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17:50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科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長時間以來信息技術都沒有作為高考內容考試,這也就使那些學校管理者或是教師忽視了信息技術知識的作用,這種可有可無的錯誤的教學觀念,會導致整個學校教學都不能夠重視信息技術課程。由于學校管理者不能夠清楚準確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導致學生無法及時地學習并掌握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全面發展。在《新課程教學大綱》中也明確地提出:“高中教學階段應該大力推廣信息技術教學,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其他學科教學中,并且在其他學科知識中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帶來的學習優勢,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和動力。同時促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之間有效的整合,從而讓學生能夠在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和成長?!睘榇耍鳛樾畔⒓夹g的教育者或學校的管理者,我們一定要改變自己錯誤的教學觀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采取一定教學措施,讓信息技術資源發揮出其最大的作用,從而確保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高效率完成。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我們讓信息技術充當工具恰當地融入大課堂教學中,促進各學科教學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讓各學科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讓學生重視信息技術的學習,養成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通過有效聯系其他學科的學習,就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同時會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增加學生之間或是師生之間的情感。想要高效率完成學科之間高效率的整合,教師必須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運用更加科學的教育心理學知識,以及更加全面和廣闊的信息技術知識來作為理論指導,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協調好學生、媒體等之間的關系,從而使那些教學資源能夠發揮其自身的最大作用,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并掌握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
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增速,信息技術的更新也是日異月新,知識加快的腳步更是越來越迅速。特別是在當今技術高超的網絡時代,課堂教學內容就無法適應社會中信息技術快速的發展和變化。因此,很多學生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掌握了一些知識與技能之后,發現走出學校之后,自己掌握的知識已經是過時的,更不上時代的了。這樣反饋回來的信息就會嚴重打擊在校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讓他們對學校信息技術的學習失去信心。例如,當我們學校還在認真努力地傳授給學生DOS系統的信息技術知識時,社會中以及開始流行Windows系統了,當學生走出學校之后,發現已經都更新到XP系統了。針對這種學習情況,教師就必須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不能夠放在自己對現有技術和知識的講解上,而是要努力激發學習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動力,讓其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新的信息技術知識。為此,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穩定的理論知識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走入社會之后快速地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及技能。高中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任務或是學習目標,組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團結一致探索出新的知識,從而牢固地掌握新的技能。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操作應用,自主進行交流和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自學習的能力,更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便會讓學生體驗到追求真理探索過程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知識,更加重視知識的應用。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優化信息技術課堂。
三、組建強大的師資力量,發揮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
雖然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人,但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組織作用還是十分關鍵和重要的。為此,一支強大的教師隊伍對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名出色的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點要求。
(一)要擁有緊跟時代的教學理念
要真正改善信息技術教學滯后性的現象,信息技術教師就必須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原則,發揮好自己對學生的主導作用,從而讓信息技術課堂真正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樣便會給學生更加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和運用中適應技術的更新和變化,同時教師要有目的地激發和引導學生大膽地進行自主性研究和創新,有勇氣面對比較復雜的任務和問題,能夠不斷地學習和進步。
(二)要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
首先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各個領域知識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擁有十分廣闊的知識面。同時教師也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對于各種信息技術產物都能夠在自己的努力下運用自如。這樣才能夠使教師在教學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選擇更加適宜的教學模式,使我們的教學課堂不斷得到優化。
