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8 07:24:48
序論:在您撰寫倫理學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對象選擇寧夏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1級3個護理班11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2013年第2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對3個班同樣的授課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課后采用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進行測量。共發放問卷118份,收回有效問卷116份,有效率為98.3%。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在2013年第2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對3個班同樣的授課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授課方法主要有理論講授、電教、案例分析、自學、分組推論5種,每次授課采用1種~5種方法組合。
1.2.2評價工具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由吳艷和戴曉陽教授于2007年編制。該量表以Maslach工作倦怠問卷為基礎,可對青少年的學習倦怠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是自評量表,包括身心耗竭、學業疏離和低成就感3個緯度,共16條目。采用5點評分方法,即“非常符合”計5分,“有點符合”計4分,“不太確定”計3分,“不太符合”計2分,“很不符合”計1分,分數越高,表明青少年的學習倦怠越高。此調查問卷的信度為0.732~0.858。
1.2.3施測課程結束后將上述量表一次發給被試者,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統一主試和指導語,當場發放和收回問卷。為避免被試由于顧慮影響答卷的客觀性、真實性,答卷采用匿名方式。
1.2.4統計學方法調查完成,主試回收問卷,剔除無效答卷后對測試的資料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使用教學方法數量(1種~5種)與青少年學習倦怠總分相關性研究結果教學方法組合數量與青少年學習倦怠之間的相關系數為r=-0.789,P=0.001,顯示二者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
3討論
3.1《護理倫理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倦怠的原因學生出現學習倦怠的原因與學生對倫理學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倫理學就是給他們講道理,沒有現實意義,同時很多學生認為該門課與將來的執業關系不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懂得《護理倫理學》課程的重要性,學習該門課的現實意義。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對該門課程的重要性、學習的意義結合現實案例,組織學生討論,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對該門課的學習非常重要。
3.2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豐富程度與學生學習倦怠關系的分析研究結果明示,在每一次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學方法采用的豐富程度與學生的倦怠成反比,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學方式越豐富,學生學習的興趣越濃,學生越不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倦怠。本研究與崔文香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出現該結果,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有關。要求在今后的教學環節過程中應該豐富教學方法,每次課的授課過程中應該至少有3種以上的教學方法進行組合,對緩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倦怠有很大作用。
足球教學應該是實踐時間多于理論學習時間,但是教師需要將理論學習和具體的實踐教學的時間合理地進行控制,不能在實踐教學中出現嚴重的傾斜導致學生出現過度的勞累,這樣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其實足球教學也要因人而異的,每一位學生在球場上善于踢的位置會隨著自身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的努力而不同,比如前鋒的位置和后衛的位置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正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這樣的道理,教師需要善于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長處并加以利用。對于學生的身體條件做一個合理的鑒定,對于適合中鋒和前鋒這兩個位置的學生要善于發掘,學生自身的期望位置往往和最終勝任的位置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教師要掌握好。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養成整體作戰的意識,因為足球不是一個人的運動,是團隊力量的體現。切記不可一個人逞英雄,這樣不僅會導致整個團隊不能很好地發展,還會造成隊員之間的不信任,這樣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作為教師對于學生的意識引導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最后學生練習足球的時候,要注重對于足球運動的基本規則的講解,因為任何一種運動都是建立在合理的規則之上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基本的準則,學生需要將足球運動的規則好好掌握,比如在足球運動中的越位就是一個非常難把握的規則,教師需要培養學生有反越位的意識,這是十分重要的。
二、足球教學的基本意義
足球教學是一件十分重大的課程,高校的足球教師一般都是具有實踐經驗的老師,他們豐富的踢球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足球賽場上發揮自身的水平,而且理論學習對于中國足球整體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北京理工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作為中國足球甲級聯賽中的勁旅,依靠的就是教師的良好教學以及學生的拼搏精神,因此高校足球的教學可以參考它們的經驗。
