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6:44
序論:在您撰寫景觀規劃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預景,景觀規劃,效益評估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scenario in landscape planning project while tak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of Chao Zhou Water Supply Project as an example and illustrates six steps for scenario: 1) clarify the precondition, 2) identify the essential factors that affect planning, 3)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single factor, 4) propose several scenario approaches, 5)provide benefit evaluation for each scenario approach, 6)feedback and solutions; achieve a conclusion that scenario is a efficient way for landscape planning.
Keywords: Scenario, landscape plan, benefit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區域景觀發展的過程往往具有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等特點,其發展的目標與趨勢并不局限于單一的解釋和答案,往往具有多種方向與途徑。由此,現代景觀規劃的目標早已不僅僅是描繪未來景觀風貌的美麗藍圖,更要為區域景觀發展政策的確立提供參考,為景觀發展的總體趨勢與發展過程作出預測。本文通過預景規劃方法在潮州供水樞紐管理處景觀規劃項目中的實際應用,探索其作為一種景觀規劃的有效途徑在規劃實踐中的應用。
1、預景的概念與內涵
預景(Scenario)一詞源于戲劇藝術,韋氏新版大學詞典有三種不同的解釋:一是戲劇作品的情節或概要(The plot or outline of a dramatic work),二是分鏡頭的情節編寫和事件安排(The written plot and arrangement of incidents of a motion picture),三是一系列行動或事件的概要或規劃(An outline or plan of a projected series of actions or events)(Landau, 2001)。從決策論的角度來看,預景(Scenario)是決策者對未來所期待的狀態的描述和相關的系列事件,并由這些事件確定將現狀導向未來的目標(Veeneklaas等,1995)。
預景研究方法最早應用于企業的發展決策過程(劉濱誼、王玲,2007)。在企業做出決策之前,設計幾種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形,并依次評估各種可能性下的結果與效益。企業決策者們在這個過程中展開充分客觀的討論,使最終的企業發展決策更具彈性。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為有效地協調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歐美生態和景觀規劃師們將預景研究方法用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區域與環境管理的規劃實踐中(Georgantzas等,1995)。隨后,預景研究方法也用于探討不同發展需求下景觀規劃的保護與開發戰略(俞孔堅,1996)。
2、景觀規劃的途徑——預景規劃方法
作為景觀規劃的有效途徑之一,預景規劃方法是通過分析影響未來的最不確定因素和最具影響驅動力的特征、作用力來了解未來的一種規劃方法。
預景規劃方法在景觀規劃實踐中的應用可以按照以下六步進行:(1)確定預景規劃前提;(2)明確影響規劃的關鍵要素;(3)分析單一影響要素的可能性;(4)提出預景規劃方案;(5)對各預景方案進行效益評估;(6)反饋與決策。
3、潮州供水樞紐管理處景觀規劃過程
本文以潮州供水樞紐管理處景觀規劃實踐為例,詳細闡述預景規劃方法在景觀規劃項目中的應用過程。
潮州供水樞紐管理處位于潮州市湘橋區城西街道古美村旁,處于韓江兩溪口的江東洲首部,占地36.33公頃。景觀規劃范圍包括西溪右岸土壩區、西溪右岸生產服務區、江東洲辦公區、東溪左岸,以及東、西溪與江東洲之間的兩座水工建筑群。預景規劃方法在本次景觀規劃中的應用過程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確定預景規劃前提
本次景觀規劃的總體目標是建設花園式的水利風景園區。因此,景觀規劃需保證園區人均綠地面積達到花園式辦公園區的基本要求。通過參考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區、北京植物園等城市近郊區環境品質優良的公園和景區,將高峰日使用者人均綠地面積約300-320平方米,確定為本次規劃人均綠地面積的最低要求,作為預景規劃的前提條件之一。
通過對場地現狀的景觀格局、功能布局、道路交通、景觀品質、服務設施等方面的分析與評價,對整個場地的功能布局進行梳理,規劃江東洲綜合辦公區作為主要辦公與高品質接待區,西溪右岸生產服務區作為輔助辦公、職工宿舍和普通接待區,西溪右岸土壩區和東溪左岸作為景觀提升區域,作為預景規劃的另一個前提條件(如圖1)。
圖1規劃功能分區圖
明確影響規劃的關鍵要素
本次規劃中影響場地發展的要素主要有建筑規模、人口容量、環境品質、經濟造價、管理政策五項。其中,人口容量、建筑規模和經濟造價三者呈正相關關系,建筑規模又與環境品質呈負相關關系,即人口容量越大,建筑規模越大,經濟造價越高,環境品質越差??梢姡ㄖ幠?、人口容量、環境品質、經濟造價幾個要素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可以選擇人口容量為代表,作為影響規劃的關鍵要素之一。而人口容量與管理政策之間不具有明顯的關聯性,則選取管理政策作為影響規劃的另一個關鍵要素。
分析單一影響要素的可能性
人口容量與管理政策兩個要素直接影響著區域未來的發展。人口數量的變化有三種可能:一是人口達到編制滿員、二是人口達到場地人均綠地率要求的上限、三是人口在編制滿員與場地上限之間。管理政策的的變化有兩種可能情況:一是保持園區封閉式管理政策,二是采取適度開放的管理政策。
提出預景規劃方案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景觀規劃;理論方法
引言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大發展,城市景觀規劃在城市建設過程的作用和意義日益突出出來,得到所有人群的普遍關注,針對它的的理論方法也是越來越完善。最近一些年,信息產業與一些對土地和城建標準要求較低行業的大力發展是我國嶄新城市景觀規劃的先決條件和基本基礎;并且,目前的經濟情況下,廣大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被提上了章程。所以說,對于城市景觀建設的加強就顯得勢在必行了。因此,筆者將針對城市景觀理論方法對于城市建設的實際影響,結合本人在工作實踐中的經驗,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城市景觀建設的理論方法。
