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11:09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調查四要素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時下高中新課改如火如荼進行,其中校本課程更是一大亮點,如何將現有德育活動課程化成為一個新話題。筆者所在學校以“敢擔當、有智慧、能做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其中“敢擔當”成為最有特色的思想品質?!案覔敗保磳W會負責,具有團隊領導能力,具有使命感與正義感,具有家國情懷。
為此,筆者全新建構了以“擔當”為主線的模塊課程群,設定:喚醒擔當、實踐擔當、內化擔當等三個層次與發展過程,而每一個層次都在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及專題教育中得以實現。
一、“擔當德育”模塊課程群內容
二、“擔當德育”模塊課程實施
(一)指向“喚醒”的“擔當”德育課程實施
指向“喚醒”的“擔當”德育課程主要設定在高一年級,根據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擔當德育專題教育內容的不同,這類課程具體實施也是有細微不同的。但總體上,“喚醒擔當”的實施途徑可概括為:創設同感同知氛圍――密切聯系現實生活――追問學生價值取向。根據我校校情,筆者歸納出“喚醒”擔當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喚醒”方式一:人文感召――品讀國學文籍,對話古今擔當
這一種方式主要是學生在品讀《論語選讀》《魯迅今讀》等國學文籍時,在人文的魅力感召下,挖掘古今擔當,對現實生活提供價值取向。
2、“喚醒”方式二:校情感化――參與新生融合,探尋校史擔當
這種方式主要是指學生剛進入高中,對校園充滿好奇,在軍訓、國旗下講話、校史館參觀、學生干部技能培訓等校本課程學習下,逐漸融合到新校園,并探尋瑞中校史中的擔當典故。
3、“喚醒”方式三:社團感知――體驗社團文化,展現青春擔當
這種方式主要是學生在高一階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提升自身素質與技能,在與同伴不斷相互學習與交流中,展現獨特的青春擔當魅力。
(二)指向“實踐”的“擔當”德育課程實施
指向“實踐”的“擔當”德育課程主要設定在高二年級,實施途徑可概括為:理論學習,明確擔當價值所在――能力儲備,明確擔當要素所在――模擬實踐,體會擔當困難所在――社會實踐,領悟擔當意義所在。
1、“實踐”方式一:融合課堂內外知識,踐言擔當
這種方式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法律常識》《環境保護》等國家課程時,理論聯系實踐,用自己的言語表達擔當的決心與計劃。
2、“實踐”方式二:探究鄉土社情文化,踐歷擔當
這種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在《民國史料研讀》《走近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調查與問題探究》《對話瑞安先賢》等校本課程學習中,探究本土擔當文化,在實踐中經歷擔當。
3、“實踐”方式三:承擔社會公益活動,踐行擔當
這種方式主要是指學生在《校園服務之志愿者活動》《校園服務之值周班活動》等校本課程以及在“團學志愿?奉獻擔當”專題教育中,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公益行動中激發學生甘擔任務,體驗擔當。
(三)指向“內化”的“擔當”德育課程實施
指向“內化”的“擔當”德育課程主要設定在高三年級,本模塊的實施主要是培養學生善于用“擔當”提升自己的思想,敢于將“擔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實施途徑沒有呆板的模式,但大致上可以分為“學習――反思――參與――反思――內化”等五個環節。
1、“內化”方式一:探究時政史料,思辨社會擔當
這種方式主要是指學生在《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心靈的對話――認識西方哲學家》等課程學習中,探究時事政治和歷史人物,用自己的思辨能力探究擔當。
2、“內化”方式二:規劃職業生涯,思慮人生擔當
這種方式主要是指學生通過《我的未來我做主――高中生涯規劃》《律師啟蒙班》等課程學習,結合“紅色信仰?人生擔當”專題教育,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下,以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
3、“內化”方式三:成就星級模范,思省卓越擔當
這種方式是指學生通過《星級團員評比》等課程,在“星級模范?卓越擔當”專題教育中,樹立星級模范意識,以優秀同學作為榜樣,時刻反省自己,醒悟擔當,將擔當真正作為自己內心的追求。
三、“擔當德育”模塊課程評價
(一)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作用
“擔當德育”課程注重學生活動參與,并在活動中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對學生日常德育活動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發展性評價,由此激勵學生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與擔當精神,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
(二)注重學生能力、情感成長收獲的體驗
從心理學方面看,應由知(道德認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為)四要素組成,四者不可缺一。同時,這種評價要注重學生能力、情感成長收獲的體驗,我們基于課程具體目標:知識、技能、情感而設計了獨特的課程評價體系,其中,既有定性的評價,也有定量的考核。
