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35:52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德育隨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需要你”為你整理了這篇【教育隨筆】聆聽《生命教育與學校德育》講座有感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自從我來到培新大家庭,在一次又一次聆聽新教育的專家課程中,不斷地感受著新教育的魅力。在這次三天的課程中,我最喜歡的是馮建軍老師的《生命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合》和袁衛星老師的《生命教育--讓教育回家》的講座??赡芤驗槲沂且幻赖屡c法治老師,所以更喜歡有關德育教育的講座。
馮老師在講座中提到了道德與生命關系的話題。他提出,人是動物的自然性和神的超自然性的統一,以人的方式看待人,人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的雙重生命統一體。人之生命的雙重存在方式需要道德。我很支持這句話。生命和道德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既然生而為人,那么我們就應該尊重生命,同時我們應該是有道德有素養的人。正如馮老師所言,一個人講道德,不是基于社會的要求,而是基于對人性完美的自覺追求。所以,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一個追求生命自覺的人。
從古至今,我們都知道一句話: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而且從事著小學低段的一線教育工作,我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老師就是孩子們的榜樣,只有自己道德高尚,孩子們在我們這美好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他們的品性才不會差。
今年的一場疫情,讓我們聽到了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事件。而這樣的一場有關生命與道德教育的講座,猶如及時雨般的給老師們送來溫暖。其實,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成全生命,道德是生命的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為了生命的成長。因此,道德教育應該成為生命教育的重要構成,培育有生命的道德和道德的生命,是我們道德與法治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曾經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著名三問,而今天,馮老師在講座中提到了“我為什么活著——解決‘想活’的問題,我怎么活著——能夠‘能活’的問題,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解決‘活著意義’問題”的生命三問和生命教育三答。所以,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知識,而且要給學生灌輸有關活著的意義的生命教育話題。讓學生珍視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
然而,對學生而言,生命很神圣??墒?,生死對他們而言,又是那么的遙遠。生命教育很重要,可是,我卻從未深層次的去思考過。馮老師提到了新生命教育的框架設計: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短短的三個詞語,就將我心中的疑惑回答了。我們自己,乃至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這輩子其實不就是在追尋這些嗎?我們想培養的孩子,不就是希望他們能熱愛生命、積極生活、讓他們的人生幸福嗎?
朱永新教授在2015年新教育年會主報告中提出新生命教育,他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核心理念,以人的生命成長為主線,圍繞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開展的專門化的教育,旨在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積極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有限的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而在講座中提到的生命教育圖示生命的三重屬性和六大領域,與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極為相似。
【關鍵詞】語文教學 心得 改變
上課開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如果是借班上課,可以和學生課前談話,如問學生“你貴姓”“老師想和你做朋友”“你吃過飯了嗎?”等一些輕松活潑的話題,這樣便能在極短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新授課作情感鋪墊。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闊的知識背景,這一獨特的優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如《再見了,親人》一課,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不但能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是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課文時學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媽媽的心情過程中,總傾向于小金花對敵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媽媽的悲痛。因此朗讀這段課文時,要先讓學生通過自由找出最能表現剛強的詞語“腳一跺”、“抽動兩下”,而又引導理解這些詞語中流露出的情感。通過分析,學生體會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媽媽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滿腔的仇恨對準了敵人,化悲痛為力量,發誓要為媽媽報仇。