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17:51
序論:在您撰寫獨立思考的精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曾有一名北京大學的教授做過調查,問過各行各業的不少人“回顧中學時代學過的數學,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他們幾乎一致的回答是,以平面幾何為代表的數學課教會人思考,教會人判斷是非,講清道理,培養合理的質疑精神,清晰的思維和表達,讓人受用一輩子。
是的,這種素質的養成,是中學數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盡管它不能直接用于解決問題,卻給予人們一種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引導人們抓住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把零散的知識梳理整合在一起,變成相互之間有著密切關聯的整體,清晰的思維是將來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換言之學生從書本上學的數學知識多會還給老師,可心理的邏輯永不改變位置————那些中學學到的思維方法與人生觀點是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從科學角度來說一個人從12歲左右開始進入智力發展的黃金期,不但要獲取知識,而且要學會思考,數學之所以成為貫穿中學教育的一門主課,正因為它肩負著理性文明啟蒙的使命。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不說遠的,前一段日本福島地震核輻射引起的全國各地搶購食鹽的風波,暴露出那種唯上的、從眾的思維定式今天仍在社會上占有統治地位。在當今提倡創新精神的同時,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是顯得更為重要嗎?因為在數學單純的環境里,一個孩子才敢于理直氣壯的對大人說:“我是對的,是您錯了”既不迷信家長也不迷信老師,相信邏輯的力量。這種自信心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用數學培養孩子明辨是非這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基本,可以說,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是思維的體操。
怎樣培養獨立思考精神?莫衷一是。“課改”,“教改”大潮一浪又一浪紛至沓來,改革的春風吹進了每間數學教學的課堂。從內容到形式都與傳統顛覆著,作為教學設計者和引導者的教師們,嘔心瀝血,惟恐課上的不生動,形式不新穎,內容滲透的不到位,目標體現的不具體。欣喜的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表達和說理能力方面有了進步。但是也體現出了不少弊端,教材過低的估計學生的理解力,學生稍一問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個循環,而練習和考試又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理解力,往往是九年級的中考題就編進七年級,這里剛認識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別方法,馬上就讓學生在正方形里找條件證明三角形全等,有些老師曾笑侃“剛學會走路,就要飛了”,于是學生明顯在邏輯思路的推導和獨立思考方面裹足不前。
同時教學與考試的脫節帶來了更繁忙的工作,老師忙著返工補充更深層次的內容,學生也忙著鉆研難度更大的練習,好在考試中獲得高分;許多課堂創設了生動豐富的情境引入課題,但是數學化加工程度不夠,學生感知不深,教師在引導進行學生思維訓練時,只停留在情境的生活層面,不敢過多過細數學化深加工,怕與新課改要求相違背,因為教材設計沒有相關的訓練,顧慮重重,以致“水到渠不成”,學生只重視“是什么”,忽視“為什么”,在解決問題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比較多,一到獨立解決綜合能力題時力不從心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老師和學生只能疲于奔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真的無可奈何嗎?應該不是的。教育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最簡單,卻不是最好的方法。應該讓學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給一點啟發,再多給一個臺階,這樣才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獲得成就感。”因此教學中可以
1、從審題開始、抽取本質。
我們不可否認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觀點。也不可否認創設情境的重要性。但是,數學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只讓學生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層面上的具體情境中,而是應該溝通生活情境與數學情境的聯系,使學生在對來自于生活中的數學情境進行抽象、概括,實現對生活的超越。因此,要引導學生對具體情境進行全面審視,引導學生對具體情境(包括圖畫)進行觀察、比較,綜合、分析。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生活體驗的過程中,把情境中的非本質因素和本質因素進行剝離,抽取出本質因素。也就是說,通過審題,逐步淡化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景因素、時間因素、個性因素等對要解決問題的影響,使學生把收集、篩選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再用最簡潔的言語表達出主要信息及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實現情境向算理的轉化。
2、抓數量關系,建立模型。
進行數量關系的訓練,建立數學模型,是一種集約化、符號化的思想;是一種化繁為簡的思維策略。我們的數學教學,不止是從生活出發,又回到生活中去,而是從生活中感受數學存在、抽取數學本質、形成數學思維,發展思考能力。
3、抓表達說理,訓練思路。
無論是計算、空間與圖形、解決問題,還是統計與概率的教學,都不可缺少思路的教學、說理的訓練。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所以,要了解學生的思維軌跡,就要知道學生是怎么用言語表達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需要從培養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開始。促進學生數學言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是獨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抓手。
4、增思維含量,提高品質。
一、要加強對自學的指導
