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6:34
序論:在您撰寫財務風險理論基礎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風險;風險管理;風險基礎;財務管理
由于客觀世界的復雜多變,人類主觀認識的局限性和信息收集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均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包括人類生活在內的整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另一方面使得人們無法準確預知未來,使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組織都難以準確地把握世間一切事物的運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并最終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未來實際結果可能偏差預期結果。同時,由于自然力的不規則運動或外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災害,以及因種種原因所引起的社會沖突乃至戰爭,再加上人們的過失行為等因素的存在,所有這些都將人們置身于一種不確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使其面臨風險的威脅。
“隨著全國市場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逐漸形成,不少經營風險較小的企業卻因財務管理失敗而被財務風險所葬送?!保ü鶑统酰?000)美國學者大衛b.赫茨一針見血地指出研究和防范風險的重要性:明白了不確定性和風險,就是明白了關鍵的經營問題和關鍵的經營機會。加強對風險的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叭魏呜攧諏<叶急仨殬淞⒄_的風險觀,善于對自然和社會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進行科學預測,有預見地采取各種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損失盡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保ㄓ嗑w纓,1996)
企業所經歷的經濟風險均是企業資金運行過程中造成的風險,而對企業的所有影響最終都將集中體現到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方面,因此,必須將風險管理與財務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并由此形成了一門新型管理領域——風險基礎財務管理(risk-based financial management),就是以風險為基礎的財務管理,是企業將風險管理與財務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的一門新型管理領域。其關鍵在于,企業財務管理部門在組織、指導財務活動時,通過識別、測試企業資金運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風險,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安全保障,最終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管理目標?!帮L險基礎財務管理”強調在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等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系統、全面地識別、分析與測試財務風險,采取科學的方法防范與控制財務風險,并對管理效果作出客觀評價。這一概念直觀地表明了企業財務活動的風險性特征,強調企業整個財務活動是一種風險性活動,要求管理當局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必須關注財務風險這一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同時,“風險基礎財務管理”強調風險管理與財務管理的結合,并將重心落實在財務管理上,由此,它將成為企業一項富有成效的管理活動。企業的一切風險說到底都是在企業資金運行過程中造成的風險。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企業經營成果的綜合體現,資金及其運動構成了企業財務的基礎,財務管理作為“一種開放性、動態性和綜合性管理,就是圍繞資金運動而展開的”(余緒纓,1996),于是,企業以資金及其運動為紐帶,將風險管理與財務管理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風險基礎財務管理。
一、財務經濟學中的風險觀及其運行規律探索
認識和界定風險是進行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前提。目前國內外理論界對風險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風險就是可能發生危險;(2)風險是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或某一不利事件將會發生的概率(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3)風險就是不確定性;(4)風險是在給定情況下和特定時間內,那些可能發生的結果間的差(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
比較分析這些觀點,我們認為,財務經濟學(financial economics)中的風險應是經濟活動未來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出現差異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條件下和特定時期內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的變動程度。風險的大小是經濟活動在實際結果出現之前可能出現的各種可能結果及其概率分布的函數??捎霉胶唵伪硎緸椋?/p>
r=f(ei,pi)
其中,r:經濟活動的風險(risk);
ei:經濟活動可能出現的第i種結果(effect);
pi:第i種結果可能出現的概率(probability);
f:r與變量ei和pi之間的一種函數關系
任何風險,從其成因到其可能產生的影響,直至產生的實際結果,都是一個系統的運行過程。在此過程中,風險因素、風險事件、風險期望和風險結果等要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成為風險構成的四大要件。就企業而言,其生產經營過程通常主要表現為物資流動、資金運動和信息運動三個相互交織的運動過程,但由于企業內部和外部各種風險因素的存在,企業上述三大運動過程可能在時間上出現間斷,在形態轉換中發生停滯,最終使得企業生產經營的未來實際結果可能偏離企業的預期目標,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將會導致企業發生經營總風險,并具體表現為物資流風險、資金流風險和信息流風險(向德偉,1995)。但物資流風險、信息流風險最終都從財務風險中反映出來,故財務風險是企業經營總風險的集中體現,并成為企業經營總風險的核心和落腳點。正因為如此,本文將從財務風險的角度闡述企業經營總風險的管理問題。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有多種類型,在不同理財環境、不同理財階段、針對不同的經營主體和理財項目,財務風險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根據研究需要對財務風險按不同標志進行分類。
財務風險有其獨特的運行規律,要求管理當局采取相應的策略進行管理。我們認為,(1)財務風險存在的客觀性和必然性,要求理論界和實務界均應清醒地認識到風險的客觀存在,不斷增強風險意識,而不能逃避現實,更不能對風險視而不見,否則將會受到它的懲罰,故以風險為基礎進行財務管理已成為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內在客觀要求。(2)財務風險具有普遍性和復雜性,表明財務風險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要求企業經營者與管理者采用系統的觀點來認識風險、防范風險和控制風險。(3)財務風險發生的潛在性和偶然性,說明財務風險的不確定性使風險管理的難度進一步增大。(4)財務風險的可識別性和相對性,說明財務風險在其發生之前,人們還是可以采取恰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識別,企業管理當局應以積極的態度去把握財務風險的運行規律,以動態的觀點辯證地對待特定風險,使風險基礎財務管理切實可行。(5)財務風險與預期收益的關聯性以及財務風險的差別性和激勵性等特征,明示了風險與收益的關系以及加強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迫切性,因為風險基礎財務管理與企業的生存、發展、獲利緊密相聯,它有利于提高企業“灰色系統”的透明度,便于企業管理當局主動地把握企業生產經營的未來結果。