(三)“綜合素質報告單”的閃亮登場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課堂教學 實效 基本策略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moral character teaching; Improving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hinking is tasted"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must study the basic strategy. Enhance target sense, and strictly control target guide; study the teaching and students with teaching material of specific solutions to students' ideological, psychology, behavior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ollow "thinking is tasted" as the basic rule of teaching,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class teaching patter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cooperation, the inquisition, the practic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romot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moral interna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which "thinking is tasted" classroom teaching has an effect of the basic strategy.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 character, class teaching, effect ,basic strategy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整個常規工作(備課、上課、改作、考查和課外活動等)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必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中心環節,才能全面帶動整個常規工作的正常運行,才能切實提高“思品”課堂教學的實效。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與教訓,在此談談提高“思品”課堂教學實效的幾個基本策略。
一、 目標統領,要求適度。
“思品”課教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三個要素。而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又是教學評價的標準和依據。對于教師而言,增強目標意識,嚴格目標控制是至關重要的。
既然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如此重要,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總體目標是什么呢?《新課程標準》指出,“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焙喲灾?,通過教學,要讓學生正確對待“成長中的我”,正確處理“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
二、 鉆研“兩頭”,有的放矢。
所謂“兩頭”,一頭是指教材,另一頭是指學生。教師必須鉆研教材,研究學生。所謂“的”,是指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實際;所謂“矢”,是指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解決學生思想、心理、行為的實際問題,這就是有的放矢。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實處。這是“思品”課教學的根本。
教材是《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文本。教材其實是一套課程資源,它主要包括了主教材――課本,副教材――教師用書,活教材――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 。對于主教材,教師要鉆研精、深、透,明確應知應會,處理好原理與案例的關系;恰當利用課本中的“圖片”、“鏈接”、“練習”等;適當利用教師用書中的材料,加強對基本觀點的教學;要針對性地選擇現實生活中的新的、近的、典型的、感人的事例感化學生。
鉆研教材是一方面,研究學生又是一方面,兩者必須兼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研究學生,就是要了解和研究他們的思想實際、心理動態、接受能力、思維特點以及家庭、社會的影響等。當下,特別要重視研究農民工子弟、“留守學生”、優生和后進生的個性特點。只有這樣,才能“面向全體”,課堂教學才能“全員參與”;只有鉆研“兩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三、 遵循規律,建構“格局”。
思品課教學的基本規律是“曉理、激情、導行”,這是思品課的本質特點,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建構課堂教學的格局,是上好“思品”課的一個重要策略。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即知、情、意、行)四要素構成的。從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一般過程來看,認知是基礎,能力和行為是關鍵,情意(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調節由知轉化為行(能)的內部動力。初中學生 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 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規律,乃是建構課堂教學格局的理論依據。
“思品”教學實質上是教學生學會到會學到會自我教育的過程?!敖虒W有法”――課堂教學一般采取“五段式”或“三段六步式”。比如“五段式”,即 1 、導入新課; 2 、主題教育; 3 、深化教育; 4 、導行反饋; 5 、課堂小結?!叭瘟绞健?,即 1 、預備:激興、揭題; 2 、明理:激情、明理; 3 、導行:辨析、導行。然而,“教無定法”――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注意曉理、激情、導行的結構化,逐步形成自己課堂教學的特色格局;至于課堂教學的具體結構環節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值得注意的是,那種“故事講一遍、課文讀一遍、作業做一遍”的“三遍式”的僵化格局是不足取的。還有,把思想品德課上成語文課也是不對的。
四、 改進教法,注重實效。