教學活動,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迅速而有效地接受書本中的文化科學的基礎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而更多知識的獲得,主要還要靠學生自己學習。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是非常必要的?,F在有一種傾向,學生手邊的教科書,在做作業時翻一翻書本外,平時就很少加以利用,教師也不要求學生認真地去閱讀。對于一些應用題,教師往往先給學生作了解釋,而不要求學生自己去審題分析,“應用題”無形中變成了“形式題”。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審題能力當然也無法逐步培養起來。
因此,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在課堂教學中讀讀議議,對于教材中某些內容,先指定學生在課內或者課外進行預習,在進行講解,要求學生在做作業之前,一定要先復習,再練習。
自學要取得成效,既要考慮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也要有適當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注意加強這方面的指導。例如,社會上出現各式各樣的習題集很多,每本習題集都附有詳細解答,有些學生把它買來閱讀,思想上認為多看到一點,以后在考試時,就可以應付自如。其實,題目是無窮無盡的,即使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去背,也不能解決問題。這種偏向,必須及時糾正,要教育學生自學也要抓根本,抓基礎,知識面廣一些,思想開闊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決不能把精力完全耗費在看習題集的現成解法上。至于有些學生,不是刻苦專研,獨立思考,只是走馬看花地去閱讀參考書、自學讀物,自以為懂了,其實只是一知半解,上課時不注意聽講,這樣往往會得不嘗試;因此應教育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把他們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要多讓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要真正地把知識學到手,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實際中去,必須通過他們的獨立思考,這種能力也是需要通過教學才能逐步培養起來的。
多讓學生獨立思考,應該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只是局限在解答習題上。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時,學生已經了解方程組的關鍵在于“消元”,已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習題的能力,就只需把問題提出,由學生自己來進行分析,找出矛盾(消元后得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由此找尋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然后再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常見的各種典型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總結出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例題的教學,是數學教學中一個重要部分,它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例題在課本中已經有了解答,如果只是讓學生去看看它的解法,或者把這個解法在課堂上提出來照著講是起不了作用的,應該著重于分析解題的思路。當學習例題的解法時,應該要求學生先不去看課本中現成的解答,自己想一想這一問題應該怎樣去解答,再對照課本看看自己所想的對不對。由此總結出解題的規律。一個數學習題往往有多種解法,要讓學生多考慮幾種解法,并進行比較,這對鞏固學過的知識技能,綜合地、靈活地利用學過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好處。但是要注意,一題多解,目的要明確,不要盲目追求解法數量,以免浪費時間。
三、要注意三“嚴”一“化”
學好數學,要求做到說理嚴謹、思考嚴密、表達嚴格,三者是緊密聯系的,要訓練學生逐步達到。
數學,有一定的邏輯系統,無論是運算、推理、論證,都要有根據,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追本溯源。學生往往只記某一結論而不重視由來,解題中應該說理的作為“顯然”來對待,這樣一方面不夠嚴謹,同時也易產生錯誤。
論證一個數學命題或解答一個數學問題,都要求我們能夠進行周密的思考。例如在論證“圓周角等于同弧所對圓心角的一半”這一命題時,就要對圓心在角的內部、外部或者在角的一邊上這三種情況分別進行討論,否則就不嚴密,但初學者常常忽略,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懂得這是為什么,解答一個數學問題,不僅要求答案正確,而且應該要求表達合理。條理清楚,能夠正確應用數學語言和符號。學生在這方面問題很多,應該引起重視,應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應該向學生指出僅僅停留在會做是不夠的,還要做到合理表達,條理清楚。對于運算題必須指出哪些步驟可略而不寫,哪些步驟必須加以敘述,而不能只寫一個最后結果。
培養表達能力,不僅要注意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而且還要注意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要注意讓學生習慣于運用數學語言。例如,在課堂提問時,學生回答問題往往支支吾吾,講不清楚,更不習慣于運用他們已掌握的數學語言,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中應該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做這樣的聯系。
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逐漸積累起來的,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應該有一個概括提煉的過程,使學生把厚厚幾本書的內容,提煉成薄薄幾頁書的要領;同時還要把它“化”開來,去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發現書本中沒有講到的規律。學校里學習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要把所有東西都編導課本中去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把最基本的那些知識、方法學到手,并能善于獨立思考,化得開去,就可以掌握書本上沒有講過的知識。
上面所述的這三“嚴”一“化”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只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培養,也完全有可能做到,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逐步培養起來,學習數學的質量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關鍵詞:語文課堂 小學生 獨立思考精神 創新 情景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194-01
