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6:47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審計要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查詢審核過程
在會計電算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軟件是否具有充分的保留和提供審計線索的功能,是評價管理型軟件最重要的標準之一。顯然,一個理想的管理型軟件必須具有充分的保留和提供審計線索的功能。在這方面,我國的商品化管理型軟件設計與開發似乎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未來的管理型軟件的設計中這將是一個新的課題。
關于審計線索提供的總體要求可歸納為以下幾條:
1.雙向性
管理型軟件應允許審計人員按照原始憑證-明細帳(日記帳)-總帳-報表的順序進行雙向查詢,同時還應允許分別對日記帳、明細帳、總帳的期初余額、本期發生額和期末余額進行雙向查詢。,我國絕大多數管理型軟件的查詢設計都是單向的,可以實現由總帳查明細帳,由明細帳查憑證等過程,但當需要反向查詢時則往往會遇到困難。
我國通用財務軟件的設計一般是將帳務處理系統與報表處理系統作為兩個獨立的模塊進行設計。報表處理模塊雖然能根據一定的公式在帳簿中取數據,但是報表與帳簿之間并未建立起直接的關聯,由報表到帳簿,或由帳簿到報表的追查不能實現。即使是在帳務處理模塊中,如總帳、明細帳與憑證之間的順次查詢也并非各種軟件均能實現。
2.二維性
二維性是指管理型軟件所提供的審計線索查找路徑應是可以交錯的。即不僅可以按憑證到明細帳(日記帳)到總帳到報表進行雙向查詢,而且在查詢帳簿的同時可以隨時查找某一帳戶對應的某筆交易額或期初、期末數額。二維性的實現受雙向性的與限制。在我國,有的軟件連順序查詢都實現不了,更談不上二維查詢了。但是,如果單就查詢帳簿時可以隨時對相應的帳戶進行"期初余額到本期發生額到期末余額"雙向查詢而言,一般的財務軟件基本上都能實現。這是由于我國的財務軟件在顯示被查詢的帳簿時,往往按照手工處理中帳簿的格式予以表現,只要在軟件帳簿格式設置時注意包括期初余額、本期發生額和期末余額三個項目,則隨時可以方便地對此進行雙向查詢。
3.確定性
審計人員在工作中,一旦對某些業務產生疑問,往往需要對與該業務有關的一切進行查詢或追查。此時,管理型軟件應能為審計人員提供足夠的資料,并能在各數據庫之間根據審計人員的設定建立起關聯關系,從而保證審計人員在查找資料時能方便地對相關資料進行定位。如果審計人員需要對客戶的應收帳款進行審計,軟件應可根據審計人員的設定在顧客訂貨單、銷售通知書、發貨單、銷售發票、銷售匯總表、銷售明細帳及總帳、應收帳款明細帳和總帳、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帳,以及總帳數據庫之間有選擇地建立起關聯。一旦某項具體業務被選定,與之相應的上述資料即可調出。這是機為審計工作帶來的一大便利,可以省去審計人員大量的手工查找工作。但是客觀地講,這一功能在我國現有的財務軟件上并未得到實現。一方面,是由于計算機在中的應用范圍還比較小,有的企業盡管已實現財會電算化,但是并未在企業全范圍實現計算機管理與控制。
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現有的成套企業MIS系統還很少,有的企業雖已廣泛地運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管理,但是這些信息管理模塊往往獨立于財務模塊,且與財務模塊之間缺乏配套的接口,造成信息交換困難。因此,要解決財務軟件中審計線索提供的確定性問題,首先應在企業推廣運用管理型軟件。只有真正讓計算機總管企業管理的各類信息,才有可能利用計算機技術方便地為審計人員提供審計線索。
證實過程
審計人員進行證實測試的主要目的是確定會計報表所揭示內容的有效性、正確性,其一般目的包括:存在和發生、完整性、權利和義務、估價與分配,以及說明和披露五個方面。由于一般財務軟件的設計都能遵循有關會計制度的要求,核算的準確性是有保證的。同時資產的存在性與完整性也并非由財務軟件的設計所決定。因此,筆者認為,證實測試過程對管理型軟件設計的要求比較簡單,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條:
1.帳務處理過程確定可查
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在很多具體會計處理方面具有可選擇性,如高新技術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國家規定可以選用加速折舊方法。當然,企業也可選擇常規折舊方法,這就使會計具體業務的處理具有不確定性。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時,必須充分了解企業對各項業務的具體處理方法,才有可能對所選處理方法的適當性和核算的正確性提出意見。與此同時,作為通用管理型軟件,軟件設計一方面應充分考慮不同企業對各種不同會計處理方法的需要,在軟件中預置選擇菜單;另一方面,也應注意在用戶選定某一處理方法后,對這一信息予以披露與保存,以便審計人員在需要時隨時調用。
2.為審計測試預留通道
在管理型軟件中,僅保留處理方法的名稱、過程、公式還遠遠不夠。審計人員為證實業務處理的實際過程、方法,往往需要進行測試,即虛擬一次業務運作過程,檢查其結果與預期結果是否相符。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驗證核算過程是否與設計一致, 但是,如果審計人員不能及時消除這些測試的影響,這種方法也有可能導致系統數據的混亂。恰當的解決方案是在軟件設計時即為以后的審計測試留下通道,既方便審計人員的隨時測試,也不會造成對整個系統數據的影響。
