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1:58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金融外匯市場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行為金融羊群行為外匯市場匯率
我國面臨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由于外匯市場交易量巨大,我國外匯市場目前主要還是實盤交易,在諸多參與者中,國家和機構交易者作為參與角色就顯得非常突出。本文只從機構交易者和國家兩方面的羊群行為對我國外匯市場決策影響出發對其闡述。
一、機構交易者基于信息的羊群行為
傳統的金融理論大多隱含完全信息的假設,但事實上,即使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投資者的決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據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據對其他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的判斷來進行決策。這樣就可能形成羊群行為。商業銀行、金融公司、基金等投資機構雖然可以制造噪音,然而,對于實行噪音交易的單個參與主體來講,他們可能是噪音獲益者,也可能是噪音受害者。
在短期交易普遍存在的前提下,交易者可能聚集在某些信息甚至是與基礎價值毫不相關的信息或謠言上進行交易。它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價格與價值的明顯偏離。當大量的交易者聚集于某一信息并發生極端反應的時候,就會導致“羊群效應”。這一效應可能使得努力獲取新信息的交易者無法得到相應的回報,因為他不能保證其他投資者會相信并聚集在這一信息上,這就不利于提高交易者搜集信息的積極性。如果大量的投機易者在某一信息上聚集,而忽視了對其他相關的基礎信息的搜尋,甚至聚集于與基礎價值毫無關系的噪音上,往往造成與資產基礎價值有關的信息不能完全從價格中反映出來,從而使資產價格的信息質量降低。另一方面,噪音交易者還可能通過信息的積極反饋,無意間對知情交易者的行為進行了掩蓋。知情交易者之所以能夠獲利,很大方面是因為其掌握的私人信息還未完全體現到價格之中。然而,由于知情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同時進行交易,掩蓋了知情交易者的行為,使價格體現信息的速度放慢,知情交易者從而可以獲得超前收益。噪音交易的這種“羊群效應”損害了市場的有效性。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機構投機者利用信息模糊,在外匯市場上造成羊群行為而針對亞洲諸國外匯市場上的一次金融大餐。領頭羊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深受投資界的尊崇,他們對其行動更是亦步亦趨,其賣掉泰國銖,賣掉泰國股票的行為,引發了羊群效應,泰國政府最終無力支撐,宣布匯率自由浮動。泰國銖巨幅貶值,股票市場一落千丈。此時,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首的投機基金,又跟著索羅斯這只“領頭羊”,等待時機,在泰國銖下跌最低點時,大量買進泰國銖和泰國股票,抬高匯價和股價,伺機撤出,從而大賺一筆。在羊群效應的放大作用下,投機基金可以不顧與國家央行對抗的“兵家大忌”,繼1992年狙擊英鎊,重創英格蘭中央銀行后,又一次在與國家央行的較量中大獲全勝。
而對于金融危機受害國自身角度看,金融市場信息的弱化給羊群行為提供滋生的溫床,是導致這場危機的關鍵因素。對于參與者們而言,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不對稱信息問題嚴重惡化,導致基于信息的羊群行為,使金融市場
喪失應有的有效性,無法有效地將資金導向那些擁有最佳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最終引發危機發生。
二、國家基于影響力的羊群行為
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化,在國際經濟市場上,經濟大國同小國的,經濟強國與弱國之間,若國際貿易及金融融合程度及依賴程度很高,往往經濟影響力弱的國家會對經濟影響力強的國家的貨幣在匯率政策上實施盯住政策,以利于弱國的經濟穩定。從而,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在外匯市場上實際上扮演著“領頭羊”角色,受影響力強的國家約束,經濟小國、弱國多在頭羊的帶領下實施跟隨策略。區域經濟合作體之間,雖然不存在經濟實力的巨大懸殊,可是,區域經濟體,例如東亞諸多國家,采取的經濟發展模式基本相同,經濟結構類似,替代性很強,為了在世界經濟中避免“鄰里紛爭”,或者基于獲得群體福利最大化,它們之間往往達成某種“心理契約”,形成羊群,從而,對于某一群內成員的動作,往往有跟隨傾向。
然而,領頭羊國家要注意避免理性決策的內在非理性缺陷。表現為參與各方出于個體理性考慮產生的決策,在群體行動的作用下,可能以理性人的角度出發而最終走向了非理性。這個在博弈論中“囚徒兩難”博弈,就是一個很好的理性人最終走向非理性的例子。
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諸多國家在匯率市場上陷入了理性決策內在的非理性泥潭。東亞各國經濟依賴度很高,經濟結構化趨同,對外貿易在本國經濟中占居極其重要的位置,東亞各國在危機過程中為彌補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提高本國產品世界競爭力,對外都采取大幅度貶值的匯率策略,結果引發了競相貶值風暴,導致了危機的大面積擴散。
然而,在各國貨幣大幅度貶值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站出來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雖然犧牲了部分國家利益,但是迎合了亞洲鄰國的期望,顯示出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大國應有的魄力和能力,從而阻止了羊群行為繼續擴大,遏制了亞洲金融危機的繼續蔓延和深遠影響。危機過后,東亞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外匯制度上形成了某種微妙的心理契約,而這種心理契約樹立后,我國在2005年7月21日進行匯率改革之時,人民幣當天升值的同時,東亞各國對美元也是紛紛升值,一方面是地區經濟依賴度的原因,另一方面筆者認為也是標榜一種同進共勝的行動表白,從而使得各國信任度再次加強。
三、人民幣匯率升值心理預期因素分析
我國政府自2005年7月21日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來,人民幣匯率對于美元來講一直在波動中上升。目前來看,盡管我國匯率管理當局不再談論匯率政策調整,而是轉為守勢,強烈警告投機資本,力圖維持匯率的穩定,但是同樣難以消除市場上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因為政府如果沒有任何的行動,帶來升值壓力的諸因素就不會得到消解。而比較消解升值壓力的各種政策選擇,其實直接調整匯率政策相對而言可能最為簡單易行。比如,如果試圖減少中國目前的“雙順差”,就必須對過去過度依賴出口和外資的發展戰略進行調整,而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其難度更大,需要的時間更為長久。所以,人民幣外匯市場上仍有升值空間的預期不可能馬上消失。
從政府和市場的博弈來看,政府最關心的是熱錢流入。據有關估計,2003年流入的熱錢為600億美元左右,2004年又流入1000多億美元。資金大量流入是因為:套利(美元利率低于人民幣利率時),套匯(預期人民幣升值),以及進入房地產等領域套取其本身升值的利益。如果政府能夠讓市場相信調整已經到位,一次性的適度升值便足以打消升值預期,但是如果政府無法改變市場上預期的“羊群行為”,升值之后反而會刺激進一步的升值預期。
四、結論及展望
我國對外經濟中,出口貿易占據主要地位,而其中制造業占的比重最大。外商依靠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為其降低制造成本,獲取母國內不能獲得的超額利潤。
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蔡日方預測,即使按照保守估計,雖然到2009年中國也將會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的情況,可是“剩余勞動力無限供應狀況的拐點已經出現”。其潛臺詞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將應聲上揚。近日,全球最大人力資源公司“E-CA國際”發表薪酬趨勢調查報告預計,中國大陸將在2007年成為全球薪酬升幅最快地區之一。由此看出,一味的低估人民幣來促進我國隱性失業人口擴大就業的舉措不可能再有太大作為。相反,過低低估人民幣幣值會產生社會福利和經濟資源的凈轉移,導致根本的資源損失。
目前,我國對外出口最大部分還是同發達國家的貿易。發達國家壓迫人民幣升值主要關注的是發達國家與中國的雙邊匯率關系,沒有考慮發展中國家間在全球市場中的多邊關系。由于當前人民幣匯率與東亞貨幣處于競爭性均衡狀態,人民幣升值實際上就是降低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使其他發展中國家獲得相應的國際市場份額。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這個意義上看,人民幣對發達國家升值非但不可怕,而且有益,但只有當人民幣匯率與東亞發展中國家匯率共同升值時,升值才具有實際的福利效應。
筆者認為,對于我國目前沒有開放資本帳戶,從而人民幣匯率決定并非完全“市場化”意義上講人民幣估值過高過低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作為一個日益成為世界經濟舞臺重要成員的中國,應堅持雙重均衡政策,即保持實際匯率對名義匯率的均衡,保持與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貨幣相對于購買力平價的競爭性均衡,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和協調,將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作為匯率政策的目標。要盡量避免或者減輕國內外參與者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把握好國內外輿論導向,強調人民幣自主浮動,打壓國際游資對人民幣實施沖擊的外部預期,減弱由此帶來的“羊群行為”;并且同東亞廣大發展中國家鄰國間積極展開外交,將“心理契約”上升為國家承諾,保證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的穩定和互信。從具體實施措施、輿論導向、國家外交上消滅或者淡化人民幣升值預期,從源頭上消除羊群效應對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影響,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漸進式調整,達到穩定和有利于金融改革的宏觀目標。
