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6:09:24
序論:在您撰寫體育科學的分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體育學科;體育學科分類;學科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4-0006-05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LU Chang-fen1,YANG Wen-xuan2,LUO Xiao-b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and adjusted 4 level 2 disciplines under sport sci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Sport Humanistic Sociology” and “Sports Human Body” are two important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in the sport science system; the cont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need to be regrouped; “Physical Educ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s” will be developed as the sport disciplinary system.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disciplinary system
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博碩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將體育學列為教育學門類下的3個一級學科之一,下設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形成了體育學學科專業體系的雛形,從而使體育學在規范化、科學化發展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對我國體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科學的不斷分化與綜合、體育文化的迅速提升、體育事業(特別是運動競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實踐中許多新“體育問題”的出現,形成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也牽動許多原有體育學科向縱深發展的同時不斷衍生新學科,從而沖擊和改變了現有體育學科專業體系的內部結構。為了適應體育學科專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對現有體育學科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已成為必然。本文將在分析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提出新時期體育學學科專業體系調整的新方案,為我國體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1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的發展特征
1.1體育人文社會學在分化中初建整體觀念
“體育人文社會學”,嚴格意義上應稱之為“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它是研究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相互關系及其基本規律的學科群,由眾多的體育人文學科和體育社會學科組成。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體育人文社會學以“體育理論”的面貌出現,在體育學科體系中處于邊緣位置。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體育理論的裂解和大量人文社會科學向體育領域的滲透,許多新興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體育人文社會學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學科群,并逐漸從改革開放前的邊緣位置走到了體育學科專業體系的中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體育人文社會學中冠之于“學”的分支領域共有70多個,許多分支學科已經有了具體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獨立的學科理論框架和特有的研究角度,確立了學科的特質,擁有了一定規模的研究群體,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學科發展趨于成熟;有些成熟的體育學科甚至分化出一些新的研究領域,例如:體育經濟學分化成體育經濟學概論、體育產業學、體育市場學、體育營銷學、體育贊助、體育經紀等,體育管理學分化成體育管理學概論、賽事經營管理、社會體育管理、體育健身管理,運動競賽學分化出體育競賽裁判學、體育戰術學、體育博弈論。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基本趨勢。自1997年體育人文社會學進入學科體系以后,有關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框架的討論在課題立項和學術論文中不時出現。體育人文社會學在深入發展、不斷分化新學科的同時,其自身的整體概念也不斷加強。2003年,應體育人文社會學整體化發展之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高級教程》,建立了體育人文社會學的整體概念,樹立了關于體育的人文觀和社會觀[1]。
1.2運動人體科學分化多于綜合
運動人體科學,以前亦稱“體育生物科學”或“體育自然科學”,是一個學科群。在運動人體科學中,對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營養學等分支學科進行研究的學術成果較多。據統計,包括那些從成熟學科中分化出來的分支“學”,目前運動人體科學已有66個分支。運動人體科學整體性研究極少,在中國期刊網上輸入篇名“運動人體科學”,對截止至2009年的全文數據庫進行精確檢索,發現105篇論文,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對整個運動人體科學的框架結構進行研究的學術成果幾乎沒有。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運動人體科學概論》[2]。該書內容覆蓋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運動訓練專業必需的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營養學、體育保健和運動醫學等多門人體科學、基礎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一本首次從整體上探討運動人體科學的著作,但實際上也是各分支的組合??梢?,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運動人體科學的學科凝聚力十分有限,其整體概念尚未建立。
1.3體育教育訓練學以教學訓練理論和方法為主體
體育教育訓練學是研究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基本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在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和運動訓練學多年發展過程中,于1997年兩者結合而成的新學科[3]。長期以來,我國豐富的身體教育和運動訓練實踐,為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003年出版的《體育教育訓練學高級教程》[4]就其學科概念、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基礎和研究方法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就籃球、排球、足球、田徑、體操等項目教學與訓練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初步建立了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框架。但由于該學科的非成熟性,其整體抽象性水平較低。
1.4民族傳統體育學以武術項目為核心內容
民族傳統體育學是研究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學科群,它以武術、氣功、養生以及其他民族傳統體育為研究對象,采用經驗與科學結合、歷史與邏輯統一、技術與理論整合的方法進行挖掘、整理和創新。經過10余年的發展,部分學校設置了以武術為核心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學科發展圍繞武術項目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兼顧一些其它民族傳統項目的發掘與整理,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論述和介紹,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共同特征與發展規律等的探討不足。從總體上看,民族傳統體育與一門成熟學科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2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調整的必要性
現行體育學下4個二級學科的劃分,既缺乏科學的分類思想,也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這是從分類學意義上來說明其調整的必要性的[5]。本文將主要從體育學下屬學科自身的特性和發展水平來闡述對當前學科專業體系調整的必要性。
1)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運動人體科學不能體現體育學自身的特殊性和學科群自身的開放性。
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運動人體科學是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應用性學科群,受母學科的發展影響較大,在本質上分別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從研究對象上看,前者主要研究體育中的人文社會現象,后者主要研究體育運動中人的機體的生物變化規律;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大多限于各具體學科所依據的母學科研究方法,如體育管理學的案例分析法,體育經濟學的規范分析法、實證分析法與政策分析法等、運動生理學的實驗法、運動解剖學的解剖法等;在理論體系上,這兩個二級學科雖然建立了整體性的學科概念,但其內部結構還停留在各分支學科的排列組合上??梢?,二者僅僅是母學科在體育實踐中的應用,而非從整體上研究體育運動自身的學科,不具備體育學自身的特殊性。
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應用性學科群,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將隨著母學科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新學科的不斷涌現,形成新的研究領域和體育學科。因此,在具有開放性、發展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群和自然科學群中,將其應用性的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學科體系來看待,把具有不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學科凝合在一起,既不利于從整體上認識體育中的人文社會現象和生物現象,也不利于新興體育學科的出現和發展。
2)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范圍模糊、學科性質難以定位。