語文新課程標準實行以來,語文教學向多樣化轉變。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具有更新型的特點。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方面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也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在課堂實施新型教學方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1]。本文就課堂如何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精神展開討論。
1 創造情景,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心理學家認為,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必須以興趣作為基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在語文學習中也不例外[2]。小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進入積極的、最活躍的語文思維狀態,其潛能便會得到開發,主體性也會得到弘揚。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創設語文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梢詮囊韵聨追矫鎭韯撛O情景來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1激情導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課文的導入可以多樣化,不同的語文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導入方式,但是所選方式一定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教師可以設置相應課文題目的懸念,將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課文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就會得到激發。例如,教師要上《孟母教子》一課時,就可以首先給同學們設置一個好的情景。教師可以這樣說“想必同學們都有自己崇拜的偉人吧,但是你們是否知道他們小的時候就很刻苦努力的讀書了呢?要是他們小時候生長在不好的環境中,那么他們的母親會怎么辦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孟母教子?!蓖ㄟ^這樣的情景導入,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同時也懷有一定的好奇心,能很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精神。
1.2創造輕松的教學氛圍,設立良好的學習環境
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會提出一些比較苛刻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思考的能力和興趣。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反而會使得學生對課堂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帶來負面效應。其實,發展個性要以寬松民主的學習氣氛為前提,要讓每一位學生輕松的上課,在課堂上放松壓力,完全融入課堂的活躍氣氛中,完全融入課文主人公的境遇中。這才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學習《開天辟地》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想象出開天辟地的姿勢,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做出來。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欲望,更能夠提高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生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 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提高學生思考主動性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從而使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得不到發揮。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站在促進學生發展的位置上,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以學定教。而以學定教不僅體現在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 ,還應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指導上。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如下辦法:
2.1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
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使得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獨特的愛好來學習不同的課文或同一課文的不同部分,這樣在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學《再見了,親人》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來思考,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自己認為最感人的部分來學習,也可以選擇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學,可以選擇課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來學等等。這完全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的特點,而且學生在課文中學習到的新知識或由此而發現的新問題,都是自主學習的收獲??傊?,通過學生自主與文本對話,他們的思維發展了,有了新的感受,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