(三)較高的信息素養也是信息教師不可或缺的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必須擁有超強篩選信息、搜集信息、鑒別信息的能力,在教學課堂中利用這些信息能力傳遞相應的信息技術,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
四、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作者就高中教材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從教學背景分析、教法學法分析和教學過程與設計三方面闡述了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皟芍本€的位置關系”安排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3節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兩直線平行與垂直條件的推導和公式的應用。從初中平面解析幾何中平行和垂直的定性過渡到高中解析幾何的定量計算。它是學生在研究了直線傾斜角、斜率、直線方程的基礎上學習的又一平面解析幾何的基礎知識。本節的研究,將直接影響以后的曲線方程、導數、微分等的進一步學習,貫穿于高中教學的始終,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探究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三角函數、平面向量的基礎上進行的。說明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利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但由于學生接觸平面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特別是處理抽象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困難。因此,教師要在今后的教學滾動中逐步深化,使之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步發展完善。
3.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目標。①理解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充要條件的推導、公式及應用。②能夠根據直線的方程判斷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探索兩條直線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條件和推導過程,培養學生“會觀察”、“敢歸納”、“善建構”的邏輯思維能力,滲透算法的思想。②通過靈活運用公式的過程,提高學生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徐利治先生曾指出:“數學教育與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應當讓學生獲得對數學美的審美能力,從而既有利于激發他們對數學科學的愛好,又有助于增長他們的創造發明能力。”因此,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成為本節的情感目標。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學生現狀、教學目標及教材內容分析,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兩條直線垂直和平行的條件。一個定理、公式的運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吸收定理公式推導過程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通過啟發學生用平行線同位角關系的判定、性質定理,以及傾斜角、斜率的對應關系探求兩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充要條件,引導學生理清思考脈絡,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難點為兩直線平行與垂直問題轉化為與兩直線斜率的關系問題。突破難點的戈鍵足在設計j-采Hj了南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捕象的敦學策略,利片J類比歸納的思想,由淺人深,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析發現兩百線平、幣直的規律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诒竟澩ㄟ^引導學生了解數形結合數學方法,我采肘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及類比發現式教學模式,對數學知識結構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加lI”,將教材中單一、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多樣、動態的思號我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課堂教學體現“參與式”、“生活化”、“探索性”,促進學生和諧、F{主、個性化發展。
2.學法分析。我讓學生通過觀察直線萬程的特點.將初巾學過的兩直線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質轉化成坐標系中的語言,用斜率重新刻有關條件;并啟發學生用平面幾何巾平行線與同位角關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以及傾斜角與斜率的對應關系.由學生自己得兩條直線平行和垂直的充要條件.使學生在思維訓練的過程巾,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教學于段:幾何J面板、汁算機課件輔助教學。
1.復習舊知,以舊悟新。(1)復習初巾的平面幾何知識。(2)自問自答:為什么我們現在義要來學習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呢?因為我們現存學習平面解析幾何,所以就可以在直角坐標系中把直線的方程建立起來。也就是說存前而引入了斜率、點斜式、斜截式等概念后,我們就能夠用代數的方法來討論一些幾何的問題,所以,怎樣通過兩直線方稗的特點來判斷兩直線平彳了與垂冉的位置關系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討論問題的主要任務日的:我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同顧和深入分析,以問題制造懸念、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2.提出問題,尋找規律。第…部分為新知的發現奠定基礎后,我分別給出兩組平行的直線.讓學生自己做.然后在自主合作的探究氛同中思考、質疑、傾聽、表述。我利用幾何板工具引導學生觀察同位角、傾斜角、斜率的對應關系,引導葉1溉說明了平行條件的證明,又回避了教材巾單獨的、枯燥的證明.然后巧妙地加以引導、點撥.放大到兩條直線垂直關系的探究上。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南低級到高級的認知順序引出平行的充要條件,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同時激發學生發現平行充要條件的強烈欲望。
3.深入探究.獲得新知。(1)創設問題:平行的時候,學生能夠把直線的平行轉化為討論直線方程的斜率來判定.同樣的我們能否用斜率來討論兩直線的垂直關系呢?(2)分別給出兩組垂直的直線,讓學生自己作圖、發現規律。在討論巾提醒學生:若兩直線的斜率存在,他們之間有何關系?用量角器或三角形來量一下面出的圖形的夾角有什么特點?(3)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認知規律,我給出幾組直線的數據讓學生利用其發現的規律來驗證,將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師(4)教師教學講究深入淺出,對于本課的教學難點,待學生發現了規律后引導其利用向量知識來證明.讓學生達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平衡。
