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31:43
序論:在您撰寫人際交往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師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師可以直接與幼兒發生互動,幫助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獲得相應的技能;教師可以在與幼兒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際交往行為,讓幼兒觀察學習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師還可以與家長協商,有時甚至可以指導家長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那么,教師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給予幼兒與同伴交往的空間和時間
幼兒期的同伴交往是兒童獲得社會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徑,幼兒與同伴有著相似的年齡和心理發展水平,更樂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響,因此同伴交往對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幼兒園是幼兒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中,幼兒之間或主動或被動地發生著相互作用。正是在這種交互作用中,幼兒一方面可以以親歷學習的方式發展其社會交往行為,嘗試、練習自己還不會的社會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據對方的反應作出調整;另一方面,幼兒有了觀察學習的機會,可以在與同伴交流、協商和討論中觀察同伴的反應,并采擇那些有效的行為方式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
有學者通過觀察4~6歲兒童在幼兒園的交往行為,發現同伴間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帶給兒童精神上的愉悅與放松,從而使兒童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更大的熱情與耐心。但是,現在幼兒在幼兒園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機會與時間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幾乎都被嚴格規定,甚至連活動之間的轉換環節都是精心設計好的。無論是高結構的集體教學活動,還是結構化程度較低的區域活動,兒童幾乎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標,這就造成許多教師卡著鐘點在進行各個活動,而忽略了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時間。鑒于此,教師在設計一日活動時應該將幼兒同伴交往視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目標,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如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游戲活動,尤其是自由游戲。不同的學者曾經對幼兒園同伴交往發生的環節進行過統計,幾乎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即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行為在游戲中發生得最多。在游戲中,幼兒要相互協調、商議,制定游戲規則,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規則,努力完成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還會面臨各種問題,甚至發生人際沖突,這些都為幼兒提供了人際交往的平臺?,F在幼兒園雖然非常重視游戲,但是大部分游戲活動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著與主題活動相關的預設目標,教師在游戲中的主導性十分明顯,從游戲的目標、內容到形式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這種游戲忽略了幼兒的自主性,從而導致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問題時首先向教師求助,而不是與同伴商量解決。而且幼兒園中大部分游戲的時間都比較短,幼兒間往往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相互交流、協商與調整。幼兒應該是游戲的主體,教師要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充分的人際互動,要相對淡化游戲的教育目標,因為游戲從本質上說應該是沒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兒童內部動機驅使的。
第二,延遲干預,給予幼兒自主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機會。在同伴交往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同伴不遵守游戲規則,等等。教師每天都會觀察到若干幼兒與同伴交往的問題,也會遇到幼兒狀告同伴的情形。許多教師為了防止幼兒同伴間矛盾激化或者出現攻擊,往往會急于干涉,試圖將人際沖突解決在萌芽狀態。其實,幼兒間的大部分沖突都是他們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師的介入有時反而會起消極作用,因為幼兒會懾于教師的權威而聽從教師,不去尋求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從而失去學習交往技能的機會。那么,面對幼兒同伴交往中的人際矛盾,教師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兒童心理學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兒園教師沖突協調模型的理論。她認為,教師觀察到幼兒之間發生矛盾時,應該耐心觀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兒花了很長時間來討論如何解決矛盾,或者開始制定規則來解決問題,那么教師只要在旁邊觀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師應該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有在觀察到幼兒之間的矛盾激化或者開始出現攻擊時,才是介入干預的時機。但是,教師進行干預不是為了給幼兒答案。教師首先要平息幼兒激動的情緒,然后了解每個幼兒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選擇的解決問題的若干方法,讓幼兒自己對選擇何種方法達成一致。這樣的干預才是有效的,才能為幼兒提供發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間。
二、幫助幼兒掌握人際交往原則和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幼兒社會性發展離不開成人的言傳身教,其中身教尤其重要。教師作為幼兒成長環境中的權威,其一言一行都對幼兒起著示范作用。教師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在某種意義上比教師的“說教”對幼兒的影響更大。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原則和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第一,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原則。根據幼兒認知、語言與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悅納、互利和自愿應該是幼兒在人際交往中首先要學習并遵循的原則。悅納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人際交往始于個體間的接納、肯定、支持、喜愛,教師應當教育幼兒,當別人對自己表示友好時,要作出“應答”,而這種“應答”得到強化后,會刺激交往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這有利于幼兒更進一步的交往關系的建立。同時,教師還應當鼓勵每個幼兒盡力看到同伴的優點,并且身體力行。人際交往中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互利原則。研究者很早就發現,學前兒童選擇同伴一起游戲的最顯著標準是相似性,即選擇那些認知技能、社交性格、動作發展都與自己比較相近的同伴。第二個標準是互補性,即選擇與自己發展水平相似、優勢項與自己互補的同伴做朋友。這兩個常用的同伴選擇標準顯示出幼兒人際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兒園我們經常能聽到教師對某個幼兒說:“班級里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逼鋵崳@種把朋友強加給孩子的做法并不被幼兒接受,因為人際交往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愿原則?,F實中幼兒對于自己愿意交往的對象有著選擇性。仔細觀察幼兒,不難發現,幼兒在一段時間內喜歡和某幾個幼兒一起玩,形成親密的同伴關系。教師強調幼兒之間要相互喜歡,出發點是好的,但事實上喜歡一個人是一種情感體驗,是很難被強迫的。教師應該允許幼兒有喜歡和不喜歡的人,與此同時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如何與自己不是那么喜歡的人友好相處。教師在教育幼兒遵守這些人際交往原則時要以身作則,實踐這些與人交往的信條。