學生理解了課文,也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進一步體會情感。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如我在教《長城》一課時,先讓學生說出祖國大地上的名勝古跡,學生們興致很高。隨即我熱情洋溢地告訴他們,筆者親眼看到許許多多的外國朋友,成群結隊不遠萬里來到我們的長城上。站在長城上,會想起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豐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著我的心頭,連我自己也感覺到語調是那樣激動,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帶著對長城的向往進入課文情境,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F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愿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于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注意學習方法
學法的掌握,如同知識的獲得一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不會到會的發展過程。開始,在很大程序上要靠教師在教給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明確的指點。諸如怎樣發言答問,怎樣執筆寫字,怎樣拼讀音節,怎樣觀察插圖,怎樣識記字形理解字義,怎樣讀詞讀句,怎樣組詞造句,怎樣說完整的話等等,都需要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的同時,――講明學習的方法。
但我覺得做根本有效的學習英語方法是模仿練習,因為英語的語音、語調及書寫與漢語截然不同,如果小學生學習英語一開始就口形不對,發不準聲,這樣給今后的學習帶來很多不便,當他們一旦養成習慣,再要糾正就困難了。因此,我們在教字母、單詞或句子之前,要讓學生聽老師的讀音,看老師的口形,并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敢于大聲講英語,說錯了及時糾正,并注意將正確的音與錯誤的音進行比較,反復訓練,直到達到要求。
上課要認真聽講
我們注意到學習好的學生上課的40分鐘都聽得很認真。他們知道在老師少講精講的情況下,認真聽課將是他們成績優秀的前提條件。因為每一個老師都會在課堂上把每個重點內容講述或點撥得非常透徹,因此你要集中精力聽。接下來就是一個融會貫通的問題,在把教師所講的內容吃深吃透的基礎上,積極思維,大膽質疑,好問,多思。并要學會給自己出題,要爭取用多種方法解析一道題,比較各種方法的簡便程度,這也是對以前學習水平的一個檢驗。這樣,能夠對相關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課外延伸
充分利用“Free talk” 鼓勵學生用英語交流,課余,調動學生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自由談話的合作伙伴,他們會為編寫談話內容遇到困難而愁眉苦臉,捧著稿子恨不得問遍所有的人:他們也會在編寫時遇到分歧而吵得面紅耳赤:他們更會為得到一段精彩、與眾不同的對話而歡呼雀躍。每一次的自由談話,學生們都有創新??梢哉f,自由談話是學生舊知識得以鞏固,新知識得以呈現的最好舞臺。
在這些交流對話中學生的詞匯量上去了,句型其實也就好掌握了,以往學生考試行就是張不了口,究其原因,一是膽怯,二是沒有講英語的習慣。為了讓學生大膽,習慣地張開口,我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凡會用英語講的都用英語講,并告知他們,盡管放心大膽地講,他們的口語是極棒的。“羅森塔爾”效應起效果了,校園里常飄蕩著“Good morning,Miss Yin.”“How are you.”等日常問候語。學生們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口語能力大大提高了。
要認真做好復習
課后一定要復習,而且要循環往復的復習。因為人的大腦在儲存新的信息的同時,又要把先前的信息忘掉一部分。只有循環記憶,反復復習,才能把知識學習得扎實、牢固。除了課后復習外,還可以在雙休日進行定期復習和每個月進行一次階段復習,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在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復習的方法要多樣化。復習不等于簡單重復,要適當變化形式,力求生動、形象、有趣、有效。如可以采用誦讀與譯背等方式復習,也可以在運用知識過程中復習,也就是在實踐中復習。
2、復習分量要適當,既要避免過度疲勞,又要適度提倡“過度復習”。避免過度疲勞可適當分散復習?!斑^度復習”是指對需要牢牢記住的學習內容達到初步掌握后仍不停止,而是繼續進行學習識記,達到完全鞏固的程度。如背一課的英語單詞,背了五遍就能記住時,還要繼續背三遍,這三遍叫“過度復習”。花的時間雖多了一點,但對中小學生的學習很有幫助。
【關鍵詞】小學;隨文練筆;策略
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大家心中都有一個難解的結:作文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呈現,是學生學會運用母語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但當前的小學作文教學依然在老師叫苦、學生叫難的困惑中糾結,大多數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和表達欲望,語言干澀,內容虛假,缺乏真情實感,缺少個性和特質。其實,對于高年級,尤其是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在經歷了低中年級的寫話寫段訓練的基礎上,不乏構段謀篇的能力,可是,為什么所寫的內容空洞枯燥,缺乏個性?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發現單靠每單元一次的作文訓練,是難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那么,怎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筆素材?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怎樣才能使學生從害怕作文到愛上作文?