二、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體系
(一)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目標體系
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目標則是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并成為評價企業財務活動是否合理的標準。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目標,取決于企業經營的總目標,是企業的經營目標在財務上的集中和概括,它是企業一切財務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目標按范圍不同可分為基本目標、分部目標和具體目標(王慶成、王化成,1995)。
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基本目標可定位在“財務成果最大化”和“財務狀況最優化”兩個方面。企業只有在財務上追求“財務成果最大”和“財務狀況最優”,才能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并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并謀求長足發展,提高盈利能力,實現企業經營的基本目標。筆者進一步認為“財務成果最大化”應具體表述為“股東財富最大化”,因為按“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觀點,股東財富以企業長期健康發展基礎上形成的現金流量作為計算依據,同時考慮了投資風險程度的大小,無論從涉及的時間長度還是從包含的內容看,都比短期的利潤指標具有更大的綜合性,能夠從更深層次去認識經濟效益問題,因而它是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分部目標,取決于財務管理的具體內容,由籌資管理目標、投資管理目標、營運資金管理目標、成本費用管理目標、收入管理目標和利潤管理目標等共同組成(郭復初,2000)。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具體目標一般分別根據風險事件在其發生前后對企業可能產生的不同影響予以確定。上述基本目標、分部目標和具體目標共同組成了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目標體系,它具有層次性、多元性、動態性和相對穩定性等特點。企業的財務活動應以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目標為中心,以促進和服務于企業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為主旨。
(二)風險基礎財務管理循環
為實現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上述目標,企業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連接的管理程序,這些程序的結合與協調,形成了企業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基本環節,這些環節主要包括風險預測、風險決策、風險預防和控制、風險管理效果評價以及風險損益處理五個管理階段,它們共同構成了風險基礎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
在風險基礎財務管理中,企業首先應通過風險預測這一環節,對尚未發生但又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從財務管理的角度進行系統地分析、全面地識別和恰當地估量,把“未知”變成“已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風險預測是企業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第一步,是風險決策、風險預防和控制的基礎。財務管理部門需在預測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決策,將風險收益與控制風險所需成本進行比較,確定企業應對風險采取何種態度,準備冒多大風險去實現財務目標和經營目標,從而降低企業風險管理成本,提高風險管理效益。風險決策之后,企業財務管理部門及相關部門應根據選定的方案,采取相應的風險預防與控制措施,使風險事件朝著有利的方面發展。為實現風險基礎管理的目標并提高管理效率,財務管理部門需要對各項管理措施的適用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檢查和評估,并據以不斷修正和調整計劃,然后對風險結果進行財務處理,及時補償風險損失并合理分配風險收益。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上述五個基本環節,是一種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過程,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風險基礎財務管理循環。如圖1所示:(圖暫略)
(三)風險基礎財務管理基本方法
在上述管理環節中,企業將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實施各項風險基礎財務管理工作。這些方法主要有風險預測方法,風險決策方法,風險預防和控制方法,風險管理效果評價方法,以及風險損益處理方法等。
風險基礎財務預測方法包括風險識別方法和風險估量方法。常見的風險識別方法主要有專家預測法、幕景分析法和資金分析法等。企業風險識別的策略應是利用最適合當前情況的那種方法或幾種方法的組合進行風險識別,并對所識別的風險進一步分析論證,找出影響巨大、發生概率較高的風險,借以確定管理的重點。企業通常采用統計分析法,“a記分”法,財務比率分析法和“z記分”法等方法對已經分析、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定量描述,其任務在于估測某一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質,從而為風險決策、預防和控制提供相對準確的依據。
風險決策的方法較多,在各個財務環節所運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進行決策時,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決策者擁有的信息量;二是決策者自身的綜合素質;三是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和方案對決策者的效用。
企業進行風險預防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風險回避、風險轉移和風險自擔三大類型。為避免風險的發生,企業可以采取風險回避措施,主動放棄可能導致風險的方案。它是一種簡單易行、全面徹底的風險管理措施,其實質是回避那些引發風險的經營活動,以減少風險損失。但它卻是一種消極的風險預防控制方法。當企業對風險進行預測決策之后,如果認為某項經濟活動非進行不可,而企業又無足夠財力來承擔其風險,或者企業承擔風險所發生的成本要高于收益,企業則可以考慮能否將風險轉移給其他單位。當企業不能或不愿進行風險回避或轉移時,便將風險留給自己承擔。企業決定自擔風險后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自行加強管理以預防風險;(2)進行風險隔離或風險結合以降低風險對企業總體的影響;(3)自行采取補救措施以減少風險損失;(4)提取各項準備金以增強風險自擔能力。
在一定時期內,企業風險管理效果如何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最佳,需要有科學的方法進行評估,其判斷標準應是管理措施能否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一般可通過計算和分析風險管理效果系數后作出具體評價,從經濟效益看,使得風險管理效果系數達到最大的措施才是最佳方案,故企業在進行風險基礎財務管理時,應從預計風險管理效果系數大于1的所有方案中,選擇該系數最大的方案。
企業對風險損益核算的原理如同一般會計核算,無論是風險凈損失還是風險凈收益,均應在財務上做出相應的處理。
上述五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風險基礎財務管理方法體系。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新的方法還會產生。