2.2自主選擇學習方法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不同的學生肯定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而不同的學習方式都有自己的優勢,都可以獲得很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老師要基于這一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方法,并鼓勵他們不斷的進取。如在《海上日出》一課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課文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并做學習結果匯報。這樣,在匯報時,有的學生就會滿懷激情地描繪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有的則選擇當中的詞句的細細品味,有的則結合自己看日出的經歷進行對比。教師遵循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他們自主選擇學習方法的空間,讓學生個性得到最好的張揚,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精神的很有效途徑。
3 結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精神的有效教學路徑,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盡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且通過一定的途徑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為學生將來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教育是良心事業,辦教育要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需要執著和堅守。
教育要著眼于提高國民素養,立足于培養學生一點一滴的良好習慣。
教育有內在不變的規律,一定要把常規工作做得扎實細致。
近二十年的共事,他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是一幅剪影:一個人,手捧一本書,再配以桌上的一盞香茗。
對待書籍,他是一個智者。他仿佛生來便與書結下不解之緣:在辦公桌旁、床邊,都堆積著一本本厚厚的書;出門在外,火車上、賓館中,總能看到他埋頭讀書的身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看到了書帶給他的廣博學識與成熟心態,感受到書對他的靈魂的洗禮與精神的凈化。
對待生活,他是一個悅者。不必說在旅途中作為攝影師為大家記錄下旅途中最美好的記憶,也不必說他方正剛勁的柳體書法,單是他能為大家奉上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這一點就不得不令人稱贊。
對待弱者,他是一個仁者。記得去蘇州中學參加學術交流,在回來的路上,他給了一個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的流浪者10元錢,不一會兒他被十幾個流浪者圍住不能脫身,這讓他尷尬不已,也讓我深深地感到他的善良與愛心。
對待事業,他是一個強者。當初,作為教師,他把滿腔的心血毫無保留地傾注在深愛的學生身上,慷慨激昂的課堂,讓學生如癡如醉,憑借踏實的作風與優異的成績,被評為區名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如今,他雖然已從事行政管理工作,但卻依然保持著教師的勤奮和嚴謹,每次公開課的錄影資料他都給授課教師復制一份,以便其能夠更多地找出自身的不足。
他曾在加拿大考察西方教育,做過幾場西方教育的報告,大家很愛聽。我知道清華的梅貽琦校長是他的偶像,我堅信,懷揣著教育夢想的他,始終會快樂地行走在教育的陽光路上。
(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教育中心副主任劉利新)
對制度管理和精神引領的思考周盛鎮
在當今多元文化、多元價值取向的社會中,在社會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校長辦學要直面諸多的困難和挑戰,這對校長的領導能力是極大的考驗。把管理的目光從紛繁復雜的學校管理的方法中收回來,校長其實一定要做好兩件事:制度管理和精神引領。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Edwards Deming博士提出:PDCA循環。這是英語單詞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行動)的第一個字母,PDCA循環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這四個管理環節是世界公認的管理基礎。學校的教學活動是個相對穩定、有序的系統工作,到什么時間開展什么工作,由誰來做,做到什么程度,誰來檢查和調整,都有規律可循,可以用各種規章制度和紀律來保障。學校的規章制度就是用來保障各個管理環節順利進行的。正像每個游戲都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每個網絡之間的鏈接都有一定的運行協議一樣,學校作為一個復雜的教育教學系統,學校的正常運轉也有自己必然的規則和協議,這就是學校的管理制度。
聰明、成熟的校長一定是制度管理學校的高手。俗話說:人管人、管一人,氣死人;制度管人、管一群,對事不對人。每個成功高效的學校,離不開先進的制度管理。如果學校的校長經常忙于日常事務性工作、頻繁開會強調瑣碎的小事,說明這個學校的管理效率低,癥結是學校運行過多依賴于行政命令,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制度管理機制。學校的制度管理屬于相對穩定的常規管理,可是最見功夫的也是常規管理。
制度管理關鍵著眼于過程。學校的制度不在多少,但教代會通過一條,就應該嚴格執行一條。學校制度不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有了制度,執行不力甚至不執行,效果比沒有制度更糟糕。教育沒有高談闊論的東西,沒有什么讓人眼花繚亂的花樣。教育的制度管理就是把人們可能想到的東西做得富有成效,把人們感覺枯燥無味的東西做得有滋有味。教育是很平常的,是一點一點的小事,這些小事就是常規工作,把常規工作一步步落實到位,抓嚴細節,抓實過程,有一個優秀的過程管理,優秀的結果是必然的。如果校長僅僅制定了目標,不用制度對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加以檢查和監控,最后的教育教學效果根本沒有保障。如果校長的管理基于制度上的過程管理,那么教育教學的實施就是校長可以有效控制的,不理想的過程可以及時追溯,可以及時作出調整和改進。校長應該明確一點:制度是育人而不是管人的。
制度管理要轉變觀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法律和制度是用來約束人的,是用來懲罰人的。人們由此形成抵觸情緒也就不奇怪了。其實,好的制度不僅是用來約束人的工具,更是保護人的規則。比如在廉政領域,最好的制度不是嚴懲腐敗分子的制度,而是有效預防的制度。學校的管理制度是學校的行為規范,告訴人們怎么高效的做好自己本職工作,而且能保證每個人的本職工作越好,就會對學校完成教育教學的總體目標更有益,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
