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09:07
序論:在您撰寫財務會計基本職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能力為基礎、崗位實踐操作能力為目標的職業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國,二十世紀末在我國發展起來.能力本位教學是根據各項職業工作或活動中需要的實際能力,按照崗位群的需要,根據職業分析進行分解,確定從事該崗位應該具有的實際技能,并以此為基礎確定課程目標、開展教學活動、進行能力評價的一種教學思想.它認為教育的基礎不應是學術知識體系或學歷,而應該是學生的能力.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職業活動中各崗位工作者者的活動內容和能力素質要求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工作能力.
2企業對財務會計能力需求
本文通過對本地區范圍內部分中小企業進行調查后得出中小企業要求實用性一線會計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首先,在基本技能方面,需要有記賬及編制報表的能力、財務分析的能力;其次,應具備會計電算化應用能力,要求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財務軟件,掌握部分互聯網技術;第三,要有一定的溝通、人際能力,認識和分析能力等;第四,要求對會計專業認同,包括專業思想、職業道德和價值觀;第五,要有獨立思考能力、判斷機會和風險的能力、籌劃資源配置的能力等一系列決策能力;最后還要具備一般的經濟、法律和工商知識.其中,各企業一致認為基本技能是財務會計能力中最為重要的一項.
3能力本位下財務會計課程改革
目前高職財務會計的教學模式仍然是以學科系統化的課程模式為主,課程教學中仍以理論教學為主.雖然在近年來高職教育整體改革中做了一些改變,比如添加了部分實踐課程,但沒有改變理論教學為主的局面.財務會計課程改革需要改變原有的學習和教學方式,改變知識傳授中過于注重理論的傾向,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
3.1財務會計課程目標
傳統的財務會計課程目標通常使用“掌握”、“了解”來表述學生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從理論知識教學的角度出發,不能夠體現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中對職業能力的清晰、直觀的要求.而能力本位下,要求以市場為需求制定財務會計教學目標.根據高職教育的目標和財務會計崗位能力的要求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構建財務會計教學目標.知識方面的目標與傳統目標基本相同,要求學生了解或掌握財務會計崗位所需要的專業理論知識.要熟悉我國的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其他會計規章等,熟悉財務會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框架,掌握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專門方法,掌握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的編制方法.能力目標應在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財務會計實訓課程按會計流程結合財務會計實際工作,以能力本位為導向把財務會計實踐課程分為若干個崗位,每一個崗位都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同時確定每個崗位的操作教學目標.學生在努力達到操作教學要求的同時提高了興趣,增強了勝任財務會計各崗位的能力.同時教師在該階段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謹、誠信的職業品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職業協調溝通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素質目標是在實現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學會把知識能力進行融會貫通.要求學生能獨立系統地完成一個會計主體在一定時期的全部會計業務的賬務處理,即能夠掌握針對各種業務來準確地填寫原始憑證和記帳憑證、進行帳簿登記以及掌握主要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并能處理特殊和較復雜的制造業所發生的經濟業務.能合理地組織會計核算程序,正確地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保證會計核算的正確性、及時性.同時教師在該階段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踏實肯干的職業工作作風和主動、熱情、耐心的服務意識.
3.2財務會計課程結構
傳統財務會計課程的內容大致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介紹財務會計的特征,會計要素的含義及其基本內容、財務會計的目標、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第二部分為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主要介紹各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以及賬務處理;第三部分為會計報表的編制,主要是介紹財務報表的概念和組成,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內容格式和編制方法,會計報表附注的概念和報表重要項目的說明.以能力為本位的財務會計課程結構改革,應把上述傳統課程體系內容進行重組,可以按實際工作中財務會計崗位把傳統財務會計課程結構調整為四部分.一是業務處理的理論知識部分,主要包括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和業務核算理論;二是企業財務狀況核算崗位部分,主要包括籌資、投資、采購、銷售等模塊中各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賬務處理;三是財務成果崗位部分,主要包括銷售和利潤分配模塊中各要素的確認、計量和賬務處理;四是會計主管崗位部分,主要包括各項報表的內容格式和編制方法,會計報表附注的概念和報表重要項目的說明等.
3.3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內容
高職教育財務會計課程內容的建構與優化,是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提高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根本問題.在課程結構確定的情況下,課程教學內容應圍繞高職教育的目標,在為了工作而學習的高職教育中,其選取由“知識”變為“工作”.但這不意味著只重視實踐而忽略專業理論知識的教育.目前很多高職學校都把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心轉移到實訓教學上來,似乎這樣才能體現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但就財務會計這門與實際工作聯系密切的課程來說,實踐操作固然重要,如果過分強調操作而忽視為什么這樣操作,將會使高職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內容陷入誤區.財務會計教學內容可以分模塊按項目進行任務確定,這樣就可以明確每個模塊的具體項目任務,通過向學生教授完成任務的技能來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例如貨幣資金模塊可以設置為出納崗位,其任務可以設置為庫存現金的核算、銀行存款的核算、其他貨幣資金的核算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核算等;應收賬項模塊可以設置為往來結算崗位的核算,其任務可以設置為應收票據的核算、應收賬款的核算、預付賬款的核算、其他應收賬款的核算和壞賬損失的核算等.其他模塊均可如此進行設置.