其次,中國有必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我國金融市場分配效率和我國匯率制度彈性,并大力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乃至貨幣一體化,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增強在國際談判中的地位,避免區域內福利減少型內部競爭。
再次,長遠來看,隨著我國經濟強國地位的凸現,我國在金融體制改革中應堅持主動、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變革,最終實現人民幣資本帳戶的開放和人民幣的世界化,在世界貨幣體系舞臺中,獲得鑄幣稅帶來的好處。
參考文獻:
[1]王勇:《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2]袁志勝:《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行為研究》
[3]晏春:《基于行為金融學噪聲交易研究》
[4]易應童慶賢:《資本外逃與人民幣匯率高估的實證分析》
[5]湯華:《基于行為金融學范式的投資者羊群行為分析》
[6]孫詠梅祝金甫:《匯率低估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7]欒文蓮:《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的內外因素》
[8]杜曉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東亞國家匯率制度博弈格局的影響分析》
[9]田進:《心理預期對匯率變動的影響》
[10]金永軍陳柳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評述》
[11]中國房地產報:《問策經濟學家金融匯率與房地產》2006年1月9日第10版
[12]Paul De Grauwe & Marianna Grimaldi :《The exchange rate in a behavioral finance framework》
[13]Gabriella Cagliesi & Massimo Tivegna:《Rationality,Behavior and Switching Idiosyncracies in the Euro-Dollar Exchange Rate》
【關鍵詞】外匯清算 國際金融中心 機遇
一、我國外匯清算的主要模式及優劣對比
(一)通過境外行進行外匯清算
即商業銀行在境外行開立外匯賬戶,通過收發SWIFT電文,在外匯賬戶中完成外匯資金收付的清算。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外匯清算模式,眾多國內商業銀行均會選取一家或幾家境外貨幣發行國的大中型銀行,開立外匯結算賬戶。常見的境外行有美國大通、美國花旗、英國巴克萊、德商、日本三菱東京、澳國民、加帝商等,這些銀行通常都作為我國商業銀行在外開立外匯賬戶的首選銀行,因為這些境外行擁有成熟先進的外匯清算系統和經驗,其管理能力、業務技能、員工水平等相對較高。通過境外行進行外匯清算,能有效利用境外銀行的技術和能力,實現高效、準確的外匯清算。但行清算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匡算每日外匯賬戶的出入資金量,及時調撥頭寸,避免透支,其次境外賬戶行收取不菲的服務費用,給商業銀行或客戶增加了清算成本,還有就是許多地區存在時差,當發生未達賬或查詢查復事項時,聯系溝通效率大大降低。
(二)境內外幣支付系統
境內外幣支付系統是為我國境內銀行業機構和外幣清算機構提供外幣支付服務的實時全額支付系統,它是我國第一個支持多幣種運營的外幣系統。根據央行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清算筆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2.53萬筆,清算金額增加了841.24億美元。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建成運行,是中國人民銀行完善我國支付體系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消除了以往外幣支付清算安排的諸多弊端,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安全、高效、公平的外幣支付結算服務,成為了我國境內外匯清算的重要渠道。通過境內支付系統實現外匯資金的劃轉,完全在中國境內完成,不受時差和貨幣清算截止時點的影響,清算速度和準確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但對于需和境外機構進行外匯資金清算的情況,則必須通過其他方式進行,顯現出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不足之處。此外,國內商業銀行將存放在境外行的外匯資金調撥到境內支付系統,需要一定時間,到賬時間往往較難控制。
(三)通過中國銀行辦理外匯資金的清算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在中國內地、港澳臺及36個國家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相對而言,中國銀行的外匯清算,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正因為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遍布世界各地,當雙方均在中國銀行開立外匯賬戶時,就可以通過其分支機構進行外匯清算。在國內亦如此,雙方無論同城還是異地,在中國銀行開立外匯賬戶后,即可辦理外匯資金的收付。當然,與外資銀行相比,中國銀行在許多情況下還是需要人工干預,對資金周轉速度、清算效率上造成一定的影響。
(四)各商業銀行系統內的外匯資金清算
在這種方式下,商業銀行各分支機構在總行或上級行開立內部外匯清算賬戶,由總行或上級行統一管理、統一清算。如果雙方均在銀行開戶,無論同城還是異地,兩個外幣賬戶之間的資金劃轉經常可以做到實時到賬,因此商業銀行內部清算效率很高,且針對大額頭寸的申報要求也較低,受到系統、人員、時差等因素的影響很小。但是,該模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模式僅限于雙方在同一銀行開戶,跨行清算就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二、外匯清算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外匯清算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建成,使我國外匯清算進入了電子化、國際化的階段。但是,也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一)多種清算模式共存,缺乏統一的清算渠道
從我國存在的外匯清算模式上來看,目前仍然處于群雄割據的時代。多種清算模式的并存局面,顯現出在我國,還是缺乏一個能夠覆蓋全國范圍、吸納大中小型商業銀行參與、業務品種豐富全面、清算快捷安全方便的外匯清算平臺。正是由于這個平臺的缺失,導致了銀行在辦理外匯清算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清算方式,而不同清算模式下需要提供的清算要素又大不相同,容易出現辦理時限延長、信息不完整等問題。再者,各清算模式都會占用外匯資金,導致外匯資金分散管理,除了需要匡算頭寸、調撥資金外,更加大了銀行自身外匯資金管理的難度,一旦發生資金未達賬的情況,后果很嚴重。
(二)外匯清算體系與不斷創新金融市場產品之間的脫節
近幾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品種不斷豐富,一些創新型的外匯金融產品、衍生產品應運而生。在這些產品中,交易方式有詢價和競價的,交易形態有即期、遠期、掉期等,清算方式又分為全額和凈額。面對雨后春筍般冒出的外匯金融產品,與之配套的外匯清算環節仍然通過四種主要清算模式來實現,各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主要通過境外行或境內外幣支付系統,來完成清算交割。在我國金融市場化、國際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外匯清算體系與金融產品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形成制約。
(三)外匯清算體系與其他清算結算系統存在分割的現象
我們的金融系統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涉及銀行、保險、證券及基金等多個主體,但是我們的外匯清算體系卻與證券系統、保險信息系統等分割開來。例如,我國國內銀行的外匯清算與國內證券B股市場的關聯度不高,外匯資金的劃撥與B股股票之間的對應,并不能通過一個高效的系統實現信息交互和清算、結算,資源也無法共享。此外,正是由于外匯清算較多的通過境外行辦理,無法實現工作時間內外幣實時結算,從而清算風險隱患也較難控制。
(四)外匯資金在境外的沉淀考驗金融信息安全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外幣清算的現狀是國內清算機構,通過境外銀行來辦理各清算國幣種的清算,正是由于將外匯資金放在了境外結算銀行,導致大量的外匯資金沉淀在境外,這樣對維護我國金融信息安全是很不利的。此外,除中國銀行外,多數商業銀行未加入持續連接結算銀行(CLS),無法實現外幣資金跨時區不間斷、實時清算,因此資金交易過程中的時差風險和清算風險,對金融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中國外匯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外匯清算體系的思考
外匯市場是金融市場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非常迅速,漸漸成為國際外匯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種良好的經濟、金融環境下,特別是上海作為國際性開放的大城市,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過程中,如何抓住機遇,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特點鮮明的外匯清算體系,是下一步發展過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探討以及付諸實施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外匯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