嚴格的制度管理能提高學校管理的科學性和高效性,但是制度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制度管理不是萬能的。學校的制度可以約束人,學校的教師能夠在現有管理框架內按部就班地工作,各行其是,但這些都不足以把人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只有當全體員工的思想達到一致,形成共鳴的時候,集體的運作才會產生最高的效率;只有當教師們不因付出而感到委屈,不因辛苦而抱怨,相互支持、彼此信任的時候,人的創造力才會得到充分發揮。這種效果,這種局面,不是管出來的,是需要校長通過精神引領潛移默化,創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循序漸進來實現的。教師的天職是溫暖生命、浸潤心智、激發潛能和引領成長,校長作為師者的師者,其責任不僅是管理學校,更重要的是至上的精神引領,好校長的“好”,內涵之一就是善于引領教師的精神成長。無視“精神統領”,學校就沒有向心力。
校長怎樣以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引導、規范、約束和激勵教師,使學校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呢?每校的校情不同,所引領的目標和方向雖大同小異,但方式方法是不同的。精神作為一種動力源,它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作為一種規范力量,又具體可感。
校長的精神引領首先體現在師德上。教育是一種特殊、復雜而又有缺憾的精神事業,教育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奉獻,教師是精神莊園的守望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無一不是師德高尚之人。師德至高,師品至尚。校長對于教師師德的引領,要“引”在小事上,“領”在細節處。如是示范,必能感召教師俯身傾聽學生;感動教師真慰學生;感染教師蹲下平視學生;感化教師激勵期待學生。這就是校長人格魅力和權威的基礎,也是非職務影響力的基礎。否則教師會想,你還不如我做得好,憑什么聽你的?這是一種很樸素的情感,無可厚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其次,校長要學會用辦學思想激勵教師。高明的校長都有自己鮮明正確的辦學思想,按照辦學思想規劃出一幅學校長遠發展的藍圖。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承載著塑造人、養育人、教化人、成就人的特殊使命,須有高遠的精神追求、崇高的教育理想、堅定的教育信仰和價值訴求。校長在引領教師走專業發展之路的時候,不能僅僅著眼于開展具體的一個個孤立的活動,要從思想的高境界上來引領教師的發展,引領教師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校長的辦學思想一定要明確給每一位教師,讓教師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當前我們為什么這么做,將來的學校在自己的努力下會有多么美好。校長的辦學思想和規劃藍圖,就是教師們努力的方向,是凝聚人心的旗幟,這是校長實現精神引領的關鍵。校長的辦學思想、教育教學理念只有被教師所認同、所接受,通過教師表達出來,讓“校長的話”變成“眾人的話”,并轉化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得以實施。兵法上說“上下同欲者勝”,校長用辦學思想激勵教師,凝聚全體教師的智慧、生成全體師生的共同愿景, 關注教師的幸福感, 學生的滿意度,才能讓學校上下一心,在推動各項工作中減少很多的阻力。
再次,校長要關注教師特殊時期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心理暗示和調適。目前,教師的職稱評定、教師的崗位設置和績效工資的實行,在客觀上使得很多教師更多地關注自己的經濟利益。使得學校不同學科教師之間,任課教師和班主任之間,一線教師和二線教師之間,教師和行政干部之間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分歧。讓人容易陷入斤斤計較物質利益的誤區。教師的工作是良心賬,很多工作是隱性的,不能用數字量化,千方百計硬要量化,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更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有這樣一個悖論:校長安慰評聘職稱落選的教師,絕對不能過多指出這位教師的缺點,畢竟是在安慰人不能激化矛盾,于是細說這位教師相對的優點和閃光點,可是說多了優點,那位教師會自然地想:我這么好,為什么還落選呢。其實教師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對自我的接受和認可,也就是說對自己應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不可過高,這樣才不會出現自負的心理,不會出現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設置等高利害評選下的失落感。教師只有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追求目標,才會心態平和。因此校長應引導教師學會了解自我、評價自我。“以人為鏡”,在比較中認識自己,要縮小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中的差距,使教師有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最后,校長要創設一個鼓勵合作的工作環境。在相對公平公正的大環境下提倡奉獻,淡化過于注重物質利益的不和諧因素,提倡教師間工作上的相互協作。比如在畢業班的物質獎勵上,大多采取以備課組為考核單位的獎勵機制,讓同學科的教師形成利益共同體,在備課組內創設先進帶后進,各盡其力、相互補充的互助合作機制,這種機制對備課組層面的教研活動是個很大的推動。如果在畢業班的獎勵上采用單人的考評獎勵機制,必然加劇同學科之間的競爭,競爭有余互助不足,容易引起和加劇教師間的矛盾,對整個學科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人為制造矛盾、制造不和諧,對學校發展更沒有好處。
教育是一個務實又充滿理想的事業,這就需要校長既是一個管理者又應該是一個有思想充滿智慧的引領者。制度管理和精神引領,是校長對學校有效管理的兩條腿,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什么時候強調制度管理,什么時候心理調適精神引領,要根據實際情況合宜而用,天才地使用兩種管理方法才是一個成熟的好校長。
我推薦的書
?筅《沉思錄》,馬可?奧勒留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筅《新教育之夢》,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筅《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著,長春出版社
?筅《實用教學藝術》,王義智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筅《明日之學校》,杜威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筅《中外教育比較史綱》,吳式穎等著,山東教育出版社
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小學校長
教育應該是讓學生體驗快樂、讓教師體驗幸福的過程。
對校長而言,讓教師、學生體驗快樂是最重要的職責。
對教材:學好教材是引發學生思考,教好教材是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對知識的吸收和占有過程中明理勵志是對教材最好的應用。
境由心造,事在人為。