3.4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方法
在財務會計課堂教學中,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除了傳統教學方法以外,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教學方法也有很多,比如項目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崗位教學法、角色體驗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法可以融合使用.在由“工作”決定教學的高職財務會計教學中,項目教學和崗位教學相結合是非常不錯的教學方法.首先按實際工作設置財務會計教學崗位,再根據崗位不同確定每個崗位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針對每個就業崗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將其教學內容按項目進行設計,同時確定項目內的工作任務.使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明確各崗位的工作任務,掌握崗位中各種項目業務處理的技能,學會各崗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溝通合作.為了學生相互之間取長補短,也可將案例分析法和角色體驗教學法結合起來.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通過精心準備的教學案例,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體驗、討論、思考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問題,以獲得相應的財務會計理論知識和處理問題的技巧,提高人際交流能力.
3.5財務會計課程考核評價方法
傳統的財務會計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期末試卷的方式來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大體是平時成績占一部分,期末試卷成績占一部分.而現在高職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目標的改變要求必須對其考核評價的方式方法進行改革.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財務會計要求建立多元的考核與評價系統.考核重點是學生對他們所學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實訓操作能力,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可將平時成績分為出勤、小組討論表現、課后作業等,期末考試也不能僅限于試卷考核形式,可以利用題型較為靈活的綜合性實訓作業.財務會計實訓的考核標準可以由校企共同制定,評價主體也應由校企雙方共同評價.專業知識能力成績和職業技能考核成績所占百分比應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分析制定;專業知識考核成績中平時成績和期末測試成績的比重可由課程研究組或任課教師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職業技能考核成績中的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成績的比重可由校企合作共同討論分析確定.
4結束語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基礎
現如今,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課內容會讓學生以取得畢業證書和技能相關證書為最終目的,特別是會計專業尤為重視證書。而教程的學生成績大都以合格為標準,就算有手動實踐課,也是根據證書會考的內容不斷讓學生練習,這樣只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的教育模式和觀念造成了理論和實踐的單薄與分散。雖然很多學生成績優秀并且得到了畢業證書和技能證書,但是卻沒有從事會計崗位當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應屆實習生需要經過用人單位培訓一段時間才可以正式工作,但這樣浪費公司勞動力,精力和資金。因為真正在社會工作,會計這個職業繁復不穩定,不是學生在課上學的固定樣板課程,因此為了合理規劃學生的職位生涯以及符合公司需求,高職院校必須把現有的人才教導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能力為本位,著重教導學生自身的手動操作能力,以能力本位作為教學理念的課程模式,在教學課程中高效的讓專業理論知識和手動操作聯系連接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然后接軌現在社會的需求標準。
二、能力本位視角下的教學分析
一門技能課需要確定應學習什么,因為對于職業技術教育來說,這決定了這門課程學生需要學什么能力學多少,這就是能力需求。其標準是由工作能力,技能,素質要求等部分來規定。教師在講解課程時,最關鍵的地方是需要全部了解高職學生的特點,知識面,學習狀態。如果不明白學生類型,就算課程上的再好,也無法在過程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課程是失敗的。
目前,因為高職教育學校的大規模的擴建,招生,所以放低對學生質量的要求。大部分高職學生來源于中專,普通高中生,技校等地方,他們因為升學成績不高,文化基礎低下,多年學習成績不理想,讓學生對理論課程有了厭倦感,因為內心自卑對自己不抱有希望,和本科學生對比,高職學生的自我期望值很低,只有少部分人還有期望升本的積極心態,這都是因為很多人對高職理解模糊,而且社會也對高職存在嚴重的偏見。雖然高職學生理論課程不感興趣,但是他們對有手動操作的實踐課卻意外的積極感興趣,操作能力較強,因為進校之前就了解過從事的職業在社會上的發展,所以按照這個職業規劃學習課程內容,這是具有很強的目標性和主動性。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模塊式教學內容設計
根據《財務會計》課程的內容主要為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為中心思想,按照高職學生的特性和本教程的教學目的,其課程主要是“知識”轉變“工作”,本著“夠用”為特色,“實用”為目標的課程內容,其課程從工作單位需求為始,研究社會單位的主要工作需求,然后變成“融學習過程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場景,按步驟解析每個學習場景所要學習的內容如: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整個課程教學內容全來自于工作過程,表現出了高職教育的操作性和職業性,重點教導學生的就業能力,滿足學生工作和發展的需求。
四、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在課程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教學手段,這樣可以有效調動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除了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外,還需要選用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結合這些方法的綜合使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比如在《財務會計》教程“短期借款業務”這一項內容中,選用任務驅動等多樣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關鍵詞]財務會計;會計創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52-0123-01