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各種運動項目的教學與訓練。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應該屬于“教育學”的范疇和領域;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應該屬于“訓練類”的范疇和領域。體育教育訓練學實際上包括“教育類”和“訓練類”兩個學科群。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本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體育形式,二者合并在一起,不僅容易造成體育教育訓練學與學校體育學(或體育教育學)的交叉,學科邊界模糊,而且也使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性質難以定位,不利于學科的發展。在實踐中,有些高校為了增加申報學位點的實力,將“教育類”與“訓練類”的成果合并申報“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位點,轉而又將“教育類”的成果作為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申報“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學位點,這種重復使用材料的做法,使“以學位點促進學科建設”的初衷流于形式,導致學位點多而實際學科根基薄弱的狀況,從而影響了學科發展的質量。這種實踐中的尷尬,從根本上說是由學科自身范圍模糊、性質不明確所導致的。
3)以武術為核心內容的民族傳統體育學不足以成為一門學科。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文化形態源遠流長,而作為一門學科來建設的意識卻相當薄弱。民族傳統體育學設立之初,其本意是建立研究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學科群。然而從總體上看,民族傳統體育學宏觀研究仍顯得不夠,其學科體系尚不完善,空白點較多,尚欠開拓創新意識,缺乏從完整知識體系角度對民族傳統體育實踐進行概括、提煉和總結,且研究內容極不平衡,武術研究受到重視甚至有代替民族傳統體育之勢。除武術研究外,還有一些運動項目,如大成拳、氣功、意拳、太極拳、八卦拳、散打等,被冠之予“學”,形成大成拳學、體育氣功學、意拳學、太極拳學、八卦拳學、散打運動學等,介紹各項運動的概況、技術、方法、戰術等。這些作為手段和內容的運動項目在學理上至多算“課程”,不能成為民族傳統體育學中的一個“學科”。
以學科的評判標準來衡量,以武術為核心內容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尚不具備一個學科的基本條件,就更別說是一個“學科群”了。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概念。
4)新興學科難以歸類。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健身、休閑、娛樂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健身休閑的理論研究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研究成果大量出現。如2002年,成都體育學院在經過多年對休閑體育研究的基礎上,申報了國家體育總局的軟科學課題《休閑體育學學科建設研究》,開始了對休閑體育的系統研究工作。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小明、虞重干先生的《體育休閑娛樂理論與實踐》。200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盧鋒先生的《休閑體育學》,對休閑體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論體系進行了探討。此外,劉同員、馬永紅、董曉虹等學者還對健身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探討。健身休閑理論為健身休閑活動的開展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建議,是一個新興的學科研究領域。然而,審視現有的學科框架,健身休閑理論既不能歸類到體育教育訓練學,也不能放到民族傳統體育學中。因此,必須對現有的學科專業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體育實踐發展的現實需要。
3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調整的基本策略
1)保存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對體育學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
體育學科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形成的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科學,是體育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學科。這是因為:體育學科是研究體育運動及體育運動中的人的綜合學科,研究對象具有獨特性和專門性,在本質上應屬于體育學科自身。而體育學科與其它學科交叉所形成的學科,在本質上是屬于其它學科的。然而,體育學科與其它學科相結合所形成的交叉性體育學科,也是體育科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交叉性體育學科用其它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體育問題,為掌握運動狀態中“人”的身心活動機制、深入理解各種體育文化現象提供了理論基礎,在體育學科體系中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
體育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學科與科學技術研究大系統的基礎學科,其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體育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學科大致相當于整個科學技術系統中應用學科的層次。但是體育科學本身也存在著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內在結構。如果不進行具體分析,一概認為體育科學只有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則會導致對基礎學科研究工作的忽視,進而影響體育學科發展的后勁。因此,對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在體育學科體系中基礎支撐作用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學科體系中兩個開放的學科群。體育自然科學通過提供精確的量化指標和科學手段把體育科學引向微觀世界,而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卻向體育所涉及的社會宏觀方向發展,從個體的心理,到家庭、小群體、社團、社區、單位,直到國家和國際。二者沿著兩條截然不同的軌道將體育實踐引向深入,不斷推動體育的科學化進程及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
近年來,隨著體育從政治需求向文化層面的回歸,體育逐步走上了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長遠關注個體、群體和人類整體發展的立體化道路。鍛煉身體,追尋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體育事業的清晰目標。因此,在體育科學領域,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運動人體科學與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已成必然之勢。這既是現代科學發展使然,也是促進體育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抉擇。
對種種“體育問題”的聚焦,是運動人體科學與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融合在一起的內在動力。而對種種“體育問題”的深入剖析,還需要二者進一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專長。對運動人體科學而言,應及時運用自然科學的先進成果來研究體育運動當中的人體適應性規律,并將研究視野從傳統的競技運動領域擴展到體育教育和健身休閑活動中;對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而言,應保持與人文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自己的學術兼容性與學科張力,突出體育社會科學的批判性和應用性,加強體育人文科學的導向性和基礎性。
2)重組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
體育教育訓練是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的聚合體,前者是一種體育方法傳授形式,后者是實現運動競技目標的一種途徑,二者聚合在邏輯上講不通。從包含的具體內容來看,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學校體育教學的實際只有武術的部分項目,作為一個運動項目何以成為一個具有“群”概念的體育學科?可見,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是兩個不成熟的學科群概念,應該淡出學科框架。
然而,民族傳統體育學和體育教育訓練學作為體育學下屬的兩個二級學科,都以運動技術項目研究、教學與訓練為核心,二者具有同質性,其具體內容是反映體育學專門性與特殊性的主體,是體育學發展著力建設的部分。因此,取消這兩個學科概念,卻不能否認這兩個學科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對體育學下屬學科的調整,實際上就是對這些具體內容進行重組。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文化的精髓,有區別于西方競技性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族傳統體育學的設立,寄托著中國人民對自己傳統文化的特殊感情。但寄托民族感情并不等于學科建設,這是由民族傳統體育學經多年發展而無實質性發展的實踐所證實了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實際包括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開發、教學訓練,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等內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屬于運動項目理論與方法研究的范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和訓練分別屬于體育教學論和運動訓練學的范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則是體育文化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可考慮將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成熟項目開發列入運動項目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分別納入到體育教學論和運動訓練學中,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歸入體育文化學。
體育教育訓練學的設立,表達了人們對“體育特色”學科的關注。作為體育學的主干,體育教育訓練學主要包括身體教育學、運動訓練學和各運動項目理論與方法研究。由于身體教育和運動訓練是兩種不同的實踐形式,身體教育學和運動訓練學理應分開來發展。運動項目作為實現體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論與方法研究具有方法學意義,因此,可以將研究各運動項目理論與方法的學科,統稱為“體育方法學”。
3)為新興學科預留發展空間。
健身休閑理論研究的興起,是與近年來健身休閑活動實踐形式的不斷普及和發展相適應的。進入21世紀,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健身、休閑、娛樂必將成為中國體育發展的主旋律。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反過來指導實踐。要開展健身休閑活動,科學的健身休閑理論是必須的。從學科發展的角度,健身休閑理論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因此,新的學科框架需要為這些學科預留發展空間。
4對體育學科體系的調適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體系實際包含著兩大類學科,即基礎性體育學科和專業性體育學科?;A性體育學科是專業性體育學科發展的源泉和基石,為專業性體育學科提供新知識、新原理和新方法,內含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與運動人體科學兩個學科群。專業性學科是指以客觀存在的體育實踐形式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各種體育實踐形式的本質、關聯和運動規律的學科,其主要目的在于為體育運動和體育運動中的人服務,具有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殊性。
