排在學生家鄉周邊、課余活動場所、郊游場所或其他課程實習場所等,由學生自主選擇。合理安排實習時間,教學實習安排在理論課程結束后,距學期末有1-2個月的時間,學生還可以結合所選實習地點的情況,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完成其他活動的同時關注周邊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以完成實習。
總之,筆者認為《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過程要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調整。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增加最新研究進展等內容,突出教學過程的專業性、趣味性和互動性。
參考文獻:
開 課 單 位:旅游學院
課 程 名 稱 旅游環境保護概論 任 課 教 師 單藝斌 適用專業班級 09級旅游管理1-4班 課 程 類 別 專業向方選修課 考 核 方 式 考查 考 試 方 法 倡議書+PPT宣傳片 申
請
原
因 本學期面向旅游管理09級學生開設的專業方向選修課《旅游環境保護概論》
共32學時,根據課程的內容和對課程教學目的的要求,本著學以治用,學用結
合的宗旨,除了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的養成之
外,在課程結束的考核中,也將體現這一宗旨。因為,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將所
學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動力并內化為切實的行動,將來無論是在專業的規劃設計
、科學研究領域,還是作為一名普通的地球村的一分子,都會有運用這些理論和
知識的意識,都會自覺地成為環保的倡導者和環境提愛護者。因此,主講人申請
本門課程采用倡議書+PPT宣傳片的形式作為學生的期末考核方法。
評
分
標
準 一、期末考核方法
(一)倡議書:要求學生們利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完成一份面向大連大學所有在校生的一份“保護校園環境,從我做起”的倡議書。
(二)PPT宣傳片:要求學生們利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完成一份針對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PPT宣傳片。
二、期末考試評分標準與要求
(一)期末倡議書評分標準(滿分100分):
倡議書全文有理、有據__滿分25分
倡議書有明確的目標__滿分15分
倡議書有嚴密的組織__滿分10分
倡議書有明確的方法和行動__滿分25分
倡議書格式正確、文字流暢、字數在2000字以上__滿分25分
(二)期末PPT宣傳片評分標準(滿分100分):
PPT宣傳片制作精美度__滿分25分
PPT宣傳片包含內容豐富__滿分50分
PPT宣傳片制作長度__滿分25分
三、本課程成績構成
(一)平時成績:占40%(其中:出勤占10%,課堂發言占10%,作業占20%)
(二)期末考核:占60%(其中:倡議書20%、PPT宣傳片40%) 學
院
意
見
教學院長簽字: 公章:
年 月 日 教
務
處
意
見
簽字: 公章:
(一)普及環境知識,提高環保意識
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二是培養環保專業人才③。因此,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先接受環?;局R及技能的學習,才能為將來從事各項與生物、環境科學相關的工作奠定基礎。
(二)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學生具備“渴望學習的強烈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正確對待個人與他人、社會、民族、國家、人類和自然環境的態度和表達、交流的能力”④是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環境科學概論雖然只是一門選修課,但這門課在學生的整個知識體系中卻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非環境專業的學生也應當通過學習樹立對人類前途命運關心和對社會持續發展的高度責任感,不斷關注我們的環保事業。
(三)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環境問題的產生,除了原生環境問題(自然演變)外,主要是次生環境問題(人類活動)所引起的。隨著人類大規模地改造環境,也必將會出現新的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調節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人類的環境觀念在一次次地提升,我們的學生也應該學會用一種發展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今后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課程設置應合理
環境科學概論作為生物科學專業(師范類)的選修課程,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開設。之前,學生大多對環境專業知識了解不多,也比較零散,大四開設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相關理論,引起他們對于環境的關注。為此,課程在內容選擇和組織等方面力求在闡明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時,也能反映環境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環境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三、教材的選擇與大綱的制訂應符合實際情況
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材有較多的版本,不同的教材在內容的設計和編排上各有特色。對不同專業及層次的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不同,所用教材也應有所區別。我系目前選用的教材是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環境科學概論》(仝川主編,2010年7月第一版)。這是一本針對師范類非環境專業而編寫的精品教材,它著重體現環境科學的思想理念、基礎理論和科學方法,內容簡練,重點、難點突出,非常適合作為選修教材使用。教學大綱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這門學科在課程結構中的性質、地位以及教學要求,也是施教的依據。因此編制大綱時要使其能夠適應課程教學的需要,明確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材的選用、適用的教學對象、課程設置、參考書目等,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選用的教材要與大綱相一致,內容不能過多,也不能過于簡單,要符合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
