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08:50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13005301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生道德和法治素養提高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作為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充分享受課堂教學的快樂,彰顯學科教W的特色與魅力呢?
一、落實立德樹人理念,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最有可能變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關鍵在教師。身教重于言教,要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就要樹立立德樹人理念和終身學習觀念,自覺提高自身學科專業素養,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跟上時代的腳步。“打鐵先要自身硬”,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自身素養,必須要有高尚的師德,以德服人,時時為人師表,處處做生表率。
二、創設真實教學情境,搭建素養培育平臺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而積極的過程,學習者知識的獲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間的交流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范式,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由此判斷學生的行為動機,觀察學生的思維養成,最終引領學生形成學科教學所要求的核心素養。比如針對網絡上熱議的“老年人跌倒該不該扶”的問題,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分析各類現象的成因,對這些行為可能引發的社會影響進行討論,并從中得到啟示。學生會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增強法制觀念,提升公民素養,同時深刻地認識到,建設和諧社會,人人有責。這就是真實情境所帶來的教學效果,它們貼近生活,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共鳴,自然在認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只要是和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實際,或是社會上的熱點現象,都可以作為學習的素材,幫助學生實現核心素養的提高。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形成正確認知,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認識,提升境界,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科學設定學習目標,明確素養培育方向
科學合理設定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目標的設定要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結合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具體而細致。比如教學粵教版七年級《綠色上網》這一課時,要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將本課所涵蓋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最終確定學習目標。知識目標:初步形成對網絡、網絡交往以及使用網絡語言的看法,了解網絡的特點,初步感受網絡的兩面性。能力目標:學會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傳播媒介,提升客觀看待問題、辯證分析問題、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抵制網絡不良誘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別能力,在網絡交往中保護自己。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形成理性看待網絡的意識,初步培養遵守網絡規則的意識,初步養成積極的媒介評價能力,學會理性利用現代媒介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三維目標的設定,由表及里,形成了對學生綜合學科素養的培養體系,學生可以從身邊或自己經歷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識,從而形成真正的技能與素養。
四、回歸課堂生活本真,拓展素養培育途徑
教材編寫理念:
充分尊重學生,注重能力培養
“學生為本”歷來被視為基礎教育實踐的重要原則,“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也成為很多老師掛在嘴邊的“教學真經”。但在當前的德育學科教育實踐中,很多時候這一原則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實。從教材編寫的表現上來說,就是以訓導的口吻給學生樹立標桿,以所謂“正確的道理”作為結論直接拋給學生,要求學生無條件地成為定論的接受者。盡管這種做法一再宣稱“是為學生考慮”,但實際的效果卻不敢恭維。很多學生因為教材刻板和生硬的表達,對于德育學科望而卻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為今后學生培養方式的更新提供了根據?!皩W生為本”的問題,被進一步轉化為“以學生的什么為本”和“如何以學生為本”的問題。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所要面對的“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正是與前述問題密切關聯的。以此為背景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必然要面對和回答這兩個問題。
北師大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對這兩個問題做出了明確的回答,并以此為出發點形成自己的教材特色。對于“以學生的什么為本”的問題,教材突出《課程標準》對于“負責任公民”的界定和要求,明確底線思維、責任意識,從基礎理念的層面突出學科教學的根本性質。同時,對于《法治大綱》所要求的法治意識培育,也在教材編寫過程中予以科學、充分地落實,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基于公民能力提升的現實需要,將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學科要求有機融入德育課程體系,以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學生成長需要。和修訂前的版本相比,這一版次的教材,需要落實的教學內容更多,這些內容的指向也更明確。對于“如何以學生為本”的問題,教材突出學生視角、關注學生問題、幫助學生成長,以學生學科能力提升為抓手,切實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方向。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材面對的就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在這個理念下,學生不是學科內容的被動學習者,而是具有生命整體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教材面向的是發展中的人和變化著的社會,因此要具備充分的開放性和發展性,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留白,讓學生在變化著的現實中體會成長的美好、感受發現的樂趣。這是北師大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的首要法則,也得到了充分落實。從目前呈現的情況來說,還是令人滿意的。
教材呈現方式:
體現學生視角,教育寓于生活
有學者曾經提出,一本好的教材應該達到八個字的要求:老師好教,學生愛讀。一本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除了要遵循《課程標準》和《法治大綱》的要求之外,還必須選擇恰當的呈現方式。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來說,“老師好教”要求教材在相關教學點的落實上要明確到位,這樣才能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落實德育課程的任務要求;“學生愛讀”要求教材具有生動性和可讀性,只有這樣才能便于學生接受,使得德育課程的教材文本變成學生德育學習的生動讀本。