第二,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教師要教給幼兒人際交往技能,自己必須先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并在適宜的時機展示給幼兒,供幼兒模仿。下面就列舉一些適合幼兒園教師的人際交往技能:(1)接納、欣賞和贊美。人際交往中的3A技巧――接納(Accept)、欣賞(Appreciate)和贊美(Admire),其實就是人際關系的劑。(2)動作與姿態。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能體現特定的態度,表達特定的含義,而這些含義不但成人能夠感受到,幼兒也可以本能地覺察到。例如,一個人在傾聽時如果身體略微傾向于對方,表示這個人對對方說的話很感興趣;相反,如果身體后仰或側轉則會讓說話者感到不受重視。在幼兒說話時,教師如果側過身體,那么幼兒就會感到教師不耐煩。(3)交談。一次成功的交談不僅取決于交談的內容,更取決于交談者的神態、語氣和動作等。無論是和幼兒還是和周圍的成人,教師在交談時都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能居高臨下,同時還要避免長篇大論,否則容易給聽話者帶來壓力和不受尊重的感覺。(4)傾聽。教師常常教導幼兒要耐心地傾聽他人說話,其實傾聽的技巧不僅要耐心,還要作出適當的反應,如表情自然,經常與對方交流目光,適當地點頭以示贊許,或是用微笑來表示自己很樂意傾聽。這樣,別人才更有信心繼續講下去。
三、幫助家庭形成融洽的親子交往氛圍
親子關系是人一生中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許多家庭中的親子交往并不盡如人意,幼兒園教師常常會遇到家長來求教:“老師,我孩子在家怎么怎么不聽話,你說我該怎么辦?”其實,幫助家庭建立融洽的親子交往關系,也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工作。
第一,教師必須認識到家庭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并與家長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許多研究都表明,學前兒童的社會性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幼兒園只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合作者,當家庭與幼兒園建立起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關系時,幼兒的社會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師常常抱怨:“為什么我在這個孩子身上花了這么多時間和精力,但他還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逼鋵崳@種抱怨反映出教師沒有考慮到家庭在幼兒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如果家庭中沒有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那么僅靠教師的干預也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的。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改善家庭親子交往的氛圍,對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教師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要多提建設性意見。一項針對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家長對教師指導作用的滿意度不是很高,認為教師的批評性意見太多,而建設性意見太少。例如,一位家長因孩子依賴性強而苦惱,詢問教師該怎么辦。教師認真傾聽,并不時發表評論,告訴家長這種做法不對,會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那種做法不適宜,會造成孩子不自信。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家長對教師的分析連連點頭稱是,可是回家后仍然不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么。下面摘錄一段香港學者李中瑩有關親子交往技巧的論述,教師可以借鑒這些理念,并依據不同家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傳達給家長,以幫助家長更好地進行親子交流:(1)少一些長篇大論和說教,多一些簡短句子。(2)少一些埋怨(如“都是你不好,你本來就不應該”),多一些用“我”開始的句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每當你發怒,我覺得不想說話”)。(3)少一些“以偏概全”(如“你從來沒有聽過一次話”),多一些用描述的方式直接說出事情(如“聽到你這樣說,我覺得你沒有做好這件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于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提出了若干建議,其著眼點是成人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在環境中創造機會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幼兒期,與家庭成員、同伴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是幼兒獲得人際交往技能的主要途徑,幼兒通過觀察學習、模仿和親身實踐獲得了那些對人的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的人際交往技能。
教師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師可以直接與幼兒發生互動,幫助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獲得相應的技能;教師可以在與幼兒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際交往行為,讓幼兒觀察學習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師還可以與家長協商,有時甚至可以指導家長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那么,教師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給予幼兒與同伴交往的空間和時間
幼兒期的同伴交往是兒童獲得社會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徑,幼兒與同伴有著相似的年齡和心理發展水平,更樂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響,因此同伴交往對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幼兒園是幼兒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中,幼兒之間或主動或被動地發生著相互作用。正是在這種交互作用中,幼兒一方面可以以親歷學習的方式發展其社會交往行為,嘗試、練習自己還不會的社會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據對方的反應作出調整;另一方面,幼兒有了觀察學習的機會,可以在與同伴交流、協商和討論中觀察同伴的反應,并采擇那些有效的行為方式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
有學者通過觀察4~6歲兒童在幼兒園的交往行為,發現同伴間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帶給兒童精神上的愉悅與放松,從而使兒童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更大的熱情與耐心。但是,現在幼兒在幼兒園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機會與時間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幾乎都被嚴格規定,甚至連活動之間的轉換環節都是精心設計好的。無論是高結構的集體教學活動,還是結構化程度較低的區域活動,兒童幾乎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標,這就造成許多教師卡著鐘點在進行各個活動,而忽略了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時間。鑒于此,教師在設計一日活動時應該將幼兒同伴交往視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目標,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如下兩方面人手。
