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14:53
序論:在您撰寫高風險貿易業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許云東 山東青島農商銀行
今年以來,青島區域內的大宗商品貿易騙貸、民營擔保圈集體違約、中小企業主跑路失聯、房地產企業違約等問題逐漸顯現。在外部形勢整體困難的情況下,青島農商銀行在風險管理流程中加強“四個結合”,不良占比逆勢下降,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成為青島金融同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風險識別:及時識別與準確識別相結合
通過持續盯防和定期排查,提高風險信息的及時性。完善預警信號傳導機制,打通總行、管轄支行、二級支行之間的風險報告渠道,加快了風險信息的傳遞速度。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加大風險提示強度,每月通報欠息企業和貸款逾期企業,并針對行業風險、單一客戶風險、擔保方式風險、財務報表識別等及時編發風險提示和風險專報,切實提高防范風險的警惕性。針對風險等級的不同,圍繞重點區域、風險行業和高危客戶等風險領域,建立潛在風險客戶名單,制定專項貸后檢查計劃,加大常規檢查和突擊檢查頻率,確保第一時間獲取企業風險信號。同時,對大額貸款客戶進行逐戶梳理,做到每旬一檢查、每月一督導,始終掌握客戶的真實經營狀況和還款能力;對集團客戶和關聯企業進行專項排查,實行統一授信管理,主動規避集中度過高、預警監測不及時導致的信用風險;對公司類客戶進行集中檢查,全面摸底排查公司類貸款的信貸資金使用情況、借款人經營情況、對外擔保情況等,提前化解風險貸款19筆、金額3.25億元。
通過流程再造和預警分析,提高風險信息的準確性。積極開展信貸流程再造工程,設立審查中心、審批中心、放款中心、貸后檢查中心和檔案管理中心五大信貸管理中心,推行獨立審批人與信貸管理部總經理“雙簽”審批、授信評審委員會審批、授信審批委員會審批“三級審批”制度,并對公司類貸款實行扁平化、集中制和貸前調查分級制管理,實現了審查、審批及檔案管理的專業化,有效提高了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同時,加強對關鍵風險預警和重要風險提示的落實督導和信息反饋,由總行明確信貸業務的風險管控措施、授信業務的風險管理政策,管轄支行將風險監測的重點具體到行業、客戶和產品,確??蛻麸L險評級授信管理、合作機構轉入退出管理、關聯交易和統一授信管理、新業務新產品評估管理等核心風險管理政策的落地。針對經濟形勢下行和區域風險頻發的實際,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和產業政策調整,專項調研政策調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及時組織業務管理部門進行風險研判和管理調整,制定業務發展和風險管控的指導性意見,引導管轄支行主動調整和科學決策。
風險預警:縱向預警與橫向預警相結合
青島農商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尚未上線運行的情況下,通過暢通預警傳導渠道、拓展風險信息來源等措施,搭建起了縱橫結合的預警體系,有效提升了風險管理的主動性。
在縱向預警上,建立了總行政策傳達和基層信號反饋的雙向預警傳導機制。一方面,由總行風險管理部門建立年度信用風險管理政策,制定主要行業的準入退出標準,確定各個行業的授信控制目標,明確不同行業的風險防控重點,確?;鶎又刑崆罢莆諛I務發展導向和規避風險隱患。根據實際經營情況,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環節的風險動態,及時向全行印發風險提示,提高風險預警的及時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管轄支行在深入排查的基礎上,對存在高風險隱患的客戶實施名單式管理,按月進行貸后管理和監測預警。同時,堅持審慎的風險評定原則,本著預警信號“寧可放大、不能縮小,寧可錯報、不能漏報”的導向,突出基層支行了解客戶和市場的優勢,建立自下而上的風險信息報送機制,指定專人收集業務轄區內的風險信息,及時向總行傳遞風險預警信號。對于未及時報告風險信息、錯過最佳處置時間的,相關責任人員要承擔信息傳遞失職和信貸資產損失雙重責任。
在橫向預警上,搭建了總行部門之間和相關機構之間的預警信息共享平臺。與風險管理部門相比,具體業務部門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上具有更加明顯的便利條件。青島農商銀行在突出風險管理部門預警作用的同時,加強了業務條線之間的信息交流和預警協作,專門建立了跨部門的風險信息預警機制和風險決策協調機制,覆蓋了客戶現金流量、結算頻率、賬戶余額、擔保關系、經營狀態等信息,實現了事前風險識別、事中風險監測、事后風險分析的全流程管理。與此同時,青島農商銀行將相關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作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方式,主動對接監管機構、金融同業、行業協會、司法機關、工商稅務等單位,定期交流風險預警信息,隨時通報重大風險事件,有效拓展了風險信息的獲取渠道,提高風險預警的及時性和風險處置的主動性。
風險處置:事前控制與事后處置相結合
對于存在風險隱患的,青島農商銀行力求盡量緩釋風險。一方面,提高風險行業的審批權限和放款標準,將產能過剩行業融資、民營企業信用融資、大額貿易融資等高風險客戶的審批權限上收至總行,仔細甄別風險客戶的增加授信需求,審慎介入他行退出的信貸客戶,嚴把貸款準入關口。另一方面,持續跟蹤潛在風險客戶,按月進行貸款檢查和監測預警,密切關注涉及民間借貸、關聯關系復雜、資金流動頻繁、提供異地擔保等高風險客戶的生產經營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始終保持高度的風險敏感度。同時,針對押品評估價值虛高、實際風險敞口超限的風險貸款,通過追加抵質押物等措施,增強風險緩釋效力;對于無法追加合理抵質押物或無法找到合適擔保公司的風險貸款,則制定明確的貸款規模壓縮計劃,直至風險敞口降至客戶償債能力和風險可控范圍之內。加強對貸款分類偏離度、遷徙變化和不良貸款余額的監控,密切關注客戶經營動態和貸款風險動向。