21世紀以來,我國的外匯市場發展速度迅猛、規模不斷擴大、交易日趨活躍。截至目前,我國外匯市場已形成由柜臺零售市場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組成,多種交易方式并存,覆蓋即期、遠期、掉期及期權等各類外匯產品的體系。隨著外匯市場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交易規模都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06年,銀行間外匯市場累計成交756.9億美元,而到2012年人民幣外匯即期成交3.36萬億美元,7年增長了40多倍。2006年,銀行間遠期市場共成交649.2億美元,而2012年達到2.52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參與主體也隨之不斷擴容。截至2012年年末,外匯市場即期市場會員已達到353家,遠期、掉期市場會員有79家,期權會員也有31家。
總體來看,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主要體現了幾個特點。(1)建立了多層次的外匯市場,我國的外匯市場既有零售也有批發,既有基礎產品也有衍生產品,既有詢價交易也有競價交易。(2)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入,外匯市場的參與者愈來愈多,來自各國的外資銀行積極參與到我國的外匯市場中來。(3)我國外匯市場制度日趨完善,做市商制度、凈額清算制度、競價制度及集中清算制度等一系列體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4)外匯市場的產品創新步伐加快,在外匯交易中,從最初基本的遠期、掉期交易,發展到互換、期權交易,近幾年來,外匯衍生品及其組合產品不斷涌現,出現與理財產品、貸款產品等其他金融工具組合形成的外匯創新交易。所以,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這充分說明中國金融在更快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金融大體系中,并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外匯市場發展的節奏也有力地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帶來了層出不窮的機遇。
(二)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外匯清算體系的思考
面對突飛猛進發展的中國外匯市場,如何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集電子化、自動化、國際化的外匯清算體系,成為重中之重。
1.建立一個完整的外匯清算系統,整合現有外幣清算模式
這里所思考的外匯清算系統,并不特指一個專門用于外匯清算的系統,它可以是一個兼具各功能的集中系統,也可以將現有各外匯清算方式通過技術手段,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形成一個完整的清算體系。從國外成熟金融中心的經驗來看,外匯清算體系也不是單一的清算系統,而是相關子系統的整合與優化。通過建立統一的清算平臺,既能大大加快清算速度,降低清算成本,也能使各金融機構集中管理各自的外匯資金,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當然,建立完整的外匯清算系統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們可以依托現行的境內外幣清算系統,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擴展。同時,結合國內其他監管機構系統,如中央結算公司的托管系統、中央證券公司的證券系統、上海黃交所的黃金系統以及上海期交所的期貨系統等,學習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先進經驗,將我國的外匯清算系統做到與這些系統的信息交互,形成強大的外匯清算體系。
2.外匯清算體系與人民幣清算體系的融合
我國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匯清算體系,當然離不開與人民幣這個本位貨幣清算的結合。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將來人民幣或許會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主要結算貨幣之一。我國的人民幣清算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大、小額支付系統的穩定高效運行,中債、中證人民幣清算與證券結算的完美結合,在這個基礎上,將外匯清算融入其中,形成一套兼具本外幣清算功能的模式,既能形成鮮明的人民幣外匯清算特色,又能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上進行本外幣清算的影響力和實力。
3.進一步完善我國外匯清算的制度和規則
在我國,有很多外匯業務產品,既有簡單形態的,也有復雜形態的,既有單一的,也有組合的。在這眾多產品中,每個產品的監管制度、管理方式、清算規則都不完全相同。隨著我國外匯市場的蓬勃發展,外匯產品以及和外匯相關的衍生產品推陳出新,我國也迫切需要對外匯市場的產品進行一次較大的整合,在不斷豐富業務產品和創新產品的基礎上,從市場整體角度逐步建立統一的監管制度和清算規則,這樣既有利于外匯清算系統的建設,也能為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4.構建連接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清算高速通道
關鍵詞:外匯市場;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文章編號:1003-4625(2010)02-0051-04 中圖分類號:F822.1 文獻標識碼:A
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提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由此可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到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
貨幣的國際化需要貨幣發行國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擁有足夠的流動性,從而使投資和交易更為便捷,同時也需要該國的金融市場擁有充足的風險管理和對沖工具,這樣貨幣的結算、交易和儲備功能才能發揮出來。由于貨幣的貿易需求、交易需求和風險管理需求是貨幣最主要的需求,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反映出來。本文在簡單介紹人民幣外匯市場發展現狀后,介紹和分析人民幣在今后十幾年國際化到一定程度時外匯市場及其主要產品應該具有的規模。本文結構如下: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人民幣外匯市場的現狀及其國際比較,第二部分預測到2020年時中國外匯市場,外匯即期、遠期和掉期市場應該達到的規模;第三部分介紹外匯市場風險管控工具和場所的提供;第四部分介紹“筑壩建閘”,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控的重要性;第五部分總結。
一、人民幣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地位及其比較
外匯市場主要以柜臺交易為主,因此不能獲得準確的年度數據。全球關于外匯市場最具權威的數據是國際清算銀行每三年公布的當年4月的日均數據,目前可以獲得的最新數據是2007年數據。表1給出了1992年到2007年國際外匯市場上主要貨幣的日均成交金額占比分布。由于每筆外匯交易中涉及兩種貨幣,所以每年各貨幣比例的總和為200%,據此我們可以計算出全球四大主要國家儲備貨幣在外匯市場交易中的總份額,我們可以看到,2001年該比重高達8成左右,2007年持續下降到77.4%;如果加上瑞士法郎,五大國際貨幣占全球外匯市場的份額從2001年85.0%下降到了2007年的80.8%。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占比僅僅為0.25%,這與該年我國GDP全球占比6.2%極不相稱,說明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表2給出了2007年世界主要貨幣外匯全球交易占比和相應的國家或地區GDP全球占比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除歐元外其他4種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外匯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比重皆超過了其相應的GDP比重,瑞士法郎全球外匯交易量占比更超過其GDP全球占比的325%。
從表2還可以看出,7種主要國家和地區貨幣中除加元外,這些國家或地區的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成交額占比皆顯著超過了其GDP的全球占比,其幣甚至超出其GDP全球占比的350%,為7種貨幣之首,顯示出了香港作為地區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新加坡元外匯交易/GDP占比為216.7%,略微低于澳元的223.3%,表明澳元和新幣在亞太地區地位突出。7國貨幣外匯交易總量占比/GDP占比高于5種主要國際貨幣,說明近年來該7種貨幣外匯市場發展迅速。
從表2還可以看出,世界上6個主要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外匯交易量全球占比均低于其GDP全球占比。表2最后一行“后4幣”指表1中最后4種貨幣,也就是國際媒體通常稱為“金磚四國”的4種貨幣,2007年該4種貨幣外匯交易總額僅占全球外匯交易總額的1.2%,比4國同年GDP總量的全球占比低12個百分點。從外匯交易占比與GDP占比之間的比率來看,表2中全球18個主要貨幣中人民幣最低,僅為4.0%,不到倒數第二巴西雷亞爾8.3%的一半,僅略微超過印度盧比15.9%的四分之一,不到墨西哥比索的十分之一。
這些數字表明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不僅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有著巨大的距離,而且與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仍然有著顯著的距離。要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我們還有相當巨大的任務要完成。