如語音部分,學生較難掌握的某些元音與輔音存在于某些同學的少數民族語言及方言里,通過這些同學的現場發音并對這些同學的發音進行采集,可以提升學習效果。比如顫音的學習,對于民族語言及方言中沒有此輔音的同學來說,學習起來難度較大,而維吾爾語、撒拉語、蒙古語等北方民族語言中存在,這些同學的現場發音,讓其他同學真切地感受到這個音的發音特點,同時我們將其采集下來,整理到教學語料庫中,為教學服務。又如語法部分,語法的組合規則中講到述賓結構,這種結構是人類語言中普通存在的結構,但兩個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語言各不相同,漢語中賓語在述語之后,而傈僳語、彝語等少數民族語言中賓語在述語之前。我們通過對傈僳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同學的語言資料進行采集,豐富教學語料的同時更好地加深同學們對這一語言現象的認識,并引導同學們去留意與思考這種語言現象。再如語義和語用部分,關于詞的象征意義,我們在教學中舉出同一詞,在英語、法語、日語等語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學生對自己懂得的語言能自然接受,但對自己陌生的語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講這一知識點之前,可要求學生去收集自己少數民族語言或漢語方言中具有象征意義的詞,在課堂上讓學生參與討論,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積發,課堂氣氛得以活躍,相關的理論知識大家也很容易接收。作為教師,如果針對不同章節,組織學生有意識地收集相關的語料,建構屬于自己院校的語言學概論教學語料庫,那么長期積累下來就是非常可貴的民族院校語言學概論教學素材。
二.分組實踐:基于調查與報告相結合的教學互動
民族院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少數民族或漢語方言區域,他們的母語大多為少數民族語言或漢語方言,這是民族院校語言學概論實踐教學的優勢所在。近三年來,我們給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開設語言學概論,對所有學生進行細致調查,收集學生掌握語言的基本情況,并建立學生語言基本信息庫。這個基本信息庫包括有學生的姓名、學號、民族、籍貫、掌握民族語言及漢語方言情況、掌握文字情況等內容。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擁有不同的母語,涉及不少民族語言,如壯語、黎語、藏語、苗語、白族語、畬語、蒙古語、維吾爾語、彝語、侗語、水語、錫伯語、哈薩克語、撒拉語、珞巴語、土家語、傣語、朝鮮語、布依族語、仫佬語等,還包括不少的漢語方言,遍及各大方言區,如贛方言、粵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及東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趯W生語言基本信息庫,按掌握民族語言及漢語方言的情況進行分組,這就形成語言學概論實踐教學的基本組成單位,大部分的調查與報告均以小組進行安排。
語音部分的教學歷來是語言學概論教學中的難點。語音部分要求明確認識語音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初步掌握人類發音、準確掌握普通話發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國際音標。這些教學內容本身就有較強的實踐性,如果單純從理論著眼,講授發音相關原理,學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講語音的物理屬性,涉及語音四要素音高、音長、音強、音質等,講其生理屬性就會涉及發音器官、發音部位,這些內容倘若抽象進行講解,學生難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實物、運用一些儀器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實際去使用浪紋儀、語圖儀等,通過親自去實踐加深對語音四要素的理解與認識。對于常用國際音標的掌握,除了課堂上通過錄音與教師的實際發音,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發音要領去體會外,還需要課外的練習與輔導。民族院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少數民族或漢語的不同方言區域,對常用國際音標的學習自然會呈現出個體的差異性。針對這一點,我們對所有學生掌握民族語言及方言情況進行了統計,建立了數據庫,根據不同民族語言及漢語方言,對學生進行了分組,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加強了分組的課外輔導。在學習了語音部分后,讓同學們根據給定的語料運用錄音軟件對自己的民族語言及方言進行了錄音,鼓勵學生運用國際音標進行基本的記音活動。在記音過程中,同學們會自覺地運用國際音標,遇到問題也能通過查找相關資料、與老師同學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在這種實踐教學形式中,學生加深了對常用國際音標的認識與運用,進而達到相關的教學目的。語法部分的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如何讓學生去理解語法結構的基本規律?如何去理解與分析語法現象中的組合規則和聚合規則?怎樣理解語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語言的結構類型?這就需要在講授理論的同時加強實踐教學。我們將這些問題細化,例如語法的組合規則中語素是怎樣構成詞的,結合自己的母語來談談這個問題。學生會首先想到自己母語的情況,對自己的語言進行調查,不得其解時,到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補充,在課堂上也能將自己的思考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語言的結構類型可按構詞法與句法的不同角度進行劃分,讓學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語的結構類型,并進行論證,形成研究小論文,分組進行討論,并請每組代表在課堂上將小組討論的重要觀點進行陳述,這種研究報告的教學形式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習的效果。再如,語言的演變與分化規律性較強,語言發展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社會方言、地域方言及親屬語言的關系如何?這一部分的內容實踐性較強,可組織學生深入不同階層、各行業調查語言使用情況,對社會方言的形成及特點有更深入地認識;按所屬方言不同進行分組討論,各地方言有何特點;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查找親屬語言的相關資料,了解其研究的歷史、方法及重要觀點。