1城市規劃與城市景觀
所謂城市景觀指的是將要進行建設的城市用地進行一番綜合研究考察后,進行積極有效的規劃建設,讓城建土地資源得到最大化、最實用的開發利用。它是一種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方式,也使城市美得以體現。[1]這種城市美不單單是要求城市里個別建筑、個別項目的卓越,還要求每一部分與周圍相關部分、乃至于對于整個城市來說都是美的。這是城市風景建設的內在體現,客觀上規定了城市風景建設的內容題材。這種城市景觀設計是內在功能使用和外部形式美的結合,是雙重效果的體現。因此,那些城市景觀的設計者們在發揮他們的設計才能時,不但要滿足設計對象個體美的表現,還要將自己的設計對象融入到城市景觀建設的整體中去,使它們在組合中是一種整體性的效果。以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為例,被譽為亞洲第一高的它從個體上說它是一種線條的高度的體現,從大一點的范圍上講它是南京路縱向線條的延伸。所以說它落成以后,我們審視它,它不簡單組合的成功,在他們中間孕育出了新的不可估量的效果。城市景觀建設在小范圍里就是整個城市大景觀的反映,它是城市建設規模和城市功能性質的縮影。從城市景觀設計的性質上看,比如說繁華的上海南京路的商業氣息十分濃厚,著名的北京長安大街到處透露著中國政治味道,古都西安城市景觀里里外外都飽含著歷史文化的因子,云南昆明市隨處洋溢著民族景觀。[2]此外,城市景觀還是城市內部物質分區與布局的重要體現。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出現了特色城市和特色經濟發展區,比如說四川的攀枝花,比如說上懂得青島港,與之相關的城市景觀建設和廠房、高塔與碼頭建設就是他們自己區別于別的城市與功能區的顯著區別。同時,在建造這些新區的時候且不忽視新區的存在環境,它的存在環境是新城市景觀形成的源泉之始。
2城市景觀規劃的重要意義
以城市生態建設學、城市綜合管理學、城市園林建設學和城市風景地理學等為基礎興起的城市景觀規劃是一門綜合學科,它是與城市景觀建設,城市用地,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相協調等諸多方面相關聯的。[3]城市用地,說到底城市景觀規劃是一個將有限的土地資源重新分配加以利用的過程,它的合理安排就是城市用地資源的科學化、實用化的體現,它可以是城市景觀建設避開城市用地的浪費和相同或類似景觀的重復出現,也就在深層次上達到了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促進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城市居民生活,一個成功的城市景觀建設是居民生活環境得以改善的保障,它可以促使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共存,引導自然生態的健康發展。更進一步講,城市景觀規劃是要講求視覺沖擊和美學效應的,它在滿足城市居民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能讓他們感受到視覺美學方面的精神享受,進而實現解決人民群眾的矛盾的效果。另外,從可續發展的角度來講,城市景觀規劃是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過程。良性的城市景觀規劃實現了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用地的科學開發利用、城市景觀建設、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保障人權,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3城市景觀規劃的理論方法
傳統的城市景觀規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美學原理,對城市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和布置。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做好基礎工作是城市景觀規劃的重中之重,比如因地制宜地制訂與當地文化和社會情況相統一的城市景觀規劃的相關法律法規是做好規劃工作的前提條件。城市景觀規劃的方法應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完善和創新。下面我們將對城市中心區域,城市公共場所和城市住宅區域三個重要地區提出景觀規劃方法。
3.1城市中心區域的景觀規劃方法
眼下,城市功能日趨綜合化、多樣化,城市中心區域也已逐漸成為了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商業金融、休閑娛樂、科技和交通等各種活動的中心地帶,因而城市中心往往集中體現城市整體的風格特點和獨特面貌。[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對城市中心區域景觀的規劃是城市布局的焦點。因為城市中心人通密集,因而空氣污染也相對嚴重,所以對這一區域的規劃重點集中在綠化建設。具體方法如下:首先,由于城市中心的功能比較復雜,它的結構形態是一個面,因此,城市中心區域的規劃要想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就應從總體出發進行統籌考慮,盡可能使城市聯系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豐富多彩而又完整統一的城市核心。其次,考慮到城市中心布局緊湊、用地緊張的特點,充分利用空間是擴大綠化面積的最佳途徑。在商場、辦公樓和居民樓等樓房的建設中要預留一定的綠化面積,比如屋頂和陽臺,用來種植花草,實施立體化種植。還可以在比較狹窄的空間進行墻壁綠化,設計室內綠化墻。這樣,不僅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空間,還能縮短綠化區與人之間的距離,起到緩解工作壓力、愉悅心情、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居住舒適度。再次,出臺有關城市中心區域綠化建設的法律法規,政府干預對其進行推廣和維護。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綠化意識,使人人都行動起來,全民加入綠化隊伍,房間增加一片葉,城市就增添一份綠。從而從整體上推進城市中心區的景觀規劃。
3.2城市公共場所的景觀規劃方法
城市公場所是一個具有復雜性的多樣場所,它的建筑類型一般包括城市商業區,城市公共廣場、城市的動物園和植物園之類園林和城市里的休閑娛樂場所等等形式,它是城市居民的生存活動空間,存在場地多變性和人群流動性量大等諸多特征。[5]所以,對于城市公共場所景觀的規劃在城市景觀規劃中是有關鍵效用的,它也就成了城市景觀規劃的重要所在。然而,由于各個城市公共場所之間的實際資源的不相統一,城市公共場所景觀規劃的方針策略則各有不同。據實以待,要將城市公共場所建立在一個適合絕大數城市居民的道路干線上或者建筑群里面,不可選擇在遠離街道與居民生活區或者個別建筑上。以城市居民的文化休閑廣場為例,它的選擇、規劃、建設和利用,要以滿足大多城市居民的實際需要為目標,達到廣場功能的綜合開發,形成區別其他建筑形式的特點。除此以外,也不可忽視公共場所建設的在城建中重要地位。以空間和容量為例,城市公共場所的用地面積要適合:過大會讓人產生公共場所與周圍建筑相隔離的感覺,不能將其融入到大環境中;太小就會給人擁擠的感覺,達不到客觀娛樂休閑效果。一般而言,是要將這個公共場所的空間與周圍多個相互搭配,使多種不同空間形成一個統一的步調,形成一個便利框式視覺空間,集多種景色與一身,寓點線面為一體,發揮它的娛樂休閑功能。
