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32:05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實現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 大學生職業規劃概述
盧紅梅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概念就是個人針對職業生涯所做的規劃和設計,在對個人與社會因素分析的前提下,確立職業生涯發展的目標,是一個利用各種方法實現目標的過程 [1]。國外大學生職業規劃起步早,發展水平高,主要表現出了國外職業規劃教育和實踐開展時間長、范圍廣、專業化、個性化的特點。[2]總體而言,職業規劃有如下特點。
(一)個性化主導。職業規劃的制定基于大學生對自身情況深入分析和解剖,而每一位大學生有不同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差異,所以大學生設定的發展目標、發展途徑等情況是不同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人化程度高。
(二)體現階段性。大學生做出的規劃以目標為導向,要完成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最終目標,需由階段性目標做鋪墊,階段性目標的完成包含不同內容和方式。因此,職業規劃每個階段的特點是不同的,大學生職業規劃體現階段性發展模式。[3]
(三)戰略性顯著。根據對自身情況分析的分析對未來作出一定程度上的預測和長遠規劃,確定自己在將來的發展目標,因此,職業規劃體現了利用戰略眼光看待未來的特點,即站在大學階段用戰略眼光審視將來的發展。
(四)要求持續性。職業規劃是一個連續進行的過程,以階段性任務為階梯,不斷向總目標前進,不斷創造新的基礎不斷實現新的提升,前后階段聯系性強。保證持續性才能保證職業規劃的完整,發揮職規的效果。
2 大學生職業規劃存在的問題
(一)自我意識與職業規劃意識薄弱。以北理工為例,由于該校理工科學生為主,其學生普對自己的認識普遍不足,多表現出不清楚、不明白的現狀,對于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等都缺乏深刻理解,導致很多大學生出現迷?,F象,不知自己未來發展方向,缺乏正確職業規劃基A。
理工科院校學生課業壓力大,自我思考時間少,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和行為更少。由于沒有較強的職業規劃意識,難以有職業規劃行為,進而就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影響大學生正常畢業找工作,甚至整個職業人生發展。
(二)職業規劃資源數量少與質量低。職業規劃的課程和專業教師資源配置較少,支持大學生職業規劃的資金投入較少,引起的矛盾是職業規劃資源與學生數量的比例差距較大,加之職業規劃是非常個性化的教育課程,從而不能滿足大學生對專業職規課程的需要,導致理工科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根據現在職業規劃的教學效果來看,表現出的最大不足為沒有接受過專業化職規教育的老師憑個人經驗從事職業規劃工作。因此,職規教育中缺乏專業教師和專業理論作支撐,導致職業規劃的質量較低。
(三)職業規劃教育效果有待提升。職業規劃教育雖在我國高校展開,但發展水平和范圍并沒有覆蓋到整個大學生群體,就北理工而言,職業規劃教育多以公選課出現,并且課程的人數有限制,致使接受職業規劃教育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無法掌握職業規劃的專業知識,剖析自己情況的專業方法,合理規劃的專業技巧,所以大學生欠缺規劃或者說缺乏專業的職業規劃知識。
同時,就現在理工院校情況看,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不是必修課程,屬于選修課程,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只有小部分人選修職規課程,職業規劃課程的選修課程很可能校方被取消或者停課。職業規劃教育在課程制度上的安排不具有持續性,更不會有好效果。
3 促進大學生職業規劃發展的討論
(一)加強理工科大學生職規意識啟發
1、提高大學生“自我意識”和“職業規劃”意識。大學生應逐漸形成對自己的認識,通過參加比賽、活動、實踐等途徑,促進大學生對自己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要提高職業規劃意識就必須在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時就開始向大學生強調職業規劃的重要性,通過講座、學長學姐交流會、職業宣講會、網絡學習等途徑和形式,激發并提高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幫助其主動發掘前進道路,做出職業規劃,設立明確發展目標。
2、推廣“大學生職業”概念,實現大學職業化發展。大學生也是一種職業,是人生職業發展的階段,推廣大學生職業化概念可幫助大學生上心、負責地度過大學生活。當下大學生精神懈怠和消極心態等情況明顯,多表現出沒有發展規劃。因此,在大學生中推廣“大學生職業化”概念可幫助大學生端正大學態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進一步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專業化發展。
(二)開辟多元化職規信息源
1、拓展職業信息流覆蓋面,做好信息交流銜接。高校有必要建立覆蓋全校學生的“信息集散地”,讓學生觸手可得職業規劃信息。大學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信息流通,信息多、信息廣意味著大學生的選擇多、道路多,大學生才能更加明確自己的期望是什么,適合什么工作。高校應及時為學生提供職業、實踐、競賽等信息,促進大學生自我了解和認識社會職業。此外,高校應積極利用社會網絡和社會自媒體,以網絡為基礎,打造高校信息集散地,實現信息流通無縫銜接。
2、搭建校企對接平臺,提供職規實踐平臺。職業規劃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社會與個人互動協調的成果,如何讓大學生直接參與社會與個人的互動,需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高校與企業等社會組織對接,為大學生提供職業實踐機會,在踐行職業規劃過程中,讓大學生剖析自己性格、興趣等特點,做出準確自我定位,及時修正職業規劃,引導大學生職業規劃產生正確行為,做到實踐出真知,真知促實踐的良好效果。
(三)引入社會工作專業方法
1、提供個性全程服務,提升學生職規效果。社會工作專業是專門以人為工作對象的學科,講究工作的個人化和全程化,遵循“助人自助”原則,其個案工作與團體工作的工作方法契合大學生職規的發展要求。個案工作的“一對一”模式可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成職業規劃個性化發展目標。團體工作的“多對多”模式可利用具有相同特點學生的合力及資源實現共同成長目標。因此,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是對大學生職業規劃開展的有效補充,可為職業規劃開展提供有效方法和保障。
2、強化家校共建關系,增加職規社會資本。家庭和學校作為大學生重要社會資本和社會關系的匯集空間,必須充分發揮家庭與學校聯合的社會資本價值,才能提供大學生職規的良好保障。在家庭與學校之間構建共建關系可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在堅實的家校共建關系下,大學生可利用家校之間的社會資本去完善職業規劃。同樣,家校共建關系也可為大學生實現目標提供多方面的、多類型的社會資本支持,在人際關系、職業資源、先進經驗等方面都可為其提供重要資源和人際支持,幫助大學生提高職規效過。
參考文獻
