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11:06
序論:在您撰寫現代生活與化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活離不開化學,遍觀周圍,幾乎每件事物都與化學有關,
化學與現代生活論文。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自有人類以來就開始了對化學的探索,因為有了人類就有了對化學的需求。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國著名滑雪前輩楊石先生說:“農、輕、重、吃、穿、用,樣樣都離不開化學?!睕]有化學創造的物質文明,就沒有人類的現代生活。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因此可以從人與化學的關系去探討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化學作為一門龐大的知識體系,能用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滿足社的需要,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它的成就已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離不開化學。社會的一切發展,生命是基礎。一切生命的起源離不開化學變化,一切生命的延續同樣離不開化學變化。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睕]有化學的變化,就沒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會有人類。是化學創造了人類,創造了美麗的地球。 就化學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的影響來說,化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首先,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用到化學制品。 “民以食為天”,我們吃的糧食離不開化肥、農藥這些化學制品。1909年哈伯發明的合成氨技術使世界糧食翻倍,如果沒有他發明的這個化學技術,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溫飽,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臨危機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離不開各種食品添加劑,如甜味劑、防腐劑、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學合成方法或化學分離方法制成的。 如果沒有合成纖維的化學技術,那世界上大多數人就要挨凍了,因為有限的天然纖維根本就不夠用。我國1995年的化學纖維產量為330萬噸,其中90%是合成纖維。 何況純棉純毛等天然纖維也是棉花、羊毛經化學處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膠,少了合成橡膠,世界上60億人口又有多少億人要穿草鞋過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繽紛的亮麗風景線。所謂“豐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沒有了化學,就沒了保證。 再看我們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鋼筋,窗戶上的鋁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學制品?離得了鋁合金的木制的窗戶,也離不開化學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貧窮人家用的尼龍布甚或用的報紙,不是化學制品又是什么?還有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妝品、清潔用品等等無一不跟化學沾邊,都是化學制劑。 出了門,我們踏在水泥鋪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鋼筋水泥做的高樓大廈,用以代步的是各種塑料、橡膠、玻璃以及各種合金做的交通工具。這些交通工具還離不開汽油、柴油,各種汽油添加劑、防凍劑和各種油。如此種種,都是化學制品?,F代人類根本無法離開人造化學品,我們每天24小時都被人造化學品所包圍著。 其次,我們的健康長壽也與化學息息相關。體內某些化學元素平衡失調時,就會導致某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1965年和1981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蛋白質和核糖的形成是無生命到有生命的轉折點。自此我們人類對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為我們人類對生命和健康
的研究打下了基礎。正是有了合成各種抗生素和大量新藥物的技術,人類才能控制傳染病,才能緩解心腦血管病,使人類的壽命延長25年。人類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各種營養品和藥品。如果沒有這些化學藥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會被病魔奪去生命?!?生命體中支撐著生命的是無數的有機化合物,重要的有糖類、蛋白質、氨基酸、肽鍵、酶、核酸等。 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類具有生物功能的有機化合物。它主要是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的。它由C、H、O所組成,化學式為Cn(H2O)n,又叫碳水化合物。糖類包括單糖、多糖、淀粉、糖原、纖維素。生物界對能量的需要和利用均離不開糖類。糖類物質的主要生物功能就是通過生物氧化而提供能量,以滿足生命活動的能量需要。生物界對太陽能的利用歸根到底始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2的固定,與這兩種現象密切相關的都是糖類的合成。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將光能轉化變為化學能的主要途徑。糖類不僅是生物體的能量來源,而且在生物體內發揮其它作用,它對各類生物體的結構也起著支持和保護的作用,有時還起到解毒的作用等??傊?糖類是生命體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亦然。所有蛋白質都含C,N,O,H元素,大多含S或P,有的還含其它元素。