第一,加強游戲活動,尤其是自由游戲。不同的學者曾經對幼兒園同伴交往發生的環節進行過統計,幾乎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即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行為在游戲中發生得最多。在游戲中,幼兒要相互協調、商議,制定游戲規則,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規則,努力完成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還會面臨各種問題,甚至發生人際沖突,這些都為幼兒提供了人際交往的平臺?,F在幼兒園雖然非常重視游戲,但是大部分游戲活動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著與主題活動相關的預設目標,教9幣在游戲中的主導性十分明顯,從游戲的目標、內容到形式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這種游戲忽略了幼兒的自主性,從而導致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問題時首先向教師求助,而不是與同伴商量解決。而且幼兒園中大部分游戲的時間都比較短,幼兒間往往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相互交流、協商與調整。幼兒應該是游戲的主體,教師要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充分的人際互動,要相對淡化游戲的教育目標,因為游戲從本質上說應該是沒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兒童內部動機驅使的。
第二,延遲干預,給予幼兒自主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機會。在同伴交往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同伴不遵守游戲規則,等等。教師每天都會觀察到若干幼兒與同伴交往的問題,也會遇到幼兒狀告同伴的情形。許多教師為了防止幼兒同伴間矛盾激化或者出現攻擊性行為,往往會急于干涉,試圖將人際沖突解決在萌芽狀態。其實,幼兒間的大部分沖突都是他們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師的介入有時反而會起消極作用,因為幼兒會懾于教師的權威而聽從教師,不去尋求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從而失去學習交往技能的機會。那么,面對幼兒同伴交往中的人際矛盾,教師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兒童心理學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兒園教師沖突協調模型的理論。她認為,教師觀察到幼兒之間發生矛盾時,應該耐心觀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兒花了很長時間來討論如何解決矛盾,或者開始制定規則來解決問題,那么教師只要在旁邊觀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師應該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有在觀察到幼兒之間的矛盾激化或者開始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才是介入干預的時機。但是,教師進行干預不是為了給幼兒答案。教師首先要平息幼兒激動的情緒,然后了解每個幼兒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選擇的解決問題的若干方法,讓幼兒自己對選擇何種方法達成一致。這樣的干預才是有效的,才能為幼兒提供發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間。
二、幫助幼兒掌握人際交往原則和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幼兒社會性發展離不開成人的言傳身教,其中身教尤其重要。教師作為幼兒成長環境中的權威,其一言一行都對幼兒起著示范作用。教師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在某種意義上比教師的“說教”對幼兒的影響更大。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原則和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第一,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原則。根據幼兒認知、語言與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悅納、互利和自愿應該是幼兒在入際交往中首先要學習并遵循的原則。悅納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人際交往始于個體間的接納、肯定、支持、喜愛,教師應當教育幼兒,當別人對自己表示友好時,要作出“應答”,而這種“應答”得到強化后,會刺激交往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這有利于幼兒更進一步的交往關系的建立。同時,教師還應當鼓勵每個幼兒盡力看到同伴的優點,并且身體力行。人際交往中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互利原則。研究者很早就發現,學前兒童選擇同伴一起游戲的最顯著標準是相似性,即選擇那些認知技能、社交性格、動作發展都與自己比較相近的同伴。第二個標準是互補性,即選擇與自己發展水平相似、優勢項與自己互補的同伴做朋友。這兩個常用的同伴選擇標準顯示出幼兒人際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兒園我們經常能聽到教師對某個幼兒說:“班級里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逼鋵?,這種把朋友強加給孩子的做法并不被幼兒接受,因為人際交往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愿原則。現實中幼兒對于自己愿意交往的對象有著選擇性。仔細觀察幼兒,不難發現,幼兒在一段時間內喜歡和某幾個幼兒一起玩,形成親密的同伴關系。教師強調幼兒之間要相互喜歡,出發點是好的,但事實上喜歡一個人是一種情感體驗,是很難被強迫的。教師應該允許幼兒有喜歡和不喜歡的人,與此同時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如何與自己不是那么喜歡的人友好相處。教師在教育幼兒遵守這些人際交往原則時要以身作則,實踐這些與人交往的信條。
第二,幫助幼兒學習與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教師要教給幼兒人際交往技能,自己必須先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并在適宜的時機展示給幼兒,供幼兒模仿。下面就列舉一些適合幼兒園教師的人際交往技能:(1)接納、欣賞和贊美。人際交往中的3A技巧——接納(Accept)、欣賞(Appreciate)和贊美(Admire),其實就是人際關系的劑。(2)動作與姿態。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能體現特定的態度,表達特定的含義,而這些含義不但成人能夠感受到,幼兒也可以本能地覺察到。例如,一個人在傾聽時如果身體略微傾向于對方,表示這個人對對方說的話很感興趣;相反,如果身體后仰或側轉則會讓說話者感到不受重視。在幼兒說話時,教師如果側過身體,那么幼兒就會感到教師不耐煩。(3)交談。一次成功的交談不僅取決于交談的內容,更取決于交談者的神態、語氣和動作等。無論是和幼兒還是和周圍的成人,教師在交談時都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能居高臨下,同時還要避免長篇大論,否則容易給聽話者帶來壓力和不受尊重的感覺。(4)傾聽。教師常常教導幼兒要耐心地傾聽他人說話,其實傾聽的技巧不僅要耐心,還要作出適當的反應,如表情自然,經常與對方交流目光,適當地點頭以示贊許,或是用微笑來表示自己很樂意傾聽。這樣,別人才更有信一心繼續講下去。
三、幫助家庭形成融洽的親子交往氛圍
親子關系是人一生中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許多家庭中的親子交往并不盡如人意,幼兒園教師常常會遇到家長來求教:“老師,我孩子在家怎么怎么不聽話,你說我該怎么辦?”其實,幫助家庭建立融洽的親子交往關系,也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工作。
第一,教師必須認識到家庭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并與家長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許多研究都表明,學前兒童的社會性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幼兒園只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合作者,當家庭與幼兒園建立起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關系時,幼兒的社會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師常常抱怨:“為什么我在這個孩子身上花了這么多時間和精力,但他還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逼鋵?,這種抱怨反映出教師沒有考慮到家庭在幼兒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如果家庭中沒有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那么僅靠教師的干預也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的。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改善家庭親子交往的氛圍,對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教師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要多提建設性意見。一項針對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家長對教師指導作用的滿意度不是很高,認為教師的批評性意見太多,而建設性意見太少。例如,一位家長因孩子依賴性強而苦惱,詢問教師該怎么辦。教師認真傾聽,并不時發表評論,告訴家長這種做法不對,會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那種做法不適宜,會造成孩子不自信。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家長對教師的分析連連點頭稱是,可是回家后仍然不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么。下面摘錄一段香港學者李中瑩有關親子交往技巧的論述,教師可以借鑒這些理念,并依據不同家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傳達給家長,以幫助家長更好地進行親子交流:(1)少一些長篇大論和說教,多一些簡短句子。(2)少一些埋怨(如“都是你不好,你本來就不應該”),多一些用“我”開始的句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每當你發怒,我覺得不想說話”)。(3)少一些“以偏概全”(如“你從來沒有聽過一次話”),多一些用描述的方式直接說出事情(如“聽到你這樣說,我覺得你沒有做好這件事”)。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培養