3.3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方法
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是要尊重自然環境的健康發展與良性循環,實現與人互動發展。因此,在城市化大發展的過程中,針對住宅區域要采用科學實效的方針策略,營造完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實現人居環境的綠色經營。所以,我們在對城市住宅區進行景觀規劃時,要實現住宅建筑規模與需要的實際效果,將住宅區域周圍的自然生態景觀與住宅的人工生態建設合二為一共同融合到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里去,達到各個有機部分相互統一,相互協調的地步。還有,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要結合本身的實際需要,相機而動,促進城市建設與城市的部分區域的景觀規劃的統一協調,優化環境,打造品牌,實現人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統一。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做好基礎工作是城市景觀規劃的重中之重,比如因地制宜地制訂與當地文化和社會情況相統一的城市景觀規劃的相關法律法規是做好規劃工作的前提條件。良性的城市景觀規劃實現了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用地的科學開發利用、城市景觀建設、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保障人權,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城市功能日趨綜合化、多樣化,城市中心區域也已逐漸成為了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商業金融、休閑娛樂、科技和交通等各種活動的中心地帶因為城市中心人通密集,因而空氣污染也相對嚴重,所以對這一區域的規劃重點集中在綠化建設。對于城市公共場所景觀的規劃在城市景觀規劃中是有關鍵效用的,它也就成了城市景觀規劃的重要所在。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要結合本身的實際需要,相機而動,促進城市建設與城市的部分區域的景觀規劃的統一協調。
【參考文獻】
[1]秦源澤.區域鄉村景觀規劃體系研究初探[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5):32-35
關鍵詞: 旅游型小城鎮 景觀設計 方法
1.旅游小城鎮景觀規劃及其構成要素
旅游型小城鎮指的是具有一定旅游資源,并且城鎮主導產業是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小城鎮。旅游型小城鎮的景觀空間環境具有旅游環境和旅游資源兩個雙重的屬性,是以小城鎮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資源為依托的景觀環境。旅游型小城鎮景觀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景觀類型,它的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在小城鎮原有的地域性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基礎上,以科學創新規劃的規劃手段和設計方法,創造出具有特色、生態的旅游環境空間,從而吸引著游客前往。
旅游型小城鎮景觀構成三要素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質要素三者,在旅游型小城鎮景觀的形成過程中,分別起不同的作用。自然要素是由土壤、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環境的綜合體。在自然要素中,景觀植物配置的生長受制于土壤條件;建筑類型和建筑布局受地形地貌要素影響;村鎮布局受水文條件的影響。人工要素指的是能被游客親身觀察到的具體事物,例如,當地民居建筑、當地民族服飾等。其次,旅游型小城鎮周邊農業生產也是旅游型小城鎮人工要素的重要體現,如田園風光、草原牧場等。非物質要素指的是小城鎮居民的、審美文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這些雖然是無形的,但是卻是旅游型小城鎮景觀精神的的核心組成部分,非物質要素是其內容與精神所在。
2.旅游型小城鎮的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
景觀形象是是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在人們心目中的總體體驗的反映。對于旅游風景區來說,游客短暫的瀏覽停留很難感受地域文化內涵,景觀規劃師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候應以游客的角色對場所地域特征的藝術進行再現,讓游客容易感知場所特征,并且通過運用的當地材料、構造形式以及歷史事件來營造,游客再利用自己的經歷經驗對規劃的景觀元素進行再創造,目的是為了創造在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目中有旅游價值的景觀形象。
對旅游型小城鎮的景觀進行塑造首先要制定總體規劃,主要包括中心區景觀、道路景觀、廣場、小品設施以及導游指示系統等。
2. 1.中心區景觀規劃設計
旅游小城鎮的中心區是小城鎮的核心,它是集中了小城鎮整體風貌的公共活動區域,一般具有文化、商業、旅游、交通等功能。中心區布局上擁有自身的空間肌理,當中的每一處景觀空間都對人們展示了對共同文化的記憶。小城鎮的中心區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節點,設計時需考慮的是如何將傳統的開敞空間再利用以及如何拓展空間序列,使其與周圍環境保持文化氛圍和空間環境上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首先在中心區的內部交通,應考慮旅游風景名勝區域的步行方式,設計良好的步行系統,并做好人車分流。并且在人流聚集的必要地段須設置廣場。其次,除了小城鎮中心廣場之外,可以用小面積的綠色開敞空間,帶給人親切感并吸游客駐足停留,綠色開敞空間需要考慮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規劃設計時要與原有的地形地貌結合,充分做好視覺導向,并且利用軸線關系將的自然風景引入,能夠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的特色,豐富中心區內部的空間。此外,對于中心區來說,邊界空間也是值得注意的,它是一種過渡性質類型的空間, 應該避免邊界生硬、不生動,例如可將異質景觀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使其相互聯系,能夠避免邊界空間的混亂或生硬劃分。
2.2街道的規劃設計
街道是旅游型小城鎮整體意象的主要元素,在進行街道景觀規劃時候,應順著視線方向將各類景觀空間沿著道路而展開,隨著街道線型、坡度、走向的改變,構成一個動態的景觀序列,創造出步移景異的景觀。旅游型小城鎮街道為主干道、商業步行街、其他生活類街道。