[1] 盧紅梅.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2]姚之彥.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下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3]李九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59-77
一、現階段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現階段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現狀
1、職業規劃偏離實際,缺乏目標性與整體性
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大多養成了被動的學習習慣,,大學生很難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我國大學生忽略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由于大學的自主學習環境,大學生很難去了解、認識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自己進行職業規劃。
2、大學生角色定位模糊,自我剖析不足,不了解社會職業需求
大學生在角色轉變過程中往往會對自身定位模糊,他們很難做到自我剖析,不能透徹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與優劣勢。不僅如此,大學生對社會的發展與需求關注度低,不能及時了解和掌握社會所需人才和職業的類型。
3、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缺乏系統性,測評體系不完善
我國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課程大多缺乏一定的系統性。授課教師主要是學校輔導員,其專業知識水平存在一定的短板,使得課程相對枯燥,實用性較低。與此同時,我國高校職業規劃教育課程還缺少專業的測評軟件,測評體系亟需完善。
(二)現階段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影響因素
1、客觀因素
(1)社會環境存在較多不良因素。大學生由高中相對封閉的學習環境進入到與社會環境有較大關聯的大學,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均處于建立和發展的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同時也缺乏理性的判斷與自控,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擾,加之社會存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初入大學的學生極易產生錯誤的、極端的價值觀念。
(2)職業規劃教育體系不完善。職業規劃教育不能僅僅開設理論教學課程,實踐教學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但是目前較多的高校并不能較好的開展實踐教學,指導力度不足,實習基地的建設也存在諸多不足,不穩定、缺乏層次和系統。在授課教師環節,高校具有濃厚的師資優勢,但是教師參與職業規劃教育的積極性并沒有充分的調動。
(3)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語與行為對孩子都是有影響的,子女的職業意向受到父母職業態度的影響。父母在孩子的職業規劃中應起到輔助、榜樣、引導的作用,通過正確的方式科學的啟發孩子進行職業規劃。
2、主觀因素
當大學生畢業面對職業的選擇時,基本會表現出兩種傾向:一、過于自信,高估自身的能力,好高騖遠,對職業的選擇期望偏高;二、得過且過,以完成學業為主要任務,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要求很低,不在乎選擇的職業是否適合自己。
在各大高校職業規劃教育往往與就業指導混為一談,甚至成為了就業指導工作的一部分或者延伸,授課內容偏離職業選擇,轉而成為求職技巧的指導與學習的課程,甚至有的高校開設職業規劃教育僅僅是為了舉辦職業規劃大賽。
二、“互聯網+”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策探討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出發點,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并充分發揮這種優勢,與其他的產業有機結合,逐步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這種經濟形態下,生產要素得到優化,業務體系進一步更新,商業模式得到重構,其最終就是要實現產業升級帶動生產力的發展,完成經濟的科學轉型與升級,增加社會財富。
(一)依托“互聯網+”構建在線教育模式
對于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高校可根據不同的年級制定不同的課程計劃與體系,將各種課程資源上傳到云端供學生在線或者下載學習了解,同時學生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課程結束時,學生可以在線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這樣的在線教育模式不僅能夠解決高校師資緊張的問題,更具有較強的個性化,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學習,對學生的職業規劃具有更加積極的作用。
(二)借助“互聯網+”推行新型教學模式與方法
借助互聯網技術推出職業規劃教育課程的網上模擬系統和互動系統,使得學生能夠在網絡虛擬的環境中進行逼真的職業規劃,體驗職業規劃及就業創業的過程。這就能夠通過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增加了職業規劃教育的實踐性。
(三)基于“互聯網+”建立職業規劃教育平臺
基于“互聯網+”建立職業規劃教育的網絡平臺,對于授課、學生學習、實踐、交流、統計分析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此網絡平臺可包括以下模塊:
1、測評模塊。實現學生的在線自我職業測評,從心理學角度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的性格、氣質以及未來的職業傾向等,并儲存學生的測評結果。
2、儲存模塊。學生進行進行職業測評后,系統自動儲存結果并形成專業的職業規劃報告,以方便后期查看和數據分析。
3、信息交流模塊。開設信息交流模塊,學生可以將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交到平臺,向同學和老師求助,實現全校師生在線交流。
4、求職信息模塊。設置求職專屬模塊并做好職業的分類,將各種社會上職業的需求信息進行,以供學生選擇并進一步求職。
5、附件模塊。附件模塊主要提供一些求職技巧、簡歷模板等,可供學生自行下載,方便學生職業規劃過程中的需求。
三、小結
通過上文的分析,“互聯網+”已成為各類產業發展所依托的強有力的平臺和技術,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事業關系到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對職業規劃教育進行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是目前面對的較大的問題,高校需要抓住目前所具有的機遇,實現職業規劃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美好的未來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蒙麗莎.低年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5):42+41.