系統分析過程
會計電算化系統是一個比手工會計系統更為高級、復雜的信息處理系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第3號《審計準則公告》中將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內容控制分為一般控制和應用控制兩類,這代表了西方審計界普遍接受的見解。我國的一些學者則主張將內部控制分為程序控制與制度控制兩類。其中,制度控制與軟件設計無關,在此著重討論滿足程序控制對相關軟件設計要求。
1.輸入控制
在電算化系統中,系統依據錄入或系統自身采集的原始數據產生各類信息。因此,這些原始數據的質量至關重要。管理型軟件應具備的數據輸入控制大致有:
設立科目對照檢查:當輸入會計科目號碼時,系統首先在參照文件中查找。如查找不到,或查找到的科目在屏幕上顯示后表明不是要輸入的科目,則提示糾正措施。如輸入的科目名稱不規范,則廢棄已輸入的科目;若確認為新增科目,則將該科目追加到科目對照文件中。
合理性檢查:對輸入的數據根據其意義設置一個合理性區間。如果輸入的數值超出區間范圍,系統應發出提示信息,要求檢查輸入數據。
信息類型檢查:對輸入的數據或摘要等信息確定輸入的合理類型。當應輸入數據時,不能有字母、符號、漢字等非數值型信息;當應輸入摘要時,則限制數字的輸入。
試算平衡檢查:對輸入的每筆交易都應進行試算平衡檢查,查其借方金額之和是否等于貸方金額之和。在某一會計期間所有輸入結束后,還應對總額進行試算平衡。
2.處理過程控制
處理過程控制設計的目的是保證處理步驟的適當性。在手工核算系統中,這一功能是靠復核工作完成。在會計電算化系統中,由于操作員并不能觀察到有關數據的處理過程,所以審計人員對此應予以足夠的關注。
管理型軟件的設計要力圖能維持手工核算下的合理處理過程。但是,我國原有財務軟件在這方面的設計并不盡如人意。如在存在未過帳業務時均能結帳,且無特別提示等。值得一提的是,軟件在打印含有未過帳業務的報表時,在所打印的報表上應作出特別的說明,以防與最終的正式報表產生混淆。
3.輸出控制
輸出控制的目的是保證輸出資料的準確、可靠。輸出控制的措施有很多,在此,僅選擇其中最基本的幾種要求來考查各軟件輸出控制的有效程度。
(1)打印預覽功能可讓操作者在實際打印之前對打印輸出的、格式進行最后的審核。一旦發現存在錯誤偏差,能立即予以修正。這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功能,尤其體現在它能減少無效輸出資料的數量,從而降低了無效輸出資料混入有效輸出資料的可能性。
(2)對各類輸出資料的控制與區別。不論是手工會計核算還是會計電算化,錯誤的存在總是難免的。在錯誤修改前后的系統輸出資料,如打印的帳簿、報表等,應能予以明確區分。這就要求在打印輸出資料上標明打印的日期、時間和序號,系統應能對所有的打印輸出進行登記。進一步講,這一功能還有防止私自篡改帳簿、報表等現象的作用。一般而言,財務軟件均能在輸出報表上注明報表所屬的會計期間,但報表打印的具體時間,則不在輸出報表上給出。更為重要的是,系統往往都未對所有的打印輸出進行嚴格控制,未對輸出的報表標明序號。如97年11月資產負債表這是第8次輸出,則應在報表上標注"8"。如果說通過打印日期、時間區別報表并不十分可信,因為系統日期、時間能被方便地改動。那么,在報表上標注序號,并且在審計時要求將本期所有輸出報表都提供給審計人員,就能夠有效地防止報表混淆或有意改變報表內容的情況發生。我們看到,系統日志是為審計人員提供審計線索的有力工具,但是,有的軟件未能較好地實現這一功能,還有一些軟件竟允許操作人員對其進行刪改!這樣的系統日志不但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之還可能對審計人員造成誤導。
4.初始化控制
在會計電算化系統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設置系統參數、設置科目、建立各種帳簿文件、錄入各種余額數據等。初始化工作只能進行一次,并將在很大程度上其后的核算工作。因此,管理型軟件必須重視對初始化工作的控制。如同級編碼的會計科目相同,則可能造成以后會計科目的混淆;初始化不正確仍允許記帳,也會令其后的維護等工作產生困難。
5.系統安全控制
與手工會計核算系統相比,會計電算化下的系統安全控制更為復雜。
(1)口令??诹畹脑O置一般有用戶口令、任務口令兩種。用戶口令是為每一個合法使用者設置一個口令,允許在其權限內操作。任務口令是針對不同功能設置不同口令,用戶執行多種功能要記住多個口令。相比之下,用戶口令設置較為合理。我國的大多數軟件均采用了這一口令形式。此外,口令越長,其被破譯、篡改的可能性越小。
(2)系統操作日志。系統日志能詳細記錄各操作人員的操作、時間,為審計提供全面的資料。但是,系統日志必須具有不可改動性,才能為審計人員提供可信任的證明。
(3)程序接觸控制。這一控制主要是防止操作人員對管理型軟件程序的擅自改動。管理型軟件均以高級語言編制,并在編譯后保存,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程序接觸控制的作用。