“商談倫理學”為社會和諧提供了一種手段:言語交往。其實,這種手段是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中延伸而出的。在這一理論中,交往成為社會成員的重要行為方式,語言則被視為重要的交往路徑[3]。哈貝馬斯為交往行為制定了一套“語言的有效性要求”:正確性、真實性和真誠性[4]。這套規則在“商談倫理學”中同樣被延續下來。在哈貝馬斯看來,要為社會成員提供能被認可的道德規范也是需要語言的,而且這些語言必須遵守“語言有效性要求”,這是社會成員獲得道德規范的前提條件,也是成員間相互理解的一條可行性路徑。具體而言,“正確性”原則指的是言語者需要運用恰當合理的語法來進行句子陳述,句子和交流過程中不要出現語法錯誤、歧義等現象,它是語言交流的最基本條件。比如,“這位是英雄的母親”就存在歧義:一是指這位———英雄的母親(母親是英雄);二是指這位英雄的———母親(母親之子是英雄)?!吧陶剛惱韺W”的基本前提是“商談”,如果商談的語法都出現了錯誤,那么何談構建統一的道德規范呢?“真實性”原則要求言語者具備真實地描述一個客觀事物或現象的能力。比如,描述一個蘋果的形狀,介紹亞里士多德的生平,闡釋國學教育的內容等。在“商談倫理學”中真實地表達客觀現實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使得商談雙方得以更好、更客觀地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只有真實地理解了對方的需要才能建立起為大多數人認可的道德標準?!罢嬲\性”不同于“正確性”和“真實性”的地方在于,它不僅是對言語者的要求,也是對聽者的要求,即在交流過程中,言語者和聽者都需具備真誠的態度,以便使自己獲得對方的信任?!吧陶剛惱韺W”認為建立一套可為社會成員接受的道德規范,缺乏真誠是不可能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不僅為一個理論的成熟提供了學理依據和實踐基礎,而且為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可執行策略。而這兩條對于我國國學教育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它為國學以及國學教育提供了理論前提與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它也為國學教育的具體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言語方案。
二、“生活世界”之于國學教育的作用
哈貝馬斯強調了“生活世界”在理論和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第一,它是“商談倫理學”的前提與主線;第二,它為一個理論提供了脈絡走向?!拔幕系尼尮排c創新,都與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相關聯,……換言之,文化思考是與社會結構連貫在一起的,非抽象地、概念地談道德與價值?!保?]所以說,文化要傳承就需要進行合理教育,而“生活世界”對于我國國學教育的作用正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的。首先,國學的發展本身就需要承接地氣,這個地氣就是國學的“生活世界”;其次,我國國學教育的走向要以滿足“生活世界”中的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需求為目標。在討論“生活世界”之于國學以及國學教育意義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國學的“生活世界”究竟指的是什么。在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中,人類及其相互關系只能在其中得以完成,它其實就是人與人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一個網絡,只是這個網絡涵蓋了社會的各個層面。那么國學教育存續的生活世界又是什么呢?國學教育究其根本,是一個社會性問題,是以人為核心建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心靈和諧關系的網絡。這個網絡就是生活世界,只有在這個生活世界中,我國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圍繞這一思路,我們會發現,“生活世界”之于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表現兩個特性:一是需要“國學”尤其是國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即“強實踐性”;二是需要“國學”及國學教育涵蓋范圍廣,國學要滿足存續于“生活世界”中各類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需求,這是一種“廣對象性”特征。
(一)“強實踐性”是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發展的最終歸宿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一個理論若要發展就必須從實際出發,不具現實可操作性的理論通常很少能夠對政治決策產生作用。比如,墨家的“兼愛”理念想法很好,它為全社會成員謀福利,但是這種無差別的“兼愛”卻不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現實情況,所以并不為統治者接受,最終早早沒落。而我國國學要想得到發展、要想重新獲得社會成員的認可,就必須以實踐為前提,看看國學在我國當今的市場在哪里、具體應用模式是什么。就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國學或者國學教育的實踐和市場應當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國學的市場是要平衡我國市場經濟下的“重利”思想。這是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重利”成為一些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隨之而來產生了許多問題,比如商人唯利是圖、公務員以權謀利等,“毒饅頭”“地溝油”“假酒”等案件也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淡泊名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思想就會對這些不好的思想起到抑制和引導作用。第二,國學教育的市場是沿襲著國學的市場而來的,只有加大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才能夠使得這些優秀思想得到更多地認可和普及;而且國學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夠完善和發展。這與我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思想相吻合,只不過應當稱為“百年樹思想”。
(二)“廣對象性”是國學以及國學教育推進的根本依據
“廣對象性”指的是價值理論所對應的受眾群體需廣,它包括兩個含義:其一,這個價值理論需要涵蓋當前情形下的大多數民眾;其二,這個價值理論所涵蓋的民眾范圍愈廣則其存在時間愈長[6]。舉例而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便只符合廣對象性的第一個特征卻不符合其第二個特征。它之所以被奉為封建時期的圭臬,一個重要原由在于它宣揚讀書人、士的重要性,這種理念不僅符合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還為一些貧窮的有識之士提供了向上的門路,故此其受眾群體頗為廣泛,成為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價值觀念;但由于它只宣揚士而輕視其他階級,所以其對象覆蓋范圍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局限性會愈加明顯,便不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了。這種只強調一些人利益的觀念并不能代表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故此只能存在于特殊的社會歷史之中了。國學及與之相應的教育也應當以符合這兩個含義為目標來設定具體措施:首先,它的服務對象一定要廣,不僅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還要使絕大多數人認同并遵循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與發揚。其次,要達到這個目的,國學教育就不能僅僅局限在高校教育或者課堂教育上了,而應當采用多種教育形式,比如廣告、影視等,還可以在各個單位開展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競賽活動等方式來進行。據上可知,從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中可以挖掘出“強實踐性”和“廣對象性”這兩個重要特征,它們對國學教育的啟示性意義在于強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引導性作用。也就是說,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的受眾群體同樣應當是社會全體成員,而非僅僅是高級知識分子或無產階級;而且這一價值理念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更要融入社會實踐之中,將傳統優秀理念貫穿至社會的每個領域。