[2]張麗麗.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的構建思路[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5):124.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實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分工正在不斷的更新和細化,職業的種類、數量、結構和對專業技術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和完善。高校職業規劃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了解社會,幫助大學生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職業目標和發展目標,激發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避免大學生因盲目就業所造成的從眾現象,避免大學生由于對自身和社會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心理落差現象。通過學習職業規劃這門課程,讓大學生具備自我規劃、自我認知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教會大學生在學習期間,有針對性地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專業知識的學習,為順利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提供科學的方法。
一、職業規劃的內涵
所謂職業規劃,指的是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系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愿望等的連續性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一生中職業、職位的變遷及工作理想的實現過程。職業規劃則是針對決定個人職業選擇的主觀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和測定,確定個人的奮斗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
二、目前大學生職業規劃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職業規劃課的專職老師還相對較少,主要由輔導員和其他學科的老師兼職,這些老師主要工作是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任務已經很繁重,能夠用在備課及教學的時問、精力非常有限。這種兼職任教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師自身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職業規劃師資隊伍中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專業背景的老師并不多,有些任課老師原來的專業還是理工科的。由于專業背景的限制,這些“半路出家”的老師在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教學內容不足
我國應用的職業規劃理論基本都是從西方國家“進口”并加以“改造”的。由于國家制度、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價值體系等方面的差異,西方的理論體系在某些方面與我國實際情況有所沖突,我們必須立足國家實際情況,用批判的眼光對西方的這套理論進行社會主義本土化改造。但是目前我國職業規劃理論本土化研究進程還比較緩慢,不僅難以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還制約了我國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工作的有效哉埂
(三)課堂教學實踐性不強
實際上,職業規劃是一項極具操作性的課程,其對學生參與一級互動的要求比較高,有許多教師自身就缺乏專業的規劃教學實踐技能,因此還沿用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一味的灌輸學習,殊不知這種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對于職業規劃方面的知識理解的不深刻,繼而在走向社會工作崗位上也不能很好的凸顯專業優勢。
三、提高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
就業指導教師是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的主力軍,要開展科學有效的職業規劃指導工作,就必須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業務強、高素質的就業指導隊伍。一方面要注重師資選拔。高校需要通過專、兼等多種形式,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結合的高校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隊伍,形成嚴格的師資聘任制度,選擇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事業心和責任心、創新精神,還要具有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背景,對時事有所了解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梢哉f,對就業指導教師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但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職業規劃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訓與考核。通過派遣他們到相關機構接受專業培訓、組織參觀學習、開展課題或專題研究等途徑,使他們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合理的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有關政策法規;特別是要具有職業規劃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還可以通過“大學生就業指導委員會”,促進教師隊伍之間的交流,像更多專家學者學習,也是一個提升的過程。另外,通過教師隊伍的考核制度,明確獎懲措施促進教師不斷提升自我,形成對自身的要求。
(二)設置職業規劃與學生就業指導相關課程
高校應提高對職業規劃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教育力度,然而,缺乏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要想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學校就要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幫助大學生掌握擇業的技巧和方法,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建立健全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體系。然而,目前在我國,大多數院校還沒有開始職業規劃課程。職業規劃相關內容,一般只在管理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有所涉及,內容相對簡單。要建立健全職業規劃課程體系,加強大學生職業教育應以下從幾方面入手:
首先,將職業規劃課程作為大學生在的必修課程。課程建設是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核心。將職業相關課程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計劃,規定必要的學分、學時,在大學期間分階段、分層次、分重點地為學生提供包括職業規劃、就業信息指導、求職技巧訓練等各方面的指導。職業規劃課程內容應包括大學生就業形勢和法律法規、擇業觀教育和素質培養、大學生素質測評與人職匹配理論、擇業技巧和方法、職業發展與職業適應、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及升學指導和創業指導等。職業規劃是每個大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也就都有必要專業的課程,幫助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
其次,在設置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高校可以依托相關專業和就業指導部門,成立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專門研究機構和課程教研室,負責相關課題的研究,將職業規劃理論的研究更進一步。還可以由校內部門負責人員、專業教師和校外企事業、相關部門專家領導成立大學生就業指導委員會,經常的交流經驗和學術思想,一方面便于課程更好的開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咨詢輔導的服務。
(三)實現職業規劃的本土化
職業規劃本土化研究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持續的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參與,單憑高校及個別教研人員是不能完成這項工作的,必須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調動社會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共同來參與職業規劃的本土化研究。
首先,應該成立專門研究機構。政府組織成立由大學、公共研究機構、企業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的職業規劃教育研究機構,對其職能劃分給以明確要求,并對專業人員配備和研究經費等給以支持保障,提高職業規劃本土化理論研究層次,編寫切合我國實際的教材,開發先進的測評工具。
其次,應該組織編寫職業信息工具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部權威的職業信息工具書是大學生認知職業的利器,但目前我國尚無一部可供職業規劃者檢索并參考的職業新工具書。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組織編寫并進行定期更新。
四、結語
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其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職業發展規律,科學地規劃人生,促進個人職業的順利發展,實現人生價值。因此高等學校要把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作為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核心內容來抓,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各個階段,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協助學生走向社會,邁向成功人生。
【參考文獻】
[1]郭劍.當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20)