三、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實施
(一)籌資風險的管理
籌資活動是企業理財活動的首要環節,因此籌資風險管理是整個風險基礎財務管理的起點。我們認為,籌資風險是企業籌資后由于不能按既定目標取得資金使用效益,企業無法按原定要求履約以滿足資金供應者預期結果的風險。為識別和估量籌資風險,企業管理當局首先應分析籌資風險的成因,然后收集有關資料,判斷企業在籌資方面所面臨的風險,并計量與測試其大小。(1)對于資金使用效益不確定所導致的籌資風險,可采用比率分析法,并通過利息保障倍數和償債保障倍數等財務指標的計算與分析進行識別、估量。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數、償債保障倍數越小,說明企業償還債務利息、本金的壓力越大,籌資風險越高。(2)對源于企業資金調度不合理性的籌資風險的識別和估量,主要通過計算和分析速動比率、流動比率、現金比率以及相關資產的周轉率進行。(3)對源于資金結構方面的風險,可通過資產負債率(或產權比率)或籌資杠桿程度進行粗略估量。在投資風險不為0且保持不變時,考察籌資杠桿程度便可大致判斷籌資風險的高低。然而,我們認為并不能簡單地根據籌資杠桿程度的大小來估量企業的籌資風險水平?;I資風險與資金結構、籌資杠桿程度和投資風險之間在數量上的相互依存關系,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籌資風險=每股收益的變化系數(即企業總風險)-息稅前利潤的變化系數(即投資風險)=(籌資杠桿程度-1)×投資風險
籌資風險管理的具體目標是在籌資風險和收益之間權衡,去尋求風險與收益的均衡點,以愿意接受的籌資風險去獲取最大的每股收益。在綜合考察籌資風險、籌資成本(或籌資收益)的基礎上,企業所采用的籌資決策的基本方法是:(1)在籌資成本(或籌資收益)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籌資風險最小的方案;(2)在籌資風險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籌資成本最?。ɑ蚧I資收益最大)的方案;(3)在籌資風險小但籌資成本大(或籌資收益?。┗蚧I資風險大但籌資成本小(或籌資收益大)的方案中,根據管理當局對待風險的態度和籌資收益效用的大小,選擇籌資風險和資金成本相對較小但籌資收益相對較大的方案。
針對籌資風險的不同成因,防范與控制籌資風險的措施主要有:(1)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降低投資風險;(2)注重籌資杠桿,適度舉債,優化資金結構;(3)合理調度資金,維護資產的流動性;(4)建立償債基金,增強風險自擔能力。
(二)投資風險管理
由于企業投資的具體形式不同,每類投資可能遭受風險的直接原因、具體表現形式,以及風險估量和控制的方法均將有所區別。企業對內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為生產經營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以謀取經營收益,但由于外部經濟環境和企業內部經營等情況的變化,其經營收益往往會波動起伏,從而造成對內投資風險(亦經營風險)。經營收益波動的幅度和可能性越大,經營風險便越高,反之經營風險則越低。在風險基礎財務管理中,經營風險一般通過息稅前利潤(率)變化系數等指標反映。但筆者認為,將經營杠桿系數作為企業經營風險的同義語是錯誤的,因為從計算經營杠桿系數的公式可知,如果企業保持固定的銷售水平和固定的成本結構,再高的經營杠桿系數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經營杠桿系數應當僅被看作是對“潛在風險”的衡量,這種潛在風險只有在銷售和生產成本的變動性存在的條件下才會被“激活”(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譯,1998)。
企業直接對外投資遭受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被投資企業的經營風險與籌資風險共同影響到企業直接投資的風險,故在被投資企業經營風險或總風險已知的情況下,可近似地將其作為本企業直接投資風險。企業也可根據與直接投資收益有關的歷史資料計算投資收益的期望值、標準差和變化系數等指標來預測直接對外投資風險,原理與間接對外投資風險的估量相同。間接對外投資主要是證券投資,一般通過期望投資收益(率)偏離實際投資收益(率)的幅度和可能性來估量它們所面臨風險的大小。對于單項證券投資風險的估量,常用的指標是該項證券投資收益(率)的標準差(或變化系數)和β系數,指標值越大,說明投資風險越高。
當企業同時投資于一個以上的投資項目時,這類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證券或資產所形成的集合,形成財務經濟學中的投資組合。投資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投資組合的各種可能收益率的算術平均數,在數量上等于組成投資組合的各種證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權平均數,權數是投資于各種證券的資金占總投資額的比例。投資組合的風險一般通過該組合收益率的標準差進行估量。經過研究,我們認為投資組合總體的風險程度(以投資組合標準差反映)取決于三個因素:每一證券的標準差,每一對證券的相關性(以協方差表示)和對每一證券的投資額。隨著組合中證券數目的增加,協方差的作用越來越大,而標準差的作用越來越小。故在進行投資組合決策時,必須考慮所選單個投資項目之間的相關程度。
夏普教授提出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大大簡化了上述估量投資組合風險并據以選擇有效投資組合的程序(william f.sharpe 1963)。投資組合的關鍵則在于投資者應根據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擔的風險水平,去選擇不同的投資項目,并確定各項目所占的比例。這將是投資決策所需解決的問題。這種決策系根據投資風險與期望投資收益之間存在的關聯性,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從備選投資方案中選擇風險相對較小、收益相對較高的投資方案。
企業在識別與估量投資風險后,對決策過程中選定的投資方案,針對其可能面臨的風險,單獨或同時采取下列措施進行投資風險的預防與控制:(1)合理預期投資效益,加強投資方案的可行性研究。(2)運用杠桿原理,協調經營風險與籌資風險。根據總杠桿、經營杠桿和籌資杠桿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認為,經營風險較低的企業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籌資杠桿,采用籌資杠桿程度較高的融資組合方式,但經營風險很高的企業則宜在較低的程度上使用籌資杠桿,采用籌資杠桿程度有限的融資組合,從而控制企業的總風險。(3)運用投資組合理論,合理進行投資組合。(4)采取風險回避措施,避免投資風險。(5)積極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投資風險。
(三)資金回收風險的管理
企業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投資,都會面臨能否收回投資本金及其收益的風險。但企業對內投資需要通過銷售才能收回,而對外投資能否收回與本企業的商品銷售無關,但若撇開銷售環節,與這兩類投資有關的資金回收問題基本相同,故論文只闡述與對內投資有關的資金回收風險,其原理同樣適用于與對外投資有關的資金回收風險管理問題。影響資金回收風險的因素主要有:(1)客戶的償債能力;(2)客戶的信用狀況;(3)企業的信用政策;(4)結算方式。由于資金回收風險的大小最終都體現在應收貨款回收時間及其回收金額的多少上,故資金回收風險的估量可采用財務指標分析法進行。其中,反映應收貨款回收時間長短的指標是應收貨款周轉次數或平均回收期,一般只需計算其中任意之一則可。應當指出,在具體計算時以應收貨款回籠金額為基礎,而不能按照現行制度、有關教科書或其他文獻那樣按賒銷凈收入來計算上述各項指標。此外,反映應收貨款回收能力的指標主要是應收貨款回收率、壞帳損失率和收帳費用率等。
進行資金回收風險決策的關鍵在于,按照“風險收益權衡”原則,根據應收貨款對企業獲利能力和資金回收風險的雙重影響,恰當選擇收益相對較大而風險相對較小的資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現金折扣的決策。企業能否正確制定出與信用期間和現金折扣有關的決策并將其落到實處,已成為預防資金回收風險的一項重要策略。此外,企業還應采取下述有關預防和控制資金回收風險的措施。主要有:(1)根據客戶按約付款的可能性,選擇不同銷售方式。從回避資金回收風險的角度,采用現銷方式出售商品無疑是最佳選擇,為控制資金回收風險,企業只能對信用狀況好、償債能力強,達到企業信用標準的客戶采取賒銷方式,并將累計賒銷金額控制在信用限額范圍之內,但對那些信用狀況不好、償債能力差的客戶則宜盡可能采取現銷方式。(2)選擇合適的結算方式。(3)制定合理的收帳政策,及時催收貨款。
(四)外匯風險的管理