1 財務會計的職能及程序
1.1 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
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是什么?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就是反映一個企業的經濟運營的真實情況,是可靠地記錄并且報告企業的每一個經濟活動(當然主要是財務活動)的歷史。早在30多年以前,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的第4號報告第41段中就說:“企業財務會計是會計的一個分支。它在下述范圍內,以貨幣定量的方式提供企業經濟資源及其義務的持續性歷史,也提供改變那些資源及其義務的經濟活動的歷史。”
1.2 確認、計量和報告三個基本程序
美國SEC在1999年12月就發表了《在財務編表中的收入確認》。FASB在第5號概念報告中就對財務的收入確認概念只提出“已實現和可實現”以及“已賺得”這樣兩項比較抽象的指南做出了補充。而SABl則補充了以下四項具體的確認標準:
(1)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協議的存在;
(2)貨物已發送或勞務已提供;
(3)銷售方提供給購買方的價格是固定的或可確定的;
(4)收現的能力有合理的保證。
1.3 財務信息的真實
現代財務會計所要提供的信息主要就是指財務信息,財務信息是由財務報表來傳遞的,它的核心部分就是表內信息。那么表內信息要通過確認、計量和記錄三個最基本的程序。而在財務會計的理論上,這部分表內信息應當是最可靠也是最相關的。
2 財務會計創新的必要性
2.1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給財務會計提出了殘酷的挑戰
在知識經濟時代,任何經濟活動都是以知識為基礎,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應用上的新型的經濟生產活動。在這樣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經濟的增長則主要依賴知識和技術的不斷創新與變化,而企業管理的重心也由傳統的實物資本逐漸轉向現代化的無形資本。這個變化,不僅為財務會計在管理領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與無限發展的可能,同時,也對財務會計的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2 會計職能國際化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資本不斷融合,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會計職能的國際化也被重新提了出來,會計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要求財務會計的法規、準則、制度和管理體系等要更加符合國際慣例。所以,如何建立既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又能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財務會計管理體系,就成為當前財務會計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3 加強財務會計創新的措施
(1)目前的財務會計和財務報表都要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著的,也要跟隨著用戶需要的改變而不斷改變的,市場經濟是一個動態的經濟,財務會計和財務報表也應當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這樣我們的財務會計才能緊緊把握時代的需求,做好財務會計的創新工作。
(2)對財務會計研究的改良,當前的財務報告并不能夠完全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比如,確認計量就偏重于有形資產,而忽視了無形資產;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價值的確認與計量。
關鍵詞:會計;職能;信息條件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4-0163-01
1 會計的基本職能與分類
1.1 會計的基本職能
會計是由于生產經營活動和經濟活動對信息的客觀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產生的。滿足生產經營活動和經濟活動對信息的需要,是會計的目標。按照傳統會計的觀點來看,會計的核算工作過程是從對經濟業務的初次確認開始,經過計量、記錄、形成憑證和帳簿,再經過再確認編制成財務報告。簡而言之,這是一個記錄和整理記錄的過程,它已經說明了會計的記錄功能和反映作用。記錄經濟活動是會計的內在或者固有的功能,確認、計量是進行記錄的必要條件,或者說會計的基本功能是記錄。經濟活動的記錄所發揮的作用是反映經濟活動。因此有理由認為,會計的基本職能是記錄經濟活動,反映經濟活動是會計記錄基本職能的派生職能。雖然反映經濟活動是會計記錄經濟活動基本職能的發揮的作用,是一個派生職能,但是它是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生產活動管理和經濟活動管理更需要的職能。記錄的內在的或者固有的功能是反映和保存信息,產生和形成記錄的過程包括收集、分類、整理和傳遞操作。如果簡化或者忽略從記錄到反映是由于會計記錄所發揮的作用的因素,可以直接地認會計的基本職能就是反映經濟活動,這也是會計產生的原因。傳統會計常常講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經濟活動,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1.2 會計的分類
會計現在形成了兩個主要分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它們是會計信息系統的兩個子系統。
1.3 財務會計
財務會計記錄和反映的是經營組織業已形成的經濟活動的價值量的創造、轉移、變動和分布的信息,是對經營組織的經濟活動及其成果的歷史描述。它是反映經營組織已經實現的經營狀況的重要資料,是了解和掌握經營組織經營狀況的信息。對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研究如何加強、改進和提高經營組織的經營能力和水平。雖然已經完成的經營的信息是不能再變動的過去信息,但是研究過去可以預見未來,可以利用這些信息預測經營的發展和變動。
1.4 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是在研究經營組織經濟活動信息的基礎上和反映經營組織未來經濟活動可能的信息,例如對成本的分析、對投資的分析、對預算的分析與管理、對新產品開發的分析、對經營效益的分析、對利潤的分析等等。在一定意義上,財務會計是管理會計的信息基本來源。因為管理會計據以的進行分析的資料,主要來源于財務會計的記錄。但是在現實上,本應發揮重要作用的管理會計,作用的發揮反而很不理想。在實際上,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經濟活動分析、價值工程等理論的許多方法、內容與實務工作的界限不十分清晰。
2 信息時代下會計職能的擴展