針對風險已經暴露的,青島農商銀行力求盡快清收處置。扎實開展“不良貸款清淤攻堅”活動,通過現金清收、債權轉讓、追加擔保、司法、經偵催收等多種手段,加大不良貸款的清收盤活力度,努力減少風險損失。
文化構建: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
在國際貿易中,“出口到新興市場國家”、“長賬期賒銷出口”以及“遠期信用證出口”三類業務風險較高,如果沒有充分的保險保障的支持,企業往往會由于收匯風險過大,且難以獲得融資支持而放棄這部分出口業務。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有效解決了出口企業“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等難題,直接幫助部分高風險業務實現了出口。
一是拉動了出口到新興市場國家的業務。新興市場國家市場波動大、收匯風險高,如果缺乏保障,企業大多會放棄這部分市場。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此類業務410億美元,同比增長102%。
二是拉動了出口到發達國家的長賬期賒銷業務。這類業務是指企業以賒銷方式出口到除新興市場以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且放賬期限在90天以上的業務。由于這類業務買家風險較高且資金占用期限長,如果沒有保險支持,企業在風險和資金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放棄出口。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此類業務160億美元,同比增長185%。
三是拉動了出口到發達國家的遠期信用證業務。這類業務是指出口到新興市場以外國家的期限在30天(含)以上的信用證業務。這類業務使企業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期間,歐美等國家的銀行大量倒閉,收匯風險急劇上升,企業往往會放棄這部分業務。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此類業務70億美元,同比增長108%。
綜上所述,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三類高風險業務達到640億美元,占全年總保額的71%,高于歷史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2001年至2008年平均占比為51%),為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出口、穩定經營發揮了支持保障作用。
二、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在拉動我國出口增長和保障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在拉動我國出口增長、支持企業實現利潤、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以及保障就業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一是促進了出口增長,支持企業實現利潤。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為12 016億美元,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直接拉動了640億美元的高風險業務,直接拉動出口增長5個百分點,拉動一般貿易出口增長9個百分點。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為902.7億美元的出口貿易提供了保障。按我國出口企業平均3%左右毛利潤率的慣例計算,可支持出口企業實現利潤185億元人民幣。
二是幫助企業在金融危機期間鞏固了傳統市場,開拓了新市場。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老保戶(指簽單日期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的保戶)借助信用保險的支持,當年新開發海外買家3.4萬多家,實現出口額156億美元。同時,中國信保還通過更為靈活的結算方式和放賬期限等手段,擴大了對4萬多個海外老買家的賒銷力度,對這些老買家的出口比上年增加88億美元。通過信用保險的支持,2009年老保戶新增出口244億美元,占全國一般貿易出口總額的5%左右。
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出口到傳統意義上風險相對較低國家(發達經濟體)的業務增幅近200%,充分發揮了幫助出口企業占領高端市場的作用。例如,中國信保根據對新能源產業長期發展趨勢的準確判斷,突破傳統承保瓶頸,對光伏行業超過90天的非信用證類業務積極批限,取得了較好成效。2009年,中國信保累計批復光伏行業超過(含)90天的有效限額達到71.8億美元,幫助企業戰勝歐美等貿易強國的競爭對手,贏得了大量訂單。通過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2009年我國對美國、澳大利亞、瑞典、瑞士、希臘等光伏市場的出口,實現了38%~177%的增長。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風險防御措施相關問題的研究試析