目的: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師生的多邊活動,在教師的‘反饋一控制’的同時.每個學生也都在進行著微觀的‘反饋一控制’?!遍W此,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從而進行有效淵控。對平行和垂直的討論中,我鼓勵學生將其討論的結果以分享的方式和大家交流.構造這樣一種雙向交流、寬松的環境組織教學,既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又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做教師的都比較偏愛有靈氣的好學生,在音樂課上,那些有歌舞器樂專長的學生,是老師經常提點的對象,以至于學生很快就有了這樣一種心理,音樂課是那幾名特長學生和老師的互動課,其他同學只是課內的觀眾,久而久之,他們就開始放棄音樂課,音樂課的有效無從談起。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高中,城鄉差別帶來的學生音樂基礎的差異,更讓絕大多數來自農村的同學上音樂課拘謹無言,而高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讓他們很容易自卑,教師一句不當的評價可能就會影響一個學生一生對音樂的興趣。我一個同事跟我聊天談起,她從小學一年級以后就一直沒唱過一首歌。我非常詫異,問及原因,她說在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音樂課上,老師評價同學們的歌唱時說:“咱們班有名同學五音不全,影響了我們全班的效果?!倍蠋煹哪抗馔A粼诹怂哪樕?。她說自那以后,本來很喜歡唱歌的她再也沒敢開過口,雖然老師沒有點名是她,但是老師的目光讓她從此害怕上音樂課。自從了解了這件事以后,每當我要批評同學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她,從而特別注意措辭,以鼓勵代替批評,不輕視任何一名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自信。有次歌唱選修課上,我讓每位同學唱幾句自己最喜歡的歌,結果有名來自農村的同學說他不會唱歌,因為自卑而漲紅了臉,我微笑著對他說:“老師替你唱好不好?”下課后,這名同學主動留下來,他靦腆地跟我道歉,說他來自農村,從沒上過音樂課,因為性格內向也沒開口在人前唱過歌,但是他說他很喜歡音樂,喜歡聽歌。我說:“讓老師教你一首歌好不好?老師相信你一定行一定可以的!”他微微遲疑后答應了。就這樣,利用業余時間,他有空就來找我,我一句句教他一句句學,終于有一次課堂歌唱展示的時候,在我鼓勵的目光中他站到了講臺上,盡管還是很緊張,但是完整地演唱了一首歌,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我也給了他一個鼓勵的大拇指。課后他跟我說,老師,我行了!我要學唱很多歌!此后,同學們在歌唱選修課上都能積極認真的學習和歌唱,課堂氣氛輕松融洽。
二、鼓勵合作,幫助學生找到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自信
《音樂課程標準》 指出:“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币虼耍瑤椭鷮W生建設表現音樂的自信心理讓他們在音樂活動中感受合作的快樂,享受音樂藝術的熏陶尤其重要?;顒拥膭摼幒驮O計要巧妙精當易于合作,分組搭檔要把不同基礎的同學科學搭配,切不可強強聯手,這組固然能達到很好的活動效果,但卻會挫傷相當部分同學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教師要用自己的智慧設計活動,調動所有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表現,并及時肯定,尤其要表揚基礎薄弱的同學,讓同學們人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是音樂活動不可缺少的參與者,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法國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難忘的啟示。當一群被學校放棄了的認為已經不可救藥的學生遇到了失意的作曲家任他們的音樂代課老師,這群放牛班孩子的頑劣深深震撼了這位代課教師,他決定組建一支合唱隊。從初選開始他就沒有放棄一名學生,無論孩子的歌聲怎樣他一律鼓勵,有個不會唱歌的最小的孩子他任命他做合唱團副團長,一個五音不全的孩子他任命他做“譜架”,這倆孩子沒有因為老師沒讓他們參與歌唱而自卑,認真的完成自己的職責,同樣感受受重視的快樂。而班上其他的孩子在合唱訓練中,他們找到了協作的快樂,他們虔誠認真而專注,在優美的音樂和歌聲里,他們得到了美的陶冶和熏陶,逐漸的,孩子們在改變,老師們因為他們的改變也改變了先前的鄙視和憎惡,代課老師也改變,他拿起了發誓再也不作曲的筆為孩子們譜寫一首首優美的作品。純凈的童聲合唱讓孩子們有了從未有過的快樂自信,頑劣的孩子們在老師的關懷和音樂的蕩滌下,都成了一個個小天使。代課老師用音樂和愛的魔棒讓這群放牛班的孩子迎來了春天,引領他們走向了新的人生道路。這名代課老師雖然最后遭到院長無理的解雇,但是,和這群孩子相處的經歷讓他找到了生活的目標,他終身選擇從事音樂教育。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這名失意的代課老師完美的幫助這群孩子做好了健康的心理建設,為我們從事中學音樂教育的音樂教師提供了榜樣,我們在抱怨學生叛逆不守紀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想想我們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建設?我們該怎樣改進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學生也人人踴躍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來,讓每周一節的音樂課成為他們的期待?
三、樂 (Yue) = 樂 (Le)
幫助學生快樂學習音樂,變“要他學”為“他要學”著名心理學家贊可夫把學習動機、興趣看成是學習的“內部誘因”,他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學方法是師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為了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總稱。高中生已經有獨立的個性和審美觀,他們的知識和信息來源地渠道廣,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和知識的更新積累。在教學中,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音樂欣賞活動中去,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音響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理解認識等一系列心理活動,讓他們覺得學習和感知音樂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激發他們自己渴望學習音樂的愿望,變“要他學”為“他要學”,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四、“示弱”和“出讓講臺”,是幫助學生音樂心理建設的有效手段“示弱”是一門藝術,“出讓講臺”是一種策略,這兩種方法都是智慧的體現。在學生面前“示弱”,可以增強學生的“惻隱之心”,從而衍生出高中生這個年齡段特有的熱忱。比如,多年前有個平時上課不太認真、公認的比較叛逆的學生,下課鈴響時突然舉手問我:“你知道什么是 R&B”嗎?”他滿臉挑釁,語氣橫沖,全班同學都看著我,我看看他面帶微笑回答:“老師真不好意思,對 R&B 還真不了解,如果你愿意的話,能下課后告訴我嗎?”他愣住了。