北師大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訂過程中致力于在這兩個方面有所突破。從“老師好教”的維度來說,我們突出教材內容的思想性與教材呈現的邏輯性的統一,按照思維導圖的呈現方式,明確了主要教學內容的布局方案。每一個核心教學內容,在教材中都以黑體字突出顯示。將這些核心內容提取出來,就構成了課程教學的內容框架。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準確找到核心教學點,迅速掌握教學需要“落地”哪些教學內容。
從“學生愛讀”的維度來說,我們突出德育與中學生擴展社會生活半徑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統一性,將德育寓于學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從可感可見的生活場景中,通過有思維張力的問題,進入學習的情境,通過自主思考、實踐探究,發展我們要“教給”他們的品格和能力。教材設計了主輔文結合的呈現形式,主文內容準確、精練,輔文內容形象生動、貼近學生生活,是對主文內容的貼切闡釋與補充。除了主文和輔文,教材設置的“各抒己見”“知識鏈接”“社會觀察”“活動平臺”和“擴展閱讀”等欄目,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對于教學內容的實現,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材案例等教學素材的遴選堅持經典性、思辨性、適切性,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文明優秀成果中吸收給養,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及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度,注重挖掘教學素材的德育價值,真正做到將“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主文內容不斷線,輔文欄目相補充”的體例設計、定位準確的欄目設計和恰到好處的圖文結合方式,都是致力于提高教材可讀性和吸引力的努力和嘗試。
教材實施設計:
利用多樣方式,實現德育滲透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初中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道德品質修養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發展。對此,作為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對本學科所具備的素質教育優勢進行充分認識,并在明確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培養的具體內容時,對教育的本真進行自覺回歸。之后教師更需要對自身的教育理念進行改進和創新并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基礎前提,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如此方能在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應用中,通過對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良好滲透,實現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優化[1]。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一)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初中階段展開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就是為了初中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關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形成和發展良好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使學生能夠在這樣良好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影響下,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紀律、具備文化修養、能夠積極健康成長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養標準下,展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在原先的培養目標上,通過對課程根本性質的堅持和秉承,進一步確定學生的培養導向,如此方能在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下,實現對其知識能力、素質修養的全面提升。
(二)教學有效性的標準
良好的教學,就是通過教師課堂主導性作用的發揮,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積極性,在課堂主體明確的情況下,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這樣的教學過程有三種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種教學過程的教學目標明確適當;第二就是教學氛圍民主活躍、和諧平等;第三則是能夠在教師主導性的充分發揮下,具備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教學內容、學生需要等為依據,對正確的教學方法進行選擇,并在同時對相關的教學任務和目標進行明確和牢記,如此方能在激發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促進其獲得學科知識,才能在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同時,形成積極健康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才能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時,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長發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
(一)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教學情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應當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進行轉變,如此才能夠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從而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2]。而在新時代形勢下,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具備科學的教育教學觀念,并明確“教師的‘教’是為了服務于學生的‘學’”這一理念,通過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實現教師不為了“教”而“教”的教學目標。在此種情況下,初中教師首先需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所喜愛的學習方式為著手點,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其次,教師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教育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對學習材料中的發展過程進行親身的體驗,才能夠在學習中對最有價值的東西進行獲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選擇,同樣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情境,不應該是教師的憑空構想,而是應該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強化其真實性,使學生能夠在情境當中產生一種似曾相識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應當是學生,并以此為基礎交融到學生的實際學習中。而學生作為教學情境的主導者更應該面對、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現的道德問題,如此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更能夠在學生真實的參與和思考中,獲得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體驗和感悟,從而促進學生品格和相關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是以價值觀為導向,以問題為形式,在學生真實熟悉的情境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教授來達到教學目標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問題進行設計就顯得至關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設計具有思辨性、兩難性和生成性的問題。這樣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帶動學生思考和研究的積極性,從而在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實現價值引領下學習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能夠獲得自己積極思考的成果,從而體現其創新性的思維,因而教師需要牢牢抓住此類問題,并通過相關伏筆的設立,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其能夠共同而完整地解決問題。
