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08:50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經濟與戰略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低碳經濟;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探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10
[中圖分類號]F2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08-0016-02
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排放成為了衡量各國環境控制水平的關鍵參數,全球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傳統的能耗型消費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低碳經濟成為了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戰略成本管理這一理念是由英國著名學者肯尼斯?西蒙茲率先提出的,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會計學者不約而同地認為,企業應該從戰略角度來研究成本的形成與控制,這代表了戰略成本管理思想的真正誕生。在本文中,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實質就是如何在低碳理念下,通過管理成本來強化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得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
1 低碳經濟的發展條件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3年英國出版的一本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其提出的低碳經濟概念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我國也在2007年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從本質上來說,低碳經濟需要實現在節能減排和能源合理使用的雙重架構之下的經濟發展,其根本目的是降低現有企業的能源消耗和廢物排放,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低碳生產架構。該目標的實現需要制度和技術上的雙重創新,低碳經濟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球環境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低碳經濟需要依托政策的扶持與技術的進步,實現在能源消耗上的一場革命性轉變,共同為整治全球氣候惡化而努力。
首先,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全新的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架構,即通過技術上的進步與更新,利用國家的扶持政策轉變企業發展模式。從我國的現狀來說,需要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產業改變經濟體系結構,將傳統的煤炭經濟轉變為以新型的風能、太陽能等為代表的低碳高效的能源生產模式,在政策上指導整個行業的能源消耗行為。
其次,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一直欠完善,我國必須全面推進能源法律的立法進程,利用健全的能源消耗體系來指引社會的低碳發展方向,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化的低碳經濟合作,建立合理的能源結構和定價制度。在國內培養未來的能源市場,使現有能源市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斷更新。
最后,低碳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廣泛的宣傳。目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調度方是政府,但社會成員對低碳行業的消費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行業本身的發展潛力。因此,應當在國內廣泛宣傳低碳消費的意義,在生活中培養節能減排的習慣,鼓勵百姓以低碳的方式生活。而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也需要在其經營管理中貫徹低碳的思想,在生產中使用更加綠色的設備和生產工藝。
2 企業實施戰略成本管理的優勢
首先,企業戰略成本管理能夠幫助企業建立行業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我國企業的行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在高強度的競爭中建立自身的優勢,企業必須實施高效的成本管理。而影響企業的競爭成本歸根結底是戰略成本,在生產中進行戰略成本管理的研究與實踐,能顯著地提高企業的經濟利益。
其次,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可以幫助其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體制,這也是企業參與現代商業競爭做出的必然選擇?,F代成本管理意味著在員工、過程、生產環節等方面實現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不僅僅是產品價值的管理,也是經濟效益的管理。過去的成本管理僅僅在微觀范圍內研究成本,這具有極大的局限性,戰略成本管理將其研究的方向轉為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這一方向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決策,更加準確地決定未來的經營模式。
再次,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可以促進成本管理水平的進步。傳統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成本的降低上,也就是盡可能地進行節約,而現代的成本管理將其轉變為用最少的支出來換取最多的利益輸入,為贏得利潤奠定良好的基礎。從戰略成本的角度來說,兩者概念的區別在于前者的成本降低是沒有限度的,后者將該限度進行了重新定義和升級,企業的成本管理模式選擇需要遵從企業的競爭策略,成本管理需要以整個企業的經營為指導方向。
最后,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可以幫助其更好、更快地適應競爭環境,企業與市場競爭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既相輔相成,也相互約束,而企業戰略成本管理能夠使其自身更好地堅持局部尊重整體的理念,眼前利益服從未來利益的理念,盡快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進行更新和升級,以最快速度實現企業的經營發展目標。
3 低碳經濟下我國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實施策略
當前,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尚未能夠完全得到實施,一些政策和環境上的不足仍然存在。政府應當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引導作用,承擔更多的責任,為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營造良好的環境。而在低碳經濟下,需要對企業戰略成本管理進行重新的解讀,由此衍生出內涵和意義與以往均不同的戰略成本管理理念,即將低碳理念貫穿到企業價值創造過程的始終,擴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規劃的時間跨度和應用范圍?,F階段,我國在低碳經濟中發展企業戰略成本管理,需要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加強政策引導
我國在低碳經濟的立法方面目前已經有了雛形,但尚未成熟。從現有的法律體系來說,不同類型與種類的條例數量眾多,但各種法律條例之間的關系卻不緊密。一些制度雖在局部上初具規模,但是配套的制度仍然十分缺乏,這給相關法律的執行造成諸多限制。另外,我國當前在能源的管理上具有多方力量分散管理的特點,各個職能部門之間在工作上容易因為利益沖突或者責任模糊等問題產生能源管理工作執行效率低下的現象??偟膩碚f,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模式需要健全的政策環境,積極用法律為自身的低碳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鼓勵新型低碳技術的發明創造;同時,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在政策給予實現低碳排放的企業資金上的扶持和稅收上的優惠,對其生產中的能源消耗進行一定的補貼。另外,還可以對企業在低碳生產方面的銀行信貸、低碳產品的采購商進行不同程度的支持,鼓勵全社會發展低碳經濟。只有如此,才能為企業實施戰略成本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3.2 推動成本動因研究,強化價值鏈解析
成本動因是成本發生的驅動因素,進行成本動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生產和運營成本、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低碳經濟視域下,碳成本已經融入到企業的價值鏈體系當中,所以,企業必須考慮碳成本動因,碳成本動因決定了發生多大的成本,包括資源消耗多少、碳排放因環境污染所需支付的費用等。進行碳成本動因的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且企業價值鏈分析具有了嶄新的內容和意義,企業價值鏈是指創造價值活動的完整鏈條。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和低碳經濟市場地位的確立,消費者會更加關注產品的綠色化和低碳性,產品的價值也不再單純是指產品功能的貨幣化描述。這意味著,企業不僅局限于低碳化生產和低碳化服務,還要求企業在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中實施碳成本的有效控制,充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同時,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動因分析,從價值鏈中研究碳足跡,包括原材料采購、生產工藝、貨物運輸、產品倉儲和終端銷售等,整個流程均要對碳排放進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3 加強內外部分析,明確戰略定位
戰略定位分析要求企業對內部、外部環境進行嚴謹的分析之后進行準確的定位,找出自己的優勢所在,確定采取什么樣的競爭戰略。確定企業競爭戰略是戰略定位的核心所在,競爭戰略的內容一般包括兩個方面:成本領先和產品差異化。成本領先的產品由于低成本屬性使得其可以低于競爭對手的價格來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而產品差異化戰略要求企業向客戶提供具有獨特價值功能的產品。在低碳經濟環境下,企業需要考慮低碳的因素;同時,低碳產品本身就意味著差異化,滿足客戶要求,履行社會責任。雖然在短期來看,實施低碳模式需要較大的資本投入,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和壓力,但從長遠的戰略發展角度來分析,它能夠給企業帶來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使企業獲得持續的競爭能力和發展潛力。因此,企業應主動應對經營環境的巨大變化,完成從傳統成本管理向戰略成本管理的轉型,這也將成為有識企業的共同選擇。
4 結 語
總的來說,低碳經濟是一種能夠實現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低碳經濟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當前全球出現的氣候變暖和惡化現象。當然,低碳經濟的出現也給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的企業成本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環境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成本管理的意識不足、與企業整體的發展戰略不匹配、成本信息核算不夠準確等諸多方面。所以,企業應當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考慮自身的成本管理模式。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要更多地為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制定相關的激勵政策,這樣才能保障企業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應用最佳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鄧金容.低碳經濟視域下的現代企業成本管理探究[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1(4):87-90.