現今經濟發展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不僅包括基于企業內部的個體性需求,同時還包括社會性的需求,它要求經濟個體向外部提供真實,公平,可靠的會計信息。這樣的會計信息實際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根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會計信息需求的改變首先要在會計目標中體現,然后考慮現有財務報表基本要素以及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否能夠適應新的需求,最后體現在會計對交易和事項進行確認計量時所依據的原則和假設前提。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個體的經濟行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一方面千方百計了解自身決策所需要的外部信息。一方面又盡可能地隱瞞自身的真實信息或者至少是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在利益的驅動下,提供虛假、失真的會計信息在所難免。因此,導致信息虛假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傳統會計職能不能滿足當今會計信息社會性公共需求。
由此可見,傳統會計雖然能夠充分滿足企業內部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卻不能對外提供真實、可靠的企業經濟信息,這與會計信息的社會性需求形成了強烈的矛盾。顯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管理的需要,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技術日趨成熟的情況下,會計職能傳統的觀點已明顯滯后于會計實踐。因此,會計信息的社會公共性需求導致會計職能需要擴展,即會計不但要具有記錄和反映經濟個體內部經濟活動信息的職能,還應該具有記錄和反映社會經濟活動信息的職能,即建立在社會經濟活動內在聯系的基礎上,記錄并反映經濟個體及社會整體的經濟信息。
3 會計職能擴張的意義
會計職能的擴展以及新韻會計信息生產方式的提出將對會計的發展產生劃時代的意義。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3.1 會計理論的突破
傳統會計的基本職能被認為是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本文認為會計信息的社會公共性需求導致會計職能需要擴展,即會計不但要具有記錄和反映經濟個體的經濟活動信息的職能,還應該具有記錄和反映社會各個個體經濟活動信息的職能,即建立在社會經濟活動內在聯系的基礎上,記錄并反映各個經濟個體及其聯系的經濟信息,從現時的研究來看至少需要反映供應鏈――企業戰略聯盟的信息,向社會經濟活動決策者提供社會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共享的財務會計信息。
3.2 會計實踐的改革
在傳統會計基本職能的指導下,會計局限于反映個體企業的信息,而忽略了企業之間的相關信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愈演愈烈,傳統會計一再遭受社會的譴責?;谏鐣枨蟮臅嬄毮軐⒂行У谋苊膺@一問題。能防止信息的失真,為社會需求提供可靠的會計數據。保證信息的及時性、克服會計信息的不對稱節約信息生產的成本。
3.3 宏觀調控的完善
一、價值鏈會計的含義
價值鏈概念最早由邁克爾?波特提出。他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把價值鏈看作是確定企業競爭優勢、尋找競爭方法以增強企業實力的基本工具。他認為,“每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以及對產品起輔助活動的各種活動的集合。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鏈表示出來”。價值鏈管理就是對價值鏈的管理,是一種基于協作的策略,以價值鏈為基本工具,把跨企業的業務運作聯接在一起,以期判定企業競爭優勢并發現一些方法以創造和維持競爭優勢所進行的、以實現企業價值增值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管理活動。價值鏈管理的核心是使企業形成競爭優勢,但競爭優勢的來源是企業內外部的協同效應,亦即企業內部協同、縱向整合,以及聯盟。
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概念為人們打開了管理的新思路。至此,以客戶為出發點,以價值增值為目的,以“橫向一體化”為戰略的一整套管理方式,正在改變著資源配置模式,從而也在改變著會計的結構。與此同時,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對會計理論和運行系統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價值鏈會計是著名會計學家閻達五教授2003年提出的,他認為價值鏈會計就是:對企業價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層次關系的研究。具體可表述為:是收集、加工、存儲、提供并利用價值信息,實施對企業價值鏈的控制和管理,保證企業的價值鏈能夠合規、高效、有序運轉,從而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的價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種管理活動。它包括價值信息的收集、價值信息的加工、價值信息的存貯、價值信息的提供和價值信息的利用等。
價值鏈會計的研究對象是價值鏈信息及其所體現的經濟關系。這里不再區分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凡是進入企業價值鏈的價值信息都在研究范圍之內。我們之所以強調價值信息的科學合理性,是因為“它是要求完整信息的唯一標準”。例如,消費者只需要知道價格信息就可以做出決策,環保部門只需要了解企業環境污染的價值損失就可以做出相應的決策。
價值鏈會計的目的大體上可歸納為:疏通信息傳遞渠道、調整企業價值鏈從而協調各部門、環節間的協作關系,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的價值增值。也就是通過對企業價值鏈的“經營”和“管理”,包括對價值鏈各環節的疏導、控制和管理,保證企業的價值鏈合規、高效、有序地運轉,從而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的價值增值。
二、價值鏈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區別
價值鏈會計并非會計學的分支學科,它是傳統會計管理在價值鏈理論下的延伸。價值鏈會計與傳統會計在運行模式、會計目標、基本職能、會計對象、會計特點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別。
首先,從會計運行模式來看,傳統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都遭致越來越多的批評。對財務會計批評的焦點在于財務會計無法反映企業價值的信息,現行財務報告對前瞻性信息、無形資產信息以及非財務信息等披露不足。至于管理會計更是眾矢之的,管理會計的相關性已經消失,傳統的管理會計忽視了創新環境和創新理念??梢?,變革現行的會計模式已是大勢所趨,我們認為,價值鏈會計是適應這一變革趨勢的一種選擇。