下課后我主動走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抓抓頭,然后說:“我也說不好,但我可以過幾天給你答案?!蔽艺f好。幾天后,他果然工整地抄了 R&B 的有關知識和作品碟片送到我辦公室,我真誠的感謝了他,他臉紅了。第二周課上,我對全班同學介紹了 R&B 的知識,欣賞了作品,并號召全班同學給該同學熱烈的掌聲。從此他認真上每節音樂課,經常給我小貼士,而班上其他同學也紛紛效仿,而我常?!安唤浺狻钡氖救跚笾行岣吡艘魳氛n堂教學。而“出讓講臺”,培養學生老師是和學生溝通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我在學期開始,就會布置一項作業,兩三名同學自由組合,分工合作,完成一課題,向同學們介紹你所喜歡的音樂,作業可以是 PPT 形式呈現,也可以是文本資料結合聲音文件呈現。這主要是考慮到同學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差異,也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的手段。但無論哪種形式,我都會安排專門的課時讓同學們走上講臺,簡介他們的課題準備的分工,過程,理由,形式。同學們都興致高昂,積極準備資料,展示的時候都很自信從容地站在講臺上,很有小老師的風范。我從他們的課題匯報里了解學生們對音樂作品的看法觀點和他們的興趣點,我認真記錄,組織評價,將優秀作品拷貝留存,他們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老師備課上課的辛苦,從而互相理解,師生融洽,課堂生動有效。此外,我常常在課結束前留幾分鐘,讓學生上來自愿表演。表演的學生認真投入,欣賞的同學熱情鼓勵,我在下面開心欣慰。這些小小的點子,讓學生越來越愛上音樂課,越來越敢于參加音樂學習活動。
四、結語
[關鍵詞]課堂提問思維能力梯度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10087
在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是核心環節,而課堂提問是知識信息反饋的重要手段。提問是日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適時、恰當的提問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能激發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開拓思維,培養能力。當然,教師提問只有注意技巧和方法,才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探究,從而達到讓學生學好歷史的目的。本文擬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取得的一些經驗,就歷史課中如何把握提問的技巧做探討。
一、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緊扣教材,面向全體學生
在歷史教學中,提問有很多角度,可以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提問,也可以對事件的背景、過程、結果以及影響提問。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怎么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因此,教師上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的掌握程度,結合學生的年齡、原有認知基礎和實際能力進行目的明確、難易適中的提問。 比如在講授《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時,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教師可結合教材組織學生討論: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是什么?為什么古希臘的民主政治會不符合中國國情?這與中國和希臘的地理條件和經濟差異等方面有什么關系?通過這樣的提問,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也可以通過東西方政治制度的對比,強化學生的認知,而且因關注到每個學生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課堂提問要善于把握梯度,注意知識聯系遷移
在教學實踐中,問題的設置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取不同的角度,還要根據課堂教學情況的變化,設置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問題,同時使問題新穎、有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教師精心地設計好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處在活躍狀態,學生的參與程度才會提高。比如在《啟蒙運動》一課中,教師在講述完啟蒙思想家代表的思想后,可以通過多角度、有梯度提問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啟蒙運動的理解。比如:什么是理性?理性有哪些特征?理性的啟蒙思想家追求的目標是什么?啟蒙運動比文藝復興進步的表現在哪里?啟蒙運動對人類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適時指導,讓學生在閱讀教材中尋找答案并培養能力。
三、課堂提問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針對教材內容,鼓勵每位學生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對學生來說,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效。培養學生從教材所提供史料的認知角度,根據新情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新問題,改變以往課堂提問中生從師問的被動局面,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如在講到時,可以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對歷史上比較有爭議的李鴻章進行評價,這樣不僅能強化學生對等李鴻章參與的活動的了解,而且也能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四、課堂提問要積極評價,合理引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師在教學中所提的歷史問題,既要有利于學生擁有歷史知識和能力,又要有利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需要在講解教材過程中,通過提問架起教材與社會實際之間的橋梁,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學以致用,另一方面通過身邊的人、事及社會現象,強化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講解《宋明理學》時,教師可以列舉社會熱點事件,“東鞋(爛皮鞋)、西毒(毒膠囊)、南地(地溝油)、北鈣(三鹿高鈣奶粉)”,加深學生對理學的理解,讓學生體會作為現代人應該具有怎樣的良知和價值觀。在講解《一代雄獅拿破侖》時,可以針對拿破侖后期的戰爭性質和結果,引導學生聯系九三講話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世界觀。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因而科學地運用提問技巧,有利于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有利于突出歷史學科的育人作用,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祖巖.關于教師備課及課堂教學相關問題的思考[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3).