體育學科發展要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時代新挑戰,始終需要積極倡導身體運動促進人的健康發展,這就是體育學科發展與其他學科發展的最大不同。體育學科發展堅持“通過身體運動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宗旨,這是區別于其他相關學科(如教育學、醫學、理學等)的特色,也是體育學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準則。新時期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除了要進一步加強基礎性體育學科的建設,增強其輻射性、應用性、導向性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推動專業性體育學科的發展,以突出體育學的特色和獨立性,這才是體育學存在和發展的根本。
回顧體育發展史,分析體育存在的現實形態,可以發現,身體教育、運動競技和健身休閑是現實世界體育存在的3種主要形態,并隨著體育實踐深入發展逐步發生分化,且各自的發展軌跡越來越清晰。體育學就是由研究各種體育實踐形式的各分支學科組成的。體育學科體系分類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客觀存在的體育實踐形式為分類依據,兼顧學科發展與社會需求,將體育學分為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和健身休閑學3個分支學科群,并在各分支學科群下重新分化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與運動人體科學的各分支學科,對體育方法學、運動訓練學、體育健身學、體育休閑娛樂理論、體育課程與教學論等專業性體育學科做重新分布。以此為思路,將體育學的總體框架調適如下(見圖1)。
其中,運動訓練學是運動競技學的主干學科,健身學、體育休閑娛樂理論是健身休閑學的主干學科,體育課程與教學論是身體教育學的主干學科,體育方法學根據體育實踐形式的目的不同分化為身體教育方法學、運動競技方法學和健身休閑方法學分別列入體育學的3個分支學科群中。
5小結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文化和體育實踐的發展,以及體育學科自身的不斷分化與綜合,現有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的分類已明顯不適應體育學科發展的現實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現有4個二級學科進行解構與整合,是體育學科深入發展和體育科學理論不斷完善的現實需要。新時期體育學科體系可考慮將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作為體育學科體系中兩個重要的基礎支撐學科來建設,重組“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核心內容,重視新興的健身休閑理論并將其納入學科框架,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健身休閑學將作為體育學科體系的主體部分得以發展。體育學科框架必將在新的學科發展階段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 體育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高級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健. 運動人體科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 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81.
關鍵詞: 大學體育課程資源 概念 分類
1.引言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實施和體現,而課程資源是學校開設課程的前提與基礎。高校體育課程作為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體育課程資源這一重要條件來支持。2002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這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課題和新思路。但目前因為我們對于體育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和能力欠缺,而且對于體育課程資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不夠,所以造成一方面體育課程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體育課程資源未被挖掘出來,不能及時地被加工、轉化和引入實際的各級課程中,造成許多有價值的體育課程資源的閑置和浪費。鑒于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大學體育課程資源建設中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探討。
2.課程資源和體育課程資源概念辨析
正確的分析源于清晰的概念。由于課程資源研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理論界對此下的定義還不統一:顧明遠先生在其編著的《教育大詞典》中提出了與課程資源相類似的一個概念,即教育資源,指的是“教育過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徐繼存等對課程資源的定義是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課程資源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又是課程實施的媒介。范蔚認為課程資源是指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或服務于學校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和。吳剛平認為課程資源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鐘啟泉教授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一書中也認為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通過以上對課程資源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1)課程資源是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或服務于學校課程的;(2)課程資源的屬性是一切可資利用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等的總和,即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
體育課程資源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我國對體育課程資源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有關文獻中體育課程資源的概念并不多見,但也有一些有影響的、較為規范的體育課程資源的概念,如:有人認為體育課程資源是體育課程設計、編排、實施、評價等整個體育課程發展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他資源的總和,是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基石。有人認為體育課程資源是指在整個體育課程的編制過程中,有利于實現體育課程目標所開發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的總和。還有人認為體育課程資源是指課程開發過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實現體育教育目的的資源。這些概念是從不同的視角來描述的。依據課程資源概念的分析,結合體育課程的特征,我們認為體育課程資源是指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而形成體育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3.體育課程資源的分類
體育課程資源范圍是寬泛的、多元的。下圖是體育課程資源一種比較典型的分類。
課程資源分類圖
3.1按照體育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分為素材性體育課程資源和條件性體育課程資源。
素材性體育課程資源是指凡是可能成為體育課程來源的知識。如體育理論知識,各種球類的技、戰術,體育教學組織方法、練法,體育經驗、體育活動方式與方法,各運動隊合作意識、凝聚團隊精神,情感與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屬于素材性體育課程資源。條件性體育課程資源是指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而具備的條件,它的特點是作用體育課程卻并不是形成體育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體育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比如國家工作行政人員、體育課程研究人員、體育教師、學校體育設施、周圍的環境等,都屬于條件性體育課程資源。當然,把體育課程劃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更多的是為了說明方便,兩者并沒有絕對的界線?,F實中的許多體育課程資源往往包含體育課程的素材,也包含體育課程的條件,比如操場、人力和環境等資源。
3.2按照體育課程資源的空間來源,可分為校內體育課程資源和校外體育課程資源。
校內體育課程資源包括:校內人力資源,比如體育教師、教學班級、學校體育代表隊、班級內部和班級之間的體育比賽等。校內體育設施、器材,如:體育館、田徑場、籃球場、體操房、體操架、釘鞋、各種球類等。校外體育課程資源包括學生家庭的價值觀、鍛煉行為等,社區的體育設施、體育比賽,整個社會中各種用于體育教學活動的設施和條件,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無論是校內體育課程資源還是校外體育課程資源,對于體育課程的實施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們在性質上還是有所區別的。校內體育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因此,校內體育課程資源應該占據重要地位,校外體育課程資源則更多的是起一種輔助作用。
3.3按照體育課程資源的物質屬性,可分為物質性資源與非物質性資源。
物質性資源包括體育人力資源和體育物力資源。體育人力資源是指體育課程活動組織所擁有的勞動能量,包括體育人力資源開發系統。體育物力資源包括體育課程教材、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等。非物質性資源主要指體育從業人員的體育思想資源。如:國家和政府的體育行政管理人員,學校體育管理人員的思想,體育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的體育思想、體育行為和體育價值觀。
3.4按照體育課程資源的表現形式,可分為顯性體育課程資源和隱性體育課程資源
體育顯性課程資源是指那些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運用于體育教學活動的體育課程資源,如體育教材、計算機網絡,山、水、空氣、陽光等自然資源,以及社會中的實物、活動,等等。作為實實在在的實物物質,體育顯性課程資源可以直接成為體育課程教學的便捷手段,相對易于開發和利用。而體育隱性課程資源是指以潛在的方式對體育課程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體育課程資源,如:體育民族精神,團隊協作精神,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凝聚力,師生關系,等等。與體育課程資源不同,體育隱性課程資源的作用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它們不能構成對體育課程教學的直接影響,所以體育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
4.結語
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和利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多樣性與特色性、價值潛在性與可開發性、功能多元性與可替代性和過程性與生成性等特點。體育課程資源不是機械地為體育課程目標服務的資源。它不僅是體育課程內容的資源,而且是產生體育課程目標,形成體育課程設計理念的資源。體育課程資源對體育課程活動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大膽實踐才能不斷創新,應緊緊圍繞著滿足學生體育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廣泛進行開發和利用,實現課程改革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范兆雄.課程資源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和開發利用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M].2002,8.