三、國學教育中的三種語言路徑
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為社會交往提供的手段是言語交往,并為其設定了一套具體施行措施“語言有效性要求”:正確性、真實性和真誠性。這一理念在國學教育中同樣適用,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歷史活動的積淀,是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完全破除的[7],如何傳承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了。教育是社會交往的一種,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語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國學教育中遵循“語言有效性要求”,則有利于國學更好地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弘揚。
(一)正確性是國學教育表述的基礎要求
語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口頭語言、情緒語言,也可以是體態語言、書面語言。而“正確性”要求更多指的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它要求語言文法的恰當與用語的準確。國學教育中的“正確性”要求,也更多集中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與發展時,首先需要保證的是所宣傳思想的正確性,包括思想形態要緊跟黨的領導、要與基本國情相一致,即這種思想是積極向上的。其次,在進行具體的宣傳教育時,用語也需準確。比如要對《詩經》進行講解與分析時,就需了解它是自西漢后才被稱為《詩經》的,先秦時還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如果說錯了就會鬧笑話,更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二)真實性是國學教育表達的客觀條件
“真實性”原則也更多集中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國學教育中,“真實性”指的是教育者應當具備客觀描述一個國學或傳統知識的能力。比如,正確描述“孝”的含義,在一些封建衛道士眼中的“孝”是“順”,無論父母的決定是否正確都一概聽之、任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一貫“聽媽媽的話”并不是真正的“孝”,只有從實際出發,真正地為父母考慮才是“孝”。而國學教育者在進行國學教育時也需要具有這樣的辨析能力,剔除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華。
(三)真誠性是國學教育實現的情感要件
(一)知識完整的需要:完善專業知識體系,提高哲學理論素養有關哲學的價值論部分已經在學術范圍內越來越多地得到重視,因為在任何一種哲學理論中,無論是否作為顯學而存在,價值問題都既是哲學理論的思想基礎,同時也是其理論發展的終極旨歸。作為一門學科,倫理學是哲學的分支,在研究內容上以其獨特的視角關注價值問題,因此,倫理學是專業理論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倫理學使專業知識體系更加完整,哲學理論素養更上一層。尤其對于哲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已有哲學史和哲學原理基礎之上,通過進一步的教學活動使其了解哲學史上的各種主要倫理學流派及其思想觀點,掌握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內容和基本方法,并能夠將倫理學知識與其他哲學知識融會貫通起來,最后能夠運用這些理論和方法觀察并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倫理學兼具“思想性”和“實踐性”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
(二)個體完滿的需要:強化自我修養,提升人生境界重視個體道德修養是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優秀傳統,人生境界的提升沒有終點,是需要每個個體畢生堅持的事業。大學生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享有更多自我選擇的自由,同時也面臨更復雜的誘惑,因此能夠尋找并堅持正確的修養方向和路徑是每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倫理學教學通過對倫理學核心理念、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介紹,通過理論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促使學生追問生命的存在,反思人生的意義,勇敢面對生活世界,不斷校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立正確的道德理想,堅持正確的人生目標,才能行的很遠,對于非哲學專業的大學生,學習倫理學將有助于幸福美好人生的實踐與實現。
(三)時展的需要:堅持人文價值導向,防止人類自身異化不同于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不僅僅是對真理的探索,更代表一種價值觀,并且要表達這種價值觀?,F代諸多科學領域呈現迅速發展之勢,促使各學科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化并對我們的生活世界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比如“黃金大米事件”引起的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和人權問題,“斯諾登事件”暴露出的網絡安全問題和隱私權問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福島核電站爆炸”等特大事故造成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問題以及“克隆人”“安樂死”等問題。因此人們越發感到應用倫理學存在的必要。應用倫理學的教學活動,就是要將倫理學一般理念、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與專業知識相結合,闡明該專業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的地位與意義,應遵循哪些倫理學原則,應怎樣防止科學和技術異化對人類生存發展可能產生的破壞和傷害,從而增強學生從倫理學高度分析解決專業領域重大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倫理學教學難以達到期望效果的原因
(一)傳統的倫理學教學方式僵化傳統倫理學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為主,注重知識的傳授,不能否認這種方式對于理論傳播和繼承有必要且重要的意義。然而,僅僅通過說教的方式告訴學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需要遵循哪些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按部就班地為了講知識而講知識,這樣只會讓學生感到呆板枯燥,完全沒有情感上的共鳴。傳統教學方式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客體,忽略了其能動的一面,導致課堂沉悶,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更有甚者直接逃課。“接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能調動多種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必然達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就有學生抱怨,學過的知識隨著期末試卷的提交都一并還給了老師,頭腦中如鳥兒飛過天空,什么都沒留下。