人際關系是指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的社會關系,是人實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需要人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調試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的適應已經成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地適應身體和心理變化。大學生要想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和現實社會,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不斷地努力培養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應注重人際認知,人際交往技巧和實踐參與。
一、形成正確人際認知
能力的培養要以知識為基礎,知識的掌握有助于個人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學生應形成正確人際認知。
(一)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
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應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面對挫折與困境,能夠自我悅納,自尊自愛,正視現實,積極進取??陀^公正的看待別人,既不夸大其缺點,也不縮小其優點?!叭诵?,必有我師焉”,交往中應多注意和欣賞他人的優點,向他人學習。
(二)掌握一定的交往原則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要想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1.平等尊重原則。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交往中,我們應堅持平等地對待他人,尊重他人個性和行為習慣,才能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2.真誠待人原則。猜疑、畏懼、缺乏信任是影響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主要障礙,因此,構建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必須堅持真誠待人的原則。真誠待人主要表現在為人處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交往中應該說到做到,信守諾言,以誠信為本,做到以善意的態度來批判勸告,誠心地鼓勵與贊美,而不是虛偽恭維與奉承,更不是粗暴諷刺與攻擊。
3.理解寬容。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個人的成長環境,個性,生活習慣等都存在差異,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學會理解與寬容,在非原則問題上不斤斤計較,,以德報怨,能容忍別人的過失和不足,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生活,以善良的行為去幫助人,寬容人。
4.互幫互助。以幫助與相互幫助為開端的人際交往,更易建立良好的關系。大學生既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虛心學習,又要對別人的缺點和不足,真誠理解、熱情幫助。交往中互幫互助,關心支持,關系則愈加穩定。
二、學會交往的技巧
(一)學會傾聽。傾聽是人際交往的一門藝術。專注地傾聽對方談話,是對對方的禮貌和尊重,也是對對方的一種贊美和恭維,對方也會因此而喜歡、信賴你并樂意與你交往。真正的傾聽,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聽。所以,大學生在交往中應掌握聽的技巧,做到耐心、細心、虛心、會心的聽,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
(二)學會表達。表達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技巧。語言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語言表達的效果直接影響到人際關系的好壞。大學生在語言交流的中,要善于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善于關注對方的反應,抓住談話的時機;學會用清晰、準確、生動、簡潔、有條理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學會分清場合、時間、人物等,掌握分寸進行表達;表達中還應注意語氣、語調等。學會使用幽默的語言,增強別人對自己的欣賞,以便更好的交往。
無聲語言,表情、目光、手勢等可以表達有聲語言難以表達的意義和情感。一個良好的交際形象,應學會在表達情感的同時,學會控制表情;目光應該坦然、親切、有神;手勢應該禮貌、文明、大方。
(三)學會贊賞。贊賞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贊賞既有對他人的認可,又有對他人的欣賞。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持久、最深層的渴望便是對贊美的渴望,學會贊美別人是日常交際過程中的秘密武器。贊美要真心實意,發自內心的感嘆;贊美要符合實際情況,要具體化,明確化;贊美需要從細微處入手,抓住其與別人不一樣的特點。
(四)學會感恩。感恩,能夠促進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只有先懂得感恩,才會懂得關愛和回報。大學生應該懷揣一個感恩的心,體會別人帶來的幫助和快樂,珍惜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學會在交往中付出,尊重和關心他人。
三、活動中提升交往能力
活動,是人際關系形成的橋梁,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來實現。校園是大學生主要的活動范圍,課余時間富余,因此,大學生必須豐富自己的校園生活,擴大自己的交往圈子。
(一)營造良好的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地,是交流最為密集、最頻繁的地方。積極向上健康的宿舍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和諧的舍友關系,成員在不斷地交往中愈發的熟悉和親密。因此,舍員應通過自身努力,共同建設好所在宿舍的宿舍文化。大學生可依據各自的個性,民族習俗、生活方式等制定本宿舍的名稱、風格、規章制度等;定期開展一些集體活動;積極參與學校宿舍文化建設,增進交流溝通,協調合作。
(二)積極參與班集體的建設
班集體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單位。每個成員在班級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成員間應相互適應和合作,建立一個和諧的班集體。班集體中的每個成員應主動積極地參與班集體多種活動加強彼此的了解和溝通,共同樹立正確輿論導向,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成員間應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形成穩定的人際關系;加強同輔導員、任課教師及領導的交流和溝通。
(三)參與社團活動提高交往能力
大學生的各種社團豐富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的場所和機會,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在課余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個性、專業等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團活動,積極的投入到社團的活動中,進一步的擴大了交往的范圍,充分鍛煉和挖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加強同社會其他群體成員的交流,如暑期社會實踐等。
參考文獻
[1]劉朝暉,溫梅,李慧超.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中國成人教育[J]
關鍵詞:小組工作;流動兒童;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2-0047-02