L、會計實體的變化帶來審計實體的多樣化、復雜化。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不僅突破了過去地域空間對經濟交往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導致企業組織之間的界限不再象經濟那樣清晰,特別是商務的出現,使得會計主體的外延不斷擴大,一個公司可能擁有大量的子公司,而且總公司又有許多的合資企業、合作企業和關聯企業。一個顧客——供應商的松散聯盟集團,使得公司的結構和功能具有了很強的變動性。隨著“網上公司”、“網上實體”的迅速,通過虛擬的網絡媒體空間,使不同地域各種各樣的人,為了某個工作目標暫時的聯結到一起來,而業務完成后就自行解散。帶來會計實體越來越多,也越發難以界定。由于空間范圍的擴大,使原來的傳統意義上的空間概念,擴大到虛擬的網絡空間,組織結構也由新的橫向網絡組織取代了傳統的金字塔式組織,由此使得我們的審計客體——被審計單位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被審計單位,范圍變大了,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難以界定,例如,我們在對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的高新技術公司進行審計時,就遇到這樣的,該公司是由世界銀行貸款支助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轉制而來,同時它吸收了相關的投資公司、科研機構等入股成立,同時該公司又參股某一上市公司,使這一上市公司對其控股達到90%。這樣我們在對世行貸款這個項目進行審計時,就必須對這個項目本身支助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轉制形成的新公司,及其參股的上市公司進行審計評價,然而,但我們在審計實務中,卻發現兩公司的互為關聯企業,兩家公司本身在賬務會計的處理上遇到了難以界定的資產沒有入帳,這樣,我們在對項目的審計評價時難以全面、正確的下審計結論。
2、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使審計的目標受到挑戰。
以網絡為依托興起的虛擬公司僅僅是一個抽象的聯合體,它更重要的資產只是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根據會計理論的要求,會計信息必須和即將進行的活動或預期產生的結果完全相關,然而在目標情況下,會計信息在某些方面正逐漸喪失這一標準。企業大量的資產沒有得到或難以得到充分的確認和計量,某些特殊的資產如土地、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會不斷增值,但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卻未充分反映出來。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正作為一種全新的資本、一種關鍵性的生產要素進入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知識創新這種無形資產的比重日益增大,在資產負債表上也得不到任何反映。同時,新技術的采用使得產品生產的周期縮短,會計人員在現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財務報告制度下,無法為我們審計人員提供及時、充分有相關性的會計信息,使得我們的審計往往是在事件發生以后才進行審計,審計難以對審計對象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準確、及時的判斷和評價,加大了我們審計的風險,同時,在工業經濟時代,物質資本占主導地位,我們的審計目標主要為投資者、債權人服務的,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審計的目標不僅要維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也要維護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和社會利益。因此,審計的目標將不再局限于物質資本要素所有者,而應定位于整個社會。例如對企業人力資源利用狀況、企業商譽、商品品牌等無形資產價值等發表審計意見。
3、會計信息產生、傳遞和途徑的變化,帶來審計技術和方法的變革。
在現代知識經濟和信息化大潮的推動下,現代會計信息實質上是會計人員按會計準則挑選最有用的數據利用現代機、網絡和通訊等信息技術加工處理形成的綜合信息,它是對傳統會計模式進行重購,并在重購的現代會計模式上通過深化開發和廣泛利用會計信息資源,通過計算機系統網絡化的傳遞,使會計信息能夠滿足不同使用者對會計信息不同層次的需要。由此,作為審計證據的會計資料的信息化,必將帶來審計技術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否則,現代審計將會越來越難以適應會計信息化發展的要求。
一方面,數據的存儲介質和形式、會計數據的生成和傳遞方式實現無紙化,我們審計人員將很難甚至根本無法能過肉眼跟蹤會計業務的處理,也無法用傳統的考查會計檔案數據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另一方面,內部控制的重點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部門轉移到數據處理部門,財會人員對交易的直接監督減弱了,原來的內部控制體系難以適應這一變化。機數據處理的集中性、連貫性,使大部分職權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數據庫存儲主體的改變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會計中的賬簿控制體系失去了作用。在這種條件下,用經符合性測試得出的控制風險極低的結論來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重點,必將加大審計風險,降低審計效率。