四、合理編制教學計劃,精選教學內容
(一)合理編制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課程的總體安排,也是安排教學任務、實施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該課程既然是概論性質的,在內容深度上與環境專業的學生要有所區別,在學時上亦不宜安排過多,從教學實踐來看,36學時基本上能滿足教學需要。
(二)精選教學內容,詳略得當
環境課程內容涉及廣泛,在選擇授課內容時除了兼顧全面系統外,更要重點突出。針對生物科學專業的特點,教學內容多側重于介紹生態環境影響與保護問題,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本教材內容包括緒論、大氣環境污染與防治、水體污染與防治、土壤污染與防治、固體廢物污染與處置、物理環境污染與防治、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管理、全球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等。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針對一些具體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以前六章的內容為主,并確定每章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牢固地掌握環境污染及治理的基本知識,對其他的內容則簡要介紹,讓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
(三)注重充實新內容
由于環境學科發展非常迅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斷出現,所以要不斷調整充實新的教學內容,以適應時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通過電視、互聯網、報刊雜志等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努力把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成果和發展方向動態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
五、采用多樣化的課內外教學模式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采用典型的實例教學
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它應該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這就要求授課老師平時要注意素材的收集和篩選,把一些典型問題展示給學生。例如:講解環境問題時,如果僅空洞地講環境保護如何重要,學生不感興趣,必然導致聽課效率低下。筆者嘗試先給學生展示一些環境污染事件的背景及資料,如著名的世界公害事件,再分析其原因及后果,讓學生參與討論,總結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介紹生物多樣性銳減時,把國內及世界上一些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的生存現狀,用圖片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懂得保護生物多樣性實際上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在教學實踐中,還適當采用生活中的環境實例教學,讓學生深有體會。例如:空調排放的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房屋裝修后產生的苯、氡等多種有害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等。通過這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從而學以致用,提高環保意識,落實環保行動。
(二)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課堂是知識傳播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場所。上課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聽課反應,應不時地走下講臺通過口頭語言、提問、肢體語言(如關注的目光、適當的手勢)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如果出現學生聽課熱情不高或對知識不理解的情況,要耐心聽取他們的聲音,適當修正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均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筆者在每學期都會抽出幾個學時,讓學生自己備課、講課。具體方法是:把教學內容分成幾大專題,如環境污染與防治(包括水、氣、土、物理污染章節)、環境技術與方法(包括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等章節)、和諧環境(包括可持續發展等章節)等專題,提前分組,讓學生看書、收集資料,每堂課抽兩個小組上講臺由學生講述,然后請學生討論和辯論,對于學生的討論結果,及時給予總結和評價。通過這種上課方式,既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又鍛煉其表達能力,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反應良好。但這種模式一學期只用1-2次即可,不宜過多使用?;邮浇虒W把教育行為從單純的知識學習轉變為參與和實踐相結合①。通過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實現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注入式教育到師生互動的探究式教育的轉變,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取長補短
多媒體教學具有強烈的視聽沖擊力和感染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理解力和記憶力,備受教師的青睞和學生的歡迎②。采用多媒體教學主要有以下優點:
(1)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來接受課堂信息,方便教學設計,更易突出重難點,學生接受知識也更快。如介紹環境問題的產生和危害時,用風景秀麗的大自然圖片與濁水黑煙、垃圾成堆等生態環境遭破壞的圖片作對比,展示給學生,引起了學生內心的強烈震撼。在準備課件時,可以標好所講內容的輕重點,學生一目了然,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2)大大減少黑板板書的時間,增加教學的信息量。有些復雜的數學模型和圖形,靠粉筆來寫畫,會浪費大量時間。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用圖像演示,直觀性較強。而且能在有限的課時里,傳授給學生更多的信息。