(二)利用微課展開小組合作教學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因為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這一課程,更是無法對其產生學習興趣。而微課作為一種時間較短、內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學方式,是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的[3]。對此,作為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教學方式的創新中,利用微課對學生展開教學,如此就能夠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增強的前提下,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初步培養。另外,在傳統的教學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通常都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進行了嚴重的忽視,更是無法有效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新課改強調了“當代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進行培養”這一教育理念,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正好也包括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展開有效教學。首先教師需要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依據,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其次,教師需要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的組織中,讓小組成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動探討。如此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夠確保小組合作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學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鍛煉中,實現科學精神、文化基礎、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三)通過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中,存在著許多的理論知識,而其中的許多理論知識,其實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立足點,展開教學活動,以此來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許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都會采用單方面講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講解,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講解過于枯燥無味,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自然也就無法對其產生任何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內容為結合點,對課程內容進行不斷挖掘。當教師將課程內容中具備素質教育價值的生活化素材選取出來時,還需要以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基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對生活化素材進行充分應用,如此方能在充分發揮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時,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才能在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實現對其核心素養的提升。事實上,在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教師過于固定僵化的課堂教學形式,這樣不但會大幅度降低課程教學效率,還無法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在課程教學中,秉承相應的素質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滲透核心素養內容,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4],以此在改善沉悶枯燥的課堂氛圍時,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其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對相關的道德、法治案例進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也包含了相應的法治意識,由此可知,在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法治意識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首先需要通過良好的課堂教學方式,以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依據,在課程教學中,選取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師需要以案例內容為前提,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設置,并在設置中通過對法律重要性的強調,讓學生能夠對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產生清晰的認知,有意識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備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如此方能在學生不斷提高的法治意識和法律常識中,實現學生正確法治觀念的建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既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內容。對此,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應該在對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進行貫徹和落實時,緊跟時展的步伐,對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學生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的培養中,強化其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才能在增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51.
[2]吳淑珍.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42):127.
[3]鐘娜.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40):109.
新標準整合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三個課程標準,并按照學段要求進行一體化設計。課程內容選取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時代性,著力確立學生學會做人、做事的道德與法治基礎,增加反映文化傳承創新、最新社會發展要求、國內外重大時政事件,以及與學生生活密切結合的各類內容。課程設計以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范圍作為暗線,突出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內容;以主題組織課程內容,其中包括國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入學教育等主題。除強化中華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治教育外,還有機地融入了國家安全、勞動教育以及信息素養、金融素養教育等相關內容。另外,新標準也統籌課程性質、課程理念、核心素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等各部分內容,使課程標準既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又體現出不同學段的特殊性和適切性。