(二)社會大環境相對惡劣使人文學科教學的低效化有目共睹一方面,令人擔憂的是快餐文化已然盛行,大學生更加關注所學課程能否在未來生活中尤其是在就業的關鍵時刻發揮立竿見影的作用。自然科學以其“精確性”讓人折服,社會科學以其“工具性”讓人青睞,而人文科學所擁有的“價值性”更多的是間接實現,只會讓學生學習的主觀愿望不強,精神動力不足,這是人文科學的不幸,更是倫理學的尷尬。另一方面,我國當前仍然處于社會轉型期,價值文化呈多元狀態,市場經濟條件下功利主義價值文化的沖擊,以及后現代社會思潮對意義的解構,更加重了理論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的非對應性,加之生活世界本身就比理論世界更為復雜,因此導致學生產生“所學理論無用”的錯誤判斷在所難免。比如在是否要給老人讓座的問題上,倫理學告訴學生要尊敬老人,但有的學生認為人人平等,年輕人乘車買票也是花了錢的,何況年輕人每天努力學習、工作,身體疲憊,精神壓力大,而很多老人出行只是為了休閑,為什么一定要讓年輕人給老人讓座呢?還有,倫理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在戀愛中要保持純潔、專一、持久、有責任心,但有的學生提出,當前就業壓力巨大,生存是第一位,“陪我走一程,畢業就分手”才是明智的選擇。
三、如何通過有效教學充分發揮倫理學的價值
(一)教學方式不拘泥于傳統,重視情感認知在教學中的作用與其他課程相比,倫理學課程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既有思想性又有實踐性,因此,在教學中決不能僅僅囿于理論知識的講授,更重要的在于“價值”的引導和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認知。[2]比如在講授社會公德時,除了介紹社會主義社會公德的內涵、特點、主要內容、基本要求、制度保證等知識,更要將社會熱點問題或者學生在生活中親身經歷的典型案例引入課堂,比如“讓不讓?”“扶不扶?”的問題,可以設立辯題“到底應不應該給老人讓座?”“老人摔倒了應不應該扶?”等,組織學生分組辯論,或者創設環境讓學生角色扮演,親自體驗殘疾人在公共生活中的不便之處,學生感同身受,既有助于理解相關理論知識,又能借此引導學生培養公德心,建立社會公德觀念。再比如在講授婚戀道德時,不僅要有理論的講解,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一些實踐活動。當前已婚大學生還屬個案,因此婚姻生活對他們絕大多數來講還是個陌生環境,而愛情卻是他們正在經歷或者即將經歷并且“有話要說”的話題,在教學設計中可以特別安排一些環節。例如,通過指導學生觀看經典影視作品,賞析作品中人物之間的愛情狀況,把藝術化的生活還原到真實的世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也可以通過分析當代大學生戀愛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凝練出討論題目(如戀愛動機問題、同居現象等),組織學生參加討論,既鞏固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又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學會反思,有效處理戀愛中的問題,包括正確對待失戀,這無疑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益的。實踐證明,在這樣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往往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學效果良好。
關鍵詞:學習理論;外語教學;認知理論
對于什么是學習理論,目前人們尚未有一致意見。綜合對學習理論的已有界定,我們認為,它是指對有機體行為改變的心理機制的概括性解釋。不同的心理學派從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出發,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根據不同的材料,對學習的實質、學習的規律與條件、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結果等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學習理論。外語教師的教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因此,揭示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對外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擬通過對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及其主要觀點的總結與概括,探討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希望能對外語教學及科研有所幫助。
一、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
1.引言
學習理論大體可分為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和認知理論(cognitivetheory)兩大理論體系。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曾在心理學領域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并對教育有過極大的影響,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評。美國著名心理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Chomsky)就曾針對斯金納的《言語行為》一書提出了有力的批評。喬姆斯基認為用行為主義方法分析語言必定失敗,因為它分析的只是言語表達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語法的深層結構才能揭示言語中的大量規律。他把語言學看成是認知心理學,認為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體系,無論學母語或外語都要教給學生規則,學語言主要是學習、掌握語法規則而不是模仿,使用這些規則可以推導、轉換、生成句子。斯金納及其追隨者曾試圖回答喬姆斯基的批評,但沒給人留下有說服力的印象,因此,雖然行為主義方法包含的許多合理部分如強化規律等,仍在語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長期在語言教學中占據統治地位的行為主義思想已明顯失去優勢。
2.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起,認知學派開始轉向對內部認知過程的研究,成為行為學派的對立派。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環境只提供潛在的刺激,至于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種反應則要取決于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認知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觀點有格式塔理論、托爾曼的信號學習理論、皮亞杰的建構論和認知圖式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一同化學習理論和加涅的信息加工認知學習理論,其共同特點是:強調學習是通過對情境的領悟或認知而形成認知結構來實現的,主張研究學習的內部條件和內部過程。