其次,從會計目標來看,傳統財務會計的目標是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資金運動過程。而價值鏈會計的目標可以表述為:提供價值創造的動態信息,借以制定協調和優化價值鏈、實現價值增值的決策,并進行相應的管理控制。價值鏈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圍繞價值增值,不斷協調和優化價值鏈的過程。價值鏈會計既是價值鏈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價值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價值鏈會計必須服務和服從于價值鏈管理的目標和要求。
第三,從會計基本職能來看,反映作為會計的一項基本職能無論是財務會計還是管理會計都是首要的和基本的。但作為價值鏈會計的反映職能,其主要特點是實時性。它不受會計制度所規定的會計期間的限制,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業價值鏈的價值流入、營造、流出等價值活動的信息。另外,“實時評價職能”也是價值鏈會計的一項基本職能,也就是說,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價值鏈價值創造的過程,并對細分的價值鏈條各項價值活動做出評價。
第四,從會計對象來看,傳統會計管理的對象是單個企業的價值運動,而價值鏈會計管理的對象是價值鏈的價值運動。“價值鏈”這一概念是由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他將一個企業的價值活動過程分為五種基本活動和四種輔助活動。五種基本活動分別是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銷售和服務。四種輔助活動分別為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以及企業基礎設施。基于這些價值活動,波特組建了企業內部價值鏈。因此,價值鏈會計管理的目的就是將核心企業與供應商、分銷商、服務商、客戶連成一個完整的“網鏈結構”,形成一個極具戰斗力的戰略聯盟,通過價值鏈的創建,實現整個價值鏈的低成本或差異化競爭優勢。
三、價值鏈會計與傳統會計的結合
(一)從性質來看。它們既是一種管理活動,又是一個信息系統。財務會計相對來講側重于信息系統,但從根本上講仍是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對財務信息進行確認、計量、報告的過程中,實施控制管理。管理會計本身就是會計與管理相結合的產物,是隨著管理理論的發展,逐漸從傳統會計分離出來的一個會計學分支。相對財務會計來講,它更側重于管理,主要向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有助于經營管理的財務信息。而價值鏈會計,一方面它是一個提供價值創造動態信息,以利于協調和優化價值鏈、實現價值增值的信息系統;另一方面它又是以控制為特征的價值管理活動。2003年12月在海南省??谑信e行的“價值鏈管理與價值鏈會計”專題研討會上,代表們認為價值鏈會計應偏向管理會計的范疇,應被視為一種管理活動,而不應單純被視為一種信息系統,單純提供信息,它更貼近財務管理與成本管理方面。
(二)從核算對象來看。他們研究和反映的歸根到底都是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價值創造最大化的活動,只是傳統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的對象范圍較價值鏈會計要窄。價值鏈會計的對象是價值管理對象的數據化和具體化,即價值鏈信息及其所體現的經濟關系,其表現形式是價值鏈。具體來說,價值鏈會計的對象實際上就是構成價值鏈的各種價值活動,而這些價值活動說到底都是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價值創造最大化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核算對象早已被會計界確定――資金運動,即能夠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毫無疑問,這些經濟活動都是為企業創造利潤、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價值創造最大化而開展的。
(三)從內容來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價值鏈會計的內容雖然各有側重點,但實際上是有機相連的。管理會計需要的原始信息要依靠財務會計報表提供;而作為傳統管理會計控制的主要方法――標準成本制度,長期以來就是財務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于價值鏈會計,在內容上更是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價值鏈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它所提供的價值信息是圍繞價值鏈條進行收集、加工和報告的,所涉及的內容仍然是以財務會計的內容為基礎,只不過它的空間范圍常常超過財務會計所假設的特定會計實體,需要涵蓋整個價值鏈聯盟,包括供應商、核心企業以及客戶的價值信息,甚至包括競爭者――同行企業的價值信息。此外,當前財務會計對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資本等的確認和計量以及多層次彩色財務報告模式等問題的討論,為價值鏈會計提供了研究示范。其次,價值鏈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它更多的內容體系是與管理會計密切結合的,如業績管理體系、成本控制體系、資本預算體系,等等。且現代管理會計的作業成本計算、作業成本管理等方法很大程度上被價值鏈會計吸收。以上足以說明它們之間內容體系的可融合性。今后,價值鏈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研究將更多的表現在: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決策中對價值鏈會計的考慮,企業并購與價值鏈會計的研究,人力資源管理與價值鏈會計結合的研究,等等。
關鍵詞:公允價值 基本職能 股權結構 使用模式 公允價值審計
一、公允價值的本質與財務會計基本職能的沖突與調和
(一)公允價值與現值公允價值概念是對現值概念的體現,是價值概念的會計表現;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就是基于價值和現值的會計計量;現值最能反映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是會計計量的最高目標;其只是為運用現值計量屬性而需動用的眾多替代性計量屬性的總稱而已(謝詩芬,2004)。由此可見,現值計量是公允價的本質,或者說公允價值計量不斷追求現值計量。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上的不斷完善可以看作是向現值計量的不斷逼近。然而現值計量與財務會計基本職能是有沖突的,認識和解決這一沖突是公允價值計量需要解決的問題。FASB第七輯概念公告指出,現值計量應該能捕捉到形成市場價格即公允價值的各種要素,這些要素包括五個方面: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或者在更復雜的情況下,是對一系列在不同時點發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對這些現金流量的金額和時點的各種可能變動的預期;用無風險利率表示的貨幣時間價值;內含于資產或負債價格中的不確定性;其他難以識別的因素,例如變現困難。在計算現值時上述五個要素通過兩個數據來反映:即估計的未來現金流量和合理的折現率。公允價值計量如果以現值作為追求的目標,那肯定要面對估計的不確定性和折現率的選擇,而這兩點與財務會計基本職能是沖突的。