三.學生本位:引導民族視野下的語言學創新項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點,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學創新項目研究,在項目的申報與研究中將民族性、現實性與專業性三者融合在一起,在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背景之下,將民俗與語言結合在一起,拓展學生視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將語言學理論運用于實踐調查與現象分析的能力與水平。在進行語言學概論教學時,我們將所有學生掌握語言及方言的情況作了細致的統計與調查,由于學生人數過百,掌握少數民族語言種類及漢語方言較為豐富,我們按其所掌握語言的情況對學生進行了分組,我們開展的所有實踐活動均以小組形式進行,在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中,每個小組內部通力合作,有些作業是單獨完成,但有些作業如研究報告之類,我們要求以小組形式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內容成員之間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加強,成員之間加強討論與交流,學生在此過程中自主創新性得以提升,在老師的適當指導下可申報創新項目,進行深入研究。目前我們指導學生成功申請了與語言學相關校級、省級、國家級創新項目,在項目的申請與完成過程中,學生們對語言學概論的學習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實踐的調查過程中,不斷地加強語言學概論基礎的學習,尤其是其中較難的語音部分,這部分在實踐調查中顯得格外重要,是語言實踐調查的前提。在此階段,這種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轉化為一種主動的需求,學習的內容也不僅是課堂上的有限知識,而是調查實地的鮮活而豐富的生活體驗。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人文素質教育 滲透途徑
中學語文教學應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本位。當今社會是人性化的社會,以人為本位的人文主義社會發展觀,越來越明顯地改變著人們的價值意識和社會行為模式。為此,我們必須樹立大語文觀,注重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要倡導人文教育的理念,滲透人文素質教育。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中學語文教學是滲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語文學科是一門集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為一體的綜合學科。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人文素質是人的內在素養和品質,是形成一個和諧完整的人的核心素質,是人的諸素質中的首要素質,是通過知識傳播、環境熏陶及實踐體驗等,而形成的內在穩定的人格模式、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會在日常行為中充分表現出來。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度,即關懷人生價值的實現,人的自由與平等及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中學生由于年齡、知識、閱歷、思維能力,特別是辯證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他們常常愛從自己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問題,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而忽視問題的本質,在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比較弱,當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障礙或挫折時,容易沖動或悲觀消沉,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滲透途徑有以下幾條
一、以教師的人格影響學生,顯現教師的人文風范
教師要適度地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一批又一批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其人格魅力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教育作用,是影響學生心理、行為、情感體驗的重要因素,也是調節、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塑造美麗的教師人格,這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因為教師的心態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好老師就是學生喜歡的老師,它也許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有豐富的內涵:老師的微笑是學生快樂的表象,老師的尊重和理解是學生的積極心態的興奮劑,老師的情緒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老師的友善是學生品格形成的關鍵因素,老師興趣廣泛直接影響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老師的坦率和寬容更容易使學生也擁有這樣的品質。因此,我們要認真抓好師德教育,提醒教師重視自身修養,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教學藝術,以“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處處為學生作表率,樹立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人文精神只會在自由的環境中產生,這種自由即精神的自由。建構人文化的精神環境,是課堂教學收到成效的基礎,也是關鍵所在。人文化精神環境的建構,首先要在課堂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和信任、情感融洽,才能形成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即“親其師,信其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對于課堂的影響也是直接的。在語文課堂中體現人文精神,必須消除師生頭腦中的傳統觀念。然而,在后喻文化年代,知識渠道的多元化及知識更新的高速度,早已大大動搖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有時學生所津津樂道的內容、精通的知識,卻是教師聞所未聞的。教師大可跨越原有的那道“鴻溝”,與學生“取長補短”,做到教學相長。