流動兒童的現狀隨著城市流動人員的日益受關注而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流動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重視。筆者通過在TB社區的調查表明流動兒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面臨一定挑戰,尤其在于人際溝通方面,環境的陌生和父母、教師的不重視使得流動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格外突出,很多流動兒童存在自卑膽怯、不懂禮貌、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的問題。從流動兒童的個體需求來看,他們來到陌生環境,缺乏交際圈子,又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和父母工作繁忙,交往問題沒有得到重視,往往或自卑內向或沖動敏感,缺乏社交技能。處于這一兒童向少年轉變期的流動兒童有著相似的身心特點,逐漸有了獨立意識,同伴對他們的影響變大,喜歡和同輩群體接觸,而小組工作為交際能力不足的流動兒童提供了輕松、溫暖的小組氛圍。
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五大方法之一,其本身優勢明顯。通過工作者有目的的小組活動和組員之間的互動,從而幫助組員改變行為思想,促進成長。因此,很適合青少年兒童和同質性群體。人際交往小組工作可以通過小組活動安排,運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和競賽激勵等技巧,引導流動兒童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學會控制和調節情緒,在小組互動中學習人際溝通技巧,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小組工作是提升流動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的一種理想的社會工作方法。然而在具體的小組介入過程中,本次流動兒童人際交往小組也呈現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不足,本文擬以此為例探討和解決此類問題。
一、XJ“智匯”空間人際交往小組背景
(一)項目介紹
TB社區由于地段房租便宜??繌S區近等優勢,是大部分附近外來務工人員租房暫居的選擇。并且泰伯社區面積大,樓房緊密,社區入住率高,這使得本社區的外來務工人員人數規模更大?!癤J智匯空間”項目定點泰伯社區,通過構建完整的成長環境,利用周末社區閑置用房和公共活動空間,計劃通過七個主題小組工作以幫助本社區外來務工子女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激發內在效能與潛質,加強社會連接與社會融入,提升社會功能,促進正向發展,實現良好的環境適應。人際交往小組作為該項目第一個主題活動進行。
(二)組員介紹
TB社區流動兒童集中在兩所公辦學校,很多是以借讀方式入學,需要家長繳納一定的借讀費。除了以學校為平臺的交往外,流動兒童在社區的人際交往場所主要是居委會旁的居民健身活動場地。通過實地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筆者發現該社區流動兒童在人際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一些問題:(1)內心封閉,缺乏對自我的認識,拒絕與人相處交流,對環境有強烈不安全感;(2)渴望認識新朋友,但缺乏途徑與方式,不善表達;(3)沒有較好的人際交往習慣,不了解他人,玩伴之間容易產生沖突,容易有情緒問題。
本次人際交往小組成員人數擬定為20人,流動兒童暑假流動性大,活動中人員不穩定,主要以該社區三年級到五年級的流動兒童,其學習能力、交往能力,性格方面都有一定差異。
(三)關于小組活動設計
本次人際交往小組分為六次活動,根據小組目標共進行了六次小組活動,分別為“相見歡”“認識我自己”“學禮而立”“溝通方程式”“沖突調解站”“小組回顧”,通過角色扮演、互動游戲、情景模擬等形式設計每次小組的具體活動方面以期達到小組目標。
二、小組工作介入的總結
小組工作方法應用于流動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上,能使流動兒童的社交技巧和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在本次小組中,大部分組員對個人的成長和能力提升有積極樂觀的評價,這說明小組工作目標基本達成。
通過分析,小組工作方法在流動兒童人際交往能力提升上的利用得到了應用展示,應用效果不錯。然而,在小組進程中一些小組工作容易出現的普遍問題和應對流動兒童群體應注意的問題容易被忽略,小組仍有很多不足,這些通過小組活動所總結出來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能加以改進,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同類小組的實務效果,對服務此類實踐將具有重要意義。
三、小組工作方法應用于流動兒童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不足與建議
(一)小組成員選取問題
小組選取TB社區流動兒童時,社居委想讓小組無條件地接受需要幫助的組員參與,從而小組對組員未經甄選,后期小組中反映出有些組員參加小組很被動、有些人性格特質不適合本小組的問題。并且,有些組員在父母要求下參加小組,并非出于個人意愿,在小組中積極性也不高,對小組整體和其他組員也會有不良影響。
另外一點在于組員人數控制上,本小組計劃是封閉式小組,組員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然而組員招募階段和小組剛開始階段,由于家長及居委會等原因,在小組開始前和第一節小組工作時仍接受組員加入,致使組員達到30多人。小組活動的實踐中反映出組員人數過多容易導致小組紀律難以控制、組員互動不夠、小組參與度不高等問題。社工也難以顧及到每位組員,小組工作方法很難發揮其優越性,致使小組的目標達成困難。因此,理想的流動兒童人際交往小組因將規模控制在15人左右,才能實現組員間更為有效的互動。
(二)小組活動設計問題
小組中社工在一些活動的設計上有欠妥當,例如“幾男幾女”游戲中,部分女生排斥和異性接觸,致使活動一度難以進行。如果能在方案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到流動兒童相比對異性接觸更為敏感的問題,可提早避免此類尷尬問題發生。
活動設計在滿足組員需求以完成小組目標的同時,也要兼顧趣味性以提高組員的積極性,尤其在服務對象為青少年兒童時。本次小組角色扮演、情景模擬類活動偏多,后期組員對此類形式缺乏興趣,導致小組活動效果不佳。因此,小組活動設計要在緊扣主題,圍繞小組目標的同時,兼顧趣味性,盡量靈活多變,依據組員的特點、能力和興趣而設計小組活動。
(三)小組突況解決和特殊組員處理問題
實務活動難免發生方案策劃中無法預料的情況,第四次小組中就有一女生組員突然流鼻血。當時社工立刻暫定小組活動,親自帶她去洗手間擦洗。然而后來筆者觀察到有好幾個組員拿了紙巾上來幫忙,對該組員很關心。如果當時能充分利用這次突發事件鼓勵組員幫助同伴,并對此類行為加以贊許,那么對這些積極幫忙的組員和其他小組成員都會起到強化作用,符合人際交往小組的目標。因此,小組活動中社工應靈活應變,將突發事件轉化為對達成小組目標的機會點。
本次小組中表現突出的特殊組員主要有沉默者、壟斷者和攻擊者。沉默者中表現出含有敵意、抗拒小組的組員和害羞、退縮的組員,對于第一類組員,如果是參加小組后產生的情緒問題,社工因耐心與其單獨討論,討論沉默原因。如果組員選取階段該組員并非自愿參與小組,社工可再征詢其意見是否退出小組。對于第二類組員,社工要主動與其溝通,多給其贊許和鼓勵,在小組中適當多給表現機會。對于小組的壟斷者,表現為喜歡壟斷小組話語權,主導小組活動,對其他組員的行為提出很多要求。社工可以先適當運用打斷技巧,讓組員思考自己傾聽與表達的比例,以促使壟斷者反思,引導壟斷者善于傾聽別人的觀點。對于小組的攻擊者,表現為貶低他人,常與其他組員爭吵或有肢體沖突。對于此類組員,社工在小組中制止其攻擊行為的同時,要耐心與其面談,討論攻擊原因,了解其對于小組的真實需求,對嚴重言語攻擊和肢體攻擊要適當懲罰。
(四)小組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問題
兒童向青少年轉換階段,是其平等、獨立意識逐漸增強的時期,社工要格外引起關注。例如在此次小組中,社工因缺乏經驗,在活動中偏向表現比較突出的組員,致使個別組員對于屢次沒有機會參于小組游戲表示不滿,對小組產生抗拒。因此,社工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是小組的聯絡者、協調者,組員才是小組的主體,要給組員平等的參與機會和民主的空間,由組員自由表達,鼓勵每位組員參與自決。同時,流動兒童由于環境和家庭等原因,性格方面可能更為敏感,更渴望得到社工的關注,社工不能傾向于個別組員,要讓每位組員都感受到社工的關心和支持。
(五)流動兒童的特殊性問題
本研究的對象是城市流動兒童,相較于城市本地兒童,流動兒童有其獨特性。小組活動計劃中初步考慮了流動兒童在人際交往上可能存在的例如內向害羞、不善與人交流表達或是不懂社交禮儀、禮貌等。然而,本次小組,流動兒童在小組介入過程中也表現出了一些特殊問題。首先是由于流動性大和父母的不重視,有些流動兒童在學校時學習習慣差,自控力差,生活態度隨意。表現到小組中,破壞小組正常秩序,喜歡擾亂小組紀律的組員就會多一些,這導致小組活動很多時候難以進行,小組效果難以保證。另外更為普遍的一點是,小組中大部分流動兒童在社工要求其主動參與時基本都不愿主動參與,即使是在小組中后期組員相互間和社工都較為熟悉時,這與之前接觸過的同年齡的城市兒童有很大差異。由此可見,流動兒童比較缺乏自信心、遇事習慣持觀望態度。在解決這兩個問題上,首先社工要對小組中破壞紀律的組員重點關注,可引導與適當懲罰相結合,通過單獨談話讓其反思自己的問題,或者同時進行個案輔導。對于不主動參與的問題,社工前期可指定組員參與,對參與的組員進行鼓勵贊許,以強化其自信心,同時營造輕松安全的小組氛圍,讓組員擺脫壓力狀態。
參考文獻:
[1] 斐林亮.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社會工作干預[D].南京:南京大學,2012.
[2] 干偉溢.流動少年兒童同伴支持小組工作介入研究――以春苗學校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3] 趙靜,范月.在校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科技視界,2012,(8).