(二)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企業的經濟真實,是可靠地記錄并報告企業經濟活動的歷史(葛家澍,2003)在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基礎上,財務報告可能是投資人和債權人等外部主體獲取財務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首先必須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才能保證外部主體利用財務做出正確的決策。即可靠性是所有會計信息特征的保證,相關性也必須是可靠基礎上的相關。財務會計的這一基本職能已經被財務會計的目標所決定,也被美國會計學會、會計原則委員會等許多專業機構所支持。美國會計學會(AAA)《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ASOBAT)特別強調:會計報告本身不具有預測的能力,而是靠使用者自己在決策模型中利用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來進行預測。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的第4號報告中論述:企業財務會計是會計的一個分支,在下述范圍內以貨幣定量的方式提供企業經濟資源及其義務的持續性歷史,也提供改變那些資源及其義務的經濟活動的歷史。特布萊德委員會在《財務報表的目標》中為財務會計定義了12個目標,其中數個目標都在強調為預測過程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不是“預測信息”。并且該報告在第六個目標特別強調“事實性”和“解釋性”兩個關鍵詞,從而肯定了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的性質。除此之外,主導美國會計準則決定權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鼓勵――但不是要求公眾會計公司做出預測(SEC1979年頒布175規則)。由此可見,財務會計在其產生時就具有下列特性:以過去的交易和事項所引起的企業資源及其義務的變化為具體的記錄和報告的對象,即過去的交易和事項是財務報表要素的基礎;基于歷史成本計量基礎所形成的信息,應當是最可靠、最真實,而且可以稽核;只有以過去的交易和事項為基礎,才能辨明確認的時間,從而有根據地正式記錄并計人財務報表。這三個固有特性在當前及其可預見的未來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也就足以證明可靠性是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特征。當然這里強調財務會計應反映企業經濟活動和真實歷史只是在強調真實性應當是財務會計及其報表質量的主流。在保持相對可靠的基礎上,對一些特殊項目采取可行的方法作某些估計和判斷是必要的,使其達到相關性和可靠性的相對統一。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第四號公告也認識到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沖突問題,但也認識到“有限統一性需求”的存在。
(三)公允價值計量本質(現值計量)和財務會計基本職能的沖突首先,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和財務會計基本職能是沖突的。未來現金流量是不確定的,因為未來現金流和企業未來經營能力、市場、政治、法律等密切相關,即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其現金流量可實現。有人認為不確定性在傳統法下可以通過折現率來調整,在期望現金流量法下可以通過確定系數來調整,并且認為調整后的現金流量是可信的??申P鍵問題是,折現率和確定系數本身就是估計值,這種調整根本沒有把不確定性降低。其次,不恰當的折現率歪曲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不論在何種現值計算方法下,如果貨幣的時間因素用企業資本成本率來代替,該現值將是企業的現時價值,即對企業價值的評估和預測。這樣的后果是擁有相同資產的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可能不同。這從根本上違背了上述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把預測和評估的職能強加給了財務會計?!皩ζ髽I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并提供相關的信息是非常有用,非常必要的,但它不是會計特別是財務會計的任務”,為何一定要把對企業未來的財務預測強加給財務會計(葛家澍,2003)。
(四)公允價值和財務會計基本職能沖突的協調要協調上述沖突,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財務會計反映經濟現實的“客觀性”的基礎是什么;這個基礎和現值又有什么關系;現值如何靠近這個基礎。下面來嘗試回答這三個問題。首先,“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可靠性”涵義基本一致。Ijiri和JaediCke(1966)把客觀性定義為某一組給定的計量者使用相似的工具在相似的約束下,對某一給定事物的同一屬性進行計量時的一致程度。顯然,市場價格(確切的講應該是活躍市場價格)將獲得最高的一致性。在活躍市場下,價格是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博弈的結果,考慮了所有可能因素,是最公平、公正的。更為重要的是,相同的資產在市場上表現出基本一致的價格,不會因為會計主體的不同而不同,增強了其可驗證性,因為市場是公開的、透明的。在會計計量中,市場價格是最基本的計量屬性(計量概念),其他貨幣的計量屬性戒衍生于市場價格。在估計公允價值時,市場輸出變量是基本的參照物。這是市場經濟作用于財務會計的結果(葛家澍等,2006)。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之所以取得計量的主體地位是因為其嚴格遵守了市場價格,而且是會計主體“真實發生”的市場價格。其次,市場價格和現值的關系。某項資產的市場價格應該是市場上所有參與者利用該資產獲取的現金流量的現值的平均值,這里的現金流量包含利用該資產創造的增值額。假設甲、乙二人同時出賣相同機器設備,甲報價12萬,乙報價13萬。有A、B、C三家企業想購買(假設這三家企業資產結構、資本結構都相同,只有創造價值的能力不同)。這三家企業肯定會各自估計自己利用該資產獲得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然后才能決策。假設A企業利用該資產獲得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為9萬,B企業為12萬,C企業為15萬。A肯定不會買該資產,因為得不償失。B、C肯定選擇甲購買,因為其報價低,乙因為銷售不出去肯定要把