(1)格式塔學派的完形說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也稱“完形心理學”)在德國產生,主要代表人物有衛特墨(M.Werth-eimer)、考夫卡(K.Kottka)和苛勒(w.Kohler)。“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為“能動的整體”。該學派主張心理現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識經驗中顯現的結構性或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識經驗不等于感覺的總和,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學習的實質在于知覺重組或認知重組一構造完形(格式塔),學習是由于“完形”的出現、通過頓悟突然實現的;刺激與反應之間是以意識為中介的,對刺激的直接反應和動作是知覺歷程的自然持續,受知覺支配而不受預定聯結的支配。完形說肯定意識的能動性,強調認知因素(完形的組織)在認知中的作用,不僅對反對機械主義的聯結說具有重大意義,而且為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但其理論基礎是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實驗研究也缺乏對變量的適當控制。
(2)托爾曼的信號學習理論
托爾曼(E.C.Tolman)自稱“目的行為主義者”,其行為觀與早期的行為主義者不同。受格式塔學習理論的影響,他強調行為的整體性,注重從宏觀角度分析行為。他認為行為是整體性的、有目的的;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目的與認知這樣的中介變量;行為習得在于形成對信號的預期。托爾曼還提出了學習的認知理論,認為連續完成一項任務會建立起符號格式塔(環境中的線索與有機體的期望之間已習得的關系)。這些觀點使學習理論的研究有了新發展,但他所說的認知、目的、預期等僅是對行為的一種描述而沒有認識到它們的本質。
(3)皮亞杰的建構論和認知圖式理論
皮亞杰(J.Piaget)對兒童智力發展進行了長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建構論”(constructivism)和“認知圖式理論”(schematheory)。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如“同化”(assimila-tjm)和“順應”(accommodation),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巴敝笇W習者把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內加工改變的過程,如果學習者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就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順應”指學習者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同化使認知結構在數量上得以擴充,順應則使認知結構在性質上得以改變。認知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形式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equilibration)。皮亞杰認為,主體的認識過程中有一定的認知結構(圖式,schemata),通過對外界刺激的處理使之成為有條理的整體性的認識;認識的實質是主體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對外界物體進行加工、改造、改變的過程,主體的認知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不斷建構和發展。皮亞杰的這種動態建構的學說更深刻、更全面地闡述了認識過程和學習活動的內在規律和總體特征,并由此構成了現代認知理論(contemporarycognitivetheory)的核心。
(4)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J.S.Bmner)早期受到皮亞杰的影響,后來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學說。布魯納與皮亞杰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力圖將認知發展理論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他認為學習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包括習得新信息(理解新知識)、轉換和評價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學習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生的認知發展是形成表征系統的過程,教學應促進學生對學科基本結構的理解,發現學習法(discoverylear-ning)是最佳的學習方式。發現學習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活動去發現規則、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發現,不只局限于發現人類未知的事物的活動,也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獲得的知識,盡管是人類已知的事物,如果是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引發出來的,那么對學生來說。仍是一種“發現”。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法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這是他對學習論和教學論的結合做出的一大貢獻,但他把學生的學習發現混同于科學家的科學發現,沒有認識到二者的本質區別,而且即使不考慮操作上的可能性,僅就所用的時間來說,發現學習也是不經濟的。另外,他的學習理論較為松散,概念使用也不統一,給人們的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5)奧蘇貝爾的認知一同化學習理論
奧蘇貝爾(D.P.Ausubel)提出了認知一同化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應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learning),即認知學習。同化是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學生能否獲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的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由于這種相互作用,導致了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在意義學習后,同化過程并沒有結束,只有通過知識的不斷改組與重新結合,才能習得并保持知識。奧蘇貝爾對意義學習進行了層次、類型的劃分,并相應地提出了一些學習模式,使得教學工作更加具體化了。奧蘇貝爾還指出如何協調與整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是當今學校教育中的重要課題。對于這個問題,他提出了逐漸分化和整合協調兩條原則以及貫徹這兩條原則的具體應用策略:先行組織者(呈現教學內容之前介紹的適當相關的和包攝性較廣、最清晰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奧蘇貝爾對先行組織者、逐漸分化和整合協調等原則的分析,有助于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序列,以適合于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特點,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保持、遷移和運用。(6)加涅的信息加工認知學習理論
加涅(R.M.Gagne)早年接受了行為主義學習觀,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轉向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認知學習觀點,尤其是70年代后,他在對學習理論的探討中,試圖闡明學生的認知結構,并著重用信息加工模式解釋學習活動,被認為是行為主義與認知派的折中主義者。