[2]方偉.大學生就業工作教師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張洪田,張慧研 . 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0.5.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 問題 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的標準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業模式與就業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畢業生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對激烈的競爭,積極主動地尋找工作。新形勢下,面對嚴峻的就業挑戰,大學生該何去何從?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如何拓寬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正確而有效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概況及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概況
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大學及今后的職業發展所做出的計劃,它具有鮮明的個體性特征,主要通過對自我客觀立體的探索、對職業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據科學有效的決策方法,對未來做出合理的規劃。隨著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就業模式與就業形勢的變化,目前,教育部已經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各級各類高校正在積極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研究。
(二)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全面開設,對于學校、社會及大學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就業率,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滿足高校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對于大學生而言,系統的職業規劃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其就業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規劃意識的提高及其長遠的職業發展。
1.提高自我認知,增強自我規劃意識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以自我認知為切入點,其首要內容就是進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及職業價值觀,正確認識自身的特性和潛在優勢,了解全面而立體的自我,能夠對自身進行正確而全面的定位,從而減少擇業時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業過程中的誤區。此外,職業規劃引導學生對職業世界進行探索,了解職業的內涵、就業形勢及影響就業的環境因素,幫助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選擇方向,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建立危機感,增強主動性,增強自我規劃的意識。
2.提高就業技能,增強社會競爭力
職業生涯規劃不是紙上談兵,更不只是理論的灌輸,而是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提高。通過職業規劃課程的學習,大學生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對自我有較清晰的認識,也能夠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決策的技能以及求職技能等,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及就業信心。此外,有效的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職業,有利于其結合自身特點對知識、技能、素質的學習和提高,并能充分發掘自身潛能,鍛煉各方面能力,從而增強社會競爭力。
3.有利于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實現大學生的人生價值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新的職業不斷出現,人們的擇業觀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慮到職業的發展前景、人崗匹配及自身價值的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正是注重大學生個體特性,以一種長遠發展的眼光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幫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進而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最大化。
二、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教師匱乏,師資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依靠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來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職業規劃指導老師由輔導員或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擔任,雖然他們對學生工作和學生就業比較熟悉,但由于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和培訓,相關的理論儲備與專業性技能不夠。其次,由于這些老師平時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加之人員變動較為頻繁等,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此外,該課程教學內容涉及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對于老師跨學科能力要求較高,特別是個體咨詢,對于老師的溝通、表達、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師資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課程建設不完善、缺乏科學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人發展的一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理應涵蓋整個大學階段,實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實上,很多高校受現實條件的制約,一方面課時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學性,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規劃教育體系。特別是針對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系統性、連貫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課程設置及實施過程當中并沒有體現出來。這使得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效果大大弱化,學生在上這門課程時往往很有想法,可能會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與未來,但隨著課程的結束,這種積極的影響也日趨減弱,很多學生的職業規劃仍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付諸行動,更難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學生個體存在較大差異,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這決定了大學生職業規劃講求個性化的指導,而目前職業規劃課程以相同的內容面向所有學生,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這也是導致目前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學內容、方法有待改進
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雖然目前的職業規劃課程教學內容大多貼近學生實際,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論脫離現實,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特別是有些老師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得學生興趣不高,參與性不強。在教學方法上,雖然大部分老師都能夠綜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經驗分享、課堂活動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陳舊、缺乏針對性、為了活動而活動等問題,此外,還有些老師過于偏重自身對課堂教學的掌控,忽略了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三、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培訓力度,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師資隊伍,是搞好教學改革的前提和關鍵。鑒于當前建立完全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仍有很大困難,應當從加大培訓力度,完善當前師資隊伍入手。只有選拔和培養一支具有較扎實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和熟練掌握職業測評工具運用,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師隊伍,才能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現良性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形式,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另一方面,通過相關的政策傾斜或考核獎勵,鼓勵任課教師加強自身學習,鉆研專業知識,提升自我技能。此外,還可以探索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聘請校內外相關專家學者或成功的企業家來講座授課。
(二)建立職業規劃輔導長效機制,課堂普及教育與課后個體咨詢相結合