1.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隨著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形成和電子商務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步伐,促進了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使得國際貿易融資在方式上和市場組織形式上均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變化。
1.1 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為了順應國際貿易供應鏈的新的發展趨勢,一些國際大銀行已不再只是對客戶在國際貿易中的某個環節或階段進行局部的融資,而是更加關注客戶在整個貿易周期的需求,從買賣雙方簽訂合同開始,追蹤整個供應鏈中貨物及資金的走向。
1.2 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創新應收賬款融資
國內貿易的特點和性質上與國際貿易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可將國際貿易融資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國內貿易融資上,根據我國目前的信用環境和業務風險程度,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銀行可根據自己的條件大力開展保理、福費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資業務,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采用第三方買斷、資產證券化、風險參與、再擔保等方式來分擔風險,提高風險的防范和控制能力,進而促進貿易融資和銀行匯票的發展。
1.3 創新管理方式,實施貿易融資電子化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的普及,銀行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參與國際電子結算支付系統。電子商務平臺既能為買方提供了貨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為賣方提供支付的保護,為銀行、保險公司、運輸公司提供業務資源,為客戶獲得業務資源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有效地降低了貿易的風險。 2.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2.1 融資模式落后,融資對象集中
目前,國內各銀行辦理的貿易融資業務仍是以傳統方式為主,約占貿易融資總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貸款、進出口押匯等。而相對于保理、福費廷等較為復雜的業務則開展十分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
2.2 缺少有效的貿易融資風險防范措施,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雖然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較為復雜,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學方法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防范的。我國各大商業銀行和企業也都建立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但仍受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片面追求業務規模,粗放經營,沒有針對金融危機環境下的國際貿易融資的業務和風險進行周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隱患較大。
2.3 缺乏精通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對商業銀行和企業內部員工的業務水平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國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單一,國際結算、信貸、法律等知識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趨勢。
2.4 融資市場秩序混亂,競爭不規范
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雖然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也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市場秩序不規范,各家銀行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增加國際結算業務量,競相降低對企業的融資貸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戶,放松了對貿易融資風險的控制,加劇了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 3. 防范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對策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為了促進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我國政府、銀行、企業都必須探索出當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措施,強化風險意識,盡快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體系,加大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融資風險的識別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為主導,加快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建設