[4] 周福林,段成榮.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11-02
幼兒人際交往是指幼兒在生活、游戲、學習中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互動?!?―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將社會領域分為兩個子領域,其中一個子領域就是人際交往,并明確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還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庇纱丝芍?,對幼兒進行人際交往教育,不僅有利于幼兒學會與家庭、幼兒園、社會中的成員交往,而且對幼兒的自我認知以及今后的人際交往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人際交往的條件和機會,進而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然而,幼兒園開展人際交往教育活動還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分析其原因時,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以期提高幼兒園開展人際交往教育活動的有效性。
一、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人際交往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利用真實情境引導幼兒與社會成員進行交往
幼兒交往的主體是家長、教師、同伴與其他社會成員,在生活、游戲與學習等各種活動中,幼兒有大量的機會與家長、同伴、教師交往,而與社會其他成員交往的機會相對較少。在幼兒園開展的人際交往教育活動中,教師會利用角色游戲、學習活動幫助幼兒了解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相關職業的工作人員,如醫生、護士、警察等,認識這些工作人員給我們提供的服務,并學會尊重和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可是,有的教師忽視了為幼兒提供真實的情境來引導幼兒如何與不同職業的工作人員進行交往。比如,某個大班的老師針對幼兒害怕醫生、護士的現象,開展了人際交往教學活動《美麗的白衣天使》,設置的教學目標是:①幼兒了解醫生、護士的工作,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②幼兒能夠與醫生、護士進行交往。該教學活動分為3個步驟:一是教師讓幼兒觀看醫生、護士工作時的視頻,然后討論“醫生、護士給我們提供哪些服務”;二是請幼兒說說自己在醫院看病的經歷,并討論“自己見到醫生、護士有什么感受”;三是請幼兒進行角色扮演,玩“醫生與病人”的游戲。雖然這位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預設了幼兒應該能與醫生、護士大膽地進行交往,但并未給幼兒提供與醫生、護士進行真實往的條件,導致第二個教學目標無法實現。
(二)忽視在生活中提高幼兒人際交往能力
在人際交往教育活動中,教師往往會期待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通過一次教學活動便得到快速的提高,忽視了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兒人際交往的能力,影響了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行為的形成。在大班人際交往教學活動《關愛你我他》中,教師首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圖片,請幼兒觀看傷員、病人的照片,然后請幼兒討論:看到這些傷員、病人的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并請幼兒想一想:這些傷員、病人在生活中會遇到什么困難?其次,教師請幼兒討論: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傷員或病人應該怎么做?對于這個問題,幼兒們積極發言,有的幼兒說扶他們上樓,有的幼兒說給他們讓座。最后,教師請幼兒給傷員或病人說一些祝福或安慰的話,結束活動。幾天后,班上的生活老師在提水時不小心扭傷了腳,走路不太方便,幼兒們看見了哈哈大笑,而老師只是簡單地阻止了幼兒嘲笑他人的行為。在該教學案例中,教師已經讓幼兒討論了“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傷員或病人應該怎么做”這個問題,幼兒通過討論也知道了該如何做,但是在真正碰到傷員或病人時,教師并沒有引導幼兒將在教學活動中的收獲與真實的生活情境建立聯系,沒有指導幼兒把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經驗遷移至生活中。雖然幼兒在觀念上有了收獲,但是在行動上沒有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
(三)忽視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教師是促進兒童發展的重要他人,與幼兒的認知與學習、信念與態度、社會性與個性發展等各方面有著重要的聯系。教師對待人、事、物的態度以及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然而,在工作中,教師往往忽視了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大班的王教師正在開展《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動,此時隔壁班的李老師過來借剪刀,王老師委婉地說:“我們班等會兒就要用,你上其他班去借吧?!崩罾蠋熥吆螅嗌系挠變簜冋f:“王老師,我們現在沒有用剪刀,可以讓隔壁班先用?!蓖趵蠋焻s說:“我們等會兒就要用,如果他們不按時還回來,我們就沒法開展活動了?!庇變簜兯贫嵌攸c點頭。在該教學案例中,這節教學活動課的目的是幫助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他人分享,教師也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體現了這個教學目標。然而,當在活動過程出現“小插曲”時,教師并沒有做到“好東西一起分享”,沒有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因而教學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人際交往活動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教師缺乏對人際交往教育活動的認識
人際交往教育活動是指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創造一定的條件和機會,為幼兒搭建人際交往的平臺,培養幼兒關心、理解、尊重和欣賞他人的人際交往態度,引導幼兒學習人際交往的教育活動。在人際交往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幼兒具備良好的、積極的人際交往心態,幫助幼兒學習和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教師之所以在組織幼兒開展人際交往活動中存在諸多問題,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幼兒人際交往教育活動的特點。幼兒園開展人際交往教育活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交往對象的多樣化,在人際交往教育活動中,與幼兒交流、溝通、互動的對象除了同伴、家長、教師,還有社會上各個行業的工作人員,如醫生、超市收銀員、警察等;二是突出“交往”的性質,在開展人際交往教育活動時,要體現“交往”的性質,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因為對幼兒園開展人際交往教育活動的性質認識不足,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將教學重點放在講解人際交往技巧上,而忽視了幼兒對交往技能的應用,沒有引導幼兒與社會人員進行交往。
(二)教師缺乏對幼兒人際交往學習特點的認識
首先,幼兒的人際交往學習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生活實踐是幼兒人際交往學習的重要契機;二是指幼兒的人際交往學習離不開在生活中的實踐。其次,幼兒的人際交往學習具有模仿性的特點,幼兒的許多行為是通過觀察他人(教師、家長)的交往行為而獲得。最后,幼兒的人際交往學習具有長期性的特點,即幼兒的人際交往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長期的、反復的學習過程中獲得。
教師對幼兒人際交往學習的特點把握不到位,導致其在開展活動時忽視了在實際生活中對幼兒進行人際交往教育,也忽視了自身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幼兒學習的榜樣。
三、開展幼兒園人際交往教育活動的幾點建議
(一)為幼兒創設“親歷”人際交往的機會
幼兒學習人際交往是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進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告知幼兒可以怎么做,然后讓幼兒看、聽、說、交往,這樣幼兒才能真切地體驗到交往的成功與失敗,掌握人際交往技能,使外在的交往準則得以內化,從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上文提到的《美麗的白衣天使》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了解全班幼兒家長的職業情況,把從事醫生或護士職業的家長請到課堂上,并讓家長介紹自己的工作情況,再讓幼兒與他們進行交流。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找機會帶幼兒去醫院參觀,看醫生、護士的工作情況,實現真實的人際交往。