(3)增強上課內容的條理性。可將教學要點宏觀上列于某一張幻燈片中,然后以“超鏈接”的方式進入各專題進行深入介紹。這樣脈絡清晰,便于學生記住,也便于教師做課前復習和課后小結。
(4)最大限度實現教學的生動性、豐富性、直觀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抽象的工作原理、復雜的運行過程轉換為形象直觀、圖文并茂的動畫,使得問題更加容易理解。如講述水的自然循環時,采用FLASH動畫清晰地顯示水的蒸發、降雨、滲透、徑流等一系列循環過程,加深學生的認識。
(5)便于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由于教材部分內容無法跟時代同步,利用課件,可將最新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最新鮮的空氣中成長”。
總之,多媒體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正日益成為一種趨勢。多媒體教學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是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格教育和師生情感交流的缺失。在多媒體的單一教學中,教師忙著操作多媒體,很多時候就無暇顧及到與學生交流,更不會由學生表情去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一味地傳授海量信息忽略品德修養塑造,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人格是很不利的。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會注重和學生交流,并在恰當的時候進行人格教育。
(2)教師的惰性思想得不到抑制。采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做課件上,很少有時間鉆研課本,編寫教案。有的教師干脆直接用網上下載來的課件。這樣一來,很難有自己的創新思維和教學觀點,一旦多媒體出了故障的話,上課的程序就亂了,教學的效果肯定不會好,而傳統教學則不會出現此類問題。
(3)上課節奏難于把握。如果講課過快,學生跟不上教師講課速度,易導致學生對授課內容不理解、疑問增多;反之,講課過慢,就會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的現象。因此,教師需要靈活掌控好上課節奏和課堂教學進度。實際教學中,筆者對一些重難點內容,采用以下方法:如講解目前備受關注的PM2.5時,先板書PM2.5的基本概念和來源,再用多媒體展示PM2.5質量標準出臺的背景知識,接著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對它的危害及治理策略進行思考和總結,并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理解和記筆記。這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就比較牢固??傊?,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互結合,揚長避短,才能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四)到實習基地參觀學習
組織學生到離市區較近的淮南化肥廠、淮南啤酒廠、安徽益益乳業、洛河電廠、大通垃圾填埋場、八公山森林公園、焦崗湖風景區等實地參觀學習。去之前,先把相關的環境知識點如廢氣、廢水、粉塵的處理及工藝,環境規劃及生物多樣性等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平時不太理解的問題和不懂的難題。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與現場的工作人員或技術人員進行互動交流,把書本與實踐之間不懂的地方一一詢問?;貋砗?,師生一塊進行討論和總結,使學生從具體形象的感性認識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這類活動充分體現了環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同學們紛紛表示獲益良多,不僅大大拓寬了他們的眼界,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五)指導學生撰寫環境小論文或調查報告
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若干課題,并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興趣自選并成立課題小組。相關文獻的查詢、資料的收集、數據的采集,論文和報告的撰寫均在課余時間完成,最后以課題小組的名義上交研究或調查成果。在課堂上采用先演講、后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寫論文或報告的過程和體會,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的過程可以初步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為他們將來畢業論文的寫作或學業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豐富課外教學形式
(1)組織學生參加環境保護知識講座或學術報告會。利用我系每年舉辦的學術活動周的有利條件,邀請在環保工作中有豐富經驗的知名專家作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增進學生對環境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熟悉環境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動態,學生紛紛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參加這樣的活動,收獲很多。(2)鼓勵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環?;顒???衫铆h保紀念日(如每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4月22日地球日等)組織學生在校內外進行環保宣傳;主動參與全國高校學生社團開展的校園節能減排公益項目和“節能減排大學生在行動”主題學生活動;積極響應政府有關部門開展的“綠色出行”環保公益行動,加強公眾對綠色出行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公眾出行方式的轉變;鼓勵學生創作環保約章,探索推動環保的新方法、新理念等。通過直接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既開闊了眼界,專業知識也得到了豐富和鞏固,學生環保的使命感將得到很大的增強①。