2.凝練了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這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既突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培養時代新人方面的獨特貢獻,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發展特征,又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核心素養保持銜接與一體化,同時為道德與法治課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找到了可以落地即與學習內容直接關聯的目標,從而能夠圍繞核心素養重組課程內容。同時,我們還研制了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有利于改進教學方式,突出活動和議題式教學,開展綜合性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可以預期,圍繞培育核心素養的教學,能夠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實現了課程目標的綜合性表述與分學段闡述的有機統一
新標準在描述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時采用了一些具有統攝性的大概念。這些目標是核心素養在課程中的轉化和落實,是對學生學習本課程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綜合性表述,整合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是對2011年版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傳承與超越。這樣,課程目標側重在學生發展上,落實到具體的問題解決和實踐過程中,不再是相互割裂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此同時,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按照四個學段,即“二二二三制”(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根據每個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分別闡述了課程的學段目標,使學段目標之間體現出較好的連續性和進階性。這是課程標準研制的一大突破,尤其是對道德與法治這門政治性比較強的課程,能夠分段進行系統全面的量的刻畫,可以說是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創新。
4.強調內容的綜合性和生活實踐性
云南省祿豐縣貓街初級中學 韓云剛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良好品德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普遍實施,以及課改的推進與發展,廣大授教《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作為一線教學的實施者、實踐者、組織者,對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等問題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筆者就如何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行小議,希望對上《道德與法治》課的廣大同仁有所幫助,同時,若有不當之處,也請廣大同仁批評指正。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新課改、課堂教學、運用策略
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基于《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編寫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開始進入教學實踐。2016年9月,筆者參加了《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培訓;2017年9月至今,參與了州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多次研修活動。通過學習、研修,提高了認識,并得到很大啟發,再經過這三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我們廣大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這一課題作一些反思、思考、總結。筆者現把自己的一些膚淺的心得、教學經驗與廣大同仁分享、探討,以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教學。那么,什么樣的道德與法治課才是一節好課呢?筆者認為,有趣的、自然的、簡潔的、樸實的、和諧的一節道德與法治課,就是一節好課。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也不例外。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高,學習效率也高,成績自然不差。那么,如何激發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呢?教師的人格魅力、詼諧的語言、情感豐富、表情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巧思答辯;表演、歌唱;多媒體展示;知識點分化、簡單化、趣味化等都是提升學習興趣的好方法。以上這些方法可適當穿插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二、巧構一節自然的課。所謂自然的課,筆者認為是這樣的課:新課導入自然,不突兀;知識點上下銜接自然、過渡自然;學生獲取新知水到渠成、知識自然生成等。
1、導入自然。在新授課中,導入部分須受到重視。導入做得好,能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較容易進入學習狀態。要做到自然導入,語言要精煉、設問要簡潔、樸實、貼近生活,時間控制在2—3分鐘。導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復習導入、設問導入、視頻導入、情景導入等。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一框《尊重他人》時,設問“剛才我們起立時師生相互問好體現了什么”(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從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課。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時候,導入部分,教師的巧問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探究。
2、知識點之間上下銜接自然。我們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中,基本上一個課時就上一個框題,而一個框題下可能會有幾個知識點。如何做好知識點之間上下自然銜接,是我們道德與法治授課教師應掌握的技能。我們研究教材不難發現,專家在編寫教材時,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來編排教學內容的。所以,我們教師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來設問,做到知識點之間的自然銜接。例如,在講授《尊重他人》這一框時,認識了“什么是尊重”這一知識點后,課設問“我們為什么要尊重他人”,從而很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為什么要尊重他人”。
綜上所述,要巧構一節很自然的課,教師的巧思設問很重要。并且,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學生回答,教師循循善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能水到渠成,同時也容易使學生達到新知識的生成。
三、設計一節簡潔的課。簡潔,在這里指的是學習目標簡潔、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簡潔。在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的評價制度(在中考中及格分以上以10分計入中考總分)的大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的周課時不足、偏少、學校不重視、學生不重視、家長不重視是普遍現象。導致我們《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教學任務重、成績難出。所以,怎樣向40分鐘的課堂要質量、要效率,是我們每個《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而設計一節簡潔的課就可以很好解決這一問題。