從上述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在知識條件下,會計和審計所面對的巨變環境是一致,尤其是審計和會計關系的血緣性聯系,使得會計每一次的重大變革,都直接導致審計的重大變革。傳統手工會計對應的是手工作業審計及手工作業審計技術,而面對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會計信息化的,我們的審計正面臨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任何正視這些,不斷尋求新的辦法,去適應新對我們審計的要求,這個艱巨的任務擺在了我們每一個從事審計工作的人員面前。
一、 對政府審計的進行調整和拓展。
作為政府審計的實際業務部門,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必須順應時展的要求,及時調整和拓展政府審計的內容。首先是衍生工具的審計,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創新金融工具種類和數量迅速發展,衍生金融工具給審計提出了新的內容和要求,另外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和智力密集型行業如高、軟件公司等的大量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額作用。與此相聯系,企業資產結構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本的比重將會大大提高,并且成為企業價值的重要決定因素,這樣,在知識經濟條例一廠,兩者將逐漸成為審計的內容,而且從地位將逐步得到提高。同時,由于政府審計賦有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的責任,因此,在未來發展中對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的各種非財務信息如:某些管理咨詢信息或財務報告信息;財務預測信息;事關企業未來經營成敗的因素;企業近期所面臨的營業和行業風險等明細信息,這些信息在當前是政府宏觀經濟發展決策和各行業或企業發展戰略決策的十分重要的依據,理所當然,這些信息也就成為了我們政府審計不可回避的審計范圍。
二、重新評價審計人員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對內容控制制度的。
在信息時代,具有信息意識、掌握網絡信息集成方法和傳遞技術的新一代審計人員,作為公認的獨立鑒證者,將對社會不同層次人員需要的許多財務或非財務信息的質量及其充分性、及時性、公允性等方面,提供更為突出的審計鑒證服務。與此同時,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各個公司或企業的管理部門,為了適應新經濟的要求,一定會建立和維持著一系列的有別于傳統并高新運行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協助管理機構實現其管理的目標,同時更為完善自身信息質量提供有效保證,這樣,對于我們審計人員來說,為了大大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對于客體的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和研究的重要性地位將會日益突出。
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是必要程序,特別是為注冊會計師在關鍵環節作出職業判斷提供重要基礎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等于重大錯報風險乘以檢查風險,審計風險一般定在某個可以接受的范圍。
重大錯報風險是基于企業本身固有的風險,注冊會計師不能控制也不能改變,注冊會計師可以改變檢查風險。審計做得工作越多,檢查風險就越低,總體達到某一個審計風險的水平。如果評價客觀重大錯報風險比較高,注冊會計師必須將檢查風險降低。一般來說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和重大錯報風險是成正比的。所以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的重要性,基本上決定了注冊會計師做的審計工作。必須了解和評估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才能利用評估風險的工作設計針對這些風險的相應的審計程序。
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是制定具體審計計劃的基礎。它是一個連續和動態的收集、更新與分析信息的過程,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的始終。在以后的審計過程中如果發現與初步了解的情況重大差異,對風險評估結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則應以附件的形式對變化的情況進行記錄,并修改相應的審計計劃。
注冊會計師制定的風險評估程序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裁減或修改。在具體實施時程序表應列示出了每個領域的重點關注事項以及程序。對于不同審計項目應當運用職業判斷,確定需要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程度,判斷其對于不同審計項目的適用性和重要性,執行時應對程序進行必要的裁減、修改。
通過項目組討論使項目組成員更好地了解在各自負責的領域中,由于舞弊或錯誤導致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并了解各自實施審計程序的結果如何影響審計的其他方面,包括對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的影響。