主干道主要承擔交通運輸的功能。其景觀主要表現為線性景觀,兩側的植被綠化以層次豐富的自然式種植為主,加上在一些節點部位結合植物和雕塑小品的點綴,在沿道路快速形式時能夠體現道路的節奏感。商業街除了滿足居民購物、休閑、娛樂等生活需求外,還是旅游型小城鎮的形象窗口,對商業街景觀的整體氛圍營造應需要符合旅游小城鎮本土文化。步行街道路主要以鋪地的方式和材質來呈現地面形象,商業街兩側的本土建筑實體,主要采用當地傳統的建筑形式,體量偏小,且需與街道格局和人的尺度相適宜。在商業街的景觀規劃設計中,可將建筑界面進行一些交錯和設置商業休憩帶,增加景觀的韻律感。
2. 3.廣場的景觀規劃設計
旅游型小城鎮的廣場功能是集市政、休閑、紀念、商業于一身的公共空間。旅游小城鎮的廣場根據功能、服務半徑和使用人群分為中心廣場和主題類廣場休閑類廣場等對中心廣場的景觀規劃應利用當地特色建筑、植物、雕塑等滿足人們集會的需求,對廣場的景觀設計應注重使用性和參與性。對于休閑類廣場來說,應該在景觀設計上注重人性化和親切感的設計,如在一些細節設計上提取小城鎮特有文化元素,豐富小城鎮景觀形象上的整體性。廣場的景觀規劃中上還應設座椅、路燈和必要的遮陰設施,最大程度的滿足停頓和休息的功能。
2.4小品設施的設計
旅游型小城鎮的景觀規劃設計中,小品設施的設計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游客體驗感的重要表現,小品設施需與周圍環境協調,藝術性強、能夠起到渲染氣氛、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設施布置的位置、方式、數量更加考慮人們的行為心理需求特點,還應該充分考慮老人、兒童、殘疾人的生理特點和要求。
2.5旅游標識牌系統的設計
旅游標識牌是旅游小城鎮景觀系統中向游客傳達各種信息的重要途徑,以文字、圖形、符合等形式展現景觀的內容、性質、方位等,達到引導、管理游客的作用。標識牌設計要根據小城鎮形象和安放的地點選擇合適的式樣。
3.旅游型小城鎮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3.1以人為本的原則
旅游小城鎮的建設需從人的活動性和舒適性出發規劃和設計景觀設施的形態和尺度。抓住旅游者的行為規律,以游客體驗為切入點才能保證景觀設計的功能性。根據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的需求,塑造尺度宜人、整潔舒適又充滿人情味的旅游小城鎮景觀形象。用景觀規劃創造一個可以富有語言化和情景感的場景。從觀察主體的體驗融入旅游型小城鎮景觀規劃中,構建異質性空間景觀特征,更注重引導旅游者在景觀中的理解與參與,不斷深化旅游體驗層次。
3.2 地域性原則
旅游型小城鎮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景觀特征是吸引游客到來的重要方面,布局形態、建筑、街道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是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是旅游小城鎮景觀設計的基礎和內涵的體現。遵循地域性原則是尊重歷史和當地的文化,應該在設計中保護并延續原有的景觀格局,并對特色景觀進行保護性的開發。
3.3生態原則
在景觀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充分依據自然山水格局,盡量保持
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態過程的延續性。在具體建設中,使用綠色環保的材料,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同時盡量避免人工造景對自然生態景觀的破壞。
參考文獻
關鍵字:道路景觀;設計;原則;道路綠化
中圖分類號:U41 文獻標識碼: A
目前我國對環境的認識和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道路景觀也不僅僅局限在滿足功能和視覺美感的層面上,也逐漸轉變到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上。因此,當代的道路景觀設計就應該立足功能需求、生態原則、文化特征三位一體的整合[]。具體來說,物質景觀是載體,生態保持是法則,文化內涵是目標,互相結合以此共同實現道路景觀的現代化。
一、目前我國道路景觀存在的問題
(一)景觀規劃忽視地下管網、架空線路
在道路景觀綠化時,經常發現在埋有地下管網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喬灌木,結果使植株生長勢態減弱,甚至因根系無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電線的下面盲目栽植,因產生樹線矛盾不得不疏枝,影響了美化效果,更嚴重的是大風季節,因疏枝不及時,造成線路中斷,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危害。
(二)景觀規劃忽視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過分重視道路景觀設計,卻忽視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樹型不緊湊樹木,影響人們步行或騎車,甚至也會阻擋行車視線。
(三)盲目選用外來植物品種
很多規劃者只顧眼前效果,不考慮長遠利益。選用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結果因不適應當地生態環境而逐漸死亡。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影響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體效果[]。
二、道路景觀規劃所要遵循的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實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景觀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一)生態性原則
在道路景觀環境設計中,我們首先必須要堅持生態優先,保證生物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是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具體內容之一,同時也構成了自然景觀。道路景觀要有生氣,就必須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基礎上。一切生物都離不開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創造宜于多種生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才能達到生物的多樣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設一方面要保護城市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要對在城市化過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壞的自然資源進行補償,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態系統,保證城市持續發展。
(二)協調性原則