蛋白質是氨基酸聚合物,水解時產生的單體叫氨基酸。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各異。它的廣泛而多變的功能決定了它們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有的蛋白質起運輸作用,有的起調節或防御作用。酶也是蛋白質,起催化作用,對生命體的新陳代謝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核酸是由核苷酸組成。核酸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兩大類。DNA是生物遺傳物質,它們都是控制遺傳的關鍵,其中DNA的重組技術是遺傳工程研究的主導技術。遺傳工程的研究的發展將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食品與營養、健康與環境、資源與能源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開辟新途徑,也具有極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如果采用DN重組及細胞融合等技術改造蘇氨酸、色氨酸、賴氨酸等氨基酸的生產菌,氨基酸的含量就能提高幾十倍,生產成本就大大降低。這些氨基酸產品廣泛用于營養食品、助鮮及飼料添加劑等生,從而部分代替了糧食產品。如果生物固氮的遺傳工程能培養出自行供氮的作物,使一切植物如小麥、水稻、玉米等都像豆科植物一樣能自行固定分子態氮并轉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狀態,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不僅可以提高作物產量,增加作物的蛋白質含量,還能大大節省化肥,降低生產成本,減輕環境污染。 總之,現代生活與化學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為一個過程,還是生命得以維持所必須依賴的外在物質條件,都離不開化學。沒有生命還有化學,沒有了化學就絕對不會再有生命存在。化學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關鍵詞:化學;現代生活;物質文明;精神文明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科學等諸多問題,都體現了化學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以及化學發展的最新成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學與生活的聯系也日趨密切,為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便捷,對科技的進步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下所述是從幾個緯度來解析化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一、化學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應用
“民以食為天”,我們吃的糧食離不開化肥、農藥這些化學制品。1909年哈伯發明的合成氨技術使世界糧食翻倍,如果沒有他發明的這個化學技術,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溫飽,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生命面臨危機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離不開各種食品添加劑,如,甜味劑、防腐劑、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它們多是用化學合成方法或化學分離方法制成的。轉基因食品、生態環保型服裝、智能材料等無不是化學給我們帶來的福音。再看我們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鋼筋,窗戶上的鋁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學制品。離得了鋁合金的木制的窗戶,也離不開化學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貧窮人家用的尼龍布甚或用的報紙,不是化學制品又是什么?還有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妝品、清潔用品等等無一不跟化學沾邊,都是化學制劑。
二、化學在醫藥學領域的應用
因為有了合成各種抗生素和大量新藥物的技術,人類才能控制傳染病,才能緩解心腦血管病,使人類的壽命延長25年。人類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各種營養品和藥品。如果沒有這些化學藥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會被病魔奪去生命。
基因療法、干細胞技術、生物質潔凈能源、納米生物技術等,人們要用化學方法不斷創造新的化學產品;創造新藥品戰勝癌癥、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粦饎倮夏晷园V呆、心臟病與中風等影響健康長壽的頑疾。
從藥物的成分來看,絕大部分是化合物,特別是西藥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再從醫藥與化學的關系來看,從無機化學到有機化學、再到生物化學,藥物就是化學的產物。
三、化學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應用
航空航天工業是化學鍍鎳的使用大戶之一,比較突出的應用實例是:美國俄克拉何馬航空后勤中心,自1979年以來,以及西北航空公司自1983年以來均采用化學鍍鎳技術修復飛機發動機零件。
膠體推進劑在航天領域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原本使用的固體推進劑密度大、易貯存和運輸,但比沖較低且不能調節燃速,不能多次啟動。液體推進劑比沖較高且能在飛行過程中調節推力,能多次啟動,但它們易燃、易爆、有毒、安全性低,而膠體推進劑可具備固體和液體推進劑的優點。航空航天工業使用的耐高溫耐腐蝕材料等絕大多數都是化工合成材料,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手機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手機里高精密的電子版上有許許多多的化工材料以及鋰電池的應用都是化學為我們帶來的福祉。
四、化學在開發新能源領域的貢獻