六、考核環節注重綜合考量
為了合理地給出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學期總評價,采用將平時表現、考試成績、實習情況及其他方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定,分別按照30%、10%、50%、10%的比例計算總成績。平時成績主要與考勤、作業、聽課、提問、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等相掛鉤。考試試題盡量做到題型多樣化、合理分配主客觀題的分值、設置選做題、增加實際應用題目和綜合題目(論述題、案例分析等)。在考題的設計上努力做到試題更具開放性和靈活性,有利于考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考試結束后,及時對考試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總結,以便適當調整下年的教學內容和試題難度,使考試能夠真實地反映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習主要考察學生實習前準備、實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實習報告的完成情況等。其他方面還包括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的質量,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情況等。
七、結語
(一)普及環境知識,提高環保意識
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二是培養環保專業人才③。因此,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先接受環?;局R及技能的學習,才能為將來從事各項與生物、環境科學相關的工作奠定基礎。
(二)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學生具備“渴望學習的強烈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正確對待個人與他人、社會、民族、國家、人類和自然環境的態度和表達、交流的能力”④是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環境科學概論雖然只是一門選修課,但這門課在學生的整個知識體系中卻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非環境專業的學生也應當通過學習樹立對人類前途命運關心和對社會持續發展的高度責任感,不斷關注我們的環保事業。
(三)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環境問題的產生,除了原生環境問題(自然演變)外,主要是次生環境問題(人類活動)所引起的。隨著人類大規模地改造環境,也必將會出現新的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調節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人類的環境觀念在一次次地提升,我們的學生也應該學會用一種發展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今后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課程設置應合理
環境科學概論作為生物科學專業(師范類)的選修課程,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開設。之前,學生大多對環境專業知識了解不多,也比較零散,大四開設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相關理論,引起他們對于環境的關注。為此,課程在內容選擇和組織等方面力求在闡明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時,也能反映環境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環境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三、教材的選擇與大綱的制訂應符合實際情況
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材有較多的版本,不同的教材在內容的設計和編排上各有特色。對不同專業及層次的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不同,所用教材也應有所區別。我系目前選用的教材是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環境科學概論》(仝川主編,2010年7月第一版)。這是一本針對師范類非環境專業而編寫的精品教材,它著重體現環境科學的思想理念、基礎理論和科學方法,內容簡練,重點、難點突出,非常適合作為選修教材使用。教學大綱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這門學科在課程結構中的性質、地位以及教學要求,也是施教的依據。因此編制大綱時要使其能夠適應課程教學的需要,明確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材的選用、適用的教學對象、課程設置、參考書目等,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選用的教材要與大綱相一致,內容不能過多,也不能過于簡單,要符合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
四、合理編制教學計劃,精選教學內容
(一)合理編制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課程的總體安排,也是安排教學任務、實施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該課程既然是概論性質的,在內容深度上與環境專業的學生要有所區別,在學時上亦不宜安排過多,從教學實踐來看,36學時基本上能滿足教學需要。
(二)精選教學內容,詳略得當
環境課程內容涉及廣泛,在選擇授課內容時除了兼顧全面系統外,更要重點突出。針對生物科學專業的特點,教學內容多側重于介紹生態環境影響與保護問題,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本教材內容包括緒論、大氣環境污染與防治、水體污染與防治、土壤污染與防治、固體廢物污染與處置、物理環境污染與防治、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管理、全球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等。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針對一些具體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以前六章的內容為主,并確定每章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牢固地掌握環境污染及治理的基本知識,對其他的內容則簡要介紹,讓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