[4]李艷萍.體育課程資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張惠紅.體育課程資源系統理論的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VOL30,(12).
[6]陳莉.體育課程資源系統的結構及其功能探析[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VOL27,(2).
[7]趙俊榮.論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體育科學研究,2005,VOL9,(2).
[8]吳健,常生.關于體育課程資源建設的理性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VOL22,(1).
[9]黃向平,唐遠金.大學體育課程資源理論與實踐的探討[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VOL21,(3).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課堂教學;興趣
一、高中體育分類教學開展旨意
1.高中體育教學現狀
多年來,體育教學的發展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學開展越來越難。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負擔的加重,很多學生也因此失去了體育學習的興趣,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尤其是面臨高考巨大壓力的基礎上,學生更是將體育學科視為可有可無的教學科目,從而忽視體育教學的開展。也有些女生則認為,體育課程適合男生學習,因為男生普遍都喜歡打籃球、踢足球等體育活動,而女生并沒有適合的體育活動,也就不適合女生學習。產生這種想法的學生,究其原因是體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單一性、枯燥性,活動開展過于單一使得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也就對體育教學產生不了學習的熱情。
2.分類教學模式概述
所謂分類教學模式是指以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引導宗旨,關注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各種不同學生的各種需求。分類教學模式的開展,真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迎合了新課改實施標準,通過教師創設不同教學情境,使得課堂教學變得異?;钴S,學生在教師的帶動下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二、高中體育應用分類教學模式
1.轉變體育教學觀念
分類教學模式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要基于創新理念基礎上,對教學任務的開展進行靈活規劃。比如,可以組織多個班級進行共同開展,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己喜愛的項目,根據不同的項目教師進行分類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得教師的專業技能得到發揮,也滿足了學生的興趣需求。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增進了學生的友誼,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不斷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也可以結合比賽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進行競技性比賽,使得教學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在比賽中也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2.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教學活動單一性、枯燥性,使得學生難以提高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所以,分類教學的應用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結合其性格特點調整教學內容,使得教學效果達到最佳。高中生由于受到多年的教育熏陶,不同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以及生活實踐背景不同,對同一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這就給體育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巨大的難題。體育教學開展中,是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師要結合當地的客觀情況進行教學活動的設置,比如少數民族地區可以選擇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運動,東北地區天氣寒冷,冬天可以組織滑冰等教學活動。總之,體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秉承著培養學生身體素質、滿足學生精神需求,事事做到以學生興趣激發為教學重點,進而提升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終極目的。
3.高中體育應用分類教學模式的優勢
高中生由于受到高考學習的巨大壓力,對除了參與高考學科的其他學科大概是沒有任何的學習興趣的,體育教學活動更是。久而久之,高中生就會失去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為了改善這一狀況,使得體育教育重新走進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分類教學模式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了這一現狀。學生可以通過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使得學習熱情被再次激發,再加上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使得學生掌握了科學鍛煉身體的知識。
綜上所述,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分類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使得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變得豐富,氣氛也變得異?;钴S,學生在這樣輕松、愉快的環境下,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使得綜合素質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翻轉課堂;價值;可行性
基金項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改研究項目、2014年吉首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翻轉教學模式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JSUJGA04)
【分類號】G729.2
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是體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知識點繁多復雜,應用性強,需要緊密聯系實際,將知識學以致用。體育專業學生的思維活躍,精力充沛,但文化課基礎較差,重術科輕理論。傳統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學”、“用”脫節,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常常出現教學主導、教學主體、教育資源“被分離的”的狀態[1],“缺席的在場”是體育專業學生理論課課堂之常態[2]。我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推動線上線下結合的課程共享與應用。2011年翻轉課堂被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教學模式。目前未見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本文基于國內外翻轉課堂的研究成果,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價值探索和可行性分析。
1 翻轉課堂的內涵、應用與研究現狀
教學過程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重新規劃的新型教學模式。課前通過信息技術完成知識傳授,課內以師生、生生之間協作方式完成練習或家庭作業的學習任務,完成知識內化。傳統課堂則相反。二者各要素的對比見表1。
2007年,美國柯羅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兩位化學老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提出翻轉課堂理念并實施,發現教學效果較傳統方式好得多。2011年“傳統教育的顛覆者”薩爾曼?可汗創辦了可汗學院,指出現代信息技術使課堂“翻轉”成為可能。隨著可汗學院視頻課程風靡全球,這一概念也逐漸成了主流的教育思想,被北美很多國家和地區采用,快速并用于小學、初中、高中和成人教育。
目前,國內許多機構和學者也相繼開展了翻轉課堂教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諶曉安,等基于中國特定的國情(如班級人數、國內學生的學習思維習慣和教師的教學思維習慣的改變等),采用SWOT分析法對翻轉課堂應用在我國教學改革發展中擁有的內部優勢因素與劣勢因素、外部相關的機會因素與威脅因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充分發揮、利用其有利條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達到最佳的教學狀態和學習效果[3]。張金磊等基于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轉課堂模式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系統化教學設計理論,建構了以信息技術和活動學習為杠桿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定位于課前與課中兩個重要的時間段,并對每個時間段提出模塊化任務設計,嘗試以技術的介入、活動為引領,建構有利于學習效果提升的個性化學習環境、協作學習環境[4]。曾明星等將翻轉課堂與研討式教學有機結合,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二者優勢,克服二者弊端,大力提升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教學質量[5]。汪磊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壓力的產生及其管理》專題為例,從四個方面重點(制作教學視頻、指導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教師課堂教學以及課程評價與考核等)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教學策略[6]。南京大學梁樂明等教授借鑒可汗學院的特色與成功,應用“教學微視頻”和相應的新型組織管理模式相結合改變傳統教學體系,提高學習者的興趣與效率[7]。
上述研究結果為體育專業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實踐上的借鑒價值。
2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價值探索