[2]寇婭雯.低碳經濟視域下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4):40-42.
[3]施金啟.袁秋辰.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成本管理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23(22):30-31.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價值鏈分析
每一種產品從設計到最終上市到達消費者的手中,需要經過許許多多個相互有著密切聯系的環節,這就是企業家們口中的作業鏈。作業鏈不僅是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更是一種產品的價值和增值過程,這樣便形成了戰略競爭上的價值鏈。所有的企業都會處于本企業所屬的行業價值鏈中的某一個階段,不僅如此,連每個企業的內部都可以分解成多個價值鏈。從企業的價值鏈入手分析,可以很明確的認識到每個產品價值鏈上的成本和效益。每個企業的戰略目標不同,所以在每個產品價值鏈之間各環節也是有所不同的。
(二)成本動因分析
成本動因可以簡單的分為兩個層面:—是從企業的具體生產過程來分析成本動因;二是從戰略方面來分析成本動因。成本動因分析已經不再像是傳統的成本分析,傳統的成本分析范圍相比較成本動因分析更加狹隘,所以成本動因分析取而代之,應用的也更廣泛。成本動因分析和企業戰略相結合的來分析能夠發現更多的潛在的成本問題。
(三)戰略定位分析
某一個特定的區域或地域內,以此來建立本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得比競爭對手更多的利潤。所以一般集中戰略是成本領先戰略和差異化戰略的一種衍變,因為集中戰略的目標只是一種特定的服務。
二、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與可促進性成本戰略發展的管理相結合
一個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的最終目標即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在市場上利于不敗之地。而使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即是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的競爭中占有有力的優勢。同時戰略成本管理也是拓展核心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一個企業核心能力的提高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從內部來看,企業只有將所有活動的累計成本比其他競爭者來的低,才算是占有成本優勢。同時要想得到較高的超額收益,需要成本優勢不能因為售價高于競爭者的價格而被抵消掉,這樣就會獲得超額收益了。要想獲得成本優勢的戰略價值,則需要企業的持久發展,而持久發展則需要企業的成本優勢的來源是其他企業無法模仿的。一個企業的永恒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則是成本的領先,如果成本不占優勢的話,那么企業是不可能在現如今的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的。戰略成本不是說簡單的降低絕對成本,而是在成本管理的方法和領域上探究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從成本發生的價值鏈上的每個環節進行深刻分析和有效設計,從最根本上來改變企業的成本結構,進而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原本的戰術成本管理現如今已經變成了戰略成本管理??此葡嗖钜粋€字,但這里面的含義就相差許多了。成本管理的重點從原來單純的減少企業經營活動成本轉為在成本整個價值鏈上長久持續的管理成本,進而謀求企業的最大利潤化,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戰略成本管理將企業內部價值消耗與外部環境相結合,將成本問題放在一個更大的環境中進行分析,即在整個社會市場環境中。這要求企業將眼光不僅僅放在自己生產的產品與競爭對手的價值鏈的比較,同時也要研究市場上對于產品的要求情況和用戶使用該產品情況結合分析。同時,戰略成本的管理需要對各種戰略成本的動因進行深刻分析,通過管理工作和技術工作兩方面對成本進行管理和控制??偟恼f來,戰略成本管理是以市場為中心導向,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加上科學技術對成本進行綜合、全面而靈活的管理。
構建戰略成本管理的框架,首先需要分析戰略環境,通過對企業的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進行考察分析,進而決定企業的未來發展動向;同時在框架的構建中也要加入戰略規劃的內容,戰略規劃包括成本管理的方向、成本管理的策略;接下來就是對成本管理的戰略進行實施和控制過程,這一環節是漫長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控制包括前向控制和反饋控制,控制內容包括企業、單位、流水線的全過程控制;最后一部分是對戰略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戰略成果最明顯的表現即是對業績的分析,做好業績的考核、評價和反饋、調整及激勵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戰略成本的管理有著思想和理論方法上的統一,這使得他們緊緊的融合在了一起,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能夠更加長久的發展下去。
三、戰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意義
戰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意義分為理論和現實兩方面的意義,下面對兩方面的意義做以介紹。
(一)理論意義
相比較那些成本戰略管理水平先進的郭襄,我國的企業成本戰略管理還是處于一個比較落后的狀態,也比較局限于戰術的成本管理,極少的會涉及到戰略意義上的成本管理。所以,在一個嶄新的企業競爭環境下去采取成本戰略管理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除此之外,必須進一步理解成本戰略管理的理論知識和應用的研究,還要對企業的成本管理進行一定的理論上的指導,這樣才能加快企業的成長步伐。
(二)現實意義
在成本管理發展中,成本的戰略管理是一種必然趨勢,是一種進步的結果。成本戰略管理的實施也是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企業管理過程中必定要實行成本戰略管理。利用成本戰略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業的業績,使企業的經營變得更強有序。研究成本戰略管理具有著非常高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可以看出,戰略成本管理的實施是一種必然趨勢,將來的各個公司里面,都會實行戰略成本管理這一措施的。
四、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并沒有完全顧忌和考慮外部的市場發展情況
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戰略成本管理,同時它與外部的經營環境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首先與經濟變化有關的是消費者的市場,另外一個重要的關系則是信息技術的變革,這兩者都舉足輕重,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成本管理的傳統方式會比較局限于某一方面,比如生產領域,這樣就會忽視了對此產品開發,銷售以及售后等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費用的控制了,這樣以來也就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的成本管理的需求了。另一方面,現在的企業對于計算機的運用已經形成了比較大的依賴,所以以電子技術的改革的最大特征就是計算機的普及,這樣的結果就是給現代企業的成本管理帶來了更多的方便。因為現在的計算機處理速度快,儲存信息量大,信息反饋速度快,這樣就可以非常有效的幫助企業增加業務處理能力,對于成本的預測以及核算等都有著非常高的價值和意義。不過不是所有企業家都有非常高的覺悟,有的依舊沒有發現這一變化,仍然是靠著傳統的人工操作,這種方式已經很難再去適應這個現代化的成本戰略管理的要求了。