實踐證明,隨堂小練筆是一種隨著課堂教學進行的獨特、有效的寫作實踐。
1.在閱讀教學中巧向課文借“生花妙筆”
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應該由語言的理解、記憶和語言的運用、表達兩個環節構成。閱讀教學中,教師對課文中規范、經典、生動、豐富的語言,一方面要引導他們通過品讀感悟、摘記積累等方式進行內化,一方面又要及時地給學生創設活用語言的情境,讓他們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逐步提高語言駕馭能力。《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美麗小女孩苦難短暫的一生,怎能不觸動學生的心弦。學生安智一在“面對苦難”中這樣寫道:
當我們處在悲慘的生活、不幸的身世中,我們是堅持咬牙撐下去,還是放棄自己?
有些人痛恨苦難,因為苦難將他推入人生的低洼;可有些人有感謝苦難,因為苦難悄悄贈予他一雙寬大的手,牽著他去觸摸暖陽,學會感恩。
能將壓力轉為動力,在得到溫暖時不忘初心,因為苦難讓自己成長、懂事了。
面對苦難,只要我們去面對、迎接,甚至是挑戰它,或許我們能破繭成蝶,成為一只最美麗的蝴蝶。
2.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模仿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
“仿寫”是指導學生依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同時達到訓練作文的目的,順利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
學習了臧克家的《有的人》,學生饒有興致的仿寫了《有的人》:
有的人
――李博睿
有的人
選擇風雨
他說:”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到彩虹?!?/p>
有的人
選擇勤懇
他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p>
有的人,選擇磨礪
他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p>
有的人
選擇寬容
他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3.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豐富多彩的學以致用遷移實踐活動
“讀寫溝通、從讀學寫”的方式,除前面介紹的向課文借“生花妙筆”,通過模仿由讀到寫遷移外,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式值得研究。
3.1變換文體練習寫。比如:將《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等古文譯成短小精悍的現代故事;為《手指》寫一段自我介紹,學生這樣改寫《大拇指》
我是大當家的,也就是你們所認識的大拇指。我這個人不愛臭美,因為我的形狀實在算不上美,身材也不怎么樣,又矮又肥,腦袋又大又胖。構造極其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我覺得兩個也就是二,我要當第一,也就只有一個關節啦。在我們的五指家庭中,我雖然長得丑,但干活是一把好手。拉胡琴,總由其他兄弟按弦,可由我想幫扶住琴身;水要噴出來,水性好的我當打頭兵,趕快死力抵住出水口;血要流出來,不暈血的我飛奔過去,拼命按?。恢貣|西翻過去,力氣大如牛的我,第一個沖鋒陷陣,用勁扳住。有人成功時,我不用主任指揮,直接讓其他四個兄弟聽我命令作握拳狀,而我直直地站在那,這就成為了默默地肯定與贊美。但是,討好生活的事,卻沒有我的份。招呼人,都有其他兄弟上前點頭,而我只能在一旁束手無策。給人瘙癢,人舒服后,感謝的是其他兄弟。所以我這個大當家的也有缺點,不過我也是獨一無二的。
3.2發揮想象補充寫。有些課文的內容或比較簡略,或敘述描寫留有余地,這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同時也是最好的讀寫訓練點。結合《學會看病》這篇課文的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補白寫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嘗試,學生寫到:
半個小時過去了,兒子怎么還不回來???他是不是出事了?是不是錢帶少了?要不打碎人家的體溫計了?
母親讓我獨自去看病時,我大吃一驚:媽媽為什么要讓我獨自看病呢?
當母親又想親自帶我去看病時,我想:算了吧!我還是自己去醫院吧,這樣也好,可以鍛煉鍛煉自己。
當我學會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高興極了:太好了!我學會獨立了,不會被媽媽小瞧了!