由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所決定,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必將進一步深入,外匯管理體制也必須進一步改革。隨著我國進行國際化經營企業的迅猛發展,這些企業在其籌資、投資、資金回收和利潤分配等財務活動中均不可避免地面臨外匯風險的威脅,因而,如何通過風險基礎財務管理來防范與控制匯率的異常波動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不利影響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匯率變化給那些從事國際經營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形成了企業的外匯風險,或稱之為匯率風險。進行外匯收支是外匯風險產生的前提,匯率變動的經常性和不確定性,是形成外匯風險的直接原因。由于匯率變動,一定數量一種幣別的外匯兌換或折算成另一種幣別外匯的數額會較以前為少或為多,從而使持有或運用外匯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出現不確定性。這些受到匯率變動影響的外匯金額被稱為“受險額”。有些受險額隨匯率變動,可改善企業的財務狀況,給企業帶來收益;而有些受險額隨匯率變動惡化企業的財務狀況,使企業遭受損益。顯然,只有這兩類“受險額”的余額(即“凈受險額”)才最終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皡R率變動只對企業凈受險額產生影響”的客觀規律為企業選用外匯風險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為便于外匯風險的識別、估量和控制,可將外匯風險按其生成機制及對企業的影響對象不同,分為會計風險和經營風險。因為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每個從事國際經營的企業都要選擇一種貨幣作為記帳本位幣,并將記帳本位幣以外的業務作為外幣業務,外幣業務除了可能按業務發生時的匯率記帳外,為便于分析或編制合并會計報表,還應在期末按特定的匯率折算成記帳本位幣,由于匯率變動的經常性和不確定性,折算時的匯率與記帳時的匯率可能不一致,使會計報表中某些項目帳面價值的變動具有不確定性,這是由會計核算而產生,故稱為會計風險。這種風險一般在會計期末(折算日)預計,用以衡量會計報表中應折算項目的最初發生日匯率與折算日匯率不同可能造成的損益,此風險在會計期末折算后即可解除,并在報表中列示為已確認的折算差額(或損益),以反映匯率變動對企業會計報表的影響。一般而言,折算差額越大便意味著會計風險越大,但折算差額只影響企業帳面上的經營業績,對企業經營能力無實質性影響,其折算差額并不是實際交割時的實際損益,差額的大小也因采用折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我國《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具體規定了我國外幣報表折算的有關問題,但沒有明確指出企業應采用什么方法折算,從具體要求看,更接近“現行匯率法”。匯率變動引起企業未來經營現金流量不確定,進而使企業價值可能出現不確定性變化的風險,屬于經濟風險。那些由于匯率變動導致企業未來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在長期內都具有不確定性的經濟風險為長期風險,反之為短期風險。
由于外匯風險的生成機制和對企業的影響程度不同,其具體管理部門也有所區別,會計風險和短期風險一般可由財務部門負責管理,而長期風險涉及企業供應、生產、銷售、財務多個領域,應由整個企業有關部門共同負責。企業對這些外匯風險管理的目的均是最大可能地降低風險和盡可能地減少為控制風險所支付的成本。如何確定二者之間均衡點的問題,使外匯風險管理成為一項非常復雜的管理工作,企業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外匯風險的管理。其具體步驟為:(1)確定恰當的計劃期;(2)預測匯率變動趨勢;(3)編制現金流量預算,確定凈受險額;(4)根據預期的外匯風險損益程度確定是否采取行動;(5)選擇正確的外匯風險管理戰略。外匯風險管理戰略的目標便是最大可能地減少風險和盡可能地降低為減少風險所支付的成本,即尋求符合風險最小、成本最低條件的最優解。但這里的最優解并非單一解,從理論上講,有兩個極端方法,一是風險最高、成本最低時的措施,一是風險最低、成本最高時的措施。企業的最終選擇取決于管理當局對風險的厭惡程度和企業對減少風險所支付成本的承受能力。
從計算預期外匯風險損益程度可知,企業因匯率變動可能蒙受損失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受險額和預期匯率變動額。因此,對外匯風險進行管理時,也應從影響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入手,其策略主要有:(1)選擇好計價(或結算)貨幣;(2)執行貨幣保值條款,提前或推遲結匯并盡可能進行差額結算;(3)投保貨幣風險保險;(4)采取資產負債表保值法;(5)利用金融工具(特別是期權、互換等創新金融工具)轉移風險;(6)實施多角化策略等。
總起來考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它所面臨的風險將比其他任何經濟制度中的風險都要復雜,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盈虧自負和風險自擔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也是促使其迫切尋求防范風險措施與對策的強大原動力。風險和風險管理問題已成為企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現代企業必須建立起一個能夠承擔風險以及保持市場競爭能力的財務機制,有效實施風險基礎財務管理,努力提高經濟效益,順利實現企業總目標。
參考文獻
1.余緒纓。1996企業理財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郭道揚。1997.關于國有企業財務機制轉換問題。財會月刊,4.
3.郭復初。200.現代財務理論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4.王慶成,王化成。 1995.財務管理(注冊會計師專門化系列教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5.向德偉。1995.博士學位論文《企業財務風險的評價與控制》。
6.林義。1992.風險管理。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7.[美]詹姆斯。c .。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譯。1998.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8.程德興。1998.企業風險財務管理研究。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9.alan c.sharpiro . 1992.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allyn and bacon.
10.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risk and management(sixth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1.david b.hertz. 1964.risk analysis in capital invest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feb.
12.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the dryden press.
13.eugene fama and kenneth french. 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47),july.
14.f.modigliani and gerald a.pogue . 1974.an introduction to risk and retur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30),march-april.
論文摘要:在當今風險投資運作過程中的一項關鍵性制度創新是對人力資本實施有效的財務激勵和約束。通過有效的財務激勵和約束,才能在既定風險水平下,實現投資者收益的最大化。
0前言
風險投資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風險投資是指一切具有高失敗風險和高潛在收益的投資。狹義上的風險投資是指為建立和發展專門從事某種高新技術生產的中小型企業而持有一定份額所形成的資本。按美國風險投資協會(mvcn)的定義,風險投資是由職業金融家投人到新興的,有巨大潛力的企業隋別是中小企業)中的一種股權資本。風險投資是一種將資本、技術和管理相結合的新型投資形式,是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相結合的產物。