(二)在生活中對幼兒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庇變旱膶W習主要是在他們的生活中展開。因此,教師在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在生活中進行體驗學習,是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的,教師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在上文提到的《關愛你我他》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在觀念上形成了如何關心生病或受傷的人,如果將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收獲延伸至生活,那么幼兒能夠將如何關心他人的理念落實到行動上。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老師受傷這一契機,引導幼兒對生活老師說一些安慰的話,幫助生活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教師做好榜樣示范
關鍵詞:社交網絡;人人網;大學生;人際關系
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總數達到4.85億,其中社交網絡用戶規模為2.30億,占47.4%。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例最高,達到29.9%,高中以上學歷群占56.1%。截至2011年1月,中國SNS用戶2.35億,而人人網注冊用戶已達1.7億。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SNS市場活躍賬戶份額中,人人網占到25.1%,穩居第一位。從這些基本使用情況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無論是網民還是大學生用戶,SNS還是人人網,它們的數量和比重都不容小覷。
校園里,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以人人網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對大學社工日常生活的滲透。無論是宿舍和食堂,還是教室、圖書館,一切可以連通網絡設備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學生們“刷人人”的身影。 “人人網,網人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黏在這張“網”上,這張“網”也逐漸從虛擬空間“撒”到了現實生活,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人人網影響程度的擴大,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開始重視并著手研究相關課題。本文從行為主體和客體兩方面討論人人網對大學生現實中新的人際關系的確立的作用方式。
從行為主體來看,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新生從原本的血緣、地緣關系網中脫離出來,來到了一個人際關系網相對松散的新環境。由于大學生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的迫切需要與現實中的時空限制存在矛盾,他們中一部分人通過人人網等虛擬的社交網絡尋求解決問題的捷徑。人人網登陸界面上就有相符合的“大一新生專用注冊入口”,許多新生可以通過搜索校友結識師兄師姐,還可以通過組建小組、班級等功能應用提前認識新同學。虛擬空間的超時空性給行動者帶來了便利性、時效性和豐富的信息含量,虛擬空間中的互動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青睞。社交網絡平臺內容的豐富性和擴展性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舉例來說,人人網用戶使用發表日志、上傳照片、狀態等功能就是給自己的價值觀找到了非物質載體從而得以表達,滿足用戶“被關注”的心理需求;當個人主頁“最近來訪”中出現陌生人,用戶回訪就開啟了新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人人網的“留言板”擔負著即時通訊的功能,雙方可以使用“悄悄”話進行進一步的交談,進一步推進關系的親密;另外,從虛擬到現實――約網友見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網絡與現實雖然可以聯系,但是它們畢竟是相互區別的兩個空間,其轉化存在一定困難性和危險性,轉換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埋藏著對結果產生破壞性的因素。根據社會角色理論,每個人都在扮演著形形的社會角色,大學生也同時扮演者現實角色也和虛擬角色。無論是在社交網絡還是現實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現角色扮演的失調現象,致使主人公達不到角色期待而給他人留下消極印象,從而破壞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
從研究客體來看,人人網已成為國內大學生群體中使用率最高的社交網絡平臺之一,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的實名制。人人網的前身是校內網,于2005年建立,是中國最早的校園SNS社區?!靶取币辉~的定位讓許多大學生用戶產生信賴感,填寫姓名、學校、家鄉等真實信息并利用它們來搜索可能認識的或期望認識的人。2009年,已經擁有一定數量學生用戶的校內網更名為人人網,并于2010年底躍居中國SNS市場活躍賬戶份額第一位。從校內到人人,人人都有機會,人人都可參與,這一轉變給大學生擴展人際關系網絡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大學生用戶不僅可以結識同學、同鄉,還可以結識更多社會上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
然而,這種變換帶來的負面影響卻被大量的耀眼數據所隱蔽。虛假賬戶、僵尸賬戶的出現,以做廣告等為目的的功利性互動的增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戶對人人網的信賴度。因此,大學生向人人網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同時,要時刻保持警惕,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我們以人人網作為社交網絡一個代表,不難看出,社交網絡對大學生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的影響可謂喜憂參半。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米爾格蘭姆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論”,即在現代社會,最多通過六個人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進入信息化時代后,這一理論在現實中一次次被驗證。網絡極大地擴展了熟人的范圍,進而使得人際交往由過去的熟人社交向弱熟人社交轉變。正如威爾曼所言,社交網絡提供的是弱紐帶的人際聯系,現實生活中則提供了強紐帶的聯系。有專家也認為,社交網絡使人際交往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聯系速度加快,而且使人際交往從原先的“點對點”、“點對面”的熟悉的強聯系人群拓展到了遙遠而陌生的弱聯系人群,呈現出“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新形態。可見,在弱熟人社交下,雖然交際圈有所拓展,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則趨于淡化,信任度也在降低。
長期以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較多處于公共空間,如教室、圖書館、餐廳、派對、集體宿舍等之中,個人的交往行為無法擺脫周圍環境的客觀制約。而社交網絡的出現,對原有的公共空間進行了重新分割,使得現實的公共空間被分割為私人空間的碎片。無論身在何處,只要聯通了網絡,個人霎時即可“脫離”公共空間而進入私人領地。這一現象隨著近年來大學生中筆記本電腦、手機的廣泛普及而愈加明顯。令人贊嘆的是,網絡更在不同的私人空間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這種私人空間的共享形成了無限的網絡空間。借助于網絡,個人可以最終擺脫公共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擴展私人空間,并自由地選擇溝通對象,構建理想的共享空間、交際圈子。這種公共空間私人化、私人空間共享化的趨勢也導致了很多問題,出現了現實人際交流方式“嚴重退化”的現象。如正在上課的教室中,經常會出現大學生面對筆記本電腦、深陷私人空當中,教室內大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與同學的交流變得少之又少;同一宿舍的室友,有事不面對面直接交流而是社交工具來交流。長期如此,這必定會對這些同學的人際關系產生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社交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多面的。一方而,社交網絡維持并強化了傳統人際交往所難以維系的人際關系,極大地擴展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網絡創造的“虛擬現實”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實踐不同角色、理想自我的場所;網絡對公共空間的分隔,為大學生提供了無限的個人空間,增強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動權。另一方面,網絡人際交往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比如現實人際交往的退化,人與人之間情感與可信度的下降,集體認同感、歸屬感淡化等。
淺析社交網絡對大學生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的利于弊,一方面經常使用社交網絡發展人際關系的大學生不應該忘記現實中的直接交友途徑;另一方面,不常使用社交網絡的大學生應該適當利用網絡這一新平臺來拓展自己的交友圈。總而言之,對于社交網絡,我們要用清醒的頭腦看待它的多方面影響,趨利避害,給虛擬到現實一個華麗的轉身。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第2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1年7月.
[2]易觀網 2011年Q1中國SNS市場活躍賬戶份額[R]2011年5月.
[3]黃少華 論網絡空間的人際交往[J]社會科學研究 2002年7月.