二、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及相應外匯市場發展需求
沒有活躍的外匯市場,那么貨幣的結算、交易以及儲備的功能都將難以充分發揮。雖然我們可以確認到2020年人民幣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但我們卻難以準確計算出屆時人民幣占國際儲備的比例。本文我們用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外匯市場占比與中國GDP世界占比比率的合理假設來估算屆時人民幣外匯市場的規模。
(一)主要假設
表2給出的2007年18種貨幣在全球外匯市場占比與其GDP占比的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貨幣相對于其經濟規模的國際化程度。我們根據到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外匯市場占比與中國GDP世界占比比率的合理假設來估算屆時人民幣外匯市場及其主要市場的規模和相應的年均增長率。
從2004年到2008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4.0%上升到了7.2%,年均上升0.64個百分點。假設從2009年到2020年中國經濟世界占比年均增長0.5%,那么到2020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應該在12%左右。利用國際清算銀行每三年的全球外匯市場統計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從1989年到2001年、1992年到2004年和1995年到2007年的三個12年內國際外匯市場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1%、7.2%和8.6%。2004年到2007年國際外匯市場杠桿過高和投機性過強,增長率顯著超過之前任何一個三年的時間段,而金融危機的沖擊一定會對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調整作用,所以我們假設從2007年到2020年國際外匯市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992年到2004年7.2%的水平較為合適,這樣我們可以容易地計算出2020年4月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金額為7.9萬億美元。假設從2007年到2020年,人民幣占全球外匯比例與中國經濟占世界比重的比例在30%到110%之間,那么可以根據如上合理假設計算出2020年人民幣外匯市場的總規模以及從2007年至2020年13年間應該達到的年均增長率。表3給出了相應的結果。
(二)主要結果
表3顯示,即使到2020年,人民幣占全球外匯比例與中國經濟占世界比重的比率僅為30%(相當于2007年韓國的水平,見表2),那么到2020年,人
民幣外匯市場的規模也將超過70萬億美元,從2007年到2020年,外匯市場年均增長率應該為30.4%;如果到2020年人民幣占全球外匯比例與中國經濟占世界比重的比例能夠達到50%(比2007年墨西哥的比例高出近10%的水平),那么到2020年,人民幣外匯市場的規模將接近120萬億美元,從2007年到2020年,外匯市場年均增長率應該為35.6%。如上兩種假設條件下,相應的人民幣外匯交易占比將超過瑞士法郎僅次于英鎊,排名第五,介于國際儲備貨幣的邊沿。
如果到2020年人民幣占全球外匯比例與中國經濟占世界比重的比率能夠達到70%(相當于表2中2007年歐元的水平,因為歐元的國際化程度還沒有充分發揮),那么到2020年,人民幣外匯市場的規模將超過160萬億美元,從2007年到2020年,外匯市場年均增長率應該為39.2%,相應的人民幣外匯交易占比將超過日元水平僅次于歐元,排名第三,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之一。因此,從2007年到2020年的13年時間內,如果人民幣占全球外匯比例與中國經濟占世界比重的比例達到30%到70%的水平,那么外匯市場的年均增長率應該介于30%到40%之間。
(三)風險管控工具和場所的提供
風險對沖已經成為國際金融業交易的重要需求之一。上文我們著重介紹了傳統的外匯風險管理工具,即外匯遠期和互換。其他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包括基于利率、股票和商品及其指數的各類遠期、互換、期權、互換期權等,其中有些產品,如信用違約掉期,確實對金融危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他一些產品在金融危機之前的幾年內由于投機性過高也曾導致交易過度活躍的問題出現。但是場內衍生產品,即交易所交易的金融期貨和期權在金融危機前后全球范圍內卻沒有發生任何嚴重問題。表明場內衍生產品的市場功能和風險防范能力還是無可否認的。
由于不同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判斷常常在程度上會出現差異,甚至在方向上都可能出現不同,這樣,這些市場參與者就會通過場內期貨或者期權來對沖他們所面臨的風險,從而使風險可以通過這些風險管理工具在市場參與者之間“分散”或者“分配”。任何現貨市場反映的只是即期的供求關系,而對未來的供求關系難以很好反映。期貨市場反映各類市場未來的供求關系,市場參與者通過用資金“投票”確定未來價格、匯率、利率等市場因素,是市場經濟和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他任何機制也難以提供更好的此類市場信息。同時,期權市場反應各類市場另外一種未來的信息,市場參與者通過用資金“投票”確定未來一定時間內價格、匯率、利率等市場因素的不定性,該種信息是包括期貨市場在內的其他任何市場也不能提供的。這些信息對風險管理必不可少。所以,期貨和期權是金融市場發展必不可少的產品。
經過了十幾年的探討和實踐,我國商品期貨市場有了可喜的成就。2008年全國商品期貨成交金額首次超過70萬億元,相當于同年我國GDP的239.2%,對商品市場套期保值提供了很好的場所。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重要的商品期貨如原油期貨和金融期貨仍然缺位,股票指數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期貨這些國際市場上常見的金融產品在我國仍然沒有登場,各類期權更是缺位。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這些市場也應該逐步推出并逐漸完善。
(四)“筑壩建閘”――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控
對1960年到2007年之間181個國家跨境資本流動的實證研究(Reinhart and Reinhart,2008)表明,跨境資本“首先流入新興國家,然后逆轉、撤出,給這些國家帶來了艱難的調整?!睎|南亞金融危機時期國際資金流動對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沖擊仍然歷歷在目,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情況更是如此。余永定(2009)曾指出,“如果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自由流出,由于市場很小,國內資本市場將很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影響”,“資本市場還是不夠發達,金融深化程度太淺、市場容量太小,經不起資金流入流出的巨大沖擊。”
早在2008年5月,金融危機還沒有爆發之前,副總理就明確指出“改進外匯管理方式,完善外匯管理的法律法規,強化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2008年陸家嘴論壇主題演講)??偫碓?009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和管理,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辈捎萌嗣駧胚M出口貿易結算后,跨境資金流動又多了一個新的渠道,而且今后資本項目每放開一個領域,跨境資金流動同樣也會增加一個渠道。在今后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中國資本項目將逐漸實現開放,此時如果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控沒有到位,這種放開的渠道將對未放開的渠道形成一定的替代作用,使還未開放的資本項目的管制效果下降。我們必須在這些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從而做好相應的應對準備,而且還要準備好相應的應急措施,從而使我國金融體系以至宏觀經濟少受外來因素的沖擊。
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控體系是一個涉及面相當廣泛的系統。在當前積極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之初,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跨境資金如何流入和流出中國的方式、方法及其相應的流動規模進行深入、系統和扎實的研究非常必要。這是因為如果對新的渠道開通之前的情況都做不到心中有數,防范到位,那么在更多的流動渠道開通之后,問題勢必更加復雜,防范也一定會更加困難。
三、小結
關鍵詞:國際金融外匯市場啟示
中圖分類號:830.9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1770(2006)01-0043-03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間的金融系統越來越密切,國際外匯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活躍、最開放的組成部分,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外匯市場自身在傳統交易日趨活躍的同時,不斷創新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為外匯市場的深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國際外匯市場的最新發展
對國際外匯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最全面、最權威考察的,是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對各國中央銀行就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所進行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當前國際外匯市場呈現出如下特點。