城市道路是一個有機整體,設計中要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同時要協調保護與開發、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建設與養護的多重關系,保證道路景觀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還應協調道路沿線各功能地塊的總體景觀建設,保證城市綠化體系結構良性地整體發展。
(三)服務性原則
道路景觀的服務對象為居民,景觀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地域特征,滿足各種不同情感的需求,盡量做到自然布景與規劃布景相結合。應體現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環境觀,追求天、地、人的和諧,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主題。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觀美為基礎,體現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綠地成片、樹木成林、花香四溢、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的城市景區。 三、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探析以上原則充分表明,道路景觀規劃設計受到更大時空范圍內的城市發展的制約與影響,因此觀念意識上要轉變“就景觀論景觀”的傳統思維,形成景觀的區域觀和時空觀,以下是對道路景觀設計的方法進行幾點分析:(一)生態綠地建設道路綠化和景觀環境建設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環節。道路綠地應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道路紅線內的綠化帶,另一部分是道路紅線之外沿道路的綠化帶,該綠化帶的寬度即為綠線寬度。根據《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的規定:紅線寬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紅線寬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紅線寬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對于生態樹種的選擇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區還好,北方地區應該適當增加常綠樹種以彌補冬景的單調和蕭條,同時注重常綠樹葉的相互襯托。在種植方式上,我們要打破單調的行列式布局,以組團式、條塊式為主要配置特點,喬、灌、地被結合進行復合混合式立體綠化,形成富有層次感和韻律感的景觀生態走廊。使道路景觀努力形成行人視覺與行為心理的綠色景觀。(二)景觀設計的多樣性
道路的景觀設計在考慮一定連續性的基礎上,也要增加變化,結合城市文化、企業文化,創造多樣性的有文化意蘊的景觀,同時也為各種材料、技術的多樣性表達提供空間。
(三)分車帶的景觀設計
在設計分車帶景觀時,應結合自身寬度、所處車道性質及有無地下管線進行規劃。位于快車道之間的分車帶,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適當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車道之間的分車帶,寬度為兩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網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寬度在兩米到四米之間,且無地下管網的,可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做靈活多樣的大色塊規劃設計;寬度為四米以上且無地下管網的,除灌草結合外,還可配以小型喬木。
(四)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在道路景觀規劃設計中,我們也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應該設置便利設施,比如地圖、公用電話、公共廁所等,避免在人們活動時,感覺缺乏人性化的關愛。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景觀設置,不能設置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轉彎處,不能影響駕駛員視線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寬度和高度范圍內的車輛運行空間,樹冠和樹干不得進入該空間,同時要利用道路綠地的隔離、屏擋、通透等交通組織功能設計綠地。
四、參考文獻
[1]韓麗雅.道路綠化建設現狀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銘績.淺談城市道路綠化設計[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曉謀.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劉濱誼.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7]《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交通部[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作者簡介:梁?。?983.11~),男,瑤族,廣西平果人,大學本科學歷,廣西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道路、交通設計工作和研究。
關鍵詞:人文景觀 地域文化 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景觀規劃設計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愈來愈重要,新的景觀規劃設計思路也在不斷的產生于創造。對于我國有著幾千年地域文化的國家來講,積淀的歷史景觀必定會萌發出更多的創造,從而促進地域人文景觀的發展,豐富地域文化的再次萌發,這對于現代城市的整體景觀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創造源泉。
1歷史文脈是人文景觀營建的核心
所謂文脈(Coniext),原意指文學中的“上下文”,也可以認為是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它事物的關系。在此認為“文脈”,是指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的關系。一個城市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可以說是代表一個城市社會的精神,歷史文脈是一種文明的漸進延續,是歷史與文化的積淀,它與城市文化和歷史環融為一體,反映自身的文化特征。在當今全球化進程中,地域文脈成為了重要的地域性的體現。