利用太陽能和氫能源的研究工作都是化學科學研究的前沿課題。材料科學是以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為基礎的邊緣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和開發具有電、磁、光和催化等各種性能的新材料,如,高溫超導體、非線性光學材料和功能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等。生命過程中充滿著各種生物化學反應,當今化學家和生物學家正在通力合作,探索生命現象的奧秘,從原子、分子水平上對生命過程做出化學的說明則是化學家的優勢。
化學與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尖端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以及人民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系,它是一門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保證人類的生存并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化學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管國鋒,趙汝溥.化工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王洛禮.高分子科學技術發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周學新
化學與現代生活論文,生活離不開化學,遍觀周圍,幾乎每件事物都與化學有關。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自有人類以來就開始了對化學的探索,因為有了人類就有了對化學的需求。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國著名滑雪前輩楊石先生說:“農、輕、重、吃、穿、用,樣樣都離不開化學?!睕]有化學創造的物質文明,就沒有人類的現代生活。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因此可以從人與化學的關系去探討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化學作為一門龐大的知識體系,能用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滿足社的需要,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它的成就已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離不開化學。社會的一切發展,生命是基礎。一切生命的起源離不開化學變化,一切生命的延續同樣離不開化學變化。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睕]有化學的變化,就沒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會有人類。是化學創造了人類,創造了美麗的地球。
就化學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的影響來說,化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首先,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用到化學制品。 “民以食為天”,我們吃的糧食離不開化肥、農藥這些化學制品。1909年哈伯發明的合成氨技術使世界糧食翻倍,如果沒有他發明的這個化學技術,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溫飽,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臨危機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離不開各種食品添加劑,如甜味劑、防腐劑、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學合成方法或化學分離方法制成的。 如果沒有合成纖維的化學技術,那世界上大多數人就要挨凍了,因為有限的天然纖維根本就不夠用。我國1995年的化學纖維產量為330萬噸,其中90%是合成纖維。 何況純棉純毛等天然纖維也是棉花、羊毛經化學處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膠,少了合成橡膠,世界上60億人口又有多少億人要穿草鞋過冬???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繽紛的亮麗風景線。所謂“豐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沒有了化學,就沒了保證。
【關鍵詞】:化學、反式脂肪酸、氫化植物油、維生素C、壞血病
化學早已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涉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化學,特別是現在,化學知識廣泛滲透到每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無處不在。認識化學,了解化學,懂得應用化學知識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健康,更環保。本文以不可不知的反式脂肪酸、壞血病的征服者——維生素C為例說明化學知識的重要性。
1 不可不知的反式脂肪酸
脂肪里含有的脂肪酸,是人體用來制造細胞膜與荷爾蒙的重要材料,但不是所有的脂肪都具有營養。脂肪的結構是由一群碳及氫原子形成的長分子鏈,與羧基結合成為長鏈脂肪酸,再由3個長鏈脂肪酸分子和甘油形成的三酸甘油酯。分子鏈上的元素碳與碳之間,如果以單鍵結合,就稱它為飽和脂肪,例如豬油、牛油、雞皮等動物脂肪及椰油和棕櫚油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如果碳與碳元素之間以雙鍵結合,則是不飽和脂肪,像是芝麻油、大豆油、葡萄籽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再依據組成雙鍵的這兩個碳原子上,所鍵接的兩個氫原子在雙鍵同側或不同側,而區分成順式脂肪(cis fat)或反式脂肪(trans fat)。自然界中存在的脂肪大多以順式的形式存在。飽和脂肪的長分子鏈結構較平直,容易發生堆疊,且堆疊架構緊密,一旦在人體血管內發生堆積,成為心血管疾病或動脈阻塞的主要原因。不飽和脂肪的長分子鏈則扭曲纏結,無法整齊堆疊。因此,隨著人們生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傾向于選擇不飽和脂肪而排斥飽和脂肪的使用,這樣就迫使食品從業者轉而用不飽和脂肪。但不飽和脂肪不足之處是無法適用于高溫油炸的加工方式,因而“氫化植物油”技術順應而生。