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規劃輔導的長效機制,這種長效機制不僅體現在時間跨度上要涵蓋大學四年,也包括內容范圍上的廣度與寬度,也就是說,職業規劃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課堂教學或課后咨詢輔導,也應該滲透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在適當增加課時的同時,分層次、分步驟、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大學四年全過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只有通過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統的引導,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規劃職業,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當然,由于大學四年學生不同階段的任務目標不同,相應的規劃輔導內容也應有所差別,針對學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階段的任務和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階段性目標細分,進而提高規劃的實效性。
對于學生個體化差異的問題,可嘗試將課堂上的普及教育與課下個體咨詢、專題活動相結合。由于課堂上面對的是所有同學,教學內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點,無法對個性化的學生做出針對性的輔導,另一方面,由于課時較少,也難以取得良好的規劃效果,而普及教育與咨詢輔導相結合可以有效破解這一難題。通過建立職業規劃咨詢室,配備專業的職業規劃老師來進行個體咨詢,幫助學生更加清楚地認清自己,主動思考,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從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職業規劃。
(三)注重實效,優化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
職業規劃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注重實效,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手段,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興趣、進行職業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和進行職業規劃的自我責任感。首先,教學內容上一定要“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可結合當前社會熱點來引入知識的講解。其次,充分發揮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選擇上,一方面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另一方面要比較新穎、典型,可以是學生的師兄師姐親身體會,甚至是老師自身的經驗教訓,這樣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也更具有可比性與借鑒性。第三,教學形式上盡可能輔以游戲、提問互動、討論分享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注重實踐,在實踐中檢測與完善職業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實用性、參與性很強的課程,其課程特點決定了該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增強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但是,僅僅有課堂上的參與和實踐還遠遠不夠,大學生還應當投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與完善職業規劃。高??梢越M織一些專題活動,如心理測試、生涯人物訪談、職業規劃技能大賽等,此外,可邀請校外專業人士進行簡歷撰寫指導、模擬求職等等。鼓勵學生在制定個人規劃之后,勇于尋求機會實踐或專業實習,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檢測自己的規劃是否符合實際需要,個人能力是否勝任工作等,從而及時地調整自身的職業目標規劃。
參考文獻: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初探.廖國聲.理論研究,2012,3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內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導刊,2010(中)
眼下,很多大學新生走進大學校門的激動心情還沒有消減,就已經有老師提醒他們要了解必須面對的就業現實,并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麥可思公司7月公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全國2009屆本科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67%,高職高專畢業生為57%,較上屆均下降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當前有三成以上本科畢業生、四成以上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著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有人說,這說明大學生開始跳出傳統思維,逐漸轉向選擇“雖然專業不對口,但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人說,這說明大學生缺乏科學的職業規劃,從選擇專業到選擇工作都非常盲目??傊藗儼涯抗饩劢褂诖髮W生的職業規劃上。
2007年,教育部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進行詳細規定,但課程設置則由高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安排?,F實中,很多高校也是在大三、大四年級開設系統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很多人認為,這時開設已經晚了,而且目前的教學模式也有待改進。
本期《話題》“職業規劃教育,從何時開始”旨在通過大家的討論使人們認識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時機和方式,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職業規劃教育,從大一開始
張 威
大學生就業難,究竟難在哪里?在多年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以下因素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就業: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了解社會上的職業類型,不清楚職位的具體要求;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過于依賴學校和政府;缺乏充分的就業準備,臨近畢業仍在迷茫中徘徊;求職擇業缺乏思路和方法,導致獲得的面試機會不多。
分析以上因素可見,不少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有三個問題一直沒有弄清楚:第一,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怎么讀;第二,大學階段如何進行系統的職業規劃和全面的就業準備;第三,求職擇業準備工作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正是因為這三個“不清楚”,不少在校大學生都處于沒有目標或者即使有目標也不清晰的狀態,被動地適應大學生活,找工作時自然會四處碰壁。
因此,大學生要圍繞自己的職業目標科學、合理地規劃大學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幫助大學生找到自己的職業目標呢?我們認為,從大學新生入校開始,學校就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應對三個職業準備清單(職業準入條件、核心知識結構和必備的職業技能),幫助大一學生逐步樹立職業目標,并科學規劃自己的學業和職業。只有這樣,大學生的學習才有清晰的目標和充足的動力。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專題報告會、講座等指導型教育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但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就業能力的提高僅靠這些方式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大學生最需要的是由“知道”轉變為“做到”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基于此,如何增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實效性?我們認為,有兩大關鍵因素:一是讓大學生“知道”,二是幫助大學生由“知道”轉變為“做到”。
專題報告會、講座、就業指導課等指導方式基本實現了幫助大學生“知道”的目的,而團體輔導、個體咨詢、校內網絡信息平臺輔導等輔導型指導方式則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由“知道”到“做到”的轉變。
團體輔導,就是把有相同問題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圍繞著問題,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同學之間的探討、分析,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幫助大學生分析困擾他們的問題,并理出頭緒,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個體咨詢,即一對一咨詢。這對大多數高校來說都難以實現,因為高校能做專業咨詢的輔導老師很少。但是,如果能對某些普遍性問題進行一定數量的一對一研究性咨詢,并將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理成解決該類問題的手冊提供給有類似問題的學生參考,應該是可行的。
校內網絡信息平臺也就是高校各院系網站。在該平臺上,各院系通過將各專業職業準入條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例及畢業生去向分析報告等信息上傳,供全體學生查詢,以此幫助大學生明確職業目標的標準,提高求職擇業能力。
(作者系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河南省大學生就業指導師資培訓專家)
責編:思 齊
職業規劃教育,創新才能發展
王 興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2004年6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有超過50%的人畢業后一年內更換工作,可見當前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顯得被動、盲從。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會對工作崗位的要求,從而導致自身定位不準,學習針對性不強,缺乏長遠規劃,就業競爭力下降。