她視教育為崇高的理想,用生命去熱愛這片豐美的土地。
她視學生為明天的希望,用真心去培育這些待放的蓓蕾。
她是教育事業的追夢人,用熱情去丈量抵達知識的海洋。
她就是馮莉――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小學校長。她的辦學理念在帶領大家前行中日益彰顯,她的教育理想在校園的辛勤耕耘中日漸閃光,她的和諧辦學、創新管理的實踐使師生受益匪淺。她帶領全體教職工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學校正煥發著勃勃生機,迎來了又一個美好的春天。
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作為校長,她都為大家做出了榜樣。工作中她虛心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意見,總是給予教職員工最大的支持和幫助。生活中她關心職工,也關心職工的家屬,總是盡其所能為他們排憂解難。
她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她帶病堅持工作,早來晚走,在寒風中和學生一起鍛煉。她重視學習,經常深入各科課堂;她提倡探究,親自主持校本教研。教師們從她那兒感到了榜樣的力量。
她寬以待人,作風民主,以人格的魅力感召著群眾的熱情和希冀,凝聚著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教師們內心感到的是:她務實求是,胸懷理想,敢于創新,一心向上,總給人以溫暖和信心、力量和希望。
教師們眼睛看到的是:她誠信正直,有責任感,廣開言路,接受挑戰,善于總結和改進,勇于嘗試和反思。她著眼未來,立足現實,挖掘潛力,不斷拓展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空間。
在她的帶領下,學校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領導班子積極推進學習型校園的建設,不斷加強以教科研帶動教學質量提升的力度,鼓勵國家級、市級研究課題的創立和深入推進;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工作方針,努力推進素質教育。
全校教育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濃郁創新氛圍逐漸形成,每位教師和學生都有著廣闊的發展平臺。各學科在新理念的引領下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教師善于思考,勤于實踐,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己的價值。
全體教職工都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為每個學生的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的條件。社會實踐、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演出比賽、運動會、英語節……從校長到教師都積極支持并提供各種有力保障。
高中歷史學習是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學習的需要,以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以個人或小組活動為形式,通過其親身實踐獲取科學結論,養成科學精神和態度的新的教學方式,它具有教學主題問題化、學習過程自主化、學習資源開放化、學習方法多樣化和學習結論個性化的特點,目前一般采用“課內導學,提出問題——自主學習,課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總結”的基本模式。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高中歷史新課標就明確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鼓勵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激勵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的精神”,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目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
高中靜態、保守的歷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歷史知識的講解和知識點的學習為主要內容,采用陳述式、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出的學生根本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需要。因此,貫徹素質教育必須首先實現教師的教學觀念由靜態向動態、由保守向創新的轉變,用發展的觀念指導自己的教學思想。歷史教師的教學觀絕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應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敢于突破。
高中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建構關于過去人事的論述,可以說是一門推理學問。因此,歷史是一“不斷地在發展的活動”,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變的事實知識;任何歷史的陳述和觀點都應具備合理的論證程序,而只要它們有合理的論證,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認,所以歷史常常容許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共存。學習者必須先有這些基礎觀念,跳脫了單純事實層累的歷史觀以后,才能談到進一步去認識歷史這一種知識類型。既然史料是我們了解過去、建立歷史知識的媒介,因此歷史知識的“程序性標準”之核心即在于“如何將史料化做歷史證據的正當運用”——對史料證據的運用有所認識,在于以歷史的教與學,強調學習歷史“程序性知識”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認為應將“運用史料為證據”之概念與能力,引入于教學之中。他們強調,唯有理解了史料和歷史之間的關系才能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理解了歷史知識的本質,才是真正認識了歷史,從而能展現學習歷史對人們的真正價值。
當前歷史基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費時較多,收效較低”,仍習慣于或熱衷于把搬運課本知識當做根本或唯一的任務,教師教得死,學生學不活,把一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學科弄得死氣沉沉,只看重知識點的講授和記憶,忽視實際能力的培養。因而,歷史教學應當充分強調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處理歷史材料、闡釋歷史事件以及文字表達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實現由基礎型向基礎應用型的轉變。基于此種觀點,從歷史知識的本質為出發點的新歷史學科理念,乃以史料的運用為其歷史教學法主張的起點,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史料作為歷史證據,乃成為新歷史學科教學設計理念的重點之一。所謂認識史料的運用,即是去認識“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于過去的重建。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因此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所涉及的問題也較為復雜,也要掌握理解歷史證據時牽涉到的各種概念。