論文摘要:提出了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的、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新課程理念的先進性、新課程高考、教師角色轉變、落實新課程理念的策略等方面闡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江西省自2008年秋季開始實施新課程,今年是第二年。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深入,廣大一線中學教師發現實施新課程過程中,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也引發了我們深深的思考。
一、問題
(一)新課程目標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新課程針對傳統課堂教學過于關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的是使教師在關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或策略;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素養。以實現“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但實際的情形是教師們要么習慣性地回到一維目標,追求的是知識的容量、課堂的秩序、訓練的到位、最終的考分;要么是把后二維目標流于形式,質量不高。人們這樣評說:不僅把傳統的優勢丟失了,而且新的體系也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
(二)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這就要求改變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改變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
實際中以“形式代替實質”的現象較常見。由原來的“滿堂灌”發展為“滿堂問”,“滿堂問”發展為“滿堂跑”,提問了多少學生是互動的評價指標,跑了多少回是合作的重要體現,課堂并沒有達到新課程的預期。另一種現象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師仍然是教材的忠實的執行者,課堂仍然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生仍然是教師教的對象,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機械式的訓練,反復地強化(無論是“少講多練,還是“精講精練”),仍然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應付考試的“機器”。
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加入了不少研究性、探討性課題,這些課題是學生形成探究方法,體驗過程,走近生活的好素材。但對教師而言,這些活動過程把握難度大,結果可預測性差,投入的課時多,產出少(指的是考試基本不考),再加上客觀條件、課時總量的限制,教師對這類課題也只是嘴上說說,舍不得花課時去落實。
(三)新課程評價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新課程在評價上強調更新觀念,關注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通過評價還應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以及教學實踐的改進。但在實踐中發現,現實中的各種評價幾乎成為制約新課程理念真正落實的一個瓶頸。
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教師仍然抱著精英主義教育價值觀。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都圍繞著“把學習成績搞上去”這一中心,以分數論英雄?!八刭|教育”成為一句口號。
2.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所任班級的平均分、排名為標準,甚至出現末位淘汰制,還說成是科學管理。這都充分反映出對教師評價中以獎懲為目的的鑒定選擇功能發揮到了極致。由于人本身的特殊性,決定著中學生的發展必然有著許多的分化。而不能像工廠流水線一樣,在有些時候,會出現教師投人很多,效果并不明顯等現象。這種評價使得教師在教學中保守退縮,循規蹈矩,尤其是一些年青教師,本來他們剛剛走出校門,有著較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創新意識,敢于嘗試,但這種評價方法束縛住他們的手腳,迫使他們追隨老教師的足跡,學的是如何把握教材,把握課堂,提高教學成績,早日成為一個“熟練工”而已。
3.家長對學校的評價:家長在孩子升學選擇學校的時候,關注的就是這所學校名氣,學校每年高考中一本上線多少,二本上線多少,上線率如何?是否有北大、清華。一旦家長把孩子送入學校,就像跟學校簽了合同,學校如果不把自己的孩子送進理想的大學就是“違約”,其他都不是家長關注的。如果你對家長說學校注重學生成長過程、情感體驗、能力培養、價值觀的形成,家長會覺得太玄,脫離高考現實。
4.各級政府對學校的評價:在我國,絕大部分中學是各級政府出資的公立學校,學校教育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形象,高考成績既是學校關注的,更是政府關注的。學校高考成績下滑,出不了北大、清華,其校長被免職的事例并不鮮見。校長要對政府“負責”,就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個教師頭上。同時,沒有升學率的學校,政府投人必然較少,學校沒有資金只能勉強度日,更不要談學校的發展壯大。
二、思考
面對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把握未來高考?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新課程理念的先進性,也意味它的超前性,所以人們理解、消化、掌握它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實施新課程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形勢,能否把握未來高考。否則,從學生的發展和前途來講,我們就成了千古的罪人。
新課程改革必然帶來新課程高考的改革,從2009年的新課程首次高考,我們可以傾聽到新課程推進的腳步聲,這一風向標為我們的教學明確了指導思想,也增強了我們解決新課程實施出現問題的決心與信心。
(一)新課程理念具有先進性
首先,它將教育視為生命的訴求。它的定位是:高中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的、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高中教育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并不是面對少數人的“精英教育”,更不是為了順利通過高考的“應試教育”。把教育視為生命存在的形式,把教育視為生命的一種內在品質,把教育視為生命自身的需要,學習不是一個暫態,而是一個常態。
其次,它以多元智力理論為依據,承認人的發展的差異性,人的發展的不均衡性,不用一個尺度來要求所有學生,做到因材施教,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性,尊重學生的同時促進其適度成長。
再次,它是以建構主義為認知核心的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他通過自己主動而積極的選擇、加工與建構的結果,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呈現給他們的東西。新知識經驗正是在舊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生長出來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反應者,更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2009年高考新亮點
2009年很多省市迎接了新課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縱觀2009年全國各地的新課程高考試卷,凸顯基礎工程,關注課改新聲,是這些試卷共同特征。我們欣喜地看到,有些試題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彰顯了新課程理念,成為09年高考的亮點。
如2009年北京理綜卷第20題,本題要求考生判斷他人觀點的合理性,這需要考生具備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具有判斷有關信息是否科學可靠的意識。這正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對考生的考查。重視科學探究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茖W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幾個要素。科學探究既是物理課程的重要內容,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既是學生學習的學習目標,又是學習的重要方法。本題就是一個科學問題,如同提出了4種假設,讓考生來分析與論證,評估其合理性。所以說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它給我們中學教學的啟示是: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踐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培養學生,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才能真正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才有可能使學生贏得高考的勝利。