基于此,高校職業規劃教育模式改革和創新是亟須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決的現實課題。學校作為實施職業規劃教育的主體,應充分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積極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探索切實可行的途徑和方法,以保證職業規劃教育的有效實施。一是將學科教育滲透到職業規劃教育。在學科教學中,以拓展學科內容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觀、職業價值觀、職業規劃意識等,如核心課程與德育課、大學語文課、心理輔導課等相關內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職業規劃教育長效機制。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特點的學生開展合理的規劃指導,如大一時側重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市場對職業的需求,將就業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大二、大三時通過課堂教學、各種職業測試、咨詢、社會實踐等,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職業意向和職業潛能,制定出符合個人成長與發展的目標,同時建立學生職業生涯檔案,便于定期了解學生職業發展情況,完善相應的就業跟蹤機制。三是要創建本土化的職業規劃理論和測評工具。目前,我國職業規劃教育所運用的理論和測評工具多是從西方引進的,其適用性存在一定差異。高校要從國家、地區的實際需要出發,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觀規律,勇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養高水平的職業規劃教育師資隊伍。高校應積極投入,培養熟悉心理學、管理學等理論基礎并擁有職業規劃師資質的“專家”型教師。五是知行統一,強化大學生職業活動體驗。高校通過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如互動座談、自我測評、范例引導、模擬職場、辯論會等,讓學生親自體驗職業生活,加深對職業世界的了解,進而使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科學準確決策,確立自己生涯發展目標,最終達到人與職業的最優結合和個人全面發展的目的。
(作者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師)
“符號大學”折射的職業規劃教育
何紅兵
有人曾問,如果用標點符號表現大學生活每一年的特點,該如何表現?有人回答:大一是“?”,因為那時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凡事都想問為什么;大二是“――”,因為大二是分化的一年,有的同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有的則渾渾噩噩過日子;大三是“!”,你會突然發現時間飛逝,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那么明顯;大四是“……”,意味著當時的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上面的回答,我們暫且稱之為“符號大學”理論。透過“符號大學”理論,我們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職業規劃教育何時開始的問題。
對于大一的學生,他們剛剛走入大學校園,經歷過高考的洗禮,暫獲難得的輕松,激動的心情溢滿心間,對大學生活有著美好的憧憬。在這個時候,如果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可能較為困難。畢竟,理想中的大學是伊甸園,丟掉了壓力,獲得了自由,他們并不能夠也不愿意想象接踵而至的就業壓力,只是想享受大學生活的輕松與自由??梢韵胂螅瑳]有經歷過挫折的人怎會去思考那么多看似遙遠的現實困境呢?苦口婆心的說教毫無用處。
大三的時候,回首走過的兩年,望向畢業的前方,很多大學生會感到時光飛逝,遺憾自身知識的不足,并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在我看來,此時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是有必要的,卻有點晚。一方面,剩下的大學光景不多,難以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另一方面,臨近畢業,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學生的浮躁情緒變得濃重,難以靜下心來給自己設定目標。而到了大四,大學生活即將成為歷史,各方面的壓力接踵而至,職業規劃的缺失也只能成為碌碌無為者的遺憾。
“符號大學”理論中說大二是分化的一年,這個分化是雙向的,既有人找到方向奮發崛起,也有人渾渾噩噩一無所獲。而在此時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是極為必要的。一方面,大學生分化形成的現實差距會讓他們產生緊迫感,很多人渴望改變現實,卻不知從何下手;另一方面,很多同學已經在學校各類社團、各種活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需要專業的指導幫他們實現這個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職業規劃教育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意義更大,效果也更好。
其實,職業規劃教育并不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它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與現實的交叉很多,離不開現實。職業規劃教育的內容屬于比較枯燥的文科類知識,難以讓學生產生很高的興趣。但要是結合現實,讓大學生了解到就業形勢之緊迫、職業規劃教育之重要,他們的興趣自然會大大增加,教育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當然,職業規劃教育何時開始只是一個相對的問題。它是個長期工程,對每一個在校大學生來說,在大學的任何時間段進行職業規劃教育都是必要的,只要認真對待,付出努力,職業規劃的目標終將成為現實。告別大一的懵懂,淡化大三、大四的無奈,在大二的時候將職業規劃教育列入教學計劃,既結合現實又注入希望,因而可助學生勇往直前,收獲成功。
眼下,很多大學新生走進大學校門的激動心情還沒有消減,就已經有老師提醒他們要了解必須面對的就業現實,并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麥可思公司7月公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全國2009屆本科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67%,高職高專畢業生為57%,較上屆均下降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當前有三成以上本科畢業生、四成以上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著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有人說,這說明大學生開始跳出傳統思維,逐漸轉向選擇“雖然專業不對口,但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人說,這說明大學生缺乏科學的職業規劃,從選擇專業到選擇工作都非常盲目。總之,人們把目光聚焦于大學生的職業規劃上。
2007年,教育部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進行詳細規定,但課程設置則由高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安排?,F實中,很多高校也是在大三、大四年級開設系統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很多人認為,這時開設已經晚了,而且目前的教學模式也有待改進。
本期《話題》“職業規劃教育,從何時開始”旨在通過大家的討論使人們認識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時機和方式,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職業規劃教育,從大一開始
張 威
大學生就業難,究竟難在哪里?在多年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以下因素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就業: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了解社會上的職業類型,不清楚職位的具體要求;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過于依賴學校和政府;缺乏充分的就業準備,臨近畢業仍在迷茫中徘徊;求職擇業缺乏思路和方法,導致獲得的面試機會不多。
分析以上因素可見,不少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有三個問題一直沒有弄清楚:第一,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怎么讀;第二,大學階段如何進行系統的職業規劃和全面的就業準備;第三,求職擇業準備工作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正是因為這三個“不清楚”,不少在校大學生都處于沒有目標或者即使有目標也不清晰的狀態,被動地適應大學生活,找工作時自然會四處碰壁。
因此,大學生要圍繞自己的職業目標科學、合理地規劃大學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幫助大學生找到自己的職業目標呢?我們認為,從大學新生入校開始,學校就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應對三個職業準備清單(職業準入條件、核心知識結構和必備的職業技能),幫助大一學生逐步樹立職業目標,并科學規劃自己的學業和職業。只有這樣,大學生的學習才有清晰的目標和充足的動力。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專題報告會、講座等指導型教育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但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就業能力的提高僅靠這些方式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大學生最需要的是由“知道”轉變為“做到”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基于此,如何增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實效性?我們認為,有兩大關鍵因素:一是讓大學生“知道”,二是幫助大學生由“知道”轉變為“做到”。
專題報告會、講座、就業指導課等指導方式基本實現了幫助大學生“知道”的目的,而團體輔導、個體咨詢、校內網絡信息平臺輔導等輔導型指導方式則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由“知道”到“做到”的轉變。
團體輔導,就是把有相同問題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圍繞著問題,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同學之間的探討、分析,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幫助大學生分析困擾他們的問題,并理出頭緒,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個體咨詢,即一對一咨詢。這對大多數高校來說都難以實現,因為高校能做專業咨詢的輔導老師很少。但是,如果能對某些普遍性問題進行一定數量的一對一研究性咨詢,并將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理成解決該類問題的手冊提供給有類似問題的學生參考,應該是可行的。
校內網絡信息平臺也就是高校各院系網站。在該平臺上,各院系通過將各專業職業準入條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例及畢業生去向分析報告等信息上傳,供全體學生查詢,以此幫助大學生明確職業目標的標準,提高求職擇業能力。