(三)注重充實新內容
由于環境學科發展非常迅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斷出現,所以要不斷調整充實新的教學內容,以適應時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通過電視、互聯網、報刊雜志等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努力把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成果和發展方向動態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
五、采用多樣化的課內外教學模式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采用典型的實例教學
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它應該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這就要求授課老師平時要注意素材的收集和篩選,把一些典型問題展示給學生。例如:講解環境問題時,如果僅空洞地講環境保護如何重要,學生不感興趣,必然導致聽課效率低下。筆者嘗試先給學生展示一些環境污染事件的背景及資料,如著名的世界公害事件,再分析其原因及后果,讓學生參與討論,總結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介紹生物多樣性銳減時,把國內及世界上一些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的生存現狀,用圖片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懂得保護生物多樣性實際上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在教學實踐中,還適當采用生活中的環境實例教學,讓學生深有體會。例如:空調排放的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房屋裝修后產生的苯、氡等多種有害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等。通過這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從而學以致用,提高環保意識,落實環保行動。
(二)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課堂是知識傳播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場所。上課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聽課反應,應不時地走下講臺通過口頭語言、提問、肢體語言(如關注的目光、適當的手勢)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如果出現學生聽課熱情不高或對知識不理解的情況,要耐心聽取他們的聲音,適當修正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均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筆者在每學期都會抽出幾個學時,讓學生自己備課、講課。具體方法是:把教學內容分成幾大專題,如環境污染與防治(包括水、氣、土、物理污染章節)、環境技術與方法(包括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等章節)、和諧環境(包括可持續發展等章節)等專題,提前分組,讓學生看書、收集資料,每堂課抽兩個小組上講臺由學生講述,然后請學生討論和辯論,對于學生的討論結果,及時給予總結和評價。通過這種上課方式,既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又鍛煉其表達能力,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反應良好。但這種模式一學期只用1-2次即可,不宜過多使用?;邮浇虒W把教育行為從單純的知識學習轉變為參與和實踐相結合①。通過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實現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注入式教育到師生互動的探究式教育的轉變,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取長補短
多媒體教學具有強烈的視聽沖擊力和感染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理解力和記憶力,備受教師的青睞和學生的歡迎②。采用多媒體教學主要有以下優點:(1)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來接受課堂信息,方便教學設計,更易突出重難點,學生接受知識也更快。如介紹環境問題的產生和危害時,用風景秀麗的大自然圖片與濁水黑煙、垃圾成堆等生態環境遭破壞的圖片作對比,展示給學生,引起了學生內心的強烈震撼。在準備課件時,可以標好所講內容的輕重點,學生一目了然,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2)大大減少黑板板書的時間,增加教學的信息量。有些復雜的數學模型和圖形,靠粉筆來寫畫,會浪費大量時間。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用圖像演示,直觀性較強。而且能在有限的課時里,傳授給學生更多的信息。(3)增強上課內容的條理性??蓪⒔虒W要點宏觀上列于某一張幻燈片中,然后以“超鏈接”的方式進入各專題進行深入介紹。這樣脈絡清晰,便于學生記住,也便于教師做課前復習和課后小結。(4)最大限度實現教學的生動性、豐富性、直觀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抽象的工作原理、復雜的運行過程轉換為形象直觀、圖文并茂的動畫,使得問題更加容易理解。如講述水的自然循環時,采用FLASH動畫清晰地顯示水的蒸發、降雨、滲透、徑流等一系列循環過程,加深學生的認識。(5)便于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由于教材部分內容無法跟時代同步,利用課件,可將最新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最新鮮的空氣中成長”。