1、適當運用好教材中的課程資源?,F目前,一課時40分鐘,在這40分鐘當中,需要完成新授導入、目標展示、自主預習、自主學習探究、課堂小結、知識鞏固等過程環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課前精心備課、設計,方能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就涉及到怎樣利用教材中的課程資源問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單元導語、課題導語、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拓展空間、閱讀感悟、方法與技能等備課資源,怎樣有效利用這些課程資源、用多少、怎樣用,是我們《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在備課、課堂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的因素。筆者認為,這些課程資源在一節課中沒必要全部用到,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我們可以選擇性的使用2—4個,特別是小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一節課中設計2—3個就足夠了,多了就完成不了教學內容。
2、學習目標、教學過程盡量做到簡潔。在課堂教學中,簡潔可使學生清楚明白的知道這節課要學什么、要做什么、怎樣去學、怎樣去做;簡潔可使教師對課堂易于把控、可操作性強。一方面,學習目標要簡潔。我們在課堂設計時,學習目標盡量簡潔、具體,情感價值觀等目標可省略。另一方面,教學過程要簡潔。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思路清晰,把握好教學節奏,完成教學內容。
四、打造一節樸實的課。樸實,就是在教學中踏踏實實、樸實無華、不花里胡哨,知識點能落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落實、學生的情感能受到感染和升華。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樸實,我們要有對知識點的把控能力,對知識點做到細分細化、化難為易,讓學生輕松獲取知識;通過故事情節、設置情景體驗,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升華,形成初步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五、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諧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放輕心情、快樂學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1、師生關系和諧。民主、平等、和諧是新型的師生關系。尊重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的進步和表現、詼諧的語言、面帶笑容、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拉近師生距離、營造和諧師生關系的有效手段。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關鍵。
2、同學之間關系和諧。和諧的同學關系是打造團結向上班集體的基礎。在課堂上,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推選發言人等,促進同學之間的情感思想交流,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團隊意識。和諧的同學關系使課堂學習效率高效。
在氛圍和諧的課堂上,學生在發言、答辯、自我展示等過程中,認識了自我、提高了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同學之間的情感思想交流,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前面,筆者從五個方面探討了如何上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筆者是從怎樣的道德與法治課才是一節好課來闡釋這一問題。筆者的觀點是,一節有趣的、自然的、簡潔的、樸實的、氛圍和諧的道德與法治課,就是一節好課。限于筆者的學識、教學經驗,分析不夠深入、語言不夠精煉是難免的。在這里只是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望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有所幫助、有所啟示。
參考資料:
摘要:當前,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熱議的焦點話題。它的提出,給課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彰顯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理念。核心素養之于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具有引領性作用,聚焦于素養的培育,從知識走向素養,豐富了內涵。核心素養之于學生的發展,具有根源性作用,它是學生發展之根基。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實現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核心素養
近年來,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界中探討的焦點問題,引起學者與教師熱烈深入的討論與研究,并形成廣泛的共識。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和必要途徑,是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在教育領域的主要體現和具體要求。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實現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那么,應該如何培育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呢?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來說,更是責無旁貸。筆者試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實踐。
一、緊扣核心素養,貼近生活實際,引領學生關注社會,培育家國情懷。
新時代催生新教育,新理念引領新課堂。道德與法治,是在順應時展需求和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認識,密切結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科學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內容,是新路徑、新教材,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強化體驗性與探究性,彰顯人文性與實踐性,引領學生思想與精神、人格與品質健康成長。但還有很多教師教學還是穿著新鞋走舊路,墨守成規,未能主動去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生活這中的人和事。從根源上說,生活實踐才是我們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源頭活水。因此,我們不能把學生限于課本困于課堂“兩耳不聞窗外事”;還要將學生的目光引伸到課外廣闊的空間,不僅關心學習生活的小事,還要主動關注國家與全球的大事,做到“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F實生活中,任何一個個體,都不可能獨自存活,其與社會的融合度及參與公共社會的熱情度,皆取決于其對時事的關注度。那么,道德與法治教學應怎樣引導學生培育這種素養呢?筆者在教學中結合課程目標,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抓手,利用好每節課的開始1、2分鐘,有機地引述一些時事頭條、熱點事件等;或者預先布置再讓學生分享最近幾天自己關注到哪些頭條熱點,接著讓學生自由發言,交流看法,通過觀點火花的碰撞與思辯,逐步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最后內化于心,指導自己的行動。另外,我們在對學生平時的考查和達標測試中都要體現這一點,處理好時事熱點與教材考點之間的關聯性。如:“華為事件”與國際視野、家國情懷、核心技術;港珠澳大橋通車與道路自信、綜合國力、科技創新;四川墜江公交車事故與法治思維、規則意識;樂清“失蹤”男孩反轉事件與社會誠信、秩序正義……這些熱辣辣、活生生的鮮活事例,一改道德與法治冷冰冰的晦澀感覺,更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走進生活,融入社會,體驗親情與關愛,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學會理性觀察社會,明辨是非,也更好觸發學生主動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內驅力,形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聯結,增強學生對法紀規則的敬畏感和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學會與祖國共命運,與世界同呼吸,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二、巧設情境,引領學生學會探究,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