(二)缺乏成本約束的激勵方案
當一個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制度完成時,并不代表管理者們會按照這個戰略成本管理制度進行實施,導致在實施過程中與最初設想差別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嚴格有嚴格的條例來制約管理者們以及員工們。內部牽制制度是企業家們非常需要考慮的一個部分。設想如果企業管理者們可以隨意的改變成本的資料和報表。就會使得成本資料變得混亂,破壞了戰略成本管理的正常運行和實施。同時有良好的制約條例的話,可以提高員工們的積極性。
(三)企業的技術水平制約了成本的降低
成本的高低與技術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提高技術水平也是一種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因此,企業管理者們若想真正提高戰略成本,首先需要提高該企業的技術水平才可以。
五、對提高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的一些建議
(一)提高戰略成本管理的技術支持
一個企業若是有先進的管理技術的話,對于戰略成本的管理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我們要建立起完善的網絡平臺才可以,不僅僅是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還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先進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因為成本戰略管理的涉及面非常廣,它所需求的信息量也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它還需要隨時對其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
(二)有效的運用戰略成本管理的分析工具
控制員工的向心力。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全體員工都成為成本戰略管理的主體。戰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以人為本,在實施過程中需要以激勵的方式來獲得最大的利益。
控制產品設計。在每個產品的設計以及研發過程中,企業關注的焦點就是如何控制產品的設計。每一個產品的設計就能決定該產品上市以后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小。只有保證了產品設計和研究開發的的成本需求,才能更好的保證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員工激勵
企業應該制定一項員工工資增長的比例對應效益增長比例的政策,簡單地說就是該企業的效益增長,那么員工的工資也會隨之增加,反之就員工的工資也減少相應的比例。這樣就讓每一個員工都知道一點:只要企業上下所有員工一起努力,企業的效益增長了,工資待遇也會隨之增加。一個想長遠發展的企業必須制定出一些必要的激勵措施。
六、總結
關鍵詞: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糧食安全價值鏈成本優化成本抑減
Abstract:One of important aspect of potential accidents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s that the increasing cost of food security result the heavy financial burden.In order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under a reasonable cost,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should be implemented,which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such as openness management space,comprehensiveness management object,dynamic management approach,perse getting information,and so on.The main way of optimize the value chain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is:integrating resource of the current value chain of food security,enhancing the grain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capacity,reducing the institutional cost form in history,and appropriate increasing food imports.
Keywords: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Value Chain of Food Security Cost OptimizationCost Reduction
從長期來看,我國糧食安全的隱患不僅表現在資源對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的保障乏力,還表現在糧食安全成本的持續增長所導致的財政負擔。因此,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定位應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之間尋求平衡點,為了通過成本管理有效地支持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需要引入戰略成本管理法方法,在糧食安全成本管理中心引入戰略管理理想。本文就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的內涵、特征及其優化糧食安全成本的路徑加以探討。
1.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的內涵
戰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紀80年代由英國學者提出,其核心是“成本優勢”[1](P294)。美國學者麥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的專著中列章探討“成本優勢”。在波特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學者于1993年出版《戰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專著,是戰略成本管理具體化。日本學者又進一步將戰略成本管理擴大到企業界。近年來,在英、美、日等發達國家、戰爭成本管理已經成為企業加強成本管理、取得競爭優勢的有力工具。國家糧食安全成本的控制與管理應運用戰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關注成本驅動因素,運用價值鏈作為分析工具,明確成本管理在糧食安全戰略中的功能性定位。它要求成本管理要注重內外環境影響,其信息提供和控制程序要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目標相適應。
結合糧食產業的特征和糧食安全成本的功能,筆者以為,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是指在對糧食安全價值鏈和糧食生產、流通、貿易及其需求趨勢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糧食安全的成本結構、成本配置行為進行優化與控制,從而實現以合理成本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務是關注成本戰略空間、過程和以往糧食安全政策的績效與代價,將成本信息貫穿于實施糧食安全戰略的過程中,通過對糧食安全成本結構、成本行為的全面了解、控制與改善,以達到有效地適應外部持續變化的糧食安全環境的目的。
2.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的一切活動以保證糧食安全戰略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其主要特征如下:
2.1管理空間的開放性。戰略成本管理具有開放系統的特征。它把糧食安全成本管理納入國內外以糧食供求信息為核心的國際環境中予以考察。一方面,表現為成本管理信息涉及范圍的拓展及控制視角的擴大,如成本控制與約束要擴展到糧食安全成本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戰略成本管理所倡導的核心是以變應變。在既定的糧食安全戰略目標下,糧食安全活動要適應環境變化并及時進行調整。為了真正發揮糧食安全成本的能動作用,必須改變傳統管理中諸多的靜態假設,在變動的外部條件下進行糧食安全決策。對不斷變化的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因素進行正確分析和判斷,才能預測和控制糧食安全風險,確定和實施正確的糧食安全戰略,主動適應和駕馭糧食供求形勢。
2.2管理對象的全面性。戰略成本管理以整個糧食安全價值鏈為對象,根據糧食安全的總體發展戰略制定戰略成本目標,具有結果控制與過程相結合的特征。從糧食安全活動的環節上看,克服傳統成本管理只主張結果分析的片面性,而將結果控制與過程控制相結合,通過過程的控制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糧食生產、糧食收購、糧食儲備、糧食運輸、糧食加工、糧食銷售等各個環節與糧食安全的整體目標緊密聯系起來,以過程的控制實現對結果的影響和保證預期結果的實現。與此同時,戰略成本管理既重視主要活動,也重視輔助活動,如產業政策的制定、市場體系建設、糧食科學研究、糧食對外貿易、政府行政干預等活動都作為價值鏈分析的內容,從而達到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價值鏈的各種策略。
2.3管理方式的動態性。對于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不僅是短期供求平衡問題,而且關系到長期的可持續發展[2](P17)。傳統管理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常常根據短期糧食供求形勢的變化對成本支出方向進行隨機性調整,導致政策變化無常,市場大起大落,“一放就亂,一收就死”。戰略成本管理則立足于長遠的糧食安全戰略目標的實現。它不局限于單一的糧食年度分析,而是以長期糧食安全狀態的變化來確定糧食安全成本配置與優化的方向,使成本配置服從于長期的糧食安全目標。此外,由于糧食安全戰略目標的確定始于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環境相適應的,在環境發展變化時,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戰略成本管理又是一種動態的管理。
2.4獲取信息的多元性。戰略成本管理提供了超越會計主體范圍的更廣泛、更有用的信息。國家糧食調控政策的制定必須建立在對內外糧食生產、流通、消費、庫存、質量、價格等信息準確分析的基礎之上,才能保證政策的科學性,以達到預期的調控效果。當前,涉及國家糧食政策制定的相關部門有發改委、財政、糧食、農業、農發行等。各部門對糧食問題占有信息只側重于某一個方面,在制定糧食調控政策上,部門之間很難達成一致意見,政策形成的結果往往是部門博弈的結果,哪個部門掌握的權力大,決策就會傾向于哪一方,至于形成的政策是否是最科學的選擇就很難說了[3](P21)。戰略成本管理要求突破會計主體本身的限制,獲得與糧食產業有關的各方面信息,為政府糧食安全決策提供系統性、權威性和準確性較強的多方面信息。
綜上所述,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是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糧食安全戰略中的成本動因、糧食安全價值鏈以及糧食產業在一個更大的國民經濟活動價值鏈中所處位置進行成本決策。其基本內容是關注成本驅動因素、運用價值鏈分析工具,明確成本管理在糧食安全戰略的動能定位。因此,價值鏈分析、成本動因分析、戰略定位分析構成了糧食安全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3.糧食安全成本優化的路徑選擇
3.1糧食安全價值鏈整合路徑。糧食安全價值鏈整合是指將價值鏈的各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各環節協調互動,產生協同效應和提高資源聚合質量,從而降低糧食安全成本。糧食安全價值鏈是指與糧食生產密切相關的產業群,包括為糧食生產做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糧食種植等中間產業部門;糧食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后期產業部門。糧食安全價值鏈體現了糧食有關各產業之間以及與外部相關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即產業之間的投入與產出,供給與需求的內在聯系。
糧食安全價值鏈整合就是要將被人為割斷的糧食安全價值鏈的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各環節之間的合理連接和協調運行。通過整合解決以下問題:其一,整合糧食產業鏈的形態要素,實現糧食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價值流整合和生產經營主體的整合。其二,整合價值鏈的時空分布,實現空間上的價值鏈整合、區域內的價值鏈整合和跨區域的產業鏈整合。其三,整合產業鏈微觀主體之間的合作機制,形成合理價格機制、利益調節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和信息溝通機制。通過整合使糧食安全價值鏈的結構更加合理、產業環節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使得糧食產業鏈的運行效率不斷提高,為降低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創造條件。
3.2建設性成本重點配置途徑。這里所說的建設性成本是指對中長期糧食安全保障具有關鍵作用的支出和重要的糧食流通設施建設成本。建設性成本重點培植戰略的基本思想是:糧食安全成本的配置不能追求在糧食安全價值鏈所有環節的平均分配和面面俱到,而應實現對糧食安全關鍵環節的重點支持。而糧食綜合供給能力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綜合流通能力的結合體。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是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和糧食自然風險的必要條件。長期以來在糧食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采取了根據農業形勢進行“相機抉擇”的投入政策。這種做法應該改變。應通過制定穩定、規范的農業投資政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形成分工,形成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轉貼于
糧食綜合流通能力建設的重要性是由中國糧食供求地區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所決定的。只有具備較強的糧食綜合流通能力,糧食從生產或儲備到消費的通道及其通暢且通達時間較短糧食安全風險才能得以化解。因此,今后一段時期應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流通設施建設成本重點予以配置,逐步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并形成可靠的科技支撐體系,使糧食安全的戰略環節得以不斷強化。
3.3體制成本持續抑減途徑。成本抑減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地運用各種方法以降低各項成本的措施[4](P315)。糧食安全戰略成本抑減是指通過分析糧食安全成本鏈上各個環節成本配置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以確定降低成本的方法與途徑的活動。糧食安全戰略成本抑減不是一項為應付當前出現的財政支出能力不足問題而采取的應急措施,而是一個提高糧食安全成本利用效率,在必要和可能的環節降低成本的持續過程。筆者以為,在糧食安全價值鏈上抑減的成本項目是體制缺陷帶來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政府作為單一主體直接經營糧食儲備的體制成本。長期以來,政府與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委托—制度的設計導致了較高的體制成本。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不管是在糧食收購環節、批發環節,還是糧食對外貿易,多元化的糧食經營主體已經形成,但是,政府作為單一主體直接經營糧食儲備的做法并沒有改變。筆者認為,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使糧食儲備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逐步實施糧食儲備經營招標制度。逐步改變由政府作為單一主體直接經營糧食儲備的辦法。由政府委托申標企業糧食儲備,不論國有糧食企業還是其他經濟成分的企業,都可以參與招標。政府作為委托方支付費用,倉儲企業因承攬儲備糧保管業務而獲得相應的儲備費用。