加涅反復強調引起學習的條件有兩類:一類是內部條件,即學生在開始完成學習任務時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另一類是外部條件,即學習的環境,包括怎樣安排教學內容、怎樣將其傳遞給學生、怎樣給予反饋以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等。加涅將學習由低級到高級分為八類,即: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語言的聯合,多重辨別學習,概念學習,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后來,他又把學習結果分為五種,分別是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加涅認為這五種學習結果是跨學科的,學校的每門學科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學習結果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
加涅詳細分析了學習活動中的信息加工階段,認為學習活動有注意、選擇性知覺、短時記憶和復述、語義編碼和長時記憶、搜尋和提取、反應組織、操作、反饋和強化八個階段。后來,他又進一步分析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過程并提出了與之對應的教學設計,認為一個完整的學習活動由八個階段組成,依次是: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在每個學習階段,學習者的大腦里都發生一個或更多的內部加工,直到學習者用一種外顯的操作去反映為止。加涅還對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作了系統而明確的闡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論體系。
二、認知學習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
1.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法學派
外語教學法有兩條發展線路,一條是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聯結性教學法學派”或“經驗派”,其發展過程是直接法(DirectMethod)一聽說法(Audio-IingualAp-proach)一視聽法(Audio-visualApproach);與此相對立的另一條發展線路是翻譯法TranslationMethod)一自覺對比法一認知法(CognitiveMethod),可以稱之為“認知性教學法學派”或“理論派”。
直接法產生前,始于18—19世紀西歐一些國家的翻譯法在外語教學領域長期獨霸一方。翻譯法重視語法教學,以翻譯作為教學手段和目的,主張用母語教外語和讀寫領先但卻忽視口語教學。為了完善翻譯法,20世紀30—50年代,自覺對比法在蘇聯產生并發展起來。自覺是通過語言分析來理解所學材料的內容含義,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語言形式本身而不是它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對比則是把外語和母語進行對比??梢?,自覺對比法繼承了翻譯法的“以語法為綱”而發展了對比。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的認知法吸取其他教學法學派的長處,克服了翻譯法的極端化、片面性,從而使翻譯法得到了發展,因此,有人稱之為現代語法翻譯法或新的語法翻譯法。
理論派和經驗派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主張學習句型要先理解句子結構,在理解的基礎上操練,主張學外語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learning);而后者主張通過模仿、記憶、反復操練來學習句型,主張學外語是一種機械性的學習(mechanicallearning)。
2.認知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皮亞杰的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第一,學生是積極進行意義建構的個體,他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建構語言輸入的個人意義和任務的個人意義。教師要幫助和鼓勵學生進行意義建構,而不要把他們看作被動的語言接受者。
第二,思維的發展與語言和經驗密切相關,主要依賴記憶的語言學習不可能產生深刻的理解。
第三,語言任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任何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語言學習中,應利用同化和順應的概念,在接收新的語言輸入時要調整原有的語言知識,以便把新信息納入到原有的體系中。
當然,皮亞杰的理論也有其局限性,如:過分強調自然發展和個人經驗,忽視人為干預和直接教育應有的作用;過分強調個人的發展,沒有對社會環境的作用給予應有的重視。
(2)現代認知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
首先,在外語閱讀教學中,激活原有圖式和建立新圖式非常重要。適當圖式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它能在閱讀中發揮作用,關鍵在于將其激活。學生激活相關圖式存在困難主要是因為文章提供的線索不夠或學生由于文化差異或學科差異等原因而不具備相應的基本圖式。針對這些原因,教師可采用介紹閱讀技巧、背景知識、關鍵詞匯和分析文章題材等手段來激活或啟動學生的原有圖式。
其次,聽力理解過程是聽者的已有圖式與所聽材料交互作用的過程,所以,對于聽力理解的訓練,應堅持多聽(建立聲音反應圖式)、多讀(擴大語言和非語言知識),以便建立有關的各類知識圖式。在影響外語聽力理解的因素中,所聽材料的話題熟悉程度的影響非常明顯。為此,可以在聽前導入階段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提示線索,使其建立恰當圖式或激活已有圖式,從而提高對所聽材料的熟悉程度。
學生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和歸宿,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練習才是課堂的主要部分.嘗試教學中,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習素材的提供者,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原有認知,結合教學目標來激勵學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自主嘗試的主體,以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質.比如在學習有關“直線的斜率”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導入,讓學生回顧自己的上樓梯的時候,不同的傾斜度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然后利用投影給學生展示出兩種不同傾斜度的樓梯,讓學生對斜率有個感性的認識,學生一致認為傾斜度不大的樓梯攀爬起來比較省力.那么如何來描述某一直線的傾斜程度呢?問題的拋出使學生開始議論紛紛,有的學生選擇角度;有的學生選擇比值,有的學生嘗試利用建立坐標系的方式進行分析.學生的積極猜想順利地將學生引入了理性的思考,開始比較探索哪種方式更為準確、便利,從而總結得出了斜率的定義:直線的斜率等于高度與寬度的比值.那么如何利用坐標系中的點來表示斜率呢?學生就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作圖分析、積極探索,得到了坐標系中斜率的幾何意義:縱坐標增量與橫坐標增量的比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順利地推進了課堂的教學,新知的學習不再依賴于教師的“講”,而是取決于學生自身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學生的自我攀登有利于素質教育的踐行.