金融危機使世界政治與經濟環境更趨復雜,加大了國際信用風險,對我國的出口貿易,融資提出了嚴峻考驗,所以我國必須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建設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密切跟蹤國際形勢的發展,收集各種風險信息,建立國別風險信息庫和行業風險機制,及時公布不良買家信息,讓銀行和企業能夠采取措施防范收匯風險進一步擴大,為外貿的平衡增長提供保證。
3.2 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業務操作,加強監管
國際貿易融資屬高風險業務,因此,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操作實施全過程監管至關重要。銀行必須做好融資前的貸前調查,全面調查、了解申請企業的資信狀況、企業的經營能力、履約能力以及該單業務的盈利情況,也要嚴格審查開證申請人的品行、開證行的資信及信用證條款,做好貿易融資貸前的把關。
3.3 加強法律和制度建設、完善信貸資產的法律保障機制
目前,我國在貿易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無法滿足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強對現有的相關立法的研究,結合當前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找出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國際慣例與我國現行法律之間存在的問題,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業務操作方案,依靠法律來為我們順利開展貿易融資業務保駕護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銀行和企業的利益,降低融資風險系數。
3.4 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嘗試為貿易商、銷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個共享的信息技術平臺,為客戶提供詳盡、及時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戶的管理工作。許多銀行通過大力開發和完善網上銀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務項目及開發銀行與企業間的直聯等方法與客戶之間建立起信息共享平臺,改進業務處理流程,通過單證集中處理實現標準化操作,從而提高單證業務處理的效率,讓客戶及時了解賬戶中的余額變動及重要訊息,幫助客戶降低操作成本,及時規避融資風險。 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 新形勢 國際貿易融資 風險 問題 對策
1.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隨著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形成和電子商務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步伐,促進了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使得國際貿易融資在方式上和市場組織形式上均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變化。
1.1 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為了順應國際貿易供應鏈的新的發展趨勢,一些國際大銀行已不再只是對客戶在國際貿易中的某個環節或階段進行局部的融資,而是更加關注客戶在整個貿易周期的需求,從買賣雙方簽訂合同開始,追蹤整個供應鏈中貨物及資金的走向。
1.2 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創新應收賬款融資
國內貿易的特點和性質上與國際貿易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可將國際貿易融資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國內貿易融資上,根據我國目前的信用環境和業務風險程度,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銀行可根據自己的條件大力開展保理、福費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資業務,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采用第三方買斷、資產證券化、風險參與、再擔保等方式來分擔風險,提高風險的防范和控制能力,進而促進貿易融資和銀行匯票的發展。
1.3 創新管理方式,實施貿易融資電子化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的普及,銀行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參與國際電子結算支付系統。電子商務平臺既能為買方提供了貨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為賣方提供支付的保護,為銀行、保險公司、運輸公司提供業務資源,為客戶獲得業務資源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有效地降低了貿易的風險。