(作者單位:河南省修武縣第一中學分校)
關鍵詞:會計師;經營能力;審計范圍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2-0103-02
一、修訂背景
從1997年到2001年,許多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提及了被審計單位的持續經營能力的問題。在審計報告中,注冊會計師披露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的問題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審計意見類型卻差異很大,存在對持續經營能力問題發表的審計意見定性不準,例如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簡單地放在意見段之后,或等同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而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致使審計報告的有用性受到影響,甚至產生誤導作用。
二、如何理解持續經營能力問題
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實際上一個重大不確定事項。對不確定事項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不確定事項不等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不確定事項主要是由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通過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注冊會計師對已經發生的惹事有可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而對尚未發生的事項則無能為力,審計證據有可能在將來獲取。審計范圍受到限制是指交易或事項已經存在,但由于被審計單位的原因,注冊會計師不能實施審計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注冊會計師未能獲取并不存在的審計證據,就不能視為審計范圍受到限制。
2.不確定事項不等于被審計單位沒有遵守國家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的會計制度,對不確定事項進行會計處理和披露,就不算違反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
鑒于上述兩個原因,注冊會計師不能一遇到不確定事項,就簡單地出具保留意見,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三、明確注冊會計師考慮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基礎
原準則僅從原則上要求注冊會計師考慮被審計單位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的合理性,而修訂后的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充分關注可導致對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注冊會計師可以從財務、經營和其他方面進行分析是否存在可能會使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不確定性的情況。
四、對持續經營假設實施的專門審計程序
當被審計單位存在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時,注冊會計師應當提請管理當局對持續經營能力做出書面評價。
注冊會計師應當充分關注管理當局作出評價的過程,依據的假設和擬采取的改善措施,以考慮管理當局對持續經營能力的評價是否適當。在此注冊會計師可以實施以下審計程序:
1.實施分析性復核程序。注冊會計師對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疑慮時,可利用各種主要的財務指標,以評價判斷企業未來持續經營能力,從而發表適當的審計意見。常用的財務指標包括:營運資產占總資產的比率、資產負債率、資產周轉率、違約債務比率等。
2.復核期后事項。對期后事項的復核,有助于注冊會計師辨別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假設是否合理,可重點關注可能導致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惡化的事項和情況,如大額應收帳款無法收回、訴訟結果造成大額賠款、出現因產品質量問題被退回大量貨物、應付款債券的提前支付、非常災害造成大量財產損失等。如果發現上述問題,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合理性就需要做進一步的評價。
3.復核借款或債務合同的履行情況。對于年度內減少的借款或債務,注冊會計師應復核相關記錄和原始憑證,核實還款數額是否與合同一致,是否切實履行了合同書;對于年度內增加的借款或債務,應復核借款或債務合同的授權批準,了解借款或債務數額、條件、還款日期、還款期限、利率等情況。
4.閱讀股東大會、董事會、總經理會議的會議記錄。注冊會計師應向被審計單位公司章程,實施細則和各類重要會議記錄的副本,認真研究其中有關融資和清算的規定和會議決議,通過這些資料,注冊會計師可以了解被審計單位擬采取的改善措施方面的信息。
5.向被審計單位律師詢問有關訴訟、索賠及補稅的情況。注冊會計師要求被審計單位列具一份或有損失的清單,由律師說明他已在很大程序上涉足了重要和尚未認定的未決或面臨的訴訟、索賠及補稅等情況。注冊會計師應根據律師的職業聲譽及回答的合理性來確定被審計單位的或有損失情況。
6.向關聯方或第三方確認有關對被審計單位提供財務支持的安排或承諾。被審計單位財務陷入困境時,管理當局提供的改善措施往往包括大股東的財務支持,各股東的增資,銀行提供貸款等安排和承諾。注冊會計師應逐一確認這些改善措施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確認有關財務支持協議的存在性、合法性和可行性,并對提供財務支持的關聯方或第三方的財務能力作出評價。
五、出具審計報告時應考慮的內容
注冊會計師在實施了必要的審計程序,搜集到所需要的審計證據,并考慮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擬采取的改善措施之后,注冊會計師應能確定或解除原來對臺戲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假設的疑慮。
1.注冊會計師認為原來的疑慮可予消除,即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編制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設是合理的,可以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2.注冊會計師在考慮了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擬采取的改善措施之后,確信持續經營假設合理,但認為有必要在會計報表中披露其內容,便于會計報表使用者的了解。