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課堂教學氣氛主要指班集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情緒、情感狀態,其中包括師生的心境、精神體驗和情緒波動,反映了課堂教學情境與學生集體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民主的地位,不使用自己的權威,不強迫、不壓制、不斥責,更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在課堂上,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表情都可以愉悅學生的身心,拉近師生心靈上的距離,提高教學效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常需要創設生動的情境,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體會到一種濃厚的人文陶冶。
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感悟人文之美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睂W生學語文,不僅是學語言,而且學會如何做人。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傾注了作者豐富、飽滿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結晶,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語文素質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中學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教材中那些包含著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篇章,更值得啟發學生去思考,引導學生從中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等等,尤其要發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揚科學思想觀念和人文理想,糾正學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傾向和模糊認識,從而使科學的知識、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
世界休閑組織預測: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是休閑需求增長的門檻: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就會普遍產生。而休閑社會則要求必須是1/3以上的時間用于休閑,休閑收入支出的1/3用于休閑,國土的1/3用于休閑,達到了這三條件才可以說是休閑社會。
體育運動是人們休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樂于接受的健身活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始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轉變,休閑體育消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體育健身、戶外體育、體育旅游等逐漸逐漸逐漸深入到越來越多的家庭?!敖治琛薄羟虻榷俭w現了濃濃的休閑體育色彩。
二、休閑體育的到來是經濟高度發展下的產物和時代需求
(一)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消費群體和體育市場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學家預測,2040年我國人口總數達到頂峰14。91億后開始下降,其后將呈現緩慢的負增長。這樣的趨勢,一方面說明新世紀我國的人口壓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對休閑體育的發展來說卻是一個機遇。這是因為,新世紀的人口增長是與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長同步的,這種條件下的人口基數的增長,意味著有支付能力的體育消費水平的增長,而有支付能力的體育消費需求的增長,又必然帶來體育市場的持續繁榮。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進入富裕階段。到那時,富裕起來的15億人,無疑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消費群體,并以他們活躍的體育消費能力創造世界上最大的體育市場。
(二)新世紀我國居民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是休閑體育發展的原動力
社會主體人的需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中各項活動的生存、發展和消亡也是由人們需求結構變化的客觀規律來決定的。體育消費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消費現象,是一個社會發展到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體育消費需求是指特定的消費人群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市場環境和特定的市場推廣計劃下對某一個特定產品的總體消費需求。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由溫飽消費向現代消費轉變??v觀近幾年的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是醫療、保險、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等發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費系數呈上升趨勢,消費結構將出現良性變動。