2.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2.1 融資模式落后,融資對象集中
目前,國內各銀行辦理的貿易融資業務仍是以傳統方式為主,約占貿易融資總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貸款、進出口押匯等。而相對于保理、福費廷等較為復雜的業務則開展十分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
2.2 缺少有效的貿易融資風險防范措施,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雖然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較為復雜,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學方法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防范的。我國各大商業銀行和企業也都建立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但仍受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片面追求業務規模,粗放經營,沒有針對金融危機環境下的國際貿易融資的業務和風險進行周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隱患較大。
2.3 缺乏精通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對商業銀行和企業內部員工的業務水平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國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單一,國際結算、信貸、法律等知識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趨勢。
2.4 融資市場秩序混亂,競爭不規范
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雖然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也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市場秩序不規范,各家銀行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增加國際結算業務量,競相降低對企業的融資貸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戶,放松了對貿易融資風險的控制,加劇了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
3. 防范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對策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為了促進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我國政府、銀行、企業都必須探索出當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措施,強化風險意識,盡快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體系,加大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融資風險的識別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為主導,加快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建設
金融危機使世界政治與經濟環境更趨復雜,加大了國際信用風險,對我國的出口貿易,融資提出了嚴峻考驗,所以我國必須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建設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密切跟蹤國際形勢的發展,收集各種風險信息,建立國別風險信息庫和行業風險機制,及時公布不良買家信息,讓銀行和企業能夠采取措施防范收匯風險進一步擴大,為外貿的平衡增長提供保證。
3.2 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業務操作,加強監管
國際貿易融資屬高風險業務,因此,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操作實施全過程監管至關重要。銀行必須做好融資前的貸前調查,全面調查、了解申請企業的資信狀況、企業的經營能力、履約能力以及該單業務的盈利情況,也要嚴格審查開證申請人的品行、開證行的資信及信用證條款,做好貿易融資貸前的把關。
3.3 加強法律和制度建設、完善信貸資產的法律保障機制
目前,我國在貿易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無法滿足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強對現有的相關立法的研究,結合當前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找出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國際慣例與我國現行法律之間存在的問題,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業務操作方案,依靠法律來為我們順利開展貿易融資業務保駕護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銀行和企業的利益,降低融資風險系數。