在風險投資運作過程中有兩種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可或缺:其一,風險資本家需要激勵與約束去投資于成功的企業,減少對風險投資者利益的損害;其二,風險企業家需要激勵與約束去努力把企業經營成功.降低風險投資的成本。只有在這兩種激勵和約束機制同時存在的情況下,風險資本才能高效率地運作。
1風險投資運作的3個階段
風險投資運作的過程包括風險資本的籌集、投資和退出3個階段,并由此形成一個風險投資周期。
(1)風險資本籌集階段。作為風險資本循環起點的籌集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籌集足夠數量的風險資本以滿足投資之需。Gompers and Lerner等人認為,風險資本籌集的變化源于創業資本的供給和需求的變動。但就某個具體的風險基金而言,風險資本能夠籌集到的數量也就是風險投資者供給資本的數量。這些數量主要取決于風險資本家以往的業績和籌資能力。而風險資本家的業績和籌資能力主要受風險資本家人力資本價值的影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風險投資者對風險基金的投資實質上是對風險資本家人力資本的投資。風險資本家的人力資本價值是一種潛在的、主動性資本。需要某種激勵才能激活,因此,風險投資者只有對風險資本家人力資本實施某種激勵與約束,才能在既定風險水平下,使投資者收益最大化。
(2)風險資本投資階段。風險資本投資階段是風險資本循環的第二個階段,并且是實現風險資本增值的關鍵階段。風險資本大都以高科技風險企業為投資對象,風險投資周期長、高風險、高回報。它屬于股權融資,它不是靠股份分紅或派息,而是靠企業資產增值后的股權轉讓獲得收益,投資周期長,不需要定期、固定的資本償還,從而使資本的使用具有連續性、長期性。在美國有20% --30%的創業企業可能完全失敗,60%以上的創業企業受到嚴重挫折,只有10%--20%獲得了成功。一旦獲得成功,收益是非??捎^的。在美國,風險投資長期年回報率達20%,遠高于9%-15%的股市長期年回報率和5%—6%的國債收益率。
風險投資是通過轉讓股權獲得長期資本增值的典型性資本。風險投資投人的資本主體是非債務性資本或非借貸資本,它與以借貸資本為特征的間接融資有著截然不同的資本運作模式。風險投資是集融資、投資、資本運營和企業管理于一體的系統性金融工程。風險投資將資本投向有著巨大風險的高科技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上,因而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是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其次,非常在意風險企業資產的增值,以便將來通過上市或出售等退出機制來取得高額回報。風險資本家既擁有資本優勢,又具有人事管理、市場開發與財務管理方面的經驗,因此,風險投資不僅僅是一種投資行為,更是一種智能型、專家型金融管理行為。
(3)風險資本退出階段。風險資本退出的方式很多,包括公開上市(IPO)、兼并與收購、出售和清算等。盡管退出是風險投資的最后一個階段,但它對風險投資其他階段的正常運行極其重要,不同的退出方式直接影響投資者的回報、風險資本家后續階段的籌資能力、風險企業家的貨幣收益和對企業控制權的掌握等。
2風險資本循環不同階段人力資本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
(1)風險資本籌集階段的人力資本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由于風險投資者對風險基金的投資實質上是對風險資本家人力資本的投資,而風險投資基金通常采用有限合伙制組織形式,在有限合伙制組織架構下,風險投資者對風險資本家人力資本實施財務激勵與約束的方式主要有:
其一,控制權激勵。在新經濟環境中,人力資源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物質資本(貨幣資本在企業營運過程中轉換的形態)的比重越來越小。因此,現代企業的價值應為物質資本的價值與人力資本的價值之和。物質資本的價值一般保持相對穩定,其價值容易計量。然而,由于人力資本具有與其所有者不可分離的產權特征,對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激勵效度不同,其表現出來的人力資本價值也有較大差異,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力資本的激勵效度決定著人力資本的價值,進而決定著整個企業的價值。在有限合伙制組織架構下,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以非對稱形式在基金投資者與風險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形成對風險資本家人力資本的一種有效激勵方式。作為企業剩余的主要索取者的投資者一般不被允許參與投資企業的直接管理,即擁有有限的剩余控制權。風險投資家擁有包括確定基金籌集的具體時間、選擇具體投資對象、對被投資企業進行后續管理在內的主要剩余控制權。相對于外部風險投資者而言,風險資本家具有風險資本運作所要求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因此,剩余控制權向作為人力資本載體的風險資本家傾斜,有利于發揮其專有的人力資本優勢。
其二服酬激勵。陳爽英、韓傳強((2003)提出了企業家人力資本收益權的計量模型,認為企業家人力資本收益權應包括固定合約收人海本工資、津貝旬和對企業剩余利潤的分享—剩余索取權兩部分。很顯然,基本工資、津貼屬于人力資本補償價值,不屬于產權收益范疇。在有限合伙制模式下,風險資本家的報酬結構也由固定報酬和可變報酬組成。其中固定部分也就是基本工資、津貼,占投資金額的2%}3%;可變報酬即剩余利潤大約占投資利潤的20% 。按照財務規定,風險資本家的利潤留成只能在投資者得到投資回報之后,才能實現。上述以利潤提成為主的報酬結構和收益分配順序有利于在風險資本家的目標與基金增值的要求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進而最大限度地激勵風險資本家釋放其人力資本的潛在價值。
其三,聲譽激勵。經濟學從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設出發,認為人追求良好聲譽是為了獲得長期利益,是長期動態重復博弈的結果。經濟學聲譽模型表明,聲譽影響人的決策行為。經理市場上的聲譽可以作為顯性激勵合同的替代物。對于風險資本家而言,個人聲譽是其人力資本要素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聲譽有利于提升其人力資本價值,相反,會毀損人力資本價值。風險資本的融資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風險投資者對風險資本家聲譽的一種正面評價,風險資本家的聲譽是對投資者資金安全性的保障。所以,對于那些在風險資本市場擁有良好聲譽的風險企業家而言,其籌集風險資本更容易,而聲譽的高低主要取決于風險資本家以往的業績。風險基金運作效果好壞不僅影響現有的風險投資者利益,而且通過聲譽激勵機制的傳播作用影響潛在的投資者對風險資本家的選擇,進而對風險資本家形成有效的約束。
(2)風險資本投資階段的人力資本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風險資本投資階段是實現風險資本增值的關鍵階段。風險資本家對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的激勵和約束對風險投資的成敗尤為重要.其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包括:
第一,股票激勵機制。在風險投資階段,風險投資家是委托人,風險企業家是人。風險投資家為減少與風險企業家的沖突,廣泛采用以股票贈與和股票期權為主要形式的報酬激勵。在風險投資的高科技企業中,風險企業家或企業家團體的報酬是同企業業績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企業家的工資收人通常低于其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大部分收人是以潛在價值大大高于現金工資收人的股票方式支付。通常情況下,風險投資家要求股票或期權持有達到一定期限。這樣創業者在短期離開時,就不會得到股份,進而增大其離職成本。另外,企業家的股票只有在企業業績達到預定目標時才能兌現。如果企業未能實現預定目標,風險資本家可以通過連續的融資來稀釋風險企業家的權益,使風險資本家與企業家利益實現了高度趨同,降低了委托關系中的道德風險。此外,在風險投資實踐中國外常采用諸如次級普通股、幻覺股票計劃、補償和獎金計劃及利潤分享計劃等激勵機制。