社會在前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日趨廣泛與深入?;诤诵乃仞B引領下的教學過程,是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與完善的過程,更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凸顯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交流、主動探究,還要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學習方式。在教學《增強生命的韌性》這一課時,筆者通過多媒體出示:李某某同學在競選班長時失利,從此放松自律,破罐子破摔,導致成績急劇下降,還經常違反校規校紀。你如何看待,你會怎么勸導他呢?由于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石激起千重浪,打開了話閘子,學生紛紛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課堂氣氛熱烈,老師乘勢而上,引領學生深入課本“引經據典”,通過交流與辯論、梳理與整合,互相取長補短,形成思想觀點。老師針對他們的回答做了點評,重點還是落在解答問題的思路上:(1)生活中難免挫折,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迎難而上,增強自己的耐挫力;(2)冷靜思考,沉下心去查找原因,科學應對;(3)學會用合理的方式調控好情緒,并以恰當的方式渲泄。這樣,通過角色轉換的方式進行呈現,學生自然會在老師的精心指引下,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我們還應在教學中捕捉轉瞬即逝的時機,善于抓住教學中動態生成的資源進行誘導,提高教育的針對性,選取能觸發學生心泉共鳴的著力點因材施教,讓孩子們的思維交流與智慧碰撞更為自然而深刻。這樣,更好將核心素養的要求,落實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樂于探究、勤于動腦中學會探究,敢于擔當,勇于實踐,增強自主發展的能力。
三、以活動促發展,引領學生學會合作,發展核心素養。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根源在于主體與道德環境的積極的交互作用──活動或實踐。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更貼近生活與社會,選取具有時代特色、富含人生哲理的案例,更多采用調查訪問、角色扮演、交流討論、辨析鑒別等方式,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課堂上學生們經過自主預習,提出問題,在課堂中通過交流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經歷著知識的發現、驗證,同時在探究過程中,與社會中的人、事、物進行對話,從而產生情感體驗,獲得了對自我、對生命、對世界的感悟,積累人生智慧,并在活動中進行分享,促進合作。如在執教《文化根中國心》一課時,我根據教學目標,緊緊結合市情,以參觀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為契機,創設出行情景。有目的地設計了《出行巧安排》的活動。首先,學生初步自主獲取相關出行信息,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選擇合適自己的交通方式;接著,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頭腦風暴”梳理補充容易忽略的出行因素,針對各種的意外情況,篩選出相關信息,再通過學習群,學生在交流和激辯中各抒己見,相互取長補短,最終選出最佳交通工具,制訂最優出行方案。在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活動時,還要做到三注意:一要注意明確小組合作的分工與職責,明白自己的任務和要求,每個成員既有獨立自主,又有合作互助,師生之間積極互動,課堂才會呈現出了動態的生命活力,使小組合作更有成效,更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集體精神;二要注意動靜“適度”,在設計體驗活動時,可結合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既要有角色扮演、歌舞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又要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傾聽、鑒賞等環節,讓學生靜下來。做到動時氣氛活躍,靜時落針可聞,動靜切換和諧順暢,收放自如。三是活動的設計更應有“梯度”,為了達成不同層次的目標,老師設計的體驗活動,應該先易后難,前一個活動是打好基礎,做好鋪墊;后一個活動承前啟后,螺旋上升,不斷豐富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涵,引領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尊重他人,換位思考,寬容待人,更好地融入集體,適應未來社會,達成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綜上所述,就道德與法治學科而言,就是要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聚集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融合各種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于“潤物細無聲”中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更好地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小學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課而忽略學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學校沒有專門的法制教育人才,雖然授課教師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識教育,但并不系統、全面。要使小學生成長為一個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為老師應對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視,培訓中,我在老師的講解下對新教材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梢哉f新教材對我們教師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通過這次培訓我所獲得的感想與體會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編列目的、內容的設計
培訓中,老師主要從三個維度來闡述新教材編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教科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學校德育變革相接軌,以順應時代的變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新教材內容的設計重點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上,采取的內容編列策略是知識、技能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來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同時,在解決日常問題的活動過程中適時地結合學生身邊的例子加以講解,這樣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編符合國家對課程標準制定要求,教材內容豐富,難度適中,對有關基本知識編排和敘述,正確、合理、也符合科學性。教材中的知識點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來說較新穎、實用。通過學習,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新教材的內容是由哪些單元組成,各單元又有哪些知識點的組成,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方老師所提供的知識框架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二、認識到整體把握《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體把握新教材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并把握好課程知識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認識并把握好教材的結構,對于一個新入門的政治教師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認識到應該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難點