3.3填補空白擴展寫。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有這樣一個詞“飽經風霜”。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這個練習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把詞語的意思表達出來,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既幫助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語的意思,又讓學生進行了人物外貌描寫的練習。學生有了以下的描寫:
他的臉被風刮得干裂,眼睛深陷下去,臉上皮包骨頭,看得見那凍得發紫的皮膚像松樹皮。車夫的大腳底下長著厚厚的繭子,腳跟流著鮮紅的血。他用竹枝般的手費力地抱著自己的腳,坐在一旁。――學生甲
一張瘦削的臉,面黃肌瘦,粗糙得像老樹皮一樣;雙眼布滿血絲,深深地凹陷下去;雙手繭子密布,到處裂著血口子;一雙又黑又瘦的腳大部分被染成紅色,不計其數的傷疤隱約可見。――學生乙
這種練筆方式有利于為學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點燃學生心底的創作欲望,在這個拓展延伸的空間內,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筆端行云流水,妙筆生花。在隨堂小練筆中學生找到了想說的話,找到了習作的方法,也找到了表達的自信。隨堂小練筆解放了對習作文體和字數的束縛,學生自由自在地發揮情思文采,有利于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這種練筆始終緊扣課堂文本教學,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一,做到“小”練筆,大“文章”――簡約而不簡單。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版.
[3] 管建剛 《我的作文教學教學主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版.
[4] 勞凱聲主編 《教育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 張厚粲主編 《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語文的實踐性以及人文性比較明顯,老師需要抓住這一工具性教學學科的實質要求,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條件精心篩選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隨文練筆教學策略要求老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之中充分的利用學生的自主閱讀空間,保障學生對不同的內容進行優化和寫作。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語文水平有著一定的作用,老師需要抓住這兩大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認真落實不同的教育教學環節,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對語文這門學科有一個客觀的認知,掌握語文學習的技巧和精髓,從整體上提高個人的聽書讀寫能力。
二、隨文練筆
在完成前期的課文閱讀教學環節之后,老師鼓勵學生結合閱讀文本之中的基礎性內容完成后期的寫作訓練,這種環環相扣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書寫能力,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不難發現,語文寫作與語文閱讀相輔相成,兩者存在極為緊密的內在,學生的自主寫作和文本閱讀能夠實現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如果能夠實現寫作與閱讀的完美結合,那么對于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大有裨益。在踐行隨文練筆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提煉出閱讀文本之中的經典片段,將情境教學以及小組式教學落到實處,鼓勵學生對不同的文章資料進行主動的學習和遷移,從而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體系,對文本閱讀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從而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和經驗,在后期自主寫作的過程之中擁有更多的寫作素材。
三、選擇經典進行仿寫
小學生的年齡偏小,自主分析能力還有待提升,邏輯思維框架不夠成熟,因此在自主寫作的過程之中感覺困難重重。小學語文老師需要盡量避免直接寫作,而是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素材,掌握素材選擇的相關要求。大部分的小學語文閱讀素材以及寫作素材都以課本為主體,國家通過統一編定的形式來進行有效的實踐,積極落實素質教育和推動新課程改革,現有的語文教材已經經過了專家的嚴格審核,因此更加符合學生的成長特性以及語文教材改革的實質要求。老師可以抓住語文課本之中的核心內容,充分利用這一有效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在推動新課程改革之后,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和形式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學生寫字和理解字面意義是最為基礎的教學任務,理解課文之中的重點和難點才是整個教學任務之中的核心,老師可以提煉出文本教材之中的經典篇章段落,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分析。