價格降至12萬。如果B企業折現值為15萬,C企業為18萬,那么甲肯定要把報價抬高,B和C也仍然會購買。市場價格就是這樣形成的,隨著行業內所有生產者創造價值的變化而變化。人們應該明白:企業利用資產生產是創造增值額的活動;市場價格中包含了利用該資產能獲得的增值額現值的平均額。最后,如何協調現值計量和財務會計基本職能矛盾的方法問題。思路很清晰,就是讓公允價值盡量以市場價格為基礎??尚械淖龇ㄊ钦业骄C合計量屬性,因時因地采用最接近現值的計量屬性替代。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的可變現凈值都是現值的良好替代,僅當不存在同樣或類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上的市價時才用現值。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替代計量屬性都是以現時市場價格為基礎,而不是未來市場價格。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未來現金流量”不確定性的影響。這些可替代現值的計量屬性及現值本身就統稱為“公允價值”(謝詩芬,2004)。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使用未來現金流量,使沖突減小到最小。在必須使用現值的情況下,不得不估計未來現金流量,但折現率應該盡量保證現值反映價格的本質――市場上所有參與者利用該資產獲取的現金流量的現值的平均值。這里筆者以預期現金流量法為例來說明如何以選擇貼現率計算現值。第一步,以企業(假設為從事單一行業企業)利潤率作為折現率,把未來現金流量折現,這樣能夠把現金流量還原成不含增值額的價值。第二步,把得到的現值乘以(1+該行業平均利潤率)的N(未來現金流量的年數)次方得到一個終值,這樣做的目的是把行業平均的增值代入。進而得到包含行業平均增值額的值,而且不同的企業利用相似或相同資產折現得到的值應該是相似的,這個值符合市場價格的內涵,是市場價格的理想替代。
二、公允價值屬性在我國運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股權結構的特征和西方國家不吻合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是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即會計信息要與決策相關。人們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的理論基礎是受托責任觀向決策有用觀的轉變,而推動這種理論轉變的并不是理論本身,是客觀環境的需要,即股權結構的轉變。20世紀3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股份公司股票集中掌握在一些顯赫的家族手中,股權集中度高。如美國洛克菲勒家族和梅隆家族分別在??松凸竞秃呈凸局袚碛?0%和90%的股權。在這種情況下,一兩家大股東就能絕對控制公司,并且決定公司的實際經營者,這時可以把企業看成是某幾個大股東。因此,經營者編制的會計報告主要是向少數幾個大股東報告業績,為了防止經營者隨意操縱業績,會計信息必須是可靠的,因此也就決定了在“受托責任觀”下應以歷史成本為的計量屬性。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股份公司股票逐步分散,公司股東的控制權高度分散(表1)。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控制股份公司不是少數股東所能輕易做到的,加之小股東不可能有判斷公司資產的運營情況的能力和查閱賬簿的特權,只有靠財務報告信息來決定出賣或持有公司股票。這時公司的經營者編制的會計報告應滿足多數股東的要求,主要反映現時信息,即通過增加對計量的關注(不僅是增加披露),或把更多的計量導向方法引入財務報告,以此來提高其決策有用性,強調信息的相關性,這就是“決策有用觀”。順應美國股權結構的變化,會計學者們為了提高決策相關性,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這相對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升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而且這種相關是為絕大部分股東提供的價值相關。在股權高度分散的情況下運用公允價值,因為其經營者不被大股東控制,經營者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中立的,不偏向任何股東。但如果股權相對集中,大股東能控制經營者對財務報告產生影響,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無疑給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提供了便捷。而我國的股權結構高度集中于少數大股東,且多為企業法人。目前我國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但是股權的集中度與西方國家相比仍然很高,非流通股占有率仍然已過半,見(表2)。這樣的結果是大股東容易操作經營者為自己的利益編制報表,如果廣泛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大幅度降低,相關性也很難得到保證。
(二)會計信息的使用模式尚不清晰公司編制的會計報表是外部報表,主要面對的是那些不直接參與公司經營活動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稅務機關、供應商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股東和債權人。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計量資產價值,要求后續對資產的原始交易數據進行調整并報告,可是這些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如何使用會計信息尚不清晰。值得關注的是,債權人偏向使用原始會計信息(歷史成本下的會計信息)還是加工過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股東有大股東和小股東,在股權份額相差很大的情況下使用會計報表數據方式是否一致,大股東在公司往往有很大的發言權,即使在股權高度分散的美國也是如此。這樣在選擇董事時就有直接的影響力,董事對企業的經營、資產狀況和財務狀況是十分清晰的,所以大股東很有可能直接獲得企業資產的狀況。同時,中小投資者不可能擁有像大股東那樣多的信息,只能依靠財務報告。但中小投資者如果不是專業人員也很難利用會計報表,只能借助專業機構和人員。在我國上述問題顯得尤為嚴重:一方面大股東占據絕大部份股份,一般都能獲得詳細可靠的財務信息,并且有能力對其進行處理,只占據小部份的中小股東卻得不到財務信息;另一方面國外專業理財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員眾多,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多,小投資者能充分利用這些機構解讀財務報告,獲得咨詢。而我國理財機構和人員匱乏,機構投資者也還不成規模,小投資者幾乎無法使用會計信息。從股東的角度講,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到底為股東提供了什么樣的價值,大股東不需要,小股東不會運用,而且運用公允價值還增加一系列成本。從債權人角度看,在給企業發放貸款的同時,有足夠的談判力量迫使企業允許自己查閱公司賬簿、原始信息,允許債權人監督企業的經營狀況,這樣財務報表對債權人的作用就值得懷疑。即使債權人的權限沒有足夠大,也有能力處理原始的會計數據,按照市場情況對會計數據進行加工,得到現時公允價格,比公司呈報的數據更為可靠。這樣,債權人希望獲得的將是原始會計數據,而不是經過公司加工過的公允價值。
(三)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需要審計的配合公司編制財務報表,由注冊會計師按照審計準則對會計報表的編制是否符合會計準則進行審計。因此,公允價值的運用必須要保證審計準則的完善,必須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財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審計準則,對其中1322號審計準則是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審計準則。該準則體現了對國際審計準則的趨同,有利于公允價值在實務中得到正確應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會計準則缺乏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公允價值審計準則缺乏明確的會計準則的支撐;新審計準則和新會計準則幾乎同時制定,并且比較嚴格的遵循會計準則,許多國際上有益的公允價值審計理論和實踐得不到應用;公允價值計量涉及多種計量屬性的多重應用,尤其是涉及到現值計量時的未來不確定性和折現率等復雜問題,這會增加審計的風險和成本,我國現有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需要不斷提高才能應對公允價值審計這項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管理會計;財務會計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