戰略成本抑減的另一個方面是過高的糧食儲備成本。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與國家儲備糧目標錯位有直接的關系。從國家糧食儲備運行的實際情況看,價格支持和穩定生產者收入日益成為專項儲備的主要目標,使糧食儲備的基本目標偏離保障糧食安全需要而出現錯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將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了減少國家儲備規模的趨勢,各國不同程度地減少了政府儲備的規模,對國際市場和社會儲備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根據筆者的測算,中國目前的糧食儲備規模是合理級儲備規模的5倍以上,因此,降低糧食儲備規模是降低糧食安全成本的重要途徑。
3.4適度增加進口的路徑。在國內糧食生產處于比較劣勢的情況下,保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意味著支付較高的糧食安全成本,相當于犧牲部分經濟安全來保障糧食安全。為了選擇成本較小的供給模式來實現糧食安全戰略,應該采取控制產量與適度增加進口并舉的戰略。
適當控制糧食生產總量,保持糧食供求的緊張平衡狀態,對緩解糧食生產和流通中的眾多矛盾具有積極的作用[5](P31)。這是由于,較高的自給率是以惡化環境、犧牲經濟和社會福利為代價的。適當控制產量有利于減少盲目追求產量增長而帶來的巨大的環境代價。對于資源匱乏環境脆弱的地區,擴大糧食播種面積盡管暫時可以增加產量和消費量,但隨之帶來的資源耗竭、環境惡化、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迅速下降;在總面積難以進一步擴大的情況下,總產量、人均占有量和消費量也跟著下降。過度開墾還必然在單位面積產量下降的同時造成單位產品成本的上升和農民收入的下降,從而限制了它通過市場交換區的食品補充供應的能力[6](P142)。因此,適當控制產量既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農民增收。
筆者認為,有必要實施“存量立足國內生產、增量面向國際市場”的糧食安全戰略。這一戰略的基本含義是:以國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為前提,保持每年糧食產量大體上穩定在當前規模(存量)不變,通過逐年擴大糧食進口規模來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在糧食產量大體穩定的同時,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增加生產保證口糧供給的比重,降低用于工業用糧的產量,形成立足國內確??诩Z供給,依靠國際市場解決工業用糧缺口的格局;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條件允許情況下,在現有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糧食貿易依存度,將進口糧食占國內糧食需求總量的比例控制在10%以內。筆者認為,小于10%的糧食貿易依存度不會對糧食安全產生較大的影響,還可以緩解國內糧食僧產的壓力,降低糧食安全成本。
參考文獻
[1]樂艷芳等.成本會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張宏宇.建立我國糧食生產穩定增長機制研究[J].新視野,2005(5)
[3]魯曉東.2007年中國糧食形勢與宏觀調控政策取向[J].北京:調研世界,2007(7)
[4]王志彥、劉志遠.成本管理會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一、大類培養與專業培養結合
2011年起,首經貿城市管理專業與其他幾個專業按照公共管理類大類統一招生。學生入校后實行“四統一”的大類培養:統一編排班級、統一安排輔導員、統一安排授課教師、統一培養方案。城市管理專業和其他幾個專業一樣,前3個學期不分具體專業,按照統一的教學方案授課,進行通識教育。統一培養方案中的課程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公共基礎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英語、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數據庫應用、應用寫作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二是全校選修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學與科技類、語言與文學類、健康與藝術類、職業發展與就業類、經濟與管理類、校際選修類(含網絡通識課、短期國際交流、校外選修、暑期國際學校等)共七類課程。其中前六類課程學生必須選修10學分的課程,第七類課程學生必須選修4學分的課程。三是學科基礎課,包括管理學、政治學、微觀經濟學、公共管理學、宏觀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管理信息系統以及統計學等。
第3學期學生選報城市管理專業后會組建城市管理班,從第4學期開始即按照城市管理專業的培養計劃對選報該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特色培養。專業培養方案中第4學期及以后的課程包括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兩類,其中專業課主要有城市經濟學、行政學、城市規劃與管理、城市建設投融資、城市管理學、城市社會學、遙感與GIS應用、應用統計與統計軟件以及城市數字化管理。專業選修課涉及兩個具體專業方向的課程,城市規劃管理方向和城市經濟管理方向。城市規劃管理方向的課程主要有城市規劃設計基礎、城市地理學、計算機制圖、土地利用規劃學、區域規劃理論與方法、城市空間分析、中外城市發展史以及城市文化學等;城市經濟管理方向的課程主要有區域經濟學、城市財政與金融、城市產業分析、房地產經濟學、城市經濟分析方法、城市計量經濟學、城市與區域政策、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城市基礎設施經營管理、城市經濟戰略管理等。
城市管理專業參與公共管理類的大類培養,實際上也是實施不同專業聯合培養的重要方面。通過人才培養的“四統一”,尤其是教學方案的統一,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強化了學生的人格素質和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的專業培養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發展潛力??傮w來看,通過“全校公共基礎課程+全校選修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發展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的模塊化、聯合培養的課程體系,保證了城市管理專業本科人才的復合型、素質化、潛力大,專業型、特色化、能力強的培養要求。
二、校內外與海內外的聯合培養
首經貿城市管理專業的校內外聯合培養,方式之一是與校內相關院系或專業的聯合。比如邀請同校國際經管學院教師為城市管理專業學生講授《城市經濟分析方法》雙語課程、邀請同校法學院法律相關專業的教師做城市管理執法的專業講座、邀請同校統計學院統計相關專業的教師做大數據與城市管理的專業講座、邀請同校華僑學院信息管理相關專業教師做城市管理智慧化的講座等。2015年10月,城市管理專業還與信息管理專業聯合申報“特大城市智慧管理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2015年底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復為“2015年北京市高等學校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今后,城市管理專業擬和信息管理專業,以及學校其他相關學院的相關專業進一步加大聯合培養人才的力度,在培養方案、課程授課、社會實踐等方面逐步開展深度合作。同時,還將繼續發揮現有的數字城市實驗室、3D仿真實驗室以及城市運行與應急管理實驗中心的設備設施和城市經濟管理軟件的作用,積極邀請其他學院的相關專業教師參與到城市管理專業本科人才的聯合培養中來。