通過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怎樣才能將一個個知識點貫穿于我們的日常政治教學過程中。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松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次培訓,受益匪淺,在方麗敏、安子琴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這將成為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政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對中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必須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培訓中,我在方老師的講解下對新教材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梢哉f新教材對我們教師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通過這次培訓我所獲得的感想與體會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編列目的、內容的設計
培訓中,方老師主要從三個維度來闡述新教材編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教科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學校德育變革相接軌,以順應時代的變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新教材內容的設計重點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上,采取的內容編列策略是知識、技能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來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同時,在解決日常問題的活動過程中適時地結合學生身邊的例子加以講解,這樣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編符合國家對課程標準制定要求,教材內容豐富,難度適中,對有關基本知識編排和敘述,正確、合理、也符合科學性。教材中的知識點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來說較新穎、實用。通過學習,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新教材的內容是由哪些單元組成,各單元又有哪些知識點的組成,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方老師所提供的知識框架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二、認識到整體把握《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體把握新教材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并把握好課程知識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認識并把握好教材的結構,對于一個新入門的政治教師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認識到應該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難點
通過方老師、安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怎樣才能將一個個知識點貫穿于我們的日常政治教學過程中。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松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次培訓,受益匪淺,在方麗敏、安子琴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這將成為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政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2
9月我有幸參加了經開區教研室組織的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教師培訓。通過這次的培訓,使原來懵懵懂懂的我收獲頗多,專家和老師們的講解,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通過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松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級是培養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作為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課中,以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目標,抓細抓實,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行為訓練,使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這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今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認真、細致地解讀教材,真正領悟編者的設計意圖,一切要從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孩子們愛上《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3
七月七日參加了由教委組織的部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培訓,時間兩天,上午聽了一年級和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示范課各一節,并觀看了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的講話視頻,下午聽了兩位授課老師的教學反思和縣小學教研室鐘曉菊老師對《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詳細解讀。這一天的培訓,總體感覺是嚴謹且高效,受益匪淺。
伍才英老師上的一年級《校園里的號令》一課,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讓學生感受校園里的各種鈴聲,通過聽一聽、辨一辨、說一說、演一演等活動,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校各種鈴聲的含義,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樂生活”的“法治”教育。這節課在兩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組織教學,針對剛入學的孩子,采用對口令、小組競賽、表揚激勵等方式,行之有效,課堂井然有序,彰顯了教師超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園童謠”,學生對“鈴聲下的規范”學得快,記得牢。
培訓是短暫的,付諸實踐是我們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必須經常復習培訓內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合適的課程資源充實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科的教育理論作指導,以課例、課題研究為抓手,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肩負著學校的深切厚望,我于10月8日有幸赴南京師范大學參加了20xx年部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培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前身是《小學品德與生活》《小學品德與社會》,根據國家、省、市各級文件精神,自20xx年秋季一年級開始,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培訓教師的培訓講座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從他們的身上,透出一種智慧的力量,教育藝術的魅力。通過培訓,使參與者對今后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有了全新的領悟。