再如2009年高考江蘇物理卷第5題和第12B(3)題,這兩道題的特色可用“源于課本、貼近生活、彰顯理念、體現教改”來概括。第5題考查的閃光燈電路,雖然學生不很熟悉,但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用到;第12B(3)題是以萬眾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水立方為題材,同樣來源于生活。這兩題都與生活聯系,但都高于生活,不僅要會分析題中的現象,第5題還要了解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會分析該過程中的電量問題;第12B(3)題還要將運動員的長度與照片中的半徑進行換算,會用全反射理論來探求水池的深度等。這使“注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的新課程教育理念得以在高考中彰顯。這兩道試題雖然都出自于課本、來源于生活,但命題專家做了精心的設計,使本來十分常見的電容器問題和一道經典的光學習題不僅賦予了時代氣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同時也能夠多方面考查學生能力,具有相當的考試價值,這對今后高中物理的教學將取到很好的導向作用。新課改十分注重課堂的科學探究活動,第12B(3)題的原型為課本中有關全反射的一個經典例題,如果教師將其設計成一個小型的課堂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猜想、討論、實驗、論證、交流等過程展開課堂教學,那么同樣一個例題,學生留下的印象就要深刻得多,并且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精神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
2009年新課程高考中象以上反映新課程理念的試題在各科中均有,在此不一一舉例。它們猶如改革的春風,吹拂著我們一線教師的心田,猶如時代的戰鼓,催促我們加強新課程改革的步伐。
高考是全國矚目的,新課程高考更是吸引眼球。在大綱新程向新課程過渡時期,命題專家考慮最多的是平穩過渡,所以今年的新課程高考既保持以往高考的連續性,又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于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年高考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試題將增加,……直到高考與新課程完全相適應。
三、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面對新課程改革,面對新課程高考,每位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教育價值觀、突破自身的素質局限,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大膽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逐步構建起新型的師生關系,最終在新環境下塑造自身新角色。
(一)知識的傳播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
教師角色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和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其主要職能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作為課本與學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于學生,從而起到指導作用,但不能替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中豐富的科學與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積極影響、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自我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者。(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在新課程理念下,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一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學生的向導和顧問。老師和學生一樣,有時是靜態者(傾聽、接受),有時是動態者(發言、活動)。角色也在不斷變化,有時是導演,有時是觀眾,有時是裁判,有時是主持,有時也是演員。但無論何種角色,無論何種變化,教師都應是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促進者”,都必須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轉換,構建一種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合作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使自己貼近學生,融人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真正起到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注重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傳統教學,教師教給學生的是知識的結果,把大量的結論性的內容要求學生記憶下來,然后反復訓練,達到熟練掌握?,F代教學注重過程與方法,交給學生一把金鑰匙,因為“會學”比“學會”更重要。把傳統課程和現代課程歸納比較如下:
傳統課程(應試教育):知識結果—授之以魚—給學生真理(知識)—量—記憶—結果—學會現代課程(素質教育):過程與方法—授之以漁(網)—給學生鑰匙(方法)—質—思維—過程—會學
(四)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傳統的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活動為主體,在方法上以教師的“填鴨式”灌輸為主,不少教師片面強調“講透”、“聽懂”,結果卻形成了“滿堂灌”、“填鴨式”,獨霸了講臺。學生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能被動的接受。過去有一種比喻:“教師要裝滿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從某種意義上說,把學生比作一個容器,教師的教就是往這個容器里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得不到充分關注。而現代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地位,課堂主要以教師創設問題情景,由學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產生教、學協同與共振,形成真正的高效課堂,從而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發展。正如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近年來大聲疾呼:“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四、落實新課程理念的策略
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思想上要重視課改,注重對新課標、新教材的學習與研究,把握新課改的精髓,用新課程理念指導平時的教學。對于新課程實施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否符合課改的精神,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使新課程理念得到落實。要關注新課程高考,并且敏感地由今年的新課程高考,推得自己這一屆學生高考將是怎樣。
(一)經常用新課程三維目標審視、反思教學
新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在構建課堂教學結構時,應以教學目標為指向,以科學方法為指導,創設情景,提出問題,開展有控互動的教學程序,強化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要突出定律的建立過程,使學生從中感悟到科學的研究方法。力和運動的關系這一簡單的問題,歷史上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時間才有本質的突破。這期間科學家堅持不懈的探究毅力,伽利略敢于向所謂的“真理”提出質疑的勇氣,在理想實驗基礎上充分發揮思維想象的研究方法,都是滲透科學觀教學的好素材。用好這些素材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要重視教法研究,積極探索“高效互動”的教學策略