1、全球外匯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勢
自1995年以來,全球外匯市場各外匯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萬億美元以上,2004年4月創出20180億美元日均交易量的歷史記錄。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調查年份均呈現增長勢頭,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億美元增長59%。在各交易工具中,貨幣互換的增長幅度最大,從2001年4月的日均70億美元躍升到2004年4月的210億美元,增幅為200%;期權的增長幅度位居其次,增長近一倍。(見表1)
2、外匯衍生品交易占絕對優勢,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來,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處于穩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匯交易量的比重,從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達同期即期交易量的兩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匯互換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躍,占到全部外匯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場地位已趨于穩定,市場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匯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見表2)
3、外匯交易對手以報告交易商為主,其他金融機構的地位趨于上升。
在國際外匯市場各交易主體中,報告交易商占據主導地位,這主要是指活躍在外匯市場上的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他們既從事外匯的自營業務,也從事業務,交易通常經由諸如EBS或路透的電子交易系統實現。盡管報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來呈下降之勢,但其市場份額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為53%。除報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這主要指小型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種基金、保險公司、中央銀行等,其市場地位正在穩步上升,交易量比重從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類最終客戶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他們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為14%。(見表3)
4、外匯交易主要集中于歐洲和美國,亞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全球外匯交易的地理分布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個國家和地區,其交易量合計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來,一直穩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該數據為73.1%。全球四大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穩固,分別為倫敦、紐約、東京和新加坡。(見表4)
5、外匯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銀行的市場地位越來越強。
外匯交易的機構分布呈現集中化的趨勢,少數大銀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提升,這可以通過各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家數呈不斷下降趨勢中看出。例如,在英國,占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個數,從1998年的24家,減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國同期的銀行家數則由20家減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趨勢更明顯,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國的集中化程度可稱得上最高,2004年4家銀行壟斷了國內75%的外匯交易,而1995年的數字是10家銀行(見表5
二、對上海外匯市場發展的啟示
以上對國際外匯市場的考察,為我們準確把握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過程及趨勢,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上海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外匯是市場應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目前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我國外匯市場的完全開放與上海成為完全自由的國際外匯市場尚有待一定時日,但浦東政府應該積極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的有利時機,大力進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造,為未來建成開放型的外匯市場準備條件。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 外匯市場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程,政府在市場發展初期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應在其中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是一個與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協調一致的循環漸進過程,應積極、穩健、妥善地推進。
(二) 積極準備條件支持推出外匯衍生產品。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際,于1972年率先進行外匯期貨交易,成為國際衍生品交易所的領頭羊。我國目前僅有外匯遠期衍生品種,這顯然不能適應人民幣匯率不斷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上海應充分發揮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身的優勢,適時推出其他外匯衍生品,培育出我們自己的、能與國際同行競爭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 引入更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入駐上海。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是國際外匯市場上的活躍份子,將其引入上海,則上海的外匯資金來源與對外聯系網絡將擴大,這對活躍上海的外匯交易十分有利。
(四) 增加金融機構類型,為市場提供更多服務。國際外匯市場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呈上升趨勢。我國也應積極引入更多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進入外匯市場,并可考慮設立新型的專業性金融機構,目前首先可作的是,盡早推出中外合資的貨幣經濟公司,利用國際著名貨幣經濟公司的管理經驗與服務手段,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買賣等業務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務。
(五) 加快國內金融機構運行機制改革,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國內金融機構在開放過程中競爭力的提高,對我國金融命脈的掌控意義重大,應該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經濟、金融環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造與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機構能成為全國金融機構的排頭兵,并著力培育幾個能與國際同行抗衡的中堅力量,應對國際市場上不斷兼并、強者恒強的競爭勢態。
(六) 加強上海在國內貿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國際貿易中心。貿易往來與資金往來相輔相成,國際貿易的活躍必然帶來大量的資金交易及與之配套的服務系統。我國目前已躋身世界貿易大國之列,上海應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以發揮國際貿易對國際金融發展的帶動作用,這在我國目前實現資本管制的背景下,意義尤其顯得重要。
(七) 大力培養上海的金融人才隊伍,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未來的國際外匯市場,是一個參與國際競爭的開放性平臺,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上海應積極進行人才儲備,建立包括衍生品研發與交易方面的專業人才、交易系統開發與維護方面的技術人才、信息管理與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決策人才庫。
關鍵詞:國際金融外匯市場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間的金融系統越來越密切,國際外匯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活躍、最開放的組成部分,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外匯市場自身在傳統交易日趨活躍的同時,不斷創新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為外匯市場的深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國際外匯市場的最新發展