第二,階段性投資激勵機制。風險企業家的人力資本內容主要涉及3類要素:發現某種潛在的市場獲利機會、擁有某種核心技術及整合資源的能力。與物質資本相比,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具有價值識別的困難性,不可讓渡性及非從屬性。此外,與風險資本家的效用函數不同,風險企業家除了追求貨幣收益以外,還追求在職消費、職業聲望和其他非貨幣收益。企業家的非貨幣收益與企業規模密切相關,因而,風險資本家出于個人效用最大化動機的需要,有可能背離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要求,投資于報酬低于投資者預期甚至凈現值為負的項目。分階段投資賦予風險資本家一個有價期權,即風險資本家通過收集信息,監控企業進程,并保持定期退出低質投資項目的選擇權。作為一種有效的激勵和約束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的機制,一旦風險投資家發現任何有關未來回報的負面信息,該項目自新一輪融資起就可能被終止。由此會導致風險企業家的人力資本價值無法實現,風險資本可能被套牢,而階段性投資能緩解套牢的問題。
第三,投資者退出權激勵機制。投資者退出權是指投資者能及時退出有問題企業的權利。最常見的退出權是在風險投資活動中的贖回權(redemption),即風險投資家在一定條件下直接從他所投資的企業中抽回投資而退出該企業的權利。贖回權實質上是一種看跌期權。當風險資本投資的企業業績低于預期目標時,作為投資者的風險資本家為減少投資損失,以事先確定的價格將股權回售給被投資企業。當風險資本家行使贖回權時,一方面會使風險企業家實質運作資本的數量減少;另一方面通過資本市場的信息影響風險企業家后續階段的資本籌集。
(3)風險資本退出階段人力資本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
風險投資追逐高收益,這與其所承擔的高風險相對應。當它所扶持的企業發育成長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必須尋求退出出路,其退出方式主要有:首次公開上市(IPO);企業兼并收購;清算。當投資的風險企業達到了風險投資的收益預期時,一般會進行上市或企業間的并購,但由于風險投資承擔著管理風險、市場風險等,投資成功率較低。當投資的風險企業經營狀況不好,難以扭轉局面、無法達到風險投資收益的預期時,一般進行清算。解散和破產進行清算可能是較好的減少損失的辦法。風險資本不同的退出方式對人力資本具有不同的激勵效應。
【關鍵詞】應用服務提供商; 外包; 風險管理; 基礎理論; 概述
一、引言
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風險對ASP提供商和ASP客戶雙方都有影響,尤其是ASP客戶所面臨的風險極大,使ASP客戶采用ASP模式進行信息化的信心和積極性大大受挫,給ASP模式潛力的發揮和ASP模式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礙。因此,對ASP模式下IT服務外包中的風險進行研究,是國內外ASP市場發展所面臨的同一個問題,同時也被列入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要課題之中[1-3]。本文針對理論界在ASP模式下IT外包中風險管理研究中的主要基礎理論進行概述。
二、相關基礎理論
(一)核心能力理論與IT外包
雖然IT應用對組織核心競爭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從核心能力理論的角度來講IT應用不宜采用外包的方式,相反IT功能的外包在組織產品與服務的生產中得到了一致的認同。經過外包,可以讓組織釋放出更加有效的管理能力,同時可以把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到一些更重要的價值創造活動中。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核心IT能力是組織的最佳競爭優勢,包括定義IT需求、監控提供商的IT應用服務交付、詳細確定和管理IT外包合同的能力等。所以對核心競爭力理論而言,正確識別IT功能對組織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IT外包時組織通常以選擇性的方式進行,IT外包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把釋放的能力和資源都集中到核心能力上。
在對ASP模式下的IT外包時,大多數的中小型客戶為了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通常采用ASP模式下的應用服務完成信息化建設。但由于這些中小型客戶都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就是企業內部缺乏有力的管理模式,IT管理人才沒有經過相關的專業培訓,管理經驗不足。從傳統IT外包到ASP模式下的IT外包中,IT外包任然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的主要原因還是ASP客戶核心IT能力的缺乏,在ASP模式下的IT外包中這一問題尤其顯著。
(二)委托理論與IT外包
委托理論是在人問題不斷出現的過程中慢慢產生的。這個理論的起源來自西方企業管理理論中的一種假設,將經營者的人虛擬為“經濟人”。即假設人都是“自利”的,在一定的環境和約束條件下人可以發揮最大的可能性去追求個人利益。委托理論的意義就是根據委托提出的問題,指定一個完善的管理制度,對人的自私行為進行監督,同時還研究出一些激勵機制,幫助人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ASP模式下的IT外包可以根據委托理論研究ASP客戶與ASP提供商之間的管理和風險控制,將其自身的委托關系發揮到最好。
在ASP模式下IT外包中,ASP客戶與ASP提供商都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法人實體,通常會因為雙方信息的不對稱而引發委托問題。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事前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逆向選擇、事后隱藏行為和隱藏信息所導致的道德風險。這三種問題發生的時期各不相同,逆向選擇問題發生的時期是在對IT外包提供商的選擇和評價階段,由于產品本身屬性的特征以及隱藏信息的情況,使得ASP提供商的整體素質和實際能力無法做出真實的評估,所以ASP客戶掌握的相關信息并不真實和全面;道德風險其實是一種欺騙行為,通常在契約簽訂完成后發生。為了解決以上的這些問題,采取的有效方法有信息甄別和激勵機制設計。
在ASP模式下的IT外包中,ASP客戶與ASP提供商之間的關系是堅持以合作為中心,同時存在一定的競爭。IT外包的意義就是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價值鏈的整合使企業的競爭力得到整體提升,所以這對ASP客戶和ASP提供商來講都是實現雙贏的最好時機。但是不可忽略ASP客戶和ASP提供商都是兩個獨立的法人主體,這就難免會因為利益的分配不當、承擔風險的多少時出現競爭和沖突。這個時候委托理論的實施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委托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出一個利益分享和風險分擔的有效方案。
(三)交易理論與IT外包
交易成本理論包括新制度經濟學和企業理論。長期以來大多數企業在管理上都存在相同的問題:只注重內部結構調整資源配置的思維定勢。IT外包的實施直接擺脫了這些落后思想的束縛,IT外包從一個更現實更廣闊的環境去分析企業的經濟活動,為實現企業之間更好的合作關系,IT外包對其中的組織形式進行深刻研究并提出完善的運作機制。IT外包的出現扭轉了企業與市場之間完全對立的關系,使之相互聯結,共同前進。把理論與現實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最大的利益效果。Williamson在交易成本理論中提出的諸如決定交易費用的交易因素和人為因素,包括市場的不確定性、潛在交易者的數量、交易的資產專用性程度、交易頻率、交易主體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行為傾向等為研究ASP提供商選擇、外包關系管理及外包風險管理都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結語
ASP模式下IT外包風險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是核心能力理論、委托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在研究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理論,同時這些理論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補充,相互支撐的。
參考文獻:
[1] 任懷飛, 張旭梅. ASP模式下關鍵業務應用服務外包中的激勵契約研究[J]. 科研管理, 2012,33 (11): 68-75.
[2] 任懷飛, 張旭梅. 應用服務提供商能力的第三方認證研究――基于改善市場效率的視角[J].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0, (8): 5-12.