城市管理專業的校內外聯合培養的第二種方式是與在京其他學校的聯合。比較早的聯合培養始于2012年年初,城市管理專業所在的城市經濟管理系與北京市政管委培訓中心達成聯合培養人才的意向,雙方在教學培訓、教材建設、實習實踐、會議論壇等方面逐步開展較為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并建立了城市管理專業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2015年,北京市開展“雙培計劃”,首經貿城市管理專業積極參與,與在京高校開展了人才培養的政策聯合,嘗試輸送優秀學生到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進行中長期訪學。
城市管理專業的海內外聯合培養主要是與臺灣地區以及美國等高校的聯合。20世紀80-90年代,城市管理專業與美國、英國等高校的合作較多,部分學生到美國等高校進行短期學習。近年來,首經貿陸續與臺灣東吳大學、臺南大學,美國布朗大學、羅格斯大學、馬里蘭大學、克里夫蘭大學、波士頓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積極探索3+1、4+1等合作辦學方式。同時,自2015年起,北京市也在推行“外培計劃”。城市管理專業的學生借助學校的對外合作平臺和北京市的“外培計劃”政策,積極參與到境外1-2年的學習,目前已有多名城市管理專業的學生到臺灣地區和美國的高校訪問學習,部分學生在美國的高校學習后,已申請在這些高校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
城市管理專業的人才海內外聯合培養的另一種方式,是積極探索和實施海外名師進課堂計劃,讓海外名師直接參與首經貿大學城市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學校每年都邀請境外部分高校,如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紐約大學等高校的名師為全校學生開設暑期課程,內容涵蓋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等領域。馬里蘭大學的丁成日教授還專門為學生講授《城市經濟學》雙語課程,并為城市管理專業本科生和城市經濟與戰略管理專業研究生做了多場城市經濟與管理的學術講座,介紹西方城市經濟與管理的研究成果與研究趨勢,進一步開闊了學生的國際化學術視野。
三、學校-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培養
如果說城市管理專業聯合培養模式主要以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學術素養、擴大學生的專業視野為目標,學校-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培養模式則主要側重的是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擴大學生的職業發展領域?;谶@一目標,城市管理專業自2011年以來,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實習實踐基地的規模。目前,本專業已建有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北京城市管理學會、泛華集團等覆蓋政府部門、省部級單位、行業協會、城市投融資公司等單位,涉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實習內容包括城市經濟、城市管理、城市投融資、城市與區域規劃、基礎設施與社會設施管理方面的30多家實習基地。其中,城市管理專業與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北京健康城市促進會、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公司等幾家實習基地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實習實踐合作關系。
武漢城市經濟圈是以武漢為中心,由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鄂州、黃石、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八市組成的城市群,是華中地區經濟關聯度高、經濟實力集中的核心區,也是長江中游人口、科技、產業最為密集的地區,是我國撬動“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在區域經濟格局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漢作為這一城市經濟圈的龍頭和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較好,商貿發達,制造業有著雄厚的基礎和發展平臺。武鋼、武船、武鍋、南車、中船重工、華中數控,這一大串耳熟能詳的名稱,曾經占據了我國重工業的半壁江山,曾是我國工業戰線的旗幟和驕傲,也曾寄托了一代華中人的追求與夢想。近幾年,面對大中型企業的轉型升級,武漢從未落于人后,先后承擔了國家“兩型”社會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兩項國家戰略及數十項試驗、試點任務。人力智力、能源區位優勢為武漢城市圈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形成了以鋼鐵、汽車、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產業,現代制造業蓬勃興起。
圈內大學始終與城市的繁榮發展同頻共振。武漢經濟圈內高校云集,僅武漢一市就集中了23所大學、22所獨立學院、15所高職院校和7所軍事院校,其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揚名海內外,科教實力強,人力資源豐富,形成了我國中部地區獨有的人才高地,為武漢城市圈積蓄了強勢的發展后勁。經濟圈中人文底蘊深厚,戰略管理、資本運營、企業研發、現代物流、政府公關、法律、新聞等多種類、高層次人才薈萃,為總部經濟的培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幾年,東風、富士康、中芯國際等3000余家境內外企業總部、研發總部紛紛落戶江城,其中包括7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300余家跨國公司,總部經濟的有效發展提升了城市經濟圈的發展空間。華中科大的數控系統作為裝備制造的先進“大腦”,幾年來,打通了人才、技術、企業三個層次的對外輸出通道,形成了一條應用研究、企業孵化、產業生長的高科技產業創新鏈,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力推武漢裝備制造業邁上了一個嶄新臺階。
武漢大學綜合性強,科研實力雄厚,專家、學者在城市經濟圈的協調發展中較好地發揮了“智囊團”“思想庫”的作用。近年來,武大力促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與城市經濟圈的企業、科研機構密切合作,聯手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先后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研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等應用型成果形成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關鍵詞】商業銀行 發展戰略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不斷深入,戰略定位被廣泛應用于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工作中。筆者認為:商業銀行所需要的各種策劃和持續不斷進行的各種資源的組織和配置活動,就是戰略定位。換角度而言,商業銀行戰略定位就是將銀行的發展愿景和目標,通過系統化的規劃方法,形成商業銀行經營方向的具體指導目標,并通過在商業銀行不同層面的溝通和協作,在商業銀行各層面形成一個有共識的戰略行動綱領。
成熟的戰略管理理論認為,戰略管理是由環境分析、戰略定位(選擇)、戰略控制(管理)等三個不同階段組成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是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
一、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現行環境分析