新課程教學理念之一是教學過程多樣化,在實施新課程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有利于學生終生發展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內容特點,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教師都要清醒的認識兩點:一是教學的本質是“學”而不是“教”;二是在教學設計“求新”的同時,還要注意教學效果的“務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實踐“高效互動”的教學策略,即通過有效的互動達到教學的高效,讓學生在有目的的認識活動中通過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能力體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要用繼承和發展的態度對待課改
傳統意義上的接受式學習與新課程倡導的探究式學習各有所長。有過程感受和體驗上,探究式學習優于接受式學習;在對探究能力的培養上,探究式學習優于接受式學習;在對知識結構的理解上,接受式學習優于探究式學習;在課堂獲得知識的效率上,接受式學習優于探究式學習。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到,好的接受式學習對知識的獲得和理解是有效的和經濟的,但從長遠來說,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對待事實證據的科學態度、探究所需要的多種智能,接受式學習顯得力不從心,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加強探究式學習的原因。但這并不是要否定接受式學習,因為探究式學習需要較多的時間和較多的空間,間接獲得知識仍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各種學習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功能。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當認識到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應該針對具體的情況靈活選擇學習方式,將探究的方式和其他的方式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探究教學不能搞形式主義
探究式學習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探究過程中的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歸納等過程,都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環節。要使探究學習不流于形式,在設計探究教學時,就要衡量探究的意義和價值,看是否能把學生學習的本質特征體現出來。在利用實驗進行探究教學時,不要讓實驗變成形式,要出于學習的內在動機,要注重理性實驗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選好讓學生探究的內容,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適時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在經歷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五)新課程教學的評價機制要跟進
新課程實施關鍵當然是教師,因為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執行者。但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外部環境(各種評價)也很重要,如何讓教師無后顧之優地用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
1.1在教師方面
1.1.1教學不夠系統化
高中歷史課本的內容安排,本身比較抽象,歷史事件的安排不是很集中,學生學起來可能會覺得不知從何下手。教師應該準備好具有邏輯性與系統性的課件,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專業限制和職業能力限制,某些教師不能系統地整理教材,不能清晰地歷史事件脈絡,導致上課時學生不能清晰地了解事件之間的關系,整堂課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都處于不清不楚的狀態,嚴重降低課堂效率。
1.1.2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
某些教師雖然歲課本進行了系統的整體和設計,但是在課堂上卻不運用任何適應高中生的教學方法,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課件進行“填鴨式”教學,導致本來學習壓力就很大,還要面臨背書的任務的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忽視歷史課程的重要性,將歷史課作為“休息課”,課堂主體不是學生,而是教師。
1.2在學生方面
1.2.1對歷史沒有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歷史課本知識復雜,無論橫向還是縱向來說,都有大量的知識鏈條需要學生掌握,但是由于知識點和需要記憶點繁多,很多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
1.2.2錯誤認識歷史課程的重要性
在整個高中教學的課程安排中,學生甚至是教師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將語、數、外作為主要科目,而歷史課在很多學生心里就是一個不用費太多時間學習的副科,這種心理是歷史課堂得以順利進行的絆腳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師的教學心態。
2.對高中歷史課程設計的探討
2.1合理進行歷史課程的教學設計
合格的高中歷史老師除了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外,更要具備分析教材、合理安排課程體系的能力。科學合理地設計高中歷史教學體系,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比如在教學歷史課程之前,教師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或者說一些順口溜的方式,先讓學生將課本放下,跟著教師清晰的思路走進歷史知識的故事情節,大概了解后,再細化到對每個知識點進行講解。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記憶與理解,也可以在每節課都安排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互相研討,實現知識的共享,互通有無。
2.2將課堂主體地位轉化為學生,進行情景式教學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嚴重違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理念。高中歷史知識繁多,結構復雜,只憑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尤其是教師“一言堂”現象,抹殺了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將課堂主體的位置歸還于學生,為學生提供整體清晰的學習框架,引導學生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朝代更換及事件時,教師講解完應該給學生時間,讓他們整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某些教師會在上課之前檢查課本知識背誦,有時候都會用半節課的時間檢查時間,學生都怕叫到自己,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將課堂主體轉化為學生后,學生并不用利用那么多的時間進行單一的課本背誦,而是每個學生都總結本節課的一個小故事或者小情節,然后用自己的話進行闡述,說的學生自己思路清晰,聽的學生也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缺。教師要學會利用時間,進行情景式教學,為課堂增強趣味性,比如在教學具體的歷史事件時,與其讓他們背,還不如讓他們進行簡單的排練,分組演示,自己演示過的東西往往會記憶深刻。還有一些學生幽默搞笑,可能所排練的內容也很有意思,這樣學生記住這個高興的時刻,無壓力地記住歷史知識。
2.3定期設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改標準下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在設計課程和安排教學體系時,要逐步了解單元的特點,根據每個單元的側重點進行課程設計,在整個課程設計中明確階段教學目標,清晰地分析重難點,合理地安排每個課程內容應該是使用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每一節歷史課都生動有趣,學生不再迷惑知識的連續性,老師不再發愁學生不能掌握知識的現狀,根據教學目標安排,逐步擊破歷史知識的疑點難點,讓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體會到學習歷史知識的快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4進行專題學習
在高中歷史課本中,知識點分布較散,教師除了進行系統的課程設計之外,為了方便學生記憶,進行專題學習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將教材知識進行重新組合,以不同的類別整理出不同的專題。尤其在階段性復習和最后的復習時,專題學習可以填補系統式學習的差漏。除此之外,專題學習更方便學生展示與共享。在同一個專題中,教師可以以小組方式進行比賽,比如古代歷史事件中以少勝多的是哪幾個事件?雖然這幾個事件并不是在同一時間發生,涉及的人物、地點、背景不同,但是性質一樣,有助于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不采用傳統的順序記憶方法,有利于學生全面地掌握知識。