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達到三個目標維度,即: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它們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沉悶、枯燥、機械化、形式化的體育專業理論課課堂轉變為“自下而上的”“自由的”“人本的”“靈動的”新型課堂,可達到“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的目的。
2.1 有利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化、體育保健學、運動生物力學等,旨在揭示運動過程中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謝變化規律及其適應機制,評定和監控運動人體的機能及傳授體育保健康復的相關技能,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應用性,需要緊密聯系實際,才能將知識學以致用,指導教學、訓練和科研。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把講解與示范采用文本或在線虛擬課堂完成,學生在課堂上內化知識與技能的時間相應增加,加上學生課后的總結反思與鞏固練習,有助于提高課堂實效。
2.2 有利于過程與方法的體驗
翻轉課堂從微觀層面來看,具體實施步驟可用“流程說”來解釋,即學生先觀看教學視頻,再回到教室做作業,遇到問題時向老師和同學請教(薩爾曼?可汗);宏觀層面上則是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過程的顛倒,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重新規劃[8]。由此可見,翻轉課堂重視教學過程和方法:學習速度和進度方面,未掌握知識和機能的學生可反復觀看相關資料(如文本、在線平臺上的視頻、音頻等),已經掌握的學生可深入學習;教學方法方面,廣泛采用的研討式、項目驅動式學習教學模式;學習效果評價方面,學生完成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之后,根據在線測試的效果來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小組成員和體育教師則根據學生的進步程度進行客觀評價。通過教學流程和方法的改變,實現了時空限制、思維限制和教師角色改變,縮短了師生的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構造學習者新的認知方式,讓學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學習,滿足其學習需求,體驗到學習的愉悅,獲得個性化和人性化教育體驗。
2.3 有利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
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重要場所,教育的本質首先應體現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上,具體表現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在線教學環境營造、學習成果展示、情境設置以及師生的交流、生生的合作等手段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培育賢?、讬?、協作、創新、團隊協作精神等,體現了翻轉課堂模式下的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教學對“人文性”的重視和以學生為本的特點,而不能像傳統課堂教學一樣把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掌握看成教學的全部。
3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3.1 課程特點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重理論,強實踐,需要緊密聯系實際,更好地為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服務。翻轉課堂把學生掌握知識的作業過程轉變為課內和課余交流學習成果、從事科學實驗、項目協作探究的過程,符合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特點。
3.2 學生特點
體育專業學生的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善于表現,肯吃苦耐勞,但其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差,重術科輕理論、“學”“用”脫節的情況普遍存在,如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則僅能完成知識的傳授,而知識的內化效果勢必受到影響。
3.3 教學資源與學習條件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以及新媒體平臺的崛起,學生們獲取信息渠道增多,所能接觸到的知識域更為廣闊,方式也更為靈活,參與信息互動的平臺與互動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高校教師能夠勝任信息技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軟件開發教學資源的設計、制作與等任務,具備開發教學資源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陳桂生.教育原理(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4.
[2] 荊雯,池靜蓮.體育專業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反思與重構.北京體育大學學報[J].2015,38(7):98-104.
[3] 諶曉安.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應用翻轉教學模式的SWOT分析[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9):125.
[4]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2012(11):46-52.
關 鍵 詞:學校體育;教學技能分類;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6-0104-04
A study of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LIU Jian-j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elp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stand teaching skills profoundly, thus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as such problems as overlapping, epochal indistinctiveness, disciplinary indistinctiveness etc. According to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guidance skills, content arrangement skills, activity organization skills, load adjustment skills, help and protection skill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skill classification;new curriculum reform
教學環境、教育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各個學科對教學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使得教師具備的教學技能不盡相同。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對教學技能合理、細致的分類,有助于完善教學技能體系、深化教師專業化發展內涵、明確培訓目標、便于提示示范、易于客觀評價。體育教學技能分類研究為進一步完善教學技能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體育教師清晰認識和提高教學技能創造條件。缺乏完善的體育教學技能分類體系,體育教師對教學技能的認識不清晰、掌握不全面,教學過程中易迷失方向。因此對體育教學技能進行科學系統的分類,對體育教師認識和提高教學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體育教學技能概念
體育教學技能是教學技能的下屬概念,對體育教學技能清晰認識要以教學技能為前提。對教學技能概念的界定,國內外尚未提出公認的、科學且具有代表性的認識。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技能概念的界定,將教學技能視作教學活動方式或者動作方式、教師的教學行為。這與教育學、心理學中關于“技能”的界定有相似之處。
技能是經過練習而獲得的合乎法則的認知活動或身體活動的動作方式,練習是技能形成的途徑,動作方式是技能的形式,合乎法則是技能的標志[1]。依據技能本身的性質和特點,將其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教學技能是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用到的技能,是教師的專利,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分析研究現有教學技能的概念,對教學技能的界定是在課堂教學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并能促進學生學習發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2]。要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既有實際動作,又有心智活動。
從概念的層面分析,體育教學技能屬于教學技能,是教學技能的下屬概念,具有教學技能的特征,但是體育教學技能與一般教學技能有很大的差別。如教學環境不同導致教學組織與管理不同,體育教師突出活動組織技能,從中貫穿保護與幫助,而一般教學中的板書、作業批改在體育教學中應用較少。所以,體育教學技能有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技能的顯著特征,對體育教學技能概念的界定要凸出其獨特性。
體育教學技能究竟是什么,大家各執己見。體育教學技能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完成某種體育教學任務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為方式[3]。體育教學技能是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及教學經驗,促進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包括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4]。上述對體育教學技能的解釋都將其認定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方式,與教學技能的“行為說”類似。第一種表述目的是完成某種教學任務;第二種是促進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相比較來說第二種表示較為詳細具體,體現出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第一種表示較為寬泛,沒有具體指明教師要完成哪些教學任務。