隨文練筆教學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為了充分體現這一教學策略的重要作用和優勢,老師必須要注重不同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首先以寫作句式仿寫為依據。大部分的語文課文之中所涉及的文章屬于優秀經典著作,經典語句所占有的比重偏大,因此能夠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主選擇提供更多的條件和基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在主動閱讀的過程之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經驗,規范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以此來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句式的仿寫看起來簡單,但是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之中卻比較困難,這一教學任務對學生的語言學習基礎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首先需要以基本漢字的認識為依據,然后讓學生學習不同的句式,比如被動句、主動句、感嘆句、反問句以及疑問句。不同句式的轉換以及仿寫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彌補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所存在的不足大有裨益。老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了解句式之中的固定構成成分,鼓勵學生主動閱讀不同的課本文章,積累豐富的仿寫素材,針對自己所遇見的困難和不足進行有效的標注,在此基礎之上實現不斷的鞏固和發展。
另外,課文段落的仿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更高,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不同的句子聯系起來,關注句子之間的聯系和互動,以此來構成完整的篇章段落。段落的仿寫要求學生先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宏觀的了解以及初步認知,分析文章結構的劃分要求,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個已有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實現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了解段落劃分的具體要求,掌握整篇文章的結構,從而更好的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以創新能力。
四、仿寫的基礎上進行拓展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老師在引導學生仿寫的過程之中必須要注重進一步的提升,了解仿寫與自主創新之間的相關邏輯聯系,以此來在仿寫的基礎之上進行有效的拓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研究的過程之中對語文這門學科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從而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技巧。
(一)利用圖片想象完成寫作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之中的重難點,這一知識板塊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老師需要抓住課本文章之中的中心段落,關注課文圖片之中的具體含義,對語文寫作和閱讀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小學語文課文之中存在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主要以文字的簡單描述以及圖片展示為主體,文字所占有的比重相對偏低,因此對學生的想象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了讓學生對插圖的內在邏輯含義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在寫作的過程之中,老師首先需要留出一部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實踐,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拓寬個人的思維,對圖片之中的核心意思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思考,掌握文章之中的核心段落,從而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研究的過程之中培養個人看圖、讀圖的能力,實現自身的獨立思考以及自主判斷。老師則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以引導者組織的身份,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輔導,聆聽學生的真實想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時調整后期的教育教學方向,以此來讓學生在一個更加自由且寬松的學習氛圍之下主動發揮個人的想象力,抓住圖片之中的核心要素,從而完成后期的閱讀以及寫作環節。其中圖片之中人物與景物的簡單揣測尤為關鍵,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進行有效的遷移。
(二)拓寬情節
在對小學語文教學之中的隨文練筆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時不難發現,這一教學策略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學生學習成長的規律以及心智水平。