對國際外匯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最全面、最權威考察的,是國際清算銀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對各國中央銀行就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所進行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當前國際外匯市場呈現出如下特點。
1、全球外匯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勢
自1995年以來,全球外匯市場各外匯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萬億美元以上,2004年4月創出20180億美元日均交易量的歷史記錄。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調查年份均呈現增長勢頭,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億美元增長59%。在各交易工具中,貨幣互換的增長幅度最大,從2001年4月的日均70億美元躍升到2004年4月的210億美元,增幅為200%;期權的增長幅度位居其次,增長近一倍。(見表1)
2、外匯衍生品交易占絕對優勢,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來,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處于穩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匯交易量的比重,從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達同期即期交易量的兩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匯互換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躍,占到全部外匯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場地位已趨于穩定,市場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匯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見表2)
3、外匯交易對手以報告交易商為主,其他金融機構的地位趨于上升。
在國際外匯市場各交易主體中,報告交易商占據主導地位,這主要是指活躍在外匯市場上的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他們既從事外匯的自營業務,也從事業務,交易通常經由諸如EBS或路透的電子交易系統實現。盡管報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來呈下降之勢,但其市場份額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為53%。除報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這主要指小型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種基金、保險公司、中央銀行等,其市場地位正在穩步上升,交易量比重從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類最終客戶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他們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為14%。(見表3)
4、外匯交易主要集中于歐洲和美國,亞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全球外匯交易的地理分布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個國家和地區,其交易量合計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來,一直穩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該數據為73.1%。全球四大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穩固,分別為倫敦、紐約、東京和新加坡。(見表4)
5、外匯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銀行的市場地位越來越強。
外匯交易的機構分布呈現集中化的趨勢,少數大銀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提升,這可以通過各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家數呈不斷下降趨勢中看出。例如,在英國,占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個數,從1998年的24家,減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國同期的銀行家數則由20家減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趨勢更明顯,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國的集中化程度可稱得上最高,2004年4家銀行壟斷了國內75%的外匯交易,而1995年的數字是10家銀行(見表5
二、對上海外匯市場發展的啟示
以上對國際外匯市場的考察,為我們準確把握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過程及趨勢,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上海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外匯是市場應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目前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我國外匯市場的完全開放與上海成為完全自由的國際外匯市場尚有待一定時日,但浦東政府應該積極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的有利時機,大力進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造,為未來建成開放型的外匯市場準備條件。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外匯市場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程,政府在市場發展初期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應在其中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是一個與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協調一致的循環漸進過程,應積極、穩健、妥善地推進。
(二)積極準備條件支持推出外匯衍生產品。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際,于1972年率先進行外匯期貨交易,成為國際衍生品交易所的領頭羊。我國目前僅有外匯遠期衍生品種,這顯然不能適應人民幣匯率不斷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上海應充分發揮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身的優勢,適時推出其他外匯衍生品,培育出我們自己的、能與國際同行競爭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入駐上海。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是國際外匯市場上的活躍份子,將其引入上海,則上海的外匯資金來源與對外聯系網絡將擴大,這對活躍上海的外匯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機構類型,為市場提供更多服務。國際外匯市場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呈上升趨勢。我國也應積極引入更多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進入外匯市場,并可考慮設立新型的專業性金融機構,目前首先可作的是,盡早推出中外合資的貨幣經濟公司,利用國際著名貨幣經濟公司的管理經驗與服務手段,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買賣等業務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務。
(五)加快國內金融機構運行機制改革,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國內金融機構在開放過程中競爭力的提高,對我國金融命脈的掌控意義重大,應該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經濟、金融環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造與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機構能成為全國金融機構的排頭兵,并著力培育幾個能與國際同行抗衡的中堅力量,應對國際市場上不斷兼并、強者恒強的競爭勢態。
(六)加強上海在國內貿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國際貿易中心。貿易往來與資金往來相輔相成,國際貿易的活躍必然帶來大量的資金交易及與之配套的服務系統。我國目前已躋身世界貿易大國之列,上海應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以發揮國際貿易對國際金融發展的帶動作用,這在我國目前實現資本管制的背景下,意義尤其顯得重要。
關鍵詞:國際金融外匯市場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間的金融系統越來越密切,國際外匯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活躍、最開放的組成部分,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外匯市場自身在傳統交易日趨活躍的同時,不斷創新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為外匯市場的深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國際外匯市場的最新發展