景觀規劃設計是地域文化的體現,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過程中的物化現象,是不斷和人類各方面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果。這不斷演變的歷史文化信息就成為了地域的一種文化脈絡,這些文化脈絡是這個地區的文化基因。這些文化基因記載著這個地區歷史發展,對于今天的風景營建來講,依然是重要創造的基礎,必將會對這些歷史的記憶再凝練與創造,從而延續地域的文脈,弘揚地域的歷史文化精神。
2傳統人文景觀的特征
2.1人文情感性
傳統人文景觀最核心的特征即是有人類的文化創造,是人類文化的產物。人類文化創造作為人文景觀的核心,反映了人類的智慧創造,是這個地區中人類共同的記憶創造,沉淀了這個地區中人們集體的感情,是最有凝聚力的智慧創造。
2.2歷史文化性
人文景觀在其內容和特性上都深刻的反映出這個地區的歷史文人價值,凝聚有重要的人文信息,不僅僅是體現了一種景觀環境的氛圍,也展現了這個地區的歷史展現功能,具有該地區的歷史景觀意義。
2.3地域特征性
人文景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性,其景觀的營建在設計風格、形態藝術、還有色彩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都深刻的反映了當地人們的追求,承載著當地人們千年以來的智慧創造,成為這一地域的文化影響核心。
2.4時代應用性
人文景觀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必然是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人類創造,都有著不同背景歷史條件下的創造,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歷史人文景觀都有其重要的實際價值與功能,都是時代的反映,是人類在不同時期的需求,具有重要時代價值。而且經歷時間而積累,這些人文景觀對任何時期的人們都具有時代意義。
3基于傳統文化基礎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3.1將自然與人工融為一體進行規劃設計
中國古代山水風景營建文化是景觀規劃設計重要的方法。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對于城市風景環境的營建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人總是以一種整體的觀念去看待城市風景的營建,總是將城市周邊與城市之內特殊的風景點相互的結合起來,將自然山水更為人性化的處理,將山水環境的美景轉化為人的特殊情感而從展現給世人。古人總是以宏觀的視野結合于周邊的自然環境輿圖人文特色而營建的,使這些景觀具一定的文化意義,并與自然保持一個空間上的整體性,整體展示給世人,強調整個空間環境的歷史意義。
3.2通過視覺的空間聯系進行規劃設計
對于景觀環境的空間設計中,掌控景觀之間的相互關系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景園設計中,前人都已總結出了大量的設計手法,例如借景、對景、障景、框景等。從這些手法中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基于視覺基礎上。人的透視則可以產生軸線,從歷史的風景規劃設計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軸線規劃設計方法存在。軸線有著明顯的功能性特征,可以組織空間,加強對空間的控制,可以升華空間的特殊含義。傳統文化別崇尚“以中為尊”,因為人的視線總是發散的一種狀態,每個人則成為世界萬物的視覺中心,而視覺的光線是按直線的路徑進行的,自然便產生了“軸線”唯一性的概念,也是人們最早掌握和認識空間的基礎。因此大量的歷史營建作品特別強調軸線,也因此成為了城市設計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
3.3借重要的景觀節點控制整體環境的空間秩序
在傳統歷史的景觀規劃中,對特殊的自然環境總會進行重點的設計,例如明清北京城的萬壽山的設計,以及頤和園的佛香閣的規劃設計,還有園林中的滄浪亭中的亭子的選址,都是選擇在重要的地方,成為控制整個景觀環境的核心,從而協調周邊的空間秩序。在傳統的景觀營建中,往往根據自然環境和自身的社會文化特點,在重要的地方點綴以人工建設。這些建筑在當地則可以稱之為地域的標志性建筑物,其在城市中都有著重要的功能含義,并且對城市的空間格局和城市形象都有著密切的影響。例如山東泰安城,在空間上,城內的許多重要建筑與泰山上的主要標志建筑基本都從整體上控制著城市的空間結構。古人強調因地制宜、順應自然,利用重要的景觀節點來控制整個環境的布局。依靠自身獨特的空間形態,以重要建筑之間或與自然環境相互的空間關系作為其選址的重要控制因素,最終使整個城市的重要建筑之間產生一定的空間聯系,形成一個空間上整體的聯系網絡,通過之間的協調性來對城市的整體空間格局進行控制。
3.4借“人文環境”培育城市精神
一個優秀的景觀環境展現出了一個城市空間的文化。芒福德曾說:“城市文化歸根到底是人類文化的高級體現”。[[美] 芒福德著.宋俊嶺等譯.城市文化.]一個好的景觀環境,能反映出這個城市的文化發展的水平?!盾髯印分杏芯湓挘骸叭刖常^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眺……不禁嘆為之治也”,[ 《荀子》]景觀環境也可以說是在營造一種文化。城市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場所,是人生意義的體現場所,而不只是生命消耗的物質空間。亞里士多德曾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在那里過一種更好的生活?!盵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卷A章二]在城市中有許多文化勝跡與古跡,古人向來崇尚歷史圣賢,對當地做出重大貢獻的明吏十分崇敬,總會在城市中建設重要的建筑銘記先賢。這些勝跡彰顯出了這個境域的人文氣息,提升了整個城市的精神文化,表達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追求。雖然城市文化多種多樣,但城市的景觀空間規劃中則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主導文化需求,這是一種歷史環境所影響的結果,這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追求的核心所在。一個城市的景觀好空間體現了城市發展的時代追求,通過空間環境所展示的“文化語言”進而對空間的寓意進行闡述,從而在整體上塑造一種文化空間格局。
小結
傳統人文景觀,其具有明顯的歷史人文特征,是這個地區文化積累的重要體現。人文景觀是人類文化、思想、生存情感等眾多活動的積累,是人類最凝練的文化創造,它指導著地域的人文精神價值,對該地域人文的思想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這些傳統的人文景觀蘊含著濃厚的地域性風采?,F代的人文景觀設計應積極的從傳統的歷史文化中吸取智慧,并結合當今的現代生活需求,繼而創造一種具有本土的人文歷史特色,把一種人文精神融入到景觀規劃設計中去。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建筑·城市·人居環境[G].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凱文·林奇.城市意向[G].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1990.
[3] 錢學森.社會主義中國應該建山水城市[J].城市規劃.1993,03.