反式脂肪酸的獲得,就是在多元不飽和植物油分子里加入氫元素,使原本的順式脂肪酸上的部分雙鍵,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催化下被氫原子還原,由能量較高的順式雙鍵轉化為反式雙鍵,形成俗稱“氫化植物油”或“部分氫化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結構類似飽和脂肪,油分子間的吸引力較強,容易發生分子鏈堆疊的現象,因此在常溫下是固態。植物性奶油越硬,則含越多的反式脂肪酸。糕餅、太陽餅、鳳梨酥、蛋黃酥、月餅等加工食品過程中,為了增加口感所添加的起酥油,就屬于氫化植物油。也由于氫化油不易腐敗變質,可以重復在高溫油炸食品中使用,使食物酥脆、賣相好,許多食品加工從業者為了降低成本,都使用氫化植物油來炸薯條、雞塊、洋芋片、爆米花、油條、鹽酥雞等食品。
國內外研究均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與慢性病的發生呈正相關,所提供的能量增加2%,冠心病相對危險性為1.28 ( 95%CI=1.01~1.61 )。反式脂肪酸攝入量的增加與乳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病率呈正相關。
此外,反式脂肪酸能夠少量通過胎盤、進入乳汁,通過對脂肪酸代謝的干擾,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反式脂肪也會影響脂肪酸的代謝,阻礙細胞膜的合成及荷爾蒙制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并傷及肝臟。因此,減少含有反式脂肪酸食品的攝取,才能降低對身體心血管的危害。攝入體內的反式脂肪酸雖然會逐漸破壞人體的細胞膜,不過由于身體一直持續著新陳代謝的活動,因此只要有心改善身體體質,假以時日就可以脫胎換骨,把被反式脂肪酸傷害的身體修補回歸健康體質。
2 壞血病的征服者——維生素C
人們發現維生素C在調節物質代謝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的生理化學作用:一、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一般認為維生素C同粘連組織成分,特別是膠原的完整性有關。膠原蛋白合成過程中,脯氨酸氫化酶的活性需有Fe2+的存在,但Fe2+易被氧化成Fe3+。若有維生素C存在,則可將Fe3+還原成Fe2+。因此,維生素C是膠原脯氨酸羥化酶維持活性所必需的輔助因子。人體內的結締組織、骨及毛細血管的重要構成成分也離不開膠原。在創傷愈合時,結締組織的生成是其前提,所以維生素C對創傷的愈合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乏維生素C,就會導致牙齒松動,毛細血管破裂及創傷不易愈合等壞血病的典型癥狀。二、參與體內氧化還原反應。人體內的維生素C主要以還原型抗壞血酸存在,它和少量脫氫抗壞血酸處于可逆平衡狀態,從而構成了氧化-還原系統。維生素C在體內既可以成為供氫體,又可作為受氫體,因而維生素C在生命活動的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三、表現出對普通非血紅素鐵配體的作用,能增強人體對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在防治缺鐵性貧血中發揮重要的功能。四、可以抑制亞硝胺的合成。癌癥專家發現,維生素C具有有效、快速中和亞硝基胺的作用,當亞硝酸鹽進入胃內時,如果有維生素C存在,就不會生成致癌性物質亞硝基胺。五、可以防止組織胺的積累,幫助組織胺的降解和清除,所以患感冒后服用維生素C可緩解感冒癥狀。六、能刺激免疫系統,加速淋巴細胞的產生,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和治療感染。
大多數動物可利用葡萄糖合成維生素C,但是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還有靈長類),偏偏因缺乏合成維生素C的L-古洛糖酸內酯氧化酶,故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維生素C,必須從飲食中獲得。關于補充維生素C的方法,我認為從膳食中攝入天然維生素C要優于服用人工維生素C片,主要是因為:一,人們只要保持平衡的膳食,每天所需的維生素C就可以得到保障。這一點對于中國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中國人向來有飲茶的習慣,而茶中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如果再通過人工維生素C片來補充,很可能造成維生素C補充過量,對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二、對于維生素C片與其他食物的相互作用機理,人們還不是很清楚。如維生素C和蝦在一起會產生AS2O3(俗稱砒霜),從而引起中毒。
作為知識本身,化學只不過告訴人們,那些物質對人類有益,那些對人類有害,如何操作全在于人類自己。
參考文獻
【關鍵詞】化學;現代生活;居?。皇褂?;飲食;健康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創造性的學科,它與能源、材料、信息、環境保護、國防、生物工程、醫藥衛生、資源的綜合利用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自有人類以來就開始了對化學的探索,因為有了人類就有了對化學的需求。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國著名滑雪前輩楊石先生說:“農、輕、重、吃、穿、用,樣樣都離不開化學?!睕]有化學創造的物質文明,就沒有人類的現代生活。
化學作為一門龐大的知識體系,能用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滿足社會的需要,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它的成就已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離不開化學。社會的一切發展,生命是基礎。一切生命的起源離不開化學變化,一切生命的延續同樣離不開化學變化。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睕]有化學的變化,就沒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會有人類。是化學創造了人類,創造了美麗的地球。在大學化學學習中,有很多內容都聯系著我們的生活,滲透到我們的衣、食、住、行中,可以說化學關系著人類的生存與健康。我們要運用好這些知識,真正做到“讓生活走進化學,讓化學走向社會”,讓化學服務人類生活,為當今社會造福!