3.4 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嘗試為貿易商、銷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個共享的信息技術平臺,為客戶提供詳盡、及時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戶的管理工作。許多銀行通過大力開發和完善網上銀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務項目及開發銀行與企業間的直聯等方法與客戶之間建立起信息共享平臺,改進業務處理流程,通過單證集中處理實現標準化操作,從而提高單證業務處理的效率,讓客戶及時了解賬戶中的余額變動及重要訊息,幫助客戶降低操作成本,及時規避融資風險。
日前,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在業內率先推出了國際組織擔保項下應收賬款買斷、保兌、轉開保函業務。
不久前,廣東省某出口企業簽署了出口至厄瓜多爾的上百萬美元訂單,結算方式為90天信用證,但由于對方進口商為新結識的客戶,且前期該出口企業業務從未涉足過上述地區,因此對于地區風險、金融政策、收匯保障、匯率波動等存在重重顧慮。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得知后視其需求有針對性地推介國際組織擔保項下應收賬款買斷業務,為該企業在出貨后辦理應收賬款買斷式融資,不僅幫助企業提早收回貨款、優化財務報表,有效規避了匯率風險,更為企業樹立了拓展新興市場的信心。目前該企業與對方交易往來日漸頻繁,取得良好經濟效益。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亞、非、拉、中東歐、獨聯體等新興市場的逐漸興起,貿易機會不斷涌現,企業對新興市場的拓展力度明顯加強,而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動、全球經濟放緩、金融風波迭起等外部環境的變化,“走出去”企業面臨的上述困惑普遍存在,避險、擔保、融資等金融需求尤為旺盛。但由于上述新興市場多為高風險或偏遠地區,銀行自身風險無法得到有效分散,傳統的服務渠道、金融產品較難涉足。因應上述情況,廣東中行不斷拓寬合作渠道,尋找針對上述地區具有突出資源優勢的金融組織,并與多家國際金融組織陸續簽訂貿易融資便利項目協議,發揮各自在風險擔保、資金運作方面的優勢,攜手推出國際組織擔保項下應收賬款買斷、保兌、轉開保函業務,即由國際金融組織和中行合作承擔上述地區開證行或保函開立行的銀行風險及其所在國家/地區風險,中行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買斷、保兌、轉開保函金融服務,從而借助國際金融組織的力量有效彌補了目前多數銀行對上述地區中小銀行或私有銀行授信額度不足的缺陷,將金融服務范圍延伸到上述高風險地區,順利解決了“走出去”企業市場拓展中收匯風險以及融資難問題,幫助企業在原本望而卻步的偏遠高風險地區,取得實質性業務突破,增加貿易機會。
廣東中行國際結算部供稿攝影/盧小平
【關鍵詞】風險管理;進出口產品;檢驗檢疫
一、風險管理的概念和范圍
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發生事故的概率,有計劃的處理風險,以獲得進出口工業品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風險管理可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主要指國內外與檢驗檢疫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區別和改變;國外檢驗檢疫機構及媒體的產品質量安全通報、退運、召回等情況;產品自身特性、工廠質量管控、風險控制,企業經營誠信情況等。內部風險主要是指檢驗檢疫關于進出口工業品檢驗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資源配置、監管模式、通關模式以及處理質量安全事故的能力等。
二、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的意義
1.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是檢驗檢疫管理從微觀向宏觀管理轉變的必然選擇。
從2013年8月15日以后,質檢總局對法檢目錄進行了大范圍的主動調整,取消了大部分出口工業品的出口法定檢驗,檢驗檢疫監管由微觀管理逐步向宏觀管理轉變,原有的檢驗監管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對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將檢驗監管從繁瑣的批批檢驗中抽離出來,通過系統的風險分析、科學的風險防控、突出質量安全的重點和難點,將有限的檢驗檢疫資源合理配置到高風險的監管中,徹底打破法檢與非法檢的界限,逐步提高對進出口工業品檢驗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逐步適應新形勢下的進出口工業品監管要求。
2.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是提升檢驗檢疫自身管理能力的客觀要求。
國際貿易摩擦不斷深入、技術性貿易壁壘層出不窮,檢驗檢疫內部監管體制不完善,以及檢驗檢疫人員素質、管理對象的誠信缺失等都會對檢驗檢疫的自身管理帶來相應的影響。對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可以解決檢驗檢疫業務改革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化解執法管理中各類風險,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做到管理質量提升、風險可控、高效通關,不斷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3.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是解決檢驗檢疫管理資源與監管任務不匹配的最有效手段。