體育消費從本質上講屬于滿足人們享受和發展需要的消費。體育消費是能給人們帶來健康、歡愉、享受的消費。由于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和對生活質量提高的需求是無限制的,因此,人們對體育的消費需求也是無限制的。
(三)閑暇時間的增多,是休閑體育發展的保證
我國政府在1995年5月起,就實行了五天工作制度。從2008年開始實行,國家又增設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加上原來的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以及雙休日,年休閑時間達到了119天之多,超過了1/3的休閑時間,達到了滿足休閑社會的三個條件之一。隨著人們余暇時間的增多,人們便會考慮如何運用余暇時間科學、合理地安排健康向上的休閑內容,以滿足身心上的需求。加上我國的政策一向推行全民健身計劃,這給大眾的休閑體育營造了很好的政策環境。
(四)人民生活節奏加快,文明病的困擾,健身意識的提高,是休閑體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古老的健康概念,常以是否有病作為分界線,有病為不健康,無病則為健康,而現代對健康的科學定義是指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21世紀的社會的健康四要素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道德健康。
社會的進步,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的緊張,大量的腦力勞動代替了原來的體力勞動,現代人類努力在適應這種高強度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時,人的精神系統可能會出現問題,就會犯所謂的文明病,現重要的是,大強度的腦力勞動,長期缺少鍛煉,使得”肌肉饑餓、辦公室病、心理疾病等現代文明病成了困擾大眾的殺手,而休閑體育正好可以填補空白,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更可以起到緩沖精神壓力的作用,平衡人體機能水平。
(五)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自上個世紀后20年,我國進入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尤其是2000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逐步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消費重點由生存資料轉向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提升生活質量已經成為當前的消費重點,除了住房、電子通訊器材、汽車、家庭裝飾裝修等新興消費持續升溫,增長迅速之外,健身健康日益成為了新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經歷過“非典”后,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不僅如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觀念也隨著發生了變化,體育健身日益成為了一種時尚。這些變化都將對中國休閑體育產生巨大影響。加之,中國政府通過國家彩票基金加大了對全民健身的投入,健身路徑工程、小籃板工程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休閑體育的發展。
三、新世紀經濟下我國休閑體育發展的對策研究
(一)對準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隨著人民生活需求開始由物質向精神轉變,休閑體育的消費影響也越來越大,人們已不單滿足于現有的體育運動,而是衍生出更多的、更時尚的休閑運動。如目前比較時尚的休閑體育運動項目,高爾夫球、健身房運動、普拉提、滑雪、海灘體育等。
(二)培養適應休閑體育、休閑時代的專門人才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給中國體育體制改革提供了契機,也給中國休閑體育的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催化劑。奧運會對國內群眾進行了一次廣泛而深刻的體育文化洗禮,同時也增強了休閑體育需求,據有關資料表明,在2000年,我國國際旅游業的就業人數達到約200萬人,而且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按這個增長速度估算,到2020年將達到1500多萬,龐大的休閑業務、休閑服務業市場將出現人才的緊缺。
(三)高校課程與時代接軌,培養專業休閑體育人才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節,本節內容所涉及知識點多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了解過的,如水資源的概念、數量、分布等,學生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中也已獲知中國水資源的短缺狀況、以色列在用水方面的措施,但這些知識比較零碎、不夠系統。關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教材也僅以文字表述、圖片展示的方式籠統介紹,學生很難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所以本節課可設計恰當的活動系統,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推動教學過程。
地理核心素養主要由四個要素構成,即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與地理實踐力?;顒釉O計過程中,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找出其與核心素養的契合點。以此為依據,利用教材中現有的案例、活動,必要時還可搜集其它文獻資料包括鄉土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重構,使地理核心素養的四要素能夠滲透整個教學環節。筆者在本課中設計的活動與地理核心素養的契合如表1所示。
二、活動教學建議
活動一:以色列和中國西北的氣候背景分析