我國的城市商業銀行來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礎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業和居民投資入股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是由眾多法人機構合并形成的一級法人單位,是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地方性商業銀行。自1995年國務院決定在大中城市組建地方股份制性質的城市商業銀行以來,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舞臺上開始了艱苦的歷程。多年來,城市商業銀行既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又背負了沉重負擔,暴露出諸多問題。從功能上講,城市商業銀行是商業性金融服務機構,因此,它首先應該具備商業銀行的一般特點。同時,由于自身獨特的發展過程,城市商業銀行又有它自己獨有的特點,這就是: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是地方性商業銀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
(一)宏觀外部環境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結構性調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政府職能不斷轉變,都為以按市場經濟原則和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城市商業銀行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空間。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城市商業銀行歷史遺留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同時又面臨著貨幣政策變化、利率市場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外資銀行全面進入、監管政策調整和完善等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使城市商業銀行面臨著銀行體系內部挑戰、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制度創新的挑戰、宏觀政策調整和金融監管進一步嚴厲的挑戰。
(二)內部資源
其劣勢體現在:資本充足率低、不良資產率高、單一城市制經營、貸款風險集中度高和產品創新水平差等問題。
二、新形勢下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戰略定位
城市商業銀行是以某一城市為服務區域的商業銀行,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作為區域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城市商業銀行必須把自身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只有所在城市經濟不斷發展,才能為城市商業銀行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應與地方經濟發展目標保持一致,使得城市商業銀行與區域經濟獲得雙贏發展。
(一)市場定位為服務地方經濟
城市商業銀行一般處于各地的中心城市。城市商業銀行歷史上形成的獨特的地方特征、特殊的股權設置、與地方政府聯系密切所具有的信息優勢等條件,使城市商業銀行更能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城市商業銀行只有利用與地方經濟的交融性,密切保持與地方經濟發展戰略方向上的一致,才能敏銳捕捉地方經濟的脈搏,尋找到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才能進一步在地方經濟的極化和擴散中,擴大自身金融資源的支配范圍,實現共生共榮。
(二)服務對象定位為中小企業和城市居民
首先,作為城市商業銀行,必須為本城市發展服務,為本城市居民服務,受到本城市居民的歡迎,才能得到基本的發展。其次,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激勵機制作用下蓬勃發展,其規模、效益在國民經濟中愈加重要。城市商業銀行由于從業人員本土化、與客戶地域聯系密切、熟悉客戶資信與經營狀況,容易對地方中小企業進行監督,可以充分保障放貸資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務的效率。因此中小銀行定位于為中小企業服務具有比較優勢。
(三)業務方向定位為發展零售業務
從廣義上說,零售業務范圍包括與個人和家庭生活直接相關的金融服務、小生產經營者和小型企業的自然人提供的各類小額金融服務,從業務類別上說包括傳統的零售業務和理財等綜合性金融服務。發展個人零售業務,既是調整經營結構的需要,同時也是適應中國社會財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著眼長遠的發展定位。
三、城市商業銀行的戰略控制
(一)銀行內部管理戰略
一是要完善資本補充渠道,優化股權結構,深化內部治理結構改革。二是重構組織體系和管理模式,以事業部管理模式實行扁平化管理。要通過全面或在部分業務領域推行事業部制管理方式,如組建公司金融總部、個人金融總部等,推進集約化經營。三是按照確定的戰略定位重構經營管理機制。四是以價值鏈管理的觀念推進銀行再造,形成特色的企業文化。
(二)并購戰略
1.橫向并購。橫向并購首先應立足于商業銀行的內部整合,即按照效率原則,撤并或出售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或營業網點,降低成本,實現集約化經營。其次,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之間可以進行并購,從而壯大規模,實現優勢互補。第三,政策性銀行之間以及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也可以考慮進行合并,如可考慮將三家政策性銀行合并為一家,政策性銀行在基本完成其使命之后可改組為商業銀行或與商業銀行合并。
關鍵詞:城市名牌;企業名牌;名牌戰略;戰略管理
一、導言
目前,我國的名牌經濟快速發展,對城市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城市經濟發展基礎的名牌戰略,在發揮乘數效用、提高區域經濟等方面越來越重要。因此,加大城市名牌建設力度,構建科學的名牌戰略管理體系和運作機制,已成為各地城市發展的新一輪戰略目標。
品牌生態系統是一個由品牌產品、企業、企業股東、供應商、最終顧客、中間商、競爭者、金融機構、大眾媒體、政府、社會公眾、相關企業和品牌生態環境(包括社會、經濟、文化、自然環境)等所組成的人工生態系統。而品牌生態管理就是對整個品牌生態系統的管理。除了要構造企業內部品牌系統的戰略外,還要通過精心地組建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品牌群來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二、城市名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實施城市名牌戰略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際上其他著名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名牌產業不完善
底特律以汽車而聞名,米蘭以服裝而著稱,優秀的名牌城市無不有優勢名牌產業支撐。而我國城市普遍沒有形成特色名牌化產業,更未形成城市標志性名牌產業,與國際一流名牌城市有較大差距。
(二)政策環境不完善
西雅圖市制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的立法制度,為風險資本投向高科技創業公司提供金融支持等,營造了極具競爭性的企業家氛圍。提倡最新技術信息自由流動,支持創新冒險。相比而言,我國城市雖然出臺了鼓勵技術創新的政策,但是立法的滯后、人文創新創業精神的缺失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
(三)基礎設施不完善
一座世界級的名牌城市除了交通體系外,還需要世界級的基礎設施。能源、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必須能夠使公司具有國際競爭力,具有發展名牌產業的承載能力。我國城市能源和資源的匾乏、基礎設施配套能力的不足,以及在加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與國際一流名牌城市有一定差距。