關鍵詞:城市公園設計;景觀規劃方法;實現
1 城市公園的生態景觀布局的原則
1.1多樣化原則
就公園的策劃而言,景觀一定要保持豐富多樣,不能僅僅存在一種或是兩者物種,這構不成景觀,也會喪失了公園觀賞的意義,同時在布局上也要相對的有所變化,比如斑塊的變化、類型的變化、格局的變化等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欣賞,并展示本城市的文化內涵。由于紛繁復雜的環境差異才能夠形成整個環境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各種景觀彼此之間的差異才能夠使其盡量的發揮其長處,形成資源的互補。
1.2 整體化原則
就城市的公園中而言,不是單一的展示自然景觀,也不是簡單地表現人文特點,而是兩者的緊密結合,彼此之間相互映襯,顯現了現代城市的特點,所以說將生態的管理和規劃是要與文化知識相聯系的,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景觀實施剖析,然后再整體布局。另外在布局的時候還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風俗習慣等等。
1.3 保留自然屬性的原則
就城市公園而言,尤其是指森林公園,一定要在不喪失景觀的自然屬性為前提的情況下實行策劃。只有將自然景觀(湖泊、山脈、森林等)所特有的屬性保留下來,才能夠對其進行適當的利用開發,這樣才能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否則將會產生無法彌補的錯誤。
1.4 景觀差異的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也是世界上物種千千萬萬的緣由,那么自然景觀也不例外,有其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結構和作用上。所以在公園的策劃中,一定要保持其原有的特性,這樣才能真正的體現其價值。
1.5 全局兼顧原則
在城市公園內部的景觀的策劃也要講究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將其作為策劃的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這樣才能夠持續不斷的進行利用,否則將會對當地的環境產生影響,并制約經濟的發展。景觀并不是一個植物與一種文化的結合而成的,而是一個集合,一個整體,那么在策劃的過程中,在尊重其自然性的同時還要從整體角度出發,兼顧整體效益,在布局的時候在考慮其適應能力的同時還要考慮其功能效果是否能夠得到最大的發揮。
2 城市公園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2.1景觀布局的規劃設計
起初,按照保留景觀的自然屬性優先進行的原則,將城市公園中的一些基本的位置明確,也就是在布局上本來存在的部分自然的植物要繼續保留下來,將原來存在的水道、水系以及重點的斑塊物種布置成綠色的廊道,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增強景觀變化。另外,將部分人工種植的地帶或者是原有物種的附近地區更或者是廊道的四周,布置成面積適當的斑塊,這樣就豐富了公園內部的景觀,同時還起到了保護物種的效果,可謂“一舉多得”。就這些斑塊而言,面積比較大的可以作為休閑的場地,小的可以作為是娛樂的場地。
2.2 本底層次的規劃設計
就本底而言,只要就是指斑塊的面積沒有超過相對面積的景觀,這部分內容的銜接性能特別強,常常是作為景觀的背景而存在的。由于它的銜接性能特別強,所以在整個景觀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所以在綠化的過程中,將本底運用進來,能夠增強其緊密程度,同時瑕疵出現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2.3 斑塊層次的規劃設計
在公園景觀而言,構成斑塊的基本上全部是由不同作用的活動地帶以及小面積的綠地等構成的。由于城市中經濟發展速度快,所以匯集了許多人口,那么能夠綠化的空間就受到限制,當然公園大的空間也就受到限制?;谶@樣的情況,就要增強綠化的質量,從而達到預定的要求。其采用的方法包括將在綠化帶上將適當的生態元進行調整,擴大公園內部景觀彼此之間的差異,增加物種,以達到穩定環境的目的。
2.4廊道層次的規劃設計
對于這個層次的策劃以及管理實際上就是對城市公園實行綠化網絡的建設。其綠化網絡的策劃將會對城市的道路以及綠地的布局有著嚴重的影響,也是城市中生態系統是否平衡的一個關鍵性的指標,還是城市布局中所要參考的重點。就公園景觀的策劃,其廊道的景觀通常應該涵蓋了休閑景觀、道路、環湖等綠化帶。廊道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會對城市景觀的銜接性能產生嚴重的制約,也可能會對斑塊彼此之間的能量、物質以及物種產生制約。景觀彼此之間還存在著強烈的聯系,比如自動調節能力十分微弱的生態元常常會布置在廊道的附近,這是由于它能夠廊道與附近的景觀產生反應,從而增強生態元本身的調節控制性能。
3 結語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上升的時代中,想要建立一個景觀紛繁復雜、生物多姿多彩的城市公園是特別困難的,不僅要遵循其各自生長變化的規律,還要注重在策劃中的整體布局。將每一個層面的策劃管理都做到最好才能發揮綠化真正的效果,從而帶動整個城市環境的美化,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關鍵詞:居住區;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
1.居住區綠地的概念
居住空間環境是一種物質秩序,這種空間環境的長期作用是產生、維持和“控制”人們生活活動格局的有力結構。居住區綠地是居住區環境的主要組成,一般指在居住小區或居住區范圍內,住宅建筑、公建設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綠化、園林建筑和園林小品,為居民提供游憩活動場地的用地。居住區綠地也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城市綠地系統點、線、面網絡中面上綠化。
2.居住區綠地設計的理念
設計中要融入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思想, 將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 一方面滿足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促進自然環境系統的平衡發展, 使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從居住區的空間、環境、文化、效益等4個方面著手,以新穎多樣的居住區建筑形式和布局、人性化的居住區環境和優美的園林綠化景觀來創造人、住宅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協調共生的居住區。應注重對居住區綠地質量的提高,要求充分體現綠地在構成居住區綠色開放空間、美化景觀、改善小區生態環境質量和提供居民日常戶外活動場所等方面的功能。