活動內容:①在世界政區圖中描出以色列和西北地區的輪廓,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描述兩區域的地理位置;②對照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或兩地區的氣候資料),說出以色列和西北地區的氣候類型,找出氣候特征的共同點;③從緯度、大氣環流、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分析和比較促成兩區域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描繪區域輪廓圖和描述地理位置能夠使學生達到對區域的初步認知,構建區域的心理地圖。兩區域具有相似的氣候特征,但成因不同,運用綜合思維進行要素綜合分析和空間比較分析,可進一步加深對區域的認知,并對第二章“氣候的形成”相關內容進行鞏固,做到學以致用。
實施建議:輪廓圖的繪制可在有經緯網的空白政區圖中完成,考慮到很多高一學生的區域地理基礎較薄弱,應提前介紹中國的自然地理分區,重點讓學生明確西北地區的區域界線。
活動二:以色列和中國西北的水資源利用狀況對比
活動內容:①閱讀“以色列的水資源及其利用”,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總結以色列自建國以來水資源利用的有效措施;②閱讀“流血的石羊河”,分析以石羊河為代表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③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除加劇水資源短缺,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外,還會對當地以及相關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哪些影響(可用關系圖展示);④借鑒以色列的用水經驗,為西北地區獻計獻策。
任務①課堂實際成果如表2。任務②和③課堂實際成果如圖1。在活動二的總結中可以得出圖2所示的分析思路,這也是本節課內容的統領與概括。
設計意圖:以色列是世界干旱地區水資源利用的成功典型,“以色列的水資源及其利用”一文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詳細介紹該國水資源利用的措施,學生經過閱讀后總結歸納如表2,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培養。再從這些措施實施的時間順序可以看出: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過程也是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改造歷程,而生產力發展、科技的進步可以提高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改善人地關系,使自然對人類的直接約束力減小。任務①的完成和教師的點撥讓學生對“人地關系”有了初步理解。
同為干旱區,西北地區的“干渴”與以色列展現出的勃勃生機對比強烈,促使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欲望。通過圖1可以看出:①水資源短缺不僅有因水資源供需矛盾造成的水源性缺水,即“地對人的影響”,也有因污染排放、過度開采地下水等造成的水質性缺水,即“人對地的影響”;②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不僅加劇資源短缺,還產生諸多生態環境問題,說明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地如何協調”至關重要。綜上可見,“人地觀念”這一核心素養要素在此環節中得到充分體現。
實施建議:通過閱讀材料,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完成任務①和任務②,但如何合理構建任務③要求的關系圖(如圖1),則需要生生、師生相互交流討論才能更加全面合理。需引導學生關注:關系圖中呈現了自然地理環境四大圈層的要素,它們的變化歸根結底在于人類對“水”這一要素的干擾,讓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有初步認知即可??紤]到課堂時間,活動一和二可以同時開展,將學生分成兩組:以色列隊和中國西北隊,每組學生完成一個區域的任務,最終通過交流討論達到共識。
活動三:六安市水資源利用狀況調查研究
活動內容:布置學生在課前或課后利用網絡、電視等媒體搜集資料,了解六安市水資源的利用狀況。如政府在水資源的分配管理、水資源重復利用等方面的舉措;工農業部門在節水方面的數據;公眾節水意識用水行為的調查等。據此分析六安市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具體活動設計如下:①了解水資源供給量:利用Google Earth軟件,展示六安市所處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河流分布等。學生在圖中看到六安市境內有以史河、淠河、杭埠河為代表的七大河流,西南部有梅山水庫、佛子嶺水庫等六大水庫,還有依托六大水庫建設的世界七大人工灌區之一――淠史杭灌區。據此可以得出六安市水資源的總體特點是:水資源豐富(資料顯示總量可達99.9億立方米/年);水環境優越,西部的大別山是優質水源地。②了解水資源需求量:六安市人口總量為665萬(2015年數據),要求學生計算人均每年的水資源擁有量,計算結果為每人每年1 550m3。對照聯合國相關標準,明確六安市仍屬于中度缺水城市。加之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還要肩負向省城合肥及周邊城市供水的重任,所以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節水勢在必行。③節水在行動:2013年10月,六安市開始創建“節水城市”,2015年4月,六安市通過省級相關部門驗收,成為安徽省四個“節水城市”之一。依據課前從報紙、電視、網絡等搜集的資料,說說六安市創建“節水城市”的舉措和成效。課后對六安市居民“用水行為和節水意識”設計問卷并展開調查。
設計意圖:利用鄉土案例能夠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促使學生切身體會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從而將“合理用水、節約用水”這一觀念落實到日常小事中,最終形成穩定的品格,落實“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課程理念。另外,通過搜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活動的開展,學生地理實踐力也得到鍛煉和提升。
實施建議:活動開展過程中,可將學生分為四組。三組學生分別完成以下資料的搜集和匯報,包括:政府方面,如水資源的管理分配、節水宣傳、用水督查等;農業方面,如近年來灌溉用水的數據、灌溉方式的改進、種植業結構的{整、農作物品種的選擇等;工業方面,如企業節水設備的改進、實際用水數據、水資源重復利用情況等。一組學生完成對居民用水行為和節水意識的調查并形成調查報告。