一、化學與居住健康
在房子裝修時,應盡量選擇無毒、清潔的涂料。剛裝修完畢的房子應打開門窗通風至少3個月,方可入住。日常生活中要盡量避免長時間的與涂料接觸。同時,科研機構要積極研發各種無毒涂料,在綠色化學思想的指導下制定環境產品認證體系及環境友好涂料標準,引導世界涂料工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化學與使用健康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洗滌劑,它是當今社會人們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不管是在公共場所、豪華飯店,還是在每個家庭、大眾小吃攤,我們都可以看到化學洗滌劑的蹤跡。在這些被包裝得多彩多姿的化學洗滌劑的使用過程中,人們正在不知不覺地依賴著它。在使用著化學洗滌劑的同時,化學污染便通過各種渠道對人類的健康進行著危害。
三、化學與飲食健康
據研究,人從食物中攝取的硝酸鹽在胃和腸道內可被硝酸還原菌還原為亞硝酸,生成的亞硝酸對人體主要危害包括:①進入血液,亞硝酸鹽具有較強氧化性,能將亞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導致輸送氧氣的功能下降,造成缺氧,出現高鐵血紅蛋白癥。②胃中形成的亞硝酸鹽在酸性條件下轉化為亞硝酸,它與人體蛋白質代謝生成的仲胺或酰胺發生亞硝化反應,生成N-亞硝基化合物亞硝胺或亞硝酰胺。它們在體內的積累會誘發消化系統癌癥。因此,控制蔬菜中硝酸鹽的積累及人體對硝酸鹽的攝入量,對保護人體健康有重要意義。
化學是一門實用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學等學科共同成為當代自然科學迅猛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所面臨的挑戰有人口控制問題、健康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等。環境污染,全球變暖這些世界性的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有機化學,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研制合適高效的催化劑將汽車尾氣轉化為無污染的氣體是有機化學中的難題。面對世界能源危機,如何高效的利用H能源也是有機化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煤、石油、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必須得到高效綜合的利用,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使合成纖維的利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化學家可望在未來幾年里創制和開發出多種新型催化劑,使我國的煤、天然氣和煤層氣的綜合優化利用取得優異成績,從而減緩我國的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的壓力。此外,化學家在大規模、大功率的光電轉換材料方面的探索研究將導致太陽能的開發利用。而化學家從事的新燃料電池及催化劑的研究可在21世紀初出現突破,電動汽車將向實用化邁出一大步,這將改變人類能源消費的方式,同時提高人類生態環境的質量。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化學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它對指導人類健康的生活有重要的意義。化學工業將成為一種對人類對環境友善的綠色工業?;瘜W是無限的,化學是至關重要的,它將幫助我們解決21世紀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用化學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和更清潔的環境,化學將迎來她的黃金時代!
作者:許慧
參考文獻:
[1]榮國斌主編.有機化學基礎[M]].上海: 2006
[2]傅獻彩,姚天揚.編物理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萬彩霞,張會平.綠色化學與環境友好涂料[J].河南化工,2007,(11)
【關鍵詞】現代生活 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88-02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科學等諸多問題,都體現了化學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以及化學發展的最新成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學與生活的聯系也日趨密切。只要你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到處可見?;瘜W是一門自然科學,有著豐富的實驗內容?;瘜W本應是一門生動的、貼近生活的、探求自然奧秘的一門學科。生活中充滿著化學的蹤影,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用化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瘜W可以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其它學科,服務于人類自身。