二、了解被審計單位可能出現的舞弊項目
防止或發現舞弊是被審計單位治理層和管理層的責任,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目標是在整個審計過程中保持職業懷疑態度,識別、評估和應對由于舞弊導致的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風險。
(一)注冊會計師在完成承接業務評價表填寫工作時,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內部控制),以識別和評估業務的重大風險時應考慮舞弊風險的影響。
(二)注冊會計師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時,應當運用分析程序??紤]可能表明存在舞弊導致的重大錯報風險的異常關系或偏離預期的關系。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時所獲取的信息可能來源于項目組內部的討論、被審計單位承接或續約過程以及向被審計單位提供其他服務所獲得的經驗,是否可能表明被審計單位存在舞弊導致重大錯報風險。
(三)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內部控制)時,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應被考慮為可能存在由于舞弊產生重大錯報的風險,例如:對內部控制和IT不適當的監控,缺乏具備必要專業技能的會計和財務人員,缺少內部審計部門等。
(四)對財務信息作出虛假報告導致的重大錯報通常源于多計收入(如提前確認或虛增收入)或少計收入(如隱瞞收入),在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過程中應當假定被審計單位在收入確認方面存在舞弊風險,并應考慮哪些收入類別以及哪些與收入有關的交易或認定可能導致舞弊風險。
此外,注冊會計師還應當考慮為應對舞弊導致財務報表重大錯報可能性而選擇的審計程序,以及各種審計程序的有效性,在具體審計計劃中應考慮如何使擬實施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不易為被審計單位預見。
三、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審計程序時應當考慮的問題
注冊會計師應當利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獲取的信息,包括在評價控制設計和確定其是否得到執行時獲取的審計證據,作為支持風險評估結果的審計證據。
(一)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整個過程中識別風險,并考慮各類交易、賬戶余額等。如被審計單位因相關環境法規的實施需要更新設備,可能面臨原有設備閑置或貶值的風險;宏觀經濟的低迷可能預示應收賬款的回收存在問題;競爭者開發的新產品上市,可能導致被審計單位的主要產品在短期內過時,預示將出現存貨跌價和長期資產(如固定資產等)的減值。
(二)將識別的風險與認定層次可能發生錯報的領域相聯系。如銷售困難使產品的市場價格下降,可能導致年末存貨成本高于其可變現凈值而需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這顯示存貨的計價認定可能發生錯報。
(三)考慮識別的風險是否重大。如上例中除考慮產品市場價格下降因素外,還應當考慮產品市場價格下降的幅度、該產品在被審計單位產品中的比重等,以確定識別的風險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是否重大。假如產品市場大幅下降,導致產品銷售收入不能補償成本,毛利率為負,那么年末存貨跌價問題嚴重,存貨計價認定發生錯報的風險重大;假如價格下降的產品在被審計單位銷售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被審計單位其他產品銷售毛利率很高,盡管該產品的毛利率為負,但可能不會使年末存貨發生重大跌價問題。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計算機輔助審計 信息系統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處理工作的思路、程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自動化、信息化、電子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統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數據庫,它打開了人類的大腦,也解放了人類的手腳,真正實現了人機結合。企業信息系統和會計電算化的實施,使審計工作也隨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計算機審計作為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審計行業歷史上的一次飛躍,這也對審計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是否能順應時代潮流,健全完善審計工作,提供更好的審計服務,是當今審計人員需要完成的課題。
一、我國會計電算化審計現狀
1、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性差