三、活動教學反思
生源整體質量偏低新升本科院校的聲譽往往還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考生報考積極性不高,生源質量遠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再加上當今社會就業壓力大,很多學生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將來的工作沒有直接的作用,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英語、計算機等實用課程的學習上。
以文本為根基,加大閱讀原著經典當下的現當代文學史以史德方式注重對整個文學發展脈絡的梳理,對發展軌跡的描述,對重點作家作品的點撥,而相對忽略和輕視了文本閱讀。老師和同學們熱衷的是各學術期刊、論文專著所撰寫或者轉發的各類文學評論與文學批判,各類考核也以文學史的現象為主體,而忽略了對第一手文本作品的研究描述。更加奇怪的是師生對隨手一個作品、隨意一個作家都能評論的頭頭是道,對原本原典卻沒有完整、系統、深入地品讀過。簡單化和程式化的表達首先違背了文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它很難做到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審美分析能力、激蕩自身的人文情懷,進而最直接地去感悟文學的魅力,而限于背誦熟記一些萬能回答模式的條條框框。將教材、論文當中的給定結論作為定論來規范答案,嚴重限制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而在文學的四要素(作者、讀者、世界、作品)中,作品才是根本,離開了作品,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學派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礎,再多分析也是紙上談兵式地夸夸其談。因此尤其在學生基礎薄弱、師資力量較弱的新型本科更應該提倡、鼓勵、支持、要求學生大力閱讀原著。在課前教師可以告訴整個文學史的教學進度和大致規劃,告知學生什么時間段大致應該閱讀完哪些經典代表性篇章,保證自身閱讀進度與教學進度跟進,有可能的話閱讀整本的原著;課堂上課前可以抽查幾名學生復述小說情節、暢談散文感悟、背誦優美詩歌,真正能夠鮮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熏陶;課下也可以以小組形式讓同學書寫讀書筆記、撰寫課程小論文。
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增強互動模式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繁雜、各類流派交錯層疊,原本傳統式的課堂講授方式往往讓學生應接不暇,在上一節課的課程還沒有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時下一節的內容又出現。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調整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和模式。要尋求師生之間的“共振”和協調,既要學生跟上老師,也要老師服務學生,盡可能在與教學大綱等硬性規定不沖突的情況下,多一些軟性的活動。因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忠實地執行教學課程計劃的過程,更應該是一個師生共同熟悉課程、填充課程的過程。分成小組有代表的在課堂進行討論演講,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學教學課堂的豐富性,擴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益,同時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真正使教學成為創造性的活動。
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多以“大作業”形式如今的現當代文學考核方式仍多以書面為主,而且題型基本穩固在名詞解釋、簡答、論述、作品賞析的老態模式。學生也只需要將可能考試試題進行整合,考前突擊硬背一下就可以應付。這種單一的書面考試確實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知識的識記與掌握,但是在相當程度上也滋生了學生懶惰心態,以為考前刻苦背書就能夠過關。因此教師在考核上要盡可能使用“大作業”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讓學生開動腦筋。比如制作關于現當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譜,讓大家知曉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跡;排練優秀話劇,在彼此協作當中增強自身的團隊意識、角色意識,培養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設計等圖片;抑或者讓大家分享介紹自己獲取文獻、查找文獻的經歷,為將來撰寫專業的學術論文打下基礎??傊M可能多種考核綜合考察,減少單一方式的簡單命題,只有老師想盡辦法、出盡點子,才能防止學生懶惰,應付考試。
依托地方文化資源,學以致用顯成效絕大部分的新生本科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更多的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因此依托地方資源,在地方文化熱土當中吸取營養、感悟文化是水到渠成,也是必然要求?,F當代文學教學時一方面可以“走出去”,盡可能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作家故鄉實地考察,研究特定時代的人文環境和特有底蘊。這種將原先傳統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體系當中加上“實踐育人”更易凸顯實效。以我校所在地新鄉市為例,以劉震云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作家已經進入了文學史教材。在課堂講授的同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去探尋作家足跡、參觀博物館與展覽館、做社會調查,這樣就可以建立文化底蘊,提高其在社會實踐中融會貫通文學知識的能力和素質。另一種就是“請進來”,邀請本地作家、詩人代表來學校和學生面對面做直接的溝通交流,讓大家真正近距離了解作家的生活狀態、喜怒哀樂,分享作家們的創作經歷、展示其創作成績、更直接地去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