老師可以以前期的課文閱讀為基礎,通過簡單的模仿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然后在后期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突破課文仿寫的桎梏以及不足,在此基礎之上深入挖掘文章之中的文化內涵,找出含義比較豐富的句式,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和判斷,發揮個人的想象力,主動對文本句子的意思進行有效拓展以及仿寫,從而創作出符合個人個性化發展要求的句式,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背景和學習能力有所區別,為了釋放學生的天性,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踐行隨文練筆教學模式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積極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表達個人的真實意見和看法,在原有閱讀的基礎之上不斷拓寬文章以及文本閱讀之中的相關情節,豐富個人的想象力,為自身的后期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實踐形式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對構建高效課堂、實現教學資源使用效率的穩定提升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文本不僅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憑借,而且也是習作訓練的直接資源,習作既可以“取其法”,還可以“用其材”。學生最經常最有效的寫作訓練,應該滲透于閱讀教學之中,也就是“隨文練筆”。
一、“練筆”的特點和作用
“練筆”,安排在課文之后,體現了讀與寫的直接結合。在寫法上,以仿寫為主。既仿內容,也仿寫法,可以把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直接遷移到“練筆”的實踐上來。如我愛故鄉的楊梅》,“練筆”安排的是寫一種水果,和課文內容相對應;在寫法上,要求寫出它的樣子、顏色、味道,同課文的寫法也相對應。根據心理學遷移原理,相似點越多,越容易實現遷移。因此,這類“練筆”,較容易使學生把從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應用到練習上來。
“練筆”的作用有四:(1)彌補基礎訓練中作文訓練量的不足。統編教材中每學期安排8次作文,實踐證明是不夠的;“練筆”的設置,使作文訓練量增加50%以上。(2)加深對課文寫作方法的理解。“練筆”安排在課文后面,在讓學生理解了課文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之后,通過仿寫實踐,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寫作方法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3)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熬毠P”次數的增加,使觀察的對象多樣化,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4)多進行片斷練習,為基礎訓練中的作好鋪墊。從與課文的聯系來看,“練筆”內容、寫法、與課文內容、寫法更密切,可以直接仿寫,因而難度小些,而基礎訓練中的作文則和課文直接聯系較少。先易后難,能促進遷移能力的初步形式。
二、“練筆”的切入
找準切入點,確保隨文練筆的情趣性。隨文練筆的關鍵在于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切入點,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就教材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落點:
1、練筆的點要選在情感噴發處
捕捉這種情感的蓄積點,及時練筆,能將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沉淀下來,久而久之凝結成學生的思想。
2、練筆的點要選在空白補充處
在教材中,有的課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給了學生無窮遐想和無盡感悟的空間。教師要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
3、練筆的點要選在文本拓展處
教材中許多內容留有發揮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喚力,在言而未盡之處拓展練筆,充實了文本,也圓滿了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情感體驗。
4、練筆的點要選在技能遷移處
運用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遷移文本中的精彩表達方式進行結合文本創設一種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情境進行練筆,能讓語文運用鮮活起來。
5、練筆的點要選在意象還原處
漢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特定的意義世界。教學時可以詞語為基點,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潛心涵泳體悟,展開詞語意象的練筆,那么漢字豐富的內涵、靈動的精神就會生動鮮活起來。
三、“練筆”的方法
1.從讀悟寫
閱讀教學要貫徹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教育,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即從思想內容回到語言文字,做到從讀悟寫,把練筆建立在理解、吸收、積累上。
如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在逐段理解課文內容后,要指導學生回頭看作者是怎樣寫楊梅果的樣子、顏色、味道等特點的,并注意通過板書揭示寫作方法:
回頭看表達,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學習表達上,而不是放在對內容的理解上,這有利于把讀中學到的寫作知識遷移到“練筆”上來。
2.從扶到放
(1)扶。先擺出一種水果,讓學生當場觀察、練筆。老師當堂巡視,發現典型,然后講評。采用對比講評法,先講評一個好的片斷,評好在哪里?是怎樣寫出樣子、顏色、味道方面的特點的?再講評一個差的片斷:差在哪里?要怎樣幫助修改?以上的扶,是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把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在一起。
(2)放。課后練筆,讓學生在課后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來寫,然后帶到班上在小組中交流,把寫得好的作文貼在學習園地上。
四、“練筆”的評價
講究評價策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提高隨文練筆的實效性。