(四)名牌產品分布不均衡
名牌產品布局和發展不均衡。很多城市名牌產品主要集中于幾個甚至一個行業中。這樣造成城市的名牌發展抗風險能力較差。
三、城市名牌戰略管理模式設計
城市名牌戰略管理模式(以下簡稱“模式”)是由企業、政府、市場、各級協會以及社會各界五方面構成,它是一個品牌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名牌和名牌之間共同組成了這個系統,它們相互競爭、相互作用、相互協同,共同推進城市名牌戰略管理。它是一個動態的、循環往復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是若干子系統的綜合體現,其基本著眼點是城市的遠期利益。具體設計如圖1所示。
(一)企業:提高自身實力,打造名牌產品
企業在模式中處于中心地位,所有其他實體都要圍繞如何使企業成功打造名牌來運行。企業創立和發展名牌應從以下方面努力。
1、優質名牌產品。凡是成功的企業,都有它的名牌或主打產品。打造名牌產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加強全面質量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全面質量管理是企業實施名牌戰略的內部運行機制,必須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保證產品的高質量。(2)樹立國際質量標準的觀念。企業要創名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須切實貫徹國際質量標準,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國際質量認證。
2、優質服務。優質服務是名牌的重要內涵,服務已成為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要把服務看作產品的組成部分,把服務質量看作產品質量的延伸。(1)樹立“用戶永遠是對的”理念。不管在發生什么問題,錯的只能是廠家,而不是用戶。(2)建立完善的服務設施。重視對服務設施的投入,不斷加強服務硬件建設。
3、科技創新。名牌必須以一流的技術作后盾,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1)在產品項目的選擇上,注重高技術含量。技術在引進時就堅持高起點和技術超前性。(2)對引進的技術及時消化吸收并加以創新。(3)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及時成立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進行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
(二)政府:制訂全面規劃,綜合協調,完善名牌創建的支撐和保障體系
政府在模式中要起到一種全新意義上的保護和干預的作用,表現為一種新型的政府職能模式――“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其特征是政府、產業經濟、文化建設、社會生活能夠很好地協調配合,通過政策引導或傾斜,使模式有效、持續地發揮作用,造就出更多的名牌企業,形成良性的反饋循環。
1、科學設計名牌戰略。政府應該根據城市的地理位置、發展歷史、區域功能、自身特點和在國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對名牌戰略進行科學設計。這種設計反映的是一種整體性的戰略概念,涵蓋了城市發展的各方面目標戰略與其實施的步驟。
2、完善扶持名牌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名牌產品的形成,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推動。因此,應有效地發揮政府導向和宏觀調控作用,制訂中長期名牌經濟發展政策。(1)制訂扶持政策。扶持企業開展海外商標注冊、境外專利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等活動;研究制訂降低某些行業和企業稅負的政策措施。(2)制訂激勵政策。提供研發資金和創新風險資金,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費用的投資;制訂名牌獎勵制度,對成為國家級、省級名牌的企業,拿出資金予以獎勵。
3、協調名牌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關系。對城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管理,協調各行業、部門及其他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包括部門、資金、空間結構、文化及對社會團體、中介組織的積極調動。
(三)市場調整:按市場規律調整各生產要素
模式是以創造城市產業發展能力和資源的市場為導向的。不以創造城市產業發展能力和資源的市場為導向,就不可能實現城市產業內部結構合理化。
因此,城市名牌經濟的發展也應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加速優質資源、優秀人才和優秀企業家向本地聚集,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發揮名牌經濟的社會效應,全面營造名牌經濟發展的良性機制和環境氛圍。
(四)各級協會和專業咨詢:為模式提供服務
各級協會和專業咨詢機構在模式中處于顧問的地位,有協調整個系統的作用。
1、建立市場化名牌價值評估機制。成立市場化、專業性、非盈利性的民間名牌價值評估機構,逐步設立完善科學的評估體系,量化考核過程和結果,對名牌競爭力及價值做出較切合實際的評判。
2、建立“名牌經濟專家委員會”,協同“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讓其擔任咨詢服務機構,同時提供各類培訓,引導投資方向,進行企業診斷,指導經營管理。
3、探索開辦名牌與經濟等專題對話形式,邀請專家學者和職業企業家、經理人,組織大、中、小等各類企業集中交流,解決現有企業擁有者的觀念問題,提升企業經營群體的整體素質。
(五)社會各界:形成氛圍,合力支撐模式的實施
名牌產品群體的形成,需要濃厚的社會氛圍。社會各界對模式的實施至關重要??梢詮囊韵路矫孢M行:
1、利用窗口行業,可以在來往城市與其他地區的飛機、火車上等播放推介名牌的專題介紹;在市內公交車和星級賓館提供城市形象的宣傳圖片和文字簡介;引導規范出租司機交流用語,擴大城市名牌在乘客范圍內的宣傳。
2、借助新聞媒體,拍攝城市民族工業發展的故事片和宣傳城市名牌的形象片,選擇重要媒體買斷一定時段播放;通過多種媒體宣傳名牌城市的理念、風格和形象,擴大城市的知名度。
3、舉辦專題活動,開辦名牌展覽會,邀請國內、國際名牌參會,擴大社會效應,強化城市名牌形象,提高城市的社會認同度和影響力。
四、實施城市名牌戰略管理的保障體系
(一)組織保障
城市要整合招商、生產、質監、流通等主管部門職能,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名牌產業的發展,成立城市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統領全市名牌經濟的發展;下設各專門委員會,各區市成立相應的機構,綜合協調、推進名牌戰略的實施;成立名牌企業協會,建立健全模式各個環節的信息溝通。
(二)政策保障
出臺今后十年的城市名牌戰略發展規劃,在財政、技改、新產品等諸多方面向名牌企業傾斜。如對企業承擔的屬于關鍵、前沿性技術和產品開發項目,引入風險投資機制,資金投入實行政府補貼、企業自籌、社會融資的方式;對重大技術改造貸款給予適當貼息。
(三)市場體系保障
大力培育和完善生產要素市場:金融、咨詢、專利、貿易;大力完善技術要素市場:標準、檢驗、實驗室;輿論保障: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和輿論監督作用,廣泛宣傳有關政策和信息,推動名牌經濟發展,為名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法律保障:有效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名牌企業市場競爭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參考文獻:
1、王興元.名牌生態系統成員構成特點及其利益平衡[J].商業研究,2000(10).
2、王東民.品牌生命的復雜性和復雜的品牌生理生態學[J].商業研究,2004(6).
3、鄧旭東,杜曉娟.培育品牌生態環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J].企業經濟,2005(1).
4、張,張銳.品牌生態管理:21世紀品牌管理的新趨勢[J].財貿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