二、尊重學生差異,施行分層教學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方法、思維和技巧上已出現了很大的不同,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個性做到順勢而導、激勵上進.在嘗試教學活動前,學生對所學內容、目標要求、情感態度的要求有所了解,以便使學生的特質與教學活動相融合,張揚學生的個性發揮,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比如在學習有關“誘導公式”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對單位圓進行回顧,在觀察其中對稱性的過程中,再次溫習圓的性質,調動學生各自的原有認識,利用問題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探索:利用圓的對稱性探索三角函數的性質.具體的問題為學生的思路指明了方向,學生從始邊和角的終邊來建立三角函數中的數量關系.課堂給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空間,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質,用個別討論來代替整體教學,從而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激烈的討論氛圍,每個學生都結合自己的認知來發表觀點和看法,教師順利地掌握了每個學生的思維關鍵點,順利地做到了“對癥下藥”,學生對三角函數的性質和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準確得出了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使每個學生都有了提高.通過這樣的課堂建立,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才使得學生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積極地與老師討論其中的數學邏輯和推導方法,從而能夠從自己的思維原點出發,逐步地達到掌握新知的終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組織合作討論,實現思維創新
學生的探究僅靠自身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討論,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思維碰撞之中主動實現新知的搭建,在思想的交流中順利完成對問題的發現、探索和解決,以逐步地突破原有思維、實現創新.比如在學習有關“余弦定理”時,學生在對自動卸貨汽車的車箱進行分析后,發現其設計的關鍵是油泵頂桿長度的計算,從而將其轉化為幾何圖形的計算:已知三角形中的兩個邊和這兩個邊的夾角,求第三條邊的長度.學生學過直角三角形中斜邊的求法,對這個問題還比較陌生一時很難找到解題思路.在學生的獨立思考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借助集體的力量來對難題進行攻克,學生們先從思路入手,企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有個學生說道:“老師總是說將特殊的問題一般化,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那這個怎么才能轉化為一般問題呢?”學生的這句話一下子打開了探究的思維,過頂角在斜邊上做垂線,將斜三角形變為了兩個直角三角形,實現了對問題的解決.然而有的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是鈍角三角形,其垂線應該在斜邊的延長線上,這個方法還能適用嗎?”在學生的嘗試解決中,問題被一個個的攻破,學生們也都非常的興奮和自信.合作討論給學生的交流搭建了平臺,實現了對學生思維的跳躍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靈活課堂教學,促進全面發展
動態的課堂生成永遠無法模擬.教師就需要結合課堂生成進行臨時發揮,嘗試利用自己的機智靈活來調控課堂教學,熟練各種教學教法和技能,從而構建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促進相互之間高效的探索、分析和合作,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比如在學習有關“函數的單調性”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對函數圖象的認識,讓學生進行不同函數間的觀察對比,對增減函數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利用具體的函數值進行大小比較,逐步地分析其中圖象變化趨勢,了解函數值與自變量之間的變化規律,由此導入學生對增減函數概念的認識.然而在概念的描述上,學生卻使用了“任取”、“任意”這類不規范的數學術語來進行表達,這時教師就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法,再次引導學生對特殊的函數圖象進行觀察,學生對同一函數中有時增函數、有時減函數產生疑問,從而對增減函數的定義進行質疑,領會到自己在表達上的不全面,及時地加以完善和糾正,準確地掌握了增減函數中的定義域,加深了對單調性的理解和運用.通過這樣的靈活調控,深層地幫助學生分析了自己的思維誤區,挖掘出了總結和理解上的漏洞,全面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真正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結語
男女生對教育學的滿意度情況來看,比例接近,但是滿意度較低,都只有2成左右,半數以上的學生選擇了一般,而有1成左右的學生對教育學不滿意。這說明我們的教育學課堂教學存在很多問題,除了上面提到的只講理論、教學方法單一、以講授為主的情況之外,可能還有其它一些原因。當然,一門課能讓所有的學生滿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怎么說,從滿意度來看,確實較低,這是我們教育學教師今后要進一步思考的。
二、建議與對策
從整體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教育學的滿意度不高,對學習教育學的態度不積極,這跟學生對學習教育學的重要性形成較大的反差,既然學生認為學習教育學很重要,但為什么又對學習教育學的積極性不高、滿意度不高呢?一個方面除了上面結果顯示的教師上課只注重理論、輕視實踐、教學方法單一之外,還有就是對教育學本身的認識存在誤區。因此,教育學這門課沒被學生看好,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教育學的認識存在偏差的問題,也有教師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沒講清楚這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學生只從書名上去認識這門學科,結果造成了認識偏差。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一)把握住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學生不喜歡教育學,對它不感興趣,覺得枯燥,這與教育學這門課本身的特點也不無關系。因為再有教育經驗,再懂教學的老師,也必須面對教育學這門學科的學科性質和特點的問題。因為教育學是一門理論學科,要把理論講清楚,又談何容易。