1、鼓勵性評價
每次的批閱,我習慣于將學生的作文分成優、優、優下、良四個等級,當遇到精彩的文章時,我總是情不自禁地寫上個大大的“好”字,或用紅筆勾出其中精彩的詞句,并在旁邊注上,生怕一時的馬虎而錯過每一個精彩之處;當遇到學生出現難題征求意見時,我總是耐心而中肯地在空白處寫下我的建議,幫助他們渡過心理上的難關;當學生稍進步時,我總是用熱情的語言鼓勵他們爭取更大的進步,而出現退步時,便會用勸告的語言提醒他……
2、提供展示平臺,群眾的評價,激勵學生的成就感
優秀練筆習作可在班級的“佳作天地”專欄中發表展示。這樣學生既在展示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心靈上的滿足,激發了更大的創作熱情,又聽到了來自同學的最真摯的稱贊和最善意的批評,使他們獲益非淺;而且其他的學生也從這種互評互講的過程吸收到了寫作的技巧,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如杜甫詩中所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一、 低估學生能力,沿襲傳統教學模式
課堂中,我們常會有這樣的體驗:每一個教學點,我們總期望學生能更好更全面地理解,深入地滲透,于是盡顯十八般“武藝”,費了一大籮筐口沫,不遺余力地傾囊相授。很多時候,課堂中針對的并非很復雜的問題,這樣大費周章去講解毫無必要。我們太低估自己學生的能力,不相信他們的理解力和創造力,很少給他們自主探索、發現的機會。如此“填鴨式”的教學違背了有效課堂的原則,學生總是機械地接受,學習上形成依賴的慣性,不動腦,懶思考,又何談創造?所以課堂上我們更應盡量減少教師講解,不可面面俱到,只適當作一些點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發現。這樣即有效利用了課堂,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很多教師在課堂提問上也有低估學生這一弊病?!岸藛幔俊薄昂貌缓??”等等一系列毫無價值、淺顯無趣的問題充斥著整個課堂。陶行知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碧釂栍斜壳芍?,巧妙的提問可以開啟智慧,激起思維的火花;笨拙的提問則會降低興趣,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因此,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學生走進課堂并與之溶合,激起智慧,拓展思維。我以前在課堂中也常犯濫用提問這一毛病,很多淺顯無趣,學生一看便知的問題占據了課堂寶貴的時間,降低了課堂效率。而今想來,這正是低估學生的行徑。
二、 課堂目標模糊,教學內容求全求多
一堂精彩有效的課堂,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應重于學生學會了多少。一些老師,課前精工細作,作了大量準備,只為著在課堂短短40分鐘里,讓學生如海綿吸水一般盡數拿去。然而教師再勤勉,疲而不倦地想方設法讓學生掌握盡量豐富的知識,養成盡量多的能力,學生可能接受?有道是:水滿則溢,你的努力未必能取得等同的回報。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費”,語文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如同導演,教學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學生就會無所適從。所以,課前作大量準備工作,不完全是要我們將知識全面化,最重要的是深入鉆研教材,找疑點、難點,明確教學目標。比如,這堂課是要學生掌握哪幾個重點詞句,鍛煉某一種能力等等,老師一定要心中有數,不可遍地撒網似的全盤一把抓,你求全求多,學生也只能是囫圇吞棗。
三、 教師霸權主義,扼殺學生創新思維
無論是隨常課,還是公開課,我們經常能聽到老師一聲預備起后學生整齊劃一的朗朗讀書聲,一句“表揚他”的命令后同出一轍的“棒!棒!你真棒!”,學生的思想行為似乎總要隨著一聲令下達到或接近老師心中預定的要求。老師說這句話應怎樣讀,學生便怎樣讀,難道學生沒有個人獨特的感受?老師說這課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如何,學生提出異意便會遭到否定,難道學生就不能有不一樣的想法?各人站立的層面不一樣,感受就會不一樣。幾天前聽了一堂二年級語文《采磨菇》的課,老師問:文中“期望”一詞還可用哪些詞語代替?一個學生回答“等望”,教師立馬予以了否定并請其他同學回答,這顯然與老師想要的答案不符??稍~典中確實有“等望”一詞,只是不常用罷了,因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該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一個引導者,難道此時能說他的答案錯了??你的否毒褪嵌髿⑺麆撛熳孕判淖罹邭缘奈淦?。老師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否則,學生慢慢地就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以教材為本,當教師為圣,對教材和教師沒有絲毫懷疑,這顯然與“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發現、鼓勵他們的創新意識,師生協同發展”的新課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四、重知識輕養成,忽視能力習慣培養
一同事特別敬業,每次備課從不馬虎,大到句段,小到字詞,查資料,翻字典,皆是毫無疏漏。據我了解,她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非常好,可閱讀和作文能力卻總不能跟進。糾其原因,這位同事重此失彼,犯了重知識、輕養成的錯誤。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的教學活動不是對教材的簡單復制,而是對教材的再開發、創造的活動過程。學生學不能致用,學而無益,能力培養才是教學根本。其實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各階段的能力培養有了非常明確的要求,每個單元都有一固定的能力訓練項目。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明確該時段的訓練目標,做到有的放矢,不亂方寸。在學習課文中,我最是討厭刻板地逐段逐句分析講解,教師累,學生更煩。不如抓住重點或具有代表性的文段,進行針對性的能力訓練,有時甚至拋開課文,另找文段讓學生進行訓練,效果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