入世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多年來高速增長,貿易量穩步攀升,目前已躍居世界第一,檢驗檢疫業務量也隨之大幅增長,其中尤其進出口工業品增幅最大。隨著全球貿易風云多變,從政府到外貿企業對檢驗檢疫等監管部門的要求更高、通關速度更快。一邊是繁重的業務量和不斷提高的要求,一邊是嚴重的人力、財力不足,檢驗檢疫部門雖然出臺了大量針對性強的幫扶措施,實施了“5+2”工作制等等,但還是難以滿足外貿企業的需求。實施風險管理,通過檢驗檢疫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和信息化風險管理平臺建設,可有效解決人力、財力等管理資源不足問題。
4.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是檢驗檢疫實現“管得住、放得快”的最有效手段。
對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通過對產品特性、生產工藝、國外通報、質量督查等進行風險分析,及時風險預警,有針對性的對高風險進出口工業品加強檢驗監管,使監管更加高效、嚴密,實現檢驗檢疫“管得住”。此外通過風險分析,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對低風險的工業品簡化檢驗監管或者免于監管,實施自動放行,提高通關效率,實現檢驗檢疫“放得快”。
5.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是加強檢驗檢疫隊伍廉政建設的重要舉措。
檢驗檢疫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自由裁量權,存在一定的廉政風險,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管制約,這些風險就可能發生廉政問題。實施風險管理,對檢驗檢疫全流程進行監控,可以及時有效避免檢驗檢疫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廉政問題。
三、進出口工業品實施風險管理的應用
風險管理應用于檢驗監管,關鍵是有配套的管理措施,根據不同產品的風險分級差別化管理,在減低風險的前提下提升效率。
結合轄區進出口工業品的特點,強化風險分析結果的應用,在確保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快速通關。一是結合實際確定不同產品的風險分級,對進出口工業品的風險點進行充分識別。二是確定不同風險等級工業品的檢驗監管模式。涉及安全衛生環保和反欺詐項目的重點敏感高風險品實行批批檢驗為主,以確保進口產品的質量安全;對其他高風險或較高風險品,實施分類管理;對一般風險的工業品,采用直接放行通關和驗證監管模式為主。三是加強總結分析,改進完善。根據進出口形勢變化,對風險點實施動態監測、跟蹤,針對風險點變化,實施動態控制措施。通過監督檢查對進出口業務風險管理措施及時予以修正和調整,使其不斷改進并具適宜性。
以廣東惠州為例,2015年,惠州檢驗檢疫局按照廣東局創新建立“三個模式”、優化構建“三個體系”的總設計,大膽創新,對轄區12家大型企業實施進口工業品風險管理,推進“風險管理+監管后置”的快速核放監管模式。在“管得住”方面,制定《惠州局進口工業品風險管理實施方案(試行)》,對企業的經營守法情況,質量管理情況,信用情況等進行風險評估,確保實施企業的有較高的綜合質量管理和信用水平。針對實施企業九成以上進口工業品為一般風險出口成品的原材料,大膽采用直接放行通關,在對企業的的后續監督管理中驗證及監管貨物的質量情況;對進口設備、消費品等涉及安全衛生環保和反欺詐項目的高風險產品進行重點集中抽批檢驗監管。定期對企業進行風險再評估,實現動態監管。在實施過程中,內部管理在工作流程上增加了透明度,在時限要求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既緩解了人力不足的問題,也降低了廉政風險。在“放得快”方面,企業提前通過電子郵件預申報,實行無紙化報檢和通關,業務部門根據貨物風險情況因素提前制定檢驗方案,貨物進口時免于口岸現場查驗,即報即放,完全實現零等待。到廠的一般風險工業品可按企業質量流程實現直接入庫上線生產,高風險產品則在檢驗檢疫監管下集中實施檢驗。最大限度縮短企業通關和生產流程時間,為企業發展贏得主動。在措施收效明顯的良好基礎上,惠州局逐步推廣擴大實施范圍,2016年已經評估并實施了對65家大中型企業的進口工業品風險管理。一年來,通過風險管理通關檢驗的進口工業品有8455批次,貨值8.4億美元,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通關時間和通關成本。
四、做好檢驗監管風險管理的關鍵
實行檢驗監管風險管理是檢驗檢疫適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是檢驗檢疫實現科學化、信息化管理的發展方向。在對風險管理新模式探索中,完善相關要素是做好風險管理的關鍵。
1.建立進出口工業品風險管理專業隊伍
風險管理屬于新生事物,對檢驗檢疫執法人員素質要求較高,因此應當加強對一線執法人員風險管理知識的培訓,增強基層執法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和理論,建立一支風險管理理論知識豐富、業務素質過硬的專家隊伍,學習最新風險管理理論,結合工作實踐組織研討,促進風險管理人員、風險評估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之間進行風險的建議和信息交流。
2.建立進出口工業品風險管理制度
應用風險管理的科學思維,通過對進出口工業品產品風險因素識別、風險數據分析評估和風險控制,建立一整套風險管理制度。對進出口工業品風險進行科學的分析、評估、管控,合理調配檢驗檢疫有限的監管資源,集中精力將工作重點放在行業性、系統性等高風險行業和產品的管理上來。
關鍵詞:檢驗檢疫 快速核放 模式 成效