但是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學生對教育學的不正確的認識,這同時與教師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師并沒有讓學生明白這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學生在接受這門課之前,并沒有多大的心理準備。教育學是一門理論學科,但大多數的學生卻認為,學習教育學的目的是學到教學技能,從前面的問卷調查結果已顯示,70%以上的男生和80%以上的女生都認為,學教育學的目的是掌握教學方法與技能,這正好與教育學的目標相反。從開放式問卷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同學反映,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結合實踐,如對“你希望教育學課程能滿足你哪方面的需要”的回答中,大多數同學的回答是:“教學方法和技能”,“怎樣設計課堂教學,怎樣管理班級以及突發事件”、“希望在教學技能與教學設計方面有幫助”等等,從回答的內容來看,都是把教育學當成學科教學法課,或教學技能課,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特征。學生沒有認識到教育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有關于教育學的學科定位問題,一直以來存在較大的爭論,存在學科定位的不合理問題,如師范司召開的公共課教育學教材討論會簡報中提到,“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公共課教育學兼有理論學科與應用學科兩重性質,它既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又是一門很強的專業實踐課”。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從事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教育學一共只有54學時,在這些課時內,不可能讓師范生都能“解釋教育現象”,“掌握教育專業技能”,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并“熱愛教育事業”。我們認為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應是一門專業理論學科,應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學生關于教育科學的理論思維能力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提高教學技能、課堂管理技能的課,只能由相應的學科并到實踐中去解決。教育學不可能解決教育中的所有實踐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一開始上這門課的時候,必須講清楚教育學是一門教育理論課程,而不是技能課程。只有把學科定好了,教師和學生都知道學教育學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才不會誤導學生,也不會讓學生在學了這門課程后產生失落感。
(二)教育學教師要理解中小學的教學實踐,自身要懂教學
當前教育學教學過程中一個較大的問題是,教師只管講理論,不能結合具體的實踐進行講解。如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駕馭教育學課給教育學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多數教師的教學不能從實踐入手,脫離基礎教育實際,教學過程紙上談兵,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氣息”是當前教育學課堂的一個真實寫照。因此針對教師課堂上只注重理論講解,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建議學校給教育學老師和學生一些時間,每個學期有一定的時間專門用于到中小學去聽課,不斷提高學生對教學的感性水平,即在上這門課之前,要在一個見習期,或邊上課邊見習。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才會更有效。同時針對教育學教師、教學法教師,長期以來沒有中小學的教學實踐經驗的特點,特別是剛畢業且沒有在中小學呆過的教師,必須到中小學教學一定年限。不管是哪個層次的畢業生,只要從事培養教師教學工作的,都應到中小學進行支教,理解中小學的教學實踐,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小學教師的教師來。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教育學教師不懂教學,卻在上教育學課的時候講解怎么教學,這是一個很大的悖論,因此,教育學教師自己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不斷促進教育學教學的有效、高效。
(三)進行案例教學
在調查過程中,有些學生提出了寶貴而又有建設性的建議,這證明我們的學生是希望學好教育學的。有很多學生提出,要結合具體案例進行教學,在案例中建構教育理論。當前國內一些學者也主張采用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來提高教育學教學的有效性。雖然教育學是理論學科,理論的東西多少會有些晦澀難懂,但如果能結合案例進行教學,將會有一定的改觀。所謂案例教學,“從廣義上講,案例教學可界定為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它是與講授法相對立的”。通過創設生動的具體案例,使學生進入某種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挖掘案例中隱藏的教育教學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創造性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雖然給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教學負擔,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素質與實踐水平,但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樣做是值得的。
(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精神
從自己親身觀察來看,當前的大學生有畏難情緒。我們不能完全被上面的問卷調查結果所嚇倒,認為所有這些問題全部是教師無能造成的。不管是什么樣的學習,都要付出艱辛努力,任何學科都是如此。但是,由于社會的浮躁,很多學生不肯花時間來學習理論性的東西,只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一些簡單的教學技能,這跟教育學的理論要求是不相融的,因為教師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最終還是一個目的,使學生理解教育的相關原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教育我們的學生,要克服畏難情緒,只有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相關原理,才能真正指導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才不會盲目。
(五)建議改革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