當今,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要求形成一個無限集成、兼容的大數據庫,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危害。但在我國,除了公安系統建成公民身份的聯網系統,其余領域基本沒有實現數據的共享聯通。計算機審計的開展需獲得與被審計單位有關的所有資料,但是目前各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接口并沒有完全打開,各系統之間的應用也不兼容,注冊會計師無法直接獲取第一手的審計證據開展工作,電子數據的缺失成為計算機審計發展的一大瓶頸。
2、審計準則、法規不健全,缺乏統一標準
計算機審計的一大亮點在于在數據審計的基礎上增加了對計算機系統的審計,而計算機因其虛擬化、程序化、隱蔽性的固有限制,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容易發生不按審計準則行事、惡意篡改程序導致整個處理偏離企業目標等情況,而目前我國缺乏信息系統的審計標準,原有審計準則不適用當今環境,借鑒的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協會(ISACA)標準無法完全契合中國環境,暫用中注協的相關規定又比較籠統、概括,利用計算機進行貪污、舞弊的可能性大。
3、缺乏高素質人才
計算機審計要求配備一批兼備財會知識與信息系統網絡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國的財會行業呈現出中低端人才廣泛、高端人才嚴重匱乏的狀況,大部分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缺乏計算機知識,難以適應計算機審計,年輕的審計人員又缺乏審計經驗,欠缺專業素養和職業判斷能力。我國僅有國際承認的CISA(注冊信息系統審計師)2000多人,無法滿足計算機審計建設的需求。
二、會計電算化對審計提出的新要求
1、加強事前、事中審計,參與信息系統設計、測試
依賴于計算機進行會計處理的被審計對象,要求審計從企業信息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展開審計,而不是僅對會計流程的結果進行審計。因此,審計人員應該參與企業會計信息系統設計、研發、運行、維護各個環節,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網絡環境和內部控制。在對產生信息系統的監督過程中,注冊會計師有權對研發團隊進行審查,并要求其為將來審計工作的開展預先設置控制點,提供相關數據接口,同時對測試結果達不到要求的系統有否決權。
2、重視內部控制審計
在會計電算化環境下,注冊會計師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內控:首先,風險評估。注冊會計師應運用穿行測試、系統測試等方法來了解管理層是如何識別、評估、管理與財務及非財務報告相關的風險,企業是否建立了某種機制來應對各種潛在風險的威脅等問題,以此來降低審計風險。其次,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紙質文件被電子文檔替代后,相關崗位責任人的業務處理不易留下痕跡,因此應該加強人員的分權、授權控制,數據訪問要加密,嚴格分離崗位職責,用制度來約束人的行為。
3、開發專用審計軟件
會計電算化軟件是專門針對企業會計處理的軟件,但現在市面上還缺乏專門的審計軟件。開發專業審計軟件,可以方便審計人員用統一的模式對不同的企業進行審計,有助于降低財務軟件的差異性對審計工作的影響,利于事務所的復核管理與風險控制。并且運用專門的審計軟件能夠完善電算化審計的體系建設,為相應規范性準則的制定提供了對象。
4、進行網絡、網站審計
隨著電子商務環境的普及,大多數企業與消費者越來越愿意選擇進行網上交易,以避免現金、實體交易的不便。針對這一全新且市場份額較大的交易類型,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企業授權,在企業的官網和第三方交易平臺等有關站點進行網絡網站嵌入控制點檢測,加密后直接將網站上的數據導入審計系統,運用函證、抽樣、統計分析、數值分析等方法調查異常事項,展開審計。
5、將審計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
數據采集時運用快照、并行審計技術、穿行測試等技術。數據分析時建立數據庫管理系統,綜合運用專業的分析工具,如Excel、Access、SQL Server、IDEA等,對輸入的冗雜的原始會計數據作詳細的歸類、記錄、計算和分析,并且以直觀的圖表輸出,可以給注冊會計師提供高質量的審計證據。
在進行會計人才培養時,應加強計算機技術的培訓,多開展數據庫管理和編程方面的課程,培養會計學員的邏輯思路、實操能力。同時,事務所應更多地吸收計算機專業人才,提高自行研發專業審計軟件的水平,為審計工作的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在會計電算化的當今社會中,傳統審計日益顯現諸多弊病,順應時代潮流、緊跟時代步伐是審計突破困境、向前發展的唯一出路。審計理論研究人員和操作人員都應該積極對時代變遷做出回應,認真拓展并加深個人的業務能力,時刻準備接受職業繼續教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將傳統審計與計算機、網絡、通信相結合,發展健全的電算化審計,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3.
[2]張新平.ERP環境下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淺探[J].會計信息化,2012(1):120-121.