引言: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和現代物流產業的迅猛發展,要求檢驗檢疫工作既要科學監管,又要高效服務。在此背景下,蘇州檢驗檢疫部門對傳統的工作模式進行改革和整合,建立快速核放中心,以風險分析為基礎,以信息化平臺為依托,以流程優化為手段,對特定業務快速完成“報檢評審、風險評估、合格評定、出證放行”,實施快速核放。實現“提速、減負、增效、嚴密監管”的總體目標。
所謂快速核放,就是指檢驗檢疫部門以風險分析為基礎,以信息化平臺為依托,以流程優化為手段,對特定業務快速完成“報檢評審、風險評估、合格評定、出證放行”(“三評一放”)的業務管理模式。
建立檢驗檢疫快速核放中心,是落實當前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改革,實現科學監管的需要;是適應現代物流快進快出、大進大出,實現快速通關的需要;是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減少環節,實現減負增效的需要。
一、快速核放業務簡介:
“快速核放中心”目前對六項業務實施快速核放。
1、經電子監管系統綜合評定合格放行的出口產品
蘇州檢驗檢疫部門對誠實守信、質量穩定及出口分類管理在二類以上的企業實施出口產品電子監管。
電子監管系統自動將企業原始的原輔材料檢驗、關鍵工序、成品檢測等數據與檢驗檢疫部門設定的“監控項目表單”進行比對,經系統綜合評定合格的,由“快核中心”實施快速放行。
2、進入園區綜合保稅區,通過“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檢驗檢疫電子監管系統”綜合評定合格放行的入境產品
蘇州檢驗檢疫部門在特殊監管區域內實施了入境全申報的管理措施,開發了入境檢驗檢疫電子監管平臺――“綜合保稅區檢驗檢疫電子監管系統”,通過風險分析,建立了檢驗檢疫風險管理機制。對入境貨物是否需要查驗是通過“電子監管系統”來進行自動分析和評定的,對系統識別無需實施動植物檢疫、衛生檢疫的直接由“快速核放中心”實施口岸放行。
3、實施虛擬口岸直通放行模式的進出口產品
“虛擬口岸直通放行模式”指在內陸地區建立檢驗檢疫虛擬口岸作業管理區,在虛擬口岸內,對從特定對外開放口岸進出境的特定貨物,實現“一次報檢、一次檢驗檢疫、一次放行”。
“虛擬口岸直通放行”模式通過與口岸局的協作,對經考核、誠信度高、管理規范的企業進出口商品和集裝箱在虛擬口岸實施檢驗檢疫。目前蘇州檢驗檢疫部門已與上海、太倉海運港口及周邊機場建立了協作機制,開發了《虛擬口岸直通放行檢驗檢疫業務管理系統》。實施該模式后,檢驗檢疫根據相應的風險評估規則,按1-3%的批次抽查實施現場查驗,其余的批次由“快核中心”實施快速放行。
4、經風險評估確定為三類風險的進口機電產品
檢驗檢疫部門按照“進口機電產品風險評估規則”,對進口機電產品安全、衛生、環保風險進行等級評定,分為三類,三類風險進口機電產品是指安全、衛生、環保等項目風險較低、一般不會產生危害的進口機電產品。
“快核中心”對進口機電產品進行綜合評定,對經風險評定認為安全、衛生、環保項目風險較低、一般不會產生危害的三類風險機電產品,予以快速放行。
5、實施特殊監管區預報即放監管模式的產品
“預報即放”是蘇州檢驗檢疫部門為促進蘇州綜合保稅區國際配送中心建設,對分批輸出到境內非特殊監管區的保稅物流貨物,實施“預先申報、提前檢驗、分批放行,集中出證”的檢驗監管方式。檢驗合格的允許分批出區、集中簽發通關證明。
6、實施特殊監管區國內流轉貨物便捷監管模式的產品
國內流轉貨物便捷監管模式是指檢驗檢疫部門采取誠信準入、風險控制、驗證監管等監管措施,對國內流轉貨物免于檢驗的管理模式。
“快核中心”依據企業提供的《國內流轉貨物自我聲明》及相關資料,按貨物特性、物流性質、貿易方式等情況對國內流轉貨物進行報檢評審,對舊機電產品、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動植物產品、食品、化妝品等高風險產品不實施便捷監管模式。
二、快速核放業務特點
1、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是基礎??焖俸朔殴ぷ鹘^不是單純的追求“快”,是建立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的,只有確定為低風險的產品才可以列入“快核”業務。蘇州檢驗檢疫部門建立了完整的風險評估規則和規范的風險研判機制,沒有進行風險評估的不能列入快核業務,對高風險產品不能列入快核業務。
2、信息化和流程優化是重要手段。風險評估規則輸入信息系統后,由系統自動評定風險,并且可通過風險研判及時調整規則,及時維護到信息系統上,報檢評審、風險比對、核準放行等項工作都由系統完成,確保了快速核放“又快又準”。
3、部門融合凸顯集中效應。新成立的“快速核放中心”是由檢務、檢驗、檢疫等人員共同組成,納入“快核”的業務不再需要各部門之間的流轉,“快核中心”人員按照預先設定的規則、依托管理系統對符合放行條件的貨物直接放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檢管職能分離,確保規范運作。蘇州檢驗檢疫管理部門負責審定快速核放業務的受理范圍、制定和調險評定規則及實施監督檢查;施檢部門負責對實施快速核放的產品和企業進行日常監管?!翱焖俸朔胖行摹必撠熆焖俸朔艠I務的流程管理和過程控制,對符合條件的實施快速核放。各部門職能明確,各司其責,相互驗證,保證各項工作的規范運作。
三、快速核放初步成效
自2011年1月開始,蘇州局在工業園區建立“快速核放中心”,開展快速核放業務試點,嘗試解決檢驗檢疫工作中“管”和“放”的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化風險管理,提升了檢驗檢疫部門科學監管能力??焖俸朔诺摹翱臁?,是建立在科學的風險評估基礎上的快,通過前期風險規則的科學制訂,運用信息化平臺對高風險產品進行自動篩選,提高了對高風險產品的監管力度和效果??旌酥行倪\行以來,至2011年9月,累計截獲各類有害生物2332批次,截獲媒介生物568批次;違禁物36批次;查出不合格進出口商品233批次,貨值19914.6萬美元,比實施前提高了3倍以上,取得了明顯的監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