(1)如果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后增加強調事項段,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但不應使用附加條件的措辭。
(2)如果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同時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
3.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而被審計單位仍按持續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4.如果被審計單位存在可能導致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但注冊會計師無法確定被審計單位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設是否合理,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并提請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1)影響持續經營假設的情況或事項及改善措施;(2)被審計單位未來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時應注意在措辭上應十分慎重,只列示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存在疑慮的各種跡象,不應預測這些跡象后面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尤雪英.財會月刊(A會計)[J].持續經營審計方法的探討,2001,(6).
[2 ]張曉嵐,宋貴芳.會計之友[J].審計師對持續經營審計判斷質量的影響,2006,(33).
一、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1.培養懷疑精神,鼓勵大膽質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豹毩⑺伎嫉哪芰κ紫缺憩F在懷疑的精神上。誰不迷信權威,勇于與傳統的觀念決裂,敢于提出新問題、新思想、新方法,誰就能作出創造性的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逐漸樹立“不惟書,不惟上”的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建立在仔細觀察和深刻思考基礎上的質疑精神是對好奇心的推進。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造的沖動。懷疑精神的具體表現,就是敢于質疑。質疑是指對習以為常的、看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疑問。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設法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即使是學生提出古怪的疑問也不應該急于否定,要及時地對學生的問題作出積極的評價,以強化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尋根究底,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作為老師,在課堂教學時還應該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即要引導學生會疑。
2.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僅僅著眼于創造技法的訓練,偏重于智力訓練或思維訓練,而忽視了輕松的學習心理氛圍的創設。實際上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那種明朗、樂觀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滿生機的激流;而郁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活動。從這一點來說,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進的師生關系,創設一個愉悅自信、寬松自如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在這種氛圍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熱烈而自由地討論中,學生非常輕松,思維漸漸放開,不再局限于教師的問題,而是根據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教會學生獨立思考的方法
從學生學習的五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反饋)抓起,把獨立思考放在較為突出的位置。以預習為例要求學生改瀏覽型為思考型,使預習成為有意義學習。我們的做法是通過問題串的形式,誘發學生獨立思考,再在課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煉總結。獨立思考不是胡思亂想,必須遵循正確的規律與方法??茖W的思維方法,不是游離獲得和運用知識這個過程之外,而是貫穿、滲透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不只告訴學生結論,而要讓學生了解得出結論的過程和方法,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及相互聯系。通過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學會正確地思考,逐步構建起思想方法的體系,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作準備。
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經常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題目老師講了我都會,可我自己做時又不知道從何入手,這是為什么呢?”這說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強,他們在聽課和習題課中,總習慣于跟著教師或其他同學的思路走,當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時,就感到力不從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留有余地,設法創設情景或條件,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既要講清,又不能全講清。最基本、最主干的東西要講清,而某些對理解概念和規律有益的擴展問題、簡單的推導和論證、前后知識的對比以及知識的區別和聯系、知識歸納,運用知識時應注意的問題等等,要給學生留出余地,讓學生自己去鉆研。
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