基于上述對體育教學技能的界定,我們對其理解為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理論和體育教學的特點,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而采取的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為主要表現形式、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一系列教學行為。
2 教學技能分類現狀
2.1 國外學者對教學技能的分類
20世紀60年代微格教學的產生,帶動了世界各國的教育家把教學的眼光轉移到對教學技能的研究上,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國家率先對教學技能進行了分類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國家的教學技能分類成果: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依據教學要素將教學技能分為導入技能,變換各種刺激的技能,總結、概括技能,非語言性啟發技能,強調學生參與技能,提問頻度技能,提問深度技能,高層次提問技能,發散性提問技能,注意到對方引人注目的行動技能,運用例證和實例的技能,講解技能,有計劃的重復技能,交流的完整性技能[5]。英國的特羅特依據可觀察、可表現教學行為將教學技能分為變化技能、導入技能、強化技能、提問技能、例證技能與說明技能[6]。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教育家依據教學要素將教學技能分為度量和評價學生的行為、教學設計、演示、行政管理、人際溝通、自身發展與提高學生自我發展[6]。前蘇聯的教育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依據教學行為將教學技能分為信息的傳遞、引起動機、促進發展與定向技能[7]。
從國外學者對教學技能的分類可以看出:第一,國外學者對教學技能分類主要依據教學要素和教學行為,缺乏以教學程序為依據的研究。第二,國外研究側重于課堂教學技能,同時在教學技能分類中還涉及到了流暢性提問等,說明課堂教學將師生互動作為重點,強調人際技能在教學技能中的重要地位。這些技能的熟練掌握有助于實現由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轉化為師生之間的互教互學,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局面,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第三,對教學技能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師上課的技術能力,那么制定的教學技能量表要有很強可操作性,能夠準確測評檢驗教學技能的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學技能的分類要具有可觀察性和可測量性,符合英國教育家對教學技能分類。第四,分類中體現學生的重要性,以學生發展為主,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技能中體現學生元素,即“引起動機”、“促進發展”。上述國外學者對教學技能分類各有優點,但也存在些許不足,如分類中交叉、分類時沒有考慮學科性和專業性、對教學技能概念理解的誤區等造成對教學技能分類不完善。
2.2 國內學者對教學技能的分類
我國對教學技能分類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國外研究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標準進行分類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幾種對教學技能的分類:郭友[8]依據信息傳播理論將教學技能分為導入技能、教學語言技能、板書技能、教態變化技能、教學演示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反饋強化技能、結束技能、組織教學技能。肖鋒[9]依據教學程序將教學技能分為教學之前的技能群(分析教材對象技能、設計教學目標技能、分析教學任務技能)、教學之中的技能群(導入技能、獎懲技能、提問技能、刺激變化技能、策略技能、組織技能、管理技能、交流技能、媒體使用技能和結束技能)、教學之后的技能群(包括評價技能和輔導技能)。原國家體委下發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依據教學程序將教學技能分為教學設計技能、使用教學媒體技能、課堂教學技能、組織和指導課外活動技能、教學研究技能;在課堂教學技能中,又設定了導入、板書、演示、講解、提問、反饋和強化、結束、組織教學和變化技能等9項教學基本技能[10]。申繼亮等[11]依據教學要素將教學技能分為一般教學能力包括教學設計、實施調控、教學評價與反思、教學研究;特殊教學技能主要包括教學理解能力、實驗技能與探究能力。
我國對教學技能的分類絕大多數以教學工作程序為依據。而申繼亮等從教學要素的角度提出了教學技能由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組成,特殊技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具有學科性。從學科性考慮可以使教師掌握各個學科的特殊性以及學科特有的教學技能,進而更全面地掌握各種技能。
國內外學者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哲學,遵循教學基本規律研究教學技能分類,教育體制、文化背景、分類目的和分類標準不同都會影響分類的一致性,因此造成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技能的理解五花八門,莫衷一是,但是影響教學技能分類一致性的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對教學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
目前國內外教學技能分類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分類中存在交叉,二是時代性差,三是學科性不強。為了改進教學技能分類中的不足,順應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完善體育教學技能分類體系,研究體育教學技能分類非常有必要。
3 體育教學技能分類現狀
1)體育課堂教學具有體育教學空間開放性、教學時間隨時性、學生的身體活動性、成績評價的測量性等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與其相適應的體育教學技能的操作性、個體性和內隱性,也決定了體育教師要具備區別于一般教師的特有的教學技能。依據體育課程教學的特殊性將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分為以下幾種:體育教學技能、組織教學技能、動作演示技能、語言運用技能、活動創編技能、糾正錯誤技能、測量評價技能[12]。
2)王魯克[13]根據體育課教學行為方式和教學特點將體育教學技能分為導入技能、講解技能、動作示范技能、教學組織技能、人體語言技能、診斷糾正錯誤技能、結束技能和教學設計技能。
3)劉海元[14]著重介紹了從事體育教學工作所需要的實踐技能――體育教學實踐技能,從宏觀上將體育教學實踐技能分為體育教學計劃編制技能、體育課堂教學實施技能、說課與模擬上課技能、體育教學反思技能,并結合典型的實例進一步闡明了各種教學技能的運用與習得辦法。
我國對體育教學技能的分類研究較少,從學者們對其分類研究中發現有利結合體育教學獨有的特點,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對體育教學技能分類。第一種分類方式抓住體育教學的特點,分析了體育教學過程的教學技能,使體育教師更能準確的分辨體育課堂教學與一般教學的不同。但分類中忽略了一般教學技能(如導入技能、提問技能等)對體育教學的重要性。王魯克將一堂體育課分為課前準備、課中教學和課后總結,結合體育教學特點以及體育課程教學的行為方式,教學設計技能的加入,體現體育課的計劃性,但是綜合分析此種分類不全面,忽略教師綜合技能。劉海元從宏觀上分析了體育教學實踐技能,從教學計劃、教學實施、教學反思3大方面綜述了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技能,說課和模擬上課技能的研究豐富了教師的教研活動,但是對體育教學技能的進一步分類中出現交叉。綜合分析,其分類研究體現了教學技能分類的學科性,但是將語言技能和講解技能單獨作為重要的教學技能,造成了技能分類重復交叉;有的分類過于傳統,沒有體現新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對體育教學技能分類,既要考慮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分類的原則性。
4 體育教學技能的重新分類建議
體育教學的特殊性使體育教學技能分類可從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研究,可見體育教學技能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技能、體育教學技能的分類主要依據教學行為、教學要素、教學過程,容易造成對概念理解的偏差、分類中存在交叉、分類缺乏科學性和學科性。因此,以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對體育教學技能進行深入細致的分類研究,在體育教學技能的訓練中滲透新課程理念,有助于教師對體育課程標準的理解,有助于新課程改革理念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體育課堂教學以體育活動的組織實施而體現,以體育課教學活動為依據,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方向,對體育教學技能重新分類研究,不僅有助于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延續和適用,有助于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技能概念的理解,從而使體育教學技能的分類避免分類交叉和學科專業性不強等缺陷。
基于以上分類綜述,取長補短,遵循分類的原則,借鑒美國課堂教學中注重師生互動、可觀察性和可測量性等特點,保證分類的學科性、不交叉性、順應時展的特點,結合體育課程改革理念,依據體育課教學活動即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教學組織、觀察休息、幫助保護5大部分將體育教學技能分類(見表1)。
根據體育課教學活動將體育課堂教學實踐技能分類,教師指導和學生練習分開描述,充分體現了新課改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原則,避免了分類中的交叉。體育教學遵循人體機能活動變化規律,增進系統的良好循環,增強體質,這就要求體育教師選擇合理的教材內容結合學校自身的情況以及各個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創編適合每節課的教學活動,符合針對學生練習的內容編制技能。體育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教學活動的復雜性、身心活動的統一性等特點決定學習指導技能、活動組織技能以及負荷調整技能的重要性。新課程改革將體育與健康課程結合在一起,因此體育教學技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不僅需要操作技能,還要充分體現心智技能。學生學習的最佳條件是精神、情緒、心理和生理處于協調一致的狀態,其中心理素質起導向作用,因此體育教師適時的進行思想教育,不僅從身體上保證學生的健康,更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順應新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真正達成體育教學的目標。依據體育教學活動對體育教學技能分類從根本上避免了分類的交叉,充分體現了體育學科的特點,符合現代教學的身心共同發展的特點。
教學技能因教學過程的復雜而復雜,認識的不同、概念理解的偏差會形成千百種體育教學技能分類。綜述現有體育教學技能分類成果,分析分類存在的問題,提出更為合理的分類標準,形成體育教學技能的體系,旨在為體育教師建立一個教學技能庫,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提取一些技能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 教育心理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00.