【關鍵詞】會計信息 謹慎性 公允價值 影響
2006年最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中第十八條說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企業對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收益、低估負債或費用。從準則要求中可以看出,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謹慎性處理原則需要相關會計從業人員對相關交易或事項進行合理的評估。
一、會計信息謹慎性要求的理論依據與背景
謹慎性原則存在的理論依據是謹慎性原則的普遍被接受,在各國的會計準則中得到了體現。其中法國和德國由于企業的資本主要由銀行等信貸機構提供,更強調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同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第1號國際會計準則把謹慎性原則作為選擇會計政策的三大要素(穩健性、實質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之一。這進一步說明了謹慎性原則在國際會計準則建立過程中,較早地得到了各國會計界的認可。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經濟業務日漸全面和綜合,以及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分離,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在此背景下,為保護投資者的投資利益,讓企業的財務報表更加真實的企業的活動經營狀況,突出對會計處理的謹慎性要求。
二、與其他會計信息要求的聯系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概括起來有可靠性(真實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謹慎性、重要性和及時性信息質量要求特征。嚴謹性的處理原則最基本上確定了會計的處理思想,與其他要求共同保證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三、推行謹慎性原則的意義
促進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推行適應謹慎,從其短期來看,有利于排除企業虛盈實虧的現象;從長期來看,增強了企業經營的風險意識,同時增加了資本保值的保險系數。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正確引導投資。更好地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會計師、審計師事務所在實際查賬工作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虛盈”的現象,或與現行制度相抵觸的現象。
四、謹慎性在會計實務中的主要運用
資產的跌價或減值準備。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計價方面的運用是流動資產、投資和固定資產等跌價或減值準備的計提。包括:在存貨方面,根據企業規定,應對存貨進行全面清查,對存貨有毀壞、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于成本等事項,應對存貨提取跌價準備。在投資、固定資產等方面,對相關資產進行檢查時,如果是由于市場價格下跌等原因導致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金額的,應當提取跌價減值準備。
應收賬款壞帳準備的計提。由于企業的用戶千差萬別,資信條件不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市場多變的情況下,為了保全企業資金營運,穩固企業的經營實力,增強企業的后勁,較多的體現會計穩健原則,應計提應收賬款壞帳準備,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和避免企業經營風險。按照現行制度規定,企業的壞帳準備可采用應收賬款余額的5%比例計提。此外,壞帳準備的計提還可采用國際上通用的賬齡分析法,賬齡分析法是根據期末應收帳款賬齡的長短,確定不同的壞賬計提比例,這種方法比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更能準確地反映可能發生的損失。
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謹慎性原則在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運用即是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面對市場環境,為了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加速企業技術更新,需對某些固定資產進行加速折舊。特別是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采用加速折舊法可提前收回部分投資,從而減少因物價上漲而發生的貨幣時間價值損失,確保固定資產價值和實物補償的統一。
五、謹慎性原則在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謹慎性的確認與計量為估計范疇,難度較大。目前的稅法運用與謹慎性有背離之處,制約了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相沖突。謹慎性原則要求的是盡量在當期確認可能的損失與費用,滯后確認或不確認可能的收益,該核算方式會削減企業的利潤,同時與配比原則相沖突。
六、對問題改進的思考
完善會計準則和制度,使相關會計準則和制度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完善市場會計信息報價系統,使企業外部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應進一步健全信息、價格等市場機制。另外,加強審計監督,防止濫用和曲解謹慎性原則,避免人為地加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加強誠信教育,提高會計人員職業水平和判斷能力。
本文通過對謹慎性研究,探討了會計謹慎性原則在具體工作中的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并為會計謹慎性原則提供了改進建議:健全和完善資產市場會計信息,同時合理科學地運用謹慎性原則,并加強完善法制建設,建立健全社會監督體系。另外,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對建立和也具有現實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呂玲.對企業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的探討[J].綠色財會,2007,(4).