21世紀的生活對化學的要求和利用會日益加大,人們對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新的需求都與化學緊密相連?;虔煼?、轉基因食品、干細胞技術、生態環保型服裝、智能材料、生物質潔凈能源、納米生物技術等,人們要用化學方法不斷創造新的化學產品;創造新藥品戰勝癌癥、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戰勝老年性癡呆、心臟病與中風等影響健康長壽的頑疾。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一個由物質組成的世界。這些物質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巨大的巖石逐漸風化變成泥土和沙礫;由于地殼變動而埋沒在地下深處的古代樹木變成了煤;鐵器在潮濕的空氣里逐漸生銹;等等。其實,化學就是人類為了生活和生產,長期積累了許多有關物質變化的知識。從而逐漸認識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質變化的發生的規律。進而通過規律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化學既是關于自然的科學,又是關于人的科學。在當代科學的發展中,它們正在走向統一。因此,現代化學不僅是認識生命過程進化的手段,也是人類生存的手段和獲得解放的手段。它的各個研究領域都直接或間接地關系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化學已成為一門滿足社會需要的中心科學,創造著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對人類有重大意義,跟生活也有很大關系?;瘜W能幫人們做有用的事。衣、食、住、行、用,化學無所不在。在衣方面,化學可謂給生活增添溫暖。尼龍,分子中含有橡膠止水帶,橋梁伸縮縫,橡膠支座酰銨鍵的樹脂,自然界中沒有,需要靠化學方法得到;滌綸,用乙二醇、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纖維。還有類似的許多衣料,豐富了人們的衣櫥。由于有了化學,我們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裝飾。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上干后成潔白堅硬的碳酸鈣,覆蓋了泥土的黃色,房子才顯得整潔明亮?;瘜W煉出鋼鐵,我們才有鐵制品使用?;瘜W加工石油,我們才能用上輕便的塑料?;瘜W鍛燒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磚表面?;瘜W反應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駛的動力。沒有燃料的燃燒放出熱量,車輛根本無法開動?;瘜W能是它們得以行動的最原始的能量來源,即使用了電做動力,也不能忘記化學能偉大的貢獻。在現在,化學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對人們出行起重大作用。
一、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在進行這個探究活動時,常有師生認為教材圖1-19所示用哈氣的方法來驗證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有科學性問題。有的來信認為“哈氣后玻璃片上有小水珠,更大程度上只因為溫差大,而不是呼出的氣體中含水多”,“從嘴里出來的氣體由于溫度比外界高,所以遇到較冷的玻璃后水蒸氣發生液化,產生水霧,而空氣與玻璃溫度相同,其中的水蒸氣不會液化,因此沒有水霧”,等等。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該現象可以用“露點”,即“飽和溫度”的概念進行解釋。在恒壓下多組分氣體混合物冷卻到開始冷凝時,出現第一個微小液滴時的溫度,稱為該氣體混合物在該壓力下的露點,即飽和溫度。[2]由于空氣中水的飽和蒸氣壓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因此對于空氣,在氣壓一定時,露點溫度的高低只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有關,水蒸氣含量越多,露點越高。[3]反之亦然,因此可以用冷卻具有明亮拋光表面的容器,并測量此拋光表面因凝結水蒸氣而呈霧狀時的溫度(即露點)來測定空氣的濕度。[4]教材圖1-19中的學生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哈氣,玻璃片上出現水霧,表明人呼出氣體的露點高于室溫,而另一片放置在空氣中的玻璃片上未出現水霧,表明空氣的露點低于室溫,更低于人呼出的氣體的露點。因此人呼出的氣體中水的含量高于人吸入的空氣中水的含量。上述解釋涉及了過多的概念,初中學生顯然難以理解。而以上來信中的一些觀點可歸結為“人呼出的氣體溫度比體外空氣的高,所以即使二者的水蒸氣含量相同,人呼出的氣體遇冷也更容易產生冷凝水”。對此我們可以設計以下過程來說明問題:將一定量的常溫氣體加熱至人體體溫,這個過程沒有水的參與,則氣體中水的含量不會發生改變;再將該氣體冷卻至室溫,這是上述加熱過程的逆過程,顯然也不會有冷凝水產生。因此,如果氣體在冷卻后產生了冷凝水,那么該高溫氣體中水的含量,一定要大于常溫時相同質量的氣體中水的含量。
二、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