[4]郭東 網絡空間的二元交疊及其對現實社會的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 2005年8月.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了解網絡交往的一般特點:無限性和兩面性;了解網絡交往對象的特點:虛擬性、間接性、隱蔽性;通過感受網絡有益的特點,初步具備發揮網絡交往的優勢,通過感受網絡有弊的特點,初步具備避免網絡交往的陷阱;能夠正確使用網絡,使之為學習和生活服務。
(2)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感受網絡生活與傳統生活的不同,了解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怎樣才能享受多彩的生活。通過了解網絡的無限性,激發學生對網絡的向往與探索的興趣,并能有效的避免不良網站的誘惑,合理的利用使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既不回避也不沉迷于網絡交往,恰當運用網絡與網絡交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比較網絡交往與傳統交往的不同,了解現代人特有的多種交往方式
2、理解網絡是把雙刃劍
教學難點
通過列舉網絡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網絡的豐富性、無限性
三、學生分析
針對的問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成為新的網民,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互聯網對中學生的吸引都是強烈的。其中,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處理網下生活和網絡生活的區別,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網絡上;而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缺乏自制力的中學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導致各種違紀違法現象頻繁發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會問題。
學生的需要:學生需要感受網絡交往的優越性,同時學生又需認清網絡交往的虛擬性、間接性和隱蔽性。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科學合理分析網絡,幫助現代學生健康成長。
四、教學內容分析
網絡上的人際交往
一、網絡溝通無極限
1、網絡生活豐富多彩
2、網絡交往是人際交往的新空間
二、網絡交往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1、 網絡的正面作用
2、 網絡的負面作用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小組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辯證思維教學法等
五、教學媒體與資源的選擇與應用
1、powerpoint、flash等課件
2、多媒體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嘴八舌話時尚(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這段時間我有點郁悶,因為我在批改作業時經常遇到一些看不懂的時尚詞語。今天我特地挑選了一些“空運”過來,希望同學們可以幫幫我。
(flash課件展示:你知道這些時尚詞語的意思嗎?MM、稀飯、青蛙、PK、東東、9494)
生:MM=女性、稀飯=喜歡、青蛙=外形不佳的男性網民、PK=決斗、東東=東西。885=幫幫我。
師:謝謝大家對我的幫助,讓我一下子知道了這么多時尚詞語的意思。不過,我有個疑問,這是什么語言,它常在什么時候使用?學生回答(網絡語言,網上交往),師問,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有什么特點,我們應該怎樣進行網絡上的人際交往呢?引出新課。
(二)、[講授新課]
1、 網絡溝通無極限(板書)
(1)、網絡生活豐富多彩(板書)
學生閱讀:課本P65最后第一段“引言”材料中關于“中國的小華與英國的Jack利用網絡互學與交友”的例子。設想:如果在古代或幾十年前沒有互聯網的,他們能認識并發展友誼嗎?
課本P66第一段關于小梅求醫的例子。思考:小梅得救與互聯網有什么關系?
(可以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去分析。沒有互聯網,小梅的病癥很難作出準確診斷,很可能延誤治療時間,從而失去生命;有了互聯網后,不僅沒有漂洋過海,也沒有花費巨額延請名醫就及時得到了診斷和治療,這正是在互聯網的時代才能發生的。)
(2)、網絡交往是人際交往的新空間(板書)
互聯網還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先讓學生動手寫一寫)(補充材料,讓學生體驗網絡的豐富性)我們可以通過網絡:
A、發送電子郵件,可節省郵費且能把郵件瞬間送到對方手里。
B查找信息(如Baidu搜?。?、看新聞(如省略)、讀小說、下載文件,我們坐在家中便可縱覽天下大事
C、網上購物簡單方便,足不出戶便可挑選遠在美國或墨西哥的商品,還可以享受很多優惠
D、網上學習,可以自由安排時間,根據自身特點決定學習方式和進度,令沉悶的學習變得富有情趣
(教師分析、總結:不用舟車勞頓,不用費時周折,我們的愿望就可以實現。對學習、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學校生活都會帶來極大的方便。)
2、網絡交往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板書)
網絡有這么神奇的作用,比一比網絡交往與現實生活交往有什么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時空的無限性、交往對象的無限性。并歸納出網絡交往與傳交往的最大特點是:無極限。
無極限的網絡是不是對我們都是有益的呢?如果不是,那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現就“中學生上網是利大于弊還是上網弊大于利”展開分組討論,并以網絡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為辯題,四小組分兩隊代表正反兩方進行現場辯論。
學生辯論:
正方:贊成利大弊并說明理由,師在學生說的基礎進行補充歸納并展示:
1、使大容量的信息得以快速傳播,為我們了解時事、學習知識,與人溝通、休閑娛樂等提供了便捷的條件。2、結交新友擴大了交往領域,增強交際能力,鍛煉、眼、手腦并用的能力。3、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交流思想,放松心情、學習新知、突破空間限制,提高學習、工作效率……
反方:贊成弊大于利并說明理由,學生說教師引導并總結,網絡交住對象具有虛擬性、間接性、隱蔽性的特點,中學生容易沉迷于網絡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1、造成精神荒頹廢、荒廢學業;2、加重家庭經濟負擔;3、產生信任危機,影響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4、影響身心健康,有的走上違法犯罪道路;5、過分沉迷于網絡游戲,使身心受到摧殘…
教師歸納總結出網絡交往的一大特點:既有利又有弊具有兩面性。
如果我們能合理使用網絡我們就可以主宰網絡成為網絡的主人,讓它為我們服務。如果不能合理使用,過渡沉迷于網絡,我們就會被這一無形的網牢牢網住,成為網絡的俘虜。網絡使用不當會荒廢學業、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應該怎樣發揮網絡優勢正確使用網絡?學生討論并回答。
1、培養時間觀念,自覺控制上網時間;
2、抵御網絡上的不良誘惑;要學會”信息節食”;
3、利用網絡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4、利用網絡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實現和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出謀劃策:我們如何發揮網絡優勢,利用互聯網為我們學校、班級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明理容易踐行難,在生活中很多人知道要健康上網、綠色上網,可以現實生活中卻還有那么多人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呢?我們周圍哪些人容易上網成癮,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通過分析得出原因:缺乏關懷、失意、挫折、失敗的人;性格內向、孤獨、偏執的人;缺乏生活目標的人;自私的人;缺乏責任感的人、 自控能力不強的人、家庭不和的人… …
(三)、 [課堂小結] :
網絡是工具,是時展的產物,代表著世界科技潮流,擁有無可比擬的信息量,上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培養全面健康的人,青春是美好的,也是寶貴的,初中時的選擇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認識網絡的兩面性,上網內容健康,有選擇,自覺控制上網的時間,網絡會成為我們的好幫手。
多媒體播放歌曲:“網絡陌生人”。最后,我們一起聽一首歌曲“網絡陌生人”,讓我們在輕松的音樂中,進一步感受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希望同學們能真正的成為網絡的主人。
七、教學評價與反思
1以時尚內容為話題,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F代社會傳媒發達,學生所接受的信息量很大,如果教師還是用很老的材料去教育學生,那效果會大打折扣。我摘錄了時下非常流行的網絡語言作為我的導課內容,結果剛開始上課就出現了小,學生爭先恐后的場景使課堂氣氛異?;钴S,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