關鍵詞:PDCA循環理論 醫院 財務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090-02
一、引言
眾所周知,2012年1月1日起,全國實施了新的《醫院會計制度》和《醫院財務制度》。新制度規定醫院財務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醫院科學合理編制預算,真實反映醫院財務狀況;加強經濟活動的財務控制和監督,防范財務風險等。而醫院財務風險是指醫院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醫院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從而產生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1}。醫院財務管理過程中任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引發財務風險。因而,在新形勢下醫院如何有效控制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行為已經成為醫院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環節。筆者擬結合PDCA循環理論探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實施方法,對于提升醫院財務服務質量,建立新形勢下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新時期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概述
在當前,現代化信息技術為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財務管理軟件等搭建的運行環境,使醫院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而對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而言,其風險管理內容非常多。新時期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應充分基于信息技術構建的醫院財務實時風險管理運行環境,其基本要素是醫院經營活動過程及其資金流動,而風險管理目標是提高新時期醫院經營效率和效益{2}。在這里,我們需要重視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積極采取應對策略,制定相關風險管理措施,合理規避各項財務管理風險因素,控制并保證醫院財務工作質量,以最低成本實現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最大安全保障。根據醫院財務控制的對象,筆者認為資金運動風險管理和財務業務流程風險管理是新時期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基礎。
1.醫院財務資金運動風險管理。對于醫院而言,醫院的各項業務活動都會發生成本,從供應商采購醫療材料、醫用產品等活動都會導致醫院財務資金流出。擁有一定數量的資金是保證醫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醫院財務資金運動風險管理的重點就是在醫院財務資金占有量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控制經營過程中醫院財務資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加強醫院財務資金周轉,防止醫院財務資金流失,以保證醫院現有財務資金發揮最大效益。與此同時,醫院應建立以動態監控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現金流量等指標為主的醫院財務風險預警控制系統。
2.醫院財務業務流程風險管理。隨著醫院經營活動過程的日益復雜和多樣,我們日益認識到醫院財務控制應該發揮其綜合性控制的優勢。而當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恰好為醫院財務業務流程風險管理提供條件。醫院財務部門通過收集、加工信息等一系列活動,實現醫院會計對醫院經營活動中的物流、資金流進行反映的職能。通過借助強大的信息系統支持以及醫院財務業務流程的優化,醫院財務部門可以同步獲取反映相關業務的全部信息。通過加強業務流程預算管理,提高醫院財務資金使用的計劃性。通過建立會計責任制和操作規程,加強醫院財務資金內部控制,認真執行國家頒布的《醫院會計制度》、《醫院財務制度》及醫院內部財務規章制度。
三、基于PDCA循環理論的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分析
1.DCA循環理論的概念。PDCA循環又叫質量環,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構想,后來被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來,并加以廣泛宣傳和運用于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PDCA循環理論是一種包括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法。P、D、C、A所代表的意義如下:P(Plan):計劃,確定目標,制定活動計劃和標準。D(Do):實施,具體實施計劃中的內容。C(Check):檢查,比較執行效果與目標的差異。A(Action):處理,如果達成目標,將所做的改善工作進行標準化{3}。PDCA活動的四個部分是不斷循環運行的,當一個循環結束時,將解決一些問題。與此同時,也可能還有未解決問題或者又有新問題出現,從而進入下一個改善循環中。PDCA循環理論同樣適用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行為,為持續提升醫院財務服務質量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4}。
2.PDCA循環理論在醫院財務風險管理中應用。在預算分析中,PDCA循環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預算執行的有效工具。執行步驟如下:
(1)計劃(PLAN)。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制定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計劃、相關的制度、規范、標準和技術文件,體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主要包括:健全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制定、修改和補充有關的醫院財務管理制度并監督執行;對醫院財務業務各環節的風險管理工作進行必要的指導;適時組織醫院財務風險檢查工作,落實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定期對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進行考核、評價、反饋監督、改進。建議醫院財務科室成立財務風險管理小組負責對醫院財務業務流程各環節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開展自查、分析與評價。將醫院財務預算控制與日常財務審批流程相結合,在醫院財務業務活動發生之前,充分考慮到影響醫院財務執行結果的不利因素,能夠對醫院財務預算進行有效的預警和控制。比如:筆者所在醫院財務科室積極搜集醫院每個月使用藥品和醫院耗材的數據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對醫院醫用耗材和領用藥品情況進行科學分析,根據實際情況來合理分配資金進行藥品和耗材的統一采購。
(2)實施(DO)。在實施階段,主要實施上一階段所規定的內容。各項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制度經院領導研究決定后,醫院財務科室負責人組織本室會計人員學習,組織會計人員學習各項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核心制度,認真學習領會其內容,在具體工作中嚴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執行。由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醫院財務科室可以通過建立醫院財務預算管理信息系統或預算定期報告制度,從醫院財務相關數據庫中提取反映醫院經營活動的實際信息,綜合運用財務風險管理方法進行分析和協調醫院經營活動過程,有效抓住醫院財務業務流程控制點,有效控制業務量、現金流、成本費用支出、醫療工作質量這幾個關鍵要素的執行情況,以達到科學合理地使用資金降低成本。
(3)檢查(CHECK)。在檢查階段,我們需要核實實施的情況是否符合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計劃的要求。在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過程中,加強對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形成的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具體包括:醫院財務科室自查及院級風險管控,在財務業務歸檔前由科室負責人把關,并將科室自查情況上報{5}。在這里,控制重點是針對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執行出現的問題,力爭建立一個高效的醫院財務風險信息反饋系統。醫院財務科室根據掌握的檢查數據,對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查明原因,調整偏差,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實時實現醫院財務資金運動風險管理和醫院財務業務流程風險管理的協調,形成醫院財務互控與自控相結合的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責任體系。
(4)處理(ACTION)。在這一階段,我們主要是根據檢查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結果,采取改進的措施,同時鞏固成績,把成功的經驗盡可能納入標準,用標準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進入下一個循環。當然,無論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預案工作做得如何完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都可能有例外情況發生。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委員會應定期召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執行分析會議,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醫院財務方面的收支預算執行情況、大型固定資產購置情況等。對醫院財務項目執行中的偏差,進行多角度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充分運用PDCA循環理論,科學總結前一階段工作情況,形成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不斷改進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四、結論
在新時期,現代醫院財務管理應從被動的風險處理轉為主動的財務風險控制與防范,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需要融于醫院財務活動各方面和全過程。筆者結合PDCA循環理論探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措施,建議醫院財務科室適當掌握財務預算控制的度,更好地體現醫院整體目標規劃,實施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指令、化解財務風險。隨著不斷深入的醫療改革,醫院必將處于不斷激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為了有效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我們需要強化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對醫院財務管理當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及時的預測,盡可能地降低、規避財務風險,構建醫院財務工作流程良性循環體系。
注釋:
{1}黃麗容.新醫院會計制度下如何加強醫院財務風險管理[J].經濟師,2013(2):180-181.
{2}張培敏.醫院會計管理的風險控制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8):216-216.
{3}柳純錄主編.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孫槐利.基于PDCA循環的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研究[J].財經視點,2012(6):151
{5}王麗,龍軍.新時期醫院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J].財經界,2014(3):225,227.