2、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以及有關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無嚴重違反財經紀律行為;
3、履行崗位職責,熱愛本職工作;
4、具備會計從業資格,持有北京市或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駐京部隊頒發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5、報名參加初級資格考試的人員,除具備上述基本條件外,還必須具備教育部門認可的高中畢業以上學歷;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謹慎性原則;可靠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八條基本原則之一,在理論界與實務界都受到廣泛的重視。它的存在有其客觀要求:那就是會計處理中的不穩定性。但是,在會計計量為經濟決策提供信息時,謹慎性原則卻為會計計量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謹慎性原則呢?下面,筆者將對謹慎性原則進行重新審視,并作論述。
一、謹慎性原則的含義
謹慎性原則又叫做穩健性原則,它要求企業對交易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二、謹慎性原則的存在必要
眾所周知: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盈利性的經濟組織。而筆者認為:企業還是一個由若干利益主體通過合同而聯系在一起的結合體。既然有利益主體的存在,則他們都會想方設法為自身牟利。而會計信息恰恰是各個利益主體分配利益的基礎。所以,在進行會計信息的處理時,有時會有些過于激進。那么,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就突顯出來了――它成為了企業內部沖突的緩沖器,在協調利益主體的利益沖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作為各個利益主體中間方的經營者,必須保持謹慎的態度和穩健的會計處理。事實上,只有經營者理性而公平地權衡并分配經營成果給各利益主體,各利益主體的合作才能持久,各利益主體的利益才能持久,企業也才能持久。
三、謹慎性原則的負面影響
由于謹慎性原則是一個質的限制,而不是量的測定,所以在實務操作中會存在一些隨意性,使其與另外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發生沖突,而對會計計量帶來負面影響。
1.與可靠性原則的沖突
可靠性原則又叫做真實性原則,它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按照這一原則,對于可能發生而尚未發生的費用,是不應理會的。但是,謹慎性原則卻要求會計人員對于這些費用進行確認,比如“預計負債”等。而這些項目在確認的時候,又含有一定的隨意性,很容易被利用起來操控經營成果。所以,謹慎性原則與可靠性原則有一定的沖突。
2.與相關性原則的沖突
相關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而謹慎性原則專門強調“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換句話說,謹慎性原則就是要求會計人員可以少計資產或者可能發生的收益,但不可少計負債或者可能發生的損失。比如,在對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中,概率達到“很可能”以上的資產不能確認,而同等概率的負債卻必須確認。因此,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會使相關性原則大打折扣,同時令會計信息過于保守,難免會誤導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所以,謹慎性原則與相關性原則有一定的沖突。
3.與可比性原則的沖突
可比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翱杀取倍?,又體現在“橫向可比”和“縱向可比”兩個方面:橫向可比要求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縱向可比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會計期間可比。然而,謹慎性原則卻允許企業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改變會計核算的口徑和方法,這顯然違反了可比性原則。比如: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對存貨進行期末計量時,同一品種的存貨在不同時期隨著市價的波動,其計價基礎也不斷改變。當本期成本低于其可變現凈值時,按成本進行期末計量;當某期成本高于其可變現凈值時,又按可變現凈值進行期末計量。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會計計量口徑的可比性原則,使縱向可比性無從體現。所以,謹慎性原則與可比性原則有一定的沖突。
四、謹慎性原則在運用中需注重的事項
根據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謹慎性原則明顯地帶有雙面性:一方面,它能夠避免會計處理過于激進,保護投資人和債權人等權益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會帶有隨意色彩,為裝飾財務報表留下了空間。
所以,筆者以為:謹慎性原則的存在是客觀的也是必須的,但必須在運用時有所注意。
1.充分結合財務報表與報表附注,減少謹慎性原則帶來的隨意性
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帶有一定的隨意性。這種判斷體現在具體的會計處理中,便形成了不同的處理方法,產生了不同的會計信息,最終也就影響了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所以,凡是與謹慎性原則有關的主觀處理而形成的報表數據,都應在報表附注中加以詳細說明,使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以及可比性的影響降到最低,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夠通過這些會計信息做出更為明智的經濟決策。
2.注重運用謹慎性原則時“度”的把握
謹慎性原則的初衷是減少會計處理中的過度激進,以產生更為穩健的會計信息。而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有賴于會計人員的主觀決斷。所以,要使謹慎性原則發揮出最大的效用,必須提高對該原則運用的水平。而對該原則運用水平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對它運用程度,也就是“度”的問題。
謹慎性原則的運用不足會影響其效用;運用過度也會因過猶不及而不能將其效用最大化,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無法被精確地揭示,從而使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進行經濟決策時受到誤導。所以,運用謹慎性原則的關鍵是把握這個“度”字:綜合地權衡可靠性原則、相關性原則以及可比性原則,使謹慎性原則的優點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將其自身的缺陷約束在一個最小的范圍內。
3.提高會計人員的主觀判定能力
不管是報表的披露,還是“度”的把握,最為關鍵的因素還是在于會計人員。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要有較強的主觀判定能力:只有會計人員的主觀判定能力提高了,才能準確把握謹慎性原則的精髓,使得在對各種因素進行主觀判定時,恰到好處。
提高會計人員的主觀判定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應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求真意識;第二,應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教育,使會計人員具有扎實的基本功。
筆者相信,通過理論學習與實務演練的不斷強化,會計人員定能把握住謹慎性原則的精髓并很好地運用,以便提供出高質量的財務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