[2] 榮靜嫻,錢舍. 微格教學與微格教研[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1.
[3] 毛振明. 體育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39-340.
[4] 王魯克. 體育專業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的理論與實踐[J]. 體育學刊,2000,7(2):67-70.
[5] 胡淑珍. 教學技能[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6.
[6] 荀淵. 教師教學技能研究[J]. 上海教育研究,2004(8):18-20.
[7] 張鐵牛. 教學技能研究的理論探究[J]. 教育科學,1997(2):27-29.
[8] 郭友.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9] 肖鋒. 學會教學――課堂教學技能的理論與實踐[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10] 衛建國,張海珠. 課堂教學技能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
[11] 申繼亮,王凱榮. 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4(1):66.
[12] 趙超君. 論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鍵――教學技能[J]. 體育教學,2011.
關鍵詞:分類教學;高中體育;具體應用;教學現狀
不同學生接受能力和身體素質不一而同,如果將這樣一個群體放置于同一空間,即便傳授相同的教學內容,全體學生也難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尤其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男女學生體育興趣不盡相同,體質存在差異,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項目,學生不愿意花費時間學習,教學目標自然難以達成,體育教師應當以學生興趣為課程方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改革高中體育課程教學。
一、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現狀
在探究分類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之前,有必要對當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現狀進行相關分析,以了解高中體育課堂應用分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學生興趣較低
體育具有放松身心、增強體質的作用,普遍受到廣大小學生的喜愛。隨著年級的增長,到了高中階段,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逐漸形成,對學習也有了一定的傾向性,由于高考負擔較重,大部分學生體育學習興趣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女生一般認為體育只適合男同學,不愿意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男生認為體育課堂枯燥,教學組織過于嚴格,滋生厭學情緒。
2.教學效率不高
與小學生相比,高中生思想已經進一步成熟,對體育課程的教學流程和教學組織形式已經基本了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漸漸喪失。如果采用傳統灌輸式教育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只是被迫在教師的命令下參與體育運動,難以喚醒學生主人翁意識,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二、分類教學模式的具體內涵
基于當前高中體育課堂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效率不高等問題,應用分類教學模式對于扭轉教學不利局面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那么,分類教學模式的具體內涵究竟是什么呢?
分類教學模式即指教師在尊重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因材施教,進行針對性教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促使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照顧全體學生的個性學習特征,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三、高中體育課堂分類教學的具體應用
1.分類課程內容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一節提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在課程內容方面,重視改造傳統項目和引人新興運動類項目,精選適應時代要求的、有利于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作為學習內容?!?/p>
高中體育課堂分類教學模式的應用,首先可以從課程內容的分類這一角度進行切入。教師應根據地區、學校、學生的發展特點、發展要求安排課程內容。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南方與北方、鄉村與城市之間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存在差異性,地方體育辦學需求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尊重教育部門頒布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高中體育教師應當結合地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學生體育興趣愛好進行課程選擇,盡量突出地方特色和學生在課程內容選擇上的參與地位。
例如,在北方嚴寒地區,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地,除傳統體育課程之外,教師不妨適當引入雪橇教學項目,可以開展摔跤體育項目教學和繞山林體育活動。
教學內容的選擇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只要適合學生發展需要,有助于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都可以應用于高中體育課堂。在對課程內容進行分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體育課程選擇范圍應當進一步擴大,以免學生學習了3年,總是只有幾個項目可供選擇,一則會引起學生厭學情緒,二則也不利于學生各方面體育能力的提高。
2.分類項目選擇
不同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和項目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對體育課程有自己的偏好。男學生熱衷于籃球運動,女學生熱衷于健美操項目,如果生硬地將學生綁在一起,全部要求學生學習籃球或者學習健美操,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厭惡。
為了滿足學生體育學習不同層次、多樣化需求,課程設計思路設置了高中體育課程兩級學習水平和七個系列項目,建議教師在此基礎之上將高中w育項目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大類:健康教育、健康基礎知識、游泳等體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的項目定為必修課程;武術、跆拳道、健美操、太極拳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定為選修課。高一入學階段,學校挑選出8~10個項目作為選修課程,學生按照自身體育水平、身體素質和興趣愛好任意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項目作為體育選修科目。高二、高三時,根據高一階段選修課程完成情況以及自身意愿,學生可以選擇在原項目基礎之上進行繼續學習或者選修另一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將來步入大學校園,他們同樣可以在高中階段體育選修課程基礎之上,對自己喜好的那些體育項目進行深造。
這種分類項目選擇的體育教學模式,除了可以維護學生學習興趣之外,還有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將體育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生活習慣,增強學生把體育帶入生活、帶入社會、帶入家庭的意愿,真正實現體育課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目標,達到體育教學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目的。
3.分類學習主體
課程基本理念指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根據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日趨成熟的特點,十分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重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提高體育學習和增進健康的能力。因此,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在注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p>
傳統體育教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授課,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兼顧全體學生個性學習需求,沒有真正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高中體育課程應當體現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個性學習需求,量體裁衣,對學習主體進行分類,讓具有共同學習愛好、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的學生集合到一起,提高體育教學水平。
入學伊始,教師需要對班級學生體育運動水平進行科學把握,按照A、B、C三個類別進行分類教學。A類為身體素質較好,體育水平和運動能力較高的學生;B類為身體素質一般,體育水平和運動能力一般的學生;C類為身體素質較差,體育水平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這三個類別學生應當各自成立互助學習小組,教師根據三類學生接受能力實際情況,各自設計不同類別教學目標,發掘學生潛力,促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運動水平。這種分類教學為相同技能水平的學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機會,同時對于團結協作意識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本文是筆者對當下高中體育課堂應用分類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希望能對高中體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現階段有關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一直在繼續,各種新教學理論層出不窮,如何進一步實現高中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新發展、新飛躍,依舊有待諸位高中體育教學工作者的持續探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師院校; 大學英語; 課程體系; 分類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6-0077-02
一 高師院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的不足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步轉向為大眾化而不再是精英教育,因此導致生源的質量逐漸下降。而高師院校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素質,為培養優秀的中等教育教師資源,課程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大學英語在高校教學中是一門涉及學生人數最多、學生學習周期最長的科目之一,在課程教學中如果仍然采用同一個教學大綱,同一個教學進度、同一本教材、同一種教學方式,那就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壓抑了學生的特長發揮。