(作者單位: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 安徽蕪湖 241000)
關鍵詞:金融風險,風險管理,新金融首先,起源的財務風險管理
金融風險管理的產生和發展,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個原因:首先,上世紀的幾十年里世界的金融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融市場環境不是很穩定金融浪潮經常發生,所以金融管理和風險控制理論應運而生,繁榮的經濟市場現狀為金融理論的形成做出了良好的鋪墊。電腦技術的普及為這種理論的形成做出了技術的支持。在過去的30年中,全球的世界經濟環境也在發生改變: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經濟全球一體化成,并且日益完善,無論哪個國家經濟想要發展都要收到外部條件的制約,在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固定匯率的聲明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系統下降。從那時起,公司和個人必須面對各種各樣的金融風險,如匯率風險。
一、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定義和分類
(A)財務風險的定義。指的的是這種結果的不穩定性,在以后的時間段受到影響的不穩定性。通常情況下,人們更關心的是損失的大小。(B)分類的財務風險。大體上可以分為一下幾種類別:根據根的分工可以分為,包括靜態的財務風險和動態金融風險。靜態的財務風險,在符合大數定律,可以進行有規律的預測從而抵抗風險。動態財務風險是指因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其發生的概率,而每一次的風險的會根據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預測的難度系數很大。
二、理論基礎的財務風險管理
在當今的金融經濟市場浪潮中,對于金融風險管理的研究引起了政府和相關學術人士的日益關注。主要是基于以下的理論基礎:現階段的經濟體系和金融市場是不完美的,因此風險管理可以提升公司的價值?,F實的金融市場的不完善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真正的市場上有各種稅收。這些稅收將影響公司的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假設米勒和莫迪利亞尼理論的現實的經濟形勢是不恰當的。其次,現實的市場,有交易成本。最后,在真正的市場中,金融參與者是不可能獲得完整的信息。因此,金融風險管理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三,金融風險管理過程
財務風險管理過程大約需要建立目標管理,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和處置三個步驟:(A)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財務風險管理的最終目標是控制和準備處置程序,以防止和減少損失,以確保穩健的貨幣資金籌集和運營進行識別和衡量風險的基礎上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B)財務風險的評估。包括識別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測量,在各方面的工具選擇各種處置風險,財務風險管理策略,以評估財務風險評價。(1)風險識別。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系統的分類和實施一個全面的分析潛力,顯著各種風險,利用各種方法的財務風險識別。。(2)財務風險管理對策的選擇。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根據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選擇金融風險管理的工具和最佳組合,并建議金融風險管理。這是最重要的階段的財務風險評價。(3)財務風險控制和處置。他主要是兩種方法構成(a)控制法,手段之前發生的損失,實施各種控制工具,努力消除所有的風險,并降低財務風險因素,損失的嚴重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b)財政法。指金融工具的使用導致的金融風險事件的損失給予及時的補償已經發生的損失,并盡快的方式來促進恢復。
四、金融風險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近幾年,在具體的風險管理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利用金融業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給金融風險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控制支持。投資者是理性的,在一定的風險限度以內投資者將追求最大化的利益。金融資產的價格反映了所有公開的信息,與價格變化無關,且收益率遵循正態分布。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物理學的興起。為”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從其他社會科學的觀點來看,有些特殊的金融現象是傳統的理論無法詮釋的。
五、小結
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假說”和“有效市場假說”,金融市場是一個線性系統的“平衡”。在這個系統中,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他們做出投資決策的理性預期,及時的響應線性表中的信息。不管金融市場價格的在將來怎樣的波動,資產報酬率,應遵循正態分布。然而,新的金融理論認為,金融市場體系是繁瑣的非線性系統,它有一個“平衡”。同時并非完全理性的投資者在做決策時,他們往往沒有充分認識到面對本身的狀態,往往會“反應過度”和“缺乏反應”的不合理現象。因此,怎樣改善現階段的管理工具和理論的完善,特別是如何引入非線性科學,以及行為金融學在金融風險度量方法的研究,以便更符合心理行為的財務風險管理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特點,并且應用到實際的操作中,這都是在以后的將來我們有待于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春峰.金融市場風險管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2] 滋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J.馬庫斯.投資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論文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模型;
一、引言
公元前3000年前,我國長江上的皮筏商人就懂得將每人的貨物分裝在幾條皮筏上,出現了“損失分擔”的風險管理雛形思想。但是當風險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時,人類在財務風險和金融風險面前卻脆弱無力。根據Dun&Bradstreet(美國一家著名的咨詢公司)的記錄,美國1991年財務失敗的企業有87266家。在我國國內,截至2003年12月31日,滬深兩市共有ST公司123家(含三家純B股公司)。這些公司被特別處理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它們大多數是由于“財務狀況異常”而被特別處理的。
二、相關理論概述
(一)財務風險的界定
財務風險是企業風險的一種,是與財務有關的風險。它通常指在現代財務管理中,特別是在企業資金的運用中,影響企業決策的種種不確定因素。筆者認為,要界定財務風險正確涵義,首先要正確理解財務風險的本質。根據馬克思的《資本論》,財務風險的本質就是資本價值形態轉化的風險。在G——W•••P••W′——G′的資本運動中,由于有對資本價值增殖的目標期望,但限于資本流通不暢、資本形態無法轉換,需要通過財務獲得貨幣用于墊支才會出現一系列財務風險的轉移和積聚。以次類推,財務風險應當是一種交換性的風險,是價值在其載體形態上轉移、變換和復位的風險。
(二)財務預警基本理論
財務風險預警是由財務危機和預警兩個詞組組成的。財務危機是指企業喪失支付能力,無法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以及出現資不抵債的經濟現象。它是企業遭受企業財務風險的結果。但是關于企業是否處于財務危機,國內外目前沒有一種權威的界定標準。
財務危機預警屬于社會經濟預警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濟預警理論是財務危機預警的理論基礎之一。建立和完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需要具有堅實的經濟預警理論基礎,因此,這里簡要闡述經濟預警的基本原理是必要的。經濟預警基礎理論認為,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經濟活動,預警過程不外乎都是由這樣三個環節組成的循環:目標—手段—結果→目標—手段—結果→ ……。其中,目標環節是信息的加工處理階段;手段環節是目標的實施階段;結果環節是目標與手段相互校驗,相互適應的階段,物流管理畢業論文范文為下一輪循環的運行提供現實基礎。在上述過程中,監測與預測自然是極為必要的階段,用古人的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三、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預警
(一)預警方法
1.傳統方法
傳統方法是指通過財務比率分析來預警公司是否處于財務危機。企業資源配置缺陷與錯誤的經營管理策略與執行,在會計系統中表現為財務指標開始惡化。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引發財務困境或財務危機。因而,無效率或不良的管理行為特征與會計系統中的相關指標都可以作為財務風險的征兆。一般財務風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對于不同行業的企業來說,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時,還應該結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對企業外部環境變化等因素進行分析。結合上市公司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定量指標從表內信息出發,定性指標從表外信息出發。下表4-1是對常用的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概括。
表4-1 常用財務指標的計算公式和預警區域
指標
類型
指標名稱 單位 指標計算 預警區域 定
量
指
標
資產負債率 % 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85% 流動比率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1.25 速動比率 (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0.25 盈利現金比率 經營活動產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1 長期投資比率 % 長期投資總額/長期資產 ≥50% 投資收益比率 % 投資收益/投資成本 ≤凈資產收益率 關聯方業務收入比率 % 關聯方業務收入/總業務收入 ≥70% 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 % 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 ≤5% 營業利潤比重 % 營業利潤額/利潤總額 ≤50% 應收賬款周轉率 次 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應收賬款余額 ≤行業平均水平50% 存貨周轉次數 次 主營業務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行業平均水平50% 凈資產收益率 % 凈利潤/平均凈資產 ≤0 定
性
指
彭韶兵教授1984年畢業于湖南財經學院工業經濟系工業會計專業本科,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師從我國著名財務學家郭復初教授,攻讀財務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01年晉升為教授。
彭韶兵教授1987年起任教于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長期奮斗在財務與會計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的第一線。他的教學層次包括本科、碩士研究生、MPAcc、MBA、博士研究生。他主編、參編《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教材9項,擔任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財務管理》教材主編,其編著的《會計學》教材獲教育部2002年優秀教材二等獎。
彭韶兵教授潛心研究,治學嚴謹,有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突出的財務研究方向,豐厚的科學研究成果。他長期致力于會計理論與會計準則、資本市場與公司財務領域的科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資本市場財務與會計、國有資產管理與財務、財務與會計基本理論。彭韶兵教授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主持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課題9項,并分獲省部級、學會等優秀科研成果獎20余項。