對國際外匯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最全面、最權威考察的,是國際清算銀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對各國中央銀行就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所進行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當前國際外匯市場呈現出如下特點。
1、全球外匯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勢
自1995年以來,全球外匯市場各外匯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萬億美元以上,2004年4月創出20180億美元日均交易量的歷史記錄。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調查年份均呈現增長勢頭,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億美元增長59%。在各交易工具中,貨幣互換的增長幅度最大,從2001年4月的日均70億美元躍升到2004年4月的210億美元,增幅為200%;期權的增長幅度位居其次,增長近一倍。
2、外匯衍生品交易占絕對優勢,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來,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處于穩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匯交易量的比重,從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達同期即期交易量的兩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匯互換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躍,占到全部外匯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場地位已趨于穩定,市場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匯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
3、外匯交易對手以報告交易商為主,其他金融機構的地位趨于上升。
在國際外匯市場各交易主體中,報告交易商占據主導地位,這主要是指活躍在外匯市場上的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他們既從事外匯的自營業務,也從事業務,交易通常經由諸如EBS或路透的電子交易系統實現。盡管報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來呈下降之勢,但其市場份額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為53%。除報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這主要指小型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種基金、保險公司、中央銀行等,其市場地位正在穩步上升,交易量比重從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類最終客戶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他們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為14%。
4、外匯交易主要集中于歐洲和美國,亞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全球外匯交易的地理分布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個國家和地區,其交易量合計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來,一直穩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該數據為73.1%。全球四大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穩固,分別為倫敦、紐約、東京和新加坡。
5、外匯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銀行的市場地位越來越強。
外匯交易的機構分布呈現集中化的趨勢,少數大銀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提升,這可以通過各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家數呈不斷下降趨勢中看出。例如,在英國,占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個數,從1998年的24家,減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國同期的銀行家數則由20家減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趨勢更明顯,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國的集中化程度可稱得上最高,2004年4家銀行壟斷了國內75%的外匯交易,而1995年的數字是10家銀行
二、對上海外匯市場發展的啟示
以上對國際外匯市場的考察,為我們準確把握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過程及趨勢,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上海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外匯是市場應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目前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我國外匯市場的完全開放與上海成為完全自由的國際外匯市場尚有待一定時日,但浦東政府應該積極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的有利時機,大力進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造,為未來建成開放型的外匯市場準備條件。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外匯市場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程,政府在市場發展初期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應在其中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是一個與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協調一致的循環漸進過程,應積極、穩健、妥善地推進。
(二)積極準備條件支持推出外匯衍生產品。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際,于1972年率先進行外匯期貨交易,成為國際衍生品交易所的領頭羊。我國目前僅有外匯遠期衍生品種,這顯然不能適應人民幣匯率不斷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上海應充分發揮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身的優勢,適時推出其他外匯衍生品,培育出我們自己的、能與國際同行競爭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入駐上海。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是國際外匯市場上的活躍份子,將其引入上海,則上海的外匯資金來源與對外聯系網絡將擴大,這對活躍上海的外匯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機構類型,為市場提供更多服務。國際外匯市場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呈上升趨勢。我國也應積極引入更多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進入外匯市場,并可考慮設立新型的專業性金融機構,目前首先可作的是,盡早推出中外合資的貨幣經濟公司,利用國際著名貨幣經濟公司的管理經驗與服務手段,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買賣等業務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務。
(五)加快國內金融機構運行機制改革,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國內金融機構在開放過程中競爭力的提高,對我國金融命脈的掌控意義重大,應該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經濟、金融環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造與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機構能成為全國金融機構的排頭兵,并著力培育幾個能與國際同行抗衡的中堅力量,應對國際市場上不斷兼并、強者恒強的競爭勢態。
(六)加強上海在國內貿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國際貿易中心。貿易往來與資金往來相輔相成,國際貿易的活躍必然帶來大量的資金交易及與之配套的服務系統。我國目前已躋身世界貿易大國之列,上海應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以發揮國際貿易對國際金融發展的帶動作用,這在我國目前實現資本管制的背景下,意義尤其顯得重要。