(作者系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河南省大學生就業指導師資培訓專家)
責編:思 齊
職業規劃教育,創新才能發展
王 興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2004年6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有超過50%的人畢業后一年內更換工作,可見當前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顯得被動、盲從。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會對工作崗位的要求,從而導致自身定位不準,學習針對性不強,缺乏長遠規劃,就業競爭力下降。
基于此,高校職業規劃教育模式改革和創新是亟須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決的現實課題。學校作為實施職業規劃教育的主體,應充分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積極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探索切實可行的途徑和方法,以保證職業規劃教育的有效實施。一是將學科教育滲透到職業規劃教育。在學科教學中,以拓展學科內容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觀、職業價值觀、職業規劃意識等,如核心課程與德育課、大學語文課、心理輔導課等相關內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職業規劃教育長效機制。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特點的學生開展合理的規劃指導,如大一時側重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市場對職業的需求,將就業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大二、大三時通過課堂教學、各種職業測試、咨詢、社會實踐等,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職業意向和職業潛能,制定出符合個人成長與發展的目標,同時建立學生職業生涯檔案,便于定期了解學生職業發展情況,完善相應的就業跟蹤機制。三是要創建本土化的職業規劃理論和測評工具。目前,我國職業規劃教育所運用的理論和測評工具多是從西方引進的,其適用性存在一定差異。高校要從國家、地區的實際需要出發,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觀規律,勇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養高水平的職業規劃教育師資隊伍。高校應積極投入,培養熟悉心理學、管理學等理論基礎并擁有職業規劃師資質的“專家”型教師。五是知行統一,強化大學生職業活動體驗。高校通過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如互動座談、自我測評、范例引導、模擬職場、辯論會等,讓學生親自體驗職業生活,加深對職業世界的了解,進而使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科學準確決策,確立自己生涯發展目標,最終達到人與職業的最優結合和個人全面發展的目的。
(作者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師)
“符號大學”折射的職業規劃教育
何紅兵
有人曾問,如果用標點符號表現大學生活每一年的特點,該如何表現?有人回答:大一是“?”,因為那時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凡事都想問為什么;大二是“――”,因為大二是分化的一年,有的同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有的則渾渾噩噩過日子;大三是“!”,你會突然發現時間飛逝,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那么明顯;大四是“……”,意味著當時的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上面的回答,我們暫且稱之為“符號大學”理論。透過“符號大學”理論,我們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職業規劃教育何時開始的問題。
對于大一的學生,他們剛剛走入大學校園,經歷過高考的洗禮,暫獲難得的輕松,激動的心情溢滿心間,對大學生活有著美好的憧憬。在這個時候,如果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可能較為困難。畢竟,理想中的大學是伊甸園,丟掉了壓力,獲得了自由,他們并不能夠也不愿意想象接踵而至的就業壓力,只是想享受大學生活的輕松與自由??梢韵胂螅瑳]有經歷過挫折的人怎會去思考那么多看似遙遠的現實困境呢?苦口婆心的說教毫無用處。
大三的時候,回首走過的兩年,望向畢業的前方,很多大學生會感到時光飛逝,遺憾自身知識的不足,并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在我看來,此時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是有必要的,卻有點晚。一方面,剩下的大學光景不多,難以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另一方面,臨近畢業,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學生的浮躁情緒變得濃重,難以靜下心來給自己設定目標。而到了大四,大學生活即將成為歷史,各方面的壓力接踵而至,職業規劃的缺失也只能成為碌碌無為者的遺憾。
“符號大學”理論中說大二是分化的一年,這個分化是雙向的,既有人找到方向奮發崛起,也有人渾渾噩噩一無所獲。而在此時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是極為必要的。一方面,大學生分化形成的現實差距會讓他們產生緊迫感,很多人渴望改變現實,卻不知從何下手;另一方面,很多同學已經在學校各類社團、各種活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需要專業的指導幫他們實現這個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職業規劃教育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意義更大,效果也更好。
其實,職業規劃教育并不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它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與現實的交叉很多,離不開現實。職業規劃教育的內容屬于比較枯燥的文科類知識,難以讓學生產生很高的興趣。但要是結合現實,讓大學生了解到就業形勢之緊迫、職業規劃教育之重要,他們的興趣自然會大大增加,教育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當然,職業規劃教育何時開始只是一個相對的問題。它是個長期工程,對每一個在校大學生來說,在大學的任何時間段進行職業規劃教育都是必要的,只要認真對待,付出努力,職業規劃的目標終將成為現實。告別大一的懵懂,淡化大三、大四的無奈,在大二的時候將職業規劃教育列入教學計劃,既結合現實又注入希望,因而可助學生勇往直前,收獲成功。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 問題 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的標準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業模式與就業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畢業生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對激烈的競爭,積極主動地尋找工作。新形勢下,面對嚴峻的就業挑戰,大學生該何去何從?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如何拓寬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正確而有效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概況及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概況
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大學及今后的職業發展所做出的計劃,它具有鮮明的個體性特征,主要通過對自我客觀立體的探索、對職業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據科學有效的決策方法,對未來做出合理的規劃。隨著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就業模式與就業形勢的變化,目前,教育部已經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各級各類高校正在積極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研究。
(二)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全面開設,對于學校、社會及大學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就業率,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滿足高校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對于大學生而言,系統的職業規劃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其就業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規劃意識的提高及其長遠的職業發展。
1.提高自我認知,增強自我規劃意識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以自我認知為切入點,其首要內容就是進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及職業價值觀,正確認識自身的特性和潛在優勢,了解全面而立體的自我,能夠對自身進行正確而全面的定位,從而減少擇業時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業過程中的誤區。此外,職業規劃引導學生對職業世界進行探索,了解職業的內涵、就業形勢及影響就業的環境因素,幫助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選擇方向,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建立危機感,增強主動性,增強自我規劃的意識。
2.提高就業技能,增強社會競爭力
職業生涯規劃不是紙上談兵,更不只是理論的灌輸,而是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提高。通過職業規劃課程的學習,大學生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對自我有較清晰的認識,也能夠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決策的技能以及求職技能等,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及就業信心。此外,有效的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職業,有利于其結合自身特點對知識、技能、素質的學習和提高,并能充分發掘自身潛能,鍛煉各方面能力,從而增強社會競爭力。