實驗2-1“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實驗的原理進行的一個半定量原理性實驗。圖2-3展示了該實驗所使用的儀器裝置。由于實際操作中可能難以得到進入瓶中水的體積占總體積1/5的精確結果,因此在一些課堂上常會看到圍繞這個1/5展開的誤差分析。例如,水的體積小于1/5,可能是:(1)紅磷的量不足或沒有充分燃燒;(2)沒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3)裝置氣密性不好。大于1/5,則可能是:(1)止水夾沒有夾緊或者沒有用夾子;(2)塞瓶塞的動作過慢。這些分析具有相當的思維深度,對于競賽備考也許是適用的。但在新課的教學中,學生初學化學,知識儲備有限,類似的誤差分析容易沖淡教學主題,影響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致。因此除非學生接受程度合適,否則初次講授時建議不涉及誤差分析,可留待復結時適當提高。同時,目前對該實驗的很多改進,主要著眼于提高測量精度,保證進入瓶內水的體積是1/5。作為初中階段的演示實驗,應在明確教學目的的基礎上突出原理,淡化細節,最好使用標準化通用儀器,使裝置簡單明了,避免儀器過于復雜,分散學生注意力,偏離教學主題。
三、硫在氧氣中的燃燒
教材中的圖2-11顯示了硫在氧氣中燃燒使用的儀器和部分實驗現象。一些實驗改進為消除產物SO2的污染,將裝置設計得較為復雜。我們在操作中,在集氣瓶中預先盛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適當減少硫粉用量,并及時熄滅火焰,就能夠避免產生明顯的空氣污染。過于復雜的裝置改進違背了演示實驗的簡明性原則,會增加學生的理解負擔,影響教學效率。同時,強調實驗安全和環保也不應絕對化,宜轉變思路,通過多種方式靈活進行。[5]例如,結合教師的上述操作設計簡單習題,讓學生討論這樣做的目的,既拓展了化學知識,又向其滲透了綠色化學思想;同時,讓學生通過該實驗聞到極少量SO2的味道,對健康并不會產生影響,反而有利于提高其環保和自我保護意識。
四、原子結構模型與核外電子運動狀態
有讀者來信反映,圖3-9“原子的體積很小”中地球、乒乓球和原子的大小比例嚴重失真,需要按比例畫準確,否則會給學生甚至教師帶來誤導。地球直徑約為1.3×107m,乒乓球直徑為4.0×10-2m,原子直徑在10-10m數量級,故地球直徑約為乒乓球直徑的108倍,乒乓球直徑也約為原子直徑的108倍。這便是教材中“如果將一個原子跟一個乒乓球相比,就相當于將一個乒乓球跟地球相比”這個說法的由來。圖3-9考慮到印刷上清晰度的要求,其中的地球、乒乓球和原子都是卡通圖片,僅起示意作用,顯然沒有嚴格按照實際的尺寸比例繪制。新課標在“微粒構成物質”的情景素材中,將實驗版課標“原子結構的發現”改為“原子結構模型”,降低了課標要求。因為原子結構的發現過程涉及原子的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玻爾模型等內容。要理解α粒子散射實驗,涉及動量守恒定律、庫侖定律等內容,對學生的物理基礎要求甚高。初中學生在剛接觸原子、電子、原子核等概念時很難理解這些內容。向初中學生描述原子結構模型和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對教師和教材都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原實驗教科書中的描述是“核外電子的運動有自己的特點,它不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的區域”,相對比較準確,接近量子力學對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描述,然而學生根據常識很難去想象。為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揭示其與元素性質的關系,教材引入離核遠近、能量高低來說明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教材圖3-10的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相當于給出了一個并不十分精確、但比較形象化、直觀的原子結構模型,便于學生理解。在本課題的“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標題下,教材不可能繼續深入,更不是要與高中內容接
軌,教學中只要求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因,并認識到最外層電子的數目與金屬、非金屬和稀有氣體元素化學性質之間的大致關系。原實驗教科書僅給出6種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不易說明規律,新教材在圖3-12給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有利于學生自行尋找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引導其分析和認識典型元素核外電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變化特點。并配合教材的相關敘述,理解最外層電子的數目與元素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這樣能使學生意識到認識原子的結構是認識物質性質、結構和變化規律的基礎,從而體會到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想。 五、電解水實驗
教材圖4-25的“電解水實驗”使用了霍夫曼水電解器。在教材培訓工作中,有學校反映使用電解器進行實驗時效果不很理想:電解過程中溶液會顯淡黃色,得到的氧氣量相對較少。原因可能在于目前的一些水電解器為降低成本,沒有使用Pt電極,而采用不銹鋼或錳鋼等代替。由于電極中存在Fe、Cr、Mn等活潑元素,電解時易被氧化,導致溶液變色。同時也消耗了電量和新生成的部分氧氣,使收集到的氧氣量減少,致使實驗結果很難達到氫氣和氧氣2:1的體積比。