3.居住區綠地設計的原則
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與其它設計一樣,要不斷創新,切忌在不同的環境中做出相同的設計來。居住區外環境應由植被、公共活動場地、私密空間、游樂設施、建筑小品等要素構成,各個構成要素要根據居民需求有不同的分配比例,而不能因為追求個性而把最基本的功能需求所摒棄。它是居民活動空間的補充和延伸,是休閑、活動、交流的重要場所,因此,良好的居住區環境應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以人為本的小區綠地最貼近居民生活,而以人為本并非一味迎合人們目前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來影響人、陶冶人,提高人的層次和品味。設計中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的均衡,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應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以小區總體規劃為基礎,考慮小區的定位及管理模式,不盲目追求大環境、大場面。
4.居住區綠地設計的要素
4.1植物配置的設計
園林植物種類的多樣,既是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又是綠地景觀中豐富植物景觀的形態、色彩、季相和層次的基礎。必須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居民生活習慣以及對戶外活動的要求來進行設計,喬木、灌木、草坪要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比例,以達到最佳的生態和美化作用。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的均衡,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并區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如北方地區冬春風大,夏季烈日炎炎,常綠樹種應不少于2/5,應以喬、灌、草復層混交為基本形式,不宜以開闊的草坪為主。居住區是休閑放松的生活家園,植物造景要滿足、符合居住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應盡量體現出大自然的美。
4.2水體景觀的設計
居住環境的生態效益主要取決植物與水體的質和量。水作為中國園林的五要素之一,可上溯到商周時期。周文王囿中的靈池、靈沼,是商代即有的園林水池,當時園林中的水多作觀賞用。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將視線從水的實用功能移向其所起到的生態作用。水環境可調節居住小區的環境,增強居所的舒適感。水景觀給人帶來生動的美感,可供人宣泄情感、調整心態、寄托情懷;水景觀為人提供休閑、交往的集聚場所。水景設計應結合場地氣候、地形及水源條件。南方干熱地區應盡可能為居住區居民提供親水環境,北方地區在設計不結冰期的水景時,還必須考慮結冰期的枯水景觀。自然水景線與局部環境水體的空間關系,正確利用借景、對景等手法,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形成縱向景觀、橫向景觀和鳥瞰景觀。跌水瀑布和涉水池向來是園林造景中的點睛之筆,有著其他景觀無法替代的動感、光暈和聲響,使居住環境增加景觀層次,擴大空間,增添靜中有動的樂趣。噴泉和倒影池能起到賞心悅目、烘托環境的作用,并借助音樂和燈光的變化產生視覺上的沖擊,進一步展示水體的活力和動態美,滿足人的親水要求。
4.3建筑小品的設計
建筑小品之所以在現代景觀規劃中得到長足的發展和普及,主要是因為它憑借其自身的藝術感染力,為現代景觀規劃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景觀建筑小品在景觀規劃中既能美化環境,豐富情趣,為游人提供文化休閑和公共活動的便利,又能使游人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各小品應有適當的觀景空間和觀賞視角,否則有堆切之嫌目前景觀規劃設計對于居住區小品設計缺乏系統的理論依據,一般都是套用城市規劃設計的相關經驗,因此在小品的視覺、空間、體量上,多數設計均沿用城市景觀設計的尺度,但居住區有其特有的性質,生搬硬套,對于場地較小、用地有限的居住區景觀十分不利。
小品的風格應協調,同時又能統領該小品所處區域的設計主題居住區景觀規劃別喜歡選用一些設計主題,一般都是通過小品建筑或植物種植來點題。但也正因為如此, 不少主題相互間又不相呼應連貫,甚至產生沖突。
4.4硬質鋪裝的設計
鋪地是指庭院、廣場、道路等處的地面鋪裝,它既要滿足人們使用的功能性要求,又要滿足色彩、圖案、表面質感等裝飾性的要求。鋪裝作為空間界面的一部分和山,水、植物、建筑等共同構成園林藝術的統一體。
鋪地的好壞,不只是看材料的好壞,而是決定于它是否于環境相協調。在材料的選擇上要注意與建筑物的協調。色彩上應穩重而不沉悶,鮮明而不俗氣,而且要與建筑的色彩相匹配。在鋪地中最常用的也最具表現力的是線性。路面上與道路平行的直線具有強烈的方向指示作用。與軸線垂直的間隔出現的直線條能刻畫出明快的節奏感。道路廣場上的方格圖案的鋪地會給人安靜而又條理的感覺。整齊統一的鋪地圖案能夠比較容易的與環境相融合,提升整個居住區的景觀品質。不規則圖形的鋪地創意需要較高的設計能力,才能表現出很好的設計效果。大空間的鋪地要粗獷些,因為粗糙的往往使人感到穩重、沉著、開朗。小空間尺度小、細致,給人以精美、柔和的感覺,所以鋪地要細滑,給人以輕巧、精致的感覺。
5.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須將藝術文化內涵和生態園林的科學內容充實到綠地的規劃設計中, 既體現居住綠地景觀的個性與差異性, 同時滿足人們不同的, 多樣化的需求, 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和平.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254.
[2] 李永剛,張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個性化追求[J].安徽建筑,2009,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