管理會計是20世紀50年代隨著西方經濟高速發展以及管理科學的廣泛運用而從傳統的會計中分離出來的,并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因而它在某些方面與財務會計有一些相通之處,但與財務會計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管理會計是為內部管理者服務的
財務會計是根據會計法以及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對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并定期編制財務報告,及時、準確地向企業外部關系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管理會計則是運用數量統計的方法,應內部管理者的要求,對取得的財務會計資料、內部統計資料等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幫助他們對未來的經濟活動做出正確的決策。由此可見,兩者的服務對象是不相同的,財務會計是為企業外部關系人服務的,而管理會計是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服務的。
2.管理會計的靈活性很強
財務會計必須按照復式記賬的方法,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對企業的每筆經濟業務進行原始憑證審核、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薄的會計程序,定期地編制財務報告。也就是說財務會計的核算方法、核算依據以及提供會計資料的樣式和時間等都是固定的,不能因為內部管理者的要求而發生改變。但管理會計在對未來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規劃時,可以使用多種計量單位,如實物、金額、比率、圖示等;可以使用多種分析的方法,如盈虧平衡分析、概率分析、邊際分析等;并且它所提供的會計資料的樣式可以多種多樣,這完全取決于管理者的需要。
3.管理會計的實用性和指導性很強
一般來說,財務會計是對過去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的記錄和總結,反映的是企業過去的生產經營狀況,不能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而管理會計它所要研究和解決的都是企業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如預算的編制、決策的制定,為企業管理者防范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或提供解決未來可能出現問題的方案??梢?,由于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著眼點不同,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更具指導性和實用性,對于企業內部管理者來說,他們會更加青睞管理會計提供的會計資料。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二者都具有控制與考核的職能
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財務會計的監督其實質就是對企業實踐經營活動過程中的成本進行考核、檢查,主要是考核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與所制定的目標、成本預算是否相符,如果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就要找出原因,并想出有效的辦法進行解決。而管理會計主要是實現對企業經濟活動預算的控制、企業成本費用控制以及對企業人員進行考核評價。在這一點上,其與財務會計的監督職能本質上是一致的。
2.二者的基本信息來源一致
管理會計之所以能為企業內部管理者謀劃企業未來提供有效幫助,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它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取得很多相關資料,但其中最重要的資料還是會計核算資料,也就是財務會計通過固定的方法和程序記錄的賬簿和編制的報表。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雖是會計信息系統的兩個分支,但它們最基本的信息來源不可能也脫離不了那些直接反映生產經營活動的原始資料,也就是說它們的基本信息來源是一致的。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盡管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不管從理論角度還是從實踐角度看,兩者的相互整合將是會計工作發展的新趨勢。
會計在本質上是一種管理活動,其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在企業經濟管理活動中,財務會計比較注重對企業實際運行情況的整體記錄與總結;而管理會計的主要目標是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他們在管理的過程中雖充當不同的角色,但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會計是由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耦合而成的開放系統。財務會計在確認、記錄、計量、報告以及分類過程中,管理會計的調節控制職能自始至終都在發揮著自身的作用,因此,這兩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傳統財務會計的主要職能是向外界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而新型管理會計是對傳統財務會計的進一步擴展,其更加注重企業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這兩者之間的服務始終是圍繞著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力與利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從實際角度而言,這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正是由于二者的有機結合,才促進了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不斷完善。
三、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工作中的融合性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