分級教學已經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常見的一種模式,是根據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班,但也同時存在著問題。一是分級教學只是以英語水平為中心,只反映了語言本身的特點,不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點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分級教學是受到同一教學大綱的指導,無論文科、理科、藝術和體育都使用同一種教材,用同一種進度教學,不同學科、不同學生個體差異的特點無法體現。這樣教學無法與學生的專業特色相吻合,更無法滿足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需求,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分類教學、分類指導”的真正意義相去甚遠。2010年王守仁在“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高層論壇”中指出高校要根據自身個性、合理配置,制定出個性化的教學大綱,實現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分類指導原則。
二 高師院校大學英語采取分類指導的課程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堅持以人文本,遵循教育律,面向社會需求”,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鑒于全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不盡相同,各高等學校應參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系統、個性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意識到學生在專業領域使用英語技能的需求,使英語教學與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正如蔡基剛(2004)所說“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開設外語課程”。
克拉申認為語言輸入只有具備可理解性,才能得到輸入。他的二語習得理論中“情感過濾假說理論”認為學習目標明確,充滿信心,沒有憂慮和煩躁情緒才是最佳的情感條件,學習者只有達到最佳的情感條件才能對外部輸入有效地吸收,實現真正的習得。高師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體系設計應根據師范學生所學專業不同,將其劃分為理科、文科、藝術體育三個不同模塊,建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分類指導課程體系,以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對于文科和理科學生來說,大學英語教學在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使英語學習成為培養高素質師范生的一部分。對于藝術體育學生來說,大學英語成為語言基本技能類課程之一,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充分體現《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的“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教學要求,實現從通用英語到專業英語的過渡和銜接。
理科學生性格內斂,邏輯思維強,認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較多,在英語學習中也喜歡用邏輯思維進行分析,遇到問題喜歡獨自研究解決,自主學習能力較強。英語學習中喜歡記憶、做練習,喜歡獨立思考,而不喜歡與別人交流,他們喜歡做英語閱讀,注重查閱英語文獻,寫英語論文,將來有機會參與學術會議,討論和研究?;诶砜茖W生的實際特點,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鞏固英語基礎,擴大詞匯量,同時還需要很強的英語聽說能力。因此,培養理科學生的聽說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同時培養理科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辯論等方式自己進行總結,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適當布置學生課后學習任務,充分利用課上和課下的時間,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文科學生做事籠統,追求自由,喜歡浪漫,喜歡追求新事物,在學習新知識時,認知情感使用較多,喜歡分類記憶,擅長人際交流,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文科生喜歡聽說,擅長單詞和語法的學習,但往往忽視了閱讀和寫作。所以對于文科生的大學英語教學在聽說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利用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愿望強烈,課堂教學采取引導的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適當延伸書本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多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進一步加強文科生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同時培養文科生通過討論逐步完善自己觀點的學習習慣。
藝術體育的學生的自我個性極其鮮明,思維方式極其獨特。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熱情遠遠低于藝術體育專業課程,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因為英語學習動機不明確,因此缺少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較差,對英語學習有極大的抵觸心理,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使其簡單、有趣、新穎,適當尋找熱點話題,讓學生用書上所學到的句型進行簡單討論,在逐步夯實并提高學生英語基本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基礎上,增加藝術和體育類英語的基本知識,主要表現在專業詞匯使用和簡單專業所需要的口語表達。藝術體育的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那么本專業就是其興趣所在,因此多尋找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小組討論或者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這樣就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緊密結合。利用互動性的教學方式和專業性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不論文科、理科還是藝術體育的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通病就是中學教師在課堂上逐字逐句的講解,極大地依賴教師,所以對安排語言知識應用訓練的大學英語課堂的設計不適應,導致學習效果不佳。這就要求教師安排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任務要生動有趣、簡單明了,盡可能貼近于學生的專業生活。對于文科和理科的學生課下都可適當增加訪談類的自主學習任務,對于藝術體育的學生課下可安排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分組,對某一活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的懶惰懈怠是自然的,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強指導和監督,不論是文科理科學生訪談類的任務還是藝術體育學生的小組討論都可以讓學生以小視頻的方式播放,以便教師檢驗學生課下自主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
課上教師講解與課下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英語知識與專業學習相結合,使學生對英語學習逐漸產生興趣。同時分類指導的課程考核方法也有所不同,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是注重W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在特定條件下安排的口語練習作業的完成情況、課下自主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運用職業英語的技能。終結性評價分為書面與口語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己藘热菔前褜W生英語知識和專業知識結合起來,為把學生培養成“職業人”,盡可能地把學生在未來職業中需要的英語知識和技能融入到考試內容中。在書面測試中的閱讀理解、翻譯和寫作部分,可以增加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知識。例如,對于理科的學生,在閱讀理解部分可以適當增加科技類文章;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考核內容中可增加競技比賽中裁判用語及比賽規則等專業英語知識。在口語測試采取現場測試的方式,教師提前七天把與學生日常生活和專業相關的情景主題和圖片發給學生準備,考試現場抽簽,進行現場展示,以檢驗學生語言技能運用的熟練程度。
三 高師院校大學英語分類指導課程體系建設的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利用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加工和處理的過程。大學英語分類指導課程體系建設要體現真正的“分類指導”,就得使大學英語教學滿足各專業、各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及職業發展的需求,使大學英語與學生的專業緊密結合,為打造“精品師范”、培養“卓越教師”創造了條件。目前,“分類指導,分類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師范類院校結合培養卓越教師的辦學目標和特色,在幫助學生打下較為扎實的語言基礎的同時,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使大學英語教學更加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教學方式的適應性和學生的參與性,并與學生職業發展規劃相結合,以滿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拔尖創新人才和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培養要求,對提高大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Schunk D. H. & Zimmerman B.J. (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lisher.
[2]Rubin(2001). Language Learner Self-management.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11, 25-37.
[3]Terry Lamb & Hayo Reinders (eds.2006), Supporting Independent Language Learning: Issues and Interventions.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4]David Dixon (2011). Recent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Support of Initiatives Promoting Language Learning Autonomy Around the World. Language Teaching.
[5]蔡基剛. 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 外語界,2004(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大學英語課程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