關鍵詞:國際金融外匯市場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間的金融系統越來越密切,國際外匯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活躍、最開放的組成部分,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外匯市場自身在傳統交易日趨活躍的同時,不斷創新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為外匯市場的深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國際外匯市場的最新發展
對國際外匯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最全面、最權威考察的,是國際清算銀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對各國中央銀行就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所進行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當前國際外匯市場呈現出如下特點。
1、全球外匯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勢
自1995年以來,全球外匯市場各外匯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萬億美元以上,2004年4月創出20180億美元日均交易量的歷史記錄。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調查年份均呈現增長勢頭,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億美元增長59%。在各交易工具中,貨幣互換的增長幅度最大,從2001年4月的日均70億美元躍升到2004年4月的210億美元,增幅為200%;期權的增長幅度位居其次,增長近一倍。(見表1)
2、外匯衍生品交易占絕對優勢,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來,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處于穩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匯交易量的比重,從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達同期即期交易量的兩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匯互換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躍,占到全部外匯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場地位已趨于穩定,市場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匯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見表2)
3、外匯交易對手以報告交易商為主,其他金融機構的地位趨于上升。
在國際外匯市場各交易主體中,報告交易商占據主導地位,這主要是指活躍在外匯市場上的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他們既從事外匯的自營業務,也從事業務,交易通常經由諸如EBS或路透的電子交易系統實現。盡管報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來呈下降之勢,但其市場份額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為53%。除報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這主要指小型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種基金、保險公司、中央銀行等,其市場地位正在穩步上升,交易量比重從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類最終客戶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他們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為14%。(見表3)
4、外匯交易主要集中于歐洲和美國,亞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全球外匯交易的地理分布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個國家和地區,其交易量合計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來,一直穩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該數據為73.1%。全球四大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穩固,分別為倫敦、紐約、東京和新加坡。(見表4)
5、外匯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銀行的市場地位越來越強。
外匯交易的機構分布呈現集中化的趨勢,少數大銀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提升,這可以通過各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家數呈不斷下降趨勢中看出。例如,在英國,占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個數,從1998年的24家,減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國同期的銀行家數則由20家減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趨勢更明顯,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國的集中化程度可稱得上最高,2004年4家銀行壟斷了國內75%的外匯交易,而1995年的數字是10家銀行(見表5
二、對上海外匯市場發展的啟示
以上對國際外匯市場的考察,為我們準確把握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過程及趨勢,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上海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外匯是市場應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目前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我國外匯市場的完全開放與上海成為完全自由的國際外匯市場尚有待一定時日,但浦東政府應該積極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的有利時機,大力進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造,為未來建成開放型的外匯市場準備條件。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外匯市場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程,政府在市場發展初期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應在其中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是一個與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協調一致的循環漸進過程,應積極、穩健、妥善地推進。
(二)積極準備條件支持推出外匯衍生產品。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際,于1972年率先進行外匯期貨交易,成為國際衍生品交易所的領頭羊。我國目前僅有外匯遠期衍生品種,這顯然不能適應人民幣匯率不斷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上海應充分發揮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身的優勢,適時推出其他外匯衍生品,培育出我們自己的、能與國際同行競爭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入駐上海。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是國際外匯市場上的活躍份子,將其引入上海,則上海的外匯資金來源與對外聯系網絡將擴大,這對活躍上海的外匯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機構類型,為市場提供更多服務。國際外匯市場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呈上升趨勢。我國也應積極引入更多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進入外匯市場,并可考慮設立新型的專業性金融機構,目前首先可作的是,盡早推出中外合資的貨幣經濟公司,利用國際著名貨幣經濟公司的管理經驗與服務手段,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買賣等業務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務。
(五)加快國內金融機構運行機制改革,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國內金融機構在開放過程中競爭力的提高,對我國金融命脈的掌控意義重大,應該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經濟、金融環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造與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機構能成為全國金融機構的排頭兵,并著力培育幾個能與國際同行抗衡的中堅力量,應對國際市場上不斷兼并、強者恒強的競爭勢態。
(六)加強上海在國內貿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國際貿易中心。貿易往來與資金往來相輔相成,國際貿易的活躍必然帶來大量的資金交易及與之配套的服務系統。我國目前已躋身世界貿易大國之列,上海應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以發揮國際貿易對國際金融發展的帶動作用,這在我國目前實現資本管制的背景下,意義尤其顯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