3.有利于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實現大學生的人生價值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新的職業不斷出現,人們的擇業觀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慮到職業的發展前景、人崗匹配及自身價值的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正是注重大學生個體特性,以一種長遠發展的眼光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幫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進而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最大化。
二、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教師匱乏,師資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依靠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來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職業規劃指導老師由輔導員或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擔任,雖然他們對學生工作和學生就業比較熟悉,但由于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和培訓,相關的理論儲備與專業性技能不夠。其次,由于這些老師平時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加之人員變動較為頻繁等,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此外,該課程教學內容涉及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對于老師跨學科能力要求較高,特別是個體咨詢,對于老師的溝通、表達、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師資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課程建設不完善、缺乏科學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人發展的一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理應涵蓋整個大學階段,實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實上,很多高校受現實條件的制約,一方面課時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學性,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規劃教育體系。特別是針對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系統性、連貫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課程設置及實施過程當中并沒有體現出來。這使得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效果大大弱化,學生在上這門課程時往往很有想法,可能會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與未來,但隨著課程的結束,這種積極的影響也日趨減弱,很多學生的職業規劃仍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付諸行動,更難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學生個體存在較大差異,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這決定了大學生職業規劃講求個性化的指導,而目前職業規劃課程以相同的內容面向所有學生,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這也是導致目前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學內容、方法有待改進
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雖然目前的職業規劃課程教學內容大多貼近學生實際,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論脫離現實,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特別是有些老師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得學生興趣不高,參與性不強。在教學方法上,雖然大部分老師都能夠綜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經驗分享、課堂活動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陳舊、缺乏針對性、為了活動而活動等問題,此外,還有些老師過于偏重自身對課堂教學的掌控,忽略了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三、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培訓力度,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師資隊伍,是搞好教學改革的前提和關鍵。鑒于當前建立完全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仍有很大困難,應當從加大培訓力度,完善當前師資隊伍入手。只有選拔和培養一支具有較扎實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和熟練掌握職業測評工具運用,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師隊伍,才能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現良性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形式,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另一方面,通過相關的政策傾斜或考核獎勵,鼓勵任課教師加強自身學習,鉆研專業知識,提升自我技能。此外,還可以探索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聘請校內外相關專家學者或成功的企業家來講座授課。
(二)建立職業規劃輔導長效機制,課堂普及教育與課后個體咨詢相結合
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規劃輔導的長效機制,這種長效機制不僅體現在時間跨度上要涵蓋大學四年,也包括內容范圍上的廣度與寬度,也就是說,職業規劃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課堂教學或課后咨詢輔導,也應該滲透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在適當增加課時的同時,分層次、分步驟、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大學四年全過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只有通過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統的引導,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規劃職業,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當然,由于大學四年學生不同階段的任務目標不同,相應的規劃輔導內容也應有所差別,針對學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階段的任務和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階段性目標細分,進而提高規劃的實效性。
對于學生個體化差異的問題,可嘗試將課堂上的普及教育與課下個體咨詢、專題活動相結合。由于課堂上面對的是所有同學,教學內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點,無法對個性化的學生做出針對性的輔導,另一方面,由于課時較少,也難以取得良好的規劃效果,而普及教育與咨詢輔導相結合可以有效破解這一難題。通過建立職業規劃咨詢室,配備專業的職業規劃老師來進行個體咨詢,幫助學生更加清楚地認清自己,主動思考,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從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職業規劃。
(三)注重實效,優化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
職業規劃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注重實效,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手段,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興趣、進行職業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和進行職業規劃的自我責任感。首先,教學內容上一定要“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可結合當前社會熱點來引入知識的講解。其次,充分發揮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選擇上,一方面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另一方面要比較新穎、典型,可以是學生的師兄師姐親身體會,甚至是老師自身的經驗教訓,這樣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也更具有可比性與借鑒性。第三,教學形式上盡可能輔以游戲、提問互動、討論分享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注重實踐,在實踐中檢測與完善職業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實用性、參與性很強的課程,其課程特點決定了該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增強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但是,僅僅有課堂上的參與和實踐還遠遠不夠,大學生還應當投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與完善職業規劃。高??梢越M織一些專題活動,如心理測試、生涯人物訪談、職業規劃技能大賽等,此外,可邀請校外專業人士進行簡歷撰寫指導、模擬求職等等。鼓勵學生在制定個人規劃之后,勇于尋求機會實踐或專業實習,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檢測自己的規劃是否符合實際需要,個人能力是否勝任工作等,從而及時地調整自身的職業目標規劃。
參考文獻: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初探.廖國聲.理論研究,2012,3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內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導刊,201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