總之,多媒體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正日益成為一種趨勢。多媒體教學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是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人格教育和師生情感交流的缺失。在多媒體的單一教學中,教師忙著操作多媒體,很多時候就無暇顧及到與學生交流,更不會由學生表情去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一味地傳授海量信息忽略品德修養塑造,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人格是很不利的。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會注重和學生交流,并在恰當的時候進行人格教育。(2)教師的惰性思想得不到抑制。采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做課件上,很少有時間鉆研課本,編寫教案。有的教師干脆直接用網上下載來的課件。這樣一來,很難有自己的創新思維和教學觀點,一旦多媒體出了故障的話,上課的程序就亂了,教學的效果肯定不會好,而傳統教學則不會出現此類問題。(3)上課節奏難于把握。如果講課過快,學生跟不上教師講課速度,易導致學生對授課內容不理解、疑問增多;反之,講課過慢,就會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的現象。因此,教師需要靈活掌控好上課節奏和課堂教學進度。
實際教學中,筆者對一些重難點內容,采用以下方法:如講解目前備受關注的PM2.5時,先板書PM2.5的基本概念和來源,再用多媒體展示PM2.5質量標準出臺的背景知識,接著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對它的危害及治理策略進行思考和總結,并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理解和記筆記。這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就比較牢固。總之,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互結合,揚長避短,才能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四)到實習基地參觀學習
組織學生到離市區較近的淮南化肥廠、淮南啤酒廠、安徽益益乳業、洛河電廠、大通垃圾填埋場、八公山森林公園、焦崗湖風景區等實地參觀學習。去之前,先把相關的環境知識點如廢氣、廢水、粉塵的處理及工藝,環境規劃及生物多樣性等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平時不太理解的問題和不懂的難題。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與現場的工作人員或技術人員進行互動交流,把書本與實踐之間不懂的地方一一詢問?;貋砗?,師生一塊進行討論和總結,使學生從具體形象的感性認識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這類活動充分體現了環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同學們紛紛表示獲益良多,不僅大大拓寬了他們的眼界,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五)指導學生撰寫環境小論文或調查報告
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若干課題,并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興趣自選并成立課題小組。相關文獻的查詢、資料的收集、數據的采集,論文和報告的撰寫均在課余時間完成,最后以課題小組的名義上交研究或調查成果。在課堂上采用先演講、后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寫論文或報告的過程和體會,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的過程可以初步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為他們將來畢業論文的寫作或學業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豐富課外教學形式
(1)組織學生參加環境保護知識講座或學術報告會。利用我系每年舉辦的學術活動周的有利條件,邀請在環保工作中有豐富經驗的知名專家作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增進學生對環境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熟悉環境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動態,學生紛紛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參加這樣的活動,收獲很多。(2)鼓勵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環保活動??衫铆h保紀念日(如每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4月22日地球日等)組織學生在校內外進行環保宣傳;主動參與全國高校學生社團開展的校園節能減排公益項目和“節能減排大學生在行動”主題學生活動;積極響應政府有關部門開展的“綠色出行”環保公益行動,加強公眾對綠色出行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公眾出行方式的轉變;鼓勵學生創作環保約章,探索推動環保的新方法、新理念等。通過直接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既開闊了眼界,專業知識也得到了豐富和鞏固,學生環保的使命感將得到很大的增強①。
六、考核環節注重綜合考量
為了合理地給出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學期總評價,采用將平時表現、考試成績、實習情況及其他方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定,分別按照30%、10%、50%、10%的比例計算總成績。平時成績主要與考勤、作業、聽課、提問、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等相掛鉤??荚囋囶}盡量做到題型多樣化、合理分配主客觀題的分值、設置選做題、增加實際應用題目和綜合題目(論述題、案例分析等)。在考題的設計上努力做到試題更具開放性和靈活性,有利于考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考試結束后,及時對考試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總結,以便適當調整下年的教學內容和試題難度,使考試能夠真實地反映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習主要考察學生實習前準備、實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實習報告的完成情況等。其他方面還包括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的質量,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情況等。
七、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