3.結語
關鍵詞:高中物理 課堂教學 有效提問 設計
在找學生談話時常聽學生這么說:上課能聽懂,課后作業卻無從下手。經過長時間的琢磨,我發現造成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沒能精心設計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主動性思維,僅僅是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造成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希望學生能掌握知識建構就需要我們老師精心設計問題。心理學家魯賓斯坦的“問題思維理論”指出:思維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起源于問題,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在物理教學設計中需要老師精心設計問題。
一、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
要想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提問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基礎性
設計的問題,要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而且是學生有能力解決的?!白罱l展區”理論認為: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若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會產生思維“卡殼”現象,這樣會抑制學生智能的發揮,阻礙思維的發展,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2.科學性
要求設計的問題從情景素材到具體內容都是真實可信的,不違背科學常理,而且設計的問題還應融入科學方法的要素,使學生學習控制變量法、理想化模型等。
3.針對性
設計的問題應題意明確,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概念的理解、區分易混淆的概念、糾正錯誤觀念。
4.啟發性
簡單的一問一答,不能激發學生主動的思考??梢栽谛屡f知識的結合點設計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
5.有序性
設計的問題要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效率,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6.現實性
設計的問題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突出“應用性、實踐型”。
7.發展性
增加問題的開放性,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二、教學問題設計的方法
為了達到有效提問,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可以這么做:
1.激發興趣――設計問題的情境
歌德說過:“要想得到聰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聰明的問題。”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生動、直觀,富有啟發性;要善于應用生活實例、直觀演示、多媒體技術等手段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和探究問題的熱情。
2.訓練思維的有序性、啟發性――設計問題的臺階
對于一些學生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把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這時教師設計的問題坡度要盡量減緩,要具有很強的啟發性,便于學生理解問題關鍵、突破難點、學會新知識。當學生的思維積極向前推進去攻克難點時,教師的提問又會幫助他們開辟新的路徑,接通新的聯系,產生頓悟和突破。在這些小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活動變得嚴密而有序,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3.激發思維的碰撞――設計問題的矛盾性
問題情境的設置要達到促進學生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就成為教學過程與學生發展的動力。在求汽車剎車后一段時間內的位移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4.拓展思維空間――設計問題的多維性
中學生的思維形式偏重于集中思維,發散思維只具有初步的意識。而高中物理中有部分知識涉及到多解問題,比如:在質點的振動、波的圖像、勻變速直線運動、豎直上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等問題中都有類似的情況。這時要求學生對同一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方向進行考慮,從而想出多種方法和途徑,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出來,擴大了課堂的內涵和外延,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的天地,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有效手段。
三、問題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應在“元認知級”,即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的提問。教師要考慮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即最近發展區),通過提問來引導思維,切忌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即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
2.問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例如,教師可通過這樣一些問題來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這是為什么”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問題保持敏感和質疑的心態,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種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創新思維。
3.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
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尖子生,轉化后進生,達到共同提高。還要處理好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或過難而造成冷場。
四、結束語
在物理課堂中有效提問不僅僅在于“問”,更重要的是采用合適的策略和手段進行提問。我覺得有效的問題設計在物理教學中的意義是一種教學觀念問題,是新課改中所倡導的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它的思維核心功能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只有充分重視問題的設計并不斷優化,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高效、愉快,課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師心中有學生,才能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良好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教師心中有目標,才能“粗中有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心中有策略,才能“長袖善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愛.課程改革與問題解決教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王祖浩,張天若.化學問題設計與問題解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丁念金.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問題教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徐潔.民主、平等、對話:21世紀師生關系的理性構想.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2).
[5]徐大元.對物理教學中有關提問的一些思考.教育革新,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