如今,培訓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行了一半,以下是這幾天我對這幾次講座的淺薄的見解與體會:
聽的第一場講座是成尚榮老師的《道德教師的專業成長》,我雖然不是專業的道德教師,但被成尚榮老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的知識深深吸引。因此,對這堂課非常有興趣,津津有味地認真聆聽成老師的獨到見解。
首先,成老師論述了道德和法治的關系,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而這門課程,是一門道德與法律的相結合的課程?!胺ㄖ问菍Φ赖碌闹?,道德是最高的法律,道德在人們心中,離不開道德的滋養。”我對成老師這句話有著深刻的感觸,這句話我的見解是:法治是道德的保障,如果沒有法治,道德會被隨意破壞與踐踏,法治約束著我們的行為,朝著道德的方向發展,而法治本身就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最高的體現,法治應該是為道德服務的,如果法治背離的道德,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某種情況下,法治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道德還是對法治的一種補充。兩者是相互依存、支撐與補充的。接著,成老師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論述了道德教師該如何進行專業成長,我從中收獲良多,不僅清楚了國內道德教育的方向,而且了解到國外道德教育的成果??偠灾ㄟ^這次講座,讓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曙光和希望,今后一定要認認真真上好每一堂道德課,雖然的一個老師的力量有限,但是千千萬萬的老師也是由一個教師組成,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好,我國的國民素質、道德水平才會慢慢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才會越來越好。
第二場是孫彩平老師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低段教材整體解讀》,孫老師這堂課讓我們非常直觀的認識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非常有指導意義。
專家講到新舊教材的不同,并進行了對比,新教材將德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落實《課標》要求和大綱精神,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傳承的過程,還講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標、內容、工作要求。專家還列出了小學一二年級法制教育圖譜,并列舉了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編寫單元課例,教材按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邏輯為核心設計的。教材中的主體是兒童,教材的內容是兒童的生活。教材關注一年級學生的整體成長、生活;了解學校生活的兩個主體生活方式;學會玩,并且有意義地玩;學會主動思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想法的參與學習。整本教材洋溢著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從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圖體現多元、開放、平等、包容的價值觀。新教材具備了以兒童的生活視角和路徑,形成生活內容和教學相統一的敘事邏輯,教材力圖體現和諧與溫暖的情懷,體現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與溫暖的關系。學生從課本中能學會做事、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學習,讓自己努力從適應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覺、自主。
新教材中沒有了說教性的內容,各冊設計了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呈現方式體現了兒童的審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發了學生想象力,力求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滲透法制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啟發,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呈現良好的道德實例和現實需求的法治知識,也應和學生一起解讀、分析,更要帶學生們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觀察、思考、感悟、實踐。
面對新教材,我們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學習型、研究型、實踐型、反思型的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書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蘊、有情懷的教育者,用德浸潤兒童心靈,用法呵護兒童成長。
另外,汪老師的《做一個德才一體的智慧型教師》講座也讓我記憶猶新,對今后我教學有著很重要指導性意義。
首先,汪老師提出,“為什么要做一個德才一體的智慧型教師”的這樣一個命題,他是從“德多才少”、“才多德少”這兩點來加以解釋。而我聽后的見解是,德和才一樣重要,有才無德比有德無才更危險,就像我曾經和學生開過一句玩笑話說的那樣——“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睘槭裁催@樣說呢?因為,有才無德的人有頭腦、有技術、有能力,他們如果做壞事,造成的社會危害會更大。所以,我們作為一個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模仿的對象。如果做不到德才兼備,也就枉為人師了。然后,炎老師從理論基礎、具體措施這兩方面提出,我們該如何去做一個德才一體的教師,他的智慧與理論讓我十分折服,今后一定要把其具體運用到我的教學生活當中去。
還有很多老師的講座非常精彩,就不一一道來。他們的智慧、理論深深地影響了我,讓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光亮,照引著我的教育職業生涯。此次培訓進行到這里,我受益匪淺,在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這將成為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2019年8月21日,有幸到二小參加了全縣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培訓,培訓時間雖短,卻讓我感受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在譚老師的講解下對新教材有了較深入的理解。通過培訓有了以下的心得體會:
小學《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編寫是按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邏輯為核心設計的。教材中的主體是兒童,教材的內容是兒童的生活。
教材關注學生的整體成長、生活;了解學校生活的兩個主體生活方式,學會玩,并且有意義地玩。學會主動思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想法的參與學習。整本教材洋溢著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從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圖體現多元、開放、平等、包容的價值觀。新教材具備了以兒童的生活視角和路徑,形成生活內容和教學相統一的敘事邏輯,教材力圖體現和諧與溫暖的情懷,體現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與溫暖的關系。學生從課本中能學會守法、樹立規則和公民意識、學會做事、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學習,讓自己努力從適應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覺、自主。新教材中沒有了說教性的內容,各冊設計了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呈現方式體現了兒童的審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還滲入了一些繪本圖畫和內容,激發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滲透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