六、質量守恒定律的驗證實驗
圖5-2顯示的“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在原實驗教科書中使用白磷,實驗效果明顯。但白磷作為危險品,受公安部門嚴格管控,目前很多學校難以獲得。同時也出于安全和環保方面考慮,新教材改用了紅磷。有教師反映實驗時紅磷難以引燃。由于紅熱的玻璃管的溫度遠高于紅磷的著火點200℃,不能引發燃燒的主要原因是所用紅磷不夠干燥。實驗室久置的紅磷試劑瓶中,常有一層“水”在紅磷固體上方。這實際是紅磷在存放時產生的氧化物吸水后形成的磷酸、亞磷酸等的混合溶液。濕潤的紅磷在使用前應先用水洗凈,然后過濾或抽濾,經干燥后才能使用。圖5-3“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將實驗容器由燒杯改為帶橡膠塞的錐形瓶,主要是出于操作嚴謹性而進行的改進。這樣也將該探究活動中的兩個實驗裝置都設計成封閉體系,構建出典型、簡化的模型,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擾。而接下來圖5-5、圖5-6顯示的鹽酸與碳酸鈉反應及鎂條燃燒兩個實驗,都是在開放體系中進行的化學反應,也是非典型、非模型化的體系,更接近實際情況下發生的大多數化學反應。第一個由于氣體逸出造成體系的質量減小,第二個則可能由于鎂條氧化而增重或產物在空氣中飛散而減重,稱量結果并不確定。因此教材在這里新增了兩個“想一想”欄目,引導學生在實驗前預先思考,帶著問題來觀察實驗,最后再結合“討論”欄目對實驗結果做出解釋。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深化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認識。
七、C60、碳納米管和單層石墨片(石墨烯)的結構
圖6-4、圖6-5和圖6-6分別顯示了C60、碳納米管和單層石墨片(石墨烯)的結構。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圖有可能讓學生誤認為三者的實際外觀就呈足球狀、管狀和片狀。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分物質的宏觀聚集狀態與微觀結構之間的區別,指出足球狀、管狀和片狀只是物質分子的微觀結構,用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并可結合圖片或實物展示,讓學生了解到這3種物質在宏觀上都是黑色粉末狀的固體。
八、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
新教材下冊的探究活動“酸的化學性質”在進行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時,使用了生銹的鐵釘。取材于身邊的常見物質,能夠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同時也是為了保證有較好的實驗效果。因為普通試劑Fe2O3實際上不易溶于冷的稀鹽酸,與濃鹽酸加熱較長時間才有明顯反應。而鐵銹是含Fe2O3的復雜混合物,質地疏松,較易與稀酸反應。[6]類似的情況還有Al2O3,自然界中的剛玉為α-Al2O3,不溶于酸或堿,而Al(OH)3脫水得到的γ-Al2O3能溶于酸和堿,是典型的兩性氧化物。該探究活動除了用生銹的鐵釘外,也可使用氧化銅,它較易與稀鹽酸反應,實驗效果比較明顯。但要注意氧化銅的用量要少,而且鹽酸要稀一些,否則得到的溶液呈綠色,對初中學生而言不易從形成混合物的角度來進行解釋。
九、粗鹽中的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新教材下冊的“實驗活動8: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是根據新課標要求新增的實驗,對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等基本實驗操作進行訓練,同時又對溶液的知識進行了復習。該實驗本身是一個定性的操作性實驗,但教材在實驗操作中安排了3次稱量——稱粗鹽,稱剩下的粗鹽,稱提純后的精鹽。其目的是復習溶液的相關知識,并同時利用計算得出的精鹽產率讓學生進行實驗結果的比較,通過分析損失來源,讓學生在實驗和生產中樹立定量和經濟的觀念。在近幾年的教材培訓工作中,有不少教師對教材中的藥品用量和實驗操作的科學性提出了一些疑問,例如:(1)為什么使用10ml水和5g粗鹽?在這里粗鹽用量如果太多,不僅浪費藥品,更延長了溶解、過濾、蒸發等操作的時間,該實驗步驟較多,藥品用量過大會影響學生實驗進度;如粗鹽用量太少,如1g,溶解后剩余的粗鹽和最后得到的精鹽量很少,測量誤差也較大。同時教材為了簡化計算,在數字上盡量取整。(2)在第一步溶解的操作中為什么要“一直加到粗鹽不再溶解為止”?這樣是為了形成飽和溶液,以便接下來粗略估算食鹽的溶解度;同時由于粗鹽中的雜質量并不是很多,提高鹽水濃度可增加濾出雜質的量,便于觀察,使學生對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產生直觀認識。(3)為什么不能先加粗鹽,再逐漸加水?這是因為溶液中有固體物質存在時,難以辨別食鹽能否繼續溶解,導致無法判斷溶液是否飽和。(4)為什么該實驗名稱不叫精鹽的制備?教材中實驗的最后一步操作是“利用蒸發皿的余熱使濾液蒸干”,因此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并不能借此除去,所謂“精鹽”只是一個習慣性稱呼,將該實驗稱作“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也較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